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中考物理复习 物态变化

2011中考物理复习 物态变化
2011中考物理复习 物态变化

2011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第四讲:物态变化

一、考点分析

主要考查的内容有:①温度计的使用及读数分析;②运用物态变化概念、产生条件和特性,解释相关的自然现象;③熔化、凝固和沸腾等物态变化过程的实验探究;④熔化(凝固)和沸腾曲线的理解。考查重点和热点归纳为:物态变化的判断、解释和应用。也就是运用物态变化知识去分折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或自然现象。

二、知识网络

三、复习要点

1.物体的叫温度。在物理实验中常用来测量温度,该仪器是根据液体的舰律制成的。

2.正确使用温度计时要注意:①被测温度不要超过温度计的;

②玻璃泡要跟被测物体;3读数时,玻璃泡离开被测物体,且要待玻璃管内液柱后再读数。视线要跟液柱上表面。

3.体温汁有特殊的设计,即在玻璃泡和直玻璃管之间有。每次使用前都要拿着温度计

把甩下去。

4.物体的三年种状态

与六种变化的关系图

注意:(1)每种物态变化

有其特定含义,也有其变化的条件。例如熔化是物质从态变成

态的过程。晶体熔化的条件是:①温度要达到;②还要继

续。(2)六种物态之间的变化每两种互逆。例如物质经汽化可由液态变成气态,相反物质也可经液化由气态变成液态。

5.固体分为体和非晶体。晶体有确定的,非晶体则没有。

6.沸腾是在和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沸点跟液面的气压关 (选填“有”或“无”) 。在沸腾过程中,液体的温度保持。

7.蒸发是在任何温度下,在发生的汽化现象,蒸发时要吸热.有

作用。

8.液体沸腾的条件是:①先是温度要达到;②要继续。

9.液化的两种方法是:①②。

1O.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叫升华。升华要热。物质从气态叫凝华。凝华要热。霜的形成属现象。

四、经典题解

【例1】冬天人嘴里呼出的“白气”与夏天剥开冰棒纸后冰棒周围冒出的“白气”各是如何形成的?

解析:这是考查对生活中的物态变化现象的解释。冬天气温低,人们嘴里呼出的水蒸气温度较高,呼出后遇冷而液化为小水珠浮在空气中,看上去像是呼出一股“白气”;夏天,气温较高,冰棒剥开包装纸后向空气吸热,使它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浮在空气中。

类似的比如眼镜起“雾”,打开冰箱门冒“白气”,水烧开后向外喷“白气”,也属于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的。

启迪:解释物态变化现象,应抓住物态变化的本质,注意变化过程.例如解析中五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液化形成的,本质上都是“遇冷”液化,但具体变化过程就不尽相同。

【例2】 (北京海淀区)下列物态变化过程中,属于吸热过程的有( )。

A.打开暖水瓶盖,从瓶口冒出的“白气’形成的过程

B.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的过程

C.冬天,室内的水蒸气在玻璃窗上形成冰花的过程

D.出炉的钢水变成钢锭的过程

解析:物态变化的六个过程中,有三个放热过程:凝华、液化、凝固,另三个是吸热过程:升华、汽化、熔化。选项A 的“白气”是液化现象,属于放热过程;选项B樟脑球变小是升华现象,属于吸热过程;选项C冰花形成是凝华现象,属于放热过程;选项D钢水变成钢锭是凝固现象,属于放热过程。综上分析可知答案应选B。

启迪:本题考查物态变化及其条件。解题应把判定某一过程是什么物态变化以及产生这种变化是吸热(还是放热)有机联系起来分析判断。

例3】(云南省)小明在做一种物质熔化的

实验时,数据记录如下表所示:

(1)根据实验数据在图4—1中画出

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2)物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收热量,温

度,该物质的熔点是℃。

(3)该物质属于 (选填“晶体”

或“非晶体”)。

解析:(1)根据实验数据,用描点

作图法可得出该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

变化的曲线——熔化图象,如图4—2。

(2)由题给实验数据可知,该物质在

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48℃不变,这就是该物质的熔点。

(3)从实验数据和熔化图象可知,该物质是晶体。

启迪:本题考查绘图、识图能力,以及比较、分析实验数据能力。解题关键在于掌握描点作图法,以及晶体和非晶体区别。

试题精选与测试:

