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沟桥事件时间及简介

卢沟桥事件时间及简介
卢沟桥事件时间及简介

卢沟桥事件时间及简介

卢沟桥事件时间及简介时间:1937年7月7日—7月31日

简介: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先侵占我国东北地带后,继续向南前进,企图占领华北。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实际上那名士兵是去上厕所了并在随后不久归队),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这便掀开了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的序幕。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

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

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7月8日早晨,日军包围了宛平县城,并向卢沟桥中国驻军发起进攻。中国驻军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九军官兵奋力反击。团长申仲明亲赴前线,指挥作战,最后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剩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1937年7月7日,日军

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中日战争全面爆发。

卢沟桥事件背景政治背景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大陆政策”。

20世纪初叶,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扩大对华攻击,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第一次大战后,日本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发动袭击,才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在华北搞“自治运动”,希望能长期占领这些地区。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对华战争的战争部署。

地理背景

卢沟桥位于北平城西南约15公里的永定河上,既是南下的要冲,又是北京的咽喉要道,自古以来就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货物集散地。史料记载,自金代开始,中原腹地进京,皆要在卢沟桥停留,为京师进出中原腹地的必经之路。侵华日军一旦占领卢沟桥,北京就是一座死城,华北也就唾手可得。宛平城建于1640年,

是捍卫北京城的军事要塞。于是,日军攻击驻军地,中国军队在卢沟桥进行抵抗,开启了日中战争的序幕。

卢沟桥事件意义及历史价值意义

领导以北伐为标志的国民革命的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需要解决两大结构性矛盾:对内求国家统一,对外求民族平等——这实为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所面临的国家性难题。北伐成功后,蒋介石的选择是:对内继续消灭反侧,对外暂时忍耐待时。亦即“先安内,后攘外”。这一道路,历史学家郭廷以先生的评论是:“在步骤上亦自言之成理,岂奈为势所不许可。”

所谓“势所不许可”,以中日两国关系观察,“九一八事变”后的不抵抗,失去东三省,按“后见之明”的研究者的历史复盘:日本执政当局亦有文官集团与军人集团之别,当时国民政府虽无能力全面对抗日本,但完全的不抵抗,反作用于日本当局,遂使军人集团气焰日彰。其结果,军人集团一路狂飙,演进至“卢沟桥事变”之时,完全控制日本政局。其扩张之心侵略之行,再无国内的制衡之力。内外之间,略有闪失,稍微失衡,后果便难以收拾。

“九一八事变”,以及东三省之失,再次昭示中国现代化转型之艰难。如果说晚清中国遭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亦即传统中国如何走向现代国家,其特殊之处,按历史学家金冲及先生所论:近代中国一切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现代化转型之际,中国与现代化先发国家——“中国/列强(帝国主义)”的矛盾,才是我们理解晚清以及民国,甚至当代中国核

心性与结构性矛盾之一。自鸦片战争开始,其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及甲午海战,无不是传统中国“忍无可忍”之下被动而仓促的应战。也差不多无有例外,每次对抗外侮,都伴随着国内政治格局的动荡。第二次鸦片战争,甚至内(对抗太平天国)外两场战争,由此导致的国内政治格局,至1894年的甲午海战,结果显现:“李合肥一人对一国。”(梁启超语)中国内部的糜烂,已无能力以一国之力应对外侮。这当然悲哀,却是事实,亦是传统中国结构性矛盾之必然。

对抗外侮,已无动员并组织一国之能力,清亡,没有意外。1911年,辛亥革命后,如何在列强压迫下,建立一个统一的独立的国家,便是当政者历史性的挑战。

七七事变简介3篇

《七七事变简介》 七七事变简介(一): 七七事变(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 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事件影响 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最后 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七七事变简介(二): 七七事变简介 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 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 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这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 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卢沟桥事变突发,形势骤紧,举国上下要求立即全应对日作战的呼声直冲牯岭。7月8日下午,蒋介石收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9人联名打来的电报:庐山蒋委员长钧鉴:日寇 进攻卢沟桥,实行其武装夺取华北之已定步骤红军将士愿在委员长领导之下为国家效命,与敌 周旋,以达保地卫国之目的。7月9日,蒋介石收到由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等代表全体红军打来的电报:我全体红军愿即改名为国民革命军,并请授名为抗日前锋,与日寇决一死战! 7月17日上午,一身戎装的蒋介石应对100多名各党派代表、各界名流正式发表《抗战 宣言》,郑重宣布:我们已快要临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极人世悲惨之境地,我们不能不应战!至于战争既开之后,我们只有牺牲到底,抗战到底,若是彷徨不定,妄想苟安,便会陷民 族于万劫不复之地;如果放下尺寸土地和主权,便是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如果战端一开,那 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士抗战之职责,皆因抱定牺牲一切之决心! 会场不时响起热烈的掌声,四万万同胞要求抵御外侮的呼声最后有了回音。 七七事变简介(三): 卢沟桥事变简介

