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氧化还原反应

3.3氧化还原反应
3.3氧化还原反应

【知识结构】

第三单元

3. 3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剂 f 氧化性 t 被还原 t

得已

Ftfr J1

反应物— -表现性庫 T 变化过程卜 实质 特征 1

1

升价

1还原剂

还原性

被氧化

关系 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表示方法:单线法、双线法

配平:依据、原则、歩骤、方法 规律:守恒律、价态律、强弱律、优先律 应用,判断氧化还原反应产物.书写方程式

I 计算 所得产物 氧化产物

【考点诠释】

1.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裒化还原反应

氧忧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旳关系

有单质参与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复分解反应一定不是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表示方法 (1 )双线桥法 表示意义:表明反应前后同一元素原子间的电子转移情

况。 基本步骤:_

① 标价态:明确标出各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化合价。

② 连双线:连一条线由氧化剂中化合价降低的元素指向还原产物中的同一种元素, 条线由还原剂中化合价升高的元素指向氧化产物中的同一种元素。

③ 注得失:在线上标出 失去”或 得到”的电子总数。得失的电子总数 =发生还原(或氧 化)反应的原子数[即降价(或升价)的原子数 ] >单位原子得(或失)电子数。

-发生反应

厂慨念

还原反应 还原广物 I I

分解反瓦>

WE 氧化还原反

氧化还原反应与化台反应、分舉反应的关系

置换反应一定是

得咲

2 KMnO 斗 + 16HC1—?2KCI+ 2 MnCl,+ SH,O + 5C12

女口. ZKLMnO^ + 16HC1—?2KC1+ 2 MnCl^+SH,O+SC1, 注意事项:

① 单线一定是在反应物这一边, 箭头指向一定是还原剂指向氧化剂, 它表示还原剂失电

子给氧化剂;

② 单线桥法无须标明 得”或 失”,只标明电子转移数目; ③ 单线桥法箭头已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

3. 氧化还原反应配平

(1 )依据: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一定等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 (2) 原则:三守恒:电子得失守恒和元素守恒,对于离子反应还有电荷守恒。

(3) 步骤:一标、二等、三定、四平、五查。 一标:指的是标出反应中发生氧化和还原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

的总价数。

-fcS

+2

43

CU+HNO3一Ou 〔NO 乱 +NO + H,0

二等:指的是化合价升降总数相等,即为两个互质

(非互质的应约分)的数交叉相乘。

3(^+2HNC3——C U (NO3)3

+

三定:指的是用跟踪法确定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化学式前的系数。

3Cu+ 2H NQ — 3C U (KO3), + 2NO + HQ

四平:指的是通过观察法配平其它各物质化学式前的系数。

0 铛 杠 杠

SGu+EHNOj — 3C U .(NO3), +2即0 + 4比0

五查:指的是在有氧元素参加的反应中可通过查对反应式左右两边氧原子总数是否相等进行 复核(离子反应还应检查电荷数是否相等),如相等则方程式已配平,最后将方程式中“一一” 改为“ 7”。 3CU+8HNO 3^

3Cu(NO 3)2+2NOf +4出0

如: 注意事项:

① 箭头都是从反应物指向生成物化合价变化的同种元素,不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 ② 线上必须注明"得"或"失"字样;

③ 还原剂失去电子总数和氧化剂得到电子数总数相等。 (2 )单线桥法

表示意义:表示氧化剂和还原剂中变价元素原子之间得失电子的情况。 基本步骤:

① 标价态:

② 连单线:

化剂

明确标出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元素的化合价 从还原剂中失电子的元素原子指向氧化剂中得电子的元素原子。

箭头指向氧

线上标出转移的电子总数,不写“得”

lOe

“失”。

注明每种物质中升高或降低

(4 )方法: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方法很多。化合价升降(或电子得失)法:这是氧化还原 反应配平的最基本方法。常用的还有以下一些方法:

① 奇数配偶法:此法适用于简单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三配、四平、五查”内容略)。

女口: 4FeS 2+11O 272Fe 2O 3+8SO 2,对“ 0”进行奇数配偶就可。

② 逆向配平法:对于歧化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可用化合价升降法在反应式右边进行配平。 如: 3C1,.6KOH^5KCHEC1O,.3H,O

③ 合一配平法:当三种物质参与氧化还原反应或分解反应的氧化和还原产物有三种时, 应将其中两种合并作为一种来看,这样配平就显得简单了。如:

KNO 3+S+C ——K 2S+N 2+CO 2

因为右边的K 2S 中,K 与S 分别来自左边的 KNO 3和S ,故左边KNO 3与S 的系数比必 须满足2 : 1,所以先在KNO 3前添上系数2,然后将2KNO 3和S 看作一个整体来配平:

2KNO5 + S K2S+3CO2 +N^

■I 1 0 ___ T4

4-ii

④ 平均化合价法:此法适用于有机氧化还原方程式的配平,步骤为:先根据氢 氧-2价来确定碳原子平均化合价,再用化合价升降法配平。如:

-I

+7 0

+2

5(^ H^O + 2K]^C4 +3H2沁4-5C2H4O3 +K3SC4 +2MnSO4 + 3HjC

⑤ 离子方程式配平法:此法适用于较复杂的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如:

FeS2+CuSO 4+H 2O ---- FeSO 4+Cu 2S+H 2SO 4

中元素化合价变化错综复杂,给配平带来了麻烦,若将其改写为离子方程式,化合价变化情 况就清楚了,即:

SFeSp +146” +12比0 -莊評 + 3S Of + 7 S + 24H"

然后,将离子方程式改写为化学方程式。即:

5FeS 2+14CuSO 4+12H 2O7 5FeSO 4+7Cu 2S+12H 2SO 4

⑥ 零价配平法:对于象 Fe 3C 的复杂化合物,可假定 Fe 、C 均为零价,然后用化合价升 降法配平。

如:

