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能电池及应用

核能电池及应用
核能电池及应用

核能电池材料及核电池的应用

简介核电池,又称同位素电池,它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放出载能粒子(如α粒子、β粒子和γ射线)并将其能量转换为电能的装置。按提供的电压的高低,核电池可分为高压型(几百至几千V)和低压型(几十mV—1V 左右)两类按能量转换机制,它可分为直接转换式和间接转换式。更具体地讲,包括直接充电式核电池、气体电离式核电池、辐射伏特效应能量转换核电池、荧光体光电式核电池、热致光电式核电池、温差式核电池、热离子发射式核电池、电磁辐射能量转换核电池和热机转换核电池等。其中直接充电式核电池、气体电离式核电池属于直接转换式,应用较少。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是温差式核电池和热机转换核电池。核电池取得实质性进展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于其具有体积小、重量轻和寿命长的特点,而且其能量大小、速度不受外界环境的温度、化学反应、压力、电磁场等影响,因此,它可以在很大的温度范围和恶劣的环境中工作。目前已经在航天、极地、心脏起搏器等领域成功应用。随着太空探索的深入和对新能源的追求,人类对核电池也提出更高的要求。而核电池所用各种材料则与之也相辅相成地发展。

核能电池是利用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

1 原理简介

放射性同位素电池的热源是放射性同位素。它们在蜕变过程中会不断以具有热能的射线的形式,向外放出比一般物质大得多的能量。这种很大的能量有两个令人喜爱的特点。一是蜕变时放出的能量大小、速度,不受外界环境中的温度、化学反应、压力、电磁场的影响,因此,核电池以抗干扰性强和工作准确可靠而著称。另一个特点是蜕变时间很长,这决定了放射性同位素电池可长期使用。放射性同位素电池采用的放射性同位素来主要有锶-90(Sr-90,半衰期为28年)、钚-238(Pu-238,半衰期 89.6年)、钋-210(Po-210半衰期为138.4天)等长半衰期的同位素。将它制成圆柱形电池。燃料放在电池中心,周围用热电元件包覆,放射性同位素发射高能量的α射线,在热电元件中将热量转化成电流。

放射性同位素电池的核心是换能器。目前常用的换能器叫静态热电换能器,它利用热电偶的原理在不同的金属中产生电位差,从而发电。它的优点是可以做得很小,只是效率颇低,热利用率只有10%~20%,大部分热能被浪费掉。在外形上,放射性同位素电池虽有多种形状,但最外部分都由合金制成,起保护电池和散热的作用;次外层是辐射屏蔽层,防止辐射线泄漏出来;第三层就是换能器了,在这里热能被转换成电能;最后是电池的心脏部分,放射性同位素原子在这里不断地发生蜕变并放出热量。

2 发展史

第一个放射性同位素电池是在1959年1月16日由美国人制成的,它重1800克,在280天内可发出11.6度电。在此之后,核电池的发展颇快。

1961年美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探险者1号”,上面的无线电发报机就是由核电池供电的。1976年,美国的“海盗1号”、“海盗2号”两艘宇宙飞船先后在火星上着陆,在短短5个月中得到的火星情况,比以往人类历史上所积累的全部情况还要多,它们的工作电源也是放射性同位素电池。因为火星表面温度的昼夜差超过100℃,如此巨大的温差,一般化学电池是无法工作的。

3 核电池所用材料

一般来说,核电池结构最里边是其心脏部分,为放射性同位素,它不断地发生衰变并放出热量;同位素的外层为换能材料,在这里热能被转换成电能;接着是辐射屏蔽层,防止辐射线泄漏出来;最外边一般由合金制成,起保护电池内部结构和散热的作用。可见核电池所用材料涉及同位素放射源、能量转换材料、防辐射材料、散热材料等。由于其特殊的用途决定了所选用材料的特殊性。

3.1同位素放射源

同位素放射源在不同类型的核电池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尽相同。直接充电

式核电池是利用放射源发射的带电粒子来产生电势差;气体电离式核电池和辐射伏特效应能量转换核电池是利用其发射的粒子束对介质的电离作用来产生电势;荧光体光电式核电池是利用其发射射线诱发荧光物质发光后通过光电转换成电能;而热致光电式核电池、温差式核电池和热机转换电池则利用放射源产生的热能来实现能量转换。作为核电池的能量来源,同位素放射源都必须满足以下条件:半衰期长(以保证电池的长寿命)、功率密度高、放射性危险性小、容易加工、经济和易于屏蔽等。

根据放射性同位素放出的射线不同,可以将其分为α源、β源、γ源3类,其中适合作为核电池放射源的有近10种。包括γ源60Co; β源90Sr,

137Cs,144Ce 和147Pm; α源210Po,233Pu,241Am,242Cm 和244Cm 等。表1列出了核电池常用放射性同位素的一些参数。表2则给出了各种核电池目前所使用放射源的状况。

这些同位素单质或化合物通常用耐高温材料做成的外壳密封,一起构成核电池的能量核心。在空间应用中最为合适的放射性同位素的是α热源,如

238Pu 和210Po,它们的外照射剂量低,所需屏蔽重量小,可以大大节省火箭发射费用。238Pu 的寿命长,半衰期为87.7a,衰变时释放的能量为5.48MeV 。美国在空间飞行器上均使用238Pu 热源。就238Pu 热源的燃料形式而言,早期曾使用过金属钚(如SNAP-3B 和SNAP-9A),之后使用了氧化钚微球(如SNAP-19B 和SNAP-27)、氧化钚-钼陶瓷(如SNAP-19和百瓦级RTG),现今已发展为热压氧化钚(

238PuO 2)块(如通用型RTG)。 210

Po 的寿命短,半衰期仅为0.38a,衰变时释放的能量为5.35MeV,目前210

Po 主要是用于制作原型核电池。美国早期的原型温差式核电池使用的就是210Po,前苏联早期在核电池上也使用过210Po,而后着重用于发展反应堆动力。我

国于1971年研制的原型核电池采用的也是

210Po 放射源,总活度为1110Ci,产生热

能35.5 W,输出电功率1.4W 。 3.2 电能转换材料

核电池的发电机制各有不同,所用能量转换材料也不同。

直接充电式核电池的两个电极都选用金属,发射电子的一端为正极,接收电子的一端为负极。美国康奈尔大学科学家利用铜板和同位素63

Ni 板作为新型电池,在衰变时63Ni 会释放β粒子,失去电子获得正电荷,铜板接收β粒子带负电;外接负载构成回路时,镍铜电池便会开始工作,源源不断地产生电流,为负载提供电能。63Ni 半衰期达100a,按半衰期来算,该电池至少工作50a 。

气体电离式核电池的能量转换靠溢出功有差异的材料实现,一般高溢出功的材料有铂、氧化铅、钼和金等;低溢出功的材料有镁和铝等;放射性气体电介质通常为氚或85Kr 。若用二氧化铅(高逸出功)和镁(低逸出功)作为电极,开路电压可达1.5V 左右。

辐射伏特效应能量转换核电池、荧光体光电式核电池、热致光电式核电池和温差式核电池的发展都与半导体技术密切相关。随着半导体材料制造技术的提

高,使得这些电池的实际应用成为可能。例如,美国能源部提出的先进放射性同位素发电体系(ARPS)的开发计划中就包括热致光电式核电池,使用的半导体为

Ga-Sb 元件,另外,Ge 和Ga-As 元件可较好地满足要求。采用这种材料制造的核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比目前使用温差式核电池高出2—3倍,这一计划的实施意味着未来空间能源在输出同样的功率时,可以使用较少的放射性同位素原料,并大大减少电池的重量和成本。