卢沟桥教学设计

《卢沟桥》教学设计 李场小学张全兵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及历史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2、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上,体会、学习文章语言表达的方法; 3、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汉字,结合课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会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写一段话。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二自然段。 教学重点: 1、了解卢沟桥的建筑特点 2、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教学难点: 认识卢沟桥的重要历史意义 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有关卢沟桥的图片、录象或光盘等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谈话导入 出示卢沟桥的图片 1、同学们,你知道这座桥叫什么名字吗? 2、师板书课题(卢沟桥)。 3、学生齐读课题。 4、教师简介卢沟桥。 二、初步感受 1、播放卢沟桥教学朗读 2、你喜欢卢沟桥吗?请你把自己喜欢的地方和同桌读一读,说一说。注意读准字音。 3、同桌之间,讨论课文,交流感受。 三、引导细读,深入学习。 (一)引导学习第1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提纲。 2、学生读课文,回答问题。 板书(简介地点修建时间) (二)重点学习第2然段 1、默读第2然段,概括建筑特点。 2、学生汇报,教师板书(设计科学造型美观) (1)设计科学 出示课件,指一生读,其他同学找出描写卢沟桥设计科学的语句划上横线。

教师小结:八百多年,266.5米长,即使是发大水,卢沟桥却完好无损。多么伟大的桥,多么伟大的造桥人啊! (2)造型美观 1、学生读句子汇报交流。 2、教师结合课前上网搜集的石狮子图片,引导学生学习排比句“有的……有的……有的……有的……”, 是啊!精雕细刻的石狮子把卢沟桥打扮得格外美丽,请你用恰当的词语来形容一下这些石狮子吧! (姿态各异、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3、谁能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把姿态各异的石狮子一一展现呢? 4、扩散思维:还有的狮子在做什么呢?学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 5、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说一段话。 (3)课件出示本段第一句话。 师总结:卢沟桥的特点开头用8个字就概括出来,接下来详细的描述,把它写得更加具体生动。这种写作方法“总——分”,你今后在写作中可以用一用。(三)学习第3然段 1、学生自学第三自然段了解对卢沟桥的评价。 2、师总结:这么美的卢沟桥,引无数名人竞折腰。清朝乾隆皇帝,为她的月景倾倒写下了“卢沟晓月”四个大字,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也称它“是世界上最好的、独一无二的”桥。 (四)学习第4、5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4、5自然段。 2、简介“卢沟桥事变”和抗日战争的相关资料。 3、每年的7月7日,我国人民为什么都要在这里开展纪念活动? 4、今天,当我们再次站在卢沟桥上时,你又会想到什么?想到谁呢? (学生抒发感受,教师相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师:这是一段我们不应该忘记的历史,所以,每年7月7日,人们都要在卢沟桥上举行纪念活动。纪念“七七事变”,纪念八年抗战,纪念流血牺牲的革命先烈。 四、总结课堂,深化情感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设计科学,造型美观的卢沟桥,但要记住那些建造这座桥的古代劳动人们,更要记住7月7日这一天和那些曾为我们流血的先烈。 五、布置作业 仿造第2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 附板书设计 26.卢沟桥 简介地点修建时间 建筑特点设计科学 造型美观 历史意义七七事变八年抗战

