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一作《渭城曲》

渭城,即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汉高祖时曾改为新城,汉武帝时更名渭城。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这里送别,诗前两句写景。请晨微雨,尘土不扬,柳色初绿,景色中已见离别之情。后两句写饯行告别,表达出朋友之间依依惜别的深厚情谊。全诗“信手拈出,乃为送别绝唱”(《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引唐汝洵语)。

苏轼曾评王维的诗画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诗的这后两句,确是一幅饯行图,只是诗人略去了饯别前后及饯行宴席上的种种情状,只剪取了宴终席散之际的一个细节,但正是这一最具表现力的细节。既表达出浑长的情致,又显出其删繁就简的高妙。更,再。更尽一怀酒,再干了这杯酒。阳关,汉代所置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因在玉门关之南,故称,为古代出塞之要道,当然也是诗人的好朋友元二出使安西(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今新疆库车)的必经之地。故人,老朋友。西出阳关无故人,向西出了阳关,就见不到老朋友了。《唐诗别裁》:“阳关在中国外,安西更在

阳关外,言阳关已无故人矣,况安西乎?”诗句看是冲口道出,不作深语,却声情沁骨。首先,分别在即,离愁满杯,往往会出现相对无言的场面。在这种情况下,“功君更尽一杯酒”,也就打破了这一让人难以忍受的难堪。其次,分别在即,依依难舍,但要说的话早已说过。在这种情况下,“劝君更尽一杯酒”,也就自然地推迟了离别的时刻。第三,西出阳关,瀚海戈壁,荒漠绝域,长途跋涉,其艰难困苦与孤单无助之情景可以想见,“劝君更尽一杯酒”的话,不仅蕴含着诗人殷重的忧虑,也蕴含对“故人”的诚挚期盼与良好祝愿:前路珍重!

《唐诗摘钞》评此诗云:“先点别景,次写别情,唐人绝句多如此,毕竟以此首为第一,惟其气度从容,风味隽永,诸作无出其右故也。”《瓯北诗话》云:“人人意中所有,却未有人道过,一经说出,便人人如其意之所欲出,而易于流播,遂足传当时而名后世。如李太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王摩诘‘劝君更尽上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至今犹脍炙人口,皆是先得人心之所同然也。”此诗后被谱入乐府,作为送别歌曲,传唱不衰。如刘禹锡《赠歌者何戡》:“归人唯有何戡在,更与殷勤唱《渭城》。”白居易《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最忆《阳关》唱,珍珠一串歌。”《对酒》:“相逢且莫推辞醉,所唱《阳关》第四声,”(自注:“第四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也。”)李商隐《饮席喜赠同舍》:“唱尽《阳关》无限叠,半杯松叶冻颇黎。”

--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

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绝句在篇幅上受到严格限制。这首诗,对如何设宴饯别,宴席上如何频频举杯、殷勤话别,以及启程时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后如何瞩目遥望,等等,一概舍去,只剪取饯行宴席即将结束时主人的劝酒辞:再干了这一杯吧,出了阳关,可就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诗人象高明的摄影师,摄下了最富表现力的镜头。宴席已经进行了很长一段时间,酿满别情的酒已经喝过多巡,殷勤告别的话已经重复过多次,朋友上路的时刻终于不能不到来,主客双方的惜别之情在这一瞬间都到达了顶点。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

三四两句是一个整体。要深切理解这临行劝酒中蕴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阳关”。处于河西走廊尽西头的阳关,和它北面的玉门关相对,从汉代以来,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国势强盛,内地与西域往来频繁,从军或出使阳关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壮举。但当时阳关以西还是穷荒绝域,风物与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又不免经历万里长途的跋涉,备尝独行穷荒的艰辛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

