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步调衡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

三步调衡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
三步调衡手法治疗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疗效

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作者:黄运绥腰椎滑脱症有哪些治疗方法?腰椎滑脱症一般都是由于外部创伤 或者遗传,劳损等因素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疾病一般发作与青壮年和中老年人,比较常见。这种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虽然比较常见,但是严重的时候也是会威胁人们的生活健康。甚至都不能久坐久站。所以,大家要注意哦。下面我们就看看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吧。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滑脱保守治疗方法如下: 1、腰部制动:包括卧床休息,避免参加腰部负重、扭转、弯腰用力等活动,腰部支具、围腰保护等。 2、药物治疗: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有哪些?非甾体类抗炎药、病灶注射、神经阻滞治疗、中医药等。 3、手法治疗:常用的屈髋屈膝法、屈脊位手法、拉压疗法、旋转整复法等手法,治疗时手法的力、点、度要准确掌握,切忌过重,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复位后症状虽然消失,但不等于治愈,必须采取可靠的腰椎稳定措施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4、牵引治疗: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有哪些?目前最常见的是骨盆牵引。采用仰卧臀部垫枕牵引治疗腰椎滑脱,符合生物力学的作用原

理,能够增加腰椎后凸的力量,减少骨盆前倾。另一方面可使腰椎间隙特别是L5~S1的后侧间隙明显增大,腰骶角变小,可减少L5滑脱的剪力。同时由于腰椎持续后凸,对骶棘肌可产生牵引作用,缓解骶棘肌的反射性痉挛和减轻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有利于减轻腰椎滑脱的剪力,并且还可减轻黄韧带的折叠、粘连及其对椎管和神经根的影响,故能取得良好疗效。 手术治疗 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如果腰椎滑脱的患者出现了神经症状,而且通过正规的保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仍然有长期的腰痛和其它滑脱的伴随症状,即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就应该考虑手术治疗了。腰椎滑脱的手术方法有很多种,医生会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如后路滑脱复位、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等。其原理是先通过一定的方法将滑脱的椎体复位,然后再将相邻的腰椎进行融合,防止再次滑脱并恢复了腰椎的稳定性。如果有神经根的压迫症状,还需要进行神经根管及椎管的减压,从而消除因腰椎滑脱引起的下肢疼痛麻木等。手术治疗的风险高,不到最后时刻我们不推荐您使用手术疗法。

痹症(腰椎滑脱)

痹症(腰椎滑脱) 科室:住院康复科姓名:赵某某床号:35 住院号:201401497 入院记录姓名:赵某某职业:无性别:男工作单位:淮阴区三树镇三坝村河南组年龄:40岁住址:淮阴区三树镇三坝村河南组婚姻:已婚供史者:患者本人(可靠)出生地:江苏省淮安市入院日期:2014年12月13日08时30分民族:汉族记录日期:2014年12月13日09时00分发病节气: 小雪主诉: 腰部伴右下肢疼痛痛五年,加重二月。现病史: 患者五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同时伴右胯部疼痛,有时候行走时,髋关节发生弹响。曾经在涟水高沟针灸、泗阳做针刀治疗、在泗阳某老中医处吃中药汤方治疗,效果欠佳。有走路时可使疼痛加重,早晨起床直部起腰,骑车走路时候颠簸都能使疼痛加重,患者自行服用止痛药物。2014年10月13日,在淮安市第一人民医院查CT(片号:C201417471)示:1、腰4椎体向前滑脱I度,2、L4/5,L5/S1腰椎间盘膨出。二月前,在工地上做事劳累后腰部疼痛加重,一般做事情到下午的时候,就会发生腰部同时伴有右下肢酸痛麻木,有一种拘挛感,严重不能站立,行走500米的时候,就发生酸疼难忍,麻木明显加重,需要就地休息后方能缓解,夜间疼痛明显,在床上不能翻身转侧,患者痛苦异常。严重影响正常起居生活。现欲系统正规保守治疗,行相关检查,参照一院的CT片后,拟“腰椎滑脱”收住入院。患者发病以来,无大小便失禁,无头晕,无恶心、呕吐。刻下,患者神志清,精神可,腰部、右臀部酸痛明显,伴右下肢麻木疼痛,走路时,伴有髋关节弹响,饮食可、睡眠欠佳,二便如常。既往史:患者既往体健。否认有“冠心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病史,否认有“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否认有“手术、输血”史。预防接种随社会。无药物过敏史。个人史:出生于淮安本地,生活条件可,无日本血吸虫病史,未去过疫区无疫水接触史,无烟酒嗜好。婚育史:适龄婚配,配偶体健。家族史:否认有家族性遗传性疾病史。望闻切诊:神志清楚,面色暗红,痛苦面容,体型适中,营养中等,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体格检查 T: 36.3℃ P:70次/分 R:18次/分 BP:120/85mmHg 神志清楚,面色暗红,痛苦面容,体型适中,营养中等,扶入病房,查体基本合作,偶有被动体位。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细。头颅大小形态正常无畸形,巩膜无黄染,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约为3.0mm,对光反射灵敏,耳鼻无异常分泌物,口唇无紫绀;气管居中,双侧甲状腺未触及肿大,颈静脉未见怒张;胸廓对称,无压痛,双肺语颤正常,叩诊呈清音,两肺呼吸音清,未闻及

