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2)

2021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2)
2021四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2)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冷和热

1 冷热与温度

2 热胀冷缩

3 水受热以后

4 水遇冷以后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5 地球

6 月球

7 太阳

8 太阳钟

第三单元昆虫

9 庞大的“家族”

10 养昆虫

11 探究昆虫的奥秘

第四单元繁殖

12 用种子繁殖

13 用根、茎、叶繁殖

14 动物的繁殖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15 生物与非生物

16 动物的庇护所

17 环境变化以后

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021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与

实验计划

××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四年级任课教师:×××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

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如下:

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②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

③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④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⑤作出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册科学包含五个单元,共17课,但是却包含了()个主要概念的分布:

1.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3.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当温度升高到 100℃时,水会沸腾,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5.当温度降低到 0℃时,水会结冰,水会从一种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状态,并能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6.人类生活在一个巨大的球形天体上,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了从简单直观的想象到根据经验、事实进行推测,最后通过实践证实的过程。

7.月球概况,月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月相的变化规律。

8.太阳这样的天体叫恒星,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变化规律和视运动轨迹,用量角器测量某一时刻的太阳高度角。

9.日晷是古代人根据日影变化规律发明的计时工具,制作简易日晷,了解日晷的种类和工作原理。

10.有顺序的观察,了解昆虫的共同特征,运用文字、数据、图示、列举等方式,描述昆虫的共同特征。

11.通过饲养活动,亲历昆虫一生的几个发展阶段,观察日记,整理日记获取有用信息。

12.通过探究活动,描述种子萌发的情况,学会一些用根、茎、叶繁殖植物的方法。

13.知道动物的繁殖包括求偶、交配、生产以及哺育等一系列复杂的本能行为。

14.认识生物的共同特点,理解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的密切关系。

15.大自然为动植物的生存提供了各种必需的非生物条件,列举动物依赖非生物材料筑巢或作为庇护所的实例

16.设计并制作一个鸟巢给鸟儿安家,增强保护小动物的情感和意识。

17.思考人类生活生产给动植物带来的影响,并尝试提出解决方案。感受现代科技在改善人类生活的同时所产生的不利影响。

18.举例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发现生活在不同环境的生物适应季节变化的方式是不一样的。举例出人类的生产、建造等活动引起环境变化,对生物的生存造成破坏性影响。

在以上18个涉及的概念中,2、3、7、8、9、11、12、13、16是本学期的重点知识,但是在教学中如何把握学生掌握的度,既不过于浅显,让四年级学生感觉没有在科学通过探究得到成就感,也不能加大教学难点,让学生望而却步,所以在教学中引导并激发学生通过多种感官观察及生活经验来系统、科学的学习本册科学知识,并引导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并思考生活中事物间的联系,学习、认识事物的方法,也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既养成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与科学思维,同时也认识到我们美好的世界,是需要学生自己去爱护、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

三、各单元设计意图

第1单元《冷与热》设计意图:人类生存在季节交替、气候变幻的自然界中。冷和热是人类最早观察和认识的自然现象之一,与冷和热有关的现象称为热现象。热作为能量的一种表现形式,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学会了使用火,人类对火的认识、使用和掌握,是人类认识自然,并利用自然来改善生产生活的第一次实践,从而开创了人类的文明史;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仍离不开对热的利用。因此,了解、研究有关冷和热的知识,对于学生了解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冷和热作为一种常见的生活现象,学生普遍对其较为关注,并有探究的欲望,如根据天气的冷热学生会增减衣服,把压瘪了的乒乓球浸入开水里烫一下,乒乓球会重新鼓起来等。人们对冷热规律的利用,如加热、制冷、散热、保暖等,学生也

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学生的这一认知需求,教材结合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充分利用实验、数据、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建构温度、热胀冷缩、物态变化等科学概念,以掌握热现象中蕴含的科学道理,也为小学高年级学习热传递和水在自然界的循环等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教材设计了一系列典型实验活动,这些活动新颖丰富,紧密联系生活实际,重在培养学生设计实验、动手操作、连续收集数据、绘制曲线图、分析解释、大胆想象等多项科学技能,以及严谨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此外,在小学阶段,学生要理解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和变化的。

第2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设计意图:本单元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月球、太阳及其运动规律,帮助学生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组成世界的物质是变化的”这一科学思想。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月球和太阳属于太阳系中三类主要天体:行星、卫星和恒星。这三类天体占太阳系全部质量的99%以上。它们有规律的运动是太阳系天体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地球上很多自然现象的根源,如日影长短和方向的变化、昼夜交替现象、四季轮回现象以及天气和气候的变化等。对这三类天体及其运动规律的认识贯穿了整个人类自然探索史。本单元通过引导学生认识地球形状、关注月相变化规律、观察并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发现并应用阳光下影长的变化规律,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对天体的认识是逐步的、渐进的,对这些天体的认识会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类实践活动的深入而趋于全面。学生通过观察太阳的运动及阳光下影子的变化,总结出规律,结合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日晷和圭表等计时工具,意识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互动。这些活动将进一步结构化学生对地球、月球、太阳的认知,拓展学生对地球形状探索史的认知、对月相变化规律的认知,同时将我国古代计时工具——日晷作为一个重要内容推荐给学生。

第3单元《昆虫》设计意图:昆虫是地球上种类最多、数量最大的动物群体,人类已知的昆虫有100余万种,还有许多种类尚待发现。昆虫不但种类多,而且同种的个体数量也十分惊人,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庞大“家族”。这个“家族”的踪迹几乎遍及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广泛适应各种环境条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引导本年段学生以昆虫为对象开展探究活动,了解昆虫的主要特征,知道昆虫的生命活动和生命周期再合适不过。学生大都有捕蝴蝶、捉蜻蜓、养蚂蚁的经历,他们对昆虫并不陌生,但是对昆虫的共同特征及其在生命周期内的变化,他们的认知存在着模糊和不确定。比如,会有凡是虫子都是昆虫的片面认识,知道昆虫有腿但说不准有几条腿、腿长在什么位置,等等。因此,帮助他们纠正认知偏差,形成清晰、完整的昆虫概念,完成阶段性学习是非常有必要的。本单元以“昆虫”为题,延续了低年段的学习方式,强调在亲历中发展科学思维。通过观察、饲养、实验探究等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将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在发展概念的同时促进学生思维水平的提升。本单元也是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的深入,再次呼应“像科学家那样”的教材主线,为学生发展科学探究能力提供了一次实操机会。

第4单元《繁殖》设计意图:繁殖的意义在于使子代继承亲代的特征,使生物得以繁衍生息。作为传宗接代行为的繁殖,是生物的共同特征,更是生物种群存在、延续的必要手段,它与生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周期。同时,多种多样的繁殖方式,也是生物多样性和我们给生物分类的重要依据。因此,有必要在小学中年段,指导学生认识有关繁殖的重要现象和基本知识,使学生对繁殖建立完整的认识。在本单元之前,本套教材已经指导学生认识过

多种多样的动物和植物以及它们的一生,学生对动植物的生命周期或多或少有所了解和认识,但缺少繁殖这关键而重要的一环。学生对动植物的繁殖有兴趣,但存在一些认知偏差,需要在学习过程中纠偏并满足其求知欲。从一个角度分析问题、找出一种原因、想出一种方法、了解一种形式,这属于线性思维。在现实生活中,仅有线性思维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学会多角度的发散思维。因此,本单元试图通过植物用种子繁殖和用营养器官繁殖、动物的卵生和胎生等,引导学生在了解事物的多样性的过程中,逐渐学会多角度地认识事物、思考问题,增长知识和智慧。本单元将知识建构与满足求知欲相结合,关注思维发展,引领学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指导学生借助图表记录实验现象,为后续顺利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提高科学探究水平做铺垫。