0 0 +5 +3 +4

+2

SFtjC+^OHNOs ->9Fe(NO3)j +3CO^ +I3NO + 2OH2O

19

13

⑦ 代数法:当氧化剂或者还原剂有多种,且它们之间无明显的必然关系,

可先假定计量

数,按假定计量数配平后,

再依据“电子守恒”和“元素守恒”,按某种关系列代数方程式,

然后求解。女口: ____ H 2S+—KIO 3+ —KI 7 _12+ ________________ K 2SO 4+—H 2O 配平,可假定计量数:

XH 2S+ j KIO 3+ 乙 KI 7 (Y+Z)/2 I 2 + X K 2SO 4+ 乂 H 2O , 由K 元素守恒得: 丫 + Z = 2X 由得失电子守恒得:Z + 8X = 5Y

再求出X 、Y 、Z 的最简整数比。即:3H 2S+5KIO 3+1KI 73I 2+卫K 2SO 4+卫H 2O

⑧ 残缺方程式的配平法:所谓残缺方程式,即某些反应物或生成物的化学式写出, 它们

一般为化合价未变的水、酸、碱等。这类方程式的配平,变价元素物质的系数,电荷平衡用

H +或OH -,若溶液呈碱性的用 OH -平衡电荷,另一边则用 出0 (切不能用H +),若溶液呈 酸性,则用H +

平衡电

荷,另一边也用 出0。如:Cr 2O 72- +Fe 2+

+_ 平如下: 1 + 6F 戶 + 14 H* f + eF 产十FHQ

4.5

Ti '—

其步骤为一看、二找、

+1价, 7 Cr 3+

+Fe 3+

+H 2O 配

------ V ------ '

总电荷+24 总电荷+10

设“1”法配平。对一些分解反应,元素的化

合价变化情况复杂,难以用常用的“化 合价升降法”加以配平,可先设反应物的计量数为“ 1”,再依据

“元素守恒”,配平生成物

的计量数,然后再将其计量数扩大为最简整数比。

女口: Fe(N03)37Fe 2O 3+NO 2+O 2

1 Fe(NO 3)3^ 1/2Fe 2O 3+3NO 2+3/402

再化整:4Fe(NO 3)37 2Fe 2O 3+12NO 2+3O 2

4.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1 )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

在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

7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2) 依据物质的活动性顺序判断

按金属活动性顺序,排在前面的金属元素原子的还原性强,

排在后面的金属元素阳离

子的氧化性强(即:单强离弱,离弱单强)。

女口 :单质还原性 Na > Mg > Al ,离子氧化性 AI 3+

> Mg 2+

> Na +

K C a Na 盹 Al Zn Fe Sn Pb C H ) Cu Hg Ag Pt 智

还原性渐弱

K* C 日浒 Na* Mg 姑 Al^ Zi? F 尹 Si?* Pb^ (H*) C U 齢F E * Ag*

氧化性渐强

② 非金属按F 、O 、Cl 、Br 、I 、S 的顺序从左向右原子氧化性减弱,其阴离子还原性增 强(也是:单强离弱,离弱单强)。

F C1 Br I S 氧化性减弱 *

—还原性増强

(3) 依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① 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形成单质的还原性增强,氧化性减弱。

② 同周期元素,从左向右元素形成的单质还原性减弱,氧化性增强。 即:单质氧化性:上 >下,右 >左;还原性:下 >上,左 >右。 (4) 根据反应条件判断

一般来说与同一还原剂(或氧化剂)反应时,要求反应条件简单的氧化剂

(或还原剂)的氧

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如:常温下 KMnO 4可将HCI 氧化为Cl 2,而MnO ?则需加热才能将 HCl 氧化为Cl 2,故氧化性:KMnO 4>MnO 2。 (5) 根据反应的剧烈程度判断

不同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反应越剧烈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 不同还原剂与同一氧

化剂反应时,反应越剧烈还原的还原性越强。如 Fe 、Zn 与同浓度的稀硫酸反应时,

大量气泡,Fe 缓慢放出气泡,故还原性: Zn >Fe ;相同的铜与浓 HNO 3反应比稀

烈,故氧化性:浓 HNO 3>HNO 3。 (6 )根据氧化、还原的程度判断

① 不同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使还原剂被氧化呈高价态的氧化剂氧化性强。如 分别与 S 、

Cl 2、O 2发生反应:Fe+Sf FeS , 2Fe+3Cl 2 72FeCl 3, 3Fe+2O 27 Fe 3O 4,可判断 出氧化性:Cl 2 > O 2> S ;

Zn 放出 HN0 3 激

Fe

②同一物质在相同的条件下,被不同还原剂还原得越彻底,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女口:HCl+H 2SO4(浓)7不反应,2HBr+H 2SO4(浓)7 Br2+SO2 f+H z O,

8HI+H 2SO 4(浓)T4l 2+H 2Sf+H 2O ,可判断出还原性: HI > HBr >HCl

(7) 根据电化学原理判断

① 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原电池的两极,还原性:负极金属〉正极金属 ② 电解池中,氧化性越强的金属阳离子优先在阴极放电, 还原性强的非金属阴离子优先

在阳极放电。

(8) 根据氧化性、还原性影响因素判断

① 浓度:一般而言,同种氧化剂浓度大者氧化性强。如氧化性:浓 ② 温度:升高温度氧化剂氧化性增强,

还原剂还原性也增强。

反应,但加热时能还原 CuO ;热的浓硫酸的氧化性大于冷的浓硫酸。

溶液的酸碱度:一般在酸性环境下,氧化剂的氧化性增强,

氧化性,Fe 2+

与NO s 可共存,酸性环境中硝酸根显氧化性,在酸性条件下 共存;又如高锰酸钾溶液的氧化性随溶液的酸性增强而增强。 (9 )根据微粒得失电子放出(或吸收)的能量判断

当几种原子获得相同的电子数形成稳定结构的阴离子时, 放出的能量越大或形成的离子

稳定性越强,则该原子的氧化性越强,反之越弱; 同理,当金属原子失去电子时所需要的能

量越少,说明该金属的还原性越强。

常见氧化剂的氧化性: KMO 4>Cl 2>浓 HNO 3>稀 HNO 3>浓 H 2SO 4>Br 2>Fe 3+

>l 2>S 常见还原剂的还原性:

S 2->SO 32->I ->Fe 2+

>Br ->Cl -

总的来说,比较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根本依据在于得失电子能力的大小,即得失电 子的难易,而绝不能以得失电子的数目多少判断。

5. 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1) 守恒律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有化合价的改变。化合价有升必有降, 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可同时遵循着四个守恒: 电子得失守恒;

恒;离子电荷守恒。

应用:①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②氧化还原产物价态的确定; (2) 价态律

对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原子而言,

最高价态只有氧化性, 最低价态只有还原性, 中间

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即“高氧、低还、中兼”规律。

对于同一元素氧化还原反应产物的价态遵循以下三条规律: ① 归中律

是指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原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高价态和低价态物质反应后总是生

成中间价态的物质,且氧化剂被还原到的价态不能低于还原剂被氧化到的价态。

应用:利用此规律可判断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原子间可否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若有中间

价态则可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如浓硫酸与硫化氢;若无中间价态则不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如浓硫酸与二氧化硫,即同种元素的相邻价态之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② 邻位律 氧化还原发生中,以元素相邻价态的转化最容易。如:

氧化成S 单质,浓H 2SO 4 一般被还原为SO 2。

应用:正确判断同一元素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的价态变化, ③ 不交叉律 是指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原子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若反应后生成多种中间价态的产物,则遵循“邻近变价, 互不交叉”的原则,即两种价态只能靠近或者最多达到相

HNO 3>稀 HNO 3 如常温下

CO 不能与CuO

如中性环境中硝酸根不显

Fe 2+与NO s -

不能

电子有得必有失。因此, 化合价升降守恒;原子个数守

③氧化还原反应计算。

-2 0* S ㈠S ㈠S ㈠

-6

S , H 2S —般被

标出电子得失情况

氧化还原反应氧化性还原性强弱判断 教案

第二章第3节氧化还原反应(第3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2、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三、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氧化性→得电子性,得到电子越容易→氧化性越强 还原性→失电子性,失去电子越容易→还原性越强 由此,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少,通常都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所以, 一般来说,金属性也就是还原性;非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多,通常都容易得到电子,表现出氧化性,所以,一般来说,非金属性也就是氧化性。 【整理归纳】一、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的判断 1、根据氧化还原方程式进行判断 对于反应: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例如:Fe+CuSO4=FeSO4+Cu,则有: 氧化性:CuSO4>FeSO4;还原性:Fe>Cu 2、根据物质活动性顺序进行判断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2)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3、根据产物的价态判断 一种氧化剂将还原剂氧化的价态越高,其氧化性越强。 如:2Fe +Cl 2=====点燃2FeCl 3 Fe +I 2=====△ FeI 2 氧化性:Cl 2>I 2 4.依据反应条件来判断 与同一种还原剂(氧化剂)发生反应,其反应越困难(即要求条件越高),其氧化性(还原性)越弱。 如:2KMnO 4+16HCl(浓)=2KCl +2MnCl 2+5Cl 2↑+8H 2O MnO 2+4HCl(浓)=====△ MnCl 2+Cl 2↑+2H 2O 【小结】 (1)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取决于物质得、失电子的难易程度,而与得、失电子数目的多少无关。 (2)元素的化合价处于最高价态时,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如Na + 。处于最低价态时具有还原性,但不一定有强还原性,如F -。 【例题分析】1.根据下面两个化学方程式判断Fe 2+、Cu 2+、Fe 3+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①2FeCl 3+Cu=2FeCl 2+CuCl 2, ②CuCl 2+Fe=FeCl 2+Cu A .Fe 3+>Fe 2+>Cu 2+ B .Fe 2+>Cu 2+>Fe 3+ C .Cu 2+>Fe 3+>Fe 2+ D .Fe 3+>Cu 2+>Fe 2+ 【解析】由反应①可得出氧化性:Fe 3+>Cu 2+;由反应②可得出氧化性:Cu 2+>Fe 2+;故综合可知:Fe 3+>Cu2+>Fe 2+ ,选D 。 【整理归纳】二、氧化还原反应的规律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与实质

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与实质 1.对于反应2P +4H 2O 2+2NaOH===Na 2H 2P 2O 6+4H 2O ,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P 是氧化剂 B .氧化性:H 2O 2>Na 2H 2P 2O 6 C .1 mol H 2O 2反应,转移电子1 mol D .Na 2H 2P 2O 6中磷元素的化合价为+3 2.(2018·哈尔滨六中高三月考)新型纳米材料MFe 2O x (3<x <4)中M 表示+2价的金属元素,在反应中化合价不发生变化。常温下,MFe 2O x 能使工业废气中的SO 2转化为S ,流程如下,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MFe 2O x ――→常温下 SO 2 MFe 2O y A .MFe 2O x 是氧化剂 B .SO 2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C .x

最全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总结

一、氧化还原基本概念 1、四组重要概念间的关系 (1)氧化还原反应:凡是反应过程中有元素化合价变化(或电子转移)的化学变化叫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元素化合价的升降;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转移。 (2)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或者说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成为氧化反应;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或者说是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称为还原反应。 (3)氧化剂、还原剂是指反应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的物质叫做氧化剂,所含元素化合 价升高的物质叫做还原剂。 (4)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是指生成物。所含元素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所得产物叫做氧化产 物,所含元素化合价降低被还原,所得产物叫做还原产物。 关系: 口诀: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还.原剂,氧.化反应;(升失氧还氧)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氧.化剂,还.原反应;(降得还氧还) 2、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 注意:有单质参加的化合反应和有单质生成的分解反应均为氧化还原反应。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计算 1.氧化还原中的电子转移表示法 (1)双线侨法:在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表示电子转移结果,该法侧重于表示同一元素的原 子或离子间的电子转移情况,如

