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八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数据的分析1平均数教案(新版)北师大

本节课共有两课时,总体思路是:实际问题→平均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第一课时先从学生熟悉的现实背景抽象出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然后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1平均数(第1课时)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小学已经初步学习过算术平均数的概念,会简单地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并会单一地用算术平均数理解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在相关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经历了一些统计活动,解决了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一些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二、依据新课标和学情制定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理解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2.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经历数据的收集与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的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能力目标:情感与态度: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重点: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难点:如何求一组数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1. 投影展示课本第八章的章前文字、章前图和一组问题,引入本章主题.

2. 用篮球比赛引入本节课题:

篮球运动是大家喜欢的一种运动项目,尤其是男生们更是倍爱有加.下面播放一段CBA (中国篮球协会)2005—2006赛季“广东宏远队”和“八一双鹿队”的一场比赛片段,请同学们欣赏.

在学生观看了篮球比赛的片段后,请同学们思考:

(1)影响比赛的成绩有哪些因素?(心理、技术、配合、身高、年龄等因素)

(2)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要比较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需要收集哪些数据呢?(收集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并用两个球队队员身高的平均数作出判断)

在学生的议论交流中引入本节课题:“平均数”.

目的:创设接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思考现实生活中收集数据、处理数据,并用数据的平均数作出判断的必要性.在课题引入中,激发学生学习本章新知识的兴趣,调动其积极性.

注意事项:本环节一要“有趣”,二要“紧凑”,达到引入课题,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目的既可,不宜将时间拖得过长.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算术平均数

投影教材提供的CBA(中国篮球协会)2000—2001赛季冠亚军球队队员的身高、年龄的表格,提出问题:

“八一双鹿队”和“上海东方大鲨鱼队”两支篮球队中,哪支球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哪支球队队员更为年轻?你是怎样判断的?与同伴交流.

(1)学生先独立思考,计算出平均数,然后在小组交流.

(2)各小组之间竞争回答,答对的打上星,给予鼓励.

答案:八一双鹿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9m,平均年龄为25.3岁;

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的平均身高为1.98 m,平均年龄为23.3 岁.所以,八一双鹿队队员的身材更为高大,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更为年轻.

教师小结: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平均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

一般地,对于n 个数1x 、2x …,n x ,我们把

++21(1x x n

…+n x ),叫做这n 个数的算术平均数,简称平均数,记为x . 目的: 独立思考是合作探究的一个前提,所以学习算术平均数的过程中让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再与同伴交流.

小组之间竞争回答问题,让学生经历体验竞争的过程,并以打星的方式给予评价,旨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内容2: 加权平均数

想一想:小明是这样计算上海东方大鲨鱼队队员的平均年龄的:

平均年龄 =(16×1+18×2+21×4+23×1+24×3+26×1+29×2+34×1)÷

(1+2+4+1+3+1+2+1)≈23.3(岁)

你能说说小明这样做的道理吗?

学生经过讨论后可知,小明的做法还是根据算术平均数的公式进行计算的,只是在求相同加数的和时用了乘法,因此这是一种求算术平均数的简便方法.

例1:例1某广告公司欲聘广告策划人员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三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1)如果根据三项测试的平均成绩确定录用人选,那么谁将被录用?

(2)根据实际需要,公司将创新、综合知识和语言三项测试得分按4:3:1的比例确定各人的测试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使用例1进行教学,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第(1)(2)问录用的人不一样说明了什么?从中认识由于测试的每一项的重要性不同,所以所占的比份也不同,计算出的平均数就不同,因此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是很大的.

在学生认识的基础上,教师结合例1给出加权平均数的概念:

实际问题中,一组数据里的各个数据的“重要程度”未必相同,因而,在计算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时,往往给每个数据一个“权”.如例1中4,3,1分别是创新、综合知识、语言

三项测试成绩的权,而称

1

3

4

1 88

3

50

4

72

+

+

?+

?

+

?为A的三项测试成绩的加权平均数.目的:“想一想”是从算术平均数到加权平均数的一个台阶,想让学生顺利完成新知识的建构.例1是引导学生思考重要性的差异对结果(平均数)的影响,以引入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并加以诠释.

注意事项:本环节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的层次要清楚,从两个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和平均年龄问题引入算术平均数概念,再从“想一想”过渡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究,学会新知.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 某班10名学生为支援“希望工程”,将平时积攒的零花钱捐献给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每人捐款金额如下(单位:元):

10, 12,13.5,21,40.5,19.5,20.8,25,16,30.

这10名同学平均捐款多少元?

2. 某校在期末考核学生的体育成绩时,将早锻炼及体育课外活动表现占成绩的20%,体育理论测试占30%,体育技能测试占50%.小颖的上述成绩分别为92分、80分、84分,则小颖这学期的体育成绩是多少?

3. 从一批机器零件毛坯中取出20件,称得它们的质量如下:(单位:千克)

2001 2007 2002 2006 2005

2006 2001 2009 2008 2010

(1)试求这批零件质量的平均数.

(2)你能用新的简便方法计算它们的平均数吗?

