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书名《围城》

换书名《围城》
换书名《围城》

首先我们考虑一下为何钱钟书先生会给这本书起名为《围城》呢?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婚姻好比一座城堡,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冲出去。”,而小说的中心线索就是方鸿渐进进出出于爱情、事业、婚姻三座城堡,他总是从一个“围城”走向另一个“围城”,始终得不到解脱。作者用漫画夸张的手法嘲弄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揭示了人生如“围困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这一典型的社会心理。

而纵观《围城》全书,主人公方鸿渐的经历也就是在不停想逃离自己的“人生困境”,可见方鸿渐的一生就是逃离自己的人生困境的一生,然而不幸地是他始终没有成功。而他的人生困境有三:困境一:社会之困境

“围城”的第一层意蕴,是社会或环境之困。方鸿渐从欧洲回国,此时的国内处于一个很大的困境之中——内外交困。

无论社会场景,抑或生活场景,在逃离了一个“围城”的社会的困境后,方鸿渐又闯入了另一个“围城”的困境之中。在一个个的困境中,方鸿渐进入期间,并与周围的人上演了种种儒林闹剧。方鸿渐的“流浪”、“进出”围城,是时代的无奈,也是社会的困境使然。

困境二:婚姻之困境

“婚姻即围城”是小说文本题中之意。一部《围城》几乎所有的男女人物都或深或浅地涉及情爱。

方鸿渐离开一个感情的“围城”的困境,都是一次“旧”方鸿渐的“死亡”。所以回国一年,换了几个环境后,方鸿渐的生活热情降

低了。“心境老了许多”,婚姻“围城”的的狭隘已经初露端倪。

困境三:自我之困境

“围城”还有一层含义,即“自我之困”。方鸿渐的辗转、流浪,是被动的,是属于在某个环境中不如意,甚至是某个环境排斥他,才不得不出现的结果。在这个意义上,“围城”昭示的是方鸿渐人性的“自我之困”。

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人总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总想冲出来。方鸿渐不断地渴求冲出“围城”,摆脱自己的困境,可他每一次的走出,其实又是落入了另一座人生的“围城”,陷入了另一种人生困境之中。所以如果我们从小说中的人物的角度来为小说起另一个名字的话,那么“逃不出的人生困境”就是小说中各类人经历的真实写照,也是极其符合小说意蕴的。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