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四章学习动机

【学习目标】

1、识记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问题情景等基本概念。

2、理解学习动机的结构及其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观点。

3、运用学习需要形成的两条途径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分析需要层次理论、成败归因理论和自我效能感对学习动机培养和激发的启发作用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与结构

(一)动机及其功能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动机一般具有三种功能:一是激活功能,即动机会促使人产生某种活动。二是指向功能,即在动机的作用下,人的行为将指向某一目标。三是强化功能,即当活动产生以后,动机可以维持和调整活动。

(二)学习动机及其基本结构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1、学习需要与内驱力

学习需要是指个体在学习活动中感到有某种欠缺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状态。学习需要也称为学习内驱力。包括:学习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信念等。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的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和附属的内驱力。

认知的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指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它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

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它既不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也不把学业成就看作是赢得地位的手段,而是为了从长者或同伴那里获得赞许和接纳。

自我提高和交往的内驱力都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三种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通常会随着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到了儿童后期和少年期,附属内驱力的强度有所减弱,而且来自同伴、集体的赞许和认可逐渐替代了对长者的依附。在此期间,赢得同伴的赞许便成为一个强有力的动机因素。而到了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便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学生学习的主要目的在于满足自己的求知需要,并从中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

2、学习期待与诱因

学习期待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目标的主观估计。学习期待与学习目标密切关联,但二者不能等同。学习目标是个体通过学习活动想要达到的预期结果,而在个体完成学习活动之前,这个预想结果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头脑之中的。因此,学习期待就是学习目标在个体头脑中的反映。

诱因是指能够激起有机体的定向行为,并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外部条件或刺激物。如食物、水等简单的事物或名誉、地位等复杂的事物。

凡是使个体产生积极的行为,即趋向或接近某一目标的刺激物便称为积极诱因。消极的诱因则可产生负性行为,即离开或回避某一目标。

总之,学习期待是静态的,而诱因是动态的,它将静态的期待转换成为目标。所以,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的诱因。

二、学习动机的种类

(一)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可以分为高尚的动机与低级的动机。高尚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他主义。低级的学习动机的核心是利己的,自我中心的,学习动机只来源于自己眼前的利益。

(二)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可以分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和远景的间接性动机。近景的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活动直接相

联的,来源于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远景的间接性动机是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的前途相联的。

(三)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这是在所有动机划分中,得到心理学家公认的,而且对教育实践具有相当重要的应用价值。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不是绝对的。由于学习动机是推动人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动力,因此任何外界的要求、外在的力量都必须转化为个体内在的需要,才能成为学习的推动力。外在学习动机发生作用时,人的学习活动较多的依赖于责任感、义务感或希望得到奖赏和避免受到惩罚的意念。在教育过程中,我们更强调内部学习动机,但也不忽视外部学习动机的作用。教师应该一方面逐渐使外部动机转化为内部动机;另一方面又应利用外部动机使学生已经形成的内部动机处于持续的激起状态。

三、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接的,它们之间往往以学习行为为中介,而学习行为又不单纯只受学习动机的影响,它还要受一系列主客观因素,如学习基础、教师指导、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智力水平、个性特点、健康状况等的制约。因此,只有把学习动机、学习行为、学习效果三者放在一起加以考查,才能看出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之间既一致又不一致的关系。(表4-1)

第二节学习的动机理论

一、强化理论

是由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他们不仅用强化来解释学习的发生,而且也用它来解释动机的产生。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行为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固联系,而不断强化则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照此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级、竞赛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

强化动机理论就其主要倾向来说是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由于行为主义的强化理论过分强调引起学习行为的外部力量,忽视甚至否定人的学习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因而这一学习动机理论有较大的局限性。

二、需要层次理论

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和代表人物。马斯洛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是一种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具有二方面的含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的人心胸开阔、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的需要,能意识到自己实际上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从学习心理的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因此,自我实现是一种重要的学习动机。

三、成就动机理论

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它在人的成就需要的基础上产生,是激励个体乐于从事自己认为重要的或有价值的工作,并力求获得成功的一种内在驱力。成就动机是人类所独有的,它是后天获得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动机。在学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习动机。

理论的主要体表人物是阿特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失败的动机。力求成功的动机即人们追求成功和由成功带来的积极情感的倾向性;避免失败的动机即人们避免失败和由失败带来和消极情感的倾向性。根据这两类动机在个体的动机系统中所占的强度,可以将个体分为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力求成功者的目的是获取成就,所以他们会选择有所成就的任务,而成功概率为50%的任务是他们最有可能选择的,因为这种任务能给他们提供最大的现实挑战。当他们面对完全不可能成功或稳操胜券的任务时,动机水平反而会下降。相反,避免失败者则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如果成功的机率大约是50%时,他们会回避这项任务。

在教育实践中,对力求成功者应通过给予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安排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分等方式激起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则要安排少竞争或竞争性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稍稍放宽,并尽量避免在公众场合下指责其错误。

四、成败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进行了系统探讨,并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同时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等。如果将三维度和六因素结合起来,就可组成一个归因模式。

理论价值与实际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助于了解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二是有助于根据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推断个体的心理特征;三是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来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行为。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运用归因理论来了解学习动机,对于改善学生的学习行为,提高其学习效果都会产生一定的作用。

五、自我效能感理论

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最早由班杜拉提出。

班杜拉在他的动机理论中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并把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但是他认为行为的出现不是由于随后的强化,而是由于人认识了行为与强化之间的依赖关系后,形成了对下一强化的期待。

