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5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5页)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5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篇一:《尘曲》

七堇年《尘曲》

你我之间如七律古诗,你挥笔定了首联,我得削砍了我的意志以求对仗你的平仄、意境,末了还要为你压韵。

人生如路,须在荒凉中走出繁华的风景来。

不曾拥有某样东西,那所谓的缺失就无从谈起。你太淡了。原谅我,你只是在

我的生命里太淡了。我们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缘分皆朝生暮死脆弱如露水。唯独与你,像是一条生生不息的河流。人最强大的精神支柱,不是意志或者信仰,而是习惯。

记忆整饬而林立,似一座座森森丛林,很多时候我是迷途在记忆里的一只鹿,

辨不清方向,只因为心里信仰还有日光,身后有猎枪的声声追迫,所以拼命往

一个茫然的方向奔跑偶尔会不慎撞上一棵记忆的树,身心都苦不堪言°

记忆整饬而林立,似一座座森森丛林,很多时候我是迷途在记忆里的一只鹿,

辨不清方向,只因为心里信仰还有日光,身后有猎枪的声声追迫,所以拼命往

一个茫然的方向奔跑偶尔会不慎撞上一棵记忆的树,身心都苦不堪言°

节俭对于生命的意义太重要,不是因为它高尚,而是因为它意味着,快乐可以

来自很小的事情。仅以你消逝的一面,足让我享用一生。

世上原本有很多路。有些,走的人少了,渐渐就不成了路。

* 生命的峰峦,总须路过深不可测的低谷。

* 所谓只有站在黑暗里才能看到光明——我信仰黑暗有黑暗的意义。

* 我信奉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言多必失,实为不智。

* 清晨有浓雾与露水,夜晚有星辰与月光,我将等待并爱恋着如歌四季:春花,夏草,秋风,冬雪。 * 那些无法被时间所驯服的怀念,用写意的方式,定义了父的容颜。

* 希望值得等待,而失望值得经历。

* 继续走吧,路途尚未结束——即使重新捡起的东西已被别人踩得粉碎。包括

你蹲下去的时候散落一地的尊严。

人间事事不堪凭。一旦撒手,有些人和事,就像指间沙,风中线,永远失去。

春老才觉短,别后方知远。写过这样的字句,我更加明白,珍惜是何等美德,

而相见又是何等幸事。

浅白色《尘曲》

如果告别一段错的过去,只为随手乱抓一个未来,那未来与过去又有何区别呢?

篇二:道家箴言

道家箴言

道经箴言之明道篇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今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少则得,多则惑。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将欲效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度之,必固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有生于无。

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阅读附答案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 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小题1:下列句中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晋侯赏从亡者亡:逃亡 B.禄亦弗及弗:没有 C.能如是乎是:这样 D.以志吾过志:志向 小题2: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 ①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②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小题3:读了本文,你觉得介之推是一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①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把贪天的功劳作为是自己的贡献呢? ②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这样死去埋怨谁呢?” 小题1: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 (1分);孝敬母亲不遗余力(1分);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1分)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略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译文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译文赏析 介子推不言禄 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①,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 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②,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③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 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④?”对曰:“尤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⑥也。身将隐,焉 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女⑦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 死。 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⑧吾过,且旌⑨善人。” 注 ①禄:俸禄 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代一国的国君 ③诬:荒谬 ④怼:怨恨,不满 ⑤尤:责备,谴责 ⑥文:装饰,美化 ⑦女:通“汝”,你

⑧志:记住 ⑨旌:表彰,发扬 1.解释文中划线词: ①亡()②及()③盗()④盍()⑤偕() 2.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身将隐,焉用文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补充省略内容: ①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③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5.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 6.概括介子推的性格。 参考答案 1.逃亡到(达)小偷何不(为什么不)一起 2.A 3.①之(介子推) ②其(他们)

《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

《介之推不言禄》注释、试题、答案、解析、译文【考试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介之推不言禄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注] 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给文公食。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ì):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市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尤.而效之,罪又甚焉尤:指责 B.盍.亦求之盍:何不 C.以志吾过,且旌.善人旌:表彰 D.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义:正义 【答案】D 【解析】“义”,此处为动词,把……当作正义。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 B.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 C.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 D.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 【答案】B 【解析】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介之推不满于上下相蒙的现状,并在与其母的交流之后,隐居而死。 B.介之推和母亲一起隐居,母亲死后,他才接受了晋侯赏给他的