正确掌握腰椎滑脱的治疗原则

正确掌握腰椎滑脱的治疗原则 由于腰椎滑脱有其特有的病理解剖学改变及放射影像学特征,因此在导致腰痛的各种病因中比较容易被诊断,理应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有一些患者手术治疗后症状没有改善,甚至病情进一步加重,这除与术者的技术和经验等有关外,对腰椎滑脱不同病理改变的认识及对不同治疗方法的适应证的选择是影响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 1 不是所有的腰椎滑脱都需要治疗 有些医生认为,腰椎峡部裂都需要手术治疗,以防止腰椎进一步滑脱,症状加重,神经受压。实际上,一部分腰椎峡部裂患者直到老年才出现腰痛症状,甚至一些轻度脊椎滑脱患者因无腰痛症状,终生未经治疗。研究表现,获得性腰椎滑脱患者其慢性腰痛的程度及类型与正常人无实质性差异。最新的研究提示,中年人群中,X线像诊断为轻度或中度的腰椎滑脱者其腰痛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与无腰椎滑脱者无不同。因此,轻度腰椎滑脱不一定是腰痛的根源,对于无腰痛症者没有职业限制的必要,更不需要手术治疗。 2 伴有腰痛的腰椎滑脱并非都需要手术 对有腰痛症状的腰椎滑脱患者,首先应明确其疼痛的部位及性质,判断其疼痛是否与滑脱有关,因为与滑脱部位相邻椎间盘的变性、小关节病变或软组织损伤等都可导致腰痛,应针对其原因进行对症治疗,或进行试验性治疗,如制动、理疗。保守治疗无效或确定其疼痛与滑脱有关时,再考虑手术治疗。另外,对老年患者应慎重考虑下腰椎融合后可能带来的弊端。 3 根据滑脱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 腰椎滑脱有多种分类方法,常用的分为发育性滑脱和获得性滑脱,临床上以后者多见。多数骨科医生在描述滑脱程度时采用1~4级即Meyerding分级,实际上Newman 系统可能更确切反映腰椎滑脱的状况。因它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与四级分类法相近,

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作者:黄运绥退变性腰椎滑脱是指腰椎间盘退变和相邻的关节突骨关节炎,而致腰椎位移,但椎弓完整无缺陷。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最初命名为假性滑脱以区别于因椎弓崩裂所致的滑脱,认识到关节突关节退变为本症之特征,特称为退变性滑脱。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滑脱症一般都是由于外部创伤或者遗传,劳损等因素所造成的。而且这种疾病一般发作与青壮年和中老年人,比较常见。这种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虽然比较常见,但是严重的时候也是会威胁人们的生活健康。甚至都不能久坐久站。所以,大家要注意哦。 退变性腰椎滑脱会使上一椎体后缘和下一椎体椎板的压迫和椎 间盘膨出或突出、黄韧带的肥厚等因素,致椎管容积减少,出现腰椎管狭窄的症状。 若患有退变性腰椎滑脱,应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明确病因,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正确的治疗方法,及时有效的根治,切勿盲目的服药,以免延误病情。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腰椎滑脱的治疗方法有哪些?腰椎滑脱保守治疗方法如下: 1、腰部制动:包括卧床休息,避免参加腰部负重、扭转、弯腰用力等活动,腰部支具、围腰保护等。

2、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抗炎药、病灶注射、神经阻滞治疗、中医药等。 3、手法治疗:常用的屈髋屈膝法、屈脊位手法、拉压疗法、旋转整复法等手法,治疗时手法的力、点、度要准确掌握,切忌过重,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复位后症状虽然消失,但不等于治愈,必须采取可靠的腰椎稳定措施巩固疗效,防止复发。 4、牵引治疗:目前最常见的是骨盆牵引。采用仰卧臀部垫枕牵引治疗腰椎滑脱,符合生物力学的作用原理,能够增加腰椎后凸的力量,减少骨盆前倾。另一方面可使腰椎间隙特别是L5~S1的后侧间隙明显增大,腰骶角变小,可减少L5滑脱的剪力。同时由于腰椎持续后凸,对骶棘肌可产生牵引作用,缓解骶棘肌的反射性痉挛和减轻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有利于减轻腰椎滑脱的剪力,并且还可减轻黄韧带的折叠、粘连及其对椎管和神经根的影响,故能取得良好疗效。

骨伤科-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

腰痛病(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 (2017年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腰部有扭伤史; (2)腰部疼痛,活动受限; (3)腰肌或臀肌痉挛,或可触及条索状硬结,腰骶部可有明显压痛点。 2.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1982年Willis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诊断标准》。 (1)腰痛伴臀部疼痛、下肢疼痛和麻木。 (2)X线示腰椎退行性改变(牵拉性骨刺、椎间隙狭窄、小关节增生)。 (3)腰椎前后平行滑移大于2mm。 (二)分期诊断 1.急性期:表现为腰腿疼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转侧,不能入睡,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 2.缓解期:表现为腰腿疼痛、活动受限好转,但仍有疼痛,不耐劳,不能久坐、久站、久行,生活质量受到一定影响。 3.康复期:表现为腰腿疼痛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久站久坐久行受限得到进一步改善,可从事基本日常生活工作,生活质量得以控制。 (三)证候诊断 1.风寒湿阻证:腰腿酸胀重着,时轻时重,拘急不舒,遇冷加重,得热痛缓。舌淡苔白滑,脉沉紧。 2.血瘀气滞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3.湿热痹阻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证: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腰椎滑脱诊断症状及治疗方案

腰椎滑脱诊断症状及治疗方案 简介: 腰椎滑脱症是指由于腰椎椎弓峡部裂,是椎体发生滑脱、压迫神经根,产生以腰腿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男性多见,主要发生在L5和L4。 病因: 根据其病因可分为: 1.先天性腰椎弓中央及两侧各有化骨中心,在发育中未能连接而成峡部裂,胎儿出生时即有椎弓峡部的缺损。行走之后逐渐发生滑脱。 2.家族型或遗传性腰椎滑脱症,其原因也是先天性腰椎峡部化骨中心未能愈合,但有明显的家族型,可能系儿童时期细弱的峡部折断而成峡部缺陷。 3.后天性、疲劳骨折,峡部较细小,可能为发生峡部裂的内在因素。相对细小的峡部,在劳动、运动或轻微外伤时,易发生劳损骨折。由于症状轻或无症状而易被忽视,致骨折不连接,形成峡部裂。 4.创伤性腰椎滑脱症,腰椎峡部因外伤特别是后伸损伤,可发生骨折。 临床表现: 发生腰椎滑脱后,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仅仅在是拍片时发现。也可能会出现各种相关症状,如腰痛、下肢疼痛、麻木、无力,严重