一、七七事变简介

一、七七事变简介 一、七七事变简介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悍然进攻中国军队,炮轰宛平城,挑起事端,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予以还击。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平大举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这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的开端和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开始。 二、七七事变在今天的意义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拉开了中华民族八年抗日战争的序幕。一个以宽容、和善、仁义作为道德标准的民族,开始在一种痛苦中学会以血还血、捍卫生命和民族的尊严。70年过去了,之所以还在纪念“七七事变”,并不是仅仅纪念那个打响抗日战争第一枪的日子,而是纪念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的八个年头,所要怀念的英烈也不仅仅是“七七事变”中抗敌的勇士,而是整整八年抗日战争中死难的所有勇士和平民。因此,每一次的“七七事变”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九一八事变”纪念日,都有充分的理由用最隆重的心态去怀念和反思。“七七事变”纪念日是一个符号,这个符号寄托了中国人在卢沟桥老照片近代和现代国际政治上太多的尊严和荣誉。

如果说抗日战争是中国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重要过程,那么“七七事变”就是为纪念这样一个历史过程所选择的注脚。从这个注脚开始,整个中国已经被全民族独立和解放运动的大潮所席卷。抗战胜利到现在已经近66年了,当年的抗战老战士,今天大部分都不健在了。当年抗日英雄的故事,只能通过银幕、书本或纪念馆里去找当初抗日将士形象。随着时间的推移,东北抗联、在太行山上、保卫华北、保卫黄河、地雷战、地道战等等激发民族勇气的英雄形象,在新一代身上似乎变成了电脑游戏,这恐怕是那些为了中华民族独立解放而殉难的三千多万血肉之躯万万没有想到的。 三、七七事变的过程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 这样,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 22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

卢沟桥(英文)

*中外名胜* The Lugou Bridge, One of the Best-known Arched Bridges in China 卢沟桥——中国著名拱桥 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第一枪在卢沟桥畔打响,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从此,在中华大地上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往事岂能如烟,卢沟桥已成为历史的见证。 The Lugou Bridge, also known as the Marco Polo Bridge, was built in 1189 on the southwestern outskirts of Beijing. Considered to be one of the best-known arched bridges in China, the bridge is 266.5 metres long, 7.5 metres wide and it has 11 arches and 140 stone columns. “It is indeed the most wonderful and unique bridge in the world,” wrote the Italian traveler Marco Polo in his book Travels of Marco Polo. So the Lugou Bridge is one of the city’s famous historic sites. Besides the outstanding architecture, what interests people most about the Lugou Bridge is the stone lions carved on the columns. The lions are extremely lifelike. Each column is topped with a big lion surrounded by many smaller ones, and the smallest is only a few centimeters high. Some of them stand on the heads or backs of the bigger ones, some lie under their feet or in their embrace, and others show only half a head, only a mouth. Vivid and lively, they are depicted in different postures—sitting, lying, standing and crouching. As the natives of Beijing put it, the stone lions on the Lugou Bridge are too many to be counted. The stories about them are also most interesting. One says that one of the lions is always swimming so that it is impossible to count the lions exactly because some are hidden and can’t be seen, and that if an exact count were really made all the lions would run away. True, nobody could have kept count of them. It was not until 1961 that the cultural offices discovered their exact number as altogether four hundred and eighty-five. Questions: 1. The most interesting thing about the bridge is ______ A. that it’s 266.5 metres long with 11 arches and 140 stone columns. B. its stone lions carved on the columns. C. that Marco Polo once visited it. D. that one of the stone lions is always swimming. 2. During the hundreds of years before 1961, ______ A. no one tried to tell the exact number of the stone lions.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教学设计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抗日战争初期的历史史实;了解中国人民尤其中国军人抵抗日本侵略的可歌可泣的历史故事;了解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摒弃前嫌,一致对外,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了解日本帝国主义在侵华过程中屠杀中国人民的滔天罪行。 2.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展示自我的能力;培养分析、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学会收集、调查、整理、甄别、取舍资料的方法,培养动手和创新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自信心。 3.通过学习七七事变中爱国将领和军民英勇抗战的事迹,激发学生爱国情感,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认识日本对华战争是一场残酷的侵略战争。认识军国主义的本质及危害,树立为人类和平、民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七七事变和第二次国共合作。 难点:正确认识南京大屠杀及当今日本极力掩盖南京大屠杀的事实。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教师:(展示“卢沟桥”图片) 教师:在北京西南郊外永定河上,横跨着一座气势如虹的石桥,它就是卢沟桥。卢沟桥始

