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安徽省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谈安徽省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谈安徽省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论文关键词:安徽省区域文化区域经济特征发展论文摘要: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安徽省区域文化总体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这些特征既具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文章认为,要促进安徽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区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应做好以下几点: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对区域文化进行合理的扬弃;大力发展文化及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激发功能;利用区域文化特色与同质性发展区域经济。一、安徽区域文化的特征分析安徽省作为我国中东部地区,周边与六省相邻,南北跨续度大,气候地貌呈明显差异。皖北以平原地貌为主,气候相对干燥;皖南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同一省份内区域之间呈现如此较大的地域气候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我国实属罕见。由于受周边多种文化影响以及各地区之间的地貌、气候的差异性,导致安徽省的区域文化呈现以下特点:(一)多样性与差异性具体表现为,从北到南形成三大各具特色的文化圈:1.皖北淮河地区的淮河文化。其文化特色是民风粗犷、尚义、较保守、中庸,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色彩较浓。笔者认为其文化特色中的尚义、淳朴、直爽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北方接壤的齐鲁文化影响,而皖北作为庄子故里、老予的重要活动区域,道家文化的发祥地,因而道家的思想在这里具有深厚的根基。2.长江流域的皖江文化,尤以桐城派为代表,其区域文化主要特色为具有较浓厚的儒家文化传统,崇尚人文精神,文风兴盛。所谓“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生动反映了当地人尚文好学的传统,所以自古以来,此地人文学者辈出,学派纷呈,如庐江何氏一脉,魏晋、两宋以来诞生了许多知名的经学、玄学大家;以方苞、戴名世为代表的桐城文化经久不衰,影响深远。现代则涌现了陈独秀、朱光潜、杨振宁等学问大师。皖江地区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尚文精神,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本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地域上为周边多种文化(北方的齐鲁文化,西边的湘楚文化,东南的吴越文化交汇最激烈的地区。本地区较好的地貌、气候条件也有利于文化的培育和传承。3.皖南地区的新安文化,以徽学为主要代表。本区域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朱程理学、文房四宝的主要发源地,徽剧、徽菜的故乡,而且在安徽区域文化中,本区域文化相对来说较具有开放进取、注重实际精神,人文精神和近现代功利意识在这里得到较好的统一,明清以后徽商兴盛一时、闻名全国就是较好的见证。笔者认为,新安文化中的重商取利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本地区较为狭窄恶劣的生存环境。另本地离江浙较近,而浙东文化的尚利务实精神对新安文化显然有较大的影响。(此三大文化圈之说已基本达成共识,目前已有学者提出“环巢湖文化圈”的概念,本文这里对此第四文化圈不拟展开讨论) (二)同一性尽管安徽各区域之间在文化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然而作为同一省份,各地区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广泛联系,使它们之间必然具有很多共同特性。从文化这方面来说,本文认为我省各地区之间具有以下共同特性: [!--empirenews.page--] (1)都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均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淮河流域不仅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魏晋建安文学、怀河学派的发祥地,建国以来在涡阳等地出土了战国等时期大量文物,皆具有极高文化价值,寿州还是我国著名的绘画之乡。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庄子、曹操、朱元璋等杰出人物。皖江流域自古以来,文风鼎盛,人文荟萃,尤其是桐城派文化影响广大深远。近代洋务运动领袖曾国藩就出自桐城派门下。现代新文化运动和文学的重要代表陈独秀、张恨水、蒋光兹均出生在这里,安庆还是黄梅戏的主要发祥地。徽州地区是我省人文自然文化遗产最丰富的地区,它不仅是“文房四宝”、京剧的主要发源地,而且拥有的九华山、齐云山还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和道教胜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绩溪胡氏一族,自古名人倍出。明朝兵部尚书胡宗宪、清朝红顶商人胡雪岩、民国著名学者胡适、党和国家领导人胡锦涛都出生于这一家族,真可谓人杰地灵。(2)传统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不足。安徽省作为我国中部省份,是华夏文明浸染最悠久的地区之一,也是封建统治最稳固的地区之一。因此,传统文化在这里具有较大的稳固性。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本省在思想观念上未能像沿海一