1.温度计上的℃所表示的是;北京市1月份的平

均气温是“-4.2℃”,读作。

2.图4—3所示的是寒暑表的一部分,它的分度值

是,示数为。

3.(苏州市)图4—4所示的温度计的示数是℃。

我国南极科考队成功到达南极的最高点“冰穹”,该地的气温达零下8O℃以下,用图示的温度计 (选填“能”或“不能”)测量该地的气温。

4.小刚同学在研究“冰的熔化规律”时,得到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冰熔化过程的起止时间是从第;

(2)根据表中数据可以推断:冰属于 (填“晶体”或“非晶体”)。

5.(永州市)如图4—5所示的物态变化

图中,①②③所表示的物质状态依次

是( )。A.固态、液态、气态

B.固态、气态、液态

C.液态、气态、固态

D.气态、固态、液态

6.(武汉市)请依照表中的示例完成下表。

7.给一定质量冰加热,其温度与时问的关系如图4— 6a所示。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仅将冰的

质量增加,则温度与时间

的关系图线正确的将变

为图线。

8.图4—7是甲、乙

两种物质的熔化图象,从图中可以得出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

是℃,加热6 min时该晶体处于态,在90℃时处于态。晶体熔化过程所需耍的时间为 min。

9.夏天从冰箱中取出的饮料瓶表面有一层小水珠,但过一会儿又变干了,此过程反映的物态变化是(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C.先液化后升华 D.先凝华后升华

10.干冰(固态CO2)暴露在常温下时,它会直接由固态变为气态。这种现象叫。用干冰在舞台上产生出的淡淡白雾,是由于干冰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从而使空中水蒸气遇冷形成的。

11.云彩常引起人们美好遐想,那么云是怎样形成的呢? 当含有很多水蒸气的空气升入高空时,水蒸气遇冷成小水滴或成小冰晶,这些小颗粒很微小,能被上升空气流顶起,从而形成云(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2.下列现象不可能出现的是( )。

A.寒冷的冬天,冰冻的衣服会变干

B.潮湿的夏天,从冰箱里取出的啤酒

瓶上会出现小水珠 C.有风的天气,

游泳后从水中出来会感觉冷

D.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内走到室外,眼镜上会出现小水珠

13.图4—8是表示晶体熔化和凝固过程的图象。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晶体的熔化过程是图象上的段。

14.以下分析正确的是( )。

A.寒冷的冬天早晨,窗户玻璃上的冰花,是水凝固形成的

B.夏天看到冰棒冒“白气”是其周围的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C.冬天在室外看到口中呼出的“白气”是水汽化后形成的

D.冷却物体时,用0℃的冰和0℃的水效果一样,是因为它们温度相同

15.(苏州市)小明同学在探究完“水的沸腾”实验后,又进一步探究了沸水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他将实验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小明通过描点画出图4—9所示的水温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①根据表中的数据可推知,小明做上述实验时的环境温度(即室温)应在℃左右。

②根据图示水温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可知沸水在自然冷却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特点是:。

16.端午节,小承和小冬帮妈妈煮粽子。

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小承认为要继续将火烧

得很旺,使锅内水剧烈沸腾,这样会很快将

粽子煮熟;小冬则认为,水沸腾后应改用小

火,盖上锅盖.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

很快将粽子煮熟,你认为淮的想法更合理?请写出理由。

六、课本拓展题

1.一位同学用温度计测量沸水的温度。他将温度计放入水中( 如图1-10所示),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将温度计从水中取出来读数,请你指出他在

操作过程的两处错误:

(1) 。

(2) 。

2.酷暑时,狗不能靠身体出汗散热来保持体温。只能伸

长舌头,大口大口喘气,加快呼吸,它这样做的物理道理

是:。

说明:这两道题都来自课本插图提出的问题,难度不大,但图文并茂、文理结合,增强兴趣。

2008中考物理第一轮复习——第四讲:物态变化参考答案与提示

能力训练1.摄氏温度,零下 4.2 摄氏度 2. 1℃,-11℃ 3.22 ,不能 4.第5min~第10min,晶体 5.C 6.(1)凝固;(2)答案不唯一,示例:放入衣箱中的樟脑球变小 7.c 8.乙,80℃,固液混合,液,4 9.B 10.升华,升华,液化,小水珠 ll.液化,凝华 12.D l3.BC l4.B l5.①22;2水温随时间逐渐下降,且下降得越来越慢,最后基本保持不变。

l6 .小冬的想法更合理。只要能维持水沸腾,不论用大火还是小火,水的温

度都不再改变。火太大既浪费能源,又会使水因剧烈汽化而容易干锅。

课本拓展题1.(1)温度计玻璃泡接触容器底;(2)将温度计从水中取出

来读数 2.增大(液体)表面积,加快蒸发;加大(液面 )空气流动速度使蒸

发加快。

凸透镜成像规律记忆口诀(给

中学生讲物理)

