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指标及经济政策解读

经济指标及经济政策解读
经济指标及经济政策解读

如何从经济指标、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工具角度观察中国经济

一、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解读宏观经济,需要了解宏观经济运行的目标。经典的宏观经济学告诉我们,一个运行良好的宏观经济系统,需要实现四大目标:经济增长、价格水平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我对宏观经济指标的介绍也首先从与这四大目标相关的指标开始。

一、经济增长

GDP总量及增速是衡量经济增长水平的主要经济指标。GDP,国内生产总值,我们现在提到的经济换档下行的新常态就是指的GDP增速下降,在改革开放的三十多年里,我们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经济增速,曾一度稳定在10%以上的水平,目前下降至6-7%区间。国家统计局每季度都会公布GDP总量及同比增速指标。图1可以到2015年我国GDP各季度的同比增长情况,图2则是全年GDP增长的构成情况,可以很清楚的看到,第三产业增速是最快的。

图12015年GDP增长情况

图22015年GDP初步核算情况

GDP指标每季度公布一次,那么在季度期间如何了解经济增长情况呢?月度的工业增加值是一个很好的指标,国家统计局每个月会定期公布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分行业工业增

加值增速、分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这几个指标,虽然只是涵盖了工业部分,但从增速可以大致看到我国经济总体月度运行情况。

二、价格水平

关于物价,最常用的指标是CPI(居民消费物价指数),国家统计局每月公布CPI同比和环比指标,这是衡量物价变动或者说通胀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标,各国均不希望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CPI如果较长时间保持在较低水平,则可以视为通缩的特征,是经济陷入衰退的表现。从图3数据可以看出,我国的CPI已经连续两年多处于低于2.5%的水平,处于典型的通缩阶段。

图3月度CPI数据

除了CPI,我们也要关注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 for Industrial Products,简称PPI),它反映工业企业产品第一次出售时的出厂价格的变化趋势和变动幅度。PPI上涨会对CPI上涨幅度产生影响,但如果PPI持续下降,则会对厂商生产运营产生压力,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利能力,目前,PPI指数已经连续49个月下滑,表明经济仍处于下行区间,工业企业运营形势仍十分严峻。

三、就业情况

考察就业情况的指标是失业率指标,该指标在欧美等发达国家相当重要,但中国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水分很大,没有太大的参考价值,微观感受更重要。

四、国际收支情况

在国际收支方面,我们最关注的是进出口贸易、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以及外汇储备的变动情况,这些指标国家统计局均会每月公布。在进出口方面,我们会关注进口、出口的总量及增速变化情况,顺差(逆差)变化情况,这是我国经济增长外需方面的重要指标,也可以看出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在外资方面,我们会关注外资流入的变化情况,外资的持续流入是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看好的表现,而如果出现外资大规模撤资,则应引起充分重视。进出口贸易、外资流入以及对外投资的变化最终会反映到我国的外汇储备上来,外汇储备是保持基本稳定、持续增加、还是短期内大规模减少都是我们应该关注的问题。

除了以上这些“高大上”的宏观经济指标外,四大经济目标的实现还与以下一些接地气的指标紧密相关:

五、投资情况

投资指标是指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示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投资方向的综合性指标。这个指标相当重要,过去10年中国经济主要是投资和出口驱动的,尽管中国未来面临结构转型,但短时间内投资对经济的影响仍是至关重要的。具体来说,国家统计局每月定期发布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累计增速月度指标,并在总体指标的基础上提供了三个分项指标: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基建固定资产投资和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

图4投资情况

六、经济景气情况

这里主要介绍采购经理人指数(PMI,Purchasing Managers Index,),这是重要的经济领先指标。PMI指数50为荣枯分水线,当PMI大于50时,说明经济在发展,当PMI小于50时,说明经济在衰退。目前大家关注的主要由两个指数:中国制造业PMI,也叫官方PMI(月度,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CFLP)每月公布);汇丰中国制造业PMI,也叫汇丰PMI (月度,汇丰与英国研究公司Markit Group Ltd.共同编制)。

制造业PMI体系包括PMI综合指数和其他扩散指数,PMI综合指数由生产、新订单、产成品库存、从业人员、供应商配送时间等五个主要扩散指数加权而成,其他扩散指数包括采购量、积压订单、新出口订单、进口、购进价格、原材料库存等。PMI综合指数高于50%表示比上月增长,低于50%表示比上月下降,与50%的距离表示增长或下降的程度。

2016年4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50.1%,较上月略微回落0.1个百分点,站稳在50%以上。多数行业保持回升,企业预期良好。总的来看,当前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仍不可忽视经济下行压力,宏观调控仍需加强针对性,进一步巩固经济企稳向好基础。从21个行业大类来看,4月,有13个行业PMI指数高于50%,显示多数行业呈现回升态势。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消费品行业保持在50%以上,高于制造业整体平均水平,显示产业结构升级、创新驱动、消费带动是经济趋稳向好的主力。由于市场需求有所改善,价格回升,加之供给侧改革利好,传统的基础原材料行业低迷态势有所改变,钢铁、有色等行业PMI指数回升到50%以上。

图5PMI指数变化情况

七、金融运行情况

1、货币供应情况:M1与M2增速(月度,国家统计局);社会融资总量(月度,国家统计局);金融机构贷款(月度,国家统计局);外汇占款(月度,国家统计局)

图6

2015年度货币供应情况

图62015年货币供应情况

2、利率:存贷款利率、存款准备金率、银行间7天回购Shibor利率、国债利率(1年及10年)(央行,每日公布)

3、汇率:人民币对美元、日元、欧元等主要货币汇率(央行、每日公布)

4、证券市场(每日数据):A股:上证综指、深证综指、沪深300、创业板指数;H股:恒生指数;美股:标普500、纳斯达克指数、道琼斯工业指数;欧洲:英国富时100、法国CAC50、德国DAX;亚太:日经22

5、韩国综合指数等。此外对于大宗商品价格也要关注,贵金属:黄金、白银(价格指数很多,可以看伦敦现货价格)工业金属:铜、铝、铅、锌、镍、锡(可以看LME3月期货价格)能源:原油(Brent和WTI)、煤炭农产品

八、财政收支情况

财政指标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通常认为财政收支大体平衡是比较好的状况,所谓平衡就是收支相抵,略有节余。如果国家财政支出大于财政收入,我们称之为财政赤字。中央政府一般通过发行公债(国债)的方式来弥补财政赤字。在这方面,国家统计局会公布相关年度数据,如财政收支总额及增长、财政收入总额及比重、财政支出总额及比重、外债余额、各地区财政收支、财政债务发行情况、财政债务还本付息支出情况。

九、房地产市场情况

鉴于房地产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地位的重要性,对房地产市场应予以特别的关注。国家统计局,每月公布房屋新开工、在建、完工面积等指标、房地产销售面积及金额、房地产固定资产投资、房地产销售价格指数、大中城市房屋价格指数等相关指标。

二、财政、货币政策工具解读

一、财政政策工具内容

财政政策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之一。财政政策主要通过税收、补贴、赤字、国债、收入分配和转移支付等手段对经济运行进行调节,是政府进行反经济周期调节、熨平经济波动的重要工具,也是财政有效履行配置资源、公平分配和稳定经济等职能的主要手段。

具体来说,财政政策工具有收入政策工具和支出政策工具。收入政策工具主要是税收。支出政策工具分为购买性支出政策和转移性支出政策。从目前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来看,似乎货币政策已经竭尽宽松,但从“宽货币”向“宽信贷”传导不畅的问题依然未能有效缓解。而在私人部门不愿加杠杆的背景下,政府部门加杠杆显然是个不得已而为之的举措。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6年财政政策的定调为“加大积极的财政政策力度,实行减税政策,阶段性提高财政赤字率”。在继续“积极”的导向下,过去单纯加大财政建设支出的财政政策已现疲态,而目前私人部门和地方政府均在进行去杠杆,仅有中央政府的积极也使得财政的对冲效应大大减弱。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发挥效力、托底经济,在2016年恐怕绕不过去这八大困局:

困局一:如何突破3%的赤字红线

“两个翻番”的承诺需要2016年积极财政政策的持续发力。中上游过剩产能去化步入中后期,经济中结构性问题和周期性下滑相互交织,而在十八大“两个翻番”之下,经济仍需保证一定的底线增长,需要政策面适时托底。2016年,货币政策空间已然有限,需要财政政策进一步积极。

但积极的财政政策如何突破3%的红线?在赤字率约束与托底压力之间,困局如何化解,我们认为:1)2016年专项金融债额度将会进一步扩大至1.5万亿左右甚至更高,2015年已经有近万亿元的专项金融债落地,事实上,如果将这部分债务纳入赤字,则2016年实际的

赤字率将超过5%。2)地方债余额管理步入实质阶段。事实上,中国的预算赤字率早在设定之初已被“框死”,美国、日本、欧盟等经济体在计算赤字率时均指联邦/中央政府层级赤字,而中国则是囊括各个层级政府赤字,因此赤字率之下非常被动。不过这也是由1994年预算法规定地方政府不得列赤字延续而来,因此如果地方债纳入余额管理,各地是否发新债、或者是否做债务置换均由各地自主决定,则会给积极的财政政策打开又一扇窗。

困局二:积极的财政政策在2016年如何发力——增支还是减税?

