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汇总

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汇总
00152组织行为学各章复习提纲汇总

绪论

1、 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2、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

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

3、 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的四个模块之间的关系

4、 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早期的科学管理理论,工业心理学,工业社会心理学, 管理心理学,组织心理学,组织行为学产生

5、 组织行为学的发展阶段

6、 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7、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步骤

三个基本步骤:归纳综合、演绎推论,检验西拉季和华莱士的六个步骤:

①弄清要研究的问题

②查阅与某种行为问题有关的理论和信息资料 ③形成假设

④选择正确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 ⑤实际观察、测试和实验 ⑥解释研究结论

8、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调查法、个案分析法、 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 9、 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的优缺点

观察法

优点:简便易行,所获得的材料真实,能全面和深入地了解工作要求

缺点:花费时间多,得所材料难以量化,被观察者难以接受和反感

调查法优点: 缺点: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

1、人性假设的 4 种基本观点

“经济人”假设,“社会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复杂人”假设,

2、X 理论

①多数人天生懒惰,逃避工作

②多数人胸无大志,不负责任,甘愿受人指挥和领导

③多数人无目标,需强制、惩罚迫使努力工作

④多数人工作是满足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要金钱奖励

⑤人可分为两类,被管理和管理者

3、Y 理论

①厌恶工作不是普通人的本性

②外部控制和惩罚不能促使人们努力工作

③一般人能够承担责任,还会乐于追求责任

④人群中有高度的想象力、智谋和解决问题的创造力

⑤员工会自愿将自身的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结合一起

⑥人的智力只是得到了部分发挥

4、人性假设的发展脉络

5、新华生主义的主要理论

①学习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

②心理学研究的是可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

③行为源于后天学习

④刺激影响行为

6、个体行为的基本特征

①目的性②自主性③社会性

④连续性⑤持久性⑥可塑性

7、卢因的群体动力论

研究群体中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过程的理论

8、个体行为规律

9、认识过程

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的综合反映过程。

10、情感过程

是个体通过情感过程对客观事物在感性上的反映,通

过神态、表情、语言、动作等展示出来

11、意志活动的特点①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②自觉克服困难的活动

③一系列随意活动

12、意志的表现

坚毅性、果断性、自制性

13、个性心理的含义

又称为人格,是个体带有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14、情绪与情感的区别

①情绪:是一般由当时的特定情况所引起,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②情感:是指与个体的社会性需要和意识相联系的内容心体验

15、个体行为的心理活动过程

①认识过程(认知阶段、知识阶段)

②情感过程

③意志过程

第 2 章个体心理与行为

1、需要与动机的概念

需要:人对事物的欲望和要求

动机:激励人们去行动,以达到一定目标的内在动因

2、需要的特点:指向性,多样性,层次性,潜在性,可变性,社会制约性

3、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4、需要、动机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需要与动机的关系:

①需要和动机既相似,又有着严格的区分。

②需要是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动机是推动人类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

③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但需要并不必然导致动机的产生。

④需要转化为动机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需要对象的确认和需要达到一定的强度。

动机与行为的关系:

①同一动机可以引发多种不同的行为

②同一行为可以源自不同的动机

③一种行为可以由多种动机引发

④合理的动机可能引发不合理的或错误的行为

⑤错误的动机有时会被外表积极的行为所掩饰

⑥人的动机和行为之间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5、价值观的含义

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是一个人基本的信念和判断。

6、价值观的作用

①价值观是研究各个成员对组织认同程度的指标。

②价值观是了解组织成员的态度及动机的基础,管理者可对成员进行行为分析。

③价值观可以提高个体的道德感和自我效能感。

④价值观会影响企业领导人的决策行为。

7、态度的概念

是指个体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和行为趋向

8、态度的构成

三种成分:知觉成分,情感成为,行为意向成分9、态度的功能

①调整功能,②自我保护功能,③价值表现功能,

④知识功能

10、工作满意度的概念

指人们体验到的一种愉悦或积极的情绪状态

11、价值观的作用

12、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①态度影响认知和判断

②态度影响行为效果

③态度影响忍耐力

13、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因素

①挑战性的工作②公平的报酬

③支持性的工作环境④和睦融洽的同事关系

14、知觉的内涵、特征、分类

知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在人脑的反映

知觉特征: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知觉分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错觉

15、社会知觉的内涵与特征

社会知觉:在知觉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心理过程,是社会生活中的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16、知觉过程

一般划分 5 个阶段:观察,选择,组织,解释及反应

17、知觉的影响因素

影响知觉的主观因素:①兴趣和爱好②需要和动机

③知识和经验④个性特征

18、个性的概念和特征

个性:个体拥有的,并带有倾向性的、经常的、本质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品质的总和

个性特征:①差异性②倾向性③稳定性

④整体性⑤社会性

19、气质的定义和类型

气质:是人们典型、稳定的心理特征,是人天生的、表现在心理活动动力方面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类型:①胆汁质②多血质③黏液质④抑郁质

20、能力的概念和类型

能力:指一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而在主观方面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

类型: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

21、性格的定义和类型

性格: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在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类型:

(1))依据心理活动的优势性划分的性格类型

①理智型②情绪型③意志型

(2))依据个体对现实的态度划分的性格类型

①外倾型②内倾型

(3))依据个体独立性划分的性格类型

①独立型②顺从型

(4))五种性格特征

①外向与内向②情绪适应性③易相处性④谨慎程度⑤接受新经验的开放度

22、能力发展的影响因素

①自然素质②社会实践③个性因素

23、性格的培养

①建立正确的个性倾向系统

②培养坚强的意志

③形成自我教育能力

24、组织承诺的概念

也叫“组织认同感”“组织归属感”,是员工对特定组织及其目标的认同、情绪依赖及参与程度。

25、组织公民行为的含义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个体的行为是自主的,并非直接或外显地由正式的奖惩体系引发的,包括无私并主动地帮助他人、主动参与组织活动、承担超过常规的任务要求。

26、组织承诺的三因素

三因素:感情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

27、建立组织承诺的意义

①建立高情感承诺,会带来更低的缺勤率、更低的离职率及更高的绩效。

①建立财务类的持续承诺,对员工的付出,组织要适时给予肯定,通过公平的报酬和晋升给予回报。

28、组织公民行为的作用

①自愿合作行为,能自觉维护整体组织的正常运行,减少矛盾和冲突

②使组织拥有的资源摆脱束缚,投入各种生产活动中

③促进普通员工及管理人员生产效率的提高

④有效协调团队成员和工作群体之间的活动

⑤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组织的吸引力和留住人才

⑥可以在无形中影响组织的绩效

第三章群体行为基础

1、群体的概念

指两个以上相互交往、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达到特别的目的而结合在一起的集合。

2、群体的类型

按原则和方式可分: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

成员关系可分: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按

规模大小可分:大型群体和小型群体

按是不实际存在可分: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按发挥作用可分: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

按开放程度可分:开放型群体和封闭型群体

3、群体的发展阶段

①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形成阶段、震荡阶段、规范化阶段、执行阶段和中止阶段

②间断—平衡模型

4、群体外部环境的内容

整体战略、职权结构、规章制度、资源、员工录用过程、绩效评估和奖励体系、组织文化及工作物业环境5、群体结构变量的内容

内容:角色、群体规范、从众行为、群体规模、群体结构、群体凝聚力

6、群体凝聚力及表现形式?

