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词汇的联想意义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从词汇的联想意义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从词汇的联想意义看汉英文化的差异

摘要:词汇的联想意义体现着不同民族的文化内涵,文化间的共性赋予词汇一致的联想意义,而文化间的个性则会导致联想意义的不同。文章就英汉语中词汇的联想意义进行比较,探讨两种文化的意蕴及差异。

关键词:词汇;联想意义;文化差异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素。利奇(Leech)将词语的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六种联想意义,即内涵意义、杠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词汇通常由事物的外形或性质以及相关的典故引发联想意义。由于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词汇的联想意义总是体现了各民族的文化内涵。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不同文化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各自的个性又有普遍的共性,文化间的共性可能赋予词汇一致的联想意义,而文化间的差异性则会导致联想意义的不同,本文拟就两种语言中词汇的联想意义进行比较.从中窥知汉英文化的意蕴及差异。

一、词汇的联想意义相同

人类共有一个客观的大自然,再加上人脑具有相同的生理机制和思维能力.共同的生活经历、共同的感受决定了不同文化间也会存在共有联想。不同民族对一些具有文化意义的动、植物词以及颜色词的认识往往有共通之处.故而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如:鸽子使人想到和平(the dove of the peace).蜜蜂勤劳忙碌(as busy as a bee),鹦鹉学舌(to parrot what other people say),狮子勇猛(as bold as a lion),狼和鳄鱼都被认为是奸诈狡猾的代名词(a wolf in sheep’S clothing,shed crocodile tears)。某些颜色词的联想意义也有重合之处.如黑色在英汉语中都有不吉之意。如black list(黑名单),black market(黑市),black future(前途黑暗),红色象征喜庆(a red—letter day)。汉英民族赋予一些花草树木的联想意义基本相同,如玫瑰(rose)象征爱与美,幸福与美好,rose—colored(玫瑰色的)象征乐观、愉快,汉语也有“玫瑰色的梦”,“玫瑰色的前程”等表达法.橄榄枝(olive branch)象征和平,月桂(1aure1)象征胜利与荣耀。语言中词汇的共性联想来自我们对自然界以及整个人类社会文化背景所存在的共性达成的种种共识。

二、词汇的联想意义不同

不同语言中,有相当一部分词汇,虽然其概念意义相同,而各文化赋予它们的联想意义却不尽相同。有些词汇在两种文化里人们联想的特征不同,如在英语文化里,moon(月亮)使人们联想到“冷峻”。“凄凉”,而汉文化里,“月亮代表我的心”.“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亮是人们美好的寄托和向往。

有些情况下,不同文化对同一词汇所赋予的文化内涵不完全对等,其联想意义部分重合,部分错位。如白色象征着“洁白”(purity),“清白无辜”(innocence),英汉语义重合,但在汉文},巾,白色还有不吉之意,丧事称为“白喜”,亲人要穿白色的丧服。

在一种文化中某些词汇具有独特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文化中却联想不到任何特征。如鹤在中国文化中是长寿的象征,绘画和图案常以松鹤为题材,寓意“松鹤延年”,但对英美人来说,绝无此联想。英语中的goat为淫荡邪恶的代表,人们通常用其喻指“色鬼”.“好色之徒”,在汉文化中山羊就没有类似的联想和文化意象。

三、词汇的联想意义所折射的文化差异

词汇因民族文化的不同背景而引发不同程度的联想.通过词汇的联想意义,我们可以看出使用该语言的社会文化,看到该社会的自然环境、历史典故、价值观念以及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等。

1、自然环境

汉语文化氛围中,“东风”使人联想到“春天”“温暖”,而“西风”却会让人产生寒冷刺骨的感受。

于是有了“东风夜放花千树”,“古道西风瘦马”等诗句;然而英语的情况正好相异.英美人素来歌颂西风而贬斥东风,It’S a warm wind,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cries.究其原因。双方的地理环境不同所致。中国西部有高山,东临大海,东风吹来,惬意宜人,而英国地处西半球,西临大西洋,东临欧洲大陆,西风从大西洋徐徐吹来,恰似中国的东风,而从欧洲大陆北部吹来的东风则使人想到“寒冷”“令人不愉快”“忧郁”。

在中国人心目中,“夏天”意味着酷暑炎热,而在莎翁的笔下,却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煦。“夏天”在东西方之联想如此迥异,原因同样是双方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夏天骄阳似火,炎热难熬,而英国位于北温带,属海洋性气候,夏天明媚温和,舒适惬意。

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以及气候和自然条件的制约,一些动、植物在一国非常普遍,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而在另一国却相对稀少,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如英语中,oak(栎树)象征勇敢顽强,palm(棕榈)象征着胜利,dafodil(黄水仙)是“春天”“欢乐”的象征,beaver(河狸)主要产于北美洲,在中国很少见,英语中beaver喻指“卖力气的人”,这些词在汉语中几乎没有什么联想意义。同样,汉文化中,牡丹国色天香,是富贵荣华的象征,荷花“出淤泥而不杂,濯清涟而不妖”,象征清廉正直,泥鳅常常和“圆滑”“不老实”等联想联系在一起。大部分英语国家没有泥鳅。英语里表达“滑得象泥鳅”用的是as slippery as an eel。

