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可编辑修改word版)

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 课标解读

第一部分: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

(一)运动的描述

内容标准

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

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具体要求

?知道物理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例如,知道在伽利略之前人们主要是根据思辨来

判断是非的,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奠定了近代科学

的基础。

?列举有关史实,说明实验研究方法对物理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内容标准

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

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具体要求

?能说出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种理想模型。

?能判断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哪些情况下不可以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可以把

地球看成质点;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

?知道理想模型是突出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的一种科学抽象,它对研究物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容标准

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具体要求

?能完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例如:会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法或其他实验方法测量和记录运动物体的时间、位移变化

情况,并能依据实验数据推断该物体的运动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区分路程与位移,会根据物体的运动轨迹计算位移大小。例如:会正确计算物体做往返运动时的路程和位移。

?理解速率与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并能用其定量分析物体运动问题。

?理解加速度,能解释加速度定义式的物理意义,会用该定义式对有关物理量进行计算。例如:会用该定义式计算a、vt、v0、t 和(vt-v0)。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特点,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例如,它的瞬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它的加速度有什么

特点。

?通过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处理和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实验在发现物理规律中所起的作用。

内容标准

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具体要求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瞬时速度公式。例如,知道它是如何推导出的,会运用这一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图像的物理意义。例如,能根据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有关条件做出其速度图像;能从已知速度图像上提取相关的运动信息。

?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会运用这一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能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和速度的关系式,并会运用这一公式进行分析和计算。

?知道公式和图像都是研究物理问题常用的重要数学工具。

(二)相互作用与运动规律

内容标准

通过实验认识滑动摩擦、静摩擦的规律,能用动摩擦因数计算摩擦力。

具体要求

?通过实验了解滑动摩擦产生的条件,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方向。知道动摩擦因数,会运用公式f=μN进行计算。

?通过实验了解静摩擦产生的条件,会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会用力的平衡条件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知道最大静摩擦力。

内容标准

知道常见的形变,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知道胡克定律。

具体要求

?知道常见的形变。例如拉伸、压缩、弯曲、扭转等形变

?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弹性。

?知道胡克定律,能用胡克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内容标准

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与分解,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区

分矢量与标量,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具体要求

?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合成。知道共点力的平衡条件。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例如,能判断两个大小一定的共点力在夹角变化时,合

力如何变化;会用作图法求出共点力的合力。

?通过实验理解力的分解。会用作图法求分力,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对力进行正交分解。

?知道什么是矢量,什么是标量。会进行简单的矢量分析。例如,用平行四边形定则进行矢量的合成。

?能用力的合成与分解分析日常生活中的问题,会运用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对合力和分力进行计算。

内容标准

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

具体要求

?通过实验,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的关系。例如,探究“相同质量的物体,加速度与作用在它上面的合外力有何关系”,探究“在相同合外力的作用下,加速度与质量有何关系”;能够通过实验完成对加速度、力和质量的测量,正确作出表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的图像,能根据图像写出加速度与力、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式。

?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意义。知道什么是惯性,并会正确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现象。知道力是使物体产生加速度的原因。理解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理解牛顿第二定律的内容和意义。知道物体运动加速度的方向和合外力的方向一致。知道力的国际单位“牛顿”的定义。会用牛顿第二定律和运动学公式解决简单的动力学问题。例如:已知物体的运动情况,分析求解其所受的外力;已知物体所受的外力,分析求解其运动情况。

?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和意义。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能应用该定律解决一

些简单的问题。

?通过实验,认识超重和失重现象,会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产生超重和失重现象的原因。

内容标准

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知道国际单位制中的力学

单位。

具体要求

?了解什么是单位制,知道什么是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知道国际单位制中力学的基本单位和有关导出单位。

?知道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认识单位制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意义。

第二部分:模块内容特点和教学建议

本模块学习内容具有如下特点:

1.本模块是高中物理的共同必修模块,又是学生进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个模块,因此在教与学两方面都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本模块中所涉及到的物理学研究方法和实验方法在高中物理中都具有典型性,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3.在本模块的学习中,学生将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要求,初步经历对物理规律的探究过程。这将有效地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并使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受到熏陶。

教学建议

1.本模块的教学要十分注意与初中物理的衔接。在教学中要时时注意降低台阶,引导学生从初中已经学过的内容过渡到高中要学习的新内容,进而逐步适应高中阶段的教学要求。切不可盲目追求一步到位,否则必然是欲速则不达。同时,还要注意帮助学生掌握好本模块最基本、最核心的知识、技能和方法,从而为进一步学习后续模块的内容打下坚实的基础。

2.本模块内容中有许多物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和典型的实验方法,在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方法的一般思路和基本操作,要求学生要有意识地运用这些方法来思考和研究自己身边的物理现象。

3.普通高中物理教学要实现课程标准所设定的三个维度的具体目标,就不能仅仅依靠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要努力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逐步适应自主、合作、探究等新型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和谐发展。

4.质点在高中物理中是一个重要概念。因此在教学中一开始就要让学生明白质点是:没有形状、大小,而具有物体全部质量的点。它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是人们在研究实际物理问题时,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的一种科学抽象。

有的学生会误以为小物体一定都可以看成质点,而大物体如地球、太阳等就不能看成质点。因此在教学中要多举实例并进行讨论,注意帮助学生学会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果在所研究的问题中,物体的形状和大小产生的影响小到可以忽略不计,或者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是次要的、不起作用的,我们就可以把该物体看成质点。这就是科学抽象的过程。例如我们研究地球的公转时,可以不考虑它的自转,把它看成质点。而在研究地球上的昼夜变化时,必须考虑它的自转,就不能把它看成质点。

在教学中要通过对质点的认识过程,使学生学习这种科学思维的方法,体会理想化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逐步学会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切忌纯粹为了应付考试而罗列实例,让学生机械记忆。