积极的财政调控主要以逆周期增加财政支出和减税为主要手段。财政宏观调控理论的形成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从最开始为了应对30年代大萧条的“赤字财政理论”,到40年代兴起的“如果私人投资下降,政府必须增加开支或减少税收以刺激私人经济”的“补偿性”财政理论,再到伴随70年代滞涨环境而起的供给学派下的大规模减税,一直到90年代之后的结构性财政调控理论,针对特定产业、领域的扶持。尽管其政策依据随主流经济学流派发展而演绎,但主要的调控手段集中于财政支出端的增支和收入端的减收两方面。

2016年解供给端的“铃”还需减税政策。往往在经济出现凯恩斯式需求端不足时,政府加大财政支出、增加政府购买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冲私人部门偏低的风险偏好,拉升社会需求,通过扩张性财政支出“反周期”地熨平经济运行,1933年的罗斯福新政、1932年日本的时局匡救政策都是加大财政支出、扩大赤字的论证凯恩斯革命有效性的典型例证。不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并非总是有效,当经济萎靡是由供给端错配导致时,凯恩斯式扩张显得无力,此时需要限制财政支出的膨胀,转向减税来释放企业活力,比如里根革命。中国经济当前劳动力、实际资金成本等要素价格还在上行,实体经济的矛盾更多指向供给端,因此化解供给端的结构性错配需要减税等相应政策,如果再一味加大政府支出增加需求,收效也甚微。

困局三:减税的悖论

税收收入是财政刚性支出的保障。经济的持续下行,加上生产者价格指数连续3年多为负,使得税收增速每况愈下,2015年增值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的增速均创下1994年以来的历史新低;在财政预算收入“硬性”指标约束之下,各级政府“挖地三尺找收入”,不得不加大对成品油、烟草消费税等的征税比例,同时加大对非税收的征收。税收作为一般预算主体,占比超过80%,在赤字红线下,其下降意味着刚性财政支出得不到保障,埋下社会问题隐患。特别是县级政府,伴随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使得财政愈发捉襟见肘,部分资源省份已有超过70%的县级政府财政收入在2015年为负增长。进一步从技术上讲,在我国目前的18个税种当中,减少哪一项税种的收入也面临巨大的操作困难。

减税的空间在于既定营改增完成和降费。在实施营改增试点之初,据财政部测算全面实施营改增能够实现减税约9000亿元,国税总局的数据显示,截止2015年上半年,营改增已经实现减税4848亿元,若剩下的建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和生活类服务业全面实施后将会有至少4000亿元左右的减税规模。同时,微观经济主体除了税收压力之外,各种费用也拉升企业成本,当前非税收收入已有近3万亿/年,有一定清理空间。事实上,税收制度上的规范远比税收本身降低来得重要,在2015年部分省份出现税收大面积负增长,但伴随经济下行而减少的税收并不带来工业企业经营改善。

困局四:积极财政和产业如何有效结合

在收入困境之下,提高财政支出的效力显得尤为重要。积极财政政策难以在传统基建领

域大干快上,需要对发力点做重大调整。

首先是财政支出结构的转变,财政职能由建设型向服务型转变,增加有效投资。对应财政支出加大医疗卫生、教育、科技、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投资。就当前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看,农林水事务(9.3%)、一般公共服务(8.8%)、交通运输(6.9%)等建设性领域占据较大比例,迈向服务型政府,财政支出向社会服务领域集中。同时加大对社会短板领域的重点投资,如城市基础设施、海绵城市等方面。

其次是在传统过剩产能行业,财政政策的有效托底。去化过剩产能是2016年的首要经济任务,加快过剩产能的出清,其中涉及的人员安置、社会托底等系列问题,都需要财政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

再有,财政政策助推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新供给。财政和相关产业的结合往往能孕育产业的发展,日本的产业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产业蓬勃发展,带动了经济增长,从“复兴时期”(1945-1955年)对钢铁、煤炭、造船的支持到“高速增长时期”(1956-1973年)对机械机器的扶持再到“结构调整期”(1986-2000年)对新能源、医疗、生物工程等新兴产业的助推,使得日本产业结构一步步拾级而上。面对当下有效供给满足不了需求的情况,财政政策加大在新兴产业的投资,加大对研发的扶持,创造社会新供给,对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有重要作用。

困局五:金融抑制将2016年的地方债发行利率带向何方

地方债较低的发行利率将会在2016年带来较大挑战。全国人大常委会确定2015年的地方政府一类债务规模为16万亿,三年置换14.7万亿,则2016、17年年均置换债务6.8万亿,加之赤字率扩大带来新的债券发行,合计大幅增加2016年债券供给。2015年由于宽裕的流动性以及配套地方国库现金管理,使得地方债的发行利率紧贴国债,未能体现应有的信用风险。

债券供应之大,地方政府手中国库现金的“筹码”越来越少,加上地方债真正实施限额管理都会对地方债发行构成负面影响。除非预期之外的流动性宽松,否则我们预计地方债和国债的信用利差会逐步显现;各个地方政府之间,由于不同政府财政信用等级、财政实力不一样也会使得各地地方债发行利率差异化逐步显现。

困局六:全盘预算统筹,国有资本进一步补充一般预算收入

一般公共预算难以真正独立,需要国有资本补充。在财政的四本预算中,任何单一的预算都难实现自主平衡,特别是税收收入随经济下行大幅回落使得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矛盾愈发严峻、养老金改革以及人口结构变化也使得社会保障基金的缺口越来越大。近两年土地出让收入的锐减也使得政府性基金收入大幅萎缩。补充一般预算收入,需要进一步调用其它预算,2015年底财政年度工作会议也强调2016年要“稳步提高中央国有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的比例”。事实上,从2010年开始,我国就逐年加大从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中调入公共财政预算的力度,从2010-2013年分别调入10、40、50、65亿元,预计2016年这一额度会进一步加大,两本预算间的“通道”将更加通畅。

全口径预算,理顺财政“家底”。新的预算法明确规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应当纳入预算,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障基金预算的统筹,全口径的预算收支、赤字是衡量财政政策的更有效指标,这也是预算“阳光化”的必由之路。

困局七:如何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

公共预算收入大幅回落、土地出让金下降,加之反腐的影响,都综合使得地方政府在本轮经济下行中更多地在去杠杆,因此如何调动地方的积极性,起到财政应有的逆周期之力也是2016年财政的重要课题。

中央地方财权划分启幕。从2016年1月1日起,证券交易印花税由原来的中央地方共享税改为中央税,拉开了新一轮中央、地方财权的划分工作大幕。财权分配上一个最棘手的问题是,2016年应是营改增的收官之年,营业税作为地方政府占比最大的税种退出历史舞台,该如何补偿的问题(虽试点期间,试点行业营改增之后新的增值税仍归属于地方)。我们猜想,地方税系的构建是2016年央地财权重新划分的重要铺垫,短期来看直接对增值税比例的调整是较为有效的增加地方政府税源的重要措施,如从当前的地方政府分享比25%调整至40%甚至更高。

事权上化解地方政府支出难以承受之重。在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中,对地方政府的支出责任包括:地方行政管理费,公检法经费,民兵事业费,地方统筹安排的基本建设投资,地方企业的改造和新产品试制经费,农业支出,城市维护和建设经费,地方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费以及其他支出。20多年过去,地方政府财政支出占全部支出的比重已由2000年65%上升至2014年的85%,这样的地方政府支出比重不仅高出联邦制国家,也高出单一制国家,需要中央政府提高在养老保险、公共卫生、教育等领域的事权支出。