2、历史典故

典故是各民族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中国的典故多源于民间神话传说、《红楼梦》等古代四大名著,而西方的典故则多出于希腊、罗马神话、传说,莎士比亚戏剧和以后英美文学中许多其他人称或名称,《圣经》中的人物和事件等。不同民族的历史典故赋予同一词汇不同的联想意义。如“银河”与“the milky way”从天文学意义上讲是完全相同的概念,而在文学作品中,它们各有截然不同的联想意义,中国人把银河与牛郎织女的故事连在一起,银河是一条隔断有情人的水深浪急的天河,而the milky way在希腊神话中是天后赫拉给赫拉克斯勒喂奶时滴下乳汁而形成的一条通往宙斯宫殿的乳白色的大道。在英语传说中,dragon是一种会吐火伤人的怪物,圣经中把龙称为魔鬼撒旦,毒蛇,是凶险邪恶的象征,但“龙”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神异怪物,“麟、凤、龟、龙,谓之四灵”,(《礼记、礼运》),“龙”象征着吉祥、高贵。

源于神话传说、文学作品表示人物、物品、地名的词汇,蕴涵着各民族独特的联想意义,如英语中Trogen horse,Santa claus. Easter egg分别使人联想到军中诈术、里应外合之物,慈祥赐福之偶像,复活永生之吉祥物,Muse象征智慧。V enus代表美丽。Cupid代表爱情,Hamlet 使人联想到优柔寡断、犹豫不决的人,Shylock和守财奴联想在一起,Robin hood代表劫富济贫的绿林好汉,Waterloo代表惨败;汉语中赤壁、蓬莱、岳飞、魏征、诸葛亮、王熙凤等分别代表以少胜多、人间仙境、精忠报国、正义直谏、足智多谋、泼辣强悍。

3、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是决定思想和行动的主要准绳,也是影响词汇联想意义的一个因素。individualism 与个人主义的概念意义相同,但联想意义相异。在中国,一说到“个人主义”人们就联想到某人缺乏原则性,无组织无纪律,爱出风头。逞能,强调个人利益等等。而在英美人的心目中,individualism意味着对自由、对差异的追求,联想意义大相径庭,究其原因,是中西价值观念相异也。英美人极端崇拜个人主义,都想成为self—made person,他们认为每个人都必须自我奋斗,把个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中国人的行为准则是“我对他人,对社会是否有用”,从古至今中国人对集体荣誉、群体观念有很强的归属感,在群体价值取向的影响下,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主张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compromise。democracy等词汇在英、汉文化中的联想是有差异的。“妥协”(compromise)对

中国人来讲总是表示消极意义,它代表“懦弱”,因为中国人在原则问题上从来不让步,但在美国文化中妥协是达成协议不可或缺的步骤,因此它具有积极意义。英语文化崇尚democracy 并自认为享受充分的政治民主,往往和个人权利的保证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普通人心中。“民主”是向往并为之奋斗的理想目标。

4、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

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审美习惯,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的视角与好恶感,从而引发不同的联想。如英语中的dog给人以“友好”“善意”“同情”等联想和情感,而汉语中的“狗”却给人以“低贱”“仗势”等联想。对甲国人来说,蝙蝠象征吉祥、健康、幸福。这可能是因为“蝠”与“福”同音。英美人对bat没有好感,提到蝙蝠,人们就会想到丑陋、凶恶的形象,as blind as a bat.crazy as a bat.。汉文化中,垂柳表示依恋,柳与留谐音,因而古时送别友人,常折柳枝相赠,以示惜别之情,英语中的willow却是悲伤命运的象征,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黛丝泰蒙娜正是唱着柳树之歌离开人世的。英汉思维方式在感知和取向上的差异还表现在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联想意义,中国人骂人是“蠢猪”,而英美人则说“a silly ass”。中文说“胆小如鼠”,英语却说“as timid as a hare”。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词汇联想意义的比较,不但会丰富我们的语言知识,而且有助于增进对中西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

参考文献

[1]蒋磊.英汉习语的文化观照与对比[M].武汉大学出版社.

[2]谢建平.文化翻译与文化“传真”[J].中国翻译,2001,(5).

[3]丁占罡.文化语境与词汇的联想意义[J].英语学习,2000,(11).

[4]张敬华.从词汇联想意义看动物文化丛的比喻[J].文化研究,2000,(1).

[5]邓大好.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比分析[J].文化研究,2001,(1).