5.运动学中的几个基本概念,是学生学好后续课程内容的重要基础,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形成准确而清晰的第一印象。尤其是一些相近的概念容易造成学生认识上的混淆,要注意引导学生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例如可以用坐标轴来讲解时间与时刻的区别,时间是坐标轴上的一段线,时刻是坐标轴上的一个点;再结合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这样既直观又易懂。再如位移是学生在高中物理中接触到的第一个矢量概念,在这里暂时不宜对矢量及其运算作太多的扩展,只要求学生初步认识到有一类物理量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并且会用正负号来表示直线运动中位移的方向。要用实例来启发引导学生认识位移与路程的区别。

速度是高中物理中第一次出现用比值定义的物理量,而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要引导学生逐步理解和体会。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是一对较难理解的概念,学生对这一对概念的认识要经历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里主要是弄清平均速度定义中位移和时间的对应关系,知道对于变速运动而言,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般是不相等的;再用“极限” 的思想引出瞬时速度概念,即时间取得越短,设想的匀速运动就越接近实际的变速运动,当时间取得足够小时,设想的匀速运动的平均速度就等于某时刻经过某位置的瞬时速度了。“极限”的思想和分析方法在物理学中也是经常用到的,要提醒学生注意体会和学会运用。

加速度是力学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也是本模块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中要着重强调加速度的大小表示的是速度变化的快慢,而不是表示速度变化的大小,更不是表示速度的大小。可以结合加速度的定义式多举些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例如有的物体运动速度很大,但加速度很小;有的物体运动速度很小,加速度却很大。注意引导学生对速度、速度的改变量、加速度这几个相互关联的物理量进行比较、分析,使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逐渐深化。对于加速度也是有方向的量以及加速度方向的物理意义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在教学中更要注意循序渐进。可以先从定义式入手,结合实例讨论物体分别做加速和减速运动时加速度的正负,进而得出当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相同时,物理做加速运动;当加速度的方向与初速度

相反时物体做减速运动的规律。至于更本质的问题应留到牛顿运动定律中进行讨论。

用实验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是学生理解和掌握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重要基础,所以一定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都能动手做好。实验中不论是用打点计时器还是用闪光照相,其基本原理一样都是在一个固定的单位时间内,记录下运动物体位置变化的情况。对实验中记录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整理概括出物体运动的若干特点,进而总结得出物体运动的规律。这一系列实验操作的规范程序,要逐步让学生熟练掌握,并从中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6.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公式有很多,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瞬时速度公式和位移公式。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帮助学生认清公式的适用条件,理清运用公式解决具体问题的思路。千万不要让学生形成公式多、头绪乱的错觉。同时,由于有了较多的公式运算,因此要求学生要养成先根据题设条件应用公式进行代数运算,再代入已知数据求解未知量的习惯,这样有助于理清解题思路、检查和发现解题中可能出现的错漏并及时加以修正。另外,留给学生的练习题中公式的运用和计算都不宜太繁。特别是同一题中运动状态的变化过程不宜太多,因为运动状态的变化是由所受外力的变化引起的,所以留待学完牛顿定律后再讨论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另外,追击问题也不宜出现。应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集中于弄清公式的物理意义和适用条件;具体分析题设条件和问题情境,找到解决问题所

需要的正确物理模型,运用相应的物理规律和公式讨论和解决问题。不要把宝贵的时间花在做毫无意义的公式变换上。

图像是描述物体运动的又一重要工具。做为铺垫可以先从匀速直线运动开始,同时用图像和公式两种数学工具结合具体的运动实例,描述物体运动中速度和时间、位移和时间的关系,并进行比较。因为匀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简单学生比较熟悉,所以由此开始学习图线的描点法以及横坐标、纵坐标、斜率的物理意义学生容易接受。然后再过渡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学生也不会觉得太难。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应以匀加速和匀减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速度- 时间图像为重点,对有条件的学校和班级也可以提一下位移-时间图像,以开阔学生的思路,但也不宜做过多的深入讲解。

用公式和图像来描述物理规律在物理学中具有典型性,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教学内容的特点,帮助学生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并能举一反三,学会将已经学过的数学知识用来解决实际的物理问题。

7.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在日常生活中由于受空气阻力的影响,学生容易产生“重的物体下落得快,轻的物体下落得慢”的错觉。可以揭示这一认识错误原因的实验有很多,例如:取一只小球和一张薄纸片,先将小球与纸片从同一高度处同时放下,可以看到小球先着地;再将纸片捏成团,并与小球一起从同一高处放下,就可以看见它们几乎是同时着地。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尝试做一些类似的简单实验,以加深他们对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

认识。应当让学生认识到无论什么物体,在自由下落时加速度都等于重力加速度g,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要注意避免学生在学习中死记硬背和乱套公式。

伽利略对物体运动的研究,特别是他有关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对科学发展和人类进步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编辑专刊、组织演讲辩论等多种形式,将亚里士多德与伽利略关于物体运动的观点和研究方法进行比较,了解亚里士多德的研究方法为什么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进而认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所起的重要推动作用。

8.对于滑动摩擦,开始的时候应只讨论受到滑动摩擦力的物体相对于另一静止物体(相对地面静止)的情况,一般不宜过早涉及两物体都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情形。教学中应多通过实例,来帮助学生弄清滑动摩擦力总是阻碍物体间的相对滑动,而不是阻碍物体的运动,因此,滑动摩擦力的方向跟物体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对于静摩擦,这里只限于容易判断有没有相对运动趋势,以及相对运动趋势方向较容易看出的情形;求静摩擦力的大小也只限于应用二力平衡规律的简单情况;最大静摩擦力也只要通过简单实验,让学生知道它的存在,并且它的大小跟两物体间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性质有关,不必涉及静摩擦因素的问题。

9.在中学阶段最经常遇到的弹力,是支持物的支持力或对支持物的压力以及绳的拉力,要求学生能在具体问题中正确地画出它们的方向。对于这些力的大小,在这里一般只讨论物体静止地放

在水平支持物上或悬挂在竖直绳上的特殊情况。由于学生尚未学过牛顿第三定律,所以静止放在水平支持物上的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大小等于它所受的重力,静止地悬挂在竖直绳子上的物体对绳子的拉力等于物体所受的重力都只能作为事实先接受下来。