建于金代,设计科学合理、雕刻精美,是中国名桥。2005年5月19日上午10点45分,卢沟桥上一位来自日本的耄耋老人,缓步走上因久经风霜而凹凸不平的桥面。在桥的中间,他突然双膝跪下,面向西南,默然垂首。为什么日本老兵要在美丽的卢沟桥下跪呢?今天就让我们学习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二、新课探究 (一)七七事变 教师:(视频《卢沟桥事变》片段)哪位同学能不看教材,复述一下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学生:(复述经过) 教师:日军侵占华北早就预谋已久,为什么要先制造“卢沟桥事变”?(展示图片) 学生:卢沟桥背靠宛平城,扼平汉铁路,是北平通往南方的唯一通道,是军事上的必争之地。 教师:卢沟桥事变是偶然事件吗?目的是什么?(同时出示史料) 材料:确定发动七七事变,在华北作战先“击破二十九军以解决华北问题”,然后,打击中央军,“摧毁中国的中央政权。” ——日本军部制定《在华北行使兵力时对华战争指导纲要》学生:不是。目的是要发动全面侵略中国的战争。 教师:面对日军的侵略,当时驻守平津的第二十九军表现出什么态度呢?(同时出示材料)材料:命令前线官兵坚决抵抗,卢沟桥即尔等之坟墓,应与桥共存亡,不得后退! ——国民党第二十九军司令部军令

七七事变简介150字

七七事变简介150字 今天是7月7 号,你还记得当年的卢沟桥事变吗,下面为大家搜集的3篇“七七事变简介150字”,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七七事变简介150字一 1937年7月7日,驻华日军在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其无理要求遭到中国守军严词拒绝,日军遂悍然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炮 轰宛平城,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这是日本军国主义蓄谋已久的战争,标志着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此后,日本军 国主义侵占我华北大片领土,把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中国内陆腹地。中华民族陷入了空前的 灾难之中,亡国灭种的危险迫在眉睫。七七事变标志着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 奋起反抗,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 七七事变简介150字二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 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 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七七事变简介150字三 1937年7月7日夜,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全面对华战争。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 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 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 兵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 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无奈还击。这便掀开了日中战争的序幕。日军自1931年占领中国东北后,为进一步发起全面战争, 陆续运兵入关。到1936年,日军及伪军已从东、西、北三面包围了北平(今北京市)。中 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1937年7月7日夜10时,日军在距北平(今北京)十余公里的卢沟桥(西方称作马可波罗桥)附近进行军事演习。日军称有一名士兵 失踪,要求进入桥边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拒绝后,就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枪开炮。7

七七卢沟桥事变时间及简介

七七卢沟桥事变时间及简介 七七卢沟桥事变时间及简介时间:1937年7月7日—7月31日 简介: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日本军队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华民国国军抵抗。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 七七卢沟桥事变起因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头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当晚8点钟,日寇突然向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自卫,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了。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

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七七卢沟桥事变背景政治背景 日本早在明治维新时期,在确立近代天皇制的同时,迅速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并制定了以中国、朝鲜为主要攻击对象的“大陆政策”。 20世纪初叶,日本于日俄战争后取代沙皇俄国,在中国东北扩大殖民势力,屯驻关东军,设立殖民机构“南满铁路公司”,把东北作为对中国殖民扩张的基地。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扩大对华攻击,出兵山东,胁迫袁世凯接受日本鲸吞中国的“二十一条”。第一次大战后,日本通过加紧掠夺中国、朝鲜和其他亚洲国家,摆脱政治、经济危机,在1927年的“东方会议”上对中国问题进行了精心策划。1931年9月18日,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对中国东北发动袭击,才3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翌年日军进攻上海(一·二八事变),并攻占大片华北土地,威逼平津,又在东北建立“满洲国”、在华北搞“自治运动”,希望能长期占领这些地区。1936年日本制定的总体战略计划——“国策基准”出笼后,日本举行了一次“将官演习”,向参加演习的将官交代了全面发动对华战争的战争部署。 地理背景