群体的每个成员都感到彼此互相吸引,并为作为群体的一员而自豪。

表现行式:①自然凝聚力②工作凝聚力③领导者凝聚力

7、群体决策方法

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法、德尔菲法、电子会议法

8、群体决策的优缺点

群体决策的优点:

①可以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观点多样,信息和知识更全面② 决策更加民主化,更容易被组织接受。

群体决策的缺点:

①成员受到群体压力,不敢提出不同意见,只能随声附和或沉默,导致决策失误。

②领导者可能由于个性强等与决策无关的原因压制讨论,降低成员的创造性。

③消耗时间太多。

④掩盖个人责任。

⑤易于变“是非之争”为“意气之争”。

9、群体规范?群体规范的压力及作用

群体规范:指群体成员认同与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准压力:迫使其按群体目标和准则来调节自己的行为作用:支柱作用,评价标准的作用,群体动力的作用,行业导向和矫正作用

10、从众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有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11、群体互动过程对群体行为的影响

有两种效应:协同效应和社会促进效应

12、非正式群体形成的原因

①价值观②共同的兴趣爱好③类似的经历和社会背景④性格、脾气一致⑤时间、空间相近⑥同年龄、同性别

13、非正式群体的作用

①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

②非正式群体的消极作用

③对加强非正式群体的引导与管理

14、非正式群体的特点

①自发形成的

②靠兴趣、情感、共同需要等情感因素来维持

③领导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

④有强有力的群体规范

⑤有很强的凝聚力

⑥内部信息传递申通、迅速

⑦具有自卫性和排他性、具有相对的不稳定性

15、非正式群体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①弥补正式群体在满足需要上的不足

②满足成员对信息沟通的需要

③可以成为正式群体凝聚力强度的睛雨表

消极作用:

①容易产生抵触情绪②影响工作效率

③容易传播谣言④会产生破坏作用

第四章 沟通 1、沟通的含义 是指两个或多个主体之间交换信息、思想及情感的过程 2、沟通的功能 ①传递信息(外部信息、内部信息) ②推进了解(了解群体目标、了解群体反映的问题、增进彼此关系、控制行为、协调关系、帮助决策)

3、沟通的分类 ①按信息沟通渠道可分: 正式沟通(上行沟通、上行沟通、水平沟通、斜向沟通) 非正式沟通(单串型、饶舌型、集合型、随机型) ②按信息传递方式可分:单向沟通、双向沟通 ③按信息沟通媒介可分:言语沟通和非言语沟通

4、沟通的过程 ①发讯者,即信息源头

②信息,承载着各种信息的逻辑体

③编码,信息转变成文字、语言、手势等符号 ④媒介,即信息传递的载体和通道

⑤译码,将接受的信息转变为接受者可以理解的信息号 ⑥收讯者,是一个人或者是组织的群体 ⑦反馈,发送者对接受者信息接收情况的一种了解

5、沟通障碍的表现

①空间结构设计 ②当事人的可信度 ③当事人的价值和参照视角 ④“共同语言”---行话

⑤过滤 ⑥选择性知觉 ⑦语言和情绪

6、有效沟通的特征

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 7、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

8、有效沟通的技能

技能:①改善沟通环境 ②有效反馈 ③有效授权

④有效训导 ⑤完善沟通网络 9、网络时代的沟通特征

①扁平化的沟通流程(破除部门障碍、进行直接沟通) ②透明化的沟通模式 ③互动化的沟通活动

④沟通对象个性化 ⑤沟通趋于电子化

10、网络对沟通的影响

①沟通方向:破除传统的沟通界限(破除组织边界、简化沟通层级)。

②沟通方式:灵活组合

A\影响灵活沟通的因素(处理能力、信息类型) B\网络技术为灵活选择沟通方式提供了便利 ③沟通网络:提供了更好的技术平台。

11、跨文化沟通的原则

①没有证实相似之前,应先假定对方与你不同 ②强调描述不是解释或者评价 ③换位思考,在传递信息之前,先把自己置身于接收者的立场上 ④假定你的理解正确,还要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不要想当然

12、跨文化沟通的策略 认识文化差异,认同文化差异,融合文化差异 13、跨文化沟通的技能 ①树立共同的价值观,找到必要的切入点和共同点 ②加强跨文化培训 ③海外管理人员本土化

第五章团队

1、团队的概念

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相互作用和协作,以便完成组织预定的某项目标的最小单位。

2、团队的特征

①价值观共识化

②团队工作的主旨是委托和授权

③团队成员平等、信任、注重交流

④高素质的员工是关键

3、团队建设的发展阶段

①组建期:组建团队有两种可能,一是建立团队为基础的组织,二是在组织中有限的范围内或在完成某些任务时采用团队的形式。

②激荡期:团队经过组建阶段后,隐藏的问题逐渐暴露,团队内部冲突加剧。A\成员与成员之间激荡,B、成员与环境之间的激荡。

③规范期:经过一段时间的激荡,团队逐渐走向规范,团队成员之间形成亲密的关系,表现出一定的凝聚力。

4、虚拟团队

①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成员

②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相互合作

③至少有一个成员位于不同的地点、时区或组织

④通过电子媒体沟通和协调

5、团队建设的心理机制

①情绪认同②共生效应③心理相容

④共同的信念⑤参与心理

第六章 冲突与冲突管理

1、冲突的定义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行为主体在特定的问题上目标不一致、或看法不相同或意见分歧而产生的相互矛盾、排斥、对抗的一种态势。

2、对待冲突的不同观念

①传统观念,②人际关系观念,③相互作用观念

3、冲突的特征

①客观性 ②主观直觉性 ③二重性 ④程度性

4、冲突产生的根源

①杜布林对冲突根源的分析,八种根源。

人的放肆本性、争夺有限资源、价值和利益的冲突、基于本位的冲突、追逐权力、责任不清、引进变革、组织的气氛

②罗宾斯对冲突根源的分析,三大类沟通因素、结构因素、个人因素

③纳尔逊和奎克对冲突根源的分析,两大类结构因素、个人因素

5、冲突的过程

罗宾斯提出了五个阶段

①阶段 1:潜在的对立或不一致 ②阶段 2:认知和人格化 ③阶段 3:知为意向 ④阶段 4:行为 ⑤阶段 5:结果

6、冲突管理的原则

①倡导建设性冲突,避免破坏性冲突,将冲突的水平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

②对冲突实现全面、系统的管理,而并不是局限于事后对冲突的控制和处理。

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随机应变地处理各种冲突。

7、冲突管理的策略

①托马斯二维模式,5 种冲突管理策略 (竞争、回避、妥协、迁就、合作)

②布莱克-莫顿冲突方格理论,5 种不同策略 (回避、缓和、压制、妥协、正视)

8、群体间冲突的预防

①加强信息的公开与分享 ②正式和非正式的交流 ③正确选拔群体成员 ④把蛋糕做大

⑤防止本位主义,强调整体观念,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 ⑥分清责任和权利

⑦建立崇尚合作的组织文化和群众文化

1. 冲突具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第 7 章 组织结构与组织变革 1、组织的含义、分类、功能