些省区一样很快完成向现代化的转变,即吸收现代工业文明所需的开放进取精神和平等竞争意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安徽各区域文化中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中消极成份还是比较浓,安于现状,缺之开拓精神,讲关系,官本位主义等。所以,尽管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安徽曾开改革开放之先河,凤阳小岗村的联产承包“阜阳模式”引领改革之风骚,八十年代后,安徽却未能在改革与发展的道路上继续领跑,目前安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在全国只处于中下游水平,究其原因,本文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本地区的传统文化中消极因素过重所致。二、安徽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一种文化特别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在长期沉淀过程中能够继续存在,说明它必然具有合理性,但是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尤其是我国目前正处在由传统社会向市场经济社会的巨大转型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因子未必能适应或完成这种转型。本文认为,本省区域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如下两方面的影响。(一 )有利因素(1)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和人文精神有利于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质。人力资本是现代经发展的第一要素,而人力资本素质的主要方面取决于劳动者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安徽区域文化的传统文化底蕴深厚,而传统文化中存有许多有利于提高居民精神、文化素质的因素,如道家文化经典《道德经》中包含有博大精深的人生哲理和宇宙观,“物极必反”、“取道自然”、“无为而治”等思想为我们较好地处世接物提供了丰富的智慧。儒家文化中同样包涵丰富的人生智慧,实际上自汉朝以来我国历代王朝都是以儒家思想作为治国、安邦、修身的根本指导思想,所以有“半部《论语》可治天下”之说。儒家崇尚仁义、礼、智、信、“和为贵”等思想在现代社会无论是治理国家、企业,还是个人修身处世都是极有价值的。[!--empirenews.page--][1][2][3]下一页(2)有利于发展文化产业,提升区域及企业形象,丰富企业文化内涵。文化产业是现代产业中的重要一环,并有日益重要地位和发展前景。现代文化产业的内涵远不限于现代影视、娱乐,传统文化和区域特色文化,可以为文化产业提供丰富的素材和基础 ],如我省的九华山地区可利用佛教胜地发展佛教文化产业,徽州可作为“文房四宝”的主要产地,利用黄山及徽州民居、名人故里等人文与自然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品加工、旅游休闲文化产业等。一个地区的文化资源越丰富,越有特色,则越有利于提升并丰富本地区的外部形象,有利于该地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如合肥作为包公故里、三国战场对提高其知名度、对外招商引资等都是有利的。(二)不利因素(1)南北较大的文化差异不利于区域之间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不利于全省经济整体协同发展。一省区域之间的资源和文化差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但是我省南北区域之间较大的文化差异也会带来负面效应。如南方人与北方人的思维方式与观念等方面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北方人思考问题和处理事情比较粗糙、急躁,南方人较精细、沉稳,这种差异可能会导致南北区域之间的经济、文化等社会交际方面的障碍,不利于区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2)本区域文化中较浓厚的封闭保守思想、官本位意识等与现代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开拓进取精神、平等竞争意识之间存在较严重冲突。发展市场经济最重要的是要有开拓进取精神,“温州模式”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温州人敢想敢干、勇于开拓,相比之下,安徽人一般较保守,安于现状,怕冒险。平等和自由观念是现代市场经济赖以良性运行的基本观念和准则,然而在安徽,官本位和关系意识还相当浓,大多数人把做官作为人生成功的重要标准甚至第一标准,办事要求官,找“关系”。这种风气的盛行使市场经济难以按规范轨道运行。有资料显示,安徽省在全国目前是政府对经济和社会干预度最高的省份之一,此即是一个证明。三、如何充分发挥我省区域文化对经济发展的作用(一)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必须将传统文化的合理成份融人现代文明社会,与现代文明对接。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传统文化或区域特色文化传播,表达方式和手段的现代化。应充分利用现代的传播工具如互联网、电视广播、小说报刊等,用现代人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方式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现代化的诠释。二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应以城镇为主要载体。因为城市作为现代文明发展和传播的中心,一种文化只有先

占领城市,才能迅速普及和传承,才能有效地向乡村辐射。(二)对区域文化进行必要的扬弃安徽区域文化中既存在许多有利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同时也存在一些消极因素。因此,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扬弃,传承、弘扬其中的积极成份,批判、抛弃其中的消极因素。为此,我们必须按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对区域文化的因子进行分析、甄别。政府宣传部门、学术界和传媒应发挥其合理导向作用。如铜陵市政府根据本地人们思想观念较落后、保守的实际,两次开展了大规模的思想大解放的讨论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又如对我省徽州地区应大力弘扬历史上“徽商”所体现的开拓务实进取的精神。[!--empirenews.page--]上一页[1][2][3]下一页(三)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地保护文化产业是第三产业中的一个重要产业,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文明程度的提高,文化产业的地位和作用也日益重要,它对提高人们的素质,提高生活质量,降低环境污染等有着非常重要意义。我省各地区应充分利用当地的丰富文化资源特别是特色文化发展文化产业,如铜陵作为古铜都可大力发展青铜文化产品的加工、青铜文化的展览和旅游等产业。要充分地利用区域文化资源,还必须对文化遗产进行有效保护,文化遗产相对于其他资源更具有稀缺性、脆弱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各地区要对文物提供有效地保护,并对遭到损坏的文物进行必要的抢救和修复。

(四)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的激活功能一种文化可以在多种层面上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和活力,文化激活经济的功能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所以近年来,我国不少地方提出的“文化兴省”、“文化兴市”实在是一种高明之举 j。我省作为文化大省,完全可以利用自己丰富的、有特色的文化资源激活经济,如各地可通过定期举办各种文化节、文化展来招商引资、吸引人才。各地企业应有意识地将本地特色文化融入产品设计和企业文化建设中,如合肥企业可重点利用合肥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包公正直无私的形象等来塑造企业文化形象 J。

(五 )利用区域文化特色和区域文化同质性发展区域经济安徽省南北区域文化具有较大差异性和特色性,我们应当利用这特点来发展区域经济。即可考虑把我省在文化和地理环境较接近、内部经济联系较密切的各个地区划分为若干个不同的经济区。目前我省已经逐步这样做了,把全省划分为合肥、安庆、黄山等九大经济区。这种划分的好处是各经济区可突出发挥本地的文化或经济资源特色,利用本地区文化及经济资源内在的整体性、共生性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如黄山经济区应充分利用黄山及徽州地区的自然及人文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旅游产业及徽文化产业。