困局八:PPP雷声大雨点小如何化解

财政收支矛盾下,为缓解稳增长基建、公共服务领域投资的资金压力,PPP应运而生,引入社会资本一方面解决资金压力,另一方面也创新了投融资体制。但PPP推出一年多来,先后经历财政部主导到发改委主推,近期财政部又推出对PPP项目以奖代补的新规,但PPP 终究是“雷声大雨点小”,央企、国企和城投公司成主力,民间资本依然处于观望态度。

完善法制环境、明确风险共担机制、树立政府契约精神,通过新一轮PPP带动私人部门加杠杆。加大对民间逐利资本的吸引首当其冲的就是将部分有较高收益的项目也纳入PPP 范围;其次,PPP主要集中于基础设施等建设项目,其中的法律风险、政策风险更多的应由政府承担;再者,需要在PPP的合作过程中建立完善政府的契约精神,按照合同办事、明确风险处理办法。

二、货币政策工具内容

常规性货币政策工具,或称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指中央银行所采用的、对整个金融系统的货币信用扩张与紧缩产生全面性或一般性影响的手段,是最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包括:①存款准备金制度;②再贴现政策;③公开市场业务,被称为中央银行的“三大法宝”,主要是从总量上对货币供应时和信贷规模进行调节。具体来说,通过法定准备金率的调整来改变货币创造乘数从而改变货币供应量、通过在公开市场进行央票的买卖来投放或回笼货币、通过再贴现率的调整来改变商业银行贴现金额和成本等等,这些传统的政策工具央行一直在用,大家也都很熟悉,也就不用展开解释。(如有必要,可以介绍近两年的降息降准)金融危机以来,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通缩显现的背景下,央行秉承“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的政策思路,坚持中性稳健货币政策,在利用传统政策工具的同时,还创设

了诸多新的货币政策工具,近期被关注度最高的主要是SLO、SLF、MLF、PSL;我们可以分别加以解读:

(一)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

SLO(Short-term Liquidity Operations,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是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必要补充,是央行2014年1月引入的新工具。解释SLO,要先解释逆回购,每周二、周四,央行一般都会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目前最主要的是回购操作。回购操作又分成两种,正回购和逆回购。正回购即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卖出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买回有价证券的交易行为。正回购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正回购到期则为央行向市场投放流动性的操作。而逆回购即中国人民银行向一级交易商购买有价证券,并约定在未来特定日期将有价证券卖给一级交易商的交易行为,逆回购为央行向市场上投放流动性的操作,逆回购到期则为央行从市场收回流动性的操作。一言以蔽之,逆回购就是央行主动借钱给银行;正回购则是央行把钱从银行那里抽走。说明白逆回购,SLO就很好解释了,简单说就是超短期的逆回购。对于SLO,央行如此介绍:以7天期以内短期回购为主,遇节假日可适当延长操作期限,采用市场化利率招标方式开展操作。人民银行根据货币调控需要,综合考虑银行体系

流动性供求状况、货币市场利率水平等多种因素,灵活决定该工具的操作时机、操作规模及期限品种等。该工具原则上在公开市场常规操作的间歇期使用。要想理解为何SLO比传统公开市场操作更加灵活,还得了解公开市场操作模式。每周一央行定调公开市场操作的方向和力度;每周二、周四,央行一般都会进行公开市场操作;SLO通过逆回购央行向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注入流动性,只是操作期限,方向和选时更加机动。

金融危机之后,美联储在没有降息空间的情况下,推出了QE(定量宽松政策),而我国央行不断创新再贷款工具、再贷款在货币政策操作中地位的上升,成为中国版的QE。

(二)常备借贷便利(SLF)

2013年1月份人民银行创设“常备借贷便利”(Standing Lending Facility,SLF)试点,对金融机构开展操作,提供流动性支持。其操作特点有:

1)期限为最短1个月、7天,14天;最长3个月,人民银行总行及地方省级中心支行向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提供;

2)“多点接入,多点清算”;意思是地方法人银行向人民银行试点的中心支行提出申请,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及五大行则需要向人民银行总行提交申请。,人行再对自觉执行人民银行宏观审慎政策的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由于SLF是为平抑短期利率水平,所以审批流程较快,期限较短的可以做到当天放款。

3)是中央银行与金融机构“一对一”交易,针对性强。旨在创造短期利率走廊,防止利率巨幅波动。传统公开市场操作,是央行市场化手段向一级交易商(primary dealer)注入

流动性,属于宏观调节;而SLF指定交易对象,旨在解决特定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需求,属于微观干预;且SLF潜在的交易对手范围大幅度扩大到试点地区所有金融机构和所有全国性金融机构。

4)SLF需要银行提供高质量的抵押品主要有国债、中央银行票据、国家开发银行及政策性金融债、高等级公司信用债,央行会有一定抵押率控制风险。

(三)中期借贷便利(MLF)

MLF(Medium-term Lending Facility)是央行在2014年9月创设的提供中期基础货币的货币政策工具。从期限和申请流程上,及其类似SLF,都属于抵押类定向流动性注入;区别是MLF借款的期限要比短期的要稍微长一些,同时附加资产配置要求。自创设以来,央行通过MLF操作净投放2.38万亿元,到期回笼1.21万亿元,到2015年12月末,中期借贷便利的余额为6658亿元。此外,为了加强中期基础货币的供给,央行在2015年6月首次将MLF期限由3个月扩展为6个月,并将利率由3.50%下调为3.35%,旨在发挥MLF的中期政策利率作用,引导社会融资成本下行。

(四)抵押补充贷款(PSL)

抵押补充贷款(PSL,Pledged Supplementary Lending),PSL作为一种新的储备政策工具主要是通过商业银行抵押资产从央行获得融资的利率,引导中期利率。

央行在2014年4月通过创设PSL为“棚改”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来源。根据棚改贷款进度,央行在2015年多次向国家开发银行提供PSL,截至2015年末,PSL余额为10812亿元,是余额最大的再贷款。此外,为适时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央行经多次调整,将PSL利率从创设初期的4.50%下调至目前的2.75%,旨在引导国家开发银行降低“棚改”贷款利率,加大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力度。不难发现,相较于其他再贷款利率的下调,PSL利率的下调幅度最大,

表明央行也在试图让再贷款发挥“托底的社会政策”的作用。

(5)信贷资产抵押再贷款(credit asset pledged relending,CPR)

央行2014年在山东和广东开展了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试点工作,2015年进一步在北京、上海等九省(市)推广试点。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的核心是金融机构以非标准化的信贷资产作为抵押品从央行获得贷款。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是完善央行抵押品管理框架的一个重要举措,极大地扩展了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格抵押品的资产范围。由于央行可以根据金融机构抵押信贷资产的特点,决定放贷与否、放贷的比例和规模,为此,信贷资产质押再贷款还有利于提高央行货币政策操作的有效性和灵活性,便于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对“小微”和“三农”企业的信贷力度。

截至2015年末,试点地区的人民银行分支机构以信贷资产质押方式向31家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合计发放信贷政策支持再贷款49.73亿元,引导金融机构扩大“三农”、小微企业等国民经济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信贷投放,降低社会融资成本,支持实体经济。虽然目前该项工具规模还很小,但一旦在全国推广,其规模的快速增长是可以预期的。

货币政策工具最新动向: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持续“混搭”

面对4月份银行间市场流动性的波动,央行近日公布的信息显示,当月央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的合理充裕。5月份首个交易日,央行便在公开市场开展千亿规模的7天逆回购操作。同时,央行昨日公布,从2016年5月起,在每月月初对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发放上月特定投向贷款对应的抵押补充贷款(PSL)。

4月份,中期借贷便利(MLF)成为4月央行最倚重的定向货币政策工具。2016年4月,央行对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7150亿,其中3月期MLF为3115亿,6月期MLF 为4035亿,利率分别为 2.75%、2.85%。同时,收回到期MLF量为5510亿。此外,为满足金融机构临时性流动性需求,4月,央行还对金融机构开展常备借贷便利(SLF)操作共7.6亿。其中隔夜期限的SLF为7.5亿,利率为2.75%;7天期限的SLF为0.1亿元,利率为3.25%。SLF操作的利率均与3月份相同。央行称,SLF利率发挥了利率走廊上限的作用,有利于维护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4月末SLF余额为 4.1亿。

