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常规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常规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常规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常规

腰椎间盘突出症系腰椎间盘髓核,从纤维环的破裂处突出,压迫脊神经根,而引起以同侧下肢神经痛为主的临床综合症候群。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引起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之一,发病率约占门诊就诊腰部疼痛患者的15%,从年龄上,本病一般发生在20--40岁之间,即青壮年易发生此病比例大约占整个发病率的80%。从性别上,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因为男性体力活动较多、较频、腰部活动范围大。从体型上,一般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易致腰椎间盘突出。从职业上,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工人多见。从姿势上,每天常常伏案工作的办公室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售货员、纺织工人等较多见。从生活和工作环境,若环境经常潮湿或寒冷,也易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病因]

1.腰椎间盘退行性改变

在正常情况下,椎间盘经常受体重的压迫,加上腰部又经常进行屈曲、后伸等活动,更易造成椎问盘较大的挤压和磨损,尤其是下腰部的椎间盘,从而产生一系列的退行性改变。

2.外力作用

有些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往往存在长期腰部用力不当、过度用力、姿势或体位的不正确等情况。例如装卸工作人员长期弯腰提举重物,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这些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轻微损伤。日积月累地作用于椎间盘,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

3.1椎间盘在成人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也较差,尤其是在上述退变产生后,修复能力更显得有些无能为力。

3.2椎间盘后外侧的纤维环较为薄弱,而后纵韧带在腰5、骶1平面时,宽度显著减少,对纤维环的加强作用明显减弱。

4.诱发因素

4.1突然负重或闪腰:突然的腰部负荷增加,尤其是快速弯腰、侧屈或旋转,是形成纤维环破裂的主要原因。4.2腰部外伤:在暴力较强、未引起骨折脱位时,有可能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此外,进行腰穿检查或腰麻后也有可能产生椎间盘突出。

4.3姿势不当:起床、起立等日常生活和某些工作中,若腰部处于屈曲位时,突然给予一个外加的旋转动作,则易诱发髓核突出。

4.4腹压增高:腹压与推间盘突出有一定的关系,有时甚至在剧烈咳嗽、打喷嚏、大便秘结、用力屏气时也可发生髓核突出。

4.5受寒受湿: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推间盘的压力增加,也可能造成退变的推间盘破裂。[病理改变]

椎间盘突出的病理基础包括髓核的退行性改变、纤维断裂、应力等因素的叠加。在许多内外因素中,内因是基础,外因被看成诱因。

人类的椎间盘是一种特殊的由结缔组织所构成的结构,它负担着独特地功能。椎间盘的任何改变,均影响它正常的机械效能或干扰其正常的平衡功能、吸收和再分配其力量到脊柱取得正常功能。

1.蛋白多糖的解聚

蛋白多糖是椎间盘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椎间盘机械功能和化学功能的重要结构。蛋白多糖分子大,极为粘滞,并有很强的亲水性。在正常情况下,随和具备较强的压缩性,由于蛋白多糖的特性,其有较强的负载能力。如果蛋白多糖的糖链分解,则将丧失其保持细胞外水分的能力。椎间盘髓核生物化学的完整性是由其含水容积所决定的。正常情况下椎间盘承受压力并将其力在分布到脊柱去,是完成正常功能的重要部分。椎间盘突出的形成是正常的蛋白多糖聚合分解平衡被干扰,即增多的或不平衡的解聚的结果,也是溶酶体作用的结果。蛋白多糖分解过多,将引起髓核液体的增多,髓核内的压力上升,已发生椎间盘突出。但是,髓核内粘多糖通过还原和再综合可产生新的平衡。蛋白多糖进行性还原,可促进胶原的纤维化,髓核因胶原沉积,纤维化增加而逐步丧失原有的可压缩性和负载能力,对随时需由最间盘的髓核在负重情况下吸收和将其应力在分布到脊柱取得功能将不能胜任,

因而造成椎间盘的损伤。如有外力创伤或过度的应力加到有损伤的椎间盘上,则更容易造成椎间盘突出。

蛋白多糖的含量,随年龄增长和椎间盘的退变而下降,椎间盘突出后,蛋白多糖的含量下降得更多。

2.溶酶体酶

椎间盘内的细胞溶酶体,对椎间盘内蛋白多糖的聚合、分解、降解等作用有重要关系。在椎间盘突出或退行性改变的过程中,溶酶体酶的浓度增高是因为它参加了髓核的蛋白多糖降解作用的结果。

3.自动免疫反应

有学说认为髓核基质里的糖蛋白和β—蛋白形成自动免疫反应时的抗原,使这种抗原释出的(指退行性变的椎间盘和突出的椎间盘中β—蛋白释出的,正常情况下它是被包在髓核中的),对机体持续性刺激,从而产生免疫反应,同时也引起神经的炎症反应,而造成疼痛。

[发病机制]

我科通过对大量病例临床特征的分析,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因病机系“伤、痹、虚、瘀”四者合而为病。其外以“痹、伤”为因,“瘀”贯穿其中,以“虚”为本。伤即劳伤、损伤之义。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数有腰部劳损或损伤现象。腰部劳损、外伤,以致气滞血瘀,经络不通,而见腰痛。我们在临床中发现因劳损或损伤为诱因或加重者占70%以上,可见腰部损伤史是造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重要病因之一。痹者,“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阻腰间,使腰部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因而发生腰痛。因伤寒冒湿,寒湿痹阻足太阳之脉,致使太阳经经输不利亦为腰痛的病因病机之一。瘀即瘀血。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因外感寒湿,寒凝血滞;或因外伤跌扑,离经之血不归于脉形成瘀血;或因久劳伤络,络脉阻滞而成瘀血,瘀血阻络,腰部经气不利,故见腰痛。我们在临床中辩证为瘀血型者,其舌质多紫暗,多有瘀点瘀斑者,舌下脉络瘀紫者占70%以上,可见瘀血是腰椎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并贯穿其病程全程。虚即是气血不足、肝肾亏虚。《景岳全书》曰“腰痛之虚证十居八九”,劳则耗气,气虚不能生血,筋脉失养,日久督脉空虚,强力劳作损伤肾气;人到中年,气血不足,肝肾亏损,筋失所养,而见腰痛。肾虚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之发病基础。

[临床表现]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多种多样,它包括所有种类的腰痛症状。其主要临床表现有:

1.下腰痛

绝大多数患者以腰痛为主,这是为突出的髓核从及纤维环和后纵韧带,刺激纤维环内的痛觉纤维的结果。疼痛轻重不一,严重时影响腰部活动。任何能增加腹内压的活动,均会导致腰痛加剧。有时甚至刷牙、转身、低头、仰面时也可诱发腰部阵痛。

2.下肢放射性神经痛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多数以腰痛开始,不久腰痛减轻,下肢放射痛逐渐加重。这是因为当髓核进一步后突后,原来处于紧张状态的纤维环破裂,换上痛觉神经纤维张力减低,至疼痛减轻;也因髓核进一步突出,经过后纵韧带直接压迫神经根,故出现下肢放射痛加重。疼痛常自臀部开始,逐渐延伸至小腿后侧、后外侧及足底外侧。当行走、站立或咳嗽时,也同样加剧疼痛。多数患者经卧床后症状可减轻。个别患者由于巨大的椎间盘后突压迫整个马尾出现不完全性双下肢瘫痪,会阴部和大小便功能障碍。

腰椎间盘突出后引起腰痛及坐骨神经放射痛的原因有4个。

2.1根性疼痛:突出物直接压迫神经根所致。

2.2椎间盘性疼痛:①突出物对后纵韧带及候补纤维环支配神经的刺激而引起腰痛和反射性肌紧张;②椎体周围的炎症性变化和增生刺激了椎体周围的交感神经和感觉神经;③有退行性改变的椎间盘有来自腰部交感神经的神经末梢,也会引起椎间盘性疼痛。

2.3椎间关节性疼痛:由于椎间关节的病变刺激了椎间关节囊中的感觉神经末梢而引起深部疼痛。

2.4筋膜性疼痛:由于无菌性炎症刺激了来自脊神经后支感觉神经而引起。肌肉和筋膜也因代偿失调或强迫性体位而致紧张性增加,肌肉可因损伤或过度收缩而致的缺血性收缩及致痛物质释放刺激而引起疼痛。

3.麻木感病程较长或髓核突出严重的患者,常有主观上感觉到的麻木,多数局限于小腿、足背外侧、足根、足底及足底外侧。

[体征]

1.一般体征

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时,椎旁肌肉紧张,可引起步态僵硬,身体前倾,前屈;腰肌痉挛患侧骨盆上移,下肢多呈略屈姿势,常用足尖着地、用手扶住臀部、跛行等。极严重的患者不能平卧很长时间,任何运动都将增加患者的疼痛。

2.脊柱侧弯

这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3.脊柱运动受限

90%以上的患者腰部活动有不同程度受限,较明显的是前屈受限。

4.腰部压痛点

临床症状明显的患者大多数在纤维环破裂处有明显的压痛点。重压后可沿坐骨神经向下肢放射。有明显压痛点所占体征比例的80%左右。这对于诊断及定位都有现实意义。

5.坐骨神经压痛

沿坐骨神经的径路,自臀部至大腿后方的腘窝、腓骨头前下方至内外踝后方等,可有压痛。

6.直腿抬高试验

直腿抬高试验阳性是本病常见重要体征,一般阳性率占95%以上。然而直腿抬高试验阳性者并不意味着都是椎间盘突出症,如骶髂关节炎、腰部或臀部肌肉劳损、炎症等也可出现直腿抬高受限。这种情况下,进行足背屈曲试验,即拉塞克(Laseque)试验,具有一定临床鉴别诊断意义。

7.伸踇试验

多数患者伸踇肌力减弱,以腰4~5髓核突出较明显。此试验对定位有一定帮助。

8.下肢痛觉检查;膝腱、跟腱反射;股神经牵拉试验等检查均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有一定临床意义。