时可出现大小便异常。滑脱较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凹陷、腹部前凸,甚至躯干缩短、走路时出现摇摆。 诊断和鉴别诊断: (一)诊断 1.下腰痛,在正中或偏一侧,深在,劳动后加重,休息则好转。疼痛可向臂部或大腿后面放射。如压迫神经根或伴椎间盘突出,则下肢放射痛沿坐骨神经根的分布走行。 2.站立时腰生理前凸增加。 3.直腿抬高多不受限,下肢的感觉、肌力及反射正常。 4.X线片显示腰椎峡部缺陷。峡部裂隙之改变由裂隙增宽、硬化、颈部细长,向前延伸。 5.CT检查可显示腰椎峡部列。在先天性腰椎滑脱严重者,腰前凸明显,L4及L5棘突积气上下韧带常有压痛,腰部活动受限。有神经根受压征者,可根据感觉及肌力的改变来定位。 符合上述第1~3项可拟诊。第5项确诊。 (二)鉴别诊断 1.腰肌劳损和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损伤:好发于长期弯腰工作者。主要症状未腰部酸痛。劳累后加重,卧床休息后好转。但卧床过久后,又感腰部不适,稍事活动后好转。X线片可明确鉴别诊断。 2.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主要症状为腰痛。少数可向下肢放射,第三腰椎横突处压痛,无坐骨神经症状。X线检查可明确诊断。 3.腰椎管狭窄症:许多因素可引起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狭

腰椎滑脱治疗

腰椎滑脱治疗(1)保守治疗保守治疗适合于所有病人,而且多数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疗效。保守治疗中需定期复查腰椎X线,了解滑脱情况。如果有腰痛和腿部的不适,在休息后通常症状可以得到缓解。保守治疗包括手法、卧板床休息,禁止增加腰部负重的活动,如提重物、弯腰等,加强腰背肌肉功能锻练,腰围保护,结合理疗如微波、红外、热疗,口服消炎止痛药。(2)手术治疗如果腰椎滑脱的患者出现了神经症状,而且通过正规的保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或缓解不满意,仍然有长期的腰痛和其它滑脱的伴随症状,即保守治疗无效,影响到生活和工作,就应该考虑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的手术方法有很多种,如后路滑脱复位、椎弓根螺丝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等。(3)康复无论是采取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康复非常重要。要尽量避免提重物、弯腰或者剧烈的运动如足球、高强度的训练(跑步,有氧运动)等。腰背肌功能锻练极其重要,有条件的话可多参加游泳锻练。还有,要保持合适的体重,进行适当的运动 你好!我也是一个腰椎滑脱的患者,我手术巳一年多了,手术很成功!但仍有不适,这是因为: 1.手术中是要动到我们的神经的,需要时间修复. 2.原先受压的神经也需要时间恢复. 3.手术中的损伤你才二个月,还需要时间呵. 4.骨的重塑一般要在第二年才完成. 患友:你要耐心呵!三个月后拍片复查,融合了适度活动!祝早日康复! 一个江苏的患友. 腰椎滑脱的治疗 (一)腰椎滑脱的治疗原则 腰椎滑脱治疗的原则包括如下几条:①不是所有的腰椎滑脱都需要治疗。实际上,相当一部分腰椎滑脱患者终生无腰痛症状,未经治疗;最新研究结果证实,获得性腰椎滑脱患者其慢性腰痛的程度及类型与正常人无实质性差异。②伴有腰痛的腰椎滑脱并非都需要手术。对有腰痛症状的腰椎滑脱患者,首先应明确其疼痛的部位及性质,判断其疼痛是否与滑脱有关,因为与滑脱部位相邻椎间盘的变性、小关节病变或软组织损伤等都可导致腰痛;应针对其原因进行对症治疗,或进行试验性治疗,如制动、理疗;保守治疗无效或确定其疼痛与滑脱有关时,再考虑手术治疗。③根据滑脱的严重程度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重要的是手术前对患者的年龄、滑脱类型、滑脱程度、椎间盘及椎管的状态作出综合评价,从而选择适当的手术方法,以期取得预想中的效果。④滑脱椎体的融合是手术治疗的最终目的。对腰椎滑脱患者来说,一个理想的手术应该包括受压神经组织的减压、滑脱椎体的复位及内固定、滑脱椎体与邻近椎体的融合。 (二)腰椎滑脱的非手术治疗 适用于病史短、症状轻、无明显滑脱的患者,单纯峡部裂患者及年龄大、体质差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非手术疗法主要包括:休息理疗、腰背肌锻炼、腰围或支具、对症处理等。经规范化保守治疗后,大多数患者症状能够缓解。 (三)腰椎滑脱的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 (1) 无或有症状;滑脱大于50%;处于生长发育期的青少年(2) 进行性滑脱者(3) 非手术治疗无法矫正脊柱畸形和步态明显异常者(4) 非手术治疗不能缓解疼痛者(5) 下肢出现神经症状或马尾压迫综合征者。