第5单元《生物与环境》设计意图:自然界的事物由生物与非生物构成。生物生存依赖于环境中的非生物,生物会对环境变化作出适应性改变,同时,生物也会引起环境的变化。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类活动加剧了环境的变化,而环境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人类以及其他生物。学生在探索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过程中,会进一步巩固对生物特征的已有认识,形成关注生命现象的积极态度,理解非生物对生物生存的重要性。生物和环境只有和谐相处,才能相对稳定地处于平衡状态,这正是目前人类所倡导的和谐、低碳的科学生活观念。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思维技能和探究技能,如比较、概括、推理、观察、记录、调查等。在本单元中,学生将通过研究生物与非生物的不同特点,发展归纳概括的思维技能,并学习使用图示表达复杂的关系;在调查动物的家的活动中,学生将进行较长时间的动态观察和原因探究;在研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时,学生将通过对相关资料的分析,发展推理、解释、评估等高阶思维能力。在前面的科学学习活动中,学生已经对生物的基本特征进行了观察、认识和研究,本单元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进一步研究生物生存与环境(主要是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关系。本单元的活动设计围绕“生物”“非生物”“环境变化”三个关键概念展开,按照“生物与非生物—动物的庇护所—环境变化以后”的逻辑线索层层深入,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观念。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设计意图:以落实《课程标准》对科学探究能力发展的目标为指向,结合教材编写组的研究,将科学探究过程细化为八个步骤,在遵循《课程标准》提出的要素基础上,又有一定的特色,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查阅文献、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这八个步骤在本套教材中遵循螺旋上升的设计思路:在低年段,由发现问题、寻找证据、分享交流这三个步骤统领;进入中年段以后,扩充为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这七个步骤;进入高年段以后,又增加了查阅文献。通过这样的编写安排,对学生过程技能的训练和提升得以进一步凸显。本册教材的“像科学家那样”选取了“摆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这一主题,通过提出“摆的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亲历对这个问题的探究过程。在四年级,重点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搜集证据和处理信息进行较为细致的指导。首先,让学生进一步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在之前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提出“探究某种变化与什么因素有关” 的问题;其次,强调在作出假设时,要尽可能把影响结果的因素都罗列出来,但一次只能选择其中的一个作出假设,培养学生“公平实验”的科学态度;再次,对实验中的观察、记录等证据搜集方法和要求进行指导,要求学生要认真、客观地做好实验记录,有条件的情况

下,实验要多做几次,确保证据的准确可靠;最后,在信息处理上,将数据整理的方法引入科学探究活动,具体提出学生应运用表格,以后还会有更多的信息处理方法被运用在科学探究中。需要指出的是,虽然着重在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要求,体现探究过程技能的螺旋发展,但并不意味着未被突出强调的方面(如得出结论、分享交流等)在探究过程中不重要,这些过程同样要让学生去经历,特别是之前学习的思考的方法,要给学生一些时间去加以运用。

本册教材的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介绍科学家所具有的共同素养,以李四光、哥白尼、魏格纳和竺可桢为例,用科学家的事迹,使学生体悟科学家关注大自然,并力求解答大自然中无数的“为什么”,表现出“对世界充满好奇”“不盲从权威”“重视证据”“持之以恒”的科学品质。第二部分从观察摆及摆动现象入手,让学生亲历“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方案—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分享交流”的过程,着重对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搜集证据、处理信息进行指导。从探究技能的提升来看,四年级逐步将学生进行对比实验的能力,从直接观察可见的现象及其变化,向需要通过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对比实验上提升,在对比实验中牵涉的因素更多,更需要学生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思考与分析,并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对运用观察与测量工具,运用统计图表来记录、整理信息,以及有条理、合逻辑地陈述证据和结果,也有了更高的要求。第一部分引导学生理解科学家所具备的共同素养,总体而言偏重于科学学科所强调的态度、精神。每个学科都承担着学科育人的重任,科学学科在培养完整人格方面,理应突出学科的本质,传递科学的核心价值。而价值观念的塑造,是通过亲历探究活动逐步渗透的,这也就提醒我们,第一部分的内容要引领第二部分乃至整个科学教学活动中的价值追求。

四、教学策略

1.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给课堂教学创设良好的环境。学生学习的常规的培养和训练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从摆放科学书及实验用具开始,引导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记录实验报告单、如何创新科学作业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都是在每节课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过程。在课堂上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会独立思考、敢于提问、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乐于表达自己的想法等内在的学习品质。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建立一个良好的开端,以后的学习中仍应充分关注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将此目标贯穿在教学的全过程中。

2.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并结合课程知识和能力目标设计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在实际生活中引导与科学间的联系,引导并让学生认识到学科学是真正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中。并捕捉有教育意义的内容,根据课程标准的各项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和教案,全面地,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帮助儿童展开活动。

3.儿童的科学探究习惯及科学素养的形成、知识和能力的发展、经验的积累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学生适宜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游戏活动形式,通过学生直接参与探究实验的方式,实现自我的,主动的教育过程,将科学探究认识转化为学生自觉的将科学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思维,并对现有的事物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的能力。

4.建构合理、科学的奖励制度,让学生学正确认识到自己教好的学习习惯及科学探究能力对自己科学学习的帮助。在奖励机制上采取多元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让每个学生在这种机制中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感受成功的喜悦,从而培养起学习科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5.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及时的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科学研发成果、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科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五、学情分析

四年级小学生拥有活跃的思维并具备一定的动手能力。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心理特征,此阶段的课程内容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要迸一步扩大学生知识范围,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学习科学的兴趣,增加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联系他们的实际生活,用所学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最终达到将科学知识创造性应用到生活中去。并在活动中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合作交流和主动创新意识。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01.冷热与温度教案教学设计

【课标落实】

1.本课通过观察现象、认识与学会使用仪器、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完成探究、记录与分析数据、总结规律、拓展应用等一系列活动,落实《课程标准》中年段的课程目标。

科学知识

测量、描述物体的特征和材料的性能;

意识到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快捷

科学探究

在教师引导下,能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已有经验和所学知识,从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提出假设;

在教师引导下,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简单的探究计划;

在教师引导下,能运用感官和选择恰当的工具、仪器,观察并描述对象的外部形态特征及现象;

在教师引导下,能用比较科学的词汇、图示符号、统计图表等方式记录整理信息,陈述证据和结果;

在教师引导下,能依据证据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在教师引导下,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 能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科学态度:

在科学探究中能以事实为依据;

面对有说服力的证据, 能调整自己的观点;

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

能分工协作, 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

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2.本课学习内容基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中“物质科学领域”和“技术与工程领域”的中年段要求。

1.1物体具有质量、体积等特征。

能够使用简单的仪器测量物体的长度、质量、体积、温度等常见特征, 并使用恰当的计量单位进行记录。

6.3.1用温度来表示物体冷热的程度,摄氏度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17.3工具是一种物化的技术。

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便利和快捷。

【教材分析】

《冷热与温度》是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1单元《冷和热》的第一课时。通过三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的学习,学生对热现象有了具体的感知,认识了常见的热现象,通过三年级下册《测量气温》的学习,学生学会用气温计测量气温的方法,能正确读、写温度以及单位。本课将物质的冷热现象由气体延伸到液体,学生需建立起“温度”的概念,以及理清“温度与物体冷热程度的关系”。近一步学习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温度计,并且更加规范地使用温度计测量、探究温度变化规律。

本课教学内容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比较冷热水的差别,对“温度”形成感知,并意识到人的皮肤无法精确地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程度,存在误差。第二部分,定义“物体的冷热程度可以用温度表示”,形成“温度”的概念,并认识测量工具——温度计,观察其结构,学会使用。第三部分,探究热水变凉过程的温度变化规律,设计连续测温的实验方案,记录、描绘、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第四部分,认识不同的温度计,人类为了促进生产生活,根据不同的需要设计了不一样的温度计,在生活的不同方面发挥着作用。

【学情分析】

通过三年级上册《热空气和冷空气》和三年级下册《测量气温》的学习,学生已经关注并认识生活中的冷热现象,学会用皮肤这种感官去感知,也知道可以使用温度计测量空气或其他气体的温度,会读数并记录温度数据,正确地使用温度单位。本课学生进一步学习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的方法,更扎实地训练使用温度计以及读数。学生在这一课将测量温水的温度,并连续测量12分钟内的水温,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观察、分析温度的变化。学会设计探究实验、考虑实验细节、明确测量的步骤、方法,学会记录数据、分析数据,用直观地方式展示数据并总结概括,是学生掌握探究方法、培养探究思维的重要过程。

四年级的小学生对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心,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欲。与此同时,他们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探究实验方法以及形成规范操作的意识。冷和热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如气温的高低、物体的冷暖、加热、制冷等,学生对此都有丰富的生活感知,但他们对冷和热的认识,更多时候还是停留在自我感觉的层面,没有具体、精确地比较,也没有对冷热变化过程的敏锐感知,本课借助工具测量,用数字、图像直观而具体地将冷热变化展现给学生。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

1.知道温度可以表达物体的冷热程度;

2.知道用温度计可以准确测出物体的温度,知道温度的单位;

3.知道在热水变凉的过程中,温度下降是有规律的;

4.知道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科学探究:

1.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2.能够连续测量热水的温度变化并分时段记录数据;

3.通过探究活动得到数据,并分析数据和图表,概括温度变化规律;

科学态度:

1.对科学研究有兴趣,体验和感受到生活中时时处处有科学;

2.体验到亲历科学探究过程的乐趣。

3.注重实验习惯的培养,会仔细观察、及时记录、分析数据、得出并交流结论、及时反思等;

4.注重实验小组合作意识,能有效分工合作;

5.在科学探究中,敢于猜想,通过探究验证自己的猜想。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

1.认识到测量工具的使用使人们生活更加精准、便捷;

2.知道人们根据生产、生活所需设计、制造不一样的工具。

【教学重点】

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教学难点】

能连续测量一杯热水的降温过程并及时记录,分析数据、总结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和视频。

学生材料:温度计、烧杯、热水、铁架台、温度计夹、计时器等。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活动导入:

1.同学们,今天老师准备了三杯水,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生1:有的冷有的热,冷热程度不同;

生2:水温可能不同。

3.提问:你是根据什么来判断水温有可能不同的?