对于胡克定律,这里只要能用它来定性讨论弹簧的形变与弹力的关系就可以了,可不涉及有关的计算。

10.在讨论几种不同性质的力之后,可以让学生初步学习物体的受力分析。在这里主要是帮助学生逐步熟悉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学会按照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产生条件以及施、受关系,来分析某个研究对象所受的外力;指导学生在进行受力分析时注意避免无中生有和疏忽遗漏。受力分析是学好高中物理的重要基本功,但教学中一定要循序渐进,切不可操之过急。一开始就让学生处理大量复杂的受力分析问题,只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实际上有关物体受力的许多问题只有在学过牛顿运动定律之后,学生才有可能结合运动和力的关系来详细分析和深入理解。

画好力的图示或示意图,也是做好受力分析和学好高中物理的基本功之一,要通过一定的练习,帮助学生在力的图示或示意图中正确表示出力的三个要素。

11.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实例和实验,帮助学生从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理解合力和分力的概念。平行四边形定则的运用,也不宜一味地要求学生做抽象的作图练习,而应当引导他们更多地联系实

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分析和应用。正交分解法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常用方法,可结合实例帮助学生学会应用这种方法。

静力学问题应尽量用共点力平衡条件求解,到本模块复习阶段学生基本上都能较熟练掌握时,再介绍用力的分解方法求解静力学问题。

12.探究加速度与物体质量、物体受力之间的关系,是高中物理中的一个典型实验。例如,在该实验设计阶段用到的控制变量方法,操作阶段对加速度的测量以及数据处理阶段根据测量数据作出相关物理量之间关系的图像,再根据图像写出相关物理量的关系式等在物理学研究中都是很具有代表性的。因此,教师一定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都能动手做好这个探究性实验。

牛顿第一定律虽然在初中已经学过,但是学生对力与运动的关系仍然有许多模糊和错误的认识。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结合实例,引导学生充分思考和讨论,以便引出“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这一结论。

要让学生知道,牛顿第二定律是在大量实验和研究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重要规律。教学中应帮助学生明确该定律公式中的m是质点的质量,a是质点的加速度,F是质点所受的力;尤其要注意强调式中的F指的是质点所受的合外力,而不是所受的几个力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力;同时,该定律不仅表述了力和加速度的数量关系,也表明了它们的方向间的关系,即加速度的方向永远跟合外力的方向一致。

在牛顿第三定律的教学中,应注意帮助学生从力的性质、力作用的同时性以及力的作用点等方面来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还可以通过具体事例让学生认识到,有时某个力的大小无法直接求得,却可以应用牛顿第三定律改变研究对象,先求得这个力的反作用力,从而得出该力的大小。

牛顿运动定律的应用,涉及到运动和力的许多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但在学生刚学完牛顿定律的时候,不宜过早出现有力的变化和多过程的复杂问题,尤其是不要涉及连接体问题,应当引导学生更多关注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问题。

超重和失重是牛顿运动定律的一个典型运用实例,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加速度方向向上即为超重,加速度方向向下即为失重的规律。

13.关于单位制,应让学生知道例如牛顿第二定律的数学表述从比例式F∝ma写成等式时要出现比例系数k,而k的数值与单位的选择有关。当质量和加速度的单位都选用国际单位时,根据这一公式定义力的单位“牛顿”后,k就等于1。因此,在使用公式F=ma时,要注意各个物理量的单位都要用国际单位。

实际上在物理计算中只要已知量用的都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那么求出的未知量也必定是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教学中还可以结合一些力学问题的分析解决,既复习巩固前面学过的知识,又帮助学生了解单位制在物理计算中的作用。

新版《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pdf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一、修订背景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源于2014年教育部的文件《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文件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对正在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把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 ——2010年国务院审议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刚要中提出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本次修订也贯彻了该刚要的精神。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04开始,宁夏等四省区率先开始新课程改革,之后全国其他省市相继进入课改,到17年经历了十余年的实践,新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已深入人心,这一轮的课改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有了新的、科学的认识,对新课标的修订给出依据。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学习进阶、核心概念、STEM教育……) 1997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率先提出核心素养,引发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等进行了研究,我国也是同样,这次修订可以说是与世界同步。 本次修订物理课标内容和变化有哪些?→▲▲ 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案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学科核心素养贯穿始终

(完整版)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超详细总结带经典例题及解析(20200921053238)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运动学问题是力学部分的基础之一,在整个力学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本章是讲运动的初步概念,描述运动的位移、速度、加速度等,贯穿了几乎整个高中物理内容,尽管在前几年高考中单纯考运动学题目并不多,但力、电、磁综合问题往往渗透了对本章知识点的考察。近些年高考中图像问题频频出现,且要求较高,它属于数学方法在物理中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专题一:描述物体运动的几个基本本概念 ◎ 知识梳理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2 .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若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3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 (1) 物体平动时; (2) 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 (3) 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4 .时刻和时间 (1) 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 秒末”,“速度达2m/s 时”都是指时刻。 (2) 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内”均是指时间。 5 .位移和路程 (1) 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 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 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6.速度 (1)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 .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 .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第 1 页共28 页