温差式核电池作为一种成熟的核电池,所用的能量转换材料为热电材料,是核电池的重要部件,其功能是将放射性同位素衰变时产生的热能转变为电能。温差热电转换部分是由一些性能优异的半导体材料组成,如碲化铋、碲化铅、锗硅合金和硒族化合物等,把这些材料串联起来,P 型半导体元件和N 型半导体元件就作为电池的两极。它与周围介质之间的温差通过半导体温差热电元件转变为电势差,源源不断地发出电来。如将一个包含约11mg 的210Po 放射源密封在直径约10mm 的小球里,再与7个铬镍康铜温差电偶组成的核电池,其温差为78℃,开路电压为42mV 。迄今为止,美国空间领域应用的温差式核电池总共使用了3种类型的热电材料。早期均采用PbTe 作热电材料。后来研制了TAGS(Te,Ag,Ge 和Si)合金作P 型元件,N 型元件仍为PbTe,热接点温度可达500—610℃。近年来,在百瓦级温差式核电池和通用型温差核电池中又使用了新的热电材料SiGe,使热接点温度提高到1000℃。

3.3 密封保护材料

由于核电池的应用环境一般较恶劣,可能要经受住外部高温及低温的考验,而且为保障其安全使用,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否则就有可能发生泄漏,出现大的核污染事故。核电池的密封保护包括同位素放射源的包覆、能量转换层外的防辐射层和外壳。目前的密封保护材料主要包括金属合金、碳素材料及陶瓷材料。

1989年美国发射的“伽利略号木星探测器、1990年“尤里西斯号暠太阳极区探测器以及1997年克西尼号土星登陆器所用核电池的同位素放射源都是包覆后的燃料颗粒,它也可以用于空间放射性同位素加热单元。如图1为238PuO 2包覆颗粒,它是在238PuO 2核芯外包覆厚度为5μm 的裂解碳层和厚度大于10μm 的ZrC 层。然后将包覆颗粒分散在石墨基体中进行压制,由于石墨基体有良好的导热性

能,在压制过程中包覆颗粒分布不均匀不会影响热转换,通过每颗燃料颗粒的温降也仅仅0.01℃。压块中的燃料核芯可以有两种尺寸(300和1200μm),分别占颗粒体积的62.5%和72%(如图2所示)。裂解碳层采用CVD 工艺,以烃类气体(如乙炔、乙烯和丙烯等)为前驱体在流化床中进行包覆,为疏松结构,能储存238Pu放射时产生的He气,也能起到应力缓冲的作用。包覆的ZrC则是通过锆的有机化合物为前驱体热解而成,ZrC 层可以耐高温,也可以作为燃料释放He气的容器,有效防止了燃料的泄漏,提高了空间核电池的安全性。

Mohamed等设计的温差式核电池中,同样采用了热解石墨和ZrC包覆过的PuO2颗粒燃料压块作为热源。该压制块用Pt-30%Rh合金箔包覆。合金外部则为热解石墨层,作为绝热材料;热源最外部为缓冲层,所用材料为具有精细编织结构的碳-碳复合材料。外壳所用材料是铝合金,在外壳和热源之间填充多层绝热材料和温差转换材料。图3给出了Schock等设计的热光电转换核电池的结构,每个通用热源模块包括4个62.5 W的PuO2燃料团,密封在铱合金衬里中。其它的模块单元为石墨,其作用是为了在空间探测器发射前后及过程中发生事故时保护铱衬里的完整。其中包括两层致密碳层和一层缓冲碳层,它们用精细编织体制作,是一种非常坚韧的耐高温三维碳-碳复合材料。缓冲层作为返回进入大气层发生意外时的烧蚀体,致密层是为了防止着陆时衬里破裂。在致密层和缓冲层之间的高温绝热材料是碳纤维增强碳复合材料,它可以防止返回过程中骤热骤冷对衬里的影响以及着陆前次声波气流引起的衬里碎裂。

热源密封在密封罐里以防止污染物泄漏而影响半导体的性能。密封罐材料为Mo-50%Re,因为该合金具有很好的低温延性。密封罐外包覆了一层钨,以减少升华,而且钨包覆层经过粗糙处理,能提高电池的转换效率。密封罐内部与缓冲层相连,衬有一层铱以防止石墨和钼反应。该核电池的外壳为铝合金,电池外壳与密封罐之间通过ZrO2陶瓷球支撑,以减少热损失。在铝壳和密封罐之间的空隙中,密封罐的两头及其中的两个侧面填充了绝热材料,由60层0.008mm 厚的钨薄片组成,层间分布ZrO2颗粒。同时在密封罐两侧面则放置着热光电转换材料。这种结构能使90%的热能为热光电转换材料所利用。在医学领域,如作为人工心脏和心脏起博器电源时,外壳则采用惰性金属合金,如铂、钽、金及其合金等。

4 核电池的应用

4.1 航天领域的应用

宇宙航行对电源的要求非常高,除了功率必须满足要求外,不仅要求体积小、重量轻和寿命长,还要能经受宇航中各种苛刻条件的考验。太阳能电池广泛应用在人造地球卫星上,但是当进行远离太阳的深空航行时,太阳能电池就显得力不从心,除了因光线太弱导致能量不足外,还有可能因受到强烈的宇宙射线的照射而使能量转换元件失效。而核电池可以满足各种航天器对电源的长期、安全、可靠供电的要求,被航天界普遍看好并广泛应用。

20世纪,美国发射的地球卫星、登月飞船、空间探测器都使用核电池作为动力,且多为温差式核电池。例如,1961年发射的“探险者1号导航卫星,使用核电池作电源,到了1972年还能清晰地接收到它发出的讯号。1969年7月21日,美国宇航员乘阿波罗11号飞船成功登上月球。在阿波罗11号飞船上,安装了两个放射性同

位素装置,其热功率为15 W,用的燃料为238

Pu。在月球严酷的自然环境下,同位

素电池仍能正常稳定工作。后来发射的阿波罗12,14,15,16 及17 号相继安装了

SNAP-27A 核电池,它用的燃料也是238

Pu,设计输出功率为63.5W,整个装置重量

为31kg,设计寿命为1年,但实际上,其寿命远远超过设计时的1年,并能连续供给70W 以上的电力。1997年10月“卡西尼号宇宙飞船沿着金星--地球-木星的借力飞行路线于2001年5月18日正式进入土星系,并获得了清晰的土卫九照片。它的核

电池所用核材料为238

PuO2陶瓷压块,可提供750W 的总功率,到探测器11年的飞行

任务结束时仍能发出628W 的电力。

随着人类航天活动的日益拓展,必然对空间电源提出新的需求,同位素电池成为航天技术进步的更重要工具。

放射性同位素电池运用在飞船上

4.2航海、航空导航等领域的应用

处于深海、远海、急流险滩处的灯塔和导航浮标等需要的能源必须保证寿命长,通常的太阳能电池、燃料电池和其他化学电池很难胜任,而采用核电池,能保证光源几十年内不换电池,不用为经常更换电池和维修发电机而烦恼。

军事上,还将核电池用作水下监听器的电源,用来监听敌方潜水艇的活动。它的工作时间可长达十几年,而且可以长期不用人去看管和维修。它们就像机智勇

敢的侦察兵,十几年如一日地在水下执行着警戒任务。还有一些海底设施,如海下声纳、各种海下科学仪器与军事设施、海底油井阀门的开关和海底电缆中继器等,所用核电池既能耐5—6km 深海的高压,安全可靠地工作,花费成本又少,令人十分称心。

地面上有许多终年积雪冻冰的高山地区、遥远荒凉的孤岛、荒无人烟的沙漠,还有南极、北极等,也需要建立气象站和导航站。如果用其它电源,更换和维修是极其困难的。若用核电池,可以建成自动气象站或自动导航站,实现自动记录和自动控制,常年无须更换和维修电源。

4.3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在医学上,这种体积小重量轻的长寿命的核电池已经广泛应用于心脏起搏器,全世界已经有成千上万的心脏病患者植入了核电池驱动的心脏起搏器,挽救了他们的生命,使他们能够重新享受人生的幸福。心脏起搏器的电源体积非常小,比1