[辅助检查]

包括试验室检查与影像学检查,常规试验室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确诊并无明显意义,但有助于鉴别是否同时患有其它疾病。

影像学检查包括X线检查、CT、MRI等。

1.X线检查

1.1脊柱腰段外形的改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为了减轻神经根及硬膜囊的受压,缓解腰腿痛症状,多采取身体前倾、变腰凸臀这一保护性、抗痛性姿势,表现于正位片上可见腰椎侧弯、椎体偏歪、旋转、小关节对合不良。侧位片腰椎生量前凸明显减小、消失,甚至反常后凸,腰骶角减小。腰椎侧变的方向绝大多数是凸向患侧,这要视突出物与神经根的空间位置关系而定,如突出物位于神经根的外侧,腰椎凸向患侧,如位于内侧,则反之,部分病人可发生交替性改变。

1.2椎体外形的改变

1.2.1椎体后下角后翘或磨角样改变此乃椎间盘突出后造成功能失调,对椎体后下缘的应力刺激增强,引起软骨增生和韧带附着处骨化所致。

1.2.2椎体下缘后半部浅弧形压迹此征不同于Schmorl结节,后者为局限性小丘状突起且常为多发。前者弧形凹陷范围较大,为髓核后突后椎间盘变性、压力增高所致。有人通过髓核造影发现突出的髓核即在此压迹之下。1.2.3椎体前后缘唇样增生椎体后缘增生对诊屡及定位价值很大,但较少出现,前缘增生在正常有亦十分常见,但对腰4~5前缘单独唇样增生,结合临床及其化征象亦具有对考价值。

1.3椎间隙的改变

正常腰椎间隙的宽度是除腰5~骶1外,其余间隙等宽或腰3~4略宽,左右宽度一致且明显前宽后窄。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由于腰椎侧弯和生理曲度的异常,正位片可见椎间隙左右不等宽,凹侧窄、凸侧宽,侧位片椎间隙前后等宽甚至前窄后宽。椎间隙亦可均匀性变窄,且常合并相对椎体边缘的硬化增生,是由于髓核大块突出或纤维环破裂后间盘进一步退变及椎体不稳等因素所致。但此征亦可见于外伤、感染及正常生理退变,如在间隙绝对这窄的基础上,并前窄后宽则对疹断更有意义。因个体差异,椎间隙宽度相差较大,故在判断椎间隙是否变窄时,应与相邻的间隙作一对比,容易识别。腰5~骶1,椎间隙正常变异较大,但因腰骶角的存在,间隙前半部明显高于

后半部,所以当此间隙前后等宽时即具有相当诊断价值。王春曾对30位正常人和5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侧位X线片进行椎间隙高度测量,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椎间隙后缘与前缘比值H P A 增大,腰3~4、腰4~5、腰5~骶1,三间隙H P A的和在1.91以下(正常组1.72±0.11),提示H P A可作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及定位方法之一。

1.4突出物钙化

侧位片可见椎间隙后方椎管内结节状髓核钙化或线状纤维环钙化影,密度较淡,但较少出现,CT横断面容易观察且出现率较高,多见于病程长或年龄较大的病人,为平片确诊间盘纤维环破裂的直接X线征。

1.5其它征象

可见下腰椎失稳、小关节增生、硬化、碎裂、紊乱、椎间孔狭窄等继发性改变,亦可合并旋莫结节、椎缘骨、椎弓峡部不连接及腰椎后缘骨内软骨结节。

2.CT检查

CT检查在诊断椎间盘突出时比脊髓造影更准确。CT可显示出三度空间关系,在腰椎的检查中,由于硬膜外间隙充满了脂肪,硬膜囊可清楚地显示出来,在硬膜囊外间隙可见到神经根、黄韧带、同时对椎管、侧隐窝及神经根管均可做到一目了然。此外,CT对钙化的椎间盘、椎管狭窄、黄韧带增厚、侧隐窝狭窄等都可显示出来。CT不仅能诊断椎间盘突出,还对椎间盘突出的大小、位置都能准确显示,因而对选择治疗方法很有帮助。

3.MRI检查、

椎间盘突出在MRI图像上的显示,在矢状面上向椎管内突出的椎间盘组织及相应部位脊髓受压程度能清晰看出,这是因为髓核内有较多的质子密度,而变性椎间盘由于水分丧失,故为低信号而被显示。

[临床分型]

中医辨证分型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我们将其分为以下六型。

1.风湿痹阻型腰腿痹痛重着,腰部活动受限,阴雨天症状加重,痛处游走不定,怕风,得温则减或下肢乏力麻木,或有肌肉萎缩,屈伸不利,趾端麻木不知痛痹,舌质淡红或暗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紧、弦缓。

2.寒湿痹阻型多有外感风寒或涉湿感寒等病史,腰腿部冷痛,活动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昼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小便通利,大便溏泄,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紧或沉紧。

3.湿热痹阻型腰、髋、腿疼痛,痛处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滑数。

4.气滞血瘀型多有腰部外伤史,腰腿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多为刺痛,痛处拒按,夜间加重,腰硬如板状,俯、仰卧艰难,舌质紫黯有瘀点、瘀斑,舌下络脉瘀滞,脉弦细或细涩。

5.气血两虚型腰背酸痛,有下坠感,不能久坐久站,肢体麻木,肌肉拘急,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或面色萎黄,心悸失眠,头晕,耳鸣,舌淡,脉弦细弱。

6.肝肾不足型腰腿酸痛缠绵日久,肢体乏力,头摇身颤,视物模糊,耳鸣耳聋,自汗,神疲,舌白滑或舌红少津,脉沉细或弦细数。

在以上各型中,以气滞血瘀型、肝肾不足型及寒湿痹阻型为常见。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1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受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有慢性腰痛史。

1.2常发生于青壮年。

1.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过膝,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1.4脊柱侧弯,腰生理曲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部活动受限。

1.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久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

1.6影像学检查。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隙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和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和程度。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好发部位多在L3~4、L4~5、L5~S1三个间隙,现介绍以上三个间隙椎间盘突出的定位诊断

依据。

2.1 L3~4椎间盘突出症(压迫L4神经)①疼痛在骶髂关节、髋关节后外侧,并向大腿前方及小腿前内侧放射;

②小腿前内侧麻木;③膝放射减弱或消失;④L3椎棘突旁相当于椎间隙处有压痛点;⑤膝关节伸展力减弱;⑥髋关节过伸试验或股神经牵拉试验阳性。多可诊断为L3~4椎间盘突出。

2.2 L4~5椎间盘突出症(压迫L5神经)①骶髂关节、髋关节及大腿小腿后外侧疼痛,并放射至小腿前外侧足背及拇趾;②小腿外侧或足背包括拇趾有麻木感;③拇趾背曲肌力减弱;④跟腱反射可无改变或减弱;⑤第4腰椎棘突旁有压痛点等。多可确诊为L4~5椎间盘突出症。

2.3 L5~S1椎间盘突出症(压迫S1神经)①在骶髂关节上方、髋关节、大腿及小腿后外侧或足部有疼痛;②小腿组外侧包括外侧3趾麻木;③足拇及趾跖屈肌力减弱;④小腿三头肌无力或萎缩;⑤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⑥第5腰椎棘突旁有明显压痛点。多可确诊为L5~S1椎间盘突出症。

3.鉴别诊断

3.1 急性腰扭伤表现为腰肌痉挛,可出现保护性脊柱侧弯,下肢放射性疼痛,但放射痛不过膝关节,或直腿抬高牵涉性受限,但无椎旁的压痛放射症状,屈颈试验阴性。

3.2 坐骨神经炎常有感受风寒湿病史。下肢持续性刀割样疼痛,夜间尤为明显。腰椎外观无畸形,无椎旁压痛。下肢直腿抬高虽可出现阳性反应,但抬腿角度一般在50°以上。

3.3 腰臀部肌肉、筋膜炎可出现腰臀部疼痛,其性质为烧灼样疼痛,但无腰椎侧弯畸形。

3.4 梨状肌损伤可出现腰腿痛,或下肢放射痛,或直腿抬高50°~70°受限,大于70°则疼痛缓解,梨状肌挤压试验和抗阻试验阳性,腰椎外观无畸形,无椎旁压痛与放射症状。

3.5 腰椎或骶髂关节结核患者腰部怕受震动,叩击患部可有剧烈疼痛,常有低热,红细胞沉降率增高,可能有肺结核史。X线片显示腰椎间隙变窄,椎体边缘模糊不清,有骨质破坏、寒性脓肿,也可发现腰椎小关节破坏。3.6 椎管狭窄症可引起神经根压迫症状,表现为间歇性跛行,站立行走时症状加重;卧床、下蹲时症状减轻。X 线片显示腰椎间隙变窄,关节突肥大而靠近中线,椎管的矢状径和冠状径缩短,必要时行椎管内造影。腰椎骨折有明显外伤史,X线检查一般能确诊。

3.7 脊椎滑脱所引起坐骨神经痛多为双侧。晚期常有马鞍区麻木,下肢无力,腰椎前突增加。腰椎斜位片可见椎弓崩裂或脊椎滑脱现象。

3.8 与其它内外疾病所引起的腰痛、下肢疼痛相鉴别。

[治则与治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医治疗要依循“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瘀则散之”的治疗原则。

其具体的治法则根据辨证的结果而确立。

风湿痹阻型:治法以祛风除湿、蠲痹通络。

寒湿痹阻型:治法以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湿热痹阻型:治法以清热利湿、通络止痛。

气滞血瘀型:治法以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气血两虚型:治法以补益气血、活血止痛。

