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充学习:(实验三)白细胞形态观察(1)

白细胞形态与分类计数检查:(人医实验诊断学书)

1.中性粒细胞

(1)正常形态:

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直径为10-13um)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两类(核紫色)。细胞体呈圆形,胞质丰富,染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胞核染为深紫红色,染色质紧密成块状,核形弯曲呈杆状的称杆状核,有时核弯曲盘绕而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而核呈分叶核的称为分叶核,通常为2-5叶,叶与叶之间以细丝相连,一般以2-3叶居多,病理情况下,分叶可达10叶。分叶少者属幼稚细胞,分叶越多表示越成熟或越衰老。

(2)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胞

质里的嗜碱区域)、核变性(核固缩、溶解、碎裂)

2.分叶过多:这种细胞核分叶过多,常超过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

核染色质疏松、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在正常人周围血液的中性粒细胞中,具有分叶核的占绝大多数(50%-70%)以2~3叶最多,而不分叶(杆状核粒细胞占1-5%)或分叶过多的较少。在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核象可发生变化,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现象。

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核左移。

核轻度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者,表示感染轻,机体抵抗力强。

核明显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者,表示感染严重。

核显著左移但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者者,表示感染极度严重。

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中性粒细胞核5叶以上者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在炎症恢复期,一过性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2.嗜酸性粒细胞形态:

胞体呈圆形,直径为13~15u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强。胞核多为两叶,呈眼镜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与细胞周围。

3.嗜碱性粒细胞形态:(核分叶常不明显)

胞体呈圆形,直径10~12um,胞质紫红色,内有少量粗大但大小不均、排列不规则的黑蓝色嗜碱性颗粒。常覆盖于核面上。胞核一般为2~3叶,因被颗粒遮盖,核着色较浅,而使分叶有模糊不清感。

4.淋巴细胞形态:

(1)正常形态(LC:核蓝紫色):

可分为大淋巴细胞与小淋巴细胞,前者直径在10~15um,占10%。后者直径为5~10um,占90%。胞体呈圆形或椭圆形。大淋巴细胞的胞质量丰富,呈蔚蓝色,内含少量紫红色嗜天青颗粒。小淋巴细胞胞质很少,甚至完全不见,呈深蓝色(核圆形或肾形)。胞核亦称圆形或椭圆形,偶见凹陷,深紫色,染色质粒密聚集成块状。(淋巴细胞的胞浆清澈透明)

(2)异型淋巴细胞:三型:Ⅰ型(泡沫型)、Ⅱ型(不规则型)、Ⅲ(幼稚型)5.单核细胞(核蓝紫色,但较淋巴细胞核色淡)

胞体大,直径约14~20um,呈圆形或不规则形。胞质量多,呈淡蓝色或灰蓝色,内含较多的细小、灰尘样的紫红色颗粒。细胞核大,核形不规则,肾形、马蹄形(多角形等,形状不规则),常折叠扭曲,淡紫红色,染色质细致,疏松如网状。异常单核细胞表现为胞浆内颗粒较少、空泡、吞噬细胞。

红细胞形态检查:形态变化主要表现在:

1.红细胞大小异常:

正常红细胞:再障、急性失血性贫血

小红细胞:缺Fe

大红细胞:巨幼细胞贫血,溶血型贫血

巨红细胞:缺乏叶酸、VB12

红细胞大小不均:是病态造血

2.红细胞形态改变:

球形红细胞、椭圆形红细胞、靶形红细胞、镰形红细胞、口形红细胞、棘形红细胞、泪滴形红细胞、裂细胞、细胞缗钱状形成。

3.红细胞染色异常:正常色素性,低色素性、高色素性、嗜多色性

4.红细胞中出现异常结构

碱性点彩红细胞,Howell-Jolly body(染色质小体)

Cabot ring (卡波环)、有核红细胞

图谱书:

在分析病情时必须把WBC总数和WBC分类计数结合起来考虑。

WBC总数和各类白细胞百分比的积,即为血液中各类白细胞绝对值。

白细胞形态的临床意义如下:

1.嗜中性粒细胞: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是急性炎症初期的主要细胞成分,临床上白细胞总数增多和减少常常与嗜中性粒细胞增减直接相关。

嗜中性粒细胞增多、减少分别与白细胞总数增多、减少的诊断意义基本一致。

核左移伴WBC总数升高——骨髓造血机能加强,机体处于积极防御状态。

核左移伴WBC总数不升高或降低——表示病情严重,骨髓造血机能衰竭,机体抗病力减低,预后不良。

核右移乃骨髓造血机能衰退的标志,多由于机体高度衰竭而引起,预后宜慎重。

嗜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变化与感染的程度密切相关。感染时,胞浆中出现空泡或蓝墨色、大小不等、分布不均的颗粒,胞浆变成灰蓝色;感染越严重,变化越明显。

2.嗜酸性粒细胞

增多:见于过敏性疾病、寄生虫病、皮肤病、应激反应的抗休克期及感染性疾病的恢复期。

减少:(见书18页)

3.淋巴细胞

属特异性免疫细胞,参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总数增多:见于慢性传染病、淋巴性白血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和急性中毒的恢复期。