目的:第1,2题分别是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直接应用,巩固本节课的“双基”内容.第3题是补充的题,考查学生能否将大数据转化为小数据,用新的简便方法求出平均数,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注意事项:对学生的练习结果做适当的评价.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引导学生用“我知道了…”,“我发现了…”,“我学会了…”,“我想我以后将…”的语言小结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运用.

目的: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

注意事项:不要用教师的“一言堂”代替学生的“群言堂”.

1平均数(第2课时)

一、学生起点分析

学生的知识技能基础:学生在上节课学习了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能解决有关平均数的实际问题.

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再次感受到了数据收集和处理的必要性和作用,又获得了一些从事统计活动的数学活动经验,具备了一定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依据新课标和学情制定教学任务析

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是:进一步了解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达成有关的情感态度目标.

1.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会求加权平均数,体会权的差异其平均数的影响;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2. 知识目标: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索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有关平均数的问题的解决,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3. 能力目标:情感与态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重点:理解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能利用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

依据新课标制定教学难点:权的差异对平均数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五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情境引入;第二环节:合作探究;第三环节:运用提高;第四环节:课堂小结;第五环节:布置作业.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内容:请同学们回忆:什么是算术平均数?什么是加权平均数?

请同学们各举一个有关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并解决之.

在学生的复习交流中引入课题:本节课将继续研究生活中的加权平均数,以及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联系与区别.

目的: 以旧引新,自然衔接,起到温故知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注意事项:教师对学生所举的算术平均数和加权平均数的实例只要合理,就要给予积极地评价,让他们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但时间不能占用过多,达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新课既可.

第二环节:合作探究

内容:1.做一做

我校对各个班级的教室卫生情况的考查包括以下几项:黑板、门窗、桌椅、地面.一天,三个班级的各项卫生成绩分别如下:

(1)小明将黑板、门窗、桌椅、地面这四项得分依次按15%,10%,35%,40%的比例计算各班的卫生成绩,那么哪个班的成绩最高?

(2)你认为上述四项中,哪一项更为重要?请你按自己的想法设计一个评分方案,根据你的方案,哪一个班的卫生成绩最高?

对于第(1)问,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计算,然后教师抽取几个不同层次的学生做的结果投影展示,进行评价.正确的答案是:

一班的卫生成绩为:95×15%+90×10%+90×35%+85×40% = 88.75

二班的卫生成绩为:90×15%+95×10%+85×35%+90×40% = 88.75

三班的卫生成绩为:85×15%+90×10%+95×35%+90×40% = 91

因此,三班的成绩最高.

对于第(2)问,让学生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然后在全班交流体会:

以上四项所占的比例不同,即权有差异,得出的结果就会不同,也就是说权的差异对

结果有影响.

目的: 通过学生计算小明的方案,自己再设计方案和交流,确实让他们体会到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权的重要性.

内容:2.议一议

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支出为3600元,教育支出为1200元,其他支出为7200元,小颖家今年的这三项支出依次比去年增长39%,3%,6%,小颖家今年的总支出比去年增长的百分数是多少?

以下是小明和小亮的两种解法,谁做得对?说说你的理由.

小明:19%30%6% 15%3

=(++) 小亮:%3.97200

120036007200%61200%303600%9=++?+?+? 学生分组讨论,全班交流,说明理由:

由于小颖家去年的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金额不等,因此,饮食、教育和其他三项支出的增长率“地位”不同,它们对总支出增长率的“影响”不同,不能简单地用算术平均数计算总支出的增长率,而应将这三项支出金额3600,1200,7200分别视为三项支出增长率的“权”,从而总支出的增长率为小亮的解法是对的.

目的: 使学生理解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平均”现象并非算术平均.由于多数情况下,各项的重要性不一定相同(即权数不同),所以应将其视为加权平均.

注意事项:本环节一个“做一做”,一个“议一议”,要让学生积极地动脑想、动手做、大胆讲;主动参与,合作交流,乐于探索;加深对加权平均数的理解,特别是权的差异对结果的影响,认识到日常生活中的许多“平均”现象是“加权平均”.

第三环节:运用提高

内容:1.小明骑自行车的速度是15千米/时,步行的速度是5千米/时.

(1)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1小时,然后又步行了1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如果小明先骑自行车2小时,然后步行了3小时,那么他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某校招聘学生会干部一名,对A ,B ,C 三名候选人进行了四项素质测试,他们的各项测试成绩如下表所示:

根据实际需要,学校将语言、综合知识、创新、处理问题能力按20%、30%、30%、20%的比例计算成绩,此时谁将被录用?

目的:第1题是课本上的题,题中(1)(2)两问是让学生通过比较,认识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各项的权相等.第2题是补充题,题中四个数字85,90,95,95都相同,但因为权数不同,故最后的结果不同.让学生再次体会到“权”的重要性,并运用加权平均数解决实际问题,发展数学应用能力.

注意事项: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结果做适当的评价,特别要关注中下等生,对他们点点滴滴的进步都要给予鼓励.

第四环节:课堂小结

内容:说说算术平均数与加权平均数有哪些联系与区别?

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议论、交流、总结出结论:

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各项的权都相等的一种特殊情况,即算术平均数是加权平均数,而加权平均数不一定是算术平均数.

由于权的不同,导致结果不同,故权的差异对结果有影响.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