[6]柯庆城.漫谈文化局限词[J].语言与交际研究,中卷.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36917334.html, 英汉词汇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作者:徐洁 来源:《新一代》2011年第03期 摘要:文化差异是造成翻译困难的重要原因,而词汇作为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它所表 现出来的文化差异对翻译的成功有着重要影响。本文从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来探讨英汉文化的差异以及如何采取灵活的翻译手法,尽可能减少文化亏损,全面传达词汇的文化含义。 关键词:词汇;文化差异;指称意义;语用意义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3-0185-02 翻译是译者对所认识的事物的再认识和再表达,这种再认识和再表达常常是从不同的角度,按照译语民族的习惯方式进行的,所以说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过程,同时也是文化的移植过程,文化的差异必定造成翻译的困难。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翻译的最大困难就是两 种文化的不同。”(1989)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本文拟从词汇的指称意义和语用意义来看英汉文化的差异及差异在翻译中的补偿。 一、英汉词汇层上的跨文化差异 (一)指称意义上的文化差异 词的指称意义即语言交际中所表达出来的词语的最基本的意义,也就是词的确切和字面的意思。由于客观事物本身的差异和人们在对客观事物做出反映和概括时,始终都受到本民族文化的影响,这种反映或概括就在不同的语言上表现出差异。 1.原语中的指称对象在译语文化中不存在或不常见。 英语中的一些词汇,如hot dog,hippy,fairplay,等都是汉语文化中没有的词汇,而汉语中的“天干”、“地支”、“楷书”、“赤脚医生”等也无法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词。(刘川,段跃萍,1998) 2.原语文化在概念上加以明确区分的实体,译语文化不加区分;或反之。 一种语言用单个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却可能兜圈子才能表述。文化重点(cultural load)直接影响着语言词汇的多寡,特化程度和分化程度。 亲属称谓是语言反映文化的一个突出例证。例如,在英语中的brother是“兄”或“弟”,sister是“姐”或“妹”,汉语中没有一个字与brother或sister完全相等。在我们的文化中严格区别

浅谈英汉问候语对比

青岛科技大学 英汉语言对比课程论文 浅谈英汉问候语对比 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Comparative Study on Greeting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指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辅导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院(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专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年 ___月 ___日

摘要 问候语是人与人之间为了维持关系而说出的一种具有寒暄功能的语言,它一般不承载信息,就是为了打招呼,也就是说,它只具有感情功能而不具有信息功能。问候语是人际交往的第一步,是交谈得以实现的基础。不管哪种语言团体,问候语都是人与人交流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不同的语言团体由于文化习俗的不同,问候语的表达习惯及使用方法也不同。如果不了解这其中的差异,就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本文旨在研究英语和汉语问候语之间的异同,通过比较,了解英汉问候语在内容,意义,结构和称谓方面的差别,从而使我们更加了解问候语,在以后的使用中更加灵活自如。 关键词:问候语交际差异内容结构称谓

Abstract Greeting is a kind of phatic language which is used to sustain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It is emotive rather than informative since it is just for greeting each other. Greeting is the first step for communication and is what the communication is based on. No matter which language community is, greeting is an indispensible part of language. However, the means of presentation and usage of various languages differ sharply due to different cultures and customs. If we do not know the distinctions between them, we will inevitably cause misunderstandings between each other. Hence, this paper centers on the difference and similariti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rast, we will be familiar with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greetings through content, meaning, structure and appellation, which is of great help for us to use them freely and flexibly. Key words: greeting communication difference content structure title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联想意义

英汉语言中动物词语的联想意义 On the Association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bstract:The cultural meaning of animal words reflects the culture of a nation from a perspective, 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s reflect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se two cultures. Some reasons account for this phenomena, such as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 different customs, different ways of thinking, ect. So, in my paper I will expound the phenomena from four aspects. The first is the same animal words with the same or similar associative meani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second is the same animal words with different associative meani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third one is the different animal words with similar associative meanings in English and Chinese. The last is one animal word has rich associative meanings in one language but has no associative meanings in the other languages.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our society, the globalization is becoming an unavoidable tendency, and human beings contact with each other more and more frequently. This explains the necessity to understand not only our own culture but other cultures to facilitat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Moreover, the animal word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ure, so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understand the associative meanings of animal words so as not to make mistakes. Key words: animal words, associative meanings,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摘要:动物词汇的文化意义从一个角度反映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英汉语言中动物词汇的不同文化含义反映出英汉文化的异同。这些不同点的存在有很多原因,比如:不同的 文化背景,不同的习俗,不同的思维方式等等。因此,在我的论文中,我会从四个 方面谈这些不同点。第一个是相同的动物词汇在英汉语言中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 想意义。第二个是相同的动物词汇在英汉语言中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第三个是 不同的动物词汇在英汉语言会产生相同或相似的联想意义。最后一个就是一种动物 词汇在一种语言中有丰富的联想意义,而在另一种语言中却没有相应的联想意义。 随着社会的发展,全球化已为大势所趋,人们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为了适应世 界的发展,我们不仅要知道我们自己的文化,而且要了解其他国家的文化。另外, 动物词汇在语言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所以,为了在跨文化交际中避免犯错误, 了解动物词汇的联想意义对我们来说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动物词汇,联想意义,跨文化交际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法

关于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现象及处理方 法 " 论文关键词:历史文化差异宗教文化差异习俗差异思维模式审美观 论文摘要: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在历史、习俗、思维和宗教多方面都具有特殊性。译者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Nida说“翻译是在接受语中制造出原语信息的最近的自然等值物,首先是在意义方面,其次是在文体方面。”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符号的转换,更是文化模式的交流。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社会发展、历史衍变的产物,作为文化的载体、信息传递的工具,地位举足轻重。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表达法的不同。要掌握一种语言就要熟悉其背后的文化特殊性,就要洞察本民族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的差异。为使译文读者得到和原文读者基本相同的文化信息,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的差异时,译者就要仔细在两种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做出各种必要的转换,以传递原文中真实的文化信息。 1.1 历史文化差异

