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二章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本章內容:

1. 测量误差基本概念

2. 随机误差

3. 系统误差和误差传递

4. 测量不确定度

5. 实验数据处理

2.1 测量误差基本概念

1. 测量——比较 (1)测量的方法:

? 直接测量:米尺量桌子,直接知道桌子长度。

? 间接测量:由直接测量的数据,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计算求得被测量。测量桌子

几何尺寸,根据材料密度,求出桌子重量。

(2)测量量的时间特性

? 静态测量: 被测量在测量过程中的状态不随时间变化 ? 动态测量: 被测量在测量过程中随时间变化(采样定理)

2. 误差

? 真值:在一定时空条件下,某物理量的理想值,表达为A 。(真值仅为理想概念。真

值可以用修正过的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代替。) ? 误差的表达方法:

绝对误差: 测量值与被测量物理量的真值的差,ξ = x – A, ξ 绝对误差, 残差: 测量值与其算术平均值的差,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真值的百分比, ξ /A 100% 或者: 绝对误差与测量值x 的百分比, ξ /x 100%

【例1】 仪表的精度。 仪器示值误差=示值-对应输入量的真值 示值相对误差: 示值误差/示值

示值引用误差: 示值误差/ 满量程值 (表盘上的最大值)

仪表精度——仪器允许的最大引用误差的百分数的分子。0.5级的电压表,满量程为100V ,最大示值误差为0.5V 。仪器工作在满度值2/3以上区域 。 思考题1:用万用表(1级)测电池电压1.5V ,选2V 档?200V 档?

3. 误差分类

? 随机误差(Random Errors )

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量过程中,绝对值和符号以不可预知方式变化着的测量误差的分量。具有随机变量特点,一定条件下服从统计规率的误差。

来源于测量中的随机因素:实验装置操作上的变动性、观测者本人的判断和估计读数上的变动性等。

? 系统误差(Bias Errors )

多次测量同一被测量量过程中,误差的数值在一定条件下保持恒定或以可预知方式变化的测量误差的分量。

=i i x x ν-

来源于测量仪器本身精度、操作流程、操作方式、环境条件。

2.2 随机误差

1.随机误差的特点

随机变量——依赖随机因素,以一定概率取值的变量, 如:交通事故 随机误差——随机变量的一种具体形式, 2. 随机误差的正态分布 (1) 随机误差分布特点:

等精度条件下,对一物理现象测量N 次,得x 1……x N 个值(i=1, N )。把x i 按大小顺序分q 组,每组宽度 。N 个测量值落在x i + 区间的次数(频率)为p*1……p*q

? 增加组数,缩小了 ,直方图的顶点趋于一光滑曲线。纵坐标趋于概率密

,表示随机变量x (测量值)的分布曲线;

? ξ = x - A 代替x 值,则上述方法得到p (ξ),即随机误差ξ的分布曲线。此时

原点挪至A 。

? 随机误差正态误差分布规律的四条公理:

(ⅰ)单峰性。绝对误差小出现机会多,绝对误差大出现机会少; (ⅱ)对称性。N 足够大, ξ 相等;

(ⅲ)有界性。绝对值极大的误差出现机会极少;

(ⅳ)抵偿性, N 趋于无穷,随机误差的算术平均值的极限趋于0

(2) 高斯正态分布

等精度条件下测量N 次,x 1….x N ,每次的绝对误差 ξ1….ξN

? 测量误差的均方值:

? 测量误差的均方根值(标准差)

? 随机误差分布规律f(ξ)若符合高斯分布为: 1lim ()0N

i N i 1N ξ→∞==∑

, 0N ξ→∞→2

21

1N i i N σξ==∑21

1N i i N σξ==

∑2

22

22()2h f ξξσξσππ

--=()*j p x p x →x ?x ?x ?±

称精密度,σ越小则h越大,曲线越尖,ξ的离散性越小。

落到 + ?ξ之间的随机误差的概率:

(3)正态分布的应用

?对服从正态分布的误差,误差介于σ的概率为:

?误差介于2σ和3σ的概率为

所以误差超出3σ的概率仅为2.7‰,一般不可能,极限误差。

上述对误差分布规律进行讨论,还有一个问题是对真值A

的研究。

3 标准误差σ

定义:误差的均方根值

(1) 贝塞尔公式法求

?绝对误差:

?残差: 真值A用算术平均值代替时的误差

根据方差的基本运算法则

因此,用残差v i代替绝对误差ξ时,标准误差σ与σv在N趋于无穷时才相等。

还可以用最大残差法。

(2) 最大残差法求σν

残差:用算术平均值代替真值A后的误差

由正态分布,如果已知N次测量中的最大、残差为max|νi|,则任意一次测量的标准差为:

σν=k N′max|

νi|

k N′可查表(已知),由正态分布理论给出。

因此只要计算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求出最大残差值max|νi

|,查表后计算σν。

4 测量最佳值与算术平均值

?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

h

()()

p f d

ξξξ

=

{}()0.6827

p f d

σ

σ

ξσξξ

-

?==

?

{}

{}

p20.9545

30.9973

p

ξσ

ξσ

?=

?=

v

σ=

=

i i

x x

ν-

=

i i

x A

ξ-

111

111

=

N N N

i i i i i i i

N

x x x x

N N N

νξξξ

-

-=-=-=

∑∑∑

22

11

1

N N

i i

N

v

N

ξ

-

=

∑∑

σ=

v

σ=

=

i i

x x

ν-

1

1N

i

i

x x

N=

=∑

最小二乘法指出:对等精度的多个测量值,最佳值(可信赖值)是使各测量值的误差的平方和为最小时所求的值。

? 绝对误差: ? 概率: p i =

π

??

2ξi 2

误差同时出现的概率是各个概率的乘积:

其中

若 p 最大则Q 最小, 求Q 的导数,

可见足够次数的等精度测量的算术平均值是测量最佳值。

5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s

用算术平均值x 代替真值A 的误差是多少? 推导:算术平均值的绝对误差:s =x??A

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s 与测量值的标准偏差σν有如下关系:(方差的基本法则)

s =√σν2

N =√∑(x i ?x?)2N (N ?1)=√∑νi 2N (N ?1)

多次测量的算术平均值的标准偏差s 比测量值的标准偏差σν小√N 倍。

例如:N~10,s/σν=0.32。

6 本节小结

? 随机误差特点(4个) ? 标准误差σ及表示方法

2.3 系统误差与误差传递

1 系统误差

与随机误差同时存在,但有一定规律。

仪器误差、装置误差、操作误差、外界误差、方法误差 (1) 发现和检验

? 实验测量值与理论估算值相差过大;

? 观察残差:发现测量中含有规律的系差:同号(累进性)、交替(同时性); ? 对实验原理、方法、步骤、仪器一一分析。 ? 阿贝判据、马列科夫判据(略)

(2) 消除或减弱系统误差的方法

? 改进仪表的精度;

? 改进测量方式:实验进行的步骤、测量点的顺序

2 误差传递

直接测量不方便或不可能而用间接方法。例如测量桌子的重量。桌子几何尺寸用米尺直接测量,根据木料的密度,计算桌子重量,这中间用到密度参数。带入误差的机会:测尺寸,A

x i i -=ξ)~1(N i

=2

2

1...i h N N p p p e

ξ-∑==22

11()N N

i i i i Q x A ξ====-∑∑1d 2()0d N

i i Q

x A A ==-=∑1

1

N

i

i A x

x

N

==

=∑

密度参数等。

(1) 线性函数误差传递的一般法则 直接测量量: z 1, …, z m 直接测量量的误差: 间接测量量y 为z 的线性函数:

y 的绝对误差:

, 方差

相对误差:

标准误差

(2) 非线性函数误差传递

间接测量量y 为z 的线性函数: 而且 z 1, …, z m 互相独立。

将y 在?y 附近做Taylor 展开,且取一次近似

则绝对误差 , 方差

相对误差

标准误差 其中

3 本节小结

系统误差及来源,消除方法; 误差传递公式

2.4 测量不确定度

1. 测量不确定度的定义( Uncertainty of measurement )

(1)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定义: 与测量结果相联系的参数,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量之值的分散性。

(2)与误差概念的区别

? 误差与真值相联系。 测量误差是测量结果减去被测量的真值。由于真值不能确定,

误差也无法准确地知道,因此误差概念是定性的。而不确定度不包含真值,因此可定量确定测量量与真值接近的程度。

? 测量误差是个差值,在数轴上表示为一个“点”。而测量不确定度表示被测量之值的

分散性,可能分布的范围,在数轴上表示为一个“区间”。

,,1m z z ??L 0i i z z z ?=-1

y m

i i

i a z ==∑1

y m i i i a z =?=?∑y ?=y

y ?=y σ1(,,)m y f z z =L 1N

i

i i f

y y y z z =?+?=+??∑

1m i i i

f y z z =??=??∑

y ?y y ?=y σ=i z f ??

