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中国审美文化史(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

现在,我们开始讲授中国审美文化史的第二段,秦汉魏晋南北朝部分。这部分一共有五章,即简史本教材的第五章到第九章。

第五章秦汉之际的“大美”气象

第六章东汉时代的“崇实”趣尚

第七章魏晋之际的“自我超越”

第八章东晋南朝的“心灵感荡”

第九章古今南北的融通综合

这五章大致涉及的五个历史阶段,一是秦与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三是三国至西晋时期,四是东晋至南朝宋、齐时期,五是南朝梁陈和北朝后期。这五章准备分三次讲(第五章,第六七章,第八九章)。今天讲第五章。

第五章:秦汉之际的“大美”气象

㈠解题:

所谓秦汉之际,指的是从秦代到西汉这段历史时期。

为什么把这两个时期放在一起?它们的共同点就在于“大一统”,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这时的趋势就是要合,把分散的列国合成一个大帝国。中间虽经历了秦汉异代,楚汉之争,但最终仍归于一统。秦,完成了“并天下”,汉,实现了“大一统”。

大一统,并不只意味着中央集权,还意味着疆域的广大,文化的合流,人口的众多,国势的强盛,这极大地开拓了人们的视野。所以,这时的审美文化精神也是向外的,扩张的,大气的,总之就是以大为美。于是,呈现出的便是大美气象。

注意,这个“大美”不同于上一讲庄子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大美”,那个“大美”更应该称“真之美”,天工的作品,就是大自然,就是天然。这里所谓“大美气象”,说的是人工所创造的以大为美的作品以及内里所蕴含的高远张大的精神和情怀。

这样,所谓“大美”,具体可从两个层面来理解,一是从表象层面上说,它表现为审美文化活动或“作品”的场面之大、规模之巨、力度之强、数量之众、造像之高、形势之伟、地域之阔、物色之繁,以及节奏之铿锵、动作之奔放、色彩之强烈、音声之亢扬、语辞之华丽、描述之铺张、气魄

之恢弘、情势之雄壮等等,都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程度。显然,这是一种外在的、感性的、直观的“大美”。二是从意蕴层面说,那种外在的、感性的、直观的“大美”,又内在地凝结着秦汉时代特有的审美文化意识和理想,彰显着那个时代人们渴望向外开拓、探问进取、占有万物、征服世界的高远情怀。

总之,这个时期的乐舞、造像、文章等等,都扩张、夸张得让人震惊。那么,这一章,记住一个字:“大”。

㈡基本脉络

这一章简史分为四节。分别从乐舞、造像、文学、审美理念四个方面集中讲一个“大”字。这样,本次选讲不再是讲其中的一节,或一节中的一个内容,而是综合讲一个题目,所以这里的脉络梳理只概要地讲一下分节情况和解释一下各节的题目。

第一节“乐舞寖盛”:奔放健朗的乐舞形态

这部分主要讲秦汉时代的伎乐歌舞文化。“乐舞寖(qìn逐渐)盛”一语,源于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一句话:“自汉以后,乐舞寖盛”。这就是说,乐舞从汉代开始逐渐繁盛起来。先秦时代每个时期都会涉及到乐舞,但到了汉代,要突出的是一个“盛”字,盛大、刚劲,有力度。

第二节“究竟雄大”:以“大”为“美”的文化造像

这部分所谈的文化造像,主要指的是诸如都城、宫苑、陵墓、雕刻、塑像之类具有实用功能的空间审美造像。“究竟雄大”一语出自鲁迅,他说:“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坟·看镜有感》)这里是借用“究竟雄大”来形容秦汉之际的文化造像。雄大,雄厚壮观。

第三节“闳侈钜衍”:将“广大之言”推向极致的大赋

这一节讲审美文化中的文学,讲西汉文学中的汉大赋。说到汉大赋,代表作家有司马相如、扬雄等。《汉书·扬雄传》在提到扬雄的赋作时指出:“雄以为赋者……必推类而言,极丽靡之辞,闳侈钜衍,竞于使人不能加也。”闳,宏大;侈(chì),夸大,过分;钜,巨的异体字,就是巨

大;衍,满而溢,盛多。多出的字就称衍文。文字过多。颜师古在这段下面作注曰:“言专为广大之言。”实际上,将“广大之言”推向极致的,不只是扬雄的赋,也是整个汉大赋的特点,而汉赋中的汉大赋恰恰盛行于西汉,的确代表了这个时期的话语表达方式和审美气象。

第四节“覆天载地”:以“大丈夫”为范型的人格美思想

这部分是以《淮南子》为代表谈秦汉之际的美学思想,审美文化中的理论形态。突出了其中的人格美理想。

能够“覆天载地”的只有道家的“道”。《淮南子·原道训》:“夫道者,覆天载地。”不过,《淮南子》将这种“无不为”植入到了人格理想中,崇尚“大丈夫”。孟子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重在人格操守;《淮南子》这里的“大丈夫”则是事功型的,实践型的,强调有所作为,即缘道以建功,像道那样无为而无不为。

㈢选讲。大、多、全:“大一统”与秦汉之际的大美景观

这里所谓大美景观,其界定在于:其一,指的是人为创造出的、展示出的景观,而不是庄子所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那个大自然之美。其二,主要指的是外观的,诉诸视觉的东西,诸如乐舞表演,诸如园林、建筑、雕塑等造像艺术,还有以体物、再现为主旨的文章用语言文字所呈现出的景观。秦汉之际,这类作品的特点可归纳为三个字:“大”、“多”、“全”。

⒈秦汉之际“大”“多”“全”的审美景观

大,指的是规模、体积、力度的巨大、庞大、强大;多,指的是数量的繁多;全,指的是门类、方面的全备,事无巨细,全部到场。秦汉之际呈现的审美景观或作品,要么规模巨大,要么数量繁多,要么种类齐全,有的更是兼而有之,从而共同体现出一种前所未有、后来也难以复加的大美景观。

①首先看造像。

最外观、直观,也因为涉及到秦。今天我们所能见到的秦汉之际的造像艺术最突出的呈现是陵墓,而这时的陵墓艺术给人的感觉就是极其雄伟壮观。这样一说,你马上会想到秦始皇陵及其兵马俑。

陵,本为“大丘”、“大阜”、“大土山”的意思。皇陵,陵墓,说的就是像大土山一样的坟墓。《史记·泰始皇本纪》说秦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郦山”并非山名,而是秦始皇墓的名字,说的是他的墓就是一座山。(图《秦始皇陵》,陕西临潼)看上去就是一座山。

其实,其墓葬中的情景更为壮观。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馀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藏)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史记·泰始皇本纪》)

简直把整个天下装了进去。注意这句“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这是只有并了天下才有的气魄,一种囊括天下的占有感。遗憾的是,限于条件,秦始皇墓室至今仍未见庐山真面目,成为千古之谜。不过,近年通过新型的高科技手段,秦始皇陵地宫之谜已经开始进行破解。据报道,秦始皇陵考古队用遥感和物探的方法分别进行探测证明,地宫内的确存在着明显的汞异常,而且汞分布南边强,北边弱。如果以水银的分布代表江海的话,这正好与我国渤海、黄海的分布位置相符。

再看它的陪葬。这就是震惊世界的秦始皇陵兵马俑群。

首先是其场景之大、数目之多令人吃惊。比如1号坑,面积约14260平方米(大!),据钻探资料推测,全坑至少埋置陶俑6000件左右(多!)(图:秦始皇陵一号坑兵马俑)(图: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东端全景)!

其次是陶俑造型都特别高大。这是秦始皇陵陶俑有别于其他时代明器雕塑的最突出的特点。武士俑一般高度在1.8米左右(图:秦始皇陵军吏俑),将军俑则高达1.96米(图:秦始皇陵将军俑),陶马也高约1.7米。

还有就是陶俑的军阵排列和布局。它塑造的是一支阵形庞大、组织严整的皇家禁卫军。(图:秦始皇陵兵马俑武士俑群〈背视〉)。(图:秦始皇陵一号兵马俑坑正面全景)。如此严密的军阵组织形式,表明(或模拟)的

是一种剑拔弩张的战时状态,一种进攻型的战斗格局。

再看西汉造像。

我们看一下霍去病墓冢上的石雕像。霍去病是西汉名将,他先后6次出击匈奴,都获得了大胜,解除了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不幸的是,霍去病胜利归来后不久即染病去世,年仅23岁。汉武帝为表彰其战绩,缅怀其功业,给了他陪葬茂陵的殊荣,并模拟祁连山的形貌为他修筑了巨大的墓冢,墓上遍植林木,雕刻了许多动物石像放置其间,以象征野兽出没的自然环境。

这些石雕像首先给人的观感就是环境宏阔,体积巨大。这一纪念性石雕群通过“为冢象祁连山”(《汉书·霍去病传》)这一特殊的环境,来表

现一种威武雄壮。雕像都用巨石刻成,长度都在1.6米以上,有的还长达2.7米。这种模拟山势的环境氛围和体积巨大的石材形式,本身即给人一种厚重壮伟的“大美”感。

其次就是种类繁多。这是一组石雕群,有各种各样的动物造型,比如卧虎、卧牛、卧马、卧猪、石鱼……,还有各种动态的造型,这是“野人搏熊”,巧妙地利用了一个起伏不平的大型“鹅卵”石块,顺着石块的高低凹凸就雕刻出了一个野人的上半身:他用粗壮的双手,紧楼着一只熊,仿佛在进行紧张的搏斗(图:野人博熊)。这叫“马踏匈奴”。这是霍去病墓前石雕中一件最著名、最富有意味的雕塑作品(图:马踏匈奴)。一匹壮健轩昂的战马踏在狼狈挣扎的匈奴身上,战马显示的是征服者、胜利者的豪迈与自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个被踏在马下的匈奴人,满脸胡须、面目狰狞、仰面倒地。这应该是对霍去病生平功业的纪念和歌颂。

