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膜分离

第十章+膜分离
第十章+膜分离

第十章 膜分离

10-1 概述

10.1.1 膜分离(Membrane Separation)的基本概念

1、半透膜

溶液中一种或几种成份不能透过而其他成份能透过之膜。

选择性透过膜。

凡是使溶液中一种或几种成分不能透过,而其它成分能透过的膜都叫着半透膜。膜分离法就是用一种特殊的半透膜将溶液隔开,使溶液中的某种溶质或溶剂(水)渗透出来,从而达到分离溶质的目的。半透膜最大的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2、膜分离

以半透膜(选择性透过膜)分离溶液中某些物质以达到富集目标物或制备纯水的过程;

需要外界施加推动力。

10.1.2 去除对象及功能

1、膜分离的去除对象

水或废水中的盐分离子等溶解性物质;

工业废水中的酸、碱;

大分子、微生物、粘土、植物质、胶体及SS等。

2、主要功能

海水淡化;

酸、碱回收;

纯水制备;

深度处理(精处理)。

10.1.3 膜的类型

1、按膜的来源分

天然生物膜;

人工合成膜—有机膜(聚合物)、无机膜(陶瓷等);

2、按膜的组件分

管式膜—膜管直径>10mm,处理量较小;

毛细管膜—膜管直径0.5~10mm;

中空纤维膜—膜管直径<0.5mm ,处理量较大;

板框膜—处理量较小;

卷式膜—处理量较大。

3、按分离机理分

多孔膜—根据颗粒大小进行分离(超滤、微滤);

无孔膜—利用分离体系组分的溶解度和扩散性差异分离;

载体膜—利用载体分子对溶液中某成分的高度亲和性分离。

根据采用的膜的种类不同和分离的推动力不同,膜分离法可区别如下:

分离过程推动力膜用途

扩散渗析浓度差渗析膜分离溶质,回收酸、碱等

电渗析电位差离子交换膜分离离子,用于回收酸、碱,苦咸水淡化

反渗透压力差反渗透膜分离小分子溶质,用于海水淡化、去除无机离子或有机物

超滤压力差超过滤膜截留分子量大于500的大分子,去除粘土、植物质、油漆、微生物等

10.1.4 膜分离方法及其特点

1、膜分离的方法

依据去除的对象,采用不同种类的膜,组成各种组件。

方法有:电渗析、扩散渗析(渗析)、反渗透、微滤、超滤、纳滤等。

2、不同方法的主要处理对象

3、主要特点

膜分离技术的共同优点是:常温下操作,不消耗热能,无相变化,无相变能耗,设备简单,易操作,无化学药剂消耗,分离与浓缩同时进行,有利回收;缺点是处理能力小,需消耗相当的能量。

4、膜析法的作用途径

(1)依靠薄膜中孔道的大小分离不同尺度的分子或粒子;

(2)依靠薄膜的离子结构分离性质不同的离子;

(3)依靠薄膜有选择的透过性分离某些物质。

10-2 渗析与电渗析(Dialysis and Electro-Dialysis)

10.2.1 扩散渗析(Dialysis)的原理

1、工作原理

利用渗析膜(膀胱膜、羊皮纸等)将浓度不同(浓度差)的溶液隔开,溶质即从浓度高的一侧透过膜而扩散至浓度低的一侧,当膜两侧的浓度达到平衡时,渗析过程即停止进行。

主要用于酸、碱的回收,回收率可达70~90%,但不能进行浓缩。其特点是不消耗能量。2、应用举例

例:扩散渗析法从含H2SO4、FeSO4的废水中回收酸(如图所示)。

扩散渗析原理图

如图,渗析膜采用阴离子膜,废酸进入1、3、5隔室,清水进入2、4隔室,由于阴膜只允许阴离子通过,则1、3、5室的SO42-离子透过阴膜进入2、4室(浓度差);又由于2、4室的OH-离子浓度高于1、3、5室,故OH-通过膜进入1、3、5室并与H+结合生成水。于是,2、4室回收HCl,1、3、5室回收FeCl2。

10.2.3 电渗析的原理

1、工作原理

在直流电场(电位差)的作用下,利用阴、阳离子交换膜对溶液中阳、阴离子的选择性透过特性,使溶液中的溶质与水分离的一种物理化学过程。

电渗析系统由一系列阴、阳膜放置在两电极之间组成。离子减少的隔室称淡室(出淡水),离子增多的隔室称浓室(出浓水),与电极接触的隔室为极室(出极水)。

影响电渗析的因素有浓差极化、结垢、腐蚀等。

浓差极化:由于电流强度过大,使膜附近与水流主体之间产生浓度差。由于水流主体内的离子来不及补充到膜表面水层,因而膜表面水层发生电离,使阴膜浓室的Ph升高,产生结垢现象,此即浓差极化。防止浓差极化的方法有极限电流法、倒换电极法、定期酸洗法、增加水流主体紊动程度等方法。

主要用于分离离子、用于回收酸、碱、苦咸水(小于10g/L)淡化。给水处理:制淡水(浓水排出);污水处理:浓水回收有用物质(淡水排放或回用)。

2、应用举例

(1)从酸洗废液中回收酸和铁(见图);

(2)从芒硝废液中回收硫酸和氢氧化钠(见图);

(3)从镀镍废液中回收镍(见图)。

3、电渗析器装置

由电渗析器本体和辅助设备两部分组成。

本体:由压板、电极托板、电极、板框、阴膜、阳膜、浓水隔板、淡水隔板按一定顺序组装并压紧。包括三个部分:膜堆、极区、紧固装置。

辅助设备:整流器、水泵、流量计。

膜堆:阴、阳膜和一对浓、淡水隔板组成最基本的单元,称膜对;电极间的若干组膜对堆叠在一起组成膜堆。隔板常与隔网(鱼鳞网、编织网等)粘合。以聚氯乙烯、聚丙烯等为材料。隔网其搅拌作用,以增加水水流的紊动度(降低液膜厚度)。回路式隔板:流程长、流速高,电流效率高,一次性除盐效果好。适用于流量小而除盐要求较高的场合。无回路式隔板:流程短、流速低,要求隔网搅动作用强,水流分布均匀,适用于流量较大场合的处理。

