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华传教士翻译史钩沉_中国译学大辞典_的考察_兼论辞典相关条目的完善

来华传教士翻译史钩沉_中国译学大辞典_的考察_兼论辞典相关条目的完善
来华传教士翻译史钩沉_中国译学大辞典_的考察_兼论辞典相关条目的完善

来华传教士翻译史钩沉:

《中国译学大辞典》的考察*

———兼论辞典相关条目的完善

尹延安

摘要《中国译学大辞典》相关条目勾勒出来华传教士翻译史图景,描述了这一特殊主体的翻译活动对中国社会和语言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揭示出他们在中国翻译史上所呈现的主体复杂性、译事阶段性、译介传媒多层面和外汉翻译双向性等特点。在辞典条目分析基础上,文章最后对传教士翻译活动的代表人物、术语翻译、《圣经》汉译、早期翻译教学等条目提出了修改完善建议。

关键词中国译学大辞典传教士翻译史翻译特点条目完善

方梦之主编的《中国译学大辞典》(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以下简称《译学辞典》)是迄今为止我国首部“中外古今并蓄、流源支脉兼容”的译学术语辞典,不仅汇集了译论的各种流派和观点,还勾勒出中西翻译史的轮廓和翻译学科的发展要点。辞典相关条目充分关注了来华传教士这一群特殊译者,揭示出他们在中国翻译史,尤其是晚清翻译史上的地位。

一、《中国译学大辞典》对来华传教士翻译史的书写

1.辞典中传教士翻译条目分析

《译学辞典》中,涉及来华传教士翻译活动的条目主要分布在“分类词目”第25项“翻译史”、第26项“国外人物”,附录一“中国翻译要事年表”之中。从数量上看,传教士翻译活动在相关条目中所占比例颇重,这从一个侧面体现出他们在翻译史上的地位。“翻译史”条目共124条,其中直接涉及来华传教士翻译活动的就有24条,占19.4%;“国外人物”条目共51条,关于来华传教士的有13条,占25.5%。“中国翻译要事年表”中涉及传教士翻译活动的条目有95条之多,占明清期间翻译活动总条目(130条)的73.1%。此外,“国内人物”中徐光启等12人与传教士进行过翻译合作,他们成为“西译中述”这一翻译方式的直接演绎者。

*本文为201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传教士翻译场域中的汉语变迁及影响(1807—1911)”(项目编号:12YJC740132)资助成果之一;浙江农林大学青年教师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09RC09)。

2.从条目内容看传教士翻译特点

《译学辞典》中所涉及的传教士翻译活动肇始于唐朝景教,元朝时也里可温教也有短暂传播,

明末清初耶稣会士基于“学术传教”策略而蓬勃开展的西学科技翻译持续了近200年,后因“礼仪之争”在18世纪初到19世纪初陷入停滞,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而步入新的阶段,翻译活动范围大大扩展。整体来看,传教士翻译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1)译者主体复杂性。就译者身份而言,后来有不少人兼传教士与汉学家于一身,我们大体可以将这些来华传教士分为三类。一是通过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学产生影响的开创者,如马礼逊的英汉双语词典编撰;二是将中国经典译介到西方的文化使者,如理雅各的四书五经英译;三是希冀通过翻译影响中国社会的变革者和观察者,如傅兰雅的西方科技作品汉译。(方梦之2011:371—374)

而不同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体意识更是千差万别。首先,抱着“宣扬上帝”共

同理想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分属不同差会(如早期的耶稣会,

19世纪的伦敦会、长老会等),存在不同的宗教利益,加之所处的生存环境和自身的知识水平不同,决定了他们各自翻译

选择和翻译策略的差异性,

从而使得来华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在体现阶段性的同时凸显复杂性。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活动和晚清的西学翻译在翻译目的、

翻译策略上由于时代、赞助人、

传播媒介的不同就存在较大差别,而因God 翻译所产生的“译名之争”(Term Question )和《圣经》译本的不统一性更是明证。(方梦之2011:339)其次,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与中国

的最高统治者皇帝有着密切联系,

直接参与“明末历局”的科技翻译(方梦之2011:345),清初又能教授皇帝西学知识,其翻译活动应该说具有很强的官方性质,其译介活动是传教的迂回手段。而19世纪来华的传教士虽也在洋务派的官方翻译机构任职,但其翻译和

教学具有社会实用性,

译介作品既有书籍,亦有词典、教科书和期刊中的文章,权宜性的翻译手段变成了经常性的目标,

译介内容中世俗性作品上升到主要地位。(方梦之2011:353—354)

(2)译事阶段性突出。相较于唐代景教和元代也里可温教的翻译,明末清初和19世纪传教士的译介活动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明末清初来华的耶稣会士利玛窦、艾儒

略、

汤若望等人基于耶儒合流的“学术传教”策略,为赢得在华传教地位,在加强汉语学习的同时,利用西方的制造和科技方面(主要是天文历算、数学、地理、力学方面)的知识来博得中国士子之心,并成功走进皇城,主持历局,修订历法。(方梦之2011:344)士大

夫中的开明之士也基于对西方科技的好感而与之合作翻译,

《几何原本》(前六卷)、《同文指算》、《坤舆图说》等120种科技文献被译介入华,极大地开阔了国人视野。(方梦之2011:345)由于当时天主教内不允许私自翻译《圣经》,来华传教士只能对天主教义进行

一定程度的译述,

也就只能出版《天主实义》、《交友论》等阐述性的教义译文。但此类宣传宗教的小册子具有文学翻译的性质,比如第一首汉译英诗就可看作是“文学翻译”之始。(方梦之2011:345)

因“礼仪之争”而中断近百年的中西交流随着伦敦会士马礼逊在1807年进入广州而渐露曙光。此时教会内部也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来华教士多是基督教新教教士,他们的译介

5

5来华传教士翻译史钩沉:《中国译学大辞典》的考察

65辞书研究2012年第4期

活动以鸦片战争为界,前后两个时期的活动大不相同。19世纪初期来华传教士的目的是学好中文,尽可能将《圣经》翻译成中文,传播福音。比如,马礼逊在华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进行《华英字典》的编撰,并积极进行《圣经》的汉译。(方梦之2011:371)但鸦片战争之前的传教士在华活动仍然是受限的,他们必须依靠马六甲、新加坡等南洋中转站来进行宣教活动。比如马士曼、马礼逊和米怜等译为汉语的《圣经》就不得不在印度、马六甲出版后再运到中国散发。(方梦之2011:573)而此时的清政府仍处于天朝帝国的醉梦中,对世界格局知之甚少。而林则徐、魏源等人“睁眼看世界”,对传教士通过报纸(如《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和出版机构(如英华书院)所译介的史地、天文以及少量经济方面的著述非常重视,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四洲志》、《海国图志》等在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方梦之2011:380)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已是江河日下,西方传教士通过不平等条约的保护进入中国各地,香港、广州、宁波、上海成为教会聚集地,北京作为政权核心地带亦是教士聚集区。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这一时期的译介活动是“西学东渐”的翻译高潮时期,并带动了国人自主的翻译活动。(方梦之2011:353—354)这一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两次鸦片战争期间(1840—1860)。除了以往的宗教性著译以外,数学(伟烈亚力译)、格致学和医学(合信译)等方面的译著增加(方梦之2011:372—373)。同时,墨海书馆和《六合丛谈》(方梦之2011:348)两个传播媒介的创立使得译介活动大大增强。二是洋务运动时期(1861—1894)。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人有了真正的危机感,以“富国强兵”为口号的洋务运动应运而生。以傅兰雅为代表的传教士在洋务派主办的翻译机构(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福建船政学堂、江南制造局翻译馆)里发挥着主要作用,翻译了大量应用技术、法律、外交方面的书籍,并从事翻译人才培养工作,而他们新创办的《中西闻见录》、《万国公报》、《格致汇编》和益智书会、广学会等中文报刊和知识传播团体大大扩展了西学译介领域。(方梦之2011:349—350,357)三是维新时期(1895—1900)。随着甲午海战的失败,中国国内变革维新呼声愈高,传教士也意识到西方科技对中国也只是治标之策,于是借助广学会和《万国公报》,对西方政治制度和文化方面的译介大大增加。但随着中国人自主翻译人才的兴起,以传教士为主的翻译时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3)译介传媒多层面。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和提高,以及传教手段的不断丰富,19世纪来华传教士译介作品的传播已突破了明末清初的口耳相传、小册子、官方刊刻等传播范围有限的传播形式,发展为印刷厂的大规模印制,通过双语词典编撰、多种中英文报刊售卖、赠送,以及翻译机构或宗教机构(如教堂、医院、教会学校)的教学、布道活动进行广泛传播。