所谓“期待”即个体对自己的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个体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会导致某一特定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效能期待则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实施某种成就行为的能力判断,即人对自己行为能力的推测。当个体确信自己有能力进行某一活动时,他便会产生高度的自我效能感,并会实际去实施这一活动。

班杜拉的研究指出,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最主要因素是个体自身行为的成败经验。

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培养

(一)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作为引起学习活动的动力机制,是学习活动得以发动、维持、完成的重要条

件,并由此影响学习效果,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它直接制约学习积极性,影响学习的效果。但是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不仅学习动机可以影响学习效果,学习效果也可以反作用于学习动机。如果学习效果好,主体在学习中所付出的努力与所得到的收获成正比例,主体的学习动机就会得到强化,从而巩固了新的学习需要,使学习更有成效。学习需要与学习效果相互促进,从而形成学习上的良性循环。反之,则会形成恶性循环。要想使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转变成良性循环,关键在于:(1)改变学生的成败体验,使他获得学习上的成就感。(2)改善学生的知识技能掌握情况,弥补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的欠缺。

教师应该掌握评分的艺术,使学生保持学习上的成功感。为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意:

(1)学生的成败感与他们的自我标准有关,教师应注意这种个别差异,使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

(2)课题难度要适当,经过努力要可以完成。

(3)课题应由易到难呈现,以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感。

(4)在某一课题失败时,可先完成有尖基础课题,使学生下次在原来失败的课题上获得成功感。

成功体验的获得,最终依赖于有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大多数成绩不良的实质问题,是在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或应用上存在障碍。由于新旧学习内容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先前学习中的问题必然会影响今后的学习。因此,找出学习上的关键问题,填补知识技能掌握方面的空缺,是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使恶性循环变成良性循环的关键,也是获得真正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换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新的学习需要可以通过两条途径形成,一是直接发生途径,即因原有学习需要不断得到满足而产生新的更稳定更分化的学习需要;一是间接转化途径,即新的学习需要由原来满足某种需要的手段或工具转化而来。利用直接发生途径,主要应考虑如何使学生原有学习需要得到满足。由于认知内驱力是最稳定、最重要的学习动机,因此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便有利于培养新的学习需要。

从间接途径考虑,主要应通过各种活动,提供各种机会,满足学生其它方面的要求和爱好。

二、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创设问题情景,实施启发式教学

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即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

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其次,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此外问题情境的创设方式要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二)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会提高。但是并不是动机水平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时,学习效果反而会下降。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Yerks)和多德森(Dodson)认为,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最有利于学习效果的提高。

他们还发现,最佳的动机激起水平与作业难度密切相关:任务较容易,最佳激起水平较高;任务难度中等,最佳动机激起水平也适中;任务越困难,最佳激起水平越低。这便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简称倒U曲线)

(三)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心理学研究表明,来自学习结果的种种反馈信息,对学习效果有明显影响。这是因为,一方面学习者可以根据反馈信息调整学习活动,改进学习策略;另一方面学习者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或避免再犯错误而增强了学习动机,从而保持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果在提供定量的信息反馈的基础上,再加上定性的评价,效果会更明显,这就是奖励与惩罚的作用。

实验证明:对学习结果进行评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习有促进作用;适当的表扬效果优于批评。

(四)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不同的归因方式影响主体今后的行为,通过改变主体的归因方式来改变主体今后的行为,对于学校教育工作有实际的意义。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紧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的成绩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

差等生不至于过于自我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

什么是学习动机

一、什么是学习动机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三、xx学习动机的特点 四、如何激发学习的学习动机 一、学习动机的概念 所谓的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心理力量。在教育心理学中提到的学习动机,经常涉及的是学校教学中的成就动机。它对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提高其活动的积极性极为重要。 二、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 通常,学习动机作用和学习效果是统一的。它们的关系表现为;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可以增强学习动机。例如: 优秀的学生具有一定强烈的学习动机,有追求的目标和搞好学习的愿望,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有坚定的学习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毅力,这些动力作用促使他们努力学习,并取得优良的成绩。后进的学生则不同,在学习中经常缺乏动力,学习成绩不好,失败的学习结果是原有的学习需要得不到满足,甚至减弱或消退,致使学习的效果更坏。动机作用和学习效果之间的这种恶性循环,是这类学生逐渐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出现厌学、逃学的现象。 但是,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的,有时,学生的学习动机很强烈,但学习成绩却不好;有些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强烈,学习成绩却不错。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能否定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只能更近一步说明学习动机不能替代学习。学习动机对学习的作用是通过许多中介因素实现的,诸如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学习方法和身体素质等,它们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学习效果。因此,教师不能只以学习成绩的好坏来判定学生的学习动机的强弱,而要全面地分析学生的情况,通过多种方法激发调动学习的学习动机,是他们产生积极尝试,探索创新的愿望和对学习的向往,并积极地参与到学习的构建过程中来,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四章学习动机

教育心理学章节习题: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在动机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并非一成不变 在()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A.儿童早期 B.少年期 C.青年初期 D.青年晚期 2.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的主观估计是()。 A.学习需要 B.学习动机 C.学习迁移 D.学习期待 3.学生学习是为了改变自己在班集体中的排名,这样的学习动机属于()。 A.认知内驱力 B.附属内驱力 C.自我提高内驱力 D.交往内驱力 4.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A.内部动机

C.外部动机 D.一般动机 5.林林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而认真学习,他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的内驱力 D.求知欲 6.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的划分标准是 ()。 A.社会意义 B.动机的作用与学习活动的关系 C.个人的前途 D.动力来源 7.由个体内在需要引起的动机是()。 A.高尚动机 B.内部动机 C .低级动机 D.外部动机 &阿特金森以为个体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 动机。 A.追求利益