极区:位于电渗析器两端,通以直流电源。设有原水进口、浓淡水出口及极室水通路。由电极、极框、电极托板及橡胶垫等组成。常用的电极有石墨和不锈钢等。

紧固装置:用钢板将整个极区与膜堆均匀夹紧,使电渗析器在压力条件下工作不致漏水。

电渗析的工艺装置

4、电渗析器的组装

级:一对电极之间的膜对为一级。

段:具有同向水流的的并联膜堆为一段。

增加段数,即延长流程,提高处理效率。增加膜对数,可增加处理能力。

组装方式:串联、并联、串联-并联组合。

多台并联——增加处理能力和产水量;

数台串联——提高处理效率和出水质量;

增设中间电极——降低操作电压和电耗。

10.2.4 电渗析的工艺设计

1、膜及其特性

离子交换膜:ED的关键部件;

种类:异相膜、均相膜。

基本要求:

(1)高的离子选择性;

(2)低渗水性;

(3)高导电性(膜电阻低);

(4)良好的化学稳定:耐酸碱、抗氧化;

(5)足够的机械强度、低的收缩和溶涨性。

2、膜的作用原理

阴膜通过阴离子、阳膜通过阳离子(反离子定义);

膜孔作用、静电作用、扩散作用、电位作用;

无需再生!

3、极化及其防治

(1)极化的概念

电流密度(i,I/A)过大,导致淡水室膜侧(液膜)处离子浓度几乎降为零时,迫使水分子大量离解,利用H+和OH-离子承担传递电流之功能的现象。

(2)极化的危害

导致结垢,缩短膜寿命;降低电流效率,影响运行效能。

(3)解决的途径

倒换电极、定期酸洗、极限电流。

4、离子的迁移与极限电流密度(i lim)

5、电流效率(η)

6、电渗析器隔板总流程长度(L)

7、电渗析器并联膜对数(n p)

10-3 反渗透与纳滤(Reverse Osmosis and Nanofiltration)10.3.1 渗透与反渗透

1、基本概念

(1)渗透

一种膜只允许溶剂通过而不允许溶质通过,用这种膜将盐和水、淡水或两种浓度不同的溶液隔开,则可发现水将从淡水侧或浓度低的一侧通过膜自动渗透到盐水或浓度高的一侧,直至达到平衡时为止,这种现象为渗透作用。渗透平衡时,溶液两侧液面的静水压差称为渗透压。(见图

所示)

(2)反渗透

若在盐水一侧施加大于渗透压的压力,则盐水中的水就会流向淡水侧,此种现象称为反渗透。

渗透与反渗透

2、反渗透膜

常用的反渗透膜有两种——CA膜和中空纤维膜;

CA膜——成膜材料为醋酸纤维素;

中空纤维膜——以醋酸纤维素、脂肪族聚酰胺和芳香族聚酰胺为材料制成。

板框式——主要用于超滤;

管式——用于超滤或反渗透;

螺卷式——用于反渗透;

中空纤维膜——用于超滤和反渗透。

3、功能

获得淡水,浓缩原水,回收溶质。

10.3.2 反渗透膜及分离机理

1、反渗透(RO)膜

醋酸纤维素(CA)膜:成膜性能好、便宜、耐污染;pH适用范围窄(4~6.5)、不抗压、易水解。

芳香族聚酰胺膜:脱盐率高、通量大、pH适用范围广、耐生物降解,抗氧化性较差、易污染和结垢。

2、分离机理

未有公认之解释。

优先吸附—毛细孔流模型:以Gibbs吸附式为依据。膜表面优先吸附水分子而排斥盐分子,在固—液界面形成厚度为1~2个水分子,即(5~10)×10-10m的纯水层。在压力作用下,纯水层中的水分子不断通过毛细管流过RO膜,形成脱盐过程。

当毛细孔径为纯水层的两倍时,可达到最大的纯水通过量。此时的毛细孔径为临界孔径。

毛细孔径大于临界孔径时,透水性增大,但盐分子易通过,而导致脱盐率的下降;当毛细孔径小于临界孔径时,脱盐率增大,但透水性下降。

10.3.3 反渗透装置

管式:将膜浇铸在直径为0.32~2.54cm的多孔支称管上制成。支撑管由玻璃纤维、陶瓷、炭、多孔塑料及不锈钢制成。

螺卷式:由片状膜围绕一个开孔的聚氯乙烯或聚丙烯中心管卷绕制成。把导流隔网、膜和多孔支撑材料依此叠合,用粘合剂沿三边把两层膜粘结密实,另一开放边与中间淡水管连接,再卷绕一起构成膜组件。

中空纤维式:把纤维定向平行放置于开孔的中心管上而成。

板框式:由隔板、膜、支撑板、膜的排列顺序多层交替重叠压紧制成。隔板上有许多沟槽,在压力作用下,透过膜的淡水在隔板内汇集并引出。操作较方便,但机械强度要求较高。

10.3.4 反渗透系统及工艺流程

1、系统布置

合理布置很重要。否则将影响膜的寿命,引起严重的膜污染,清洗频繁。

形式有三种:单程式、循环式、多段式。

单程式回收率(所产淡水量与进水量之比)低;循环式回收率较高,但淡水质量下降;多段式则可在保证淡水质量的同时,提高回收率,因而多采用。

2、工艺流程

由三部分组成:前(预处理)→反渗透→后处理。

10.3.5 反渗透的工艺设计

1、膜的选择

(1)选择原则

透水量大,脱盐率高;机械强度好,被压密、压实作用小;稳定性好,抗水解,耐酸碱,抗微生物侵袭;使用寿命长,性能衰减小;价格便宜,原料易得。

(2)主要类型

醋酸纤维素(CA)膜;芳香族聚酰胺膜。

2、膜通量(J,透水量)

单位膜面积在单位时间内的透过水量。

3、截留率(R,R E)等

表示膜脱除溶质或盐的性能指标。

截留率(R)和表观截留率(R E)。

10-4 微滤与超滤(Microfiltration and Ultrafiltration)