节2号电池还小,重量仅100多克,若用放射源为238

Pu,150mg即可保证心脏起搏器

在体内连续工作10年以上。如换用产生同样功率的化学电池,要保证同样的使用寿命,其重量几乎与成人的体重一样。核电池保证患者不必再为更换埋在体内已经不能再工作的化学电池而冒着生命危险,忍受极大痛苦,反复进行开胸手术。

4.4 在微型电动机械中的应用

微型电动机械(MEMS)是一个飞速发展的领域,从汽车安全气囊的触发感应器到环境监控系统的药品释放,微型电动机械已经应用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并有希望生产大量不同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设备。但这些设备受到缺乏随机电源的限制,目前正在研究的解决方法包括燃料电池、矿物燃料以及化学电池都有其局限性,最大的问题就是体积太大。Cornell大学和Wisconsin Madison大学在早

期研发的核电池装置基本上就是由一小量63

Ni放置在一个普通的PN 结所组成。

63

Ni所放射出来的粒子把二极管的原子电离,得到分离的空穴和电子对而产生电流。在此基础上,又研发了改进的核电池能作为小型机械发电机的电源。

4.5 在手机等电子产品上的应用

最近,微型核电池技术已经被成功地引入到手机电池领域,并准备投产。微型

核电池虽然只有钮扣般大小,主要成分是235

U,但却拥有在手机第一次使用后能

够连续提供1年以上待机时间的电量,从而使厂商节省了生产充电器的成本。另外,在手机中,射频滤波器占用了相当多空间,且这些微型电动机械滤波器需要相对较高的直流电压。一个微型核电池可以用以产生10—100V的电压,直接对滤波器进行有效的供电。虽然还存在一些技术、成本和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但可以预见,等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微型核电池很有希望安装在各种手提设备上。

4.6在电动汽车上的应用

电动汽车是环保型汽车发展的一个方向,目前电动汽车所用的电池多为化学电池,体积庞大,增加了自身的负载,且也同样存在充电后使用时间短和寿命短的问题。当前,世界上有部分科学家大胆地提出在电动汽车上使用核电池的设想。随着航天、航空、深海等领域用核电池的成熟,核电池必将在汽车这一能源大户中得到应用。因此,可以预计在21世纪科学家们将会在电动汽车上应用一种长期工作不需维修、高效大功率、小体积、低成本的核电池。

5 总结

通过对核电池所用材料以及核电池的应用领域进行了综述。从中不难看出,核电池从产生到现在一直充当着一些特殊领域的关键角色。核电池的发展与新材料的发展互促互进,核电池的发展方向对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能量转换材料和密封材料。核电池材料科研的突破,同时也会带动相关领域的进展。

鉴于近几年来国际上对能源环境的关注,各国也在能源领域积极开展研究。未来核电池朝着更安全可靠、寿命更长、重量更轻、成本降低、能量转换效率更高和功率范围更大的方向发展。相应地,随着核电池安全、效能和成本等问题的解决,其应用领域也会更广。

核能开发利用及对环境的污染

核能的开发利用及对环境的污染 能源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保障性资源,同时能源问题也是世界性的问题。目前人类所使用的能源主要是化石能源,自19世纪70年年代产业革命以来,化石燃料的消费量急剧保持增长,90%以上的世界经济活动所需的能源都依靠化石能源提供,由于大量消耗,这类资源正趋于枯竭;同时化石燃料的大规模利用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导致了温室效应和全球气候变暖等一系列环境问题。能源危机与环境危机日益紧迫,寻找新的清洁、安全、高效的能源是人类所面临的共同任务。 现代社会中,除了煤炭、石油、天然气、水力资源外,还有许多可利用的能源,如风能、太阳能、潮汐能、地热能等等,但是由于技术问题和开发成本等因素,这些能源很难在近期内实现大规模的工业生产和利用;而核能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清洁的能源,同各种化石能源相比起来,核能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危害更小,这些明显的优势使核能成为新世纪可以大规模使用的安全和经济的工业能源。从20世纪50年代以来,前苏联、美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建造了大量的核电站,由于核电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和广阔的利用前景,和平发展利用核能将成为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能源产业的发展方向。 一.核能发展的简单历程 人类对核能的现实利用始于战争。核能的战争用途在于通过原子弹的巨大威力损坏敌方人员和物资, 达到制胜或结束战争的目的, 目前人类对核能的开发利用主要是发展核电, 相对与其他能源, 核能具有明显的优势。核电站的开发与建设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前苏联建成电功率为5000kW 的实验性核电站;1957年,美国建成电功率为9万kW 的希平港原型核电站;这些成就证明了利用核能发电的技术可行性。国际上把上述实验性和原型核电机组称为第一代核电机组。 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在试验性和原型核电机组基础上,陆续建成电功率在30万kW 以上的压水堆、沸水堆、重水堆等核电机组,它们在进一步证明核能发电技术可行性的同时,使核电的经济性也得以证明:可与火电、水电相竞争。20世纪70年代,因石油涨价引发的能源危机促进了核电的发展,目前世界上商业运行的四百多座核电机组大部分是在这段时期建成的,称为第二代核电机组。 第三代核电设计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第三代核电站按照URD或EUR 文件或IAEA 推荐的新的安全法规设计,但其核电机组的能源转换系统(将核能转换为电能的系统)仍大量采用了第二代的成熟技术,预计一般能在2010年前进行商用建造。从核电发达国家的动向来看,第三代核电是当今国际上核电发展的主流。 与此同时,为了从更长远的核能的可持续性发展着想,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已经联合起来组成“第四代国际核能论坛”(GIF),进行第四代核能利用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第四代是指安全性和经济性都更加优越,废物量极少,无需厂外应急,并具有防核扩散能力的核能利用系统,其目标是到2030 年后能进行商用建造。 二.核能的利用现状与核电的发展 1954年前苏联世界建成第一座发电功率为5000KW 的试验性核电站, 美国则在1957年12月建成了发电功率达90000KW的希平港压水堆核电站。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是世界各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 电力需求也以十年翻一番的速度迅速增长, 此时, 核电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得到验证, 相对于常规发电系统的优越性鲜明地显现出来, 给核电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市场。核电迅速实现了标准化、批量化的建设和发展。 国际原子能机构公布的一份报告显示, 立陶宛核能发电在全国发电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接近80%, 这一比重在世界上是最高的。在世界主要工业大国中, 法国核电的比例高, 核电占国家总发电量的78%, 位居世界第二, 日本的核电比例为40%, 德国为33% , 韩国为30% , 美国为22% , 而我国仅为2%右, 发展空间很大。