历史文化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而成。不同的历史渊源使各民族间形成了相互不同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孕育了丰富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和鲜明文化个性的成语和历史典故。如“三个臭皮匠,抵上一个诸葛亮”, 诸葛亮在中国家喻户晓,他是智慧的象征。但西方人未必知道他。若直译为“Three cobbles equal Zhuge Liang.”译文读者就会很迷惑,因此,应采取直译和增译相结合的方式,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ge Liang the mastermind. ” 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译为, “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与英语中的“Two hands are better than one.”相对应。 西方也蕴藏着大量的历史文化典故。如Achilles’ heel、Penelope’s web、a Pandora’s box等。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翻译时应注意。如,《红楼梦》中刘姥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awkes 译为“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这就把刘姥姥的宗教错认为是基督教了。杨宪益的翻译“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 ”,则更为贴切,更符合刘姥姥的信仰。 1.3 习俗差异 风俗文化是指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中国人见面寒暄多问“你到哪儿去?”“你干什么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145 2012年 Vol.27 No.10南昌教育学院学报 外语研究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周艳琼(1976-),女,四川简阳人,讲师,从事语用学,语言测试,语言学方向研究。 语言学家将文化定义为:“文化就是一个人为了让自己的行为被其社会成员所接受而必须知道或相信的任何东西并且按着这些要求去行事。”(goodenough,1957);“文化是从社会习得的知识,从某种意义上说,习得一种语言就意味着习得那种语言所关联的文化。”(Hudson,2005)。可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语言词汇则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此种文化信息在交际中发挥着功能作用,即可称为文化功能。英语和汉语产生、发展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自独特的文化必然会反映在其词语中,词汇不只限于表达表层的所指意义,而是蕴涵着深层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价值取向等文化内涵, 能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学习英语时通过对词汇文化意义的了解学习从而对英美等国的风俗习惯、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审美意识等有所了解,这将有利于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克服文化差异造成的跨文化交际障碍、避免语用失误。 一、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含义 通常英汉词汇意义都是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指称意义,这是词汇的原本含义。一般来说,这一部分意思是词语的字面意思,或者说是表层意思,在字典里能找到的解释;二是词汇的文化意义,这是词义的隐含意义,这部分能显示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在字典里找不到这方面的解释。 人类是通过语言来反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但由于人类不同群体所处的环境、历史、政治和经济各不相同,对客观世界的感知结果也不尽相同,许多词汇都带有与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意义,由此构成不同语言词汇意义的文化差异。英汉两种语言都有大量对应的词语,其意义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但在文化背景方面,意义有较大差异。这就是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二、英汉词汇文化意义差异的表现形式 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下列几个方面:1.文化意义部分相同 在英汉两个民族的文化中,对应词语在某些方面会引起不同民族的共同联想,而在其它方面却不会。如:英语rose和汉语的“玫瑰”在中西方文化中有相同的文化内涵,都象征“爱情”,但在英语成语under the rose中,rose的文化意义却是“秘密”、“沉默”;又如:在中国文化中,人们常将“猫头鹰”与“倒霉、厄运、不吉利”等联系起来,认为它是不吉利之 鸟,在这点上,英汉两种语言也有相同的文化内涵,但除此,在英语中owl还有“精明”、“神情严肃的人”等文化意义。汉语中“叔叔”是指父亲的弟弟或比父亲年轻的长辈,在英语文化里面,sister, uncle,aunt, brother,grandpa等词所指的关系是一种有某种血源的亲戚关系,可在汉语文化里面对不同的社会关系也可能会用到这些词,如这样的句子: “孩子不哭,警察叔叔给你讲故事。” ,某个英雄牺牲了,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句子 “……,一路走好,叔叔阿姨来送你。” 在这些句子里的 “叔叔” “阿姨”的文化内涵就不能等同于英语的 “uncle”, “aunt”。 2.文化意义完全不同 同一词语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虽然有共同的概念意义,文化意义却完全不同。如英汉词汇里表示颜色的词汇,虽然字面意义相同,然而其联想意义却很不同。如黄色、黑色。在汉文化中,因为黄音同皇,在中国古代黄色被视为尊贵的颜色,“黄榜”(im-perial edict),“黄袍”(imperial yellow robes),“黄袍加身”(take thethrone; seize political power after a coup),黄道吉日(a propitiousdate)都无一不与尊贵荣耀联系在一起。而英语中的黄色表示“胆小,卑鄙,猜忌”的意思,例如He is too yellow to stand up and fight中的yellow不是指他尊贵,而是指软弱。如英语中swan(天鹅)用来指才华横溢的诗人,而在汉文化里天鹅一般代表稀有、高贵、优雅,一般用来形容容貌出众的女子。“癞蛤蟆想吃天鹅肉”便是形容一个男人对一个远胜过自己的女子的不切实际的追求。 3.文化意义的空缺 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语言心理、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宗教、审美、文化传统以及对客观世界的感知和社会生活的不同,各民族都产生了一些本民族所特有的具有鲜明文化内涵的词汇,它们只表达该民族语言所具有的事物和现象,在一种语言里的词很难在另一种语言里找到对应的词或意义。主要有两种空缺情况,一为词汇的空缺。如汉文化所特有的词汇:干妈、干爹、吃醋(表示嫉妒)、洋气、狐狸精、爬灰(……每日家偷狗戏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红楼梦》第7回)、三八红旗手、戴绿帽、走光、母夜叉、七仙女下凡等,这些汉文化所独有的词汇是没有办法在英语里找到对应词汇的,这是一种词汇的空缺。此外还有一种情形是:英汉有对应词,但一种语言的词汇有文化意义,另一种语言的词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例如:英语white elephant与汉语“白象”, white elephant指“使人感到累赘的赠品”,或“招致亏损的财产”,而汉语“白象”则没有什么文化意义; oyster(牡 浅谈英汉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 周艳琼 (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 广西南宁 530000) 摘 要:语言与文化密切相联,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英汉语言中许多词汇都常带有特定的文化信息,生动地体现语言文化的差异性。本文从词汇文化意义差异性的含义、表现形式、产生原因几个方面浅析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说明词汇文化意义的差异性的意义所在。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性 中图分类号:H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757(2012)10-0145-02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英文)