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对于送行者来说,劝对方“更尽一杯酒”,不只是让朋友多带走自己的一分情谊,而且有意无意地延宕分手的时间,好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临别依依,要说的话很多,但千头万绪,一时竟不知从何说起。这种场合,往往会出现无言相对的沉默,“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不自觉地打破这种沉默的方式,也是表达此刻丰富复杂感情的方式。诗人没有说出的比已经说出的要丰富得多。总之,三四两句所剪取的虽然只是一刹那的情景,却是蕴含极其丰富的一刹那。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渭城朝雨裛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赏析 安西,安西都护府。治所故址在今新疆库车县。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由乐人谱曲.其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作为送别曲,流传很广。 我们这个民族自古重离别。历代留下来的赠别送行的诗文多得不可胜计。南朝江淹专门写了一篇《别赋》,赋的一开头就说。“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送别曲也很多,汉横吹曲有《折杨柳》、《小折杨柳》,相和大曲有《折杨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节折杨柳》等。 诗开头“渭城”一语点出诗人饯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个所在,是饯别的具体地点。并说这是一个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阵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为春雨,这种写法叫做互文见义。这可以使语言更精炼。 写离情别绪。诗人笔下的景物也往往成为有情之物。代人伤心,为人垂泪。本诗写春朝两,下“襄轻尘”三字,表明两不大,只是沾湿了地皮。接着又说,环绕客舍四周刚刚放叶的柳树。经春雨洗过,益发显得青翠嫩绿。这里描绘的是一个空气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种写法。似与“送

行”的气氛不十分谐调。然而。诗人心甲已先装着一个“别”字。虽有良辰胜景。也无心流连。别意正是以潜意识的形式笼罩景物、环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观情感在一篇抒情诗中的决定性作用。 其中的语是“柳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汉代长安城东郊有一条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桥名“灞桥”,人们在这座桥上送别亲友,要折下桥头的柳枝送给行人,这就是所谓折柳赠别。从汉魏到隋唐,这一习俗相沿下来。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离别之意。这种不同的心理反应,是长期文化积淀的结果。因此,作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写入诗中,就使诗具有十分丰厚的情感意蕴。“柳色新”三字在诗中有双重含义:既是写时令节候,也是离情别绪的心理映现。“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后二句的关节。 后二句直接写离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倾注在一杯“酒”中。此时主客彼此可能有许多话要说,由于离别在即,心情复杂,却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因而,饮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离别饮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样的痛快酣畅,总不免有些苦涩的味道。但是这一斟一酌,情意却格外重。诗中“劝君更尽一杯酒”一句即写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两人对饮,一杯又一杯,主人总觉得似未尽意,总是劝客人再饮一杯。这类常情写在此处,读来特别朴实深厚,紧相呼应的第四句“西出阳关无故人”,使这杯酒具有极重的分量。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讲解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送元二使安西)》讲解 知识点 教材分析: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 唐代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山西祁县。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又因为王维诗歌中的佛教意味和宗教倾向,故又称王维为“诗佛”。在中国诗歌史上,王维以擅长描写山水田园等自然风景著称。他的山水田园诗幽静恬适,且体物精细,状写传神,极具诗情画意。苏轼评价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主要作品:《相思》《鹿柴》《山居秋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 诗歌理解: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使: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雨:早晨下的雨。 浥(yì):湿润,沾湿。 客舍:旅店。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主题: 《送元二使安西》通过写细雨中设宴为朋友饯行时劝酒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恋恋不舍之情。 赏析: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朝雨浥尘,客舍青青,柳色如洗,环境越美,越让人不忍离别,也就更衬出依依惜别的情绪。三、