核能的利用及其利弊

核能利弊 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放射性物质泄漏事故后,日本政府已宣布疏散核电站 周边2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并要求20公里至30公里范围内的居民留在室内避难。但随着核辐射危机的持续,该区域希望主动疏散避难的民众增多,生活必需品等物资补给也都比较困难,是否需要扩大疏散范围成为一个议题。 中新社东京3月30日电东京电力公司最高管理层30日下午举行记者会, 再次为核事故进行公开道歉。该公司董事长胜俣恒久首次明确表示,发生核泄漏事故的福岛第一核电站1~4号核反将被废弃。日本官房长官枝野幸男则暗示,该核电站另外两个反应堆也将成为废堆。日本政府还决定紧急叫停14座新增核电反应堆的计划,对其能源政策进行全面修正。 截至目前,日本核电站已有2台机组起火、3台机组发生爆炸、3个反应 堆堆芯出现融化,8台机组冷却系统出现故障,这是历史上首次发生群堆核电事故。上个世纪两次著名的核电事故——1979年美国三哩岛和1986年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事故都仅是一个反应堆造成的。法国安全机构负责人安德鲁-克劳德·罗科斯塔称:福岛核电站事故比三哩岛事故更为严重,但不如切尔诺贝利事故影响大。 随着事态影响的不断扩大,人们已经认识到即便拥有如此先进技术的日 本,对核电事故的控制能力也无法做到“坚不可摧”。曾被视为“清洁高效”的核能被认为是日本解决能源贫乏问题的希望,但这个一度宣称要“核能立国”的国度,现在也不得不反思这个计划能否再坚持下去。 而日本核电事故也正引发“蝴蝶效应”,民众对核电的恐慌正在全球蔓延。 成为全球核电产业未来必须面对的最大挑战。日本大地震引发的核安全危机让日本核电产业的美梦濒临破灭。在安全和高效运行近30年后,灾难突然到来,让这个岛国最终没能逃脱核电魔咒。 这个事故,人们开始对核能不得不重新审视,核能,到底是英雄还是混蛋 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对核能有些了解。 核能发电利用铀燃料进行核分裂连锁反应所产生的热,将水加热成高温高压,核反应所放出的热量较燃烧化石燃料所放出的能量要高很多(相差约百万倍),比较起来所有需要的燃料体积比火力电厂少相当多。核能发电所使用的的铀235纯度只约占3%-4%,其余皆为无法产生核分裂的铀238。 举例而言,核电厂每年要用掉80吨的核燃料,只要2支标准货柜就可以运载。如果换成燃煤,需要515万吨,每天要用20吨的大卡车运705车才够。如果使用天然气,需要143万吨,相当于每天烧掉20万桶家用瓦斯。换算起来,刚好接近全台湾692万户的瓦斯用量。核能还具有以下一些优点: 1.核能发电不像化石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巨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中,因此核能发电不会造成空气污染。 2.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3.核能发电所使用的铀燃料,除了发电外,没有其他的用途。 4.核燃料能量密度比起化石燃料高上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储存都很方便,一座1000百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 wk_ad_begin({pid : 21});wk_ad_after(21, function(){$('.ad-hidden').hide();},

核能的利用与发展

核能的利用与前景 摘 要 本文简要介绍原子核的质量亏损和结合能、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与规律等核能利用原理及核能发电、供热的应用,并对核能聚变前景进行展望。 关键词 核能 质量亏损 结合能 1、引言【1】 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超负荷运行。不仅人口在增长,而且社会发展对能源的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而靠大量燃烧石化燃料获得能源的同时,也给现代社会带来了许多难以解决的灾难性问题:能量资源短缺,森林植被遭破坏,大气、水系、土壤被污染,二氧化碳增多导致的温室效应使自然灾害增多等等。在保护和改善环境的前提下开发利用新兴能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20世纪30年代,随着对原子核研究的深入,人类发现了原子核内蕴藏着巨大的可开发的能量,并开始和平利用原子能的研究。经半个多世纪的努力,迄今世界上已有30多个国家建造核电站440多座,发电量占全球的18%。与火电相比,核电是廉价、洁净、安全的能源。随着将来受控热核聚变的成功,核能必然成为未来的能源支柱。 2、原理 2.1、原子核的质量亏损和结合能【1】 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和中子统称核子。实验数据发现任何一个原子核的质量总小于组成它的所有核子的质量和,也即核子在组成原子核的过程中,发生了质量亏损,其亏损等于核子结合为核时质量的减少,用△M 表示。 根据爱因斯坦质能方程2E mc =,可知自由核子在结合成原子核时要释放能量,这个能量称为原子核的结合能B 。2()p n B ZM NM M C =+-,其中M p 、M n 、M 分别为质子、中子、原子核的质量。 2.2、核子的平均结合能与规律【1】

质子和中子结合为原子核时放出 的总能量除以质量数A,称为核子的平 均结合能E 。其物理意义是自由核子结 合成原子核时平均每个核子释放的能 量;也可以理解为核分散成核子时,外 界必须对每个核子作功的平均值。E 的 大小可以表征原子核稳定的程 度。平均结合能越大,表示这些 原子核越稳定。核子数较小的轻 核与核子数较大的重核,平均结 合能都比较小,中等核子数的原 子核,平均结合能较大,表示这 些原子核较稳定。当平均结合能 较小的原子核转化成平均结合 能较大的原子核时,就可释放核 能。 图1中表示出各种不同核的平均结合能对质量数A 的分布曲线。从曲线图分析可知中等原子核的平均结合能较大,轻核和重核的平均结合能较小。这说明当一个重核分裂成两个中等质量的原子核时或者当两上很轻的核聚合成一个较重的核时,将有能量的释放,此能即为原子能,又称核能。重核的裂变和轻核的聚变是获取原子能的两条主要途径。 2.3、核裂变【2】 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重的原子(铀y óu 或钚b ù)分裂成较轻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弹以及裂变核电站或是核能发电厂的能量来源都是核裂变。其中铀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加 热后铀原子放出2到4个中子,中子再 去撞击其它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 自发裂变。如图2所示。 2.2、核聚变【2】 核聚变是指由质量小的原子 (主要 图1:平均结合能图 图3 :核聚变示意图 外来中子 铀-235 裂变 辐射 中子 链式裂变反应 图3:裂变反应示意图

【CN209708161U】一种U盘【专利】

(1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知识产权局 (12)实用新型专利 (10)授权公告号 (45)授权公告日 (21)申请号 201920308397.9 (22)申请日 2019.03.11 (73)专利权人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地址 511400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镇 青山湖 (72)发明人 郭彦辉  (74)专利代理机构 广州三环专利商标代理有限 公司 44202 代理人 颜希文 郝传鑫 (51)Int.Cl. G06K 19/077(2006.01) (54)实用新型名称 一种U盘 (57)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移动存储设备技术领域,具 体涉及了一种U盘,包括盘体、盘芯以及与所述盘 芯连接的USB接口,其中盘体内设有用于容纳盘 芯及USB接口的空腔,且盘体靠近USB接口的一端 设有对USB接口进行避让的避让孔,盘体顶部设 有一推拉槽,推拉槽内设有与USB接口连接的推 拉键,推拉键用于推动USB接口在空腔内进行移 动,USB接口靠近盘体的一端上设有用于对USB接 口进行限位的限位组件,盘体上设有与限位组件 进行配合作用的限位孔。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U 盘,因其结构设置在不使用U盘时将USB接口收容 在盘体的内部,使用U盘时再将USB接口从盘体内 推出, 以此实现对USB接口的保护。权利要求书1页 说明书3页 附图2页CN 209708161 U 2019.11.29 C N 209708161 U

权 利 要 求 书1/1页CN 209708161 U 1.一种U盘,包括盘体(1)、盘芯(2)以及与所述盘芯(2)连接的USB接口(3),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1)内设有用于容纳所述盘芯(2)及USB接口(3)的空腔,且所述盘体(1)靠近所述USB接口(3)的一端设有对所述USB接口(3)进行避让的避让孔,所述避让孔与所述空腔相连通,所述USB接口(3)至少有1/4位于所述空腔内,所述盘体(1)顶部设有一推拉槽(4),所述推拉槽(4)内设有与所述USB接口(3)连接的推拉键(5),所述推拉键(5)用于推动所述USB 接口(3)在所述空腔内进行移动,所述USB接口(3)靠近所述盘体(1)的一端上设有用于对所述USB接口(3)进行限位的限位组件(6),所述盘体(1)上设有与所述限位组件(6)进行配合作用的限位孔(15)。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键(5)包括推板及设于所述推板上的推块,所述推块上设有防滑凸筋。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推拉槽(4)的侧壁上环向设有向内的滑槽,所述推板上环向设有与所述滑槽进行配合作用的滑块。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组件(6)包括顶出杆(603)、压缩弹簧(602)及固定套(601),所述压缩弹簧(602)收容于所述顶出杆(603)及所述固定套(601)内,所述顶出杆(603)的一端收容于所述固定套(601)内,另一端形成浮动端,所述压缩弹簧(602)在自由状态下的长度不小于所述顶出杆(603)的长度。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的所述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1)上设有指纹识别装置(7),所述指纹识别装置(7)与所述盘芯(2)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1)内设有无线传输模块,所述无线传输模块包括分别与盘芯(2)连接的无线传输单元(8)和定位单元(9)。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1)内设有用于对所述盘芯(2)进行供电的供电装置,所述供电装置为微型核电池(10)。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1)上设有与所述微型核电池(10)连接的照明灯(11)以及用于控制所述照明灯(11)工作的开关(12)。 9.如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1)上远离所述USB接口(3)的一端设有弧形的把手(13)。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U盘,其特征在于:所述盘体(1)上设有指示灯(14),所述指示灯(14)与所述盘芯(2)连接。 2