4.生:根据杯子上面有水汽冒出,来判断水温可能不同。

5.那有水汽冒出的两个杯子,哪个杯子中的水热一点呢?

6.生:用手摸一摸。

7.提问:你是想用什么感官帮助你判断水温?

8.生:皮肤。

9.小结:没错,皮肤可以感觉物体的冷热,也就是物体温度的差异。【板书: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冷热与温度】

10.提问:谁的手指皮肤足够灵敏,来试一试?

(请学生演示,教师讲解:将两手的食指分别插入热水和冷水中,5秒后同时插入温水中)能具体说一说感觉吗?

11.生:左手(先放入热水)感觉到的温水凉一些,右手(先放入冷水)感觉到的温水热一些。

12.提问:最后同时插入的同一杯水,只有三杯水。同一杯水,它们冷热应该一样的啊!怎么会一只手感觉冷一些,一只手感觉热一些呢?是不是我们感觉出了问题?

13.生:左手先放在热水中,突然放到温水中,就会感觉冷一些,而右手先放在冷水中,再放入温水中,感觉就会热一些。

[设计意图:以一个简单的活动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在活动中应用感官的同时充分感觉,而活动结果的设计使学生意识到人的感官感觉到的冷热程度模糊而不精确,感官确实会出现差错,所以工具更加可靠、准确,需要使用测量工具使其数据化。]

二、学会测量:使用温度

(一)介绍温度、温度计、温度的单位

1.提问:用皮肤感觉的结果有时不太准确,我们要如何准确地知道水的温度呢?

2.生:用温度计测量。

3.提问:介绍你见过、使用过的温度计。

4.生1:班上同学不舒服,老师用额温枪测他有没有发烧;

生2:早上学校门口有测量体温的机器;(补充:红外测温仪)

生3:时钟上有表示温度的部分。(补充:寒暑表)

……

5.总结:是的,这些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统称为温度计。【板书:测量工具:温度计】

6.PPT出示各种各样的温度计:它们都是用来测量什么物体的温度?

7.生:体温计/红外测温仪/额温枪测量人的体温,寒暑表测量所在房间空气的温度……

8.提问:一般体温或者房间的温度是多少呢?

9.生:人体36度,房间25度等。

10.提问:“度”还叫什么?

11.生:摄氏度。

12.总结:没错,这就是温度的单位——摄氏度,写作℃。【板书:摄氏度(℃)】

13.提问:这些温度计可以用来测量水的温度吗?

14.生:不可以,因为水的温度高,这些温度计的测量范围不够。

15.师:真是细心、会思考的孩子,那么我们一起来认识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

【设计意图:当想到需要使用温度计,就“顺藤摸瓜”地了解学生原有经验中对温度计的了解,说一说常见的、常用的温度计,知道不一样的温度计有不一样的用途,从合适的量程角度入手认识实验室用温度计。】

(二)认识实验室温度计

1.出示温度计:温度计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在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2.生:玻璃做的温度计,要轻拿轻放,注意安全。

3.活动要求:请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温度计由哪些部分构成。

4.学生小组活动:观察温度计并讨论。

5.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温度计里有红色的、细细长长的液体(补充:煤油),最顶头有一个红色的圆泡,玻璃管外壁有刻度(追问:观察刻度,这支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范围是多少摄氏度?每一小格代表多少摄氏度?),最尾端注明了“℃”,有一个方便悬挂的小孔等等。

6.结合PPT总结:“液泡”、“液柱”、“刻度”、“单位”。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自己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学生观察得细致而全面。在观察过程中,学生联想每一部分的作用,从而初步形成使用方法,再经过教师指导,印象深刻,为学习其他工具的使用打好基础。直接用温度计解决上一环节的问题,学生学以致用的同时,趁热打铁地联系温度计的使用。]

(三)学会使用温度计

1.总结:我们已经根据水温的范围选择了合适的温度计,使用前需要再次检查温度计的液柱,并调整。出示PPT:

①观察温度计:量程和分度值,检查液柱有没有断处,可以甩动消除;

②选择温度计:根据估计水的温度,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提问:接下来如何使用温度计测量水温?

2.学生发言讨论温度计的用法,教师适时引导,得出正确的使用方法。(PPT 展示)

③测量:温度计下端的液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和壁。(追问:为什么不可以碰到杯壁?生:碰到杯壁测到的是杯壁的温度)

④读数:要等温度计内的液柱不再上升或下降时才能读数,温度计不拿出来,并且要使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顶端相平。(追问并补充:如果液柱没有停下说明还没有测到水的温度,视线不相平看的不准确)

3.提问:你学会了吗?谁来试一试使用温度计测量讲台上三杯水的温度,其他同学做裁判,观察他们的使用方法对不对。

4.请学生演示实验,讨论操作是否正确,并且正确地记录数据。

[设计意图:先由学生讨论温度计的使用方法,提出注意点,请学生分析为什么要这么做,在暴露学生思维并纠正的同时,强化了对温度计使用方法的理解,再用选一选的方式,再次检验掌握程度。】

二、探究活动:热水变凉的规律

(一)提出探究问题

1.引导:此时水的温度跟刚上课时的温度一样吗?

2.生:不是,水已经冷了一些了。

3.启发:关于热水变冷的过程,你有什么想研究的问题?

4.生1:为什么水会变冷?

生2:温度下降的速度是什么样的?

生3:最后会下降到多少度?

……

5.总结:我们先来研究热水变冷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说一说你的猜测。

6.学生讨论:一部分学生认为水变冷的速度是一样的,所以现在比较冷的说明刚刚就是比较冷的;另一部分学生认为水变冷不是一直是一个速度,可能有时快,有时慢等等。

(二)设计探究方案

1.提问:我们可以怎么研究这个问题?

2.生1.:把一杯热水放在桌上,观察它的温度变化。

生2:先记下水的温度,再每过1分钟测量一次温度,记下来。

3.PPT出示,请学生总结:

①将温度计的液泡完全浸没在水中,待液柱不再上升,读出示数,作为“0分钟”时的温度;

②每隔2分钟读出温度并记录。

温馨提示:

(1)安静观察

(2)真实记录

4.提问:关于实验,老师还有几个需要注意的问题,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PPT出示:

①测量过程中,温度计能不能从烧杯中取出?

②实验所需材料有哪些?

③小组内如何分工合作完成实验?

5.学生分组讨论后汇报并说明理由:温度计不能拿出水面。

6.出示温度计夹和铁架台:为了固定温度计,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专门固定温度计的铁架台和温度计夹,按顺序安装装置。还需要什么器材?

7.生:计时器/秒表

8.活动要求,出示记录单:老师统一为大家计时,请大家分配好搭建装置、读数、记录、画图等工作。

(四)实验探究并记录

1.分发实验材料。

2.学生完成实验,并记录、分析数据。

(五)分析数据并总结

1.学生汇报数据和结论。

2.我们发现用表格记录的数据不方便我们观察,老师教你们学习一种新的处理数据的方法。我们将这些数据绘制成曲线图我们来看看。(教师讲解曲线图各部分代表的意义。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数据绘制曲线图)

3.师生共同总结出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变化规律——先快后慢。【板书:热水变凉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水温变化的规律,设计实验、猜测,并将数据以画图的形式更直观地表达,总结规律。教学中重点讨论了实验方法,从学生自己讨论出粗略的操作方法,到教师提出细节问题,学生讨论并思考解决办法,引导学生学会设计实验、考虑细节,教会学生合理利用测量工具,以及分析处理数据的能力。]

四、拓展延伸

1.启发:如果继续观测,会有什么结果呢?