省级区域经济差异研究(江苏)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省级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以江苏为实证分析 班级: 国贸11401 序号: 9 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 编写人: 黄韬 二零壹陆年六月 I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摘要: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是各个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中国主要表现为东、中、西三大带之间以及省际、省内之间的较大差异,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空间布局状态。江苏省是中国经济发达的省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经历了均衡发展(1952~1978年)、非均衡发展(1979~1993 年)、区域共同发展(1994~2000 年)、促进苏北大发展(2001~2002年)、沿江开发(2003~2009年)等5个阶段[1]。但由于地理、产业结构、社会、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江苏省的区域经济差异较为显著,这也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省内在空间上主要表现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之间的差异,其中苏南以沪宁线处于由轴线向网络化发展阶段,苏中处于由点向轴线发展的阶段,苏北处于增长极发展阶段。本文主要以GDP为测度,从投资和地理等方面探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并针对这些方面给出一定的对策。 关键词:区域经济经济差异投资 GDP 前言(为什么) 关于区域经济的差异,我们总是试图在寻求解决办法,虽然让区域间实现完全平衡是不可能的,但尽力去缩小差异,避免过大的区域间经济差异以保证区域间的居民不存在过大的贫富差距则是必要的。找到造成区域差异的原因,在仍然保持各区域经济向上发展的同时,均衡发展,有利于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幸福感提高。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解放经济,充分调动生产力,例如:若从MPC(边际消费倾向)角度分析,MPC往往随着收入的递增而递减,这也就是说当一个地区的经济越趋近于平衡(体现在居民间收入更平衡,可用基尼系数衡量),则该地区的消费支出越大,根据凯恩斯乘数理论,则对于该地区的总收入或者说总产出将达到倍增效果。基于此,我认为我们在重视地区发展时,不能单一以总量指标来一决高低,在某种意义上经济均衡的地区,发展的后力更足。同时,这也就是写这篇论文的原因。 一.研究区域简介 江苏,简称“”,省会,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沿海中心,长三角北翼,拥长江、淮河、京杭大运河从南贯北。公元1667年因东西分置而建省。江苏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总面积的1.12%,人均面积在中国各省区中最少。江苏地形以为主,平原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2015年,江苏达7976.3万人,居中国第5位。2015年,江苏13市GDP全部进入中国前100名,达87995元人民币[1],居中国各省首位。江苏人均GDP、综合竞争力、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DLI)均居全国各省第一,成为中国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省份,已步入“中上等”水平。二.现状 ①整体区域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省作为华东经济中心“长三角经济圈”的核心成员,依托十分优秀的地理位置,和一定的政策扶持,成为了中国省域经济的标杆。从 2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

安徽省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_王跃飞

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9,23(3):61~64 Journa l o f Anhu i Sc i ence and T echno logy U n i versity 安徽省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王跃飞1,韩正安2 (1.铜陵学院学报编辑部,安徽铜陵244000;2.铜陵学院经济贸易系,安徽铜陵244000) 摘要: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安徽省区域文化总体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这些特征既具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文章认为,要促进安徽省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从区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应做好以下几点: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对区域文化进行合理的扬弃;大力发展文化及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激发功能;利用区域文化特色与同质性发展区域经济。 关键词:安徽省;区域文化;区域经济;特征;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772(2009)03-0061-04 Analysis of Local Cult ure Characteristics i n Anhui Provi nce and its I mpact on Regional Econo m ic WANG Yue-fe,i HAN Zheng-an (1.Editorial Depart m ent of Jour na l of Tong li n g Co llege,Tong li n g244000,Ch i n a; 2.D epart m en t o f Econo m ic and Trade of Tong li n g Co llege,Tong li n g244000,Ch i n a) A bstract:The c l o se relationsh i p bet w een l o cal cu lture and reg i o na l econo m ic developm ent has no w aroused much concern.Local culture i n Anhu iProv ince has t h e characteristics of diversity and d ifference i n genera l.They pro-mo te the deve l o pm ent o f econo m ic,bu t t h ere are a lso so m e disadvantages.A ccord i n g to the paper,it is necessary to pro m ote econo m ic and soc ial deve l o pm ent in our prov i n ce,fro m the aspect o f local cult u re,the fo llo w ing should be done:the modern transfor m 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u lture;carry i n g out the local culture reasonably;v i g-orousl y deve lop i n g cu lture and touris m i n dustries;co m p letely fu lfilli n g t h e sti m ulati n g f u ncti o n of cu lture i n eco-no m ic developm en;t utilizi n g local cu lture characteristic and its ho m ogene ity to deve l o p reg i o na l econo m ic. K ey words:Anhui Prov i n ce;Loca lCu lture;Reg ional Econo m y;Characteristics;Developm en t 一、安徽区域文化的特征分析 安徽省作为我国中东部地区,周边与六省相邻,南北跨续度大,气候地貌呈明显差异。皖北以平原地貌为主,气候相对干燥;皖南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同一省份内区域之间呈现如此较大的地域气候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我国实属罕见。由于受周边多种文化影响以及各地区之间的地貌、气候的差异性,导致安徽省的区域文化呈现以下特点: (一)多样性与差异性 具体表现为,从北到南形成三大各具特色的文化圈[1]:1.皖北淮河地区的淮河文化。其文化特色是民风粗犷、尚义、较保守、中庸,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色彩较浓。笔者认为其文化特色中的尚义、淳朴、直 收稿日期:2009-01-07 基金项目:安徽省社科联2008年资助课题(A2008009)。 作者简介:王跃飞(1962-),男,安徽省安庆市人,学士,编审,主要从事区域文化研究。

