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 玻尔的原子模型精品教案

高中物理 玻尔的原子模型精品教案
高中物理 玻尔的原子模型精品教案

玻尔的原子模型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玻尔原子理论的主要内容。

2.了解能级、能量量子化以及基态、激发态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玻尔理论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氢光谱的产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我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养成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教学重点

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教学难点

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2.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3.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

教师: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1913年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

(二)进行新课 1.玻尔的原子理论

(1)能级(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2)跃迁假设: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n )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m )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n m E E h -=ν(h 为普朗克恒量)

(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

(3)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针对原子核式模型提出,是能级假设的补充)2.玻尔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氢原子的电子的各条可能轨道半径和电子在各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公式:轨道半径:12r n r n = n=1,2,3……能 量:

121

E n

E n =

n=1,2,3……式中r 1、E 1、分别代表第一条(即离核最近的)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这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r n 、E n 分别代表第n 条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第n 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n 是正整数,叫量子数。3.氢原子的能级图

从玻尔的基本假设出发,运用经典电磁学和经典力学的理论,可以计算氢原子中电子的可能轨道半径和相应的能量。

(1)氢原子的大小:氢原子的电子的各条可能轨道的半径r n : r n =n 2r 1,

r 1代表第一条(离核最近的一条)可能轨道的半径 r 1=0.53×10-10 m

例:n=2, r 2=2.12×10-10 m

(2)氢原子的能级:①原子在各个定态时的能量值E n 称为原子的能级。它对应电子在各条可能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E n (包括动能和势能) E n =E 1/n 2

n=1,2,3,······

E 1代表电子在第一条可能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 E 1=-13.6eV

注意:计算能量时取离核无限远处的电势能为零,电子带负电,在正电荷

的场中为负值,电子的动能为电势能绝对值的一半,总能量为负值。

例:n=2,E2=-3.4eV,n=3,E3=-1.51eV,n=4,E4=-0.85eV,……

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

4.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1)基态和激发态

基态:在正常状态下,原子处于最低能级,这时电子在离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这种定态,叫基态。

激发态:原子处于较高能级时,电子在离核较远的轨道上运动,这种定态,叫激发态。

(2)原子发光:原子从基态向激发态跃迁的过程是吸收能量的过程。原子从较高的激发态向较低的激发态或基态跃迁的过程,是辐射能量的过程,这个能

量以光子的形式辐射出去,吸收或辐射的能量

恰等于发生跃迁的两能级之差。

说明:氢原子中只有一个核外电子,这个

电子在某个时刻只能在某个可能轨道上,或者

说在某个时间内,由某轨道跃迁到另一轨道—

—可能情况只有一种。可是,通常容器盛有的

氢气,总是千千万万个原子在一起,这些原子

核外电子跃迁时,就会有各种情况出现了。但

是这些跃迁不外乎是能级图中表示出来的那些

情况。

5.夫兰克—赫兹实验(1)实验的历史背景及意义1911年,卢瑟福根据α粒子散射实验,提出了原子核式结构模型。1913年,玻尔将普朗克量子假说运

高中物理之平抛运动和斜面组合模型及其应用

平抛运动和斜面组合模型及其应用 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 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 动,其运动轨迹和规律如图1所示,会 应用速度和位移两个矢量三角形反映 的规律灵活的处理问题。设速度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速度偏向角φ,位移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的夹角为位移偏向角θ,若过P点做与初速度平行的直线,则该直线与位移方向的夹角可以看作是构造的虚斜面的倾角,这样平抛运动模型和斜面模型就组合在一起了。在中学物理中有大量的模型,平抛运动和斜面模型是重要的模型,这两个模型组合起来进行考查,是近几年高考的一大亮点。为此,笔者就该组合模型的特点和应用,归纳如下。 一.斜面上的平抛运动问题 例1.(2006·上海)如图2所示,一足够长的固定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70,物体A以初速度v 1从斜面顶端水 平抛出,物体B在斜面上距顶端L=15m处同时以 速度v2沿斜面向下匀速运动,经历时间t物体A 和物体B在斜面上相遇,则下列各组速度和时间

中满足条件的是(sin37O =,cos370=,g =10 m/s 2) A .v 1=16 m/s ,v 2=15 m/s ,t =3s B .v 1=16 m/s ,v 2=16 m/s ,t =2s C .v 1=20 m/s ,v 2=20 m/s ,t =3s D .v 1=20m/s ,v 2=16 m/s ,t =2s 解析:设物体A 平抛落到斜面上的时间为t , 由平抛运动规律得 t v x 0=,22 1gt y = 由位移矢量三角形关系得 x y =θtan 由以上三式解得g v t θ tan 20= 在时间t 内的水平位移g v x θtan 220=;竖直位移g v y θ 220tan 2= 将题干数据代入得到3v 1=20t ,对照选项,只有C 正确。 将v 1=20 m/s ,t =3s 代入平抛公式,求出x ,y A s ==75m , B s =v 2t =60m , 15A B s s L m -==,满足题目所给已知条件。 结论1:物体自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抛出,若落在斜面上,飞行