吕祖谦《议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

吕祖谦《议介子推不言禄》原文及翻译 原文: 居争夺奔竞之中,而见旷逸高世之举。嚣尘滞虑一扫而空,心幵目明,顿还旧观。暑风旱雨不足以喻其快也,渴浆饥炙不足以喻其美也,沂浴零游不足以喻其清也。 晋文公反国之初,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为者。而介子推独超然处众纷之外,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闻其风者犹咨嗟叹颂而不能已也。 虽然盗跖之风不足以误后世,而伯夷之风反可以误世。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推尤诸臣之贪功,其言未必非也;其言之所自发,则非也。使晋文赋之以禄,推以此为辞禄之言,虽不尽中理,犹不失为狷介也。而推之言不在于禄方赋之初,而在于禄不及之后。吾固疑推之不主于理,而主于怨也。推,高士也。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情乎? 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则狐、赵从亡之臣也,己亦从亡之臣也,其不赏,均也。文公之赏狐、赵,固滥而可责也。赏者为滥,则不赏者乃理之常也。是文公失之于狐、赵,而得之于我。君待我以常,我自安其常,怨何为而生?身何为而隐乎?是非无两立之理。赏者是,则不赏者非;赏者非,则不赏者是。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又怨文公之不赏,此近于人情乎?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 译文: 处在人人竞相奔走抢夺的境地,才显现旷达闲逸,超脱凡俗的行为。喧嚣的尘世和凝滞的欲念一下子扫除干净,那么心态就幵朗,眼睛就明亮,顿时恢复了自己本来的样子。酷暑时的凉风,干旱时的雨水,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愉快;口渴时的琼浆,饥饿时的烤肉,都不能够比喻这种美味;在沂河洗浴,在零台游玩,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清泉。 当初晋文公回到晋国,跟从他的人竞相争夺功劳,有些事商人都不忍心做得出来。然而介子推一个人超脱在众人纷争之外,谁会想到这个时候还有这样的人呢?难怪百世之后的人,听到他的道德风尚之后都会不停地感叹赞颂。 虽然如此,盗跖的风范不能使后人迷误,而伯夷的风范反而可以使后人迷误。一般人的感情是,如果讨厌它必定会戒除它,那些沉溺其中而不知错误的人,是因为都被自己所仰慕的人改变。介子推责备各位大臣贪恋功劳,他的话未必是错的,他的话的出发点却是错误的。假使晋文公给他厚禄,介子推把这话作为推辞俸禄的话,虽然不是很合理,他还不失为狷介的人。介子推的话不是在俸禄颁发之前,而是等到自己没有得到俸禄的时候才说的。我本来就怀疑介子推不是立足于道理,而是立足于怨恨。 当然,介子推是个高士,不容易用凡心来窥视,不容易用利害之心来测量。事情本来就有外表貌似而内心实际相差很远的,怎么知道介子推果真是出于怨恨呢?用怨恨

介子推

介子推,生于闻喜户头村,长在夏县裴介村,死后葬于介休绵山(有名作介山)。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相传,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幸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

六年级下册《国学》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国学》教学计划 本学期的课程,把作为国学教材。这些优秀的散文具有经典型和可读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并且与学生的写作实际紧密联系。本册教材的编选兼顾了朝代、作家、作品、作品内容等方面的平衡,灵动活泼、文采飞扬、平易自然、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思想积极向上、感人至深,发人深省,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教材内容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名人逸事、灵山秀水、抒情感怀、道德文章等。基本上涵盖了写人、记事、抒情、议论等表现手法。每单元有四篇文章,课文的先后顺序是按照作者生活的朝代来安排。每篇课文包括一篇原文、一篇译文、汉字家族、日积月累、追根溯源、古诗撷英等六部分内容,另外还会根据每篇教材的不同内容进行相应的练习,例如:连一连、查一查等。本册教材内容丰富,形式广泛,符合六年级学生的学习特点。 教学重点及难点: 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国学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注重教育学生学以致用,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

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国学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3、与相互结合,将国学教育渗透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 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六册教学进度安排如下: 周次学习内容第二周第1课介之推不言禄第三周第2课谢太傅盘桓东山第四周第3课春夜宴桃李园序第五周第4课记承天寺夜游第六周第5课三峡第七周第6课小石潭记第八周第7课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中考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全文详细翻译 本文是关于中考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全文详细翻译,感谢您的阅读! 介之推不言禄 选自《左传》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