英汉问候语对比研究 Abstract Language is the medium for human communication. Greeting, as a component of language, plays a most important role in the communication. It is one kind of speech act that frequently occurs in everyday life. Greetings are words used to start an everyday communicative interaction or acknowledge of the presence of other. Therefore, proper greeting behavior is crucial for the found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However, since China is totally different from the Western countries both in its history and its culture, it is undoubtedly that greeting,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its culture, will be quite different from that in the Western countries. Misusing the greeting may easily lead to misunderstanding in the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Therefore, to acknowledge the differences existing in the greeting is the first step to achieve mutual understanding and respect. This paper, with some related theories presented, aims at making a contrastive study of greetings in English and in China. Some researches are also done with the greeting on its level, its functions and the elements influencing it. Key Words:Greeting; English; Chinese; cultural differences;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摘要】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流的媒介。问候语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社交礼仪的重要部分;它是日常生活中频繁使用的言语行为之一,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在商务英语的日常交际中,适当的问候举止是建立和维持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关键。然而,由于中国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有着相当大的差异,存在于文化之中的问候语也随之有着相当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容易引起误解。因此,为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相互沟通,有必要深入了解中西文化中问候语的差异。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背景中一些典型问候语的对比研究,阐述了两种文化中关于问候语的相关理论,在层次、功能、根源等方面对问候语进行研究。 【关键词】 问候语;英语;汉语;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

试析文化差异与词汇的联想意义

试析文化差异与词汇的联想意义 " 论文摘要:文化与语言密不可分,对词汇的解释也一定会体现出民族或文化之间的差异。大体来说,词汇的联想分为五类: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和搭配意义。本文通过讨论词语的这五种联想意义及影响联想意义的五个主要因素,指出了解这些因素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掌握所学语言及其文化,避免误解,做一个成功的跨文化交际者。 论文关键词:文化差异联想意义词汇 文化差异是指人们在不同的生态和自然环境下形成的语言、知识、信仰、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式、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的不同。不同的民族在自己的生活环境下,创立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体系,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塑造。文化上的差异,尤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导致了人们对同一事物或同一理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和解释,有时甚至引起误解(于建平,2000)。利奇(Leech)将词语的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六种联想意义,即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和主题意义。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而词汇是语言的基本构成要素,很多词汇往往带有本民族内隐的、特定的文化信息,文化间的差异性则会导致词汇联想意义的不同。本文将从五个方面来讨论影响词汇的

联想意义的因素,分别有地理环境差异、宗教文化差异、社会习俗差异、价值观及历史文化的差异。 1.地理环境差异 以自然现象东风和西风为例,在中国,东风预示着春天的来临,万物复苏。这是由于中国是位于北半球的一个半封闭式内陆国家,东临太平洋,而西北部却是高山戈壁。当西风吹来时,正值中国冬季。此时寒风刺骨,树木凋零。因此,在中国,西风常和悲伤、沮丧、凄凉等感情联系在一起。有意思的是,英国的地理环境于此恰恰相反。在英国,恰恰是西风预示着春天的来临。西风代表着希望、生命力和勃勃活力。这是由于英国地处西半球,西临大西洋,西风从大西洋徐徐吹来,恰似中国的东风,因此汉语中使万物复苏的东风的联想意义和英文中的西风相似。而在英国,东风来自于欧洲北部,经常和寒冷、阴郁等感情联系在一起。与中国的西风有着相似的联系意义。从下面两首诗我们也可以看出这点。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Cao Shunqing,1988:47) 其次,从季节的角度来看,夏、秋这两个词在中西方有不同的联想意义。英语中autumn这个词常和喜悦、宁静等感情联系在一起。而汉语中秋却常常和悲伤、孤单等感情联系在一起。中国位于亚洲大陆,属大陆性气候,夏天骄阳似火。而从季节的角度来看,英国属于海洋性气候,夏日温暖和煦,与中国的酷热迥然不同,因此英国著名剧作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报告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摘要: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镜像折射。任何一种语言都体现该语言群体独有的特征。词汇是语言中的最敏感、最活跃、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文化对语言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词汇上。动物词汇几乎是所有语言的一个重要的词汇组成部分,英语和汉语中许多动物词汇都反映各自的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具有明显文化差异的动物词汇不仅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成为语言学习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动物和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们把动物和自然现象、性格、情感联系起来。动物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动物词汇在语言中也具有同样的作用。许多动物已经在人类思维中形成某种象征,并且体现在语言中。动物词汇不仅丰富了语言,也成为文化的重要一部分。由于文化差异,中西方的一些动物词汇有不同的文化内涵。通过对比分析英汉动物词汇的不同文化内涵,探讨了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对动物词汇赋予不同的情感和喻义,产生不同的意义。 关键词:动物词汇;文化差异;文化内涵;对比研究 1.引言 词汇是最明显的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工具”。动物词的文化意义是指它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产生的意义。这种文化是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隐喻义、借代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在人类历史发展的漫长进程中,动物一直与人类保持着密切联系,并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深刻的影