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始建于1189年(金大定29年),完成于1192年(金明昌3年)。此桥因跨卢沟河而得名。它工程宏伟,艺术精巧,久负盛名。700多年前的《马可·波罗行记》称赞“它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桥”,因而,欧洲人也称其为马可·波罗桥。 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9.3米。共有桥墩10个,桥孔11个。每个桥墩的平面均呈船形,迎面砌成分水尖。桥栏上有雕刻精美的石狮501个。这些石狮形态各异,惟妙惟肖,让人流连忘返。卢沟晓月是古代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乔动脉内有清乾隆皇帝御笔题写的“卢沟晓月”碑。桥西面有清康熙皇帝视察永定河碑与乾隆皇帝重葺卢沟桥碑。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一部在卢沟桥附近借“军事演习”之名,向中国驻军寻衅,并以一名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日方的无理要求遭到中方拒绝。当交涉还在进行时,日军即向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中国驻军发动攻击。中国驻军第29军37师219团奋起抵抗。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又称七七事变)爆发。以此为标记,日本全面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全国抗战爆发。

卢沟桥1961年被国务院批准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被北京市政府命名为北京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亦作芦沟桥,在北京市西南约15公里丰台区永定河上,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永定河旧称卢沟河,桥亦以卢沟命名。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修。清康熙时毁于洪水,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重建。卢沟桥全长266.5米,宽7.5米,最宽处可达9.3米。有桥墩十座,共11孔,整个桥体都是石结构,关键部位均有银锭铁榫连接,为华北最长的古代石桥。桥身两侧石雕护栏各有望柱140根,柱头上均雕有卧伏的大小石狮共501个(卢沟桥文物保护部门提供数据),神态各异,栩栩如生。桥东的碑亭内立有清乾隆题“卢沟晓月”汉白玉碑,为燕京八景之一。特别是桥墩造法颇有特色,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个尖尖的船头,其作用为抗击流水的冲击。桥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桥身的石雕护栏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头刻莲座,座下为荷叶墩,柱顶刻有众多的石狮。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态各异、数之不尽的石狮子。民间有句歇后语说:“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卢沟桥的石狮子“数之辄不尽”的记载。许多游人试图搞清数目,但数来数去,眼花乱,最后只有作罢。1962年有关部门专门派人搞了一次清点,逐个编号登记,清点出大小石狮子485个,至此,应该说是“谜团冰释”了。孰料,在1979年的复查中,又发现了17个,这样,大小石狮子的总数应为502个,

七七事变简介【1】

七七事变简介【1】 七七事变简介【1】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辞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七七事变简介【2】七七事变,日本侵华战争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因发生于1937年7月7日而得名,七七事变,因中国驻军第29军拒绝日本驻军进入宛平城搜查失踪日军士兵而发生激战,天津、宛平沦陷。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标志着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反抗,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开始! 七七事变简介【3】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战事的起始。事源大日本帝国中国驻屯军一部在中华民国北平附近的宛平县进行军事演习,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部份日籍平民称中方发射实弹至驻华日军阵地之内),是故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日本军队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华民国国军抵抗。

七七事变简介【4】日本军队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 七七事变的

七七卢沟桥事变时间:1937年7月7日—7月31日

七七卢沟桥事变时间:1937年7月7日—7 月31日 七七卢沟桥事变时间:1937年7月7日—7月31日日本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全面对华战争。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军事演习。1937年7月7日夜,卢沟桥的日本驻军在未通知中国地方当局的情况下,径自在中国驻军阵地附近举行所谓军事演习,并称有一名日军士兵于演习时失踪,要求进入北平西南的宛平县城(今卢沟桥镇)搜查。 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要求。日军向卢沟桥一带开火,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37师219团无奈还击。这便掀开了日中战争的序幕。中国守军和日军在卢沟桥激战,日本派大批援军,向天津北京大举进攻。29军副军长佟麟阁,132师师长赵登禹先后战死。7月,天津沦陷。 七七卢沟桥事变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

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七七卢沟桥事变经过1936年,日本华北驻屯军以卑鄙的手段占领丰台,将下一个目标定在了卢沟桥。七七事变爆发前夕,北平的北、东、南三面已经被日军控制:北面,是部署于热河和察东的关东军一部;西北面,有关东军控制的伪蒙军8个师约4万人;东面,是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及其所统辖的约17000人的伪保安队;南面,日军已强占丰台,逼迫中国军队撤走。这样,卢沟桥就成为北平对外的唯一通道,其战略地位更加重要。为了占领这一战略要地,截断北平与南方各地的来往,进而控制冀察当局,使华北完全脱离中国中央政府,日军不断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军事演习,一场暴风雨即将来临。1937年7月7日下午,日本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第3大队第8中队由大队长清水节郎率领,荷枪实弹开往紧靠卢沟桥中国守军驻地的回龙庙到大瓦窑之间的地区。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晚10时40分,日军声称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志村菊次郎)“失踪”,立即强行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37师110旅219团严词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借口“枪声”和士兵“失踪”,假意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

