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学》试题集

《环境生态学》试题集
《环境生态学》试题集

《环境生态学》综合练习

一、名词解释

1.环境生态学:

2.生态规划(广义):

3.群落的水平结构:

4.土壤肥力:

5.r-选择:

6.能量流动:

7.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

8.K-选择:

9.须氧污染物:

10.生物种群环境容量:

11.污染物质环境容量

12.生态因子:

13.群落的垂直结构:

14.物质循环:

15.酸雨:

16.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规律:

17.生物多样性:

18.湿地生态系统:

19.光饱和点:

20.生态型工业:

21.间接生态因子:

22.生态监测:

23.光补偿点:

24.群落的交错区:

25.功能区划:

26.食物链加环延长:

27.生物种群:

28.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规律:

29.人为干扰:

30.平行食物链相接:

31.限制因子:

32.协同进化:33.群落:

34.环境质量的生态评价:

35.光周期性:

36.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37.物质循环再生利用规律:

38.生态破坏:

39.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40.动态平衡规律:

41.边缘效应:

42.温度三基点:

43.耐性限度:

44.反馈调节规律:

45.生态位:

46.自然保护:

47.环境资源有效极限规律:

48.温室效应:

49.优势种:

50.生态工程:

51.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52.正反馈:

53.互利共生:

54.负反馈:

55.食物链:

56.沉积循环:

57.生态幅:

58.食物网:

59.初级生产:

60.环境污染:

61.主导因子定律:

62.生态金字塔:

63.系统功能综合性:

64.生态因子相互作用定律:

65.群落的演替:

66.生态平衡:

67.生态因子综合作用定律:

68.顶级群落:

69.生态失调:

70.间接生态因子:

71.次生演替:

72.能量流动:

73.农林牧复合生态工程:

74.指示生物

75.平行食物链连接

76.食物链加环

77.光补偿点

78.光饱和点

79.光周期性

80.温周期现象

81.物候82.物候期

83.限制因子

84.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

85.耐性限度

86.生态幅

87.主导因子

88.主导因子定律

89.协同作用

90.不可替代性

91.综合作用规律

92.DO

93.COD

94.BOD

95.治污生态工程

96.

二、选择题

1.红橙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A.光合作用

B.蛋白质合成

C.伤害作用

D.抑制植物伸长

2.蓝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A.光合作用

B.引起基因突变

C.促进植物茎伸长

D.促进种子萌发

3.紫外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B.光合作用 B.蛋白质合成

C.伤害作用

D.抑制植物伸长

4.红外光的主要生态效应是。

C.光合作用 B.蛋白质合成 C.提高温度,促进植物茎伸长、种子萌发

D.抑制植物伸长

5.对喜光植物命题正确的是。

A.光补偿点高、饱和点高

B. 光补偿点高、饱和点低

B.光补偿点低、饱和点高 D. 光补偿点低、饱和点低

6. 对耐荫植物命题正确的是。

C.光补偿点高、饱和点高 B. 光补偿点高、饱和点低

D.光补偿点低、饱和点高 D. 光补偿点低、饱和点低

7.对长日照植物花芽分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日照时间大于14小时

B.日照时间小于10小时

C.日照短引起的低温

D.日照长引起的高温

8. 对短日照植物花芽分化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B.日照时间大于14小时 B.日照时间小于10小时

C.日照短引起的低温

D.日照长引起的高温

9.某种候鸟总是在某一确定的日期从北方迁往南方,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A.光照强度

B.日照长短

C.温度变化

D.食物不足

10.驱动气候变化的形成各个气候带的主要生态因子是。

A.温度

B.太阳辐射

C.大气环流

D.水分在大陆与海洋之间的循环运动

11.引起植物发生春化的主要生态因子是。

A.春天气温回升

B.冬天较长时间的低温

C.春天降水增加

D.春天光照强度适中

12.造成生物出现纬度地带性分布的主要的直接生态因子是。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 土壤

13.造成生物出现垂直地带性分布的主要的直接生态因子是。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 土壤

14. 造成生物出现经度地带性分布的主要的直接生态因子是。

A.光照

B.水分

C.温度

D. 土壤

15.使得新疆吐鲁番葡萄高产优质的主要原因是.

A. 生长期高温

B. 生长期太阳辐射强

C. 生长期低温D生长期昼夜温差大

16.温度生态因子主要通过影响的活性而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

A.DNA

B.激素

C.酶

D.糖类物质

17.倒春寒造成水稻烂秧属于。

A.寒害

B.冻害

C.霜冻

D.风害

18.干燥度K值在1—1.49的环境状态称为。

A.湿润

B.半湿润

C.半干旱

D.干旱

19.如下属于水生植物特点的是。

A.根系发达适应松软的土壤

B. 形成多层光合组织适应光照不足

B.光合面积大、通气组织发达适应弱光缺氧环境D保护组织发达防止水生动物影响

20.土壤对植物的主要直接生态效应之一是。

A.提供微生物

B.提供氧气

C.提供有机质

D.促进养分循环

21.生物对土壤主要影响作用的是。

A.增加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促进养分循环

B.提高土壤的pH值

C.提供氧气

D.蒸腾减少土壤水分

22.富营养化水体中的限制因子是。

A.CO2

B.O2

C.N

D.P

23.北半球南坡的主要特征是。

A.温度高,湿度大,光照强

B. 温度高,湿度小,光照强

C. 温度低,湿度大,光照强

D. 温度低,湿度小,光照弱

24.高海拔环境植物矮壮扭曲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紫外线多

B.红光及红外光多

C.氧气稀薄

D.干旱

25.在一块氮肥充足的稻田中单施钾肥比同时氮肥和钾施肥获得更高的产量,是氮、钾之间发生的结果。

A.相互作用

B.综合作用

C.直接作用

D.间接作用

26.土壤中水分过多造成土壤氧气不足而导致植物死亡,此时氧气成为。

A.主导因子

B.限制因子

C.协同因子D综合因子

27. 土壤中水分过多造成土壤氧气不足而导致植物死亡,此时水分成为。

A.主导因子

B.最小因子

C.协同因子D综合因子

28.环境因子超过某种生物的耐性限度,该物种就不能生存,这是。

A.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B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C.主导因子定律D相互作用规律

29.一个生态因子的变化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这是。

A.综合作用规律B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C.主导因子定律D相互作用规律

30.各个环境因子必须相互作用构成一个环境系统整体作用于生物,才能发挥各自的作用,这是。

A.综合作用规律B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C.主导因子定律D相互作用规律

31.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适当的温度等,缺一不可,说明生态因子具有。

A.综合作用规律B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C.主导因子定律D相互作用规律

32.在一块农田中,同时施放氮肥和钾肥,农作物可以获得比单施氮肥活钾肥更高的产量,说明生态因子具有。

A.综合作用规律B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C.主导因子定律D相互作用规律

33. 种子萌发需要充足的水分、足够的氧气、适当的温度等,缺一不可,说明生态因子之间具有。

A.协同增效

B.协同减效

C.不可替代性

D.一定的补偿性

34.在光照不足时,增加CO2可以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植物的光合作用,说明生态因子之间

具有。

A.协同增效

B.协同减效

C.不可替代性

D.一定的补偿性

35.一个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该种群属于。

A.增长型 B.稳定型 C.下降型 D.难以判断

36.在某一草场放牧养殖山羊,养殖数量n为其环境K的1/2时可以获得最大产量的原因

是羊群的。

A.内禀自然增长率最大

B.内禀增长率最大

C.增长率最大

D.死亡率最低

37.如下属于r—选择物种的特点是。

A.出生率高,个体小,寿命短,繁殖快,后代缺乏抚育

B. 出生率低,个体大,寿命长,繁殖慢,后代获得良好抚育

C. 出生率高,个体小,寿命长,繁殖快,后代缺乏抚育

D.