(4)外汉翻译双向性。来华传教士不仅将西方的《圣经》和科技、社会文化知识译介到中国,同时为了传教的需要,也将中国的儒家学说和传统文化翻译成不同文字,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在西方世界的传播。《诗经》从16世纪开始就被翻译为法文、拉丁文、德文、俄文、英文(方梦之2011:346),理雅各的五大卷《中国经典》英译(尤其是注释)更是无人能及(方梦之2011:372)。

3.从条目内容看传教士翻译对汉语言文化的影响

传教士与其中国合作者译介的宗教或世俗知识,以书籍(教科书)、报章杂志、字典等形

式在中华大地流播,

同时他们对中华文化的介绍又引起西方的“中国热”,这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不能不说是相当厚重的一页。从某种意义上说,

19世纪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史就是一部翻译史。目前对晚清翻译,尤其是20世纪初以来中国人的翻译活动对中国近现代

思想文化史的研究广泛而又深入,

但对传教士的翻译活动,尤其是对鸦片战争前后至戊戌变法前后传教士的译介活动研究明显不足。

传教士翻译活动对中国社会而言,其影响是全面而又深远的。从社会文化角度而言,其影响有三方面。一是广见闻。史地著作的大量译介、报刊中各国近事的报道等打破了中

国人的优越感;而大量西方“奇异技巧”的引介更是让上至皇亲国戚、士禄大夫,下至黎民百

姓大开眼界。二是启民智。经历了明末清初的科学翻译和晚清

“西学东渐”两次翻译大潮,历算、天文、格致、化学、医学、法学、经济学等西方科学技术和文化思潮被译介进来,对中国

社会改革思潮起到了明显的推进作用。(方梦之2011:345,

353)三是育人才。传教士一方面在同文馆和上海广方言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等洋务机构任外文教习和译员,将专业与

翻译训练相结合来培养翻译人才;另一方面在教会学校中积极招募学生,

利用益智书会等传教机构进行教科书编撰(方梦之2011:349),

这些活动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翻译人才的培养。

从语言层面来说,传教士为传播西学而在翻译中创制新术语是一大重要贡献,作为语

言大家的严复尚感叹

“一名之立,旬月踌躇”,其难处对身处异邦异文化中的传教士不言而喻,更何况是不同学科的新名词创制。利玛窦、傅兰雅等不同时期的翻译者都对译名之难发表过自己的看法。通过对这些新词语的确立与流传的考察,我们可以看出传教士在新思

想、

新概念和新文化形成过程中所进行的复杂的译介探索。(何绍斌2008:217)以往很多学者认为晚清中日文化互动中的日语借词是近代汉语新词的主要来源,

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日语从传教士编撰的英汉双语词典中借用了英语的汉字译法(陈力卫1994:281),诸

如后缀

“学”所构成的双音节词等均应归功于传教士(马西尼1997:110)。刘禾(2002:374—387)基于前人研究,列举了182条传教士引进的西方新词译语。这些新词语的翻译

也引起国人自身对翻译问题的深思,

章士钊、胡以鲁关于译名的论述较为深到,而由此引出的译名论争也在中国译学建设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方梦之2011:361)马礼逊、麦都思等传教士外汉双(多)语词典的编撰也对新词语的规范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而晚期《翻

译手册》

等专科词典的汇编对科技新名词的统一影响深远。(方梦之2011:575)此外,明末清初金尼阁编撰的《西儒耳目资》(方梦之2011:572)、传教士翻译的《圣经》方言译本,尤

其是用拉丁字母拼写的译本对当时中国各地语言面貌的描写,是汉语音韵学研究必不可少

的资料,

也开启了汉字拉丁化的序幕,具有极高的汉语史料价值。而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所采用的文言、浅文言及官话(白话)等语体形式的流变(方梦之2011:338,339),也反映出他

们的汉语言观及明清时期汉语言自身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经》方言译本和浅文言、

白话译本以及传教士所办的中文报刊中使用的语言在客观上为白话文运动做了铺垫。

就文学层面而言,传教士译介的圣诗(方梦之2011:345)、

《伊索寓言》(方梦之2011:7

5来华传教士翻译史钩沉:《中国译学大辞典》的考察

85辞书研究2012年第4期

573)、荷马及希腊文学(载《六合丛谈》)、小说《天路历程》和《百年一觉》(载《万国公报》)等文学性文本和西方文学的知识性介绍对中国“文学”观念的变革起到了积极作用,传教士翻译中所运用的叙事文体、语言风格、语法结构乃至遣词造句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慢慢渗透到汉语言之中,并为阅读者接受,为梁启超的“三界革命”及后来的新文化运动奠定了群众基础,也是当前研究近代文学语言变革的重要语料。

二、《中国译学大辞典》相关条目的完善

如编者所言,“辞典突出学术性、史料性、检索性和实用性”(方梦之2010:78),这也是该辞典的价值之所在。就传教士翻译而言,辞典通过典型人物、翻译史实、著作等展现了来华传教士的译介活动图景。但在具体条目安排方面,笔者认为以下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1.代表人物与史料选择。辞典对明末清初科技翻译时期人物收录比例过大(13人中占6人),而对近代社会变革产生更大影响的“西学东渐”时期翻译人物的收录明显偏少。根据相关文献资料的初步梳理,建议适当添加如下人物条目:①郭实腊(郭士立)———德国传教士,编撰《英华词典》,汉译《圣经》并发起圣经术语汉译大讨论,主办中文杂志《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深入探讨中国语言等;②麦都思———英国传教士,编撰英汉汉英双语词典,创办中文杂志《各国消息》,翻译和修订《圣经》中译本,将《千字文》和《书经》译为英语;③裨治文———美国传教士,创办和主编《中国丛报》并译介中国文化,主持修订《圣经》中译本,编译《美理哥合省国志略》;④卫三畏———美国传教士,撰《中国总论》并编写英汉词典多部,参与多项不平等条约的翻译工作;⑤林乐知———美国传教士,创办《教会新报》、《万国公报》,在华40多年,著译250多种,其中《文学兴国策》、《中东战纪本末》等影响深远;

⑥丁韪良———美国传教士,京师同文馆总教习,注重对中国语言文学的译介(如中国神话传说、抒情诗),编写《认字新法常字双千》,翻译国际法;⑦花之安———德国传教士,在华20多年,以英、德、汉文著、译作品10多部,代表作为《自西徂东》;⑧李提摩太———英国传教士,广学会后期负责人,天津《时报》主笔,著、译作品20多部,《泰西新史揽要》、《百年一觉》等影响深远。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传教士所办中英文报刊和九大翻译出版机构功不可没。除辞典中所涉及者之外,应增加《东西洋考每月统纪传》、《遐迩贯珍》、《中国丛报》、《中国评论》等中英文报刊以及英华书院、美华书馆、格致汇编社、广州博济医院、天津水师学堂等翻译出版机构条目。

“中国翻译要事年表”中遗漏了一些重要翻译作品,有必要增加。比如,第一部正式刊行的中西文字典《西字奇迹》(1605)、《同文算指》和《圆容较义》(1614)、《奇器图说》(1634)、《泰西人身说概》(1643)、《重学》(1859)、《植物学》(1859)、《化学鉴原》(1871)、《西国近事汇编》(1873—1899)、《微积溯源》(1874)、《三角数理》(1878)、《电学》(1879)、《自西徂东》(1879)、《佐治刍言》(1885)、《百年一觉》(1894)、《泰西新史揽要》(1895)、《中东战纪本末》(1896)等。同时,建议在年表中增加传教士对中国传统文化(如四书五经)及汉语文学著作(如唐诗宋词、元曲杂剧、神话小说)的外译条目,以呈现传教士翻译活

