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六大理论

国际经济学六大理论
国际经济学六大理论

一、绝对优势论

(一)提出者:

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

(二)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效果。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数学表示:

在绝对优势模型中,如果满足下列条件:

<,或1/>1/

则说A国相对于B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上述关系式表明,A国生产一单位的x所使用的劳动投入比8国要少,或者说A国在x部门的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概括为一句话,所谓绝对优势,系指一国在某一产品的生产上比其他国家劳动投入更低或劳动生产串更高。

同样地,如果<,或,则B目在Y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上述表达式中,、、、均为正的常数,分别表示A、B两国的x部门和Y部门的单位产出所得耍的劳动投入量,它们的倒数就是劳动生产率。

假设前提:

(1)产品在生产中只使用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不能流动;

(2)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量在生产中保持不变,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即劳动生产率是固定不变的;

(3)商品和劳动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

(4)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5)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6)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三)证明:

国别A国B国X的劳动投入量 3 12

Y的劳动投入量 6 4

是12个单位,因此,A国X的生产成本小于B国X的生产成本;而A国Y的生产成本(为6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则大于B国Y的生产成本(为4个单位的劳动投入量)。在表b中.从劳动生产率方面看,则是在X的生产上,A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B国的劳动生产率;在Y 的生产上,B国的劳动生产率高于A国的劳动生产率。为此.我们说A国在X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因为其生产成本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串高于对方;而B国在Y产品上具有绝对优势,因为其生产成本低于对方,或劳动生产率高于对方。

门生产与出口Y.则两国的资源配置均要调整。对于A国来说.劳动就会由生产Y的部门转移到生产X的部门,而B国生产X的部门的劳动则转移至生产Y的部门。这样一来,两种产品的生产均发生变化,A国X生产增加、Y生产下降,而B国正相反。

表C放弃1个单位处于绝对劣势地位的产品的生产为例,说明专业化分工后的净效果。如表C所示,A国每减少1个单位的Y的生产,可以释放出6个单位的劳动.这6个单位的劳动用于生产X,则可生产出2个单位的X;同样,B国减少1个单位的X的生产所释放出的劳动(12个单位),可生产出3个单位的Y。从整个世界的角度看,国际分工后.虽然世界劳动总量并没有任何增加,但X和Y的总产出则分别净增1个单位和2个单位。这说明,国际分工后,两种产品的世界生产均增加了。

另外,假设两国按1:1的国际比价进行交换.那么,A国用放弃1个单位Y生产的劳动所生产出的X与B国交换,可得到2个单位的Y,这要比自己直接生产Y更为有利可图;同样,B国比牺牲1个单位的X为代价,通过国际贸易可得到更多的X(3个单位)。因此,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国际分工与国际贸易后,世界和各国的福利水平都会提高。

(四)评价

亚当.斯密的论述虽然精辟,但存在着很大的不足。它不能解释现实中所有国家之间国际贸易的基础,因为亚当.斯密假设参与贸易的各国都拥有一个处于绝对优势的生产部门。但假如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的话,那该怎么办呢?亚当.斯密的分析无法解释这一种情况。直到大卫.李嘉图对国际贸易基础作了更为确切的论述后,人们在这个问题上才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二、比较优势论

(一)提出者

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

(二)内容

假设前提:

(1)产品在生产中只使用劳动这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在一国之内可自由流动,但在国际不能流动;

(2)单位产出所需的劳动投入量在生产中保持不变,不随产量变化而变化,即劳动生产

率是固定不变的;

(3)商品和劳动市场均是完全竞争的;

(4)不考虑运输成本和其他交易费用;

(5)两国的生产函数不相同。

(6)两国的消费者偏好相同。

李嘉图在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指出决定国际贸易的因素是两个国家商品的相对劳动成本而不是生产这些商品所需要的绝对劳动成本。很显然,李亲图的学说比斯密的见解更进了一步。一个国家在各种产品的生产上.即使劳动成本皆高于他国.但只要在劳动投人量上有所不同,则亦可进行贸易。每个国家只要比较劳动投入量的相对水平.即可决定比较利益之所在,进而决定贸易的方向。

(三)证明

B国,因此,A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处于绝对优势。但两种产品的绝对优势程度并不相同,其中,在X产品上A国的生产成本是对方的1/4,或劳动生产率是对方的4倍,而在Y 产品上A国的生产成本只是对方的3/4.或劳动生产率只是对方的4倍。相比之下.A国X 的生产成本相对比对方更低,或A国X的劳动生产率相对更高,即A国在X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而B国在Y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国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X产品,B国则专门生产其具有比较优势的Y产品,以同样的方式,我们可以看出,国际分工后,X,Y的世界产量都较以前提高了,如表C所示。

如果两国仍按1:1的国际比价进行贸易,那么,在同等代价下.A、B两国通过国际贸易获得的商品数量均要比自己直接生产更多。由此可见贸易对商国均有好处。

由以上两个例子不难看出,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比斯密的绝对优势学说更具有普遍意义,只要两国间存在成本上的差异,即使其中一国处于全面的劣势地位,国际贸易仍会发生.而且贸易可以使所有国家获利。

(四)评价

对李亮图贸易理论的实证检验,最具代表性的工作是由迈克道格尔完成的。迈克道格尔的实证研究以1937年为例,考察了美国与英国各行业的出口绩效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根据迈克道格尔的估计,在1937年,美国的平均工资水平是英国的两倍。因此,他假设若美国某些行业的劳动生产率超过了英国对应行业的劳动生产率两倍,那么美国应在这些行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迈克道格尔用美、英两国各行业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出口之比作为判断比较优势的标准,他一共计算了25个部门的两国劳动生产率的比值与出口比值。

迈克道格尔的检验结果显示.在25个部门中,有20个部门服从假设检验。即在这20个部门中,当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大于2时,两国相应的出口之比大于1;当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之比小于2时,两国的出口之比小于1。

后来的一些学者按照迈克道格尔的研究思路.又进行了一些检验分析。如斯特恩比较了1950年和1959年两个年份美、英两国的劳动生产率与出口绩效之间的关系。根据他的实证分析.在1950年.所观察的39个部门中有33个部门支持假设检验.但到了1959年,这一关系有所削弱。

上述两项研究成果为古典贸易理论据供了有力的证据。但还不能说古典贸易理论具有广泛适用性。这是因为,首先,这些实证分析还过于简单化,不具有普遍意义;其次.这些研究结果虽然与古典贸易理论所预计的情况比较接近.但并不排除与其他贸易理论也有一致的地方。

而且,李寓国贸易理论本身也还存在着一些不足。这些不足之处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李嘉图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原因;二是李赢图的理论有一条重要的结论是:各国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将进行完全的专业化生产.但这一点与现实有较大的出入,现实中.恐怕难比找到一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进行完全专业化生产.一胶来说,各国大都会生产一些与进口商品相替代的产品。

三、要素禀赋理论(H-O理论)