肝肾不足型:治法以补益肝肾、调和气血。

1.针灸治疗

1.1 体针治疗

体针治疗包括分型针刺、对症针刺、循经针刺、痛点针刺、分期针刺等五种针刺方法。

1.1.1分型针刺:根据辨证结果进行选穴针刺。

风湿痹阻型:肾俞、命门、关元俞、殷门、足三里、阳陵泉等穴。

寒湿痹阻型:腰阳关、命门、肾俞、次髎、秩边、阳陵泉,昆仑等穴。

湿热痹阻型:膀胱俞、大肠俞、秩边、承扶、委中、条口、绝骨、昆仑等穴。

气滞血瘀型:腰俞、大肠俞、环跳、委中、阳陵泉、绝骨、昆仑穴。

气血虚弱型:关元俞、气海俞、肾俞、脾俞、足三里、养老等穴。

肝肾不足型:命门、志室、肾俞、委中,太溪等穴。

1.1.2 对症针刺:根据本病的症状主要分布于腰及下肢这一特点,可选用主穴和配穴,进行对症处理。尤其适用于局部症状明显者。

主穴:患侧椎间盘突出所在间隙的华佗夹脊穴及其上下相邻的夹脊穴。

配穴:腰痛明显的配两侧腰眼;臀部疼痛配环跳、秩边;股后侧肌肉紧张配承扶、殷门;股外侧麻木配风市;小腿麻木配委阳、承山、阳陵泉、足三里、悬钟、太溪、解溪等。

1.1.3 循经针刺:根据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疼痛表现沿经分布的特点,选取该经络穴位为主进行针刺治疗。即“病在经,取之经”。

⑴病在足太阳膀胱经:以针刺肾俞、大肠俞、秩边、殷门、承扶、委中、承山、昆仑为主。

⑵病在督脉:以针刺命门、腰阳关、长强、肾俞、气海俞、大肠俞、上髎、次髎为主。

⑶病在足少阳胆经:以针刺环跳、阳陵泉、风市、丘墟、绝骨为主。

1.1.4 痛点针刺:痛点又称阿是穴。一般情况下,它是病变发生的直接所在,或与之有密切联系的敏感部位。应用痛点针刺治疗,常可收到显著的止痛效果。在患者的腰部及下肢可找到相应的疼痛点,以此作为针刺治疗点,取效快捷,适宜于急性期的治疗。

1.1.5 分期针刺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初期,常表现为腰腿剧痛、筋脉拘挛,病情属实,为气血瘀滞经脉;后期,疼痛较轻,症状缠绵,常为腰膝酸痛,病多属虚,肝肾不足、经脉失养。因此初期以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为治法。可取腰部两侧华佗夹脊穴、大肠俞、秩边、环跳、委中、阳陵泉、昆仑等,用以泻法。后期以补益肝肾、和营通经为治法。取肝俞、膈俞、环跳、风市、大肠俞、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条口、血海等穴,用补法。

1.2.1 腹针选穴:主穴为水分、气海、关元。辩证加减: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加水沟、印堂;陈旧性腰椎间盘突出症加气穴(双)、气旁(双);以腰痛为主者加外陵(双)、气穴(双)、四满(双);合并臀、双下肢疼痛麻木者加气旁(对侧)、外陵(患侧)、下风湿点(患侧)、下风湿下点(患侧)。

1.2.2 针刺方法:患者平卧,暴露腹部,针刺前触压腹部,检查肝脾大小、有无压痛、包块,无阳性体征者方可施治,若有条件的地方可用B超检查肝脾是否肿大。根据患者胖瘦分别选用¢0.30×40~60mm长度一次性无菌性针灸针,对准穴位直刺,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慢提插手法,分3步进行。①候气:进针后停留3~5分钟。②行气:候气后再捻转提插,使局部产生针感。③催气:再隔5分钟行针一次以加强针感,使之向四周或远处扩散,然后嘱病人活动腰、臀、腿。10~20分钟后在神阙穴施温和灸,以壮元阳、温通经络,留针30~40分钟。隔日体针和腹针可交替进行,如逢单日体针,逢双日腹针。

1.3 头针治疗

是以针刺头皮上的特定区、线来治疗病症的一种疗法。中医经络理论认为,头为诸阳之会,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手少阳三焦经及督脉等都循行至头皮部位,十二经别的脉气也上达头面。通过针刺头皮上的一定腧穴,就可以治疗相关部位的疾病。

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我们常采用头十穴。

1 顶中线:属督脉,在头顶部位正中线,取该条线上的上星、百会及四神聪中位于该线的两穴,共四穴。

2 顶旁线:在顶中线外侧1.5寸处与顶中线平行,可在距百会穴1.5寸的两侧各取一穴,然后循顶旁线据该线1寸处前后各取一穴,共六穴。

头十穴对治疗腰腿足疼痛、麻木有一定的作用。每3~5天头针一次。

1.4 手针治疗

1.4.1 在手针选穴上,主要选脊柱穴(在小指掌指关节尺侧赤白肉际处)、坐骨神经穴(在手背第4、5掌指关节间,靠近第4掌指关节处)、腰痛穴(在手背腕横纹前1.5寸,指总伸肌腱两侧凹陷中)。

1.5 耳穴压丸

1.5.1 耳穴压丸选穴:主穴:神门、皮质下、交感;配穴:肝、肾、坐骨神经、腰、骶椎、膀胱等。1.5.2 贴压方法:用王不留行籽贴为压丸。单耳消毒后在以上穴位贴压,并嘱其患者每隔4小时自我按压各穴一次,以贴压部感酸胀痛为度。2~3天后取下贴丸,在另一耳上贴压,两耳交替进行。

2.手法治疗:

在完成针灸治疗后进行。要求在推拿过程中病者入静,全身放松,呼吸调匀,细心体会医生的手法。医者应全神贯注、聚精会神,从丹田运气,催力到双臂通过肘部到双手为患者施以以下手法。手法治疗分为两部分,其一为舒筋解痉类手法,其二为整复松粘类矫正手法。

2.1 舒筋解痉类手法包括滚推法与点压法。

2.1.1 滚推法用手背及小鱼际部位,通过作腕关节内外旋动作,边滚边用力推向前。可沿腰背部足太阳膀胱经、华佗夹脊穴,从上至下,从下至上往返滚推3~5遍。然后右(左)手半握拳,以食、中、无名、小指的指关节,掌指关节为着力点,手腕作屈伸运动,沿患者臀部向下之后侧、外侧、内侧从上往下滚推,每侧操作3~5遍。操作时要有节奏感、渗透感,频率不宜太快。用此法之目的在于进一步松弛腰背及下肢肌肉,使疼痛得到缓解。2.1.2 点压法分三点式点压和叠指点压。三点式点压适用于背腰部,其手法是医者用一手的食、中、无名指指端呈∴形状,中指为三角形上点,食、无名指分别为其余两点,上点点压督脉穴位,下两点分别对称点按脊柱两旁的华佗夹脊穴或足太阳膀胱经俞穴,从大椎及大椎旁开的俞穴开始从上而下点压至骶椎末节,每穴点压10~20秒左右,操作2遍,在点压时要有一定的力量,要尽量追求渗透感。叠指点压法适用于臀部及下肢穴位,其手法是双拇指重叠,以加大指力,用下面的拇指指腹点压患肢疼痛反应点,及环跳、承扶、殷门、风市、委中、承山、阳陵泉、足三里、条口、绝骨、昆仑、太冲等有关穴位,每穴点压10~20秒钟。在点压过程中可适当运用震颤法。要求用力均匀、深透力强,在点压每一点结束时,适当用力弹拨肌肉、肌腱。

2.2 整复松粘矫正类手法有以下几种整复手法,在临床中可根据病情、年龄、体质而酌情选用。

2.2.1 叠掌震颤法此法包括单纯震颤和牵引震颤,单纯震颤为患者俯卧,全身放松,医者双手掌相重叠放在患椎上,运气于掌,使患者感到温热传于体内,同时做频率快、有节奏的震颤动作,隔10秒钟震颤1次,每次15秒左右,共操作3~5次,在完成最后一次震颤时,做忽然向下用力按腰部动作2~3次(注意不要使用暴力)。牵引震颤由助手站立于治疗床上,牵拉患者双下肢,医者叠掌按压腰椎病变处,操作同单纯震颤法。

2.2.2 旋转仰扳法患者横骑在治疗床上,双手指交叉作抱头状,医者在患者身后单腿跪于床上,用另一腿的膝关节顶在患椎,双手从患者腋下穿过抱其胸,患者腰部放松略前屈,同时做向患侧旋转的运动,转至一定角度后,双手用力向后过伸,同时膝部适当用力顶患椎。可反复操作2~3次,此法可使椎间隙发生变化,矫正腰椎侧弯和后凸畸形,使两侧不等宽间隙得到调整,恢复腰椎的后伸和侧屈活动功能。

2.2.3 仰卧牵拉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用胸围带固定其胸部,医者用双手握住患者两踝,进行屈膝、屈髋、伸直的向右(左)作旋髋运动,旋转3~5周,当双膝伸直时借助患者自身的蹬力再用力牵拉,可左右旋转牵拉2~3次。牵拉力由轻到重。

2.2.4 侧卧斜扳法患者向右侧侧卧位,右下肢自然伸直,左下肢屈曲。医者立于患者面部一侧,一手放在患者肩部,一手放在髋部,双手用力作反向扭转运动,使腰椎被动扭转。当扭转到一定程度时,忽然稍作用力动作,可听见“咯嗒”一响时,即到达最佳效果,左右各做一次。注意以上扳法和牵拉法一定要在患者全身放松的前提下用此法,动作要轻巧,用力勿过猛,不可单纯追求弹响声。

3.郭氏砭木治疗

3.1 治疗方法:采用四步法施治:

第一步:患者俯卧位。术者用槌式砭木大头震击胸、腰、骶椎两侧腰背部肌肉及下肢后侧、外侧肌肉,每侧行3~5分钟,力量由轻到重,节奏强,患者有轻松舒适发热感为宜。

第二步:在脊椎两旁找压痛点,用十字架式砭木在痛点上行按、压、揉、拨等复合性手法,每点施术1~2分钟(每施术完一个点,休息1~2分钟再施第二点)。力量可逐渐加重,但应以患者感酸、胀且能忍受为度。用十字架式砭木点按环跳、承扶、股门、委中、阳陵泉、足三里、承山、昆仑穴30秒~1分钟,用温散法,使酸胀感向下肢放射。