2.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1980年国际计量局提出了实验不确定度表示建议书INC-1):A类和B类不确定度

测量值的分散性由许多成分组成,可以由测量列结果统计方法算出,由实验标准偏差 Si 表征,称为A类分量或A类不确定度评定。另一些成分不是用统计方法算出,而是基于经验或其它信息的概率分布估计的,也用假设存在的类似于标准偏差的量U j表征,称为B类分量或B类不确定度评定。

3.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估算

(1)A类分量U A—用标准偏差公式si,测量值的标准偏差 Baissel 公式: s=(x i-x )2

n-1

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偏差s=(x i-x )2

n-1

(2)B类分量U B—用估计、借用等方法,转化为标准偏差sj

对于B类不确定度,不能采用统计计算方法,可以采用等价标准差计算sj。

首先估计一个“误差极限值?”,然后确定误差的分布规律(状态分布、均匀分布等),利用关系式

S j=?

C

可算出近似标准差。其中C为置信系数,正态分布时C=3,均匀分布时 C=√3

如何估计误差极限值???由仪器产生的不确定度:如果仪器直接标出准确度,则?=?I。

如果仪器未注明精度,可连续读数的仪器取最小分度的1/2 作为仪器误差,不可连续读数的仪器取最小分度作为仪器误差(数字式仪表等)。或者根据实际情况估计误差极限值,如原点对准误差。

(3)合成标准不确定度 u C

将A类和B类不确定度按平方和开方的办法叠加获得,

u C =s

i

2+s

j

2

j

i

(4)总不确定度U

对于特殊用途,当需要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乘以包含因子K获得总不确定度时,必须说明此因子的数值,U=u C?K。

x=x ±K?u

C

=x ±U

包含因子K(p,ν)与要求的置信概率p和自由度ν有关。置信概率p为所测量的值落入分散性区间的概率;自由度v=n-1,与测量次数n有关;

K=2,置信度为95%,测量数据以95%的可能在区间[x ±2u C]内,

K=1,置信度为68%,测量数据以68%的可能在区间[x ±u C]内。

本节小结

1. A类不确定度用统计学方法;B类不确定度用分析等方法;

2. A、B两类不确定度与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的分类之间有联系但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随机误差与系统误差的合成是没有确定的原则可遵循的,造成对实验结果处理时的差异和混乱。而A类不确定度与B类不确定度在合成时均采用标准不确定度。

3. 不确定度给出一个围绕估计值(算术平均值)的区间(范围),表明测量值的分散性

4.间接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间接测量是通过直接测量进行的,每个直接测量的误差必然会带给间接测量。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如何传递给间接测量的不确定度?本节介绍不确定度的传递规律。

假设待测物理量y与各直接测量量x i有如下函数关系:

y=f(x1,x2,…,x N)

按照多元函数全微分,

dy=ef

ex1

dx1+

ef

ex2

dx2+?+

ef

ex N

dx N=∑

ef

ex i

dx i

N

1

如果函数关系为lny=lnf(x1,x2,…,x N)其全微分为

dy=elnf

ex1

dx1+

elnf

ex2

dx2+?+

elnf

ex N

dx N=∑

elnf

ex i

dx i

N

1

将微分式中的微分量看做不确定度,求平方,略高价小量,则不确定度传递公式为,

u y=√(ef

ex1)

2

u2x

1

+(

ef

ex2

)

2

u2x

2

+?+(

ef

ex N

)

2

u2x

N

=√∑(

ef

ex i

)

2

u2x

i

N

1

u y y =√(

elnf

ex1

)

2

u2x

1

+(

elnf

ex2

)

2

u2x

2

+?+(

elnf

ex N

)

2

u2x

N

=√∑(

elnf

ex i

)

2

u2x

i

N

1

其中函数的偏微分称为传导系数。公式的非对数形式适用于函数关系式为和差形式,而其对数形式适用于函数关系式为积商形式,相对不确定度的传导公式。

间接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方法:

(1)找出所有影响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量Xi,建立满足测量不确定度评定所需的数学模型,一般形式:y=f(x1,x2,...x N)

影响量Xi也称为输入量,有N个不同的直接测量量,被测量Y也称为输出量。Xi之间不相关。

(2)确定各输入量(直接测量的量)的标准不确定度 u(xi)和合成不确定度uc(xi),

求xi的A类不确定度si,xi的B类不确定度sj,合成不确定度u

C (x

i

)=s

i

2+s

j

2

j

i

(3)确定 y 的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c(y),用不确定度的传播公式:

∑=?

=

N

i

i

C

i

C

x

u

x

f

y

u

1

2

2)

(

)

(

)

(

?

?或

∑=?=N

i i C i

C x u x f y

y u 1

2

2)()ln (

)

(?? (4)总不确定度

U =K ?u c

其中K 为被测量Y 可能值分布的置信因子。正态分布下,K=1,2,3的置信概率分别为:0.683,0.954和0.977;在不确定度分析时,取K=1,最终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价时取K=2。 (5)给出测量结果及其不确定度:

y =y ±K ?u C =y ±2u C

2.5 实验数据的处理

1. 有效数字

(1)定义:该数左起第一个非零数到最末一个数(包括零)。

0.0135 三位有效数字, 8700 四位有效数字 (2)有效数字的确定

? 仪器可读准的数字+1位欠准数字(可疑数字)= 有效数字

【例1】用米尺量桌子,mm 为欠准数字。写成1.234±0.001m ,4是估计值。 ? 测量量的位数由不确定度位数决定。原则上不确定度只取一位有效数字,可以允许

2位。当测量不确定度已知时,测量结果的有效数字位数应与该不确定度位数一致。 【例2】 有效数字位数 用钢尺: d=6.2±0.5 mm 用游标卡尺: d=6.36±0.02 mm 用螺旋测微器: d=6.347±0.004 mm

?