各种经济指标意义解释大全汇总

《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季报表》主要指标解释: 1.工业 总产值(当年价格):指工业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以货币形式表现的工业最终产品和提供工业劳务活动的总价值量。工业总产值计算应遵循的原则 ①工业生产的原则。即凡是企业在本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 和提供的劳务,均应包括在内。其中的最终产品,不管是 否在本年内销售,只要是本年内生产的,就应包括在内。 凡不是工业生产的产品,均不得计入工业总产值。②最终产品的原则。即企业生产的成品价值必须是本企业生产的,经检验合格不需再进行任何加工的最终产品。企业对外销售的半成品也应视为最终产品计入工业总产值。而在本企业内各车间转移的半成品和在制品只能计算其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③“工厂法”原则。即以法人工业企业作为一个整体计算 工业总产值,是其本年内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的总 价值量。 (2)工业总产值的内容

包括三部分:生产的成品价值、对外加工费收入、自制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差额价值。 ①成品价值:指企业在本年内生产,并在本年内不再进行加工,经检验合格、包装入库的已经销售和准备销售的全部工业成品(包括半成品)价值合计。成品价值中包括企业生产的自制设备及提供给本企业在建工程、其他非工业部门和生活福利部门等单位使用的成品价值,但不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的成品(半成品)价值。 工业总产值是按现行价格计算的。成品价值按成品实物量乘以本年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产品实际销售平均单价计算。会计核算中按成本价格转帐的自制设备和自产自用的成品,按成本价格计算生产成品价值。 ②对外加工费收入:指企业在本年内完成的对外承做的工业品加工(包括用订货者来料加工生产)的加工费收入和对外工业品修理作业所收取的加工费收入。 对外加工费收入按不含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的价格计算,可根据会计“产品销售收入”科目的有关资料取得。对于以对外加工生产为主,对外加工费收入所占比重较大的企

国民经济评价

第十四章国民经济评价 14.1经济评价的依据和内容 14.1.1评价依据 本项目的经济评价主要参照国家计委、建设部发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及交通部发布的《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办法》(1988年)的有关规定进行,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实际评价时,还同时借鉴了原第二版的有关方法,并参考《Study of prioritisation of Highway Investments and Improving Feasibility Study Methodologies》(World Bank,1995)及《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讨论稿,1997年,交通部公路规划设计院)。 14.1.2评价内容 本工程经济评价为国民经济评价。 14.2国民经济评价 14.2.1参数的确定 为保证各项目评价标准的统一性和评价结论的可比性,国民经济评价中采用的通用参数均遵照执行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和建设部组织测定,发布并定期调整的相关规定,如社会折现率、影子汇率、影子工资、贸易费用率,以及重要投入物的影子价格等,因此,本项目的国民经济评价中采用的通用参数均以国家计委、建设部计投资(1993)(530)号《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为依据。 1、根据《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确定项目评价年限为建设期加公路建成通车后10年。本项目计划2009年9月开工,2009年10月建成,工期2个月,评价年限为11年。 2、社会基准折现率为10%,贸易费用率采用6%; 3、货运影子系数:铁路1.8 4、公路1.26、内河2.0; 4、影子汇率用国家外汇牌价8.3乘以影子汇率换算系数(1.08); 5、按《办法》规定,残值取建设费用的50%,以负值形式在评价末年计入费用一栏中。 14.2.2费用的调整和确定 国民经济评价是从宏观角度考虑项目需要国家付出的代价和对国家的贡献,以确定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 解读中国宏观经济数据——为什么中国不爆发经济危机? 中国是个怪异的国家。很多海外的学者用西方经济学的眼光来看中国,觉得很不可思议。中国用透支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什么积累了20多 年仍然没有爆发恶性的通货膨胀进而演化成一场深重的经济危机的呢? 我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研究,终于得出了中国为什么不会爆发经济危机的原因。 下面我将通过分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统计数据来详细讲解(所有数据都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让我们先来分析中国GDP的构成。以2003年中国GDP统计数据来看,当年中国GDP总值为117251.9亿元。从产出均衡来计算,GDP应等于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不包括政府转移性支出与政府债务和利息支出)+对外贸易顺差+库存投资。后两项份额很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当如当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为人民币2092亿元)。当年中国全社会投资总额为55566.6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5842.0亿元,政府支出为13751亿元。分别占GDP 比例为47.4%、39.1%、11.8%。而同年美国的GDP构成则投资18%,消费68%,政府支出15%。可见,中国是一个主要依靠投资带动的高速增长的经济体,其 模式与之前亚洲四小龙主要是泰国、韩国等增长模式如出一辙。是典型的亚洲增长模式。 但是,与其他亚洲经济体不同的是,中国的投资来源主要是透支国内储蓄,而泰国、韩国当年的投资来源主要是对外负债。这一点非常重要,这也是中国能够避免东南亚危机那种模式的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这一点将在下文仔细讲述。 其实GDP的结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作为中国GDP主体的投资的

住宅经济指标大全

建筑经济指标大全 建筑经济技术指标常见词汇整理与计算方法 建筑经济技术指标常见词汇整理与计算方法 (1)容积率:即规划地块内各类总建筑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 计算公式为:容积率=总建筑面积/土地面积 容积率可根据需要制定上限与下限.容积率的下限是保证地块开发的效益,防止无效益或低效益开发造成土地的浪费。容积率上限防止过渡开发带来的城市基础设施超负荷运行。容积率还可以根据建筑用途的不同,分为全部建筑容积率,公共建筑容积率,住宅建筑容积率等。 建筑总楼板面积与建筑基地面积的比值,与建蔽率为不同概念。例如:在1万平方米的建筑基地上,建有单楼层5千平方米,共两层楼的建筑,则容积率为100%,建蔽率为50%。公式: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与占地面积不同) (2)建筑密度:即规划地块内各建筑基底占地面积与地块面积之比,计算公式:建筑密度=建筑基底占地面积/地块面积 (3)绿化率,亦称绿地率:指的是规划地块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占规划地块面积的比率,计算公式: 绿地率=绿地面积/土地面积 绿地率通常以下限控制。这里的绿地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公共服务设施所属绿地(道路红线内的绿地),不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公共绿地内占地面积不大于百分之一的雕塑、水池、亭榭等绿化小品建筑可视为绿地。 (4)建筑物占地面积:以外墙(底层勒脚以上)的外围水平面积计算。构筑物占地面积以占地轮廓计算,但不包括铁路、道路,围墙及管线。 (5)总建筑面积:指在建设用地范围内单栋或多栋建筑物地面以上及地面以下各层建筑面积之总和。 以上所提到的规划建设用地面积是指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一般包括建设区内的道路面积、绿地面积、建筑物(构筑物)所占面积、运动场地等等。 规定建筑物应距离城市道路或用地红线的程度,多层一般不小于退让5m,高层退让不小于10M 容积率是指一个小区的总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率。 建筑密度是指在具体“宗地”内建筑物基底面积与宗地面积之比。 对于发展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中占的比例,而对于住户来说,容积率直接涉及到居住的舒适度。绿化率也是如此。绿化率较高,容积率较低,建筑密度一般也就较低,发展商可用于回收资金的面积就越少,而住户就越舒服。这两个比率决定了这个项目是从人的居住需求角度,还是从纯粹赚钱的角度来设计一个社区。一个良好的居住小区,高层住宅容积率应不超过5,多层住宅应不超过3,绿化率应不低于30%。但由于受土地成本的限制,并不是所有项目都能做得到。容积率比净容积率要低50%左右。这两个指标都是合法的,除特别说明外,说到容积率时一般都是指净容积率。但国家没有明文规定开发商只能宣传净容积率,于是,一些开发商就钻法律的空子,将净容积率换算成毛容积率来宣传,购房人弄不明白其中的奥妙,还以为这个小区的容积率真的很低,入住后才发现上当了。什么是容积率按照《成都市土地使用和建筑规划管理技术规定(试行)》的解释,容积率是地面以上各建筑面积的总和与建筑用地面积的比值。容积率和建筑密度直接关系居住的舒适度,容积率越低,居住密度越小,人们的居住舒适度就越高,反之则舒适度越低。但对于开发商来说,容积率决定地价成本在房屋价格中的比例,决定被开发土地的含金量。因此,容积率越高,开发商的利润就越大。 其他基本词汇,住宅: 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公摊面积(一般测绘部门会给出) 总建筑面积=所有建筑物的建筑面积的和 公摊面积=每户分摊的公共部位的面积(一般由测绘部门给出)