响。人们常常借动物词汇来寄托和表达人们的情感。由于受历史、习俗、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诸方面文化因素的影响,英汉两种语言赋予动物词汇以各自特定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英汉动物词汇的文化内涵有些是一致的,如fox(狐狸)都用来表达“狡猾”。但由于受民族文化的制约,有些会有偏差,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以下笔者将从四个方面比较分析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相似与不同。 2.文献综述 每个词汇都有它自身的含义,当我们使用其隐含或比喻意义时,这些可被称之为词汇的内涵。许力生(2006:129)曾给出定义:内涵指的是单词或短语超出其中心含义所具有的附加意义。他认为这些附加意义显示出人们对单词或短语所指代含义的态度和感受。隐含的反应要更基本、更深刻,而且比外延意义更能决定我们对不同词汇该做出何种反应。因此,内涵体现了理解过程中的价值。 词汇作为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整个语言系统的骨干。当然,它也是反映文化差异最明显且最广泛的要素。胡文仲(1999)说过,在语言系统的要素之中词汇是最灵活、最直接的一个,它包含了最大量的文化信息,如历史、地理、宗教、风俗习惯、思维方式等。动物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它们可以折射出人类生活的历史发展。由于文化背景,英汉动物词的意义差异较大,比较容易造成理解和表达上的困难。在东西方文化中,动物词汇作为语言重要的一部分,在日常生活中也是不可或缺的。廖光蓉(2000:17)提出动物词产生文化意义的基

浅谈英汉词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词中的中西文化差异 高熹 (交流生学院生物技术 168615140001) 摘要: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们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表达方式。人们借助语言保存和传递文明的成果,因此语言是民族的重要特征之一,一个民族的文化体现在其语言的各个方面,而其中词汇更能体现文化中的内涵。所以中西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了词汇中的各个方面的差异,本文对英汉词中的中西文化差异做一些探讨。 关键词:中西文化;词汇;差异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没有语言也就不可能有文化,只有通过语言才能把文化一代代传下去。语言是保持生活方式的一个重要手段,几乎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词汇,又称语汇,是一种语言里所有的(或特定范围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文化差异在其中有诸多的表现。英语和汉语分别是适用范围最广和使用人数最多的两种语系,其文化差异体现在词汇中的方方面面。 一、文化差异是词汇差异的原因 1、历史文化与词汇 中华文明相对于西方文明更为源远流长,其中几千年的文字发展较英语更能表达出准确的意义,即便表达同一词汇适用对象不同时也有不同的表达。例如,对于“我”这一第一人称词汇的表达,在汉语尤以文言文中,一般人可称我、余、吾、予、在下;大臣称自己臣;皇帝则为朕、寡人;读书人小可、不才;下人为奴才、老奴;出家人是洒家……而在英语中,这些众多的表达仅仅为一个“I”。这种现象可以归结于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 有一些历史上错误的观点也会大致词汇的不同。例如我国古代中医认为记忆是存在于心脏中,而这一观点也深入到了文化,make up one’s mind坚定思想去做,而中文习惯却为坚定信心,同样,决心、用心良苦、心碎、专心、心领神会、口是心非等都是这“错误”的历史因素在词汇文化中的具体体现。 2、不同主观认识导致的词汇差异 各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决定了各民族对客观对象有着不同认识。西方人对狗有着特殊的情怀,他们认为狗是忠诚、可靠、聪明、勇敢的象征。而在中文词汇中,比如狗头军师、走狗、狗东西、狗腿子、兔死狗烹、人模狗样……大部分均为贬义表达。 同样,英语中有一谚语“as cunning as a dead pig”翻译为“像狐狸一样狡猾”,而不能翻译为死猪,很重要的原因是猪对中国人而言是愚蠢的象征。 另外,西方人在表达词汇时避讳使用数字“13”,这与西方信仰基督教中最后的晚餐犹大是第十三个赴宴的有关。在中国“4”音同“四”,“18”代表着十八层地狱,因此中国的酒店常常不设第四层,人们买房也避讳十八层楼,而更青睐于“6”、“8”、“9”。 3、客观对象与词汇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5年第25卷第4期 SUN Y ATS EN UNIVERSITY FORUM,V ol125 N o14 2005 中英文中称呼与问候语的文化差异Ξ 刘晓玲 (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8021) 摘 要:“跨文化交际”是近年来外语教学中的一个热点。中英文交际中的称呼和问候语的 差别的对比分析,揭示了这种文化差异容易引起的交流障碍,提倡进一步加强常规称呼和问 候的规范,从而正确选择对方文化准则的表达方式,以达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称呼;问候语 中图分类号:G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792(2005)0420139206 常规称呼和问候语为恰当开始谈话并且为建立、维持和商定社会关系提供手段,是一种非常复杂的语言现象。正如莱佛(1981)指出:问候语这类常规用语远远不是相对无意义的机械性的社会行为,它们可以被视为会话双方商定和控制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的极其重要的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场合,误语和误解的可能性显得很大,这一阐述体现得更为突出。例如,由于文化冲突引起的误会和误解可能导致有关人员产生冒犯、侮辱和猜疑的感觉。为使外语学习者和使用者认识到这种潜在的威胁,就必须对恰当使用语言至关重要的文化背景进行讲解和剖析。因为只有了解一种语言的历史与文化,我们才能更好地和更深入地了解讲该语言的人,才能与他们进行经验和思想的交流。外语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交际的人才。因此不但要学语言,而且要学语言文化,包括交际模式、习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处世态度,才能真正掌握交际工具———语言,并使语言成为真正交际工具。 在跨文化交流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和问候的礼仪,无论是人际的、社会的以至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因此必须了解中英交际中称呼和问候的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一、称呼的差异 在交往中首先涉及到的就是称呼。称呼,一般是指人们在交往应酬中彼此之间所采用的称谓语。选择正确的、适当的称呼,既反映着自身的教养,又体现着对他人的重视程度,从中还表明了双方的亲疏关系。一个得体的称呼,会给对方印象良好,为以后的交往打下基础,否则,不恰当或错误的称呼,可能会令对方心里不悦,影响彼此的关系乃至交 Ξ收稿日期:2005-01-26 作者简介:刘晓玲(1967-),女,贵州人,深圳经济管理学院外语部讲师。

