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顾绣 女中神针

上海顾绣 女中神针
上海顾绣 女中神针

上海顾绣女中神针

Gu Embroidery originates at Gu Family, owner of Shanghai Luxiang Garden in late Ming Dynasty. Gu Embroidery absorbed the various embroidering skills and created its unique techniques. The designs of Gu embroidery are mainly landscape, figures, feathers and flowers .It was treasured by people and called Gu Embroidery. The silk embroidery of the Gu family style was created earlier than the other four famous embroidery styles--- the Su(Suzhou), Xiang(Hunan), Yue(Guangzhou), and Shu(Sichuan), which were greatly influenced by Gu Embroidery.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masterpieces of Gu Embroidery

displayed on the exhibition of selected Gu Embroidery collections. The exhibition held by Shanghai Museum called “Fancy Art of Shanghai Selected Works of the Gu’s Embroidery”. This article shows the appreciating points of the masterpieces and serves as a helpful guide to the exhibition.

顾绣是诞生在上海而享誉全国的艺术奇葩,得名于晚明的上海露香园顾氏家族。作为纯欣赏性的画绣,顾绣对形成于清代的四大名绣影响深远。但长期以来因其存世作品稀少而鲜为人知,更不曾举行过专题展览。时值顾绣工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之际,上海博物馆邀请故宫博物院、辽宁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院、南通博物苑、苏州博物馆等单位,近日在上海博物馆举办《海上锦绣――顾绣珍品特展》,力

图对现存的顾绣精品作一次全面展示。

顾绣为中国刺绣的一项。刺绣又称“绣花”或“女红”,是用丝线、绒线、棉线、金银线、头发等,在绸缎、布帛等纺织品上穿针引线绣成花纹、图像或文字。刺绣的出现从文献记载上可追溯到尧舜时期。1974年在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室的淤泥中出土了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锁绣残痕,显示了中国刺绣的早期成就。宋代,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和皇室对织绣的重视,出现了画与绣结合的画绣,刺绣于是分为纯欣赏性的画绣和实用性刺绣两大类,至此,中国的刺绣突破了实用范围,逐渐走上独立发展之路。明代刺绣技术精良,从业者多而分布地区广,发展出不同的流派。宫廷有“绣作”,地方上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分别以顾绣和鲁

绣为代表,绣制纯欣赏用的刺绣书画,以卷、轴、册为装裱样式,供同好者观赏。顾绣为明代南方刺绣之翘楚,得名于上海顾氏家族。顾绣形成于明代万历年间,由上海顾名世家族中的女眷首创,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纯艺术性的闺阁绣。顾名世字莘夫,号龙海,嘉靖三十八年进士,官尚宝司丞。晚年曾在上海县城西北隅,现今黄浦区露香园路地区修筑一处江南园林,据乾隆《上海县志》说,在筑园时“穿池得石,有‘露香池’字,为赵文敏迹,遂名”。在这个精致的园林里,顾氏家族以书画诗词交友,结识了许多当时江南有名的达官显贵和文人墨客。顾氏女眷也参与其间,她们用自己擅长的刺绣技艺,临摹并重新诠释宋元名画的意境,与同好共赏。顾氏女眷中较早从事画绣的,是顾名世长子顾汇海之妾缪氏。顾绣名手中,造诣最高,最具代表性的,是略迟于缪氏的顾名世次孙顾寿潜之

妻韩希孟(又名韩媛)。顾名世次孙媳韩希孟善画,在针法与色彩运用上独具巧思,显著提高了这种绣法的艺术品格,顾绣由此又称"画绣"。顾绣在明清时期曾风靡全国,大有"无绣下姓顾"的势头,"顾绣"之专称代替刺绣之通名,以后发展起来的苏绣、湘绣、蜀绣等,都曾得益于顾绣的技法。

顾绣作品绝大部分均有绣印,其传世真迹很少,据不完全统计,全部传世品不足200件,多为故宫、辽宁省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和南京博物院等单位收藏。