高中物理《波尔的原子模型》优秀教学设计

第三节 波尔的原子模型
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玻尔原子理论的主要内容; (2)了解能级、能量量子化以及基态、激发态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通过玻尔理论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氢光谱的产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我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养成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教学难点: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一)引入新课
提问: (1)α 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2)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3)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
b5E2RGbCAP
电子绕核运动(有加速度)
辐射电磁波
频率等于绕核运行的频率
能量减少、轨道半径减少
频率变化
电子沿螺旋线轨道落入原子核
原子光谱应为连续光谱 (矛盾:实际上是不连续的亮线)
原子是不稳定的 (矛盾:实际上原子是稳定的)
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 1913 年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
(二)进行新课 1、玻尔的原子理论
(1)能级(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

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 (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p1EanqFDPw (2)跃迁假设: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 En)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 Em)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 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h? (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DXDiTa9E3d ? Em ? En (h 为普朗克恒量)
(3)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 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 (针对原子核式模型提出,是能级假设的补充)RTCrpUDGiT
2、 玻尔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氢原子的电子的各条可能轨道半径和电子在各条轨道上运动时 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公式:5PCzVD7HxA
轨道半径: rn
? n 2 r1
n=1,2,3……能
量:
En ?
1 E1 n2
n=1,2,3……式中 r1、E1、分别代表第一条(即
离核最近的)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这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rn、En 分别代表第 n 条可能轨道的半径和电子在第 n 条轨 道上运动时的能量,n 是正整数,叫量子数。jLBHrnAILg
3、氢原子的能级图
从玻尔的基本假设出发,运用经典电磁学和经典力学的理论,可以计算氢原子中电子的可能轨道半径和相应的能量。
xHAQX74J0X
(1)氢原子的大小:氢原子的电子的各条可能轨道的半径 rn: rn=n r1, r1 代表第一条(离核最近的一条)可能轨道的半径 r1=0.53×10 例如:n=2, r2=2.12×10
-10 -10
2
m
m
(2)氢原子的能级: 原子在各个定态时的能量值 En 称为原子的能级。它对应电子在各条可能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 En(包括动能和势能) En=E1/n
2
n=1,2,3, · · · · · ·LDAYtRyKfE
E1 代表电子在第一条可能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E1=-13.6eV 注意:计算能量时取离核无限远处的电势能为零,电子带负电,在正电荷的场中为负值,电子的动能为电势能绝对值的一半, 总能量为负值。Zzz6ZB2Ltk 例如:n=2,E2=-3.4eV, n=3,E3=-1.51eV, n=4,E4=-0.85eV,……dvzfvkwMI1
氢原子的能级图如图所示:
4、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高中物理 斜面模型-word文档 1

斜面模型训练 1、(2021·湖南省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如图所示,倾角为θ的斜面体A固定在电梯里的水平地板上,电梯静止时在斜面体A上轻轻放上一个小斜劈B,斜劈B的上表面水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若斜劈B恰好静止在斜面体A上,则当电梯匀加速上升时,斜劈B将相对斜面体A加速下滑 B. 若斜劈B恰好静止在斜面体A上,则在斜劈B上再放上一个物块C时,斜劈B和物块C均能静止 C. 若斜劈B沿斜面匀加速下滑,则在斜劈B上再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力时,斜劈B的加速度不变 D. 若斜劈B沿斜面匀加速下滑,则在斜劈B上再放上一个物块C时(斜劈B、物块C相对静止),斜劈B的加速度变大 2.、如图所示,质量为m的物体A在沿斜面向上的拉力F作用下沿斜面匀速下滑,此过程中斜面体B仍静止,斜面体的质量为M, 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水平地面对斜面体无摩擦力 B. 水平地面对斜面体有水平向左的摩擦力 C. 水平地面对斜面体支持力为(m+M)g D.物体A受的摩擦力小于F 3、如下图所示,物体B叠放在物体A上,A,B的质量均为m,且上、下表面均与斜面平行,它们以共同速度沿倾角为θ的固定斜面C匀速下滑,则( ) A.A、B间没有静摩擦力 B.A受到B的静摩擦力方向沿斜面向上 C.A受到斜面的滑动摩擦力大小为2mgsinθ