C.避免困难 D.避免失败 9.以下哪种学习动机属于内部动机()。 A.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B.读书是一种乐趣 C.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D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10 .学习动机的强化理论是由()学习理论家提出来的。 A.格式塔派 B.认知派 C.联结派 D.建构派 11.学习动机有高尚与低级之分,其划分标准是学习动机的()。 A .作用 B.社会意义 C.动力来源 D.个人的前途 12.来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或学习名次结果的兴趣的动机是()。 A.高尚的动机 B.远景的间接性动机 C.低级的动机 )。 另一类是()的

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分类

学习动机的含义及分类,对学习的影响 本章要点 学习动机概述学习动机的含义学习动机的分类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学习动机理论强化论认知失调论自我效能理论需要层次理论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学习动机的含义 学习要求识记学习动机的含义及构成 (一)动机 在心理学中,动机是指驱动人或动物产生各种行为的原因。动物的行为简单,其行为原因比较容易理解。人的行为复杂,其行为背后的原因不易解释。在心理学家研究心理现象时,直接观察到的是外界施加的刺激和机体(人与动物)作出的反应(行为)。至于包括人在内的机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行为,在心理学回答涉及行为起因的问题时便假设一个中间变量,即动机,以解释行为的起因和动力。在涉及动物行为动机时,常用需要和内驱力来解释。如食物剥夺引起饥饿,这种饥饿刺激作为一种内驱力驱使动物寻找食物;动物吃到食物,饥饿消失,停止寻找食物的行为。在涉及人的行为时,除了使用需要和内驱力等概念之外,还用目标、兴趣、愿望、理想、信念等概念来解释。因此,需要、目标(或目的)、内驱力、兴趣、理想、信念等都成了描述人的行为原因的术语,它们表达的概念难以严格区分。 动机有两种功能:第一,唤醒与维持功能。动机水平高的个体同动机水平低的个体相比,其情绪和意识处于较高的唤醒状态,在动机指向的目标达到之前,这种唤醒状态将维持下去。如学生在迎接高考或中考时,其唤醒状态保持较高水平,一直要到考试结束后,思想和情绪才会放松。第二,指向功能。有较强动机的个体,同无动机的个体相比,其思想和行为更集中指向满足动机的客体或事物。如一名球探与一名普通球迷同看一场足球赛,由于球探有特殊动机,其行为指向与普通球迷不同,他将注意力集中在他需要的球员的表现上。 动机是以内驱力和诱因为必要条件而存在的,内驱力是推动有机体的能量,包括生理的内驱力和社会的内驱力;诱因是指吸引有机体的行为目标,即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目的物。当有机体的行为被内驱力激起并指向一定的诱因时,就会产生行为的动机,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某种活动。 (二)学习动机及其构成 学习动机是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使学习行为朝向一定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内驱力和学习诱因,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动机的系统。

第四章社会动机

社会心理学 第四章社会动机 一、社会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概念 1、与动机有关的几个概念。 个体的行为动机往往是由个体的内在因素和外在刺激决定的。(1)内在的因素包括均衡作用、需求、内驱力。均衡作用指的是人体保持体温、血糖水平、体液含量、酸碱比例等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平衡机制。当某些方面失衡时,就会产生恢复平衡的需要。这种需求,即生理上的困乏就会产生内驱力,成为行为的动机。(肚子饿了想吃)(2)外在刺激。(吃饱了后闻到美味还想吃) (3)本能。由遗传因素决定的行为倾向。只是人类简单行为的部分动因,不能用来解释人类的复杂行为。 2、社会动机的概念。 动机是受社会个体生活经验和社会生活条件调节的,是带有社会内容的内驱力。因而动机是指引起、维持、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部动力。它不同于以生理内驱力为基础的如饥渴动机和性动机。而是个体在后天的环境中通过学习和经验得来。如成就动机,因而称为衍生性动机、习得性动机。