古诗资料 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资料送元二使安西》(别名:《赠别》《渭城曲》或《阳关曲》或《阳关三叠》)二.作者 王维 三.体裁 七言绝句 四.年代 唐代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 五.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六.注释 ⑴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⑵使:出使。 ⑶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⑷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⑸浥:湿润。 ⑹客舍:旅店。 ⑺青青柳色新:亦作“依依杨柳春”。 ⑻更:再。 ⑼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⑽故人:老朋友。 ⑾尽:喝尽。一作“进”。 ⑿君:元二。 本诗表达了作者送元二时情节的:悲伤,含蓄。 渭城的晨雨,湿润了地上的沙土,旅店旁的柳枝在雨中分外清新。劝好友再饮完一杯醇香的美酒,只因您西出阳关就没有交情深厚的老友了! 这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土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着灰蒙蒙的尘雾,一场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总之,从清朗的天宇,到洁净的道路,从青青的客舍,到翠绿的杨柳,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但却不是黯然销魂的离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种轻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调。“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 这首诗又叫《赠别》、《渭城曲》、《阳关曲》、《阳关三叠》。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前二句起兴,于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柳色",这是自《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以下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西出阳关无故人",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别,则知己难求。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尽蕴于杯中矣。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也。明李东阳《麓堂诗话》云:"作诗不可以意徇辞,而须以辞达意。辞能达意,可歌可咏,则可以传。王摩诘'阳关无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辞一出,一时传诵不足,至为三叠歌之。后之咏别者,千言万语,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谓之达耳。"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带拼音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带拼音 2018-03-15 回答 一、原文:渭城朝雨浥轻尘,wèi chéng zhāo yǔyìqīng chén。客舍青青柳色新。kèshèqīng qīng liǔsèxīn。 劝君更尽一杯酒,quàn jūn gèng jìn yībēi jiǔ,西出阳关无故人。xīchūyáng guān wúgùrén。 二、译文:《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曲》唐代:王维 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客舍周围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老朋友请你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扩展资料 赏析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

人。 作者介绍: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部编版小学语文古诗文《送元二使安西》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试题

送元二使安西 体裁:诗 题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作者: 名字:王维 年代:唐代 描述: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有“诗佛”之称。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王维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今存诗400余首,重要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王维名和字的由来。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翻译: 原文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译文: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原文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译文: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赏析: 赏析一: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

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赏析二:思想内容 通过写细雨中设宴为朋友饯行时劝酒的情景,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恋恋不舍 之情。 赏析三:艺术特色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指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而送别的时候,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把雨澄尘而不湿路写的恰到好处。客舍,原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是作者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更”字,恰当确切,内涵丰富。它暗示朋友对饮已三巡数盏,此前的频频举杯、殷勤话别尽在无字处包涵。诗人选取饯行之酒将阑的场面,以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入诗,自然妥贴,意蕴深长,可谓化俗为雅。 赏析四:语言赏析 语言朴实,形象生动,“轻尘”“青青”“新”等词语,声韵轻柔明快,加强了读者的这种感受。运用了巧妙的艺术手法表达了浓郁深挚的感情,道出了人人共有的依依惜别之情。 赏析五:诗歌结构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两句两句写惜别,道出了人们的不舍之情。 考点: 一、必背名句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释: 关键词:渭城 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即秦代咸阳古城。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诗句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诗句 导读: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诗句,欢迎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叶翠嫩一新。 真诚地奉劝我的朋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诗意】 唐朝时,边疆战乱很多,诗人了解战争的无情,也知道朋友的远征可谓九死一生,这一次分离或许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为朋友祝福,期待着他能够平安归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真挚情谊,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官至尚书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县),迁至蒲州(今山西永济),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蓝田辋川别墅,汉族。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著有《王右丞集》,存诗400首。善画人物、丛竹、山水。唐人记载其山水面貌有二:其一类似李氏父子,另一类则以破墨法画成,其名作《辋川图》即为后者。可惜至今已无真迹传世。传为他的《雪溪图》及《济南伏生像》都非真迹。王维在唐诗的范畴显然有更高的成就,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开元进士科第一(即