D .A 与B 间的动摩擦因数μ=tanθ 4、(2021·辽宁省渤大附中育明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如图所示,位于竖直平面内的固定光滑圆环轨道与水平面相切于M 点,与竖直墙相切于A 点,竖直墙上另一点B 与M 的连线和水平面的夹角为60°,C 是圆环轨道的圆心,已知在同一时刻a 、b 两球分别由A 、B 两点从静止开始沿光滑倾斜直轨道AM 、BM 运动到M 点;c 球由C 点自由下落到M 点,则( ) A. a 球最先到达M 点 B. b 球最先到达M 点 C. c 球最先到达M 点 D. b 球和c 球都可能最先到达M 点 5、(2021·河北省保定市高三上学期摸底测试)小物块从一固定斜面底端以初速度0v 冲上斜面,如图所示,已知小物块与斜面间动摩擦因数为0.5,斜面足够长,倾角为37?,重力加速度为g 。则小物块在斜面上运动的时间为(cos370.8?=,sin370.6?=)( ) A. 0 2v g B. 03v g C. 0 (51) v g + D. 0 (61) v g + 6、如图所示,用一根细线系住重力为G ,半径为R 的球,其与倾角为α的光滑斜面劈接触,处于静止状态,球与斜面的接触面非常小,当细线悬点O 固定不动,斜面劈缓慢水平向左移动直至绳子与斜面平行的过程中,下述正确的是( ) A .细绳对球的拉力先减小后增大 B .细绳对球的拉力先增大后减小 C .细绳对球的拉力一直增大 D .细绳对球的拉力最小值等于Gsinα

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鲁科版化学选修3《原子结构模型》教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模型”,知道其合理因素和存在的不足。初步认识原子结构的量子力学模型 (2)能利用“玻尔原子结构模型”解释氢原子的线状光谱。 (3)能用n、ι、m、ms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4)知道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5)了解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及形状,能正确书写能级符号及原子轨道符号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介绍几种原子结构模型,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价能力。 (2)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对化学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使学生感受到在学生阶段就要认真作实验、认真记录实验现象。 (3)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通过介绍四个量子数及有关量子限制,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严密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原子结构模型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2)通过合作学习,培养团队精神。 【学习重点】1、基态、激发态及能量量子化的概念。 2、利用跃迁规则,解释氢原子光谱是线状光谱及其他光谱现象。 3、用四个量子数描述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学习难点】1、n、ι、m、ms的相互关系及有关量子限制。 2、原子轨道和电子云的概念 第1课时 【自主预习提纲】 一、原子结构理论发展史: 1、1803年提出原子是一个“实心球体”建立原子学说的是英国化学家,1903 年汤姆逊提出原子结构的“”模型,1911年卢瑟福提出了原子结构的模型,1913年玻尔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建立于20世纪20年代中期的模型已成为现代化学的理论基础。 二、必修中学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规律: (1)原子核外的电子是________排布的,研究表明已知原子的核外电子共分为______

新课标人教版3-5选修三18.4《玻尔的原子模型》WORD教案2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物理(选修3- 5)[人教版]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新课标要求 1 ?内容标准 (1)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以及有关经典实验。 例1用录像片或计算机模拟,演示a粒子散射实验。 (2)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 例2 了解光谱分析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2.活动建议 观看有关原子结构的科普影片。 新课程学习 18. 4玻尔的原子模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玻尔原子理论的主要内容。 2.了解能级、能量量子化以及基态、激发态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玻尔理论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氢光谱的产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我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养成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教学难点 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a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2 ?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3?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 电子绕核运动(有加速度) 辐射电磁波频率等于绕核运行的频率 电子沿螺旋线轨道落入原子核原子光谱应为连续光谱 (矛盾:实际上是不连续的亮线)教师: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1913年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 (二)进行新课 1 ?玻尔的原子理论 (1)能级(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 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2)跃迁假设: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n)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 能量为E m)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A = E m - E n (h为普朗克恒量) (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 (3)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 (针对原子核式模型提

高中物理模型-斜面模型

模型组合讲解——斜面模型 康世界 [模型概述] 斜面模型是中学物理中最常见的模型之一,各级各类考题都会出现,设计的内容有力学、电学等。相关方法有整体与隔离法、极值法、极限法等,是属于考查学生分析、推理能力的模型之一。 [模型讲解] 一. 利用正交分解法处理斜面上的平衡问题 例1. 相距为20cm 的平行金属导轨倾斜放置(见图1),导轨所在平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37θ,现在导轨上放一质量为330g 的金属棒ab ,它与导轨间动摩擦系数为50.0=μ,整个装置处于磁感应强度B=2T 的竖直向上的匀强磁场中,导轨所接电源电动势为15V ,内阻不计,滑动变阻器的阻值可按要求进行调节,其他部分电阻不计,取2 /10s m g =,为保持金属棒ab 处于静止状态,求: (1)ab 中通入的最大电流强度为多少? (2)ab 中通入的最小电流强度为多少? 解析:导体棒ab 在重力、静摩擦力、弹力、安培力四力作用下平衡,由图2中所示电流方向,可知导体棒所受安培力水平向右。当导体棒所受安培力较大时,导体棒所受静摩擦力沿导轨向下,当导体棒所受安培力较小时,导体棒所受静摩擦力沿导轨向上。