(二)动机的性质和功能 1、动机的性质: (1)动机是完整的个人的动机,而不是人的某个部分的动机。例如吃东西不是肚子要吃是整个人要吃。除了肠喂功能方面有变化,身体的其它部分也有变化。(2)动机总是指向人类的一些基本目标和需求。动机关注的是人类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例如需要钱——买车——维护自尊。 (1)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基本动机是相同的,但是用来满足这些动机或需求的方式可以因人而异,因文化而异。 (2)个体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而是错综复杂的。同样的动机可以表现为不同的行为,同样的行为背后有不同的动机。 (3)人类存在无意识动机或潜意识动机。人们可以通过反省来了解自己的部分动机,但不可能对自身的动机有全面的清晰的认识。 (4)动机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连续不断的,无休止的。 (5)动机有强弱、清晰程度。 并非所有行为和反应都是有动机的。如表现性行为并不是有动机的,例如说话的方式、自然的成熟过程。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 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动因,它是激发和指引学生进行学习的各种需要的总称。这些需要既反映社会和教育对学生学习的客观要求,也反映学生自身对周围世界进行探索和作用于周围世界的一些要求。它对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动机一旦形成,它不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指向性,即有主动积极的态度,对学习的兴趣,集中的注意;而且也有一定的动力使注意状态保持下去,在遇到困难时有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学习动机既确定了学习行为的方向,又赋予了学习的动机,因此它对学生的学习有极为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学习动机就不会有学习效果,但学习动机不能决定学习效果。学生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效果受机动的性质和水平所制约,另一方面,学习效果可以反过来加强或者削弱学生的原有动机。也就是说,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强,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越好,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并不是很强,那么学习效果也就不明显;如果学习的效果很好,那么便会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变得更强,如果学习的效果不是太好,那么打击学生的信心,使他们的学习效果下降。 学习动机可以促进学习,提高成绩,学习动机不同,学习效果也不一样。学习好的学生一般学习动机很强,非常有目标,知道如何有效地去提高自己的学习成绩,一个想考上北大、清华的学生,他有的不仅是强烈的学习动机,更有得是根据学习效果去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争取成绩更上一层楼。差点的学生通常没有很强的学习动机,自我意识中就没打算要把学习成绩提高上去。不知道怎么学,该朝什么方向努力。但是,学习动机不能决定学习效果,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要受许多其它因素影响,如学生的智力,学习方法,学习兴趣,身体素质和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等影响。这些因素因人而异,所以即使学习动机的水平相近的学生,由于其它因素的作用不同,学习效果会有很大的差异,甚至有时出现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完全不一致的情况。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总是一致。有些学生学习动机水平较高,但学习成绩却不理想。这种现象并不否认动机对学习的作用,只是说明动机毕竟不能代替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并不是直接卷入认知过程而只能是间接地增强与促进学习效果。在我们周围,我们总是会发现有些非常努力,埋头苦干的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却依然不能取得优秀的成绩。 在实际的教学中,作为老师,我们还是应该把天平向学习动机上多偏一点点。理论上讲学习动力与学习效果的关系是平等的。但我们都知道理论不能全盘运用到实践中,会有小小的更改,这是应实践所要求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时时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启发学生的求知需要。进行学习目的的教育,在于使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社会意义,把远大的理想和学习结合起来,从而形成长远的间接兴趣和远景的学习动机,产生正确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的热情和学习的自觉性. 通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已经具有学习动机以后,要使它真正变成经常起作用的有效的动力,还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把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起来。也就是说,要利用一定的诱因,使已经形成的学习动机由潜伏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使他们成为实际上推动学习的内部动因,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并使已形成的学习动机不断地得到巩固,加深和提高。学习动机和兴趣的激发是在教学的过程中进行的,它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要注意一保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新颖性。教学内容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以及教学方法的多样新颖,富有启发都能吸引学生注意力,使他们通过学习而感到精神上的满足。二利用学习反馈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美国学者鲁斯.亨利说过:“每天都知道自己学习成果的学生,成绩能大幅上升。”不管成绩好坏,每个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都有一种迫切了解的要求。让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能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最好当堂所学的知识当堂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_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第十章动机、需要与意志 一、单选题 .人对客观事物采取怎样的态度,是以某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 ( )为中介的。 .动机.态度.需要.体验 .当个体的两种动机分别指向不同的目标时,只能在其中选择一个目标而产生冲突。这种冲突就是 ( )。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俗话说的"想吃粥,又怕烫"是指动机冲突中的 ( )。 .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多重趋避冲突 .学校教育中通常采用评 "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的方式,或用学习反馈,以物质或精神奖励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这主要是激发学生的( )。 .成就动机.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的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根据动机的来源,可以将动机分为 ( )。 .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原始动机和习得动机 .有意识动机和无意识动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 .一些自愿到边远贫困地区文教的志愿者的行为说明 ( )。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错误的.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并不具有最强大的力量.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并不是绝对对立的.不同的人对低级需要的需求是不同的 .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遵循耶基斯一多德森定律,也就是说()。 .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一个字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具有最高的工作效率 .动机越强,工作效率也越高.不同的任务具有相同的最佳动机水平.当人们的意志行为受到干扰或阻碍时会体验到挫折,挫折时会产生的反应?( ) .情绪性反应.理智性反应.个性变化.智力变化 .以人的社会文化的需要为基础的动机是 ( )。 .习得动机.外在动机.社会性动机.主导性动机 .印刻现象从某一方面为 ( )提供了支持。 .本能理论.驱力理论.唤醒理论.诱因理论 、下列哪个概念是需要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强调的? 、人本主义、存在主义、自我实现、自我意识 、下列哪个理论强调成功与失败的内外在因素的分析? 、双因素理论、激活理论、归因理论、认知理论 、下列属于个性心理特征的成分有()。 能力需要动机信念 、需要是指()。 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对有机体内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环境条件的欲求。 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对有机体外部不平衡状态的反映,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 、获得性需要就是()。 自然需要社会需要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最高层。 尊重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缺失需要自我实现 、动机就是()。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状态或外部动力。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控制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激发个体朝着一定的目标活动,并维持这种活动的一种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第七章学习的原理与策略第四节学习动机

第四节学习动机 掌握学习动机的定义和功能 了解学习动机的种类和不同的理论研究 重点思考学习动机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归因理论和成就动机理论 了解影响学习动机的内外因素,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 在影响学生学习的各种内在因素中,学习动机是十分突出的一个因素。有人甚至做过这样的概括:学习成绩=f(动机,IQ,原有认知结构),以及学习动机是制约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变量之一。事实上,学习动机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具有重大影响,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努力程度,而且也是各种内在因素中最活跃、最集中体现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心理成分。对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培养,既是学校教师藉以促进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学习动机的定义和功能 学习动机的分类 学习动机理论 影响学习动机形成的因素 学习动机的培养 学习动机的激发 一、学习动机的定义及功能 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一个人之所以会出现某一行为,其直接的推动力来自于动机。因此,动机(motivation)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行为活动的内部动力。 例如,交往动机会导致一个人的交往行为,娱乐动机会导致一个人的娱乐行为。当一个人出现学习行为时,他背后便存在着学习动机。 所谓学习动机(motivation to learn),就是指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学习活动的内部动力。其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价值观、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感、成就归因四个方面。 学习动机的功能:

1.激发功能,学习动机能激发个体产生某一学习行为。在这里,学习动机是引起某种学习行为的原动力,对学习行为起着始动作用。例如,一位学生知道自己的外语听力比较差,产生要训练听力的动机,他便会在这一动机的驱动下,出现相应的行为——收看电视中播放的国外原版片。 2.指向功能,学习动机能使个体的学习行为指向某一具体目标。在这里,学习动机是引导某种学习行为的指示器,对学习行为起着导向作用。在上例中,那位学生会在要训练听力的动机引导下,将激起的收看原版片的行为明确指向训练听力这一目标,把注意力集中于原版片中人物的对话上。 3.调节功能,学习动机能调节个体学习行为的强度、时间和方向。在这里,学习动机是调节某种学习行为的控制器,对学习行为起着调控作用。在上例中,那位学生在收看原版片时把注意力集中于人物对话这一行为的强度、维持时间的长短,都受到该学习动机的制约。如果这一行为活动未达到训练听力的预定目标,该学习动机还会驱使他转换行为活动方向,或改换收看的原版片、或收听外语录音训练磁带,以达到既定目标。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基本上有以下六种分类: 1.根据学习动机的内外维度,可分为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内部动机是指人们对学习本身的兴趣所引起的动机,动机的满足在活动之内。不在活动之外,它不需要外界的诱因、惩罚来使行动指向目标,因为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动力。如有的学生喜爱数学,他便在课上认真听讲,课下刻苦钻研。 相反,外部动机是指人们由外部学习所动机的满足不在活动之内,而在活动之外,这时人们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如有的学生是为了得到奖励,避免惩罚,取悦于老师等。 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是学生们是否去持续掌握他们所学的知识。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能在学习活动中得到满足,他们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而且在教师评估之前能对自己的学业表现有所了解,他们具有好奇心,喜欢挑战,在解决问题时具有独立性。而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一旦达到了目的,学习动机便会下降。另一方面,为了达到目标,他们往往采取避免失败的做法,或是选择没有挑战性的任务,或是一旦失败,便一蹶不振。 2.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的远近关系划分,可把学习动机区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所谓远景性动机(distant motivation),是指动机行为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所谓近景性动机(proximal motivation),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一类动机。例如,学生在确定选修课程时,有的是考虑今后走上社会、踏上工作岗位的需要,有的只是考虑眼下是否容易通过考试,他们的择课动机便属远景性和近景性动机范畴。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 就是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如为了消除饥饿而引起择食活动,为了获得优异成 绩而努力学习,为了取得他人赞扬而勤奋工作等。动机激活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 强度决定的。一般,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图书馆或教室,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电影院、公园或娱乐场所。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 动能都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 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进行 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来。 二、动机与需要 (一)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的涵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 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 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最后,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 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简单说需要的特点是: 对象性: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或对象,即可物质也可精神。 动力性: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 社会性:区别于动物的高层次需要。 2、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 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结构: 比较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的需要,人对事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 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 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自尊需要的满足会使人相信自己的 力量和价值,使他在生活中变得更有能力,更富有创造性。 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己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在人生道路上自 我实现的形式是不一样的,带孩子的妇女或开卡车的妇女,一个在流水线上工作的男人或 做炊事工作的男人,他们都有机会去完善自己的能力,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三)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们去寻找满 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维持体内的平衡状态不能只靠自动装置来解决。当 需要推动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指向某一目标时,需要就成为人的动机。 动机在普通心理学中是很重要的一章,在心理学考研中,经常会出考点,在教育心理 学中也会涉及。

