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Lecanii及所有参加讨论站友

微生物学技术讨论版

Lecanii:

接触过微生物学的人都知道,微生物学其实是和我们的生活最密切相关的科学,微生物的种类远远的超过了动物和植物种类的总和,它们不仅分布于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中也存在于我们的身体内,很多微生物和它们的发酵产物是和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没有它们的存在人类也许无法在地球上生存,可是你能知道哪些微生物是对人类有益的,而哪些却是有害的呢?

在我们的生活、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微生物是我们最密切的伙伴,没有了微生物,我们还能生存下去吗?欢迎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向大家讲述你和微生物的故事,谈一谈你对微生物学发展的看法!

frankqiu:

是不是可以反过来想。没有我们,恐怕不少微生物也不一定能活下去。

在我们体内有的微生物也许是独一无二的,比如说某些病毒就是以人为唯一宿主的。生命是种循环,相互之间息息相关,记得看过篇科幻小说,就是从一群寄生在人手掌上微生物的视角来描述的,有时候我就想,我们或许也只是某种巨大生物体内的寄生物而已,只是我们没有感觉到罢了。

wangruibin1979: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

首先,一些微生物是人类生存所需要的,比如微生物可以提供人类消化食物所需要的酶类等;还有微生物在整个生态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维持着地球上的生态平衡,没有了它们,世界不知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还有,有一些微生物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比如SARS、瘟疫等。

世界本身就是矛盾的,是由许多的矛盾体组成的。我觉得人类和微生物也可以说是一对矛盾体。

wenyang76:

我硕士阶段是在搞微生态的,当然关注的就是微生物与人的关系。国内微生态的权威-康白曾经发文章说,人体微生物群落可以看作是人体的第七个生理系统,其实,算算的话大家也应该比较可以接受。人体肠道的细菌数量可以达千克。人的肝脏有多大。微生物具有强大而丰富的酶系,特别是数量最多的,不如拟杆菌,双歧,真杆菌,乳杆菌等等。其生理作用不可忽视。还有阴道微生态,气管,皮肤,口腔,至少口腔的人应该清楚细菌在致龋的作用吧。

还有要提醒大家一点的是,或许我们只注意到了各种各样的需氧菌,人体内的厌氧菌所占数量是需氧菌的几百倍。当然,比起自然界的总数来说,人体内的细菌仅仅是九牛一毛,人即使不存在了,细菌的世界并不会我们的不存在而有什么大的影响,但是,反过来,就不是这个结论了。

在微生态学上认为,人体现在的所谓正常生理状态,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是一种轻度

的炎症状态。人体的大量细菌,不断地刺激着我们的机体免疫系统,并使其保持一种应激状态。如果没有这个刺激,人体的免疫系统就会退化,这一点在无菌动物身上已经得到炎症。所以,有点炎症,反而是好事了(严重的炎症本人不负责哈)。

shmilyth:

我们都是学医的,当然学的最多的是各种病原微生物,对于这些致病微生物的致病性是比较了解的,事实上在引起人类疾病的微生物中有很多是正常菌群,这些微生物是一把把双刃刀,双刃刀怎么玩?....那就全在于我们人类了,双刃刀我们是要用的,但同时我们得时时给它加上刀鞘,以防意外。所以对于正常寄居在人体的这些微生物们,我们也得注意着点,虽然它对我们人体有很多好处。

有一次我给学生上实验课,不小心一把抓到了培养基里面,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谓抓了一大把呀,当时是泡手消毒了,可两天后脸上还是长出了两个疖呀,你说这葡萄球菌皮肤表面本来就有呀,它怎么还这么厉害呢?哈哈哈哈........

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可多了,但对人致病的却并不多,所以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它了(我说它是双刃刀嘛)。

因此微生物的研究当然要分二部分了,一方面要研究它的致病性,另一方面更要研究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的有益作用。而医学微生物学目前多注重于研究前者,你说是这样吗?

20世纪的后期,医学微生物的研究经历了分子水平的突破,其基因结构和功能的研究已经开始,目前对微生物基因信息的认识还处于基因表达和调控的研究。因此,微生物还将作为生物界中研究生命现象与规律的对象。微生物因与人类的生命活动密切相关,因此研究其与人类、环境的相互作用更有重要意义。当然,展望未来,医学微生物可能从以下方面发展(下面的展望可不是我说的!):

1、新现与再现感染微生物的研究;

2、规范化的微生物学诊断方法及技术的建立;

3、新型微生物疫苗的的基础理论与应用基础理论研究;

4、新型治疗措施的研究与开发;

5、微生物致病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oldflying:

我们首先需要肯定的是,没有了微生物我们是不可能生存下去的。先不谈体内的微生物对我们有多么重要,单单就是外界环境中的微生物对我们能够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就有着居功至伟的作用。比如说,我们每天产生的超大量的垃圾,如果没有微生物的话,恐怕我们这个星球早已经成为一个垃圾场了。同时还有我们生产的那些难以分解的物质如聚乙烯,科学家们还寄希望于在微生物中找到能够消化这些物质的菌株或是代谢产物。现在就有很多运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将一些微生物的基因克隆出来,进行重组实验,改造其代谢途径,以期获得能够利用这些难分解物质作为碳源或氮源的超级菌种,以解决我们目前存在的环境污染问题如白色垃圾、原油泄漏污染。

但是,在一些微生物为我们造福的同时,有另外一些微生物却在不停的给我们制造麻烦。致病菌、病毒就是其中的最为罪恶的本源。相信学医学微生物的战友前辈有着比我更为深刻的了解。

realm:

如果不是以人类自身为中心,我们是否可以这样想,微生物,动物,植物都是这个地球

上的一分子,共同构成了这个复杂的生物圈,各种生物都在占有和抢占自己的地盘,在这中情况下,人和微生物是平等的,微生物侵犯人体,使人体患病,同时人类使用抗生素等治病,使微生物(病原)死亡,大家都在为自己的生存进行着争斗。到底是人类胜还是微生物胜,都还不能确定,我们能说我们是地球的霸主吗?

oldflying:

说到使用抗生素,我们人类就要感谢微生物,但是那些病原菌可能就会诅咒那些产抗生素的微生物(如果可能的话)。没有抗生素,恐怕我们不仅仅生活在艾滋病、癌症等绝症的阴影里,我们还会同时生活在炎症感染、肺结核等对于现在的人来说不成为问题的问题的威胁之下。仅仅为了此一条,弗莱明等抗生素发现的先驱们就值得我们永远怀念!

然而,在我们从使用抗生素得到无限好处的同时,却是我们又陷入了另一个巨大的麻烦之中而难以自拔!抗生素的滥用,使许多细菌都产生了耐药性,原本用低单位的抗生素就能治愈的病,如今却需要比原来高成千上万倍单位的量,而且有的超级耐药菌用现在已有的抗生素已难以杀灭。比如现在在医院普遍存在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问题,已经使许多医务工作者出了恐惧之外是束手无策。

我想,这可能就如wangruibin1979战友所说一样,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世界本身就是矛盾的,是由许多的矛盾体组成的。这些矛盾的解决或者缓和我想还是通过我们人类自身的努力与反省。

wanglujing:

刚刚开始学微生物,真的了解的太少了,但是没有微生物我们真的不能生存下去,但是又有多少疾病是由微生物引起的,所以,如何处理和微生物的关系,确是很重要的,把握自己和微生物的命运,我们可以很好的共存下去,这是不是所谓的共栖?

copperr:

建议看看古尔德奇妙的神命、和生命的壮阔两本书,里面对进化中微生物的地位进行了全新的阐述。

Gmail:

kinglh2002 wrote:

没有人,微生物能生存吗?答案是能

没有微生物,人能生存吗?答案是不能

所以

。。。

人属于微生物

^_^

说的很有道理,从人类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到人类认识自然实现太空梦的每一次努力,都离不开微生物。吃的包括发酵食品,微生物使食品味美,易消化,另外氨基酸类,维生素类都是利用微生物或微生物体内产生的酶转化来的,一些药类如青霉素也是由微生物生产的,现在研究比较热的真菌多糖也是从微生物体内提取的。一般情况人们利用的是微生物的初级代谢或次级代谢产物,人们也可以直接食用微生物如一些食用菌还有乳酸菌,他可是好东西呀。

除了这些,太空飞船的制造材料有些也是利用微生物合成的超轻高强度聚合物制造的。

看来我们真的离不开微生物。嘿嘿学微生物这么多年了,今天才找到成就感!

litianswau:

大家知道,目前我们能够得到纯培养的微生物还不到自然界中微生物总数的1% ,可见自然界中的这些“未被培养微生物”是何其巨大、何等丰富的“宝藏”啊。有人说21世纪是微生物学的世纪,我看是这样的。在那些人类已知和未知的微生物中,我们将会开发出无数的比黄金还金贵的生物制品。作为一名从事微生物学研究的工作者,我感到我们是很有前途的!

sunnyboy6345:

本人从事微生物多年,本科的时候调查过一年半时间的水生生物,工作后又从事工业发酵,然后又回到学校,研究微生物次生代谢,而现在博士阶段从事的是一种寄生虫的基因组信息学方面的研究。可以说,我的一生是与微生物结下了情缘。