出生率低,个体大,寿命长,繁殖快,后代缺乏抚育

38. 如下属于K—选择物种的特点是。

A.出生率高,个体小,寿命短,繁殖快,后代缺乏抚育

B. 出生率低,个体大,寿命长,繁殖慢,后代获得良好抚育

C. 出生率高,个体小,寿命长,繁殖快,后代缺乏抚育

D. 出生率低,个体大,寿命长,繁殖快,后代缺乏抚育

39. 如下趋向K—选择的物种是。

A.水稻

B.沙田柚

C.稗草

D.白菜

41.水热丰富的环境中常常是植物占优势。

A.一年生B地面芽 C.地下芽D高位芽和地上芽

42. 干旱的内陆环境中常常是植物占优势。

A.一年生和地下芽B地面芽 C. 高位芽D地上芽

43.通常情况下,如下垂直结构最复杂的群落是。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落叶阔叶林

D.北方针叶林

44.“种群密度首先决定于竞争”是的主要观点。

A.生物学派

B.气候学派

C.中间观点学派

D.前三者都不是

45.边缘效应发生的区域是。

A.群落中央

B.林中空地

C.群落不同层次之间

D.群落的交错区

46.群落交错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性。

A.好

B.较好

C.一般

D. 差

47.热带雨林垂直结构复杂,生物多样性丰富,稳定性强,水热丰富,严重破坏后恢复。

A.最快

B.较快

C.中等

D.很慢

48蛇与猫头鹰均以老鼠为主要食物,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A.种间竞争

B.互利作用

C.偏利作用

D.捕食行为

49.一个物种对另一个物种产生他感作用,两者之间的关系是。

A.种间竞争

B.互利作用

C.偏利作用

D.捕食行为

50.蛇以洞穴鼠为主要食物,猫头鹰以运动鼠为主要食物,说明两者发生了。

A.均衡共存

B.优胜劣汰

C.生态位分离

D. 互利作用

51.玉米与黄豆间套种能够增产的原因是两者。

A.均衡共存

B.优胜劣汰

C.生态位分离

D. 生态位互补

52.生态学上有“捕食行为对捕食者和被捕食者都有利”,其原因是可以发生。

A.协同进化

B.优胜劣汰

C.生态位分离

D. 生态位互补

53.根瘤菌与其寄主植物之间的关系是。

A.种间竞争

B.互利共生

C.偏利作用

D.互利合作

54.某种昆虫与某种虫媒花植物之间的关系是。

A.种间竞争

B.互利共生

C.偏利作用

D.互利合作

55.在一定地域内的全部生物和物理环境相互作用的形成的统一体称为。

A.生态系统

B.群落

C.种群

D.居群

56.在一定地域内的全部生物相互作用的统一体成为。

A.生态系统

B.群落

C.种群

D.居群

57.生态系统的开放性主要是指。

A.物质与能量的输入输出

B.开展生态旅游

C.对外招商引资

D.生态系统存在缺口

58.水生生态系统最容易出现的限制因子是。

A.氧气

B.温度

C.水分

D.二氧化碳

59.赤潮的出现对水生生态系统极为不利,主要原因是产生了限制因子。

A.氧气不足

B.某种澡类植物大量繁殖

C.光照不足

D.二氧化碳少

60.陆地生态系统最容易成为限制因子的是。

A.氧气不足

B.温度低

C.水分多

D.二氧化碳少

61.如下对生物多样性有利的措施是。

A.封山育林

B.全垦造林

C.开荒种地

D.火烧迹地造林

62.“草-羚羊-老虎”属于食物链。

A.捕食

B.分解

C.寄生

D.共生

63.“松树-松毛虫-赤眼蜂”属于食物链。

A.捕食

B.分解

C.寄生

D.共生

64.生物放大作用是指随着食物链延长,。

A.蛋白质含量提高

B.某些有毒物质浓度增大

C.某些矿物营养浓度增大

D.糖类浓度增大

65.第一营养级是指。

A.自养生物

B.食草动物

C.肉食动物

D.大型肉食动物

66.第二营养级是指。

A.自养生物

B.食草动物

C.肉食动物

D.大型肉食动物

67.海南红树林属于生态系统。

A.水生

B.湿地

C.热带雨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68.太湖芦苇属于生态系统。

A.水生

B.湿地

C.热带雨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69.热带雨林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A.植物生长快大量消耗

B.微生物活动强烈,土壤淋溶严重

C.每年的枯枝落叶少

D.森林垂直结构复杂

70.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如下土壤最肥沃的是。

A.冻原生态系统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热带雨林

D.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71.森林具有改善土壤的功能,土壤环境条件的改变,又促使森林演化,说明森林与土壤之间存在规律。

A.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

B.物质循环与再生利用

C.物质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

D.相互补偿

72.恭城生态农业模式的重要特点之一是利用农业废物转化为沼气肥,利用沼气肥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这是利用了生态学的。

A.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

B.物质循环与再生利用

C.物质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

D.相互补偿

73.长期大量使用农药的结果常常造成害虫抗药性增强,说明害虫与环境之间具有规律。

A.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

B.物质循环与再生利用

C.物质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

D.协同进化

74.在农田中大量使用化肥可在短时间内获得高产,但由于大量消耗其他营养物质,长时间内,最终产量并不增加,这符合生态学的规律。

A.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

B.物质循环与再生利用

C.物质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

D.相互补偿

75.老虎捕食羚羊,羚羊几乎没有反抗能力,但因为羚羊奔跑速度加快,物种得到有效的保存,老虎也在提高追逐速度而不会因之捕食不到食物,这说明生物与生物之间具有规律。

A.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

B.物质循环与再生利用

C.物质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

D.协同进化

76.人类进行剧烈的体育运动后,食欲大增,这是规律的结果。

A.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

B.物质循环与再生利用

C.反馈调节

D.协同进化

77.东亚飞蝗在干旱季节个体数剧增,不受密度制约,造成严重灾害,这是规律的结果。

A.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

B.物质循环与再生利用

C.正反馈调节

D.负反馈调节

78.两个环境条件一致的人工松树林,尽管初始定植密度有一定的差异,但是,长时间生长发育后,最终产量趋向一致,这是规律的结果。

A. 协同进化

B.物质循环与再生利用

C.正反馈调节

D.负反馈调节

79.在食物充足条件下,寒冷区域的动物具有更强的抗寒性,

这符合生态学的规律。

A.相互依存与相互制约

B.物质循环与再生利用

C.物质输入与输出动态平衡

D.相互补偿

80.全球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

A.森林植被破坏

B.道路建设

C.城市基本建设

D.放牧

81.我国湿地景观不断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A.围恳、泥沙淤积

B.挺水植物被大量采集

C.湿地动物被大量捕猎

D.环境污染

82.活性污泥法主要用来治理污染的水体。

A.水体富营养物

B.需氧污染物

C.重金属

D.氰化物

83.厌氧法主要用来治理污染的水体。

A.水体富营养物

B.有机污染物

C.酚类化合物

D.氰化物

84.如下能较有效清除重金属污染物的方法是。

A.活性污泥法

B.生物膜法

C.厌氧法

D.生态系统塘

85.沼气池属于。

A.活性污泥法

B.生物膜法

C.厌氧法

D.生态系统塘

86.如下对造成温室效应作用最大的是。

A.汽车的大量使用

B.森林植被破坏

C.燃烧农作物秸秆

D.大量使用化肥

87.如下对造成温室效应作用最大的是破坏。

A.热带雨林

B.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C.温带夏绿林

D.草原

88.如下对控制温室效应作用大的是。

A.开发生态能源

B.防止生物入侵

C.保护和恢复森林

D.生态治理水污染

89.臭氧层破坏对生物和生态系统造成危害的主要原因是。

A.空气中负离子氧不足

B.紫外线增加

C.红外光增加

D.生理辐射减少

90.用于监测大气污染较为便利的生物类型是。

A.陆生高等植物

B.水生藻类植物

C.动物

D.微生物

91.目前用于判定水体受有毒物质污染较好的方法是。

A.水生动物形态的变化

B.水生生物群落物种组成及数量

C.藻类植物形态的变化

D. 菌类植物形态的变化

92.富营养化水体的生理特点是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比值。

A.等于1

B.大于1

C.小于1

D.上层真透光区大于1,下层弱光区小于1

93.生态规划的基本目的之一是。

A.经济的高速发展

B.资源的充分利用

C.生态系统恢复的原有状态

D.社会、经济、生态的协调发展

94.如下能源中对环境污染最大的是。

A.煤炭

B.石油

C.天然气

D.电力

三、空题

97.光照时间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可以诱导植物花芽的分化,根据花芽分化所须光照长短的诱

导,植物可分为、、。

98.种群的年龄结构常用来描述,稳定型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增长型

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下降型种群的出生率死亡率。

99.自然保护区的主要意义

有、、

100.全球性环境问题主要有、、、。101.水体受到污染,生物群落结构变化程度,敏感种,耐性种。

102.K-选择的物种,其种群出生率,个体,寿命,繁殖,竞争,后代获得良好的抚育,破坏后恢复速度。

103.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要想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必须其贮藏的能量,能量的滞留时间。

104.反馈的类型有和。

105.水体有机污染物含量指标通常用、。106.从性质上环境可分为两大类型,即和。

107.群落演替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按基质分为和。

108.生态系统依据人类活动可以分为、

和三种类型。

109.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物质是、,一般海洋增加容易造成富营养化。

110.主要物理环境即非生物环有、、、、等。

111.生态系统依据生境可分为、

和三种类型。

112.生物对土壤的主要影响有多方面,主有、、

、。

113.请列举3个趋向r-选择的物种,,,。

114.水体生态系统的光照,溶解氧,生产力。

115.国民经济结构包含三大产业,分别是、、。

一般情况下,对生态系统直接干扰最严重的是。

116.不同光谱有不同的生态效应,其中红橙光、蓝光的主要生态效应分别为、,称为。

117.大气因子具有重要的生态效应,其中二氧化碳是原料,但过多是会造成不足,抑制动物,氧气影响生物的作用,氮元素是和的必须元素,水体中含有过多的含氮物质,会造成作用。