著名桥梁简介

1 赵州桥简介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著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赵州桥距今已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 ======================== 2 千古风流一名桥--广济桥 到广不到潮,枉费走一遭; 到潮不到桥,白白走一场。 (广东民谣) 这“潮”,指的是潮州;这“桥”,说的便是广济桥。 广济桥,俗称湘子桥,在潮州古城东门外,横跨韩江,居闽、粤交通要律,以“十八梭船廿四洲”的独特风格,与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等同居中国名桥之列,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誉为“世界上最早的开合式桥梁”,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卢沟桥简介

卢沟桥简介 “卢沟晓月”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数百年来它一直吸引着游人。尤其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镌碑建亭,将乾隆御书的“卢沟晓月”四个大字刻在碑上之后,更加闻名遐迩。1987年古桥评为北京十六景之一,名列第十四位,从此古桥将显示出它的新风姿。 (一)历史简述 拥有“前挹九河,后拱万山”之势的北京湾,在其出口处有一条长河,自西北向东南滚滚而下,即今永定河。该河发源于山西马邑县北之雷山,古时曾叫过漯水、浑河、小黄河、墨水河、桑乾河、无定河等名称。因其水质浑浊,泛滥无常,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皇帝为镇治水患而“金口玉言”,将无定河改为永定河。此河自唐代始又叫卢沟。一是因其流经京西卢师山下;一是古代京师人把黑浑色称“卢”,故名。南北旅客,无论从华北大平原北上,还是从东北松辽平原、西北内蒙高原南下,均须横渡卢沟。这一特定的地理环境,促进了卢沟渡口的发展。从燕国的蓟城,到辽代的南京,城市建设有了很大的发展。卢沟渡口的重要性自然也就与日俱增。但是“卢沟河水非常浑浊而湍急,当地的老百姓每年要根据水位深浅,选择地点搭临时桥梁。后来官家在河两岸造了一座浮桥……”。这是宋朝使臣许亢宗在公元1125年出使北国时所写《宣和乙巳奉使行程录》中有关卢沟渡口的一段描写。公元1153年,金主完颜亮扩建了辽南京城,迁都后改为中都。作为北方中国的政治中心,进出都城的惟一门户——卢沟渡口,仍用临时木桥或浮桥,显然已不能适应当时之形势。于是,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至明昌三年(1192),在卢沟渡口建造了一座永久性的大石桥,名广利桥,即中外驰名的卢沟桥。卢沟桥至京城30余里,在交通不太发达的古代,差不多是半天的路程。出京的客人上午在京城吃罢亲朋的饯别酒,启程上路,来到卢沟河畔已是夕阳西下之时了。客人们不得不打尖投宿准备来日早行。于是此处逐渐发展为京城西南的第一个歇宿点。我们现在可以看见的一幅古画——元代《卢沟伐木图》把当时卢沟河畔茶肆酒馆、招商旅店之繁华及策马驱车、步行担担、风尘仆仆客人之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留宿的客人,一觉醒来,已鸡鸣三遍,洗漱登程,首先感觉到的是晓月当空,道路明亮好走。于是策马扬鞭,伴随着马蹄碎步敲击桥面的得得声,悠然上桥。举头遥望,东方露出鱼肚白色,天空残月倒挂,大地似银,“卢沟桥上月如霜”。此时方可真正体会到“卢沟晓月”之意境。卢沟桥自建成后,承受着金、元、明、清各代繁重的给养输送任务,至今已有800高龄。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曾多次拨款对古桥进行大规模修缮。并于1961年3月4日定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40年来,市政建设发展神速,古桥已不能胜任首都现代化的重型运输任务,于是在古桥之南建了一座长500余米,宽