10.4.1 微滤(MF)与超滤(UF)的概念

1、去除对象

微滤亦称为精密过滤,去除粒径为0.01~10μm的微粒。超滤分离水中分子级物质(截留分子量MWCO为500~ 500000)。

2、作用原理

均以外加压力为其分离(截留)分子的动力。

采用不同孔径的膜。

在一定压力差的作用下,原料液中的水和小的溶质粒子或分子透过膜至低压侧,而大粒子或大分子组分被膜截留。

10.4.2 微滤与超滤的运行

1、操作模式

死端过滤:无流动过滤。阻力增大快,膜通量下降显著。仅以间歇方式运行,以周期性地对膜进行清晰或更换。

错流过滤:高剪切力可防止颗粒在膜表面的沉积,膜通量较为稳定,可有效防止膜污染。可

第五章提取、分离与精制

第五章提取、分离与精制 习题 一、选择题 【A型题】 1.浸提的基本原理是 A.溶剂的浸润与渗透,成分的溶解浸出 B.溶剂的浸润,成分的解吸与溶解 C.溶剂的浸润与渗透,成分的解吸与溶解,溶质的扩散与置换 D.溶剂的浸润,成分的溶解与滤过,浓缩液扩散 E.溶剂的浸润,浸出成分的扩散与置换 2.药材浸提过程中推动渗透与扩散的动力是 A.温度 B.溶媒用量 C.时间 D.浸提压力 E.浓度差3.与溶剂润湿药材表面无关的因素是 A.浓度差 B.药材性质 C.浸提压力 D.溶剂的性质 E.接触面的大小 4.浸提时,一般温度应控制在 A.浸提溶剂的沸点或接近沸点 B.100℃ C.100℃以下 D.100℃以上 E.150℃ 5.浸提过程中,溶剂通过下列哪一个途径进入细胞组织 A.毛细管 B.与蛋白质结合 C.与极性物质结合 D.药材表皮 E.细胞壁破裂 6.浸提药材时 A.粉碎度越大越好 B.温度越高越好 C.时间越长越好 D.溶媒pH越高越好 E.浓度差越大越好 7.下列哪一种方法不能增加浸提浓度梯度 A.不断搅拌 B.更换新鲜溶剂 C.连续逆流提取 D.动态提取 E.高压提取 8.在扩散公式中dc/dx代表 A.浓度差 B.扩散速率 C.扩散系数 D.扩散半径

E.扩散浓度 9.乙醇作为浸出溶媒不具备的特点是 A.极性可调 B.溶解范围广 C.可以延缓酯类药物的水解 D.具有防腐作用 E.可用于药材脱脂 10.浸提过程中加入酸、碱的作用是 A.增加浸润与渗透作用 B.增加有效成分的溶解作用 C.增大细胞间隙 D.增加有效成分的扩散作用 E.防腐11.下列关于单渗漉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药材先湿润后装筒 B.浸渍后排气 C.慢漉流速为1~5ml/min D.快漉流速为5~8ml/min E.大量生产时,每小时流出液应相当于渗漉容器被利用容积的1/24~1/12 12.渗漉法提取时,影响渗漉效果的因素是 A.与渗漉柱高度成正比,与柱直径成反比 B.与渗漉柱高度成反比,与柱直径成正比 C.与渗漉柱高度成反比,与柱直径成反比 D.与渗漉柱高度成正比,与柱直径成正比 E.与渗漉柱大小无关 13.回流浸提法适用于 A.全部药材 B.挥发性药材 C.对热不敏感的药材 D.动物药 E.矿物药 14.下列哪一种操作不属于水蒸气蒸馏浸提法 A.水中蒸馏 B.挥发油提取 C.水上蒸馏 D.多效蒸发 E.通水蒸气蒸馏 15.煎煮法作为最广泛应用的基本浸提方法的原因是 A.水经济易得 B.水溶解谱较广 C.可杀死微生物 D.浸出液易于滤过 E.符合中医传统用药习惯

第10章_其他分离过程(萃取)

第十章 其他分离过程
本章主要内容
第十章
第一节 萃取
其他分离过程
第二节 膜分离
第一节 萃取
本节的主要内容
一、萃取分离的特点 二、萃取过程的热力学基础 三、萃取剂的选择 四、萃取过程的流程与计算 其中的溶剂B 称为稀释剂
第一节 萃取
一、萃取分离的特点
? 利用混合液中被分离组分A在两相中分配差异的性 质,使该组分从混合液中分离。 ? 该过程称为液-液萃取,或溶剂萃取,或液体萃取。 ? 萃取过程是物质由一相转到另一相的传质过程。
第一节 萃取
萃取分离的特点
? 可在常温下操作,无相变; ? 萃取剂选择适当可以获得较高分离效率; ? 对于沸点非常相近的物质可以进行有效分离; ? 利用萃取分离混合液时,混合液中的溶质既可是挥发 性物质,也可以是非挥发性物质,如无机盐类等。
第一节 萃取
在环境领域中的应用
? 萃取法主要用于水处理,通常用于萃取工业废水 中有回收价值的溶解性物质; ? 从染料废水中提取有用染料; ? 从洗毛废水中提取羊毛脂; ? 含酚废水的萃取处理等。
1

第一节 萃取
二、萃取过程的热力学基础
在萃取操作中至少涉及三个组分: 待分离混合液中的溶质A、稀释剂B和加入的萃取剂S 达到平衡时的两个相均为液相:萃取相和萃余相 当萃取剂和稀释剂部分互溶时,萃取相和萃余相均含有 三个组分,因此表示平衡关系时要用三角相图。
二元混 合物
第一节 萃取
纯溶质
(一)三角形相图
xmA=0.4 xmB=0.3 xmS=0.3
三元混 合物
纯稀释剂
纯溶剂相
三角形任何一个边上的任一点均代表一个二元混合物,如E点。 三角形内的任一点代表一个三元混合物,如M点。
第一节 萃取
(二)溶解度曲线与联结线
在萃取操作中,根据组分间互溶度的不同,可分为以下 三种情况: ① 溶质A可溶于稀释剂B和萃取剂S中,但稀释剂B和萃 取剂S之间不互溶。 ② 溶质A可溶于稀释剂B和萃取剂S中,但B和S之间部 分互溶。 ③ 组分A、B完全互溶,但B、S及A、S之间部分互溶。 第I类物系:第①和第②情况(以下主要讨论) 第II类物系:第③情况
第一节 萃取
在含有溶质A和稀释剂B的原混 合液中加入萃取剂S,经充分混 合,达到平衡。 ——形成萃取相E和萃余相R 如果改变萃取剂用量,将会建 萃取相 立新的平衡。 萃余相 溶解度曲线把三角形分为两个 区,曲线以内为两相区,以外 为均相区。
萃取相E及萃余相R:达到平衡时的共轭液相。 联结线:连线RE,都互不平行 P点:临界混溶点,溶液为均相
第一节 萃取
溶解度实测数据少时,如何处理?
辅助曲线: 连接F、G、H,得辅助曲线。 利用辅助曲线,可以求任一平衡 液相的共轭相,如从R点求E点。
第一节 萃取
(三)杠杆规则
混合物M分成任意两个相,或由任意 两个相E和R混合成一个相M, 则表示 组成的点M、E和R在一直线上。
E MR E MR …杠杆规则 = 或 = R ME M RE (10.2.1)
式中,E、R、M—混合液E、R及M的质量,E+R=M。
2