楼主的“没有微生物人类能生存下去吗?引起了我深刻的反思。可是说,没有微生物,世界将不复存在,何况人类呼!我们的生命一刻也离不开微生物。从人体本身来说,微生物帮助我们参加事物的代谢,使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利用所摄取的能量物质。我们肠道的有益微生物数量与种群远远超过有害微生物。其次,从环境方面来说,微生物无时无刻不在帮助人类分解有害物质,分解有机体及垃圾。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我们每天的垃圾不被降解,那么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会是什么样子?恐怕想象力再丰富的朋友也无能为力了吧!!还有,微生物为人类提供了食物,甚至美味佳肴。比如一些食用菌,酿酒的酵母,卤菜用的乳酸菌等。

没有微生物,就没有世界!!而当前,我们许多种质资源面临灭绝,或流失,给国家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保护微生物,保护种质资源,就是保护人类本身,是每一个自然人所应负的责任!!!

lassa:

人离开微生物活不了,但微生物有没有人都没关系,好象非洲的出血热病毒,一直休眠在丛林中人类的开发才惊醒了它们。

cj425:

看了以上的讨论,觉得"没有了微生物,我们还能生存下去吗?"这个问题已经很清楚了。建议讨论更加深入一步:如何充分利用有益微生物,如何有效控制有害的微生物。

其实,有益、有害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大肠杆菌定殖于肠道,一般是有益的,但有时也会引起腹泻;目前有害的微生物以后可能会发现它重要的应用价值。所以,我用控制一词,而不是杀灭或杀绝。人类已经吃过几次亏了。比如说用DDT等化学农药杀害虫,结果造成环境破坏,而害虫非但没灭绝,抗药性反而越来越强。同样,抗生素的滥用也造成了目前的严重局面。

心心相印:

在自然界这个庞大的生态系统中,任何一环的缺失都会引起整个系统的动荡。在肠道、口腔里同样如是,任何一类细菌的突然增多或减少都可能引发疾病。所以所有微生物的缺失其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对微生物的研究还可以增进人类对生命的理解。病毒、脘病毒能自主复制,却的确只是一些大分子而已;现在更出现“纳米细菌”的概念,虽然依然存在争议,但无疑使“人们对

生命是否存在最小容量”、“生命的形式到底有哪些”等问题更加迷惑。

各位楼主已细数了微生物的利弊,微生物学的前景豁然开朗。但我感觉在抗微生物方面,微生物学却正走向瓶颈。很久以前,抗生素的发现我们就能有效控制细菌。然后至今对病毒的控制依然力不从心,我们依然没有发现能直接摧毁病毒本身或通过生物生态学理念控制病毒的方法,而不得不徘徊于通过抑制病毒转录、翻译等来控制病毒复制,而结果往往是在病毒未得到控制之前就发生了病毒变异(鸡尾酒疗法似乎只是减缓了病毒变异,而未能在病毒变异之前成功将其控制住)。所以感染病毒的人大部分要终身与病毒为伴(如HBV HIV SARS 等)。应该说,微生物的任务依然任重而道远,让我们大家共同努力!

lyy0596:

谈到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我想到了"非典",这一可怕的冠状病毒,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很深很深的足迹,尤其是我们这一代人,经历过"非常"时期的,感触颇深!

我国环境专家认为,非典的出现不是孤立的偶发事件,它与生态环境的变化存在着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人类应该从维护人居大环境安全的高度出发,提倡绿色生产和消费,从源头上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非典疫情的发生,将促使人类对自身的活动进行彻底反思并加以规范。

单从“防治非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这一主题出发,又是人类的"不合理的生产与消费方式,使身边的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环境急剧恶化除直接危害人体健康外,还会诱发水生生物、野生动物和致病微生物的突变,而滥捕滥杀、食用野生动物等行为则使致病微生物有可能传播到人体,进而危害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我们研究微生物,造福人类;我们还得爱护环境,从我做起,人人做起,"非典"的教训,人类改作大大的反思,再次重视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zhoujueyu

都说生命在于运动,呵呵,对于大自然来说,生命既不在于运动,也不在于精致,而在于平衡。

而动物(包括人类)、植物和微生物构成了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微生物把动、植物产生的有机质转化为无机质,净化了大自然。如果没有微生物,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将成为一个处处是垃圾的世界,动、植物也将不复存在,当然也包括人类。

人类生存与繁育,必须适应环境,这种环境包括外环境(即大生态)和内环境(微生态)。各种微生物在人体内的内环境中形成一种微生态平衡。这是与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正常微生物与人体在不同发育中动态的生理性的组合。

微生物,从病毒到真菌,对于人类是一把双刃剑,有的对人类有害,有的却可以为人类所利用。象SARS,HIV、HBV等等会使人类患病,但象双岐杆菌对人类有益,可以清除体内垃圾;酿酒酵母可以酿出美味的啤酒;大肠杆菌利用基因工程能为人类生长出抗生素等等,还有很多。关键看人类对它们的了解有几分,有多深入。在这种平衡中,我们要充分利用微生物造福人类,为我们所用。

ziyou010101:

我已经看完了上面的所有帖子,看到了很多很不错的东西哦谢谢了,我非常的喜欢微生物的所以就想来说几句了,我看过的一个杂志上说人体内有一个极其广泛和强大的微生物群落的,现在对于它们的研究还很少的了,如果对它们深入的研究的话可能对于人类的很多疾病的治疗有另外的一个很不可思议的思路和治疗领域的哦。当然说的是有益菌了。

其实,万物都是一把双刃剑。

对一些致病的微生物,通过对它们的一些致病机理的研究,不单单在攻克微生物所致疾病上取得成功,现在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微生物来攻克一些重大疾病。最常见的一个例子是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将一些致病的逆转录病毒、腺病毒等,进行改造后,尽量消除它的致病特性,通过它来感染细胞,携带治疗基因带入细胞内,发挥生物学效应,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启发了我们,在思考如何克服微生物感染时,能否利用它的感染的机理,创造出更多的治疗手段呢?

axingl: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既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一、人类与微生物和平共处,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营养作用,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营养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4、排毒作用,如双岐杆菌能使肠道过多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下降到正常水平,减少内毒素的吸收。

5、抗肿瘤作用,能降解、清除体内的致癌因子,激活体内的抗肿瘤细胞因子等。

6、抗衰老作用等。

二、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

绝大多数微生物对人类、动物及植物都是有益的,而且都是必须,如果自然界没有微生物的存在,植物就不能进行代谢,人类及动物也难以生存。正常情况下人体不会发生感染性疾病。在正常情况下,寄居在人体口腔、鼻腔、咽喉腔以及消化道的菌群都是无害的,而且有的还能抵抗病原微生物。寄居在肠道中的大肠埃希菌还能向宿主提供必须的硫胺素,核黄素,烟酸,维生素B12,维生素K和多种氨基酸等营养物质。

在医学工业方面,有许多抗生素都是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例如青霉素就是青霉菌(属真菌类)的代谢产物。也可以应用微生物制造维生素、辅酶、A TP等药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用的酒类、醋类、酱油类,各种淹制品等,都是利用微生物的发酵法制造出来的。

三、微生物对人类的害处

1.寄居部位的改变,如大肠埃希氏菌从原寄居的肠道进入泌尿道,或手术时通过切口进入腹腔,血液等。

2.免疫功能低下,宿主使用大量的免疫抑制剂,如激素及抗癌药物和放射治疗,都可造成全方位的免疫功能降低,使一些正常菌群在原寄居的部位穿过粘膜等屏障,进入组织或血流出现各种病症,严重的可导致败血症而死亡。

3.正常菌群失调,是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之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

微生物可谓是上天入地、极地众林、高山深海无处不在,它是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伙伴,从我们人类产生之始它就伴随着我们,与伟大的自然一起选择我们人类中的强健者,那时的我们的祖先视微生物为恶魔;直到有一天,我们的祖先用他亲密的伙伴发酵出美味甘醇,我们知道了微生物中也有善类。这茫茫的微生物世界到底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恐怕是在哪一天都会是我们的亲密的伙伴、朋友。

自从从显微镜下看到微生物以来,我们都在一直想办法来抑制、或者说企图要消灭这个微观世界中的有害者,一度以来,前辈们取得了许多许多的成就,例如现在大行其道的各种各样的抗生素,但是让我们感到丧气的是,被软禁多年的细菌又有的焕发出青春的活力,结核杆菌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这让我想到了水,我们一直都在企图消灭伴随我们人类走过风风雨雨的伙伴是不是同企图要把水堵住一样,水是堵不住的;那些有害的微生物可以被消灭的吗?有一天可以和所有的微生物们共同存在并快乐着吗?

wenjinshengya:

微生物虽然很小,但它一直对人类自身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当然微生物中有一部分是对人类是有益的。但是对人致病的病原不在少数,比如有致病的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霍乱弧菌,结核杆菌,破伤风杆菌等等。致病的病毒如天花病毒,HIV,脊髓灰质炎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流感病毒,近的有去年流行的SARS冠状病毒,还有更小的沅病毒,虽然它们小,但是人体一旦感染上它们,如果没有很好的治疗药物,后果简直不堪设想,对于细菌而言,目前开发出的抗生素基本上可以很好的控制它们。但目前对于病毒而言有几个问题不明朗:

一只有少数病毒研制出了疫苗,对于另外大多数病毒尽管使用了各种方法(灭活疫苗、减毒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嵌合疫苗、蛋白疫苗、抗原表位疫苗等等)却迟迟研制不出有实效的疫苗,所以人们就猜测是不是这些病毒永远不可能产生疫苗呢,还是人们目前没有真正掌握研制疫苗的诀窍、或者没有真正理解人体免疫反应机理呢?