2011-08-15 11:48:04| 分类:默认分类|字号订阅

每一个对称的凸透镜都有一个焦距;焦距是不变的!

凸透镜成像,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距”和“焦距”这两个参

数息息关联。“凸透镜的光心”是基点,“焦距”是参照,“物距”是变数,“像”

是结果。

口诀中,每一句的前面系指“物”所处的位置;后面系指“像”所处的位置和大小的变化。(句中后面虽无“像”字,但其义系指“像”的变化状态。)

记忆口诀:(结合教课本上《凸透镜成像试验图》来记)

1焦,2焦,分水岭;1不成像,2孪生。

1向2移,大趋孪;2后远走,像缩行。

1大:实像,倒,两边;1·物越近,越大、远。

1小:虚像,立,一边;物越远心,越大、远。

注:①实像、虚像的物或像,其远、近,大、小变化,皆乃反之亦反。

②远、近,是指物或像与凸透镜光心之间的距离;像大、小是指像与物的实际大小相比。

口诀释义:

(1)1焦、2焦,分水岭;1不成像,2孪生。

凸透镜的1倍焦距(f点)和2倍焦距(2f点)处,是物距和像距之间关联变化规律的分水岭;物距=1个焦距,不能成“像”,物距=2个焦距,“物”和“像”大小相同,犹如孪生的一样。

(2)1向2移,大趋孪;2后远走,像缩行

“物”从焦距1(f点)向焦距2(2f点)移动:“像”在靠近焦距1处较大,随着“物距”逐渐拉大,“像”便逐渐缩小,待物距趋近于焦距2时,“像”就趋近和“物”相同,二者犹如孪生的一样。物距>2个焦距(2f 点)后,若继续渐渐远离,“像”亦就随着“物距”渐渐的拉大,而渐渐缩小。

(3)1大:实像,倒,两边;1·物越近,越大、远。

物距>1个焦距:成实像,倒立的,“物”和“像”分别位于凸透镜的两侧;“物”越靠近1,“像”就越大、越远。

(4)1小:虚像,立,一边;物越远心,越大、远。

物距<1个焦距:成虚像,正立的。“物”和“像”位于凸透镜的同侧;“物”离凸透镜的光心越远,“像”就越大、越远。

(只是示范。可用自我的经历、熟悉的事,将资料编成“顺口溜”,更好记!)“凸透镜成像规律”总结成了四句简明、易记、:“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像的大小像距定,像儿跟着物体跑。”

“一倍焦距分虚实”是说物体放在凸透镜的焦点处,不能成像;当物距小于焦距(uf)时成实像,即焦点是凸透镜成虚像或实像的分界点。

“二倍焦距分大小”是说物距大于一倍焦距而小于二倍焦距(f2f)时,成倒立的、缩小的实像。即二倍焦距处是凸透镜成放大像或缩小像的分界处。

“像的大小像距定”,即像距变大像变大,像距变小像变小。

“像儿跟着物体跑”,即物体向哪个方向运动,像就向哪个方向移动。

现代摄影机.摄像机所用的光学镜头是可变焦距的,当物距改变时,可以不改变镜头到底片的距离(像距)仍可获得清晰的像,如果被除拍摄物体远离镜头而去,则镜头的焦距应变小还是变大?

问题补充:请给出祥细说理过程,最好是图片

根据公式1/f=1/u+1/v,当V不变时,u增大,1/u变小,所以1/f也变小,则f应变大,所以焦距变大.

从初中角度理解,当焦距不变时,物距增大,像距要减小,像更靠近焦点,而当像距不变时(镜头到底片的距离),物距增大,像也应更靠近焦点,所以只有通过焦距增大的方法使像更靠近焦点,所以焦距应增大.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