(1 )ab 中通入最大电流强度时受力分析如图2,此时最大静摩擦力N f F F μ=沿斜面向下,建立直角坐标系,由ab 平衡可知,x 方向: )sin cos (sin cos max θθμθ θμ+=+=N N N F F F F y 方向:)sin (cos sin cos θμθθμθ-=-=N N N F F F mg 由以上各式联立解得: A BL F I L BI F N mg F 5.16,6.6sin cos sin cos max max max max max ====-+=有θ μθθθμ (2)通入最小电流时,ab 受力分析如图3所示,此时静摩擦力N f F F ''μ=,方向沿斜面向上,建立直角坐标系,由平衡有: x 方向:)cos (sin 'cos 'sin 'min θμθθμθ-=-=N N N F F F F y 方向:)cos sin ('cos 'sin 'θθμθθμ+=+=N N N F F F mg 联立两式解得:N mg F 6.0cos sin cos sin min =+-=θ θμθμθ 由A BL F I L BI F 5.1,min min min min === 评点:此例题考查的知识点有:(1)受力分析——平衡条件的确定;(2)临界条件分析的能力;(3)直流电路知识的应用;(4)正交分解法。 说明:正交分解法是在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目的是用代数运算来解决矢量运算。正交分解法在求解不在一条直线上的多个力的合力时显示出了较大的优越性。建立坐标系时,一般选共点力作用线的交点为坐标轴的原点,并尽可能使较多的力落在坐标

高中物理选修3-5课时作业5:18.4 波尔的原子模型

18.4 玻尔的原子模型 A 组(反馈练) 1.α根据玻尔理论,某原子的电子从能量为E 的轨道跃迁到能量为'E 的轨道,辐射出波长为λ的光,以h 表示普朗克常量,c 表示真空中的光速,则'E 等于( ) A .E h c λ - B .E h c λ + C .c E h λ - D .c E h λ + 2.用光子能量为E 的光束照射容器中的氢气,氢原子吸收光子后,能发射频率为123123v v v v v v <<、、的三种光子,且。入射光束中光子的能量应是( ) A .3hv B .12()h v v + C .23()h v v + D .123()h v v v ++ 3.氢原子辐射出一个光子后,根据玻尔理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电子绕核旋转的轨道半径增大 B .电子的动能减少 C .氢原子的电势能增大 D .氢原子的能级减小 4.氢原子的基态能量为1E ,下列四个能级图,正确代表氢原子的是( ) 5.若氢原子从能级A 跃迁到能级B 时,吸收频率为1v 的光子,若从能级A 跃迁到能级C 时,释放频率为2v 的光子。已知21v v >,而氢原子从能级C 跃迁到能级B 时,则( ) A .释放频率为21v v -的光子 B .释放频率为21v v +的光子 C .吸收频率为21v v -的光子 D .吸收频率为21v v +的光子 6.图为氢原子n=1、2、3、4的各个能级示意图。处于n=4能量状态的氢原子,当它向较低能级发生跃迁时,发出的光子能量可能为( ) A .2.55 eV B .13.6 eV C .12.75 eV D .0.85 eV

高中物理重要方法典型模型突破9-模型专题(1) - 斜面模型

专题九模型专题(1)斜面模型 【模型解读】 在高中物理学习过程中,把物理问题进行抽象化处理,建立物理模型,在具体的物理问题的分析、解决的过程中,物理模型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桥梁和工具作用,进一步培养通过建构模型来应用物理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意识,体会到物理问题解决过程中要有简化、抽象等科学思维 斜面模型是高中物理中最常见的模型之一,斜面问题千变万化,斜面既可能光滑,也可能粗糙;既可能固定,也可能运动,运动又分匀速和变速;斜面上的物体既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上下叠加。物体之间可以细绳相连,也可以弹簧相连。求解斜面问题,能否做好斜面上物体的受力分析,尤其是斜面对物体的作用力(弹力和摩擦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图示或释义 与斜面相关的滑块运动问题 规律或方法(1)μ=tan θ,滑块恰好处于静止状态(v0=0)或匀速下滑状态(v0≠0),此时若在滑块上加一竖直向下的力或加一物体,滑块的运动状态不变 (2)μ>tan θ,滑块一定处于静止状态(v0=0)或匀减速下滑状态(v0≠0),此时若在滑块上加一竖直向下的力或加一物体,滑块的运动状态不变(加力时加速度变大,加物体时加速度不变) (3)μ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ch波尔氢原子理论

§1—3 波尔氢原子理论
一. 原子行星模型的困难
卢瑟福模型把原子看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围绕核运动的一些电子组 成,这个模型成功地解释了α粒子散射实验中粒子的大角度散射现象。
α粒子的大角度散射,肯定了原子核的存在,但核外电子的分布及运动 情况仍然是个迷,而光谱是原子结构的反映,因此研究原子光谱是揭 示这个迷的必由之路。
经典理论假设:电子和原子核之间由库仑里作用,维持着电子在一定 的轨道上不停的绕原子核旋转——原子的行星模型
进一步的考察原子内部电子的运动规律时,却发现已经建立的物理规 律无法解释原子的稳定性,同一性,再生性和分立的线光谱。

原子行星模型
核外电子在核的库仑场中运动,受有心力作用
Ze2 = me v2
4πε 0 r 2
r
?e rr
+ Ze
原子内部系统的总能量是电子的动能和体系的势能之和
E
=
EK
+ EV
=
me v 2 2
?
Ze2
4πε 0 r
= ? 1 ? Ze2
2 4πε0r
电子在轨道中运动频率
f= v = e
2πr 2π
Z
4πε 0 me r 3