2017年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专辑编者按:2018年1月,教育部 印发了语文等14门学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并将于今年秋季 开始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年版)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 方面进行了哪些改进和完善?其主要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基于什么样的 教育现实展开,凝结着修订组什么样的教育思考?这些变化又将对今后的高中 各科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读者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标(2017年版),我刊约请包括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核心成员等在内的专家学者 对各学科课标进行了分析解读。 实现物理课程功能促成学生素养发展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问题探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组负责人/廖伯琴 莆田第一中学/陈国文 2017年版”)。整体上看,高中课标2017年版进一步强化了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均明显增强。高中课标2017年版公 布后,莆田第一中学陈国文老师第一时间研读、梳理出一线教师关注的若干问题。以下是陈国文老师与廖伯琴教授的对话整理。 问题1:高中课标2017年版有哪些亮点? 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对2003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普 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统称“高中课标实验版”)进行修订, 总体讲,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标准有以下变化。 一是凝练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凸显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国际比较、国内调研,以及关于物理课程功能的探索等,修订组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凝练出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其中“物理观念”含有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及能量观念;“科学思维”含有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要素;“科学探究”含有问题、证据、解释、交流要素;“科学态度与责任”含有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要素。 二是优化高中课程结构,注重课程基础性、系统性与选择性。本次修订既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为全体学生发展、国民科学素养提升设计必修课程,又注重课程的系统性与选择性,为国家物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设计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高中物理必修课程由必修1、必修2和必修3构成,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可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选择性必修课程由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和选择性必修3构成,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要 求选择学习的课程,对那些拟参加物理学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则是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由选修1、选修2和选修3构成,分别侧重物理学与社会 发展、物理学与技术应用及近代物理学初步等方面的内容,由学校或地方自主开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docx

鼎尚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鼎尚**整理制作) 2015-201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强化模拟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6s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 A.12m B.14m C.25m D.96m 2.雨滴从高空下落,由于空气的阻力,其加速度不断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为零 B.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C.速度不断增加,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大 3.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时刻沿同一直线运动,他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4s﹣6s内,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前6s内甲通过的路程更大 C.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 D.甲乙两物体一定在2s末相遇 4.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科学方法,如下框所示,其中方框4中的内容是

A.提出猜想 B.形成理论 C.实验检验 D.合理外推 5.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一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t1时刻以后反向向正方向运动 B.t2时刻,乙物体追上甲 C.t l时刻,两者相距最远 D.0~t2时间内,乙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6.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这里采用了微元法B.牛顿进行了“月—地检验”,得出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的结论 C.由于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方面的杰出成就,所以被称为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D.根据速度定义式 x v t ? = ? ,当t?非常非常小时, x t ? ?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 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7.如图所示,三角体由两种材料拼接而成,BC界面平行底面DE,两侧面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30°和60°。已知物块从A静止下滑,加速至B匀速至D;若该物块静止从A沿另一侧面下滑, 则有() A.通过C点的速率等于通过B点的速率 B.AB段的运动时间大于AC段的运动时间 C.将加速至C匀速至E D.一直加速运动到E,但AC段的加速度比CE段小 8.在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中,算出小车经过各计数点的瞬时速度如下 计数点序 号 123456 计数点对 应的时刻 /s 0.10.20.30.40.50.6 通过计数 时的速度/ (cm/s) 44.062.081.0100.0110.0168.0 为了算出加速度,最合理的方法是()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2015-2016学年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一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强化模拟训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在平直公路上,汽车以10m/s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则刹车后6s内汽车的位移大小为 A.12mB.14mC.25mD.96m 2.雨滴从高空下落,由于空气的阻力,其加速度不断减小,直到为零,在此过程中雨滴的运动情况是() A.速度不断减小,加速度为零时,速度为零 B.速度一直保持不变 C.速度不断增加,加速度为零时,速度达到最大 D.速度的变化率越来越大 3.甲乙两个物体在同一时刻沿同一直线运动,他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在4s﹣6s内,甲、乙两物体的加速度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B.前6s内甲通过的路程更大 C.前4s内甲乙两物体的平均速度相等 D.甲乙两物体一定在2s末相遇 4.伽利略在研究运动的过程中,创造了一套科学方法,如下框所示,其中方框4中的内容是

A.提出猜想B.形成理论 C.实验检验D.合理外推 5.甲、乙两物体从同一位置沿同一直线运动,它们的v一t图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物体先向负方向运动,t1时刻以后反向向正方向运动 B.t2时刻,乙物体追上甲 C.t l时刻,两者相距最远 D.0~t2时间内,乙的速度和加速度都是先减小后增大 6.以下关于物理学史和所用物理学方法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在推导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时,把整个运动过程划分成很多很多小段,每一小段近似看作匀速直线运动,然后把各小段的位移相加之和代表物体的位移,这里采用了微元法B.牛顿进行了“月—地检验”,得出天上和地下的物体都遵从万有引力定律的结论 C.由于牛顿在万有引力定律方面的杰出成就,所以被称为能“称量地球质量”的人 D.根据速度定义式 x v t ? = ? ,当t?非常非常小时, x t ? ? 就可以表示物体在t时刻的瞬时速 度,该定义应用了极限思想方法 7.如图所示,三角体由两种材料拼接而成,BC界面平行底面DE,两侧面与水平面夹角分别为30°和60°。已知物块从A静止下滑,加速至B匀速至D;若该物块静止从A沿另一侧面下滑, 则有() A.通过C点的速率等于通过B点的速率 B.AB段的运动时间大于AC段的运动时间 C.将加速至C匀速至E D.一直加速运动到E,但AC段的加速度比CE段小 计数点序 号 1 2 3 4 5 6 计数点对 应的时刻 /s 0.1 0.2 0.3 0.4 0.5 0.6 通过计数 时的速度/ 44.0 62.0 81.0 100.0 110.0 168.0

高中物理必修二课标解读

物理必修二课标解读 本模块是共同必修模块。在本模块中,学生将通过机械能、曲线运动的规律和万有引力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的核心内容,体会高中物理课的特点和学习方法,为以后进一步学习打好基础,为后续模块的选择做准备。 本模块划分为以下三个二级主题: 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机械能和能源 (一)抛体运动与圆周运动 课程标准 (1)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解读: 1.知道合运动、分运动分别是什么,知道其同时性和独立性; 2.知道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会用作图和计算的方法,求解位移和速度的合成与分解问题; 4.通过观察和思考演示实验,知道运动独立性.学习化繁为筒的研究方法。 (2)会描述匀速圆周运动,知道向心加速度。 解读: 1.认识匀速圆周运动的概念、特征 2.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之间的关系:v=rω=2πr/T; 3.理解速度变化量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体会速度变化量的处理特点,体验向心加速度的导出过程,领会推导过程中用到的数学方法;