(一)提出者

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和俄林

(二)内容

根据要素禀赋论,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是应出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充裕而便宜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产品是它需在生产上密集使用该国相对稀缺而昂贵的生产要素生产的产品。简言之,劳动丰富的国家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相反,资本丰富的国家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三)证明

图1图 2

由于两国需求条件完全相同,因此,在封闭条件下,两国供给方面的差异将造成两国相对价格差异的存在。而供给差异X是由要素赢赋差异造成的,所以,两国相对价格差异完全是由要素廖斌差异引起的。

开放以后.A国将输出X产品到B国,因为在B国市场上X的相对价格高于A国市场。同理,产品Y将由B国输向A国。也就是说A国将出口X,进口Y,B国别相反。X产品由A国输出到B目的后果是A国X的相对价格将上升.B国X的相对价格将下降,且终两国X的相对价格趋于一致,即两国面对相同的国际均衡价格。

国际均衡价格由A、B两国的相互需求共同决定。在图1中,A国X的过剩供给曲线(或出口供给曲线)与B国X的过剩需求曲线(或进口需求曲线)的交点,决定了国际均衡相对价格Pw。图中国际均衡价格Pw处于AB两国封闭条件下的相对价格PA、PB之间。

开放后,相对价格发生变动,A国面对比原来更高的相对价格,生产均衡点将由原来的EA点向下转移到QA点(如图2所示)。QA点与EA点相比,X的生产增加,Y的生产减少了。通过QA点的国际相对价格线Pw。与社会无差异曲线相切的点CA为开放后的消费均衡点。对应于新的均衡,图中A国的贸易三角形为其中,线段表示X的出口

量,表示Y的进口量。

对B国来说,开放后,X的相对价格由原来的PB下降为Pw。,因此,其生产均衡点由原来的EB点向上转移至QB点。而消费均衡点为因中的切点CB。这时,B国的贸易三角形为,其Y的出口为,X的进口量为。

综合以上分析可知.A、B两国在贸易前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导致供给能力的差异,进而引起商品相对价格的不同。总结以上讨论,可以得出如下重要结论: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富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重要结论便是H—O定理(四)评价

在从1933年到1953年的20年时间里,要素禀赋理论铰公认为经济学中的一颗“明珠”,经济学家惊异其严密的逻辑、精巧的模型以及对诸多现实问题的解释能力。但自20世纪50年代初起,随着经济学家对这一理论所作的实证检验工作,要素禀赋理论的一些不足也开始暴露出来了。

对要素禀赋理论的实证检验工作.绝大部分都集中于验证H—O定理,重点也一直是检

验贸易的要素比例。在众多的实证研究中,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对要素禀赋理论适用性进行的检验,既是第一次也是最具代表性的。

里昂惕夫是以美国为例,来验证H—O理论的。他利用1947年美国的投入—产出表测算了美国进、出口商品的要素含量。在测算之前,他推断,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美国应是资本丰富的国家。依据H—O定理,则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里昂惕夫的测算结果如表3—2所示。

由表3—2可知,美国出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例为13991美元/人,而进口商品的资本—劳动比例为18184美元/人,进口商品的资本密集度约为出口商品的1.3倍(18184/13991),即美国出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故称为里昂惕夫之谜。

里昂惕夫之迷引起了当时经济学家们的极大注意,经济学家们就此提出了很多不同的解释和意见。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关于里昂惕夫实证结果的分历法的讨沦:另一类是对要素禀赋理论的检讨。在后一类讨论中,有的学者例置于对要素禀赋理论的补充,即在原有要要素禀赋理论的基础上加入其他一些里昂惕夫未曾考虑的因素;有的学者则干脆另辟蹊径,从其他途径去解释国际贸易,有些甚至提出了新的国际贸易基础。

四、重叠需求理论

(一)提出者

瑞典经济学家林德

(二)内容

该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两国之间贸易关系的密切程度是由两国的密求结构与收人水平决定的。

(三)证明

林德认为一种产品是否生产,取决于国内市场的有效需求,而若要出口,还须有来自国外市场的有效需求。当厂商决定生产什么产品时,完全要看他所能获得利润的多少,要使生产有利可图,则先决条件是这种产品首先要在国

内有市场。

在图中,横轴表示一国的人均收入水平(y),

纵轴表示消费者所需的各种商品的品质等级

(q),所需的商品越高档,其品质等级就越高。

人均收入水平越高,消费者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

也就越高.二者的关系由图中的OP线表示。

现在,假设A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则A

国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处于D为基点、上限点为F.下限点为C的范围内。假设B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为Yb,则其所需商品的品质等级处在以G为基点,上下限点分别为H和E的范围内。对于两国来说,落在各自范围之外的物品不是太高档就是太过低劣,是其不能或不愿购买的。

图中,A国的品质等级处于C和E之间的商品、B国的品质等级在F和H之间的商品,均只有国内需求,没有来自国外的需求,所以不可能成为贸易品。但品质等级在E和F之间的商品,在两国都有带求,即所谓的重叠需求,这种重叠需求是两国开展贸易的基础,品质处于这一范围内的商品,A、B两国均可输出或输入。

由图5—1可知.两国的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重叠需求的范围就越大.两国重复需要的商品都有可能成为贸易品。所U,收入水平越接近的国家,互相间的贸易关系也就可能越密切。反之,如果收入水平相差悬殊,则两国之间重复需要的商品就可能很少,甚至不存在,因此贸易的密切程度也就很小。

依据重叠需求理论,如果各国的国民收入不断提高,则由于收入水平的提高,新的重复需要的商品便不断地出现,贸易也相应地不断扩大,贸易中的新品种就会不断地出现。(四)评价

关于重叠需求理论的适用性.林德曾指出其理论主要是针对工业产品或制成品,他认为初级产品的贸易是由自然资源的禀赋不同而引起的,所以初级产品的需求与收入水平无关。而且,就算生产国缺少国内需求.也可以成为出口品。

所以,重叠需求理论适合于解释工业品贸易。另外.发达国家的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他们互相间对工业品的重复需要范围较大,因此工业品贸易应主要发生在收入水平比较接近的发达国家之间。

重叠需求理论与要素禀赋理论各有其不同的适用范围。概括而言,要素禀赋理论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即工业品与初级产品或资本密集型产品与劳动密集型产品之间的贸易;而重叠需求理论则适合于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即制造业内部的一种水平式贸易。

五、产品周期理论

(一)提出者

美国经济学家维农

(二)内容

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一种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手里,需要很多不同的投入成本,随着技术的变化,产品像生物一样,从出生到衰落,完成一次循环。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重要性也将发生变化。由于各国在各种投入上的相对优势不同,因此,随着时间的变化,各国在该产品不同阶段是否拥有比较优势,取决于各种投入在成本中的相对量要性。

