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错失的三次机遇

或因自身封闭保守,或因未能因应变局,中国自15世纪以来,错失了三次战略机遇期:第一次是15世纪的明朝中叶,第二次是19世纪的清朝末叶,第三次是在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在15世纪以来的500年间,中国错失了三次战略机遇期。

15世纪开始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是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战略机遇期。当时,西方大国,主要是西欧的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以及后来居上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它们深刻理解那些幅员辽阔和资源丰富的世界未发展地区的重大意义,因而利用自身传统文明优势“开发世界”,创造了西方工业文明模式,并且在以后的500年间持续发展,从而成为世界各文明体系中最强势的一种文明模式,18—19世纪的“大英帝国”和20世纪的美国是其典型代表。

500年前的中国,在全球性的战略机遇期到来之际,虽有走向世界并开发世界之力,但却无拥抱世界之心。之所以如此,首先是因为中国没能认识到其意义,但更重要的还是因为,中国内向型和保守型的文明体系,使其既无此愿望,也无此经验,因而导致中国既没有制定走向世界的战略,更没有利用这次难得的战略机遇期,很好地改革和发展自己,进而创造出一种新的文明模式。

紧紧抓住这一次战略机遇期的部分欧洲国家,经过300余年的发展,终于在19世纪上半叶超过中国的经济实力和技术水平。以此为基础,英、法等欧洲国家,在与中国进行了长期受到严格限制的边贸来往后,用大炮轰开中国坚固的大门,采取强盗行径侵入中国内地,以不平等的方式逼迫中国对外开放,使之融入资本主义的全球体系。


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和资本主义的生长为中国带来了第二个战略机遇期。中国已有一批先进分子敏锐地觉察到了全球化浪潮对中国的冲击和第二个战略机遇期的到来,与那些宁愿坐失战略机遇期而不思进取并紧紧掌握中国政治权力的强大保守势力形成鲜明对照。由于这两种力量的尖锐对立,发生了改良、维新和变法,特别是发生了中国广大民众反对中国保守政府的、长期而又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由于不能举国一致地应对外部势力,特别是由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仍没能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中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的失败就是明证。在此期间,与中国处于同一发展水平的日本,却充分利用英、法、美等西方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实行明治维新,从而紧紧抓住全球化浪潮对亚洲的冲击,也就是抓住了这一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迅速发展成为一个军事和经济强国。

20世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

界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科学技术革命也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全球化浪潮重又兴起。然而,由于缺少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经验,没有认识到全球化浪潮的发展,在西方国家实施的冷战封锁之下,中国又一次封闭了自己,因而没能紧紧抓住这个战略机遇期。这一时期,美、德、日等西方大国的快速发展和亚洲“四小龙”的迅速崛起把中国进一步甩到了后面。

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推动了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从而给世界各国,也给中国创造了新的战略机遇期。70年代初,以毛泽东、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国老一辈革命家,敏锐地觉察和捕捉到这个战略机遇期的有关信息,吸取历史上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果断地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从而为中国后来的全面对外开放,全面融入国际社会,适应新的全球化浪潮,紧紧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创造了十分重要的条件,走出了极为重要的一步。从70年代末开始,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决定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为中国紧紧抓住新战略机遇期创造了条件。在此以后,中国举国一致,上下一心,坚持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紧紧抓住新的战略机遇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新世纪以来,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已经成为全中国人民的普遍共识。党十六大和十七届五中会关于“战略机遇期”的重要论断,必将对中国的未来发展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