仪器仪表的精度

【例3】若压力表精度±0.1%,量程100Pa, 最大允许误差±0.1Pa, 测量结果表达57.5±0.1Pa ,5是估计值。

仪表的最大允许误差——表示仪器可能存在的误差的最大值,可作为评定B 类不确定度的依据。

(3)有效数字表示

? 普通记数法:6371±10km

科学计数法 ×10±

n, 6371km ---- (6.37±0.01)×103 km ? “科学修约”准则

当需要的有效数字位数确定后,多余有效数字一律舍弃。按“四舍六入五凑偶”:末位是5,保留的尾数为奇数+1,偶数不变。

【例4】如果不确定度为U=0.001,正确表示下列数字:

3.14159可写成3.142, 1.73250可写成1.732,

4.71729可写成4.717

(4)不确定度的位数

在最后结果中,不确定度的有效数字位数为1-2位,“只进不舍”原则;不确定度数字与测量值有效数字可疑位应该具有相同数量级,对齐。

2. 可疑数据的剔除

可疑数据不能随意剔除,必须查明原因。查不出原因时应根据一定的法则来判断。还可以在同样条件下增加测量次数,减少其影响。 (1)3σ准则

等精度测量列中绝对误差值超过3σ的概率极小。 等精密度测量是指测量条件恒定,测量方法仪器外界条件测量人员都不变的情况下,测量值符合同一精密度指数下的正态分布

P (|x |>3σ)<0.3%

(2)肖维纳准则

在 n 个测量值中任一数据与平均值的偏差大到这样程度:凡是等于或大于此偏差出现的概率均小于1/2n,时,此数据应舍弃。

步骤:1求所有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和标准误差σ;

2计算可疑数据的偏差与标准误差的比V/σ;

3查表,n 所对应的t ,根据V/σ是否大于t ,决定是否舍弃。

(3)格拉布斯(Grubbs)准则

设测量值正态分布,算术平均值,均方根误差σ,测量值从小到大排列如下:u1 ,u2 …… un,,怀疑u1和un 是可疑数据。

P(T ≥T (n ,α))=α为一小概率事件(如0.05或0.01) 据。

时,则判断其为可疑数),(或当1αn T T T n > 判断步骤如下:

1 选择危险率α :这是一个较小的分数5.0% , 1.0% (置信度95%、99%)是按此方法判定为异常数据但实际上不是异常数据所犯错误的概率。这种错误是统计方法不可避免的。

2 计算可疑数据偏差与标准误差的比T1和Tn

3 查表中相应于 n 和α的T(n, α)

比较T1 Tn 与T(n, α)的大小,大于T(n, α)的数据应舍去,否则应保留。

格拉布斯准则比其他准则好。α值不宜太小,如果太小,会把确属异常数据判断为非异

常数据而犯错误的概率增大了。

【例】有一组测量数据如下:

X1 = 7.65 X2 = 7.84 X3= 7.89 X4 = 7.93 X5= 7.95 X6= 7.99 X7 = 8.02 X8= 8.05 X9 = 8.08 X10 = 8.12 检查有无异常数据。

解:第一步计算算术平均值X0和σ:

X0 = ∑Xi /n =7.95 计算出σ= 0.14 (1) 3σ准则 3σ= 0.42

7.95+0.42 = 8.37 7.95-0.42 = 7.53

测量数据中无大于等于8.37的数据也没有小于等于7.53的数据。因此无异常数据。 (2)用肖维纳准则

a.V1绝对值最大,疑为粗大误差, 计算| X1- X0|/σ= 0.30/0.14 = 2.19 查表当n=10时,t = 1.96

∵2.19>1.96∴X1是异常数据应舍去。 b.设X10为可疑数据,

计算| X10- X0|/σ= 0.17/0.14 = 1.21 ∵1.21<1.96∴X10不是异常数据,应保留。 无其他可疑数据。 (3) 用格拉布斯准则

选择危险率α= 5% 查表T(10,α)= 2.18 ∵2.19>2.18 ∴X1是异常数据应舍去;选择危险率α= 1% 查表T(10,α)= 2.41,则可保留。 无其他可疑数据。从此例可知格拉布斯准则比肖维纳准则不容易舍弃数据,3σ准则更不容易舍弃数据。

2. 测量结果的处理

(1)按被测量的先后顺序排列数据

(2)求x 的算术平均值 (3)不确定度评定

? 不含间接测量量

计算残差 计算实验标准误差(用贝塞尔公式) 或:平均值的实验标准差s(x-) 合成不确定度 uc(y) ? 含公式

利用不确定度传播公式uc(y)

(4)扩展不确定度, U=K uc(y)

(5)测量结果的表达式 y =y ±K ?u C =y ±2u C

【例1】 有一组测量数据如下:

X1 = 7.65 X2 = 7.84 X3= 7.89 X4 = 7.93 X5= 7.95

X6= 7.99 X7 = 8.02 X8= 8.05 X9 = 8.08 X10 = 8.12,给出测量结果。 解: i i v x x =

-σ=1

1N i i x x N ==∑

第一步 计算算术平均值和标准误差σ:

95.7==

∑n

x x i

14.01

1

2

=-=

∑=n V n

i

i σ

第二步 检查有无异常数据:

(1)3σ准则 3σ= 0.42

7.95+0.42 = 8.37 7.95-0.42 = 7.53

测量数据中无大于等于8.37的数据也没有小于等于7.53的数据。因此无异常数据。 (2)用肖维纳准则:

(a )X1为可疑数据,

计算| X1- X0|/σ= 0.30/0.14 = 2.19 查表当n=10时,c = 1.96

∵2.19>1.96∴X1是异常数据应舍去。 (b )设X10为可疑数据,

计算| X10- X0|/σ= 0.17/0.14 = 1.21

∵1.21<1.96∴X10不是异常数据,应保留。无其他可疑数据。

(3) 用格拉布斯准则

选择危险率α= 5% 查表T(10,α)= 2.18 ∵2.19>2.18 ∴X1是异常数据应舍去。 无其他可疑数据。

由前述知应舍去X1 = 7.65,所以剩下9个数据:X1 = 7.84 X2= 7.89 X3= 7.93 X4 = 7.95 X5= 7.99 X6= 8.02 X7= 8.05 X8= 8.08 X9 = 8.12, 第三步 重新计算X0和σ:

99.71

==

∑=n

x x n

i

i 09.01

1

2

=-=

∑=n V n

i

i σ

第四步 重新检查有无异常数据

最大偏差为0.15, 0.15/0.09 = 1.67

查表 n=9时,肖维纳准则t =1.92,不能舍弃。 格拉布斯准则更不能舍弃。 第五步 求算术平均值的标准误差 03.09

09.0===n u σσ

第六步 写出测量结果

09.099.73±=±=u x x σ

【例2】取圆弧的圆心为坐标原点,已知圆弧上一点的坐标值(x,y ),求圆弧的半径R 。 数据处理步骤: 1. 列出间接测量与直接测量值的函数关系,由几何关系得:R =√x 2+y 2 2. 列出直接测量的结果:

x = 5.02±0.005mm , y = 8.98±0.007mm 3. 计算间接测量值(由平均值求平均值)

R ?=√5.022+8.982mm =10.29mm

4. 计算误差传递函数(由平均值计算)

C x=eR

ex =

22

=5.02/10.29=0.487

C y=eR

ey =

22

=8.98/10.29=0.872

5. 计算间接测量值的极限测量误差

?R=√C x2?x2+C y2?y2=0.007

6. 写出间接测量结果

R=10.29±0.007mm

本章小结

1.不确定度评定:

