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惩处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联系实际,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

教学准备:

学生: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预习课文,熟读课文。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

本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成长”为主题,训练重点是“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在自主感悟课文内容方面已有了一定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不易进入文本的情境,与人物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议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重难点: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有一位伟人,在他12岁的时候,曾经思考了这样的问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老师板书课题。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学生自由读课后生字表里的字。

(二)检查词语掌握情况。

1.出示3组词语

▲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是一个怎样的地方?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闯进惩处吵嚷衣衫褴褛耀武扬威得意洋洋

(读到这些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初读课文: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四)梳理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层次,引导学生概括文中的3个小故事。

2、在这3个小故事中,哪件事让周恩来感受最深刻?课文的哪几段写了这件事?

三、紧扣词语,精读感悟。

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一)自主学习,初步感悟。

画下感受深刻的地方,不明白的地方画个问号。

(二)交流反馈,自主质疑。

预设: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

为什么中国巡警不惩处洋人,反而把中国妇女训斥一通?

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三)研读重点,深入感悟。

1.引导学生结合句子抓关键词、谈感受。抓住“惩处”一词辐射重点段,理解“中华不振”。

(1)指导写字:学习“惩”字,分析字形,老师范写,学生练写。(2)理解词语:读词语,解词义,明方法。

2、思考讨论:惩处谁?为什么要惩处洋人?中国巡警为什么不惩处洋人?自由读7-9段,边读边划,做上批注

预设1: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被轧死的可能是谁?当时她的心——?此时,站在一旁的中国巡警应该怎样做?

是呀,妇女望着亲人冰凉的尸骨,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巡警的身上,她指望巡警能够——还指望——谁知——引读句子。

现在你对租界又有怎样的认识?这都是因为——指板书(中华不振)预设2: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看着这句话,哪个词首先跳入你的眼帘,刺痛你的心?得意扬扬人命关天啊!可是洋人轧死了我们同胞竟还得意洋洋,此时你有怎样的感受?(愤怒、气愤、痛恨)是气!是痛!是恨!请你用你的朗读传达你的情感吧。指名读

这都是因为——指板书(中华不振)

预设3:

围观的人都握紧了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一个个紧握的拳头中你看出了什么?(气愤、懦弱…)但是在外国租界里——,

这是“敢怒而不敢言”的无奈啊!这都是因为——指板书(中华不振)3、出示视频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中华不振”那更是一百多年来的耻辱。别的暂且不论,就看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课件出示:

1842年《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

1895年《马关条约》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给日本,赔款2亿两白银。

1901年《辛丑条约》在北京划定外交使馆区,中国人却不能在区内居住,赔款4.5亿两白银

此时你们又想说些什么?

4、文本转述,感情表达,情感提升。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______,谁知??_______,反而_________。围观的中国人都________.但是,_______只能________。

5.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扬扬?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四、写话或说话训练。

1.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或说一说。

2.学生交流写话或说话内容。

3.深化对课题的认识,齐读课题,再读课题。

五、总结全文,引发思考。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