注意: ○1线桥从方程式的左侧指向右侧; ○2箭头不表示得失,只表示变化,所以一定要标明“得”或“失”。 (2)单线桥法:在反应物中的还原剂与氧化剂之间箭头指向氧化剂,具体讲是箭头从失电 子的元素出发指向得电子的元素。如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1.还原剂+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 此类反应的特点是还原剂和氧化剂分别为不同的物质,参加反应的氧化剂或还原剂全部被还原或氧化,有关元素的化合价全部发生变化。例如: 2.部分氧化还原反应 此类反应的特点是还原剂或氧化剂只有部分被氧化或还原,有关元素的化合价只有部分发生变化,除氧化还原反应外,还伴随非氧化还原反应。例如 3.自身氧化还原反应 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可以发生在同一物质的不同元素之间,即同一种物质中的一种元素被氧化,另一种元素被还原,该物质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也可以发生在同一物质的同种元素之间,即同一物质中的同一种元素既被氧化又被还原。例如: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归纳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归纳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与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的表示方法及配平。)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与规律: 一、五对概念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五对既相对立又相联系的概念。它们的名称和相互关系是: 二、五条规律 1、表现性质规律 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2、性质强弱规律 3、反应先后规律 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化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 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氧化剂作用。例如,向含有FeBr 2溶液中通入Cl 2 ,首先被氧 化的是Fe2+ 4、价态归中规律 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 5、电子守恒规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 三.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1)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 <1>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其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

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其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而减弱 (2)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如: 前者比后者容易发生反应,可判断氧化性:。同理,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3)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不同进行比较 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 如,根据铁被氧化程度的不同, 可判断氧化性:。同理,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 (4)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比较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5)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比较 一般地,氧化性:上>下,右>左;还原性:下>上,左>右。 (6)某些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温度:如热的浓硫酸的氧化性比冷的浓硫酸的氧化性强。 浓度:如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的强。 酸碱性:如中性环境中不显氧化性,酸性环境中显氧化性;又如溶液的氧化性随溶液的酸性增强而增强。 注意: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只决定于得到或失去电子的难易,与得失电子的多少无关。如还原性:,氧化性:。 【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不一定: ⑴含有最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如前述的氯元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是价 态越低,氧化性超强。H 3PO 4 中+5价的P无强氧化性。 ⑵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 ⑶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与物质得到或掉失去电子的多少无关。 ⑷得到电子难的元素失去电子不一定容易,例如:第ⅣA族的C,既难得到电子,又难 失去电 子,与其它原子易以共价键结合。 ⑸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不一定是是氧化反应,也可能是还原反应。 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常见的氧化剂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Cl 2、Br 2 、O 2 、I 2 、S等 (2)元素处于高价时的氧化物:CO 2、NO 2 、SO 3 、MnO 2 、PbO 2 等 (3)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含氧酸:浓H 2SO 4 、HNO 3 等 (4)元素处于高价时的盐:KClO 3、KMnO 4 、FeCl 3 、K 2 Cr 2 O 7 等

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1.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检验管道是否漏氯气,化学方程式为:3Cl2+8NH3=6NH4Cl+N2,当生成160.5 g NH4Cl时,被氧化的氨水(含NH3 30%,密度为0.892 g/cm3)的体积为 ( B ) A. 508.2 mL B. 63.5 mL C. 254.1 mL D. 127.0 mL 2.m g铁屑与含有n gHNO3的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若m∶n=1∶3,则起氧化剂作用的HNO3的质量为( BC ) A. m g B. 3 4 m g C. n 4 g D. n 2 g 3.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的硝酸反应,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是( C ) A. NO2 B. NO C. N2O D. N2 4.在反应8NH3+3Cl2=6NH4Cl+N2中,被氧化的氨和未被氧化的氨的质量比是 ( B ) A. 3∶1 B. 1∶3 C. 1∶1 D. 3∶8 5.某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若测得氮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该氮的氧化物是( B ) A. N2O B. NO C. NO2 D. N2O5 6.在NO2被水吸收的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物质,其质量比为( C ) A. 3∶1 B. 1∶3 C. 1∶2 D. 2∶1(MCE92.12) 7.在反应5NH4NO32HNO3+4N2+9H2O中发生氧化反应的氮原子与发生还原反应的氮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北师88.31) ( B ) A. 3∶5 B. 5∶3 C. 5∶8 D. 5∶4 8.单质磷和浓氢氧化钾溶液共热时,生成磷化氢和次磷酸钾(KH2PO2),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D ) A. 1∶1 B. 5∶3 C. 3∶1 D. 1∶3 9.某含氧酸的钾盐(正盐),其化学式中有a个氧原子,所含另一种+6价元素R的原子个数为b,则0.5 mol该盐中K+的物质的量是 ( D ) A. (a-b) mol B. (2a-b) mol C. (6a-2b) mol D. (a-3b) mol 10.向50 mL 18 mol·L-1 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MCE97.13) ( A ) A. 小于0.45 mol B. 等于0.45 mol C. 在0.45 mol和0.90 mol之间 D. 大于0.90 mol 11.24 mL浓度为0.05 mol / L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 mL浓度为0.02 mol / L的 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则元素Cr在被还原的产物中的化合价是(MCE95.23) ( B ) A. +6 B. +3 C. +2 D. 0

氧化还原反应综述新课标人教版

氧化还原反应综述 学习目标: 1、掌握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联系。 2、建立氧化还原反应知识、规律、观点、方法、能力、题型、态度综合一体化。 3、用科学的方法落实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基础知识,掌握高考中有关氧化还原反应题型的解题思路。 学习内容: 一、知识与方法 (一)氧化还原反应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联系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凡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表现在___________反应前后有变化。 2、联系:回顾下列物质的性质,其中在反应中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的大约占多