简述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的区别

简述财务评价与国民经济评价的区别。(10分) 答:(1)评估的角度不同。财务评价是站在企业的角度,评价项目的盈利能力及借款偿还能力;国民经济评价是站在国家整体角度,评价项目对国民经济所作的贡献。(2)效益与费用的构成及范围不同。财务评价采用直接收益与直接成本,可计量;国民经济评价采用直接或间接收益与成本。(3)采用的参数不同。财务评价采用现行市场价格、行业基准收益率、官方汇率;国民经济评价采用影子价格、社会折现率、影子汇率。(4)评估方法不同。财务评价采用盈亏分析法,国民经济评价采用费用效益分析法、综合分析法。(5)决策依据不同。财务评价为企业决策依据,国民经济评价为国家决策依据。(每点2分) 2、何谓资金等值,影响资金等值的要素是什么?(6分) 答:资金等值是指在考虑资金时间价值因素后,不同时点上数额不等的资金在一定利率条件下具有相等的价值。(3分)影响资金等值的因素有三个,即资金额大小、资金发生的时间和利率。(每点1分) 3、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基本要点及目标分别是什么?(6分) 答:可持续发展的涵义是:改进人类的生活质量,同时,不要超过支持发展的生态系统的负荷能力。(2分)它的基本要点是: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3分)她的目标是:保证社会具有长时间持续性发展的能力。(1分) 4、写出价值系数计算公式,并根据价值系数与1的大小关系进行功能与成本分析。(6分) 答:价值系数=功能重要性系数/成本系数(2分) 价值系数的大小有三种情况:(1)V=1,说明价值高,功能与成本匹配合理,一般无需改进;(2)V<1,说明成本过大,有改进的潜力,是重点改进的对象;(3)V>1,说明功能分配偏高或成本分配过低,应当查明原因,或者剔除多余功能,或者适当增加成本。(3分)在选择价值工程对象的产品和零部件时,应当综合考虑价值系数偏离1的程度和改善幅度,优先选择V<<1且改进幅度大的产品或零部件。(1分) 5、何谓设备的经济寿命?通常有哪些估算方法?(6分) 答:设备的经济寿命是指设备从投入使用开始,到因继续使用不经济而被更新所经历的时间。(3分)设备的经济寿命估算方法有年值法,平均年费用法,平均年盈利法。(3分) 简述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主要内容。(10分) 答:项目对各项社会发展目标的贡献,即由于项目的建立,给社会创造效益或对社会的有利影响,如增加人民的卫生设施,使人民的保健水平提高,提高人民的教育、文化水平,改善人民的劳动条件等;(3分)项目对社会发展目标的影响,包括自然影响和社会影响。前者包括项目对自然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后者包括项目对人口、劳动形式、劳动组织、社会就业、社会政治、人民的生活收入、生活质量的影响等;(3分)项目与社会的相互适应性分析,包括项目与社区人们的相互影响如何,如何相互适应,如项目是否适应当地人民的需要与需求;项目对社区人民的吸收能力如何,是否需要提高其吸收能力以适应项目的生存;承担项目的组织机构的能力如何,是否需要采取措施加以提高等 1、简述技术与经济的关系。(6分) 答:两者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2分)技术的生命力在于应用价值和经济效益,技术的产生和应用需要经济的支持,受到经济的制约;经济的发展依赖技术的推动作用。(2分)技术革新与经济高涨交替作用,周而复始,推动社会进步。(2分 2、什么是增量内部收益率?在比选两个方案时准则是什么?(6分)答:所谓增量内部收益率是指增量净现值等于零的折现值。(2分)若⊿IRR≥i0,则增量投资部分达到了规定的要求,增加投资有利,投资(现值)大的方案为优;(2分)若⊿IRR < i0,则投资小的方案为优。(2分) 什么是价值工程,包括哪些基本要素?(6分)答:价值工程,也可称为价值分析,是指以产品或作业的功能分析为核心,以提高产品或作业的价值为目的,力求以最低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作业使用所要求的必要功能的一项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3分)价值工程涉及到价值、功能和寿命周期等三个基本要素。(3分)技术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主要研究哪些内容?答:技术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技术领域经济问题和经济规律,研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技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主要是:

主要经济指标解释

主要经济指标解释 一、制造成本部分 1、制造成本:指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实际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其他直接费用和 制造费用。 2、直接材料消耗: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所消耗的、直接用于产品生产并构成实体 的原料及主要原材料、燃料和动力、包装物、外购半成品、修理用备件(备品配件)和其他直接材料。 直接材料消耗价值量按不含进项税的购进价格计算。购进价格由下列各项组成:买 价;运杂费(包括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包装费、仓储费等);运输途中的合 理损耗;入库前的整理挑选费用(包括整理挑选中发生工、费支出和必要的消耗, 并扣除回收的下脚废料价值);购入材料负担的税金(指进项税以外的其他应负担 的税金),外汇价差和其他费用。 原材料:指企业为生产产品而耗用的从外部购入的原料及主要材料。 燃料:指企业为生产产品而耗用的从外部购入的各种燃料。包括汽、煤、柴油等。 动力:指企业为生产产品而耗用从外部购入的各种动力。包括热力、电力和蒸汽等。 包装物:指用于包装本企业产品而耗用的各种包装容器,如桶、箱、瓶、坛、筐、 篓、袋等。 外风半成品:指企业为生产产品而耗用的从外部购入的各种半成品。 修理用备件:指企业生产产品耗用的有关配品和配件。 其他直接材料:指企业生产产品而耗用的辅助材料及其他直接材料。 3、直接人工:指企业在生产产品过程中,直接从事产品生产的工人工资、资金、津贴 和补贴,以及按生产工人工资总额和规定的比例计算提取的职工福利费。 4、其他直接费用:指企业发生的除直接材料费用和直接人工以外的,与生产产品有直 接关系的费用。 5、其他直接费用中支付给个人和上次给政府部分:指企业发生的其他直接费用中支付 给个人的各种补贴和上交给政府管理部门的各项费用。 6、制造费用:指企业各生产车间(或分厂,下同)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 项间接费用,包括生产车间的工资和福利费、折旧费、修理费、办公费、机物料消 耗、劳动保护费、季节性和修理期间的停工损失等,但不包括企业行政管理部门为 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管理费用。 7、生产单位管理人员工资:指生产车间管理人员的工资。 8、生产单位管理人员福利费:指为生产车间管理人员提取的福利费。 9、折旧费:指生产车间根据应计提折旧的固定资产原值和规定折旧率计提的资产折旧 费。包括生产车间的厂房、建筑物、管理用房屋和设备和折旧费。 10、修理费:指生产车间为修理房屋、固定资产和低值易耗品等资产所支付的费用。 11、经营租赁费:指生产车间租用办公用房、生产用房、机械设备、低值易耗品等 所支付的租赁费用和土地租赁费用。 12、保险费:指生产车间当年支付的房屋、设备等财产的保险费。 13、取暖费:指生产车间当年支付的取暖费。 14、运输费:指生产车间在生产或销售产品过程中进行运输活动所支付的费用。 15、劳动保护费:指生产车间为职工配备的工作服、手套、安全保护用品、防暑降 温用品等所产生的支出和高温、高空、有害工作津贴,洗理费等。 16、保健补贴、洗理费:指劳动保护费中所有支付给职工个人的各种保健补贴和洗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宏观经济学重要概念及指标解读 一、从经济总量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国内生产总值:反映一国经济实力、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增长 的基础性的总量指标;我国2012年GDP总额约为52万亿元 人民币,同比增长7.8%。 2.经济增长率:反映一国经济是膨胀还是萧条,对经济走势把握 得更直接、明了。 3.消费率、储蓄率:是衡量国民经济中消费比重和储蓄比重的重 要指标;近20多年来,世界平均消费率约为77%,目前我国 社会最终消费率约为50%左右,居民储蓄率较高。 4.外汇储备:对于一国用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 债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和影响;谨慎的外汇储备水平应为该国 3-6个月的进口额,2010年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28473亿美 元,独占全球外汇储备的30%。 5.社会总供给: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可以提供给市场的最终使用 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能力;一般认为社会总供给的变动区间与 GDP的增长区间应保持一致。 6.社会总需求:是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反映了社会经 济运行的状况,是宏观经济状态的晴雨表;社会总需求保持 8%-10%的增长率,我国GDP才能保持8%-10%的经济增长率。