组织:是特定的群体为了共同目标,按照特定原则,通过组织设计使得相关资源有机组合。 分类:

①按组织规模分类:小型、中型、大型的组织

②按组织的社会职能分类:文化性组织、经济性组织和政治性组织

③按组织内部是否有正式分工关系: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 功能:

①组织有汇聚和放大力量的作用 ②高效的组织能提高效率 ③组织能满足人武的某种需求 2、古典组织理论分析 3、近代组织理论分析 4、现代组织理论分析

5、构成组织结构的三要素 复杂化,正式化,集权化

6、组织结构的设计原则 ①组织结构设计的古典原则

分工原则,统一指挥原则,控制幅度原则,部门化 ②组织结构设计的现代原则

开放性原则,动态原则,制约性原则

7、组织结构类型

直线结构,职能结构,直线-职能结构,事业部结构, 分权结构,矩阵结构 8、机械式结构

以严密的金字塔型组织形成式为代表,具有高度复杂化、正式化、集权化的特点。 9、有机式结构

是复杂化及正式化程度低,资讯网路通畅,允许较多员工参与决策。

10、组织变革的原因 ①组织外部环境的变化 ②组织内部条件的变化

11、组织变革的变量

结构,技术,人员,任务

12、组织变革的方式

组织导向型变革,人员导向型变革

13、压力的概念

是在动态的环境中,个人面对与其愿望实现密切相关的机遇、规定划要求的不确定性时造成的一种心里负担。

14、组织变革的过程

①“风平浪静”观,组织变革有三个步骤:解冻、变革、再冰结

②“急流险滩”观, 管理者面临的环境是高度不确定的、动态的,管理者的工作是不断受到干扰的作。

15、组织变革的阻力 ①对未来不确定性的焦虑 ②习惯

③担心变革会影响自己的收入和地位

第八章组织文化

1、组织文化的定义

每个组织都有自己特殊的环境条件和历史传统,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哲学信仰、意识形态、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所以每个组织都有与众不同的组织文化。

2、组织文化的特征

整体性、独特性、继承性、创新性、连续性。

3、组织文化的功能

1、组织文化的积极功能

①导向功能②凝聚功能③约束功能④激励功

能⑤辐射功能⑥调适能力⑦创新功能

2、组织文化的消极功能

①削弱个体的创造性②变革的障碍③多样化的

障碍④兼并和收购的障碍

4、霍夫斯坦德的文化差异理论

五个维度:权力距离,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男性度与

女性度,不确定性避免,长期取向与短期取向

5、迪尔和肯尼迪的组织文化因素理论

五个因素:价值观,英雄人物,习俗仪式,文化网络,企业环境

6、帕斯卡尔和阿索斯的 7S 管理框架

7S 管理模式:策略,结构,制度,人员,作风,技能,最高目标

7、彼得斯和沃特曼的革新性文化理论

八项特征:侧重行动,接近顾客,自主和企业家精神,依靠人来提高生产力,以价值观为行动指南,坚持本行为,精兵简政,宽严相济。

8、组织文化的发展趋势

①建立学习型组织

②组织文化更注重提升品牌

③信息技术推动组织文化变革

④更加推崇创新文化

⑤跨文化管理将成为组织文化面临的新课题

第九章组织学习与学习型组织

1、组织学习的定义和作用

组织学习:是指组织为了实现发展目标、提升核心竟争力而围绕信息和知识技能所采取的各种行动,是组织不断发展努力改变或重新设计自身以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的过程.

作用:

①学习是组织的一项基本职能

②振兴组织的关键在于组织学习

③组织学习是组织生存与发展的根基

2、个体学习和组织学习有关系

①个体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

②组织有记忆、认知系统

③组织主动影响个体

3、组织学习的类型

①经验型学习,②适应型学习,③自主型学习,

④预见型学习,⑤行动型学习

4、学习型组织的概念

是指通过培养整个组织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员工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有机的、高度柔性、扁平化、符合人性并能持续发展的组织。

5、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共同愿景,创造性个体,不断学习,扁平结构,自主管理,无边界行为,家庭事为平衡,新角色

6、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练

①自工超越②心智模式

③共同愿景④团体学习⑤系统思考

第十章 领导及领导理论的发展 1、领导的含义及特点

领导:领导是指引导和影响个人、集体或组织在一定条件下实现目标的行为过程。领导是一种“行为”,领导是一种“艺术”,领导是一种“活动过程”,领导是一种 “能力”。 特点:

①领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领导是一咱特殊的“投入”和“产出” ③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函数 ④领导作用的“互惠效应”

2、领导的作用

指挥作用、协调作用、激励作用 3、领导权力

是指影响他人的能力,是排除各种障碍完成任务, 达到目标的能力

4、领导与被领导的区别

5、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管理是建立在合法的、有报酬的和强制性的权力基础上领导:除管理之外,还建立在个人影响力和专长权及模范作用的基础上

6、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7、领导特性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领导特性理论:是对西方研究领导者素质的成果的统称。

②传统领导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来源于生理遗传,是先天就有的,且领导者只有具备这些特性才能成为有交效的领导者。

③现代领导特性理论认为:领导者的特性和品质并非全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可以在领导实践中形成,也可以通过训练和培养的方式予以造就。

8、领导行为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 ①俄亥俄州立大学研究 ②密歇根大学的研究 ③管理方格理论

9、各领导理论的主要研究成果 10、领导艺术的概念

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知识、经验、才能和气质等因素的基

础上逐步形成的、创造性地运用各种领导策略、资源、方法和原则以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的技能 11、领导艺术的特征 经验性与科学性的统一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普遍性与多样性的统一规范性与创造性的统一明晰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12、领导艺术的原则 ①按领导活动的规律办事 ②人际平衡

③为人处世必须把握好“度” 13、领导艺术的定位

第十一章激励

1、激励的概念

激励:指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

2、激励的作用

①激励为行为提供动力

②激励可以发挥潜力

③激励可以激发人的工作热情与兴趣

④激励能够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⑤激励能够调动和提高人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

3、激励的影响因素

激励时机,激励频率,激励程度,激励方向

4、马斯洛的理需要层次理论

主要内容:①生理的需要②安全的需要③社交的需要④尊重的需要⑤自我实现的需要

5、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①不同的人对权力需要、友谊需要、成就需要的排列次序和所占比重是不同的

②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对企业、对国家具有重要作用

③管理者运用成就需要理论增进成就对人的激励

6、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造成员工不满意的原因主要是工资报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等,这些因素即使改善了,也不能使员工变得非常满意,不能充分激发其积极性,只能够消除员工的不满

7、费鲁姆的期望理论

人们之所以能够完成某项工作并达成目标,是因为组织目标会帮助人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

8、亚当斯的公平理论

①公平感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当一个人做出了成绩并取得报酬之后,他不仅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绝对量,而且关心自己所得报酬的相对量

②员工通过对工作的付出比较其所得,通过比较自己的产出投入及比率的差异来做出公平性判断。

③如果员工认为公平,那么他们就会继续以几乎同样的水平做出贡献。9、强化理论?在管理中应该如何应用强化理论?