2.实验结果的表达:数字y=y ±K?u C=y ±2u C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二章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一节 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常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或有效数字来说明一个近似值的准确程度。为了评定实验数据的精确性或误差,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需要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由此可以判定哪些因素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方面,从而在以后实验中,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一、误差的基本概念 测量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测量和实验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定量的概念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科学上很多新的发现和突破都是以实验测量为基础的。测量就是用实验的方法,将被测物理量与所选用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的大小。 1.真值与平均值 真值是待测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也称理论值或定义值。通常真值是无法测得的。若在实验中,测量的次数无限多时,根据误差的分布定律,正负误差的出现几率相等。再经过细致地消除系统误差,将测量值加以平均,可以获得非常接近于真值的数值。但是实际上实验测量的次数总是有限的。用有限测量值求得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 (1) 算术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是最常见的一种平均值。 设1x 、2x 、……、n x 为各次测量值,n 代表测量次数,则算术平均值为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1 (2-1) (2) 几何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是将一组n 个测量值连乘并开n 次方求得的平均值。即 n n x x x x ????=21几 (2-2) (3)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 1 222221均 (2-3) (4) 对数平均值 在化学反应、热量和质量传递中,其分布曲线多具有对数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征平均值常用对数平均值。 设两个量1x 、2x ,其对数平均值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药物分析学科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药物分析主要是采用化学、物理化学或生物化学等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合成药物和结构已知的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组成、理化性质、真伪鉴别、纯度检查以及有效成分的含量测定等,同时也涉及生化药物、基因工程药物以及中药制剂的质量控制。 药物分析是一门研究和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性学科。 药品是用于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体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药品是一种特殊商品,药品质量的好坏关系到用药的安全和有效,关系到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药物分析的目的是检验药品质量,保证人民用药的安全、合理、有效。 药物分析就是运用各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和手段,如化学分析法,仪器分析法,生物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全面控制药品的质量。 药物分析的主要的任务包括药物成品的理化检验,药物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药物贮存过程中的质量考察,医院调配制剂的快速分析;新药研究开发中的质量标准制订以及体内药物分析等。 由此可见,从药物的研制、生产、贮藏、供应、使用到临床血药浓度监测一系列过程,都离不开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手段。 第二节药品质量标准和药典 一、药品质量标准 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的质量、规格和检验方法所作出的技术性规定,是保证药品质量,进行药品生产、经营、使用、管理及监督检验等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 我国药品质量标准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药品质量标准(简称局颁标准),二者均属于国家药品质量标准,具有等同的法律效力。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现行版本为2000年版,简称中国药典(2000年版)。中国药典还出版英文版,缩写为ChP。 我国已出版了7版药典(1953、1963、1977、1985、1990、1995和2000年版)。 中国药典分为两部(一、二部),各部有凡例和有关的附录。一部收载中药材、成方及单味制剂等;二部收载化学药品、抗生素、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和生物制品等。 (一)中国药典主要内容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一节 概 述 定量分析的任务是要准确地解决“量”的问题,但是定量分析中的误差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必须寻找产生误差的原因并设法减免,从而提高分析结果的可靠程度,另外还要对实验数据进行科学的处理,写出合乎要求的分析报告。 第二节 测量误差 一、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1. 绝对误差 测量值与真实值之差称为绝对误差。δ = x - μ 2. 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与真值的比值称为相对误差。 %100%100?-=?μ μμδ x 若真实值未知,但δ 已知,也可表示为 %100?x δ 3. 真值与标准参考物质 理论真值:如某化合物的理论组成等。 约定真值:如国际计量大会上确定的长度、质量、物质的量单位等。 相对真值:如标准参考物质的含量。 标准参考物质:经权威机构鉴定并给予证书的,又称标准试样。 实际工作中,常把最有经验的人用最可靠的方法对标准试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结 果的平均值作为真值的替代值。 二、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 1. 系统误差(可定误差) 由某种确定的原因引起,一般有固定的方向,大小在试样间是恒定的,重复测定 时重复出现。

按系统误差的来源分类:方法误差、仪器或试剂误差、操作误差。 方法误差:滴定分析反应进行不完全、干扰离子的影响、滴定终点与化学计量点 不符、副反应的发生、沉淀的溶解、共沉淀现象、灼烧时沉淀的分解或挥发。 仪器或试剂误差:砝码、容量器皿刻度不准、试剂中含有被测物质或干扰物质。 操作误差:称样时未注意防止吸湿、洗涤沉淀过分或不充分、辨别颜色偏深(浅)、 读数偏高(低)。 按系统误差的数值变化规律分类:恒定误差、比例误差。 系统误差可用加校正值的方法予以消除。 2. 偶然误差(随机误差、不可定误差) 由于偶然的原因如温度、湿度波动、仪器的微小变化、对各份试样处理时的微小 差别等引起,其大小和正负都不固定。 偶然误差服从统计规律,可用增加平行测定次数加以减免。 三、准确度和精密度 1. 准确度与误差 准确度表示分析结果与真实值接近的程度。准确度的大小用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 表示。评价一个分析方法的准确度常用加样回收率衡量。 2. 精密度与偏差 精密度表示平行测量的各测量值之间互相接近的程度。精密度的大小可用偏差、 相对平均偏差、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表示。重复性与再现性是精密度的常见别名。 偏差:d = x i - x 平均偏差: n x x d n i i ∑=-=1 相对平均偏差: %100/)(%1001?-=?∑=x n x x x d n i i 标准偏差(标准差): 1 )(1 2 --= ∑=n x x S n i i

第二章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指出下列各种误差是系统误差还是偶然误差?如果是系统误差,请区别方法误差、仪器和试剂误差或操作误差,并给出它们的减免办法。 (1)砝码受腐蚀;(2)天平的两臂不等长;(3)容量瓶与移液管未经校准;(4)在重量分析中,试样的非被测组分被共沉淀;(5)试剂含被测组分;(6)试样在称量过程中吸湿;(7)化学计量点不在指示剂的变色范围内;(8)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数字估计不准;(9)在分光光度法测定中,波长指示器所示波长与实际波长不符。(10)在HPLC测定中,待测组分峰与相邻杂质峰部分重叠。 答:(1)系统误差;校准砝码。 (2)系统误差;校准仪器。 (3)系统误差;校准仪器。 (4)系统误差;控制条件扣除共沉淀。 (5)系统误差;扣除试剂空白或将试剂进一步提纯。 (6)系统误差;在110℃左右干燥后称重。 (7)系统误差;重新选择指示剂。 (8)偶然误差;最后一位是估计值,因而估计不准产生偶然误差。 (9)系统误差;校准仪器。 (10)系统误差;重新选择分析条件。 2.表示样本精密度的统计量有哪些? 与平均偏差相比,标准偏差能更好地表示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为什么? 3.说明误差与偏差、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区别和联系。 4.什么叫误差传递?为什么在测量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大误差环节? 5.何谓t分布?它与正态分布有何关系? 6.在进行有限量实验数据的统计检验时,如何正确选择置信水平? 7.为什么统计检验的正确顺序是:先进行可疑数据的取舍,再进行F检验,在F检验通过后,才能进行t检验? 8.说明双侧检验与单侧检验的区别,什么情况用前者或后者? 9.何谓线性回归?相关系数的意义是什么? 10.进行下述运算,并给出适当位数的有效数字。

