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学前教育课程论

第七章学前教育组织的基本原则

1.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三大基本原理?151

一、相互作用原理二、整体教育原理三、环境陶冶原理

2.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基本原则?172

一、目标定向原则二、生活化原则三、活动化原则四、游戏化原则

五、综合化原则六、家园同步原则七、师生同构原则

3.相互作用原理的内涵及其具体化(活动化、游戏化、师生同构)152、

157

内涵:只有经过教育者、学习者与教育环境的相互作用,才能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课程组织才是真正的教育。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发展观、系统科学、心理科学和人类发展生态学。

4.整体教育原理的具体内容及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化(综合化、家园同步教育)159、163

内涵:学前儿童是身心有机统一发展的整体;要保证这一整体和谐健全的发展,必须以整体观看待他,并整合各影响因素,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和人的全面发展说、系统论和人类发展生态学、(我国的教育目的和学前儿童发展观)

关于什么样的课程才算是好课程的评价标准变为:能顾及学前儿童心理、身体、情谊、人格等和谐发展的“完整性”;能为学前儿童提供适宜的身心发展的各种经验的“广博性”;能顾及不同儿童的天赋、生长背景、学习意愿、发展倾向等个别差异的“可弹性”;能综合利用各种教育因素与手段,发挥整体效力,具有“整合性”等等。这些观念及其实践化,演化出课程组织的综合化原则。

5.环境陶冶原理的基本内涵及其在实践中的运用。(创造优美的自然环境,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164、171

内涵:环境对学前儿童发展具有特殊价值;充分创设和优化教育环境,使学前儿童在其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学前儿童的完整人格主要是人文环境陶冶的结果;儿童年龄越小,环境的陶冶功能越大;特征不同的环境,对学前儿童的感染力不同。理论基础:儿童生理学与儿童心理学、儿童生态学、儿童人类学和文化生态学。

在实践中的运用:○1创设优美的自然环境,发挥其美育功能,陶冶幼儿美的心灵,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如绿树成荫、花草芬芳,给幼儿以美的享受,有利于培养他们对美的感受、欣赏能力和审美情趣。○2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创设温暖的交际环境,选择和利用良好的社会环境,以此熏陶感染幼儿;把真善美统一起来,使它们协调优化,融知识性、思想性、娱乐性于一体,创设适应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要的教育环境,是课程组织的重要任务。

6. 系统论对学前教育课程组织的启示(注重影响儿童发展的所有因素的整体价值)162

系统论和人类发展生态学给我们的启示是:外界环境系统地整体地影响着儿童发展,课程组织必须从儿童发展的整体出发,重视社会生态环境的变迁对儿童的影响,重视儿童直接接触的环境的优化;特别要注意儿童从家庭到幼儿园(托儿所、学前班)到小学课程目标、内容及组织方式的调整,注意课程在时间、空间上的延续性;把各种环境因素组织为有机系统,发挥系统的整体育人功能,使儿童在逐渐扩展的环境中获得全面发展。

7. 生态学视野下教育环境的基本特点。166

(1)安全性,。为幼儿安排的物质环境、行为环境首先必须安全、可靠,不能使其身心受到威胁和伤害。

(2)刺激性。环境能引发幼儿兴趣,促使其活动。

(3)陶冶性。环境应有利于引发幼儿积极的行为、良好的心情和主动向上的精神,避免消极因素。

(4)适宜性。适合幼儿心理、生理发展的自然社会环境,不应干扰幼儿的活动。

(5)审美性。为幼儿准备的环境,能使幼儿产生美感和艺术熏陶。

8.目标定向原则的基本内涵与要求。173

内涵:课程组织的所有过程都必须紧紧围绕教育目标来进行,选择有利于教育目标实现的课程组织方式。这是课程组织的第一原则,即目标定向原则。

要求:明确各级各类教育目标的内涵特点;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根据教育目标随时把握课程内容。

9.不要把实现教学目标作为课程组织或教育追寻的唯一目的。

10.贯彻生活化原则的必要性?174

○1幼儿阶段的特殊性○2教育的本质实际上是一种生活○3幼儿学习特点○4幼儿学习内容的特殊性。

11.生活化并不是与日常生活混为一谈。

12.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是如何践行生活化这一原则的?176

○1课程安排依照幼儿园生活的自然顺序展开;

○2课程内容依据节日顺序组织;

○3依据时令、节气变化规律组织课程

13.课程组织生活化是幼儿园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显著特点。177

14.活动化并不等于是具体的活动(不光包括可见的外部特征,更主要的是要引起学习者内部心理活动状态。)

15.为实现语言教育的活动性,教师应该怎么做?182

○1掌握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言语发展的一般水平、特点和语言习得规律,心中有数地因时因势利导。

○2充分利用材料和资源,丰富儿童的各种经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