(三)证明

在产品周期的整个过程中,国际贸易的演变可用上图来描述。上图中,横坐标表示时间,纵坐标表示净出口。在初始时刻[t0),新产品刚刚由创新国(少数先进国家)研制开发出来,由于产品的技术尚未成形.生产规模较小,消费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到t1时刻,开始有来自国外的需求,于是开始出口。由于产品的品质和价格较高,进口国主要是一些收入水平与创新国较接近的其他发达国家。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口国逐渐掌握了生产技术,能够在国内进行生产,并逐渐替代一部分进口品,于是进口开始下降。到某一阶段之后,由于一小部分发展中国家的需求扩大,创新国的产品也开始少量出口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到t2时刻,生产技术成形,产品达到了标准化,由技术密集型转化为资本密集型,这时,来自发达国家的第二代生产者开始大量生产和出口.原来的创新国随后(在t3时刻)成为净进口国。最后,当产品转变为非熟练劳动密集型产品时(L时刻),发展中国家成为净出口国。

(四)评价

产品周期理论从技术变化的角度,探讨了比较优势的动态演变。该理论按技术变化的特点,将产品的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初始期、成长期和成熟期。在初始期,决定比较优势的因素主要是研究与开发;在成长期,决定比较优势的最重要因素是资本;而在成熟期,非熟练或半热练劳动则成为决定比较优势的最主要力量。具备这一条件的主要是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特别是在工业化方面已取得相当成效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如亚洲“四小龙”。

六、规模经济论

(一)提出者

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

(二)内容

规模经济系指在产出的其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规模经济通常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内在的,即厂商的平均生产成本随着其自身生产规模扩大而下降;另一种对单个厂商来说是外在的,而对整个行业来说是内在的.即平均成本与单个厂商的生产规模无关,但与整个行业的规模有关。

(三)证明

在规模经济(无论是外部的,还是内在的)存在的情况下,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可能会不同于前面几章所提到的两种形式。一般来说,部门间要素密集度的差异会产生一种使生产可

能性边界向外凸的“张力”,而规模经济则产生一种使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原点凹(机会成本递减)的“吸力”,最终整条生

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则取决

于两股相反“力量”的对比。

为了简化模型,这里假设规

模经济的影响超过了要素密

集度差异的影响,因此,生产

可能性边界线的形状如图

6-1所示,是一条凹向原点的

曲线TT,即对应着机会成本

递减情形。

但在开放条件下,均衡

点E对两国来说既不是帕累

托最优也不是稳定的。两国

都会立即发现通过国际分工

与贸易可以改善各自的福利

水平时,如果A国专门生产X,B国专门生产Y,由于X部门存在外部规模经济,对整个世界来说,由一国专门生产X,要比两国都生产X,得到更多的X。在此基础上,假定A、B两国都愿意用各自所生产出的产品的半与对方进行交换,那么两国的消费点都会超过生产可能性边界,而位于图6-1中直线TT的中点C。这时,很明显,两国都会获益。

之所以说开放情形下E点不是稳定的均衡点,这是因为,如果A国偏离了原来的均衡点(哪怕一点点),两国X的产出将出现不一致,产量高方由于规模经济导致成本降低,价格下降,这又进一步促进专业化分工,直至一方完全专业化生产X,而另一方因成本原因将放弃X的生产,转而专门生产Y。由上述分析可知即使是两个完全相同的国家,不存在比较优势,外部规模经济也可导致国际贸易的发生。因此,规模经济是比较优势之外的另一个独立的贸易起因。(四)评价

关于规模经济的作用,实际上并不是“新贸易理论”的一个新提法,在此之前,无论是亚当·斯密还是俄林.在论述国际贸易问题时部曾提及这一因素。但在贸易理论模型中引入这一因素,又会带来两个难题,一个是规模经济可能会导致递减的机会成本,即生产可能性边界的形状可能不像前几章所假设的那样;但最大的难题还是规模经济与前面所假定的完全竞争市场结构是相冲突的,引入这一假设,就意味着不得不放弃完全竞争这一基本假设,从而导致理论分折复杂化。

因为,迄今为止,关于不完全竞争分桥还没有形成像完全竞争理论那样完善的一套理论体系。不过,当规模经济对厂商来说是一种外部效应.而不是内在的时,市场结构则仍然是完全竞争的,即市场中厂商数日众多,规模很小,单个厂商仍是价格接受者。

档案学理论基础复习资料(doc 11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复习资料(doc 11页)

《档案学理论基础》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楔形文字是处于西亚的古代两河流域的人发明的。 ●秦朝的文书档案制度有:在使用制、诏、奏、议等文种时, 臣僚上呈文书的抬头制度、文书避讳制度、文书的用印制度等。 ●汉代建立的档案机构有:石渠阁、兰台、石室、东观、宣明、 麒麟阁。 ●我国纸张成为国家正式公文用纸是在东晋。 ●一文一事制度是文书工作中必须遵循的基本行文规范。它起 源于隋唐。 ●宋代的架阁库制度:架阁库是宋代各级国家机关设置的保管 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库内所收藏的档案,规定了一套立卷、分类、编号、集中、利用等管理制度,还制定了鉴定、销毁的制度。对于违犯制度的,分别有相应的处罚。宋代开创的架阁库制度,在中国档案史上是有重大意义的创造。开创了广泛范围内普遍保存档案的途径,为提供政务利用和日后编史修志提供了有利条件。 ●皇史宬(百度搜索内容)

有国就有史,有史就有室。史就是档案,室就是存放档案的地方。位于北京紫禁城东南面,南池子大街南端路东的皇史宬,就是明清两代皇室为保存其皇家史册的而建立的档案馆。也是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皇家档案库,为北京地区最古老的拱券无梁殿建筑。 “宬”即指古代用于藏书的屋子,皇史宬又称表章库,始建于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据今已有四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皇史宬坐北朝南,整个院落围以高墙,总面积达两千多平方米,是取意于古代“石室金匮”而建造的皇家档案库房,皇史宬正殿,坐落于142厘米的石基上,四周环以汉白玉雕栏。正殿东西九楹,正中券门五座,东西山墙各有一窗,屋顶盖以黄琉璃瓦,为庑殿式建筑。其梁柱斗拱,全为砖石所砌,不用一根木材,不使一点金属。正殿室内,筑有1 42厘米的须弥石台,上面排列152具铜皮鎏金、云纹雕龙的木柜,即所谓的“金匮”。在这些“金匮”中,收藏着历朝皇帝的实录和圣训,以及皇室的家谱──玉牒,也就是说皇帝个人和他家族成员的个人资料都收藏在这里了,金匮就是古时候收藏绝密材料的“保险柜”。明朝时《永乐大典》的副本也曾存贮皇史宬。