秦皇陵,壮观;汉雕像,雄厚。

②其次看乐舞表演。

声音大,动作强,场面大,节目多。

声音大:比如在乐器方面喜欢用鼓,主要的歌舞伴奏大都以鼓为名,如著名的《建鼓舞》、《鞞〈pí鼙〉鼓舞》(军中小鼓)、《盘鼓舞》、《鼗〈táo桃〉鼓舞》(摇鼓,拨浪鼓)等等,都是以鼓为主导乐器(见图《建鼓舞》,河南唐河汉画像石)。其声响效果便是高亢、雄壮。

动作强:舞蹈动作崇尚刚性。像《盘鼓舞》,舞人不仅要踏鼓,还要踏盘,其动作就不能迟缓拖沓,慵懒无力。它必定要表现为旋转、跨越、

奔跳、腾挪、蹬踏、跃动等一系列“刚性”姿态(《盘鼓舞》图,四川彭县汉画像砖)。再比如汉代最流行的《长袖舞》、《巾舞》。这类舞以挥舞长袖或双巾为特色。通常说来,这种舞蹈容易显得较为柔媚化。但实际上,西汉的《长袖舞》、《巾舞》,更多的却显露出一种狂放飞扬。《长袖舞》的基本舞姿就是右边向上抛长袖;有时则是右袖高扬过头,左袖则飘曳于地,尽量拉长幅度(《长袖舞》图,河南南阳汉画像石)。《巾舞》的基本舞姿则是手舞双巾,上下抛扬;或一手让长巾扭动翻飞,一手使长巾斜曳(yè夜)拖下;动作都进退迅速,奔跑奋力,矫捷激越(《巾舞》图,河南南阳汉画像石)。另外专门由男子表演的“武舞”也很发达。这些“武舞”大都是与武术结合起来的舞蹈,主要有《剑舞》、《棍舞》、《刀舞》、《干舞》、《戚舞》《拳舞》等,其舞姿也透着粗犷雄豪之气(见《拳舞》图,河南南阳汉画像石)。

场面大、节目多:属于“巨型化”的场面和规模。最有代表性的要数西汉开始兴盛的“角牴百戏”。(图山东沂南汉墓百戏画像石)这是一种集乐舞、杂技、幻术(魔术)、俳优(相声小品)等为一体的大型表演样式,类似今天的“艺术节”或“综艺大观”节目形式。“百戏”、“百戏”,这种表演就具有大和全兼而有之的特点。说它“大”,即场面大,规模大。《汉书·武帝纪》记载说:“三年春,作《角牴戏》,三百里内皆来观”,这么多人来观,小舞台是装不下的。所以,它会是广场式的表演。“临迥望之广场,程角抵之妙戏”(张衡《西京赋》)。说它“全”,即“角牴百戏”节目门类杂多,几乎包括了当时各种表演技艺和节目类别。据张衡《西京赋》的描述,“角牴百戏”所演节目除以歌舞贯穿外,还包括扛鼎、角力、爬杆、跳丸、踩钢丝、钻火圈、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chí池)、人兽共乐、百兽乱舞(所有动物皆为人所假扮)、象人幻术、吞刀吐火、戏车舞乐、驰马掷剑等多种多样的品种门类,令人目不暇接。

见图,这几个乐舞画面都不止一种节目。

③再次看体物的文章。这就是西汉的大赋。

汉赋,是语言文字作品,但赋区别于诗歌的文体偏重即是“体物”,“诗缘情而猗靡,赋体物而浏亮”(陆机《文赋》),赋偏重的就是对外部物象和景观的描摹,汉大赋尤其如此。之所以称汉大赋,就在于它的大,长篇巨制,繁富的描摹,夸大的描写。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合称《天子游猎赋》)是典型的代表。而其特点,最典型地表现为大、全、多。

大,通篇在比谁更大。

这是一篇设为问答的散体大赋,基本内容就是楚国的子虚先生夸称楚云梦之大,齐国的乌有先生以齐国的苑囿之富饶压倒子虚,来自京都王朝的亡是公又以天子上林的巨丽压倒齐、楚。

这里,作者虚构了子虚、乌有和亡是公三位先生。(后来把没影的事说成是子虚乌有,正是从这里来的。)其中,《子虚赋》的大体情节是楚国使者子虚出使齐国,齐王陪他出去田猎,回来后他造访乌有先生,向乌有先生转述了他是如何在齐王面前盛夸楚国云梦田猎之美的。所谓楚有七泽,云梦只是其中之一,特其小小者。已是方九百里……说得齐王无以应,于是子虚十分得意。乌有先生听后很不服气,说你楚国的云梦算什么,我们齐国的苑囿那是“秋田于青丘,彷徨乎海外,吞若云梦者八九于胸中,曾不蒂芥……”。

《上林赋》紧承上文,写亡是公在旁听了两人的争强斗胜,不以为然,说“齐楚之事又乌足道哉”?接着又以绝大的篇幅,夸耀起天子上林的“巨丽”来。“君未睹夫巨丽也?独不闻天子之上林乎?”于是讲到山峦起伏雄伟,视野之无端无涯,山上离宫别馆,高耸入云,“俯杳眇而不见,仰攀橑(lǎo屋檐)而扪(mén摸)天。奔星更(gēng经)于闺闼(tà宫中小门 ),宛虹扡(拖)于楯(shǔn栏杆)轩(窗子)”。……游罢休息,歌舞宴饮,“撞千石之钟,立万石之虡,建翠华之旗,树灵鼍之鼓,奏陶唐氏之舞,听葛天氏之歌。千人唱,万人和,山陵为之震动,川谷为之荡波。”规模、阵势如此宏大。结果当然是天子的上林更胜一筹。

总之,你大,我比你还大,我又比你更大。

全,方方面面描写到,无一遗漏。极尽铺排之能事,是那种上下左右东西南北全场景的描写,而且还把各地的物产全部搬来,全部列上。

《子虚赋》的上下左右的铺排非常典型。比如写云梦泽:“其山则……,其土则……其石则……,其东则有……,其南则有……,其高燥则生……,其埤(bēi卑)湿则生……,其西则有……,其中则有……,其北则有……,其上则有……,其下则有……。”

《上林赋》这一段则是把各种物产都列上:“于是乎卢橘(皮厚)夏熟,黄甘(柑)橙楱(còu小橘),枇杷(黄色球形植物)橪(酸枣)柿,亭(棠梨,海棠果)奈(苹果类水果)厚朴(树名,树皮可入药),梬(yǐng)枣(小柿子)杨梅,樱桃蒲陶,隐夫(果木)薁(yù)棣(唐棣),答遝(tà)(木名,果实像李子)离支(荔枝),罗乎后宫,列乎北

园。”

针对“于是乎卢橘夏熟,黄甘橙楱”一句,《文选》注引晋灼曰:“此虽赋上林,博引异方珍奇,不系于一也。”这是说桔子、橙子,不可能出现在西汉京都的上林,而这里只是广泛提到各方珍奇,并不局限于一地。其实,像葡萄、荔枝,恐怕也不是上林苑能有的。它要的就是“全”这样一种效果。

多,堆砌物象,排山倒海。

汉大赋难读就在于堆的事物太多了,同样一类会列出一大堆,名词、形容词极多,目不暇接。上面一段就属堆积。再看这一段,只是写树,列了一串:

其北则有阴林。其树楩(pián,南方大木)枏(楠)豫章、桂椒木兰、檗(bò皮可染者)离(山梨)朱杨(赤茎柳)、樝(楂)棃梬(yǐng枣)栗、橘柚芬芳。

其夸张,其铺排,其堆砌,简直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总之,无论是园林、建筑(陵墓)、雕塑、乐舞百戏还是文章,都“大”得特别夸张。

为什么秦汉之际的审美文化会呈现为这种风貌?

⒉“大一统”与秦汉之际的外向眼光和阔大胸怀

如一开始所说,秦汉之际,一统乃是大势所趋。秦始皇吞诸侯,并天下,只不过是顺潮流而动中的姣姣者,成功者。它不来统一,也会有其他诸侯来做。所以,秦始皇一旦实现了“并天下”,首先要做的就是“统一”。(战国,“个性展开”,是“不一”,秦和西汉,则是“同”,是“一”)一提秦,我们都会说“车同轨,书同文,统一度量衡”。原文是“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始皇本纪》)就是要显示天下归一了。

说到统一度量衡,这是一件“商鞅方升”,是一件量器,上面的铭文显示是商鞅时期制定的标准器,下面又刻着铭文:

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大安,立号为皇帝。乃诏丞相【状】绾(wǎn)法度量、则不一,歉(嫌)疑者皆明壹之。临。

这就是说,各地也都要以此为准核定体积容量了。比如咸阳塔儿坡出

字,属于秦大篆字体,与四字并非一种字体,显然是入秦后按统一标准标明了新的容积。这就是统一度量衡。

这就是“并天下”。当然,一统毕竟是草创,且急于求成,犯下不少错误,导致了秦的速亡。

秦末战争,尽管有反抗暴政的内容,但也有列国复仇的成分(项羽,楚贵族;张良,韩贵族,为韩报仇,求客刺秦王)。这属于一统进程中必经的曲折。而其结果,还是走向了一统,没有重新回到诸侯割据。

敏锐的士人们都看到了这一点。所以,当西汉文景之时酝酿七国之乱时,与战国策士为其主君出谋划策不同,这些封国中的文学侍从们写出的竟都是劝谏的文章。比如开始供职于吴王刘濞处的邹阳,当吴王造反还只是处于萌芽状态时就上了一篇谏书,称《上吴王书》,其中就警告吴王,当今可不比从前,诸侯已经算不得什么,真正厉害的已是天子,所谓“臣闻鸷鸟絫(累lěi堆迭)百,不如一鹗。”(如淳曰:“鸷鸟比诸侯,鹗比天子。”)吴王不听,邹阳不得已弃吴王而去,转投了梁孝王。比邹阳更坚持的还有枚乘。他开始任的是吴王濞的郎中,见吴王有反意,也奏书进谏,说得更严重:“夫以一缕之任系千钧之重,上县无极之高,下垂不测之渊,虽甚愚之人犹知哀其将绝也。(千均一发)……必若所欲为,危于絫(累)卵,难于上天;变所欲为,易于反掌,安于太山。”吴王不听,枚乘也辞去转投了梁孝王。比邹阳更甚者是当吴王已经起兵之时,他又从梁孝王这儿给吴王上书,称《再上吴王书》,更点明了大汉已不可撼动的形势:

今汉据全秦之地,兼六国之众,修戎狄之义,而南朝羌筰(zuó,西南夷),此其与秦,地相什而民相百,大王之所明知也。……夫举吴兵以訾(比量)于汉,譬犹蝇蚋之附群牛,腐肉之齿利剑,锋接必无事矣。

吴王不听终致灭亡,枚乘因此名闻天下。可见归于一统乃是人心所向。

其实,上面举到的《子虚》《上林》,即《天子游猎赋》,主旨正是要夸耀大汉天子的神威,以一统的大汉为自豪。其结构是楚子虚夸楚云梦之大,

齐乌有以齐之苑囿压倒楚,亡是公又以天子上林苑之“巨丽”压倒了齐、楚。司马相如在《子虚赋》的结尾让乌有先生说的正是:“然在诸侯之位,不敢言游戏之乐,苑囿之大。”在《上林赋》的结尾让乌有先生批评二人说的话也是“夫以诸侯之细,而乐万乘之侈,仆恐百姓被其尤也。”说完描写:“二子愀然改容,超若自失,逡巡避席,曰:‘鄙人固陋,不知忌讳,乃今日见教,谨受命矣。’”

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恰恰在这个过程中,《春秋公羊传》会对《春秋》纪年月的一句话“元年,春,王正月”解释为“大一统”,所谓“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而治《春秋公羊传》的董仲舒会借此大做文章,大力张扬“《春秋》大一统”的说法,将其突显出来,提出“《春秋》大一统,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义)也”。大家都知道,正是这个董仲舒,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其原话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要知道,这并非简单的学术之争,并非单纯对儒学的尊崇,对孔子的推崇,其实是要实现学术上的一统,是对大汉天子的推崇。

正是在秦汉之际的这个历史过程中,形成了秦人的“并天下”意识和汉代人普遍的“大汉”意识。他们的眼光是向外的,开拓的,进取的,包揽的,而不是收缩的,偏于一隅的。

所以,恰恰在此时,出现了两部杂家著作,一部是《吕氏春秋》,一部就是《淮南子》。此前是“道术将为天下裂”,诸子百家,各归一端,各属一家,这两部却汇总各家,也是一种“并天下”的气势。值得注意的是它们的结构:

《吕氏春秋》

孟春纪一曰孟春二曰本生三曰重己……

仲春纪一曰仲春二曰贵生三曰情欲……

季春纪一曰季春二曰尽数三曰先己……

孟夏纪一曰孟夏二曰劝学三曰尊师……

仲夏纪一曰仲夏二曰大乐三曰侈乐……

季夏纪一曰季夏二曰音律三曰音初……十二纪孟秋纪一曰孟秋二曰荡兵三曰振乱……

仲秋纪一曰仲秋二曰论威三曰简选……

季秋纪一曰季秋二曰顺民三曰知士……

孟冬纪一曰孟冬二曰节丧三曰安死……

仲冬纪一曰仲冬二曰至忠三曰忠廉……

季冬纪一曰季冬二曰士节三曰介立……

有始览一曰有始二曰应同三曰去尤……

孝行览一曰孝行二曰本味三曰胥时……

慎大览一曰慎大二曰权勋三曰下贤……

先识览一曰先识二曰观世三曰知接……八览审分览一曰审分二曰君守三曰任数……

审应览一曰审应二曰重言三曰精喻……

离俗览一曰离俗二曰高义三曰上德……

恃君览一曰恃君二曰长利三曰知分……

开春论一曰开春二曰察贤三曰期贤……

慎行论一曰慎行二曰无义三曰疑似……

贵直论一曰贵直二曰直谏三曰知化……六论不苟论一曰不苟二曰赞能三曰自知……

似顺论一曰似顺二曰别类三曰有度……

士容论一曰士容二曰务大三曰上农……

用这部书总序《序意》篇的说法是,“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确有包罗万象、吞吐宇宙的气魄。

再看《淮南子》:

原道训道乃本原,“包裹天地,以历万物”

俶真训俶,始;真,实;始于无,化为有。

天文训天文,天垂文象,日月星辰

坠形训地理,东西南北,山川薮泽

时则训法四时,春夏秋冬,寒暑十二月

览冥训览观幽冥神奇变化,天人感应,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精神训人之气、人之守。

本经训本,始;经,常。造化出于道,治乱之由得失有常。

主术训君王统驭臣下之术。

缪称训缪异之论,称物假类,同之神明,以知所贵。

齐俗训齐,一也;四宇之风,世之众理皆混其俗,令为一道也。

道应训道之所行,物动而应,考之祸福,以知验符。

氾论训博说世间古今得失以道为化大归于一。合诸学说以归于道。

诠言训诠,就也。就万物之指以言其徵事之所谓道之所依也。

兵略训防乱之萌皆在略谋

说山训山为道本,仁者所处,说道之旨,委积若山。

说林训说万物承阜若林之聚矣。

人间训人间之事,吉凶之中,徵得失之端,反存亡之几也。

修务训修,勉;务,趋。圣人趋时,必用仁义之道以济万民。

泰族训古今之道,万物之旨,族于一理,明其所谓也。

虽以道家为主,但综合各家学说,其视野关乎宇宙起源(道(无)→有→)、天文、地理、四时、历法、人生、哲学、风俗、军事、政治等等。也是天地人都全面涉及。

所以,在这个时代,会出现司马迁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为主旨的《史记》,其构思极其宏伟,要知道,《史记》上起司马迁所认为的信史时代黄帝时代,下迄他正式铺开写作《史记》的太初元年,囊括了司马迁所处时代意义上古代史、近代史、当代史。这是一种贯通古今的纵向的大眼光。而其宗旨,用司马迁自己的话来说,是“三十辐共一毂”,以本纪为毂,以世家、列传为辐,恰恰是以帝王为中心的大一统的格局。

所以,在这个时代,会出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的散体大赋,这是一种包揽天地四方的横向的大眼光。关于这一点,司马相如有明确的意识。

司马相如为上林子虚赋。……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其友人盛览字长通。牂牁(zānggē)名士。尝问以作赋。相如曰:“合綦(qí)组以成文。列锦绣而为质。一经一纬。一宫一商。此赋之迹也。赋家之心。苞括宇宙总览人物。”(《西

京杂记》卷二)

“苞括宇宙,总览人物”,正是汉代大赋的雄心之所在。

这一切,共同体现了秦人和西汉人雄视天下,傲倪古今的主流文化精神。

说起来,后代唐宋元明清,不都也是一统的吗?怎么秦代和西汉如此在意一统。我想可以这样理解,相对于后代已经习以为常的一统,这时是在争取并天下,是在建立大一统,对它的推崇便被凸显出来。而这种文化精神,便在审美文化的表象层面上、审美景观上显示了出来。

第六章东汉时代的“崇实”趣尚

㈠解题:

为什么要分出秦汉(西汉)和东汉?而不是将两汉整个算作一个时代?要知道,由西汉到东汉,社会历史文化、特别是审美文化发生了一次比较大的转型。

西汉是向外开拓的,东汉则是向内退守的;西汉是激情浪漫的,东汉则是理性务实的。

东汉最著名的思想家王充在批评汉大赋时指出:“虽文如锦绣,深如河汉,民不觉知是非之分,无益于弥为崇实之化。”(《论衡·定贤篇》)

我们讲过,汉大赋是西汉审美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形态之一,王充对汉大赋提出批评,本身就意味着审美文化观念从西汉到东汉的某种变化,而他指责汉大赋“无益于弥为崇实之化”,则在批评汉大赋的同时,直接提出了他所认可,同时也是东汉时代所普遍认可的一种审美文化新趣尚,那就是“崇实”。

何谓“崇实”?简单说,这个“实”指的是真实、现实、务实、写实;而所谓“崇实”也就是崇尚真实、现实、务实、写实,而反对虚妄、虚饰、空言、虚语。“崇实”说在东汉的提出,意味着这个时代在一种文化“退守”的势态中,更加关注此岸人生、经验事实,更加强调功用实效。也就是说,东汉审美文化所关注和投人的已经更多的是一种日常的、实在的、当下的、经验的、人伦的、凡俗的现实。

所以,这一章记住一个字:“实”。

㈡基本脉络

这一章分三节,涉及到艺术、文学、美学思想。

第一节“魂系人间”:墓葬艺术的世俗化情结

东汉艺术,包括绘画、雕塑、砖石刻画等等,今见大多出自墓葬,这与汉代的厚葬之风有关。汉代崇“孝”。“孝”的绝对性就在于,不仅父母生前要“孝”,父母死后也要“孝”。正所谓“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礼记》)

汉代人厚葬最突出的标志便是葬玉,特别是“金缕玉衣”的大量出现。目的是希望尸体不朽,祈愿死者常在如生。例:中山靖王刘胜和其妻窦绾的墓中发现的“金缕玉衣”(图“金缕玉衣”)。还有就是为了“大象其生以送其死”,充分体现“事死如事生”的孝敬之道,汉人还将种种现实场景模拟、复制和搬演在墓葬之中。于是,我们看到了堪称汉代艺术一大典范的画像石、画像砖,看到了琳琅满目的“模型明器”,看到了一种住宅化的墓室建筑结构形式,看到了颇具生活气息和现实感的陶塑与壁画。

这一节重点讲的就是东汉时期的墓葬艺术,它们就充分显示了东汉世俗化、生活化、人间化的崇实趋尚。

比如绘画,其旨趣是从仙界到人间。

西汉绘画,仙化题材比较多。比如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图: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帛画)。内容自下而上分三部分,分别绘着地下、人间和天上。这一幅帛画作品突出的是一个文化主旨,那就是死后“成仙”。

但到了东汉,一种人间化、生活化、世俗化的审美文化题旨逐渐成为绘画主流。最有代表性的是内蒙古和林格尔出土的东汉晚期墓室壁画。这组壁画几乎可以称为墓主人的“传记画”,重在展示墓主人一生的经历,画出了墓主人从“举孝廉”、为“郎”,一步步升迁,直到做到“乌桓校尉”

的一系列仕途生活情景,画面占满了墓道、墓门、前室、中室、后室及三个耳室,共有50多组。(见图)