4.能够运用向心加速度公式求解有关问题。 (3)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离心现象。解读: 1.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知道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的方向和作用效果。 2.知道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F=mυ2 /r和F=mω2 r的含义。 3.会根据力的概念和牛顿运动定律分析作匀速圆周运动物体的受力情况、判断向心力的 来源,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特点定量分析有关问题。 4.知道离心现象。了解生活和生产中应用和防止离心现象的事例。 (4)关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解读: 1.能列举生活、生产中的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实例。 2.能用抛体运动和圆周运动的规律分析日常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三)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 (1)通过有关事实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认识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意义,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解读: 1.了解“地心说”和“日心说”的基本观点,知道这两种观点形成和发展的一些史实。 2.知道描述行星运动的开普勒三定律。 3.知道任何物体间都存在万有引力,且遵守相同的规律。知道万有引力定律。 4.了解卡文迪许实验及其意义。 5.了解海王星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定律对人类探索未知世界的作用。 (2)会计算人造卫星的环绕速度。知道第二宇宙速度和第三宇宙速度。 解读: 1.知道行星和卫星的运动在一定范围内可近似看成匀速圆周运动。 2.会运用牛顿第二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和匀速圆周运动的知识推导人造卫星的第一宇宙速度,能说出三个宇宙速度的值和它们的物理意义。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 知识点大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必修一知识点大全 1.参考系 ⑴定义:在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时,选来作为标准的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⑵对同一运动,取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可能不同。 ⑶运动学中的同一公式中涉及的各物理量应以同一参考系为标准,如果没有特别指明,都是取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 ⑴定义:质点是指有质量而不考虑大小和形状的物体。 ⑵质点是物理学中一个理想化模型,能否将物体看作质点,取决于所研究的具体问题,而不是取决于这一物体的大小、形状及质量,只有当所研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可以将其形状和大小忽略时,才能将物体看作质点。 ⑴物体可视为质点的主要三种情形: ①物体只作平动时; ②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尺度时; ③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3.时间与时刻 ⑴时刻:指某一瞬时,在时间轴上表示为某一点。

⑵时间: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为两点间线段的长度。 ⑶时刻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某一位置相对应,时间与物体运动过程中的位移(或路程)相对应。 4.位移和路程 ⑴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是一个矢量,物体的位移是指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其大小就是此线段的长度,方向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⑵路程:路程等于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 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5.速度、平均速度、瞬时速度 ⑴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在匀速直线运动中它等于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是矢量,它的方向就是物体运动的方向。 ⑵平均速度:物体所发生的位移跟发生这一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叫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即t v x =,平均速度是矢量,其方向就是相应位移的方向。 ⑶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其方向就是物体经过某有一位置时的运动方向。 6.加速度 ⑴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的物理量,是一个矢量,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 ⑵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需时间的比值叫加速度,即t v v t v a 0-=??= ⑶对加速度的理解要点:

物理课标与教材分析报告

物理课标与教材分析报告 1.课程标准研究: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中要求学生经历一些科学探究活动,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特点和研究方法,体会物理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应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同时为下一步选学模块做准备。 从教纲、考纲上看,匀速圆周运动是高中物理教学大纲上一个重要内容。在高考中,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分别作为一级考点、二级考点。知识与技能要求是:理解向心力的来源。目标要求是:掌握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可见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在高中的课程中是比较重要的,也是考试常考的内容。 在高考中的地位,从近几年高考试题分布上看,通过对比四川高考卷和全国课标卷的考题,也可以看出匀速圆周运动的重要性。 2.教科书分析: 1)从目前我们四川使用的教科版教科书来看,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放在必修2第2章第2 节,上承抛体运动下接万有引力定律。教材开始就通过一个小的活动来感受向心力。

紧接着通过生活实例引出向心力的概念,然后交流讨论力的大小和方向等等。 通过实验探究,如下图的实验装置来给出向心力的大小。 最后再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引出向心加速度,并由“神州”五号飞船为例题,应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来结尾。 在整过过程中,逻辑清晰,思维严密,值得注意的是整节涉及了大量的实验,和交流讨论,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点。 2)再来看人教版的教科书。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同样是放在必修2,但是人教版把向心加

速度和向心力分为2节的内容来讲,并且是先讲的向心加速度,然后再讲的向心力。人教版也是首先通过实际生活,小实验来给出向心加速度的定义和公式。 然后是思考讨论,加上大量的作业题型。 下一节讲向心力的时候,人教版是先给出向心力的定义公式,然后再用圆锥摆验证。 后面同样有大量的作业题型和实验。 3)最后再来分析一下沪科版教材。在沪科版中,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同样是放在必修2 之中,但是没有分别作为一节单独来讲,而是放在了圆周运动中。同样是运用大量实验,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或者验证结论,最后用习题巩固知识点。 从三个不同版本的教材来看,在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这两个知识点上,作者都是通过大量实验,和学生间的交流讨论,来提高学生的合作思考,动手的能力,把物理理论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这也是新课标下学生需要提高的技能。 3.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是江苏省苏州中学老师讲的一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课程。我做了如下分析: 上课前,老师先用“水流星”实验和播放自行车比赛的视频来引 入圆周运动中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提出问题水为什么不倒出来。 然后让同学们思考讨论其中涉及到的运动和力现象。 在引出新课之后,老师又让学生自己动手做教材上“体验手拉绳 的力”这个实验,和展示地球公转的现象。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公式大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公式大全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六个基本公式 ①0 t a t v v -= ②0t v v at =+ ③0 2t V v v += ④02t v v S v t t +=?=? ⑤2012 S v t at =+ ⑥2202t v v aS -= 2.初速度为0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①从运动开始计时,t 秒末、2t 秒末、3t 秒末、…、n t 秒末的速度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之比:v 1∶v 2∶v 3∶…∶v n =1∶2∶3∶…∶n . ②从运动开始计时,前t 秒内、2t 秒内、3t 秒内、…、n t 秒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自然数的平方之比:s 1∶s 2∶s 3∶…∶s n =12∶22∶32∶…∶n 2. ③从运动开使计时,任意连续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位移之比等于连续奇数之比:s 1∶s 2∶s 3∶…∶s n =1∶3∶5∶…∶(2n -1). ④通过前s 、前2s 、前3s …的用时之比等于连续的自然数的平方根之比:t 1∶t 2∶t 3∶…t n =1∶2∶3∶…∶n . ⑤从运动开始计时,通过任意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相邻自然数的平方根之差的比:t 1∶t 2∶t 3∶…t n =1∶)12(-∶)23(-∶)1(--n n 3.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00,v a g ==) ①t v gt = ②212h gt = ③22t v gh = ④ 4.匀变速其他推导公式 ①中间时刻速度:0 22t t v v s v v t +=== ②中间位移速度:2 s v =③任意连续相等时间T 内位移差:21n n s s aT --= 任意连续相等时间kT 内位移差:2n n k s s kaT --= 二、力学