实验大数据误差分析报告与大数据处理

第一章实验数据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第一节实验数据误差分析 一、概述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测量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数值上即表现为误差。为了提高实验的精度,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需要对实验数据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并不是即成事实的消极措施,而是给研究人员提供参与科学实验的积极武器,通过误差分析,可以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影响,使我们有可能预先确定导致实验总误差的最大组成因素,并设法排除数据中所包含的无效成分,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实验误差分析也提醒我们注意主要误差来源,精心操作,使研究的准确度得以提高。 二、实验误差的来源 实验误差从总体上讲有实验装置(包括标准器具、仪器仪表等)、实验方法、实验环境、实验人员和被测量五个来源。 1.实验装置误差 测量装置是标准器具、仪器仪表和辅助设备的总体。实验装置误差是指由测量装置产生的测量误差。它来源于: (1)标准器具误差 标准器具是指用以复现量值的计量器具。由于加工的限制,标准器复现的量值单位是有误差的。例如,标准刻线米尺的0刻线和1 000 mm刻线之间的实际长度与1 000 mm单位是有差异的。又如,标称值为 1kg的砝码的实际质量(真值)并不等于1kg等等。 (2)仪器仪表误差 凡是用于被测量和复现计量单位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设备,称为仪器或仪表.它们将被测量转换成可直接观察的指示值。例如,温度计、电流表、压力表、干涉仪、天平,等等。 由于仪器仪表在加工、装配和调试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误差,以致仪器仪表的指示值不等于被测量的真值,造成测量误差。例如,天平的两臂不可能加工、调整到绝对相等,称量时,按天平工作原理,天平平衡被认为两边的质量相等。但是,由于天平的不等臂,虽然天平达到平衡,但两边的质量并不等,即造成测量误差。 (3)附件误差 为测量创造必要条件或使测量方便地进行而采用的各种辅助设备或附件,均属测量附件。如电测量中的转换开关及移动测点、电源、热源和连接导线等均为测量附件,且均产生测量误差。又如,热工计量用的水槽,作为温度测量附件,提供测量水银温度计所需要的温场,由于水槽内各处温度的不均匀,便引起测量误差,等等。 按装置误差具体形成原因,可分为结构性的装置误差、调整性的装置误差和变化性的装置误差。结构性的装置误差如:天平的不等臂,线纹尺刻线不均匀,量块工作面的不平行性,光学零件的光学性能缺陷,等等。这些误差大部分是由于制造工艺不完善和长期使用磨损引起的。调整性的装置误差如投影仪物镜放大倍数调整不准确,水平仪的零位调整不准确,千分尺的零位调整不准确,等等。这些误差是由于仪器仪表在使用时,未调整到理想状态引起的。变化性的装置误差如:激光波长的长期不稳定性,电阻等元器件的老化,晶体振荡器频率的长期漂移,等等。这些误差是由于仪器仪表随时间的不稳定性和随空间位置变化的不均匀性造成的。 2.环境误差 环境误差系指测量中由于各种环境因素造成的测量误差。 被测量在不同的环境中测量,其结果是不同的。这一客观事实说明,环境对测量是有影响的,是测量的误差来源之一。环境造成测量误差的主要原因是测量装置包括标准器具、仪器仪表、测量附件同被测对象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着。 测量环境除了偏离标准环境产生测量误差以外,从而引起测量环境微观变化的测量误差。 3.方法误差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 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度 在任何一项分析工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用同一个分析方法,测定同一个样品,虽然经过多少次测定,但是测 定结果总不会是完全一样。这说明在测定中有误差。为此 我们必须了解误差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示方法,尽可能将误 差减到最小,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1.1 真实值、平均值与中位数 (一)真实值 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通常一个物理量的真值是不知道的,是我们努力要求测到的。严格来讲,由于测量仪器,测定方法、环境、人的观察力、测量的程 序等,都不可能是完善无缺的,故真值是无法测得的,是 一个理想值。科学实验中真值的定义是:设在测量中观察 的次数为无限多,则根据误差分布定律正负误差出现的机 率相等,故将各观察值相加,加以平均,在无系统误差情 况下,可能获得极近于真值的数值。故“真值”在现实中 是指观察次数无限多时,所求得的平均值(或是写入文献 手册中所谓的“公认值”)。 (二)平均值 然而对我们工程实验而言,观察的次数都是有限的,

故用有限观察次数求出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或称 为最佳值。一般我们称这一最佳值为平均值。常用的平均 值有下列几种: (1)算术平均值 这种平均值最常用。凡测量值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 时,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可以证明:在一组等精度的测量中, 算术平均值为最佳值或最可信赖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1 式中: 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n ――观察的次数。 (2)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22221 均 (3)加权平均值 设对同一物理量用不同方法去测定,或对同一物理量 由不同人去测定,计算平均值时,常对比较可靠的数值予 以加重平均,称为加权平均。 ∑∑=++++++===n i i n i i i n n n w x w w w w x w x w x w w 11212211 式中;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 n w w w 21、——各测量值的对应权重。各观测值的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 1 数据的准确度和精度 在任何一项分析工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用同一个分析方法,测定同一个样品,虽然经过多 少次测定,但是测定结果总不会是完全一样。这 说明在测定中有误差。为此我们必须了解误差产 生的原因及其表示方法,尽可能将误差减到最 小,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1.1 真实值、平均值与中位数 (一)真实值 真值是指某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通常一个物理量的真值是不知道的,是我们努力要求 测到的。严格来讲,由于测量仪器,测定方法、 环境、人的观察力、测量的程序等,都不可能是 完善无缺的,故真值是无法测得的,是一个理想 值。科学实验中真值的定义是:设在测量中观察 的次数为无限多,则根据误差分布定律正负误差 出现的机率相等,故将各观察值相加,加以平均, 在无系统误差情况下,可能获得极近于真值的数 值。故“真值”在现实中是指观察次数无限多时, 所求得的平均值(或是写入文献手册中所谓的 “公认值”)。

(二)平均值 然而对我们工程实验而言,观察的次数都是 有限的,故用有限观察次数求出的平均值,只能 是近似真值,或称为最佳值。一般我们称这一最 佳值为平均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 (1)算术平均值 这种平均值最常用。凡测量值的分布服从正 态分布时,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可以证明:在一组 等精度的测量中,算术平均值为最佳值或最可信 赖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1 式中: n x x x 21、——各次观测值;n ――观察 的次数。 (2)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12 22221 均 (3)加权平均值 设对同一物理量用不同方法去测定,或对同 一物理量由不同人去测定,计算平均值时,常对 比较可靠的数值予以加重平均,称为加权平均。

数据处理与误差分析报告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物理实验的每一个课题的完成,一般分为预习、课堂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三个阶段。 §1 实验前的预习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实验任务,学生一定要作好实验前的预习。 实验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在弄清本次实验的原理、仪器性能及测试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在实验报告纸上写出实验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包括下列栏目: 实验名称 写出本次实验的名称。 实验目的 应简单明确地写明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 实验原理 扼要地叙述实验原理,写出主要公式及符号的意义,画上主要的示意图、电路图或光路图。若讲义与实际所用不符,应以实际采用的原理图为准。 实验内容 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内容、操作步骤。为了使测量数据清晰明了,防止遗漏,应根据实验的要求,用一张A4白纸预先设计好数据表格,便于测量时直接填入测量的原始数据。注意要正确地表示出有效数字和单位。 §2 课堂操作 进入实验室,首先要了解实验规则及注意事项,其次就是熟悉仪器和安装调整仪器(例如,千分 尺调零、天平调水平和平衡、光路调同轴等高等)。 准备就绪后开始测量。测量的原始数据(一定不要加工、修改)应忠实地、整齐地记录在预 先设计好的实验数据表格里,数据的有效位数应由仪器的精度或分度值加以确定。数据之间要留有间隙,以便补充。发现是错误的数据用铅笔划掉,不要毁掉,因为常常在核对以后发现它并没有错,不要忘记记录有关的实验环境条件(如环境温度、湿度等),仪器的精度,规格及测量量的单位。实验原始数据的优劣,决定着实验的成败,读数时务必要认真仔细。运算的错误可以修改,原始数据则不能擅自改动。全部数据必须经老师检查、签名,否则本次实验无效。两人同作一个实验时,要既分工又协作,以便共同完成实验。实验完毕后,应切断电源,整理好仪器,并将桌面收拾整洁方能离开实验室。 §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实验工作的总结。要用简明的形式将实验报告完整而又准确地表达出来。实验报告 要求文字通顺,字迹端正,图表规矩,结果正确,讨论认真。应养成实验完后尽早写出实验报告的习惯,因为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整的实验报告应包括下述几部分内容: 数据表格 在实验报告纸上设计好合理的表格,将原始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之中(有老师签 名的原始数据记录纸要附在本次报告一起交)。 数据处理 根据测量数据,可采用列表和作图法(用坐标纸),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 实验要求计算待测的量值、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书写在报告上的计算过程应是:公式→代入数据→结果,中间计算可以不写,绝对不能写成:公式→结果,或只写结果。而对误差的计算应是:先列出各单项误差,按如下步骤书写,公式→代入数据→用百分数书写的结果。 结果表达 按下面格式写出最后结果: )N ()(N )N (总绝对误差测量结果待测量?±=.. %100(??=N N )Er 相对误差