再比如雕塑,其趋势是走近凡俗和生动

秦汉之际的陶俑,秦始皇兵马俑,威严壮观,刚武勇猛,而东汉墓葬陶俑则多是体态较小、活泼生动的家内侍仆俑以及家养禽畜俑。选材几乎涉及家居生活的所有方面,比如家禽家畜俑有陶犬、陶猪、陶羊等,有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器物,如陶井、陶灶等,更有大量的歌舞说唱逗乐俑,“击鼓说书俑”。

更值得一提的是画像艺术,即画像石、画像砖,其特点也是从幻想到现实。

河南南阳的画像艺术,多神话题材,反映着汉画像艺术的较早形态。《嫦娥奔月》《伏羲女蜗》。

徐州地区(汉彭城)的画像艺术出现了人仙对博(江苏铜山台上出土汉画像石)这种幻想与现实交融的图景,实际上反映的正是一种仙界被世俗化、幻想被现实化的趋向。徐州画像石还表现了许多生产劳作等现实场景(纺织图江苏铜山出土汉画像石)。(牛耕图江苏睢宁出土汉画像石)。

在反映现实性旨趣方面,四川东汉后期的画像砖最为典型。有弋射图、收获图,酿酒图、讲经图等等。

第二节“缘事而发”:乐府民歌的写实性旨趣

这一节集中展示东汉的音乐和文学。乐府,音乐机构;乐府民歌,配乐演唱的歌曲。汉代文学有两个著名的东西,一是汉大赋,二是汉乐府。西汉是汉大赋最鼎盛的时期,今见乐府诗则多是东汉留下来的作品。汉乐府与《诗经》都“缘事而发”,但《诗经》重在“发”,汉乐府则描写“事”。《诗经》偏于主观抒情,汉乐府偏于客观写实。举个例子,比如同样是表达夫妻分离,男人居外想家,《诗经·王风·扬之水》:“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薪,廋语,代指妻)是一种抒发和感叹;汉乐府《艳歌行》却描写了一段情节:“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夫婿从门来,斜柯西北眄。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石见何纍纍,远行不如归。”十分生活化,世俗化。

要知道,乐府诗已经属于表演,而且经常是在贵族之家的厅堂上表演(见厅堂演唱画像石、弹唱俑),是要娱宾乐主的,这也决定了它的叙

事性、写实性、戏剧性,生活化、世俗化。

第三节“崇实之化”:《毛诗序》与王充的美学思想

这一节谈审美文化中的观念、思想部分。《诗经》如今传下来的是“齐鲁韩毛”四家中的毛家诗,称“毛诗”,毛诗每篇前面都有一段关于这首诗的解说和说明,称“诗序”。这里的《毛诗序》主要指“大序”,即附在《关雎》小序中间一大段关于诗歌理论问题的阐述。诗序究竟何人作,何时作,至今争论不休,没有定说,一般认为非一时、一人之作。但可以肯定至东汉全部完成。诗大序就强调诗的认知功能,从诗中的情绪看政教得失。还强调实用教化功能,所谓“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王充则将“崇实”推向了极致。他喊出的口号即是“疾虚妄”,孔子说《诗经》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我《论衡》也一言以蔽之曰“疾虚妄”。他连绘有仙人之形、蝉娥之类的都称作虚图,反对一切艺术虚构,排斥艺术想象,已经过分了,但由此可见此时对于“崇实”的极端追求。

所以,东汉记住一个字:“实”。

第七章魏晋之际的“自我超越”

㈠解题

魏晋之际:

所谓魏晋之际,主要指的是从三国到西晋这段时期(个别问题延至东晋),总共百年左右。别看这一段时间在历史长河中不算太长,在整个古代审美文化发展中的意义却非同一般。是个开始觉醒了的时代。鲁迅先生称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的自觉”的时期。所谓“文”的自觉,也就是“美”的自觉,也可以叫做审美意识、审美文化的自觉。过去虽有审美意识、审美文化,但还没有达到自觉的程度,审美意识还与道德意识、功利意识、宗法意识等等浑然不分。魏晋之际的“文的自觉”,即标志着审美意识、审美文化在这个时期逐步走向独立了。从此之后,开始出现纯书法,纯绘画,纯诗歌,纯小说等等了。

这个时期,个体的自我意识也觉醒了。这就是开始有了“自我超越”意识。

自我超越:

所谓自我超越:不是超越自我,而是“自我”超越其他。简单讲,就是“贵我贱物”,或者说就是“越名教,任自然”。其内涵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主体人格的自我化、本体化,是个体的人向自我、人性、真情、自然的回归,用钱穆先生的话说,也就是“个人自我的觉醒”(《国学概论》),也就是有了自我意识;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个体对伦常、名教、礼法、俗规、节操、功业等等外在价值目标的疏淡和超越,而且这种疏淡和超越不是盲目的、偶然的行为,而是有意识的、理性自觉的文化选择。前一个方面可以说是“贵我”,后一个方面可以说是“贱物”;前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是“任自然”,率性而为;后一个方面也可以说是“越名教”,反叛礼教。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便是“自我超越”。

从秦汉到魏晋,可不可以这样理出其发展脉络,是一个由外向内的走向。秦汉之际人们的眼光是外向的,是囊括四方的,关注的是大汉天下,是浪漫进取的;东汉开始务实,退守,关注家庭伦理;魏晋之际则开始意识到个体主体的存在,主体自我意识的自觉。甚至可以说,是开始反叛了。一个字:“我”。

㈡基本脉络

简史这一章实际上重点就讲了一个“魏晋风度”,属于社会美中人物美的范畴。对此,分了三节:

第一节“礼岂为我辈设”:行状任诞与性情率真

说的是人物行为举止的特征。不再受礼教的束缚。下面还要专门谈及。

第二节“戏乐玄圃”:理性精神的审美化张扬

说的是当时人们的学术活动。学术活动怎么放在审美文化里?通常观念、思想方面要讲的是审美观念、审美思想,而这里的学术活动,即清谈,一方面里面包含有审美理念,另一方面,在这里更强调的方面,是其谈论形式已经审美化了,其实也属于举止的范畴,也属于魏晋风度。他们把谈论玄理的活动场所放到了自然中,比如著名的“竹林七贤”,就得名于多在竹林中活动(《晋书·嵇康传》:“所与神交者,惟陈留阮籍、河内山涛;豫其流者,河内向秀、沛国刘伶、籍兄子咸、琅邪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竹林七贤’也。”);再比如名士们到洛水旁边去“戏乐”,实际是在“谈名理”(《世说新语·文学》:“诸名士共至洛水戏,还,乐令问王夷

甫曰:‘今日戏乐乎?’王曰:‘裴仆射善谈名理,混混有雅致;张茂先论史、汉,靡靡可听;我与王安丰说延陵、子房,亦超超玄著。’”)。他们清谈中欣赏的不但是其推理,还有词藻、风度、智慧。

第三节“玉色令颜”:容貌崇拜与人物之美

这是讲魏晋时期人们喜欢品藻人物的容貌之美,讲究穿着打扮,注重风韵姿态。其中涉及到了审美文化中的服饰文化这一类型。需要说明的是,这与第一节指出的“任诞”,率性自然,不修边幅,甚至蓬头垢面,属于两极,但都是对礼的超越,对人物本体、对自我的彰显。

品藻人物,比如:“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光泽、清朗)如春月柳。’”(《世说新语·容止》)这是拿自然的美来形容人物美,完全是一种美的欣赏,不带有任何伦常道德的色彩。

服饰,开始讲究花样了。比如妇女们时兴的“杂裾(jū前襟)垂髾(sh āo燕尾)”服。下摆一片一片,微风一吹,十分飘逸。

选讲:自我超越与“魏晋风度”

⒈魏晋风度

“魏晋风度”,是鲁迅先生在一篇文章的题目中用过的一个词(《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我们这里则借这个术语来重点描述一下魏晋之际的一种特有的社会风气和文化趣尚,具体来说,是当时人们对人物之美的一种崭新的诠释和追求。在美学上,这种以人物之美为核心的审美文化形态,大致属于社会美的范畴。

重在人物之美的魏晋风度有哪些主要特点呢?

第一是“任诞行状”。最能代表魏晋士人作风的恐怕要数“任诞”这一行为方式了。专记汉末魏晋间人物言行的《世说新语》一书即有《任诞》篇。(《世说新语》,宋临川王刘义庆撰,主要记述魏晋时期名士们的趣闻轶事,特异之行,按照类书形式编排,共分三十六类。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豪爽》《任诞》《简傲》《俭啬》等等,分类标准并不一致,但大多是按人物的个性和特点分类的。“任诞”就是其中的一类。)其实“任诞”在当时是一种很盛行、也很典型的士人作派,决不是士人许多行为作派中之小小的一种。它可以说就是所谓魏晋风度的一种时代性标记,在某种意义上,后世人们就是通过这个词认识这个时代和这个时

代的士族形象的。“任诞”的字面意义,简单地说就是任性,放诞;而将这个词置于魏晋时代的特定历史文化语境中,它则有了更深厚的内涵,那就是“背叛礼教”、“违时绝俗”,也就是以狂傲放荡的叛逆姿态,蔑视一切外在的律令、礼法、时俗、成规,超越一切虚伪的伦理、道德、纲常、名教,让生命回归自然,让精神享受自由。晋葛洪在《抱朴子·疾谬》中,对“任诞”之风是这样描述的:

蓬发乱鬓,横挟不带。或亵衣以接人,或裸袒而箕踞……

其相见也,不复叙离阔,问安否。宾则入门而呼奴,主则望客而唤狗。其或不尔,不成亲至而弃之,不与为党。及好会,则狐蹲牛饮,争食竞割,……以同此者为泰,以不尔者为劣。

看看,这里所描述的士人是些什么样子:蓬头垢面,衣衫不整,有的穿着内衣就出来接待客人,有的在那里敞着怀,叉着腿。大凡朋友见面,不再是叙旧问安,而是客人一进门就大呼主人为贱奴,主人则朝着客人叫唤狗。如果不这样做,就被视为交情不够,从此断绝关系不再来往。只要是气味相投,彼此之间就没什么顾忌了,象狐狸一样蹲着,象牛一样地饮酒,争吃争喝,你抢我夺。能这样做的自然就是高逸之士,而不这样做的则被视为是低俗之人。