组织行为学理论概述

组织行为学理论概述 组织行为学( Organizational Behavioral Science )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 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 现将组织行为学中一些理论进行简单的概述。 一、群体理论 ( 1)定义 两人或两人以上的集合体,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 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目标。 群体三要素: 1、拥有一定规范,行为互相制约; 2、互相影响,互相依赖,联 系成整体; 3.为完成共同的目标分工协作。 ( 2)群体类型 1、大型群体与小型群体;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大型群体:成员之间是以间接的方式 (通过目标、机构等 )联系在一起。社会因素 有更大作用。例如,阶级、阶层群体、大型企业、大学校等。 小型群体:人们之间有直接接触,心理因素的作用大。 2、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由组织结构确定的、职务分配很明确的群体。正式群体有固定编制,个人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明确的职责分工,个人行为是由组织目标规定的,指向组织目标的。 非正式群体:没有正式结构,也不是由组织确定的联盟,人们为了满足社会交 往的需要在工作环境中自然形成的。 3、开放群体和封闭群体 开放群体:开放 --经常更换成员,来去自由,输入“新鲜血液” ,适应性强; 地位和权力不稳定,不适合于长期的任务。 封闭群体:成员稳定,等级关系严明,历史的眼光。 ( 3)群体发展的五阶段模型 60 年代中期,人们大都认为,群体发展经历 5 阶段的标准程序: 形成,目的、结构、领导、规范不确定。 震荡,群体内部冲突阶段。 规范,形成亲密关系、结构。 执行任务,群体结构开始充分地发挥作用。 中止 (4)群体特征 1、角色 2、.群体互动分析 3、群体规范 4、地位 5、凝聚力 6、群体规模 (5)群体互动分析 1、群体互动的分析工具 “心理地图学”,对组织或群体的社会关系进行直观分析的学科。 社会测量法 (Sociometry),通过面谈或问卷,发现组织成员喜欢谁或不喜欢谁, 愿意和谁在一起工作,不愿意和谁在一起工作。 社会关系图 (Sociogram),利用面谈或问卷得来的信息,用图示的形式表示组织成 员的社交偏好的图形。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教育心理学》几种主要的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是当代的儿童心理学家。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同生物学、逻辑学以及认识论结合在一起,着重研究儿童的认知、智力、思维是怎样发展起来的,从而形成了"发生认识论"。这种学说,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验方法上都有其自身的特色,成为当代儿童心理学最重要的一个学派。这个学派以他长期从事研究工作的地点来命名,又称为"日内瓦学派"。他对儿童心理学的重要贡献,是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他把结构主义思想引入心理学,认为儿童智力的发展由于认知结构的不同水平而表现出阶段的特征。因此,他的学说从哲学思潮的归属上来说,属于结构主义流派。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把个体知识的发生与发展归纳为两个主要方面,即知识形成的心理结构(认知结构)和知识发展过程中新知识形成的机制。他认为新知识乃是连续不断构成的结果。他把智力的本质看作是一种适应(adaptation),即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产生并通过主体不断自我调节而建构,或再建心理结构的机制。制约儿童智力发展的重要因素是成熟(主要指神经系统的成熟)、物理经验、社会经验和平衡。适应是通过两种形式来实现的:同化(assimilation)和顺应(accommodation)。同化就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或丰富主体的动作;顺应是主体的图式,不能

同化客体,因而需要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equilibrium)。如果机体和环境失去平衡,就需要改变行为以重建平衡。这种不断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就是适应的过程,也就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把表征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智力结构的概念称之为图式(scheme)。图式就是动作或心理运算的结构。儿童智力结构的发展从感知动作图式开始,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依次建构起新的图式,如表象图式、直觉思维图式以至运算思维图式等。运算图式是最重要的认知结构,他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就是以运算思维结构为主要标志而划分的。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在不同时期的著作中有不同的划分方法,但基本观点是一致的。这里按四个阶段简介如下。 (一)感觉运动阶段(0~2岁) 皮亚杰认为,在这一阶段,儿童是靠感知动作来认识和适应外界环境,从而形成了动作图式的认知结构。在这个阶段,儿童虽然只有动作的智慧而没有表象的和运算的智慧,但真正的认知过程将从这个阶段的习得中产生,因而这一阶段是重要的。它又可分为六个分阶段。 新生儿期(0~1个月),儿童以先天的无条件反射来适应环境,这时,他们还不能分辨自我和非我;1~4个月,形成了最初的习得性适应动作;4~8个月,出现了有目的的动作;8~12个月,动作的目的和手段逐渐分化;12~18个月,儿童能在重复的活动中发现有效的手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18个月~2岁,儿童开始用言语作为信号来描述外部世界。言语机能的出现,加速了儿童智力的发展,同时也

档案学理论基础测试90分

试卷提交时间:2016-03-30 16:54:13.327 试卷得分:90.0 1、题型:判断题分值:1 按档案形成时间,可分为历史档案和当代档案。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2、题型:判断题分值:1 皇史宬是明代建造的档案库房,达到了我国古代档案库房建设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古代石室金匮之典范建筑,其建设布局的各个方面都充公分考虑到了档案文件的保护要求。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3、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编目的实质是把档案实体整理的成果固定化。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题型:判断题分值:1

电子文件的管理不遵循来源原则。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6、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客体和主体及其需要是构成档案价值关系的两个因素,二者缺一不可。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7、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在对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存基础上,向社会提供丰富的档案信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服务,最大化地实现档案信息的作用。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8、题型:判断题分值:1 宋代开创了架阁库制度,规定各级国家机关设置架阁库作为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9、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室建立情况不属于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基本统计内容。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0、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价值具有潜在性的特点,档案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使其由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的过程。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1、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属于文献,是派生文献。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2、题型:判断题分值:1 编研工作时档案利用工作的重要形式,但它提供的档案信息没有系统性和广泛性。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3、题型:判断题分值:1 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动了我国文书档案工作的迅速近代化,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公文程式条例,革除了封建文书工作的旧习,其中文书的种类有令、制、呈、示、状等。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4、题型:判断题分值:1 按档案所属权,可分为公务档案和私人档案。