核能的评价与开发

核能的评价与开发 迄今为止,世界能源需求的85%来自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大量燃烧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氮氧化物、一氧化碳和颗粒物等,带来令人忧虑的环境问题。而且,这些化石物质消耗的迅速增长,使它们在地球上的储量面临枯竭的境地。目前,技术上已较成熟,且能大规模开发使用以提供稳定电力的惟有核能。 核能(或称原子能)是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核能有三种核反应:核裂变,打开原子核的结合力;核聚变,原子的粒子熔合在一起;核衰变,自然的慢得多的裂变形式。 核能应用作为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的措施是有许多的优点的,同时又具有弊端。 核能的优点大致可以分为5点: 1、核能发电不像燃料发电那样排放大量的污染物质到大气当中,因此核能不会造成空气污染,可以说是目前较清洁的能源了。核电是清洁、低碳的能源,有利于保护环境。如果取代燃煤发电设备,1GW核电设备运行1年能避免排放560万吨CO2。 2、核能发电不会产生加重地球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火电站不断地向大气里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

当然煤炭的燃烧也少不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目前严重污染问题之一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没有二氧化碳,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效应业今年一步得到缓解。同时煤里的少量铀、钛和镭等放射性物质,也会随着烟尘飘落到火电站的周围,污染环境。而核电站设置了层层屏障,基本上不排放污染环境的物质,就是放射性污染也比烧煤电站少得多。据统计,核电站正常运行的时候,一年给居民带来的放射性影响,还不到一次X光透视所受的剂量。 3、核电的经济性优于火电以核燃料代替煤、石油和天然气,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利用。, 4、核能是地球上储量最丰富的能源,又是高能量密集型的能源。核燃料能源密度比起化石燃料来高上好几百万倍,故核能电厂所使用的燃料体积小,运输与存储都很方便,一座一千多万瓦的核能电厂一年只需要30公吨的铀燃料,一航次的飞机就可以完成运送。 5、安全性高。从第一座核电站建成以来,全世界投入运行的核电站达400多座,30多年来基本上是安全正常的。虽然有1979年美国三里岛压水堆核电站事故和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石墨沸水堆核电站事故,但这两次事故都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随着压水堆的进一步改进,核电站有可能会变得更加安全。核燃料不是一种日常生活燃料,不想石油一样会引发战争。也不会受到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成本来源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核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核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刘xx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 xxxxx) 摘要核能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能源。介绍了核能的发展历史以及产生的基本原理。核能在核电站、医疗、核动力装置、核武器的相关技术原理,还有核能在这四个方面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管理、建设的影响。 关键词核能核电站医疗核动力核武器 从古至今,人类都在消耗能源,各种各样的能源,最常见、使用最长久的就是化石燃料,包括木材、煤矿、石油等,到近代人类发现了中子撞击铀会产生巨大的能量,于是乎核能产生了。 1 核能产生原理 首先先介绍一下核能(Nuclear Energy)的概念,核能又称为原子能,是由组成原子核的粒子之间发生的反应,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中释放出的能量。 1905年,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之后作为推论,又提出质能方程E=mc2,(其中E=能量,m=质量,c=光速常量)。 原子核是由中子和质子构成。每个中子和质子都有自己的质量。但一个原子核的质量不完全等于每一个中子和质子的质量和。这两者的质量差根据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可以算出由中子和质子形成原子核的过程中释放的能量。 当重原子裂变成两个或多个原子时,生成原子的结合能总和会大于原来重原子所具有的结合能,此间的差值便会以热能的形式释放出来,这便是核裂变反应。反之,当几个轻原子结合,合成原子的结合能大于原本所有原子结合能之和,这便是核聚变反应放出能量的来源。总的来说:核能是通过三种核反应之一释放:1.核裂变。打开原子核的结合力。2、核聚变,原子的粒子熔合在一起。3、核衰变,自然的慢得多的裂变形式。 原子能比化学反应中释放的热能要大将近5千万倍:铀核裂变的这种原子能释放形式约为200,000,000电子伏特,而碳的燃烧这种化学反应能量仅放出4.1电子伏特。 核能是人类历史上的一项伟大发现,但是由于其巨大的能量具有强大的应用潜力如果应用不当,落入反和平人士的手中,其高强度能量就有可能成为全人类的灾难。核能就像是一个天使与魔鬼的结合体,人类一直在寻找一种途径能够通过利用核能解决日益加剧的能源短缺问题,但是有震慑于它的可怕威力,稍不注意就会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日本福田核电站事件)。 核能在社会发展(社会生产、管理、建设、生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前而言,核能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核电站、医疗、小型核动力装置、核武器这四种形式。 2 核能发电

核能利用与发展论文

核能利用与发展趋势 学校:东北农业大学 学院:工程学院 班级:机化1302 学号: 姓名:

核能利用与发展趋势 Unclear energy uti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摘要核电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供应能力强、能大规模应用的发电方式,目前,我国核电已由起步进入发展阶段,具有自主设计建造第一代核电的能力,我国已做出积极推进核电发展的重大决定,加快我国核电建设,提高核电在电力供给中的比重,这将有助于缓解电力增民与交通运输的矛盾,核能利用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关键词核能利用前景核能发展核电 1.核电概述 核能的发展和利用是20世纪科技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它通过转化其质量从原子核释放的能量,符合阿尔伯特·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该方程式表明,质量和能量是等价的,其比例常数为光速的平方。在核能的利用中,核电厂的发展是相当迅速的,己被公认为是一种经济、安全、可靠、干净的能源,核动力技术在多数发达国家得到了巨大发展,也在很多发展中国家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根据能源需求和能源生产结构,我国政府己制定了积极发展核电的方针,建设了秦山和大亚湾两大核电基地,中国核电建设的安全策略取得了成功。 2.核能发电 核能是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是释放出来的能量。目前人类利用核能主要有三种——重元素的原子核发生裂变和轻元素的原子核发生聚合反映时释放出来的核能或是原子核自发射出某种粒子而变为另一种核的过程,它们分别为核裂变能、核聚变能和核衰变。核裂变能 核裂变,又称核分裂,是指由较重的原子,主要是指铀或钚,分裂成较轻的(原子序数较小的)原子的一种核反应形式。原子弹以及裂变核电站的能量来源都是核裂变。早期原子弹应用钚-239为原料制成。而铀-235裂变在核电厂最常见。 重核原子经中子撞击后,分裂成为两个较轻的原子,同时释放出数个中子。释放出的中子再去撞击其它的重核原子,从而形成链式反应而自发分裂。原子核裂变时除放出中子还会放出热,核电厂用以发电的能量即来源于此。 由于每次核裂变释放出的中子数量大于一个,因此若对链式反应不加以控制,同时发生的核裂变数目将在极短时间内以几何级数形式增长。若聚集在一起的重核原子足够