总数减少:见于休克和创伤以及淋巴细胞相对减少。

4.单核细胞

总数增多:慢性感染(如霉菌、原虫、结核杆菌、布氏杆菌等感染)及

慢性病理过程(如化脓、坏死、营养障碍、内出血等)。

总数减少:主要见于严重贫血等,如单核细胞长时间消失,则预后不良。5.嗜碱性粒细胞

正常时多数动物的血液中较少见到嗜碱性粒细胞。

增多主要出现在一些慢性变态反应性疾病、白血病等。

血涂片的显微镜检查

1. 红细胞形态检查

主要观察红细胞的大小、形状、胞浆着色、结构等方面有无异常。

(1) 正常形态的RBC:哺乳纲动物的正常红细胞呈双凹圆盘状,在染色的血涂片中呈灰红色,细胞边缘着色较深,中央淡染;同一个体的RBC直径大小应较均匀,成熟RBC无核。

鸟纲和爬行纲动物的红细胞呈卵圆形,有核。

(2) 异常形态的RBC:

①形状异常:异常的红细胞可呈梨形、泪滴形、新月形、哑铃形、三角形、球形等。最常见形态异常是棘状RBC,可由于自身免疫病、中毒性疾病等造成。但多数是血片干燥不及时。

②红细胞叠连:可呈缗钱状

③染色异常:染色过淡,红细胞中央淡染区扩大,提示血红蛋白含量下降;RBC呈灰蓝色或灰紫色,多为刚脱核未完全成熟的RBC。

④有核红细胞:属未成熟的红细胞,慢性贫血时常见。有核红细胞直径常较正常的成熟红细胞大,胞浆着色亦稍嗜碱;有一深染的核,胞核通常较淋巴细胞核着色更深,更接近正圆形。

⑤红细胞大小不均匀:慢性贫血时常见。

核左移——指杆状核细胞百分比增多,并出现中幼、晚幼白细胞。

核右移——指分叶核细胞显著增加,且细胞核分为4~5叶,甚至多叶者。

牛的红细胞:圆形大小不均匀,平均直径5.5 μm,不易形成串钱状。

犬的红细胞:两面双凹的圆盘状,中央区域呈灰白色,大小6~7 μm。

正常犬的大部分循环嗜中性白细胞都是分叶嗜中性白细胞,杆状嗜中性白细胞很少见。

犬的单核细胞:细胞核形状不规则,花边状网状染色质,细胞质大量,呈灰色或蓝灰色。

人的正常值:

中性粒细胞(N):中性杆状核粒细胞 1-5%

中性分叶核粒细胞50-70% 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E) 0.5-5%

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B) 0-1%

淋巴细胞(L) 20-40%

单核细胞(M) 3-8%

白细胞检验(一)

白细胞检验(一) 白细胞检验(一) 【摘要】白细胞旧称白血球。血液中的一类细胞。白细胞也通常被称为免疫细胞。人体和动物血液及组织中的无色细胞。有细胞核,能作变形运动。白细胞一般有活跃的移动能力,它们可以从血管内迁移到血管外,或从血管外组织迁移到血管内。因此,白细胞除存在于血液和淋巴中外,也广泛存在于血管、淋巴管以外的组织中。 【关键词】白细胞免疫检测 一白细胞检验 (一)白细胞计数 【参考值】 (1)静脉血:成人(3.5~9.7)×109/L (2)末梢血:成人(4.0~10.0)×109/L 儿童(5.0~11.0)×109/L 新生儿(15.0~20.0)×109/L 【临床意义】 白细胞总数具有明显的生理波动性,一日之间最高值与最低值之间可以相差1倍。如下午较上午偏高;用餐后较用餐前偏高;剧烈运动、情绪激动时较安静状态下偏高;月经前期、妊娠、分娩、哺乳期亦可增高;新生儿及婴儿明显高于成人。 1.病理性增多急性感染,组织损伤、坏死、恶性肿瘤、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白血病、急性失血、急性中毒、类白血病反应等。 2.病理性减少某些感染,如革兰阴性杆菌感染、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等;某些血液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白细胞不增多型白血病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理化损伤及药物反应;肝硬化、脾功能亢进等。 二白细胞形态 1.中性粒细胞核象变化 (1)核左移:见于感染、类白血病反应或白血病。伴白细胞总数增

加的核左移,见于急性化脓性感染,如大叶性肺炎等;白细胞总数不增加或减少的核左移,见于严重感染、机体抵抗力低下等,如伤寒、中毒性休克的白血症。 (2)核右移:见于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和使用抗代谢药物后。在疾病进行期突然出现核象右移,提示预后不良。 2.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中毒颗粒(toxicgranules):常见于严重的化脓性感染、大面积烧伤等。 (2)空泡变性(vacuoles):常见于严重感染,特别是败血症。 (3)核变性(degenerationofnucleus):临床意义同中毒颗粒及空泡变性。 (4)杜勒体(D6hlebodies):是疾病严重的标志,有时伴中毒颗粒出现。 (5)棒状小体(Auer’sbodies):仅见于白血病细胞中,但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则不出现棒状小体。 (6)Peulger-Hu?t畸形:即中性粒细胞核分叶不良,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异常,亦可继发于某些严重感染、白血病、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肿瘤转移和某些药物治疗后。 (7)Jordan异常:即家族性白细胞空泡形成,见于家族性白细胞空泡增多症。 (8)Mary-Hegglin畸形:即中性粒细胞胞浆内蓝斑形成。见于猩红热、球菌感染及某些烧伤早期病例。 3.淋巴细胞形态异常淋巴细胞形态异常称异形淋巴细胞,根据形态特点分为3型:I型(空泡型)、II型(不规则型)、III型(幼稚型)。除以上-3型外,可有呈浆细胞样或组织细胞样的异形淋巴细胞,见于各种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带 状疱疹、流行性腮腺炎、流感、风疹、原虫、螺旋体感染等;疟疾、过敏性及免疫性疾病等。三血小板检验 (一)血小板计数