组织行为学二历年真题

阿《组织行为学》历年真题 第1 章组织行为学理论基础 一、单选题 1、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是( C )。A.社会学 B.管理学 C.组织行为学 D. 市场营销学 2、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中,为了证明某个观点所进行的研究是( B )。 A.工作研究 B.理论性研究 C.应用性研究 D.描述性研究 3、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中,设有控制组并对研究条件方面进行最大程度控制的研究方法是( C )。 A.案例研究 B.现场研究 C.实验室研究 D.文献研究 4、研究组织的运行及其规律的学科是( C )。A.社会学 B.管理学 C.组织行为学 D. 市场营销学 5、以了解某一社会现象的现状、特点和发展过程为目的所进行的调查研究,称为 ( A )。 A.描述性研究 B.预测性研究 C.归纳性研究 D.解释性研究 6、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并出版了《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人是( A )。 A.泰罗 B.赫兹伯格 C.莉莲·吉尔布雷斯 D.马科思·韦伯 7、在生产管理中,创制了运用线条图来对产品活动进行计划调度和控制的人是( B )。 A.弗兰克·吉尔布雷斯 B.亨利·甘特 C.泰罗 D.亨利·福特 8、组织理论发展共经历了三个阶段,其中第二阶段——近代组织理论的理论依据是 ( C )。 A.马科斯·韦伯的理论 B.亨利·法约尔的理论 C.行为科学理论 D.权变管理理论 9、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主张通过职务或职位而不是个人或世袭地位来管理,还著有《新教的伦理》、《社会和经济组织的理论》等著作,因此被称为组织管理之父的是( C )。 A.法约尔 B.泰罗 C.马科思·韦伯 D.亨利·甘特 10、法约尔没有提出的理论或观点是(B)。A.经营六职能B.行政管理理论C.14 条管理原则 D.管理五要素理论 11、为了克服由于命令的统一原则而产生的信息传递的延误,专门设计了一种分层管理的“跳板”,以沟通信息,及时处理问题。这项设计的提出者是( B )。A.厄威克 B.法约尔 C.明茨伯格 D.韦伯 12、斯隆对现代管理的最大贡献是( C )。 A.设计了一种分层管理的“跳板”,以沟通信息,及时处理问题 B.首先采用了现代化的大规模装配作业线 C.设计出了一种组织模式,使集权和分权在当时的条件下得到较好的平衡 D.进行了工时和 动作研究 13、只讲具体的人、物和案例,缺乏理论概括的理论派别是( A )。 A.经验主义管理学派 B.经理角色理论 C.古典管理理论 D.社会系统理论 14、按照明茨伯格提出的管理者角色理论,“挂名首脑”属于( B )。 A.信息传递方面的角色 B.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 C.决策方面的角色 D.其他角色 15、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的提出者是(B)。A.亨利·甘特B.马克思·韦伯C.玛丽·福

教育心理学:各个流派的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是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描述或说明人类和动物学习的类型、过程和影响学习的各种因素的学说。学习理论是探究人类学习本质及其形成机制的心理学理论。它重点研究学习的性质、过程、动机以及方法和策略等。 一、概述 学习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规律,学习是以怎样的方式进行的?近百年来,教育学家和教育心理学家围绕着这些问题,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方式进行了各种研究,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也由此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是在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等。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可以用公式S—R来表示,其中S表示来自于外界的刺激,R表示个体接受刺激后的行为反应。他们认为个体在不断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后,就可能形成与这种刺激相适应的行为表现,他们把这个过程称为S—R联结的学习行为,即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了联系。行为主义学习理论“重视与有机体生存有关的行为的研究,注意有机体在环境中的适应行为,重视环境的作用”。 1.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 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通过用狗作为实验对象,提出了广为人知的条件反射。 (1)保持与消退。巴甫洛夫发现,在动物建立条件反射后继续让铃声与无条件刺激(食物)同时呈现,狗的条件反射行为(唾液分泌)会持续地保持下去。但当多次伴随条件刺激物(铃声)的出现而没有相应的食物时,则狗的唾液分泌量会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加而自行减少,这便是反应的消退。教学中,有时教师及时的表扬会促进学生暂时形成某一良好的行为,但如果过了一些时候,当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良好的行为习惯而没有再得到教师的表扬,这一行为很有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消退。 (2)分化与泛化。在一定的条件反射形成之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也作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做泛化。比如,刚开始学汉字的孩子不能很好地区分“未”跟“末”,或“日”跟“曰”。而分化则是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物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那就是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比如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辨别动作到位和不到位时的肌肉感觉,从而使动作流畅、有力。 2.桑代克的联结学说 美国实证主义心理学家桑代克用科学实验的方式来研究学习的规律,提出了著名的联结学说。

金融学基础知识

金融学基础知识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等待你的下载,管理,教育文档---------------------- ----------------------------------------------------------------------------------------------------------------------------------------- 金融学专业 目录 金融学 培养目标 金融学历史起源 金融学学科分支 就业前景深入分析: 一、商业性质银行 二、保险公司 三、金融业相关委员会 四、政策性银行 五、证券公司 六、投资公司 七、基金公司 八、上市(或欲上市)股份公司证券部及财务部 课程优势

主要课程 就业方向 入学条件 金融学 金融学:Finance:是从经济学中分化出来的应用经济学科,是以融通货币和货币资金的经济活动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个人、机构、政府如何获取、支出以及管理资金以及其他金融资产的学科。[1]金融学专业主要培养具有金融保险理论基础知识和掌握金融保险业务技术,能够运用经济学一般方法分析金融保险活动、处理金融保险业务,有一定综合判断和创新能力,能够在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证券公司、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再保验公司、信托投资公司、金融租赁公司、金融资产公司、集团财务公司、投资基金公司及金融教育部门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金融学主要学习货币银行学方向有货币银行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国际金融、国际结算、证券投资、投资项目评估、投资银行业务、公司金融等。 培养目标 --------------------------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等待你的下载,管理,教育文档---------------------- ---------------------------------------------------------------------------------------------------------------------------------------------- 精品文档 --------------------------精品文档,可以编辑修改,等待你的下载,管理,教育文档----------------------

档案学理论基础-测试94分通过

试卷提交时间:2017-09-07 11:30:16.12 试卷得分:94.0 1、题型:判断题分值:1 按档案形成时间,可分为历史档案和当代档案。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2、题型:判断题分值:1 皇史宬是明代建造的档案库房,达到了我国古代档案库房建设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古代石室金匮之典范建筑,其建设布局的各个方面都充公分考虑到了档案文件的保护要求。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3、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情报。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4、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作为存贮和传播知识的原始记录,它在传播知识功能方面,由于受原本、原稿的限制,因而高于其它文献。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题型:判断题分值:1 清代是我国地方志的全盛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学者,他们亲自开展修志实践,对方志学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创立了系统的方志学理论。学者章学诚在这方面的成就最大,他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6、题型:判断题分值:1 电子文件的管理不遵循来源原则。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7、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客体是社会上各种档案信息的利用者。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8、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工作的效益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投入和档案部门对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有效满足程度两者之间的比较关系。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9、题型:判断题分值:1

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校档案管理专科的创办使我国近代档案学开始接受西方档案学影响,对促进我国档案学研究起了积极作用。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0、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工作的根本目的是在对档案信息的安全保存基础上,向社会提供丰富的档案信息,为人们的社会实践服务,最大化地实现档案信息的作用。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11、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价值具有潜在性的特点,档案价值的实现过程,就是使其由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价值的过程。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2、题型:判断题分值:1 1987年9月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李先念颁布主席令,正式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自1988年1月1日起施行。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13、题型:判断题分值:1