我国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_New

我国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我国高速铁路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摘要:高速铁路的发展和建设,标志着世界铁路进入到高速发展的新时代。纵观世界高铁发展史,可以发现高铁的开通对一个城市或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国将高速铁路的建设归纳入国家建设的重要部分。目前已经初步形成‘四纵四横’的快速客运网络,高速铁路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高速铁路;区域经济;影响效应 一、前言 区域经济的发展和交通的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随着高速铁路网的不断健全和完善,区域经济发展及空间结构的变化越来越明显。高速铁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通变革,高速铁路是一种处理大通道上旅客快速运输问题最有效的方法,对于沿线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很重要促进的作用。 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经济的重要影响 1.影响区域的‘同城化’发展 高速铁路拉近了沿路地区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城乡之间和城际之间的距离。初步实现了‘同城化’。‘同城化’最主要的目标是加强相邻区域,相邻城市之间的经济合作。如果实现不同城市间的交流畅通,就能使各城市的作用发挥到

最大。在很多公共基础设施上就能够做到尽量的节约,不耗费多余的资源和材料,还能实现各城市之间的产业互补。‘同城化’的实现可以促近各地区之间的技术流、信息流、人才流和资金流的快速流通。并且在流通的过程中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而带动很多相关产业的萌发和发展。比如说:休闲娱乐业、金融业和旅游业等。‘同城化’的实现在促使信息和资金流通之外还能改善人们的生活方式,减少了两个城市的生活成本。对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经济的快速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推动经济总量持续增长 沿线城市的GDP 指标随着高速铁路建成到运营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比如说:京沪高铁的运行带动沿线的经济发展,对沿线城市的经济贡献率是3.45%。高铁的建成到运营对区域经济起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这就侧面体现了高铁投资的收益效果。也是高铁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的直接经济成果。高速铁路的优势在于降低运输成本、节省运输时间。能够增加沿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规模,加大沿线城市的开发力度,提升土地升值的潜力。还能够推动科学的进步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高铁对区域经济的发展的影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明显。高速铁路建成后,沿线会设立一大批的中小城市群,有利于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让农村快速实现城镇化。还在一定程度上带动沿线区域与外界的人员、物资、技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

区域经济必考知识点归纳 区域定义 区域是指在某一主权国家疆域内的,在经济功能上具有同一特征的相对独立的地域单元。 西方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古典区位理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厂商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运输里程最短和运输货物重量最少的地点。主要研究厂商选择何种地点才能最大限度地降低运输成本问题。 新古典区位论 核心观点:理想的生产区位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厂商或生产部门的生产成本,能够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地点。主要研究以市场规模为中心的利润最大化问题。 区位研究转向区域研究 二战后,随经济的高速增长,发达国家区际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现象越来越严重。随着这种区域问题和城市问题的出现,许多经济学家根据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政策,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区域经济政策、劳动力就业以及城市问题。这样,从单纯的区位研究逐渐转向区域经济研究,从微观逐渐转向宏观,进而区域经济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规模收益不变和完全竞争假说,无法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现象。为此,克鲁格曼等学者以迪克西特和和斯蒂格利茨的理论为基础,建立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为解释经济活动空间聚集做出了贡献。随着这些基本理论的突破,区域经济学进一步趋向于成熟,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中国区域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改革开放前,萌芽时期 改革开放前,我国区域经济研究领域重点研究了生产力布局问题,其核心思想是要实现生产力的平衡布局,而实现生产力平衡布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地区投资倾斜和兴建国有企业,把国内资本和工业从沿海转移到内陆地区,为广大内陆地区基础设施和工业发展奠定基础,改变沿海地区和内陆地区发展差距过大的局面。 改革开放后20至90年代初步形成 改革开放后,我国强调以效率为主,投资重点放在效益高、见效快的沿海地区。学术界也提出了倾斜式不平衡发展理论,认为欠发达地区不具有经济全面增长所需的资本和其他资源,无法实现平衡的经济增长,选择一些具有发展潜力较大的部门或地区进行投资,使得这些部门和或地区优先得到发展,然后带动其他部门或地区的发展。 十八大之前,蓬勃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区域经济学研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首先,提出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理论。 其次,研究和布局了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中部崛起等区域发展战略。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江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对策 ——以苏南、苏北的比较为重点 摘要:地区经济的非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存在,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普遍现象。随着中国经济总体的迅猛发展,这种不平衡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政府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但差距并没有明显缩小。而作为经济发达、增长迅速的江苏省,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尤其是苏南、苏北差距逐步扩大,严重制约了其总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本文旨在描述苏南、苏北经济发展的现状,从差异中分析差距产生的原因及随之而来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江苏,区域经济,差异 中国分类号:文献标识码:A 众所周知,江苏经济的发展在地域上并非是整齐划一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梯度,即苏南、苏中和苏北三个层次。按最新统计口径来划分,苏南包括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8090平方公里, 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2329.50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48.6%;苏中包括南通、扬州、泰州3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20432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1726.08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30.1%,苏北则包括徐州、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5个地级市,土地面积达54357平方公里,2007年年末总人口达3298.49万人,非农业人口比重达28%。 表1 2007年江苏三大区域主要经济指标 注: 根据《江苏省统计年鉴2008》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得出该表。 表1中的各项指标均显示出苏南的社会经济状况优于苏中、苏北,尤其是苏南和苏北的差距甚大。苏南地区的生产总值是苏北的 3.2倍,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苏北的 1.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苏北的1.7倍,苏北地区产业结构最不合理,第一产业比重过大。面对区域差距,江苏省要想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积极促进苏南、苏北区域共同协调发展。 一、苏南、苏北的差异 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一决定解开了束缚苏南进行大规模商品生产的枷锁,使得苏南发展突飞猛进,而苏北沉浸在联产承包责任制带来的美梦中,必然导致它将远远落后于苏南地区。[1]苏南苏北差距的扩大,引