元素化合物只是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ne —失ne —,化合价升高,被氧化 总结规律:1、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比较 (1)依据元素周期表。(2)依据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在溶液中反应)。 (3)依据反应原理: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还原剂的还原性大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4)依据反应条件及反应剧烈程度。(5)依据氧化还原反应程度。 (6)依据电化学原理。(7) 依据反应浓度大小 2、氧化还原反应规律: (1)反应先后规律(2)得失相等规律(3)归中规律(只靠近、不交叉) (4)邻位转化规律(5)跳位转化规律。 (四)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单线桥法:箭头由________指向_________,标出电子转移的总数。 2、双线桥法:一个箭头由氧化剂指向_______产物,电子总数前写________(填“得”或“失” );另一个箭头由________指向___________,电子总数前写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归纳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归纳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与规律: 一、五对概念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五对既相对立又相联系的概念。它们的名称和相互关系是: 二、五条规律 1、表现性质规律 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2、性质强弱规律 3、反应先后规律 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化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氧化剂作用。例如,向含有FeBr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被氧化的是Fe2+ 4、价态归中规律 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 5、电子守恒规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 三.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1)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 <1>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其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

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其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而减弱 (2)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如: 前者比后者容易发生反应,可判断氧化性:。同理,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3)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不同进行比较 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化剂的氧化性就越强。 如,根据铁被氧化程度的不同, 可判断氧化性:。同理,当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氧化剂被还原的程度越大,还原剂的还原性就越强。 (4)根据反应方程式进行比较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5)根据元素周期律进行比较 一般地,氧化性:上>下,右>左;还原性:下>上,左>右。 (6)某些氧化剂的氧化性或还原剂的还原性与下列因素有关: 温度:如热的浓硫酸的氧化性比冷的浓硫酸的氧化性强。 浓度:如浓硝酸的氧化性比稀硝酸的强。 酸碱性:如中性环境中不显氧化性,酸性环境中显氧化性;又如溶液的氧化性随溶液的酸性增强而增强。 注意: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的强弱只决定于得到或失去电子的难易,与得失电子的多少无关。如还原性:,氧化性:。 【注意】氧化还原反应中的不一定: ⑴含有最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具有强氧化性。如前述的氯元素的含氧酸及其盐, 是价 态越低,氧化性超强。H3PO4中+5价的P无强氧化性。 ⑵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不一定是氧化还原反应。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 ⑶物质的氧化性或还原性与物质得到或掉失去电子的多少无关。 ⑷得到电子难的元素失去电子不一定容易,例如:第ⅣA族的C,既难得到电子,又难 失去电 子,与其它原子易以共价键结合。 ⑸元素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不一定是是氧化反应,也可能是还原反应。 四、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常见的氧化剂 (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Cl2、Br2、O2、I2、S等 (2)元素处于高价时的氧化物:CO2、NO2、SO3、MnO2、PbO2等 (3)元素处于高价时的含氧酸:浓H2SO4、HNO3等 (4)元素处于高价时的盐:KClO3、KMnO4、FeCl3、K2Cr2O7等

常考点高考题——氧化还原反应计算

常考点高考题——氧化还原反应计算 氧化还原反应的运算包括一样氧化还原反应的运算和部分氧化或部分还原的运算。前者可采纳氧化还原反应的等量关系——得失电子守恒来进行运算;后者是涉及酸既起酸的作用又起氧化或还原的作用,关键是要弄清只发生氧化或只发生还原的理论量是多少,或占总量的百分率。 1. 在酸性溶液中,以下物质氧化KI 时,自身发生如下变化: Fe 3+→Fe 2+;MnO 4-→Mn 2+;Cl 2→Cl - ;HNO 2→NO 。 假如分不用等物质的量的这些物质氧化足量的KI ,得到I 2最多的是 ( B ) A. Fe 3+ B. MnO 4- C. Cl 2 D. HNO 2 2.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未配平化学方程式为:NH 4NO 3 — HNO 3+N 2+ H 2O ,在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数之比为 ( C ) A. 1∶1 B. 5∶4 C. 5∶3 D. 3∶5 3.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的硝酸反应,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是 ( C ) A. NO 2 B. NO C. N 2O D. N 2 4.硫酸铵在强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氨、二氧化硫、氮气和水。反应中生成的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 A ) A . 1∶3 B . 2∶3 C . 1∶1 D . 4∶3 5.在NO 2被水吸取的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物质,其质量比为 ( C ) A. 3∶1 B. 1∶3 C. 1∶2 D. 2∶1 6.能从水溶液中还原6 mol H +的是 ( D ) A. 2 mol Fe B. 6 mol OH - C. 6 mol I - D. 6 mol Li 7.溴酸钾和溴化钾在酸性溶液中反应,溴元素完全转化为单质溴,试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该反应中, mol 的溴酸钾中含有m g 溴元素,它能 〔填氧化或还原〕 mol 的 〔填写离子或物质名称〕 7. BrO 3-+5Br -+6H +=3Br 2+3H 2O 80m ;氧化;16 m ;Br - 8.用0.1 mol / L 的Na 2SO 3溶液30 mL ,恰好将2×10-3 mol 的XO 4-还原,那么元素X 在还原产物中的化合价是 ( D ) A. +1 B. +2 C. +3 D. +4 9.三聚氰酸C 3N 3(OH)3可用于排除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物〔如 NO 2〕。当加热至一定温度时,它发生如下分解:C 3N 3(OH)3=3 HNCO HNCO 〔异氰酸,其结构是H -N =C =O 〕能和NO 2反应生成N 2、CO 2和H 2O 。 〔1〕写出HNCO 和NO 2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不指明化合物中哪种元素被氧化?哪种

氧化还原性强弱顺序

常见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强弱顺序 一、顺序的由来及依据 学过氧化还原反应的强弱律之后,我们可以根据下列反应 ①2FeCl2+Cl2=2FeCl3②2FeCl3+2HI=I2+2FeCl2+2HCl ③I2+K2S=S+2KI 判断氧化剂的氧化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Cl2>Fe3+>I2>S 同样可以得出还原性由弱到强的顺序为Cl-