液膜分离实验

液膜分离实验 液膜分离装置主体实图 液膜分离加料

一、实验的流程 液膜分离的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 图1 乳状液膜分离过程示意图 二、实验步骤及方法 1 实验步骤 本实验为乳状液膜法脱除水溶液中的醋酸,首先需制备液膜。液膜组成已于实验前配好,分别为以下两种液膜: 1) 液膜1#组成:煤油95%;乳化剂司班80,5%。 2) 液膜2#组成:煤油90%;乳化剂司班80,5%;液体石蜡(载体),5%。 内相用2M的NaOH水溶液。采用HAc水溶液作为料液进行传质试验,外相HAc的初始浓度在实验时测定。 具体步骤如下: ①在制乳搅拌釜中先加入液膜1#70mL,然后在1600r/min的转速下滴加内相NaoH水溶液70mL(约1分钟加完),在此转速下搅拌15分钟,待成稳定乳状液后停止搅拌,待用。 ②在传质釜中加入待处理的料液450mL,在约300r/min的搅拌速度下加入上述乳液80 mL,进行传质实验,在一定时间下取少量料液进行分析,测定外相HAc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取样时间为2、5、8、12、16、20、25分钟),并作出外相HAc浓度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待外相中所有HAc均进入内相后,停止搅拌。放出釜中液体,洗净待用。 ③在传质釜中加入450mL料液,在搅拌下(与②同样转速)加入小釜中的乳状液50 ml,重复步骤2。 ④比较②,③的实验结果,说明在不同处理比(料液体积/乳液体积)下传质速率的差别,并分析其原因。 ⑤用液膜2#膜相,重复上述步骤①~④。注意,两次传质的乳液量应分别与②、③步的用量相同。 ⑥分析比较不同液膜组成的传质速率,并分析其原因。 ⑦收集经沉降澄清后的上层乳液,采用砂芯漏斗抽滤破乳,破乳得到的膜

第五章 膜分离

纳米膜过滤是介于反渗透与超滤之间的液相膜处理新技术。其特点为: (1)能截留小分子的有机物并可同时透析除盐,集浓缩透析为一体; (2)操作压力远比反渗透低,具有节约动力的优点。 纳滤膜的性质与特点 大多数的纳滤膜是由多层聚合物薄膜组成。活性层通常带荷负电化学基团。一般认为纳滤膜是多孔性的,其平均孔径为2nm。作为一般规律,通常分子量截留范围为100一200道尔顿,纳滤膜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pH稳定性和有机溶剂的稳定性。 纳米过滤的分离机理 纳滤膜不仅具有依靠筛分作用进行分离,也显示有建立在离子电荷密度基础上的选择性,因为膜的离子选择性,对于含有不同自由离子的溶液,透过膜的离子分布是不相同的(透过率随离子浓度的变化而变化),这就是Donnan效应。 Donnan平衡模型 对于荷电膜脱盐,多用Donnan平衡模型来解释。 当系统达到平衡时,膜相、水相、溶液相的离子的化学电位应该达到平衡态。虽然,利用Donna 平衡理论来说明荷电膜的脱盐机理有所依据,而对于在压力下透过膜的机理,还不能从膜、进料及传质过程等多方面来定量描述。 第二节膜材料及其特性 膜材料 ◆纤维素衍生物 醋酸纤维素(CA):由纤维素和醋酸反应制得。是反渗透膜、微滤和超滤的膜材料。 优点:价格便宜,膜的分离和透过性能良好; 缺点:pH使用范围窄(pH=4~8),容易被微生物分解以及在高压操作下时间长了容易产生压密,引起透量下降。 硝酸纤维素(CN):由纤维素和硝酸反应制得。价格便宜,广泛用作透析膜和微滤膜材料。为了增加膜的强度,一般与醋酸纤维素混合使用。 再生纤维素:纤维素溶于某些溶剂如铜氨溶液并在溶解过程中发生降解,在成膜过程中又回复到纤维素的结构,称为再生纤维素。广泛用于人工肾透析膜材料和微滤、超滤膜材料。 ◆聚砜类 是一类具有高机械强度的工程塑料。是目前最重要、生产量最大的高分子聚合膜。 用途:超滤和微滤的膜材料,多种商品复合膜的支撑层膜材料。 优点:耐酸、耐碱缺点:耐有机溶剂的性能差。 聚砜类材料可以通过化学反应,制成带有负电荷或正电荷的膜材料或膜。荷电聚砜可以直接用作反渗透膜材料。用它制成的荷电超滤膜抗污染性能特别好。经磺化的聚砜醚(SPES-C)可用于制造均相离子交换膜。 ◆聚酰胺类及杂环含氮高聚物 类型:芳香聚酰胺(APA)、芳香聚酰胺-酰肼(APAH)、聚苯砜酰胺(APSA)、聚苯并咪唑(PBI)、