是美国哈弗大学心理学教授斯金纳提出的,认为人类(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本身就会采取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行为的结果有利时,这种行为就重复出现,当行为的结果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

10、归因理论

是说明和推论人的活动的因果关系的理论,通过改变人的自我感觉、自我认知达到改变人的行为的目的。

11、各激励理论的优缺点

12、激励的类型

①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

②正激励与负激励

③内容激励与外激励

13、激励的原则

①物质与精神同步激励原则

②引入竞争机制原则

③公平、公正原则

④组织与社会相结合原则

①②③④⑤⑥⑦

00152自考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考试重点

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观察法: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测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调查法:是为了达到设想的目的,制定某一计划,就一些问题对某些个人或群体进行访问或发放调查表要求被调查者回答,收集所需要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并以此来分析、推测其行为与心理倾向的研究方法。 继发性内驱力:是指情境(或环境中的其他刺激),这种情境会随着原始性内驱力的下降而成为一种内驱力。 个案分析法: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连续调查、了解,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称为个案分析法。 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心理测验法: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的方法。情景模拟法:根据被试者所承担或将要承担的工作任务,研究人员设计一套与岗位实际情景相似的测试场景,将被试者放置于模拟的工作环境中,观察被试者的才能、行为,并按照一定的规范对所观察的行为进行评定,即为情景模拟法。 行为:人的行为是指人的有目的的活动,包括人的欲望、动机、情感、态度及意志在行为上的表现。 心理过程:是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它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认识过程:是人的心理过程的初始阶段,它是通过个体的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对事物属性及各方面联系的综合反映过程。 情感过程:在个体行为活动中主要表现在面部表情、生调、动作表现三个方面。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感觉:是个体借助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 知觉:是个体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整体上的反映。 个性倾向性:是指个体在和客观现实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对事物所持有的看法、 工作满意度: 通过对自己的工作或工作经验进行评价而产生的。

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

00152组织行为学最新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组织: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2.人的行为:是指人这种主体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3.行为:行为又可分为广义与狭义。狭义的行为是指人受其生理、心理支配或客观环境的刺激而表现出能被观察到的一切外显的活动。广义的行为除上述可以直接观察到的外显行为外,还包括内隐的心理活动。 4.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 5.案例研究法:就是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6.观察法:是一种主要依靠研究者的感官,如人的视觉、听觉、嗅觉来收集资料的调查研究方法。 7.心理测验法:是通过观察人的少数具有代表性的行为,依据一定的原则,对人的个性、动机、价值观等心理特征进行分析的过程。 8.问卷调查法:是以一组问题获得相关、有效信息的一种方法。 9.信度:指的是可靠性程度,通过某项测试所得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10.测验的效度:是指心理测验的有效性。 11.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脑中所产生的对这些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特点:只反映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 12.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把所感觉到的客观事物的各种个别属性联系起来,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该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特点:比感觉高一级,比感觉更全面深刻)。 13.社会知觉:是指主体对社会环境中有关人的知觉。包括对个人、群体和组织特征的知觉。 14.自我知觉:是指主体对自己的心理与行为状态的知觉,通过自我知觉发现和了解自己,从而使自己的行为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的要求。 15.价值观: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在满足主观需要方面的有用性、重要性、有效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这是人们的一种观点和信念,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价值观是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 16.态度:是个人对某一对象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7.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18.组织认同感:是员工对其组织认同的程度。 19.工作参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工作态度,是指员工对自己工作的认可程度、投入程度,以及认为工作对自我价值实现的重要程度。 20.个性:是个人所具有的各种心理特性和意识倾向的较稳定的有机结合。 21.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性。

组织行为学重点整理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1、影响组织有效性的因素: ①环境因素(组织外部因素):可预测性、复杂性、敌对性; ②组织因素:结构、技术、规模、年限; ③管理政策和实践因素:战略、控制、领导、报酬、沟通、决策; ④员工因素:目标、技能、动机、态度、价值观。 2、20世纪60年代中叶之后,行为科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主要论述企业性组织中人和群体的行为。 3、1911年泰勒《科学管理原理》的面世标志着科学管理从此诞生。 4、霍桑实验:1924-1932年在美国西方电气公司所属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实验。 ①霍桑实验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观察实验。 ②霍桑实验的一个重大贡献在于,它不同意泰勒把人只看成是“会说话的机器”或人的活动只是受金钱的驱使,认为人是“社会人”。 另一个重大的贡献是,它发现并证实了“非正式群体”的存在,这种“非正式群体”有其特殊的规范、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每个成员的行为,甚至影响整个正式群体的活动。 ③经梅奥归纳、总结,整理成《工业文明中人的问题》一书,于1933年正式出版,由此形成了著名的人群关系学说。 5、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学是在心理学、生理学、生物学、人类学、社会学、伦理学和政治学等多种学科相交叉的边缘形成的新学科。 6、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有:①自然实验法;②行为观察法;③心理测验法;

④现场调查法。 第二章个人行为基础 7、社会知觉的范围:①对他人的知觉;②人际知觉;③自我知觉。 8、自我概念:就是自己对自己的看法,莱米认为,自我概念是综合现在及过去对自己观察而获得的有关自己的知觉组织,是对自己的一种看法与想法。 9、归因: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 10、归因理论:有凯利的归因理论,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 维纳的三维归因理论:人们对自己的成功和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 维纳的归因模式: 11、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 ①认知失调理论的假说:认知元素之间的矛盾或失调,使个体心理上的不快感和压迫感加剧,这时人们就设法减轻或消除不协调关系,从而促使个人的态度发生改变。 ②认知失调主要有两种来源:一是个人的决策行为,即需要在多个有同等价值的

组织行为学知识点归纳

组织行为学 第一章概述 一、组织行为学的含义 1.组织行为是指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和整个组织三者之间以及整个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各种行为。 2.组织行为学是采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个体、群体、以及组织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从而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3.研究对象: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以及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 4.本质:1)组织对其成员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的影响方式 2)组织的各个成员的行为方式及其绩效对整个组织绩效的影响 5.研究组织行为的目的: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员工的行为 二、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1.组织行为学的主要特征有:1)边缘性、综合性、跨学科性 2)两重性:艺术性,科学性 3)实用性 2.相关学科和组织行为学的关系:p8 3.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内容