《国际金融学》学习指南

《国际金融学》学习指南 国际金融学是研究国际间货币金融关系的一门经济类专业核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国际金融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对开放经济的认识,理解一国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的相互关系,系统而扎实地掌握国际收支、外汇与汇率、汇率制度和外汇管制、国际储备、国际金融市场、国际资本流动、国际货币体系等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掌握国际投融资、外汇交易的基本技能以及防范外汇风险的技巧;了解我国涉外金融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法规。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国际金融的前沿理论,力争把握当今国际金融发展的前沿走势,为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国际金融问题奠定基础。通过国际金融的整个教学过程逐渐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金融类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一、了解与本门课程有关的学习资源 1.文字教材。文字教材能系统展示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不可缺少的学习资料,不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自学,都需要文字教材,因此可以多阅读课本以外的国际金融教材,重点可参考: [1]马君潞,陈平,范小云.国际金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2]张礼卿.国际金融.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3 ]杨长江,姜波克.国际金融学(第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4](美)托马斯.A.普格尔(Thomas A.Pugel).国际金融(第14版)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5]保罗·克鲁格曼.国际经济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课程网站。湖南大学精品课程网站提供了较为完整的学习资源,主要包括讲义、学习课件、教学录像、习题库、案例库、实训项目等,可以帮助学生自学与自我检测学习效果。 3.其他网站。各种金融学习网站与财经类新闻,及时掌握市场的金融动态,大量阅读金融时评,并逐步尝试将课本所学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试图解答现实中的金融问题,并了解目前的金融市场。

档案学理论基础试题及答案

档案学理论基础试题及答案 1、题型:判断题分值:1 《江苏省档案管理条例》自1998年11月1日起正式施行。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2、题型:判断题分值:1 纸张在东汉年间正式发明,从此随着造纸工艺的不断改进与成熟,纸张逐步取代了以往的竹简、木牍等,成为文书和档案的载体。 正确 错误 答案错误 3、题型:判断题分值:1 皇史宬是明代建造的档案库房,达到了我国古代档案库房建设的最高水平,是我国古代石室金匮之典范建筑,其建设布局的各个方面都充公分考虑到了档案文件的保护要求。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作为存贮和传播知识的原始记录,它在传播知识功能方面,由于受原本、原稿的限制,因而高于其它文献。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题型:判断题分值:1

资料与档案的区别在于来源不同,作用不同,机密程度不同。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6、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7、题型:判断题分值:1 清代是我国地方志的全盛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学者,他们亲自开展修志实践,对方志学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创立了系统的方志学理论。学者章学诚在这方面的成就最大,他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8、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价值的形成必须以主体对档案的需要为前提,并与相应的客体结合才能成为可能,而主体需要又是多样的,复杂的,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必须站在更高的层次上,用系统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档案的价值,促进档案价值的实现。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9、题型:判断题分值:1 我国档案事业管理体制是集中统一、条块结合,从中央到地方都建立了档案事业管理机构,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统一的、分级管理全国、本地区的档案事务。

教育心理学的各种理论

1.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刺激——反应联结 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2.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俄国 没有食物,只有铃声产生的唾液是条件刺激 看到食物就产生唾液是无条件反应 基本规律:获得与消退刺激泛化(对事物相似性的反应)与分化(对事物差异性的反应) 3.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基本规律:强化(+-)逃避条件作用和回避条件作用(负强化)消退惩罚 4.加涅——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模式——信息流控制结构(期望执行控制) 5.1-4属于联结学习理论 6.7-10属于认知学习理论 7.苛勒——完形、顿悟说 德国基本内容:学习是通过顿悟过程实现的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成完形 8.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美国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学习观——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过程包括获得转化评价教学观——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强化原则 9.奥苏泊尔——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美国 学习方式分类:接受学习发现学习 学习材料与原有知识结构分类:机械学习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他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0.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动机 1.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学习需要学习期待 2.奥苏泊尔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 认知内驱力(要求理解掌握事物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人学业的成就“三好学生”) 附属内驱力(获得教师、家长的赞扬) 在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最为突出 在青年期,认知内驱力和自我提高内驱力成为学习的主要动机 学习期待就其作用来说就是学习诱因 3.学习动机的种类: 社会意义:低级动机(个人、利己主义) 高尚动机(利他主义) 与学习活动的关系:近景的直接性动机(兴趣、爱好、求知欲) 远景的间接性动机(个人前途,父母期望)动力来源:内部动机(个体需要引起) 外部动机(由外部诱因引起) 4.学习动机理论 强化理论:外部强化自我强化 需要层次理论:美国马斯洛五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列) 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 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创造的需要(最高级的需要)成就动机理论:代表人:阿特金森 力求成功的动机避免失败的动机 成败归因理论:美国维纳三维度六因素 6因素:能力高低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好坏身心状态外界环境3维度:稳定性可控性内在性 自我效能感理论:美国班杜拉 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构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 行为的结果因素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 A.直接强化:外部因素(惩罚奖励) B.替代性强化:通过一定的榜样 C.自我强化:自我评价自我监督 5.学习动机的激发: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考试梳理

国际经济学知识点考试版梳理

————————————————————————————————作者:————————————————————————————————日期:

国际经济学(第三版)知识点梳理 【考试版】整理者:李登卫

第一章 一.名词解释 国际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世界范围内的最优分配以及在此过程中发生的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二.问答题 1.国际经济学的特点: ○1国际经济学研究以独立国家或行政区域为单位的跨国界的资源分配 ○2国际经济学不同于区域经济学 ○3国际经济学理论实施的选择带有明显的民族性 ○4国际经济交易是经过不同货币媒介的折算后进行的 ○5国际经济学建立在徽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基础之上 ○6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的世界经济概论 2.学习国际经济学的意义 ○1掌握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运行的一般理论和政策 ○2有助于把握国际经济现象 ○3有助于理解国外企业和国家制定的经营战略和对外经济政策 ○4为我国经济的改革开放服务 第二章 一.名词解释 1.国际贸易:指不同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 2.商品的名义价格和相对价格:名义价格以某些货币表示的,未经过通货膨胀的调整的价格;相对价格是商品之间价格关系的动态反映,专指两种或多种商品之间由供给与需求作用所形成的价格比例关系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为生产一单位某一产品所必须放弃的其他产品的生产数量 4.要素禀赋:指一国拥有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 5.要素密集度:是指在生产一定产量的某种产品时,两种生产要素投入的比例 二.问答题 1.国际贸易要回答的三个基本问题是什么? ○1国际贸易的原因 ○2国际贸易的结构 ○3国际贸易的利益分配 2.简述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 答:绝对优势理论又称绝对成本说,所谓绝对成本,是指某两个国家之间生产某种产品的劳动成本的绝对差异,即一个国家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个国家。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主要阐明了如下内容: ○1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国民财富 ○2分工的原则是成本的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 ○3国际分工是各种形式分工中的最高阶段,在国际分工基础上开展国际贸易对各国都会产生良好的效果 ○4国际分工的基础是有利的自然禀赋或后天的有利条件 3.简述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 答: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差别。