核能技术应用及发展

核能技术应用及发展 核能是核裂变能的简称,是由于原子核内部结构发生变化而释放出的能量。核能的释放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重核的裂变,即一个重原子核(如铀、钚)分裂成两个或多个中等原子量的原子核,引起链式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另一种是轻核的聚变,即两个轻原子核(如氢的同位素氘)聚合成为一个较重的核,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重核裂变是指一个重原子核,分裂成两个或多个中等原子量的原子核,引起链式反应,从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所谓轻核聚变是指在高温下(几百万度以上)两个质量较小的原子核结合成质量较大的新核并放出大量能量的过程,也称热核反应。它是取得核能的重要途径之一。 与重核裂变相比,轻核聚变发电有着无可比拟的优点。 (1)能量巨大。核聚变比核裂变释放出更多的能量。例如,铀-235的裂变反应,将0.1%的物质变成了能量;而氘的聚变反应,将近0.4%的物质变成了能量。 (2)资源丰富。重核裂变使用的主要原料是铀,目前探明的储量仅够使用几十年;而轻核聚变使用的是海水中的氘,1升海水能提取30毫克氘,在聚变反应中能产生约等于300升汽油的能量,即“1升海水约等于300升汽油”,地球上海水中就有45万亿吨氘,足够人类使用数百亿年。而且地球上锂储量有2000多亿吨,锂可用来制造氚,足够人类在聚变能时代使用。因此受控核聚变的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3)成本低廉。1千克氘的价格只为1千克浓缩铀的1/40。 (4)安全、无污染核。聚变不产生放射性污染物,万一发生事故,反应堆会自动冷却而停止反应,不会发生爆炸。 但是,实现核聚变的条件十分苛刻,为了使2个原子核聚变,必须使两个原子核的一方或双方有足够的能量,去克服彼此之间的静电斥力,满足这样的条件需要几千万甚至几亿摄氏度的高温。 自20世纪70年代起,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托卡马克的研究热潮。目前,全世界有30多个国家及地区开展了核聚变研究,运行的托卡马克装置有几十个。 最近,由中国、美国、欧盟、日本、俄罗斯、韩国共同参与的国际热核反应堆合作计划(ITER)因其最终选址问题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这个被称为“人造太阳”的热核反应堆,不仅因为13万亿日元的巨大投资引人关注,更因为如能在未来50年内开发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目前世界能源格局,使人类拥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理想的洁净能源。国际热核实验反应堆是继国际空间站之后最大的国际科学合作项目,我国也已正式加盟。根据计划,世界首座热核反应堆将于2006年开工,2013年前完工。这预示着在能源革命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核聚变能开发和利用的曙光已出现,核能文明时代即将到来。 虽然目前化石燃料在能源消耗中所占的比重仍处于绝对优势,但此种能源不仅燃烧利用率低,而且污染环境,它燃烧所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容易造成 "温室效应",使地球气温逐年升高,造成气候异常,加速土地沙漠化过程,给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影响。与火电厂相比,核电站是非常清洁的能源,不排放这些有害物质也不会造成"温室效应",因此能大大改善环境质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

【冲刺中考】江苏省2013年中考语文押题训练 专题十七 说明文阅读(教师版) 新人教版

专题十七说明文阅读 1.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①地球气温骤降,暴风雪呼啸而来,第二次冰河世纪来临,人类陷入了灾难……灾难片《后天》中描述的情景虽然骇人听闻,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中一些场景都有相当的科学依据,这个灾难完全有可能发生。中国气象局研究员丁一汇表示,按照目前的气候变化趋势,《后天》中温盐环流关闭的情景在百年之后有可能出现。 ②据丁一汇介绍,未来100 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预计上升1.4℃到5.8℃,而这将是近一万年来增温最快的一个世纪。随着温度的上升,更多的淡水将流入北部海洋(冰山溶解,北部降雨量递增)。在融入大量淡水之后,北部的海水含盐浓度下降,海水会“变轻”。而“变轻”的海水难以下沉,从而失去了流回赤道的动力。 ③“一旦环流停止,北欧的温度将比现在降低20℃左右。而整个地球的气候也将为之发生巨变。”丁一汇说道。而没有了北方的回流后,整个温盐环流的“开关”便给紧紧地闭上了。 ④据了解,温盐环流是对全球气候系统能量平衡至关重要的一个“调节器”。在“调节器开关”打开的时候,它就像一条热能传送带,将赤道地区的热量源源不断地送往北大西洋,并从北边带回冰冷的北大西洋深层海水。“调节器”一旦关闭,北半球气温将骤降并逐渐进入冰期。 ⑤目前,世界各国都对“温盐环流关闭”开展了相关研究。丁一汇透露,根据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由各国气象专家组成,研究全球气候趋势)的预测,在之后100年内,虽然温盐环流变得越来越“衰弱”,但还不至于完全关闭。但专家也表示,这种潜存的威胁正变得越来越大,如果人类继续超负荷地开发地球资源,加剧这种增暖地球大气层的温室效应,那么温盐环流的关闭可能会提前到来,而那时就是全人类的灾难。 (选自2012年7月《科技信息·探索与发现》)(1)请给文章加个标题。 答: 答案:示例一:百年后席卷全球的冰河世纪;示例二:百年后冰河世纪可能席卷全球。(2)开头引用电影《后天》中的情景有何作用? 答: 1

核能开发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

核能应用作为缓和世界能源危机的一种有效的措施是有许多的优点的:他的燃料具有许多优点,如体积小而能量大,核能比化学能大几百万倍;1000克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2400吨标准煤释放的能量;一座100万千瓦的大型烧煤电站。每年需原煤300 ~400万吨,运这些煤需要2760列火车。同功率的压水堆核电站,一年仅耗铀含量为3%的低浓缩铀燃料28吨;每一磅铀的成本。约为20美元,换算成1千瓦发电经费是0.001美元左右,这和目前的传统发电成本比较,便宜许多;而且,由于核燃料的运输量小,所以核电站就可建在最需要的工业区附近。核电站的基本建设投资一般是同等火电站的一倍半到两倍,不过它的核燃料费用却要比煤便宜得多,运行维修费用也比火电站少,如果掌握了核聚变反应技术,使用海水作燃料,则更是取之不尽,用之方便。 还有就是安全性强。从第一座核电站建成以来全,世界投入运行的核电站达400多座,30多年来基本上是安全正常的。虽然有1979年美国三里岛压水堆核电站事故和1986年苏联切尔诺贝利石墨沸水堆核电站事故,但这两次事故都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随着压水堆的进一步改进,核电站有可能会变得更加安全。 当然核能发电的成本较不易受到国际经济情势影响,核燃料不是一种日常生活燃料,不像石油一样会引发战争。也不会受到经济等因素的影响,成本来源较其它发电方法为稳定。 最重要的就是污染小,对环境没有很高的污染负荷。火电站不断地向大气里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有害物质。当然煤炭的燃烧也少不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这是目前严重污染问题之一温室效应的根本原因,没有二氧化碳,大大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效应业将一步得到缓解。同时煤里的少量铀、钛和镭等放射性物质,也会随着烟尘飘落到火电站的周围,污染环境。而核电站设置了层层屏障,基本上不排放污染环境的物质,就是放射性污染也比烧煤电站少得多。据统计,核电站正常运行的时候,一年给居民带来的放射性影响,还不到一次X光透视所受的剂量。 虽然核能的发展有许多优点,但是我们普通人对核电站的认识基本偏向负面。人们担心的核电站容易发生最大的问题就是安全问题。当然,核电站相关工作人员应对此负有一定的责任,他们过于强调核电的安全性,这样反而难以得到广大民众的理解。.核电厂的反应器内有大量的放射性物质,如果在事故中释放到外界环境,会对生态及民众造成伤害。我们害怕发生像切尔诺贝利事故一样的灾难,有一些环境论者还指出从事核电生产的人曾有产下畸形儿的先例。或者核电站附件的农家出现了畸形牲畜等等。这些事实是不容忽视的,倘若大型核电站泄露甚至爆炸,那这种效果不亚于核武器战争的爆发,地球也就意味着走向了死亡。 而且核能电厂产生的高低阶放射性废料,或者是使用过之核燃料,都具有放射性,必须谨慎处理,否则还可能引发政治问题、政治分歧等。 还有一个不得不说的是,发展核能的投资成本巨大,所以电力公司的财务风险也就大大提高。若建造一个核电站未能成功运行或失败,那损失是会很大的。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并不是不想发展核能,但迫于经济等原因,计划就会被搁置,这就造成了世界能源分布不均。 核能电厂也不适宜做尖峰、离峰之随载运转。虽没有化石燃料场污染物多,但热污染较严重。与化石燃料场一样,还要考虑地理天气等因素。