(完整word版)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综合测试卷

B C A X t t 0 O 图1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综合测试卷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我们所学过的物理量:速度、加速度、位移、路程都是矢量 B.物体从静止开始的下落运动叫自由落体运动 C.通常所说的压力、支持力和绳的拉力都是弹力 D.任何有规则形状的物体,它的重心一定与它的几何中心重合,且也一定在物体内 2.A 、B 、C 三质点同时同地沿一直线运动,其x -t 图象如图1所示,则在0~t 0这段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质点A 的位移最大 B .质点A 的速度越来越小 C .t 0时刻质点A 的速度最大 D .三质点平均速度一定不相等 3.如图2所示,图乙中用力F 取代图甲中的m ,且F =mg ,其余器材完全相同,不计摩擦,图甲中小车的加速度为a 1,图乙中小车的加速度为a 2.则( ) A .a 1=a 2 B .a 1>a 2 C .a 1

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课堂笔记

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运动学基本概念 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3.参考系:(1)定义:为了研究一个物体运动而假定不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参考系。 (2)原则: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但必须以能使问题简化方便解决为原则。 (2)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3)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4.质点 (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是,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条件: 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5.时间与时刻 (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t2—t1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6.路程和位移 (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是,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7.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打点记时器——火花打点,电磁打点记时器——电磁打点);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8.速度:物体通过的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9.平均速度(与位移、时间间隔相对应) 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v是物体的位移x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t的比值。 其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单位是m/s。v=x/t ,矢量。 平均速率=总路程÷总时间,标量,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变化解读完整版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 变化解读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2017年《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变化解读 一、修订背景 1.研究制订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和学业质量标准。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 2.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开发特色课程。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3.课改实验十余年的成果和经验积累。 4.国际科学教育的最新发展(学习进阶、核心概念、STEM教育……) 二、物理课标的修订的主要内容和变化 (一)关于课程方案 1.进一步明确了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 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进一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 2.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 (1)将课程类别调整为必修课程、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2)进一步明确了各类课程的功能定位,与高考综合改革相衔接。 (二)关于学科课程标准 1.凝练了学科核心素养 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进行了整合。围绕着核心素养的落实,精选、重组了课程内容,明确内容要求,指导教学设计,提出考试评价和教材编写建议。 2.研制了学业质量标准 明确了学生完成本学科学习任务后,学科核心素养应该达到的水平,各水平的关键表现构成评价学业质量的标准。引导教学更加关注育人目的,更加注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4.课程结构 今年秋季开始,高中物理要分三六九等了:要想拿到高中毕业证,必须参加学业水平考试,物理学科要学习必修模块共三本书;如果参加高考时打算选考物理,要增加选择性必修三本书,这样必修加选择性必修共六本书;如果想继续发展兴趣特长或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还有三本选修教材。也就是说,高中整个学段共有九本书,九九归一才达到高中物理学习的最高境界。 下面是新修订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整理的高中物理课程结构: (1)变化前是以教材来区分必修、选修,变化后是以知识模块来区分必修、选修。划分更加细致、科学、合理。

高中物理必修二课程纲要

高中物理课程纲要 ; ] 课程名称:高中物理必修二 使用学校:新密二中专 ;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下期 设计老师:高一物理备课组 设计时间:

《高中物理必修二》课程纲要 ) 课程名称:高中物理必修二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3版《高中物理必修二》 使用学校:新密二中专 授课时间:36课时 设计老师:高一物理备课组 授课对象:高一年级下半学年 课程目标: 〈一〉| 〈二〉知识与技能 1、会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 2、会描述圆周运动,会用牛顿运动定律分析圆周运动。 3、了解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过程,会用牛顿运动定律计算人造卫星的 环绕速度。 4、通过讨论恒力做功与动能之间的关系,理解动能和动能定理。会用 动能定理解释生产和生活的现象。 5、理解重力势能,知道重力势能的变化与重力做功之间的关系。 6、通过实验,验证和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并能分析生活和生产中的 有关问题。 〈三〉过程与方法 《 1、经历从平抛运动到一般抛体运动、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 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并学会用运动和力的观点分析、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3、经历历次实验探究过程,发现规律,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探究的意义, 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如:控制变量法、理想模型法、微分法)以及数据的分析、处理能力(如利用数据图表巧妙地分析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 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2、通过展示、探究自然、生活和生产中的实例,使学生认识到认识到 物理和生活的普遍紧密联系以及物理科学的社会价值; 3、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现象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大胆分析 及勇于探究的科学素养,以及尊重实验、实践的客观唯物精神。 课程内容与安排 @ 根据<<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物理必修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其课程内容包括: (注:教学要求分为两个层次:A层次:较低要求的层次。所列知识的内容,在高中阶段不宜深入展开,或在初中阶段已经作过较为详细的讨论。B层次:较高要求的层次。)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高中物理新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内容:选修3-1第三章《磁现象和磁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一、教材分析 磁现象和磁场是新教材中磁场章节的第一节课,从整个章节的知识安排来看,本节是此章的知识预备阶段,是本章后期学习的基础,是让学生建立学习磁知识兴趣的第一课,也是让学生建立电磁相互联系这一观点很重要的一节课,为以后学习电磁感应等知识提供铺垫。整节课主要侧重要学生对生活中的一些磁现象的了解如我国古代在 磁方面所取得的成就、生活中熟悉的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太阳、月亮等),故本节课首先应通过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电流磁效应现象和磁场对通电导线作用的教育是学生树立起事物之 间存在普遍联系观点的重要教学点,是学生在以后学习物理、研究物理问题中应有的一种思想和观点。 二、学生分析 磁场的基本知识在初中学习中已经有所接触,学生在生活中对磁现象的了解也有一定的基础。但磁之间的相互作用毕竟是抽象的,并且大部分学生可能知道电与磁的联系,但没有用一种普遍联系的观点去看电与磁的关系,也没有一种自主的能力去用物理的思想推理实验现象和理论的联系。学生对磁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是比较感兴趣的,故通过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能了解地磁场、太阳的磁场和自然界的