5.研究和应用组织行为学的意义:p10 三、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1.管理科学的发展p2 19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主要理论有: 泰勒:科学管理理论——侧重于企业基层人员的操作分析、组织原则和工作监督; 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主要集中于高层的管理原则,如企业的计划、不同层次组织的协调、控制等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认为组织应是一个等级森严、层次分明、分工明确的金字塔结构,为“直线式”组织结构奠定了理论基础。 这三种理论的共同缺点是,轻视或忽视组织中人的因素,仅仅把人看成是一台机器,而完全没有考虑人的思想、情感、主观能动性。 2.行为管理理论的产生p4 产生原因——古典管理学派缺陷:强调物质因素作用,忽视人的主观能动;强调物质鼓励,忽视了社会需要;强调正式组织,忽视非正式组织。单纯科学设计、奖金刺激、等级分明指挥系统不能带来持久活力。紧张而单调劳动和日益严重剥削激起工人们有组织反抗。 标志性事件——梅奥及其领导的霍桑试验 (1924年~1932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的西方电器公司霍桑电话机工厂中进行的试验。) 试验背景:1)霍桑工厂的状况:工资较高、福利待遇好但工作效率低下 2)劳资矛盾日益突出 3)工人不是经济人——只追求经济利益 4)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发展使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增强 5)工人的文化水平提高,脑力劳动比例增加,简单的管理方式越来越不可行。 6)希望对工人行为的研究掌握其规律,提高管理水平。 霍桑试验的结果:生产效率不仅受物理的、生理的因素的影响,而且受社会环境、社会心理的影响。 霍桑试验结论:1)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2)非正式组织的存在 3)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和他周围人的关系。 满意的员工是高效的员工。 3.人群关系理论(行为学派时代)p5 主要是对工人在生产中的行为以及产生这些行为的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以便调节企业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生产。 主要代表人物:梅奥、马斯洛、赫茨伯格 主要理论:x理论与经济人假设、霍桑实验与社会人假设、Y理论与自我实现人假设、行为科学理论、超Y理论与复杂人假设(权变的观点) 人权关系理论——人力资源学派——组织行为学兴起 4.积极组织行为学:对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测量、开发和有效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从而实现提高个体、群体和组织的绩效。 概念:它强调积极心理品质和能力的可测量、可开发和绩效相关性。 积极心理因素: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主观幸福感和恢复力P17 研究对象:积极的情绪和体验、积极的人格特征、积极的社会环境p16 积极心理资本的开发:p19 四、组织行为学研究方法 主要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案例法、情景模拟法、系统法p12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一、个体的知觉与认识过程

2018年10月全国自学考试00152组织行为学试题和答案

绝密★考试结束前 全国2018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题 课程代码:00152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论企业中的人性》一书中提出了两种对立的人性假设理论,其作者是( D ) A.麦克雷戈 B.梅奥 C.马斯洛 D.麦克利兰 2.“自我实现人”的假设认为管理的重点应是( C ) A.重视人的因素 B.重视工作内容 C.重视工作环境 D.重视金钱的因素 3.态度的心理结构由三种成分构成,即:知觉、情感和( C ) A.意志 B.能力 C.行为意向 D.行为 4.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发生原因的判断由三个要素决定,即:特殊性、共同性和( D )

A.系统性 B.社会性 C.认知性 D.一贯性 5.在组织中,决定着一个工作群体在组织权力结构中的位置,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的正式关系的是( A ) A.职权结构 B.角色结构 C.群体规模 D.奖惩体系 6.在一个特定的群体中,群体成员往往有三种比较典型的角色表现,一是任务角色,二是维护角色,三是( D ) A.文化角色 B.关系角色 C.沟通角色 D.自我中心角色 7.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B ) A.经济合同 B.心理契约 C.群体规范 D.群体凝聚力 8.绩效反馈是一种( B ) A.上行沟通 B.下行沟通 C.水平沟通 D.斜向沟通 9.当组织规模很大且需要进行分层授权管理时,最有效的沟通网络是( A ) A.链式 B.轮式

00152组织行为学复习资料【2019年自考】

工商企业管理【本科】 组织行为学 课程代码:00152

绪论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和研究内容 一、对于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以及我们需要把握的几点。???[单选、简答] (1)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 (2)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特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 (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提高预测、引导及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提升工作绩效及员工满意度。 二、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多选、简答] 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权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单选、多选]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决定了其研究内容,即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组织中人的心里与行为按不同的层面又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和组织心理与行为三个层次。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内容可细分为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和领导行为四大块的研究。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多选]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型的行为科学,对它有主要贡献的学科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等

二、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单选、简答] 第一阶段: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泰勒、韦伯和法约尔等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理性模式。泰勒、甘特、吉尔布雷斯夫妇、法约尔、韦伯等 第二阶段:20世纪30年至20世纪60年代,以梅奥、麦格雷戈等代表,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封闭的社会性模式。梅奥“人际关系学说”霍桑实验;麦格雷戈X理论和Y理论 第三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以费德勒等人为代表,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模式,从原来的封闭观念转向开放观念是一大进步。权变学派:费德勒、豪斯、赫西、布兰查德 第四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综合前三个阶段之所长,把组织看成是一个开放的社会性模式,要求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转变到社会文化这一更深的层次上。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与研究方法 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单选、简答] [单选]组织行为学家西拉季和华莱士把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过程细分为六个步骤: (1)弄清要研究的问题;(2)查阅与某种行为问题有关的理论和信息材料;(3)形成假设;(4)选择正确的设计步骤和方法开展研究工作;(5)实际观察、测试和实验;(6)解释研究结论。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单选、简答] (1)观察法。观察法是指借助人的感官和各种测量仪器直接对研究对象进行观测,观察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内容、工具等,进行分析与归纳总结,并将观察结果记录下来的方法。 (2)调查法。调查法根据收集资料的方式不同,主要分为访谈法和问卷法。 (3)个案分析法。研究者通过对个体、群体或组织整体情况较长时间的连续调查、了解,全面收集资料,从而研究其心理发展变化的全过程,得出研究结论的方法称为个案分析法。 (4)实验法。实验法是指在人为控制的环境下精确操纵自变量从而考察因变量如何因其而变化,进而研究变量间相互关系的方法。 (5)心理测验法。心理测验法是采用标准化的心理测量量表或精密的测量仪器来测量被试者的方法。 (6)情景模拟法。情景模拟法具有针对性、客观性、预测性和动态性等方面的特征,因而信度和效度较高。

组织行为学总结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得基本知识 组织行为学研究内容得三个层次:个体、群体、组织 组织行为学发展得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得代表人物、主要研究内容与观点: 1、以泰勒为代表得经典科学管理理论阶段(1900—1927) 2、以霍桑实验开始得人际关系理论以及后来得X理论—Y理论阶段(1927—1965) 3、以权变态度与方法来瞧待人及其管理心理与行为得现阶段(1965—2000) 4、积极组织行为学阶段(2000—现在)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知觉特征: 1.整体性:根据知觉对象得特点将其知觉为一定结构得整体形象 2.理解性:以过去得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某种意义 3.相对性:根据事物之间得相对关系进行反映 4.恒常性:条件发生变化时,直觉影像仍保持不变,包括对知觉对象得亮度、形体、大小等 颜色方面得恒常性。 内涵:指得就是个体为自己所在得环境赋予意义并解释感觉印象得过程。一个人就是活在知觉中得。 人们得行为就是以她们对现实得知觉为基础得,而不就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这个世界就是人们知觉到得世界,这对行为十分重要 知觉防卫机制得内涵:为了防止自己受到威胁性刺激得侵扰,人们自动地抑制自己对它们得知觉与反应得倾向。 错觉:错觉就是指一种不正确、被歪曲了得知觉。 类型:常见错觉、图形错觉:缪勒-莱伊尔错觉、波跟道夫错觉 社会知觉得集中表现形式: 1.对她人得知觉:表情、性格 2.人际知觉 3.角色知觉 4.自我知觉: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 社会知觉偏见: 首因效应晕轮效应近因效应定型效应投射 归因:人们对自己或别人得行为进行分析,进而解释与推测其原因与动机得过程 归因得参照点: 一致性、一贯性、特殊性 海德得归因理论:内因与外因 (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得人;(2)归因于行为者得对手;(3)归因于行为产生得情境 为难得归因理论: 个人决策当中不确定判断得三种启发: (1)代表性启发式就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样本就是否能代表(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得概率,对于代表性越高得样本,就判断其出现得概率越高。 (2)可得性启发式就是指人们倾向于根据客体或事件在知觉或记忆中得可得性程度来评估其相对频率,容易知觉到得或容易回想起得客体或事件被判定为更常出现。 (3)锚定与调整启发式就是指在判断过程中,人们最初得到得信息会产生“锚定效应”,人们会以最初得信息为参照来调整对事件得估计。