词的联想意义例谈

词的联想意义例谈 471800 河南省新安县第一高中游洪钧 在《咬文嚼字》中,朱光潜先生指出:“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从中我们不难发现,朱先生非常重视也非常喜欢词的联想意义。只是朱先生学识渊博,举的例子距离现实生活稍远一些,使广大同学理解起来“隔”一些。我在此举一些贴近生活的例子,也许对理解词的联想意义有些帮助。 生活中对同一对象的不同称谓,差异微妙,联想意义丰富,用它们来帮助我

的含义。 以上大多数词的联想意义在词典中没有显示,但我们在使用的时候实际上在受着联想意义的制约。比如:普通人很少有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太太”;年轻男子也大都不喜欢被别人称作“小青年”;著名摄影记者刘波为自己的父母拍摄了一组照片,命名为“俺爹俺娘”,很难想象换成“俺爸俺妈”会如何。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小姐”一词,由于社会风气的原因,现在它在某种情况下已经成了“坐台小姐”的代名词,几乎没有年轻女子愿意被陌生人称为“小姐”。这实际已证明“小姐”一词的联想意义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这也正验证了朱先生的话——“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过去的那些尊贵矜持的小姐,恐怕无论如何不会想到“小姐”称谓的联想意义会出现今天这样的“历史性”变化吧。 阅读文学作品或是写作的时候,朱光潜先生主张“咬文嚼字”,实际上“咬嚼”的是词语的联想意义。可以说,把握住了词的联想意义,才能算是真正把握住了词的理解和运用。所以,我们要重视词的联想意义。 (共1390字)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句法 2010-11-04 23:15:15 Tag: 文化差异与英语词汇、句法:中西文化差异会对词汇的理性意义、色彩意义、用法、内涵非对应或零对应词产生影响;也会造成中英文句式在形合与意合、客观与主观、首重心与尾重心方面的不同。 一、引言 英语词汇知识、句法知识是英语学习者听说读写译各项能力中的必要技能,也是英语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语言教学过程中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在国内外外语教学界已获得普遍认可。本文所尝试探讨的是在词汇与句法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本文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论述词汇教学中文化教学内容的渗透;第二部分着重讨论句法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体现。 二、文化差异与词汇教学 正因为词汇知识是英语能力中的必要技能,因此,目前英语教学中引导学生达到对词汇层次的适当理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而词语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各种文化特征都将在该语言的词汇里留下它的印记。因此,在进行词汇教学时,教师应当在讲解词汇基本含义与用法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其由于文化差异所赋予词汇的不同特征。具体讲授思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由于文化差异对词的理性意义产生的影响 1. 词义概念范围大小不同 概括性是词义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词义的概括性是在使用语言的集团内部长期地、历史地形成的,是指人们在了解、掌握一个词的意义时,舍弃了客观事物的个性而把握了它的一般特征。英汉有些同义词事实上词义概念范围是不同的,有些汉语释义缩小英语词义的概念范围,有些汉语释义扩大了英语单词的概念范围。譬如:汉语的“工程师”是比较高级的技术职称,一般指受过大学教育并有若干年工作经验、经国家认定的技术人员,但英语的engineer 含义五花八门,按《新英汉词典》的释义,它既指工程师、技师,也指火车司机、轮机员、工兵,乃至倒垃圾的工人sanitary engineer,这就与中国的“工程师”的含义相差甚远了。 2. 语意轻重不同 例如:The conflict spread everywhere,intovillages ,as well as intocities.根据英汉综合大词典对as well as 的释义:(1)不亚于;与……相同;(2)又,也,此外。如果简单地把例句理解成“冲突到处蔓延,蔓延到了农村,也蔓延到了城市”,则把原文的语意轻重关系给弄颠倒了。在原文中as well as 的前项为语义重点,而在上面的中译文中却把as well as 的后项变为语义重点了。因此,上面的英文应当理解成:冲突到处蔓延,蔓延到了城市,也蔓延到了农村。 3. 词义着重点不同