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原文与翻译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原文与翻译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①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②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③尤而效之,罪又甚焉④以志吾过,且旌善人翻译: ①这实在是老天爷的安排,但这么两三个人却认为这是一己之力,这不是很荒唐吗 ②为什么不也去求赏,死了又怨谁呢③指斥(这种行为)却又去仿效,罪过就更大了 ④用来记住我的过失,同时褒扬好人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下):57 介之推不言禄

一、趣文导读 原不识字 有延师教其子者,师至,主人曰:“家贫,多失礼于先生,奈何!”师曰:“何言之谦,仆固无不可者。”主人曰:“蔬食,可乎?”曰:“可。”主人曰:“家无臧获,凡洒扫庭除,启闭门户,劳先生为之,可乎?”曰:“可。”主人曰:“或家人妇子欲买零星杂物,屈先生一行,可乎?”曰:“可。”主人曰:“如此,幸甚!”师曰:“仆亦有一言,愿主人勿讶焉。”主人问何言?师曰:“自愧幼时不学耳!”主人曰:“何言之谦。”师曰:“不敢欺,仆实不识一字。” (选自冯梦龙《笑林广记》)【译文】 有个人要请一位先生教育自己的孩子。有一天,一个人来应聘,主人说:“我们家贫穷,可能有很多对先生失礼的地方,您看怎么样啊?”这位先生说:“不用这么客气,我本来就没什么计较的。”主人说:“吃蔬菜,可以吗?”答:“可以。”主人说:“家里也没什么重活儿,凡是打扫庭院,开门关门,有劳先生做,可以吗?”答:“行。”主人说:“有时家里人,妇女孩子想买零星杂物,委屈先生去跑一趟,可以吗?”答:“可以。”主人说:“如果是这样,就太好了!”之后,先生也说:“我也有一句话,希望主人不要惊讶。”主人问他什么话?先生说:“我自愧小时候没有好好学习!”主人说:“何必说这样谦虚的话。”先生说:“不敢欺骗你,我其实一字不识呀!” 二、美文精读 【作品卡片】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编纂的《春秋》而作。 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又名介子推。留下了很多故事,被民间广为传颂。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文言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国学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

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2.能够大致了解课文的情节和内容,能够初步理解课文中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3.能够初步了解和评价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4.初步了解《左转》,知道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介之推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与分析;了解人物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故事导入法: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讲一个故事。话说当初晋文公还没当上国君之时,名叫重耳,由于宫廷内乱,晋公子重耳被迫在外逃亡,随行还有贤士五人。在逃亡途中,君臣无食物可吃,只好用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对群臣论功行赏,群臣也争功求禄。那么介之推呢,他有没有得到丰厚的赏赐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了。 (二)板书课题,介绍《左转》,播放视频资料。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读出节奏。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1.教师首先范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其中不懂的字词。 从亡者:跟着一起逃亡的人。 弗及:没有到达。 置:安排,安置。 二三子:子,对对方的称呼,这里指“从亡者”。 诬:欺骗。 义:正义。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做正义的行为。 蒙:欺骗。 盍:何不,为什么不。表示反问。 谁怼:即“怼谁”,怼,抱怨的意思。 尤:责备、谴责。 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意为“吃”,后一个“食”意为俸禄。 文:文饰。显:显达。 志:记载。旌:表彰。 2.给出1分钟,带领学生就所强调的字词,反复诵读。 3.给出5分钟,学生自读2遍,自行停止。 (三)理解文本 1.问题剖析 (1)介之推有没有像其他“从亡者”一样得到高官厚禄?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2)为什么介之推不要赏赐?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3)介之推母亲对儿子的做法有什么态度? (4)晋文公为什么表彰介之推?