2.学生测量、猜测:会都跟室温差不多。

3.提问:你准备怎么研究这个问题?课后小组讨论,一起试一试验证你们的猜想!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乐于思考相关的科学问题,并鼓励学生设计实验,学以致用,让学生体会探究的乐趣、掌握探究的方法。】

【板书设计】

1.冷热与温度

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表示

测量工具:温度计

单位:摄氏度(℃)

热水变凉温度下降先快后慢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02热胀冷缩教案教学设计

2热胀冷缩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与实践,掌握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与分析,知道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3.能够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重点

认识到液体、气体、固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液体、气体、固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水槽、烧瓶、胶塞、细玻璃管、高锰酸钾水溶液、气球、温度计、铜球实验装置、酒精灯、火柴。

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一课,我们探究了热水在变凉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规律。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使用温度计测量热水的温度,发现温度计放在热水中,液柱会上升,放在冷水中液,柱又会下降。

2.教师相机出示课本第4页上面两幅图。引导学生看一看。重点引导学生注意温度计在热水中液柱上升,在冷水中液柱下降。

3.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温度的高和低对温度计中的液柱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这方面的问题。

板书课题:2热胀冷缩

二、学习新课

活动一:研究液体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

1.教师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水受热和受冷时,它们的体积会有变化吗?又会有怎样的变化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讨这个问题。

2.出示问题:水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同学们,你认为水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是变大?还是变小?或者是不变?请大家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预测。

3.学生预测。

出示课本第4页下面的一幅图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进一步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方法以及实验注意点。

4.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和配套的瓶子、红颜色的水、水槽、热水、冷水等等。

实验方法:

①准备一个中间插有空心管的胶塞和配套的瓶子。

②往瓶里加满染了颜色的水,用胶塞塞紧瓶口。

③把瓶子放入水槽中,记下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

④往水槽里加热水,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有什么变化。

⑤把瓶子放入冷水水槽中,观察空心管里水面的位置又有什么变化。

实验注意点:

玻璃管的粗细是影响实验效果的重要因素,玻璃管越细,液柱高度的变化越明显。

要用加入色素的水做这个实验,便于学生观察。

在使用热水时注意安全。

在这个实验中,有时实验现象不太明显,因此大家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力要集中,观察要仔细。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进行指导,提醒学生注意填写好实验报告。

6.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实验情况,说一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预设:

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玻璃管内液面上升,放入冷水中,玻璃管内液面下降。

实验结论:液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活动二:研究气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

1.教师引导:我们刚刚探究了水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变化的规律,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气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情况。

2.出示问题:空气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3.引导: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做出自己的推测。

学生预设:空气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受冷时体积会缩小。

下面我们也来通过实验验证一下我们的预测。

4.出示课本第5页上面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上面的实验设计,了解本次实验所需的材料、方法步骤以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烧瓶、水槽、热水、冷水、气球等等。

实验方法:

①把气球嘴套在玻璃瓶口。

②将瓶子放入热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③再将瓶子放入冷水中,观察气球的变化。

实验注意点:

做完受热实验后,立即将烧瓶放入冷水中做受热实验,这样实验的现象会明显一些。

同样本次实验要填写好实验报告。

5.学生分小组进行本次实验,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做适当的提醒。

6.全班交流,说一说本小组的实验情况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

实验现象:放入热水中,气球鼓起来了,放入冷水中,气球变瘪了。

实验结论:气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活动三:研究固体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的变化

1.教师引导:刚刚我们研究了液体和气体受冷和受热时体积的变化,我们发现无论是气体还是液体,受热时体积都会膨胀,受冷时体积都会缩小。那么固体受冷和受热时,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呢?

2.出示一个小铜球,引导:下面我们就通过这只小铜球来探究一下,固体受热和受冷时体积会有怎样的变化?

3.出示问题:铜球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会有什么变化?

4.同样的。下面先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预测。

学生预测:铜球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冷却后体积会缩小。

小铜球在受热和冷却后,体积究竟会有怎样的变化?我们仍然要通过实验来验证。

5.出示课本第5页最下面的有关铜球实验的文字和图片,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读一读相应的文字,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小铜球、铁圈、酒精灯、水槽、冷水等等。

实验方法:

①观察常温下铜球通过铁圈的情况。

②给铜球加热后,观察铜球是否能通过。

③将铜球放入水中冷却后,再试着让它通过铁圈。

6.教师指导并强调酒精灯的使用。

出示酒精灯,引导学生认识酒精灯,了解酒精灯的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

出示课本第6页上面有关酒精灯使用方法的图片和文字,学生仔细观察这4幅插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①打开灯帽,将灯帽竖放在灯旁。

②用点着的火柴从灯芯下端自下而上斜向点燃酒精灯。

③把被加热物体放在火焰的外焰上加热。

④加热完成后,用灯帽自灯芯右上方斜向盖灭火焰,然后取下灯帽再盖一次。

教师和学生一同学习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一步强化学生正确使用酒精灯的意识。

教师演示酒精灯的使用方法,一边演示一边强调使用注意点,各小组同学在小组内按照步骤练习使用酒精灯,确保每位同学都能安全使用酒精灯。

教师引导:此项实验,要求我们认真细致做好每一个实验环节,才能完满的完成实验,得出实验结论。

7.教师进行演示实验,边演示边强调实验方法和注意点。

8.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9.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本小组的实验情况,说一说看到的实验现象以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预设:

实验现象:加热铜球,铜球不能通过铁圈,冷却铜球,铜球又能通过铁圈了。实验结论:固体受热时体积膨胀,遇冷时体积缩小。

10.实验总结

教师引导:同学们,刚刚我们一连做了三次实验,分别探究了液体、气体和固体在受热和遇冷时体积的变化情况。请同学们回顾一下我们在实验中得出的结论。

11.学生回顾实验,并且说一说三个实验中得出的实验结论。

12.出示课本第6页的一段文字

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会膨胀;遇冷时,体积会收缩。这种现象叫作热胀冷缩。

读一读这段文字,初步了解固体、液体、气体在遇冷和受热时,体积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了解什么是热胀冷缩。

13.教师强调这段话中的“绝大多数”4个字能否去掉?

预设:“绝大多数”这4个字是不能去掉的,绝大多数表明并非所有的物体都有热胀冷缩的特点,也有一些特别的物体没有热胀冷缩的特点。因此我们在科学中语言表达要注意严谨。

活动四: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在生活中的运用

1.同学们,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这些现象。

2.出示课本第6页下面三幅图片,学生仔细观察,了解图中三幅图片的内容。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

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

夏天架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

3.同学们,这些生活现象我们能够用今天学到的热胀冷缩的性质来解释吗?

预设:

夏天温度高,轮胎内的气体受热膨胀,容易爆胎。

把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乒乓球内气体受热膨胀,可使瘪的乒乓球重新鼓起来。

如果夏天架电线时拉得太紧,到了冬天电线遇冷收缩,就会绷断。

4.无论是轮胎在夏天容易爆胎,瘪了的乒乓球放到热水里能够复原,还是夏天夏电线时电线不能拉得太紧,都是因为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除了我们书上提到的这三种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之外,你还知道有哪些现象与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有关?

预设:

温度计就是利用热胀冷缩最简单的例子。因为水银的膨胀系数比较大,变化较明显。人们就把水银或酒精,导入密封的玻璃管,用来测量温度。

铁路专家研究发现,钢轨温度每升降1℃,每1米钢轨就会伸缩0.0118毫米。所以,钢轨之间都预留了缝隙,中国铁路的铁轨接头之间的缝隙在18毫米之内。

人行道的地砖每块之间还留有空缝。

有的门在夏天很紧,开关不方便。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三个实验分别探究了液体、气体和固体在受热和受冷时体积的变化,明白了绝大多数物体在受热时体积都会膨胀,遇冷时体积都会收缩,这种现象叫做热胀冷缩,同时我们还知道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体现了热胀冷缩的现象。课后,请同学们留心观察我们的生活,看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出现了热胀冷缩的现象。

2021新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03水受热以后教案教学设计

3水受热以后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描述,知道水受热以后形态会发生变化。

2.通过测量与分析,知道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

3.通过比较冰、水、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知道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教学重点

了解融化和沸腾的条件。

教学难点

利用曲线图,分析冰融化和水沸腾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铁架台、三脚架、酒精灯、石棉网、温度计、烧杯、冰块、秒表。学生分组材料:实验记录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地球上江河湖海的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知道我们的地球上绝大多数是江河湖海,江河湖海中蕴藏着大量的各种形态的水。

2.今天这一课,我们来探讨水受热以后会有怎样的变化。板书课题:3水受热以后

二、探究

活动一:交流冰、水和水蒸气之间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1.出示课本第7页上面两幅插图,引导学生看一看,教师提问:同学们,在这两幅插图中,你能看到水了吗?