动的整体面貌。

此外,翻译史料中的少数条目本身不具有代表性,建议适当调整。比如《诗经》西译就

不如四书五经翻译重要,以“中国典籍西译”条目概括似更好。而“第一首汉译英诗”虽具

有开拓性意义,但《伊索寓言》等西方文学作品的汉译应更早、更广泛,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也

更大,建议以“早期西方文学汉译”总括之。

2.翻译理论。虽然传教士翻译活动缺少理论构建,但他们对术语翻译的思考与总结仍具有参考价值。从马礼逊开始的外汉词典编撰就涉及西学术语的翻译问题,在表达上经

历了从短语表述到词汇化的过程。傅兰雅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中所总结的名

词翻译和定名“三要事”对传教士新名词创制有着导向作用:沿用中文已有名词、设立新名

(或沿用原有汉字而赋予新义;或按照汉字构字法另创新字;或构造新词)、对新创词要随创

随记以便于编撰外汉专科词典。林乐知在《万国公报》第184册上发表的《新名词之辨惑》

更具有理论性,涉及可译性、新名词创制与日语词借用、翻译方法等方面。(卢明玉2010:56—61)1904年益智会主席狄考文出版的术语词典(Technical Terms )是对传教士百年术语翻译工作的总结。

此外,《圣经》汉译过程中长达三个世纪的“译名之争”

(Term Question )是值得注意的,它不仅涉及神名的诠释与可译性问题,更与《圣经》汉译原则有关。虽然《圣经》汉译原则

具有动态性和个体性,但《国语和合圣经》确立的翻译原则有必要引注:①译文必须为全国

通用的语言;②译文必须简明易懂;③译文语句必须忠于原文,同时又要不失中文的文韵;④原文中的暗喻(或隐喻)应尽可能直接译出,而非意译。(赵维本1993:37)

3.翻译方法。傅兰雅在《江南制造总局翻译西书事略》中说明了“西译中述”这一翻

译西书的办法:“将所欲译者,西人先熟览胸中,而书理已明,则与华士同译。乃以西书之

义,逐句读成华语,华士以笔述之;若有难处,则与华士斟酌何法可明;若华士有不明处,则

讲明之。译后,

华士将稿改正润色,令合于中国文法。”就目前所见,此种翻译方式仅《万国公报》中就有

“???译,???笔述/达意/纪言/述/录/记/作;???口译,???笔述/手录;???译述,

???札记;???译意,???属辞/撰文;???译语,???记文;???译存,???汇志;???命意,???遣词;???著译,???述记;???节译,???详录”等多种形式。中外译者关系及对译本的影响是晚清翻译史绕不开的重要话题。

4.早期翻译教学。在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晚清教育机构中,传教士充任教习一职,有的直接参与教学管理,对翻译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比如丁韪良1870年所制订的京师同文馆五年制和八年制课程中十分注重学生翻译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传教士所创办的教会学校对中国早期翻译人才的培养也具有积极意义,其翻译教学实践对当前翻译专业人才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总之,《中国译学大辞典》对来华传教士的翻译史书写体现了方梦之对翻译学理论建构的

“一体三环”思想(陈飘平2010:75—77),从多层面、广角度描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壮丽画卷。

(下转92页)

9

5来华传教士翻译史钩沉:《中国译学大辞典》的考察

29辞书研究2012年第4期

附论文目录

窦红娟试析校对工作在数字出版中的转变

郭继燕百科全书数据整理工作

过茜燕工具书数字化出版的几点思考

韩知更《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修订工作

蒋丽君数字时代的《不列颠百科全书》

郎序菲物种拉丁学名的书写规范

李西琴在现代生产技术条件下高质量打造专业百科全书

李晓红探索工具书整合出版的意义

李燕现代综合性百科全书的知识系统构成

李智初语文词典里的专科条目与专科词典同类条目的释义差别

刘杭论数字时代百科全书的创新

刘继贤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编纂、出版与运用

刘宁静HNC理论与工具书资源开发

乔赫百科全书出版浅析

孙毕数字化出版中的工具书资源的再度开发与利用

王慧琳Excel软件在百科全书编辑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张建松浅谈综合性百科全书人物条的写法

赵航品牌工具书资源的开发与再利用

赵炎百科名家文库与百科资源再利用

周洪波《辞源》修订的操作模式

朱明秀正当防卫:

从一版的参见条到二版的实条

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檹(上接59页)

参考文献

1.陈力卫.早期英华字典与日本洋学.原道,1994:281.

2.陈飘平.承前启后高瞻远瞩———评《中国译学大辞典》.上海翻译,2010(3):75—77.

3.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编辑出版始末.上海翻译,2010(3):78.

4.方梦之.中国译学大辞典.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

5.何绍斌.越界与想象———晚清新教教士译介史论.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8.

6.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中国,1900—1937).宋伟杰等译.北京:三联书店,2002.

7.卢明玉.译与异———林乐知译述与西学传播.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

8.马西尼.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黄河清译.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9.赵维本.译经溯源———现代五大中文圣经翻译史.香港:中国神学研究院,1993.

(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上海200062)

(浙江农林大学外国语学院临安311300)

(责任编辑王慧敏)

中国工艺美术史

中国工艺美术史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原始玉石的出现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工艺美术品形成。 2、器物的富有形式美感的造型,富有审美情感的装饰,构成原始工艺美术的主要特征。 3、陶器制作的方法有手制成型、轮制成型和模制成型。 4、彩陶是指新时代一种手制,用红、黑、白等色绘有花纹的陶器。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 1、青铜是指用红铜加锡的一种合金,因颜色灰青,故名青铜。 2、制作青铜,必须经过炼矿、制范、熔铸等几个过程。 3、青铜器的优点:①熔点比较低;②硬度可以增高;③由于质地原因,铜液膨胀性加大,可减少气孔,得到清晰花纹。 4、失蜡法:金属铸造的一种方法。用蜡制成铸模,外敷造型材料,成为整体铸型,加热铸模将蜡化去,形成空腔铸范,浇入液态金属,冷却后得到成型铸件。 5、偶方彝是一件青铜酒器,它高60厘米,长8.82厘米,重71公斤,是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 6、装饰纹样的象征阐述:①图腾标记;②神灵崇拜;③驱神辟邪;④装饰作用。 第三章周代的工艺美术 1、《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关于工艺的专门著作,它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类,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成为良”的论点,至今仍为工艺制作额基本法则。 2、战国《考工记》所记周代有“六艺”分为32个工种。 3、西周时期的青铜工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期,继承商代的艺术风格。成康以后形成周代自己的特点。 4、窃曲纹是明代其有标志性的纹饰。 5、周代制作青铜的目的主要是:祭祀祖先的祭器歌颂周王的美德对贵族的赏赐④描述交换、婚嫁、诉讼等事情。 6、六器为:壁、琮、圭、琥、璋、璜。 第四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1、青铜莲鹤方壶产于春秋战国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容器中对于动物形象的模仿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点。 3、春秋战国时的装饰纹样已从西周时期的二方连续发展到了更加复杂的四方连续。 4、曾侯乙墓青铜尊是用失蜡法制作的杰作。 5、铜镜的发展演变,曾出现过几次较兴盛的时期,我们称之为战国镜、汉镜、唐镜和宋镜。 6、战国铜镜的工艺特点是:①薄胎;②垂边;③川字纽;④双层纹。 7、带钩是古代人扣按腰带或随身佩挂小件物品的器具。 第五章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 1、汉代的丝织图案主要有:①云气纹;②动物纹;③花卉纹;④几何纹;⑤文字。 2、中国的棉织物起步较晚,约在东汉时才出现。 3、汉代的漆器多为木胎和夹纻胎,还有少量的竹胎。 4、青铜艺术的颓势已无可逆转,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漆器和陶器的发展大量挤压青铜器的适用空间;其二,社会的进步致使青铜器所象征的礼乐制度步入没落也是致其式微的重要原因。 5、虹管灯:其灯体没有吸烟管道,能将烟气导入灯身,而灯身常贮水,以使得烟气溶入水