第三步:用蛋式或分滚式砭木在脊椎两侧及大腿部来回滚动3~5分钟,使皮肢微发红。患者有温热什么感为度。第四步:用刺滚式或分滚式砭木在腰部体表作轻轻的,从上到下的滚动2~3分钟,行补法。以上方法每日一次,7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3天。

4.牵引治疗:

4.1 牵引方法:患者仰卧(或俯卧)于牵引床上,用牵引带分别将患者胸廓及髋部固定在牵引床上,沿患者纵轴

方向进行牵引,牵引力度以患者自觉腰部有两端分拉力量为度,由轻渐重,但患者感到下肢放射痛逐渐消失时,维持牵引力量20~30分钟。如患者感觉在牵引时腰部或下肢疼痛加重,或牵引后出现症状反而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停止牵引。

5.中药内服外敷治疗:

5.1 中药内服5.1.2 药物治疗选用我院科研方“腰舒汤”为基础方加减治疗。“腰舒汤”药用桑寄生10g、狗脊10g、党参10g、当归10g、熟地黄10g、丹参10g、川牛膝10g、全蝎3g(研末吞服)制川乌10g。

风湿痹阻型:加羌活、独活、防风、细辛、秦艽。

寒湿痹阻型:加肉桂、鹿角胶、细辛。

湿热痹阻型:去川乌加苍术、黄柏、栀子、泽泻、木通、薏苡仁、茵陈。

气滞血瘀型:加桃仁、红花、甲珠、川芎。

气血两虚型:加黄芪、枸杞、淮山药、鹿衔草。

肝肾不足型:加杜仲、淮山药,偏于肾阳虚者加肉苁蓉、淫羊藿、仙茅;偏于肾阴虚者去川乌加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龟板;水煎煮三次,取汁合用,早中晚各服一次,日一剂,5剂为一个疗程,每疗程间隔2天。

5.2 中药外敷采用我院院内制剂“活血膏”(防风、狗脊、土鳖虫、红花、泽兰、木香、三棱等)、“消炎止痛膏”(独活、芒硝、生天南星、皂荚、生草乌、冰片、水杨酸甲酯等),在腰部及疼痛较甚处贴敷12~24小时,每日或隔日更换一次。

6.其他治疗:

6.1 输液治疗我们在临床中常用的药物有香丹注射液2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250ml(糖尿病患者用0.9%生理盐水),静脉滴注,每日一次,连续5天。静脉滴注香丹注射液适宜各种类型的病例。对急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发作的患者加输20%甘露醇250ml,连续3天;对气血两虚型患者,在静滴香丹注射液后同时静滴参麦注射液30ml加入5%葡萄糖溶液或0.9%生理盐水250ml。

6.2 拔罐治疗适用于寒湿型、气滞血瘀型患者。在针刺后,选用大号玻璃罐,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华佗夹脊穴连线采用排罐法拔罐,留罐5~10分钟。拔罐治疗可以3~4天进行一次。

6.3 刮痧治疗适用于寒湿痹阻型、气滞血瘀型治疗。在针刺后,在背部涂以凡士林等润滑剂,用郭氏砭木十字砭木的刮痧板,循足太阳膀胱经、带脉,从上到下、从内到外轻柔的刮拭,直至刮痧部位出现潮红现象。刮痧治疗可3~4天进行一次,也可与拔罐治疗间隔使用。

6.4 穴位注射适用于疼痛较甚或疼痛时间较长,下肢肌肉轻度萎缩的患者。选用当归注射液2~4ml,或VitB1 2ml 加VitB12 1ml,在压痛阳性点或大肠俞、足三里、承山、阳陵泉等穴位进行注射,每穴注射0.5~1ml。注射时应注意避开血管及神经,注射过程中能引出酸胀感沿疼痛部位传导时,效果更佳。穴位注射可视其病情,隔日1次或1周2次。

6.5 心理安慰对于患病较久或心情较焦急的患者尤应注意其心理安慰。让患者能安心接受治疗,正确认识该病,解除患者的心理障碍。

6.6 局部封闭及神经阻滞治疗对于急性期疼痛较严重的患者可采用局部痛点封闭或椎间孔阻滞麻醉、腰椎硬膜外阻滞麻醉、骶管内阻滞麻醉治疗。对于有高血压、糖尿病的患者应慎用甾体类药物。

[诊疗中的注意事项]

1.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早期,患者应以卧床休息为主,避免长时间久坐、久行;避风寒。

2.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各项操作原则,注意各种治疗方法的适应证、禁忌症,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意外与损伤发生。

3.待疼痛逐渐缓解过程中,患者应逐渐加强腰腹肌肌力训练,以代偿腰椎间盘的受力。

4.如果正常程序保守治疗2个疗程无效或症状反而加重的,应及时手术治疗。

[预防与功能锻炼]

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重在预防。那么,怎样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或防止其复发呢?注意平时的站姿、坐姿、劳动的姿势以及睡姿的合理性,纠正不良姿势和习惯,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尤其加强腰背肌的功能锻炼,因为适当的锻炼能改善肌肉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加肌肉的反应性和强度,松解软组织的粘连,纠正脊柱内在平

衡与外在平衡的失调,提高腰椎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久性,从而达到良好的治疗及预防作用,并在寒冷潮湿的季节应注意保暖,防止本病的复发。

功能锻炼方法此法始终贯穿于治疗、康复、预防复发的全过程。可根据病情、体质、年龄选择以下体疗法,要循序渐进。

燕式运动患者俯卧,双上肢放于身体两侧,作同时抬起胸部,抬起双下肢(足尖绷直)及双上肢向后伸展与肩同高的动作,背屈一次的节律为5~6秒钟,可重复做10~20次。

桥式运动患者仰卧,两臂伸直放平,膝关节屈曲,两足分开与肩同宽,上身以头枕部、肘部或肩部为支点,下身以足掌为支点,抬起躯干为1次,可视其患者情况做10~20次。

力托千斤运动患者站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作下蹲运动时双手如抱石状,慢慢站立,当双手抬至胸部时,翻掌心向上,举过头顶,双臂伸直,躯干挺直,全身肌肉紧张,如托起千斤石状。休息片刻后再作第二遍,可重复做5~10遍。

仰卧起坐运动患者仰卧,双腿并拢微屈髋屈膝,双手抱住后枕部,做仰卧起坐运动,并保持3~4秒。休息2~3秒后再做下一次。使患者情况做10~20次。

2.2.2 旋转仰扳法患者横骑在治疗床上,双手指交叉作抱头状,医者在患者身后单腿跪于床上,用另一腿的膝关节顶在患椎,双手从患者腋下穿过抱其胸,患者腰部放松略前屈,同时做向患侧旋转的运动,转至一定角度后,双手用力向后过伸,同时膝部适当用力顶患椎。可反复操作2~3次,此法可使椎间隙发生变化,矫正腰椎侧弯和后凸畸形,使两侧不等宽间隙得到调整,恢复腰椎的后伸和侧屈活动功能。

2.2.3 仰卧牵拉法患者仰卧于治疗床上,用胸围带固定其胸部,医者用双手握住患者两踝,进行屈膝、屈髋、伸直的向右(左)作旋髋运动,旋转3~5周,当双膝伸直时借助患者自身的蹬力再用力牵拉,可左右旋转牵拉2~3次。牵拉力由轻到重。

心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一、高血压诊疗常规 1、定义:高血压是常见的慢性病,是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心血管综合征”,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也是我国心脑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我国采用国际上统一的血压分类和标准,高血压定义为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且可除外继发性高血压。 2、高血压分级诊断: 收缩压(mmHg)舒张压(mmHg) 1级高血压(轻度)140-159 90-99 亚组:临界高血压140-149 90-94 2级高血压(中度)160-179 100-109 3级高血压(重度)≥180 ≥110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140 <90 临界收缩期高血压140~149 <90 3、高血压危险度的分层诊断: 低危组: 高血压1级,不伴有下列危险因素(见注),治疗以改善生活方式为主, 如6个月后无效,再给药物治疗。 中危组: 高血压1级伴1-2个危险因素或高血压2级不伴或伴有不超过2个危险因 素者。治疗除改善生活方式外,给予药物治疗。 高危组: 高血压1-2级伴至少3个危险因素者,必须药物治疗,或高血压3级病人, 但无其他危险因素。 极高危组:高血压3级或高血压1-2级伴靶器官损害及相关的临床疾病者(包括糖尿病),必须尽快给予强化治疗。

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水平(1~3级),男性(大于55岁),女性(大于65),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糖耐量异常,心血管病家族史,肥胖,纤维蛋白原升高,靶器官损害伴随的临床情况。 4、症状、体征: 大多数起病缓慢,一般缺乏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有头晕、头痛、颈项板紧、疲劳、心悸等,呈轻度持续性;在紧张或劳累后加重,不一定与血压水平有关,多数可自行缓解。也可以出现视力模糊、鼻出血等较重症状。约五分之一患者无症状,仅在测量血压时或发生心、脑、肾等并发症时才发现。体检时听诊可有主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收缩期杂音或收缩早期喀喇音,少数患者在颈部或腹部可听到血管杂音。 脑部表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血压脑病、脑出血、脑血栓形成。 心脏表现: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 肾脏表现:肾功减退早期可表现为夜尿、多尿、蛋白尿、管型和红细胞尿,晚期可出现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眼底改变:视网膜动脉痉挛、变细;视网膜动脉狭窄、动静脉交叉压迫;眼底出血或棉絮状渗出;视乳头水肿。 5、入院常规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生化(肌酐、尿酸、谷丙转氨酶、血钾、血糖、血脂)、心电图(识别有无左室肥厚、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等)。有条件者可选做:动态血压监测、超声心动图、颈动脉超声、尿白蛋白/ 肌酐、胸片、眼底检查等。 6、特殊检查: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踝/臂血压比值,心率变异,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弹性功能测定,血浆肾素活性。 7、诊断与鉴别诊断:高血压诊断主要根据诊所血压,测静息上臂肱动脉部位血压,以未服用降压药物情况下2次或2次以上非同日多次血压测定所得平均值为依据。 诊断标准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药处方