+H2SO4可得,还原性I-

2.推测能否反应及产物 如①Fe3+与I-可反应但不能与Cl-,Br-反应; ②浓H2SO4能干燥HCl但不能干燥HBr、HI、H2S; ③Fe与Cl2,Br2能生成FeCl3,FeBr3但与I2,S只能生成FeI2,FeS; ④能把Fe氧化成Fe3+的有Cl2,HNO3,浓H2SO4,Br2但I2,S都只能把Fe 氧化成+2价。 ⑤HNO3能氧化HBr,HI,H2S但不能氧化HCl 3.推测反应顺序 ①如少量Cl2通入到FeBr2,FeI2中的离子方程式就不同; ②把Fe投入到Fe2(SO4)3+H2SO4+CuSO4混合液中时相继发生的反应顺序。 4.判断氧化还原产物及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 如书写KMnO4与SO2的方程式,应生成Mn2++SO42-然后结合元素守恒判断出其它产物。 5.需要说明的问题:

最新高考化学考点总结-氧化还原反应

最新高考化学考点总结-氧化还原反应及其配平 1.复习重点:1、氧化还原反应概念。 2、电子守恒原理的应用。 3、根据化合价升降总数守恒配平化学反应方程式。2.难点聚焦 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与规律: 一、五对概念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有五对既相对立又相联系的概念。它们的名称和相互关系是: 二、五条规律 1、表现性质规律 同种元素具有多种价态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可变价时既具有氧化性又具有还原性。 2、性质强弱规律 3、反应先后规律 在浓度相差不大的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还原剂时,若加入氧化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还原剂作用;同理,在浓度相差不大的

溶液中,同时含有几种氧化剂时,若加入还原剂,则它首先与溶液中最强的氧化剂作用。例如,向含有FeBr2溶液中通入Cl2,首先被氧化的是Fe2+ 4、价态归中规律 含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间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时,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的规律。 5、电子守恒规律 在任何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得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向)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或共用电子对偏离)总数一定相等。 三.物质氧化性或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1)由元素的金属性或非金属性比较 <1>金属阳离子的氧化性随其单质还原性的增强而减弱 非金属阴离子的还原性随其单质的氧化性增强而减弱 (2)由反应条件的难易比较 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氧化剂的氧化性越强。如: 前者比后者容易发生反应,可判断氧化性:。同理,不同的还原剂与同一氧化剂反应时,反应条件越易,其还原剂的还原性越强。 (3)根据被氧化或被还原的程度不同进行比较 当不同的氧化剂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还原剂被氧化的程度越大,氧

高中化学必修一第二章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杭信一中何逸冬 一、氧化还原反应 1、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凡是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反应 2、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离) 口诀: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还原剂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氧化剂 3、氧化还原反应的判断依据——有元素化合价变化 失电子总数=化合价升高总数=得电子总数=化合价降低总数 4、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电子得失结果 ○2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 5、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习题一】 (2018?绍兴模拟)下列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2FeCl2+Cl2═2FeCl3 B.ICl+H2O═HCl+HIO C.SiO2+2C高温Si+2CO↑ D.2Na+O2点燃Na2O2 【考点】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的先后规律 【专题】氧化还原反应专题. 【分析】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是元素化合价的升降,从元素化合价是否发生变化的角度判断反应是否属于氧化还原反应,以此解答。 【解答】解:A.Fe和Cl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A不选; B.元素化合价没有发生变化,属于复分解反应,故B选; C.C和Si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C不选; D.Na和O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D不选。 故选:B。 【习题二】 (2015春?高安市校级期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1mol Cl2与足量Fe反应,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3mol B.工业可采用火法炼铜:Cu2S+O2═2Cu+SO2,每生成2mol铜,反应共转移6mol电子

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练习含答案

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练习 1.R2O8n-在一定条件下可把Mn2+氧化为MnO4-,若反应中R2O8n-变为RO42-,又知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物质的量之 比为5:2,则n值为:() 2.Cl2与NaOH(70℃)的溶液中,能同时发生两个自身氧化还原反应,完全反应后,测得溶液中NaClO、NaClO3 之比4 : 1,则溶液中NaCl和NaClO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2 :1 :4 :1 3.一定条件下硝酸铵受热分解的化学方程式为:5NH4NO3===2HNO3+4N2↑+9H2O,在反应中被氧化与被还原的氮原子 数比为() :3 :4 :1 :5 4.含n克HNO3的稀溶液恰好与m克Fe完全反应,若HNO3只被还原为NO,则n:m可能是①5:1、②9:2、③3:1、 ④2:1、⑤4:1() A.②③⑤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 5.Zn与HNO3反应,Zn和被还原的HN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4 : 1则HNO3的还原产物可能为() 6.将的Mg和Cu的混合物完全溶解于足量的硝酸中,收集反应产生的气体X,再向所得溶液中加入适量的NaOH 溶液,产生沉淀,根据题意推断气体X的成分可能是 和 NO2和 N2O4 、和 D. NO 7.一定量的CuS和Cu2S的混合物投入足量的HNO3中,收集到气体VL(标准状况),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存在Cu2+ 和SO42-)加入足量NaOH,产生蓝色沉淀,过滤,洗涤,灼烧,得到,若上述气体为NO和NO2的混合物,且体积比为1﹕1,则V可能为 8. 9.将Mg和 Cu的合金克,投入适量的稀HNO3中恰好反应,固体全部溶解时,收集的还原产物为NO,体积为(SPT),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2mol/L NaOH溶液60mL时,金属离子恰好完全沉淀,则形成沉淀的质量为___________克,用去的硝酸为__________mol. 10.取x克Mg和 Cu的合金完全溶于浓HNO3中,反应过程中HNO3被还原只产生8960mL NO2和672mL N2O4气体(S·P·T), 向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NaOH溶液,形成沉淀质量为克,则x的值为_____。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一)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方向判断? 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剂(还原性)===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氧化剂--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产物? 还原剂--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还原剂还原性:还原剂>氧化剂 (二)根据元素活动性顺序比较? (1)金属活动顺序:K>Ca>Na>Mg>Al>Mn>Zn>Cr>Fe>Ni>Sn>Pb>(H)>Cu>Hg>Ag>Pt>Au? 从左到右,金属还原性逐渐减弱,对应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 (2)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常见元素)?:F---Cl---Br---I---S? 从左到右,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增强? 氧化性:F2>Cl2>Br2>Fe3+>I2>SO2>S 还原性:S2->SO32->I->Fe2+>Br->Cl->OH->含氧酸根>F- (三)根据反应条件判断,当不同氧化剂分别于同一还原剂反应时,如果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的难易来判断。反应越容易,该氧化剂氧化性就强。? (四)根据氧化产物的价态高低来判断? 当含有变价元素的还原剂在相似的条件下作用于不同的氧化剂时,可根据氧化产物价态的高低来判断氧化剂氧化性强弱。 (五)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 (1)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 非金属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 金属原子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 (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 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 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减弱。? (六)根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强弱比较? 酸性越强,对应元素氧化性越强? 碱性越强,对应元素还原性越强? (七)根据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判断? 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的原电池的两极。负极金属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入的极。? 其还原性:负极金属>正极金属?;电解池则相反 (八)根据物质的浓度大小判断? 具有氧化性(或还原性)的物质浓度越大,其氧化性(或还原性)越强,反之则越弱。? (九)根据元素化合价价态高低判断? 一般来说,变价元素位于最高价态时只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态时只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氧化性最强,随着化合价降低,氧化性减弱还原性增强。?