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光明讲坛)

晚明社会转型的历史思考 作者:商传《光明日报》( 2015年11月12日11版)演讲人:商传演讲地点:浙江义乌商城讲坛演讲时间:2015年10月 商传,1945年生,河北保定清苑县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从事明史、社会史文化研究。1993年获国务院政府津贴。主要著作有《永乐皇帝》《明代文化史》《走进晚明》及论文《明初商屯质疑》《关于明代民屯的几个问题》《〈明太祖实录〉三修本评价问题》等,参与并主持《中国历史大辞典》(明史卷),《中国通史》(明史卷)等工作,主编《明文化丛书》,并撰写其中《明朝文化概论》。 晚明社会转型最终伴随着明朝的灭亡而结束了,中国从此失去了一次与世界同步发展的机会,给我们留下太多的历史遗憾。回首明朝灭亡的那幕“天崩地裂”的悲剧,究竟谁应该对这一切负责呢?是张居正,还是万历皇帝?或者是东林党与阉党?抑或是那个时代从上至下的每一个人?这才是我们今天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在中国历史上,一个无法改变的规律是改朝换代。每个朝代,长不过三百年,短不过数十年,便都灭亡了。自秦统一中国开始,每一个朝代都有它的建立与灭亡,即“初”与“末”。但是,如果我们进一步去读历史,就会发现,在中国历史上有三个朝代,不仅有“末”,还有一个时段被定义为“晚”,这三个时段即晚唐、晚明和晚清。

“晚”与“末”的不同之处,我认为主要有三点:一是“晚”的时段相对“末”要长些,一般都尚有数十年时间的延续;二是被称为“晚”的时代,虽然出现颓势,但是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却十分繁荣;三是“晚”的时代,一般都具有社会变迁的特点。 被误读的晚明 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晚”的时代中,晚明最具特色。因为晚明发生了中国历史上一次没有外来干预下的自身的社会转型。 今天大多数学者认同晚明时代始于万历时期,此距明亡,尚有大约七十余年,时间虽然不算长,却演绎了中国历史上最多彩的一幕。从传统观点看来,晚明时代是伴随着神宗万历皇帝的荒怠开始的,明朝的种种政治与社会的弊端,尽显现于此时。而且历来有这样一种说法:明亡于万历、天启,而非亡于崇祯。也就是说,明朝自万历时起,其虽未亡,而亡势已定。 万历朝虽然社会矛盾复杂,社会问题繁多,但即谓之为明亡之始,则是只看到表面的现象,是对于晚明历史实质不甚了解的误读,大致可以归纳为如下五个主要原因:1.清朝统治者为说明取代明朝的合理性,刻意夸大明朝的失误。 2.明亡以后,明朝的遗民纷纷找寻明亡的原因,同时对晚明的政治与社会风气多有批评。 3.清及以后的史家,在论及晚明的时候常常会与太祖、太宗时代相比,

中国工艺美术史考试要点过比较全

工艺美术史考点习题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图腾)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装饰。 (磨制石器)和(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主要标志。 人物舞蹈彩陶盆出土于(青海上孙家寨)。 彩陶工艺以(装饰)取胜,而黑陶以(造型)见长。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以(螺旋纹)最出色。 属于马厂型彩陶的有(裸体人像彩陶壶、回形纹罐)。 原始制陶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彩陶)和(黑陶)。 黑陶工艺产生于(龙山)文化中。 简述黑陶的工艺特点。黑、薄、光、纽 轮制的优点:、器形浑圆工整,趋于正圆。、器胎厚薄均匀。、提高了制陶的速度。 黑陶已采用轮制,其工艺特点:黑、薄、光、纽(盖纽)。彩陶以装饰见长,黑陶以造型取胜。(黑陶产生的前提是轮制技术的成熟)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陶器,是原始社会制陶工艺中最出色的品种。它分布地区广,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时间也较早。 半坡型彩陶的鱼形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原始社会彩陶工艺的主要类型及艺术特点。 原始社会彩陶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仰韶文化的彩陶以西安半坡彩陶和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最具有特色,艺术成就也最高。 半坡型彩陶常见的器形有卷唇平底或圆底盆、小口尖底瓶、敛口束腰葫芦瓶、细颈大腹壶以及杯、钵、罐、瓮、甑、釜等。装饰一般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以动物纹为主。 庙底沟型彩陶在造型上的典型器形为: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有折唇和敛口两种。装饰多是单一的黑色或紫黑色成带式连续图案,图案构成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以植物为主。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主要类型有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 马家窑彩陶已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造型多样。装饰纹样以螺旋纹最有特色,点的运用之装饰画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马家窑彩陶中有很大一部分彩陶通体画满花纹,同时又有内彩。 半山型彩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表面磨光,造型更加实用,装饰精巧工整,是彩陶工艺中最精美的一类。 马厂型彩陶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增加了流、盖、提梁和纽,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装饰纹样趋向于简略,具有刚健粗犷的艺术特色。 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工艺美术 代表奴隶社会工艺最高水平的是(青铜)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模范法)法和(失蜡法)法。 商代青铜器以(饕餮纹)作为主要纹饰。 商代,(司母毋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为祭祀母亲而铸造,重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青铜金属在物理化学性能上的优点:、熔点比较低。(容易掌握铸造过程)、硬度可以增高,根据铜和锡的含量比例的不同,能够得到不同硬度的青铜器。、在熔铸时由于铜液膨胀性加大,可以减少气孔,得到清晰的花纹。、加锡可以增加青铜器的光泽度。(商代),有了原始青瓷。 商代青铜器的装饰艺术特点:图案纹样是以单独适合纹样为主,是以饕餮纹为主体,或双夔纹组成的饕餮。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采用对称格式的原因:A、均衡的格式往往产生活泼感,而对称的格式则产生庄严感,可以强烈地烘托出青铜器的肃穆威严;B、与器物的制作和成型有关,青铜器用模块制作花纹,运用左右对称的办法,更能做到工整和准确。商代的装饰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以饕餮纹作为主花,回纹为地花,制作精美层次丰富。 试述商周青铜工艺不同的艺术特点。(10分)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 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先修课程:设计素描、设计色彩、设计概论等 面向对象:本科 开课单位:艺术系 总学时数:36理论学时:30实验学时:6 学分:2 一、课程教学目标及学生能力培养要求 本课程依托大量文献史料和相关图片,将中国工艺美术史按时间和工艺类别加以论述,并介绍每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工艺作品,以及一些有代表性的工艺大师及其作品。其中,中国工艺美术史中介绍陶瓷工艺,丝织工艺的篇幅较多,内容较为系统,旨在培养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史的理解认知能力。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的学习使学生对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美术背景、工艺的发展和成就、艺术风格、艺术作品、工匠大师有全面的了解,并培养学生对优秀工艺作品的鉴赏和批评能力。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学习目标 第1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1概述 1.2石器玉器骨器 1.3制陶工艺 1.4其它工艺 学习目标:了解作为中国工艺美术萌芽期的原始社会工艺特点,以及对后世带来的影响。

第2章夏商西周时期的工艺美术 2.1概述 2.2青铜工艺 2.3玉石工艺 2.4陶瓷工艺 2.5其它工艺 学习目标:了解本时期青铜器、陶器、玉石等工艺类型的风格和艺术特点;掌握该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设计及取得的艺术成就。 第3章春秋战国时期的工艺美术 3.1概述 3.2青铜工艺 3.3漆器工艺 3.4陶瓷工艺 3.5玉石工艺 3.6染织工艺 学习目标:掌握本时期达到顶峰的青铜工艺,尤其是具有典型性的;同时掌握发展迅速的漆器和染织工艺的特点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4章秦汉时期的工艺美术 4.1概述 4.2青铜工艺 4.3陶瓷工艺 4.4玉石工艺 4.5漆器工艺 4.6染织工艺 4.7画像砖画像石工艺 学习目标:对中国此时的工艺美术发展有较为宏观的认识,青铜、漆器、陶瓷砖瓦、纺织服饰、金银玉雕等各个领域中的工艺生产都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与提高。 第5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工艺美术 5.1概述 5.2陶瓷工艺 5.3织绣工艺 5.4金属工艺 5.5漆器工艺