物理误差分析及数据处理

第一章 实验误差评定和数据处理 (课后参考答案) 制作:李加定 校对:陈明光 3.改正下列测量结果表达式的错误: (1)± 625 (cm ) 改:±(cm ) (2) ± 5(mm ) 改: ± 5(mm ) (3)± 6 (mA ) 改: ± (mA ) (4)96 500±500 (g ) 改: ± (kg ) (5)±(℃) 改: ±(℃) 4.用级别为,量程为10 mA 的电流表对某电路的电流作10次等精度测量,测量数据如下表所示。试计算测量结果及标准差,并以测量结果形式表示之。 解:①计算测量列算术平均值I : 10 1 19.548 ()10i i I I mA ===∑ ②计算测量列的标准差I σ: 0.0623 (cm)I σ= = ③根据格拉布斯准则判断异常数据: 取显著水平a =,测量次数n =10,对照表1-3-1查得临界值0(10,0.01) 2.41g =。取max x ?计算i g 值,有 6 60.158 2.536 2.410.0623 I I g σ?= = => 由此得6I =为异常数据,应剔除。 ④用余下的数据重新计算测量结果

重列数据如表1-3-3。 计算得 9 1 19.564 ()9i i I I mA ===∑ ,0.0344 ()I mA σ== 再经过格拉布斯准则判别,所有测量数据符合要求。 算术平均值I 的标准偏差为I σ 0.01145I σ= = = (mA ) 按均匀分布计算系统误差分量的标准差σ仪 为 0.0289σ?=仪0.5%10 (mA ) 合成标准差σ为 0.031σ (mA ) 取0.04σ= (mA),测量结果表示为 9.560.04x x σ=±=± (mA ) 5.用公式24m d h ρπ= 测量某圆柱体铝的密度,测得直径d =±(cm ),高h =±(cm ),质量m =±(g )。计算铝的密度ρ和测量的标准差ρσ,并以测量结果表达式表示之。 解 (1)计算铝的密度ρ: 322 4436.488 2.7003g /m 3.1416 2.042 4.126 m c d h ρπ?= =??=() (2)计算g 标准差相对误差: 对函数两边取自然对数得 ln ln 4ln ln 2ln ln m d h ρπ=-+-- 求微分,得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物理化学实验是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以及这些物理性质与其化学反应间关系的一门实验科学。在实验研究工作中,一方面要拟定实验的方案,选择一定精度的仪器和适当的方法 进行测量;另一方面必须将所测得的数据加以整理归纳,科学地分析并寻求被研究变量间的 规律。但由于仪器和感觉器官的限制,实验测得的数据只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准确性。因此,在着手实验之前要了解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度以及在实验以后合理地进行数据处理,都必须 具有正确的误差概念,在此基础上通过误差分析,选用最合适的仪器量程,寻找适当的实验方法,得出测量的有利条件。下面首先简要介绍有关误差等几个基本概念。 —、一、基本概念 1.误差。在任何一种测量中,无论所用仪器多么精密,方法多么完善,实验者多么细心,所得结果常常不能完全一致而会有一定的误差或偏差。严格地说,误差是指观测值与真 值之差,偏差是指观测值与平均值之差。但习惯上常将两者混用而不加区别。根据误差的种类、性质以及产生的原因,可将误差分为系统误差、偶然误差和过失误差三种。 系统误差: 这种误差是由于某种特殊原因所造成的恒定偏差,或者偏大或者偏小,其数值总可设法 加以确定,因而一般说来,它们对测量结果的影响可用改正量来校正。系统误差起因很多,例如: (1)仪器误差。这是由于仪器构造不够完善,示数部分的刻度划分得不够准确所引起,如天平零点的移动,气压表的真空度不高,温度计、移液管、滴定管的刻度不够准确等。 (2)测量方法本身的限制。如根据理想气体方程式测量某蒸汽的相对分子质量时,由于实际气体对理想气体有偏差,不用外推法求得的相对分子质量总较实际的相对分子质量为大。 (3 )个人习惯性误差。这是由于观测者有自己的习惯和特点所引起,如记录某一信号的时间总是滞后、有人对颜色的感觉不灵敏、滴定等当点总是偏高等。 系统误差决定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它恒偏于一方,偏正或偏负,测量次数的增加并不能 使之消除。通常是用几种不同的实验技术或用不同的实验方法或改变实验条件、调换仪器等 以确定有无系统误差存在,并确定其性质,设法消除或使之减 少,以提高准确度。 偶然误差: 在实验时即使采用了完善的仪器,选择了恰当的方法,经 过了精细的观测,仍会有一定的误差存在。这是由于实验者的感官的灵 敏度有限或技巧不够熟练、仪器的准确度限制以及许 多不能预料的其他因素对测量的影响所引起的。这类误差称为 偶然误差。它在实验中总是存在的,无法完全避免,但它服从几 率分布。偶然误差是可变的,有时大,有时小,有时正,有 时负。但如果多次测量,便会发现数据的分布符合一般统计规律。这种规律可用图I一1中的典型曲线表示,此曲线称为误差的正态分布曲线,此曲线的函数形式为: y= y = 式中:h称为精确度指数,b为标准误差,h与b的关系为:h= 。 自图I 一1中的曲线可以出: (1)误差小的比误差大的出现机会多,故误差的几率与误差大小有关。个别特别大的误差出现的次数极少。 (2)由于正态分布曲线与y轴对称,因此数值大小相同,符号相反的正、负误差出现的机率近于相等。如以m代表无限多次测量结果的平均值,在没有系统误差的情况下,它可以代表真值。b为无限多次测量所得标准误差。由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可以得出,误差在土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桥梁模型试验与量测技术 1钢筋混凝土桥梁剩余寿命评估方法研究2006ZB01 2自预应力钢管混凝土开发应用试验研究2006ZB02 3 GPS长距离高精度高程传递关键技术研究2006ZB03 4公路隧道松弛荷载预测理论与预警系统及设计方法研究 2006ZB04 5大跨径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主梁下挠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06ZB05 6 FRP在混凝土桥梁预应力体系和构件中的应用技术研究 2006ZB06 7钢筋砼肋拱桥现状评价与加固技术研究2006ZB07 8斜拉—悬索协作体系桥梁的研究 2006ZB08 9公路隧道建设中数字化技术应用研究2006ZB09 10混凝土桥梁耐久性设计方法和设计参数研究2006ZB10 11桥梁结构表面防护耐久性材料的研究2006ZB11 12跨江海大型桥梁结构混凝土裂化性能与耐久性对策措施的研究 2006ZB12 13高性能预拌式冷铺沥青混合料的研制和应用技术研究 2006ZB13 14沥青路面热反射与热阻技术应用研究2006ZB14 15基于弹粘性的沥青混合料设计分析体系研究2006ZB15 16 沿海港口深水航道选线及设计主要参数研究2006ZB16 课程内容: 《桥梁模型试验与量测技术》课教学实施计划表

课程特点:内容多、涉及面宽、比较难学。 学习方法:认真笔记、完成思考题 第一章误差分析与实验数据处理 研究误差的意义 人类为了认识自然与改造自然,需要不断地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进行测量和研究,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受人们认识能力所限等,测量和实验所得数据和被测量的真值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差异,这在数值上即表现为误差。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和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虽可将误差控制得愈来愈小,但终究不能完全消除它。误差存在的必然性和普遍性,已为大量实践所证明,为了充分认识并进而减小或消除误差,必须对测量过程和科学实验中始终存在着的误差进行研究。研究误差的意义为: ①正确认识误差的性质,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以消除或减小误差。 ②正确处理测量和实验数据,合理计算所得结果,以便在一定条件下得到更接近于真值的效据。 ③正确组织实验过程,合理设计仪器或选用仪器和测量方法,以便在最经济条件下,得到理想的结果。 第一节误差的基本概念 一、真值、实验值、平均值、理论值、误差 真值:是指在观测一个量时,该量本身所具有的真实大小。量的真值是一个理想的概念,一般是不知道的。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真值又是可知的。 理论真值:例如:三角形三个内角之和为180o;一个整圆周角为360o。 规定真值:例如:1982年,国际计量局召开会议提出“米”的新定义为:1等于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时间间隔内所经过的路径长度。 相对真值:为了使用上的需要,在实际测量中,常用被测的量的实际值来代替真值,而实际值的定义是满足规定精确度的用来代替真值使用的量值。例如在检定工作中,把高一等级精度的标准所测得的量值称为真值。 实验值:通过实验方法得到某个物理量的数值。 算术平均值:有限次观测值的平均值。 n x x n i ∑=1 理论值:通过理论公式计算得到某个物理量的数值。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习题及解答