卢瑟福模型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在人们探索原子结构的历程中踏 出了第一步。可是当我们利用原子的行星模型进入原子内部考察电子 的运动规律时,却发现与已建立的物理规律不一致的现象。经典的原 子行星模型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 ⑴ 原子的分立线光谱和稳定性
? 按经典电磁学理论,带电粒子做加速运动,将向外辐射电磁波,其电磁 辐射频率等于带电粒子运动频率。
? 由于向外辐射能量,原子的能量将不断减少,则原子的光谱应当为连续 谱;电子的轨道半径将不断缩小,最终将会落到核上,即所有原子将 “坍缩”。
? 这与事实是矛盾的。 ? 无法用经典的理论解释原子中核外电子的运动。

高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斜面问题模型

高中物理模型法解题模板 ————斜面问题模型 【模型概述】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 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1-1 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 θ. 图1-1甲 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1-1 甲所示): (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 (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 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1-1乙所示)匀速下滑时,M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停止前)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 图1-1乙 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如图2-2所示):

图1-2 (1)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 (2)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 (3)向下的加速度a <g sin 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 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 0平抛一小球(如图2-3所示): 图1-3 (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t =2v 0tan θg ; (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 α=2tan θ,与初速度无关; (3)经过t c =v 0tan θg 小球距斜面最远,最大距离d =(v 0sin θ)22g cos θ . 6.如图1-4所示,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 =g tan θ时,m 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斜面光滑). 图1-4 7.在如图1-5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光滑时, ab 棒所能达到的稳定速度v m =mgR sin θB 2L 2 . 图1-5

高中物理选修3-5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课程设计

第十八章原子结构 新课标要求 1.内容标准 (1)了解人类探索原子结构的历史以及有关经典实验。 例1 用录像片或计算机模拟,演示α粒子散射实验。 (2)通过对氢原子光谱的分析,了解原子的能级结构。 例2 了解光谱分析在科学技术中的应用。 2.活动建议 观看有关原子结构的科普影片。 新课程学习 18.4 玻尔的原子模型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玻尔原子理论的主要内容。 2.了解能级、能量量子化以及基态、激发态的概念。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玻尔理论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氢光谱的产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我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养成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 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教学难点 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教学方法

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用具: 投影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设备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复习提问: 1.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2.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3.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 教师: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1913年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 (二)进行新课 1.玻尔的原子理论 (1)能级(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2)跃迁假设: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n )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m )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n m E E h -=ν(h 为普朗克恒量) (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 (3)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针对原子核式模型提出,是能级假设的补充)2.玻尔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氢原子的电子的各条可

高中物理选修3-5教学设计 2.3 玻尔的原子模型 教案

2.3 玻尔的原子模型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玻尔原子理论的主要内容; (2)了解能级、能量量子化以及基态、激发态的概念。 过程与方法:通过玻尔理论的学习,进一步了解氢光谱的产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我们对科学的探究精神,养成独立自主、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玻尔原子理论的基本假设。 教学难点: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教学方法: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1、α粒子散射实验的现象是什么? 2、原子核式结构学说的内容是什么? 3、卢瑟福原子核式结构学说与经典电磁理论的矛盾 教师:为了解决上述矛盾,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在1913年提出了自己的原子结构假说。 新课教学: 1、玻尔的原子理论 (1)能级(定态)假设:原子只能处于一系列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电子虽然绕核运动,但并不向外辐射能量。这些状态叫定态。(本假设是针对原子稳定性提出的) (2)跃迁假设:原子从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n )跃迁到另一种定态(设能量为E m )时,它辐射(或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的能量由这两种定态的能量差决定,即 n m E E h -=ν(h 为普朗克恒量)(本假设针对线状谱提出) (3)轨道量子化假设:原子的不同能量状态跟电子沿不同的圆形轨道绕核运动相对应。原子的定态是不连续的,因此电子的可能轨道的分布也是不连续的。(针对原子核式模型提出,是能级假设的补充)2.玻尔根据经典电磁理论和牛顿力学计算出氢原子的电子的各条可 能轨道半径和电子在各条轨道上运动时的能量(包括动能和势能)公式:轨道半径: 12r n r n =

知识讲解 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基础)