补充学习:(实验三)白细胞形态观察(1)

白细胞形态与分类计数检查:(人医实验诊断学书) 1.中性粒细胞 (1)正常形态: 中性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可分为中性杆状核粒细胞(直径为10-13um)和中性分叶核粒细胞两类(核紫色)。细胞体呈圆形,胞质丰富,染粉红色,含较多细小均匀的淡粉红色中性颗粒。胞核染为深紫红色,染色质紧密成块状,核形弯曲呈杆状的称杆状核,有时核弯曲盘绕而呈C形、S形、V形或不规则形,而核呈分叶核的称为分叶核,通常为2-5叶,叶与叶之间以细丝相连,一般以2-3叶居多,病理情况下,分叶可达10叶。分叶少者属幼稚细胞,分叶越多表示越成熟或越衰老。 (2)中性粒细胞形态异常 1.中性粒细胞的中毒性改变:大小不均、中毒颗粒、空泡形成、杜勒小体(胞 质里的嗜碱区域)、核变性(核固缩、溶解、碎裂) 2.分叶过多:这种细胞核分叶过多,常超过5叶以上、甚至在10叶以上、 核染色质疏松、多见于巨幼细胞贫血或应用抗代谢药物治疗后。 3.与遗传有关的异常形态变化 (3)中性粒细胞的核象变化: 在正常人周围血液的中性粒细胞中,具有分叶核的占绝大多数(50%-70%)以2~3叶最多,而不分叶(杆状核粒细胞占1-5%)或分叶过多的较少。在病理情况下,中性粒细胞核象可发生变化,出现核左移或核右移现象。 核左移——外周血中出现不分叶核粒细胞(包括杆状核粒细胞、晚幼粒细胞、中幼粒细胞或早幼粒细胞等)的百分率增高(超过5%)时,称核左移。 核轻度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百分率增高者,表示感染轻,机体抵抗力强。 核明显左移伴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多者,表示感染严重。 核显著左移但白细胞总数不增高或减低者者,表示感染极度严重。 核右移——正常人外周血中的中性粒细胞以3叶核者为主,若中性粒细胞核5叶以上者百分率超过3%者,称为核右移。此时常伴白细胞总数减少。在炎症恢复期,一过性出现核右移是正常现象,如在疾病进展期,突然出现核右移的变化,则表示预后不良。 2.嗜酸性粒细胞形态: 胞体呈圆形,直径为13~15um。胞质内充满粗大、整齐、均匀、紧密排列的砖红色或鲜红色嗜酸性颗粒,折光性强。胞核多为两叶,呈眼镜状,深紫色。嗜酸性粒细胞容易破碎,颗粒可分散与细胞周围。 3.嗜碱性粒细胞形态:(核分叶常不明显)

白细胞形态与分类

白细胞形态与分类 白细胞是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扮演着抵抗病原体和保护身体免受疾病侵袭的关键角色。白细胞的形态及其分类对于了解和诊断疾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就白细胞的形态特征和分类进行详细介绍,并探讨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 一、白细胞形态特征 白细胞是一类无色质体的细胞,通常比红细胞大,并存在多种形态特征。根据各种白细胞的形态特征,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中性粒细胞(Neutrophil) 中性粒细胞是最常见的白细胞类型,其核形状为多叶核,细胞质内含有嗜酸性颗粒。中性粒细胞的核染色质呈细网状,细胞质嗜碱性,含有多个颗粒,其中主要成分为中性颗粒。中性粒细胞是身体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吞噬和消化病原体,同时也参与调节炎症反应。 2. 淋巴细胞(Lymphocyte) 淋巴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关键细胞之一,其特征是圆形或椭圆形的单一核。淋巴细胞在体内起到抗体生成和细胞免疫的作用,在免疫应答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单核细胞(Monocyte)

单核细胞的核形状为圆形或马蹄形,其细胞质内没有颗粒。单核细 胞是巨噬细胞的前体细胞,在炎症反应和免疫调节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单核细胞还可以吞噬病原体和死细胞。 4. 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 嗜酸性粒细胞呈现双叶核,并具有嗜酸性颗粒。它在参与调节过敏 反应和寄生虫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嗜酸性粒细胞的颗粒蛋白可以引 起组织损伤,其过度增加可能与过敏反应、哮喘等疾病相关。 5. 嗜碱性粒细胞(Basophil) 嗜碱性粒细胞的核形状多为两个或三个叶状,其细胞质内富含嗜碱 性颗粒。嗜碱性粒细胞在过敏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其颗粒蛋白参与 炎症反应和组织修复。 二、白细胞的分类 根据白细胞的特性和功能,其可分为两大类:颗粒细胞和无颗粒细胞。 1. 颗粒细胞(Granulocyte) 颗粒细胞又分为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这类 细胞的特点是细胞质内含有可染色的颗粒,这些颗粒扮演了调节炎症 反应和免疫应答的重要角色。 2. 无颗粒细胞(Agranulocyte)