介子推诗词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介子推不言禄 春秋·左丘明 晋侯赏从亡者,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杜预《集解》:西河界休县南,有地名绵上。 《庄子·盗跖》:介子推至忠 战国·庄周 世之所谓贤士,莫若伯夷、叔齐。伯夷、叔齐辞孤竹之君,而饿死于首阳之山,骨肉不葬;鲍焦饰行非世,抱木而死;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自投于河,为鱼鳖所食;介子推至忠也,自割其股以食文公,文公后背之,子推怒而去,抱木而燔死;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此六子者,无异于磔犬流豕、操瓢而乞者,皆离名轻死,不念本养寿命者也。 《九章·惜往日》:介子 战国·屈原 闻百里之为虏兮,伊尹烹于庖厨。吕望屠于朝歌兮,宁戚歌而饭牛。不逢汤武与桓缪兮,世孰云而知之!吴信谗而弗味兮,子胥死而后忧。介子忠而立枯兮,文君寤而追求。封介山而为之禁兮,报大德之优游。思久故之亲身兮,因缟素而哭之!或忠信而死节兮,或訑漫而不疑。弗省察而按实兮,听谗人之虚辞。芳与泽其杂揉兮,孰申旦而别之? 《吕氏春秋·卷十二·介立》:介子推之离俗远矣 战国·吕不韦 以富贵有人易,以贫贱有人难。今晋文公出亡,周流天下,穷矣,贱矣!而介子推不去,有以有之也;反国有万乘,而介子推去之,无以有之也。能其难,不能其易,此文公之所以不王也。晋文公反国,介子推不肎受赏,自为赋诗曰:

国学介之推不言禄优选稿

国学介之推不言禄 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

第一课介之推不言禄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诵读课文,背诵第二段。 2.能够大致了解课文的情节和内容,能够初步理解课文中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3.能够初步了解和评价介之推言语的意思。 4.初步了解《左转》,知道一些中国传统节日的主要习俗。 二.教学重点难点 对介之推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与分析;了解人物的语言特色。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故事导入法:在开始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同学讲一个故事。话说当初晋文公还没当上国君之时,名叫重耳,由于宫廷内乱,晋公子重耳被迫在外逃亡,随行还有贤士五人。在逃亡途中,君臣无食物可吃,只好用野菜充饥。重耳自幼长在宫中,咽不下野菜。其中有个侍从叫介之推,他割下自己大腿上的一块肉,煮成汤端给重耳喝。重耳喝完后连称味道好,后来在赶路时,重耳发现介之推走路一拐一瘸,经过追问才明白真相,重耳感动不已,并许诺回国后定当重赏介之推。后来,重耳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了晋国,平定了叛乱并当上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文公对群臣论功行赏,群臣也争功求禄。那么介之推呢,他有没有得到丰厚的赏赐呢?学习了这篇课文,同学们就会知道了。 (二)板书课题,介绍《左转》,播放视频资料。 (三)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读出节奏。强调重点字词和句子的翻译 1.教师首先范读,然后让学生指出其中不懂的字词。

从亡者:跟着一起逃亡的人。 弗及:没有到达。 置:安排,安置。 二三子:子,对对方的称呼,这里指“从亡者”。 诬:欺骗。 义:正义。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做正义的行为。 蒙:欺骗。 盍:何不,为什么不。表示反问。 谁怼:即“怼谁”,怼,抱怨的意思。 尤:责备、谴责。 不食其食:前一个“食”意为“吃”,后一个“食”意为俸禄。 文:文饰。显:显达。 志:记载。旌:表彰。 2.给出1分钟,带领学生就所强调的字词,反复诵读。 3.给出5分钟,学生自读2遍,自行停止。 (三)理解文本 1.问题剖析 (1)介之推有没有像其他“从亡者”一样得到高官厚禄? “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2)为什么介之推不要赏赐? “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3)介之推母亲对儿子的做法有什么态度?

《介之推不言禄》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5题。 晋侯①赏从亡者,介之推②不言禄;禄亦弗及。 推曰:献公③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④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⑤?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⑥为之田⑦。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选自《左传》 【注释】①晋侯:指晋文公,即重耳。他逃亡在外,在秦国的帮助下回晋继承君位。②介之推:晋文公臣子,曾割自己腿上的肉以食文公。③献公:重耳之父晋献公。④二三子:指跟随文公逃亡的人。子是对人的美称。⑤怼(dui):怨恨。⑥绵上: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南、沁源县西北的介山之下。⑦田:祭田。 3.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晋侯赏从亡者亡:逃亡 B.禄亦弗及弗:没有 C.能如是乎是:这样 D.以志吾过志:志向 4.翻译文中加横线的句子。(6分) ①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 译文: ②盍亦求之?以死谁怼? 译文: 5.读了本文,你觉得介之推是一个怎样的人? (3分)