应用文-谈安徽省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谈安徽省区域文化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分析 '区域文化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安徽省区域文化总体具有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这些特征既具有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有不利因素。文章认为,要促进安徽省经济 全面发展,从区域文化的角度来说,应做好以下几点: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对区域文化进行合理的扬弃;大力发展文化及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激发功能;利用区域文化特色与同质性发展区域经济。 安徽省作为我国中东部地区,周边与六省相邻,南北跨续度大,气候地貌呈明显差异。皖北以平原地貌为主,气候相对干燥;皖南以丘陵、山地为主,气候温暖湿润。同一省份内区域之间呈现如此较大的地域气候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我国实属罕见。由于受周边多种文化影响以及各地区之间的地貌、气候的差异性,导致安徽省的区域文化呈现以下特点: (一)多样性与差异性 具体表现为,从北到南形成三大各具特色的文化圈: 1.皖北淮河地区的淮河文化。其文化特色是民风粗犷、尚义、较保守、中庸,传统的儒家、道家文化色彩较浓。笔者认为其文化特色中的尚义、淳朴、直爽风格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北方接壤的齐鲁文化影响,而皖北作为庄子故里、老予的重要活动区域,道家文化的发祥地,因而道家的思想在这里具有深厚的根基。2.长江流域的皖江文化,尤以桐城派为代表,其区域文化主要特色为具有较浓厚的儒家文化传统,崇尚人文精神,文风兴盛。所谓“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生动反映了当地人尚文好学的传统,所以自古以来,此地人者辈出,学派纷呈,如庐江何氏一脉,魏晋、两宋以来诞生了许多知名的经学、玄学大家;以方苞、戴名世为代表的桐城文化经久不衰,影响深远。现代则涌现了陈独秀、朱光潜、杨振宁等学问大师。皖江地区之所以有如此深厚的文化根基和尚文精神,笔者认为主要是由于本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地域上为周边多种文化(北方的齐鲁文化,西边的湘楚文化,东南的吴越文化交汇最激烈的地区。本地区较好的地貌、气候条件也有利于文化的培育和传承。 3.皖南地区的新安文化,以徽学为主要代表。本区域文化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朱程 、文房四宝的主要发源地,徽剧、徽菜的故乡,而且在安徽区域文化中,本区域文化相对来说较具有开放进取、注重实际精神,人文精神和近现代功利意识在这里得到较好的统一,明清以后徽商兴盛一时、闻名全国就是较好的见证。笔者认为,新安文化中的重商取利精神在很大程度上源于本地区较为狭窄恶劣的生存 。另本地离江浙较近,而浙东文化的尚利务实精神对新安文化显然有较大的影响。(此三大文化圈之说已基本达成共识,目前已有学者提出“环巢湖文化圈”的概念,本文这里对此第四文化圈不拟展开讨论) (二)同一性 尽管安徽各区域之间在文化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性,然而作为同一省份,各地区之间在、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广泛 ,使它们之间必然具有很多共同特性。从文化这方面来说,本文认为我省各地区之间具有以下共同特性: (1)都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均有着丰富的自然文化遗产,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淮河流域不仅是道家文化的发祥地,也是魏晋建安文学、怀河学派的发祥地,建国以来在涡阳等地出土了战国等时期大量文物,皆具有极高文化价值,寿州还是我国著名的绘画之乡。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庄子、曹操、朱元璋等杰出人物。 皖江流域自古以来,文风鼎盛,人文荟萃,尤其是桐城派文化影响广大深远。近代洋务