“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习题及解答 1.指出下列情况属于偶然误差还是系统误差? (1)视差;(2)游标尺零点不准;(3)天平零点漂移;(4)水银温度计毛细管不均匀。 答:(1)偶然误差;(2)系统误差;(3)偶然误差;(4)系统误差。 2.将下列数据舍入到小数点后3位: 3.14159; 2.71729; 4.510150; 3.21650; 5.6235; 7.691499。 答:根据“四舍六入逢五尾留双”规则,上述数据依次舍为: 3.142; 2.717; 4.510; 3.216; 5.624; 7.691。 3.下述说法正确否?为什么? (1)用等臂天平称衡采取复称法是为了减少偶然误差,所以取左右两边所称得质量的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即 ()1 2 m m m = +左右 (2)用米尺测一长度两次,分别为10.53 cm 及10.54 cm ,因此测量误差为0.01 cm 。 答:(1)错。等臂天平称衡时的复称法可抵消因天平不等臂而产生的系统误差。被测物(质量为m )放在左边,右边用砝码(质量为m r )使之平衡,ml 1 = m r l 2,即 2 r 1 l m m l = 当l 1 = l 2时,m = m r 。当l 1 ≠ l 2时,若我们仍以m r 作为m 的质量就会在测量结果中出现系统误差。为了抵消这一误差,可将被测物与砝码互换位置,再得到新的平衡,m l l 1 = ml 2,即 1 l 2 l m m l = 将上述两次称衡结果相乘而后再开方,得 m = 这时测量结果中不再包含因天平不等臂所引起的系统误差。 (2)错。有效数字末位本就有正负一个单位出入;测量次数太少;真值未知。 4.氟化钠晶体经过五次重复称量,其质量(以克计)如下表所示。试求此晶体的平均质量、平均误差和标准误差。

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二章实验数据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 第一节实验数据的误差分析 由于实验方法和实验设备的不完善,周围环境的影响,以及人的观察力,测量程序等限制,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人们常用绝对误差、相对误差或有效数字来说明一个近似值的准确程度。为了评定实验数据的精确性或误差,认清误差的来源及其影响,需要对实验的误差进行分析和讨论。由此可以判定哪些因素是影响实验精确度的主要方面,从而在以后实验中,进一步改进实验方案,缩小实验观测值和真值之间的差值,提高实验的精确性。 一、误差的基本概念 测量是人类认识事物本质所不可缺少的手段。通过测量和实验能使人们对事物获得定量的概念和发现事物的规律性。科学上很多新的发现和突破都是以实验测量为基础的。测量就是用实验的方法,将被测物理量与所选用作为标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它的大小。 1.真值与平均值 真值是待测物理量客观存在的确定值,也称理论值或定义值。通常真值是无法测得的。若在实验中,测量的次数无限多时,根据误差的分布定律,正负误差的出现几率相等。再经过细致地消除系统误差,将测量值加以平均,可以获得非常接近于真值的数值。但是实际上实

验测量的次数总是有限的。用有限测量值求得的平均值只能是近似真值,常用的平均值有下列几种: (1) 算术平均值 算术平均值是最常见的一种平均值。 设1x 、2x 、……、n x 为各次测量值,n 代表测量次数,则算术平均值为 n x n x x x x n i i n ∑==+???++=1 21 (2-1) (2) 几何平均值 几何平均值是将一组n 个测量值连乘并开n 次方求得的平均值。即 n n x x x x ????=21几 (2-2) (3)均方根平均值 n x n x x x x n i i n ∑== +???++= 1 2222 21 均 (2-3) (4) 对数平均值 在化学反应、热量和质量传递中,其分布曲线多具有对数的特性,在这种情况下表征平均值常用对数平均值。 设两个量1x 、2x ,其对数平均值 2 1212 121ln ln ln x x x x x x x x x -=--=对 (2-4) 应指出,变量的对数平均值总小于算术平均值。当1x /2x ≤2时,可以用算术平均值代替对数平均值。 当1x /2x =2,对x =, =x , (对x -x )/对x =%, 即1x /2x ≤2,引起的误差不超过%。

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习题

第二章误差和分析数据处理习题 一、最佳选择题 1. 如果要求分析结果达到0.1%的准确度,使用灵敏度为0.1mg的天平称取试样时,至少应称取() A. 0.1g B. 0.2g C. 0.05g D. 0.5g 2. 定量分析结果的标准偏差代表的是()。 A. 分析结果的准确度 B.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C.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 D. 平均值的绝对误差 3. 对某试样进行平行三次测定,得出某组分的平均含量为30.6% ,而真实含量为30.3% ,则30.6%-30.3%=0.3% 为() A. 相对误差 B. 绝对误差 C. 相对偏差 D. 绝对偏差 4. 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 准确度高,一定需要精密度好; B. 进行分析时,过失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C. 精密度高,准确度一定高; D. 精密度高,系统误差一定小; 5. 下面哪一种方法不属于减小系统误差的方法() A. 做对照实验 B. 校正仪器 C. 做空白实验 D. 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6. 下列表述中,最能说明系统误差小的是( ) A. 高精密度 B. 与已知的质量分数的试样多次分析结果的平均值一致 C. 标准差大 D. 仔细校正所用砝码和容量仪器等 7. 用下列何种方法可减免分析测定中的系统误差() A. 进行仪器校正 B. 增加测定次数 C. 认真细心操作 D. 测定时保证环境的湿度一致 8. 下列有关偶然误差的论述中不正确的是() A.偶然误差是由一些不确定的偶然因素造成的; B.偶然误差出现正误差和负误差的机会均等;

C.偶然误差在分析中是不可避免的; D.偶然误差具有单向性 9. 滴定分析中出现下列情况,属于系统误差的是:() A. 滴定时有溶液溅出 B. 读取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估测不准 C. 试剂中含少量待测离子 D. 砝码读错 10. 某一称量结果为0.0100mg, 其有效数字为几位?() A . 1 位 B. 2 位 C. 3 位 D. 4 位 11. 测的某种新合成的有机酸pK a值为12.35,其K a值应表示为() A. 4.467×10 -13; B. 4.47×10 -13; C.4.5×10 -13; D. 4×10 -13 12. 指出下列表述中错误的表述( A ) A. 置信水平愈高,测定的可靠性愈高 B. 置信水平愈高,置信区间愈宽 C. 置信区间的大小与测定次数的平方根成反比 D. 置信区间的位置取决于测定的平均值 13. 下列有关置信区间的描述中,正确的有:(A) A. 在一定置信度时,以测量值的平均值为中心的包括真值的范围即为置信区间 B. 真值落在某一可靠区间的几率即为置信区间 C. 其他条件不变时,给定的置信度越高,平均值的置信区间越宽 D. 平均值的数值越大,置信置信区间越宽 14. 分析测定中,使用校正的方法,可消除的误差是( )。 A. 系统误差 B. 偶然误差 C. 过失误差 D. 随即误差 15. 关于t分布曲线和正态分布曲线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形状完全相同,无差异; B. t分布曲线随f而变化,正态分布曲线随u而变; C. 两者相似,而t分布曲线随f而改变; D. 两者相似,都随f而改变。 16. ) 457 .2 1. 17 /( ) 25751 .0 83 .2 5. 472 (+ ? ? = y 的计算结果应取有效数字的位数是( ) A. 3位 B. 4位 C. 5位 D. 6位 17. 以下情况产生的误差属于系统误差的是( )。 A. 指示剂变色点与化学计量点不一致; B. 滴定管读数最后一位估测不准; C. 称样时砝码数值记错;