参考答案: 3.( D )(3分) 4.(6分) ①偷窃别人的钱财,都说是盗窃。更何况把贪天的功劳作为是自己的贡献呢?(3分) ②你为什么不也去要求赏赐呢?(否则)这样(贫穷地)死去(又能去)埋怨谁呢?(3分)5.(3分) 介之推是一个不求荣华显达,不贪功好利之人 (1分);孝敬母亲不遗余力(1分);最重要的是,他心中如何想,就如何表现在外,绝对不做心口不一的事情,(1分)这种品行是至今仍为人们所推崇的。

介子推不言禄--原文

左传《介子推不言禄》 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女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①禄:俸禄②祀者:原指掌管、主持祭祀的人,这里指一国之君③诬:荒谬④怼:怨恨,不满⑤尤:责备,谴责 ⑥文:装饰,美化⑦女:通“汝”,你 ⑧志:记住⑨旌:表彰,发扬 习题

1. 解释文中的词: ①亡()②及()③盗()④盍()⑤偕() 2. 下列句子中的黑体字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天未绝晋,必将有主。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B、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C、身将隐,焉用文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D、以志吾过,且旌善人。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 3. 补充省略内容: ①介子推不言禄,禄亦弗及()。 ②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③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 5. 介子推为什么“不言禄”? 6. 概括介子推的性格。 答案 1. 逃亡到(达)小偷何不(为什么不)一起 2. A 3. ①之(介子推)②其③此(这个) 4. 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子推的封地 5. 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6. 淡泊名利、居功不傲、坚守节操、言出必行。

中考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全文详细翻译

中考文言文《介之推不言禄》全文详细翻译 导读:介之推不言禄 选自《左传》 晋文公赏赐跟从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谈爵禄,爵禄也没有轮到他。介之推说:“献公的儿子九人,只有国君在世了。惠公、怀公没有亲人,国内外都厌弃他们。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后嗣,一定会有君主。主持晋国祭祀的人,不是国君是谁?实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几个人以为是自己的功劳,不是骗人吗?盗窃别人的财物,还叫他做小偷,何况窃取上天的功劳当作自己的功劳呢?下面的人赞美他们的罪过,上面的人奖励他们的欺诈,上下相互欺骗,就难以和他们相处了。”他的母亲说:“何不也去请求爵禄?就这样死了,怨谁?”介之推回答说:“明知是错误而效法它,罪过更要加重了。而且我发出过怨言,不吃国君的俸禄。”他的母亲说:“也要让国君知道这件事,怎么样?”介之推回答说:“言语,是身上的装饰品。身子将要隐藏,哪里还要用盲语去装饰它?这样做,就是为了显露自己了。”他的母亲说:“能够象你说的这样去做吗?我和你一块儿隐居。”于是母子俩隐居到死。晋文公寻找他没有找到,就以绵上作为介之推的封地,说:“以此铭记我的过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

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文公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 第一卷周文(《左传》) 1、郑伯克段于鄢 2、周郑交质 3、石碏谏宠州吁 4、臧僖伯谏观鱼 5、郑庄公戒饬守臣 6、藏哀伯谏纳郜鼎 7、季梁谏追楚师 8、曹刿论战 9、齐桓公伐楚盟屈完 10、宫之奇谏假道 11、齐桓公下拜受胙 12、阴饴甥对秦伯 13、子鱼论战 14、寺人披见文公 15、介之推不言禄 16、展喜犒师 17、烛之武退秦师 18、蹇叔哭师 第二卷周文(《左传》) 1、郑子家告赵宣子 2、王孙满对楚子 3、齐国佐不辱命 4、楚归晋知罃 5、吕相绝秦 6、驹支不屈于晋 7、祁奚请免叔向 8、子产告范宣子轻币 9、晏子不死君难 10、季札观周乐 11、子产坏晋馆垣 12、子产论尹何为邑 13、子产却楚逆女以兵 14、子革对灵王 15、子产论政宽猛 16、吴许越成 第三卷周文(《国语》) 1、祭公谏征犬戎 2、召公谏厉王止谤 3、襄王不许请隧