二尽管大部分人体对某些病毒敏感,比如艾滋病病毒、SARS冠状病毒等,但是研究发现人体对它们的敏感性跟种族,年龄,性别,机体健康状况等有很大的关系,而且感染后患者的存活时间,及病理表现存在很大差别,所以也应该把这个问题搞清楚。另外有一些高危人群却往往不发病,比如娼妓等,研究发现他们体内一种蛋白水平跟正常人有差异,所以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也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三目前迟迟研制不出针对病毒很好的治疗药物,人们不禁要问,是投入人力物力不够,还是研究思路有问题。

zhijiyiban:

酵母菌这个名称,有些人也许不太熟悉。可是实际上人们几乎天天都享受着酵母菌的好处。因为我们每天吃的面包或馒头就是有酵母菌的参与来制造的;我们夏天喝的啤酒,也离不开酵母菌的贡献;酒精是医院里不可缺少的消毒剂和许多工业生产上必需的原料,甘油是做化妆品的必需原料,它们也都是用酵母菌生产的。酵母菌的细胞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所以也可以做成高级营养品添加到食品中,或用作饲养动物的高级饲料。在战争年代或粮食短缺的时期,用酵母菌做成的代用食品,曾经为人们渡过饥荒起过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酵母菌和人类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

酵母菌是一类真核微生物,即细胞中有细胞核,绝大多数的酵母菌是单细胞,但是体积比细菌要大得多。在显微镜下,我们可以看到形状像大土豆上长了小土豆那样的细胞,这就是酵母菌中的一个种类。

如果我们用30℃左右的温水把从商店里买来的一小包鲜酵母化开,再用它和一块面团,把面团装在小盆里,放在20℃以上的房间里,4个小时以后,面团便会渐渐膨大,最后会比开始时大得多。用手抠开里面,你会发现在团里面变成像蜂窝一样,有许多空隙,鼻子能闻到酒味和酵母菌产生的特殊香味。

酵母菌能够把糖变成酒精,是因为它的细胞里有催化剂,这些存在于生物细胞的催化剂在科学上叫做酶。虽然现在知道所有的生物都是靠酶催化的化学反应来生活的,但最早发现的酶,就是酵母菌的酶。酵母菌中最早发现的酶,是把糖变成酒精的一群酶,当时自然数酒化酶。由于这种酶的作用,使糖分解成酒精和二氧化碳,这就是利用酵母菌酿酒和发面包的原理。使面团产生许多空隙的就是二氧化碳。用酵母菌发面,不仅能缩短发面的时间,还能改善面包和馒头的物理性能,使它们吃起来又松软又有香味,而且不容易掉下面包屑。

人类利用酵母菌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值得提出来的是,早在我国宋代的酿酒著作中,中国人已经明确记载了从发酵旺盛的酿酒缸内液体表面撇取酵母菌(当然不是纯粹的酵母菌)的方法,并把它们称为“酵”,风干以后制成的“干酵”可以长期保存。这种制造干酵母的原始方法说明,早在800年前,中国人已经意识到酒精发酵是由“酵”,即某种能生长的物质引起的。这种推断直到19世纪巴斯德才证明是酵母菌。明代末年出版的词书中记载有“以酒母起面曰发酵”,“发酵,浮起者是也”等解释。这说明至少在那时,一引起细心观察自然现象和注意比较的学者,已经认识到发面和酿酒有某种相同的因素在起作用。当时在欧洲虽然已经发现了酵母菌,但在200年后才知道酵母菌的作用。今天我们把这类微生物称酵母菌,正是以此为根据的。

pengding3:

这里介绍一下可食用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

可食用微生物的菌种资源比较多,有真菌(食用与药用大型真菌及酵母)、细菌(乳酸菌、光合细菌、根瘤菌及地衣芽孢杆菌)以及微型藻与放线菌等。食用菌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这里介绍:

微型藻食品————不少研究工作者对食用藻类进行了研究,认为未来人类最有前途的新食源将是微型藻,其种类多,产量大,而且到目前为止被人类利用的甚少。地木耳,俗称地皮菜,是具有固氮能力的一种食用片状兰藻,历来民间就有食用的习惯,可作为强化食品的添加剂,但至今无人涉足其应用研究。淡水藻中的小球藻,含蛋白质50%,脂肪10%~30%,营养价值相当于鸡蛋的5倍,花生仁的2倍。还有比小球藻大100倍的螺旋藻,其蛋白质含量占干重的50%以上,甚至有的高达70%。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商品性藻类生产国是日本,年产量达32 00吨,其中有一半是人类的营养食品。据估计,在21世纪,藻类将向世界提供10%的蛋白质。目前人们对螺旋藻正在进行全方位的开发研究,已培育出含有Ca -SP(一种酸歧化多糖)成分的绿元螺旋藻,研制成功富碘旋藻粉。尤其是以光合作用获取高蛋白质产物这一代谢途径将显示出它独特的功能和巨大的生命力。

此外,还包括微生态食品,它是指在微生态学原理指导下制成的含有大量有益的活菌制剂,包括由这些活菌所产生对人体有益菌生长的代谢产物和能促进有益生长的促进因子在内的食品,如酸奶、干酪、乳扇、西藏灵菇、马奶酒及红茶菌等,也有人称之为微生态制剂及人类第八营养源。

酸奶是一种发酵乳制品,因其风味独特,对人体有营养及保健作用而发展很快,同时还有双歧杆菌制剂微生态制剂。目前研究较多的是双歧杆菌和双歧因子,如生命源口服液、双歧王、双歧奶粉等。国际上通常按微生态制剂主要成分,将其又细分为:(1)益生菌,即狭义的微生态制剂;(2)益生素,它能有选择性地促进体内有益菌如双歧杆菌的代谢、繁殖,属于双歧因子的为各种低聚糖类;(3)合生元,也有人称为共生素,是指在制剂中包括有益

生菌和益生素两部分的制剂。这一类产品在我国以水剂形式早有商品上市,其产品也有几十个,产值已近50亿。在国外则多以片剂和胶囊形式出现。

zhoujueyu:

介绍一下微生物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间的关系,其中也包含着与人类间千丝万缕的那份联系!

在过去漫长的岁月里,人类在面对看不见的敌人束手无策,一次次被屠戮却完全不知道为什么。细菌学说之后的现代医学终于使我们有可能做到知己知彼。不过,除了特效药和疫苗,控制传染病另一个同样重要(或许更重要)的因素,经常被我们遗忘,那就是下水道、厕所、卫生习惯。这些东西已经太深地渗入我们的生活,很难让人觉得有什么特别。但事实上,考虑到这些问题的公共卫生事业,是19世纪才开始的。

虽然考古学家在我国一座西汉墓葬中发现了有水冲马桶装置的厕所,但在那个时代及其后相当长时间,这玩艺显然不是普遍存在的。16、17世纪的花都巴黎,人们随地大小便,把污水泼在街上,其他大城市也好不了多少(顺便说一句,据说路易十四国王一辈子只洗两次澡;宫廷贵族扑满了香粉的华丽假发中长着虱子。王公贵族尚且如此,平民的卫生习惯就更不用提了)。致病微生物容易在水源中生存和传播,洪水过后往往瘟疫流行就是一个例证。排泄物污染公用水源,是烈性传染病在人口密集区,尤其是卫生状况差的城市中容易传播的一个关键原因。19世纪上半叶,英国人埃德温·查德威克在参与修订贫民法时,认识到贫困与疾病的关系,于1842年出版了一本研究公共卫生的著作。受其启发,加上伦敦霍乱大流行带来的困扰,英国于1848年通过公共卫生法案,开始大规模建设下水道系统,设立垃圾回收制度。这大大降低了平民的死亡率,此后其它国家相继跟进。细菌学说的问世,使这类措施有了理论基础,得以进一步推广。普遍的个人卫生教育也产生了。

将“非典”与历史上的传染病对比一下,就可以看到,药物和疫苗并不是我们对抗传染病唯一的工具,甚至不是最重要的工具。在这类战争的最前线,是看起来极为平常的公共卫生系统,再加上病例的迅速甄别和隔离机制。是的,没有特效药,就会有死亡,会有悲痛。但是,只要这个社会还维持着正常运转,公共卫生系统和防疫隔离机制没有崩溃,我们就可以把传染病控制在小范围内,使万户萧疏鬼唱歌的地狱惨景不至于出现,使绝大多数人免于失去亲人的悲痛。

skyboy:

推荐一篇文章:21世纪的传染性疾病:挑战和机遇。

刚刚过去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全世界对于艾滋病的重视和艾滋病知识的推广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2003年的非典,使我们重新认识了传染性疾病的破坏力。

这篇文章站在一个新的角度阐述了:在近两百年内,微生物与人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推动这个变化的的第三者是人类文明和由它带来的环境在物理化学社会气候上的变化。正确把握传染性疾病在21世纪的变化规律,需要全面理解人微生物和环境这三要素。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V olume 8, Issue 1 , January 2004, Pages 5-12

REVIEW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21st century: old challenges and new opportunities

Francis A. Waldvogel,

Abstract

Infectious diseases are the confrontation of two worlds, the microbial world and the world of human physiology. Although these two worlds are as a whole governed by the same laws of nature, they show substantial differences: the microbiological world is 1000 times older, and was initiated by the development of the archaea, the ‘living organisms of the extreme’: its biomass and its diversity are immense – two to three billion species or 60% of the total biomass of the planet. The number of pathogens that adapted to man, however, is extremely limited – barely 1000. Thus, over billions of years, an evolution of the microbial world took place from ‘early life’, characterized by chemosynthesis, to the ‘modern pathogens’, and entailed a dramatic ‘concentration’of life conditions and an adaptation towards a narrow range of requirements – those allowing survival in the human body.