中药液膜分离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2 液膜分离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2.1去除重金属离子 液膜分离技术可以有效地分离并回收废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奥地利Graz工业大学的Marr等人采用乳状液液膜分离技术,对去除粘胶废水中的Zn2+、Cu2+、Cd2+、Pb2-、C产、Ni2+等重金属离子作了大量试验。表I为试验结果。 表1从粘胶废水中去除各种剧金属离子的中试结果 重金厲离子废水涼矗 /(L*h-T) 初始厳度 /(mg ? L_ 11 处理肓浓度 /(mu-L-1) 2r严3045004 Z严30500 Zn I+701500,5 Cu i+20SOOO27 3*408003 Ni沖202200360 Cd"60[40 t01 Pb叶6080. 01 Cr3*4015004 从表I中可以看出,除Ni夕卜,其他金属离子的去除率均高于99%,以Zn的去除与回收为例,与溶剂萃取、化学沉淀、离子交换等方法比较,液膜分离法最经济。分离Zn的工艺采用逆流萃取塔和静电聚结破乳装置,内包相使用 DTPA[ ( 2-乙基己基)二硫代磷酸]。回收1 0 0 k g Zn的费用为54.4美元,而市售100 kg Zn为133美元采用液膜法从废水中回收zn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美国Syracuse大学Jongheop Yi采用陶瓷支撑膜分离Cu他们认为,充满有机螫合酸的孔状陶瓷支撑膜,作为分离稀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无机支撑膜系统.其性能优于聚合物支撑膜,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因为聚合物支撑膜对温度、pH敏感,易变形老化,而陶瓷支撑膜正好弥补了聚合物支撑膜的缺点。在分离Cu 2+过程中,陶瓷支撑膜制成a铝/硅片型,其中注入2-羟基-5-壬基乙酰苯。 2 .2分离废水中的有机酸、无机酸 美国科罗拉多矿业大学的Wan gC.C研究了用液膜分离法去除水溶液中的多种

第九章 亲与纯化技术

第九章亲和纯化技术 一、填空题 1、亲和层析洗脱方法有,,。 2、亲和力大小除由亲和对本身的决定外,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亲和吸附剂、、、、等。 3、亲和层析中常用作分离酶的配基有,,和。 4、亲和层析中非专一性吸附有、、。 5、亲和过滤指的是将和结合运用,它包括和 两大方法。 二、选择题 1、下面关于亲和层析载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A.载体必须能充分功能化。 B.载体必须有较好的理化稳定性和生物亲和性,尽量减少非专一性吸附。 C.载体必须具有高度的水不溶性和亲水性。 D.理想的亲和层析载体外观上应为大小均匀的刚性小球。 2、制备亲和柱时,应首先选用的配基是() A.大分子的 B.小分子的 C.中等大小的 D.不确定 3、亲和层析的洗脱过程中,在流动相中加入配基的洗脱方法称作() A. 阴性洗脱 B. 剧烈洗脱 C. 竞争洗脱 D. 非竞争洗脱 4、亲和层析的洗脱过程中,在流动相中减去配基的洗脱方法称作() A. 阴性洗脱 B. 剧烈洗脱 C. 正洗脱 D. 负洗脱 三、名词解释 1、亲和反胶团萃取(Affinity-based resersed micellar extraction): 2、亲和膜: 3、二次作用亲和沉淀(secondary-effect affinity precipitation): 4、亲和萃取: 5、亲和吸附剂: 6、负洗脱: 四、问答题

1、亲和层析的原理是什么?主要特点是什么? 2、对亲和层析的公式 L K L V Ve ][100+= 进行说明。设 K L =10-7,求[L 0] (6分) 3、何谓“手臂”?其长短与亲和层析效果有何联系?为什么? 4、从亲和沉淀的机理和分离操作的角度出发,简述亲和沉淀纯化技术的优点。 第九章 亲和纯化技术(答案) 一、填空题 1、亲和层析洗脱方法有非专一性洗脱 , 特殊洗脱, 专一性洗脱。 2、亲和力大小除由亲和对本身的 解离常数 决定外,还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亲和 吸附剂 微环境 、 载体空间位阻 、 载体孔径 、 配基和配体的浓度 、 配基结构 等。 3、亲和层析中常用作分离酶的配基有 酶抑制剂 , 辅酶 , 底物 和 底物结构类似物 。 4、亲和层析中非专一性吸附有离子效应、疏水基团、复合亲和力。 5、亲和过滤指的是将 亲和层析 和 膜过滤技术 结合运用,它包括 亲和错流过滤 和 亲和膜分离 两大方法。 二、选择题 1、下面关于亲和层析载体的说法错误的是 ( B ) A.载体必须能充分功能化。 B.载体必须有较好的理化稳定性和生物亲和性,尽量减少非专一性吸附。 C.载体必须具有高度的水不溶性和亲水性。 D.理想的亲和层析载体外观上应为大小均匀的刚性小球。 2、制备亲和柱时,应首先选用的配基是 ( A ) A.大分子的 B.小分子的 C.中等大小的 D.不确定

液膜分离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液膜分离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 摘要:本文综述了液膜的类型,传质机理,特点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以及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液膜分离;液膜分类;传质机理,液膜分离应用 Studies and Application of Liquid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Abstract: Reviewed in this article the of liquid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the mass transfer mechanism , characteristics and application research .In order to make the technology can realize large-scale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the need to solve the problem. Key words:liquid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classification mass transfer mechanism application 在工业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液膜分离技术在供水,工艺水处理,废水处理,气体分离、浓缩技术等方面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液膜模拟生物膜的结构通常是由膜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流动载体组成。它利用选择透过性原理以膜两侧的溶质化学浓度差为传质动力,使料液中待分离溶质在膜内相富集浓缩,分离待分离物质。本文对液膜分离技术的研究及其应用作了详细的综述。 1 概述 液膜是悬浮在液体中的一层极薄的膜,这层膜是分隔液-液,气-液,气-气两相的中介相,它是两相之间进行物质传递的桥梁。通常由膜溶剂,表面活性剂和膜增强添加剂等组分构成[1]。60 年代中期, Both等采用制成液膜研究了金属提取过程,他们将支撑液膜称为固定化液膜。1968年,黎念之(N. N. Li )博士[2]在用du Nuoy环法测定含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与油溶液之间的界面张力时,观察到了相当稳定的界面膜,由此开创了研究液体表面活性剂膜或乳化液膜的历史。1972年,Cusler[3]仿照生物膜