送元二使安西课程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 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二〉能力目标1、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方法】以情景教学法为主 【教学重难点】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读出诗的韵味。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铺垫诗情 同学们喜欢音乐吗?(喜欢)。既然喜欢我们就先来欣赏一首曲子。播放课件:歌曲《送别》,长亭、古道、夕阳、垂柳等送别场景。学生欣赏感悟。)老师:这首歌叫做《送别》,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学生:我从曲子中感受到一丝忧愁。 老师:为什么而忧愁啊? 学生:因为要和自己的好朋友分别了,所以很忧愁。 学生:还有一些依依不舍的感情。 老师:是啊,送别总是让人不舍,令人心生感慨。所以古往今来,因为送别,诗人们写出了许多流传千古的名篇。 老师:比如说,我们前面就刚学过一首非常著名的送别诗,那就是——生齐:《赠汪伦》。 老师: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生齐诵全诗 老师: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送别诗。(板书课题:送元二使安西) 老师:指名读试题 老师:我们生活中有叫“元二”这样的名字吗?(没有)看来“元二”并非

他的本名。他姓元,排行老二,所以诗人直呼“元二”。从这样的称呼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诗人和元二是很要好的朋友。 学生:诗人和他的感情很深厚。 老师:送元二干什么? 学生:送元二出使安西。 老师:你一下子就抓住了这个“使”。你怎么知道“使”在这里是“出使”的意思呀? 老师:你真会学习。借助注释是我们学习古诗词的一种很好的方法。看来这个元二还是一个朝廷的官员,他是带着唐朝的外交使命去出使安西。我们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读熟诗文,初解诗意 老师:通过预习,大家知道是谁送别元二吗? 生齐:王维。(师板书:【唐】王维) 老师:王维是唐朝又一位非常著名的大诗人,关于王维,你能简单地介绍一下吗? 生用自己的话简要介绍所了解的王维。(略) 老师:请同学们打开课本。那么大家预习时也读了这首诗了吗?谁来展示展示?(一学生朗读)谁来评一评?(生评价,师强调多音字“舍”的读音)老师:刚才我们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我读懂了送别时是早上,还在下雨。 老师:你读出了送别的时间和天气。你是从诗中哪儿知道的? 学生:我是从“朝雨”知道的。 老师:你很会读书。这朝雨还—— 学生:湿润了地上的尘土。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教案:送元二使安西【精华本】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并默写。 2.体会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描写的意境,感受朋友依依惜别的情谊。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二、初步诗歌,感知诗题。 1.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学生交流) (教师简要介绍王维) 2.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说说: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怎样理解“使”?(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名叫元二的人出使安西;“使”是出使的意思。) 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安西,特地从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3.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同时注意诗句中的生字和多音字。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送别地点:渭城;时间:早上。) 2.能把时间和地点说得更具体一些吗?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从“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得知是清晨在旅店送别。) 3.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象呢?(渭城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旅店旁的棵棵柳树被雨水洗得翠绿欲滴。) 4.多么美的渭城啊!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如诗如画的美景之中,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从诗句“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可知是为友人设宴送别。) 5.读了后两句,你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在酒席上,他们除了喝酒,还会干什么?王维会说些什么?(离别在即,千言万语都浓缩于酒中,把别愁、祝福融为一杯杯美酒,明为劝酒,实为诉离愁。) (1)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能看出来?为什么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从“劝君更尽一杯酒”得知不止喝了一杯,一杯接一杯地喝是因为“西出阳关无故人”。)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①指导读(引读)、再指名读。 ②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③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①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②再看看窗外,小雨还在下着,杨柳依依,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能不伤别离!(师引读后两句) ③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这分明就是情——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课堂小结

《送元二使安西》写作背景及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写作背景及赏析 【小编寄语】文学作品就是一个艺术形象--透过语言,在自己心理屏幕上复活出一个活生生的形象世界,一个生命世界,一个情感世界。而文学赏析成了许多文学创作者和爱好者去研究的必修课。查字典语文小编为大家推荐《送元二使安西》古诗赏析,作者分别从创作背景、结构分析、赏析和评价等个方面进行阐述,其独到的鉴赏角度及剖析风格,也非常值得我们读者去学习。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给董庭兰送行时的赠言。首句展现了西北黄土高原上风卷尘沙入云端的独特地域风光。“白日曛”三字给辽阔的黄土高原增添了迷茫暗淡的色彩。第二句“北风吹雁雪纷纷”,写出了送别的时令和气候。作者写天气骤变,也象征董大处境的恶劣。朔风劲吹,大雪纷飞,本来已经够凄凉的了,耳边又传来鸿雁的阵阵悲鸣,则更令远行人大有