Within the last two centuries, these two slowly evolving systems, microbial life and human life, were profoundly modified in an unprecedented manner by a third player, human civilization, with its global impact on the environment through physical, chemical, societal, and climatic determinants. An appreci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infectious diseases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new diagnostic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 therefore requires a full understanding of these three domains: human physiology, microbi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This review will put major emphasis on the environmental role of civilization on infectious diseases before considering new opportunities to combat them through novel and creative solutions.

Author Keywords: Infectious disease; Greenhouse Effect; Environment; Migration; Bioterrorism;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sijin2004:

微生物的多样性

微生物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资源。微生物的种类仅次于昆虫,是生命世界里的第二大类群。然而由于微生物的微观性,以及研究手段的限制,许多微生物的种群还不能分离培养,其已知种占估计种的比例仍很小。从下面的两张统计表中可以看出。

中国微生物已知物种数与世界已知物种数的比较

类群中国的物种数世界的物种数中国/世界(%)

病毒400 50008.0

细菌500476010.5

真菌80007200011.6

微生物的已知种数和估计总种数

类群已知种数估计总种数已知种百分数(%)

病毒5000 130000 4

细菌4760 40000 12

真菌720001500000 5

微生物是生物中一群重要的分解代谢类群,没有微生物的活动地球上的生命是不可能存在的。它们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形式,其生物多样性在维持生物圈和为人类提供广泛而大量的未开发资源方面起着主要的作用。

微生物的多样性包括所有微生物的生命形式、生态系统和生态过程以及有关微生物在遗传、分类和生态系统水平上的知识概念。

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表现形式,与其它生物类群相比,人类对微生物物种多样性的了解最为贫乏。以原核生物界为例,除少数可以引起人类、家畜和农作物疾病的物种外,对其它物种知之甚少。人们甚至不能对世界上究竟存在多少种原核生物作出大概的估计。真菌是与人类关系比较密切的生物类群,目前已定名的真菌约有8万种,但据估计地球上真菌的数量约为150万种,也就是说人们已经知道的真菌仅为估计数的5%。

微生物的多样性除物种多样性外,还包括生理类群多样性、生态类型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

微生物的生理代谢类型之多,是动植物所不及的。微生物有着许多独特的代谢方式,如自养细菌的化能合成作用、厌氧生活、不释放氧的光合作用、生物固氮作用、对复杂有机物的生物转化能力、分解氰、酚、多氯联苯等有毒物质的能力,抵抗热、冷、酸、碱、高渗、高压、高辐射剂量等极端环境的能力,以及病毒的以非细胞形态生存的能力等。微生物产生的代谢产物种类多,仅大肠杆菌一种细菌就能产生2000-3000种不同的蛋白质。天然抗生素中,2/3(超过4000种)是由放线菌产生的。微生物所产酶的种类也是极其丰富的,从各种微生物中发现,仅II型限制性内切酶就有1443种。

微生物与生物环境间的相互关系也表现出多样性,主要有互生(和平共处,平等互利或一方受益,如自生固氮菌与纤维分解细菌)、共生(相依为命,结成整体,如真菌与蓝细菌共生形成地衣)、寄生(敌对,如各种植物病原菌与宿主植物)、拮抗(相克、敌对,如抗生素产生菌与敏感微生物)和捕食(如原生动物吞食细菌和藻类)等关系。

与高等生物相比,微生物的遗传多样性表现的更为突出,不同种群间的遗传物质和基因表达具有很大的差异。全球性的微生物基因组计划已经展开,截止2000年4月的统计,已有27个原核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全部完成发表,另有95个正在进行中;4个真核生物的全基因组序列已完成发表,21个正在进行中。基因组时代的到来,必然将一个崭新的、全面的和内在的微生物世界展现在人们面前。

微生物资源的开发,是21世纪生命科学生命力之所在。由于动植物物种消失是可以估计的,这就意味着微生物多样性的消失现象也在发生,如何利用和保护微生物多样性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近年来,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已对此做了许多努力,并提出了一项微生物多样性行动计划,随着这项计划的逐步实施,人类将从微生物生物多样性的利用和保护中受益。这项计划包括:

建立推动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国际组织;

召开关于微生物“种”的概念和分类指征研讨会;

提出已知种的目录;

发展微生物分离、培养和保藏的技术;

发展微生物群落取样的标准;

提出选择自然保护区和其它需要长期保护的生态系等。

(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937732643.html,)

hei023:

我的专业是病原微生物,很喜欢这个话题的讨论。

从病原微生物所致疾病来讲,其引起的传染病给我们带来的生理痛苦,并不是病原微生物的目的,只是无心的结果。在这些痛苦中,有的是微生物为了增强自身传播能力而采取的手段的副产品,比如拉肚子;有的是机体自身的防卫措施,比如发热(为了把微生物烤死);有的对微生物和人体双方都有好处,比如咳嗽和打喷嚏;还有的对双方都没有好处,比如机

体组织的损坏。至于导致寄生的宿主死亡,一般说来对微生物本身并没有好处,甚至是一种自拆墙角的行为,除非这种微生物本来就是靠宿主死后被别的动物吃掉而传播的。从传播途径来讲,除了母婴垂直感染这样恶劣的做法,微生物想要从一个人传染给另一个人,通常要利用中间渠道。就像花粉借助蜜蜂的翅膀,微生物也借助翅膀来传播,比如蚊子和苍蝇,当然还有跳蚤的腿。更主动的做法是使人体发生一些变化,产生有利于微生物传播的因素。这些变化表现为“症状”,比如皮肤溃烂增加了接触传染的机会,拉肚子使大量微生物有机会通过排泄物进入公用水源。咳嗽和喷嚏是人体驱逐微生物的防御反应,却也使微生物有机会乘坐飞沫在空气中散播,这真是一种让人吃惊的“双赢”——当然,以这种方式驱逐病原体只对特定人类个体而言是有利的,对整个人群却是非常不利的。

yannantian:

原来没有学微生物的时候,觉得他们好神秘,初中在显微镜下看到了草的分生细胞都兴奋了好久!!现在看多了,觉得细菌都很大了,病毒、支原体等更小的东东还无时不在,无处不在!我虽然是学病毒的,但是谈到微生物和人类的关系我觉得微生态虽然知道的人不是太多,但是还是很有研究前途的,因为我们学校是全国动物微生态搞的最好的,所以知道了一些,动物体内微生物本来就很多,要让他们在一个动态中保持一个平衡的确很重要,这对于健康的个体来说是抵抗疾病很关键的!!!

martin4720:

本人从事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学与科研工作多年,也非常喜欢讨论这个话题。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是非常亲密无间的,微生物和人类一样都是地球的生物,只是个体大小不同而已,首先在物质循环过程中,微生物可以将死亡的尸体或机体进行分解,进而参与新的循环.其次在我们机体内,微生物可以帮助我们消化事物,并且提供一些人体必须的维生素,在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形成微生态群,共同维护机体局部内环境的稳定。

至于病原性微生物,其只占所有微生物的很少的比例。微生物和其他所有生物一样也有遗传和变异,而变异是突发事件,在一个微生态群中,由于生物之间的拮抗作用,使得突变的个体由于数量劣势而无法生存。

问题出现在我们人类抗生素的滥用,,结果是将正常菌群杀死,一些耐药突变菌株在抗生素的作用下,被选择下来,结果是临床耐药菌株的不断涌现,造成机会感染,条件感染和医院感染。希望善待我们的伙伴,医生慎重用药,我们不希望超级细菌(耐所有抗生素)时代的到来。

sharron:

我的专业是工业微生物学,我也来参与一下这个话题的讨论。园子里医生朋友居多,对病原微生物这块比较关注。我想补充一下利用微生物为人类造福这块。

传统的发酵产业:以天然的农副产品为原料,通过微生物合成一些高附加值的产品。如酒精、有机酸、氨基酸、酶制剂、微生素、抗生素等。这类产品如用化学合成法生产,能耗高,对环境污染重,产物纯度低,效价差,而利用微生物发酵法生产,可解决这些问题。

新兴的生物医药产业:通过对酵母、大肠的基因改造,让它们带上目的基因后表达相应的生物活性药物,如胰岛素、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链激酶等,具有巨大的市场。