4、单子知陈必亡 5、展禽论祀爰居 6、里革断罟匡君 7、敬姜论劳逸 8、叔向贺贫 9、王孙圉论楚宝 10、诸稽郢行成于吴 11、申胥谏许越成 第三卷周文 《公羊传》 1、春王正月 2、宋人及楚人平 3、吴子使札来聘《谷梁传》 1、郑伯克段于鄢 2、虞师晋师灭夏阳《檀弓》 1、晋献公杀世子申生 2、曾子易箦 3、有子之言似夫子 4、公子重耳对秦客 5、杜篑扬觯 6、晋献文子成室 第四卷周文 《战国策》 1、苏秦以连横说秦 2、司马错论伐蜀 3、范睢说秦王 4、邹忌讽齐王纳谏 5、颜斶说齐王 6、冯谖客孟尝君 7、赵威后问齐使 8、庄辛论幸臣 9、触讋说赵太后 10、鲁仲连义不帝秦 11、鲁共公择言 12、唐睢说信陵君 13、唐睢不辱使命 14、乐毅报燕王书《秦文》 李斯谏逐客书 《楚辞》

部编初中语文九年级课内外文言文趣读精析精练:16 介子推不言禄

16 介子推不言禄 一、趣文导读 斋戒库 一监生姓齐,家资甚富,但不识字。一日府尊出票,取鸡二只,兔一只。皂亦不识字,央齐监生看。生曰:“讨鸡二只,免一只。”皂只买一鸡回话。太守怒曰:“票上取鸡二只,兔一只,为何只缴一鸡?”皂以监生事禀。太守遂拘监生来问,时太守适有公干,暂将监生收入斋戒库内候究。生入库,见碑上斋戒二字,认做他父亲齐成姓名,张目惊诧呜咽不止。人问何故,答曰:“先人灵座,何人设建在此,睹物伤情,焉得不哭。” 【译文】 有个监生姓齐,家里很富,但不识字。一天知府大人开列单子,要鸡二只,兔一只。差役不识字,便恳求姓齐的监生看。监生念道:“讨鸡二只,免一只。”差役只买一只鸡回来,太守生气说:“叫你买二只鸡,一只兔,为什么只买一鸡?”差役以监生念的话禀报。太守于是拘拿监生到堂责问。正巧太守遇有公事要做,便临时将监生收入斋戒库内等候查究。监生进入库内,见碑上“斋戒”二字,误认成他父亲“齐成”姓名,惊诧得瞪大眼睛呜咽不停。别人问他为什么哭,监生回答说:“先人灵座,不知谁将其建立在此,睹物伤情,怎能不哭。” 二、美文精读 【作品卡片】 《春秋左传》又名《左传》,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编纂的《春秋》而作。 介之推是春秋时代晋国的忠臣,又名介子推,作为不慕虚名,不计报酬的晋国国君晋文公的忠厚臣僚,留下了很多故事,被民间社会广为传颂。如“割股奉君”“功不言禄”“功成身退”。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 【文言原文】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

议介子推不言禄(吕祖谦)原文

议介子推不言禄(吕祖谦)原文 原文: 居争夺奔竞之中,而见旷逸高世之举。嚣尘滞虑一扫而空,心开目明,顿还旧观。暑旱不足以喻其快也,渴浆饥炙不足以喻其美也,沂浴雩游不足以喻其清也。 晋文公反国之初,从行诸臣骈首争功,有市人之所不忍为者。而介子推独超然处众纷之外,孰谓此时而有此人乎?是宜百世之后,闻其风者犹咨嗟叹颂而不能已也。 虽然盗跖之风不足以误后世,而伯夷之风反可以误世。凡人之情,既恶之则必戒之,其所以陷溺而不知非者,皆移于所慕也。推尤诸臣之贪功,其言未必非也;其言之所自发,则非也。使晋文赋之以禄,推以此为辞禄之言,虽不尽中理,犹不失为狷介也。而推之言不在于禄方赋之初,而在于禄不及之后。吾固疑推之不主于理,而主于怨也。推,高士也。未易以凡心窥、利心量也。事固有外似而中实相远者,安知推之果出于怨也?以怨断推之罪,非吾之言也,乃推之言也,非推之言也,推母之言也。推自谓:既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亦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母子之间,真实底蕴,举皆披露,推安所逃情乎? 推若果以从亡之臣为不当赏,则狐、赵从亡之臣也,己亦从亡之臣也,其不赏,均也。文公之赏狐、赵,固滥而可责也。赏者为滥,