【中药处方】 处方1 【组成】当归、川椒、续断、防风、木瓜、羌活、红花、白芷、乳香、没药、透骨草、黄柏、茄根各50g 【用法】碾末,加白酒、盐各100g拌匀,分3个袋蒸透,外敷患处,1日1~2小时,20天为1疗程。 【功效】养血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疗效】治疗398例,治愈382例,好转12例,无效4例。 【方源】中医药学报,1995;(3):46 处方2 【组成】全蝎10g,蜈蚣3条,乌梢蛇10g,当归、白芍、川芎、威灵仙、制乳香、制没药、川中膝各15g,熟地、伸筋草各30g,甘草6g。 【加减】虚寒者加独活12g,制川乌9g、川羌活9g、细辛6g;肾虚者加杜仲15g、狗脊15g、川断12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活血通络。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方源】河南中医,1994;14(6):24 处方3 【组成】归尾、赤芍、桃仁泥、留行子、五加皮、落得打、延胡索、川牛膝各 9g,红花、乳香、没药、陈皮、川芎各9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效】活血通络止痛。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淤血型)。 【方源】中医骨伤,1993;6(4):11 处方4 【组成】麻黄3g,羌活、独活、秦艽、赤芍、牛膝、陈皮各5g,防风、防己、威灵仙、木瓜、地龙、鸡血藤、川芎各9g,三七末2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疏风散寒,通络止痛。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风寒型)。 【方源】中医骨伤,1993;6(4):11 答案补充 处方5 【组成】防风、独活、秦艽、赤芍、川芎、陈皮各5g,全当归、威灵仙、五加皮、牛膝、防己、桑寄生、续断、炒杜仲各9g。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效】祛湿通络,养血活血。 【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缓解期。 【方源】中医骨伤,1993;6(4):11 处方6 【组成】熟地、山药、山茱萸、枸杞子、当归、白芍、巴戟天、肉苁蓉、千年健、狗脊、牛膝各9g,川芎、秦艽各5g。

眼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眼科常见病诊疗常规 一、白内障 (一)术前检查和准备 1. 眼科入院常规检查 2. 验光(双眼) 3. 测双眼角膜曲率(电脑测量、手动测量相互参照,必要时可参考角膜地形图测量结果) 4. 眼科A/B 超检查 5. 根据验光(包括对侧眼)和A 超测量结果确定拟植入的人工晶体度数(注意A 常数) (二)入院医嘱 长期医嘱: 眼科护理常规 三级护理 普食 盐酸左氧氟沙星眼液0.1ml 点术眼4/ 日 裂隙灯检查1/日 临时医嘱:裂隙灯检查、视功能检查、散瞳查眼底、间接检眼镜检查、角膜曲率、医学影像工作站、血常规、凝血四项、尿常规、血糖、胸正位片、心电图、 (三)术前交待要点 1. 手术的目的是摘除混浊的晶体,植入人工晶体,提高视力。 2. 如同时伴有眼底病和其它眼病,术后视力提高不理想或不能提高。 3. 有可能不合适放人工晶体,最多见的原因是后囊破裂、悬韧带断裂,术中医生根据情况植入不 同类型的人工晶体或不植入人工晶体。 4. 可能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角膜水肿失代偿和交感性眼炎,瞳孔可能变形。 5. 手术中若晶体核沉入玻璃体中,需尽快行玻璃体切除手术。 6. 术后如有晶体后囊混浊,影响视力者需激光治疗或再次手术。 7. 有继发眼内感染的可能,虽然大部分经治疗能够好转,但仍极少数病人由于严重的感染,不仅 视力丧失,重者还可能丧失眼球。 8. 极少数有眼内驱逐性出血的可能,导致术中眼压突然增高,不能缝合切口,严重者甚至需要当 场摘除眼球。 9. 术后人工晶体发生排斥反应或偏位,甚至脱落。 10. 术后可能仍有屈光不正,需要配带眼镜才能达到最好视力。 11. 若人工晶体脱落或偏位严重,继发青光眼、视网膜脱离、眼内炎等,需二次手术。 12. 术中和术后发生麻醉和心脑血管意外或全身其它意外危及生命。 (四)术前医嘱: 拟于明日X时X分在局麻下行X眼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及人工晶体植入术 冲洗结膜囊 剪睫毛 冲洗泪道 托吡卡胺眼液0.1ml点X眼1次/10分钟X 6次术前1小时 (五)术后处理: 1. 术后3天每天换药,检查术眼视力,观察前房的炎症反应情况,有无前房出血和晶体皮质 残留,虹膜有无后粘连,人工晶体位置有无偏斜,玻璃体是否混浊,眼底有无病变,眼压是否正常。 2?术后全身使用抗菌素3?5天,局部抗菌素和糖皮质激素点眼3?4周。

腰痛病(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痛病)诊疗方案 一、病名 中医病名:腰痛病 西医病名:腰椎间盘突出症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 ?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 ?常发于青壮年。 3 ?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6. 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或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 (二)疾病分期 1. 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 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 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病理分型(Mac nab分型)

1. 椎间盘膨出:整个椎间盘纤维环均匀性向椎体骺环以外凸起,不引起严 重的神经根压迫 2.局限型突出:椎间盘纤维环的内层断裂,髓核组织部分突出。 3.椎间盘突出:椎间盘纤维环大部分断裂,仅有外层纤维环尚完整,将髓 核局限于纤维环内 4.椎间盘脱出: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断裂,髓核组织突出于椎间盘外,为后 纵韧带所约束。 5.椎间盘游离: 髓核组织突破纤维环和后纵韧带,游离于椎管内,或硬膜 内、椎间孔等处,压迫神经根与马尾神经 (四)中医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 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 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 湿热痹阻证:腰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 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丽数。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5.气虚血瘀证:腰部外伤日久或平素劳累,腰背疼痛无力,不能久立久行, 下肢疼痛麻木,乏力,舌淡暗,脉弦细弱 (五)鉴别诊断: 1 ?肾着:有腰部沉重冷痛,与腰痛相似,但多有身体沉重,腰以下冷,腹重下坠等,为一个独立性疾病,需作鉴别。 2 ?腰软虚证:虽有腰痛,以腰部软弱无力为特征,少有腰痛,多伴见发育迟缓,而表现为头项软弱,手软、足软、鸡胸等,多发生在青少年。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穴位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穴位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常用的穴位有:悬枢、命门、腰阳关、腰俞、腰眼、肾俞、气海俞、大肠俞、关元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环俞、上髂、次髎、中髎、下髎、会阳、胞肓、秩边、承扶、殷门、委阳、委中、承山、昆仑、京骨、环跳、风市、阳陵泉、悬钟穴。下面一一介绍。 (1)悬枢 定位:第一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脊强痛、腹痛、泄泻。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2)命门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脊强痛、阳痿、遗精、带下、月经不调、泄泻。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3)腰阳关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 主治:腰骶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遗精、阳痿。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4)腰俞 定位:当骶管裂孔处。 主治:腰脊强痛、下肢痿痹、月经不调、痔疾、癫痫。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5)腰眼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3~4寸的凹陷中。 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6)肾俞 定位: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水肿、耳鸣、耳聋。 操作:直刺0.5~1寸。 (7)气海俞 定位: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肠鸣腹胀、痔瘘、痛经。 操作:直刺0.5~1寸。 (8)大肠俞 定位:第四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腹胀、泄泻、便秘。 操作:直刺0.8~1.2寸。 (9)关元俞 定位: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遗尿、腹痛、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 操作:直刺0.8--1.2寸。 (10)小肠俞 定位:第一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痛、腹痛、泄泻、痢疾、遗尿、尿血、痔疾、遗精、白带。操作:直刺或斜刺0.8~1.2寸。 (11)膀胱俞 定位: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脊强痛、遗尿、泄泻、便秘、小便不利。 操作:直刺或斜刺0.8~1.2寸。 (12)中膂俞 定位:第三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脊强痛、泄泻、疝气。 操作:直刺1~1.5寸。 (13)白环俞 定位:第四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主治:腰骶疼痛、遗尿、遗精、月经不调、白带、疝气。 操作:直刺1~1.5寸。 (14)上髂 定位:第一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与督脉韵中点。 主治:腰痛、遗精、阳痿、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 操作:直刺1~1.5寸。 (15)次髎 定位:第二骶后孔中,约当髂后上棘下与督脉的中点。 主治:腰痛、下肢痿痹、疝气、月经不调、小便不利、带下、遗精。操作:直刺1~1.5寸。 (16)中髎 定位:第三骶后孔中,约当中膂俞与督脉之间。 主治:腰痛、便秘、小便不利、泄泻、月经不调、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17)下髎 定位:第四骶后孔中,约当白环俞与督脉之间。 主治:腰痛、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18)会阳 定位:尾骨尖旁开0.5寸。 主治:泄泻、便秘、痔疾、阳痿、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 (19)胞肓 定位:第二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上消化道大出血诊疗常规

上消化道大出血 【概述】 消化道出血常表现为呕血和便血。消化道急性大出血常伴血容量减少引起的急性周围循环障碍,出血量超过1000ml或血容量减少20%以上,可危及生命。 消化道以屈氏韧带为界分为上、下消化道,根据出血的部位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上消化道出血一般包括来自食管、胃、十二指肠的出血以及来自胰腺、胆道的出血,胃空肠吻合术后的空肠出血也包括在内;下消化道出血是指包括空肠、回肠、结肠、直肠病变引起的出血。 【病因】 引起上消化道大出血的病因可以是上消化道本身器官的病变,也可是邻近脏器的疾病,或全身性疾病累及胃肠所致。 【临床表现】 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呕血、黑粪和出血引起的全身表现。