118.污水生态治理的方法,根据其对氧气的需要分为、两大类,其中,对大分子有机物的处理方法更有效。

119..造成酸雨形成的主要物质使、。

120.地形的基本类型有、、、、。121.N、K结合施肥比单施N或效果好,这种现象称为。如果土壤中N肥充足,单施K比结合施N、K效果好,称为。

122..湿地生态系统土壤,营养,生物多样性,生产力。

123.目前,生态工程设计常用的两种基本方法是

和,把木薯加工的废物进一步用来生产酒精属于。

124.在北半球,阳坡与阴坡相比,光照,温度,湿度。

125.请列举3个趋向K-选择的物种,,,。

126.珍稀濒危生物的保护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方面,视具体情况可采用和。

127.陆地生态系统是以为基质,环境因子通常变化,最常成为限制因子的生态因子是。

128.植物对不同光照适应的结果形成类不同类型的植物,分别为、

、。

129.坡脚与坡顶相比,土壤,水分。

130.热带雨林分布在的两侧,生物多样性,生产力,垂直结构非常,稳定性,土壤,破坏后恢复。131.厌氧法处理污水过程包括两个阶段,

即、。

132.种群的主要特点有、、。

133.生态系统的四大基本组分包括、、、。134.空气污染的植物监测可以通过测定生理功能来进行,常测定的生理功能有、。

135.种群的遗传特征是指,包含两层含义,分别是、。

136.群落的结构特征是指群落具有结构和结构。

137.生物放大作用是指某些有毒物质通过食物链产生或。

138.目前,四大能源(电力、煤炭、天然气、石油),对环境污染严重性由大到小分别为、、、。

139.客观条件下的出生率称为,不受环境因素限制只有生理因素决定的出生率称为。

140.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两大部分,即和。

141.温室气体是的气体,

如、、等。

142.富营养化的水体上层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下层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早期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后期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143.生态因子现状评价一般评价的内容有、、、。144.最适条件下的死亡率称为,特定环境条件下的死亡率称为。145.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是指生态系统具有、

和。

146.固氮的途径主要由、和三大类。

147.由于温度随着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使得生物具有地带性分布和地带性分布,随着海拔升高,温度,海拔每变化100米,温度一般变

化℃。

148.种群增长率是指,它等于出生率死亡率。

149.生物可以从、、方面来适应低温,同一物种,在寒冷地区比在温暖地区的体形,外突肢体,体内脂肪。150.环境条件无限制时,种群增长模型的微分形式为,种群增长曲线呈型。

151.从生活型而然,水热丰富的环境,植物和植物在群落中占优势地位。

152.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有、、。

153..水对生命具有重要作用,主要表现

在、、、

等方面。

154.环境条件有限制情况下,种群模型为逻辑斯谛方程,其微分形式为

,其曲线呈型。

155.从生活型而然,干旱寒冷的环境,植物和植物在群落中占优势地位。

156.生态工程的主要理论依据有:、、。157.水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的影响,水分过多会造成,

158.水分过少会造成。

159..环境条件有限制时,种群增长模型是dN/dt=Rn(1-N/K),其中r、N、t、K、1-N/K 分别为、、、、。160.大气污染的主要气体污染物有、、等。

161.水分是影响生物性分布的重要因子,有沿海到内陆,水分,植被类型依次为、、。

162.种群调节根据其影响因素的性质可以分为和。

163.生态金字塔的主要类型有、和。

164.对净化大气植物的选择主要标准是、、165.植物对水分多少适应的结果,形成不同的植物类型,分别

是、、、。

166..对种群密度或数量自然波动有多种观点,主要学派有、

、等三种。

167.第一、第二、第三、第四营养级分别是指、、、和。

168.对吸滞大气粉尘植物的选择主要标准是、。169.r-选择的物种,其种群出生率,个体,寿命,繁

殖,后代缺乏抚育,容易受到破坏,破坏后恢复速度。

170.优势种对当地的环境适应性,生长,数量,覆盖率,对群落的和具有控制作用。

171.水体污染物的主要类型有、、。172.受污染的土壤的主要生化指标变化趋势是:呼吸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酶活性。

173.生态系统的基本特征

有、、、。

174.对一个保护区,为了提高其生物多样性,可采取的措施

有、、

、、。

79.生态破坏的主要特征有, , , .

80.空气污染对植物的主要影响有,,

,,。

81.受空气污染的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蒸腾作用,叶面积,生长速度,苔藓、地衣,植物体内污染物质浓度。

82.富营养化水体上层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最终带来溶解氧,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正常水体真透光区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

83.土壤遭受污染后,呼吸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反硝化作用,酶活性。

四、判断题

1.在食物充足时,动物对低温的耐性加强。()

2.生态系统的生物量越大,其功能越强。()

3.负反馈是使系统偏离加剧的反馈。()

4.封山育林恢复形成的生态系统具有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特点。()

5.温室效应是大气温度提高,亚热带可能会变成热带,有利于生物多样性提高。()

6.主导因子发生变化会引起其他因子发生变化。()

7.具有完整协调营养结构的生态系统,一定处于生态平衡状态。()

8.加快物质循环,必然加快有机物的分解,减少生态系统贮藏的能量,不例于生态平衡。

()

9.大量引进外来物种能丰富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对生态良性循环有利。()

10.群落中个体数最多的物种必定是优势种。()

11.东亚飞蝗在干旱季节个体数剧增,不受密度制约,是一种负反馈现象。()

12.优势种是指群落种个体高大的物种。()

13.生态系统中,营养级越多,物质利用率越高,生物多样性越丰富,所以,进行生态设计

时,应该尽可能延长食物链。()

14.种间竞争使种群发展受到抑制,是一种负反馈现象。()

15.温室效应会带来生物带北移。()

16..BOD指标越高,水质的质量越好。()

17.富营养化水体藻类植物可以大量繁殖,使养鱼的理想水体。()

18.次级生产要消耗原有生物,并有大量的呼吸消耗,因此会造成生态系统生物量减少,降

低生态系统的功能。()

19.正反馈使使系统趋向稳定的反馈。()

20.温室效应将使北方温度提高,大量的土地可以用来生产粮食,有利粮食安全。()

21.COD指标越高,水质质量越好。()

22.当水分条件最适合水稻时,水稻生长旺盛,所以对低温、缺肥的耐性限度下降。()

23.自然保护就是要将生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环境完好无缺的保护下来。()

24.正常水体透光性好,有利于藻类进行光合作用而大量繁殖。()

25.生态工程的目标就是完全恢复原有生态。()

26.大熊猫新出生的幼子非常小,只有100多克,所以其趋向r-选择。()

27.不同环境条件群落的垂直成层现象复杂性不同,水热资源越丰富,垂直成层越复杂。()

28.生物的耐性限度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不同季节存在差异。()

29.群落具有垂直结构的主要原因是不同物种个体大小高矮有差异。()

30.热带雨林土壤贫瘠的主要原因是水热丰富,微生物活动剧烈,淋溶严重。()

31.富营养化水体,由于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具有很强的光合作用。()

32.工业集中布局会使局部产生严重污染,生态规划时,应该分散。()

33.生物的耐性限度在不同的生长发育期保持不便。()

34.两个物种的生态位越接近,越有利于均衡共存,不会产生激烈竞争。()

35.生态系统具有四大基本组分,缺一不可。()

36.在生态系统中加环会降低物质循环的速度,不利提高生产力。()

37.富营养化水体中藻类大量繁殖,光合功能强,很少会出现缺氧现象。()

38.种间竞争的结果只有一个,就是优胜劣汰。()

39.热带雨林结构复杂,土壤贫瘠是其别破坏后恢复困难的主要原因。()

40.水体富营养化是水中营养物质浓度过高,造成水生生物脱水死亡。()

41.环境受到污染,植物生长受到抑制,年轮变小,因此,可以通过测定年轮大小来监测环

境。()

42.群落具有经度地带性分布的原因是温度具有经度地带性变化。()

43.生态系统自成体系,是一个封闭性的系统。()

44.热带雨林生产力高,枯枝落叶丰富,所以土壤肥沃。()

45.封山育林的森林生态系统恢复相对较慢,不宜多采用。()

46.生态规划的根本目的就是完全恢复原有生态的良性循环。()

47.群落具有纬度地带性分布的原因是土壤的地带性分布。()

