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形象特征及形成原因

阿Q形象特征及形成原因
阿Q形象特征及形成原因

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阿Q靠出卖劳力聊以度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几乎是凭着本能劳动和生活。但另一方面,阿Q又表现出圆滑无赖。你看,“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死皮赖脸不承认,还说:“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颇有善于应变的“圆机活法”。

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阿Q迫于生路参与抢劫,回未庄后毫不掩饰,坦白得可爱。他一任生理本能的需要求食求爱,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可是他的思想里却样样合于圣经贤传,严守男女之大防,颇有卫道者的气概。

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所有未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达到自负自傲的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 又很能自轻自贱,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阿Q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筹。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却处处忍辱屈从。他受尽压迫凌辱,却默默忍受着。赵太爷不准他姓赵,打了他嘴巴,他没有抗辩;地保训斥了他一番,他又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他向吴妈求爱,赵太爷趁机敲诈,剥夺了他的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他也没有反抗的表示。

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阿Q自以为见识高,其实是偏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存在即合理,不容任何变革,惟祖宗成法是尚。但阿Q又善于赶时髦,进过一趟城,就鄙笑乡下人不见世面,夸耀城里连小孩也能“叉麻酱”。革命党进城,看到未庄的人将辫子盘在头上的逐渐多起来,他也学着这样做。

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阿Q很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也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他对造反也是深恶痛绝之。但后来革命来了,尽管他也懂得这是杀头的罪名,是最大的异端,但看到革命对自己有利,也就想搞革命,甚至不惜去投靠他最厌恶的假洋鬼子。

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阿Q受欺负愤愤不平,对压迫他的权势者赵太爷之流心怀怨恨,只要有反抗报复的机会,他就会狠狠报复,因此看到赵太爷们在革命浪潮到来之际慌张的神情,他便十分快意。但在赵太爷权高势重之时,阿Q却又想攀附他。他总想能与赵家联系起来,借重赵太爷的权势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阿Q欺软怕硬,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现得十足的霸道。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就无端迁怒小尼姑;他受赵太爷的迫害,丢了生计,就把不满发泄到小D身上;革命到来,他不许小D革命。在这些弱者面前,阿Q俨然如赵太爷的威风。但在强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对于赵太爷和假洋鬼子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被抓进县里的公堂,他的膝关节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下去了。

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阿Q对自己的弱点神经过敏,那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求爱之后,刚刚挨了赵秀才大竹杠的痛打,却很快就忘了,反倒跑去看热闹。最后被把总抓进大牢,判了死刑,他仍不知死期已到,反而因圆圈画得不圆而后悔。示众时还想设法去博取观众的喝彩。真是惊人的麻木。

不满现状但又安于现状。阿Q每当受到欺侮而不平时,总是感慨:“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并且他也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对革命的幻想就是阿Q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但实际上他却安于现状,任凭赵太爷们的算计和迫害,他都能随遇而安。到了山穷水尽之时,他就用命运来宽慰自己,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要游街示众,有时也未免要杀头。因而内心也就释然了,直至战胜了死亡的恐怖。

1、阿Q性格形成的社会原因:封建宗法等级思想的毒害是阿Q典型性形成的根本原因

中华民族千年以来处于“屹然于中国名族之林”的状态,则必然形成了一种民族自大情结和民族惰性。再加上数千年的专制宗法制度,统治者又顽固地推行愚昧主义、愚弱国民,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是一种强大的思想统治力量。

阿Q生于清朝末年,这是我国封建统治高峰时期,也是即将消亡的时期。清政府为挽救国势的衰败,拼命向人民灌输封建思想,用以瓦解人民的反抗意志,这种愚民政策,正是形成阿Q“精神胜利法”的内在因素。

在地主阶级长期残酷的镇压和贪婪的剥削下,中国农民,一直无声无息地被镇压在封建大山之下;一方面小生产又像汪洋大海,中国农民本身就具在狭隘性、散漫性,独立性和保守性,容易满足现状,排斥“异端”,所以在一般农民心中总希望有一个好皇帝,做一个好顺民的心理就相当普遍。

阿Q作为生产资料被剥夺者,不论在经济还是在政治上都处在毫无权利的地位,他生活在充满封建思想毒雾的未庄,必然会在不知不觉中从小同母亲的乳汁一起把那些“圣经贤传”的教义吸收到肌体里。对此鲁迅一针见血指出:“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其实那名师就是封建思想。这便是形成阿Q精神胜利法的思想根源。