极端环境下微生物的生物资源利用:在某些极端环境下生长的微生物体内含有特殊的酶及一些生理活性物质,可应用于化学工业或开发成某种新药。

环境保护:利用微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来取代化学肥料和化学农药;利用微生物的降解、氧化等生化活性来净化生活污水、有毒工业污水、有机生活垃圾等。

还有一条就是对微生物的研究推动了生命科学理论的巨大进步。微生物由于其“五大共性”加上培养条件简便,常常成为模式生物,许多理论都是因选用微生物作为研究对象而结出的硕果。在此不在赘言。

jinjing2008:

研究微生物的人,要和微生物建立什么样的关系呢?引用我们老师的一句话:“不要只想着它们是研究对象,要把微生物当成朋友。”现在可以想想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微生物了,我们是如何对待朋友的。它们也是活的生命体,是地球的一员。

研究开发微生物,并善待它们。

icecreamholly:

世上没有绝对的事情,很多人对微生物都抱有一种恐惧的心态,但是他们只看到了微生物致病的一面。我是消化专业的,大家都知道,在人体内存在有许多的寄生菌群,它们在人体内达到一种生态平衡,就如肠道内的乳酸杆菌,如果缺乏乳酸杆菌的话,易引起肠道功能紊乱,引起腹泻等症状。因此从另一个方面来看,它是有益的。因而,正如世上万物一样,必须一分为二地来看,如果我们能够很好地利用它们,它们就可以为人类造福。

realm:

我想谈一下,我这些天对这个问题的思考:

人体中有很多的正常军群,如肠道菌群,皮肤菌群,它们对人体的作用是有益的,这我们都知道,我在想,这些菌群是必须存在的吧?因为我看到书上说无菌动物的抵抗力极低,不能在正常环境中生活。那么,完全没有微生物存在的“纯人”是不是正常的人呢?如果不是,那么那些细菌算不算人体的一部分?我不敢再推理下去,也不知道大家是否对此认同。

gaohua100:

我们在发展经济的时候,要注意保护我们的环境和周围的微生物,在我们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的微生物灭绝,我们应该从中得到启示,因为一个物种的灭绝就再也不可能在找回,此我我们也要看到生物脆弱的一面,对人类自身的发展也是很有帮助的。

花茶:

大家关于致病菌和人类关系的谈论比较多,但是我最想知道的是人体内有如此多的原籍菌群,它们和人体之间的关系究竟怎么样?为什么当病原菌进入胃肠道后会激起强烈的局部粘膜免疫和全身的体液免疫,而正常的生理菌群不会呢?如果说Toll-like receptor 9是识别“自己”与“非己”的关键,那么胃肠道内究竟是哪些免疫细胞特异性的识别“有利”或者“有害”细菌呢?希望大家也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谢谢!

niklon:

我听免疫学的时候也想过与花茶同样的问题。今天看了一些文献之后有这样一些理解:文献中大都提到,有益的微生物能够刺激免疫系统产生大量的免疫因子和特异性的IgA,从而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如细胞免疫的体外实验证明乳酸杆菌能使活化T细胞产生干扰素r的能力提高3-4倍、口服干酪乳杆菌能增强宿主黏膜免疫反应,能促进肠道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的产生,增进宿主的肠道黏膜免疫反应。这说明这些微生物还是刺激了机体的免疫系统,但由于生物进化,人体和这些有益微生物已经建立了一种共生关系,所以它们能刺激免疫系统,但却不会引起免疫系统对他们的应答(这个机制找没找到)。

li36735528:

谈到微生物,其对人类的重要性是不可小视的。它对我们既有益又有害:它可以为我们提供可口的食品、有效的药物,带给我们美好享受;同时它又常给我们制造麻烦,破坏生产,损耗设施,带来身体痛苦,甚至消灭生命。

我是研究杂草微生物的,认为只要对微生物进行合理的控制就使其为我所用。我们从感病杂草上分离致病菌,对其进行相应改造。大量培养后,对田间杂草进行喷施。既起到除草的效果,同时也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保护了自然环境。

hubeixiongyao:

我也来参与!

我们每个人自出生后,就同周围富含微生物的自然环境密切接触,如:人体的体表皮肤和与外界相通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粘膜及其腔道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中有一些正常菌群,他们正常情况下与我们能够相安无事,互相适应,而且各种微生物之间也相互制约而保持一个彼此共存的状态。常出汗的地方,如胳肢窝和脚趾缝里微生物也多,通常所说的汗臭味就是由微生物分解汗液造成的。婴儿臀部常容易出现湿疹,这不是因为尿本身刺激皮肤所致,而是由于细菌在残留尿液中生长并产生氨气引起的。因为氨气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当长期不洗澡或洗脸不认真时,就可能由细菌或霉菌在身上或脸上引起皮疹,发炎,继而流出大量的脓和污物。皮肤大面积烧伤或粘膜破损时,葡萄球菌便会侵袭创伤面而大量繁殖,引起创伤发炎溃烂;当机体着凉或疲劳过度时,在健康人的呼吸道一定能分离到的,造成典型肺炎的肺炎链球菌便会引起咽炎和扁桃体炎。龋齿是牙齿腐坏的一种常见形式,可能主要是由于正常菌群的稳定性被破坏而使某些厌氧细菌造成的。同时人类在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上生活了几百万年,人类学会了适应,所以才得以生存下来。在一般情况下,人体的防御结构能够有效地防止病菌侵害,如果身体抗病能力差,敌不过病菌的连续进犯,就不得不借助于各种药物了。

有报道在1984年有人统计,人体正常菌群总量重达1271克,其中肠道1000克,皮肤200克,口腔、上呼吸道和阴道各占20克,鼻腔10克和眼部1克。

下面是人体正常菌群的数量,格式如下:

部位:数量(每克样品);厌氧菌:好氧菌

唾液:108-109 ; 3 -10:1

牙齿表面:109-1010 ;1:1

齿龈缝隙:1011-1012 ;102 -103:1

胃:102-105 ;1:1

小肠近端:102-104 ;1:1

回肠远端:104-107 ;1:1

大肠:109-1012 ;102 -103:1

阴道:108-109 ; 5 -10:1

子宫颈内膜:108-109 ; 5 -10:1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后答案

伤寒与细菌性痢疾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伤寒可能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引起()出血和穿孔。 A、肠道 B、胃 C、肾 D、肺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是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传播渠道。 A、唾液 B、食物 C、水源 D、体液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3 【单选题】通过()传播有可能会感染伤寒沙门氏菌。 A、空气 B、水源 C、唾液 D、接触 我的答案:B 得分:25.0分