区域经济案例分析

1分析沿海经济特区的特征 在经济学中,区域是指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沿海经济特区具有以下几个特征:①沿海经济特区是一定范围的地域空间。区域是一个地域空间的概念,是某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是局部的概念。是落实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不同的只是坐落的方式和坐落的地点。②沿海经济特区能够独立地存在和发展。 区域是区内各经济主体在经济上紧密联系,社会、文化趋于或融合为一体的地域空间,不仅区域内部经济主体具有独立性,而且任何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之间也有较为明显的功能差异或界面分割,各区域相对独立,具有能够组织和协调内部经济活动和区际经济联系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种能力,它不可能单独组成一个区域。③沿海经济特区在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中担当某种专业化分工的职能。一个独立的区域并不是一个封闭的区域,它是在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优化调整自身组织结构、发挥自己独特功能的单位。由于不同的区域所赋存的资源要素状况,如自然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科学技术、文化、以及发展水平是不同的。这种区内的同质性与区际间的差异性,表现为一种区际间的分工与专业化。这样,在不同区域之间以分工与专业化为基础结成密切的经济联系,这又构建了更大范围的区域经济体系。 2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是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结合的成功模式。梯度推移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由于较发达地区主要处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兴旺阶段,无论在经济,还是在技术上均属于高梯度地区。而落后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在成熟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甚至停滞状态,这就属于低梯度地区。由科技进步引致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推进产业结构的更新。梯度推移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途径来进行的,既产生经济要素向高梯度地区集中与转移,对周围地区起支配和吸引作用,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等级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所以会产生有序的梯度转移。 反梯度推移理论认为,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就是引进先进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顺序,经济发展的顺序只能由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可能决定。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又是有条件,就可以引进先进技术,进行大规模发展,而不管该区域处于哪个梯度。落后的低梯度地区,也可以直接引进世界最新技术,发展自己的高技术,实现超越发展,然后向高梯度地区进行反推移。按照梯度推移理论的做法,落后地区始终跟随于发达地区的后面,永远也赶不上发达地区。这是同世界新技术革命给落后国家或地区带来的超越发展的机会不相适应,也是同经济发展的实践相矛盾,反梯度推移的现象也是大量存在的。 泛珠三角经济区域与发展模式表现了区域经济一定程度的发展差距。这是我们运用梯度推移与反梯度推移理论最好实践。发展差距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发展的差距是区际竞争与合作的基础。没有差异,便无所谓优势,从而也就无所谓区域比较优势的发挥。无论是区际竞争,还是区际合作,均是出于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以便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与改善,促进国民经济整体的协调、快速、健康的发展。发展的差距给落后地区造成一种压力。 区域经济发展中有了发达与落后的差异,才迫使落后地区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向发达地区学习,从而加快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的步伐。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来说,会产生一种“示范效应”,这种示范效应,使得落后地区在追赶发达地区进程中大大节省成本,少走弯路,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标。从宏观社会经济发展过程来看,存在一定程度的区际差距,有利于形成一种区域间争先恐后的和谐格局,最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快速、高效地发展 3湖南长株潭经济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 一、任务与目的 了解AHP的基本原理;熟悉应用AHP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与做法,具体步骤: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应用AHP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明确要分析决策你的问题,并把它条理化,层次化,理出递阶层次结构。 AHP要求的递阶层次结构一般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 ●目标层(最高层):指问题的预定目标。 ●准则层(中间层):指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 ●措施层(最底层):指促使目标实现的措施。 通过对复杂问题的分析,首先明确决策的目标,将该目标作为目标层(最高层)的元素,这个目标要求是唯一的,即目标层只有一个元素。 然后找出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作为目标层下的准则层因素,在复杂问题中,影响目标实现的准则可能有很多,这时要详细分析各个准则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最后为了分析决策问题(实现决策目标),在上述准则下,有哪些最终解决方案(措施),并将它们作为措施层因素,放在递阶层次的最下面(最底层)。 明确各个层次的因素及位置,并将它们之间的关系用连线连接起来,就构成了递阶层次结构。

2. 构造判断矩阵并请专家填写 根据递阶层次结构能很容易的构造判断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打方法是:没一个具有向下隶属关系的元素(被称作准则)作为判断矩阵的第一个因素(位于左上角),隶属于它的各个因素依次排列在气其后的第一行和地一列。 填写判断矩阵的方法是:向填写人(专家)反复询问:针对判断矩阵的准则,其中两个因素两两比较哪个重要,重要多少。 3. 层次单排序与检验 对于专家填写后的判断矩阵,利用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层次排序。 需要注意的是,在层层排序中,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4. 层次总排序与检验 总排序是指每一个判断矩阵各因素针对目标层(最上层)的相对权重。这一权重的计算采用从上而下的方法,逐层合成。 5. 结果分析 通过对排序结果的分析,得出最后的决策方案。 二、原理(条件) 层次分析法德基本原理是排序的原理,即最终将各方法(或措施)排除优劣次序,作为决策的依据。 首先将决策的问题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大系统,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因素可以按照他们之间的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的若干层次,叫做构造递阶层次结构。然后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最后最排序

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312629872.html, 流动人口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分析 作者:吉玉雪薛慧敏 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年第10期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化,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各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近年来流动人口已经成为了一种特定的经济现象,并且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以镇江市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结合人口学、经济学等相关知识,采取描述统计的方法,对镇江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基本情况及特征进行分析,探寻外来流动人口的一般规律和流入原因;并根据分析结果,结合镇江市的实际情况,提出调控、管理流动人口的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流动人口;特征分析;经济社会;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人口流动也逐渐呈现出越来越显著的增长趋势,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党的十九大报告在第八章中提出要“促进生育政策和相关经济社会政策配套衔接,加强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这对我国人口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要求。镇江市作为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唯一综合试点城市,更是对流动人口十分重视。 通常所说的流动人口,是指从外地流入本地,在本地居住和就业,但不具备居住地户口的人,但目前尚无明确、统一的定义。类似的流动人口群体在国际上被称为“国内移民”(internal migration)。根据人口普查数据来判断流动人口的具体标准有两条:空间范围和时间标准。在往期的全国人口普查中对于流动人口的界定标准有细微的差别,本文是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标准来界定所涉及的外来流动人口。即流动人口是指居住在本乡(镇、街道),但户口登记地是在外乡(镇、街道),并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及以上的人口。 1 外来流动人口基本情况分析 1.1 外来流动人口的流动时间、范围 根据2017年统计年鉴得出,镇江市人口规模保持稳定。2016年末常住人口比2015年多增0.48万人,人数为318.13万人,其中220.79万人为城镇人口,占总常住人口数的69.40%。65岁及以上人口在常住人口中占13.1%,与上年相比,增加了0.5%。2016年末户籍人口比上年多增0.31万人,人数是271.98万人,其中男性和女性各为134.53万人和137.4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0.07万人和0.24万人。从流动时间来看,绝大部分外来流动人口的流入时间在一年以上,所占比例为93.67%,其中,5年以上的占48.93%,1年以下的仅为6.33%。 1.2 外来流动人口的城乡分布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及作用概述