则不赏者乃理之常也。是文公失之于狐、赵,而得之于我。君待我以常,我自安其常,怨何为而生?身何为而隐乎?是非无两立之理。赏者是,则不赏者非;赏者非,则不赏者是。今推既咎文公之滥赏,又怨文公之不赏,此近于人情乎?吾是以知推之言,特借理而逞怨也。 天下固有迹高而心卑,形清而神浊者矣,如推之徒是也。聚争名者于朝,聚争利者于市。之巅、水之涯,忽遇如推者,焉非不萧然可喜也?怨心内积,则林麓未必非幽絷之网,涧溪未必非忿激之声也,吾未见此之果胜彼也。 (选自吕祖谦《东莱博议》,有删节,题目为编者所加。) : 处在人人竞相奔走抢夺的境地,才显现旷达闲逸,超脱凡俗的行为。喧嚣的尘世和凝滞的欲念一下子扫除干净,那么心态就开朗,眼睛就明亮,顿时恢复了自己本来的样子。酷暑时的凉风,干旱时的雨水,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愉快;口渴时的琼浆,饥饿时的烤肉,都不能够比喻这种美味;在沂河洗浴,在雩台游玩,都不足以比喻这种清泉。 当初晋文公回到晋国,跟从他的人竞相争夺功劳,有些事商人都不忍心做得出来。然而介子推一个人超脱在众人纷争之外,谁会想到这个时候还有这样的人呢?难怪百世之后的人,听到他的道德风尚之后都会不停地感叹赞颂。

《后汉书·耿恭传》赏析

《后汉书〃耿恭传》赏析 ?原文? 恭(即耿恭)字伯宗,国(即耿国,东汉功臣耿弇之子)弟广之子也。少孤。慷慨多大略,有将帅才。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冬,骑都尉刘张出击车师(西域国名),请恭为司马,与奉车都尉窦固及从弟(即堂弟)驸马都尉秉(耿秉)破降之。始置西域都护、戊己校尉,乃以恭为戊己校尉(应该是戊校尉),屯后王(车师分前后两部,后王为后部首领)部(辖区)金蒲城,谒者(官名)关宠为戊己校尉(应该是己校尉),屯前王部柳中城,屯各置数百人。恭至部,移檄乌孙(西域国名),示汉威德,大昆弥以下皆欢喜,遣使献名马,及奉宣帝时所赐公主博具(汉武帝元封中,遣江都王刘建的女儿细君为公主,嫁与乌孙昆莫,赐乘舆服御,官属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后来汉宣帝又以赌博用具赐之),愿遣子入侍。恭乃发使赍(音jī,携带)金帛,迎其侍子。 明年三月,北单于遣左鹿蠡王(匈奴官名)二万骑击车师。恭遣司马将兵三百人救之,道逢匈奴骑多,皆为所殁。匈奴遂破杀后王安得,而攻金蒲城。恭乘城搏战,以毒药傅矢。传语匈奴曰:“汉家箭神,其中疮者必有异。”因发强弩射之。虏中矢者,视创皆沸(肿烂),遂大惊。会天暴风雨,随雨击之,杀伤甚众。匈奴震怖,相谓曰:“汉兵神,真可畏也!”遂解去。

恭以疏勒城傍有涧水可固,五月,乃引兵据之。七月,匈奴复来攻恭,恭募先登(敢死队员)数千人直驰之,胡骑散走,匈奴遂于城下拥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同“榨”)马粪汁而饮之。恭仰叹曰:“闻昔贰师将军(指西汉李广利)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乃整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有顷,水泉奔出,众皆称万岁。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据《东观汉记》载:“恭亲自挽笼,于是令士且勿饮,先和泥涂城,并扬示之。”)。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 时,焉耆(西域国名)、龟兹(西域国名)攻殁都护陈睦,北虏亦围关宠于柳中。会显宗(即东汉明帝刘庄)崩,救兵不至,车师复畔(同“叛”),与匈奴共攻恭。恭历(同“励”)士众击走之。后王夫人先世汉人,常私以虏情告恭,又给以粮饷。数月,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而稍稍死亡,余数十人。单于知恭已困,欲必降之。复遣使招恭曰:“若降者,当封为白屋王(白屋族的首领),妻以女子。”恭乃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虏官属望见,号哭而去。单于大怒,更益兵围恭,不能下。 初,关宠上书求救,时肃宗(指东汉章帝刘炟)新即位,乃诏公卿会议。司空第五伦以为不宜救。司徒鲍昱议曰:“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