孤雁离群之孤寂无依感。雁总是群飞的,它使整个画面都沉浸在依依惜别的感情氛围中,令人在鸿雁的悲鸣声中联想到友谊。“莫愁前路无知己”是安慰董大在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会遇到知心朋友;“天下谁人不识君”既是对第三句的补充,又是对董庭兰盖世美六誉的赞扬,也是对友人光明前途的预言。 结构分析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表现的真挚友情令我们赞叹不已。在考虑以柳为话题的文章的选材时,怎样避开这些人所共知的素材,表现出一种独到的眼光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引用体现当代性的材料,展示你关注现实的个性积累,以“悟”出新。例如你可引用党的好干部、人民公仆孔繁森的《咏红柳》:“无垠戈壁绿一层,历尽沧桑骨殷红。只因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与青松。”你可以把“孔繁森就是‘历尽沧桑’、植根大漠、枝殷叶绿的红柳”这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翻译赏析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翻译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作者为唐朝文学家王维。其古诗全文如下: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前言】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 【注释】 ⑴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⑵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 ⑶客舍:旅店。 ⑷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翻译】 清晨的微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劝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

原来知心的朋友。 【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诗题又名“赠别”,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又名“渭城曲”。 它大约作于安史之乱前。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 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此诗以“渭城曲”为题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李商隐研究会会长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朝雨乍停,天气晴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 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 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免笼罩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 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元二使安西的诗意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2、使:到某地;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5、浥:湿润。 6、客舍:旅店。 7、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8、君:指元二。

9、更:再。 10、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11、故人:老朋友。 译文: 我送元二出使去安西,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元二再饮一杯离别的酒, 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可能再也碰不到认识的人了。 赏析: 本诗为赠别而作,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又名《渭城》。题中王维这位姓元的友人奉命前往安西,王维在渭城送别。 前两句写明送别时间,地点与氛围。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构成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这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句是一个整体。朋友“西出阳关”虽是壮举,却免不了经历万里的长途跋涉的艰辛与寂寞。因此,这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就像浸透了诗人全部情义的琼浆玉液。这里面不只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的体贴。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微课

《古诗二首》《送元二使安西》说课稿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根据新课程标准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阅读要求和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我从以下三个纬度确定了教学目标: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依据教学目标我也制定出了本文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理解整首诗歌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文。 2.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下面我就从入诗境、读诗文、解诗意、悟诗情、续诗韵、拓诗篇这六个环节来谈谈对这课时的教学安排。 一、入诗境 新课开始,教师可配上古曲《阳关三叠》,饱含深情地吟颂《送元二使安西》这首古诗,渲染气氛,营造出诗歌的意境,形成“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读诗文 诗歌短小精练,可以让学生自由多读上几遍。 三、解诗意 本首诗的意思并不难懂,教师不用对诗歌的意思做过多的解释,可以让学生对照着文后的几个注解,使是出使的意思,浥是湿润的意思,更尽就是再饮完的意思,然后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交流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继而全班交流。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是新课标所倡导的。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全诗翻译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全诗翻译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朝雨:早晨下的雨。 (1)使:到某地出使。 (2)安西:指唐代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3)渭城:故址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陕西咸阳县东。 (4)浥:(yì):湿润,沾湿。 (5)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 (6)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7)君:指元二。 (8)更:再。 (9)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10)故人:老朋友,旧友。 (11)更尽:再喝完。 (12)朝(zhāo):早晨、清晨 翻译: 早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沙尘,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青翠欲滴与明朗。请您再喝一杯离别的酒吧,只是因为向西走出了阳关,就再也不会碰到知己了。 译文: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盖有青瓦的旅舍映衬柳树的枝叶显得格外新鲜。我真诚地请你再干一杯,西出阳关后就再也没有原来知心的朋友。 赏析: 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地区而设的安西都护府的简称,治所在龟兹城(今新疆库车)。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教案 《送元二使安西》是《积累、运用五》第一题读读背背部分的内容。教材的要求是会背诵古诗,至于抄写和大致理解诗意也不在要求之列。这首诗我以前已经带领学生背过,所以,再指导背诵这首诗已经不是我教学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学这首诗时,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检查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就我班学生背诵古诗的数量而言,如果他们能把诗中的生字全达到会认,那么,多数同学不但小学阶段的字应该已经全部会认,中学阶段也应该认了不少。所以,在复习古诗的同时,检查他们的识字能力,应为教学的重点之一。 2、理解诗意。 背诗的目的是感受诗的意境,陶治性情,提高人文素养,学习运用。因此,要求孩子在会背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诗意,成了我教学的又一重点。 3、复习拓展。 孩子们背诵王维的诗已经不少。如何在学习本诗的同时巩固加深对其他诗的印象,也是我教学中应该考虑的。 4、理解王维写景诗的意思,初步感受体会王维诗的风格。 在归类理解诗的基础上,我设计了概括诗风的环节。虽然不够详细、全面,但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受王诗的风