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白细胞的检测方法 第四章白细胞检验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白细胞功能的检验 一、墨汁吞噬试验 【目的】掌握墨汁吞噬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墨汁吞噬试验(ink phagocytosis test)是依据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及单核细胞对细菌、异物等具有吞噬作用,在一定量的肝素抗凝血中,加入一定量的墨汁,经37℃温育4h,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吞噬细胞对墨汁的吞噬情况,并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从而协助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与鉴别。 【材料】 1.器材试管、移液管、微量移液器、载玻片、37℃水浴箱、显微镜等。 2.试剂 (1)肝素:配成6U/ml水溶液。 (2)制备墨汁:于普通砚台上加生理盐水5ml,以优质中国块墨或印度墨,以100r/min 研磨3min。所得墨汁经普通滤纸过滤3次备用。 (3)瑞氏染液等。 【方法步骤】 1.取小试管1支,加肝素20μl,加外周血100μl,混匀。 2.加入过滤墨汁10μl,混匀,加塞。 3.置37℃温育4h。 4.取温育后样本,推制成血涂片,干燥后,瑞氏染色。 5.油镜下观察计数幼稚细胞或中性成熟粒细胞100个;计数单核细胞20个。 6.判断结果根据细胞吞噬墨粒多少及大小,可定为下列程度: 阴性:细胞内未见吞噬墨粒。 阳性:(+) 细胞内吞噬有小墨粒1~5个。

(++) 细胞内吞噬有大小不等墨粒10个左右。 (+++) 细胞内吞噬有大墨粒10个左右,小墨粒较多。 (++++) 细胞内吞噬有多数大颗墨粒,并有块状、球状,小墨粒很多,但细胞核清楚。 7.计算吞噬率及吞噬指数 吞噬率(%)= ×100% 吞噬指数= 【注意事项】肝素剂量对白细胞的吞噬功能有影响,肝素用量过大,细胞形态异常,吞噬率和吞噬指数降低;肝素用量过小,影响抗凝。以每100μl血用0.3U肝素为最适宜。【参考范围】 成熟中性粒细胞吞噬率59~89%,吞噬指数66~186; 成熟单核细胞吞噬率90~100%,吞噬指数227~399。 【临床意义】临床上可利用该试验了解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对白血病的诊断和分型有一定参考价值。粒细胞仅成熟阶段才具有吞噬功能,单核细胞幼稚阶段和成熟阶段均具有吞噬能力。AML-M5a为弱阳性,M5b吞噬指数明显增高。AML-M2、ALL和AML-M3吞噬试验均为阴性,AML-M4呈阳性反应。CML的成熟粒细胞吞噬能力明显降低。 二、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 【目的】掌握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的原理、方法、注意事项和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白细胞吞噬功能试验(leukophagocytic function test),是将待测的白细胞与葡萄球菌混合,37℃温育一定时间后,细菌可被中性粒细胞吞噬,涂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 察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菌的情况,计数吞噬细菌的白细胞数以及被吞噬的细菌总数,计算吞噬率和吞噬指数,据此反映中性粒细胞的吞噬功能。 【材料】 1.器材接种环、小试管、微量细胞培养板、水浴箱、载玻片、显微镜等。

白细胞分类实验报告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白细胞分类实验报告 篇一: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实验报告 一.实验原理 用等渗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倍数,充入计数池后,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红细胞数量,经换算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红细胞数量。用白细胞稀释液将血液稀释一定的倍数,同时破坏溶解红细胞。将稀释的血液注入血红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体积内的白细胞数,经换算即可求出每升血液中的白细胞数量。 二.实验内容与步骤 1、红细胞计数 (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 (2)试剂:Rbc稀释液①hayem稀释液:nacl,na2so4,hgcl2②枸橼酸钠甲醛盐水溶液:枸橼酸钠,甲醛,nacl③生理盐水或含1%甲醛的生理盐水:仅在急诊或无上述两种稀释

液时临时使用 (3)标本:外周血或抗凝血(eDTA抗凝) (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Rbc稀释液2.0ml。 ②采血,取血10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3~5min,高倍镜下计数(用高倍镜依次计数中央大方格内4角和正中5个中方格内的红细 胞数。) 2、白细胞计数 (1)器材:显微镜、微量吸管、改良neubauer计数板(2)试剂:wbc稀释液:冰醋酸3.0mL(破坏红细胞);蒸馏水97.0mL;亚甲蓝(染色) (3)标本:新鲜全血或末稍血 (4)操作步骤:①小试管加wbc稀释液0.38mL。 ②采血,微量吸管取血20μL。 ③擦去管外的血,轻吹入试管底部,再清洗吸管2~3次,立即混匀。 ④混匀后充入计数室,静置2~3min,低倍镜下计数(用低倍镜计数出计数池内四角大方格中的白细胞总数。) 三.实验结果