2、阿Q性格形成的经济原因:封建社会落后经济水平是阿Q性格特征形成的客观原因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定的社会的经济基础对所在社会思想意识和上层建筑起决定作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形象都一不例外的深刻的反映了他们各自时代的一些本质的东西。他们都不可能游离他们的时代而独存在,都不可能先越过他们的时代而首先反映各个不同时代的共同特点。阿Q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旧中国典型形象。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条件下,农民背朝青天面朝黄土,终生束缚在土地上,这种生产方式之下很少有社会交往,极少有商品交换,这种落后、闭塞、狭隘、保守的传统生活方式很容易产生孤陋寡闻、小国寡民的思想,主要体现为眼界狭窄、墨守成规,很难接受新鲜事物。

在封建社会里,农民终生在土地上拼搏,采用手工劳动这种极为原始落后的生产方式,在长期手工劳动中养成了勤劳、智慧、质朴、勇敢的优良品格,但是农民作为一个阶级,其经济地位很不稳定,因而他们的成分和思想意识也颇为复杂,有的终生以乡土为根,以土地为命,极易产生懦弱性和涣散性,由狂热产生灰心的性格,难以形成先进的、主流的、稳定的思想意识,体现出复杂的思想意识:有的安分守己,不思反抗;有的求神拜佛,安于天命;有的盲目自娱自乐,自轻自贱,阿Q就是如此,逃避现实,不思斗争只是借种种理由取得精神上的自慰,来解除眼前痛苦等等。这便是阿Q性格形成的客观原因。

总之,在封建社会封闭的小农经济,落后的农民意识下,产生“精神胜利法”是很自然的。这是阿Q 性格产生的社会根源和阶级根源。

3、阿Q性格形成的文化原因:传统文化中的劣根性是阿Q典型性形成的社会文化心理根源

“精神胜利法”作为阿Q形象最突出的典型性格特征,在《阿Q正传》作了极为生动精彩的描述。比如,阿Q在与别人口角时,“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说:“我们先前——比你阔多了你算是什么东西!”他忌讳头上的赖洽疮疤,可是别人偏偏拿他的赖疮疤导开心,他就说:“你还不配!”于是就觉得自己头上的赖疮疤非同寻常,成了一种高尚光荣的标志。被人打了,满心委屈,悲愤不已,但在骂了句“儿子打老子”后,痛苦与不平便烟消云散了。想到被赵太爷打嘴巴便成了他的儿子,于是乎“渐渐的得意起来”。后来人家打他,还要他承认不是儿子打老子,而是人打畜生,阿Q被迫说:“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就连这种惨败,阿Q也有遁词,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于是,他在精神上又胜利了。可以说,精神胜利法是阿Q逃避一切失败的精神避难所。

阿Q的这种典型性自然是其怯懦、虚骄性格使然。但是,这种怯懦、虚矣的性格并非单单阿Q所独有,而是封建时代特别是封建末世普遍的国民品性。对此,我们还要从文化的、道德的、价值的层面揭示其深层的文化基因。“如果说封建统治对农民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使得农民正常的心理受到扭曲是带有强制性的话,那末,封建的伦理道德和等级观念则加剧了这种心理扭曲的程度。它与中国人民固有的积极向上、勤劳勇敢,富于反抗的正常心理和主导精神是相悖的,是心理的非正常扭曲。”((17)正如茅盾在《鲁迅——从革命民主主义到共产主义》一文中所说:“‘衮衮诸公’到‘正人君子’(伪善者),知识分子,市民,乃至劳动人民,都或多或少地有几分阿Q的‘精神品质’。”(造成这种普遍现象的根源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

虚妄自大意识是传统文化一个突出的负面特征。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总是夜郎自大,

不了解外面世界,不承认其他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古代,面对佛教文化的冲击,心理失衡的士大夫竟编出“老子化胡”的梦呓,说老子出岐关,道乃西传,佛陀就是老子的弟子。无独有偶,在近代,面对西方以声光化电为代表的科技文明,一些儒生不承认自己的落后,反而说这些东西在我们老祖宗那里早就有了,都是墨子和他的一班弟子玩剩下的。对此。鲁迅指出,中国人往往以“阙祖在时”如何如何,“漫夸耀以自悦”;又说,“中国人向来有点自大”,那种盲目虚妄的自大,“自己毫无特别才能”,便把“国”拿来“做个影子”,“把烟里的习惯制度,抬得很高,赞美的了不得,”“他们自然也有光荣了”;。这不过就是“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的会俩。面对落后的现实,不但没有危机感,不思进取图强,还会用一种虚妄的托词安慰自己,麻醉自己。