前面提过“竹林七贤”,其所以得此名,就是因为“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世说新语·任诞》)。是因为纵酒而被称为“贤”的。“肆意酣畅”,正是一种狂饮滥醉放荡逆俗的状态。其中有个叫刘伶的,常常“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见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裈,kun,有裆的裤子),诸君何为入我裈中?’”(《世说新语·任诞》)

真可谓是放浪形骸。

第二是“自我张扬”。也就是自我感觉良好,老子天下第一。实际上,这也是“任诞”方式的另一面。“背叛礼教”、超越礼法的同时也就是回归本性,凸现自我。所以,魏晋士人最看重的是一个“我”字,把“我”置

于一切之首。比如殷浩,有人问他:“卿定何如裴逸民?”他回答说:“故当胜耳。”没有一点谦虚的意思,“我”就是老大。当时人们常把殷浩与桓温等量齐观,两个人便有些互不服气,有一天,“桓问殷:‘卿何如我?’殷云:‘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表示出不屑与之比较的意思。然而桓温却不认这个账,他又对别人讲:“少时与渊源(殷浩字)共骑竹马,我弃去,已辄取之,故当出我下。”(《世说新语·品藻》)这里反复突出的是一种自我肯定个性张扬。魏晋士人之所以“宁作我”,是因为他们觉得只有“我”才是至高的、一流的:

桓大司马下都,问真长曰:“闻会稽王语奇进,尔邪?”刘(真长)曰:“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桓曰:“第一流复是谁?”刘曰:“正是我辈耳!”(《世说新语·品藻》)

这种“我”为一流、当仁不让的意识,不能简单理解成狂妄自大,自命不凡,它反映的实际是魏晋人格美理想对个体、对自我、对人性的充分肯定和张扬。

第三是“越理任情”。魏晋士人最看重的还有一个“情”字。这个“情”是与“理”相对立的。情与理的矛盾是个体和社会、“自然”和“名教”矛盾的集中体现。魏晋之际人们追求超越名教,回归自我,也就必然强调忽视“理”,放任“情”,让人的自然性情从伦理规范(“礼”)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获得一种充分的满足和自由。《世说新语·伤逝》篇说: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服其言,更为之恸(tòng)。

新人教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单元检测练习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年

单元质检卷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1年)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湖北武汉调研)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出土竹简1 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其中,《秦律十八种》包括《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这反映了( ) A.秦朝的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得以强化 B.秦朝竭力解决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C.秦律主要针对国家经济管理而制定 D.秦朝社会的许多现实问题和解决方案 2.(2018湖南怀化三模)秦汉以后,皇帝以“天子”自居,天下百姓是他的“子民”,皇帝被称为“君父”。中国古代的地方官也被称作“父母官”。这反映了( ) A.皇帝神化君权以强化统治 B.宗族关系成为皇帝执政基础 C.“家天下”观念的政治影响 D.仁政爱民成为官员从政准则 3.(2018东北三市联考)中国自古设官而治,从“国中之卿大夫皆公族也,皆世官也”到“政逮于大夫”“陪官执国命”“布农为卿相”的历史演进,体现了古代中国政治形态的一种变化趋势。这一趋势是( ) A.官员选拔利于国家管理 B.官制由人治向法治转型 C.贵族政治让位于官僚政治 D.君主专制取代贵族政治 4.(2018河南名校联考)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终于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 A.中外朝制度使君主专制受到制约 B.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C.君权与相权的斗争导致政局动荡 D.宦官和外戚专权是西汉灭亡的根源 5.(2018河南名校联考)下表是摘引自古代史书中有关中国农业发展的一些历史叙述。据此可得出 的共同结论是( ) A.汉代政府推行轻徭薄赋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简答题 1汉大赋的特点是什么?有哪些主要作家和作品? 体制宏大;采用问答形式;铺陈文采;歌颂为主。 主要有汉赋四大家,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羽猎赋》《长杨赋》、《甘泉赋》,班固《两都赋》,张衡《二京赋》。 2 汉乐府现实主义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婚姻爱情;战争徭役;苦与乐的深刻揭示;乐生恶死愿望的充分展现。 3南朝民歌《西洲曲》的艺术特色是什么? 委婉细腻;以情为核心展开动态描写;多用顶真手法和双关语。 4《诗品》评曹植诗歌的特点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请结合作品加以阐释。 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凉,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 5《史记》在文学史上有何地位和影响? 《史记》在历史真实基础上刻画人物,成为传记文学的开端;是对先秦文学传统的继承融汇;人文精神的弘扬;对后代散文、小说、戏剧等产生重要影响。 6曹操《短歌行》一诗在艺术上有哪些特点? 《短歌行》的特点:情调低昂回旋;化用《诗经》成句;多用比喻。 7“大小谢”的山水诗在风格上有什么差异? 大谢对山水景物作客观的描摹,小谢通过山水景物抒发感情,情景交融;小谢在语言上避免了大谢的晦涩、平板之弊,还摆脱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了一种清新流丽的风格。 8陶渊明诗歌有哪些风格特征? 陶渊明的田园诗歌,平易自然,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情景事理的浑融。另外,陶诗还有金刚怒目式的风格。 9、枚乘《七发》在汉赋发展史上有何地位? 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以七件事启发太子,大肆铺陈、讲究文采,标志着汉大赋的成熟。对后来的辞赋创作产生了重要影响,最有代表意义的就是“七林”。 10、《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何意义? 《孔雀东南飞》在叙事诗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鲜明的人物形象;完整的结构;生动的故事情节;个性化的对白;环境渲染。 11、南北朝民歌在内容和风格上有什么不同之处?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

第二编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农学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传统农学继续发展并臻于成熟的时期。它的主要标志:一是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二是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一批传统农学经典的出现。这两件事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北方旱农精耕细作技术体系的形成是《齐民要术》等农书得以出现的基础;而《齐民要术》等农书则是对这个技术体系的系统总结;使之系统化和得以流传于世。 那么,以《齐民要术》等农书为主要载体的本时期的传统农学,比起前代究竟有些什么进步呢?我们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基础更加扩大,内容更加丰富,体系更加庞大。先秦农书(如《吕氏春秋·任地》诸篇)所载农业技术的原理原则是建立在耒耜操作的基础上的;本时期农书(从《氾胜之书》到《齐民要术》)则是建立在牛耕技术的基础上的。先秦农书只谈种植业(主要是粮食种植),只有作物栽培总论;本时期农书不但有作物栽培总论,而且有作物栽培分论,不但谈到粮食作物,而且谈到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经济林木等,对蚕桑生产技术、畜牧生产技术、人工养鱼生产技术等第一次作了系统总结。《齐民要术》实际上是当时包罗万象的农业百科全书。这显然与铁犁牛耕的普及使农业生产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的各部门获得全方位的发展发展,以及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类型农业文化交流融汇分不开的。 第二、在农学基础学科继续发展的基础上,技术手段更加多样化,有许多重要的创新。先秦农书重点谈农时掌握和土地利用,对如何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虽然有所涉及,但谈得不多。比起先秦的农书,本时期农书的进步是很显著的。农时体系,掌握农时的原则和手段,土地利用的原则和方法,更加完备和具体。在土壤环境改良方面,突出的成就是形成了“耕、耙、耢、压、锄”相结合的旱地耕作体系,大大加强了土壤的防旱保墒能力。对前世农书所没有讨论过的施肥和灌溉问题,也有总结和论述。尤其重要的是,本时期的农书十分注意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不但对作物、果木、畜禽等的选种、繁育、种子保藏处理等技术方法和原理,作了具体深入的总结,而且在从事各项农业生产时,总是根据生物的不同特性,采取相应的“因物制宜”的措施,巧妙地利用生物体内部的关系,农业生态系统中生物体之间、生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趋利避害,为我所用。总之,是把提高农业生物自身的生产能力放在与改善农业环境条件同等重要的地位,构成技术体系中的两根支柱。这在本时期的农学中表现得十分突出;这与本时期农业生物学的长足发展分不开的。 第三、指导思想的深化。作为传统农学的灵魂和核心,“三才”理论在先秦时代即已形成;在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它获得继承和发展。这种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要靠天时、地利、人力诸因素的配合和协调,已经成为各个阶层的常识,这是在广度方面的发展;二是“三才”理论在农业生产各个领域和各个环节中的贯彻和具体化,这是在深度方面的发展。以《齐民要术》为代表的本时期的农书,在处理一切农业技术问题时,无不贯彻“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因物制宜”的原则,无不体现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精耕细作、巧顺物情来夺取高产优质的精神,而这正是“三才”理论的具体化。由于有这些思想原则的指导,这些农书在论述各项生产技术的原则、原理时,具体细致而深入,闪烁着辩证法的光辉。 本时期农学的发展也有其局限性或不足之处。 本时期农学主要是对北方旱地农业技术方法与原理的总结,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技术很少见于文献记载,更缺乏系统的总结。这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所致,也反映了中原人对南方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了解还不够。此其一。

工艺美术史试卷(1993-2002)