动物细胞的基本形态观察和细胞计数

动物细胞的基本形态观察和细胞计数 【实验目的】 制备不同细胞的临时制片,观察、了解细胞的基本形态;掌握细胞计数方法。 【实验用品】 一、材料和标本青蛙或蟾蜍一只 二、器材和仪器显微镜、载片、盖片、吸水纸、手术器材一套、解剖盘一个、血球计数板、小平皿一个、牙签。 三、试剂 1%甲苯胺兰、1%甲基兰、Ringer氏液(两栖类用)。 【实验内容】 一、细胞的基本形态观察 (一)原理 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是很多细胞的共同特点,在分化程度较高的细胞更为明显,这种合理性是生物漫长进化过程所形成的。例如:具有收缩机能的肌细胞伸展为细长形;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机能的神经细胞有长短不一的树枝状突起;游离的血细胞为圆形、椭圆形

或圆饼形。 不论细胞的形状如何,细胞的结构一般分为三大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也有例外。例如:哺乳类红细胞成熟时细胞核消失。 (二)观察方法与结果 1.青蛙或蟾蜍肝脏压片的制备与观察 剪开蟾蜍腹腔,取一小块(约2~3mm3)肝放在平皿内,用Ringer氏液洗净,用镊子轻压将肝中的血挤出。然后放在载片上,制片方法同脊髓压片。染色用甲基兰。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肝细胞核染成兰色,肝细胞紧密排列,挤成多角形(参照照片)。 2.人、青蛙或蟾蜍血涂片的制备与观察 取一滴蟾蜍血液,靠近一端滴在载片上.将另一载片的一端呈45°角紧贴在血滴的前缘,均匀用力向前推,使血液在载片上形成均匀的薄层。(图l-1)。晾干。显微镜观察可见蟾蜍红细胞为椭球形,有核。白细胞数目少,为圆形。(显微镜观察人血涂片可见人红细胞为凹圆盘形,无核。自细胞数目少,为圆形) 图1—1血涂片的制备 3.人口腔上皮细胞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实验三 细菌的简单染色与形态观察

实验三细菌的简单染色与形态观察 实验三细菌的简单染色与形态观察 实验三细菌的简单染色和形态学观察 一、目的要求: 1.了解并掌握简单细菌染色的机理和技术; 2.学会用油镜观察细菌细胞的形态。2、 实验材料:1株:枯草芽孢杆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 aureus等培养好的细菌斜面;2.染料:结晶紫 3.其他:显微镜、玻片、接种环、酒精灯、无菌水、雪松油、二甲苯、擦镜纸、吸水纸。3、基本原则: 染色是细菌学上一个重要而基本的操作技术。因细菌细胞小而且透明,当把细菌悬浮 于水滴内,用光学显微镜时,由于菌体和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因而难以看清它们的形态,更不易识别其结构,所以,用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时,往往要先将细菌进行染色,借助于颜色的反衬作用,可以更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状及其细胞结构。 用于微生物染色的染料是苯环上带有显色基团和辅助基团的有机化合物。显色基团决 定了化合物的颜色特征,助色基团决定了化合物的成盐性。染料通常是盐,分为酸性染料 和碱性染料。在微生物染色中,碱性染料更常用,如亚甲基蓝、结晶紫、碱性红、砂黄、 孔雀绿等。 简单染色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于菌体一般 形状和细菌排列的观察。常用碱性染料进行简单染色,这是因为:在中性、碱性和弱酸性 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而碱性染料电离后带有正电荷,很容易与菌体结合使细 菌着色。 通过本实验,我们可以学习和掌握细菌染色技术,了解细菌细胞的形态,巩固课堂知识,增加感性知识。 四、方法与步骤:(一)制片1.涂片:在洁净无脂的载玻片中央滴一小滴蒸馏水,用接种环以无菌操作从枯草芽孢杆菌 从斜面上取少量真菌苔藓,放入水滴中,搅拌均匀,涂膜,涂膜面积约1~1.5cm2。2.干燥:室温下自然干燥 3.固定:手执载玻片一端,使涂菌一面向上,通过火焰2~3次。此操作也称热固定, 其目