液膜分离技术与应用

液膜分离技术与应用 李萍 山西省太原师范学院化学系030031 [摘要]液膜分离技术是一种高效、快速,并能达到专一分离目的的新分离技术,已在废水处理、温法冶金、石油化工等许多领域内显示出极为宽广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对液膜做了概述、介绍了液膜的传质机理、液膜分离技术在处理废水中的应用和液膜分离技术发展趋势。 [关键词] 液膜分离技术传质机理应用发展趋势 1 前言 液膜分离技术(Liquid membrane permeation ,LMP)是利用对混合物各组分渗透性能的差异来实现分离、提纯或浓缩的分离技术,是一种模拟生物膜传质功能的新型分离方法,解决了分离因子、选择性等间题。它是1968年由美国埃克森公司的美籍华人黎念之博士提出的。液膜是指两液相问形成的界面膜,通过它将两种组成不同、但又互相混溶的溶液分开,经选择性渗透,使物质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液膜分离技术比固体膜分离技术具有高效、快速、选择性强和节能等优越性;比液液萃取具有萃取与反萃取同时进行,分离和浓缩因数高,萃取剂用量少和溶剂流失量少等特点。该法的研制成功,不仅促进了环境分析、石油化工、医药、卫生等各不同领域分离问题的研究,也使分离科学上升到一个新水平。 2概述 2.1 液膜的概念 液膜是悬浮在液体中的一层极薄的膜,这层膜是分隔液-液,气-液,气-气两相的中介相,它是 两相之间进行物质传递的桥梁。通常由膜溶剂,表面活性剂和膜增强添加剂等组分构成[1]。 2.2 液膜的结构与液膜的形成 液膜是一层很薄的液体膜,它可以把两个不同组分的溶液隔开,并且。通过渗透现象起着迁移分离一种或一类物质的作用。当被隔开的两种溶液是水相时,液膜应是油型(油泛指与水不相混溶的有机相);当被隔开的两个溶液是有机相时,液膜应是水型。 水膜和油膜的结构是不相同的,下面着重讨论油膜结构。乳状液型油膜是一个呈球形的液珠,由有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流动载体三部分组成,构成一个与水互不相溶的混合相。有机

液膜分离的原理及应用

宁波大学硕士研究生2016/2017学年第1学期期末答题纸 考试科目:生化分离技术课程编号:考卷类型:(A/B) 姓名:学号:阅卷老师:成绩: 液膜分离的原理及应用 摘要:液膜模拟生物膜的结构,通常由膜溶剂、表面活性剂和流动载体组成。它利用选择透过性原理,以膜两侧的溶质化学浓度差为传质动力,使料液中待分离溶质在膜内相富集浓缩,分离待分离物质。 关键字:液膜分离技术,乳化液膜,支撑液膜。 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liquid membrane separation Abstract:Liquid membrane simulates the structure of a biofilm, usually consisting of a membrane solvent, a surfactant, and a mobile carrier. It uses the principle of selective permeability to the membrane on both sides of the solute chemical concentration difference for the mass transfer power,so that the liquid to be separated in the membrane solute enrichment enrichment, separation of the material to be separated. key words:liquid membrane separation technology,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 ,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 ,waste water treatment。 液膜分离是 60 年代中期诞生的一种新型的膜分离技术。它具有膜分离的一般特点, 主要是依据膜对不同物质具有选择性渗透的性质来进行组分的分离。自20世纪 60 年代美国林登埃克森研究与工程公司黎念之博士( N.N.Li)发明后[1]。液膜通常由膜溶剂、表面活性剂、流动载体和膜增强添加剂组成[2]。各国学者相继开展了大量的研究。该技术在湿法冶金、金属离子回收、废水处理、生物制品分离与生物医药分离、化工分离等方面已显示出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液膜技术处理农药厂废水已实现工业化, 在含锌废水处理中已进行了工业试验, 液膜技术分离宇宙飞船中 CO2 也已成功得到应用, 液膜分离技术正在得到迅速的发展。 生物学家们在液膜促进传递方面取得的成就引起了化学工程师们的注意. 60 年代中期 , Bloch 等[3]采用支撑液膜( supported liquid membrane) 研究了金属提取过程, Ward 与 Robb[4]研究了 CO2 与 O2 的液膜分离, 他们将支撑体液膜称为固定化液膜( immobilized liquid membrane). 黎念之( N .N . Li) 在用du Nuoy 环法测定含表面活性剂水溶液与油溶液之间的界面张力时 ,观察到了相当稳定的界面膜 ,由此开创了研究液体表面活性剂膜( liquid surfactant membrane) 或乳化液膜( emulsion liquid membrane)的历史[5] 1液膜分离原理 1.1液膜及其分类 液膜是分隔两个液相的第三液相,它与被分隔液体的互溶度极小。膜相液通常由膜溶剂、载体、表面活性剂、稳定剂所组成。 膜溶剂是膜相液的基体,占膜总量的90%以上,选择膜溶剂主要考虑膜的稳定性和对溶质的溶解性。当原料液为水溶液时,用有机溶剂作液膜,当原料液为有机溶剂时,用水作液膜。 载体是运载溶质穿过液膜的物质,它能与被分离的溶质发生化学反应,它分为离子型和非离子型。离子型载体通过离子交换方式与溶质离子结合,在膜中迁移;非离子