考研必备 中国工艺美术史部分

资料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 工艺美术史考点 原始社会工艺美术: (图腾)是最早的具有实用意义的一种装饰。 (磨制石器)和(陶器)是新石器时代物质文化的主要标志。 人物舞蹈彩陶盆出土于(青海上孙家寨)。 彩陶工艺以(装饰)取胜,而黑陶以(造型)见长。 马家窑彩陶的装饰花纹以(螺旋纹)最出色。 属于马厂型彩陶的有(裸体人像彩陶壶、回形纹罐)。 原始制陶工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彩陶)和(黑陶)。 黑陶工艺产生于(龙山)文化中。 简述黑陶的工艺特点。黑、薄、光、纽 轮制的优点:、器形浑圆工整,趋于正圆。、器胎厚薄均匀。、提高了制陶的速度。黑陶已采用轮制,其工艺特点:黑、薄、光、纽(盖纽)。彩陶以装饰见长,黑陶以造型取胜。(黑陶产生的前提是轮制技术的成熟) 彩陶:是新石器时代中晚期一种绘有黑色、红色装饰花纹的陶器,是原始社会制陶工艺中最出色的品种。它分布地区广,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时间也较早。 半坡型彩陶的鱼形纹,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装饰纹样。 原始社会彩陶工艺的主要类型及艺术特点。 原始社会彩陶以黄河中游仰韶文化的彩陶和黄河上游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最有代表性。仰韶文化的彩陶以西安半坡彩陶和河南陕县庙底沟彩陶最具有特色,艺术成就也最高。 半坡型彩陶常见的器形有卷唇平底或圆底盆、小口尖底瓶、敛口束腰葫芦瓶、细颈大腹壶以及杯、钵、罐、瓮、甑、釜等。装饰一般用直线,并多组成直边三角形,很少运用曲线。以动物纹为主。 庙底沟型彩陶在造型上的典型器形为:大口鼓腹小平底钵,有折唇和敛口两种。装饰多是单一的黑色或紫黑色成带式连续图案,图案构成多用直线和曲线结合,以植物为主。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主要类型有马家窑型、半山型和马厂型。 马家窑彩陶已采用泥条盘筑法制作陶器,造型多样。装饰纹样以螺旋纹最有特色,点的运用之装饰画面产生定点和核心的效果,马家窑彩陶中有很大一部分彩陶通体画满花纹,同时又有内彩。 半山型彩陶质地细腻,呈橙黄色,表面磨光,造型更加实用,装饰精巧工整,是彩陶工艺中最精美的一类。 马厂型彩陶造型上也更加丰富,增加了流、盖、提梁和纽,以提高器物的使用功能。装饰纹样趋向于简略,具有刚健粗犷的艺术特色。 商、西周、春秋时期的工艺美术 代表奴隶社会工艺最高水平的是(青铜)工艺。 青铜器的铸造方法有(模范法)法和(失蜡法)法。 商代青铜器以(饕餮纹)作为主要纹饰。 商代,(司母毋鼎)是我国目前所知最大的一件青铜器。是为祭祀母亲而铸造,重875公斤,高133厘米,横长110厘米,宽78厘米。

中国工艺美术史·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英文名称: 开课院系: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美术系 适用专业:视觉传达艺术设计专业 总学时:32学时撰写人王弥笑 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是美术系基础理论必修课程之一,主要讲授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设计思维和理念,以及相关设计作品和每个时代工艺美术(设计)风格形成的深厚、复杂的文化背景。 本课程通过对中国各时期工艺美术(设计)风格、设计作品、设计思维和社会文化背景的分析,使学生基本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历史的发展脉络、各时代的设计审美和设计观念,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完善学生的理论知识结构,使之建构基础的设计理论知识体系。 二、课程基本要求 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中国工艺美术及设计的理论基础,通过对我国各时期经典工艺美术作品进行直观、详细地分析,了解中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造型、纹饰等特点,从而不断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三、内容安排及学时分配 (一)导论及原始时期的工艺美术(2学时) (二)夏商西周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三)秦汉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五)隋唐时期工艺美术(6学时) (六)两宋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七)元明清时期工艺美术(4学时) 四、成绩考核 1、本课程以基础知识和基本史脉的掌握为主要考核内容,以课堂提问、解答、课间布置思考题为辅,结合学生表现、期末学期论文(或考试)给予综合评价; 2、课程成绩评定:平时作业及考勤(30%),期末考试(70%)。 五、教材及参考书目 1、《中国工艺美术史新编》,尚刚著,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 2、《中国美术史教程》,蒲松年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9月; 3、《美术鉴赏》,张道一著,高教出版社,2006年版2月。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 顺序号 1 授课班级工艺1031 授课日期2011年3月7日第一周星期一第7-8节授课方法讲授授课章节名称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 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原始时期的石器与陶器的发展了解原始文化。 教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原始石器与陶器的发展史难点:石器和陶器的各种形式 更改、补充 删节内容 使用教具 课外作业预习下一章节《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课后笔记 检查意见 签字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内容讲授:(77分钟)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石器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2.陶器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3. 原始社会的其他工艺美术的发展。 二、课外作业: 预习下一章节《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了解当时鼎的作用及意义。 三、课堂小结:(5分钟)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 顺序号 2 授课班级工艺1031 授课日期2011年3月14日第二周星期一第7-8 节授课方法讲授授课章节名称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掌握青铜时代文化发展,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 教学 重点与难点重点:青铜器的各种作用及用途分类难点: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风格的演变 更改、补充 删节内容补充鼎的发展 使用教具 课外作业总结青铜器纹饰风格的演变 课后笔记 检查意见 签字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内容讲授:(77分钟)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1.青铜时代与青铜器 (1)青铜器时代的开始 (2)青铜器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2.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风格演变 (3)青铜器的造型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4)青铜器的纹饰风格的演变及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二、课外作业: 总结青铜器纹饰风格的演变。预习下节 四、课堂小结:(5分钟) 甘肃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大纲1

专业理论部分 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课程代码: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及其演变规律,赏析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情怀。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通过《中国工艺美术史》的教学,使学生对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有所了解,掌握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特色及其演变过程,培养学生继承传统、开拓创新的能力,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他们热爱祖国民族艺术传统,热爱生活的思想情感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更好地把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设计思维当中。 三、教学原则与方法 1、因材施教,共性与个性相兼顾。 2、结合实际,讲授、分析与观看资料相结合。 3、温故知新,老课与新课相交叉。 4、以课堂教授为主,教学与自学相结合的方法。 四、教学时间安排与教学内容 (一)课时分配表

(二)各章节基本内容及要求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了解我国工艺美术的发生与发展,熟悉由此产生的人类文明童年时代的工艺美术的形式——石器工艺和陶器工艺美术,掌握原始工艺的物态形式,认识其中保留着人类史前艺术的原始状态和蕴涵着心灵深处对于自我超越的向往。 基本要求:了解我国工艺美术的发生与发展,熟悉由此产生的人类文明童年时代的工艺美术的形式——石器工艺和陶器工艺美术,掌握原始工艺的物态形式。 重点与难点:不同时期的彩陶工艺的器型和纹饰特征;彩陶中所体现出的权力的炫耀、图腾的崇拜,具有鲜明的氏族标识的特征。 第一节概说 第二节装饰的萌芽 第三节石器工艺 第四节陶器工艺 一、彩陶 二、黑陶 三、几何印纹陶 第五节其他工艺 一、牙骨雕 二、染织 三、编织 第六节结语 第二章商代的工艺美术 教学目的:通过本单元教学,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商代工艺美术的特点及装饰风格。 基本要求:了解商代工艺美术的时代风格,熟悉各类器物基本的纹饰及装饰

(整理)国学传统经典必备书目经史子集.