《介之推不言禄》教案(贺成梅)

国学经典诵读之《介之推不言禄》教案 学校:青海省湟中县李家山镇下西河学校 教师:贺成梅 教学目标: 1. 熟读成诵. 2.了解文章大意,知道介之推和晋文公之间割股奉君的故事以及中国的传统节日寒 食节的来历. 3.结合实际理解"忠孝"思想.培养学生人格。 教学准备 1.PPT 2.“割股奉君”故事动画视频。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古文观止》是清代以来最为流行的古代散文选本之一。清代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编选,有近八百首古文。《介之推不言禄》即选自这里。 二、读经典,初步感知 1.自读 2.听朗读 3.诵读(自读、小组读、展示读、集体读) 三、悟经典,加深理解 1.结合文章下面的注解和译文了解课文的意思。 明确:文章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2.说说看你读到了什么? 明确:介之推是一个不慕荣利、对于国家他做到了“忠”等。 3.观看“割股奉君”故事动画视频,感受介之推的人格魅力。 “忠”、“孝” 4.了解’寒食节”由来和习俗。 寒食节的起源有不同说法。民间流传最广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 历史上寒食节,寒食节活动由纪念介之推禁烟寒食为主,逐步演变为以拜扫祭祖为主,其中蕴含的忠孝廉洁的理念,完全符合中国古代国家需要忠诚,家庭需要孝道的传统道德核心,成为家庭和谐、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古代先民,对寒食节禁烟冷食的执着,表达了对千古先贤介之推忠贞不渝的怀念之情。 ※古诗中的“寒食节” 《寒食》 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四、拓经典,忆古思今 1.读了文本,你还想起了哪些历史人物? 木兰、岳飞…… 2.同学们:在“忠”、“孝”、“廉洁”方面,你有什么话说?我们该怎么做?

介之推不言禄古文赏析

《介之推不言禄》古文赏析 【作品介绍】 《介之推不言禄》讲介之推跟着晋文公在外流亡回国后,晋文公酬劳功臣,独独遗漏了他,他不夸功,不求赏,反而和老母隐居绵上深山,最后而死的故事。 【原文】 《介之推不言禄①》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四年》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②;禄亦弗及③。 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⑤。天未绝晋,必将有主⑥。主晋祀者,非君而谁⑦?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已力,不亦诬乎⑧?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⑨?下义其罪,上赏其奸⑩;上下相蒙,难与处矣。”⑾ 其母曰:“盍亦求之⑿?以死,谁怼?”⒀ 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⒁。且出怨言,不食其食。”⒂ 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 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⒃?是求显也。”⒄ 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 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⒅ 【注释】 ①介之推:也作介子推、介推。晋国贵族,曾跟晋文公流亡国外。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属,没有赏到他,他就和母亲隐居绵上(今山西介休东南)山中而死。传说文公烧山逼他出来,他因不愿出来而被烧死。文公把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田,后世就称绵山为介山。禄:古代官吏的俸给。 ②赏(shǎng):赏赐,奖赏。从(cóng):跟从,跟随。亡:逃亡。

③及:到。这里有“给予”的意思。 ④在:存在,生存。 ⑤惠:晋惠公,即夷吾。怀:晋惠公的儿子,名圉。惠公死后,晋立子圉,是为怀公。 ⑥绝:断绝。 ⑦主:主持。君:指晋文公。 ⑧置:立。二三子:诸位,几个人,这里指“从亡者”。诬(wū):欺骗。 ⑨贪天之功:取天之功。贪,同“探”,探取。 ⑩义:正义。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把……当作正义的行为。奸:邪恶,诈伪。 ⑾蒙:欺骗。处(chǔ):相处。 ⑿盍(hé):何不,为什么不。表示反问。之:指封赏。 ⒀以:因为。怼(duì):怨恨。 ⒁尤(yóu):罪过,过错。效:仿效,效法。甚:厉害,严重。 ⒂其食:这个“食”指俸禄。 ⒃焉:哪里。表示反问。 ⒄是:这。显:显达。 ⒅求:寻找,寻求。获:得到。绵上(miái):晋地名,在今山西介休县东南。为之田:作为他的封地。志:记。过:过失。旌:表 彰、表扬。 【白话翻译】 ( 背景接前面的《寺人披见文公》)晋文公赏赐跟着他逃亡的人们,介推不要求赏赐,赏赐也没有给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