第4、5章课后习题答案 膜分离技术概论 黄维菊

第四章超滤和纳滤 一、选择题 1. UF同RO、NF、MF一样,均属于压力驱动型膜分离技术。超滤主要用于从液相物质中分离大分子化合物(蛋白质,核酸聚合物,淀粉,天然胶,酶等),胶体分散液(粘土,颜料,矿物质,乳液颗粒,微生物),乳液(润滑脂-洗涤剂以及油-水乳液)。采用先与适合的大分子复合的办法时也可以用超滤来分离低分子量溶质,从而可达到某些含有各种小分子量可溶性溶质和高分子物质(入蛋白质、酶、病毒)等溶液的浓缩、分离、提纯和净化。 其操作静压差一般为(A)被分离组分的直径大约为(B),这相当于光学显微镜的分辨极限,一般为分子量大于500-1000000的大分子和胶体粒子,这种液体的渗透压很小,可以忽略,总之超滤对去除水中的微粒、胶体、细菌、热源和各种的有机物有较好的效果,但它几乎不能截留(C).UF的分离机理为(D)过程,但膜表面的化学性质也是影响超滤分离的重要因素。 A(1)1mpa-10mpa (2)0.01mpa-0.2mpa (3)0.1mpa-1mpa (4)0.2mpa-0.4mpa B(1)0.1nm-1nm (2)10nm-0.05um (3)0.05um-1um (4)0.005um-0.1um C(1)无机离子(2)大分子物质和胶体(3)悬浮液和乳浓液 D(1)筛孔分离(2)溶解-扩散机理 2. 纳滤膜大多从反渗透膜演化而来,但制作比反渗透膜更精细。日本学者大谷敏郎对纳滤膜进行了具体的定义:操作压力(A),截留分子量(B),NaCL的截留率<=90%的膜可以认为是纳滤膜。纳滤以压力为推动力,依靠(C),可实现低分子有机物的脱盐纯化和高价离子脱除。 A(1)1mpa-10mpa (2)0.01mpa-0.2mpa (3)0.1mpa-1mpa (4)<=1.50mpa B(1)200-1000 (2)500-30万(3)>0.05um的颗粒 C(1)筛孔分离(2)溶解-扩散机理 (3)溶解扩散Donna效应(4)离子交换 1. A(3) B(4) C(1) D(1) 2、 A(4) B(1) C(3) 二、填空题 1、超滤是介于______之间的一种膜过程,膜孔径范围为________。超滤的典型应用是从溶液中分离________,所能分离的溶质分子量下限为几千Dalton。超滤和微滤膜均可视为多孔膜,其截留取决于溶质大小和形状(与膜孔大小相对而言)。溶剂的传递正比于操作压力。 2、纳滤膜与反渗透膜几乎相同,只是其网状结构更疏松,这意味着对__________离子的截留率很低,但对________离子的截留率仍很高。这两种膜的应用领域是不同的,当需要对浓度较高的NaCL进行高强度截留时,最后选择________过程。当需要对低浓度、二价离子

10第十章渗透气化

第十章渗透汽化 第一节概述 一、渗透汽化的发展概况 早在1917年Kober在他发表的一篇论文中第一个使用了渗透汽化(Pervaporation)这个词。该文介绍了水从蛋白质-甲苯溶液通过火棉胶器壁的选择渗透作用。但长期以来,由于未找到渗透通量高和选择性好的渗透蒸发膜材料,渗透蒸发过程一直没有得到应用。直到上世纪50年代以后,对渗透汽化的研究才较广泛展开。其中Binning等人对渗透蒸发过程进行了较系统的学术研究,发现了渗透蒸发过程潜在的工业应用价值,并于60年代在渗透汽化膜、组件和装置制造上申请了专利。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随着对能源危机问题的日益重视,渗透汽化的优点又重新引起学术界和技术界的兴趣,德国GFT公司在欧洲首先建立了乙醇脱水制高纯酒精的渗透蒸发装置。到90年代初已有100多套渗透蒸发装置相继投入应用。除了用于乙醇、异丙醇脱水外,还用于丙酮、乙二醇、乙酸等溶剂的脱水。 我国在1984年前后开始对渗透汽化过程进行研究,主要工作集中在优先透水膜的研制与醇水溶液的脱水。近年来主要开展优先透有机物膜、水中有机物脱除、有机物-有机物分离以及渗透汽化与反应耦合的集中过程的研究。 二、渗透汽化的分类 渗透汽化是以混合物中组分蒸汽压差为推动力,依靠各组分在膜中的溶解与扩散速率不同的性质来实现混合物分离的过程。渗透汽化装置包括预热器、膜分离器、冷凝器和真空泵等四个主要设备。料液进入渗透汽化膜分离器后,在膜两侧蒸汽压差的驱动下,扩散快的组分较多透过膜进入膜后侧,经冷凝后达到分离目的。 按照形成膜两侧蒸汽压差的方法,渗透汽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减压渗透汽化:膜透过侧用真空泵抽真空,以造成膜两侧组分的蒸汽压差。在实验室中若不需收集透过侧物料,用该法最方便。 2.加热渗透汽化:通过料液加热和透过侧冷凝的方法,形成膜两侧组分的蒸汽压差。一般冷凝和加热费用远小于真空泵的费用,且操作也比较简单,但传质动力比第一类小。 3.吹扫渗透汽化:用载气吹扫膜的透过侧,以带走透过组分,吹扫气经冷却冷凝以回收透过组分,载气循环使用。 4.冷凝渗透汽化:当透过组分与水不互溶时,可以低压水蒸汽为吹扫载气,冷凝后水与透过组分分层后,水经蒸发器蒸发重新使用。 三、渗透汽化过程特点 渗透汽化与反渗透、超滤及气体分离等膜分离技术的最大区别在于物料透过膜时将产生相变。因此在操作过程中必须不断加入至少相当于透过物气化潜热的热量,才能维持一定的操作温度。 (一)渗透汽化特点: 1.分离系数大。针对不同物系的性质,选用适当的膜材料与制膜方法可以制得分离系数很大的膜,一般可达几十、几百、几千、甚至更高。因此只用单极即可达到很高的分离效果。 2.渗透汽化虽以组分的蒸汽压差为推动力,但其分离作用不受组分汽-液平衡的限制,而主要受组分在膜内渗透速率控制。各组分分子结构和极性等的不同,均可成为其分离依据。因此,渗透汽化适合于用精馏方法难以分离的近沸物和恒沸物的分离。 3.过程中不引入其它试剂,产品不会受到污染。

第十章+膜分离

第十章 膜分离 10-1 概述 10.1.1 膜分离(Membrane Separation)的基本概念 1、半透膜 溶液中一种或几种成份不能透过而其他成份能透过之膜。 选择性透过膜。 凡是使溶液中一种或几种成分不能透过,而其它成分能透过的膜都叫着半透膜。膜分离法就是用一种特殊的半透膜将溶液隔开,使溶液中的某种溶质或溶剂(水)渗透出来,从而达到分离溶质的目的。半透膜最大的特点是选择透过性。 2、膜分离 以半透膜(选择性透过膜)分离溶液中某些物质以达到富集目标物或制备纯水的过程; 需要外界施加推动力。 10.1.2 去除对象及功能 1、膜分离的去除对象 水或废水中的盐分离子等溶解性物质; 工业废水中的酸、碱; 大分子、微生物、粘土、植物质、胶体及SS等。 2、主要功能 海水淡化;