脊柱滑脱症

脊柱滑脱症介绍 脊柱滑脱通常指某节椎体向前或向后移位,常见于腰椎,在我国腰椎滑脱症是骨科的常见病之一。目前将腰椎滑脱分成发育不良性(包括高度发育不良性及低度发育不良性)、峡部裂性、退变性、创伤性和病理性等6种。其中又以峡部裂性及退变性多见。 一、腰椎滑脱的流行病学及病因学 (一)腰椎滑脱的相关流行病学资料 腰椎滑脱的发病率因种族、地区而异,在欧洲为4~6%,在我国约占人口总数的4.7~5%;峡部崩裂引起的滑脱约占15%,退行性腰椎滑脱约占35%。在我国腰椎滑脱的发病年龄以20~50岁较多,占85%;发病男性多于女性,男女之比为29:1。腰椎滑脱常见的部位是L4~L5及L5~S1,其中腰5椎体发生率为82~90%。 (二)腰椎滑脱的病因学 腰椎滑脱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明确,大量研究表明先天性发育缺陷和慢性劳损或应力性损伤是两个可能的重要原因,一般认为以后者为主。 1.创伤性 腰椎峡部可因急性外伤,尤其是后伸性外伤产生急性骨折,多见于竞技运动现场或强劳动搬运工。 2.先天性遗传因素 腰椎胎生时有椎体及椎弓骨化中心,每侧椎弓有两个骨化中心,其中一个发育为上关节突和椎弓根,另一个发育为下关节突、椎板和棘突的一半。若两者之间发生不愈合,则形成先天性峡部崩裂(spondylolysis),又称为峡部不连,局部形成假关节样改变。行走以后由于站立可使上方的脊椎向前滑动,称为脊椎滑脱(spondylolisthesis);也可因骶骨上部或L5椎弓发育异常,而产生脊椎滑脱,其峡部并无崩裂。 3.疲劳骨折或慢性劳损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人体处于站立时,下腰椎负重较大。导致前移的分力作用于骨质相对薄弱的峡部,长期反复作用可导致疲劳性骨折及慢性劳损损伤。 4.退变性因素 由于长时间持续的下腰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的小关节发生磨损,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突变得水平,加之椎间盘退变、椎间不稳、前纵韧带松弛,从而逐渐发生滑脱,但峡部仍保持完整,故又称假性滑脱。多见于50岁以后发病,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多见于L4,其次是L5椎体,滑脱程度一般在30%以内。 5.病理性骨折 系全身或局部病变,累及椎弓、峡部、上、下关节突,使椎体后结构稳定性丧失,发生病理性滑脱。局部骨病变可以是肿瘤或炎症。 二、腰椎滑脱的生物力学分析 临床上绝大多数腰椎滑脱发生于L4~L5或L5~S1,本文以上述两个节段为例阐明其力学机制。 脊柱任一运动节段均存在剪切力,在腰骶部因椎间隙倾斜,剪切力尤为明显。因此,上一椎体对下一椎体有向前滑移、旋转的趋势。在生理载荷下,腰椎保持相互间的正常位臵关系有赖于关节突关节、完整椎间盘的纤维环、周围韧带、背伸肌收缩力量和正常的脊柱力线。任何一种或数种抗剪切力机制的减弱或丧失均将导致腰骶部不稳,久之产生滑脱的病理过程。 正常人体重心位于腰骶关节前方,一旦发生滑脱,前臵载荷重力力臂增加,将明显增加L5~S1间剪力,可加速椎间盘退变,导致小关节退变或关节囊韧带撕裂等。L5重度滑脱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考1982年Willis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诊断标准制定。 1.腰痛伴臀部疼痛、或和下肢疼痛、麻木。 2.X线示腰椎退行性改变(牵拉性骨刺、椎间隙狭窄、小关节增生),无峡部不连表现。 3.腰椎前后平行滑移大于2mm。 具备1、2和3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湿阻证:腰腿酸胀重着,时轻时重,拘急不舒,遇冷加重,得热痛缓。舌淡苔白滑,脉沉紧。 2.血瘀气滞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3.湿热痹阻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证: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5.气血亏虚证:面色少华,神疲无力,腰痛不耐久坐,疼痛缠绵,下肢麻木。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 1.松解类手法 (1)基本手法:腰腿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腰骶部部的肌肉,时间可持续3~5分钟。 (2)腰部牵引法:患者俯卧位,两手紧抓床头,术者位于床尾,两手分别握住其两下肢的踝部,沿纵轴方向进行对抗牵引。 (3)腰部屈曲滚拉法:患者仰卧位,两髋膝屈曲,使膝尽量靠近腹部。术者一手

扶两膝部,,一手扶两踝部,使腰部过度屈曲,再将双下肢用力牵拉伸直。 2.整复类手法 (1)坐姿定位旋转复位法:(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项目.课题号:2002-Ⅲ-09)第1步:晃腰推拿。患者俯卧,全身放松,医生双手置脊柱两旁,骶棘肌表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节奏地推揉骶棘肌,同时使腰段脊柱左右晃动。第二步:定位旋转扳法:患者坐于特制的治疗椅(见图1)上,腰部放松,固定患者的双下肢,术者一手顶住滑脱腰椎的棘突,另一手从患者健侧的腋下穿过,按住对侧的颈肩部,先令患者慢慢作脊柱前屈,当前屈至拇指下感到棘突间隙张开时,在此幅度稳住;嘱患者向健侧作最大幅度的旋转;同时按住颈肩部的手屈曲旋转患者腰部,此时常能听到“咔嗒”声,术者按住棘突的拇指下也感有棘突跳动。患侧侧重复同样的手法操作。第三步:嘱患者俯卧于诊床上,应用推、揉、滚、拿等放松手法放松患侧腰部及患肢。施术完毕。 图1 腰椎坐姿旋转治疗椅 (2)腰椎斜扳法:第一步,晃腰推拿。患者俯卧,全身放松,医生双手置脊柱两旁,骶棘肌表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节奏地推揉骶棘肌,同时使腰段脊柱左右晃动。第二步,让患者侧卧位,健肢在上,患肢伸直,健肢屈髋屈膝,术者一肘部按于肩前,一肘部按于健侧臀部,两肘向相反方向用力,当腰部有绞锁感时两肘突然用力,可听到“咔嚓”响声,然后让患者健肢在下,患肢在上,侧卧位,再次重复上述手法,术毕。 (3)抱膝滚腰法:让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屈膝屈髋,双手抱膝。术者一手抱膝一手抱臀部,将患者下肢抱起,膝盖紧贴胸部,做腰部前屈翻滚运动。每次10~20分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