格,必将有助于他们加深对诗的理解,提高鉴赏能力。 基于以上四方面的考虑,我带领学生对王维的诗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一、导入。 王维的诗,我们已经背过几篇了。下面我写几个他诗中的字考考你们,看你们认识吗?。部分学困生不认识)。因此,学习古诗的第一步,必须要认识生字,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认真朗读,记住字形,在把诗读流利的基础上,进一步背诵。 二、复习《送元二使安西》。 让学生朗读后试着说诗的意思。 三、回顾背过的王维的诗。 1、指名同学领背王维的诗。一个同学领背一首,共背了《山居秋暝》、《竹里馆》、《杂诗》、《相思》、《使至塞上》、《鹿柴》、《鸟鸣涧》、《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八首。 2、选择王维写景的诗背诵。 同学们背出了《山居秋暝》、《竹里馆》、《鹿柴》、《鸟鸣涧》、《送元二使安西》五首。 3、理解前四首诗的诗意。 同桌先一首诗一首诗的交流诗的意思,然后分别指名试说。 四、感受王诗的风格。

送元二使安西古诗带拼音

渭w èi 城ch éng 曲q ǔ / 送s òng 元yu án 二èr 使sh ǐ 安ān 西x ī 【 作 者 】 王w áng 维w éi 【 朝 代 】 唐t áng 渭w èi 城ch éng 朝ch áo 雨y ǔ 浥y ì 轻q īng 尘ch én , 客k è 舍sh ě 青q īng 青q īng 柳li ǔ 色s è 新x īn 。 劝qu àn 君j ūn 更g èng 尽j ìn 一y ī 杯b ēi 酒ji ǔ , 西x ī 出ch ū 阳y áng 关gu ān 无w ú 故g ù 人r én 。 译y ì 文w én : 清q īng 晨ch én 的de 微w ēi 雨y ǔ 湿sh ī 润r ùn 了le 渭w èi 城ch éng 地d ì 面mi àn 的de 灰hu ī 尘ch én , 空k ōng 气q ì 清q īng 新x īn , 旅l ǚ 舍sh ě 更g èng 加ji ā 青q īng 翠cu ì 。 真zh ēn 诚ch éng 地d ì 奉f èng 劝qu àn 我w ǒ 的de 朋p éng 友y ǒu 再z ài 干g àn 一y ī 杯b ēi 美m ěi 酒ji ǔ , 向xi àng 西x ī 出ch ū 了le 阳y áng 关gu ān 就ji ù 难n án 以y ǐ 遇y ù 到d ào 故g ù 旧ji ù 亲q īn 人r én 。 注zh ù 释sh ì : 1 . 渭w èi 城ch éng 曲q ǔ : 另l ìng 题t í 作zu ò 《 送s òng 元yu án 二èr 使sh ǐ 安ān 西x ī 》 , 或hu ò 名m íng 《 阳 关 曲 》 或hu ò 《 阳 关 三 叠 》 。 2 . 渭w èi 城ch éng : 在z ài 今j īn 陕sh ǎn 西x ī 省sh ěng 西x ī 安ān 市sh ì 西x ī 北b ěi , 即j í 秦q ín 代d ài 咸xi án 阳y áng 古g ǔ 城ch éng 。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赏析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词语解释】 ①元二:作者的友人,在兄弟中排行老二。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②使:出使。 ③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④渭城:秦置咸阳县,汉代改称渭城县(《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渭水北岸。 ⑤浥:湿润。 ⑥客舍:旅店。 ⑦更:再。 ⑧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 ⑨故人:老朋友。 【韵译】: 清晨的微雨打湿了渭城地面的灰尘,