7.财政收入:衡量一国政府财力的重要指标,是实现国家职能的 财力保证;2012年我国的财政收入为11.7万亿元人民币,占 GDP的23%,增长12.8%,其中,中央财政收入5.6万亿元, 增长9.4%,地方财政收入6.1万亿元,增长16.2%,财政收入 中的税收收入10万亿元,增长12.1%。 8.财政支出:是一国政府调控国民经济的核心工具之一;2012 年,全国公共财政支出12.6万亿元,增长15.1%;中央财政 支出6.4万亿元。 9.工业增加值:能够很好地反映生产单位或部门对GDP的贡献, 它的增长速度可以折射出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工业增加值一 般比GDP增长快3%-5%。 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观察国家居民生活状况、城乡均衡发 展、社会零售商品购买力水平、社会生产、货币流通和物价的 变动趋势等的重要依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区间在 15%-20%之间。 11.全社会发、用电量、货运量:是经济冷暖的风向标,国民经济 运行的先行指标;全社会发电量、用电量、货运量要保持一定 增幅。 二、从经济运行指标数据透视宏观经济 12.宏观经济景气指数:像“晴雨表”或“报警器”那样对国民经 济运行发挥监测和预警的作用;我国预警指数编制中将经济运 行的状态分为5个级别,“红灯”表示经济过热,“黄灯”表示

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解释及耗差分析

火力发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解释及耗差分析 一、概述 火力发电厂既是能源转换企业,又是耗能大户,因此技术经济指标对火力发电厂的生产、经营和管理至关重要。火电厂技术经济指标计算不仅反映电力企业的生产能力、管理水平,还可以指导火电厂电力生产、管理、经营等各方面的工作。 火力发电厂指标很多,一般将经济技术指标分为大指标和小指标。小指标是根据影响大指标的因素或参数,对大指标进行分解得到的。小指标包括锅炉指标、汽轮机指标、燃料指标、化学指标等。 1、综合性指标:火力发电厂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为发电量、供电量和供热量、供电成本、供热成本、标准煤耗、厂用电率、等效可用系数、主要设备的最大出力和最小出力。 2、锅炉指标:锅炉效率、过热蒸汽温度、过热蒸汽压力、再热蒸汽温度、再热蒸汽压力、排污率、炉烟含氧量、排烟温度、空气预热器漏风率、除尘器漏风系数、飞灰和灰渣可燃物、煤粉细度合格率、制粉(磨煤机、排粉机)单耗、风机(引风机、送风机)单耗、点火和助燃油量。 3、汽轮机指标:汽轮机热耗、汽耗率、主蒸汽温度、主蒸汽压力、再热蒸汽温度、真空度、凝汽器端差、加热器端差、凝结水过冷却度、给水温度、电动给水泵耗电率、汽动给水泵组效率、汽动给水泵组汽耗率、循环水泵耗电率、高加投入率、胶球装置投入率和收球率、真空系统严密性、水塔冷却效果(空冷塔耗电率、冷却塔水温降)、阀门泄漏状态。 4、燃料指标:燃料收入量、燃料耗用量、燃料库存量、燃料检斤量、检斤率、过衡率、燃料运损率、燃料盈吨量、盈吨率、燃料亏吨量、亏吨率、煤场存损率、燃料盘点库存量、燃料盘点盈亏量、燃料检质率、煤炭质级不符率、煤质合格率、配煤合

格率、燃料亏吨索赔率、燃料亏卡索赔率、入厂标煤单价、入厂煤与入炉煤热量差、入厂煤与入炉煤水分差、输煤(油)单耗、输煤(油)耗电率、燃煤机械采样装置投入率、皮带秤校验合格率。 4、化学指标:自用水率、补水率、汽水损失率、循环水排污回收率、机炉工业水回收率、汽水品质合格率等。 5、热工指标:热工仪表、热工保护及热工自动的投入率和准确率。 二、综合性指标定义及计算 1、发电量:指电厂发电机组经过对一次能源的加工转换而产生的有功电能数量,即发电机实际发出有功功率与发电机实际运行时间的乘积,单位为kW·h或万kW·h。发电量根据发电机端电能表的读数计算,即: 发电量=计算期电能表的读数差×电能表的倍率 2、厂用电率:指发电厂为发电耗用的厂用电量与发电量的比率。 厂用电率=计算期内发电厂厂用电量(万kW·h) 计算期内发电量(万kW·h) ×100% 综合厂用电率:综合厂用电率是指全厂发电量与上网电量的差值与全厂发电量的比值,即 L gh=W f?W gk+W wg W f ×100 式中 : W wg——全厂的外购电量,kW﹒h ; W gk——全厂的关口电量,kW﹒h 3、标准煤耗 (1)标煤量 注:各种不同煤种具有不同的发热量,必须折算到一定的基准下才能进行经济性比较。标准煤是指收到基低位发热量为kg(即7000kcal)的煤。燃油耗用量较小且油质变化不大,41868 kJ/kg(即10000kcal/kg)就是1kg标准油的发热量。 (2)发电标准煤耗(发电标煤率):是指火电厂产生1kW·h电能所消耗的标准煤量(g/kW﹒h)。

建筑经济技术指标大全(精编文档).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常用建筑经济技术指标 建筑经济指标 1、建设用地面积:是指项目用地红线范围内的土地面积,一般包括建筑区内的道路面积、绿地面积、建筑物所占面积、运动场地等等。 2、总建筑面积:指在建设用地范围内单栋或多栋建筑物地面以上及地面以下各层建筑面积之总和。 3、建筑面积:指建筑物外墙(或外柱)外围以内水平投影面积之和,包括阳台、挑廊、地下室、室外楼梯等。 4、基底面积:建筑基底面积是指建筑物接触地面的自然层建筑外墙或结构外围水平投影面积。(一层建筑面积) 5、建筑密度:建筑物总基底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用百分比表示)。 6、建筑容积率:系指建筑总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例如:在1万平方米的建筑场地上,建有单楼层5千平方米,共两层楼的建筑,则容积率为100%, 公式:容积率=总建筑面积/总用地面积。 7、绿化率: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 8、道路面积率=(道路用地总面积/建设用地总面积) 9、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总基底面积和 10、檐口高度:指结构外墙体和屋面结构板交界处的屋面结构板顶,檐口高度就是檐口标高处,到室外设计地坪标高的距离。檐口”又被误叫作“沿口”一般说的屋面的檐口是指大屋面的最外边缘处的屋檐的上边缘,即“上口”,不是突出大屋面的电梯机房、楼梯间的小屋面的檐口。

11、建筑红线:也称“建筑控制线”,指城市规划管理中,控制城市道路两侧沿街建筑物或构筑物(如外墙、台阶等)靠临街面的界线。任何临街建筑物或构筑物不得超过建筑红线。建筑红线一般由道路红线和建筑控制线组成。道路红线是城市道路(含居住区级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基底与道路邻近一侧,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 相关解释 1、绿地面积:指能够用于绿化的土地面积,不包括屋顶绿化、垂直绿化和覆土小于2米的土地。 2、建筑覆盖率:又称“建筑密度”,是指建设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物基底面积之和与建设用地面积的比率(%),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除特别注明的外,计算时一般包括附属建设物。 3、计算公式:建筑密度=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规划用地面积。 [1]比如一块地为10000平方米,其中建筑底层面积3000平方米,这块用地的建筑密度就是3000/10000=30% 。 4、用地面积:建设项目报经城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取得用地规划许可后,经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测量确定的建设用地土地面积(准确界限由土地供应图标明), 6、绿地率:项目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的绿化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但绿化率只是开发商宣传楼盘绿化时用的概念,并没有法律和法规依据。法律法规中明确规定的衡量楼盘绿化状况的国家标准是绿地率,绿地率是指小区用地范围内各类绿地的总和与小区用地的比率,主要包括公共绿地、宅旁绿地、

1.国民经济评价

国民经济评价实例 一、项目背景 1.项目名称:LH高速公路建设项目 2.线路及设计标准 拟建项目LH为国道主干线BM高速公路HN省内的一段,与YL高速公路相接,起于LX高速与TS高速交界的LD互通,终于KZQ镇,与TS高速(K41+370)相交。该项目作为区域南北主通道的加密线和区域经济干线,将HN省内多条高速公路有机联系起来,进一步完善和均衡HN省“五纵七横”高速公路网,对于改善区域路网结构,加快HN省基础设施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项目路线全长56.217km,采用设计速度100km/h的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路基宽度26m。主要分部分项工程有土石方884.3万m3,特大桥、大桥8520m/28座,中小桥280m/5座,隧道4108m/5座,涵洞214道。 3.编制依据 本项目的经济评价系以国家发改委、建设部[2006]1325号文颁发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第三版)、交通运输部建标[2010]106号文件颁发的《公路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和交通运输部交规划发[2010]178号文件“关于印发公路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办法的通知”为依据,评价模型参考《公路投资优化和改善可行性研究》,即《Study of Prioritization of Highway Investments and Improving Feasibility Study Methodologies Pilot Study Report》确定。 4.计算期 项目计划2010年初开工,2012年底建成通车,建设年限为3年。国民经济经济评价运营期取20年。国民经济评价计算期为23年,评价计算基准年为2010年,评价计算末年为2032年。 5.远景交通量预测值 本项目采用“四阶段”法预测远景交通量,预测结论见下表4-4所示。四阶段法的具体说明及运营案例详见第五章第三节和第五节。 表4-4 LX高速公路远景交通量预测值单位:标准小客车台路段2013 2015 2020 2025 2027 2030 2032 娄底互通至长冲互通 (8km)趋势10167 12337 19158 28280 31916 35890 38852 诱增1001 1081 1408 1536 1302 1464 1247 合计11168 13418 20566 29816 33218 37354 40099 长冲互通至双趋势11090 13523 20921 31040 34666 39382 42148