退行性腰椎滑脱症中医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考1982年Willis的退行性腰椎滑脱症的诊断标准制定。 1.腰痛伴臀部疼痛、或和下肢疼痛、麻木。 2.X线示腰椎退行性改变(牵拉性骨刺、椎间隙狭窄、小关节增生),无峡部不连表现。 3.腰椎前后平行滑移大于2mm。 具备1、2和3即可诊断。 (二)证候诊断 1.风寒湿阻证:腰腿酸胀重着,时轻时重,拘急不舒,遇冷加重,得热痛缓。舌淡苔白滑,脉沉紧。 2.血瘀气滞证:腰腿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旋转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3.湿热痹阻证:腰部疼痛,腿软无力,痛处伴有热感,遇热或雨天痛增,活动后痛减,恶热口渴,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 4.肝肾亏虚证:腰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或有阳萎、早泄,妇女带下清稀,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多梦或有遗精,妇女带下色黄味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5.气血亏虚证:面色少华,神疲无力,腰痛不耐久坐,疼痛缠绵,下肢麻木。舌淡苔少,脉细弱。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 1.松解类手法 (1)基本手法:腰腿部一指禅推法、点按法、滚法、拿法、揉法、推法、叩击法等,可选择上述手法一种或几种放松腰骶部部的肌肉,时间可持续3~5分钟。 (2)腰部牵引法:患者俯卧位,两手紧抓床头,术者位于床尾,两手分别握住其两下肢的踝部,沿纵轴方向进行对抗牵引。 (3)腰部屈曲滚拉法:患者仰卧位,两髋膝屈曲,使膝尽量靠近腹部。术者一手扶两膝部,,一手扶两踝部,使腰部过度屈曲,再将双下肢用力牵拉伸直。 2.整复类手法 (1)坐姿定位旋转复位法:(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项目.课题号:2002-Ⅲ-09)第1步:晃腰推拿。患者俯卧,全身放松,医生双手置脊柱两旁,骶棘肌表面,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有节奏地推揉骶棘肌,同时使腰段脊柱左右晃动。第二步:定位旋转扳法:患者坐于特制的

腰椎滑脱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临床表现: 很多滑椎的病人从未有过与之相关的症状,仅在检查其它疾病时偶然发现。 长期反复下腰痛,有时疼痛放射至骶髂部,甚至可放射到下肢。站立、行走、弯腰、负重时疼痛加重,卧床休息时疼痛减轻。 极少数重患者可出现马尾神经受牵拉和受压迫症状,下肢乏力,马鞍区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甚至发生不全性瘫痪。如仅有峡部崩解而无滑脱者,有时无症状,有的出现较轻的下腰痛,能从事一般劳动。患者症状的程度取决于峡部不连的类型、脊柱不稳定的情况、滑脱程度及患者的年龄。 体征: 站立时腰生理前凸加大,严重滑脱者腰前凸更为明显。骶骨因骨盆向后旋而突出,背伸肌紧张。滑脱椎体与上位邻椎及其棘突前移,游离椎弓,棘突相对后凸,形成台阶状,后凸棘突及峡部断裂处可有压痛,叩击痛。附着于两棘突上的棘间韧带,棘上韧带常有劳损甚或断裂而有压痛。腰部活动可减少,直腿抬高多不受限,下肢的感觉,肌力及腱反射无异常。有神经根或马尾神经受压者与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临床表现相似,可根据感觉,肌力或腱反射的改变来定位。并通过X线片和CT,MRI 扫描加以鉴别。 影像学所见 疑为滑椎的儿童或成人,标准的侧位X 线平片是最好的初

步影像学检查手段。侧位X 线平片可观察到椎体的滑移,正位X 线平片如果发现“拿破仑帽样”征,则表明有严重滑椎或滑脱。斜位X 线平片可显示峡部的断裂,即使是不出现椎体滑移时。当峡部断裂时,“苏格兰狗颈”征可以出现在双侧或单侧峡部。如果普通斜位平片不能确诊峡部是否断裂,则需要进一步做 CT 或断层扫描。同位素检查有助于鉴别急性和应力性峡部骨折。 滑椎的程度的划分 ⑴滑椎的程度多采用Meyerding 分级。 Meyerding 分级利用侧位X 线平片对滑椎的程度进行了划分,主要是基于滑椎的椎体对应其下一椎体滑移的百分比。 I 度滑椎小于 25 %, II 度滑椎介于 25 - 49 %之间, III 度滑椎在 50 - 74 %之间, IV 度滑椎为 75 %- 99 %,如果椎体滑移至下一椎体水平以下则为V 度,即滑脱。 ⑵对于滑椎程度的分级有多种,如滑移角度、骶骨倾斜角、矢状面旋转度、改良 Newman 法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时应注意以下三项: 1.临床体征与辅助检查相一致,如棘突压痛、推挤痛、腰 后伸时腰痛的部位、下肢神经功能障碍的定位与腰椎滑脱的部位相一致。 2.检查有无其他下腰痛的疾病,如腰椎间盘突出症、背肌 韧带的扭伤及劳损。

腰椎滑脱症

腰椎滑脱症 发病:欧洲4-6%,我国4.7-5%;峡部崩裂引起的占15%,退行性滑脱占35%;多发年龄20-50岁,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比为29:1; 常见部位:L4-5、L5-S1,L5的发生率为82-90%; 病因: ①创伤:急性外伤、后伸性外伤产生急性骨折,多见于竞技运动现场或劳动搬运工。 ②先天:腰椎胎生时有椎体及椎弓骨化中心,每侧椎弓有两个骨化中心,其中一个发育为上关节突和椎弓根,另外一个发育为下关节突、椎板和棘突的一半,如果两者之间发生不愈合,则形成先天性峡部崩裂(spondyloysis),又称为峡部不连;局部形成假关节样改变,行走以后由于站立也可使上方的脊椎向前滑动,称为脊椎滑脱(spondyloisthesis);也可因骶骨上部或L5椎弓发育异常,而产生脊椎滑脱,其峡部并无崩裂。 ③疲劳骨折或慢性劳损:从生物力学上分析,人体处于站立时,下腰椎负重较大,导致前移的分力作用于骨质相对薄弱的峡部,长期反复作用可导致疲劳性骨折及慢性劳损损伤。 ④退变性因素:由于长时间持续的下腰不稳或应力增加,使相应的小关节发生磨损,发生退行性改变,关节突变得水平,加之椎间盘退变、椎间不稳、前韧带松弛,从而逐渐发生滑脱,但峡部仍然保持完整,又称为假性滑脱,多见50岁后发病,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3倍,多见L4,其次是L5椎体,滑脱程度一般在30%以内。 ⑤病理性骨折:全身或局部病变,累及椎弓、峡部、上、下关节突,使椎体后结构稳定性丧失,发生病理性滑脱。局部骨病变可以是肿瘤或炎症。 二、腰椎滑脱的生物力学分析 临床上绝大多数腰椎滑脱发生于L4~L5或L5~S1,本文以上述两个节段为例阐明其力学机制。 脊柱任一运动节段均存在剪切力,在腰骶部因椎间隙倾斜,剪切力尤为明显。因此,上一椎体对下一椎体有向前滑移、旋转的趋势。在生理载荷下,腰椎保持相互间的正常位置关系有