组织行为学00152-名词解释

?测验的信度 答:所谓测验的信度即可靠性,它是测量反映被测特征的真实程度的指标,有人称之为测验的准确性,也有人把信度作为测验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指标。 ?晕轮效应 答:这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思想方法。它以事物的某一个特性为依据,而忽视事物的其他特性就对整个事物全面评价,结果产生了错觉。 ?正式领导 答: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通过组织所赋予的职权来引导和影响所属员工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过程。 ?非正式领导 答:非正式领导是指,领导者不是靠组织所赋予的职权,而是靠其自身的特长而产生的实际影响力进行的领导活动。 ?管理模式 答:所谓管理模式,是指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的总称。 ?工作态度 答: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 ?激励机制 答:激励机制是为达到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 ?组织的亚文化 答:亚文化是指大组织内部由于部门和地理位置的差异而导致同一个组织中的不同部门所拥有的个性“价值观”。 ?案例研究法 答:案例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是指对组织内的个体、群体或组织的一个或几个以至更多变量之间的关系作出描述和说明。 ?社会交换理论 答:社会交换理论首先是由霍曼斯提出来的。霍曼斯认为人们之间的关系、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商品交换,这不仅是物质商品的交换,而且诸如赞许或者声望、符号之类的非物质商品的交换。 ?组织 答:是在共同目标指导下协同工作的人群社会实体单位;它建立一定的机构,成为独立的法人;它又是通过分工合作而协调配合人们行为的组织活动过程。 ?组织成员的认同感 答:组织成员的认同感是指组织成员愿意为组织目标而奋斗的精神状态,是组织成员群体意识与群体态度的总和。 ?组织文化 答:组织文化通常是指在狭义的组织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实质上是一个组织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把组织成员结合在一起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总和。 ?组织决策体制 答:组织决策体制是指决策机构和决策人员所组成的一定的组织体系及其制定决策的基本程序和制度。它涉及决策机构的设置、内部分工、人员职责、人际关系及技术装备配置等。 ?组织行为学

最新00152组织行为学自学考试本科重点126道简答题

绪论(7) 1、简述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 答:组织行为学的学科性质有以下5点: 1)跨学科性。 2)系统性。 3)全变性。 4)实用性。 5)科学性。 2、简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容有哪些? 答: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研究、领导行为研究 3、简述个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2018.04) 答:个体心理与行为的研究容包括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个体心理与行为分析。其目的在于揭示不同个体的心理活动特点及其与行为和工作效率之间的关系,为管理者认识和掌握组织成员共同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提高对员工行为的解释、预测和控制能力,掌握个体动机激发与行为选择、强化的规律,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为合理用人提供理论依据。 4、简述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2018.10) 答:群体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影响群体行为的因素、沟通、团队建设、群体冲突及管理等。其目的在于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提高人际管理和沟通水平,增强群体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 5、简述组织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 答:组织研究的容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文化、组织学习等问题。其目的在于分析组织结构、管理体制、组织文化对组织成员心理和行为以及组织效率的影响,以期待形成良好的组织气氛,促进组织管理效率的提高。探索组织变革、组织发展的原则和模式、促进组织不断完善和发展。 6、简述领导行为研究的主要容与目的。 答:领导行为研究主要研究领导者的心理活动以及行为表现,解释领导活动过程中的一般规律,以发挥领导者带领组织成员高效实现组织目标的作用。领导行为研究包括领导理论、激励理论与实务两大部分。其目的在于掌握领导活动过程的一般规律,运用有效的激励手段激发下属的工作积极性,高效实现组织目标。 7、简述常用的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答: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心理测验法、情景模拟法 第一章个性与个体行为分析(15) 1、简述经济人假设的基本含义以及管理措施

最新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真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201504)1、 A 、教育心理学 (201504)2、 心理学科中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的是( B 、人事心理学 C 、医学心理学 研究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是( D 、 )1 社会心理学 A 、现场实验 B 、准实验 C 、 等级排序实验 D 实验室实验 (201504)3、 X 理论和 Y 理论的提出者是( B ) 1 A 、海德 B 、麦格雷戈 C 、 梅奥 D 、 大内 (201504)4、 在管理实践中倡导 “参与式 ”管理或 “ 民主式 ”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B )1 A 、 X 理论 B 、 Y 理论 C 、 超 Y 理论 D 、 Z 理论 (201504)12、 影响个体对他人采取不同行为方式的决定性因素是( C )1 A 、动机 B 、价值观 C 、 个性特征 D 、 情感 (201504)20、 动机的源泉是( D )1 A 、价值观 B 、行为 C 、 目标 D 、 需要 (201510)4、 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 D ) 1 A 、安德鲁 B 、凯立希 C 、麦克里格 D 、海德 (201510)13、 最先提出社会交换理论的是( A )1 A 、霍曼斯 B 、洛克 C 、 舒兹 D 、 塔吉乌里 (201604)1、 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是( D )1 A 、 B=/ (S ? P) B 、 B=/ (P ? M) C 、 B=/ (S _ E) D 、 B=/ (P ? E) (201604)2、 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 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 纳为( C ) 1 A 、四个步1聚 B 、五个步骤 C 、六个步骤 D 、 七个步骤 (201 604 )3、 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 B ) 1 A 、需要 B 、动机 C 、态度 D 、 信念 (201604)15、 动机是一种主观状态,其表现出的方式是( A )1 A 、行为 B 、目标 C 、需要 D 、行为倾向性 B A ) 1 2、对员工要采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政策,其理论基础是( 、“社会人”假设 、“自我实现人”假设 提出了( A ) 1 、科学管理理论 、 权变系统理论 (201610) A 、“经济人”假设 C “复杂人”假设 D (201610 )24、梅奥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 A 、人际关系学说 B C 社会系统理论 (201704)1、 A 、享乐主义 (201704)2、 A 、整体性 (201710)1、 A 、外在激励 (201710)2、 A 、原始性内驱力 C 、社会性内驱力 D 经济人”假设的基础( B 、现实主义 人的行为最为显著的特点是 B 、选择性 )1 C 、 B 社会主义 )1 稳定性 D 、 资本主义 C 、 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最根本且起长远作用的激励是 B 、内在激励 C 在赫尔的内驱力理论中,情境是( B 、 D 、 荣誉激励 B ) 1 继发性内驱力 群体性内驱力 D 、 D 、 倾向性 B ) 1 目标激励

