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的最高境界

佛的最高境界
佛的最高境界

佛的最高境界(转载)

一个字表达:空。

学会空,就是学会无欲,无欲则刚,就会达到海纳百川的境地。

二个字表达:放弃。

学会放弃就不会产生内心冲突,就会达到一种和谐的境地。

三个字表达:不执着。

学会不执着就不会使自己的神经崩溃,就会达到若水的境地。

四个字表达:保持安祥。

学会保持安祥就不会浮躁,就会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用宽容的心对待世界,对待生活;用快乐的心创造世界, 改变生活;用感恩的心感受世界, 感受生活。广结善缘,远离恶缘。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有信仰的人最高尚,有道德的人最喜乐;有修行的人最安心,有智慧的人最自在;怀慈悲的人最宽容,心无杂念者无烦恼;好行善的人有福报,喜布施的人最宝贵。人生贵得适意。坐忘,无我,淡泊。

佛门中说一个人悟道有三阶段:

“勘破、放下、自在。”求佛者,得智;求智者,成佛。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

佛经中经典名句

佛经中经典名句 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以下是小编为 您整理的佛经 中经典名句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1. 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 变,万物皆不变。 2. 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3.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 4.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5. 一切恩爱会无常难得久生世多畏惧命危于晨露,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 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6.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7. 缘来则去,缘聚则散,缘起则生,缘落则灭,万法缘生,皆系缘分。 8. 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9. 缘来天注定,缘去人自夺,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10.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 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11. 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12.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13.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因缘生灭法,佛说皆是空。 14. 一切皆流,无物永驻。 15.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 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16.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 17. 我自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 18.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19. 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20.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 21. 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 22. 心有所住,即为非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3. 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 24. 净心之要,无如念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号投于乱 心,乱心不得不佛。
1/7

中国传统节日简介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 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 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 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民俗活动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民俗活动 一、正月拜年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 的节日。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 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 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 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

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 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 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 嘉祉。”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 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 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 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 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 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 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 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 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

“鬼子母”崇拜文化及其艺术形象变迁6页

“鬼子母”崇拜文化及其艺术形象变迁“鬼子母”又名诃利帝母(鬼子母的梵名Hariti的音译),亦作欢喜母、爱子母,是佛教经卷中记载的护法神之一。二十诸天源于印度神话,“鬼子母”位列“二十诸天”中的第十五天,他们都受到佛祖的教化,皈依佛法,并以护持佛法、保护众生为天职。关于“鬼子母”皈依佛教的故事,佛经中有相当多的记载,其中著名的包括《佛说鬼子母经》、《大药叉女欢喜母并爱子成就法》、《杂宝藏经》、《诃利帝母真言经》、《毗奈耶杂事》等。据佛典所记,“鬼子母”以其为五百鬼子之母,故称“鬼子母”。她本是药叉神将婆乞多之女,嫁恶神老鬼王般若迦为妻。因前生发愿,食尽王舍城所有小儿,故专门窃食他人幼儿,但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爱怜。佛陀为了训诫她,将其最疼爱的幼子宾伽罗藏起,“鬼子母”因而惊悲狂乱。佛于是说:“汝有子五百,今仅取汝一子,汝已悲痛若是,然汝食他人之子,其父母之悲又将如何恸乎!…‘鬼子母”闻言果然顿悟前非,悔过自新,皈依佛教,一变而为守护幼儿的慈悲女神。 “鬼子母”作为起源于印度的宗教神祗,其影响随着佛教在亚洲各国的传播而风行一时,在我国历史上,特别是宋代以前,对“鬼子母”的崇拜与民间求子心理相结合,体现为生育女神、送子女神的功能。从宋代开始,随着观音崇拜在国内的广泛传播,“鬼子母”作为民间生育女神的地位逐渐被“送子观音”所取代,但是,与此同时,以“鬼子母揭钵图”为题材的卷轴绘画开始作为一个母题盛行起来,有许多职业画家热衷于创作此题材,并有部分作品流传至今。 1.中国古代很重子嗣兴旺,因此很早就有自己的送子之神和生育之

神。道教送子之神为碧霞元君,系东岳大帝之女。早在“鬼子母”信仰进入我国内地之前,中国民间传统宗教中就已经有“九子母神”之说。《楚辞?天问》有“女岐无合,夫焉取九子”之句。中国的“九子母”当然不是佛教的鬼子母。但“九子母”与“鬼子母”名字相近,且都是生育安产之神,在外形塑造上又十分相似,所以随着佛教的兴盛,自唐前期开始,逐渐将“鬼子母”与“九子母”混同,遂成为一体。宋代以后,关于“鬼子母”的崇拜依然盛行,但已逐渐汉化,不仅体现在艺术形象上,也表现在以“鬼子母”揭钵图为母题的绘画题材的盛行上。 中国人对“鬼子母”的感情可以说是矛盾的,一方面为求子嗣而崇拜之,另一方面又因为其偷人子的恶习而恶之。宋初仍称“鬼子母”为“魔母”。正因为“鬼子母”信仰的盛行,且其形象并不为世人绝对认可,佛教中送子观音才应运而生。在北宋晚期,这种怀抱婴儿的诃利帝母形象,才与送子观音产生某种融合,演变成送子娘娘、送子观音、胎神、床神之说。南宋时期已有白衣观音送子的故事,但仍是以救苦救难的形象出现。后来对朝鲜和日本的民间宗教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日本文化中,“鬼子母”又被称做“子安观音”或“子安神”,是日本人为保佑怀孕顺产而供奉的儿童守护神。由“九子母”、“鬼子母”的融合到送子观音的演化形成,既反映了外来宗教与本土信仰的融合,也是佛教在亚洲各地世俗化发展的结果。 民风习俗首先起源于人们满足生存需要――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心理的活动,它最初是人们适应自然环境,获取精神食粮的文化传承模式。正是这些民风习俗长期在社会生活中支配着人们的生活模式,决定着他们

传统节日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节日表

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汉以后基本定型,有一定增减,民国以后,由于正式西化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民间仍然坚持其中一些政府未法定的少数。直至文革,政府更削减了宣传除春节以外的传统节日,即使对于春节,也被宣传成“过革命化的春节”。改革开放以后,民间开始庆祝一些传统节日,报刊上也相应作了些介绍宣传。目前,包括法定假日以外,民间庆祝的传统节日大约占传统节日的三分之一。 传统节日里包含了许多民俗文化和传统人文观念,以及宗教因素,对于研究古代社会的文化、历史和社会生活,有一定的意义,下面罗列主要传统节日,以饷对这方面感兴趣的朋友。 一:正月拜年 相传“元旦”一词来自我国最早的皇帝之一——颛顼,他规定以农历正月为“元”,初一为“旦”。后来有的朝代对元旦的日期有所变更,但原则上还是以每年的第一天为元旦,如夏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旦,但商代以12月初一为元旦,而周代又以11月初一为元旦,秦代以10月初一为元旦。直到西汉武帝时,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等人重新制定历法,并规定每年正月初一为元旦,从此历代不改。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唯政府和民间都更重视春节,人民共和国政府法定春节放假四日,但目前许多私人企业都不同程度将春节做了适当延长,有的甚至包括周末算在内,延长至元月十五。 二:立春祭农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三:元宵灯火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又称元夕节、上元节、灯节。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旧时烟火都是由扎在烟火架上的各种爆竹礼花逐次燃烧造成的效果,我小时候看过,比西式烟火更精彩绚丽,但危险性大。唐苏味道诗“火树银花合,金桥铁索开,暗尘随马去,流萤逐人来。”生动地总结了元夕的景象。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