【经史子集】 传统国学经典必备书目 说明:任何书目都可能以偏概全,这是第一,第二,多半会带有个人喜好成份,这一点,就连胡博士的书目都受到梁启超先生的责问,何况我等区区小辈,还望方家不吝赐教。 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历来是我国图书传统的分类方法,题目即为传统国学经典必备书目,所以我一仍其旧,并参考其他学人,选出其中的最基本的核心书籍,简要略述如下: 【经部】 《十三经》及《十三经注疏》。 这是儒家的核心著作,要先理解经文的意义,再去做进一步的研究。研究经学,我认为乾嘉朴学的治学方法是有意义的。好的版本是中华书局的《十三经注疏》。如再讲,可以说十三经几乎包含了整个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思想,但尤要者为:易经、诗经、尚书、礼记、左传、论语、孟子。经部书是国学精华,语言文字之学(旧之小学)是基础,乾嘉以来诸大师小学功力多深厚。只有这两关学扎实了,后面的就不怕了。 《说文解字》、《广雅》,这两部书很重要,先秦两汉的书很多字义的解释要靠它们,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和王念孙的《广雅疏证》注本较好。另外还有《经传释词》《经籍纂诂》《经学历史》《经学通论》等。

《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中华五千年的历史(主要是政治史)浓缩在书里面,虽说是帝王将相的家谱,但现在还没出现能代替它们的史书,所以也就必读了。其中,前四史更是必读书,是纪传体史书的经典代表,文史俱佳。除前四史外,《明史》亦佳。 《水经注》、《通典》、《文史通义》分别是地理书,政书,史评书。尤其是通典,对我们了解唐以前的典章制度很有帮助。另外有《史通》、《通志》、《文献通考》、《资治通鉴》、《国语》、《战国策》《二十二史札记》等。 《四库全书总目》、《书目问答》,目录学是作学问和入门的要旨,知道有哪些书,学什么看什么样的书是作学问、出成果的关键。前者收书3500余种,后者也有2200多种。近日我曾购得《輶轩语详注》一本,《輶轩语》原为张之洞撰,此书可视为《书目答问》的精简本,其中所列经典可作重要参考。 如觉《二十四史》太繁,则除读前四史外,可读通史及断代史,通史则吕思勉的《中国通史》、钱穆的《国史大纲》、张荫麟的《中国史纲》。有人说,中国的通史可读的只有这两部半,因张书只写到汉代,只能算半部。断代史除吕思勉、杨宽、孟森外则有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中国断代史系列》亦可读。 其他方面,可读《宋元学案》《明儒学案》《日知录》及柳诒徵的《中国文化史》,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梁启超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文化概论》,《近思录》、《传习录》,张太炎的《国学概论》、《国故论衡》,《中国文学史》,《中国古代史学史》《文献学概要》等。

历代诗话40历代诗话系列之六一诗话

六一诗话[宋]欧阳修 《六一诗话》,宋欧阳修着。一卷。书原称《诗话》,后人为便于区别而改称《欧公诗话》、《六一居士诗话》,通称《六一诗话》。据作者自题,系其「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之作。古代文论之有「诗话」一体,即由此始。《四库简明目录》称「其书以论文为主,而兼记本事」。共二十八则,于随意闲谈中时见光彩,论诗主自然平淡,于梅尧臣「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之言,深有会心,标为宗旨。具体评论时多以比较研究的方法,揭其异同特点,持论通达公允。至其标举提倡韩(愈)诗,对宋代以文为诗创作风气的形成深有影响。被收入《历代诗话》等各种丛书。 欧阳修(1007-1072),宋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幼贫而好学,曾以荻画地练字。既长,得韩愈遗稿,立志为古文。天圣八年(1030)进士,景佑间为馆阁校勘,作《朋党论》,为范仲淹申辩,贬夷陵令。庆历三年(1043),知谏院,擢知制诰,支持庆历新政。新政失败,复上疏反对罢范仲淹政事,出知滁、扬、颍等州十一年。召回后,迁翰林学士。嘉佑二年(1057)知贡举,排抑险怪奇涩的「太学体」,文风为之一变。五年,任枢密副使,次年拜参知政事。英宗初,力主尊英宗生父濮王为「皇」,引起濮议之争,颇受非议。神宗初,辞位出知亳、青、蔡三州,因反对熙宁新法,坚请致仕。生平喜奖掖后进,曾巩、王安石、苏洵父子等都受到他的称誉。于文学、史学俱卓有成就。曾奉诏与宋祈等修《唐书》(《新唐书》),自撰《五代史记》(《新五代史》),集金石遗文为《集古录》,另有《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以上按《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及《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年) 是次录文,据李逸安校点之《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2001年)一书卷一百二十八。该书是以清嘉庆二十四年欧阳衡编校本为底本,并以九种宋、元、明欧阳修集及《百川学海》明嘉靖刻本《六一居士诗话》参校。过录时复校以《历代诗话》本(中华书局,1981年)。为省篇幅,网络版暂不出校记。 居士退居汝阴,而集以资闲谈也。 1. 李文正公进《永昌陵挽歌辞》云:「奠玉五回朝上帝,御楼三度纳降王。」当时羣臣皆进,而公诗最为首出。所谓三降王者,广南刘鋹、西蜀孟昶及江南李后主是也。若五朝上帝则误矣。太祖建隆尽四年,明年初郊,改元干德。至六年再郊,改元开宝。开宝五年又郊,而不改元。九年已平江南,四月大雩,告谢于西京。盖执玉祀天者,实四也。李公当时人,必不缪,乃传者误云五耳。 2. 仁宗朝,有数达官,以诗知名。常慕「白乐天体」,故其语多得于容易。尝有一联云:「有禄肥妻子,无恩及吏民。」有戏之者云:「昨日通衢遇一辎軿车,载极重,而羸牛甚苦,岂非足下『肥妻子』乎?」闻者传以为笑。 3. 京师辇毂之下,风物繁富,而士大夫牵于事役,良辰美景,罕获宴游之乐。其诗至有「卖花担上看桃李,拍酒楼头听管弦」之句。西京应天禅院有祖宗神御殿,盖在水北,去河南府十余里。岁时朝拜官吏,常苦晨兴,而留守达官简贵,每朝罢,公酒三行,不交一言而退。故其诗曰:「正梦寐中行十里,不言语处吃三杯。」其语虽浅近,皆两京之实事也。 4. 梅圣俞尝于范希文席上赋《河豚鱼》诗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鰕。」河豚常出于春暮,羣游水上,食絮而肥。南人多与荻芽为羹,云最美。故知诗者,谓祇破题两句,已道尽河豚好处。圣俞平生苦于吟咏,以闲远古淡为意,故其构思极艰。此

(工艺技术)中国工艺美术简史复习资料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复习资料 小题: 1.仰韶文化彩陶最早在河南省渑(mian)池仰韶村发现,故称作仰韶文化彩 陶;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华南、东北等地区均有发现,尤以黄河中下游地区出现最繁荣。 彩陶以黑色与红色为主。装饰图案有人面纹、鱼纹、蛙纹、鹿纹等,其中以鱼纹为主。 2.黑陶文化,因最早出现在山东章丘龙山镇,故称“龙山文化”;黑陶工艺 的主要特点是:黑、薄、光、纽。 3.新石器时代的玉器工艺最突出的是红山文化玉器。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按功 能和用途分为:礼玉、饰玉。良渚文化玉器是新石器时代玉器的最高成就,其中最著名的是玉琮。玉琮象征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玉器造型分为:艺术造型、组合造型、几何造型。 4.商朝经历六百多年的时间,其工艺主要成就是青铜器。(青铜性能:熔点 低、硬度强、是铜与锡与铅的合金)。 5.夏、商、西周的陶器制作工艺大大提高,由于商饮酒之风盛行,所以陶质 酒器很多。到西周,陶质的酒器明显减少。 6.春秋时期青铜工艺中的莲鹤铜方壶是一件突出的珍品,造型新颖,龙形大 双耳,圈足下的双兽,蟠曲的龙纹,绽开的荷花,中间站立着一只展翅欲飞的鹤,一反商周造型的威武、神秘、严肃之风,而变得自由潇洒。战国时期宴乐狩猎攻战纹,成为青铜器体面的装饰纹样,表现出那一时代激烈的战争场面和人们采桑、狩猎、宴乐的场面。如:战国——镶嵌宴乐水陆攻战纹壶的纹样,体现生活化的一种手法。 7.西周——是在玉器的造型与装饰方面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战国时期的玉 器是继西周后出现又一个高峰期。此时玉器发展趋势:生活实用品的出现。 春秋战国时期漆器多是日常生活用品,漆器的颜色大多是红色和黑色;主体