不肯承认失败,以欺骗的手法逃避现实是传统文化的另一个负面特征。鲁迅指出:“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骗,制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狡猾。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又觉得日见其光荣。”(20)比如清朝末年,闭关锁国的政策被西方的船坚炮利所打破,中华民族陷入了亡国灭种的危机中,一班上层的封建官僚士大夫还以中华大国道德天下第一来自欺欺人。

正是这样的历史文化传统,积淀造就了阿Q典型的人格特征。换言之,我们只有从历史文化传统的剖析中,才能理解阿Q形象所蕴含的巨大的历史内容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4、阿Q性格形成的自身原因:阿Q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自身的内在原

根据马克思哲学,事物的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内因决定事物发展,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阿Q的性格会形成主要在于自己。

(1)、祖先崇拜是阿Q自尊自大、自轻自贱的原因。

阿Q的人格特征系统,其实是民族文化的一个细胞,虽然只是一个个体,却显现着民族文化的全部信息。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历史,统治者积极地推行愚昧主义、愚弱国民,以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而祖先崇拜便是一种集愚昧主义、神秘主义于一体,以虚幻的方式来控制人们头脑的一种简便的方法。钱穆在《现代中国学术论衡》中说:“天子宇宙之祭,列国诸侯皆来阶祭。诸侯亦各有国,乃由中央天子之列祖列宗所封建。而得此封建,亦不在己,乃是在其列祖列宗。故诸侯之归其国,又必各自祭其祖宗,更下至于庶民之受百亩而耕,亦祭其祖宗。尊祖敬宗之礼,固已下达于天。”

崇拜祖先不仅仅是早期人类社会的最主要的精神活动形式,而且这种文化还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延续至今。庙宇殿堂,烟火缭绕,便是对自己祖先以及民族祖先崇拜的见证。他们往往通过祭祖来祈福避凶、求升官发财。可见,就中国精神文化系统而言,祖先崇拜是官方儒家文化的基础,民间文化的核心,农民精神信仰的基本内容。

鲁迅便是通过中国普通国民所处的祖先崇拜的原始文化,以及此文化造成的精神悲剧,来反思传统文化。在第二章“优胜记略”里,阿Q在被别人讥笑或与人口角时,会说“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这是一句极虚幻的话,谁知道阿Q的祖先怎样呢?而这句话能使阿Q的心态变得平衡,何故呢?因为此话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中国是个有几千年封建宗法历史的国家,家族成为社会的基本结构单位。祖先的形象象征着整个家族的形象,祖先的伟大暗示着家族的繁荣,也会对后世的家族成员产生激励的作用。美化祖先、神化祖先,实际上也是在美化现在,美化自己。当阿Q说出“我们生前——比你阔得多”时,我们似乎可以感到阿Q那份超脱于屈辱的生存状态之上的麻木与飘飘然,他陷入了崇尚祖先的泥淖里难以自拔,以虚妄的自负来自欺自慰,愚昧使他虚妄,愚昧又使他自负。他便靠着这种自欺自慰得以生存。在这种祖先崇拜文化的影响下,重家庭已成了中国普通百姓的文化传统。后人因崇拜共同的祖先,而使家族有了超乎寻常的情感力量。于是,在第一章“序”里,当阿Q听到赵太爷的儿子进秀才时,便手舞足蹈起来,并说“这于他很光彩,因为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细细的排起来他还比秀才长三辈呢。”不论阿Q认亲的结果如何,单说他说这话时“几个旁听的人倒也肃然的有些起敬了”。可见家庭的观念早已在中国民众的心里生了根,而整个家庭的亲合,就是祖先崇拜的直接作用。

(2)、等级观念既造成了阿Q的不幸,又是阿Q生存的主要精神支柱。

中国的等级制度是一种起源于氏族血缘关系的宗法等级关系,它作为社会政治体制的结构依据,就是礼。《管子·枢言》中说:“治,礼道也”,一语道破中国礼制文化的核心与天机。儒家更是把礼制建筑在道德基础上,要人们认同与服从等级规范,并使之成为日常生活的道德准则,即“修身”。把自己自觉置于对上级意志的服从地位,无条件地事“父”和“君”。《左传》上有一段文字“天有十日,人有十等。下所以事上,上所以共神也。故王臣公,公臣大夫,大夫臣士,士臣皂,皂臣舆,舆臣隶,隶臣僚,僚臣仆,仆臣台。”(22)可见无一人能逃脱等级规范。