【判断题】采用抗生素治疗后,伤寒病死率可以降低到1%以下。()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霍乱与破伤风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单选题】下列不是关于破伤风杆菌说法的是()。 A、经飞沫传播感染 B、棒槌状 C、广泛分布与环境、土壤 D、厌氧细菌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霍乱从1817年到1923年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了()次。 A、6次 B、5次 C、4次 D、3次 我的答案:A 得分:25.0分 3 【判断题】分泌外毒素,造成末端神经系统急性中毒的症状是破伤风感染。()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判断题】几乎不引起局部炎症症状,煮沸即可使之失活是破伤风感染。()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梅毒与幽门螺杆菌已完成成绩:75.0分 1 【单选题】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病症,()是十二指肠溃疡。 A、95% B、85% C、90% D、80% 我的答案:C 得分:25.0分 2 【单选题】梅毒在不治疗的情况下,死亡率约达()。 A、50% B、30% C、40% D、20% 我的答案:D 3 【判断题】存在于胃的上半部分幽门附近的病菌是幽门螺杆菌。() 我的答案:×得分:25.0分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广东海洋大学2015—2016学年第2学期《微生物与人类》 课 程 论 文 题目: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院:理学院 班级:信记1142 姓名:梁进 学号:201411921220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多数微生物对人体是无害的。实际上,人体的外表面 (如皮肤)和内表面(如肠道)生活着很多正常、有益的菌群。它们占据这些表面并产生天然的抗生素,抑制有害菌的着落与生长;它们也协助吸收或亲自制造一些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如维生素和氨基酸。这些菌群的失调(如抗生素滥用)可以导致感染发生或营养缺失。然而另一方面,人类与动植物的疾病也有很多是由微生物引起,这些微生物叫做病原微生物或病原。 关键字:微生物流感病毒青霉素微生物发酵 1 1.1 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展开了战争。 1929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 1.2 微生物对人类有着众多的影响。微生物千姿百态,有弊也有利,有害之处:它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大部分是由病毒引起;有些微生物是腐败性的,即引起食品气味和组织结构发生不良变化;还可以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等。有益之处:作为分解者,它们可用来生产如奶酪,面包,泡菜,啤酒和葡萄酒;很多菌种的次级代谢产物是对人类疾病非常有用的抗生素。如绿色丝状菌产生的青霉素;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由于微生物生长周期短,繁殖迅速等特点,被用于遗传育种上,具有重要意义[1]。 2 2.1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流感病毒。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其中人类流感病毒根据其核蛋白的抗原性可以分为三类:甲型流感病毒;乙型流感病;丙型流感病。常言道:“病从口入”,病毒的传染的主要途径,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其次为隐性感染者,主要传播途径是带有流感病毒的飞沫,经呼吸道进入体内。少数也可经共用手帕、毛巾等间接接触而感染等方式。 2.2 病毒传入人群后,传染性强并可迅速蔓延,传播速度和广度与人口密度有关。进入人体的病毒,如果不为咳嗽反射所清除,或不为机体的特异性抗体中和及粘膜分泌物中非特异性抑制物灭活,则可感染少数呼吸道上皮细胞,引起细胞产生空泡、变性并迅速产生子代病毒体扩散至邻近细胞,再重复病毒增殖周期。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创作编号:BG7531400019813488897SX 创作者:别如克*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microorganism简称microbe)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一般将微生物划分为以下8大类:细菌、病毒、真菌、放线菌、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下面就具体从医疗保健、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生命科学基础研究几个方面分析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微生物与医疗保健 首先,微生物学对于医疗保健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英国医生受到巴斯德胚种学说的影响,发明了石炭酸手术消毒法,为降低手术感染率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三十年间,由于微生物学各种方法的出现,许多严重危害人畜的病原微生物被分离出来,如炭疽芽胞杆菌、麻风分枝杆菌、肺炎链球菌、伤寒沙门氏菌、结核分枝杆菌、鼠疫巴斯德氏菌等。科学家经过十几年努力发明了减毒型牛痘结核杆菌制成的bcg,让人类在病原菌的面前,有了主动性。通过对微生物的代谢的研究,发现一种碱性染料可以抑制微生物四氢叶酸的产生,令微生物死亡,化学治疗剂磺胺类药物大量出现。上世纪初的青霉素的出现,引发了发掘抗生素宝库的热潮,链霉素、氯霉素等相继出现。如今,基因工程菌药物的应用,更是带来巨大的医疗价值和商业价值。 其次,作为一名二十一世纪的爱美女性,爱美是一门一生的必修课,所以自然的就将微生物与医疗保健的关注点放在了微生物与美容养颜上。微生物酵素可调节血压、调节肠胃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护肝、治疗糖尿病的保健功效,微生物酵素的美白、抗衰老、去痘和防腐的美容功效。微生物酵素就是益生菌。益生菌(Probiotics),是指改善宿主微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状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益生菌存在于地球上的各个角落里面,动物体内有益的细菌或真菌主要有:乳酸菌、双歧杆菌、放线菌、酵母菌等。目前世界上研究的功能最强大的青竹缘活性益生菌,就包括了以上各类微生物组成的活性益生菌。 (二)微生物与工业生产 微生物的特点是种类多、分布广、生长迅速、繁殖速度快、代谢能力强、适应性强、容易培养。工业生产中,可根据微生物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微生物。有的微生物从自然界中分离出来就能被利用,有的需要对分离到的野生菌株进行人工诱变,得到突变株才能被利用。当前发酵工业所用的菌种总趋势是从野生菌转向突变菌,自然选育转向代谢育种,从诱发基因突变转向基因重组的定向育种。由于发酵工程本身的发展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目录 摘要: ............................................................................................................................. - 1 - 关键词:.......................................................................................................................... - 1 - 引言................................................................................................................................. - 1 - 微生物与食品的关系 ....................................................................................................... - 2 - 1.1微生物在食品中应用的利与弊............................................................................ - 2 - 1.2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与人类健康........................................................................ - 2 - 2、微生物与工业的关系.................................................................................................. - 3 - 2.1微生物对工业发展的意义................................................................................... - 3 - 2.2新兴微生物技术 ................................................................................................. - 3 - 2.3新兴微生物技术的优势与人类健康 .................................................................... - 4 - 3、微生物与农业生态环境 .............................................................................................. - 4 - 3.1 二十一世纪农业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 - 4 - 3.2解决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措施............................................................................ - 4 - 3.2.1有效微生物技术 ....................................................................................... - 4 - 3.2.2微生物肥料 .............................................................................................. - 5 - 3.2.3土壤微生物 .............................................................................................. - 5 - 3.2.4微生物循环农业 ....................................................................................... - 5 - 4、微生物与医药卫生的关系 .......................................................................................... - 6 - 4.1微生物病源菌给人类带来的灾难........................................................................ - 6 - 4.2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 - 6 -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2018

伤寒与细菌性痢疾 1 【单选题】(B)是细菌性痢疾的主要传播渠道。 A、唾液 B、食物 C、水源 D、体液 2 【单选题】通过(B)传播有可能会感染伤寒沙门氏菌。 A、空气 B、水源 C、唾液 D、接触 3 【单选题】伤寒可能首先出现的症状是引起(A)出血和穿孔。 A、肠道 B、胃 C、肾 D、肺 4 【判断题】采用抗生素治疗后,伤寒病死率可以降低到1%以下。(对)

【判断题】任意一种细菌与志贺氏菌结合都可以感染伤寒。(错) 1.2 霍乱与破伤风 1 【单选题】下列选项中,哪些不是霍乱可能引起的结果?(D) A、酸中毒 B、腹泻 C、反射性呕吐 D、血压上升 2 【单选题】下列不是关于破伤风杆菌说法的是(A)。 A、经飞沫传播感染 B、棒槌状 C、广泛分布与环境、土壤 D、厌氧细菌 3 【单选题】霍乱从1817年到1923年在世界范围内流行了(A)次。 A、6次 B、5次

C、4次 D、3次 4 【判断题】几乎不引起局部炎症症状,煮沸即可使之失活是破伤风感染。(错)5 【判断题】分泌外毒素,造成末端神经系统急性中毒的症状是破伤风感染。(错) 1.3 梅毒与幽门螺杆菌 1 【单选题】梅毒在不治疗的情况下,死亡率约达(D)。 A、50% B、30% C、40% D、20% 2 【单选题】由幽门螺杆菌引起的病症,(C)是十二指肠溃疡。 A、95% B、85% C、90% D、80%

3 【单选题】梅毒根据现有资料推测,(B)是其原发地。 A、亚洲 B、美洲 C、欧洲 D、大洋洲 4 【判断题】 梅毒病毒可能通过胎盘直接传染给胎儿。(对) 5 【判断题】存在于胃的上半部分幽门附近的病菌是幽门螺杆菌。(错) 1.4 黑死病 1 【单选题】通过(A)传播最容易得结核病。 A、空气 B、食物 C、水源 D、唾液 2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是生存在自然界里一大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到,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数千倍,甚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小生物。微生物的种类繁多,在数十万种以上。与医学最相关的称为医学微生物,医学微生物大致分以下数种: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真菌及病毒等。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对人类既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 一、人类与微生物和平共处,相互制药,相互依存,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在人身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系统、咽喉腔、眼结合膜、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大量的微生物的存在,其中一部分为长期寄居的微生物,在机体防御机能正常时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而且是必须的。正常菌群是由相当固定的细菌组成,有规律地定居于身体一些特定部位,成为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大约为1014个左右,在长期的 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除正常菌群外,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 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营养作用,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 大肠埃希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营养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微生物发展与人类进步

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 姓名:杨涛学号:20102881 (生物工程2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摘要:微生物学的创立和和发展对于人类的进步起到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现代社会之中我们与微生物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微生物的发展对人类的生活生产,社会活动都越来越重要,人类社会的进步将会随着微生物的发展而更加迅速。 关键词:微生物医药食品能源废物处理物质循环食物链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organism and Mankind Social Progress (The 2th class of Biotechnology , College of Life Science,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Yang Tao Abstract: the establishment of microbiology and the progress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for a indelible contribution, in the modern society with the relationship among our microbial clos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icrobial life of mankind production, social activities are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will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organism and more quickly. Keywords: microbial medicine and food energy waste material cycle food chain 微生物对人类、自然、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从微生物是食物链中的主要环节、污水处理中的中心角色、生态农业中的重要措施以及自然界物质循环中的关键作用等多方面,都可看到微生物在生态和环境保护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而且都是必须,如果自然界没有微生物的存在,植物就不能进行代谢,人类及动物也难以生存。 1.食物链与物质循环①微生物在食物链和物质循环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系统中, 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自然界的基本功能单元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及其所处的非生物无机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表现为生物生产、能量流、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微生物作为自然界丰富生物资源的一种,其在自然界物质循环和转化中发挥巨大的作用,是整个生物圈维持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部分。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生物群落所需的各种营养无,在环境、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传递,处于不断循环之中形成物质流。 2.废弃物处理微生物具有多种降解功能②,正是利用微生物的这一性质,我们可以用微生 物造福人类,处理废弃物和污水,保护环境。微生物由于其代谢产物类型的多样性几乎能讲解或转化环境中存在的各种天然物质,特别是有机化合物。现在国内外已经普遍采用微生物法降解石油、农药、合成洗涤剂、多氯联苯、偶氮化合物、重金属等,几乎包括人类所面临的所有污染物。新型微生物燃料电池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还可以发电,它的出现有望把污水处理变成一个有利可图的产业从而使得处理废弃物可持续进行。从此,我们可以同时解决公害和能源问题,使我们看到了曙光。 3.微生物对医药③方面的正面影响 某些微生物可引起许多疾病,但是微生物也对人类医药研究有巨大贡献就在于各种抗生素的发现与广泛的临床应用。随着医药科学的飞速发展,对微生物刺激代谢产物的不断