最新中国工艺美术史

工艺美术史 一.名词解释 1.考工记:中国已知最早的古代手工业技术著作。应成书于战国时的齐国,西汉,补入《周礼》,今存7100余字。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手工业技术,富含科技史意义,也提出了重要的工艺美术思想。提出的手工业制作原则是“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 2.粉彩:清康熙时创始的彩绘瓷品种。用“玻璃白”在一些装饰部位打底,以增加色彩的明暗对比,绘制图案采用渲染法,又称“软彩”。雍正、乾隆粉彩声誉最高。 3.簋:重要的礼器,古代盛黍、稷、稻、梁及饮食的器具。多数为圆腹,侈口,圈足,有无耳、两耳、三耳或四耳者,以方座簋四耳簋为典型这也是周初特有的形式,方座簋就是在簋的圈足下连铸一方座。四耳簋则是在器壁四周铸有四个兽形耳,还有的在四兽耳下再加方耳。 4.金银平脱:是用薄金片或薄银片按照装饰花纹的要求,剪成图案粘贴在漆器上,然后加漆两三层,最后经过研磨,使显出金银花纹。花纹一般是和漆底在一个平面上,也有花纹高出漆面的,称为平文。其研磨工艺又称为推光,是当时新创的一种制漆工艺法。 5.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铅釉的彩釉陶器,因为其经常采用黄、绿、褐等色釉,再器皿上构成花朵、斑点或几何纹等各种彩色斑斓的色釉装饰,所以称为三彩,但实际上并不限于三种色釉。

6.鎏金:是将金箔剪成碎片,放入坩埚内加热,然后以一比七的比例加入水银,熔化成液体,这种金与水银的混合物称为金泥。将金泥蘸以盐、矾等物涂在铜器上,经炭火温烤,使水银蒸发,金泥则固着于铜器上。也称为“火镀金”。 7.缂丝: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一种工艺,以细蚕丝为经,色彩丰富的蚕丝作纬,纬丝仅于图案花纹需要处与经丝交织,也作“刻丝”。原是用于室内或佛殿的装饰,后作书画的装裱用,之后转向装饰艺术品。 8.珐琅:是用硼砂、玻璃粉、石英等加铅、锡的氧化物烧制而成的像釉子似的涂料,涂在金属表面作为装饰,亦可防锈。亦称“法蓝”。 9.釉里红: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焰环境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 10.司母戊鼎:商后期铸品,此鼎器形庞大浑厚,其腹部铸有“司母戊”3字;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司母戊鼎的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是在鼎身铸好后再装范浇铸的。此鼎形制雄伟,重达832.84公斤,高达133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11.长信宫灯:汉代出土,造型为一位端坐的深衣跣足宫女,左手持灯盘,右臂上举,使袖口下垂成为灯罩,灯盘中心为竹钎。造型充分注意到了环保要求,体现出实用与美的结合。 12. 青花,指应用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 13. 景泰蓝:一种在铜质的胎型上,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上,然后把珐琅质的色釉填充在花纹内烧制而成的器物。因其在明朝景泰年间盛行,制作技艺比较成熟,使用的珐琅釉多以蓝色为主,故而得名“景泰蓝”。

中国工艺美术史 重点内容

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一、彩陶工艺:新石器时代晚期(7000-4000年前) 泥条盘柱法和捏制法,在一种手制的棕红色陶坯上用红黑二色绘制图案,然后经800度的低温烧制而成的陶器。 1、分布地区:黄河中下游 2、类型:半坡型(人面鱼纹盆)、庙底沟型(花卉纹彩陶钵)、马家窑型(舞蹈人纹盆)、半山型(首 次出现红色)、马厂型(早期有红色晚期以黑色为主) 二、黑陶工艺: 1、龙山文化:轮制法特点:黑光薄棱 三、玉器: 1、良诸文化:以玉璧、玉琮为主,主要是观天测地的工具 2、红山文化:中华第一玉龙(内蒙赤峰) 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一、青铜工艺:青铜的成分,红铜加锡的合金 1、作方法:陶范法、失蜡法 2、炊器:鼎(煮肉)鬲(做主食)甗(蒸食物) 3、食器:簋、簠、盨、豆(盛肉酱) 4、盛酒器:尊、壶、卣、彝、罍 5、饮酒器:爵、角(祭司用)、觚、觥、觶 6、温酒器:斝、 7、盉 8、水器:盘、匜(舀水)、盂、鉴:照面用 9、乐器:鼓、铙、钟、铃10、剑、刀、钺、戈、矛 代表作:商代: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西周:佰矩鬲虢季子白盘剥春秋:越王勾践宝剑、莲鹤方壶 司母戊鼎:目前最大的青铜器世界罕见,1939年出土在河南安阳武官村,商代晚期王室用物,长方形口部两个直立大耳下有四个柱形足。高1.33米重875公斤。 战国秦汉的工艺美术 一、青铜艺术:铸造方法:金银错和失蜡法、鎏金 代表作:战国:曾候乙编钟、金银错龙凤案秦汉:铜车马汉代:鎏金长信宫灯、金银错(博山炉)、金银错(狩猎纹的铜车饰)、马踏飞雁(青铜奔马) 二、陶俑艺术:秦兵马俑:1974年秋天在陕西临潼秦始皇骊山陵东侧发掘了巨大的秦兵马俑坑,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共有武士俑约8000个,身高均在1.80米以上1.90米以下每个体重500斤,身披战袍,足蹬战靴,手执各种青铜武器真实再现了当年秦王的千军万马,内平六国、外却匈奴的雄伟壮观的军阵场面。它是世界上罕见的地下雕塑博物馆,被誉为人类文明史上的第六大奇迹。 艺术成就:体形高大,数量众多,写实的手法,反映了秦代的劳动人民在选土、雕塑、烧窑、着色等方面的聪明才智。 代表作:说唱俑(四川成都回天镇)东汉时期 四、汉代丝织工艺:汉锦是一种经丝彩色显花的丝织物。 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重要出土文物,1972年发掘,出土3千余件,墓主人辛追年50岁,尸体保存完好,素纱单衣仅重49克. 五、石刻:陕西霍去病墓前大型纪念碑式石刻:马踏匈奴 四神纹样: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蛇缠龟) 代表春秋夏冬、东西南北 著名的石窟艺术: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山西大同)、龙门石窟(河南洛阳) 出现莲花纹和忍冬纹样,六朝时期主要品种:鸡头壶、莲花尊 隋唐五代的工艺美术 一、陶瓷工艺:1、青瓷:越窑(浙江省)釉色优美茶圣陆羽称赞“类冰类玉”代表作:凤首龙柄壶 2、白瓷:邢窑(河北临城)“类银类雪”代表作:白瓷烛台 3、秘色瓷(青瓷)越窑的精品 4、唐三彩:低温铅釉陶器。载乐驼俑

历史地理书目

中国历史地理参考书目: 1、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下),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和1988年版。 4、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5、陈代光,《中国历史地理》,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6、陈昌远,《中国历史地理简编》,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7、张步天,《中国历史地理》,湖南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8、韩宾娜、王兆明,《中国历史地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9、张全明、张翼之,《中国历史地理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10、耿占军等,《中国历史地理学》,西安地图出版社,2000年版。 11、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12、蓝勇,《中国历史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1.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1-8册),地图出版社,1982--1988年。 2.谭其骧:《长水集》(上、下),人民出版社,1987年。 3.谭其骧:《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1-3),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4.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年。 5.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 6.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科学出版社,1957年。 7.侯仁之:《北京城市历史地理》,北京出版社,1999年。 8.马正林:《中国历史城市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 9.杨宽:《中国古代都城制度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 10.史念海:《河山集》(1--9),三联书店、人民出版社,1991年。 11.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 12.邹逸麟:《中国历史人文地理》,科学出版社,2001年。 13.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年。 14.李孝聪:中国区域历史地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15.陈桥驿:《水经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1985年。 16.陈桥驿:《中国历史名城》,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