组织行为学学习总结

《组织性为学》学习总结 为期一个学期的《组织行为学》课程结束了,在感受到一种失落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喜悦与充实。通过这门课程,让我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的管理与通的能力都有了显著地提升。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师诙谐幽默的上课方式,他的知识渊博他的有才都使我深深的喜欢上了《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这也是我在大学中为数不多的带着期待的心情去上课的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在此期间我们从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再到群体沟通、谈判与冲突到激励,组织结构,文化以及变革等进行了学习,收获颇丰,深深感受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它是以组织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织体系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表现。针对组织行为的特征,找出特定组织环境下的组织行为共性,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结合老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情景游戏,我从更深的角度体会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自身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从个体、群体、组织系统和组织动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它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个体行为、个性心理与知觉、群体规模与行为、团队组织和管理、群体沟通与冲突、领导与决策、权利与政治、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等等。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了解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组织管理和不断创新能力。在组织行为学中系统研究了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学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人满意度。 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和群体互相依存关系。任何一个群体和组织都是由很多的个体所组成的,所以个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这个群体或组织的团

2017年10月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试卷及答案解释

2017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组织行为学试卷 (课程代码00152)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最根本且起长远作用的激励是【 B 】 A.外在激励 B.内在激励 C.荣誉激励 D.目标激励 2.在赫尔的内驱力理论中,情境是【 B 】 A.原始性内驱力B.继发性内驱力 C.社会性内驱力 D.群体性内驱力 3.人的积极性的基础和根源是【 A 】 A.需要 B.动机 C.目的 D.行为 4.在个性心理中,有“好坏之分”的是【 C 】 A.气质 B.能力C.性格 D.情绪 5.在员工一组织关系中,界定每个角色行为期待的是【 C 】 A.经济合同 B.社会规范 C.心理契约 D.价值观 6.当个体与其他人一起工作时,因他人的在场而激发了个体的工作动机,由此而引发的绩效水平提高的倾向,称之为【 B 】 A.社会惰化B.社会促进作用 C.从众 D.刻板印象 7.决定着群体的正式领导者和群体之间正式关系的是【 D 】 A.人事结构 B.奖惩结果 C.群体结构D.职权结构 8.从众行为源于群体的 A.规范 B.制度C.压力 D.环境 9.当我们自身的工作量大且很繁重,急切需要人进行信息协调筛选时,最有效的沟通网络是【 D】 A.链式 B.轮式 C.环式D.倒Y式 10.网络时代最显著的沟通特征是沟通方式的【 A 】 A.扁平化 B.高耸化 C.社会化 D.人性化 11.人们通过自己所说的词语直接传达信息,并不需要考虑谈话的背景。这种背景属于【 A 】 A.低文化背景 B.中文化背景 C.高文化背景 D.任何背景 12.管理者应当使组织保持适当的冲突水平,限制破坏性冲突,促进建设性冲突,这种观念属于【 C 】 A.传统观念 B.人际关系观念 C.相互作用观念 D.经济人观念 13.正式组织内部行使不同职能的主体之间所发生的冲突,这是【 C 】

优课UOOC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答案

一、单选题(共40.00分) ()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障 A. 组织结构 B. 组织性质 C. 组织活动 D. 组织发展方向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暂无 智力资本的存在方式() A. 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

B. 员工只是、技能、能力 C. 组织系统和结构中保留下来的知识 D. 组织的商誉、品牌形象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A 正确答案: A 教师评语: 暂无 组织行为学多层面性主要有三个层面,包括()A. 组织中的个体行为 B. 组织中的群体行为、 C. 组织行为 D. 组织中的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组织行为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D 正确答案: D 教师评语: 暂无 4. 泰勒认为制定科学的工艺流程,使机器、设备、工艺、工具、材料、工作环境尽量()A. 系统化 B. 有序化 C. 标准化 D. 层级化 满分:10.00 分 得分:10.00分 你的答案: C 正确答案: C 教师评语: 暂无

二、多选题(共33.00分) 组织的特征包括() A. 有明确的目标 B. 拥有相应的资源 C. 组织结构 D. 科学的划分部门及职责 E. 决定组织发展方向 满分:11.00 分 得分:11.00分 你的答案: A B C 正确答案: A B C 教师评语: 暂无 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

一定组织的个体、群体 B. 组织行为发展目标 C. 组织的心理活动 D. 组织的行为规律 E. 组织行为的内部结构 满分:11.00 分 得分:11.00分 你的答案: A C D 正确答案: A C D 教师评语: 暂无 3. 组织有效性的四个基本观点()A. 开放系统观点 B. 组织学习观点

最新组织行为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组织行为学1、管理者的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概念技能 2、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 3、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 3、组织模型:个体水平、群体水平、组织系统水平。 4、因变量:生产率、缺勤率、流动率、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组织公民行为、工作满意度。自变量:个体水平变量、群体水平变量、组织系统水平变量。 5、工作场所中的偏常行为:违反重要的组织规则从而威胁组织或者其他成员的利益的主动行为 7、组织行为学面对的挑战和机遇:回应经济压力、回应全球化、管理劳动力多元化、改善顾客服务、改善人际技能、激发创新和变革、应对“临时性”、在网络化组织中工作、帮助员工平衡工作与生活中的冲突、创造积极的工作环境、改善道德行为 组织多元化1、多元化分层:表面层次多元化,深层次多元化 2、能力:个体能够成功完成工作中各项任务的可能性。智力能力,体质能力,情绪能力 态度1、态度:关于物体、人物和事件的评价性陈述,反映了一个人对某一对象的内心感受 2、态度的构成: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3、认知失调:个体可以察觉到的两个或更多态度之间或者行为和态度之间的任何不一致 4、态度方面最有力的调节变量:态度的重要性、态度的具体性、态度的可提取性、是否存在社会压力以及个体对于这种态度是否具有直接经验 5、态度的类型:工作满意度,工作参与,组织承诺(三个维度:情感承诺,持续承诺,规范承诺),感知到的组织支持,员工敬业度,工作态度间的差异。 6、测量工作满意度方法:单一整体评估法,工作要素综合评价法 7、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工作本身,薪酬,晋升机会,主管,同事,人格 8、满意和不满意的员工反应:退出,建议,忠诚,怠工。 情绪1、情感:一种统称,包括人们体验的所有感情。包括情绪和心境两个部分。