腰椎滑脱症护理常规

腰椎滑脱症护理常规 腰椎滑脱是指因椎体间连接异常发生的上位椎体于下位椎体表面部分或全部的滑移.腰椎滑脱一般为前滑脱。后滑脱好发于腰5和腰4椎体. 一、临床表现 腰椎滑脱的辨证分型分为:肝肾亏虚证、血瘀气滞证两型。其临床表现为:(一)肝肾亏虚证 慢性损伤或劳损有腰部酸痛,腿膝乏力,劳累更甚,卧则减轻。偏阳虚者,面色恍白,手足不温,少气懒言,腰腿发凉,舌质淡,脉沉细;偏阴虚者,咽干口渴,面色潮红,倦怠乏力,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二)血瘀气滞证 急性损伤,腰痛如刺,痛有定处,日轻夜重,腰部板硬,俯仰转侧受限,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弦紧或涩。 二、临证(症)施护 (一)肝肾亏虚证 1、注意腰背部保暖,可予以热敷。 2、予以对病变中心点直接艾绒灸;痛甚者直接针刺华佗夹脊穴,泻法运针,其余选用肾俞、大肠俞、环跳、承山等穴;可选择环跳、承山、阴陵泉等穴,采用VB6100mg和甲钴胺0.5mg进行穴位注射。 (二)血瘀气滞证 1、病室环境宜舒适、整齐、安静、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阳光充足,禁止吸烟,每天定时开窗通气。 2、急性期应绝对卧床3星期,观察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和程度。抬高床头20°,膝关节屈曲,放松背部肌肉,增加舒适感。不习惯长期侧卧者亦可在膝部垫高后屈髋屈膝仰卧,每日除了必要起床的事外,应尽量卧床,直至症状甚本缓解。指导病人及家属帮助病人进行床上翻身,同时作张口呼吸,以使肌肉放松。 3、予以对病变中心点直接艾绒灸;痛甚者直接针刺华佗夹脊穴,泻法运针,其余选用肾俞、大肠俞、环跳、承山等穴;可选择环跳、承山、阴陵泉等穴,采用VB6100mg和甲钴胺0.5mg进行穴位注射。 三、饮食护理

治疗腰椎滑脱的方法

病因腰椎滑脱的原因可以是先天性的(出生时就存在),也可能是后天性的,在儿童时期或更晚些发生。主要是因各种过度的机械应力引起,诱因包括搬运重物、举重、足球、体育训练、外伤、磨损和撕裂。还有一种腰椎滑脱是退行性的,即由于腰椎各种结构老化而发生结构异常,通常发生于50 岁以后,这种滑脱通常伴有腰椎管狭窄,多需要手术治疗。 症状发生腰椎滑脱后,患者可以没有任何症状,仅仅在是拍片时发现;也可能会出现各种相关症状,如腰痛、下肢疼痛、麻木、无力,严重时可出现大小便异常。滑脱较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腰部凹陷、腹部前凸,甚至躯干缩短、走路时出现摇摆。如果腰椎滑脱没有明显的加重,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定期复查腰椎X 线,了解滑脱情况。如果有腰痛和腿部的不适,在休息后通常症状可以得到缓解。 治疗保守治疗包括卧床2-3 天,禁止增加腰部负重的活动,如提重物、弯腰等,结合理疗如红外、热疗,口服消炎止痛药如布洛芬、芬必得等。此外,还可以配带腰围、支具,配带后能减轻腰部的负担,缓解症状。如果腰椎滑脱的患者出现了神经症状,而且通过正规的保守治疗后症状无明显缓解,仍然有长期的腰痛和其它滑脱的伴随症状,即保守治疗无效,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就应该考虑手术治疗了。腰椎滑脱的手术方法有很多种,如后路滑脱复位、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等。 一般治疗腰椎滑脱的方法有:1推拿技术 推拿是非手术治疗腰椎滑脱症的最主要方法,据临床运用大体可分为传统推拿手法和现行推拿手法2种。 (1)传统推拿:此方法是以前常用,患者俯卧先予放松手法,然后采用坐位或卧位腰椎定点旋转复位法或斜板法等,但此法对椎弓断裂者是否适用应值得考虑。 (2)现行推拿:近年来,随着对此症研究的深入,手法进展很快,呈多种多样,现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①拉压疗法②反弹按摩法③托挺法④腰部后伸板法⑤屈髋屈膝抱滚法 2 牵引方法及器械 目前普遍认为牵引是保守治疗腰椎滑脱的主要手段之一,认为通过牵引可拉伸腰椎间隙,使之产生负压和中心回吸作用,有利于滑脱腰椎的回位、组织的回纳及改善椎盘小关节及软组织的位置关系。目前主要有以下牵引方法: (1)自身悬吊牵引(2)腰椎骨盆牵引 3 药物注射法