汉英常用词语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汉英常用词语文化差异对比分析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词汇作为语言表达意义的主要单位,最能反映社会生活和承载文化信息,蕴涵着特定的、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对英汉词汇的文化内涵进行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关于汉英常用词语文化差异已有许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温雁娜在文章《浅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中认为提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表现在:1、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类似。2、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部分相同。3、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文化内涵不同或相反。4、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相同,但只在一种语言有文化内涵。5、英语中的词和汉语中的对应词指示意义不同,文化内涵相同或类似。 刘亚军在文章《简析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中提出汉英词汇文化内涵的差异表现在:1、词汇的文化内涵和词汇空缺现象。2、、词义联想和文化意象的差异。三、习语与典故的差异。四、词汇的语义和文化内涵的不等值。 我个人的观点和以上两位学者的观点基本一致,中西文化的差异, 表现在各自的语言中,往往词汇文化的差异最为突出。它主要体现在: 1、英汉不同的文化背景体现在动物的词汇的文化内涵上也各有差异。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 对同一动物词产生不同的联想, 对同一动物词赋予了不同的文化内涵。汉语中常用“虎”来喻“王者风范”, 如“虎虎有生气”, “五虎上将”。而汉语中的“虎威”在英语中却不用“tiger ( 虎) ”, 而用“lion ( 狮子) ”来表示, 如“bold as a lion ( 如狮子般勇猛)。英国人还以lion 为自己国家的象征。又如我国古代传说中, 龙( dragon) 是一种能兴云降雨的动物。在封建时代, 龙象征着皇帝的至高无上, 汉语中也常出现“龙袍”, “龙椅”和“望子成龙”等褒义表达法。在英语中“龙”则是指没有“地位”的爬行动物,在西方人眼中代表着凶恶和丑陋,。 2、英汉两种语言对颜色词的使用, 从表达方式、感情色彩到运用范畴, 都反映出其文化差异。这主要是由于不同的历史发展、社会环境、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所造成的。在颜色方面,汉语以“黄色( yellow) ”喻色情, 如“黄色影片”, “黄色录相带”, 而英语却用“blue”, 如“blue films”, 英语的“yellow books”并非指黄色书刊, 而是“黄皮书”, 是指法国政府发表的报告书。“白”在汉语中表示“丧事”的意思, 例如“白事”指丧事( funeral) , 同时指纯洁无瑕, 如白莲花和白酒等, 在英语中则用“白”象征着“幸运吉祥”, 如a white day ( 吉日) 。 3、词汇的文化渊源差异。不同语言中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词汇在不同民族的人们心中产生了不同的形象感,形成了不同的文化渊源。汉语中的蟋蟀与英语中的cricket 指的是同一种鸣叫的小昆虫,但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渊源。“蟋蟀”在中国文化里常给人以忧伤凄凉,孤独寂寞的印象,而在英美人们心目中,蟋蟀并没有伤感色彩,因文化渊源的关系给人的形象都是轻松愉快的。 4. 语言中的词汇文化差异也体现在政治和法律上。我们汉语中常说的自由主义与英语的liberation 差距很大, 前者是指无组织和无纪律现象, 后者主要是指反对政治的、社会的束缚。我们中国学生常将politician 译为“政治家”, 这是很不合适的。在英语国家里politician 一词往往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 会引起人们的蔑视, 因为它是指为谋取个人利益而搞政治、玩弄权术的人。 5.语言运用范围和发展的差异。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与经济体式、不同的宗教意识与社会进程中语言词汇的运用与发展也具有不同的特征。英汉民族各自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差别较大,词汇运用范围有着明显的差异。英国四面环海,长期从事渔业生产和航海事业;而中国地处内陆,长期停留在农业经济阶段,英汉语言中的词汇分别反映了各自不同的生活环境与经济体式。例如汉语的词汇都是与农业有关系的“牛”、“猪”、“烂泥”;“班门”、“萍水”、“桑榆”;而英语词汇则与“大海”“鱼类”“船帆”有关。人的意识形态是由长期的看法和信仰组成。作为意识形态的宗教信仰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汉语中表现十分明显。如,“借花献佛”“立地成佛”等。英语国家的人大多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因此God、church、priest等词汇也是经常出现与汉语中佛教词汇相互对应。人类社会在不断进步,语言也在不同的社会进程中不断地发展。一些词汇已经少用或不用,一些新词涌现出来,更有许多旧词被赋予新的含义流行于世。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的词汇,往往包括旧词新义的复出和新词的产生,这些词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如汉语中的囧,英语中的in(潮),out等词。 6、汉语的日常寒喧语对于说英语的人有不同的文化涵义 由于文化差异, 英汉语言的寒喧语也大不相同。中国人见面常说“吃饭了吗’相当于英国 人见面常说的“hello 。”或“hi ”, 但对说英语的人来说, 这意味着“如果你没有吃饭, 我请你吃饭。”的涵义。同样“你上哪儿去了”或“你到哪去了”这些也莫过于英国人见面打招呼“hello”或“hi ”。但对说英语的人来说, 这种招呼语有不尊重对方的涵义, 回答语往往是“少管闲事”。 综上所述,要学好英语不仅要了解它的语言学知识,还要研究语言的文化因素。只有了解了汉英在词汇上差异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我们才能学好英语并且在跨文化交际中不会出现文化休克和语用错误。 参考文献:[1] 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9.120—130.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9.40—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