预设:冰、水和水蒸气都是水。

2.那么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吗?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3.出示冰块、一杯常温水、一杯热水,引导学生看一看,仔细观察,体会冰、水和水蒸气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教师提醒:再找冰、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时,我们可以运用多种感官,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手摸等等各种方法。

预设:

冰、水、水蒸气的相同之处:无色、无味、透明……

冰、水、水蒸气的不同之处:冰有固定形状,不会流动,是固体;水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液体;水蒸气没有固定形状,会流动,是气体。

5.出示课本第7页的一句话

冰受热后从固态变成液态,这种现象叫作融化。

6.学生齐读这句话,理解什么是融化。

7.教师讲解,冰是水的固体形态,我们称之为固态,水是液体形态,我们称之为液态。从固态冰变成液态水,需要的条件就是加热。

活动二:研究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

1.教师引导:冰融化成水的过程中,温度会有变化吗?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出示课本第7页下面的一幅图,学生仔细观察这幅图,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及注意点。

3.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支架、三脚架、酒精灯、冰、温度计、等等。

实验方法:

①取少量冰,测量它的温度。

②用酒精灯加热冰,每隔1分钟测一次温度,直到烧杯中的水温达到10°C时为止。

③将测得的数据记录下来。

实验注意点:

(1)强调酒精灯的使用

教师引导:上一课我们使用了酒精灯,大家还记得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注意点吗?

全班同学一起回顾酒精灯的使用方法及使用注意点。

(2)温度计的使用

教师引导:除了酒精灯,温度计在使用时也要注意使用方法,请同学们再次回顾之前的学习的知识,想一想温度计在使用中要注意些什么?

教师小结:在本次实验中安装加热装置时,要注意温度计不能碰到烧杯的底部和烧杯的内壁,另外烧杯中的冰块要盖过温度计底部的红色液泡。

4.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实验报告,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且相机加以指导。

5.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说一说看到的实验现象及得出的实验结论。

6.分析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曲线图

(1)出示课本第8页上面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曲线图,初步了解冰融化的温度变化情况。

(2)出示旁边的三个问题,学生读一读三个问题,并思考和交流。

问题1:冰融化前,温度是否持续上升?

问题2:冰开始融化时的温度是多少?

问题3: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3)学生交流,教师小结:通过刚才的实验及我们的分析,我们知道冰融化前,温度持续上升,当温度达到0摄氏度时,冰开始融化,并且在融化的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

活动三:做水沸腾实验,观察记录并分析水和水蒸气状态转化的特点

1.教师引导:大家平时都有烧水的经历,大家有观察过水沸腾时的样子吗?知道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有哪些变化吗?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2.首先请大家来预测一下水沸腾后会出现什么现象?它的体积和温度有什么变化?

学生预测:

给水加热,水就会沸腾,在水沸腾之前,温度会持续上升,水沸腾之后,温度不再持续上升,水沸腾之后,水的体积会变小。

同学们预测的是否正确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3.出示课本第8页的实验图片,引导学生看一看,并读一读旁边的文字,初步了解本次实验的材料、方法以及注意点。

4.全班交流

实验材料:酒精灯、支架、三脚架、烧杯、水、温度计等等。

实验方法:

①加热前,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

②用酒精灯继续加热烧杯中的水,每隔1分钟测一次水温,直到水沸腾。记录所测得的数据。

③水沸腾后4分钟,停止加热,待水面平静后,观察、记录烧杯中水面的位置。实验注意点:在本次实验中,给水加热到沸腾状态,一定要注意安全。

5.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填写好活动手册上的实验报告,并且思考下面的4个问题。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实验情况,并相机加以指导和提醒。

6.全班交流,各小组汇报实验情况,展示本小组画出的水沸腾前后的温度变化曲线图。

7.出示课本第9页上面的水沸腾前后温度变化曲线图,按照要求先把点连成线,再分析并且回答下面的问题。

预设:

水沸腾前,温度持续上升,当温度达到100摄氏度时,水开始沸腾,但是在沸腾的过程中,温度不再持续上升。停止加热后,能够发现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

8.交流研讨:烧杯中的水面为什么会下降呢?水去了哪里呢?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行小结:停止加热后,烧杯中水面的位置下降了,是因为产生了水蒸气。

9.出示课本第9页的一段文字

在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C时,水会沸腾,并产生大量气泡。水沸腾时的温度叫作水的沸点。

10.学生认真朗读这段文字,了解水的沸点,知道水的沸点的含义,并且知道100摄氏度是水的沸点,当水达到水的沸点时,水就会沸腾。

活动四:讨论水烧开后产生的现象及原因

1.同学们,你们见过烧开的水吗?烧开的水有什么现象呢?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现象呢?

2.出示课本第9页下面这幅图,引导学生观察这幅沸腾的水图片,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这个问题并回答。

预设:

现象:水壶里的水变少了,产生了大量气泡;在壶盖和壶把手上有水珠形成。原因:分别发生了沸腾和凝结(对于凝结,只要能说出有水珠出现即可,为下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三、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探究了水受热以后的变化,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冰、水和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冰是固态,水是液态,水蒸气是气态,三者之间是会互相转化的,并且我们通过实验,探究了冰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以及水沸腾前后温度和体积的变化。课后,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水沸腾时会有哪些现象?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进一步巩固本节课的所学的知识。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2016——2017第二学期) 科 学 教 案 四(1)班陈磊

教学进度表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瞧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您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与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 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就是正电荷或都就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与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 教案全册 Revised as of 23 November 2020

粤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教科书有四个单元:“光”“生理与健康”“物体的运动”和“常见的力”。 二、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努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亲近科学、运用科学,把科学转化为对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导,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中获得科学知识,增长才干,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继续指导、引导学生学习运用假设,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注重观察实验中的测量,特别是控制变量、采集数据,并对实验结果作出自己的解释,学习建立解释模型,以验证自己的假设。 4、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细心、注重证据、敢于质疑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5、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现代科技的发展。 三、学生情况分析: 进人四年级以后,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明显增强。学生已掌握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并能以自己的方式观察到许多细节的地方,兴趣浓厚,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在进行着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强。但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实践运用。大部分学生知识面不广,勤于动脑的同学占的比例不是很大。还有的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这现象尤为突出。因此,本学年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至关重要的时期。教学中要因势利导,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养成尊重客观事实、注重证据、大胆质疑的科学品质和思维方式,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学习质量。 四、教学措施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主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只有充分了解学生在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的思维变化,才能做出正确的教学判断,并避免客观事实与学生的想象混淆。 2、指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比较和描述。教科书中涉及了大量的观察、比较活动,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发现观察对象在属性、结构、功能、关系等方面的特点,是学生建构科学概念的重要认识基础。

(完整word版)苏教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doc

第一单元关心天气 1、今天天气怎么样 教学目标: 1、会设计简单的天气符号,记录天气情况。 2、了解自己遇到的天气情况:雨天、雪天、阴天、下雾天、雷雨等等。 3、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符号。 4、认识天气预报,并能从天气预报中读到有用的天气信息。 教学重点:认识各种各样的天气符号。 教学难点:学会阅读天气预报,并能从天气预报中读到有用的天气信息。教学准备:天气符号的图片、教学当天本地区的天气预报情况。预习要求:关心当天的天气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小诗: 关心天气 呼呼呼,起风了, 哗哗哗,下雨了, 雨停了,云散了, 太阳出来了! 走到户外, 去看天上的云彩;

挽起腿, 去路的水花。 2、引学生一。 3、教小:首小了下雨之后,孩子去外活的情 况。一般来,孩子是最关心天气的了,因天气好了孩子才能 出去玩。那么,今天,老和大家一起来关注一下今天天气怎么。 4、板: 1、今天天气怎么() 二、天气符号 1、同学,今天你有没有注意一下天气怎么呢? 学生一今天的天气情况。 啊,看子大家都关注了今天的天气。除了用言来描述今天的 天气,我可以最直的符号来表示今天的天气。 2、教指学生符号,天气情况。 : A、天气晴朗,引学生:大家看看今天的天气是(晴天),你得用什么符号来表示适合呢?从而学生明白天气晴朗的候,天空中有一个大大的太阳,我可以用什么来表示一个大大的太阳呢? B、天气不好,天空中云很厚,引学生想想用什么来表示云 呢? C、如果是下雨天,再引学生想一想,怎么表示下雨呢? ???? 3、学生笔开始的天气符号,今天的天气情况。

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设计情况,并且做适当的指导。 4、学生把自己设计的作品,拿到展示台上面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全班评价并从中选出优秀作品。 教师小结:看了大家设计出来记录天气情况的简单符号,老师非常高兴,因为大家的符号设计得非常的漂亮。 5、小提示:同学们,今天外面有风吗?大家有没有感觉到风? 风大不大?(有风,但是不大)那我们怎么来记录看不见的风呢? 学生交流讨论。 6、教师小结:我们在记录天气情况的时候,仅仅画上太阳,雨 点或者白云,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加上风等一些其他的因素,这样记 录的天气情况才更完整,更符合实际情况。 三、认识天气符号 1、教师谈话:同学们,今天的天气情况,我们已经了解过了, 并且我们也设计了简单的符号,记录了今天的天气情况,那么同学们还遇到过哪些天气情况呢? 全班交流讨论。 雨天、下雪天、阴天、下雾天、雷雨天、大风天等等。 2、教师出示书本的第三页的四幅图片,引导学生欣赏这些图片 了解一些天气情况。 书本第三页上面的四幅图,分别是雪、雷雨、阴、雾四种天气。 3、认认识天气符号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天气瞬息万变,千变万化,所以,所以光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1.1光的来源和传播 1.2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1.3凸透镜成像 1.4光与颜色 2.1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2 声音的强弱与高低 2.3声音的传播 2.4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3.1电和我们的生活 3.2手电筒的秘密 3.3串联与并联 3.4安全用电 4.1电磁铁的性质 4.2电磁铁的磁力 4.3电磁铁的极性 4.4电磁铁的应用