物理总复习: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玻尔的氢原子理论 编稿:李传安 审稿:张金虎 【考纲要求】 1、知道卢瑟福的原子核式结构学说及α粒子散射实验现象 2、知道玻尔理论的要点及氢原子光谱、氢原子能级结构、能级公式 3、会进行简单的原子跃迁方面的计算 【知识络】 【考点梳理】 考点一、原子的核式结构 要点诠释: 1、α粒子散射实验 (1)为什么用α粒子的散射现象可以研究原子的结构:原子的结构非常紧密,一般的方 法无法探测它。α粒子是从放射性物质(如铀和镭)中发射出来的高速运动的粒子,带 有两个单位的正电荷,质量为氢原子质量的4倍、电子质量的7300倍。 (2)实验装置:放射源、金箔、荧光屏、放大镜和转动圆盘组成。荧光屏、放大镜能围 绕金箔在圆周上转动,从而观察到穿过金箔偏转角度不同的α粒子。 (3)实验现象:大部分α粒子穿过金属箔沿直线运动;只有极少数α粒子明显地受到 排斥力作用而发生大角度散射。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仍能沿原来方向前进,少数α 粒子发生了较大的偏转,并且有极少数α粒子偏转角超过了90°,有的甚至被弹回,偏转 角几乎达到180°。 (4)实验分析:①电子不可能使α粒子大角度散射;②汤姆孙原子结构与实验现象不符; ③少数α粒子大角度偏转,甚至反弹,说明受到大质量大电量物质的作用。④绝大多数 α粒子基本没有受到力的作用,说明原子中绝大部分是空的。 记住原子和原子核尺度:原子1010-m ,原子核1510-m

2、原子的核式结构 卢瑟福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于1911年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学说: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很小的核,叫做原子核,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几乎所有的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带负电的电子在核外空间里绕着核旋转。原子核所带的单位正电荷数等于核外的电子数。 原子的半径大约是1010-m ,原子核的大小约为1510-m ~1410-m 。 【例题】卢瑟福通过对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的分析,提出( ) A.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B.原子核内有中子存在. C.电子是原子的组成部分. D.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解析】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的α粒子散射实验的结果是绝大多数α粒子穿过金箔后基本上仍沿原方向前进,但有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的偏转。α粒子散射实验只发现原子核可以再分,但并不涉及原子核内的结构。查德威克在用α粒子轰击铍核的实验中发现了中子,卢瑟福用α粒子轰击氮核时发现了质子。 【答案】AC 考点二、玻尔的氢原子模型 要点诠释: 1、玻尔的三条假说 (1)轨道量子化:原子核外电子的可能轨道是某些分立的数值; (2)能量状态量子化:原子只能处于与轨道量子化对应的不连续的能量状态中,在这些状态中,原子是稳定的,不辐射能量; (3)跃迁假说:原子从一种定态向另一种定态跃迁时,吸收(或辐射)一定频率的光子,光子能量21E h E E ν==-。 2、氢原子能级 (1)氢原子在各个能量状态下的能量值,叫做它的能级。最低的能级状态,即电子在离原子核最近的轨道上运动的状态叫做基态,处于基态的原子最稳定,其他能级叫激发态。 (2)氢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为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E k 和电势能E p 的代数和。由1 2 n E E n =和E 1=-13.6 eV 可知,氢原子各定态的能量值均为负值。因此,不能根据氢原子的能级公式12n E E n =得出氢原子各定态能量与n 2成反比的错误结论。 (3)氢原子的能级图:

高中物理斜面模型教学文稿

学习资料 仅供学习与参考 斜面模型 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 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匀速下滑时,m 与M 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tan θ. 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 (1)静止或匀速下滑时,斜面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零; (2)加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右; (3)减速下滑时,斜面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水平向左. 3.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匀速下滑时,M 对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为 零,这一过程中再在m 上加上任何方向的作用力,(在m 停止前)M 对 水平地面的静摩擦力依然为零(见一轮书中的方法概述). 4.悬挂有物体的小车在斜面上滑行 (1)向下的加速度a =g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垂直于斜面; (2)向下的加 速度a >gsin θ时,悬绳稳定时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上; (3)向下的加速度a <gsin θ时,悬绳将偏离垂直方向向下. 5.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以速度v0平抛一小球(如图9-3所示): (1)落到斜面上的时间g v t θtan 20=; (2)落到斜面上时,速度的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恒定,且tan α=2tan θ,与初速度无关; (3)经过g v t θtan 0=小球距斜面最远,最大距离θθcos 2)sin (20g v d =. 6.当整体有向右的加速度a =gtan θ时,m 能在斜面上保持相对静止. 7.在如图9-5所示的物理模型中,当回路的总电阻恒定、导轨光滑 时,ab 棒所能达到的稳定速度22sin L B mgR V m θ= 8.如图9-6所示,当各接触面均光滑时,在小球从斜面顶端滑下的 过程中,斜面后退的位移s =m/(m +M) L . 题型一:考察物体在斜面上的受力问题 例1一质量为m 的物块恰好静止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现对物块施加一个竖 直向下的恒力F ,如图所示.则物块( ) A .沿斜面加速下滑 B .仍处于静止状态 C .受到的摩擦力不变 D .受到的 合外力增大 答案A