腰椎滑脱角

滑脱角平均进展15°~20°〔5〕 ADMIN / 2012 年7 月16 日/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方法/ PERMALINK 滑脱角平均进展15°~20°〔5〕 而今有很多的人都在问腰椎骨滑脱的疗养方有哪些呢?由于有很多的患者伴侣们都举办过腰椎骨滑脱的疗养,但是效果都不是很好,所以针对这个题目上面就由相关专家举办先容一下吧。 腰椎骨滑脱是指腰椎椎体间部门或全部错位的一种疾患,临床上日常称之为滑椎,日常是上位椎体向前滑脱。腰椎骨滑脱的发病率在欧洲为3~7%,国际还欠缺准确的统计原料,日常以为,对有腰痛的患者的旧例X摄片检验挖掘在成人中约5%患有腰椎骨滑脱的倾向。 目前,对腰椎骨滑脱的病因还很不明确。腰椎骨滑脱最多见的因由是随年龄增加而发生的退行性的腰椎骨滑脱,又称假性滑脱;其次为由于行动损伤、天生或不明因由造成腰椎峡部崩裂而招致的腰椎滑脱,又称真性滑脱;腰椎骨滑脱好发于腰4~5椎体间以及腰5~骶1椎体之间。 退行性腰椎骨滑脱是由于长期间的持续的腰椎不稳定,使相应的小关节发生退行性转折,关节突变得水平,加之椎间盘退变,使得椎骨之间的连接变得松弛不稳定,而逐渐发生腰椎骨滑脱。此种疾患因峡部维系完整性,故又称假性滑脱。多见于50岁以来,女性多于男性,多发生于腰4椎体向前滑脱,腰椎盘突出治疗仪。其次是腰5椎体向前滑脱。退行性腰椎骨滑脱的水平日常斗劲轻,多为2 度以内滑脱。 大大都腰椎骨滑脱是没有症状的,常在体检拍片时无意挖掘。也有部门病人因下腰痛就诊时拍摄X线片时挖掘有腰椎滑脱。腰椎骨滑脱患者的症状与腰椎滑脱的类型、脊柱的稳定性、滑脱的水平以及年龄等要素相关。 并不是每一个腰椎骨滑脱和峡部崩裂的患者都须要疗养。在X片骨质增生的偏方实有腰椎骨滑脱的患者仅有30%会出现症状。看待没有症状无意挖掘的峡部崩裂性腰椎滑脱和退变性腰椎骨滑脱,无需疗养,只须增强腰背肌练习,增强腰椎稳定性,防止滑脱进一步减轻,以及由此而出现的腰痛以及双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痹等症状对腰椎滑脱的认识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但疗养计划至今众口纷纭,疗养效果也大相径庭。Ⅰ~Ⅱ度滑脱疗养报道较多,而重度滑脱的报道较少。若发生Ⅲ度以上的严重滑脱疗养穷苦,且保存较多争议,看看进展。作者对此作一综述。 1腰椎滑脱的生物力学 近年来,腰椎滑脱疗养方法历经厘正,归因于对滑脱病因、病理的深切认识,其中生物力学要素尤为重要。绝大大都滑脱发生于L4~L5或L5~S1,本文以L5~S1为例阐明其力学机制。 等均对脊柱滑脱的生物力学举办过深切探究〔1~3〕,以为在脊柱任一行动节段均保存剪力,在腰骶部因椎间隙倾斜,腰间盘突出的治疗仪。剪力尤为彰彰。以

腰椎滑脱护理查房

腰5椎体滑脱 一、简要病史 患者高绪泉,男,67岁,因双膝关节及腰部疼痛伴活动受限半年,加重1月。入院前半年,患者不明诱因出现腰部及双膝关节疼痛,活动受限,双下肢无麻木,在攀钢医院住院口服药物、外用膏药、针灸理疗等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但症状反复。入院前1月,患者不明显诱因出现双膝关节及腰部疼痛加重,以左膝关节及左下肢疼痛明显,为求进一步治疗,2016年7月29日门诊以1、双膝骨关节炎2、腰椎滑脱收入膝关节外科治疗,于2016年8月3日转入我科继续治疗。 查体:患者步入病房,神志清楚,慢性面容,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饮食、睡眠、大小便正常。测体温36、2℃,脉搏7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18/70mmHg。腰部广泛压痛以腰4/5棘间明显,无明显下肢放射痛,肢端感觉血运正常,右下肢直腿抬高试验60°(-),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50°(+),双膝关节微肿胀,广泛压痛,以左膝压痛明显,髌骨碾磨实验、回旋挤压实验阳性,左膝浮髌试验(+),右膝浮髌试验、双膝抽屉试验、内外翻试验阴性,左膝关节屈伸活动(-15-100度),右膝关节屈伸活动(-15-100度)。X片及CT片提示L5椎体I度滑脱,椎弓峡部不连 既往史:患者患高血压8+年,进行正规口服药物治疗,8+年前在攀钢医院诊断患有“脑梗塞及冠心病”。

二、诊断: 中医诊断:腰痹(肝肾不足)。 西医诊断:腰5椎体滑脱。 三、诊疗情况: 中医治疗以骨伤3号方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通络止痛。 西医以静脉输入血塞通、复方三维B活血化瘀,营养神经等治疗无效后于2016年8月18号在全麻下行后路切开,腰5椎复位,椎管减压,腰5-S1椎间盘切除,椎间及后外侧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予骨科一级护理,静脉输入头孢她啶、骨肽、泮托等补液、抗炎、能量营养对症支持治疗,现病情平稳,定期换药。 四、护理诊断/问题及护理措施 (一)焦虑、恐惧: 1、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有关 2、与担心预后不佳及术后效果有关 预期目标:患者紧张焦虑等情绪减轻,生理、心理上得舒适感增加,增加战神疾病得信心 护理措施:

腰椎滑脱症

腰椎滑脱症 1范围 本《指南》规定了腰椎滑脱症的诊断、治疗与疗效评定。 本《指南》适用于腰椎滑脱症的诊断、治疗与疗效评定。 2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腰椎滑脱症lumbar Spondylolisthesis 腰椎滑脱症是指由于腰椎椎弓峡部不连,或退化、断裂,椎曲改变,使小关节不稳,致椎体向前、向后或向侧方滑脱,刺激和压迫脊神经、马尾神经引起腰腿痛等一系列症状。 腰椎滑脱症,属中医“腰痛”、“痹证”范畴。 3诊断 3.1诊断要点 3.1.1病史 本病多见中老年人,女性居多,与日常劳动和外伤有密切关系,特别是长时间久坐或妇女妊娠期椎曲加大,由于载重的压应力造成椎弓峡部长期充血而退变、断裂,椎曲异常后出现椎体滑脱。 3.1.2临床表现 3.1.2.1症状 多为慢性腰痛,常为酸胀、沉重、乏力感,开始时感到下腰酸软无力,久坐、久站即感下腰酸痛,卧床休息后减轻,严重时下腰痛,放射到骶部,或双下肢麻痹,甚至酸痛无力,或大小便障碍。 3.1.2.2体征 前滑脱者腰部外观上有明显腰椎前凸,臀部后凸,腰部触诊局部有压痛、凹陷,腰部后正中处呈“阶梯状”样改变,腰部活动障碍。 后滑脱者腰部可呈板硬、僵直,病变节段棘突隆起,腰部后正中处呈“阶梯状”样改变,腰部屈伸受限。 侧滑脱者可见腰部侧弯,臀部向一侧侧凸,双肩不等高,腰部旋转、前屈、后伸受限。 腰椎滑脱可伴有下肢相应的神经支配区域皮肤感觉减退,直腿抬高试验多为弱阳性或阴性,膝或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3.1.2.3影像学检查 3.1.2.3.1X线检查 正位X片示:椎体旋转或轻度侧弯,侧方滑脱可见椎体向侧方位移。侧位X片示:前滑脱者椎曲加大、变直或出现上弓下曲,呈Ⅲ—Ⅴ级,并可以显示滑脱程度。后滑脱者可见椎体向后方滑脱,椎曲一段变直或反弓,呈Ⅲ—Ⅳ级。左右斜位摄X片示:椎弓峡部不连续或断裂。 3.1.2.3.2CT检查 CT检查在反向扫描相应断层可见椎弓根峡部断裂,横断面可显示脊柱滑脱处神经根受压情况,以及