1.1光的来源和传播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结合实例理解光源概念,并能对不同光源进行分类。能在自主探究和老师的引导中,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科学认识。 2.过程与方法 在猜想和实验的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描述的方法进行探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探究学习,体会实验在进行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乐于通过合作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描述、猜测、动手探究,得出“光是沿直线传播”这一结论。 难点:能根据自己的猜测假设,尝试动手探究并作出解释。 三、教学准备 视频、带有小孔的纸板、手电筒、夹子、蜡烛、纸屏、实验报告。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问题导入 1.活动:看一看。 (多媒体播放视频,半分钟)夜晚中的城市,五光十色,灯火通明。 教师提问:大家看完之后有什么感受?学生思考回答(美、亮)。 教师提问:大家觉得最美的是什么?学生思考回答(灯光)。 教师提问:如果没有了光,那么会怎样?学生思考回答(什么都看不见)。 没有了光,我们的世界就会一片黑暗,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走进光的世界,进行一次奇妙之旅。 (二)思考讨论,活动探究 1.光的来源 (1)提问:哪些物体会发光呢?各小组轮流发言,教师把发光的物体的名称写在黑板上。(太阳、月亮、电灯、火、蜡烛、镜子、萤火虫等。) (2)提问:这些都是光源吗,例如月亮,例如镜子它们真的会发光吗?学生有人回答不是,这是光的反射造成的。教师予以鼓励的评价,课外知识真多,真棒!

最新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第 1 单元磁铁 1、磁铁能吸引什么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 1. 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过程与方法: 1. 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2. 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教学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教学准备:磁铁、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铝片、木片、塑料片、弹珠、纸片、布条。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1、小魔术:出示一个乒乓球,一张纸。问:谁能让乒乓球定在纸上? 教师演示。 2、提出问题: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 揭题、板书:磁铁设计意图磁铁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物体,大多数学生玩过磁铁,对磁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教学开始,创设“小魔术”的情景,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新知的欲望。“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 ”,这正是小魔术产生的效果。“小魔术”、“小实验”等是孩子最喜欢看的,它激起了学生浓厚的探究兴趣,从而顺利地引出了本堂课的研究对象──磁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 活动一: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1) 师:磁铁为什么叫它吸铁石? 它只会吸铁吗? 生:因为它会吸铁,好像别的都吸不住的。 生:不一定,好像别的也能吸。(引发学生冲突。) (2) 师: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师:你们说得对,科学研究不能光凭感觉,得用事实说话! 那就请大家亲自动手,来检验一下,老师在工具盘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大家用这些材料做实验,并把实验的情况和发现记录在练习册的表格里。当然,如果你觉得这样做还不够过瘾,还可以在教室里寻找其他材料做实验。 (3) 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4)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教师补充课题:有磁性 设计意图 科学的魅力就在于让学生亲自去尝试,去体验,去感悟,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过程,是本课的立足点之一,磁铁能吸铁这一知识学生习以为常,但要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研究要用事实说话,并能亲自去证明,就要花一番功夫了,上述实验就是让学生在大量的事实面前感受到磁铁到底能吸什么。学生对磁铁的了解虽然是比较丰富的,但也是零碎的,来源也是各不相同的,学生各人的认识水平与自主探究的水平都是有差异的,教师提供给学生材料,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记录,既让学生有了一定的探索自由度,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又给了学生合作的机会。教师在恰当的时机充分发挥了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促进学生探究活动的深入进行。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研究身边的科学,即拓展了孩子们的研究空间,又解放了学生的思想。 (三) 活动二: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 1、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堆硬币,可哪个硬币是铁制成的呢? 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呢? (出示硬币,学生猜测。) 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辨别铁制成的物体吗?学生指出:可以用磁铁来检验,因为磁铁能吸住铁。 3、哪种硬币里含有铁的成分呢? 为什么有的硬币能被磁铁吸住? 而有的硬币又不能被磁铁吸住呢? 想进一步了解硬币吗? (出示小资料:硬币的成分,学生认真阅读。)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学会用磁铁来辨别一些铁制成的物体,这是从探究和应用方面来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这一科学概

新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1 / 99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电”、“新的生命”、“食物”和“岩石和矿物”四个单元组成。 “电”单元是从“什么是电”开始的。学生对静电有比较丰富的生活体验,让他们适当地了解一点有关电荷的知识,可以使后续课中电流、电路的学习更有基础。这一单元将通过与电相关内容的实验、交流、预测、检验、测量和推理、解释等活动,使学生形成关于电的初步概念,同时获得一些基本实验操作技能。 “新的生命”单元是从“观察油菜花”引入的。由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的系列观察活动,过渡到动物的卵、繁殖的观察和研究,从而使学生获得植物和动物如何繁殖新生命的认识,并形成关于生命的一系列发展性概念。教科书中的观察实验,特别是一些探究性的实验,都是在支撑有关生命概念的建立,并在此过程中使学生获得对生命的理解。 “食物”单元通过对一天中所吃食物的回忆和分类,引起学生对饮食的关注,发现自己在饮食中的不良习惯,并在以后的生活中,能科学、合理、均衡地饮食。 食物的变化和获取食物信息方法的研究也是在帮助学生进一步 认识事物的特征及其变化规律。 “岩石和矿物”单元是学生初次对构成地球固体物质的探究。通

过对岩石、矿物的观察、分类和描述,使学生形成关于地球物质的一般性概念,并对保护、开发和利用地球资源的重要意义有进一步的了解。 二、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已对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能力有了一定的了解。学生已掌握了许多的科学知识和科学的方法,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有一定的发展。对科学探究活动非常喜欢,已经具备初步的探究能力、动手能力。另外,学生在进行观察、提问、假说、预言、调查、解释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时,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得到大大的增 2 / 99 强。可以说:学生对科学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求知欲和参与科学活动的愿望已明显增强。 但是,由于学生年龄的局限,观察的深度、准确度还不够,观察或描述的方法还不会较好运用。在开展探究活动时,课堂上常有耗时低效的现象。另外,由于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在本学科上所能投入的精力有限,有些活动只是形式上的走过场,部分学生只是喜欢凑热闹而没能深入研究。 在评价体系的研究方面,采用单元考核、常规积分、小组互评的评价方法。 本学期打算学习网上其他科学老师的好的评价方法。采用积分晋级制,开学初就将积分表张贴于实验室墙上,对于学生带好材料、

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1、各种各样的岩石 ·科学概念 1、诱发学生对岩石的原有认识,建立岩石的初步概念;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软硬、轻重、颗粒大小、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 2、岩石可以按照不同的特点分成不同的类别。 3、不同的分类标准其分类的结果也可能不同。 ·过程与方法 1.学生能够以个人参与或小组参与为形式,获得在附近寻找岩石的亲身经历。 2.在课堂中能够综合运用感官对岩石进行直接的观察,让孩子经历观察岩石特点的活动过程,获得观察岩石的基本方法及技能。并能描述自己观察的岩石。 3.能以岩石的某种特点为分类标准给岩石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 2.从欣赏自然界中的石头美景获得美的体验,从而热爱大自然。 3.让孩子获得丰富的研究岩石的愉悦情感。 教学重点:用一些标准给岩石分类。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岩石,能想出不同的分类方法。 教学准备: 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形式,收集各种各样的岩石。教师也应该准备大量的常见的一些岩石,同时还可以准备一些本地区常见的岩石。 教学过程: 一、引入 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关于地表岩石风貌的录像片,和提供一些典型的图片。 1、岩石是地球的主要组成部分,到处可见。你平时在哪些地方看到过岩石 2、你玩过岩石吗你是怎么玩的 3、从今天开始,我们要研究岩石。出示课题:各种各样的岩石 二、探究过程