第四章 学习动机

第四章学习动机 一、单项选择题 1. 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个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叫做 A.注意B.需要C.动机D.光趣( C) 2. 著名的耶克斯一多德森定律告诉我们,中等程度的动机激起水平对学习效果的提高A.也是中等B.不利C.关系不大D.最有利( D) 3. 小明为了获得老师和家长的表扬。学习非常刻苦,她的学习动机表现为 A.认知内驱力B.自我提高内驱力C.附属的内驱力D.求知欲( C) 4. 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属于 A.内部动机B.直接动机C.外部动机D.间接动机(C ) 5. 需要层次理论中的成长性需要是指 A.自我实现的需要B.归属与爱的需要C.生理的需要D.尊重的需要( A) 6. 教师对所有的对象都抱有较高的期望并肯定提高教育效果的是 A.晕轮效应B.有晕效应C.罗森塔尔效应?D.名人效应( C) 7. 最重要和最良性的学习动力是 A.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期待B.学习兴趣和远大的理想C.教师的期待和远大的理想D.教师的期待和家长的期待( B) 8. 个体对学习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和主观估计是 A.学习需要B.学习动机C.学习迁移D.学习期待(D ) 9.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马斯洛B.韦纳C.阿特金森D.班杜拉( C) 10. 维钠将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因素,其中不属于自身内在因素的是 A.能力高低B.努力程度C.任务难易D.身心状态(C ) 11. 口渴会促使人做出觅水的行为活动,这是动机的 A.导向功能B.激活功能C.强化功能D.调节与维持功能(B) 12. 根据维钠的归因理论,如果学生把成功、失败归因于自己的能力,学生会感到 A.惊喜和感激B.满意和自豪C.内疚和无助D.学习没有积极性( D) 13. 小张为了得到老师或父母的奖励而努力学习,则他的学习动机是 A.高尚动机B.内部动机C.外部动机D.低级动机( C) 14. 一般来说,由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内在动机B.外在动机C.交往动机D.无意识动机( A) 15. 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可以把学习动机分为 A.社会动机与个人动机B.工作动机与提高动机C.高尚动机与低级动机D.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D) 16. 马斯洛需要层次论中的最高层次是 A.安全需要B.尊重的需要C.爱与归属需要D.自我实现的需要(D ) 17.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阿特金森认为,避免失败者的目的是避免失败,减少失败感,所以他们倾向于选择非常容易或非常困难的任务,当一项人物的成功率为50%时,他们会 A.可能选择B.犹豫不决C.回避这项任务D.坚决选择( C) 18. 与学习的社会意义和个人前途相联的学习动机是 A.近景的直接性动机B.内部动机C.远景的间接动机D.外部动机( C) 19. 来源于学生对学习内容或学习结果的兴趣的动机是 A.高尚的动机B.远景的间接性动机C.低级的动机D.近景的直接性动机(D ) 20. 学习动机有高尚与低级之分,其划分标准是学习动机的 A.作用B.社会意义C.动力来源D.个人的前途( B) 二、填空题(本大题有20个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把答案填在题中的横线上,错填、未填均不得分。) 21. 积极诱因使个体产生积极行为,____趋向或接近______某一目标,消极诱因则使个体产生负性行为,_______远离或回避___某一目标。 22. 一般来说,动机具有激活功能,____指向______功能和____强化______功能。 23.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种内驱力组成,即_______认知___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24. 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______学习需要____和_____学习期待_____。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系统。 25. 学习需要的主观体验形式是学习者的___学习愿望_______或___学习意向_______。 26. 学习期待包括______结果____期待和______效能____期待。 27. 归因理论是从___结果_______来阐述行为动机的。

智慧树心理学基础章节测试答案

2018智慧树(知到)心理学基础满分答案 对应章节第一章 1.【单选题】科学心理学诞生于()。 A.1864年 B.1879年 C.1903年 D.1920年 正确答案:1879年 2.【单选题】科学心理学的创始人是()。 A.冯特 B.韦伯 C.费希纳 D.艾宾浩斯 正确答案:冯特 3.【单选题】在心理学研究中,用可以测量的行为来推测看不到的(),是心理学研究的一条基本法则。 A.思维 B.脑电

C.心理 D.情绪 正确答案:心理 4.【多选题】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括() A.需要、动机、意志 B.能力和人格 C.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 D.情绪和情感 正确答案是: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包###能力和人格###感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情绪和情感 5.【多选题】被称为心理学史上第一次革命的心理学流派是() A.1913年产生的 B.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 C.行为主义 D.积极心理学 正确答案是:1913年产生的###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立的###行为主义 对应章节第二章

6.【单选题】()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系统。 A.需要 B.动机 C.意志 D.情绪 正确答案:动机 7.【单选题】()力求完成与自己能力相称的工作,最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潜在能力,成为所期望的人物,实现自己理想。 A.安全的需要 B.爱与归属的需要 C.生理需要 D.自我实现的需要 正确答案:自我实现的需要

8.【单选题】动机和行为的关系表现在() A.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B.同一行为必须由同一动机引起 C.同一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D.不同行为必须由不同动机引起 正确答案:同一行为可以由不同动机引起 9.【多选题】根据期望理论,要使目标对人的激励作用大,所激发的动机强度高,就必须满足()。 A.效价高 B.效价低 C.期望值高 D.期望值低 正确答案:效价高###期望值高

董进宇如何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学习要点提纲

如何当一名优秀的班主任学习提纲 第一碟做优秀班主任的必备素质 一个好的优秀班主任能够把学校的教学任务、教育使命能够准确地落实到班级中间。 一个班级学生的成绩好与坏、人格建构的好与坏、学术风气的好与坏关键取决于班主任,与班主任的言谈举止有直接的因果关系。 第一讲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有六个方面:1、学生的人格楷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言谈举止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人格建构。2、学生的精神领袖;3、学生的人生导师; 4、知识学习的辅导者; 5、班级活动的组织者; 6、是非曲直的仲裁者。 第二讲班主任的知识储备 五大方面:1、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2、广博的社会科学知识;3、深厚的人文科学积淀;在班级里如何用人性化的方式处理,充满人文精神,这是班级风气好与坏的关键点。4、过硬的专业知识训练;5、深厚的心理学、教育学背景。 第三讲了解教育的真相 所谓教育的真相,就是了解人是怎么长过来的,知识怎么装到学生脑海中的,人是怎么成熟起来的。 一、孩子是一个神秘的世界;鲁迅原话:“西方人把孩子当作成年人的预备队,中国人把孩子当成小大人。其实这两者都是错误的,孩子是一个神秘的世界,是一个我们成年人所不了解的世界”。老师正确了解孩子的知识背景,才能做到两点:一是跟学生在沟通的时候,不要理所当然,要做有效沟通,通过察言观色,听话听音,把学生的话还原到这个孩子的生命中,把学生真正的意思搞懂,这样才不至于误解孩子。第二点,当跟学生发生冲突的时候,跟学生做有效沟通,讲老师判断理由,扩大孩子的背景知识,由学生自己做出选择。 二、理解“过程”的人才是有智慧的人;人的成长有五个方面:1、肉体的发育成长,经过大约25年时间才能完全发育完毕。2、人格的建立,要经过25年漫长过程,人格才能最终确立下来。3、价值观成熟,大约30年才能完全定型化。4、能力培养起来,完全成为完全行为能力人,大约25年才能完全靠自己大脑判断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行为。5、基本知识累积完毕,能够自己独立求知往下走要经过25年。 学生身上的才能的开发需要三个条件:1、被激活;人的才能被激活最初源头是美感。2、环境支持;3、系统化训练。 作为班主任老师来说,我们既要强调班级整体的知识水平的提高、成绩的提高,同时要兼顾个性化,每个孩子都不同,要有耐心等待过程完成。 三、具备“移情能力”的人才是通晓人性的人;“移情能力”原意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内心感受的能力。如果老师心中有爱,就会天生具备这种移情能力。 第二碟了解知识的真相 四、教育无小事;对待教育,班主任老师要有个敬畏的心态,不能造次。