论述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之间的关系 我们生活中的世界,其实是到处布满微生物的世界,从远古时期起人类就和微生物在地球上共处,人类在适应了微生物的同时,又不断遭遇微生物所引起的各种疫病,因此人类与微生物之间就展开了战争。 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在研究培养葡萄球菌时,偶然发现了青霉素,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素类药物的诞生。青霉素能抑制病菌细胞壁的形成,使菌体的新陈代谢失调,达到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素类药物,如头孢霉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红霉素等。一时间,人们就觉得在人类与微生物的斗争中,人类已经领先了,因为如结核菌、细菌性肺炎、败血症、梅毒、淋病和其他细菌性传染病慢慢被征服了。 但是,正是由于这些抗菌素类药物有抑菌和杀菌的效用,人们大多数认为,不管患了什么病,总是认为多吃点抗菌素药物好,这就导致了以下问题:在多数情况下,抗菌素的作用只是抑制或削弱病原菌的活动,人最终还得靠机体本身来彻底战胜病原菌。长期使用某种抗菌素,不但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相反,还会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变异品种,从而使抗菌素失去它特有的效用。 但这些祸只是由一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只有这一少数微生物也是人类的敌人。但并不是说一切的微生物对人类都有危害的,如果是这样,人类或许早就灭亡了,因为上面已经讲了,人类是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那现在就谈谈微生物对人类有好处的一面。 微生物无处不在,我们无时不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细菌数亿/g土壤,土壤中的细菌总重量估计为:10034 × 10 12 吨;每张纸币带细菌:900万个人体体表

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皮肤表面:平均10万个细菌/平方厘米口腔:细菌种类超过500种肠道:微生物总量达100万亿粪便干重的1/3是细菌,每克粪便的细菌总数为: 1000 亿个;每个喷嚏的飞沫含4500-150000个细菌。

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

一、人类与微生物和平共处,相互制药,相互依存,处于一种动态平衡状态 在人身体的体表及其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如口腔、鼻腔系统、咽喉腔、眼结合膜、肠道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都有大量的微生物的存在,其中一部分为长期寄居的微生物,在机体防御机能正常时是无害的,称为正常菌群或正常微生物群。正常菌群对人体有益无害,而且是必须的。正常菌群是由相当固定的细菌组成,有规律地定居于身体一些特定部位,成为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正常菌群数量是巨大的,大约为1014个左右,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通过个体的适应和自然选择,正常菌群中不同种类之间,正常菌群与宿主之间,正常菌群、宿主与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动态平衡状态中,形成一个互相依存,相互制约的系统,因此,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正常菌群对宿主表现不致病。 除正常菌群外,还有一种称为过路菌群,又称外籍菌群,是由非致病性或潜在致病性细菌所组成,来自周围环境或宿主其它生境,在宿主身体存留数小时,数天或数周,如果正常菌群发生紊乱,过路菌群可在短时间内大量繁殖,引起疾病。 正常菌群有许多重要的生理功能: 1、如菌群之间生物的拮抗作用,正常菌群在人体某一特定位粘附,定植和繁殖,形成一层菌膜屏障。通过拮抗作用,抑制并排斥过路菌群的入侵和群集,调整人体与微生物之间的平衡状态。 2、免疫作用,正常菌群能刺激宿主产生免疫及清除功能。

3、营养作用,人体肠道的正常微生物,如双岐杆菌,乳酸杆菌,大肠埃希菌等能合成多种人体生长发育必须的维生素,如B族维生素,维生素K等,营养并参与糖类和蛋白质的代谢。 4、排毒作用,如双岐杆菌能使肠道过多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下降到正常水平,减少内毒素的吸收。 5、抗肿瘤作用,能降解、清除体内的致癌因子,激活体内的抗肿瘤细胞因子等。 6、抗衰老作用,双歧杆菌能刺激肠道产生免疫球蛋白,还能及时清除体内的自由基,产生SOD(超氧化物歧化酶)等。 人类与微生物之间的动态平衡称为微生态平衡,影响其微生态平衡的因素有外环境因素,也有宿主因素,外环境主要是通过改变宿主的生理功能产生的,如正常菌群,通过产生细菌素,抗生素和其代谢产物,以及争夺营养,空间争夺以阻止过路菌群入侵,保持自身的稳定性。生态平衡时,可以保持宿主的正常生理功能,如营养、免疫、消化等。生态失调可因慢性病,癌症,手术,辐射感染,抗生素不合理应用等引起。 二、微生物对人类的益处

微生物与人类社会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一)摘要:微生物与人类关系密切,在人类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与之相接触,它既能引起人类疾病也能造福于人类。目前,微生物大致分类为细菌、真菌(包含酵母菌和微菌)、藻类和俗称为寄生虫的原虫和蠕虫、病毒。在现今科学如此发展的时代,我们要正确对待和使用微生物,让微生物给我们带来最小的伤害和最大的益处。 (二)关键词:疾病、青霉素、人类健康 我们今天已经进入了21世纪,虽然我们能够制服引起一般传染病的微生物,但是,艾滋病和新出现的疾病依然严重威胁着人类,还有些一度被控制的传染病又开始死灰复燃。人类每天都和这些恐怖的传染病作斗争,在精神和资源方面深受侵害,人力和物力财力不断投入。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全世界每年死亡的5千2000000人中,有1/3是由传染病造成的。 鼠疫,艾滋病(AIDS),癌症,肺结核、疟疾、霍乱“卷土重来”,伊波拉病毒、疯牛病、SARS、禽流感等都是由一些极少部分的微生物所致,拿鼠疫来说吧,1347年的一场由鼠疫杆菌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 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在此后的80年间,这种疾病一再肆虐,实际上消灭了大约75%的欧洲人口,一些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灾难甚至改变了欧洲文化。我国在解放前也曾多次流行鼠疫,死亡率极高。而且还证实,这些病毒还在变异,这就更加增加了对这些疾病研究的困难。全世界虽然已经花费了无法统计的经费,但有些疾病的危害力不减小,甚至艾滋病的患者和感染者还在每年成倍增长。人类和病原微生物的斗争也许是一场永远看不到尽头的战争。 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

尔雅微生物与人类健康课后答案

原核微生物与疾病(一) 1 发生率占传染病首位的是哪种疾病 A、伤寒 B、破伤风 C、天花 D、细菌性痢疾 正确答案: D? 2 细菌性痢疾主要是通过什么途径来传播的 A、血液 B、食物 C、空气 D、禽类

正确答案: B? 3 细菌在产生芽孢之前会进行什么来获取最后的营养 A、有性生殖 B、有丝分裂 C、二分裂 D、杀死周围细胞 正确答案: D? 4 伤寒沙门氏菌引起什么类型的传染病 A、血液传染病 B、呼吸道传染病 C、消化道传染病 D、体表传染病 正确答案: C?

5 伤寒沙门氏菌是什么形状的 A、球形 B、杆形 C、弧形 D、螺旋形 正确答案: B? 6 细菌性痢疾属于什么传染病 A、血液传染病 B、呼吸道传染病 C、消化道传染病 D、体表传染病 正确答案: C? 7

引起细菌性痢疾的细菌是什么形状的 A、球形 B、杆形 C、弧形 D、螺旋形 正确答案: B? 8 细菌的生活方式不包括 A、完全独立生活 B、共生或互生 C、寄生 D、以上都不对 正确答案: D? 9 伤寒主要的传播方式是

A、空气传播 B、体液传播 C、水源传播 D、血液传播 正确答案: C? 10 伤寒的病原是 A、古菌 B、细菌 C、志贺氏菌 D、伤寒沙门氏菌 正确答案: D? 11 细菌性痢疾的病原是A、古菌

B、放线菌 C、志贺氏菌 D、伤寒沙门氏菌 正确答案: C? 12 细菌依靠宿主生活的的生存方式被称为:() A、寄生 B、共生 C、互生 D、独立生活 正确答案: A? 13 伤寒沙门氏菌进入人体哪个部位后就会进入携带状态:() A、血液 B、脾脏

论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进步①

论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进步 周博 (生物技术4班生命科学学院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摘要:微生物自发现以来一直与人类关系密切,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微生物打着交道。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只有最大限度的了解微生物与环境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益处,才能趋利避害,使微生物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 关键词:微生物发展双刃剑医药卫生环境污染发展前景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microbial social progress ZhouBo (The4th class of Biotechnology,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ilongjiang University,Harbin, 150080) Abstract:microbes have been found since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close,in the human life of the produc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we ever-present and microbes dealt with.It is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and can not only to benefit human can also bring mankind devastating disaster.Only the maximum understand microorganism and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balance to the human benefits,to avoid disadvantages,make microbes can play a greater utility. Keywords:microbial medicine health double-edged swor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pollu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1.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体积微小(小于1nm).结构简单.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的统称,泛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分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结构型微生物【1】 2.微生物的发现与微生物学的发展简史 微生物的发展经历了三个时期,即经验微生物学时期(16世纪以前).实验微生物学时期(17-19世纪)和现代微生物学时期(20世纪以后)。人类自诞生以来就一直与微生物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公元前三世纪时人们就感受到它们的存在并不知不觉的利用它们,我国悠久的酒文化的传承就是微生物的功劳。随着列文.虎克第一台显微镜的面世,科学家的观察为微生物的存在提供了有力依据。19世纪是近代微生物发展非常迅速的时期,法国科学家巴斯德首次指出细菌与人类生活.生命的关系,奠定了微生物学的理论基础,被称为现代微生物学之父。进入20世纪以后,由于生物化学.化学分析技术的发展,电子显微镜的问世,使