盖有青瓦的旅店映衬柳树的枝条显得格外新鲜。 请你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 西出阳关后就再没有老朋友了。 【诗文赏析】 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有的是至深的惜别之情,所以,它适合大多数别筵离席颂唱,后来纳入乐府,成为流行,久唱不衰的歌曲。 诗人剪裁下这临行送别时的一瞬,使其成为了永恒。老友即将远行,将赴满地黄沙的边疆绝域。此时一别,不知何日才能再见,千言万语无从说起,能说出口的只有一句:喝下这杯离别的酒吧!依依惜别之情、所有的关怀与祝福早已融进了这一杯酒中。 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自东向西一直延伸、不见尽头的驿道,客舍周围、驿道两旁的柳树。这一切,都仿佛是极平常的眼前景,读来却风光如画,抒情气氛浓郁。“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从长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车马交驰,尘上飞扬,而现在,朝雨乍停,天气清朗,道路显得洁净、清爽。“浥轻尘”的“浥”字是湿润的意思,在这里用得很有分寸,显出这雨澄尘而不湿路,恰到好处,仿佛天从人愿,特意为远行的人安排一条轻尘不扬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两件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它们通常总是和羁愁别恨联结在一起而呈现出黯然销魂的情调。而今天,却因一场朝雨的洒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风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尘飞扬,路旁柳色不