卢沟桥事变资料

卢沟桥事变资料 卢沟桥事变简介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7月31日),又称卢沟桥事变,发生于1937年7月7日,为中国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起点。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夜间日本军队以有己方士兵失踪为借口,要求进入宛平县城调查。遭到中华民国拒绝后,日本军队于7月8日凌晨向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华民国国军抵抗。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七七事变是日本全面侵华开始的标志,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也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区域战事的起始。 卢沟桥事变的背景1931年9月18日,日军挑起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并一手炮制了伪“满洲国”。日军占领东北后,将魔爪伸向华北,阴谋策动“华北自治”。1936年6月,日本天皇批准了新的《帝国国防方针》及《用兵纲领》,公然宣称要实现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最后称霸世界的野心。8月7日,日本五相会议通过了《国策基准》,具体地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待机南进的战略方案。同时,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从1936年5月起,日本陆续增兵华北,不断制造事端,频繁进行军事演习,华北局势日益严峻。当时,守卫平津地区的中国守军为第29军,军长宋哲元兼冀察政务委员会委员长。

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桥头的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的拒绝。当晚8点钟,日寇突然向卢沟桥发动进攻,中国守军忍无可忍,奋起自卫,中国人民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抗日战争,从此开始了。 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占领中国,发动了蓄谋已久的全面侵华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借一个士兵失踪借口,要进入北平(今天的北京市)西南的宛平县城搜查。中国守军拒绝了这一无理的要求。日军开枪开炮猛轰卢沟桥,向城内的中国守军进攻。中国守军第29军吉星文团奋起还击。掀开了全民族抗日的序幕。 日本侵略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侵吞我国东北后,为进一步挑起全面侵华战争,陆续运兵入关。从1937年6月起,驻丰台的日军连续举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1937年,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随即爆发。 卢沟桥事变的影响“卢沟桥事变”标志着中华全民族抗日战争的开始。中国人民经过流血牺牲、艰苦抗战,终于在1945年8月15日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赢得了民族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及价值“卢沟桥事变”,以及由此开始的八年抗战,是传统中国转折为现代民族国家的必经之道。但在更宽泛的空间里观察,它的价值并不仅止于此。 改变曾经的忍让与退缩,顽强地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如此担

近代史-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事变 七七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间是1937年7月7日,当时日本侵略了东北三省后又占领了中国的很多土地,后来他们把目标锁定在了卢沟桥。他们爆发卢沟桥事变是蓄谋已久的,因为为了达到目的,他们先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演习,这种演习并不是真的演习,只是为了挑衅中国的军队。后借口一个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到拒绝后他们便对中国的士兵和宛平城进行了攻击。 卢沟桥事变的历史背景 中国的近代史是艰辛和受尽折磨的。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中国的东北地区,又将魔抓伸向了华北地区,阴谋策动“华北自治”。 “九一八”事变(即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是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吞并中国、称霸亚洲及太平洋地区而采取的一个蓄谋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骤。(即《大陆政策》) 早在1927年夏,日本内阁在东京召开“东方会议”,制订了《对华政策纲领》 所谓“大陆政策”,是指作为岛国的日本向中国和朝鲜等大陆国家进行武力扩张,梦想称霸亚洲,征服全世界的侵略总方针。作为一种侵略政策的形成,必有其

历史的必然性。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历史条件,则源于明治维新前后已奠定的经济、政治、军事,尤其是思想基础。大陆政策一共分六步:1.吞并台湾2.吞并朝鲜3.吞并满蒙4.吞并中国5.称霸亚洲6.称霸世界 1936年6月日本公然宣布要控制东亚大陆和西太平洋,企图争霸全世界,在1937年8月7日时通过《国策基本》,具体规定了侵略中国,进犯苏联的方案。同时他们还根据1936年度侵华计划,制定了1937年侵华计划。 七七卢沟桥事变的简介 卢沟桥事变发生的时间是1937年7月7日,因此也被称为七七事变。 晚7时30分,日军开始演习。22时40分,日军演习地带传来枪声,并有一士兵失踪,日方立即要求进入中国守军驻地宛平城搜查,中国第29军第37师第110旅第219团拒绝。日军一面部署战斗,一面因“枪声”和士兵“失踪”,与中国方面交涉。24时左右,冀察当局接到日本驻北平特务机关长松井太久郎的电话。松井称:日军昨在卢沟桥郊外演习,突闻枪声,当即收队点名,发现缺少一兵,疑放枪者系中国驻卢沟桥的军队,并认为该放枪之兵已经入城,要求立即入城搜查。 中方以时值深夜日兵入城恐引起地方不安,且中方官兵正在熟睡为由,予以拒绝。不久,松井又打电话给冀察当局称,若中方不允许,日军将以武力强行进城搜查。同时,冀察当局接到卢沟桥中国守军的报告,说日军已对宛平城形成了包围进攻态势。冀察当局为了防止事态扩大,经与日方商议,双方同意协同派员前往卢沟桥调查。此时,日方声称的“失踪”士兵已归队,但隐而不报。7月8日晨5时左右,日军发动炮击,守卫卢沟桥和宛平城的第219团第3营在团长吉星文和营长金振中的指挥下进行负隅顽抗。最后战死。驻守在卢沟桥北面的一个连仅余4人生还,余者全部壮烈牺牲。 七七事变对中国的影响 七七事变发生之后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的影响,首先这件事件爆发之后中国开始整个民族一起抗日,这是之前没有的现象。面对日本的肆意妄为,中国人民开始了集体的反抗。其次通过七七事变人们变得斗志昂然,为之后日本无条件投降奠定了基础。 七七事变历史意义