48.由于热带雨林土壤贫瘠,所以生产力较低。()

49.有毒物质在物质循环过程中都会出现生物放大作用。()

50.农业结构中,对生态系统干扰最严重的使种植业。()

51.通过生态系统的功能评价环境质量,常用的功能指标是生产力。()

52.动物具有运动性,所以动物群落没有垂直分层现象。()

53.生态系统是指一定区域范围内所有生物的总和。()

54.物质循环再生,提高物质的利用率,提高生态系统的生产力,()

55.我国林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是培育良好的森林生态体系。()

56.群落的水平结构是指群落具有纬度地带性分布和经度地带性分布。()

57.热带雨林水热丰富,环境优越,被破坏后自我恢复速度很快。()

58.目前,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农耕。()

59.生态系统塘是利用大型水生植物、动物构成复杂的生态系统处理污水。()

60.畜牧业可以使农产品进一步增值,又是物质循环再生利用的重要环节。()

61.生态系统中某一物种大量滋生表明生态系统具有强大的生产力。()

62.相互适应规律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

63.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容易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

64.光照不足时,增加二氧化碳可以提高光合作用。()

65..K-选择的物种竞争力强,其种群破坏后容易恢复。()

66.物质是能量的载体,物质循环意味着生态系统能量的流失减少。()

67.森林面积少、质量差导致生态失调的原因是结构缺损。()

68.人为干扰是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

69.由于生态因子具有不可替代性,自由调空那些对生物产生限制性的因子才能发挥作用,

调空其他因子是没有意义的。()

70.物质循环过程中,物质会由有机物转化为无机物,出现流失现象,不利于生态平衡。()

71.一个农业生态系统只要具有大小协调的森林、农田、草地、湿地等子系统就处于生态平

衡状态。()

72.人为干扰会影响的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所以的生态平衡都是不利的。()

73.随着食物链的增长,所有的有毒物质被不断降解,浓度降低。()

74.物质和能量的输入与输出相等的生态系统一定处于平衡状态,()

75.林业生态工程要求各林种、树种合理配置与组合。()

76.不同生理过程主导因子相同。()

77.生态平衡的关键是生态系统中所有物种都能相互促进。()

78.在一定的区域内,森林与农田是两个独立的生态系统,没有任何关系。()

79.林业生态工程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得林产品及其相应的经济利益。()

80.群落的垂直结构是指群落具有垂直地带性分布规律。()

81.干扰会使群落的结构与功能都受到影响,应该完全控制。()

82.能量在生态系统中滞留的时间越长,越有利于系统的稳定。()

83.只要生态系统具有完整协调的营养结构,即具有协调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比例

关系,生态系统就会处于平衡状态。()

84.微生物活动减缓,生态系统有机营养物质增加,生产力提高。()

85.各种生态因子同等重要,一个因子的不足,不能通过相关因子补偿。()

86.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能量输出等于输入,生态系统即处于平衡状态。()

87.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中含有丰富的肥料、氧气等生物生命活动所需要的物质。()

88.酸雨可以造成土壤Al3+胁迫加强。()

89.酸雨可以带来土壤矿物营养流失。()

90.酸雨会带来生物多样性降低。()

91.苔藓植物、地衣植物对大气污染极为敏感。()

92.植物体内含硫高,一定表明大气二氧化硫污染严重。()

93.现场栽培敏感植物是无公害农业生产环境生态监测有效的方法。()

94.生物指数高,水污染严重。()

95.富营养化水体的光合作用必定小于呼吸作用。()

96.

五、简答题

1.森林的主要生态功能

2.森林对水的作用

3.群落产生演替的原因

4.生态恢复对植物种类选择的主要要求。

5.防治温室效应的主要生态对策。

6.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7.空气污染对植物的主要影响。

8.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生态效应。

9.群落交错区的特点。

10.简述氮的循环过程。

11.昼夜温差大对植物生长发育的作用及其原因。

12.湿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主要特点。

13.简述生态恢复植物技术的要点。

14.温室效应的主要影响。

15.简述碳的循环过程。

16.群落交错区的概念与特点。

17.生态系统中四大组分的作用。

18.环境质量的生态学指标评价方法的基本原理。

19.种间竞争可能出现的三种结果。

20.生态系统的主要特征。

21.生物多样性的生态保护对策。

22.物质循环的生态学意义。

23.如何理解生态平衡的含义?

24.生态破坏的主要特征与危害。

25.群落结构出现时间变化(时间格局)的主要原因及其类型。

26.生物多样性丰富有利于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主要原因。

27.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与生态系统生产力大小的关系。

28.污水好氧处理法的基本原理。

29.简述生态恢复的基本目标。

30.污水厌氧处理法的基本原理。

31.生态监测的基本原理。

32.利用水生底栖动物生物指数能较好判定水生生态系统受污染的程度的原理。

33.群落形成垂直结构的原因和生态学意义。

34.臭氧层的主要作用。

35.生态规划的目的。

36.土壤的主要生态意义。

37.臭氧层遭到破坏的主要危害。

38.简述严重干扰和适度干扰对群落的作用。

39.利用物质输入输出动态平衡规律简要分析大量施用化肥总体生产力下降的原因。

40.生态工程设计的主要原则。

41.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作用。

42.捕食行为的概念和意义。

43.简述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的主要标志。

44.C.Raunkier按休眠芽所处位置和保护方式,把植物划分为那五种生活型?

45.生态系统生态失调的主要标志。

46.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本模式。

47.湿地生态系统具有较高治污能力的原因。

48.人工湿地治污生态工程治理水体污染的基本原理。

49.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主要特点。

50.生物多样性锐减的主要原因。

51.土壤农药污染的主要特点。

52.氧化塘治污的基本原理。

53.旱生植物的主要特征。

54.简述形成生态金字塔的主要原因。

55.如何通过现场调查方法监测大气污染。

56.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与生态环境的主要关系特征。

57.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电力与生态环境的主要关系特征。

58.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机理。

59.退化生态系统的主要特点。

60.农业生态工程的特点

61.营养结构型农业生态工程提高综合效益的机理。

62.空间分布型农业生态工程提高综合效益的机理

六、综合分析题

1.试叙广西适当发展速生桉政策的意义。

2.试分析区域经济结构对区域生态的影响。

3.隆安县发展石灰岩木本饲料植物构树、肥牛树等为原料基础,发展饲料加工工业,试分析其生态学意义。

4.受污染的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一般变化。

5.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相互适应性。

6.广西不少果园开展家禽养殖,试分析其生态学原理。

7.恭城县农业生态模式最重要的措施是发展沼气,试分析其生态学原理。

8.古零村是广西石灰岩地区生态建设成功的典型范例,其主要特色是山上封山育林,山腰果林,山脚农作物,试分析其生态学原理。

9.试分析“农林牧复合经营系统”的生态学意义。

10.国家有关部门规定,生态住宅小区绿化植物种类不能太少,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试分析该规定的生态学意义。

11.广西是我国的糖业大省,经过科学攻关,大量的废物实现了资源化,如蔗渣用于造纸,废液生产酒精,在糖价有所下降的情况下,仍然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试从环境生态学角度分析其原理。

12.全州县有一个特殊的农业生产模式,即在稻田种养殖禾花鱼,试分析该模式的生态学意义。

13.在西部生态恶化的地区,我国推行“退耕还林或退耕还草”政策,试分析该政策的科学意义。

14.“玉米+黄豆”的套种方式是广西传统的耕作制度,试分析其科学意义。

15.“豆科植物+禾本科植物”是大多数矿区复垦采用的方式,是分析其科学意义。

16.试从环境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国家加强湿地生态系统保护的重要意义。

17.试分析集约经营农林业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

18.试分析保护和发展森林生态系统对控制温室效应的意义。

19.试分析城市园林绿化对治理大气污染的作用。

20.国家有关部门提出生态住宅小区的绿化植物配置应该是“三份草七份树”,是分析其生态学原理。

21.生态工程的主要特征。

22.请你提出并分析对解决经济发展与维持生态平衡这一矛盾的2种途径。

23.充分利用光因子是提高农业生产的重要途径,请你提出3种途径,并分析之。

24.缺水是广西岩溶山区农业生产主要的制约因素之一,请你提出2条提高水利用率的有效途径,并适当分析。

25.请你对一个单一经营的荔枝园提出并分析2项符合环境生态学原理的高效措施。

26.水土流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灾害,请提出2条治理对策,并分析其环境生态学的合理性。

27.请提出一个既节省资金,又能有效处理一个小镇生活污水的符合环境生态学原理的对策方案,并分析之。

28.圆明园是一个非常优美的古典山水园林,曾是中国古典园林的代表。它的山水之间形成了一个山水浑然一体的美学意境。以前虽然遭到过破坏,但是它的基本结构是完整的,它作为古典园林的审美价值是存在的,虽然圆明园的山水是人造的,但是它宛若天成,经过