《送元二使安西》音乐美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音乐美赏析 朱雪洁 (合江林业管理局职工中专,黑龙江汤原) 摘要:《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一首较为平常的七言绝句,但它却集中体现了王维“诗中有歌,歌中有诗”的特色。无论从内容上,还是诗的韵律上均能体现“诗歌美”,因而才能谱成《阳关三叠》的送行乐曲,传唱至今,历久不衰。 关键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音乐美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维的一首七言绝句,音韵和谐,节奏鲜明,集中体现了王维“诗中有歌,歌中有诗”的特色。首先我们从诗的内容来分析。 诗的前两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具体交代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时间是清晨,地点是渭城客舍,自然环境是客舍周围绿柳成行,经过清晨的一场小雨的冲刷,客舍清新,绿柳更浓,连西去西安的驿道也因小雨的轻润显得洁净、清爽,纤尘不扬。晨雨过后,万里晴空,既清洁了自然环境,又昭示了一天的晴朗。晴朗的天宇、洁净的道路、翠绿的杨柳、青青的客舍等巧妙地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出行图。这两句诗,简简单单十四字,从表面.上看全是状物写景,无一字道别情,细细品味又无一字不着情。其一,从“送”处想。仿佛大自然也知道故人元二清晨使安西,因此极尽其能事,为出行主人公创造了一个最佳的出行环境。往日渭城车马交驰,路上尘土飞扬,客舍、杨柳均为灰尘所蒙,失去了它原有的本色。而一场晨雨,西去的驿道更是纤尘皆去,有利行人。这一切好像在告诉人们自然景物也在抖擞精神恢复其自然清新的本来面貌,欢送这位即将西去的尊贵客人。其二,从“别”处看,客人之别必生恋意;朝雨有情天留客,客舍有情挥尘去,绿柳有情换新装,往日不洁,绿柳蒙尘,客人不耐久待;今日清新革面,换留佳宾。天有情,屋有情,树亦有情。 连自然景物尚且如此,更何况交情莫逆的抒情主人呢?只不过诗人是把心中情寄寓自然景,借景抒情。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作者深谙音律,所以作者所抒之情,只是借助“朝雨”“轻尘”“青青”“新”等轻柔明快的词语表达出来,使其诗具有了“歌”的韵味和特点。 如果说前两句是比兴手法,借物传情,那么三四句则切入正题,直写送别场面。朋友话出阳关,进入塞外边荒,穷乡绝城,虽是壮举,并无大碍,但毕竟不免万里跋涉,备尝艰辛之苦,独行之寂,依依惜别蒋所难免,千叮万嘱皆在心头。“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杯酒是诗人全部感情倾注的玉液琼浆。这一杯酒既有着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有着诗人对朋友前路珍重的祝愿,还有着诗人顺利完成西行目的安全去、早日归的强烈企盼,更有着劝君更尽一杯,然后再尽一杯之意。这里还有意延宕时间,不愿及早分手又不愿口说的那种复杂心情。古有梁祝长亭送别,依依十里,缠绵不休。诗人与朋友别虽没有那种缠绵,但也毕竟万语千言,万绪千头,从何说起,一时竟也难以开口,故人相对暂别在即,只有默默啜酒。于是“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所有的离情别绪,哽咽的万语千言,凝聚成这非常简短而富有十分感情的一句话,既打破了相对无言的沉默,也表达了诗人丰富复杂的送别之情。一杯酒,无限情。 有人说这最后一句所表现的友谊未免有些狭隘,我却认为,这一句却是最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诗人的真情。也恰恰是因为有了这一句,本诗才成为人们千古传唱,历久不衰的佳作。 从全诗看,诗人把对山水田园的自然感情与对朋友送别的留恋之情融合一体。表现平常事、自然情,使自然增色,山水生情,十分准确地表达了作者那浓浓的惜别之情。其用情之真,惜情之深一目了然。这种真情与深情的自然流露可歌可泣,正是此诗能够被人们谱曲传唱的原因之一。 从诗的韵律来分析,它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如下诸方面: 一是韵辙的选用。本诗采用“人臣辙”,轻灵洒脱,宽窄适度;既没有“中东辙”“江洋辙”等宽辙那种高亢的韵脚,可以抒发起伏激荡的情怀,也不像“姑苏辙”“灰堆辙”等窄辙低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释义赏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原文释义赏析 本文是关于王维的文学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此诗前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三四句是一个整体,主人的这句似乎脱口而出的劝酒辞就是此刻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这首诗所描写的是一种最有普遍性的离别。它没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挚的惜别之情,这就使它适合于绝大多数离筵别席演唱,后来编入乐府,成为最流行,传唱最久的歌曲。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附近。 渭城:秦时咸阳城,汉代改称渭城(《汉书·地理志》),唐时属京兆府咸阳县辖区,在今西安市西北,渭水北岸。 浥:(yì):湿润。 客舍:旅店。 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 君:指元二。

更:再。 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故址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元和郡县志》云,因在玉门之南,故称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 故人:老朋友。 更尽:先饮完。 译文 清晨的细雨打湿了渭城的浮尘; 青砖绿瓦的旅店和周围的柳树都显得格外清新明朗。 请你再饮一杯离别的酒吧; 因为你离开阳关之后,在那里就见不到老朋友了。 赏析 唐代大诗人王维(公元701~761)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阳关曲》),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笔者认为,此诗是中华诗坛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诗。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它巧妙地借助于时空的转换,营造了耐人寻味的惜别氛围,达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艺术感染力,具有极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来,文人学者未能准确把握该诗的风格,望文生义地曲解了诗的意蕴,从而降低了它的格调和品位。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护边疆的诗。安西,是唐中央政府为统辖西域而设的都护府的简称。王维所处的年代,各种民族冲突加剧,唐王朝不断受到了来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扰。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大逸战胜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维以鉴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