对股票指数与宏观经济关系分析

对股票指数与宏观经济关系分析 1、研究目的 通过研究股票指数走势与宏观经济变化间的变化关系,建立理论模型,来探讨国内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的关系,从而为未来经济决策、以及对股票市场走势的判断和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2、背景介绍 自1992年沪、深两市证券交易所成立以来,无论从股票市值总值、流通市值,还是从成交金额等指标来看,中国股票市场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至2006年3月1日,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价总值达到24821.54亿元,流通市值7321亿元,成交金额144.47亿元;与此同时,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市价总值、流通市值和成交金额分别达到10296.91亿元、4482.56亿元和64.82亿元。中国股票市场在宏观经济运行中的作用得到空前提高。但是,自2006年6月起后的一段时间内,无论是上证指数还是深证指数,都发生了与宏观经济持续增长相背离的局面。沪、深两市综合指数分别从2001年6月2218点和658点降至2006年1月的1258点和307点。与此同时,宏观经济却保持高速增长。2001年至2005年,中国的GDP增长率分别是8.3%、9.1%、10.0%、10.1%和9.9%。根据宏观经济的一般规律,股票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经济总量的上升将导致更多的资金为了追逐良好的经济收益,进入股票市场,支持股票市场不断走强,从而出现股票指数不断攀升的情况。然而,中国市场的股票指数走势和宏观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相同的变化方向,反而出现了相背离现象。那么,中国股票指数与宏观经济之间是否存在关系成了人们感兴趣的问题。如果股票指数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关系,那么这种关系是什么,是否遵循宏观经济的一般规律----股票市场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还是“晴雨表”已经失效。这就是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3、指标设计 在指标设计方面,根据实际需要经行选择。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国民经济中的总量关系,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个国家范围内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

宏观经济数据有哪些指标

国内生产总值(GDP): 是某一国在一定时期其境内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总值。反映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形势的好坏,与经济增长密切相关,被大多数西方经济学家视为“最富有综合性的经济动态指标”。主要由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净出口额四部分组成。数据稳定增长,表明经济蓬勃发展,国民收入增加,有利于美圆汇率;反之,则利淡。一般情况下,如果GDP连续两个季度下降,则被视为衰退。此数据每季度由美国商务部进行统计,分为初值、修正值、终值。一般在每季度末的某日北京时间21:30公布前一个季度的终值。 工业生产(INDUSTRIAL PRODUCTION): 某国工业生产部门在一定时间内生产的全部工业产品的总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很大比重。由于工业部门雇佣了大量工人,其变动对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大影响,与汇率呈正相关。尤其以制造业为代表。此数据由美联储统计并在每月15日左右晚间21:15或22;15发布。 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 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与经济周期密切相关。数据上升说明经济发展受阻,反之则看好。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来说,失业率在4%左右为正常水平,但如果超过9%,则说明经济处于衰退。此数据由美国劳工部编制,每月第一个周五21:30公布。 贸易赤字(TRADE DIFICIT): 国际间的贸易是构成经济活动的重要环节。当一国出口大于进口时称为贸易顺差;反之,称逆差。美国的贸易数据一直处于逆差状态,重点是在赤字的扩大或缩小。赤字扩大不利于美圆,反之则有利。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下旬某日晚间21:30公布前一个月数字。 经常项目收支: 经常帐为一国收支表上的主要项目,内容记载一国与外国包括因为商品/劳务进出口、投资所得、其他商品与劳务所得以及片面转移等因素所产生的资金流出与流入的状况。如果为正数,为顺差,有利本国货币;反之,则不利于本国货币。此数据由美国商务部编制,每月中旬某日21:30公布。 资本帐收支: 主要描述一国的长、短期资本流动情况,包括长期资本、非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特别提款权、误差与遗漏,以及流动性短期私人资本等项目。资本项目在金融日益国际化、自由化的今天,影响不亚于经常帐项目,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影响越大。其对汇率的影响的观察方法与经常帐基本相同。 利率(INTRESTRATE): 利率是借出资金的回报或使用资金的代价。一国利率的高低对货币汇率有着直接影响。高利率的货币由于回报率较高,则需求上升,汇率升值;反之,则贬值。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由美联储的会议来决定。

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解释-企业总收入

企业总收入 1、定义:指企业从事主要经营业务取得的收入以及企业从事主营业务活动以外的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收入总和。 2、计算方法:企业总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 主营业务收入: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对应指标的本期累计数填列。 利润总额 根据会计“利润表”中的对应指标的本期累计数填列。 应交税金 包括 1、产品销售税金:指企业销售产品和提供劳务等主要经营业务应承担的城市维护建设税、消费税、资源税和教育费附加。 2、税金(管理费用中的):指企业按照规定支付的房产税、车船使用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等。 3、本年应交增值税:指当期销项税额抵扣当期进项税额后的余额。 本年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进项税额转出)-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减免税款+出口退税 4、应交所得税:指企业按照国家的税法规定按所得额计征的税额。 劳动者报酬: 1、定义:指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全部职工的劳动报酬总额。 2、计算原则:应以直接支付给职工的全部劳动报酬为根据。各单位支付给职工的劳动报酬以及其他根据有关规定支付的工资,不论是计入成本的还是不计入成本的,不论是按国家规定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还是未列入计征奖金税项目的,不论是以货币形式支付的还是以实物形式支付的,均包括在工资总额内。 本期计提折旧:指企业自年初至报告期止累计提取的折旧。根据“财务状况变动表”中的“固定资产折旧”项填列。 增加值:是指企业在核算期内生产经营的效果和新创造的价值。 增加值有三种计算方法,即生产法、收入法和支出法。除工业企业以外的单位采用的是收入法,计算公式为:增加值=劳动者报酬+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营业盈余 其中:生产税净额=生产税-补贴收入(价格补贴、亏损补贴、出口退税)营业盈余=营业利润+补贴收入+其他 工业企业采用生产法,计算公式为: 增加值=工业总产值-工业中间投入+本年应交增值税 其中:工业中间投入的计算可以采用正算法或倒算法,一般推荐使用倒算法。 倒算法:即分别用制造费用、管理费用、营业(销售)费用合计减去该项费用中属于增加值的项目(见附表),如工资、折旧、福利费等,倒算出三项费

国民经济评价word版

第七章国民经济评价 (一)国民经济评价的作用、内容和基本方法的运用 (二)国民经济评价的适用范围及与财务分析的比较 (三)经济效益与费用的识别 (四)经济效益与费用的估算 (五)经济费用效益分析报表编制与指标计算 (六)国民经济评价中的费用效果分析 (七)国民经济评价参数及应用 内容分析 本章中也涉及到较多计算,要理解其原理,考试中也经常考具体的应用,例如市场定价货物影子价格的计算(可外贸货物影子价格、市场定价非外贸货物影子价格);政府调控价格货物影子价格计算的成本分解法;土地机会成本的计算和土地影子价格的计算;费用效益流量表有关的计算(净效益流量的计算、经济净现值的计算、经济内部收益率的计算);从财务分析数据调整费用和效益的有关计算(建设投资的调整,流动资金的调整);费用效果比指标的计算(增量);影子汇率、影子工资的计算等。 第一节概述 一、国民经济评价的概念 国民经济评价是按合理配置资源的原则,采用社会折现率、影子汇率、影子工资和货物影子价格等国民经济评价参数,从项目对社会经济所做贡献以及社会为项目付出代价的角度,考察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国民经济评价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经济学有关资源优化配置的理论。 二、国民经济评价的作用 (一)正确反映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净贡献,评价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项目的财务盈利性至少在以下几个方面可能难以全面正确地反映项目的经济合理性: (1)国家给予项目补贴。 (2)企业向国家缴税。 (3)某些货物市场价格可能扭曲。 (4)项目的外部效果。 (二)为政府合理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1.对那些本身财务效益好,但经济效益差的项目进行调控; 2.对那些本身财务效益差,而经济效益好的项目予以鼓励。 (三)政府审批或核准项目的重要依据 重点是外部性和公共性。 (四)为市场化运作的基础设施等项目提供财务方案的制定依据 (五)必选和优化项目(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六)有助于实现企业利益、地区利益与全社会利益有机地结合和平衡 三、国民经济评价的基本方法