2017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六单元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第19课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学案(无答案)

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 班别____ 姓名___________ 【学习目标】 七七事变、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 【学习重点】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南京大屠杀等历史事件 【学习难点】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的原因影响 一、七七事变 1、七七事变的借口: 2、爆发时间: 3、爆发地点: 4、经过: 5、结果: 6、殉国英雄:、。 7、影响:。 二、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1、背景:。 2、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1)军队改编:。 (2)实现的时间及标志:,。(3)意义:。 三、淞沪会战 1.爆发时间: 2、借口:。 3、抗日英雄的典型事迹: (1)(2)。 4、结果:。 5、淞沪会战的意义:。 四、南京大屠杀 1.时间:。 2、国民政府迁都:。 3、持续时间:。 4、遇难人数:。 课堂知识总结 一、日本的侵略 1、1937年日本制造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2、1937年日本制造事变,进攻上海。 3、1937年12月13日起,日军攻占南京,制造了。中国军民以上遇难。 二、中国人民抗日 1、事变发生后,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在保卫平津的战斗中、壮烈殉国。 2、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共产党领导的军队被改编为、。

3、1937年9月,国民党发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4、1937年8月到11月中国军队组织了会战。 一、历史人物 1、七七事变发生后,保卫平津殉国的将军、。 2、淞沪会战中涌现出的英雄:、。 3、八路军总指挥及副总指挥:、。 二、历史事件 1、日本全民侵华战争爆发的标志: 2、中国全民族抗战爆发的标志: 3、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的标志: 4、持续3个月,毙伤日军4万多人,打破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 5、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 三选择题: 1、歌词“卢沟桥,卢沟桥,男儿坟墓在此桥……国家存亡在此桥!”反映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 A、九一八事变 B.南京大屠杀 C、七七事变 D.八一三事变 2、面对日寇侵略,无数中华儿女前仆后继,舍生忘死。以下四位抗日英烈,在七七事变后为抵抗日军向北平、天津大规模进攻而捐躯的是 ( ) ①邓世昌②佟麟阁③赵登禹④杨靖宇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当此国难极端严重,民族生命存亡绝续之时,我们为着挽救祖国的危亡,在和平统一团结御侮的基础上,已经与中国国民党获得了谅解,而共赴国难了……”材料所描述的情景应发生在( ) A、甲午中日战争时期 B、北伐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解放战争时期 4、在中国有这样一座城市,它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冠上自己的名字而受辱,它为抗战时期日军在这里屠杀30多万中国军民而饮恨。它就是 ( ) A、北京 B、上海 C、广州 D、南京 6.标志着中国人民局部抗日战争开始和全民族抗日战争开始的历史事件分别是()A.九一八事变、西安事变B.西安事变、七七事变 C.九一八事变、七七事变D.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 7.中国近代史上,佩戴下图所示臂章的军队,应出现在哪一历 史时期( ) A.北伐战争时期 B.抗日战争时期C.长征时期 D.十年内 战时期 8.为了取得抗战的胜利,国共两党实现合作。其合作的形式是() A.成立中国同盟会B.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C.组成民主联合战线D.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9.1937年,某报纸评论:“平时军人开小差,一般人夸为精明干练;今日壮丁逃兵役,人人普遍骂为冷血动物。”这主要是因为() A.井冈山根据地创建B.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C.百团大战鼓舞人心D.抗日战争即将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