(完整版)最新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下册教学设计

第1课磁铁能吸引什么 【科学教学目标】 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 2.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 3.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 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器材准备】 磁铁、铜钥匙、铁钥匙、铁钉、回形针、铝片、木片、塑料片、弹珠、纸片、布条。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激发兴趣 1.小魔术:出示一个乒乓球,一张纸。问:谁能让乒乓球定在纸上?教师演示。 2.提出问题:乒乓球怎么会粘在纸上呢?揭题、板书:磁铁 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 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 ( 1)师:磁铁为什么叫它吸铁石?它只会吸铁吗? 生:因为它会吸铁,好像别的都吸不住的。 生:不一定,好像别的也能吸。(引发学生冲突。) (2)师:要研究清楚这个问题,我们要怎么做? 生:做个实验就清楚了。

师:你们说得对,科学研究不能光凭感觉,得用事实说话!那就请大家亲自动手,来检验一下,老师在工具盘里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材料,请大家用这些材料做实验,并把实验的情况和发现记录在练习册的表格里。 (3)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4)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得出磁铁主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教师补课题:有磁性。 (二)活动二: 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 1.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磁铁能吸引铁材料制成的物体,那么,如果老师用这些物体将磁铁和铁隔开,磁铁还能吸住铁吗?( 教师出示:木片、纸片、塑料片、铝片、布片。) 2.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探究活动中去。 3.学生充分汇报。 4.根据刚才的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结论? 教师板书:磁铁隔着一些物体能吸住铁。 5.这里的“一些物体”指一的是不是铁材料制成的物体。因为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会研究到的。当然如果你们现在感兴趣的话,可以回家做一做实验,然后把实验结果告诉给老师,好吗? (三)活动三: 哪些物体是铁做的? 1.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一堆硬币,可哪个硬币是铁制成的呢?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老师呢?(出示硬币,学生猜测。) 2.有没有更好的办法来辨别铁制成的物体吗? 学生指出:可以用磁铁来检验,因为磁铁能吸住铁。

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二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5 课动物的家教学目标 1、能仔细观察各种动物家的形状、构造、材料等特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2、对科学学习感兴趣,喜欢小动物、爱护小动物;乐于参加帮助动物生活的制作活动,在活动中能与同学很好地合作。 3、了解各种动物家的特点,学会一种鸟巢或其它动物生活用品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能仔细观察各种动物家的形状、构造、材料等特征,比较它们的相同和不同教学难点了解各种动物家的特点,学会一种鸟巢或其它动物生活用品的制作方法。 教法、学法实验讨论观察教学用具课件教学过程教师教学活动学生学习活动 一、导入新课课件演示:天黑了,小朋友们都回到了家里。 1、提问: (1)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家,你认为你的家哪好呢? (2)动物们有没有他们的家? (3)它们的家建在什么地方?它们的家有什么特色?是用什么材料建造的?关于动物家的问题我实在太想知道了,你们呢?

2、今天我们就谈谈动物家的事情,好吗? 二、教授新课 1、提出问题(1)今天我们请来了这些动物:课件出示几种熟悉的小动物。你们知道它们的家分别都在哪吗? (2)各组讨论。 (3)把讨论的结果告诉大家。 2、解答问题 1、汇报 XXXXX: 这些小动物的家我们都知道了,那你知道它们的家最有特色的地方分别是什么? 2、师生共同学习研究讨论。 3、教师小结:很多动物搭建的家都非常的有特色,还有很多有趣的故事,我们一起去听听。 4、课件:听奇奇讲故事。 (1)写一首关于家的诗。让学生以诗的形式,描述自己知道了哪些动物的家,表达爱护小动物,帮助动物,人类和动物和睦相处等情感。 (2)、让学生选择一种动物,帮它们安个家。 三、想一想、议一议让学生以诗的形式,描述自己知道了哪些动物的家,表达爱护小动物,帮助动物,人类和动物和睦相处等情感。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35229

新版教科版四年级下册 科 学 教 案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一、单元教学意义 当我们轻轻闭合开关:电灯就会发出光,收音机就会播放动听的乐曲,电视机就会呈现五彩缤纷的画面……这一切对我们来说似乎早就习以为常了。 电的大规模应用,是基于人类对电的不断探究。孩子们也对电感兴趣。这一单元将借助导线、灯泡、电池等电器元件和许多有趣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建立有关电的初步概念,促进他们对科学探究的理解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本单元的第1课“生活中的静电现象”,学生将首先对身边的静电现象开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动。静电现象在学生们的身边经常会发生。在这一课中,他们将知道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作用下,发生电荷转移而形成的。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如果电荷能持续地向一个方向流动,就会产生电流。这些是学生们建立电概念的基础。 接下来在“点亮小灯泡”“简单电路”“电路出故障了”三课中,学生将开展对电路的研究。用一根电线和一个电池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活动看似简单,但四年级的学生仍会津津有味地参与到活动中。他们将在活动中认识电、电路,想象电流是怎样流动的。而在一次次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实验中,他们会提出更具挑战性的任务,并尝试着用更多的连接方法使小灯泡亮起来。电池盒和小灯座的使用将使他们连接的电路更加稳定,并便于操作。为了“让更多的灯泡亮起来”,学生将探索不同电路连接方式对小灯泡的影响。在电路中,如果某个地方连接不好或者某个电器元件出了问题,都有可能导致灯泡不亮。“电路出故障了”一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寻找电路故障的过程中,将自制的“电路检测器”做为重要的检测工具。同时,在此过程中,学生们将形成关于电的一些重要概念,如“电是一种能源,它能使物体发光、发热”“要使小灯泡发光,电必须流经包括电池在内的完整的回路”“用相同的材料可以连接不同的电路”等。 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导体和绝缘体”,将使学生对身边物质性质的认识得到发展,同时对电的理解也得到加深。 本单元还在导体与绝缘体的认识基础上,安排了“做个小开关”一课,旨在使学生把已形成的电路概念进一步发展为一个“可以控制的电路”,同时也深化对导体和绝缘体的认识。

教科版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全册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 修文县小箐乡中心小学备课教案(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教师:熊维中 教科版修订版四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人教版科学二年级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教案 2011――2012学年度 第二学期 二年级

教学设计安排 教学内容设计者备注 第一单元 第二单元 第三单元 全册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 一、交通工具 自行车的科学 1.认识各种各样的自行车 2.研究自行车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改进自行车 汽车的科学 1.观察、比较自行车与汽车的异同 2.研究汽车的的轮子 3.研究汽车座位下的安全带 4.研究汽车上的镜子 5.研究汽车车灯 6.研究汽车的更多秘密 7.组装、制作汽车模型 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 1.交通工具的分类 2.设计城市内的交通路线

交通工具的发展 1.搜集资料,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 1观察、比较塑料袋 2塑料袋能什么 一塑料袋3塑料袋摩擦带电实验 4统计家里塑料袋的使用量 5减少白色污染 1比较物体与镜子中成的像 2观察两镜子中成的像 二镜子3制作一个万花筒 4用镜子反光 1介绍钟表的特点和使用方法 2把钟表分类 三钟表3计时方法 4怎样知道时间 5古人的计时方法 6制作水漏 1比较瓶子的相同和不同 四瓶子2哪个瓶子装的水多 3解决乌鸦喝水的问题 1认识各种壶 五壶2研究壶嘴高度和壶身高度的关系 3研究壶嘴高低的秘密 4壶还有哪些秘密 1把拉链分类 2确定研究问题 六拉链3研究拉链 4拉链还能用在哪 5拉链和扣子、绳子的比较 一认识水1.观察水2.研究水是会流动3.研究水是没有形状4.辨别哪一杯是水 二水的游戏1.毛细现象的游戏2.水面变化的游戏3.吹泡泡游戏4.小船游戏5.沉浮游戏 三水与生活1.认识水的用途2.调查喝水量和用水量3.了解北京地区缺水的原因4.节约用水的方法5.认识节水龙头6.设计节约用水宣 传画 教学目标: 1、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听过程和乐趣,增长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独立思考和研讨做出个性化的分析和总结,自己对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 3、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完整学习任务,师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边教学活动。 4、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大胆地独立思考,提出别人未提出的的问题,想出新颖的解决问题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电 1·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 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 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1)静电既然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呢?认识正电荷和负电荷 2)进一步研究静电现象----小组研讨 解释前面的静电现象:如:塑料梳子梳理干燥的头发,梳子带负电荷,头发带正电荷,互相靠近时产生互相吸引的现象,所以头发就飘起来了。 3)用一块羊毛皮反复摩擦充气乞求的一个侧面,将气球的一个侧面靠近头发,发现了什么?(2人一个小组,一人操作,一人观察,后互换)小结:两个摩擦后的物体,有时相互吸引,有时互相排斥,跟我们前面所学的磁铁的现象类似,同一种电荷(都是正电荷或都是负电荷)互相排斥,不同种电荷(一正电荷和一负电荷)互相吸引。 2、让电荷流动起来 摩擦能使电荷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从而使物体带上正静电。带静电的物体中的电荷却不能持续流动。要形成电流就必须使电荷流动起来,需要具备动力,需要形成电路。 板书设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静电现象:正电荷、负电荷 电荷能流动起来 教学后记:

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案

1-1 骨骼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触摸感觉到皮肤下的骨头 2.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 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3.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 4.能够通过观察图片推测骨骼的作用 (二)科学知识 1.知道骨头存在于皮肤下的肌肉内 2.懂得人的骨骼是由206块骨构成的骨的总和 3.懂得骨骼有支持运动、支撑和保护的作用 4.知道手骨是由27块骨构成 5.知道骨的骨干里有骨髓和血管 6.知道骨的物理特点和生物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 2.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3.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骨骼有运动、支持、保护的作用 难点:拼人体骨骼图 三、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人体骨骼的相关电教资料片学生准备: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 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四、教学过程(1个课时)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请同学们都来摸摸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硬的东西,这就是骨骼。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实践活动: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 3.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4.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教科版小学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册)

希望小学 学科:科学下册年级:四年级 任课教师:___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电 1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 点亮小灯泡 3 简单电路 4 电路出故障了 5 导体与绝缘体 6 做个小开关 7 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第二单元新的生命 1 油菜花开了 2 各种各样的花 3 花、果实和种子 4 把种子散播到远处 5 种子的萌发 6 动物的卵 7 动物的繁殖活动 第三单元食物 1 一天的食物 2 食物中的营养 3 营养要均衡 4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5 面包发霉了 6 减慢食物变质的速度 7 食物包装上的信息 第四单元岩石和矿物 1各种各样的岩石 2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 3 岩石的组成 4 观察、描述矿物(一) 5 观察、描述矿物(二) 6 面对几种不知名矿物 7 岩石、矿物和我们

第一单元电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分析

第一单元电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静电现象是物质在外力的作用下电荷位置发生变化所产生的带电现象。 2.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同种电荷相互吸引,异种电荷相互排斥。 3.电荷持续的定向流动就形成了电流。 4.要使电流经过导线使小灯泡发光,需要有一个完整的电路。 5.使用相同的材料,可以组成不同的电路;用不同的连接方式连接的电路具有不同的特点。 6.有的物质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导体;有的物质不容易导电,这样的物质称为绝缘体。 7.开关通过连接和断开电路来控制电路中的用电器。 8.电是一种能量来源,能产生光和热。 过程与方法: 1.组装简单的电路。 2.在关于电的探究活动中,进行预测、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的结果。 3.用简单的电路图表示电路的连接方式。 4.制作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5.用电路检测器检验电路中的故障。 6.用电路检测器检验导体和绝缘体。 7.用电路检测器探究接线盒里电路的连接情况。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道安全用电的重要性。 2.激发探究电的兴趣。 3.发展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二、教学准备 气球、线绳,塑料梳子、碎纸屑、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回形针、小开关、红灯、绿灯、黄灯、具有4个和6个接线头的盒子、橡皮、木质材料(小木片、小木棒等)、金属材料、丝、棉、皮、各类布料(湿和干)、铅笔、钢笔和玻璃等。

1、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生活中有很多静电现象,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 2.带同种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异种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3.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 过程与方法: 根据已有知识,运用逻辑推理,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探究身边科学现象的兴趣。 教学重点:解释静电现象 教学难点:认识正负电荷 教学准备: 一把塑料梳子、碎纸屑、几个气球、绑气球的细线、挂气球的支架、静电现象的相关图片或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体验静电现象 1.引入 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现象,看老师的表演,问:靠近纸屑,可能会出现什么? 教师演示:用梳子梳干燥的头发,头发可能会怎样?----头发飘起来了。 头发为什么能飘起来呢?----出示课题: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2.体验静电现象 小组实验:拿出一根经过摩擦过的塑料棒,靠近碎纸屑。 发现了什么?----摩擦过的塑料棒能吸起碎纸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塑料棒经过摩擦,产生了静电,就把纸屑吸起来了。 3.生活中的静电现象 生活中的静电现象随处可见,你知道的有哪些? 二、认识电荷 1.不一样的电荷

四年级科学下册教案课件

四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科学》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以及主要特色在每一册的教师用书的前面都做了介绍,并且无论在哪一册上,内容都是一样的。老师们可以认真地看--看,仔细领会介绍的内容,并落实到平日的教学当中。在这里我就不一一细说了。我主要针对本册教材做简要概述: 一、内容概述 四年级主要围绕"运动与变化"这组统一概念,整合课程标准中科学探究、科学知识及科学态度、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本册围绕"运动"统整教学内容,以"运动"为主线,通过与运动有关的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内容的学习,帮助学生开始意识到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不断运动的世界,从而为下学期学习"变化的世界"奠定基础。共设计5个单元,19个课题。 "运动着的世界"是全册的起始课,目的是激发学生对观察事物运动现象的兴趣,感受自然界多种运动形式的奇妙。 "动物的运动"、"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昼与夜"4个单元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分别整合课程标准中生命世界、物质世界、地球宇宙世界中有关运动的内容。 "动物的运动"单元的目的是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观察并模仿动物运动的多种方式,逐渐养成坚持进行合理体育锻炼的习惯,能利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分析动物身体结构与运动功能的联系,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仿生产品。"位置与运动"单元通过学生亲历各种活动,能选择参照物,定性地描述一个给定物体的相对位置,认识地图图例,帮助学生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并能利用简单工具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不同时刻所经过的距离,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进入"力与运动"单元的学习,开始探究力与运动的关系,体验各种力作用的不同结果,通过实验帮助学生意识到力能改变物体运动状态。"昼与夜"单元有助于学生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探究一天中太阳运动的模式,测量记录一天中影子和温度的变化,激发学生关注昼夜变化对生物的影响。 "交通运输"是本册的综合单元,选择与"运动"密切相关的交通工具和运输,鼓励学生对常见交通工具进行分类,通过搜集资料了解交通工具的发展史,体会到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同时鼓励学生大胆设计未来交通工具,以主人翁的精神分析生活中的交通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展示会”是本册的结束课,为学生提供展示、交流本学期学习成果的舞台。 二、本册总目标 ●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并通过观察和实验,对物体运动的形式和状态进行判断;能利用简单工具测量物体运动过程中位置和时间的变化,并能利用语言或图表描述解释物体位置与运动的关系;能通过亲历各种活动,设计实验方案,探究位置与运动、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能将搜集到的资料制作成卡片。 ●能从自己的日常生活入手,对有关运动的现象、形式、状态等感兴趣;能提出自己最想研究的问题,并愿意与同学进行分工、合作,体验讨论与交流的乐趣;能实事求是地记录观察实验结果;能积极开动脑筋,大胆设计科技产品。 ●能发现动物不同的运动方式;能说出要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有参照物、方向和距离; 能说出常见地图的主要标识和功用;能举例说明各种力是怎样

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最新】(1)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 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冷和热 1 冷热与温度 2 热胀冷缩 3 水受热以后 4 水遇冷以后 第二单元地球、月球与太阳 5 地球 6 月球 7 太阳 8 太阳钟 第三单元昆虫 9 庞大的“家族” 10 养昆虫 11 探究昆虫的奥秘 第四单元繁殖 12 用种子繁殖 13 用根、茎、叶繁殖 14 动物的繁殖 第五单元生物与环境 15 生物与非生物 16 动物的庇护所 17 环境变化以后 专项学习像科学家那样2021

2021新苏教版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教学进度与 实验计划 ××小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班级:四年级任课教师:××× 一、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价值观 小学科学课程的总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并为他们继续学习、成为合格公民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生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保持和发展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究热情;了解与认知水平相适应的科学知识;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用科学语言与他人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形成尊重事实、乐于探究、与他人合作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的关系,具有创新意识、保护环境的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二)探究与兴趣目标 科学探究的8个要素: 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搜集证据、处理信息、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 科学态度目标: 探究兴趣、实事求是、追求创新、合作分享。 (三)科学思考能力 在教学中引导并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对社会与个人的影响,知道基本的科学方法,认识科学本质,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备一定的运用他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了解并意识到人类对产品不断改进以适应自己不断增加的需求;了解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具体如下: ①发觉与描述自然现象因果问题的能力觉察、产生和叙述另有假说和理论的能力。 ②产生逻辑预测的能力。 ③计划和实施控制实验测试假说的能力。 ④收集、组织和分析实验数据与相关资料的能力。 ⑤作出和运用合理结论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册科学包含五个单元,共17课,但是却包含了()个主要概念的分布: 1.用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测量物体的温度。 2.温度计的使用方法,连续测量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的温度,并运用图表将数据记录下来,发现一杯热水变凉过程中温度变化的规律。 3.绝大多数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运用物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当温度升高到 100℃时,水会沸腾,冰、水、水蒸气是同一种物质的不同状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