微观经济指标--财务指标汇总表

企业项目微观经济指标--财务指标估算在本企业项目中的具体表现 微观经济指标--财务指标汇总表 微观经济指标--财务指标汇总表(1)单位:万元 序号名称单位指标说明 1 项目总投资(含全部流动资金)万元104163.56 建设周期影子系数 项目规模总投资(含铺底流动资金)万元96613.32 建设周期影子系数 1.1 建设投资万元46540.30 其中:基本预备费万元910.61 其中:涨价预备费万元2277.02 1.2 利息万元6225.00 1.3 流动资金万元2321.06 资金循环及影子系数 铺底流动资金万元1309.85 2 营业收入(含税)万元17316.42 计算周期内(7年)平均 3 营业税金及附加万元983.21 消费税未计、计算周期内(7年)平均 增值税万元2364.48 部分项目需缴纳、计算周期内(7年)平均 4 总成本费用万元3469.44 计算周期内(7年)平均 5 利润总额万元10499.29 计算周期内(7年)平均 6 所得税万元2099.86 计算周期内(7年)平均 7 税后利润万元8399.43 计算周期内(7年)平均

微观经济指标--财务指标汇总表(2)单位:万元 序号名称单位指标说明 8 财务盈利能力分析建设周期影子系数8.1 财务内部收益率 项目投资所得税前% 28.23 项目投资所得税后% 25.71 8.2 财务净现值 项目投资所得税前万元956.91 ic=15% 项目投资所得税后万元-1142.94 8.3 项目投资回收期含建设期 静态投资所得税前年9.20 建设周期影子系数 静态投资所得税后年11.50 建设周期影子系数 动态投资所得税前年9.92 建设周期影子系数 动态投资所得税后年12.40 建设周期影子系数 8.4 总投资收益率% 28.17 建设周期影子系数 9 清偿能力分析年计算周期内影子系数9.1 财务比率 资产负债率% 57.81 流动比率% 182.96 速动比率% 101.65 9.2 借款偿还期年 4.13 10 盈亏平衡点% 48.46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解读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8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进入下行通道,中央政府及时出台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对提升信心、抑制经济深度下滑起到了积极作用。 由于全球经济危机持续恶化、中国出口下滑严重、国内消费需求启动需要较长时间、政府出台投资政策刺激经济的效果难以立即显现、房地产等支柱产业持续低迷等原因,目前看来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尚未走出下行通道。但经过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同努力,部分宏观经济指标已出现回暖迹象。 课题研究组经认真研究选取了GDP、CPI、PPI、PMI等20个指标,以期全面反映2009年第一季度宏观经济状况,为企业家正确判断未来宏观经济形势提供帮助。 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GDP是最受关注的宏观经济统计数据,是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情况的重要指标。GDP增速越快表明经济发展越快,增速越慢表明经济发展越慢,GDP负增长表明经济陷入衰退。 2008年我国GDP突破30万亿,同比增长9%;GDP季度累计增幅由10.6%下降至9%。2009年第一季度GDP为65745亿元,同比增长6.1%,同比增幅为1992年季度数据公布以来的最低。预计随着“保增长”措施逐渐见效,下半年GDP增幅将高于上半年。 从GDP季度数据来看,同比增幅下降趋势更为明显,由2007年第二季度的13.8%降至2009年第一季度的6.1%。

2009年4月国家统计局公布了第一季度最终消费、投资、外需对GDP贡献的数据,GDP同比增长6.1%,其中最重消费贡献4.3%,投资贡献2.0%,外需贡献-0.2%。 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反映国内消费支出情况,对判断国民经济现状和前景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提升,表明消费支出增加,经济情况较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表明经济景气趋缓或不佳。 2008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0.85万亿,同比增长21.6%。2009年第一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29398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城市零售额19834亿元,同比增长14.1%;县及县以下零售额9564亿元,同比增长17.0%。 由上图可以看出,月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幅由2008年9月的23.2%连续降至2009年2月的11.6%;2009年3月同比增幅止住下滑趋势,升至14.7%。

美国经济指标解读(DOC)

美国经济指标解读 1、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 2、制造业指数(Institute for Supply Management, ISM)★★★ 3、采购经理人指数(Purchase Management Index,PMI)★★★ 4、工业生产指数(Industrial Production)★★★ 5、设备使用率、产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 6、消费者物价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CPI)★★★★ 7、生产者物价指数(Producer Price Index,PPI)★★★★ 8、就业报告(Employment Report)★★★★★ 9、领先指针(Leading Indicators)★★★★ 10、新屋开工数及营建许可数 (Housing Starts and Building Permits)★★★11、新屋销售量(New Home Sales)★★ 12、成屋销售量(Existing Home Sales)★ 13、零售销售指数(Retail Sales Index)★★★★★ 14、耐用消费品订单(Durable Domestic Product)★★★ 15、经常帐(Current Account,CA)★ 16、预算赤字、政府赤字(Budget Deficit)★★★ 17、贸易赤字(Trade Deficit)★★ 18、个人收入与支出(Personal Income and Consumption)★ 19、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 20、工厂订单(Factory Orders)★★★★

建筑技术经济指标大全.doc

建筑技术经济指标大全 对于建筑设计的经济评价,需要利用各项技术经济指标,主要分为用地规划(总图)技术经济指标和单体建筑技术经济指标两大类。对于前者而言,主要从用地的经济性方面进行评价,分析在单位用地面积上建筑面积的总量(容积率)、建筑底层的覆盖面积(建筑密度)、绿地面积(绿地率)以及道路、硬质场地、停车位等的占地面积,从而综合评价建筑总体平面布局的经济性和环境质量。而对于后者,目前我国主要以建筑面积控制指和每平方米建筑面积造价为主要控制和评价的根据。用这两项指标的乘积来反映基本建设在民用建筑事业上的投资额。但从经济分析的角度来考虑,按民用建筑的性质确定其基本计算单位,如居住建筑以“住户”为单位,学校建筑以“一个学生”为单位,医院以“病床”为单位,影院以“一个观众”为单位,这样有利于国家计划投资,有利于设计工作者的全面考虑。此外,评价一个建筑设计是否经济,还应从节约建筑面积和体积方面考虑,通常利用建筑系数这一指标来衡量。建筑技术经济指标包括用地规划(总平面图)和单体建筑两个方面,下面分别叙述一、用地规划(总平面图)技术经济指标 (一)容积率 容积率表示用地(基地)内的所有建筑的建筑面积之和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容积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单位建筑面积分摊的土地成本,在土地价格一定的情况下,容积率越高,单位建筑面积所分摊的土地成本越低,反之则越高。在建筑密度一定的情况下,建筑层数越多,则容积率越高,反之则越低。容积率是建筑经济测算的一个重要指标,但过高的容积率则可能会造成建筑总体环境的恶化(建筑密度增加,减少绿地面积)和建筑土建安装造价的提升(层数增加,带来结构和设备成本的增加),所以,应综合考虑各方面的因素,确定一个合适的容积率。 (二)建筑密度 建筑密度表示用地(基地)内,所有建筑的基底面积之和与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建筑密度表达了用地(基地)内建筑直接占用土地面积的比例,所以称之为建筑密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建筑总体环境的质量,特别是对绿化面积的影响,过高的建筑密度会带来绿化面积的减少,从而影响整个基地的环境质量。建筑密度的确定根据建筑使用性质的不同而区别对待。一般来说,对于生活性的建筑用地,建筑密度不宜过高,比如住宅小区,一般控制在30%以内;而对于商业用地而言,为了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建筑覆盖率一般控制在50%以内。 建筑密度与容积率一起,构成了影响土地利用的两大因素,直接影响了建筑总体造价的高低,是建筑总体规划时必须重点考虑的两大指标。 (三)绿地率 绿地率指建筑基地内,各类绿地面积的总和与总用地面积的百分比。 式中绿地包括:公共绿地、专用绿地、宅旁绿地、防护绿地和道路绿地等,但不包括屋顶、晒台的人工绿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