工艺美术史试题-1993 一、填充题(每题2分,共10分) 1、原始社会彩陶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五类类型。 2、汉代四神纹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种纹样。 3、清代四大名绣出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四地区。 4、传统吉祥图案表现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形式。 5、中国工艺美术主要分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种类型。 二、问答题:(每题8分,共16分) 1、汉代工艺美术风格特点? 2、唐代工艺美术蓬勃发展主要因素? 三、论证题:(14分) 论述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相互关系。 1995-中国工艺美术史 一、填充题:每题5分,共30分 1、传统工艺产品可分为_____工艺,_____工艺,_____工艺,_____工艺,_____工艺,_____工艺,_____工艺等七大类。 2、商代青铜器的五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洒器。其造型与装饰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汉代的四神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其含义寓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4、宋代瓷器特点:_____、_____、_____、,造型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装饰手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 5、明代家具总结传统工艺,提出四条设计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 6、清代四大名锈是_____、_____、_____、_____、,其绣品题材与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问答题:每题10分,共50分 1、简述彩陶艺术的装饰手法与形式?它对传统工艺装饰有何影响? 2、春秋战国新技术发明有几种?对提高工艺品的造型与装饰有何作用? 3、简明概括汉、唐、宋、元、明、清的工艺美术品的风格特点? 4、唐代工艺美术品革新、发展的社会因素是什么?对发展现代工艺有何借鉴? 5、清代吉祥图案的表现手法是什么?如何借鉴有何见解? 三、论证题:20分(要求有概念阐明,有内容实倒,有论述观点或见解) 论述“民族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相互关系与作用。 1996-中国工艺美术史 一、填充题:(每题6分,共30分) 1、新时器时代晚期的彩陶,其绘飾用色为_____、_____、_____、三色。仰韶文化的制陶,其器形式样繁多,有水器_____、_____ ,饮食用具有_____、_____、_____等,和蒸煮食物用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作盛储用的_____、_____、_____等。其纹飾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__。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 论述题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史论述题 1试论《史记》的叙事艺术。 沟连天人、贯通古今的结构框架;历史和逻辑相统一的叙事脉络;因果关系的探索展开;对复杂事件和宏大场面的驾驭。(结合作品进行论述) 2试论曹植诗歌的风格及其成因。 曹植诗歌的风格,《诗品》评为“骨气奇高,辞采华茂”。前期创作表现建功立业的愿望,后期表达理想与现实矛盾所激起的悲愤既不同于曹操的古直悲壮,又不同于曹丕的便娟婉约,而能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这种风格的形成和他的个人经历有密切关系。 3前人评价司马迁有“爱奇”倾向,请结合《史记》作品谈谈你的看法。 司马迁的“爱奇”,既有神奇鬼怪之事的记载,更重要的是对特异性人物的推崇与偏爱。建功立业、隐忍就功名、悲剧人物、游侠刺客等。体现司马迁的历史观和审美观,寄托自己的理想,体现褒贬倾向。使《史记》文章具有浪漫主义色彩。 4《史记》的文学成就 答:《史记》不但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而且是一部伟大的文学著作。它开创了中国传记文学的历史,成为中国传记文学的千古典范作品。 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一部《史记》,相当篇目可以看作是我国最早的以人物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史记》象一道漫长的人物画廊,其中有特色的人物几百人,具有典型意义的人物近百人,为后代小说、戏剧创作提供了写人的楷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塑造人物的主要手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首先表现在精心选材上。作为史书,《史记》不能象小说那样虚构,必须按照真实的材料刻划人物。因此,精心选材是传记文学写作的关键。太史公在选材时为突出某一人物形象,体现某一创作意图,往往采用“互见法”。即在写一个人的本传时,往往只将传主的主要事迹、性格写入本传,而将他的其它事迹、性格分置于他传中。这样既保证了各篇的完整性,又使得各篇之间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如写刘邦,刘邦本传《高祖本纪》主要写刘邦的历史功迹及其作为政治家的不凡个性,而刘邦的一些“无赖”行径则可见于其它一些相关的人物传记中。这样既通过《高祖本纪》正面肯定了刘邦的历史功业,又以他传对刘邦的一些不好的品行作了揭露,从而使后人能对刘邦的事迹、性格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把握。 其次,太史公为了突出人物的某一思想品质,往往在一些篇章中集中只写几件事。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为突出蔺相如、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这一思想品质,主要写了三件

2020届历史高考第一轮复习: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随堂练习 一、选择题 1.(2019?全国Ⅰ)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定价为40万钱一张。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 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 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2.(2018?海南)《汉书》云:“汉家承秦之制,并立郡县,主有专己之威,臣无百年之柄。”这表明在西汉 A.分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B.宗法制度趋于瓦解 C.郡县制有利于维护皇权 D.官僚制度未能建立 3.(2017·全国Ⅰ)表1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据此可知 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 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 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 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 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 A.诸侯王国与朝廷矛盾渐趋激化 B.中央行政体制进行了调整 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更加成熟 D.王国控制的区域日益扩大 4.(2017·海南)东汉实行察举制,“郡察孝廉,州举茂才”,州、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而判断孝廉、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这客观上 A.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B.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 C.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D.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 5.(2016·全国Ⅱ)两汉实行州郡推荐、朝廷考试任用的察举制;经魏晋九品中正制,至隋唐演变为自由投考、差额录用的科举制。科举制更有利于 A.选拔最优秀的官吏 B.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C.排除世家子弟入仕 D.提升社会文化水平 6.(2016·全国Ⅲ)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萧何入秦,收拾文书(国家档案文献),汉所以能制九州者,文书之力也。”其意在说明,西汉成功地实现对全国的统治,是因为汉初A.实行了崇尚儒家的政策B.继承了秦朝的基本制度 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官吏熟知秦朝典章制度 7.(2018?全国Ⅱ)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8.(2017·全国Ⅲ)《史记》记载,西汉时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高中历史 考点2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含高考试题)人民版

考点2 秦汉及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选择题 1.(2012·重庆文综·T13)《史记·陈涉世家》记载,陈胜在发动起义时说:“天下苦秦久矣。”其表现有( ) ①战乱频仍②民族矛盾尖锐③刑罚严酷④土地兼并严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题指南】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暴政的表现,运用直选法或排除法解答。 【解析】选D。秦朝统治残暴,主要表现为徭役繁重、刑罚严酷、赋税沉重和土地兼并严重,故③④正确。 ) 2.(2012·四川文综·T13)图5是成都地区出土的东汉说唱俑。作为历史材料,它( ①展现了汉代高超的雕塑艺术 ②有助于我们了解当时的文化生活 ③证明了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 ④增加了我们对说唱人的直观感受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题指南】解答本题的关键应明确两点: (1)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东汉说唱俑及说唱俑图片。 (2)明确历史材料和历史结论的关系,由单一的东汉说唱俑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解析】选B。说唱俑栩栩如生,说明汉代的雕塑艺术水平高超,①正确;东汉说唱俑是我国古代的俳优造型,反映了当时的艺术形式,②正确;单一的说唱俑不能说明汉代娱乐方式的多样性,③错误;东汉说唱俑手舞足蹈,表情丰富,动作传神,沉醉于说书表演中,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④正确。 3.(2012·全国卷文综·T12)秦汉而后,官府下层文职人员俗称“刀笔吏”,这一称谓起因于秦汉时期此类人员的( ) A.工作器具 B.工作内容 C.工作职责 D.工作性质 【解题指南】刻文写字、秘书归档之类的文职人员,叫做“刀笔吏”,尊称刀笔先生。 【解析】选A。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秦汉时期书写工具主要是竹、木简,到了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才制成能书写的纤维纸。而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讹,即以刀削之,故古时的读书人及政客常常随身带着刀和笔,以便随时修改错误,因此他们当时被称为“刀笔吏”,由此判断A项正确;B、C、D三项与题干要求不符。 二、非选择题 (2012·全国卷文综·T39)(节选)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考古工作者在广州等地陆续发现了南越王墓等重要历史遗迹,这些发现对研究岭南历史有重要的价值。 材料一秦始皇兼并六国后,开凿灵渠,攻打百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三郡,秦汉之际,中 1

中国工艺美术史·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英文名称: 开课院系: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美术系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总学时:32学时撰写人王弥笑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美术系基础理论必修课程之一,主要讲授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以及相关设计作品和每个时代工艺美术(设计)风格形成的深厚、复杂的文化背景。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各时期工艺美术(设计)风格、设计作品、设计思维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基本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发展脉络、各时代的设计审美和设计观念,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使之建构基础的设计理论知识体系。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及设计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各时期经典工艺美术作品进行直观、详细地分析,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造型、纹饰等特点,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 (一)导论及原始时期的工艺美术(2学时) (二)夏商西周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三)秦汉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五)隋唐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六)两宋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七)元明清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四、成绩考核 1、本课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史脉的掌握为主要考核内容,以课堂提问、解答、课间布置思考题为辅,结合学生表现、期末学期论文(或考试)给予综合评价; 2、课程成绩评定:平时作业及考勤(30%),期末考试(70%)。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尚刚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2、《中国美术史教程》,蒲松年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3、《美术鉴赏》,张道一著,高教出版社,2006年版2月。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练习二百题(问题详解)

汉晋南北朝文学练习二百题 班级::学号: 一、填空题: 1.在中国文学史上,汉文学是上古期的第二段。 2.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斯。 3.统一后出自斯之手的山等地刻石为我国最早的碑文体。 4.《吕氏春秋》是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5.斯的散文代表作是《谏逐客书》。 6.刻石现存七篇,它们分别是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瑯邪臺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石刻。 7.西汉武帝时设置了一个职能包括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组织文人创作歌词的机关,它叫乐府。 8.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在设立的皇家学校叫鸿都门学,专门学习辞赋书画。9.《毛诗序》主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情感的表现。10.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把文学创作视为抒发抑鬱之情的一种方式,是遭受压抑以后的情怀爆发。 11.赋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12.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13.代表西汉散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的作家是司马相如。 14.西汉后期散体大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 15.班固的《两都赋》、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16.衡的《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17.《答客难》的作者是朔。 18.汉代产生的新的诗歌样式是五言诗。 19.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抒情诗的典。 20、《过论》的作者是贾谊。 21.《新语》的作者是陆贾。 22.《新书》的作者是贾谊。 23.贾谊的政论体散文名作有:《过论》《治安策》《论积贮疏》。 24.晁错的代表作是《贤良文学对策》。 25.《子》一书是汉代皇室贵族安招致门客编成。 26.《贤良对策》的作者是西汉大儒董仲舒。 27.《列女传》、《新序》、《说苑》等著作的作者是向。