版自考组织行为学第一章真题及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201504)1、心理学科中最先被应用到组织行为学的是( B )1 A、教育心理学 B、人事心理学 C、医学心理学 D、社会心理学(201504)2、研究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是( B )1 A、现场实验 B、准实验 C、等级排序实验 D、实验室实验(201504)3、X理论和Y理论的提出者是( B )1 A、海德 B、麦格雷戈 C、梅奥 D、大内(201504)4、在管理实践中倡导“参与式”管理或“民主式”管理的理论基础是( B )1 A、X理论 B、Y理论 C、超Y理论 D、Z理论(201504)12、影响个体对他人采取不同行为方式的决定性因素是( C )1 A、动机 B、价值观 C、个性特征 D、情感 (201504)20、动机的源泉是( D )1 A、价值观 B、行为 C、目标 D、需要 (201510)4、最早提出归因理论的是( D )1 A、安德鲁 B、凯立希 C、麦克里格 D、海德(201510)13、最先提出社会交换理论的是( A )1 A、霍曼斯 B、洛克 C、舒兹 D、塔吉乌里(201604)1、行为的理论模式用函数关系式表达是( D )1 A、 B=/ (S ? P) B、 B=/ (P ? M) C、 B=/ (S _ E) D、 B=/ (P ? E)(201604)2、组织行为学家西拉杰和华莱士,把研究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的系统过程归纳为(C)1 A、四个步1 聚 B、五个步骤 C、六个步骤 D、七个步骤(201604)3、激发人的行为并给行为以方向性的心理因素是( B )1 A、需要 B、动机 C、态度 D、信念(201604)15、动机是一种主观状态,其表现出的方式是( A )1 A、行为 B、目标 C、需要 D、行为倾向性(201610)2、对员工要采取“胡萝卜加大棒”式的政策,其理论基础是( A )1 A、“经济人”假设 B、“社会人”假设 C、“复杂人”假设 D、“自我实现人”假设 (201610)24、梅奥发现了工作群体的重要性,提出了( A )1 A、人际关系学说 B、科学管理理论 C、社会系统理论 D、权变系统理论 (201704)1、“经济人”假设的基础( A )1 A、享乐主义 B、现实主义 C、社会主义 D、资本主义(201704)2、人的行为最为显着的特点是( B )1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稳定性 D、倾向性 (201710)1、“自我实现人”假设认为最根本且起长远作用的激励是( B )1 A、外在激励 B、内在激励 C、荣誉激励 D、目标激励(201710)2、在赫尔的内驱力理论中,情境是( B )1 A、原始性内驱力 B、继发性内驱力 C、社会性内驱力 D、群体性内驱力

组织行为学的阅读心得

组织行为学的阅读心得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组织行为学的阅读心得 通过两周来对美国学者罗宾斯所着的《组织行为学精要》的阅读,我对组织行为学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浅显的体会,也感受到了这一学科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之处。下面是我对组织行为学的一点学习心得。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如何做好对人的管理、如何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等问题的学科,它探讨的是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如何影响组织绩效、影响组织的发展。《组织行为学精要》则是一本“独特的、更易理解的组织行为学教材”,通过大量的例子和图表,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阐述了其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因此在阅读这本书时,即使是从未接触过组织行为学的我也能独立地进行学习和思考。 根据罗宾斯博士给出的定义,所谓组织,就是指两个和两个以上的人,通过有计划的协作所组成的为达到共同目标的正式结构。而组织行为学是系统地研究人在组织中所表现的行为和态度。它的研究领域,是运用在控制条件下收集到的科学的证据,以合理的、严谨的态度去测量和解释,对其原因和结果进行归类和汇总。作为一门应用科学,组织行为学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它的相关理论很广泛,主要包括: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政治学。心理学的贡献在于个体和微观的分析层次,其余学科则在于帮助人们理解宏观的概念。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当今越来越讲究群体性的社会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因为我们的社会就是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一个大型组织,无论是工作、学习还是生活方面,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合作不可避免。在世界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流的趋势下,更讲求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组织行为学关注的便是人际交往能力。 组织行为学的确切目标是帮助人们解释、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解释这一目标看似并不重要,但从一开始便试着解释某一事件的产生对于理解某种现象是非常有帮助的,例如员工辞职率升高、工作效率下降等,对事件的有效解释能够帮助管理者采取必要的措施避免类似事件发生;预测则是对将来的事件而言的,掌握了组织行为学以后,管理者能够对于某种变化引起的行为反应作出一定程度的预测,从而选择员工抵触程度最小的决策,例如工厂的管理者试图评价员工对安装新型机械设备的反应,就是一种预测行为;而控制目标既是被管理者认为最有贡献价值的目标,同时也是最具争议的目标。因为现代社会大多数是民主社会,而民主社会则是建立在个人自由理念基础上的,当有人试图控制别人的行为,令别人依照自己的意图行事时,会被认为是一种缺乏道德的做法而遭到厌恶和反对,控制目标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牵涉到道德的问题。 然而,组织行为学中提供的控制他人技巧却是事实,也对一个组织的运作提供了实质性的帮助。因此虽然这一目标引起了相应的争议,它仍然作为组织行为学的其中一个目标而存在。这也使我意

2019全国自考00152组织行为学真题及答案

2019年10月全国自考组织行为学真题及参考答案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研究群体中各种力量对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过程的理论称为 A.华生主义 B.新华生主义 C.群体动力理论 D.强化理论 2.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基础是 A.认识过程 B.情感过程 C.意志过程 D.个性心理特征 3.推动人们进行活动的直接原因是 A.需要 B.动机 C.情绪

D.态度 4.工作满意感实际上是人们的一种 A.动机水平 B.情绪状态 C.态度 D.价值观 5.衡量一个群体的有效性,一是看其任务完成好坏,二是看其 A.效益的大小 B.效率的高低 C.效能的水平 D.成员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 6.群体互动的结果小于个体努力累加之和,这种现象称为 A.社会促进作用 B.从众 C.社会情化 D.协同效应 7.在非正式沟通中,信息发出者有选择性地寻找对象传播信息的沟通类型是 A.单串型 B.饶舌型 C.集合型 D.随机型 8.把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的规则称为

A.社会规范 B.沟通规则 C.从众 D.价值观 9.团队工作的主旨是授权与 A.激励 B.信任 C.冲突 D.委托 10.团队发展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组建期、激荡期和 A.稳固期 B.成熟期 C.规范期 D.衰退期 11.破坏性冲突显著的特征是 A.关心胜负 B.关心目标 C.对事不对人 D.促进沟通 12.企业营销部门做出了生产部门无法达到的产品质量承诺而导致的冲突属于 A.冲突的讨价还价模式 B.冲突的官僚模式

第一章 第一节 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第一章第一节学习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一.管理 1.什么是管理 从功能上分析,管理是一种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的过程; 从内容上看,不外是对组织系统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科技、信息等方面的管理。 管理的目的在于充分、有效地运用组织的一切资源,实现组织目标,取得最好的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管理的现代意义:管理就是通过别人把事办成。 二、管理者做些什么 1、管理的功能观: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2、管理的角色观(三大类,十种角色) 人际关系角色:挂名首脑、领导者、联络者 信息传递角色:监控者、传播者、发言人 决策制定角色:创业者、混乱处理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3、管理的技能观 概念性技能人际关系技能技术性技能 高层概念性技能为主 中层人际关系技能为主 基层技术性技能为主 4、管理的活动观 一般管理者成功的管理者有效的管理者 传统的管理最多 沟通 2 2 最多 人力资源管理2 社交最多 结论(conclusion ): 从管理的功能观、角色观、技能观、和活动观可以看出,要想取得预期的管理效果,管理者必须开发自己的人际交往技能,了解被管理对象的兴趣、需要、行为特点及规律,才能做到知人善任,从而激励人的行为,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顺利完成组织目标。O B HRM 理论基础与原理构建管理实务与理论运用 更为组织层面导向更为人员层面导向 个体群体选任培训 领导组织绩效薪酬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概念与基本内容 一。组织 组织是对完成特定使命的人们的系统性安排。 组织就是由人群构成的,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合理运用所拥有的资源,通过责权分配和层次结构所构成的一个完整的有机体,它存在于特定社会环境之中,并是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