核燃料电池

核燃料电池 火星机器人-好奇号用的就是核燃料电池,在地球上应用因为价格昂贵,有污染,功率小等问题,还没有实用化。其实这个技术早有了,也叫“放射性同位素电池”,它是通过半导体换能器将同位素在衰变过程中不断地放出具有热能的射线的热能转变为电能而制造而成。 核电池已成功地用作航天器的电源、心脏起搏器电源。但这种电池利用的是元素的天然放射性,不是聚变,不可能有大功率版,这应该是没有运用到火车轮船的原因。我觉得也可能美国政府担心,核燃料电池的普级,造核武器的将变得更容易,对世界安全没有好处。而现有的能源选择很多,世界能源也没有到了危机的时候。现在很多尖端设备都成功地应用了核燃料电池,如起搏器、太空卫星、水下作业系统等。 二战时的德国,就用“同位素在衰变”原理开发核能动力为主要目标(用于潜艇可以长时间潜伏水下),却忽略的原子弹的研究。没能在1943年研造出原子弹,失去一个赢得战争决定性武器。 硬币大小的微型“核燃料电池” 近日,科学家向人们展示了硬币大小的微型“核燃料电池”。该电池利用放射性同位元素的衰变产生能量。研究人员介绍,放射性物质衰变时,会释放带电粒子,如果能将这些粒子收集起来,便能产生电流。其实,由于核电池能量储藏相当丰富(它的电荷含量是一般标准电池的100万倍),很久以前就已经在军事及航空航天领域得以应用,但这些核电池的块头要远比此次展示的核电池大。美国密苏里大学的研究团队发明了这枚袖珍核燃料电池。 该大学之所以开发微型核燃料电池是为了缩小电子设备内电源的尺寸,让它更适合小型设备(如微机电系统或纳米机电系统),因为这些设备本身已经足够小,一定要有更小的电源与之相匹配。因此,开发微型电源与开发微电机本身一样重要。 对于很多设备而言,核燃料电池都相当具有吸引力,因为放射性同位素可以为它们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电力,而且它们极为耐用,使用期限一般都可达几百年,甚至更长。因此,在太空探索中,核燃料电池就成为了理想的选择。然而在地球上,由于体积过大,核燃料电池还未能将其一身本领完全发挥。

原子能的简介和应用

法律法规 一、原子能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核开发利用改变了人们已有的许多道德观念和伦理关系原则,给 伦理学带来了新的伦理难题和研究领域,使伦理学在该领域的应用不 是简单的应用,而是需要自身也伴随着该领域的发展而发展,才能解 决复杂的多层次价值难题,发挥应有的功效。因此核开发利用需要用 比常规道德伦理更系统更深刻的理论来应付一整套复杂的多层面价 值问题,不仅要求道德伦理为其建树使用的伦理道德规范,更要用开 放的发展的眼光对核开发利用突破原有道德范式和伦理原则的现象 进行理论探讨,以期找到更为合理的理论依据和行为准则。 (二)现实意义 核开发利用对人类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巨大的潜在危险性并 存是现实格局。核开发利用是指对核物质和核科学及其资源与技术 的开发利用。和开发利用总会涉及到放射性物质,不当使用以及人为 的事故或破坏可能会造成巨大的灾害,而已目前核开发利用对人类社 会发展所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和对社会生活的深入程度及其广阔的 发展前景来看,人类社会取消和开发利用是不太可能的。因此一方面 核开发利用需要伦理学的支持和肯定,为其解决一系列的价值难题, 另一方面核开发利用需要伦理道德引导、约束以保证其安全且向着有 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而避免灾难。目前世界上已经存在大量核设施, 并且全球恐怖主义活动猖獗,不稳定因素增加。如何为原子能开发利 用这把双刃剑形成良好的氛围与制度,使其具备伦理价值评价的依据 和标准,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与引导,在为人类社会谋求幸福的同时 不要戕害人类社会,已经成为现实世界对原子能伦理学的迫切需要。 因此,对原子能开发领域的伦理学研究与应用,有利于保障我国原子 能开发利用事业的健康、安全发展,有利于取得公众。社会和国际信 任并承担国际个人类责任。 二、原子能的概述 20 世纪人类文明的发展还在依赖于毫无节制的开发利用煤炭、石油、 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等的自然资源,可是这些资源都是不可再生资源。但是随着人们的不断开采和利用,煤炭讲销号殆尽,矿物燃料也会供应枯竭。面对即将到来的能源危机,全世界认识到必须采取开源节流的战略,即一方面节约能源,另一方面开发新能源。人们将这些化石燃料转换成能源加以应用的同时,也给地球带来了严重的污染,极大地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能源和生产将产生严重的矛盾,能源形势将会十分严峻。因此,人类不得不寻找新的能源来解决这场危机。原子能是在原子核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确切称之为原子能。由结合能较小的重原子核分裂或由氢原子核聚会为结合成较大的新原子核时都会放出巨大能量,前者称之为重核裂变能,后者称为轻核聚变能,通常所谓核能主要就是指这两个方面。 三、原子能利用的优点 (一)原子能利用有利于改善全球气候变化 在目前所有的能源生产方式中,核电是唯一不受资源地域分布限 制,可进行大规模电力生产且没有二氧化碳排放的发电形式。从环境

核能发展的利与弊

核能发展的利与弊 吴瀚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信息与控制工程学院电气1605 1605030521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能源的需求越来越多,然而地球上的化石能源正越来越少,并且带来了许多环境问题。所以,我们继续一种新的相对清洁的能源,而核能恰好符合这些条件。诚然,核能作为新生事物,必然有其两面性。它所带来的运行与废料处理问题不容忽视,但我们可以加速技术的研发,解决这些问题,让核能能更好地为我们服务。 关键词:核能、利弊、发展历程、解决方法 引言:19世纪末,英国物理学家汤姆逊发现电子。从此,人们开始逐渐揭开原子核的神秘面纱。在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了X射线,紧随其后的是法国物理学家贝克勒尔于1896年发现了放射性。到了1898年居里夫人与居里先生发现放射性元素钋。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艰苦努力,居里夫人于1902年又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在1905年爱因斯坦提出质能转换公式,而到了1914年英国物理学家卢瑟福通过实验,确定氢原子核是一个正电荷单元,称为质子,之后,1935年英国物理学家查德威克发现了中子。1938年德国科学家奥托·哈恩用中子轰击铀原子核,发现了核裂变现象,从此,人们意识到隐藏在核内的巨大能量。于1942年12月2日美国芝加哥大学成功启动了世界上第一座核反应堆。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的两颗原子弹先后投在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伴着巨响,核能终于为世人所熟知。1954年苏联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商用核电站——奥布灵斯克核电站。从此人类开始将核能运用于军事、能源、工业、航天等领域。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中国、日本、以色列等国相继展开核能应用研究。 到2017年,全世界已有30个国家拥有核电站,全球运行核电站数量已有441座,其中绝大部分是压水堆核电站。目前,只有核裂变被用于核能发电,而核聚变,乐观地估计,还需50年实现商业化。由于自然界有很多核聚变所需的氢同位素,且不会产生核废料的问题,所以各国在积极地发展受控核聚变,最著名的便是托卡马克受控热核反应装置。 随着时代的发展,现有的能源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化石燃料的探明量并没有太多的增加,而人们燃烧量越来越多,余下的储量会越来越少。这样,便能很好地解释各国对核能的研究的大力支持。 新生事物都有其两面性,我们应正确认识到核能的优点以及它所可能带来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真思考,可以让我们更好地控制核反应,处理好带来的问题,让核能转变成高效安全的供电能源,为社会的未来发展提供能源。 一、核能的优点 1、经济方面