(1)呕血和黑粪:呕血和柏油样黑粪是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特征性表现。上消化道出血后,均有黑粪出血,但不一定有呕血。一 般情况下,幽门以上的出血,胃内储血量达250-300ml时可引 起呕血。但如出血量大、速度快,幽门以下的出血可因血液反 流入胃而刺激胃粘膜造成呕血。 (2)失血性休克:一般认为成人出血量在500ml以下者,可无贫血或血容量减少的表现。如出血量在800-1000ml,主要表现为皮 肤、甲床和结膜苍白,疲乏无力、头晕、心悸、口干、突然站 立时眼前发黑。当出血量超过1000-1500ml,失血速度快时, 即可引起失血性休克。开始时皮肤苍白而湿冷、四肢发凉、口 渴、黑曚、表情淡漠等,继而血压下降、四肢厥冷、甚至昏迷,同时出现少尿、无尿或微循环障碍导致急性肾衰竭。 (3)发热:在24小时内常出现发热,一般不超过38.5℃,持续3-5天。 (4)氮质血症:消化道出血后,大量血液蛋白质的消化产物在肠道被吸收,使血尿素氮升高(肠源性氮质血症)。失血使肾血流量 暂时减少,导致氮质潴留(肾前性氮质血症)。一般在纠正低血 压、休克后,血尿素氮可迅速降至正常。 【诊断】 (1)出血的病因及部位诊断:根据详细的病史、体征,有半数患者可以作出上消化道出血病因诊断。进一步依靠实验室、X线钡 剂、内镜及选择性动脉造影等检查,可以查清大部分患者出血

ICU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ICU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脑血管意外及重度颅脑损 一.常规处理 1.保证足够的氧供,机械通气维持PaCO2 34~38mmHg,可使用短暂的过度通气(<2min)以快速降低过高的ICP。 2.足够的循环血量,维持血红蛋白在110g/L,HCT在0.35以上,血浆白蛋白接近40g/L;维持每8小时阶段出入基本平衡,保证水电介质和内环境稳定。 3.病情需要时,应行血肿清除,颅内压监测。 4.避免高体温,允许给予冰毯控制低温状态(T在36~37度左右)。5.主要经胃肠的低热卡代谢支持(对成年人,最大热卡供给量为15~20Kcal/kg/24小时);避免高血糖,控制血糖在5~7.5 mmol/L; 避免低钠血症,允许性的高血钠值为150mmol/L。 6.头位抬高30~45度,头部处于中立位。 二.给予抗生素预防感染 1.经验性治疗选择有利于通过血脑屏障药物:罗氏芬(头孢曲松) 2.0 qd或特治星4.5q8h。 2.当机械通气超过48小时,应完善病原学及影像学检查,尽快转为目标学治疗,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三.颅内压>15mmHg,适当给予20%甘露醇100ml ivgtt q6h。四.早期给予充分的镇静 给予丙泊酚(得普利麻)30~80mg/h或咪唑安定(力月西)3~5mg/h。

五.为控制脑水肿,给予控制性降压,减少内源行二茶酚胺释放1.β1受体拮抗剂美托洛尔(倍它乐克)0.03~0.05mg/kg iv q6~8h,25~100mg po bid+中枢性的α2激动剂可乐定0.3~0.8ug/kg iv q4~6h。控制目标:成年人维持CPP在60~70mmHg。 2.小剂量的前列环素(凯时 0.4~0.8 ng/kg/min)可改善局部的微循环,并有修复损伤的血脑屏障的作用。 六.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1.早期质子泵抑制剂(洛赛克)40mg iv qd 2.恢复肠内营养后,即更换为H2受体阻断剂(雷尼替丁)0.15 bid 七.预防继发性癫痫 早期给与鲁米钠0.1 im q12h,开放饮食后替换为丙戊酸钠片 0.2tid,并注意监测血药浓度。 八.营养脑细胞及促醒药物 1.早期给予脑复康8.0 qd,慎用尼可林。 2.脑水肿高峰期过后,可给予适当促醒药物:醒脑静30ml qd。九.老年或较长时间机械通气者,可适当给予化痰药:沐舒坦/伊诺舒90~150mg qd.。 外科大手术后处理常规 常规处理 1.维持呼吸稳定,保证足够的氧供。 2.监测血流动力学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效方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特效方 此验方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不用毒药和贵重药,全国各地有卖,而且安全可靠,没有副作用。 二:标本兼治,一到二个疗程(20天一疗程)可达到根治目的。 三:见效快,三到五包见效,一疗程痛止,再服一疗程巩固疗效,如果连服10包痛不止就停服(只有百分之五的病人)。 四:本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都有效果,而且对病程短,疼痛厉害的病人效果更佳,一般三到五包即可止痛。 现将方子介绍如下:功能与主治:补肾活血、理气止痛。主治腰椎间盘突出症 处方组成:核桃仁210克、黑芝麻210克、杜仲60克、川续断30克、木瓜30克、菟丝子60克、当归60克。除核桃仁、黑芝麻外,余药均晒干,研磨过筛备用。将黑芝麻于碾槽内碾碎,再放入核桃仁一起碾,当用手摸无颗粒时,与经过筛的药面一起倒入盆中,以炼蜜250克分数次加入盆内搅拌,反复揉搓成团块,再取团块7克制成丸子。丸子可放入冰箱内贮存。每日服2次,每次服一丸,黄酒20毫克送下。连服100丸为一疗程。 2:笔者经验方:是在上方基础上加味,经我临床十年反复论证而成.主要功效是:补肾益肝健脾,活血化痰利水,舒筋通络止痛. 汤剂方:川断、狗脊、木瓜、羊藿叶、熟地、骨碎补各12克,杜仲、当归、菟丝子、云苓、泽泻、元胡、鸡血藤各15克,香附两次服用(在煎好的汤药中加少量的白酒效果更好 散剂方:川断、狗脊、木瓜、乌药、威灵仙、羊藿叶、骨碎补、桑寄生、怀牛膝各15克,杜仲、当归、云苓、鹿含草、泽泻、伸筋草、元胡各20克, 鸡血藤、黄芪各30克,香附、半夏、胆星、土鳖虫、僵蚕、地龙、全虫、乳香、没药各10克,田七粉、辽细辛各5克,;共研细粉,每次5克,每日二次.黄酒送服.可单独服,也可与上方汤剂一起服.(汤剂起效快,散剂起效稍慢)。以上药粉也可再加核桃肉、黑芝麻各150克,用炼蜜做成蜜丸,每丸10克,一日三:见效快,三到五包见效,一疗程痛止,再服一疗程巩固疗效,如果连服10包痛不止就停服(只有百分之五的病人)。四:本方适用于各种类型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无论是急性期,还是慢性期,都有效果,而且对病程短,疼痛厉害的病人效果更佳,一般三到五包即可止痛。五:只要单服中药即可,不必牵引或其它治疗,而且服药期间可正常工作和生活。 二次。与其它方子比较,我的经验方有以下几个特点:一:不用毒药和贵重药,每包药只要七元左右(包括药引),全国各地有买,而且安全可靠,没有副作用。二:标本兼治,经一到二个疗程(20天一疗程)可达到根治目的。 、白芥子、半夏各10克,田七粉5克,核桃肉、黑芝麻各30克. 加减法:单纯腰痛加桑寄生15克;伴下肢痛加怀牛膝15克;痛甚加蜈蚣2条;舌苔黄腻加萆薢

心外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常见疾病诊疗常规(心脏外科) 【室间隔缺损诊疗常规】 一、入院评估 (一)病史采集要点:对于疑诊室间隔缺损的病例在病史采集中应明确以下几项: 1、首次就诊原因、时间、当时的诊断、随后的治疗和检查经过; 2、和正常儿童比较是否经常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的情况,感染是否容易治疗, 是否并发过心衰; 3、平时或哭闹时是否出现过口唇紫绀; 4、母亲怀孕3个月内是否有病毒性感冒和/或使用药物的情况; 5、尽量了解并搜集院外检查资料作为辅助诊断参考资料 (二)体格检查要点:在体格检查中要求重点记录以下几点体征的情况: 1、杂音的位置范围、性质、强度、震颤情况、传导情况; 2、肺动脉第二音的高低情况,是否分裂; 3、心界的大小; 4、有无胸廓畸形; 5、口唇及甲床的颜色; 6、肝脏是否增大; 7、四肢血压情况; 8、双肺是否存在啰音; 9、能够反映儿童发育情况的指标,如身高、体重、囟门的闭合情况,智力发 育情况等。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 先天性心脏病是室隔缺损主要与一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诊断及鉴别诊断依 据主要是病史中的重点问题和体格检查中的阳性体征,超声心动图的诊断可 以是最终诊断依据。 1、房间隔缺损 2、心内膜垫缺损 3、动脉导管未闭或主—肺动脉间隔缺损 4、轻度肺动脉瓣狭窄 对于室间隔缺损的最终诊断要求具体到以下内容: 1、明确室间隔缺损的诊断,而且是否合并其他畸形; 2、明确室间隔缺损的部位、大小 3、室间隔缺损处的分流方向 4、肺动脉高压是否存在以及程度 二、术前准备 (一)目的 1、控制可能存在的肺部感染,心力衰竭; 2、继发肺动脉高压的患者给与吸氧治疗,必要时应用扩血管药物;