高中物理-玻尔的原子模型达标练习

高中物理-玻尔的原子模型达标练习 1.(多选)关于玻尔的原子模型,下述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它彻底否定了卢瑟福的核式结构学说 B.它发展了卢瑟福的核式结构学说 C.它完全抛弃了经典的电磁理论 D.它引入了普朗克的量子理论 解析:玻尔的原子模型在核式结构模型的前提下提出轨道量子化、能量量子化及能级跃迁,故A错误,B正确;它的成功就在于引入了量子化理论,缺点是被过多的引入经典力学所困,故C错误,D正确. 答案:BD 2.(多选)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离原子核较远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核外电子受力变小 B.原子的能量减少 C.氢原子要吸收一定频率的光子 D.氢原子要放出一定频率的光子 解析:由玻尔理论知,当电子由离核较远的轨道跃迁到离核较近的轨道上时,要放出能量,故要放出一定频率的光子;电子的轨道半径减小了,由库仑定律知它与原子核之间的库仑力增大了.故A、C错误,B、D正确. 答案:BD 3.(多选)如图所示给出了氢原子的6种可能的跃迁,则它们发出的光( ) A.a的波长最长 B.d的波长最长 C.f比d的能量大 D.a频率最小 解析:能级差越大,对应的光子的能量越大,频率越大,波长越小. 答案:ACD

4.(多选)根据玻尔理论,氢原子能级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群原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回到n=1的状态过程中,最多放出6种频率不同的光子 B.一群原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回到n=1的状态过程中,最多放出3种频率不同的光子 C.一个原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回到n=1的状态过程中,最多放出6种频率不同的光子 D.一个原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回到n=1的状态过程中,最多放出3种频率不同的光子 解析:由于处在激发态的氢原子会自动向低能级跃迁,所以一群原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回到n=1的状态过程中,最多放出C24=6种频率不同的光子,故A正确,B错误;一个原处于n=4能级的氢原子回到n=1的状态过程中,只能是4→3→2→1或4→2→1或4→1三种路径中的一种路径,可知跃迁次数最多的路径为4→3→2→1,最多放出3种频率不同的光子, 故C错误,D正确. 答案:AD 5.如图所示为氢原子的能级示意图,一群氢原子处于n=3的激发态,在向较低能级跃迁的过程中向外发出光子,用这些光照射逸出功为2.49 eV的金属钠.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这群氢原子能发出3种不同频率的光,其中从n=3跃迁到n=2所发出的光波长最短B.这群氢原子能发出6种不同频率的光,其中从n=3跃迁到n=1所发出的光频率最小C.这群氢原子发出不同频率的光,只有一种频率的光可使金属钠发生光电效应 D.金属钠表面发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为9.60 eV 解析:一群氢原子处于n=3的激发态,可能发出C23=3种不同频率的光子,n=3和n=2间能级差最小,所以从n=3跃迁到n=2发出的光子频率最低,根据玻尔理论hν=E2-E1=hc 可知,光的波长最长,选项A错误.因为n=3和n=1间能级差最大,所以氢原子从n=3跃λ 迁到n=1发出的光子频率最高.故B错误.当入射光频率大于金属钠的极限频率时,金属钠能

选修3-5 玻尔的原子模型 习题(含答案)

18.4玻尔的原子模型课后作业 1.氢原子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时,下列论述中正确的是(B) A.动能变大,势能变小,总能量变小 B.动能变小,势能变大,总能量变大 C.动能变大,势能变大,总能量变大 D.动能变小,势能变小,总能量变小 2.下列叙述中,哪些符合玻尔理论(ABC) A.电子可能轨道的分布是不连续的 B.电子从一条轨道跃迁到另一个轨道上时,原子将辐射或吸收一定的能量 C.电子的可能轨道上绕核做加速运动,不向外辐射能量 D.电子没有确定的轨道,只存在电子云 3.大量原子从n=5的激发态向低能态跃迁时,产生的光谱线数是( B ) A.4条 B.10条 C.6条D.8条  4.对玻尔理论的评论和议论,正确的是(BC) A.玻尔理论的成功,说明经典电磁理论不适用于原子系统,也说明了电磁 理论不适用于电子运动 B.玻尔理论成功地解释了氢原子光谱的规律,为量子力学的建立奠定了基 础 C.玻尔理论的成功之处是引入量子观念 D.玻尔理论的成功之处,是它保留了经典理论中的一些观点,如电子轨道 的概念 5.氢原核外电子分别在第1、2条轨道上运动时,其有关物理量的关系是(BC ) A.半径r1>r2 B.电子转动角速度ω1>ω2 C.电子转动向心加速度a1>a2 D.总能量E1>E2 6.已知氢原子基态能量为-13.6eV,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D ) A.用波长为600nm的光照射时,可使稳定的氢原子电离 B.用光子能量为10.2eV的光照射时,可能使处于基态的氢原子电离 C.氢原子可能向外辐射出11eV的光子 D.氢原子可能吸收能量为1.89eV的光子 7.氢原子从能级A跃迁到能级B,吸收频率v1的光子,从能级A跃迁到能级C 释放频率v2的光子,若v2>v1则当它从能级C跃迁到能级B将(D) A.放出频率为v2-v1的光子 B.放出频率为v2+ v1的光子 C.吸收频率为v2- v1的光子 D.吸收频率为v2+v1的光子 8.已知氢原子的基态能量是E1=-13.6eV,第二能级E2=-3.4eV.如果氢原子吸收______eV的能量,立即可由基态跃迁到第二能级.如果氢原子再获得1.89eV的