酸、碱回收; 纯水制备; 深度处理(精处理)。 10.1.3 膜的类型 1、按膜的来源分 天然生物膜; 人工合成膜—有机膜(聚合物)、无机膜(陶瓷等); 2、按膜的组件分 管式膜—膜管直径>10mm,处理量较小; 毛细管膜—膜管直径0.5~10mm; 中空纤维膜—膜管直径<0.5mm ,处理量较大; 板框膜—处理量较小; 卷式膜—处理量较大。 3、按分离机理分 多孔膜—根据颗粒大小进行分离(超滤、微滤); 无孔膜—利用分离体系组分的溶解度和扩散性差异分离; 载体膜—利用载体分子对溶液中某成分的高度亲和性分离。

根据采用的膜的种类不同和分离的推动力不同,膜分离法可区别如下: 分离过程推动力膜用途 扩散渗析浓度差渗析膜分离溶质,回收酸、碱等 电渗析电位差离子交换膜分离离子,用于回收酸、碱,苦咸水淡化 反渗透压力差反渗透膜分离小分子溶质,用于海水淡化、去除无机离子或有机物 超滤压力差超过滤膜截留分子量大于500的大分子,去除粘土、植物质、油漆、微生物等

膜分离实验装置

实验十膜分离实验装置 一、实验目的 1.了解超滤膜分离的主要工艺设计参数。 2.了解液相膜分离技术的特点。 3.训练并掌握超滤膜分离的实验操作技术。 4.熟悉浓差极化、截流率、膜通量、膜污染等概念。 二、实验原理 膜分离是近数十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分离技术。常规的膜分离是采用天然或人工合成的选择性透过膜作为分离介质,在浓度差、压力差或电位差等推动力的作用下,使原料中的溶质或溶剂选择性地透过膜而进行分离、分级、提纯或富集。通常原料一侧称为膜上游,透过一侧称为膜下游。膜分离法可以用于液-固(液体中的超细微粒)分离、液-液分离、气-气分离以及膜反应分离耦合和集成分离技术等方面。其中液-液分离包括水溶液体系、非水溶液体系、水溶胶体系以及含有微粒的液相体系的分离。不同的膜分离过程所使用的膜不同,而相应的推动力也不同。目前已经工业化的膜分离过程包括微滤(MF)、反渗透(RO)、纳滤(NF)、超滤(UF)、渗析(D)、电渗析(ED)、气体分离(GS)和渗透汽化(PV)等,而膜蒸馏(MD)、膜基萃取、膜基吸收、液膜、膜反应器和无机膜的应用等则是目前膜分离技术研究的热点。膜分离技术具有操作方便、设备紧凑、工作环境安全、节约能量和化学试剂等优点,因此在20世纪60年代,膜分离方法自出现后不久就很快在海水淡化工程中得到大规模的商业应用。目前除海水、苦咸水的大规模淡化以及纯水、超纯水的生产外,膜分离技术还在食品工业、医药工业、生物工程、石油、化学工业、环保工程等领域得到推广应用。 表10-1、各种膜分离方法的分离范围 膜分离类型分离粒径(μm) 近似分子量常见物质 过滤>1 砂粒、酵母、花粉、血红蛋白 微滤0.06-10 >500000 颜料、油漆、树脂、乳胶、细菌超滤0.005-0.1 6000-500000 凝胶、病毒、蛋白、碳黑 纳滤0.001-0.011 200-6000 染料、洗涤剂、维生素 反渗透<0.001 <200 水、金属离子

膜分离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膜分离?膜材料为什么会有选择透过性? 答:膜分离(Membrane Separation )是以选择性透过膜为分离介质,在膜两侧一定推动力的作用下,使原料中的某组分选择性地透过膜,从而使混合物得以分离,以达到提纯、浓缩等目的的分离过程。 2、膜分离设备的主要类型,其主要结构和优缺点? 答:①管式:管式膜组件由管式膜制成,管内与管外分别走料液与透过液,管式膜的排列形式有列管、排管或盘管等。内压式:膜涂在管内,料液由管内走;外压式:膜涂在管外,料液由管外间隙走。 优点:结构简单,适应性强,清洗方便,耐高压,适宜于处理高黏度及固体含量较高的料液。 缺点: 管式膜组件的缺点是单位体积膜组件的膜面积少,一般仅为33~330 ,保留体积大,压力降大,除特殊场合外,一般不被使用。 ②中空纤维式:有数百上万根中空纤维膜固定在圆形容器内构成,内径为40-80um 膜称中空纤维膜,0.25-2.5mm 膜称毛细管膜。前者耐压,常用于反渗透。后者用于微、超滤。料液流向:采用内压式时为防止堵塞,需对料液预处理去固形微粒,采用外压式时,凝胶层控制较困难。 多通道组件 垫圈 内压管式: 料液外压管式: 料液

优点:设备紧凑,单位设备体积内的膜面积大(高达16000~30000 ) 缺点:中空纤维内径小,阻力大,易堵塞,膜污染难除去,因此对料液处理要求高。 ③平板式:这类膜器件的结构与常用的板框压滤机类似,由膜、支承板、隔板交替重叠组成。滤膜复合在刚性多孔支撑板上,料液从膜面流过时,透过液从支撑板的下部孔道中汇集排出。为减小浓差极化,滤板的表面为凸凹形,以形成湍动。浓缩液从另一孔道流出收集。 优点:组装方便,膜的清洗更换容易,料液流通截面较大,不易堵塞,同一设备可视生产需要组装不同数量的膜。 缺点:需密封的边界线长 ④卷式(螺旋式):将膜、支撑材料、膜间隔材料依次叠好,围绕一中心管卷紧即成一个膜组。料液在膜表面通过间隔材料沿轴向流动,透过液沿螺旋形流向中心管。 优点:目前卷式膜组件应用比较广泛、与板框式相比,卷式组件的设备比较紧凑、单位体积内的膜面积大,湍流状况好,适用于反渗透; 缺点:清洗不方便,尤其是易堵塞,因而限制了其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