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物理实验误差分析与数 据处理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目录 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2) 1 测量与误差 (2) 2 误差的处理 (6) 3 不确定度与测量结果的表示 (10) 4 实验中的错误与错误数据的剔除 (13) 5 有效数字及其运算规则 (15) 6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 (17) 习题 (25)

实验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1 测量与误差 测量及测量的分类 物理实验是以测量为基础的。在实验中,研究物理现象、物质特性、验证 物理原理都需要进行测量。所谓测量,就是将待测的物理量与一个选来作为标...................... 准的同类量进行比较,得出它们的倍数关系的过程...................... 。选来作为标准的同类量称之为单位,倍数称为测量数值。一个物理量的测量值等于测量数值与单位的乘积。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的国家,乃至不同的地区,同一种物理量有着许多不同的计量单位。如长度单位就分别有码、英尺、市尺和米等。为了便于国际交流,国际计量大会于1990年确定了国际单位制(SI ),它规定了以米、千克、秒、安培、开尔文、摩尔、坎德拉作为基本单位,其他物理量(如力、能量、电压、磁感应强度等)均作为这些基本单位的导出单位。 1.直接测量与间接测量 测量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测量,是指直接将待测物理量与选定的同类物理量的标准单位相比较直接得到测量值的一种测量。它无须进行任何函数关系的辅助运算。如用尺测量长度、以秒表计时间、天平称质量、安培表测电流等。另一类是间接测量,是指被测量与直接测量的量之间需要通过一定的函数关系的辅助运算,才能得到被测量物理量的量值的测量。如单摆测量重力加速 度时,需先直接测量单摆长l 和单摆的周期T ,再应用公式224T l g π=,求得重力 加速度g 。物理量的测量中,绝大部分是间接测量。但直接测量是一切测量的基础。不论是直接测量,还是间接测量,都需要满足一定的实验条件,按照严格的方法及正确地使用仪器,才能得出应有的结果。因此实验过程中,一定要充分了解实验目的,正确使用仪器,细心地进行操作读数和记录,才能达到巩固理论知识和加强实验技能训练的目的。 2.等精度测量与不等精度测量 同一个人,用同样的方法,使用同样的仪器,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尽管各次测量并不完全相同,但我们没有任何充足的理由来判断某一次测量更为精确,只能认为它们测量的精确程度是完全相同的。我们把这种具有同样精确程度的测量称之为等精度测量。在所有的测量条件中,只要有一个发生变化,这时所进行的测量即为不等精度测量。在物理实验中,凡是要求多次测量均指等精度测量,应尽可能保持等精度测量的条件不变。严格地说,在实验过程中保持测量条件不变是很困难的。但当某一条件的变化对测量结果的影响不大时,乃可视为等精度测量。在本书中,除了特别指明外,都作为等精度测量。

数据处理及误差分析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物理实验课的基本程序 物理实验的每一个课题的完成,一般分为预习、课堂操作和完成实验报告三个阶段。 §1 实验前的预习 为了在规定时间内,高质量地完成实验任务,学生一定要作好实验前的预习。 实验课前认真阅读教材,在弄清本次实验的原理、仪器性能及测试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在实验报告纸上写出实验预习报告。预习报告包括下列栏目: 实验名称 写出本次实验的名称。 实验目的 应简单明确地写明本次实验的目的要求。 实验原理 扼要地叙述实验原理,写出主要公式及符号的意义,画上主要的示意图、电路图或光路图。若讲义与实际所用不符,应以实际采用的原理图为准。 实验内容 简明扼要地写出实验内容、操作步骤。为了使测量数据清晰明了,防止遗漏,应根据实验的要求,用一张A4白纸预先设计好数据表格,便于测量时直接填入测量的原始数据。注意要正确地表示出有效数字和单位。 §2 课堂操作 进入实验室,首先要了解实验规则及注意事项,其次就是熟悉仪器和安装调整仪器(例如,千分尺调零、天平调水平和平衡、光路调同轴等高等)。 准备就绪后开始测量。测量的原始数据(一定不要加工、修改)应忠实地、整齐地记录在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数据表格里,数据的有效位数应由仪器的精度或分度值加以确定。数据之间要留有间隙,以便补充。发现是错误的数据用铅笔划掉,不要毁掉,因为常常在核对以后发现它并没有错,不要忘记记录有关的实验环境条件(如环境温度、湿度等),仪器的精度,规格及测量量的单位。实验原始数据的优劣,决定着实验的成败,读数时务必要认真仔细。运算的错误可以修改,原始数据则不能擅自改动。全部数据必须经老师检查、签名,否则本次实验无效。两人同作一个实验时,要既分工又协作,以便共同完成实验。实验完毕后,应切断电源,整理好仪器,并将桌面收拾整洁方能离开实验室。 §3 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是实验工作的总结。要用简明的形式将实验报告完整而又准确地表达出来。实验报告要求文字通顺,字迹端正,图表规矩,结果正确,讨论认真。应养成实验完后尽早写出实验报告的习惯,因为这样做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完整的实验报告应包括下述几部分内容: 数据表格 在实验报告纸上设计好合理的表格,将原始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之中(有老师签名的原始数据记录纸要附在本次报告一起交)。 数据处理 根据测量数据,可采用列表和作图法(用坐标纸),对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按照实验要求计算待测的量值、绝对误差及相对误差。书写在报告上的计算过程应是:公式→代入数据→结果,中间计算可以不写,绝对不能写成:公式→结果,或只写结果。而对误差的计算应是:先列出各单项误差,按如下步骤书写,公式→代入数据→用百分数书写的结果。 结果表达 按下面格式写出最后结果: )N ()(N )N (总绝对误差测量结果待测量?±=.. %100(??=N N )Er 相对误差 结果分析 对本次实验的结果及主要误差因数作简要的分析讨论,并完成课后的思考题。还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试题

误差分析与数据处理 一.填空题 1. ______(3S或莱以特)准则是最常用也是最简单的判别粗大误差的准则。 2. 随机误差的合成可按标准差和______(极限误差)两种方式进行。 3. 在相同测量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多次测量所得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称为______(重复)性。 4. 在改变了的测量条件下,同一被测量的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称为______(重现)性。 5. 测量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与被测量______(真值)之间的一致程度。 6. 根据测量条件是否发生变化分类,可分为等权测量和______(不等权)测量。 7. 根据被测量对象在测量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分分类,可分为静态测量和_____(动态)测量。 8. 根据对测量结果的要求分类,可分为工程测量和_____(精密)测量。 9. 真值可分为理论真值和____(约定)真值。 10. 反正弦分布的特点是该随机误差与某一角度成_____(正弦)关系。 11. 在相同条件下,对同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时,误差的大小和正负总保持不变,或按一定的规律变化,或是有规律地重复。这种误差称为______(系统误差)。 12. 在相同条件下,对某一物理量进行多次测量时,每次测量的结果有差异,其差异的大小和符号以不可预定的方式变化着。这种误差称为______(偶然误差或随机误差)。 13. 系统误差主要来自仪器误差、________(方法误差)、人员误差三方面。 14. 仪器误差主要包括_________(示值误差)、零值误差、仪器机构和附件误差。 15. 方法误差是由于实验理论、实验方法或_________(实验条件)不合要求而引起的误差。 16. 精密度高是指在多次测量中,数据的离散性小,_________(随机)误差小。 17. 准确度高是指多次测量中,数据的平均值偏离真值的程度小,_________(系统)误差小。 18. 精确度高是指在多次测量中,数据比较集中,且逼近真值,即测量结果中的_________(系统)误差和_________(随机)误差都比较小。 19. 用代数方法与未修正测量结果相加,以补偿其系统误差的值称为_____(修正值)。 20. 标准偏差的大小表征了随机误差的_____(分散)程度。 21. 偏态系数描述了测量总体及其误差分布的_____(非对称)程度。 22. 协方差表示了两变量间的_____(相关)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