300多年的演化,现已成为一个结构稳定、功能和谐、物质和能量输入、输出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而作为这样一个5000亩的自然生态系统,对于北京市来讲,它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湿地生态系。但由于渗水严重,每年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进行多次补给。于是相关部门希望通过如下措施来防渗,试分析该措施可能带来的生态环境方面不利的影响。(1)用挖土机清除湖泊内淤泥,加深湖泊,整平湖底;

(2)将斜坡状驳岸改为垂直石砌驳岸;

(3)将湖底全部铺设防渗塑料膜,四周用水泥严密封闭;

(4)在塑料膜上覆土30厘米,便于栽培荷花之类水生植物

(5)水深由原来的80厘米左右增加到150厘米。

(此文档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文档可自行编辑修改内容,供参

考,感谢您的配合和支持)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环境生态学复习题 名词解释 1.酸雨:是指雨水中含有一定量的酸性物质(硫酸、硝酸、盐酸等)的自然降水现象。 2.人为环境:人类区别于动物之处不是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而是以自己的智慧,劳动去改造环境。这种由于人类的活动干扰环境质量的 变化所形成的环境为人为环境。 3.纬度地带性:由于地理纬度的差异,自然环境具有规律的变异特点。 4.垂直地带性:因太阳辐射和水热状况随着地形高度的不同而不同,生物和气候自山麓至山顶出现垂直地带分布差异的规律性变化。 5.实际出生率:在特定环境条件下种群实际出生率称实际出生率。 6.毒性叠加作用:二种或多种化合物共同作用时的毒性各为化合物单独作用时毒性的总和。 7.环境生态学:就是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 科学。 8.最低死亡率:种群在最适环境条件下种群个体都是由于年老而死亡,此时的死亡率为最低死亡率 9.拮抗作用:是各个因子在一起联合作用时,一种因子能抑制或影响另一种因子起作用。 10.种群的性比:即种群的雌雄比例。 11.可持续发展:在不危害后来人满足其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和愿望。 12.生命表:反映种群从出生到死亡的动态关系的表格。 13.净化作用: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消除水、气、土中的污染物,使其符合技术或卫生要求的过程。 14.耐受性定律:即每种生物适应范围都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两者之间的幅度为耐性限度,此即为谢尔福德的耐受性定律。 15.动态生命表:是根据观察种群同时出生的生物之死亡或存活动态过程所获得的数据编制而成的生命表。 16.内禀增长率:在最适条件下种群内部潜在的增长能力。 17.种群的内分布型: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臵状态及分布格局,有均匀型、随机型、集群型。 18.热污染:由于工业生产、交通运输以及人们的生命需要,使能源的消耗量大大增加,从而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水蒸汽、热废水,引 起环境增温而影响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效应的现象称为热污染。 19.非密度调节:指非生物因子对种群大小的调节。 20.群落外貌: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种群中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 21.温室效应:存在于大气中的某些痕量物质和存在于对流层中的臭氧具有吸收太阳能在近地表面的长波辐射从而使大气增温的作用。 22.群落演替:指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23.初级生产:生产者把太阳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过程,又称植物性生产。 24.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25.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 26.生物群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区域或生境内的各种生物种群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有规律的一种结构单元 27.环境污染:是指人类活动使环境要素或其状态发生变化,环境质量恶化,扰乱和破坏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类正常生活条件的现象。 28.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环境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的大小,称生态幅。 29.种群生理寿命: 指种群处于最适条件下的平均寿命,而不是某个特殊个体,可能具有的最长寿命。 30.噪声:噪声是由不同振幅和频率组成的无调噪杂声,通常将不需要的声音或影响人们工作或休息的声音也称之为噪声。 31.水体富营养化:是指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生物所需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进入湖泊、河口、海湾等缓流水体,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 物迅速繁殖,水体溶解氧量下降,水质恶化,鱼类及其他生物大量死亡的现象。 32.边缘效应:在群落交错区内,单位面积内的生物种类和种群密度较之相邻群落有所增加的现象。 33.原生性自然资源:这类资源是伴随着地球的产生及其运动而形成和存在的。 多项选择题 1、就世界而言,森林资源遭受破坏的主要原因有:(234 ) ①环境污染②工业用材③农业开垦④薪柴⑤温室效应 2、下面哪几本书与环境生态学的发展历史紧密相关。(123 ) ①《寂静的春天》②《人口爆炸》 ③《只有一个地球》④《保卫我们的家园》

环境生态学重要复习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1、环境生态学定义: 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2、环境生态学的主要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与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合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3、生物的协同进化: 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即为协同进化。33 4、环境因子: 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1)依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进行分类,将环境因子分为: 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及非周期性因子。 (2)将非周期性因子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植物生长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光、水等);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例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像植被的环境因子(例如,放牧、火烧地等)。(选择)44 5、生物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选择题)45

6、长期生活在低温环境中的生物通过自然选择,在形态、生理和行为方面表现出很多明显的适应性;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也表现在形态、生理和行为三个方面。 6、xx(Bergman)规律: 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其身体往往比生活在纬度地区的同类个体大。因为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7、xx(Allen)规律: 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也是减少散热的一种形态适应,这一适应现象被称为阿伦规律。 8、水生植物根据其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559、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 ①聚盐性植物: 通过积累盐分,提高细胞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体内水平衡; ②泌盐性植物: 通过茎、叶表面的盐腺来排出体内的过多盐分; ③透盐性植物: 通过体内高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物而提高渗透压。 10、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 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环境中各种因子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任何一个单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他因子不同程度的变化及其反作用。环境

生态学试题与答案(最后)

生态学单选 1.生态学按其性质一般分为(D) A.理论生态学 B.草原生态学 C.环境生态学 D.理论生态学与应用于生态学 2.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B) A.特种结构、时空结构 B.特种结构环境结构 C.特种结构、时空结构、营养结构 D.营养结构、生物结构 3.种群波动的密度调节主要为(A) A.种间调节、食物调节 B.种内调节、食物调节 C.种间调节、种内调节 D.环境调节、食物调节 4.群落演替换主要原因是:(B) A.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B.外因演替、内因演替 C.外因演替、原生演替 D.内因演替、次生演替 5.就植物来说,其生态型包括(A) A.气候生态型、土壤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B.养分生态型、温度生态型 C.植物生态型、生物生态型、微生物生态型 D.环境生态型、生物生态型 6.从整个生物圈的观点出发,生物化学循环可分为:(D) A.地质大循环、生物小循环 B.生物小循环、沉积型循环 C.气象型循环、地质大循环 D.沉积型循环、气象型循环 7.根据污染的环境,可分为的类型是:(D) A.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 B.大气污染、水域污染、重金属污染 C.重金属污染、土壤污染、生物污染 D.大气污染、水域污染、土壤污染 8.根据物质循环的范围不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可分为(B) A.生物小循环和气相型循环 B.微生物小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C.气相型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D.气相型循环和地质大循环 9.下列关于生活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 A.是种以上的分类 B.是生理生态特征不同的基因型类群 C.长期生活在不同自然条件下 D.郑重从形态外貌上进行区分 10.生物各个生长发育期或某一阶段内,高于生物学最低温度值以上的昼夜温度总和,称为某生物或某发育阶段的(A) A.活动积温 B.有效积温 C.积温 D.热量 11.在全日照下生长,但也能忍受适度的荫蔽,这种植物称为(C) A.阴性植物 B.阳性植物 C.耐阴植物 D.中日照植物 12.自然环境中,对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B) A.生态因子 B.生存因子 C.资源因子 D.气候因子 13.根据起始基质的性质演替可分为(A) A.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 B.发生演替、内因发生演替和外因生态演替 C.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D.自养性演替和异养型演替 14.生物生态适应对策中,r-对策者(C) A.生活期长 B.个体大 C.通常占据临时性生境 D.生殖耗费少 15.生物种所具有的繁殖后代、延续种族的能力称为(B) A.遗传力 B.繁殖力 C.配合力 D.增长力 16.种群在实际条件下,出生率随种群大小、组成和生存条件不同而变化,称为(B) A.生理出生率 B.生态出生率 C.最大出生率 D.绝对出生率 17.人工栽培生物种群在空间分布多属于(C)