普通心理学中动机的一般概念

一、动机的涵义及其功能 (一)动机的涵义 动机是由目标或对象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也就是说,动机是一种内部心理过程,而不是心理活动的结果。 (二)动机的功能 1、激活功能 动机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它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是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如为了消除饥饿而引起择食活动,为了获得优异成绩而努力学习,为了取得他人赞扬而勤奋工作等。动机激活量的大小,是由动机的性质和强度决定的。一般,中等强度的动机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2、指向功能 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如在学习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图书馆或教室,在休息动机的支配下,人们可能去电影院、公园或娱乐场所。 3、维持和调整功能 动机具有维持功能,它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当动机激发个体的某种活动后,这种活动能都坚持下去,同样要受到动机的调节和支配。当活动指向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这种活动就会在相应动机的维持下继续下去,相反,当活动背离了个体所追求的目标时,进行这种活动的积极性就会降低,或者完全停止下来。 二、动机与需要 (一)需要及其种类 1、需要的涵义 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需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 需要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个体行为动力的重要源泉。 最后,人的需要和动物的需要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需要主要是由人的社会性决定的,具有社会的性质,人的需要的内容以及满足需要的手段也和动物不同,由于人有意识,人的需要会受到意识的调节与控制。 简单说需要的特点是: 对象性:指向某种具体的事物或对象,即可物质也可精神。 动力性: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是人的一切积极性的源泉 社会性:区别于动物的高层次需要。 2、需要的种类: 人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按起源可分为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按指向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二)需要的结构: 比较著名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是由五个等级构成的。 生理的需要,人对事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有力量的。 安全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归属和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参加一个团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等,就是归属和爱的需要。

心理学论文心理学与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与学习生活 电气工程系10电力二班谭永怡学号:1041201076 动机是引发以及持续个体某种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动机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欲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动机是指一个人想要干某事情而在心里上形成的思维途径。同时也是一个人在做某种决定所产生的念头。动机还是一个人心里和行动一致的一大倾向,理念实施的组织源头。动机一词来源于拉丁文movere,即推动(to move)的意思。 动机的引发,需要两个条件: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离开需要的动机是不存在的。但需要在强度上必须达到一定水平,才能引起动机。需要是人体组织系统中的一种缺乏、不平衡状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某种没有得到满足时,它就会推动人们去寻找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推动着人们去活动,并把活动引向某一目标,这时,需要就成为人们活动的动机了。需要作为人的积极性的重要源泉,它是激发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内部动力。 引起动机的外在条件是诱因。诱因是引起个体动机并满足个体需要的外在刺激,它可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个体趋向或接受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正诱因;个体回避或离开某种刺激而获得满足的,称为负诱因。诱因可以是物质的东西,也可以是精神的东西。就学生而言,教师的表扬或奖励是正诱因,教师的批评或惩罚是负诱因。 在动机中,需要与诱因是紧密联系着的。需要比较内在、隐蔽,是支配有机体行动的内部原因;诱因是与需要相联系的外界刺激物,它吸引有机体的活动,并使需要有可能得到满足。当机体达到了某种目标,满足了相应的需要,就会降低相应的动机,使机体处在相对不活跃的状态。因此,没有需要,就不会有行为的目标;相反,没有行为的目标或诱因,也就不会有某种特定的需要。在实际生活中,人的行为往往取决于需要与诱因的相互作用。 动机是行为活动的内在原因,因此它不能被直接观察,只能靠行为者自己内省,或观察者根据刺激情境和行为者的行为反应去推测。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人在大口大口地喝水时,便可以推测他一定非常口渴,在他大口喝水的行为背后

第四章第一节-需要动机与兴趣知识讲解

第四章动机、需要与兴趣 一、单选题 1.小学儿童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和老师的爱,这说明是小学儿童的()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爱的需要 D、成就需要 2.儿童要有充足的睡眠和合理的营养,这属于() A、生理的需要 B、安全需要 C、归属、爱的需要 D、成就需要 3.喜欢看电视、听故事并向成年人题为“为什么”,这是儿童的() A、交往需要 B、认知需要 C、成就需要 D、活动需要 4.希望自己取得好成绩当“三好生”,这是() A、交往需要 B、认知需要 C、成就需要 D、活动需要 5.“需要层次说”是由()提出来的。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马斯洛 D、冯特 6.小学儿童最基本的社会需要是() A、交往需要 B、成就需要 C、认识需要 D、活动需要 7.儿童的兴趣由直接转化为间接,与他们()相联系 A、交往水平 B、认识能力 C、情感状态 D、意志水平 8.社会交往需要属于()需要 A、安全 B、归属和爱 C、尊重 D、自我实现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而动机是需要的具体表现形式 B、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而需要是动机的直接表现形式 C、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人的活动直接相关 D、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它与人的需要、活动目标相连