(完整)高中化学专题复习之氧化还原反应

高中化学专题复习之—— 氧化还原反应 一、基本概念 概念定义注意点氧化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反应物质失去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高还原反应物质得到电子的反应物质得到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降低被氧化元素失去电子的过程元素失去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升高被还原元素得到电子的过程元素得到电子的外部表现为化合价的降低 氧化产物通过发生氧化反应所 得的生成物 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产物、还原产物可以是同一种产物, 也可以是不同产物,还可以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物。如 反应4FeS 2 +11O 2 =2Fe 2 O 3 +8SO 2 中,Fe 2 O 3 和SO 2 均既为氧化产 物,又为还原产物。 还原产物 通过发生还原反应所得的生成物 氧化剂得到电子的反应物常见氧化剂:(1)活泼的非金属单质;如卤素单质(X 2 )、O 2 、 S等(2)高价金属阳离子;如Fe3+、Cu2+等(3)高价或较高价 含氧化合物;如MnO 2 、浓H 2 SO 4 、HNO 3 、KMnO 4 等(4)过氧化 物;如Na 2 O 2 、H 2 O 2 等 还原剂失去电子的反应物常见还原剂:①活泼或较活泼的金属;如K、Na、Z n 、Fe 等②一些非金属单质;如H 2 、C、Si等③较低态的化合物; CO、SO 2 、H 2 S、Na 2 SO 3 、FeSO 4 氧化性得到电子的能力物质的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与其得失电子能力有关,与 得失电子的数目无关。 还原性失去电子的能力 ⑵.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 氧化剂有氧化性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生成还原产物 还原剂有还原性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生成氧化产物 例1、制备氰化钙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 2HCN = Ca(CN)2 + CO↑+ H2↑+ CO2↑,在反应中() A. 氢元素被氧化,碳元素被还原 B. HCN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 C. Ca(CN)2是氧化产物,H2是还原产物 D. CO为氧化产物,H2为还原产物 解析:本题考查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概念。 CaCO3+ 2HCN = Ca(CN)2 + CO↑+ H2↑+ CO2↑(注意生成物中CO2碳元素来自CaCO3,它的化合价在反应前后没有发生变化),即氢元素化合价降低,碳元素化合价升高,故HCN既是氧化剂又是还原剂,Ca(CN)2 是氧化产物,H2是还原产物。答案:B、C。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归纳

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归纳 一、概念 1、氧化反应:元素化合价升高的反应 还原反应:元素化合价降低的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凡有元素化合价升降的化学反应就是氧化还原反应 2、氧化剂和还原剂(反应物) 氧化剂:得电子(或电子对偏向)的物质------氧化性:氧化剂具有的得电子的能力 还原剂:失电子(或电子对偏离)的物质------还原性:还原剂具有的失电子的能力 3、氧化产物:氧化后的生成物 还原产物:还原后的生成物。 4、被氧化:还原剂在反应时化合价升高的过程 被还原:氧化剂在反应时化合价降低的过程 5、氧化性:氧化剂具有的得电子的能力 还原性:还原剂具有的失电子的能力 6、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电子的转移(电子的得失或共用电子对的偏移 口诀: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氧化反应),还原剂; 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还原反应),氧化剂; 7、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或得失)的表示方法 (1)双线桥法:表示同种元素在反应前后得失电子的情况。用带箭头的连线从化合价升高的元素开始,指向化合价降低的元素,再在连线上方标出电子转移的数目. 化合价降低+ne-被还原 氧化剂+还原剂=还原产物+氧化产物 化合价升高-ne-被氧化