杨持_生态学课后习题部分答案

1.试述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与范围?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研究对象与范围:从分子到生物圈都是生态学研究的对象。 2.什么是环境,生态学环境指什么? 环境则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环境系统。生态学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种的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ecological amplitude),这主要决定于各个种的遗传特性。 8.比较种群指数增长模型(Z)和逻辑斯谛增长模型(L)。 A前者适用于资源无限的条件下,后者适用于资源有限的条件下。B.种群指数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无关的增长模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是与密度有关的增长模型。C 。Z的增长曲线呈“J”型;L的增长曲线呈“S”型。 9.什么是种群空间格局,主要有哪些类型?<附:成因> 种群空间格局(spatial pattern)定义: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空间格局或内分布型。 三种类型①均匀型②随机型③成群型 成因:(1)均匀分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另一原因是分泌有毒物质于土壤中以阻止同种植物籽苗的生长(2)随机分布比较少见,因为只有在环境的资源分布均匀一致的情况下或种群内个体间没有彼此吸引或排斥时才易产生随机分布(3)成群分布是最长见的内分布型a.环境资源分布不均匀,富饶与贫乏相嵌。b.植物传播种子的方式使其以母株为扩散中心。c.动物的社会行为使其结合成群。 10.试比较r-选择和K-选择的主要特征。r-K选择理论在生产实践中具有怎样的指导意义? 项目r—选择k——选择 气候多变,不确定,难以预测稳定,较确定。可预测 死亡具灾变性,无规律。非密度制 约 比较有规律,密度制约 存活幼体存活率低幼体存活率高 数量时间上变动大,不稳定,远远 低于环境承载力 时间上稳定,通常接近K值 种内种间 关系 多变,通常不紧张经常保持紧张 选择倾向 1 发育快 2增长力高 3提高生育 4体型小 5一次繁殖1发育绶漫2竟争力高3延迟生育4体型大5多次繁殖 寿命短,通常少于一年长,通常大于一年 最终结果高繁殖力高存活力 12.何谓种内与种间关系,种间关系有哪些基本类型。 存在于各个生物种群内部的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称为种内关系,而将生活于同一环境中的所有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称为种间关系。

环境生态学(复习重点)

环境生态学导论 由07环科班委整理 第一章绪论 环境生态学内容结构图 环绪论 生物与环境 境生物圈中的生命系统 生态系统生态学 生生态系统服务 人类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恢复 态受损生态系统的修复 生态系统管理 学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所谓环境问题,是指人类为其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界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破坏和污染所产生的危害人类生存的各种负反馈效应。 ?生态破坏:不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而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由此产生的各种生态效应。 ?环境污染:因工农业生产活动和人类生活所排放的废弃物造成的污染。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环境问题的产生与演变: ?原始文明(渔猎文明)时期 对自然的开发、支配能力极其有限和生活的漂泊是原始社会的特征。人类把自然视为神秘的主宰,他们无力与各种自然灾害的肆虐和饥饿、疾病及野兽的侵扰、危害抗争,此时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对自然的适应,人类属于“自然界中的人”。 ?农业文明时期 随着农业的发展,农业文明出现了若干个文明中心,城市人口集聚,对粮食、燃料和建材的需求也随之大增。为满足这种需求,不得不砍伐森林,开垦更多的草原,生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或退化,甚至造成了某些物种的灭绝,许多文明中心也随着环境的破坏和资源的枯竭而走向衰落。这时的人已成为有能力“与自然对抗的人”。此时,社会、经济和人口、资源协调发展的问题已经开始,但还主要是生态破坏问题。这一时期被视为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一次重大冲击。 ?人类对生物圈的第二次重大冲击 进入现代工业文明后,小规模的手工业被大规模的机器生产所替代,以畜力、风能、水能为主的能源动力被以化石燃料为能源动力的机械所取代,这使生产力大大提高的同时,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对环境的影响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第一次产业革命时期(蒸汽机时代) 进入蒸汽机时代,推动了炼铁业、机器制造业和采矿业的迅速发展,使社会生产力得到空前的发展,城市规模迅速扩大,各种资源的需求量剧增,城市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而非城市区域的环境退化、资源耗竭、景观破坏,工业污染成为新问题,人类社会开始面临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并存的格局,但从全球来看,这时的环境问题还是区域性的。 ?第二次产业革命时期 随着电的使用,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刺激了许多新兴工业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生产过程需要大量的能源、矿物质和各类自然资源,产品的消耗和使用也需要大量的能源作保障。尤其是化学工业的崛起,合成了大量自然界不存在的化学物质,严重破坏了生态系统及至整个生物圈的结构及功能,出现了许多震惊世界的环境公

生态学试题答案整理培训讲学

生态学试题答案整理

1、环境生态学:指以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为理论基础,结合系统科学、物理学、化学、仪器分析、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研究生物与受人干预的环境相互之间的关系及规律性的一门科学。 2、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3、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 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5、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就是限制因子。 6、微环境:是指区域环境中由于某一个(或几个)圈层的细微变化而产生的环境差异所形成的小环境,如生物群落的镶嵌性就是微环境作用的结果。 7、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得生态环境称为生境。 8、有效积温:是生物某发育时期内日有效温度(即日平均温度减去生物学零度的差值的)总和。 8、生态幅度:一种植物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能力为其“生态幅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种生物会变化以适应环境,产生不同的“生态类型”。 9、物候:生物长期是适应于温度的季节性变化,形成与此相适应的生物发育节律。

10、温周期:温度有日变化,除了赤道地区以外,还有季节变化,植物对这两种节律性的变化反应敏感,并以适应,在这样的温度变化下才能正常生长发育。 11、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 12、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3、光补偿点:植物同化器官中,光合作用吸收的二氧化碳与呼吸作用释放的二氧化碳相等时的光照强度 14、光饱和点: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到达一定程度光合效率不会增加,如继续增加,光合效率下降,这点谓之饱和点。 15、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生态上的适应范围,即有一个最低点和一个最高点,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耐受范围,就称为该种生物的生态幅 16、种群:是指在一定空间中生活、相互影响、彼此能交配繁殖的同种个体的集合。 17、出生率:泛指任何生物产生新个体的能力。 18、死亡率:是在一定时间内死亡个体的数量除以该时间段内种群的平均大小。 19、年龄结构:是各个年龄级的个体数目与种群个体总体的比例。 20、性比:是反映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比例的参数。 21、种群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

环境生态学导论 第一章绪论 P28思考题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P16) 答: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5、举例说明你所熟悉的某个环境问题,并从生态学的视野阐述其危害作用过程、基本特征及你所思考的解决对策。 全球气候变暖,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 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生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 解决对策,从衣、食、住、行等方面考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维持平衡 4、简述光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一)光强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①光强对生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的作用光照强度与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关系密切;光还能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正常比例。 ②光照强度和水生植物光的穿透性限制着植物在海洋中的分布,只有在海洋表层的透光带上部,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才能大于呼吸量。 ③植物对光照强度的适应类型阳地植物和阴地植物 (二)光质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①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同时,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可见光对动植物生殖、体色变化、迁移、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 (三)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日照长度的变化对动植物都有重要的生态作用。 ①植物分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 ②日照长短和变化是许多动物进行迁移、生殖、换毛等生命活动最可靠的信号系统。 7、盐土和碱土有何区别?耐盐植物有哪几种适应盐土壤的方式? 盐土和碱土是所含可溶性盐的种类、pH以及土壤结构均不相同的两类土壤。 方式:①聚盐性植物细胞液浓度特别高,能吸收高浓度土壤中的水分

环境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一、P11环境生态学 答:研究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机制、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建和保育对策的科学,即运用生态学的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的机制和效应以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的科学。 第二章 二、P33生物的协同进化 答:是指一个物种的进化必然会改变作用于其他生物的选择压力。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其他生物也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反过来又会引起相关物种的进一步变化,这种两个相互作用的物种在进化过程中发展的相互适应的共同进化过程。 三、生物的协同进化方式: 答:(1)昆虫与植物间的协同进化;(2)大型草食动物与植物的协同进化;(3)互惠共生物种间的协同进化;(4)协同适应系统。 四、P35生物多样性 答:就是生物类群层次结构和功能的多样性。 分为四个层次:1.遗传多样性 2.物种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多样性 4. 景观多样性五、环境因子 答:是指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要素,是构成环境的基本成分。 六、P45环境因子的分类: 答:①根据环境因子特点,将环境因子分为3大类:气候类、土壤类、生物类,7个并列项目: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生物因子;②根据生物有机体对环境的反应和适应性分类, 将环境因子分为:第一性周期因子、次生性周期因子、非周期性因子;③非生物环境因子的3个层次:第一层:植物所必需的环境因子(例如温度、光、水),第二层:不以植被是否存在而发生的对植物有影响的环境因子(如风暴、火山爆发、洪涝),第三层:存在与发生受植被影响,反过来又直接或间接影响植被的环境因子(如放牧、火烧地)。 七、光、温度、水、土壤及其他环境因子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答:1.光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得以生存和繁衍的最主要的能量源泉,地球上生物所必需的全部能量,几乎都直接或间接地源于太阳光能。光本身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环境因子,太阳光辐射强度、光质及光周期性变化等都对生物的声场发育和地理分布产生深刻影响,而生物本身对光因子的变化也有着极其多样的响应。例如:黄花现象即植物在黑暗中生长呈现黄色和其他变态特征现象,就是光与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极为典型的例子;不同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可见光对动物生殖、体色变迁、迁徙、毛羽更换、生长及发育等都有影响;不可见光对生物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例昆虫对紫外线有趋光反应,而草履虫则表现为避光反映。另外,植物在发育生长上要求不同的日照强度,了解植物的光周期现象对植物的引种驯化工作非常重要,引种前必须特别注意植物开花对光周期的需要。 2.太阳辐射使地表受热,产生气温、水温、土壤温度的变化。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生物生长和发育有一个下限值,低于这个温度值,生物就停止生长和发育,只有高于这个温度值时,生物才开始生长发育。生物对温度的适应性主要表现在:(1)低温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和生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2)生物对高温环境的适应;(3)温度