中山大学鱼类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和鱼类白细胞形态和分类计数生理学实验报告

鱼类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与鱼类白细胞形态和分类计数 一、实验目的 1.学习鱼类采血取样的方法并探究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2.学习血液涂片的制作和染色方法 3.了解鱼类血液中的白细胞特征 二、实验原理 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血细胞中含量最高的是红细胞。红细胞的渗透压 与血压相等,使进出红细胞的水分平衡。当血浆渗透压降低时,过量水分进入细胞,细胞膨胀成球形,甚至破裂,进而导致血红蛋白逸出,该过程称之为溶血;反之,若血浆的渗透压升高,水分析出过多,致使红细胞皱缩,沉积于试管底部。 2.将正常红细胞悬浮于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在等渗溶液中的红细胞保持 正常大小和双凹圆碟形;在渗透压递减的一系列溶液中,红细胞逐步胀大并双侧凸起,当体积增加30% 时成为球形,体积增加45%~60% 则细胞膜损伤而发生溶血,仅留下一个双凹圆碟形细胞膜空壳。红细胞置于低渗溶液中而引起此特性称为渗透性脆性。 3.白细胞是位于血液中的一类无色、球形的有核血细胞。鱼类白细胞的数量因 为鱼种属不同而不同,其大小与红细胞相差不大。作为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白细胞比例的任何异常变化都可能意味着疾病的发生。 4.鱼类白细胞可以分为颗粒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和无颗粒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其分类计数可以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并统计50-100个白细胞样品中不同白细胞数量,来确定不同白细胞比例。 三、实验材料、仪器、试剂与方法 1.实验材料:鲈鱼 2.实验仪器:显微镜、一次性采血注射器、针头、载玻片、试管、滴管、移液枪 3.实验试剂:瑞氏染液(A、B液)、171 mM NaCl溶液、草酸盐抗凝剂、蒸馏水 4.实验方法:将从鲈鱼身上取得的血液滴入配置的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观察 得到红细胞的渗透脆性;将血液滴到载玻片上涂片后染色,洗净后显微镜下观察白细胞形态特征

2021年血液和血型实验:观察人血细胞优秀教学教案说课稿

第1节血液和血型(实验:观察人血细胞)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观察血液分层演示实验,概述分层现象和血液的组成成分。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液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大小,比较这两种细胞在血液中的含量。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活动,培养协作能力、分析思考能力。 2.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熟练程度。能独立使用显微镜对人血细胞进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2.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 3.学习观察、合作、倾听,乐于讨论,体验与人交流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1.通过观察血液分层演示实验,概述分层现象和血液的组成成分。 2.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液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大小,比较这两种细胞在血液中的含量。 3.进一步熟悉显微镜的使用方法,提高使用显微镜进行观察的熟练程度。能独立使用显微镜对人血细胞进行观察。 【教学难点】 1.使用显微镜观察人血液永久涂片,识别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大小,比较这两种细胞在血液中的含量。 2.进一步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观点。3、通过实验,培养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实验器材】 显微镜,人血涂片玻片标本,纱布,擦镜纸。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播放视频《我们的历程》,由“血浓于水”引出“血”比“水”浓在什么地方?血液的成分是什么? (设计思想:通过视频展现出紧张、激昂、感人的气氛,感染学生,激发出学生的手足同胞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此追溯出成语“血浓于水”的本意:血液的成分比水多。) 二、新课 活动一:观察血液分层现象。 1.播放视频《人血液分层实验》。 2.让学生通过“知识储备”的习题描述血液分层现象。 你能根据红细胞、白细胞的形态和数量,写出下图中标号所指的名称吗?(图片由幻灯片出示) 3.师生共同归纳血液的组成成分。 (设计思想:通过视频演示这个实验,学生能深入观察明显的实验现象,可以迅速的获得新知识,了解新方法,增强自信心,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新收获表达出来,达到培养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的目的。) 4.师生共同归纳血液的组成成分,教师板书: (设计思想:通过视频演示这个实验,学生能深入观察明显的实验现象,可以迅速的获得新知识,了解新方法,增强自信心,使学生愿意将自己的新收获表达出来,达到培养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的目的。) 过渡语: 大家不想亲眼一睹血细胞的“芳容”吗?就让我们用实验观察来见证它们的奇迹吧!但是要想顺利完成观察实验,我们还得复习一下显微镜的结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师:1.出示显微镜结构的幻灯片,让学生指认各个结构。 2.提示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3.强调使用显微镜的注意事项。 活动二:观察人血永久涂片玻片标本。 1.教师出示并讲解实验的方法与过程。(按照显微镜的操作规则,在显微镜下观察人血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经典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演讲致辞、策划方案、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诗词鉴赏、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

细胞生物学实验报告

1、通过对原核和真核各种形态细胞的光学显微镜观察,了解细胞的形态及其显微构造; 2、学习显微测量的方法,对细胞的大小有向来观认识。 小白鼠肝细胞切片;鸡血红细胞;蚕豆叶片横切片; 普通光学显微镜;目镜测微尺;镜台测微尺;载玻片;盖玻片。 (一)细胞形态观察 l、动物细胞的观察 〔1〕人肝细胞切片:在显微镜下子细观察肝细胞的形态构造。 〔2〕鸡血细胞涂片的观察:观察血细胞的组成;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的形态特点。 2、植物细胞的观察〔1〕取蚕豆叶片横切片的观 察:注意表皮细胞和叶肉细胞的根本构造。 〔二〕细胞的大小和测量 1、卸下目镜的上透镜,将目镜测微尺刻度向下装在目镜的焦平面上,再旋上目镜 的上透镜。 2、将镜台测微尺刻度向上放在镜台上夹好,使测微尺分度位于视野中央。调焦 至能看清镜台测微尺的分度。 3、小心挪移镜台测微尺和转动目镜测微尺(如目镜测微尺分度含糊,可转动目镜上 透镜发展调焦),使两尺左边的向来线重合,然后由左向右找出两尺另一次重合的直线。 4、记录两条重合线间目镜测微尺和镜台测微尺的格数。按下式计算目镜测微尺每 格等于多少μm:

1、目镜校正: 40倍显微镜目镜测微尺每格的微米数 2、细胞大小的测量: 1、血细胞按含量上下,主要含有: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 白细胞最大,红细胞次之,血小板最小。红细胞:主要的功能是运送氧。 白细胞:主 要扮演了免疫的角色, 当病菌侵入人体时, 白细胞能穿过毛细血管壁, 集中到病菌入侵部位, 将病菌包围,吞噬。血小板:止血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细胞形态见以下图。 2、植物细胞普通比动物细胞大一些。形态图见下。 3、在不同放大倍数下,测定的细胞大小根本一致,但有一些偏差。放大倍数越大,在视野 中同等实际距离下的两点视野距离更大,而更容易测量准确。 1、熟悉PAS 法原理及操作步骤; 2、观察PAS 反响的染色结果,并观察多糖在组织细胞中的分布。 多糖是由多个单糖份子缩合脱水而生成的化合物。一些不溶性的多糖构成植物和动物的 骨架, 如植物的纤维素和动物的甲壳素, 普通称为构造多糖。 另一些多糖在生物体作为能量 测量次数 细胞种类 人肝细胞〔10× 40〕 血红细胞〔10× 40〕 血白细胞〔10× 40〕 血小板〔10×10〕 栅栏组织〔10× 40〕 一/um 19.44×21.36 7.20 9.12 1.44 9.12×79.20 二/um 18.00×18.96 7.68 9.60 1.44 10.08×81.12 平均/um 17.92×20.00 7.52 9.52 1.44 9.92×80.32 三/um 16.32×19.68 7.68 9.84 1.44 10.56×80.64

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普通生物学实验指导 供医学八年制使用 华中科技大学生命与技术学院 实验教学中心

目录 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2) 实验二动物细胞形态结构的观察 (5) 实验三细胞器的光镜切片观察 (7) 实验四动物细胞培养 (9) 实验五 ABO血型鉴定与交叉配血 (16) 实验六血涂片的制作与读片 (19) 实验七细胞有丝分裂标本的制备与形态观察 (23) 实验八蝗虫精巢减数分裂压片标本的制备与观察 (27) 实验九人外周血染色体制备 (30) 实验十正常人非显带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32)

实验一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一、实验目的 1. 学习普通台式显微镜的结构、各部分的功能和使用方法。 2. 学习并掌握油镜的原理和使用方法。 3. 了解几种特殊光学显微镜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 光学显微镜的使用 ( 一) 显微镜的结构及使用方法 光学显微镜,简称光镜(microscope) ,是生物医学研究及临床工作中常用的仪器,每个学生都必须熟悉它的结构和性能,掌握其使用方法。 1 .光学显微镜的主要构造 显微镜的构造主要分为三部分:机械部分、照明部分和光学部分( 图1-1) 。 (1) 机械部分 ①镜座:亦称镜脚,是显微镜的基座,用以支持整个显微镜。 ②镜柱:是镜座向上直立的短柱,用以支持其他部分。 ③镜臂:是镜柱向上弯曲的部分,适于手握。有些显微镜镜柱与镜臂之间有倾斜关节。 ④镜筒:连在镜臂前方的镜筒部分,一般长度为16 cm 。有直筒和斜筒两种,前者镜筒上下可调节,后者镜筒是固定的 ⑤调节器:是装在镜臂上的大小两种螺旋,转动时可使镜台升降或使镜筒上下移动以调节焦距。 粗调节器( 粗螺旋) 转动时可使镜台或镜筒在垂直方向以较快速度和较大距离进行上下升降,调节物镜与标本的距离。通常在低倍镜下,先用粗调节器找到物像。 细调节器( 细螺旋) 形状较小,通常在粗调节器的下方或外侧,转动时可使镜台或镜

正常血细胞形态观察汇总(优选.)

最新文件---------------- 仅供参考--------------------已改成-----------word文本 --------------------- 方便更改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正常血细胞形态观察 实验准备 一.器材: 载玻片 盖玻片: 滴管:4个 橡皮吸头:4个 玻璃棒:4根 烧杯:1000 ml,2个 量筒:100ml、500 ml、1000 ml各一 蜡笔 棕色小口瓶 碾钵 载玻片处理:一般将载玻片先用洗衣粉水溶液煮沸20分钟,用流水冲洗,再经清洁液浸泡过夜,用流水反复冲洗,最 后入95%酒精浸泡约1小时。取出,以洁净布巾夹持玻片边缘 擦干备用。

二.试剂: 瑞氏染液240ml 瑞氏染料粉剂 0.1g 纯甲醇(AR) 60ml 将粉剂放入洁净干燥碾钵内,先加少量甲醇研磨使染料溶解,然后将已溶解的染料倒入洁净的棕色玻璃瓶内,剩下未溶解的再加入少量甲醇研磨,如此反复,直至染料完全溶解为止。新配制的染液需密封保存,室温放置1周后才能使用。染料存放越久,染色效果越好。 磷酸盐缓冲液 1%KH2PO4 30ml 1%Na2HPO4 20ml 加蒸馏水至800 ml,调PH值到 6.5~7.0,定容至1000ml。 甲醇 二甲苯 实验步骤 一.涂片 (一)血液涂片的制作 (1)需载玻片2张,分别称为玻片1和玻片2(推片)。