最新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练习二百题(答案)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练习二百题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填空题: 1在中国文学史上,秦汉文学是上古期的_第二段_。 2?秦代唯一有作品流传下来的文人是_李斯一。 3 ?秦统一后出自—李斯—之手的秦山等地刻石为我国最早的碑文体。 4. 《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编写而成的。 5 ?李斯的散文代表作是《谏逐客书》。 6. 秦刻石现存七篇,它们分别是_峄山刻石_、泰山刻石、瑯邪臺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 石、碣石刻石、会'稽石刻。 7?西汉武帝时设置了一个职能包括搜集各地的歌谣乐曲,组织文人创作歌词的机关,它叫乐府。8?汉灵帝光和元年(178)在洛阳设立的皇家学校叫—鸿都门学专门学习辞赋书画。 9?《毛诗序》主张诗歌要“发乎情,止乎礼义”,用儒家的伦理道德来规范情感的表现。 10?司马迁的“ _发愤著书_”说把文学创作视为抒发抑鬱之情的一种方式,是遭受压抑以后的情怀爆发。 11 _赋_是汉代文学最具有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韵散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12?枚乘的_《七发》_标志着新体赋的正式形成。 13?代表西汉散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的作家是—司马相如_。 14?西汉后期散体大赋的主要作家是—扬雄_。 15?班固的_《两都赋》_、张衡的_《二京赋》是东汉新体赋的两篇力作。 16?张衡的_《归田赋》—突破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17?《答客难》的作者是—东方朔_。 18.汉代产生的新的诗歌样式是 _五言诗—。 19?东汉的五言诗已经成熟,—《古诗十九首》—则是五言抒情诗的典范。 20、《过秦论》的作者是—贾谊_。 21 ?《新语》的作者是_陆贾_。 22 ?《新书》的作者是—贾谊—。 23?贾谊的政论体散文名作有:_《过秦论》《治安策》《论积贮疏》_。 24?晁错的代表作是—《贤良文学对策》 _。 25 ?《淮南子》一书是汉代皇室贵族―刘安—招致门客编成。 26 ?《贤良对策》的作者是西汉大儒—董仲舒 _。 27?《列女传》、《新序》、《说苑》等著作的作者是—刘向_。 28. 《吊屈原赋》《服鸟赋》的作者是—贾谊_。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概述 秦始皇灭六国,完成中国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专制大帝国。为了适应统一帝国的需要,秦王朝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那些改革,对生产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但同时它又焚书坑儒,推行极端严酷的思想政治。这对学术文化的发展极为不利。因此,短短十几年的秦代,几乎没有什么文学可言,更谈不上什么成就。 首先,值得提出的是完成于统一前的《吕氏春秋》。这是秦丞相吕不韦门客的集体著作。它包括八览、六论、十二纪,故后世又称为“吕览”。它兼有儒、道、墨、法、农诸家学说,故《汉书?艺文志》列为“杂家”。书中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文献和遗闻佚事。它是一种系统化的、集合许多单篇的说理文,层层深入,最见条理。和先秦其他诸子散文一样,它往往以寓言故事为譬喻,因而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例如《荡兵》、《顺说》、《察今》等篇都有这样的特点。 秦代文学的唯一作家是李斯。李斯,楚人,曾师事荀卿。入秦为吕不韦舍人,后为秦丞相。作于始皇十年的《谏逐客书》是李斯的一篇名作。它首先历叙秦穆公以来,都以客致富强而成霸业,以见用人惟材,不必限于本土。 到了汉代,文学得到充分发展。主要是汉赋,散文和乐府。两汉所谓乐府是指的音乐机关,乐即音乐,府即官府,这是它的原始意义。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汉人原叫“歌诗”的也叫“乐府”,于是所谓乐府便由机关的名称一变而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有所增广。郭氏将自汉至唐的乐府诗分为下列十二类:(1)郊庙歌辞,(2)燕射歌辞,(3)鼓吹曲辞,(4)横吹曲辞,(5)相和歌辞,(6)清商曲辞,(7)舞曲歌辞,(8)琴曲歌辞,(9)杂曲歌辞,(10)近代曲辞,(11)杂歌谣辞,(12)新乐府辞。 一、贵族文人所作之颂歌 郊庙歌辞:为祀天地,太庙,明堂,社稷所用.今存者有《郊祀歌》和《安世房中歌》。 燕射歌辞:为朝廷宴飨所用。 舞曲歌辞:分雅舞,杂舞.雅舞用于郊庙,燕飨;杂舞用于宴会。 二、军乐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课后限时集训4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化

课后限时集训(四)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科技和文 化 (时间:40分钟分值:8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有学者指出,西汉时期,儒学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唯一的正统思想。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曾说:“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这体现了( ) A.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 B.汉宣帝对儒家治国理念的无情抨击 C.西汉时法家思想开始得到重视 D.汉代统治者兼采百家之长的治国理念 A[“霸道”即法家思想,“王道”即儒家思想,汉家制度“霸王道杂之”体现了汉代治国思想中儒法兼用的特征,故A项正确;汉宣帝强调“霸王道杂之”,这并非在抨击儒家治国理念,故B项错误;C项说法错误,故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兼采百家之长,故D项错误。] 2.(2019·郑州一模)下表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 汉代集议所引理据考 A.民间迷信思想的盛行 B.“天人感应”观念普遍流行 C.皇权政治的神秘色彩 D.政事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 C[祥瑞、灾异往往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认为它们是天命的象征,是上天对人君施政的肯定或谴告,其主要政治功能在于为君主专制统治的合法性与权威性服务,故选C项;材料是“汉代朝廷通过合议方式讨论国家政事时所引以裁决的理据”,无法反映民间迷信思想问题,故排除A项;灾异、祥瑞是“天人感应”的反映,但看不出“普遍”流行,故排除B 项;自然环境被统治者赋予神秘色彩为皇权服务,不再是单纯的自然环境,故排除D项。] 3.(2019·乌鲁木齐一模)为了强调和倡导忠君,汉代经学提出了“家国同构”理论,也

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概论

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发展概论 姓名:杜前胜学号:1108031008 班级:工业设计(3)班我国的工艺美术史源远流长,在不断发展中汇聚了大量的优秀工艺作品。而在这之中战国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发展可谓是到了繁荣昌盛的地步。而这之中原因何在?这和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的。 公元前475年左右,周王室失去了对诸侯国的完全统治。从此,诸侯国间陷入了长久的战争中,在最后的只剩下齐楚赵魏韩燕秦七国,七国间的纷争不断,这就是历史上的战国时期。在此期间,政治上:春秋末期,奴隶起义不断。新型地主阶级与奴隶主展开争权夺利的斗争,并陆续在一些诸侯国取得了统治实权。地主阶级取代了奴隶主阶级专政,各地主阶为了状大阶级的统治,努力鼓励社会的生产,这为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政治的保障。 其次在经济上,由于战国时期是历史上封建统治的开端,因而使大量的奴隶从压迫中解放出来,获得人生自由和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大大解放了生产力。一些自由民成为了独立的手工业者,这在一定程度又一步的刺激了战时期工艺美术的发展。 文化在一种事物的发展中往往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战国时期地主阶级对于等级制度和礼乐制度的重视程度丝毫不亚于当今社会人们对法律的重视。而且,在古代时统治阶级对于迷信的崇拜达到了超乎想象的地步,往往将政治与宗教联系,当然,这里的宗教并非是某个团体或组织,而是封建统治者心中对迷信的的崇拜心理。由于统治阶级政教合一,地主所讲究实际生活的享受。例如铜器的发展,由奴隶社会的青铜“礼器”都变成了那些精巧的实用器物,从而使之成为财富的象征,而代表统治权力的作用渐渐淡化。这些都有助于青铜器漆器染织等方面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转到公元前221年时,当时中国大陆上最强大的帝国秦国在狼烟中建立了起来。造就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的封建集权制。秦始皇嬴政灭六后,设“三公九卿”管理政务,从中央到地方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修驰道,筑长城,兴修水利,以此来发展经济,使得经济迅速发展,对封建文化的高速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文化上秦朝人崇尚纯朴自然的美学关。由于暴政,不久,农民起义推翻了统治中国15年秦王。但秦朝15年的工艺美术发展为后来的汉朝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试卷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 一、填空题 1、秦代文学的唯一优秀作家是__李斯____ ,其代表作为《谏逐客书_______ 》。 2、西汉初期的著名散文家有__贾谊____ 和晁错等,代表作品有《_过秦论______ 》、《__陈政事疏_______》、《__论贵粟疏_______》等。 3、汉赋的发展经历了骚体赋______、___汉大赋______、__抒情小赋_____三个阶段。 4、《_吊屈原赋________ 》和《__鵩鸟赋_______ 》两赋是司马相如的代表作品,它们标志着汉散体大赋的成熟定型。 5、东汉末年的《___古诗十九首______ 》是这一时期文人五言诗成熟的标志。 6、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为"三曹"、"七子"和__“一蔡”__。其中__曹植____被誉为"建安之杰"。 7、《__赠白马王彪________》是建安时期最为优秀的作家曹植后期诗歌代表作。 8、建安女作家___蔡琰____ 以多方面的才华著称于世,其代表作为《_悲愤诗______ 》。 9、__王粲_____ 的《登楼赋》被誉为"东汉抒情小赋最高成就的代表___"。 10、现存文人诗中最早而最纯粹的七言诗是_曹丕_____ 的《_燕歌行_________》。 11、正始文学的代表作家是__阮籍_____ 和_嵇康______。 12、正始诗人阮籍的代表作为《__咏怀____ 》,嵇康的代表作为《__与山巨源绝交书》。 13、太康诗人中,_陆机_____ 和_潘岳_____ 齐名,他们是形式主义诗风的代表人物。 14、刘宋诗人__谢灵运____是开创山水诗创作的第一人,其代表作为《_登池上楼》。 15、南北朝时期山水诗代表名家是__谢灵运____ 和_谢眺_____。 16、南北朝时期较为著名的散文名著有《__水经注_ 》、《_洛阳珈蓝记_》等。 17、南北朝时期公认的骈文名家有__鲍照_____、_江淹_____ 和_庾信_____ 等。 18、南北朝时期,赋作成就最高的是__庾信_____ ,其作品《___哀江南赋______》标志着骈体赋创作的最高成就。 19、江淹的代表作《__别赋____ 》和《__恨赋____》是两篇主题和题材很新颖别 20、吴均的《__与宋元思书_____ 》,陶弘景____的《与谢中书书》是两篇写山水的骈体名作。 21、南朝乐府民歌习惯上分为___吴声歌____ 、__西曲歌_______神弦歌三大类。 22、南北朝小说按内容可分为__志怪小说_______ 和___轶事小说__两类。 23、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作是《_搜神记______》,__刘义庆____所编撰的《__世说新语_____》是志人小说的集大成之作。 24、现存的文章总集,以梁昭明太子__萧统____ 的《__文选_____》为最早。 25、____刘勰__ 的《___文心雕龙____》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巨著。钟嵘的《__诗品_____》是专论五言诗的文学批评名著。 26、___陆机___ 的《___文赋____ 》,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创作专论。 二、选择题 1、汉代学者不少人曾续补《史记》,写成《史记后传》的是(C )。 A、褚少孙 B、刘向 C、班彪 2、在班固的《汉书》中没有(C )。 A、志 B、世家 C、表 3、继司马迁的《史记》之后,写成又一部史学巨著《汉书》的是(C )。