核能发展现状及研究报告

核能研究汇报 1.核能的安全性: 核电是一种清洁、安全、技术成熟、供应能力强、能大规模应用的发电方式,国际核能的应用经历了对核电机组的从第一代到第三代不断改进的过程,目前,国际第四代核能利用系统研究提出了反应堆设计和核燃料循环方案的新概念,我国核电已由起步进入发展阶段,具有自主设计建造第二代核电的能力,我国已做出积极推进核电发展的重大决定,加快我国核电建设,提高核电在电力供给中的比重,这将有助于缓解电力增长与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的矛盾,核能利用的发展前景将越来越广阔。 从核能第一次利用至今,已经跨过了半个多世纪,对它的利用已经从由军事用途逐步扩展到民用领域。在当前和平利用的情况下,核能发展给人类带来了诸多好处——高效经济地解决能源危机、快速持续地带来经济效益、深入多元地扩展科技前景以及为人类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动力,但核能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在体现优点的同时,核物质本身安全风险、核科技本身安全风险以及核能外部安全风险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从伦理学角度有必要利用其实践功能和应用功效来引导、规范人类利用核能的行为,要更安全、可持续的发展核能。正是基于此目的,本文对当前核能发展中的主要弊端:核事故,核走私,企业管理操作者缺失职业道德,核科学家不负责任的行为,放射性污染进行分析,并阐述这些弊端涉及到的伦理问题。提炼了确保核安全利用的四条核伦理原则:和平利用原则、安全无害原则、公开透明原则、利

益与风险均衡原则。最后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环境角度提出相应对策,力图在这些领域内发挥核伦理的实践功能和应用功效,确保核能技术安全利用。 法国没有专门规范新能源问题的法典,其涉及新能源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能源基本法、新电力法等综合性法律以及专门性能源立法三类。法国在核能领域的成功依赖于基本法的支持、三级核能监管体制、核废物安全处置法律制度以及信息披露制度。法国在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领域也制定了较为详细的法律和政策。我国应借鉴法国的成功经验,健全新能源法律体系并及时、灵活地修订能源法律,因地制宜地确定不同地区的新能源重点发展领域,采取合理的经济激励措施,并在能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 2.核能实现方式: 核能是人类最具希望的未来能源之一。人们开发核能的途径有两条:一是重元素的裂变,如铀的裂变;二是轻元素的聚变,如氘、氚、锂等。重元素的裂变技术,己得到实际性的应用;而轻元素聚变技术,也正在积极研究之中。 人类的能源从根本上说,来自核聚变反应,即发生在太阳上的“轻核聚变”。人类已经在地球上实现了不可控的热核反应, 即氢弹爆炸。要获得取之不尽的新能源, 必须使这一反应在可控条件下持续进行。为实现可控核聚变有两种方法,一是用托卡马克装置开展“磁约束聚变”的研究。另一条技术路线是20世纪70年代初公开的“包括以激光驱动为主攻方向的惯性约束核聚变(ICF)”。

基于微型悬臂梁的发电机制探索

万方数据

中国机械工程第16卷增刊2005年7月 d俨(等)£一(羞)。(1) 式中,d。为压电常数;D为电位移;E为电场强度;∥为应 力;£为应变。 晶体压电效应的最普通应用是通过加高的压应力来 产生高电压,产生的高电压电场可作为点火引爆器件,在 一定压力作用下,压电陶瓷两端可以产生高达数十伏每米 的开路电场强度。压电效应这些特性的商业应用,如电火花打火机、汽油发动机的点火装置、燃气灶、铜焊气炬等,都是利用在压电晶体上加载压力产生瞬时高压引起点火。由于外力作用而在压电材料两边产生电荷,如果能够使压电产生的电荷不断地得到补充,从而为其他电子元器件提供连续电流,这样就能实现压电发电。目前美国新泽西州普林斯顿海洋动力技术公司正在研究一种从海洋获取能源的方法,即把一种压电材料置于海浪与海流中,利用这两者对压电材料产生的压力和应力从而产生电能。在日常生活中,车流引起的振动、震颤的机器、风引起的摆动等等都可以产生振动能量,在美国有科研工作者正在探索如何利用这些振动能。最近由NECTOKIN和日本Heardea联合开发的一种采用压电转换元件的发电装置的新型道路标识灯,其原理就是通 过钢球下落时撞击压电 转换元件来发电,能源 来自汽车驶过时产生的 风旋转装置,如图3所 示。可发电风速为3~ 6m/s,每秒发光3次。每 次发光时间3ms以上, 亮度为4000mcd以上。图3新型发光道路标识内部2003年6月~9月在日 压电换能配置 本山阳汽车公路隧道中进行验证试验。目前已确认可在200m距离处看到。本文根据压电晶体特性并结合MEMS中悬臂梁特性提出一种可以将振动能转换为电能的装置,即微型压电陶瓷(PZT)悬臂梁。 1.2压电陶瓷悬臂梁发电机理 悬臂梁在MEMS领域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器件,各类加速度传感器多选用硅悬臂梁,通过压阻效应将机械振动引起梁的变形转变为电信号进行测量口‘9]。本文根据对各种悬臂梁的特性分析,采用如图4所示的压电悬臂梁装置,在悬臂梁上表面键合锆钛酸铅压电陶瓷块。当悬臂梁受到其他扰动时,悬臂梁将产生振动,由于梁自由端质量块在振动加速度作用下产生动荷载,该作用力使悬臂梁上下表面产生应变,粘贴在梁上表面的PZT在悬臂梁带动下产生应变从而在PZT上下两个端面上形成电势差。该电压通过在uPZT的上下两边的金属电极导出(如图4所示).再利用一定的整流电路,最终可以在电压表(或电流表)检测装置中得到稳定的电压(或电流)输出,从而实现为其他MEMS器件或远离常规电能的微型信号设备提供电能。 ?42? 图4压电陶瓷硅悬臂梁 2微型压电悬臂梁发电参数分析 微型压电悬臂梁发电机理是通过PZT将振动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如图4所示,质量块质量m、梁长L、宽Ⅳ、高h。加速度为d时,在梁末端压电晶体上将产生最大输出电压。 加速度为日的条件下.梁自由端质量块产生的动态载荷引起梁发生弯曲变形,该动荷载可以用等效荷载代替,其大小为 F=ma(2)根据以上等效荷载将图4所示的悬臂梁结构简化为图5所示进行受力分析,梁末端质量块的加速度引起的动荷载等效为一个静态载荷作用于等效梁末端,该等效荷载作用点为质量块对称中心。到固定端长度为L。 图至 hl w 图5计算分析示意图 根据简化图形得到悬臂梁上表面到固定端坐标为z处由梁弯曲引起的应变计算公式为 屯一等㈤式中,M:一FL。;L。为从等效荷载作用点到计算截面的距离;,为梁截面积惯性矩,I—Wh3/12;E为梁的杨氏模量。 PZT输出的最大电压即为微型悬臂梁发电装置输出的最大电压。根据压电晶体的特性,压电晶体两端电压是由应变引起的,应变越大产生的电压越大。悬臂梁发生弯曲时在上表面产生最大应变,因此将PZT键合在悬臂梁上表面,假定键合完全良好,PZT的变形与梁上表面应变值相等,即 SPZT一屯 则有 y=r警az=r詈dz㈤式中,d为压电系数}如为压电块受拉方向长度尺寸。 下面给出一个特定微型压电悬臂梁的计算输出电压数值,梁与质量块都为硅材料,质量块大小为以×b×c—lmm3,硅的密度为lD一2.39/cm3,杨氏模量E=190GPa,选用锆钛酸铅PZT(PbTil--xZr。O。),其压电系数为d=4.80×1010m/V,如一500pm。根据以上参数,可以得到图6所示的振动加速度与最大电压输出关系,此电压为单 个悬臂梁的最大电压,在微悬臂梁制造过程中可以通过将 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