一个生活在社会的最低层,一个陷入了生存困境的人,一个人格上没有发育或者没有真正诞生的人,他根本无法赋予自己并承担起自身性格的一致性或连续性,所以性格只能处在极端矛盾的混乱状态中,他唯一的能力是根据处境而随时改变心理状态,以维持平衡。于是就有了“儿子打老子”式的精神胜利法的出现。

在第二章里,阿Q被未庄的闲人打了后,便安慰自己“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于是便心满意足起来。这是中国农民极为典型的报复,通过辱骂别人,抬高自己的地位来发泄内心的愤恨,他的胜利感,完全建筑在“老子”尊于“儿子”的等级地位上。在一次未庄赛神晚上赌博时,不幸大赢了一回:铜钱变成角洋,角洋变成大洋,大洋又成了叠,正当他得意忘形时,遭到了一顿毒打昏死了过去,等到他醒来,发现赌摊不见了,人不见了,钱也不见了,阿Q首先给自己找的安慰是“钱被儿子拿去了罢”。在这个等级森严的社会里,是没有公正、平等可言,阿Q的地位决定了他连痛苦与呻吟也不该有,他为了适应这种以“礼”为代表的等级社会,深受封建礼教毒害的他只能用虚假的等级观来减轻肉体痛苦,获得一种心理的平衡。因而,自称“老子”,便成了阿Q屡试不爽的“自我保护”的武器。

在第三章“续优胜记略”里,写他被赵太爷打了嘴巴后,忿忿地躺在土谷祠里,便想到“现有的世界不太成话,儿子打老子!……”于是忽而想到赵太爷的威风,而现在是他的儿子了,便自己也渐渐地得意起来。阿Q这种调节自我心态平衡的言语思想,揭示出封建文化对中国国民文化心态的深刻影响。虽然阿Q只是一个受剥削、被迫害的流浪的雇农,他的思想依旧符合统治者的“圣经贤传”的要求。

阿Q不仅把等级观念运用在对待强者的欺压上,而且也用于对于弱者的凌侮时。在他的等级思想里,比他低的是王胡,而比王胡低的是小D,比小D低的应是小尼姑,而这三类人是应该被他欺侮的。当他与王胡交手,挨了打。他以为“这大约要算是生平第一件的屈辱,因为王胡以络腮胡子的缺点,向来只是被他奚落,从没有奚落他,更不必说动手了。”而对小D,在阿Q的眼里,不过是个又瘦又乏的穷小子,位置是在王胡之下,岂料这小子竟谋了自己的饭碗,于是阿Q一见小D,便怒目而视,嘴角飞出唾沫——“畜生!”小D面对谩骂,自称“虫豸”也解不了阿Q的愤怒,于是打了起来,结果是不分胜败。欺侮小尼姑不过是因阿Q挨了“假洋鬼子”的打,觉得屈辱,想转嫁一下这份屈辱,而羞辱小尼姑的这份“勋业”偏偏得到了酒店的人的“赏识”,于是使阿Q“飘飘然的似要飞去了”。阿Q便是用对弱者的胜利,来调整自己面对强者时的心理失衡。自己是等级制度的受害者,又要以此为依据来欺侮比自己更弱的人来获得心理平衡,使自己适应这等级森严的社会,这就是一个人格分裂的阿Q。

而阿Q的健忘,也是因封建等级秩序决定了他在社会生活中被奴役的地位,他既不能面对失败的现实,又无法改变它时拿出的一个法宝,是一种为求得生存和心理平衡而对外界采取的消极适应态度的处世哲学。这不是一种记忆的障碍,而是一种意志的障碍,是一种自我意识的丧失,人格的丧失。所以等级制度和封建奴役是造成阿Q的精神胜利法产生的主要原因。因为他既无法摆脱被凌辱的地位,要减少或摆脱痛苦,要么死亡,要么只能以精神胜利法的方式生存,将自己的痛苦通过精神胜利法转换成快感,阿Q精神,实际上是一种传统文化在个体心理上的积淀形式,而这种落后的文化人格在当时的中国具有普遍性,所以,阿Q这个形象才具有典型性这也是鲁迅的《阿Q正传》能受人推崇的原因。

总之,鲁迅小说中的阿Q形象个性鲜明,栩栩如生。鲁迅小说里面的人物可以说是一个人代表一种人。而阿Q代表一种社会底层的人,比较贫苦和凄凉,不一定的某个人的特性,代表的是一类人的特性,通过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从而代表一个阶级。他的性格特征与阿Q所在的社会、思想、文化等息息相关,我们应全面的去分析和认识阿Q形象。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