2016组织行为学作业答案

组织行为学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谈话法属于组织行为学的哪种研究方法(调查法)。 2.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层次有(个体;群体;组织;环境) 3.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50—60年代) 4.将人视为自私自利、好逸恶劳的是哪一种假设(经济人) 5.下面哪些是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内容(激励;人际关系和沟通;团队建设;组织变革与冲突;组织学 习与发展) 6.下面哪个是组织行为学古典理论时代的代表人物?(马科斯·韦伯) 7.在霍桑实验的基础上,梅约提出了与以往不同的人性假设,即(社会人假设)。 8.组织行为学研究的意义和作用有哪些?(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群体的 凝聚力;增强领导的有效性;提高管理者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的水平;增强组织活力,提高绩效) 9.以下不属于组织行为学所使用的调查方法的是(面谈法) 10.下面哪种组织行为学的具体研究方法经常用于推测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 11.以应用广度不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可以分为(理论性研究;应用性研究;工作性研究) 12.组织行为学的理论基础有(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学) 13.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包括(调查法;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 14.在决策的众多模型中,完全的理性模型有(经济理性模型),完全的非理性模型有(社会模型)。 15.下列哪项不是明茨伯格所提出的决策过程阶段?(计划阶段) 16.通过社会知觉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觉属 (晕轮效应)。 17.知觉的特性有哪些?(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18.正强化(增加行为频率),负强化(降低行为频率)。 19.社会知觉偏差主要表现有(投射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近因效应;刻板印象)。 20.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21.根据凯利的归因理论,如果一名员工今天上班迟到,但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说明其行为(一贯 性低),而且今天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说明其行为(一致性高)。 22.根据格式塔心理学家的研究,下列哪项不是知觉组织的原则?(因果律) 23.在归因理论中,努力属于(内部、不稳定、可控)类的因素。 24.人们在知觉事物时,会根据对象的特征进行组织整合,下列不属于其中规律的是(对比律) 25.决策的特点有哪些?(关键性;选择性;创新性;层次性;目标性) 26.社会知觉包括(自我知觉;人际知觉) 27.卡尼曼判断经验与偏差模型提出的启发法有哪些?(代表性启发;可用性启发;锚定和调整启发) 28.通过社会知觉获得知觉对象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其扩大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这种知 觉效应属于(晕轮效应) 29.把性格划分为外倾型与内倾型,是依据下列哪类划分标准(按心理活动的某种倾向性)。 30.气质类型中多血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 31.气质类型中粘液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缓慢稳定)。 32.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能力)。 33.在造成性格差异的因素中,(遗传)以间接的方式影响性格的形成,(环境)对性格起塑造作用。 34.斯腾伯格三元智力理论不包括(智力因素亚理)。 35.荣格将内--外向两种心理倾向结合心理活动的四种功能,即(直觉;感情;思维;感觉),把人格分 成了8种类型 36.巴甫洛夫按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对气质的分类中,安静型(与体液说的粘液质相对)。 37.根据卡特尔的特质理论,能力特质包括(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38.下面哪些测验(量表)是智力测验?(瑞文测验;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韦克斯勒智力量表) 39.下面哪些不属于大五因素模型中的特征(精神质)。 40.希波克拉底划分的气质类型有(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 41.智力的基本因素包括(记忆力;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 42.PASS理论将智力视作过程,包括(注意;计划;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 43.心理学家们认为,(性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44.气质的体液说将气质划分为(粘液质;多血质;抑郁质;胆汁质)。 45.气质类型中多血质的主要行为特征是(精力充沛)。 46.测量出4种气质类型的测量气质的量表是(气质类型调查表)。

档案学理论基础-测试

试卷提交时间:2015-04-01 14:08:48.647 试卷得分:91.0 1、题型:判断题分值:1 我国档案事业管理不使用计划方法。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2、题型:判断题分值:1 全宗是一个独立的机关、组织或人物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有机整体。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3、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工作是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本目的是确保档案的完整与安全。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4、题型:判断题分值:1 清代是我国地方志的全盛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著名学者,他们亲自开展修志实践,对方志学的理论进行研究和探讨,创立了系统的方志学理论。学者章学诚在这方面的成就最大,他提出了“六经皆史”的观点。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5、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一般表现为一次文献,图书一般表现为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6、题型:判断题分值:1 档案工作的效益是社会对档案工作的投入和档案部门对社会档案信息需求的有效满足程度两者之间的比较关系。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7、题型:判断题分值:1 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校档案管理专科的创办使我国近代档案学开始接受西方档案学影响,对促进我国档案学研究起了积极作用。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8、题型:判断题分值:1 宋代开创了架阁库制度,规定各级国家机关设置架阁库作为保管现行档案的专职机构。 正确 错误 答案正确 9、题型:判断题分值:1 1959年1月7日,中央发出了《关于统一管理党、政档案工作的通知》,指出党和政府、军队、群众团体以及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须以党的方针政策为纲加以整理。因此,有必要把党政档案统一管理。 正确