微生物与人类发展

微生物与人类发展 摘要:本文较为系统地概述微生物与人类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环境保护和环境预防、治理的分析,从“可持续发展”方向分析和例证了微生物科学在环境应用上的价值和前途。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 Microorganisms and human developmen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of rare earth rare earth engineering) Abstract: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Outline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organism and human,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 protection and environment prevention, management, analysis and examples fro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microorganism science in environment application value and prospects. key words:Microorganism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1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 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甚早。我国在利用微生物方面,更有着丰富的经验和悠久的历史。公元前3世纪,在《吕氏春秋》里就有“仪狄作酒禹饮而甘之”之说。公元前14世纪的《书经》上记载着“著作酒醴尔惟曲蘖”,意思是如果要酿酒的话,就要将发芽的谷物发霉而做成曲种。在公元6世纪,后魏贾思勰所著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详细记载了制曲和酿酒的技术,还记载了栽种豆科植物可以肥沃土壤,当时虽不知根瘤菌的存在,也不知固氮作用,而会利用根瘤菌积累氮肥,等等。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微生物学被牢固地建立起来。其后,它的主要发展有两个方面:一是研究传染病和免疫学,研究疾病的防治和化学治疗剂的功效;另一方面是和遗传学的结合。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人们不断加强对微生物的研究,已形成了许多微生物学的分支学科。例如有普通微生物学、微生物生理学、微生物生态学、微生物遗传学;有病毒学、细菌学、真菌学;还有土壤微生物学、海洋微生物学;再有医学微生物学、工业微生物学、农业微生物学、环保微生物学、石油微生物学等等,所以,微生物学的发展历史是辉煌的。

论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进步

论微生物的发展与人类的社会进步 徐萌 中文摘要:微生物自发现以来一直与人类关系密切,在人类的生产生活中占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我们无时无刻不在与微生物打着交道。它就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造福于人类也能给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微生物在维系着自然界的生物链及新陈代谢和农业、工业、医药卫生、环境污染和生物工程等方面都具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一些因微生物而导致的传染病还是让人们一筹莫展。只有最大限度的了解微生物与环境生态平衡对人类的益处,才能趋利避害,使微生物能够发挥更大的效用。 关键词:微生物发展双刃剑医药卫生环境污染发展前景 Concerning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and microbial social progress XuMeng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lass life science college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microbes have been found since human relationships and close, in the human life of the production ha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we ever-present and microbes dealt with. It is like a double-edged sword, and can not only to benefit human can also bring mankind devastating disaster. Microbes in the food chain and support of the natural world metabolism and agriculture, industry, medicine and health,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biological engineering, etc are of great contribution, but some for microbial in infectious disease or let people bewildered. Only the maximum understand microorganism and environmental ecological balance to the human benefits, to avoid disadvantages, make microbes can play a greater utility. Keywords: microbial medicine health double-edged sword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pollu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1、微生物简介 微生物是存在于自然界中体积微小(小于1nm)、结构简单、种类繁多的微小生物的统称,泛指肉眼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的微小生物。分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非细胞结构型微生物【1】

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微生物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007年04月17日星期二 18:56 微生物是包括细菌、病毒、真菌以及一些小型的原生动物等在内的一大类生物群体,它个体微小,却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有”,涵盖了有益有害的众多种类,广泛涉及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等诸多领域。 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微生物能够致病,能够造成食品、布匹、皮革等发霉腐烂,但微生物也有有益的一面。最早是弗莱明从青霉菌抑制其它细菌的生长中发现了青霉素,这对医药界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发现。后来大量的抗生素从放线菌等的代谢产物中筛选出来。抗生素的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一些微生物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发酵,生产乙醇、食品及各种酶制剂等;一部分微生物能够降解塑料、处理废水废气等等,并且可再生资源的潜力极大,称为环保微生物;还有一些能在极端环境中生存的微生物,例如:高温、低温、高盐、高碱以及高辐射等普通生命体不能生存的环境,依然存在着一部分微生物等等。看上去,我们发现的微生物已经很多,但实际上由于培养方式等技术手段的限制,人类现今发现的微生物还只占自然界中存在的微生物的很少一部分。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例如健康人肠道中即有大量细菌存在,称正常菌群,其中包含的细菌种类高达上百种。在肠道环境中这些细菌相互依存,互惠共生。食物、有毒物质甚至药物的分解与吸收,菌群在这些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以及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还不明了。一旦菌群失调,就会引起腹泻。 随着医学研究进入分子水平,人们对基因、遗传物质等专业术语也日渐熟悉。人们认识到,是遗传信息决定了生物体具有的生命特征,包括外部形态以及从事的生命活动等等,而生物体的基因组正是这些遗传信息的携带者。因此阐明生物体基因组携带的遗传信息,将大大有助于揭示生命的起源和奥秘。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病原体的变异规律、毒力和致病性,对于传统微生物学来说是一场革命。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牛痘疫苗的应用使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消灭了一种疾病——天花,而目前的基因工程疫苗也为疾病的有效预防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乙肝病毒的预防

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

第一章绪论 一、填空题 1、微生物与人类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强调都不过分,微生物是一把十分锋利的双刃剑,它们在给人类带来的同时也来来。 2、1347年的一场由引起的瘟疫几乎摧毁了整个欧洲,有1/3的人(约2500万人)死于这场灾难。 3、2003年SARS在我国一些地区迅速蔓延,正常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严重地被打乱,这是因为SARS有很强的传染性,它是由一种新型的所引起。 4、微生物包括: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的病毒、亚病毒(类病毒、拟病毒、朊病毒);具细胞结构的真细菌、古生菌;具细胞结构的真菌(酵母、霉菌、蕈菌等)、单细胞藻类、原生动物等。 5、世界上第一个看见并描述微生物的人是__ ___商人__ ___。 6、微生物学发展的奠基者是___ 的 ____,他对微生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主要集中体现_____、____和__ ___。 7、公元6世纪(北魏时期),我国贾思勰的巨著“”详细地记载了制曲、酿酒、制酱和酿醋等工艺。 8、被称为细菌学奠基者是__ __国的_____ ____,他也对微生物学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主要集中体现_______和__ ____。 9、20世纪中后期,由于微生物学的、等技术的渗透和应用的拓宽及发展,动、植物细胞也可以像微生物一样在平板或三角瓶中分离、培养和在发酵罐中进行生产。 10、目前已经完成基因组测序的3大类微生物主要是、及。 二、选择题 1、当今,一种新的瘟疫正在全球蔓延,它是由病毒引起的()。 (1)鼠疫(2)天花(3)艾滋病(AIDS)(4)霍乱 2、微生物在整个生物界的分类地位,无论是五界系统,还是三域(domain)系统,微生物都占据了()的“席位”。 (1)少数(2)非常少数(3)不太多(4)绝大多数 3、微生物学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基础微生物学和应用微生物学,它又可分为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关系

浅谈微生物与人类关系 摘要:我们人类生活在微生物的海洋中,时时刻刻都与微生物共舞,所以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实际上,我们应当正确看待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微生物既是人类的敌人,更是人类的朋友。人类应该了解微生物,让微生物与人类和平共处。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利害关系 在谈论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一下什么是微生物。不了解何为微生物又何谈微生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昵?一提到微生物,人们就说用肉眼看不到的生物就是微生物,其实,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那么到底是什么是微生物昵?微生物就是个体体积微小,结构简单的低等生物,通称微生物。它大致分为细菌、.真菌、病毒。 微生物在自然界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管我们生活的周围环境,还是我们体内都有大量微生物的存在,微生物不光分布广,而且种类繁多,数目庞大,让我们无法想象。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与微生物打交道,所以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到底微生物与人类有着怎样的关系昵?实际上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有两个方面: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也有对人类有害的一面。 一、微生物与人类日常生物 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有食物。我们每天吃的很多的食品的制作都离不开微生物。比如:我们每天吃的馒头、面包、泡菜等食品。我们喝的营养丰富的酸奶;各种酒类-调味品中的醋、酱油它们都是经过微生物的发酵制作出来的。还有我们吃的营养丰富的菌类,如各种蘑菇、木耳,银耳。还有药用价值的灵芝,冬虫夏草也都是微生物。 但是,微生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负作用。比如:肉、蛋,水果等食物,如果保存不当,就会腐烂、变质。还有以丝、毛为主要原料的衣物,夏季如果保存不当,也会受到微生物的侵蚀。这都是细菌、霉菌的生长和繁殖造成的。 二、微生物与人类健康 在人体肠道中有很多微生物,其中要有大肠杆菌,乳酸杆菌等,这些细菌生活在人的肠遭中能合成核黄素,维生素k等多种维生素以及氨基酸,以供人体吸收利用。 在医药方面,自1929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索,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抗菌类药物的诞生。之后又出现了很多抗菌类药物:如链霉素、氯霉紊、庆大霉索、卡那霉素、红霉素、四环素等。这些药物都是从微生物中提取出来的。这些抗菌类药物的出现,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使得以前无法治愈的疾病得以有效治疗。 为了预防一些由于感染某种微生物引起的疾病,生物学家们利用病毒制成病原疫苗,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