腰椎峡部不连及腰椎滑脱症

腰椎峡部不连及腰椎滑脱症 发表时间:2010-08-09T12:33:53.043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10年第21期供稿作者:关树成 (黑龙江省八五七农场职工医院 158322) [导读] 腰椎椎弓根(或峡部)崩裂系由先天性不连、外伤性骨折及退变性断裂三种原因所致。 腰椎峡部不连及腰椎滑脱症 关树成 (黑龙江省八五七农场职工医院 158322) 【中图分类号】R6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21-0063-02 【摘要】目的探讨腰椎峡部不连及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方法通过对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临床诊断,制定相应的手术方法。结论前路椎体间植骨术、后路植骨融合术等治疗方法对于腰椎峡部不连及腰椎滑脱症德治愈有良好的作用。 【关键词】腰椎峡部不连腰椎滑脱症手术治疗 腰椎椎弓根(或峡部)崩裂系由先天性不连、外伤性骨折及退变性断裂三种原因所致。从大量的临床病例看来,退变性因素占据首位,其次为外伤性,而先天性者较为少见。因此,在探讨这一课题时,一般应以退变性者为代表更为合理。 一、临床症状 因退变所致的脊椎崩裂,其症状与体征较之先天性及外伤性者为复杂。 (1)体型:单纯崩裂不伴滑脱者,体型无异常所见,而一旦向前滑脱,则可出现腰向前凸、臀向后凸、腹部下垂及腰部变短的特殊外观。 (2)腰痛:与一般退变性疾患相似,但压痛点多较明确,并与峡部崩裂的部位及侧别相一致。长时间站立、负重及过劳后加剧,休息后可缓解。 (3)根性症状:大多数病例均有,主要由于局部椎节松动所致的根性刺激症状,或通过窦一椎神经反射出现的假性根性症状。其特点是平卧后即可消失或明显减轻。真正由于脊神经受挤压而引起严重的根性受压征临床上并不十分多见,马尾神经受压者更为少见。 先天性者一般多无明显主诉,大多在体检时发现,但如遇强烈外伤,较之正常人易引起病变。外伤性者均有明显的致伤外力,伤后立即发病,并可感到骨质的断裂伤;由于症状明显、剧痛,一般易引起注意而及早为病人及医生所发现。 二、诊断 本病的诊断及程度判定主要依据X线平片检查。凡疑诊本病者均应常规拍摄正位、侧位及左右斜位片。对显示不良者,可重复拍摄,尤其是斜位片常卤拍摄角度掌握不当而难以如实将病变反映出来。 三、治疗原则 对症状轻、年迈及无法承受手术者,可用非手术疗法治疗,尤其是本病早期、单纯性椎弓崩裂者。但对病程长、劳动及活动强度受限较大者,应采取手术疗法。其手术种类及病例选择如下: (1)前路椎体间植骨融合:疗效较为可靠,尤其是伴有滑脱者可使滑脱早日停止发展。对有椎间盘突出者,可同时行前路髓核摘除术。 (2)后路植骨融合术 1)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操作较为困难且易误伤,施术时应注意。适用于病情较严重或伴有髓核突(脱)出、根性症状严重者。 2)后路横突间加小关节植骨融合术:本术式较为理想,但由于横突深在,且某些个体横突骨质十分菲薄,因此,在暴露时应注意减少损伤。 3)H型植骨:较有效,操作亦简便,但所需骨块较大,异体骨不易被利用,自体骨损伤较大,应酌情选择。 4)RF技术:需在C臂透视机下施术,适用于伴有滑脱的病例,术中同时并用植骨术。 5)其他:各种后路植骨术及椎弓根钢板固定(复位)技术等均有人选用,主要根据具体病例灵活掌握。 四、手术方法 (一)前路椎体间植骨术 1.适应证 (1)青壮年椎弓根崩裂不伴有椎管狭窄及其他病变需后路探查及减压者。 (2)伴有椎体滑脱,且已难以再行复位者。 (3)对根性症状明显、卧床后仍持续不消者不宜行前路融合。 2.麻醉 以持续硬膜外为多用。 3.体位 仰卧位,多从左侧抵达椎体前方,因之左侧腰骶部略微垫高。 4.操作步骤 (1)切口:可取左下腹部斜切口、正中切口、或腹直肌侧方切口等。 (2)暴露施术椎节(多为腰5~骶1处):按前述切口选择其中之一,经腹膜外抵达腰骶部,并处理局部血管。 (3)椎体间植骨融合术式:可选择下述术式中的一种: 1)局部施转插入式植骨术: 2)髂骨块植入融合术: 3)椎节切除复位加内固定术:对伴有明显滑脱的病例,可将椎间盘连同软骨板下方骨质一并切除,而后取髂骨块植入,并选择相适应的内固定物固定之。在切除软骨面下方骨质时切勿过多,仅1~2mm薄薄一层即可,否则易影响椎节的稳定性。术中应注意保持前纵韧带及后纵韧带的完整性,切勿伤及后方的硬膜囊及脊神经根,防止误伤前方的血管。内固定物以钢板螺钉为多用,例如Kaneda,RF技术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