(2)单线桥法:表示反应物中氧化剂、还原剂间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在单线桥法中,箭头的指向已经表明了电子转移的方向,因此不能再在线桥上写“得”、“失” 字样. 二、物质的氧化性强弱、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氧化性→得电子性,得到电子越容易→氧化性越强 还原性→失电子性,失去电子越容易→还原性越强 由此,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少,通常都容易失去电子,表现出还原性,所以,一般来说,金属性也就是还原性;非金属原子因其最外层电子数较多,通常都容易得到电子,表现出氧化性,所以,一般来说,非金属性也就是氧化性。 1、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 一般来说,越活泼的金属,失电子氧化成金属阳离子越容易,其阳离子得电子还原成金属单质越难,氧化性越弱;反之,越不活泼的金属,失电子氧化成金属阳离子越难,其阳离子得电子还原成金属单质越容易,氧化性越强。 2、根据非金属活动性顺序来判断: 一般来说,越活泼的非金属,得到电子还原成非金属阴离子越容易,其阴离子失电子氧化成单质越难,还原性越弱。 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的规律来判断: 氧化还原反应可用如下式子表示: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有关氧化还原反应的计算题 唐荣德 1.化工厂常用浓氨水检验管道是否漏氯气,化学方程式为:3Cl2+8NH3=6NH4Cl+N2,当生成160.5 g NH4Cl时,被氧化的氨水(含NH3 30%,密度为0.892 g/cm3)的体积为 ( B ) A. 508.2 mL B. 63.5 mL C. 254.1 mL D. 127.0 mL 2.m g铁屑与含有n gHNO3的溶液恰好完全反应,若m∶n=1∶3,则起氧化剂作用的HNO3的质量为( BC ) A. m g B. 3 4 m g C. n 4 g D. n 2 g 3.某金属单质跟一定浓度的的硝酸反应,假定只产生单一的还原产物。当参加反应的单质与被还原硝酸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还原产物是(MCE97.24) ( C ) A. NO2 B. NO C. N2O D. N2 4.在反应8NH3+3Cl2=6NH4Cl+N2中,被氧化的氨和未被氧化的氨的质量比是( B ) A. 3∶1 B. 1∶3 C. 1∶1 D. 3∶8 5.某氮的氧化物和一氧化碳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充分反应,生成氮气和二氧化碳。若测得氮气和二氧化碳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则该氮的氧化物是( B ) A. N2O B. NO C. NO2 D. N2O5 6.在NO2被水吸收的反应中,发生还原反应和氧化反应的物质,其质量比为( C ) A. 3∶1 B. 1∶3 C. 1∶2 D. 2∶1(MCE92.12) 7.在反应5NH4NO32HNO3+4N2+9H2O中发生氧化反应的氮原子与发生还原反应的氮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北师88.31) ( B ) A. 3∶5 B. 5∶3 C. 5∶8 D. 5∶4 8.单质磷和浓氢氧化钾溶液共热时,生成磷化氢和次磷酸钾(KH2PO2),反应中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是( D ) A. 1∶1 B. 5∶3 C. 3∶1 D. 1∶3 9.某含氧酸的钾盐(正盐),其化学式中有a个氧原子,所含另一种+6价元素R的原子个数为b,则0.5 mol该盐中K+的物质的量是( D ) A. (a-b) mol B. (2a-b) mol C. (6a-2b) mol D. (a-3b) mol 10.向50 mL 18 mol·L-1 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充分反应后,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MCE97.13) ( A ) A. 小于0.45 mol B. 等于0.45 mol C. 在0.45 mol和0.90 mol之间 D. 大于0.90 mol 11.24 mL浓度为0.05 mol / L的Na2SO3溶液,恰好与20 mL浓度为0.02 mol / L的K2Cr2O7溶液完全反应,则元素Cr在被还原的产物中的化合价是(MCE95.23) ( B ) A. +6 B. +3 C. +2 D. 0 12.将9.60×10-4 mol XO4-在溶液中还原到较低价态,需用24 mL 0.100 mol/L 的H2O2

高中化学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判断方法

怎么判断氧化性强弱 ? 1.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2.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3. 根据元素酸碱性强弱比较。4.根据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判断,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的原电池的两极。负极金属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入的极。其还原性:负极金属>正极金属。 ? 1.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1)氧化剂(氧化性)+还原剂(还原性)。还原产物+氧化产物。氧化剂----还原产物。得电子,化合价降低,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还原剂---氧化产物。失电子,化合价升高,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2)可根据同一个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判断。氧化性:氧化剂>还原剂。还原性:还原剂>氧化剂。 ? 2.根据元素周期表判断(1)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非金属原子(或单质)氧化性逐渐减弱,对应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增强。金属原子还原性逐渐增强,对应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减弱。(2)同周期主族元素(从左到右)。单质还原性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阳离子氧化性逐渐增强,阴离子还原性逐渐减弱。 ? 3.根据元素酸碱性强弱比较根据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酸碱性强弱比较。酸性越强,对应元素氧化性越强。碱性越强,对应元素还原性越强。 ? 4.根据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判断 ?两种不同的金属构成的原电池的两极。负极金属是电子流出的极,正极金属是电子流入的极。其还原性:负极金属>正极金属。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 ?氧化性: ?是指物质得电子的能力。处于高价态的物质一般具有氧化性。 ?还原性: ?是指物质失电子的能力,一般低价态的物质具有还原性。 ?氧化性,还原性强弱的比较方法: ?(1)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判断 ?氧化性: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 ?还原性: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 ?(2)根据金属(非金属)活动性顺序判断 ?①金属活动性顺序 ? ?②非金属活动性顺序 ? ?(3)根据与同一物质反应的难易(条件)判断: ?当不同氧化剂作用于同一还原剂时,如氧化产物价态相同,可根据反应条件高低来进行判断。 ?例: ? ? ?

基于“双线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基于“双线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 1.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和特征 2.基于双线桥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概念之间的关系 概括为“升失氧、降得还,剂性一致、其他相反”。 [例] 用双线桥法标出MnO 2+4HCl(浓)=====△ MnCl 2+Cl 2↑+2H 2O 反应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反应中氧化剂是__________,还原剂是____________,氧化产物是________,还原产物是________,MnO 2发生________反应,HCl 发生________反应;生成1 mol Cl 2时转移电子数目为________,被氧化的HCl 的物质的量是______ mol ,盐酸显示的性质是________性和______性。 答案 MnO 2 HCl Cl 2 MnCl 2 还原 氧化 2N A 2 还原 酸 3.氧化还原反应的类型 下列标明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的化学方程式中,正确的是④;属于歧化反应的是②,属于归中反应的是③,属于部分氧化还原反应的是③④。

4.常见的氧化剂和还原剂 (1)常见氧化剂 常见氧化剂包括某些非金属单质、含有高价态元素的化合物、过氧化物等。如: (2)常见还原剂 常见还原剂包括活泼的金属单质、非金属阴离子及含低价态元素的化合物、低价金属阳离子、某些非金属单质及其氢化物等。如: (3)元素化合价处于中间价态的物质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其中:Fe2+、SO2-3主要表现还原性,H2O2主要表现氧化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