组织行为学理论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及其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与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 组织的涵义:组织就是一群人数集合,为了完成共同的使命与目标,组织成员按照一定的方式相互合作结成有机整体,从而形成单独的个人力量简单加总所不能比拟的整体力量,通过专业分工与协调来实现目标。 组织与环境:任何组织的生存与发展都依赖于特定的客观物质基础与社会条件,存在于组织之外并对组织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外部事物与现象就构成通常所说的组织环境。 组织与管理:所谓管理,就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激励、领导与控制,以达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管理工作就是独立进行的、有别于作业工作又为作业工作提供服务的活动,就是保证组织正常运行、发展以实现组织目标的手段。 组织行为学的目标: ?预测。无论就是在组织内部还就是在组织外部,预测她人行为就是我们日常生活的一个基本要求。 ?解释。组织行为学就是解释组织中所发生的事情。 ?控制。对组织中发生的行为进行控制。 ?分析与行动(引导)。依靠适当的分析,管理者才能有效地采取行动,控制有关行为,处理所出现的问题。 组织就是人生价值实现的地方 人的各种活动,包括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社会活动、企业活动、生产活动、营销活动等等,都会以组织的形式出现。人离开了组织,就如鱼离开了水;没有人的组织也不成其为组织。 ?组织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 ?组织目标的实现靠组织成员的努力。 ?组织为个人价值的实现提供了舞台。 ?组织与个人的有机结合才能使双方互惠互利。 个性:称为人格,就是指个体在对人对己以及环境事务的适应中所显示出的异于她人的稳定与持久的心理特征。个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了解一个人的个性,不仅可以掌握其目前的行为,而且可以根据其个性,预见其未来的行为。 知觉:就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价值观:就是一个人对周围事物的就是非、善恶与重要性的评价,就是个人对某种特定的行为方式或存在状态的一种持久信念。 个性的特征 差异性。由于个体的遗传因素、学习历史、所受教育、成长经历与所处环境不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心理活动规律与个性倾向,具有独特的精神面貌。 倾向性。人在客观世界的作用下表现出对事物不同的态度、体验与特定的行为模式,体现为个人的需要、信念与理想、世界观倾向的不同以及由此产生的能力、气质、性格等方面的不同,它对人的心理活动有很大影响。 稳定性。个性就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 成的,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成为判定 一个人心理特点与行为倾向的依据。 整体性。个性就是所有心理特征的有机结合, 在一个具体的人身上,不存在彼此孤立的、互不 联系的个性特征。 社会性。人的个性就是社会化的产物,就是 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经过社会实践与教育训练 逐步形成的,就是社会关系的体现。当然,这并不 排斥个性的先天遗传因素。但个性主要就是后天 形成的,它就是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 气质:就是个体心理特征之一,就是人典型的、 稳定的心理特点,就是天生的。主要表现为人在 心理活动与行为方面的动力特征。 气质对行为的影响:在组织管理活动中,了解 与识别员工之间的气质差异,利用与扩大各个人 气质特征积极的一面,抑制与减少其消极的一面, 对管理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调动人的积极性,合理 用人。 ?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合理调整组织结构,增 强团体战斗力。 ?根据人的气质特征来做好思想工作。 性格:就是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习惯性的行为 方式中所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征。简单 地说,性格就是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的 行为方式。 (1)性格就是个体对社会环境较稳定的态度与 行为方式 (2)性格就是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 (3)性格就是个体的本质属性 能力:反映了个体在某一工作中完成任务的可 能性,就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 的个性心理特征。 态度:就是关于喜欢或不喜欢的客观事物、人 与事的评价性陈述。它反映了一个人就是如何感 受某些事物的,就是行为的决定因素。 工作投入:指心理上对工作的认同,并将工作 绩效视为一个人价值观的反映。 感觉:感觉就是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客 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知觉:知觉就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 物的整体属性或各个部分在人脑中的反映。 价值观:代表了一系列基本的信念:从个人或 社会的角度来说,某种具体的行为类型或存在状 态比之于相反的行为类型或状态更可取。它反映 了人们在观念上对于正确与错误、重要与不重 要、好与坏的评价与判断。 价值观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从组织行为学的观点来考虑价值观影响当前 及将来员工的行为价值观及其变化有助于塑造 组织的未来。价值观的影响表现在: ?对其她个人及群体的瞧法,从而影响到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 ?个人对决策与问题解决方法的选择; ?对个人所面临的形势与问题的瞧法; ?关于道德行为的标准的确定; ?个人接受或抵制组织目标与组织压力的程 度; ?对个人及组织的成功与成就的瞧法; ?对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的选择; ?用于管理与控制组织中人力资源的手段的 选择。 激励:包括奖励与惩罚。奖励就是社会对人们 的良好行为或取得的突出成绩,作出的卓越贡献 给予积极肯定,以促使人们将这种行为保持与增 强,加快人的自我发展、完善,为社会创造更大更 好的效益;惩罚则就是社会对人们的不良或不正 确行为给予否定,以促使人们的行为变异,增强反 应强度与内驱力,警诫她人,以规范人们的行为, 激励实际上体现在奖励与惩罚两个方面。 行为。行为就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 需要。需要(Need)就是指客观的刺激作用于 人们的大脑所引起的个体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动机。动机(motivation)的原意就是引起动 作。动机就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但需要并不 必然产生动机 工作满意度(Job satisfaction)就是组织行为研 究中员工态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员工对工 作中各种因素所持有的积极或消极情感的程度。 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其实就是对工作各个不同维 度的满意程度。其研究意义在于: ?工作满意度就是衡量企业激励机制就是否 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工作满意度就是员工的一种态度,对员工的 行为有直接影响。 ?工作满意度就是生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类的需要按其重要 性与产生次序分为五个层次,既生理需要、安全 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群体(group)就是指为了实现某个特定的目标, 由两个或更多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赖 的个体组成的人群集合体。组织、群体与个体就 是不可侵害的整体。群体介于组织与个人之间。 群体就是指具有以下特征的一群人: ?有共同的行为能力。 ?由持续的主动关系。 ?有一致的群体意义。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团队就是由一群不同背景、不同技能、不同 知识的人所组成的一种特殊类型的群体,团队成 员在技能、经验与知识上具有互补性。 团队的特征可以概括为: ?有为全体团队成员所认可的共同目标,每一 个人都愿意为实现这个目标努力奋斗 ?团队成员在知识、技能、经验等方面具有互 补性,在工作中能积极协调,充分沟通 ?团队成员在动机、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上具 有高度的一致性 ?团队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果大于个体成员绩 效的总与 沟通:指人与人之间传达思想与交流情报、信 息的过程。 冲突:就是不同主体或主体的不同取向因对特 定客体处置方式的分歧而产生的行为、心理的

[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习的主要理论)模拟试卷6.doc

[考研类试卷]教育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学习的主要理论)模拟试 卷6 一、简答题 1 简述认知学徒制。 2 简述情景性教学。 3 简述抛锚式教学。 4 简述支架式教学。 5 简要说明马斯洛的内在学习论。 6 简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7 简述罗杰斯的知情统一的教学目标观。 8 简要概述罗杰斯的有意义学习的含义。 二、论述题 9 试述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 10 论述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应用。 11 试述行为矫正技术的基本程序。 12 儿童观察教师写在黑板上的生字,随后就能够模仿把这些字写在练习本上。当教师按照笔顺一笔一画地写生字时,儿童如果能聚精会神地观察,他便能在认知上模仿教师的书写经验,在头脑中把它记录下来,他甚至能在放学后几个小时,仍然依样写出生字。 (1)这个案例体现了谁的学习理论? (2)这个理论的内容是什么?

(3)观察学习具有直接学习不可比拟的优势,怎样理解? 13 某小学三(1)班李老师发现班上有几个同学作业总是潦草脏乱。为了帮助这些学生,李老师专门雕刻了2枚印章和一些好孩子的小卡通画奖品,每当这几个同学,一次作业工整干净,她就在练习本上加盖一个小红花印章,连续得到3次小红花就加盖一个“一级棒”的大印章,连续得到2次“一级棒”就奖励一个好孩子的小卡通画,连续获得3张好孩的卡通画就把该学生的作业放在光荣榜上展览。试结合斯金纳的儿童行为强化控制理论进行分析。 14 阐述并分析桑代克的学习律。 15 分析比较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和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理论。 16 结合实际,谈谈认知学习理论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价值。 17 分析论述托尔慢的符号学习理论。 18 分析说明布鲁纳的认知表征理论。 19 分析论述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20 如何评估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21 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及其对现代教学的影响。 22 分析认知结构理论对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的阐释。 23 通过分析影响学习论流派的各种哲学观点的合理成分与不足之处,论述不能以建构主义观作为我国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唯一哲学基础的理由。 24 试析建构主义时学习的基本解释。 25 述评激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6 分析阐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对教育的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