环境生态学期末试题答案

环境生态学试题资料 一、名词解释 生态幅:生物在其生存过程中,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 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作生态幅。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 生态元的生态位。 内稳态:生物系统通过内在的调节机制使内环境保持相对稳定。 干扰:干扰是群落外部不连续存在,间断发生因子的突然作用或连续存在因子的超“正常”范围波动,这种作用或波动能引起有机体或种群或群落发生全部或部分明显变化,使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位移。 互利共生:是指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彼此有利,两者分开以后都不能独立生活。 偏利共生:亦称共栖,与互利共生和原始协作一同属于“正相互作用”。两种都能独立生存的生物以一定的关系生活在一起的现象。 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和环境之间、生物各个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使它们相互之间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 生态系统服务:指人类从生态系统获得的所有惠益,包括供给服务(如提供食物和水)、调节服务(如控制洪水和疾病)、文化服务(如精神、娱乐和文化收益)以及支持服务(如维持地球生命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 受损生态系统:指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在自然干扰、人为干扰(或者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发生了位移,即改变、打破了生态系统原有的平衡状态,使系统结构、功能发生变化或出现障碍,改变了生态系统的正常过程,并出现逆向演替。 二、填空题 1.种群的基本特征是空间特征、数量特征、遗传特征。 2.种群在“无限”的环境中增长通常呈指数式增长,又叫非密度制约性增长。 3.顶极概念的中心点就是群落的相对稳定性。 4.年龄锥体的三种类型分别为迅速增长种群、稳定型种群和下降型种群。 5.生物多样性通常分为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 次。 6.光照强度达到光饱和点时,植物光合作用速率不再随光照强度增加。

环境生态学复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1.定义(掌握) 2.形成与发展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掌握)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了解) 1.生态学 2.环境科学 3.恢复生态学 4.其它相关学科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一、环境生态学的定义及形成与发展 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 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人口问题:人口的激增,生产规模的扩大,废物排放量增加,污染加剧 资源问题:资源的短缺(森林、土地、淡水) 环境污染:温室气体的排放、有害化学品的污染 生态破坏: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盐碱化、森林生态功能衰退等 总之,环境生态学是随着环境问题的产生、人类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及寻求调节人类与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途径而产生的。 《寂静的春天》(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20世纪60年代) 它是环境生态学的启蒙之著和学科诞生的标志。 《增长的极限》(20世纪70年代),是环境生态学发展初期阶段的主要象征。 《人类环境宣言》《只有一个地球——对一个小行星的关怀和维护》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它们丰富了环境生态学的理论,促进了它的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环境生态学》教科书(1987年,福尔德曼),它的出版对环境生态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与学科任务 1.研究内容 a.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的内在变化机理和规律的研究 b.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保护和利用研究

c.生态系统退化机理及修复研究 d.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 e.全球性环境问题的研究 2.学科任务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2.学科任务 a.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 b.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c.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d.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 e.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f.生态系统管理 g.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 3.发展趋势 4.研究方法 3.发展趋势 a.生态系统对人为干扰的反应机制与监测 b.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c.生态规划、生态安全和生态风险预测 d.环境生物技术和生态工程 e.区域生态环境监测 4.研究方法 4.研究方法 a.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 b.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试验结合 c.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 d.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的应用 e.新技术的应用(卫星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等) 三、环境生态学与相关学科 1、生态学 环境生态学是生态学学科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据生态学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问题而产生的新兴分支学科。因此,在诸多的相关学科中,环境生态学与生态学的联系最为紧密,生态学是环境生态学的理论基础。 三、环境生态学的相关学科 生态学的定义 a.海克尔(Haeckel)(德国动物学家,1866年给出的定义) 生态学一词最早由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提出,他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这是对生态学一词最早的一个定义。

环境生态学重点章节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 生态学的定义: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它所在地关系的一门学科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用“组织层次”或称为“生物学普”来表示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每个组织层次和其环境的相互作用组成了其独有的功能系统。 生态学的分支学科:按生物类群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和微生物;按环境或栖息地分为陆地生态学淡水和海洋;按理论与人口资源环境等有应用生态学。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1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2野外调查实验室和长期定位实验结合3多学科交叉综合研究4系统分析方法和数学模型应用5新技术的应用 种群生态学:研究栖息在同一地域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所具有的特性,包括种群的年龄组成,型比例,数量变动与调节等及其与环境的关系。 群落生态学:研究栖息于同一地域中所有种群集合体的组合特性,他们之间及其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群落的形成与发展等。 环境生态学:环境科学与生态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是研究认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的变化肌理规律和对人类的反效应,寻求受损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和保护对策的科学,既运用生态学理论,阐明人与环境间相互作用及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途径。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各种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人口,资源,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人类活动超过了环境的承受能力,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产生了破坏作用,与生存环境不协调。 第二章 环境及其类型: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等生命活动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类型:气候因子包括光温度湿度降水风和气压等,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主要指人类对生物和环境的各种作用,随着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人类活动对各种生物的影响和对环境的改变的作用越来越大。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作用 生态因子作用的规律:1限制因子规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因子就是限制因子,2liebig最小因子定律生物的生长取决于环境中那些处于最小量状态的营养物质,3shelford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就会影响该物种的生存和分布,那些对生态因子具有较大耐受范围的种类,分布较广,为广适性生物,反之为狭适性生物。4生态辐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辐。5生物内稳态及耐性限度的调整内稳态是生物控制自身的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是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更进步的机制。具有内稳态的机制的生物借助于内环境的稳定而相对独立于外界条件。内稳态机制大大提高了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6指示生物。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生态型,趋异,同种的生物的不同个体群长期生存在不痛的生态环境和人工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和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生态形态生理特征不痛的基因型类型。生活型,不同种生物经过长期在相同的自然生态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后形成的,具有类似特征的物种类群,趋同。 光强与生物的适应:阳生植物阴生植物耐阴植物。昼夜交替中日照的长短对生物生长发育的

环境生态学课程试题答案

附件1: 课外作业习题集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选择题 A、A、 B、A 二、填空题 1、环境、可持续发展; 2、人类活动、生态环境; 3、退化原因、恢复与重建 三. 简答题 1、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四个方面:(1)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1分);(2)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1分);(3)各类生态系统的功能和保护措施的研究(1分);(4)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1分)。总之,运用生态学,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治理污染和破坏的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受损的生态系统,实现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的协调,以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使环境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1分)。 2、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和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环境生态学主要的学科任务是:研究以人为主体的各种环境系统在人类活动的干扰下,生态系统演变过程、生态环境变化的效应以及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寻求受损生态环境恢复和重建的各种措施(2分)。进入21世纪后,其学科内容和任务不断丰富,环境科学将更为关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人为干扰的方式及强度;(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1分);(3)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4)受损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技术;(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1分);(6)生态系统管理;(7)生态规划和生态效应预测(1分)。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选择题 C、B、A、A、C、A、A、 D、B、B、D、B、B、A、C、A、D、A、B、B 二、多项选择题 1、A、B、C; 2、B、C、D ; 3、B、C、D; 4、B、C、D 三、名词解释题 1、最小值定律:最低量定律是德国化学家利比希(Liebing)提出的,他在研究谷物产量时发现,植物生长不是受需要量大的营养物质影响,而是受那些处于最低量的营养物质成分影响,如微量元素等,后来人们把这种为利比希最小值定律。