腰腿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痛(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案 一、概述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证,可表现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部分患者伴有下肢疼痛。六淫之气,客于经脉,气血阻滞,经脉不通;或年老体衰,纵欲过度,肾精亏损,筋脉失养;以及跌扑损伤,筋脉受损,气血运行不畅,瘀血留置与腰部,均可引起腰腿痛。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属于腰腿痛畴。 二、诊断 (一)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人民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9-94)及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教材《中医正骨学》第二版(董福慧、云龙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 (1)病史: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主要症状:腰痛和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 (3)主要体征:腰部畸形,腰部压痛和叩击痛,腰部活动受限,直腿抬高实验(+)加强实验(+)屈颈试验(+),根据DR、CT或MRI 检查射片即可诊断。 2、西医诊断标准: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多有不同程度的腰部外伤及腰肌劳损病史。 (2)症状:有腰痛伴下肢坐骨神经放射痛症状:

腰痛:腰痛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最早先出现的症状,而且是多见的症状,发生率约91%,疼痛性质一般为钝痛、放射痛或刺痛。 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绝大多数病人发生在L4/5、L5/S 1间隙,故容易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生率达97%。疼痛多是放射性痛,由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到跟部或足背部。 腹股沟区或大腿侧痛:高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的椎间盘可压迫L1、L2和L3神经根,出现相应的神经根支配的腹股沟区疼痛或大腿侧疼痛。 马尾神经综合症:向正后突出的髓核、游离的椎间盘组织,可压迫马尾神经,出现大小便障碍,鞍区感觉异常。多表现为急性尿储留和排便不能自控。 尾骨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可出现尾骨疼痛。原因是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移入骶管,刺激腰骶神经丛。 肢体麻木感:有的病人不出现下肢疼痛而表现为肢体麻木感,此乃是椎间盘组织压迫刺激了本体感觉纤维而引发的麻木。 (3)体征: 腰部畸形:腰椎侧凸,它是一种姿势性代偿畸形,有辅助诊断价值。腰部活动受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一般有腰部活动受限的表现。腰部压痛和叩击痛:腰部压痛及骶骨棘肌痉挛:约89%腰椎间盘突出的病人,在病变间隙的棘突间有压痛。约1/3的病人有腰部骶脊肌痉挛。 间歇性跛行:当患者走路时,随着行走距离增多,腰背痛加重,不得

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专题报告

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专题报告 ---中医骨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及疗效观察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如盘源性,骨源性,颈椎关节错缝或化学因素等导致颈神经根被压迫而导致颈椎 及上肢的疼痛,功能活动受到限制的一组综合征。其致病因素有很多,患者也会有多种疼痛表现,该病还会引起相关部位的并发症,临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式有许多种,包括中医疗法的中药疗法、针灸疗法以及西医疗法,但是实践中,不同治疗手段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因此,通过对中医和西医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自2014年4月---2015年1月接收入院治疗的108例患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每组各54例,其中一组采取中医骨伤疗法,另一组采取西医疗法。中医骨伤疗法中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为44.5岁,患病时间平均为3.4年;采取西医 疗法的一组,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4.5岁,患病时间平均为3.2年。将 这两组患者基本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2治疗手段 对于两组患者分别给予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其中施行

中医骨伤疗法的一组给患者服用汤药同时配合中医的针灸 和推拿手段对54位患者进行治疗,中药成分包括杜仲、续断、葛根、丹参等,并且根据患者个人的体质用药有所增减,如果患者为寒湿性体质,则需要加入独活、细辛等药材;若患者为湿热型体质,则需要加入薏苡仁、黄柏等药材,其他类型的体质也需要对症给予不同的药方,患者每天要服用一剂中药分两次分别服用,同时有些患者伴随上肢麻木、颈肩疼痛异常、手指有麻木现象等情况,应根据其具体部位的不同施针于不同的穴位,并配合指拨经络的方式进行推拿。采取西医疗法的一组,应每天一次静脉注射甘露醇,同时使用地塞米松配合葡萄糖注射液,连续几日后,观察患者的反应,减少地塞米松的用量,如果患者的自身感觉逐渐良好,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减少用量甚至停止用药,之后在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手术治疗。 1.3疗效评价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无效,有效,显效,基本痊愈。其中,若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不足30%则判定为无效;若采取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在30%-70%则判定为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在70%-90%则判定为显效;若症状明显改善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不少于90%则判定为基本痊愈。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

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医诊疗方案(试行)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多有腰部外伤、慢性劳损或寒湿史。大部分患者在发病前多有慢性腰痛史。 2.常发于青壮年。 3.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 4.脊柱侧弯,腰椎生理弧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 5.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踺反射减弱或消失,拇指背伸力可减弱。 娇娇.lnk6.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变浅,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应边缘有骨赘增生。CT或MRI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二)疾病分期 1.急性期:腰腿痛剧烈,活动受限明显,不能站立、行走,肌肉痉挛。 2.缓解期:腰腿疼痛缓解,活动好转,但仍有痹痛,不耐劳。 3.康复期:腰腿病症状基本消失,但有腰腿乏力,不能长时站立、行走。 (三)证候诊断 1.血瘀气滞证:近期腰部有外伤史,腰腿痛剧烈,痛有定处,刺痛,腰部僵硬,俯仰活动艰难,痛处拒按,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涩或脉弦。 2.寒湿痹阻证:腰腿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痛有定处,虽静卧亦不减或反而加重,日轻夜重,遇寒痛增,得热则减,舌质胖淡,苔白腻,脉弦紧、弦缓或沉紧。 3.湿热痹阻证:腰筋腿痛,痛处伴有热感,或见肢节红肿,口渴不欲饮,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4.肝肾亏虚证:腰腿痛缠绵日久,反复发作,乏力、不耐劳,劳则加重,卧则减轻;包括肝肾阴虚及肝肾阳虚证。阴虚证症见:心烦失眠,口苦咽干,舌红少津,脉弦细而数。阳虚证症见:四肢不温,形寒畏冷,筋脉拘挛,舌质淡胖,脉沉细无力等症。 二、治疗方案 (一)手法治疗 1.松解手法,包括点法、压法、摇法、滾法、推法、掌揉法、拍法、弹拨法等。 2.整复类手法,包括俯卧拔伸法、斜扳腰椎法、牵引按压法等。 (1)俯卧拔伸法:术者一手按压患者腰部,另一手托住患者两腿或者单腿,使其下肢尽量后伸。两手相对用力,有时可听到一声弹响。可做1~2次。