一些现象的联系(如黑子、极光等),满足学生渴望获取新知识的需求。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己总结生活中与磁有关的现象,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磁现象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 2、通过实验了解磁与磁、磁与电的相互作用,掌握电流磁效应现象。使学生具有普遍联系事物的能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推理等思维能力。 3、通过直观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熟悉了解地磁场和其他天体的磁场及与之有关的自然现象。 (二)、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参与课前的准备工作,收集课外的各种磁有关的现象和应用。 2、在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本节课采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还原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强调学生自主参与。 3、学生对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比较、归纳,采用老师与学生双向交流感知现象下的物理规律的普遍联系。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对奥斯特的电流磁效应现象的教育中,要让学生知道奥斯特的伟大在于揭示电和磁的联系,打开了科学中一个黑暗领域的大门。

(完整版)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

高中物理新课程必修1课标解读 第一部分: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 (一)运动的描述 内容标准 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具体要求 ?知道物理实验是一种重要的科学研究方法,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例如,知道在伽利略之前人们主要是根据思辨来判断是非的,伽利略开创了实验研究的科学方法,奠定了近代科学的基础。 ?列举有关史实,说明实验研究方法对物理科学发展的促进作用。 内容标准 通过对质点的认识,了解物理学研究中物理模型的特点,体会物理模型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具体要求 ?能说出质点的定义,知道质点是一种理想模型。 ?能判断在哪些情况下可以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哪些情况下不可以把实际物体看成质点。例如,研究地球绕太阳公转时,可以把地球看成质点;在研究地球自转时就不能把地球看成质点。 ?知道理想模型是突出主要因素,略去次要因素的一种科学抽象,它对研究物理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内容标准 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具体要求 ?能完成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例如:会用打点计时器、频闪照相法或其他实验方法测量和记录运动物体的时间、位移变化情况,并能依据实验数据推断该物体的运动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区分路程与位移,会根据物体的运动轨迹计算位移大小。例如:会正确计算物体做往返运动时的路程和位移。 ?理解速率与速度、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并能用其定量分析物体运动问题。 ?理解加速度,能解释加速度定义式的物理意义,会用该定义式对有关物理量进行计算。例如:会用该定义式计算a、vt、v0、t和(vt-v0)。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及其特点,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例如,它的瞬时速度随时间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它的加速度有什么特点。 ?通过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处理和讨论交流等过程,体会实验在发现物理规律中所起的作用。 内容标准 能用公式和图像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体会数学在研究物理问题中的重要性。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练习题

高中物理学习材料 (灿若寒星**整理制作) 练习题 1、如图所示,一根轻质弹簧测力计内的轻质弹簧的劲度系数为k=100N/m,在弹簧测力计的两端有两人向相反方向各用2N的力水平地拉弹簧,则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及弹簧的伸长量分别为( ) A.0N,0cm B.4N,4cm C.2N,2cm D.2N,1cm 2、图为表面粗糙的倾斜皮带传输装置,皮带的传动速度保持不变。物体被无初速地放在皮 带的底端A上,开始时物体在皮带上滑动,当它到达位置B后就不再相对皮带滑动,而是随皮带一起匀速运动,直至传送到顶端C,在传送过程中,物体受到的摩擦力() ①在AB段为沿皮带向上的滑动摩擦力②在AB段为沿皮带向下的滑动摩擦力 ③在BC段不受静摩擦力④在BC段受沿皮带向上的静摩擦力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一物体置于粗糙的固定斜面上保持静止,现用水平力F推物体,如图所示,当F由0稍 许增加时,物体仍保持静止状态,则() A.物体所受的合力增加B.斜面对物体的支持力增加 C.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增加D.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增加 4、质量分别为m、2m、3m的物块A、B、C叠放在光滑的水平地面上,现对B施加一水平力F,已知AB间、BC 间最大静摩擦力均为f0,为保证它们能够一起运动,F最大值为() A.6f0B.4f0 C.3f0D.2f0 5、在“探究求合力的方法”的实验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使合力与分力产生相同的作用效果,保证用一把弹簧秤拉橡皮条时的读数与两把弹簧秤同时拉橡皮条时的读数之和相等。