最新环境生态学导论-思考题答案

第一章 1.阐述你对生态圈各圈层关系的认识 生态圈由生物圈和生命支持系统组成,包括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能量。大气圈是动植物最直接的生命系统,没有大气圈提供氧气和CO2,无法进行氧循环和碳循环;水循环通过大气圈运动而实现的,大气环流还调节了气候,使之较适合生物生存。水圈中水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水循环保证地球水量的动态平衡。岩石圈的表层即土壤层,是一个特殊的生命子系统,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初级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 2.举例说明你对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两者关系的看法 参考: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为主要特征的环境问题,呈现出形势继续严峻与人类社会的努力不断增强相交织攀升的状态。一方面,资源利用与环境保育的矛盾仍然是制约世界各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难点,长期积累的诸多全球性环境问题,如资源枯竭、全球气候变暖、自然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以及突发性环境和生态灾害频发等还在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人类正在用智慧,通过技术、管理和行为三个层面的整合,加大了解决自身生存、经济发展和环境保育三者间诸多矛盾的力度。 举例的话,就拿那些环境问题好了。比如,全球气候变暖。 3.你认为环境生态学与经典生态学有何不同? 4.简述环境生态学的学科任务。 研究生物圈系统和各支持系统在人类活动干扰下的演变过程、相互作用的机制和规律以及变化效应及危害,寻求受损生态系统和环境要素修复或重建的各种生态学措施。

第二章 3.你对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是如何理解的? ①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形成;②土壤结构、养分代谢和分解过程;③系统中水分的分布、循环和平衡;④景观结构与性质;⑤系统中物种的相互作用与关系。 5.请举例说明“有效积温法则”在农业生产和虫害防治中的作用? 有效积温法则: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而且某一特定的生物类别各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8.环境因子生态作用的一般规律包括哪几个方面。 (一)环境因子与生态因子:生态因子和环境因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它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所有的环境要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二)环境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①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②主导因子及特点;③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④环境因子作用的阶段性;⑤环境因子的不可代替性和补偿作用。 (三)环境因子的限制性作用。

环境生态学

一、环境生态学的研究范畴 1 人为干扰下生态系统内在变化机制和规律研究 2 生态系统受损程度及危害性的判断研究 3 各类生态系统功能及其保护的措施和技术研究 4 解决环境问题的生态学对策研究 二、环境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人为干扰方式及强度的识别 2、退化生态系统的特征判定 3、搜索人为干扰下的生态演替规律 4、受损生态系统修复和重建技术研究 5、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 6、生态系统管理 7、生态规划 8、生态预测 三、环境因子的定义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它由许多环境要素构成,这些环境要素称环境因子四、生命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五、生物多样性:1、遗传(基因)多样性2、物种多样性3、生态系统多样性4、景观多样性 六、影响生物多样性的因素:1、物种生物量2、物种属性3、物种库4、输入环境的总能量5、纬度、栖息地异质性和生产力6、生物地化循环7、系统稳定性七、环境的概念:环境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要素的总和。 八、环境的类型 按主体分:以人为主体以生物为主体 按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按大小分: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内环境 九、温度的三基点:最低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 十、光饱和点的现象:在一定的范围内,光合作用效率和光强成正比,但是达到一定强度后,光合速率不会再增加,倘若继续增加光强,光合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此点成为光饱和点。 十一、光合作用补偿点:光合作用(实线)和呼吸作用(虚线)两条线的交叉点,在此处的光照强度是植物开始生长和进行净生产所需要的最小光强度。 十二、光质(波长的组成状况)的变化规律 随纬度增加,短波长减少,随海拔升高,短波光增加。十三、有效积温法则 K=N(t-t零)K代表生物所需的有效积温,是个常数。T 为当地该时期的平均温度(℃)to为该生物生长活动所需最低临界温度(生物学零度,℃)N为天数,d。十四、水因子的生态作用1、溶剂2、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参与3、生命现象的基础4、维持细胞和组织的紧张度,使生物保持一定的状态十五、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十五、土壤:土壤不仅能为陆生生物提供生活所必须的基质、矿物质元素和水分,它自身也是一个有生命的子系统。 1、盐土对植物的影响:引起生物的生理干旱伤害植物组织引起细胞中毒影响植物的正常营养 2、碱土对植物的影响 毒害植物根系影响种子萌发和植株的正常生长 3、植物对盐碱土的适应:1.聚盐性植物是通过积累盐分,提高细胞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体内的水平衡的。2.泌盐性植物通过茎叶表面的盐腺来排除体内的过多盐分。3.透盐性植物通过体内高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物而提高渗透压的。 16、生态因子:生态因子是指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比较:环境因子具有综合性和可调剂性,包括生物有机体以外的所有环境因素。而生态因子更侧重于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部分。 17、环境因子的生态特征:综合性、非等价性、阶段性、不可替代性、互补性、限制性 18、限制因子: 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其中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其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9、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只能用于稳定状态的系统,必须考虑各种因子之间的互相作用。 20、耐受性定律: 生物对每一种环境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限和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环境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广适应性生物属于广生态幅物种,狭适性生物属于狭生态辐物种。 21、驯化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体内决定代谢速率的酶系统的适应性改变过程。 22、种群的概念:一定时空范围内,同种个体的结合称之为种群,种群的动态研究是种群生态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基本特征:数量特征(密度或大小)空间分布特征遗传特征 群体特征:1、种群密度2、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迁出率)3、次级种群参数(性别比例、年龄分布、种群增长率) 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内分布格局:种群内部的个体是聚群分布、随机分布、均匀分布/ /地理分布格局:种群分布在什么地理范围内。/ 23、生物群落的结构:1. 生活型和生态型生长型2. 垂直结构水平结构时间结构3. 群落交错带与边缘效应

基础生态学试题及答案1

单选题 1、在光与植物形态建成的各种关系中,植物对黑暗环境的特殊适应产生A:黄化现象 2、当光强度不足时,C02浓度的适当提高,则使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不致于降低,这种作用称为 C:补偿作用 3、氧气对水生动物来说,属于D:限制因子 4、地形因子对生物的作用属于B:间接作用 5、具体的生物个体和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称为B:生境 6、根据生态因子作用大小与生物数量的相互关系,将生态因子分为密度制约因子和D:非密度制约因子 7、根据生态因子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和A:气候因子 8、生态学发展大致经历了生态学的萌芽时期,建立时期,巩固时期和C:现代生态学时期 9、臭氧层破坏属于 B:全球性环境问题 10、下列范围不属于生物圈的是C:大气圈的上层 11、全球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C:整个生物圈 12、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D:景观单元 13、种群生态学研究的对象是A:种群 14、当代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使生态学的研究日益从以生物为研究主体发展到B:以人类为研究主体 15、生态学作为一个科学名词,最早是由(A:E.Haeckel)提出并定义的 16、下列表述正确的是C: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 17、中国植物群落分类中把多个群落联合为植被型的依据是B:建群种的生活型和生活条件 18、中国植物群落分类原则是D:群落学—生态学原则 19、森林砍伐形成的裸地,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的演替过程是 B:次生演替 20、顶极――格局假说的意思是C:随着环境因子的梯度变化呈连续变化 21、单顶极理论中的顶极群落最适应的生态条件是C:气候 22、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稳定性高 23、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24、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 B:落叶阔叶林 25、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 2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 27 、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28、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2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常绿阔叶林 30、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31、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气温增加 32、生物群落是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单选题:

环境生态学的试卷试卷一

试卷一 一、填空题(共20分,每空1分) 1.每一种生物的名称都由一个_______名和一个_______名所组成,_______名在 前。 2.盐生植物根据它们对过量盐类的适应特点不同,可分为三种类型,即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根据参与循环的物质形式,可分为_________循环、______ ___循环、__________循环三种。 4.有关演替顶极理论主要有三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5.丹麦生态学家C. Raunkiaer根据休眠芽在不良季节的着生位置将陆生植物划 分为5类生活型,即____________植物、___________植物、__________植物、___________植物和____________植物。 6.生态系统中包含多种多样的信息,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信息、________信 息、________信息和营养信息。 二、选择题,将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填在括号里。(共20分,每题2分,) 1. 白桦在自然条件下不能在华北平原生长的重要原因是()。 A. 降水量太大 B. 温度过高 C. 温度过低 D. 土壤不适合 2. 细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按其营养功能分,属于()。 A. 生产者 B. 消费者 C. 分解者 D. 因细菌种类的不同而不同 3. 温度影响生物的分布,这是生态因子的()。 A. 直接作用 B. 间接作用 C. 综合作用 D. 补偿作用 4. 常见的种群分布型是()。 A. 均匀型 B. 集群型 C. 随机型 D. 其他型 5. 水体富营养化,是由于水体进入了过多的()。 A. 氮、磷 B. 有机物 C. 泥沙 D. 微生物 6. 昼伏夜出是动物躲避高温的()。 A. 形态适应 B. 生理适应 C. 行为适应 D. 结构适应 7. 有“自然之肾”之称的是()生态系统。 A. 热带雨林 B. 常绿阔叶林 C. 针叶林 D. 湿地 8. 逻辑斯谛方程中的K表示()。 A. 内禀增长率 B. 自然增长率 C. 环境容量 D. 种群数量 9. 引起植物群落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呈现垂直地带性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