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综合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发表时间:2016-03-01T14:24:04.127Z 来源:《中国综合临床》2015年9月供稿作者:许惠兵1田昕2曹蕊萍3 [导读] 1.西安市工人疗养院骨科西安710100;2.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西安710068;3.西安市工人疗养院骨科西 安710100根据经验,症状缓解后1-3个月逐渐恢复工作生活比较理想.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每种治疗方法,都针对相应病理机制进行 干预, 许惠兵1田昕2曹蕊萍3 1.西安市工人疗养院骨科西安710100;2.陕西省人民医院骨科西安710068;3.西安市工人疗养院骨科西安 710100 【摘要】目的探讨非手术综合疗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方法采用牵引、理疗、椎旁注射、骶管封闭、手法、药物、卧床 休息,腰背肌功能训练等多种方法结合治疗1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并采用VAS 和JOA评分评估疗效.结果144例患者经治疗后 腰、腿痛症状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缓解.优58例,良74例,可8例,差4例.优良率达90%.结论针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非手术综合治疗疗 效良好稳定,值得推广.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非手术综合治疗; JOA评分【Abstract】 Objective:Thispaperexplorestheefficacyofnon-operativecomprehensivetreatmentoflumbarintervertebraldischerniation. Methods:Multiplemethodshavebeencombinedforthetreatmentof144 patientswithlumbarintervertebraldiscprolapse,includingtraction,physiotherapy,paravertebralinjection,sacralcanalblocking,manipulation,pharmaceuticaltreatme EfficacyisevaluatedusingVASandJOAscoring.Results:aftertreatment,144patientsexperiGencedalleviationoftheirbackandlegpainsymptomstodifferentdegrees.Resultsareexcellentfor58cases,goodfor74 cases,passableforeightcasesandpoorforfourcases.90%ofcasesachievedgoodorexcellentresults. Conclusion:forlumbarintervertebraldischerniation,thenon-operativecomprehensivetreatmenthasbeenproventobeefficaGcious 【aKnedythweorredfsor】eisrecommendedtobeadoptedonawidescale.Lumbarintervertebraldischerniation;Non-operativecomprehensivetreatment;JOAscoring 【中图分类号】R274【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1 -5302(2015)09-0865-02 近年来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发病机理复杂[1,2],故治疗手段也多种多样.由于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通过保守治 疗可获得良好疗效,非手术治疗方法众多,非手术治疗包括推拿、腰椎牵引、针炙治疗、物理疗法、神经阻滞治疗、运动疗法和药物疗法等. 笔者对我院2013年3月-2014年2月收治的144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非手术疗法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临床 资料 1.1诊断标准①腰痛伴单侧或双侧坐骨神经痛;②棘突间隙或棘突旁深压痛,直腿抬高试验及加强试验阳性;③CT或MRI证实腰椎间 盘突出且与临床定位症状和体征相符. 排除腰椎术后,椎间盘脱出游离型,脊柱感染或肿瘤、腰椎滑脱、强直性脊柱炎、马尾神经综合征、糖 尿病患者以及有其它系统疾病不能耐受治疗的. 1.2一般资料144例均为住院病例,男,88例,女56例,年龄18~64岁,平均年龄4 7岁,病史最长8年,最短5天.其中L3/414例,L4/548例,L5/S135例,L3/4合并L4/512例,L4/5合并L5/S120例,L3/4合 并L4/5、L5/S115例. 1.3治疗方法1.3.1骨盆牵引、卧硬板床休息自制牵引床,俯卧位,腰椎前屈15o,牵引力度:200N~500N之间,依病 人体重及耐受度而定,最多不超过体重的90%,可采取间歇牵引法,牵引时间每次15~20分钟,每3~5天一次.牵引后卧硬板床,每次牵引 术后可以平卧位、仰卧位或侧卧位,以能减轻或缓解症状的卧位为最佳卧位. 辅以电脑中频治疗,每天两次.1.3.2腰椎手法可采取坐 位旋转手法、侧板手法、也可以行牵引下按压复位手法等.[3]1.3.3骶管封闭冲击用10ml空针抽取复合液(2%利多卡因3ml,维 生素B6100ml,维生素B12500ml,地塞米松5mg)注射,续以0.9%生理盐水20ml缓慢推入.若病情需要可1-2周后重复一次,不 超过3次.1.3.4椎旁封闭病变椎间隙棘突病侧旁开1.5~2.0cm用2%利多卡因2ml,维生素B1100mg,维生素B1250 0ug,地塞米松1~2mg行椎旁注射,根据病人疼痛情况,7天后可重复一次,注射1~2次.1.3.5药物治疗采用注射与口服相结合⑴ 20%甘露醇250ml静滴,qd;⑵0.9%NS250ml加入七叶皂苷钠10mg静滴,qd;⑶0.9%NS250ml加入丹参注射液10~20 ml静脉输液,qd,3~5天为一疗程;⑷甲钴胺0.5mg肌肉注射,3次/每周;⑸解热镇痛药布洛芬50mg或消炎痛25mg,Tid.1.3.6住 院期间及出院后佩戴腰围4-6周,出院后以休息为主,2周后逐渐加强腰背肌功能训练,可做仰卧位“半桥”或俯卧位“燕式”腰背肌功能训练, 上、下午各一次组,每组重复动作8~12次,逐步增加运动时间和运动量,出院后坚持训练.有条件者可游泳,1次/日,一个月后逐步恢复正常生 活学习. 1.4评价标准治疗前后采用以下方法评估:①视觉评分标准(VAS)评分方法;一条总长10cm水平线,0cm 点代表无痛,10cm 代表最痛.②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表进行评价. 1.5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治疗前后VAS 和JOA评分比较采用t 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 果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144例病例按照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表对治疗前后进行评价,改善率=【(治疗后分值-治疗前分 值)/治疗前分值】×100%,改善率>75%为优;50%~75%为良;30%~50%为可;<30%为差;优58例,良74例,可8例,差4 例,优良率为91.7%.治疗前后VAS 及JOA评分见表-1 表-1治疗前后VAS 和JOA评分 3讨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工作与生活质量.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通过保守治疗可获 得良好疗效,非手术治疗方法众多. 目前认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的疼痛要多种机制所致,其中机械压迫神经根是引起腰痛及坐骨神经痛主要 原因;突出的髓核压迫牵张神经根,使椎管内静脉回流受阻,从而加重神经根炎症性水肿,提高对疼痛的敏感性[4].本研究首先采用骨盆牵引,因 牵引能够使腰椎间隙增宽,产生负压并且增加纤维环后部和后纵韧带的张力,改变突出髓核与受压神经根之间的相对关系,从而减轻神经根受 压状况,改善神经根缺血、缺氧,缓解症状. 其次,化学性神经根炎和自身免疫学说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引起症状的重要原因.研究认为髓核从纤维环破口溢出,产生化学刺激和自身 免疫反应.神经根及周围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产生的炎症因子及其仪器的神经根水肿也是腰椎间盘突出症产生主要原因之一,且有40%患者 神经根发生粘连.对于足下垂应该多方位治疗,细致耐心观察病人的肌力变化,及时调整牵引重量、药物应用剂量和时间,如果经7天-10天 系统治疗无改善,应及时考虑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症状缓解后,脊柱需要维持新的平衡,在一定时间内应限制活动,避免腰部剧烈的前 屈、后伸及旋转动作,避免搬扛重物及剧烈的运动, 至于恢复工作生活时间,目前尚无统一标准,腰背肌功能训练可长期进行,对腰部的酸痛不适 尤为重要, 根据经验,症状缓解后1-3个月逐渐恢复工作生活比较理想.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每种治疗方法,都针对相应病理机制进行干预,所以,综合 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能更大范围切中病理机制,包含了椎管内病变和椎管外病变两方面的因素,以及运动医学力线恢复,使腰椎曲度更加符合 生理状态,无论是物理改变还是化学改变以及分子水平的改变,综合非手术治疗得以兼顾,从而使腰椎间盘突出所造成的损害有效降低,最大程 度的恢复生理功能,疗效确切.综合非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可靠,治疗方便,不损伤腰椎结构,易于被患者家属接受,是在高节奏生活中易 于开展的治疗手段. 参考文献[1] 孙正明,凌鸣,常彦海,等.北方五省腰椎间盘突出症危险因素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0,30(11):2488 -2491. [2] 孙正明,凌鸣,常彦海.社会心理因素与腰痛关系的研究进展[J].实用骨科杂志.2013,19(4):338-341.

急诊科诊疗常规一之欧阳家百创编

第一章急诊症状鉴别常规 欧阳家百(2021.03.07) 第一节心脏骤停 【临床表现】 (一)基本表现 1、发病或受伤后24小时内心脏停搏。 2、意识突然丧失。 3、大动脉(颈动脉和股动脉)摸不到搏动。 4、呼吸停止或抽搐样呼吸。 (1)将面部贴近患者的鼻部,感觉呼吸时气流。 (2)听病人是否有呼吸声。 (3)看胸廓有无起伏。 5、瞳孔散大固定。 (1)常于停搏后45秒才出现瞳孔散大。 (2)1~2分钟后才出现瞳孔固定。 (3)部分在心脏骤停后无瞳孔散大。 (4)不能作为早期诊断依据。 6、全身发绀。 7、心电图表现为心室颤动、无脉有电活动或心室停搏。 (二)问诊要点 1、不适宜花时间详细询问病史。 2、扼要询问目击者: (1)发作时就诊时间。 (2)患者发作前症状,当时所处环境。 (3)有无外伤史。 (4)心脏病史。 (5)药物、化学品中毒史。 【病因和主要病理生理改变】 (一)病因 1、心源性病因 (1)急性心肌缺血:①心脏骤停病例中心源性约占75%;②最常见是急性心肌缺血。 (2)原发性心律失常。 (3)心肌炎、心肌病。

(4)电解质紊乱:①高钾血症;②低钾血症;③低镁血症; ④低钙血症。 (5)心脏瓣膜病变。 (6)心力衰竭。 (7)心脏破裂。 2、非心源性病因 (1)肺栓塞。 (2)心包填塞。 (3)空气栓塞、脂肪栓塞。 (4)张力性气胸。 (5)缺氧、窒息、二氧化碳潴留。 (6)大出血、出血性休克。 (7)重症感染。 (8)严重酸中毒。 (9)药物或化学品中毒:①抗心律失常药物;②洋地黄类药物;③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④三环类抗抑郁药物;⑤一氧化碳中毒;⑥氰化物中毒;⑦毒品。 (二)病理生理 1、各脏器对缺氧耐受性不一 (1)大脑:4~6min。 (2)小脑:10~15min。 (3)延髓:20~25min。 (4)心肌和肾小管细胞:30min。 (5)肝细胞:1~2h。 2、血液再灌注和再灌注损伤 (1)缺血组织再灌注加重细胞的损伤或死亡。 (2)再灌注血含有大量有害物质(氧自由基、铁自由基、超钙负荷等)。 (3)但对缺血组织再灌注仍是心肺复苏成功的首要条件。 (4)关键是在组织的缺血阈值时间内尽快恢复有效的血液灌注,要求再灌注血流必须达到维持组织细胞生存的最低血供—正常血供的25%~30%以上。 【院前处理】 1、就地心肺复苏:基础生命支持。 2、A(airway):保持气道通畅。 3、B(breath)建立人工呼吸。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题库(终审稿)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 常规题库

消化内科常见疾病诊疗常规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内科常见的急重症之一,完整的诊断应包括出血的部位、出血量及病因。 【出血部位及病因的诊断】 常将消化道出血以Treitz韧带为界分为上消化道出血和下消化道出血。 1.小量出血与胃液混合,为咖啡色呕吐物;大量则呕吐鲜血,同时伴暗红色或柏油便。(注意与咯血及服中药鉴别) 2.根据便血判断出血部位,柏油便为上消化道出血或高位小肠出血,暗红常为低位小肠或右半结肠出血,鲜红色血便常为左半结肠出血,与大便不混或排便后滴血常为直肠或肛门出血。(注意大便色泽与出血速度及肠蠕动有关) 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见原因有:消化必溃疡、急性胃粘膜损害、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胃癌、贲门粘膜撕裂征等。 下消化道出血的主要病因:结肠癌、息肉、血管病。粘膜下肿物、Crohn病、溃疡性结肠炎、白塞病、缺血性肠病、淋巴瘤、放射性肠炎。 【出血量的判断】 1.消化道出血量微量――便潜血阳性,黑便――50-70ml,柏油便――200ml ,呕血――250-300ml 2.全身情况头晕、口渴、心慌等,出血量约>400ml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出血量>1000-1500ml称上消化道大出血。 3.24h后Hb下降1g约失血400ml。【活动性出血的判断】持续呕血或便血,积极补液输血后生命指征不稳定,Hb继续下降,肠鸣音亢进。

一、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诊疗流程 强调行急诊胃镜检查(发病24h内行胃镜检查)山同时行镜下治疗,活动出血而内镜检查阴性者行选择性血管造影。 1.一般急救措施积极补充血容量、输血。 2.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药物:垂体后叶素0.3-0.4U╱min持续静滴,可同时静滴硝酸甘油,止血后垂体后叶素0.1-0.2U╱min维持3-6d;生长抑素(包括施他宁)250ug静注后250ug╱h维持72;奥曲肽100ug静注后25ug╱h维持72h。 (2)生命体征平稳时可行急诊内镜下止血。 (3)视肝功情况选择急诊手术。 (4)必要时使用三腔二囊管压迫。 3.非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治疗 (1)下鼻胃管;灌注止血药。 (2)药物:H2RA、PPI、立止血。 (3)内镜下止血。 (4)保守治疗无效者急诊手术。二、下消化道出血的诊疗流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