B .图示两个分力与合力时,不同小组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度 C .两个分力间的夹角尽量大些可减小实验误差 D .用二把弹簧秤拉橡皮条时,使橡皮条的结点伸长到同一位置O ,这时只要记录两把弹簧秤的示数就可以了 6、如图所示,质量为m 的木块靠在竖直墙壁上,且受到水平力F 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木块静止,则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大小等于mg ,方向竖直向上 B .若木块静止,当F 增大时,木块受到的静摩擦力随之增大 C .若木块与墙壁间的动摩擦因数为μ,当撤去F 时,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大小等于μmg D .若撤去F ,木块沿墙壁下滑时,木块仅受一个力作用 7、用如图所示的方法可以测定木块A 与长木板B 之间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把一个木块A 放在长木板B 上,长木板B 放在粗糙水平地面上,在恒力F 作用下,长木板B 以速度v 匀速运动,水平弹簧秤的示数为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木块A 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T B .木块A 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F C .若长木板B 以2v 的速度匀速运动时,木块A 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2T D .若用2F 的力作用在长木板上,木块A 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等于2F 8、如图所示,两相同轻质硬杆OO 1、OO 2可绕其两端垂直纸面的水平轴O 、O 1、O 2转动,在O 点悬挂一重物M ,将两相同木块m 紧压在竖直挡板上,此时整个系统保持静止。F f 表示木块与挡板间摩擦力的大小,F N 表示木块与挡板间正压力的大小。若挡板间的距离稍许减小后,系统仍静止,且O 1、O 2始终等高,则: A .F f 变小 B .F f 不变 C .F N 变小 D .F N 变大 9、如图所示,一个重为G 的小环套在竖直放置的半径为R 的光滑大圆环上,一个劲度系数为k(k 较大)的轻弹簧,一端固定在大圆环顶点A,另一端与小环相连,小环在大圆环上可无摩擦滑动.小环静止时,弹簧与竖直方向成一不为零的夹角,此时大圆环对小环的作用力为 ,弹簧原长L 0应满足的条件是 。 10、如图所示,用三根轻绳将质量均为m 的A 、B 两小球以及水平天花板上的固定点 O 之间两两连接,然后用一水平方向的力F 作用于A 球上,此时三根轻绳均处于直线状态,且OB 绳恰好处于竖直方向,两球均处于静止状态,三根轻绳长度之比为OA :AB :OB=3:4:5.试计算OA 绳拉力及F 的大小? O 1 O m m M 挡板 挡 板 O 2 F m

2017年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 年版)解读专辑编者按: 2018 年1 月,教育部印发了语文等14 门学科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 年版),并将于今年秋季开始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文本结构、内容及其实施要求等方面进行了哪些改进和完善?其主要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基于什么样的教育现实展开,凝结着修订组什么样的教育思考?这些变化又将对今后的高中各科教学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为了更好地促进读者深入理解普通高中课程标(2017 年版),我刊约请包括课标修订组负责人、核心成员等在内的专家学者对各学科课标进行了分析解读。 实现物理课程功能促成学生素养发展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问题探讨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 年版)》修订组负责人/ 廖伯琴 莆田第一中学/ 陈国文 2017 年版”)。整体上看,高中课标2017 年版进一步强化了物理学科的育人功能,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整体性均明显增强。高中课标2017 年版公布后,莆田第一中学陈国文老师第一时间研读、梳理出一线教师关注的若干问题。以下是陈国文老师与廖伯琴教授的对话整理。 问题1:高中课标2017 年版有哪些亮点? 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修订组对2003 年由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统称“高中课标实验版”)进行修订,总体讲,修订后的高中课程标准有以下变化。 一是凝练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凸显物理课程的育人功能。根据国际比较、国内调研,以及关于物理课程功能的探索等,修订组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讨论,凝练出的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含“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四个方面,其中“物理观念”含有物质观念、运动与相互作用观念及能量观念;“科学思维”含有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要素;“科学探究”含有问题、证据、解释、交流要素;“科学态度与责任”含有科学本质、科学态度、社会责任要素。 二是优化高中课程结构,注重课程基础性、系统性与选择性。本次修订既注重课程的基础性,为全体学生发展、国民科学素养提升设计必修课程,又注重课程的系统性与选择性,为国家物理人才的培养、学生有个性的发展设计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高中物理必修课程由必修1、必修2 和必修3构成,是全体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学生学完必修课程可参加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选择性必修课程由选择性必修1、选择性必修2 和选择性必修3 构成,是学生根据个人需求与升学要求选择学习的课程,对那些拟参加物理学科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的学生则是必须学习的课程;选修课程由选修1、选修2 和选修3 构成,分别侧重物理学与社会发展、物理学与技术应用及近代物理学初步等方面的内容,由学校或地方自主开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

物理(必修一)——知識考點 考點一:時刻與時間間隔の關系 能夠正確理解。如: 第4s末、4s時、第5s初……均為時刻;4s內、第4s、第2s至第4s內……均為時間間隔。 區別:時刻在時間軸上表示一點,時間間隔在時間軸上表示一段。 考點二:路程與位移の關系 ,是矢量。路程是運動軌跡の長度,是標量。只有當物體做單向直線運動時,位移の大小 ..。 ..等於路程。一般情況下,路程≥位移の大小

考點五:運動圖象の理解及應用 由於圖象能直觀地表示出物理過程和各物理量之間の關系,所以在解題の過程中被廣泛應用。在運動學中,經常用到の有x-t圖象和v —t 圖象。 1. 理解圖象の含義: (1)x -t 圖象是描述位移隨時間の變化規律 (2)v —t 圖象是描述速度隨時間の變化規律 2. 明確圖象斜率の含義: (1) x-t 圖象中,圖線の斜率表示速度 (2) v —t 圖象中,圖線の斜率表示加速度 考點一:勻變速直線運動の基本公式和推理 1. 基本公式: (1) 速度—時間關系式:at v v +=0 (2) 位移—時間關系式:202 1at t v x + = (3) 位移—速度關系式:ax v v 22 02=- 三個公式中の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個,就可求出其餘兩個。 利用公式解題時注意:x 、v 、a 為矢量及正、負號所代表の是方向の不同。 解題時要有正方向の規定。 2. 常用推論: (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 02 1 (2) 一段時間中間時刻の瞬時速度等於這段時間內の平均速度:()v v v v t += =02 2 1 (3) 一段位移の中間位置の瞬時速度:2 2 202 v v v x += (4) 任意兩個連續相等の時間間隔(T)內位移之差為常數(逐差相等): ()2aT n m x x x n m -=-=? 考點二:對運動圖象の理解及應用 1. 研究運動圖象: (1) 從圖象識別物體の運動性質 (2) 能認識圖象の截距(即圖象與縱軸或橫軸の交點坐標)の意義 (3) 能認識圖象の斜率(即圖象與橫軸夾角の正切值)の意義 (4) 能認識圖象與坐標軸所圍面積の物理意義 (5) 能說明圖象上任一點の物理意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