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及作用概述 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积极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稳定粮食生产,加强能源和重要原材料基地建设,大力支持现代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时积极有序地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总体看,各地区注意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将区域振兴和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并积极推进节能减排、环境治理、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等工作,区域发展更为协调和均衡。 2008年末,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分别为18.7万亿元、4.4万亿元、5.2万亿元和2.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9%、17.4%、21.9%和16.1%,东部地区本外币贷款增速与2007年基本持平,中部、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同比分别提高2.3、4.7和4.3个百分点。 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为适应这种形势,中国经济发展必须冲破行政区经济的束缚,深化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增强国家及地区经济增长实力。 一、我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必要性在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我国原有的“行政区经济”,由于条块分割,无视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已不能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要求。于是,出现了跨行政区不同形式的经济联合,如经济技术协作区、经济协作区等。但这些经济联合体,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初级形式,并沿袭了计划经济条件下以政府为主导的经济联合,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也不能达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目的。因此,有必要继续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达到强化区域优势或区际间优势互补的目的,增强区域及全国经济实力。 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发展阶段 (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与形式参考已建立的国际间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及我国目前存在的各种区域经济联合体,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可定义为: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地域上较接近或地理特征较相似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与共同经济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的动态过程,它的目的是优化资源配置,实行区域内各地区合理分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促进联合体共同繁荣。经济协作区是我国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形式,它是一种初级的、松散的区域经济组织形式,主要围绕加强能源、交通及其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通过大跨度的联合,促进区域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根据行政区范围大小又分为四种形式:一是省(区)际经济协作区,即相邻的若干省、区、市,按照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建立的区域合作组织;二是省际毗邻地经济协作区,即相邻几个省、区、市间的部分接壤地区,按照历史的经济联系和现实经济发展需要,建立的经济合作组织;三是省内经济协作区,根据本省、区的经济布局和各市、县经济发展要求,自愿建立的合作组织;四是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即若干地域相邻,或沿海、沿江、沿路的若干城市,在自愿互利基础上建立的合作组织。城市间经济协作网络,往往以城市群的形式出现,在区域经济联合中起重要作用。城市群是社会生产力和城市化发展到一定水平后,在相邻地域范围内,由相当数量规模等级不同、各具特点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城市,构成的网络体系。现有的城市群都是各国最主要的经济发达地区,具有很强的辐射功能,在本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中,发挥着枢纽作用。由于它集聚的产业、金融、贸易、科技、信息等力量,在全球经济活动中具有较大影响,所以它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分工与国际竞争,日益成为主宰世界经济活动的主导力量。城市群中的每个城市,都有占优势的产业部门,它们之间通过生产上的协作与联系,在共同市场的基础上形成一体化经济,从而形成城市群的整体功能优势,推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推荐下载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及成因 江苏省区域经济发展特点 党的十六大以来,江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两个率先” 全局,坚持“富民优先”、“科 教优先”、“环保优先” 、“节约优先”的方针,深入实施“科教兴省”、“经济国际化”、 “城市化”、“区域共同发展”、“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总体上呈现出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趋向和特征。 从十六大以来的情况看,江苏经济发展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结构的变化反映的是经济发 展最为深刻的变化。近年来,江苏坚持以“调高调优调强”为基本取向,着重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兴产业的先发优势、服务业的配套优势、传统产业的品牌优势。 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新兴产业潜力大、成长快、爆发力强、附加值高,发展新兴产业是产业优化升级的战略方向。自2006年召开全省新型工业化会议以来,我省就把发展新兴产业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集中力量在最有条件、最有基础的领域寻求突破。省委省政府确定今后一个时期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等六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我省服务业占GDP 比重偏低。2008年,全球经济总量中服务业 占比达到67.3%,发达国家有的已达到80%,我省还不到40%。为解决这一结构性矛盾,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总体思路,决定实施“服务业提速计划”。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任务。2009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到全省规模以上工业的41.5%,从业人员占到46.6%。 省委、省政府决定实施“传统产业升级计划”。到2012年,四大传统产业实现“五个 明显提升”,即创新能力、发展后劲、品牌效应、集聚水平、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淘汰落后产能是优化产业结构的必然要求。江苏坚持把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高效节能技术和产品推广力度,控制产能过剩行业盲目扩张和重复建设,坚决淘汰钢铁、水泥、小火电等高耗能、高排放的落后产能,从源头上降低能耗、减少排放,全省共关闭小火电机组760万千瓦,占全国15%,近三年关闭小化工4685家,其中沿太湖流域关闭2000多家。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高中资料试卷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 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中国(大陆)区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中国(大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征分析 一、关于中国区域的划分 中国是一个大国,幅员广阔,陆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2001年,人口达12.8亿。由于历史和现实诸多方面的原因,中国各地区之间存在着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如2001年,上海市人均GDP高达37382元,而贵州省人均GDP只有2895元,两者相差10倍以上。因此,研究中国的区域问题,必须把中国分成若干不同的区域。 20世纪50年代,有关方面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沿海和内地;60年代,曾经将中国大陆分为一线、二线和三线地区。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区域经济研究的活跃和深化,人们提出了多种多样的划分方法。主要有: (一)三大地带。这一方法将中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地带,但不同的时期,每个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不同。在三大地带的概念提出之初,广西壮族自治区曾被视为属于东部;内蒙古曾被视为属于中部。后来,人们对此划法提出了很多异议。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三大地带覆盖的地域范围逐渐被确定了下来。东部地带包括北京、天津、河北、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广东和海南等11个省市;中部地带包括山西、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等8省;西部地带包括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广西和内蒙古等12个省、市、自治区。 (二)六大综合经济区。包括东北地区、黄河中下游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东南沿海、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 (三)七大经济区。包括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西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华北(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西)、华东(山东、上海、江苏、浙江)、华中(河南、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华南(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西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 (四)九大经济区。这里有两种划法方法。第一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环渤海地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黄河中游流域(山西、河南、内蒙古中西部)、长江三角洲地区(上海、江苏、浙江)、长江中游地区(湖北、湖南、安徽、江西)、东南沿海地区(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北地区(山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等。第二种划法包括东北地区(东北三省)、北部沿海(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北部内陆(山西、陕西、内蒙古)、东部沿海(上海、江苏、浙江)、东部内陆(河南、安徽、江西)、中部内陆(湖南、湖北)、南部沿海(福建、广东、广西、海南)、西部内陆(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和西南内陆(四川、云南、贵州)等。(五)九个“大都市经济圈”。包括沈大(沈阳、大连)、京津冀(北京、天津、唐山、秦皇岛、石家庄)、济青(济南、青岛、烟台)、大上海(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宁波、杭州)、珠江三角洲(广州、深圳、珠海、汕头)、吉黑(长春、哈尔滨)、湘鄂赣(武汉、长沙、南昌)和成渝(成都、重庆)