本次展览就是以上海博物馆从未发表过的藏品为主,借展文物也均为绝少展示的珍品。很多展品都是国家一级文物,其余也属代表性作品,基本囊括了我国内地顾绣收藏的精华。展览共集中了顾绣精品50

余件/套,分摹绣名迹、神仙释道、花卉翎毛、人物故

事四个部分展出。摹绣古今名人书画是顾绣的一大特色,也是其精华所在。展品以册页为主,其中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顾韩希孟绣宋元名迹册》,每开对页均有董其昌题赞,为顾绣的第一名作。此件作品是韩希孟以宋元名迹为稿本绣制而成,所绣物象以追求画绣的神韵为目标,运用不同针法使人物、山水、花鸟均能达到静中有动、动态传神、神韵逼真。其绣工精细,用色淡雅,真实地再现了原绘画的风貌,难怪董其昌也要惊叹“技至此乎”。辽宁省博物馆的《顾绣花鸟人物册》,其中四开对页有清顺治庚寅(1650年)刘正宗为贾胶侯题咏;上海博物馆收藏的《顾绣竹石人物花鸟合册》,针脚匀密,劈丝细过毫发,色彩恬淡雅致,首开有“缪氏瑞云”绣款,是早期顾绣的精品。南通博物苑提供的《顾绣董书昼锦堂记屏》一堂十二屏,是展览中唯一表现书法艺术的绣品,尺幅巨大,高达239

厘米,字字清晰,针针细密。佛教题材是顾绣的又一主题,其中既有非情节性的佛陀、菩萨、罗汉、高僧等人物,也有情节性的佛传故事、佛本生故事、经变故事等内容。顾绣的早期作品据记载以绣佛为多。本次展出的上海博物馆藏《顾绣十六应真图册》,以丁云鹏的绘作为蓝本,共18开,采用白描的形式用极细的黑、灰、白色丝线绣成,十分精致。辽宁省博物馆提供的《顾绣弥勒佛像》,针法精细,别具特色,并有董其昌题赞,为人们全面认识和研究顾绣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顾绣还善于从大自然中汲取营养,国人喜闻乐见的祥花、吉草、瑞兽、仙禽尤为多见,作品以象征与谐音的方式来表达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企盼,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符合“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传统理念。这个部分是展览中展品数量最多的一个部分。其中有两套册页为韩希孟所绣。一为上海博物馆收藏

的《花卉虫鱼册》;另一套为辽宁省博物馆收藏的《花鸟册》,对页洒金笺上有郭?碧庥健D暇┎┪镌禾峁┑摹豆诵寤?卉翎毛走兽册》,则代表了韩希孟之后顾绣所达到的艺术水平,对研究顾绣的历史传承十分重要。释道仙佛之外,历史故事、典故传说和风俗场景等题材同样是顾绣人物类绣画的主要内容。顾绣以其独特的绣画艺术对之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演绎。如上海博物馆藏《顾绣东山图卷》以“东山报捷”故事为题材。此卷以画为主,仅在轮廓和一些重点部位加绣。卷后有董其昌题跋,据其日期,可知其为迄今所知传世顾绣中纪年最早的作品。辽宁省博物馆藏《顾氏七襄楼发绣人物轴》,作品用劈成细丝的头发绣制,非常难得。除此之外,这部分还有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提供的18件条屏或立轴,尺幅阔大,画绣相合,充分体现了清代顾绣的时代特色。

为更好地诠释作品的艺术内涵,上海博物馆还从馆藏书画中精选了在时代、题材和风格等方面与顾绣有所关联的作品作为辅助陈列。为了让观众更好地欣赏展品的细部和了解针法,特地配备了局部高倍放大的灯箱图片,将顾绣的典型针法和技法用实物图像与电脑绘制的示意图象对照的方法加以展示,相信会对刺绣艺术的爱好者有所帮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