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朝覆灭的经济学解释

秦王朝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这是不容置疑。但是,秦国从一个北部小国在一百四十年的时间里迅速膨胀,并在秦王嬴政的手中完成了中国的统一,基本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以来的基本格局。但在秦始皇建立强大秦王朝仅十五年就迅速灭亡,原因何在?这里给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命题。
秦始皇为保其万世之基业,在统一六国之后,迅速将秦国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体制在全国推行。采取统一军事、行政、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法令和措施。包括重新划分国家的行政区划,实行四级管理制度,统一行政体制;统一文字,采用小篆;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距等。实际上大部分措施在商鞅变法中就在秦国开始实行,并使秦国迅速崛起。但是,这些也是最终导致秦王朝覆灭的直接原因。
秦王朝统一全国的行政体制,增加了科层的行政管理成本,在秦国原有的三级管理体制基础上,增加了郡的设置,使得整个国家的管理成本大幅度增加。按照威廉姆斯的逻辑,组织层次的增加,会使产出增加,也是成本也会相应地增加。但是,郡的设置不是简单增加一级组织设置,秦王朝设立36郡,远至海南,广东和云南,而秦国不处于当时中国版图的中心,所有的法规和条例实施成本是巨大的。
秦始皇同意李斯的建议统一文字,希望达到降低管理成本的目的。统一文字遭到六国贵族和知识分子的极力反对,“焚书坑儒”也许是一种强制制度变迁中的成本之一。秦代统一文字是汉隶的基础,最终使楷体字成为通用文字,直到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如果没有秦的改革,可以想象,六国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中国的政治统一就难以长期维持。在造成政治和文化统一所有因素中,文字的一致性肯定是最有影响的因素。
但是,秦始皇也许没有想到一个有效的制度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具有一般性,就是在无明确理由的情况下对不同个人有歧视性差别对待。很明显,文字的统一,必然导致对不同国家和教育背景的差别对待,况且秦国偏居北隅,文化的发达水平远不及楚鲁两国。尽管文字统一的思想是一个极负前瞻性的决策,但是繁琐的秦国小篆也加大了交易成本,至汉以后中国文字统一为汉隶也说明这一点。统一文字必然遭到六国贵族和知识分子的极力反对,“焚书坑儒”也许是一种强制制度变迁中的交易成本之一。二是确定性,就是对所得正常的人都应能清晰地看懂制度的信号。文字的强制统一是一个极其简单的,但是就当时的经济水平而言,短时间内完成文字的改革是十分困难的,

这也就造成六国民众不确定的因素,难以看到文字统一的清晰的制度信号。三是开放性,以便允许行为者通过创新行为对新环境作出反应。统一文字并不考虑六国文字的原有基础,而且以其中最为复杂的秦小篆为基础,从文字的发展看,汉隶的出现是对有效制度的最好解释。也就是说,在当时的书写工具和材料的情况下,简化文字以便于在行政文书不断增加的条件下,行为者自觉的行为。显然,秦小篆并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秦代统一文字是汉隶的基础,最终使楷体字成为通用文字,直到现在使用的“简体字”。如果没有秦的改革,可以想象,六国的不同文字可能会长期存在下去。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中国的政治统一就难以长期维持。在造成政治和文化统一所有因素中,文字的一致性肯定是最有影响的因素。
同样,统一货币实际上使六国货币成为劣币,为统一的秦币所驱逐。而原来秦国并非经济最为发达地区,也就使六国富商和豪强的财富迅速缩水,他们拼死反抗也是可以理解的。统一标准必然使六国大量的工匠必须重新调整自己的生产标准,使商人更换自己的交换工具。显然,技术上的统一必须是以经济基础为前提的。
中国有漫长的封建社会,历史演化也是富有规律。西方学者认为中国从公元10世纪的北宋开始走向衰弱。但是,在此之前,在统一的国家体制下,一千多年时间里,有两个朝代特别短暂,秦朝短暂的辉煌,随即覆灭,经历汉朝四百年,三国的分裂,到两晋的统一;隋朝建立,迅速消亡,以后是漫长和鼎盛的唐王朝,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后,在宋朝归于统一。
秦隋都是极为短暂的王朝。它们都是完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基础设施工程,秦完成了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上的统一,用长城保护农耕文明免遭游牧民族的频繁破毁,修筑全国性的公路网。同样,隋朝最终实现京杭大运河的贯通,为千百年中国经济发展降低运输成本,而挖掘成本是由一个王朝承担的。
由此,提出一个新制度经济学的命题。就是一个具有长期巨大收益的决策行为,可能因为当期组织无法承受其巨大成本,导致组织最终崩溃。也就是说,组织的决策者在做出了长期降低成本的行为,必须考虑决策导致短期成本,特别是利用组织的强制力进行的制度变迁,可能对当期组织是一场灾难。也就是说,在一个强制制度变迁过程中,短期中的巨额成本必须由当期组织成员承受,而巨大收益为后人获得。这时他应该怎样决策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