考点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考点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作者:————————————————————————————————日期:

温馨提示: 此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考点1 先秦、秦汉及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 一、选择题 1.(2010·上海单科·T1)新石器时代,人类迎来了第一场重大的经济革命,其标志是() A.农耕逐渐取代采集 B.采集逐渐取代狩猎 C.狩猎逐渐取代驯养 D.渔猎逐渐取代采集 【命题立意】本题以经济革命为切入点,重在考查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的进步现象。主要检测的是判断史实的认知能力,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A 。题干主要把握两个信息,第一是时间即新石器时代,第二是表现方式即经济革命,以此再从选项中抽取对应选择项,判断对错,得出结论,“农耕和驯养”取代“采集和狩猎”的进程,被称为“农业革命”。 【类题拓展】近代西方三次经济革命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首先是英国的经济发展,成为世界工厂。然后是法国、德国,还有美国。而发展中国家此时却在经济落后中徘徊挣扎。 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美国、德国超过英国,还有日本的快速发展。对亚非拉的资本输出。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开始第三次工业革命,发达国家恢复飞速发展。亚非拉国家开始利用新的科技革命发展本国经济。 2.(2010·上海单科·T4)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

算。这一家是()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 【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难度不大。 【规范解答】选B。由“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得出结论,这一家代表了君主的利益,法家主张“以法为本”来治国,法制的对象是广大臣民,除国君以外,不论贵贱,一律要受法的约束,“法不阿贵”。对照一下选项,不难做出判断。 【类题拓展】儒家代表世卿世禄阶级 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当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 墨家代表小生产者、平民的利益,因此主张“尚贤”“兼爱”“非攻” 道家代表没落贵族阶级 3.(2010·四川高考.T12)丝绸之路是汉代中外交流的见证。图7中①所示中国通往南亚、中亚的交通要冲是() A.葱岭 B.玉门关 C.大宛 D.安息 【命题立意】本题以丝绸之路的地图为切入点,考查了学生对丝绸之路所经之地的再认再现。此题以史地结合的基本能力立意,难度不大,是近年试题常规题

(通史版)2021版高考历史复习第2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教学案

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589年) [时空坐标·单元概览 [阶段特征]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大一统局面的形成时期,是封建社会形成和初步发展时期,奠定了中华文明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魏晋南北朝时期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融合加强,江南经济发展,文学艺术成就突出,是古代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时期。 [时空坐标] [整体感知] 政治—秦朝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汉承秦制并加强中央集权;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的状态,士族制度盛行。 经济—秦汉时期,铁犁牛耕成为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了较大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生产遭到破坏,商品经济水平低;江南经济进一步开发,对外贸易不逊前代。 文化—西汉时期儒家思想取得独尊地位,中华文化开始走向世界,与世界交流。魏晋南北朝时期,特立独行的士人群体推动了书法、绘画、文学等艺术的发展。 第3讲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与经济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

[主干整合·厘清史实] 一、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秦朝统一 (1)条件 ①各诸侯国力图通过兼并战争统一天下。 ②人民经受长期分裂和混战后,也渴望统一;春秋战国时期,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③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强大。 (2)概况 ①统一六国:先后灭掉韩、赵、魏、楚、燕、齐六国。 ②北固边疆:北击匈奴,收复河套,修筑长城和“直道”。 ③统一岭南:开凿灵渠,平定岭南并设郡。 ④平定西南:在“西南夷”(今云贵高原和川西及甘南)地区,开辟“五尺道”,并设官吏。 (3)结果: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秦朝,定都咸阳。 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 特点表现 皇位世袭嬴政自称“始皇帝”,由子孙传承皇权,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秦始皇总揽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大权;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都由皇帝任免 皇帝独尊皇帝有一系列专用称号:自称“朕”,命令称“制”或“诏”,玉印称“玺”等 秦朝皇帝制度的特征 (2)三公九卿制度 官职职责议政 三公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主管军 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三方互不相 属,互相牵制 以“朝议”等方式讨论国家军政,由 皇帝裁决,有利于集思广益,在一定 程度上减少决策失误

中国工艺美术史总结

古代中国的设计艺术(一) 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私有制形成,原始社会逐渐向奴隶社会过渡。 石器时代以后,经历了金石并用期,人类历史进入青铜时代。在社会发展史上,是奴隶社会时期。 夏代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在河南郑州一带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与夏代同期。二里头文化已经进入青铜时代。 商代分为早期和殷商(晚期)两个阶段。以晚期最为辉煌,河南安阳小屯为其王都。 周--周人是我国西部的一个古老的部落,活动在陕西、甘肃一带。 周武王灭商成立周朝。定都西安西南的镐京。 周代实行分封制、世袭制和等级制。礼治是其根本。 周代的等级制充分反映在工艺美术方面。 这一时期,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考工记》,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的基本法则。 依据《考工记》所著,那时的工艺制作的分工已经较为趋向专业化状态。 春秋战国---这是一个大动乱、大转变的时期,所谓“礼崩乐坏”的时期。 各诸侯国的兼并和分裂,也造成了地方特点的成熟和文化的交融。 封建制度逐渐形成。战国时期,冶铁工业的出现,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学术领域的百家争鸣,带动了中国社会思潮的繁荣和文化艺术的巨大发展。 青铜是红铜加锡、铅的合金。 青铜较之红铜,有熔点低和硬度大等优点。 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我国进入青铜时代。 1、青铜器的型制: 武器和工具:戈、矛、斤、刀、钺、镞、铲、凿等 乐器:钲、铙、钟、鼓 生活用品:(包括炊煮器、食器、酒器、水器)鼎、鬲、豆、爵、角、觚、尊、壶等。 2、青铜器的制造工艺: 陶范、分范、铸造、镶嵌、鎏金、失蜡等。 商代青铜器 是青铜艺术由成熟到鼎盛的时期,流行饕餮纹、云雷纹、夔纹、龙纹、虎纹、象纹、鹿纹、牛头纹、凤纹、蝉纹、人面纹等纹饰,郑州杜岭出土的饕餮乳丁纹方鼎、安阳殷墟出土的司母戊方鼎、安徽阜南出土的龙虎纹尊、湖南宁乡出土的四羊方尊及人面纹方鼎等为代表。西周前期继承商代风格,在后期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总体风格质朴、简约,强调韵律感和节奏性,体现有条不紊的秩序和规律。 酒器稍减,食器增多,铭文加长。流行顾首的夔纹、分尾的鸟纹、窃曲纹、重环纹、波带纹及瓦纹,长篇铭文习见。 陕西扶风出土的毛公鼎(铭文长达497字)、大克鼎等,皆属西周时期的典型器。 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工艺,在应用角度是一种钟鸣鼎食的组合。它已失去祭祀和礼器的特性,向生活日用器物发展,增加了许多以实用为主的用品。 装饰题材,逐步摆脱宗教神秘气氛,使传统的动物纹进一步抽象化,变为几何纹,并出现了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题材,如宴乐、射猎、战争等;装饰手法采用模印、刻划和镶嵌;制作工艺的分铸、焊接、镶嵌(金银错)、腊模(失腊法)、鎏金等新技术,使青铜工艺达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1]

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考题 秦汉文学绪论 一、谈谈汉代文学与经学的双向互动情况 二、谈谈汉代文学样式的嬗变情况如何?汉代文学主要分几个时期?分别有何特点?出现了哪些代表作家? 第一章秦汉政论散文 一、熟读《谏逐客书》、《过秦论》 二、了解李斯、陆贾、贾谊、晁错、董仲舒、桓宽、刘向、王符的散文代表作 二、名词解释: 《吕氏春秋》、《淮南子》、《论衡》 四、简答 1.《吕氏春秋》的作者、成书及体例及艺术特点? 2.《淮南子》成书、内容及艺术特点? 3、西汉散文的演变情况如何? 五、论述 1.结合作品,分析李斯《谏逐客书》的文学成就。 2.结合作品,分析贾谊和《过秦论》(上)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第二章汉代辞赋 一、熟读并背诵《归田赋》,泛读《鵩鸟赋》、《七发》、《子虚赋》、《上林赋》、《刺世疾邪赋》 二、了解贾谊赋、枚乘、汉武帝、司马相如、东方朔、王褒、扬雄、刘向、刘歆、班彪、班固、张衡、蔡邕的代表作品 三、名词解释: 汉赋、骚体赋、“七体”、汉大赋、抒情小赋 四、简答题 一、《七发》的艺术成就? 二、《子虚赋》与《上林赋》在的艺术成就? 三、扬雄赋的特点? 四、张衡《归田赋》的文学史意义? 第三章汉代史传文学 一、熟读《项羽本纪》、《李将军列传》、《苏武传》 二、名词解释: 《史记》、《汉书》、《吴越春秋》、本纪、世家、列传、李陵之祸 三、简答题 1、司马迁生平中哪些事件对他写作《史记》带来了重要影响? 2、司马迁在《史记》中是如何实践其写作目的的? 3、《史记》的叙事艺术主要有哪些? 4、《史记》的地位何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5、《汉书》与《史记》相比有哪些不同特点? 6、《史记》的风格特征? 7、《汉书》的体例、地位如何? 四、论述题 结合具体作品,分析《史记》塑造人物的高超艺术技巧 第四章两汉乐府诗 一、背诵《有所思》、《上邪》、《陌上桑》、《十五从军征》、《战城南》、《东门行》、《焦仲卿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