(2)用玻片1一端接约3mm直径的血滴,将此玻片1保持水平。 (3)取另一边缘平整的载玻片2(推片),将其前端放在血滴前,与片1保持30°角并稍向后移与血滴接触,即见血液 沿片2(推片)下缘散开,使血液展开并充满整个推片的 宽度。 (4)立刻将推片与载玻片呈30°角,边轻压推片边将血液按下图的箭头方向推动涂抹,至血液铺完血膜为止。 (5)挥动片1使血膜吹干,用蜡笔将血膜边缘圈画备染色。 (6)每只动物涂片一张。 (7)一张良好的血片,要求厚薄适宜,头、体、尾分明。 (8)置30min~1hr后较利于观察红细胞的形态。 注意事项: ●如标本本身太短,可观察的部分会受局限,故以在离开载玻片另一端2cm地方涂抹为宜。 ●载玻片、推片的角度越小、血液越薄;涂抹速度越慢、也越薄。在涂抹贫血病人的血液时,将推片稍竖起(不是30°而是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1)_PDF转换成word转换器

细胞生物学实验指导 细胞生物教研室

目录 实验一动物细胞的基本形态观察和显微测量 (1) 实验二线粒体的活体染色及电镜照片观察 (4) 实验三液泡系的活体染色及电镜照片观察 (6) 实验四细胞生理活动的观察 (7) 实验五细胞组分的化学反应 (11) 实验六细胞核与线粒体的分级分离 (14) 实验七细胞融合 (17) 实验八培养细胞的形态观察和计数 (19) 实验九细胞的原代和传代培养 (23) 实验十细胞中微丝的染色及微丝与细胞形态的实验观察 (25) 实验十一应用细胞融合技术制备染色体提前凝集标本 (27) 实验十二放线菌素D诱导HL60细胞凋亡的实验观察 (29) 实验十三MAPK信号通路与乳腺癌细胞增殖及可能机制的探索性实验 (36)

实验一动物细胞的基本形态观察和显微测量 【实验目的】 制备不同细胞的临时制片,观察、了解细胞的基本形态,学会使用测微尺,通过测量对红细胞的进化进行分析。 【实验用品】 一、材料和标本蟾蜍一只,人血液一滴。 二、器材和仪器配有目镜测微尺的显微镜一台、载片十张、盖片三张、吸水纸、手术器材一套、解剖盘一个、镜台测微尺一个、小平皿一个、牙签。 三、试剂1%甲苯胺兰、1%甲基兰、Ringer氏液(两栖类用)。 【实验内容】 一、细胞的基本形态观察 (一)原理 细胞的形态结构与功能相关是很多细胞的共同特点,在分化程度较高的细胞更为明显,这种合理性是生物漫长进化过程所形成的。例如:具有收缩机能的肌细胞伸展为细长形;具有感受刺激和传导冲动机能的神经细胞有长短不一的树枝状突起;游离的血细胞为圆形、椭圆形或圆饼形。 不论细胞的形状如何,细胞的结构一般分为三大部分: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但也有例外。例如:哺乳类红细胞成熟时细胞核消失。 (二)观察方法与结果 1.制备蟾蜍脊髓压片观察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 取蟾蜍一只,破坏脑和脊髓,在口裂处剪去头部,除去延脑,剪开椎管,可见乳白色脊髓,取下脊髓放在平皿内,用Ringer氏液洗去血液后放在载片上,剪碎。将另一载片压在脊髓碎块上,用力挤压。将上面的载片取下即可得到压片。在压片上滴一滴甲苯胺兰染液,染色10分钟,盖上盖片,吸去多余染液。在显微镜下观察,染色较深的小细胞是神经胶质细胞。染成兰紫色的、大的、有多个突起的细胞是脊髓前角运动神经细胞,胞体呈三角形或星形,中央有一个圆形细胞核,内有一个核仁(参照照片)。 2.蟾蜍骨骼肌细胞的剥离与观察 剪开蟾蜍腿部皮肤,剪下一小块肌肉,放在载片上,用镊子和解剖针剥离肌肉块成为肌束,继续剥离,可得到很细的肌纤维(肌细胞)。尽可能拉直肌纤维。在显微镜下观察,肌细胞为细长形,可见折光不同的横纹,每个肌细胞有多个核,分布于细胞的周边(参照照片)。 3.蟾蜍肝脏压片的制备与观察 剪开蟾蜍腹腔,取一小块(约2~3mm)肝放在平皿内,用Ringer氏液洗净,用镊子轻 3 压将肝中的血挤出。然后放在载片上,制片方法同脊髓压片。染色用甲基兰。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肝细胞核染成兰色,肝细胞紧密排列,挤成多角形(参照照片)。 4.蟾蜍血涂片的制备与观察 取一滴蟾蜍血液,靠近一端滴在载片上.将另一载片的一端呈45°角紧贴在血滴的前缘,均匀用力向前推,使血液在载片上形成均匀的薄层。(图l一1)。晾干。显微镜观察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