A、个性倾向性系统 B、自我意识系统 C、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D、动力特征系统 11.表示兴趣在持续时间上的特性是() A、兴趣的广度 B、兴趣的稳定性 C、兴趣的效能性 D、兴趣的灵活性 12.马斯洛把完善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完成自身使命的需要称为() A、尊重的需要 B、归属和爱的需要 C、自我实现的需要 D、成长的需要 13.个性心里倾向性主要包括() A、感知、记忆、想象思维 B、能力、气质、性格 C、需要、动机、兴趣、世界观 D、自我实现、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4.个性心理中最活跃的成分是()。 A.个性倾向性 B.个性心理特征 C.性格 D.能力 15.需要按其对象性质可分为()。 A.天然需要和物质需要 B.天然需要和社会需要 C.精神需要和物质需要 D.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 16.动机、兴趣产生的基础是()。 A.感知 B.实践 C.需要 D.财物 17.学生喜欢看电影是属于()。 A.物质需要 B.自然需要 C.精神需要 D.社会性需要 18.个体的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是()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的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主动的内驱力 1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需要具有目的性 B、需要具有方向性

《普通心理学》:动机的概念和种类

; 一、什么是动机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这一概念包含以下内容:(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的行为提出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二、动机的种类动机对于活动的影响和作用有不同的方面,由此可对动机进行不同的分类。 (1)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根据动机的引发原因,可将动机分为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内在动机是由活动本身产生的快乐和满足所引起的,它不需要外在条件的参与。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活动的内部,即活动成功本身就是对个体最好的奖励。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充实自己而努力读书就属于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由活动外部因素引起的,个体追逐的奖励来自动机活动的外部,如有的学生认真学习是为了获得教师和家长的好评等。内在动机的强度大,时间持续长;外在动机持续时间短,往往带有一定的强制性。事实上,这两种动机缺一不可,必须结合起来才能对个人行为产生更大的推动作用。(2)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可将动机分为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为强烈、稳定、处于支配地位的动机。辅助性动机是指在活动中所起作用较弱、较不稳定、处于辅助性地位的动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活动的主导性动机是不断变化与发展的。事实表明,只有主导性动机与辅助性动机的关系较为一致时,活动动力会加强;彼此冲突,活动动力会减弱。(3)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起源,可将动机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生理性动机是与人的生理需要相联系的,具有先天性。人的生理性动机也受社会生活条件所制约。社会性动机是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是后天习得的,如交往动机、学习动机、成就动机等。(4)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根据动机行为与目标远近的关系,可将动机划分为近景动机和远景动机。近景动机是指与近期目标相联系的动机;远景动机是指与长远目标相联系的动机。如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其目标是为期末考试获得好成绩;而有的学生努力学习,其目标是为今后从事教育事业打基础。前者为近景动机,后者为远景动机。远景动机和近景动机具有相对性,在一定条件下,两者可以相互转化。远景目标可分解为许多近景目标,近景目标要服从远景目标,体现远景目标。“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是对近景与远景动机辩证关系的描述。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

教育心理学第八章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的概述 学习动机理论 学习动机的激发与培养 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 一、动机的性质及相关概念 (一)动机的性质 动机是指引起个体活动、维持已引起的活动,并指引该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二)动机的功能 引发功能、指向功能、维持功能 (三)动机的成分 内在的需要、外在的诱因 二、学习动机及其分类 (一)学习动机 学习动机是指引起学生学习活动、维持学习活动,并指引学习活动趋向教师所设定的目的的心理倾向。 (二)学习动机的分类 社会意义:正确或高尚的学习动机与错误或低下的学习动机; 起作用的时间:直接的近景性学习动机与间接的远景的学习动机; 范围:普遍型学习动机与偏重型学习动机 来源: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 三、学习动机对学习的影响 (一)对学习过程的影响 1、对学习动机的启动作用 2、对学习动机的维持作用 3、对学习过程的监控作用 (二)对学习结果的影响 总体来说,学习动机越强,学习的积极性会越高,学习效果会越好; 具体来说,学习动机对学习效果的影响比较复杂,遵循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动机强度与解决问题效率的关系

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动机理论(强化动机理论) (一)强化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他们认为,动机是由外部刺激引起的一种对行为的冲动力量,并特别重视用强化来说明动机的引起与作用。在他们看来,人的某种学习倾向完全取决于先前的这种学习行为与刺激因强化而建立起来的稳定联系,强化可以使人在学习过程中增强某种反应发生的频率和强度。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概念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此,在他们看来,不断强化可以使这种联结得到加强和巩固。按照这种观点,任何学习行为都是为了获得某种报偿。因此,他们主张,在学习活动中,应采取各种外部手段如奖赏、赞扬、评分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引起其相应的学习行为。 (二)行为主义学习动机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1、只重视外部诱因的控制,无从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 2、寻求奖励、逃避惩罚的想法对全体学生都不利 3、手段目的化的结果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4、短暂的功利取向不易产生学习迁移 二、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 (一)人本主义学习动机理论的基本观点 动机是人性成长发展的基本内在原动力。所有学生都有学习动机,但是未必都专注在功课上。只有学生认为学习是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所学的内容符合他们成长的需要,他们才会维持强烈的学习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类的内在动机。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维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和培养和谐的教室气氛,是维持学生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条件。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七个层次) 2、需要层次理论在教育上的意义 马斯洛认为,学生本身先天具有发自内心的成长潜力,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行学习。 在教育上,只有先给学生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其各种缺失性需要均获得满足之后,大多数学生才会自发性地继续成长。 对学生而言,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与尊重的需要,家长与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