论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论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摘要: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以壮乡文化为例,分析认为地域文化对生活在该地区的人们具有导向性和凝聚力,在主导人们的价值观念、推动区域文化发展、提升区域形象等方面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着具体的影响。并简要揭示了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对充分利用壮乡文化的特色资源,摒弃和改造其传统文化的消极面,打造特色文化产业,发挥壮乡文化对广西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地域文化;区域经济发展;壮乡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但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状况日益加剧,较为突出的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之间、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经济发展差距明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已引起各方关注。传统的观念认为,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区位情势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但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一些自然资源、区位情势相似的地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一致,甚至差异很大,而形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地域文化的不同。 一、地域文化与壮乡文化 所谓地域文化,是指生活在特定区域的人群在从事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人文心态、民族艺术、风俗习惯、道德规范等的总和。[1]它的形成是由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制度变迁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历史上盛极一时的徽商、晋商,其商业文化形成的主要原因都是由于当地土地贫瘠、耕地稀少、生存环境恶劣、人多地少的现状迫使人们不得不外出经商以谋求发展。两大“商帮文化”中的重商主义精神由此发源。 壮乡文化则是指生活在广西境内的以壮族为主体的包括瑶族、苗族、侗族、京族、仫佬族、回族、彝族、毛南族、水族、仡佬族等少数民族在内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具有浓郁壮族特色的风土人情、思想观念、社会习俗等文化因素的总和。 壮乡文化以壮族为核心,壮族现有人口约1548.9万,大量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其发展历史悠久,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不仅创造了悠久的农耕文明,而且很早就发展起了种类繁多的手工业,尤其在金属铸造业、陶瓷手工业、织染业等方面具有很高的造诣。 二、地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从地域文化与区域经济的关系看,区域经济是地域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不同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对地域文化发展起着支撑作用,决定着地域文化发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

区域经济分析方法 一、任务与目 了解AHP基本原理;熟悉应用AHP解决实际问题基本思路与做法,具体步骤: 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应用AHP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明确要分析决策你问题,并把它条理化,层次化,理出递阶层次结构。 AHP要求递阶层次结构一般由以下三个层次组成: ●目标层(最高层):指问题预定目标。 ●准则层(中间层):指影响目标实现准则。 ●措施层(最底层):指促使目标实现措施。 通过对复杂问题分析,首先明确决策目标,将该目标作为目标层(最高层)元素,这个目标要求是唯一,即目标层只有一个元素。 然后找出影响目标实现准则,作为目标层下准则层因素,在复杂问题中,影响目标实现准则可能有很多,这时要详细分析各个准则因素之间相互关系。 最后为了分析决策问题(实现决策目标),在上述准则下,有哪些最终解决方案(措施),并将它们作为措施层因素,放在递阶层次最下面(最底层)。 明确各个层次因素及位置,并将它们之间关系用连线连接起来,就构成了递阶层次结构。 2. 构造判断矩阵并请专家填写

根据递阶层次结构能很容易构造判断矩阵。 构造判断矩阵打方法是:没一个具有向下隶属关系元素(被称作准则)作为判断矩阵第一个因素(位于左上角),隶属于它各个因素依次排列在气其后第一行和地一列。 填写判断矩阵方法是:向填写人(专家)反复询问:针对判断矩阵准则,其中两个因素两两比较哪个重要,重要多少。 3. 层次单排序与检验 对于专家填写后判断矩阵,利用一定数学方法进行层次排序。 需要注意是,在层层排序中,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4. 层次总排序与检验 总排序是指每一个判断矩阵各因素针对目标层(最上层)相对权重。这一权重计算采用从上而下方法,逐层合成。 5. 结果分析 通过对排序结果分析,得出最后决策方案。 二、原理(条件) 层次分析法德基本原理是排序原理,即最终将各方法(或措施)排除优劣次序,作为决策依据。 首先将决策问题看作受多种因素影响大系统,这些相互关联,相互制约因素可以按照他们之间隶属关系排成从高到低若干层次,叫做构造递阶层次结构。然后请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对各因素两两比较重要性,再利用数学方法,对各因素层层排序,最后最排序结果进行分析,辅助进行决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