玻尔的原子模型教案

第4节 玻尔的原子模型 2014年5月9日星期五 主讲:方树君 教学内容 高二物理选修3-5第十八章第四节《玻尔的原子模型》 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玻尔原子结构假说的主要内容。知道轨道量子化、能级、能量量子化以及基态、激发态的概念;知道原子跃迁的频率条件。 (2)了解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3)了解玻尔模型的局限性。 2.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对玻尔理论的学习,探索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的两个问题的答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探究精神,让学生养成敢于提出问题,勇于探索答案的科学习惯。 教学重点 玻尔的原子结构假说的两个内容: (1)轨道量子化与定态; (2)频率条件。 教学难点 1.原子的能量包括哪些;原子能量、动能、势能的变化。 2.玻尔理论对氢光谱的解释。 教学方法 教师引导、讲解,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汤姆孙发现电子:原子是可分割的―→汤姆孙的“西瓜模型”或“枣糕模型” ―→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否定了汤姆孙的原子模型―→提出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经典物理学无法解释:① 原子的稳定结构;② 原子光谱的分立特征。 二、玻尔原子结构假说的内容 1.轨道量子化与定态 (1)电子的轨道是量子化的,必须满足:12r n r n (n=1,2,3……) 电子在这些轨道上绕核转动是稳定的,不产生电磁辐射,所以原子是稳定的。电子的轨道半径只可能取某些分立的数值。如氢原子:r 1=0.053nm ,r 2=0.212nm ,r 3=0.477nm ……轨

道半径不可能介于这些数值中间的某个值。 请举例说明物体的位置可以是不连续的? ①人在楼梯走动时脚停留的位置; ②棋盘上棋子的摆放位置。 电子绕核运动轨道与卫星的运动轨道是不一样的。卫星绕地球转动的轨道半径可按需要去任意值,轨道半径是连续的。 (2)定态 在不同轨道上运动,原子的状态是不同的,原子有不同的能量。轨道是量子化的,原子的能量也是量子化的,满足:121E n E n = (n=1,2,3……) 问题:原子的能量包括哪些? ① 电子绕核运动的动能;r v m r e k 2 22= mr ke v 2 = ② 电子——原子核这个系统具有的势能。 能级:这些量子化的能量值叫做能级。 定态:原子中这些具有确定能量的稳定状态,称为定态。 基态:能级最低的状态叫做基态。 激发态:其他的状态叫做激发态。 以氢原子为例,基态::E 1=-13.6eV 代表电子在最靠近原子核的轨道上运动时整个原子的能量,此时原子是最稳定的。 问题:原子的能量为什么是负值? 激发态:n=2,E 2=-3.4eV ;n=3,E 3=-1.51eV ;n=4,E 4=-0.85eV ;……此时原子比较不稳定。 综上:轨道量子化与定态,解释了为什么原子是稳定的。 氢原子能级图 2.频率条件 问题:电子在定态轨道上运动,不会发生电磁辐射,为什么我们会观察到原子光谱? (1)跃迁:原子由一个能量态变为另一个能量态,称为跃迁。 ①高―→低:放出光子νh (自发的) ②吸收光子νh :低―→高

高考物理的斜面问题模型

【物理】特级教师分析2013年高考物理必考 题:斜面问题 【命题规律】 高考中常出现的物理模型中,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含弹簧的连接体、传送带模型等在高考中的地位特别重要,本专题就这几类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和强化训练;传送带问题在高考中出现的概率也较大,而且解题思路独特,本专题也略加论述. 有些问题在高考中变化较大,或者在前面专题中已有较全面的论述,在这里就不再论述和例举.试卷中下列常见的物理模型出现的概率较大:斜面问题、叠加体模型(包含子弹射入)、带电粒子的加速与偏转、天体问题(圆周运动)、轻绳(轻杆)连接体模型、传送带问题、含弹簧的连接体模型. 高考命题以《考试大纲》为依据,考查学生对高中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的高中物理学习思想.每年各地的高考题为了避免雷同而千变万化、多姿多彩,但又总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可粗略地总结如下: “高考直通车”联合衡水毕业清华北大在校生将于2013年5月中旬推出的手写版高考复习笔记,希望对大家复习备考有所帮助。该笔记适合2014年、2015年、2016年高考生使用。凡2013年5月中旬之后购买的高一、高二同学,每年指定日期可以免费更换一次最新一年的笔记。另外,所有笔记使用者将被加入2014年高考备考专用平台,每周定期提供最新资料和高考互动。笔记对外公开时间:5月20日 斜面问题 在每年各地的高考卷中几乎都有关于斜面模型的试题.在前面的复习中,我们对这一模型的例举和训练也比较多,遇到这类问题时,以下结论可以帮助大家更好、更快地理清解题思路和选择解题方法. 1.自由释放的滑块能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匀速下滑时,m与M之间的动摩擦因数μ=g tan θ. 2.自由释放的滑块在斜面上(如图9-1 甲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