(完整word版)中国工艺美术史教案SJ

中国工艺美术史 教案 一课程说明 基本信息: (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 课程名称:中国工艺美术史 英文名称:History of Chinese Arts and Crafts 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 学时:32 学分:2 开课学期:4 所属专业:视觉传达景观设计 (二)课程简介、目标和任务 《中国工艺美术史》是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专业课程。本课程的任务是,讲授中国工艺美术的历史演变与发展,探索各个历史时期工艺美术的风格及其演变规律,赏析中国工艺美术史上的重要作品,使学生了解中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发展历史,培养学生的艺术文化素养和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热爱情怀。 (三)先修课程要求,与先修课程后续相关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内容衔接; 本课程先修课程:设计概论;后续课程为宁夏民间美术;

.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内容讲授:(80 分钟) 第一章原始社会的工艺美术 1. 石器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2 .陶器时代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3. 原始社会的其他工艺美术的发展。 二、课外作业: 预习下一章节《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了解当时鼎的作用及意义。 三、课堂小结:(5分钟)

教案

教学过程设计 一、本课内容讲授:(80 分钟) 第二章奴隶社会的工艺美术 1. 青铜时代与青铜器 (1)青铜器时代的开始 (2)青铜器的发展,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2. 青铜器的造型,纹饰风格演变 (3)青铜器的造型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 (4)青铜器的纹饰风格的演变及各种类型的代表作品及意义二、课外作业: 总结青铜器纹饰风格的演变。预习下节 四、课堂小结:(5 分钟)

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

1.人面鱼纹盘 是原始社会仰韶文化中的原始彩陶半坡文化遗物,红陶质地,盆内壁以黑彩绘出两组对称的人面鱼纹。人物和鱼的结合表现出制作者丰富的想像力,具有"寓人与鱼"的特殊意义,也有男女相合之义,这人面鱼纹也有祈求生殖繁衍族丁兴旺的涵义。人像头顶的尖状角形物,可能是发髻,配以鱼鳍形的装饰,更显得威武华丽,体现了他们的图腾崇拜。其表现了中国远古的文明源远流长,展现了中国母系氏族制度从繁荣至衰落时期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成就,其中彩陶艺术达到了相当完美的境地,成为中国原始艺术创作的范例,这件彩陶盆便是其中代表之作。 2.尖底瓶 主要出土于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遗址中,是仰韶文化的典型器之一。制作材质以泥质和陶制居多。其主要特点是:小口、长腹、尖底。尖底瓶为古代盛贮器,用以从河水中取水。其工作原理为:将空瓶放入水中,它在水中自动下沉,注满水后,由于重心转移,瓶口朝上竖起,再用绳将瓶吊出水面,从而实现取满水而滴水不漏。 3.玉琮 新石器时代,为我国古代重要礼器之一,造型是内圆(孔)外方,饕餮纹,玉琮也是权势和财富的象征。 4.黑陶 黑陶产生于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特点:黑如漆、薄如纸、亮如镜、硬如瓷黑陶与彩陶相比,采用轮制等技术,造型更复杂精致,表现出挺拔的的阳刚之美。典型器型有高足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黑陶蛋壳高柄杯,以其高超的制作工艺和优美的造型,被誉为"中国古代陶器的颠峰之作"。 5.原始彩陶 原始彩陶艺术是中国艺术的母体,它在造型、纹样、色彩三个方面具有较高艺术水平和装饰特点。繁荣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多为以矿物颜料绘画的泥质红陶,装饰绘画于烧造之前,题材以各种几何形为主。黄河中上游地区的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最为发达,其着名彩陶类型有半坡、庙底沟、马家窑、半山、马厂等。 6.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遗物龙体卷曲如C形,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猪首形象刻划逼真,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猪在远古与人们生活关系密切,既代表财富,又显示勇猛,猪首被安在龙的身上,说明猪的形象逐渐抽象和神化。其不仅仅是一种饰物,而应是一种神器,一种红山先民所崇拜的代表其祖先神灵的图腾物,很有可能是代表某种等级和权力的祭礼器。 7.龙虎纹青铜尊 商代青铜器礼器,具有喇叭形口沿,宽折肩、深腹、圈足,体形较高大的盛酒器。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腹部纹饰为一个虎头两个虎身,虎口之下有一人形,人头衔于虎口之中。虎身下方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面。圈足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十字形镂孔。圈足平雕饕餮纹饰,饕餮纹也称兽面纹。这种纹样象征古代传说中一种贪食的凶兽饕餮的面形。铸造工序十分复杂,是用十八块母范经两次焊接而成的,塑之浑然一体,毫无痕迹。这充分说明远在三千多年前,我国的冶金、铸造技术水平已达空前的高度,其形制雕刻工艺在当前亦举世无双。此尊是商代青铜器中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8.毛公鼎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课程代码:总学时:24 适用于面料/染织设计、家纺艺术设计专业 设计艺术系面料艺术设计教研室修订 年月日

《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总学时24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1.《中国工艺美术史》是面料艺术/染织工艺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程,课程以理论知识结合图片讲解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2.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对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从而更好的为面料设计生产服务。 3.本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创造性,自主性较强的课程,故引导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尤其重要。 4.课程应涵盖中国青铜器发展史、陶瓷发展史、历代织锦等知识结构模块。 二、课程目的及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美术发展史。 2.清晰了解各个时期工艺美术发展特点。 3.掌握各个时期工艺美术的造型构成形式。 4.理解具有代表性的工艺美术作品的审美价值。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教学内容的确定原则: 教学内容按《中国工艺美术史》(田自秉著),上海东方版社,另配优秀工艺美术图片若干。 学习中国工艺美术史首先应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此门课程是纺织美术基础的后续课程。以理论学习为主,分析各个时期工艺美术发展特点,欣赏图片资料为原则,并采取分组讨论的方法,充分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较为深刻的理解。 2. 教学基本要求 教学基本要求是对教学内容中列出的知识点、技能点、实践项目,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达到培养程度的定性描述,按不同目标要求由高到低分为四个层次:A、B、C、D。 A——知道、了解。对教学内容有感性的、初步的认识,能识别它。 B——领会、理解。对概念、规律、基本设计等达到理性的认识,在教师的指导下能顺利完成基本设计。 C——掌握、运用。一般的说,是在理解教学内容后深化的表现,通过练习,形成技能,能灵活多变加以运用设计。 D——熟练运用、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综合运用技能进行熟练的操作或小规模技术设计等,达到熟练、灵活程度,从而形成能力。

中国历史地理基本参考书目

中国历史地理基本参考书目 2008-04-02 23:03:16来自: hejaz 【基本史料】: 25史中的地理志、州郡志、疆域志 《尚书?禹贡》篇 《史记?货殖列传》 《汉书?地理志》 《水经注》 《元和郡县图志》 《太平寰宇记》 《元丰九域志》 《舆地广纪》 《舆地记胜》 《嘉庆大清一统志》 《读史方舆纪要》 【通论与专集】: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82。 侯仁之:《历史地理学四论》,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 邹逸麟:《中国历史地理概述》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谭其骧:《长水集》1-3,人民出版社 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纲要》,山西人民出版社 史念海:《河山集》1-7,人民出版社 马正林:《中国历史地理简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王育民:《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黄盛璋:《历史地理与考古论丛》,人民出版社,1988 黄盛璋:《历史地理论集》,人民出版社,1988 《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科学出版社,1982. [英]哈?麦金德:历史的地理枢纽,商务印书馆,1985年 【区域与专题研究】: 侯甬坚: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 冀朝鼎: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周振鹤: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年 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 邹逸麟:《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1997 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理研究》,北京出版社,1999年 史念海:《中国的运河》,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周清澍:内蒙古历史地理,内蒙古大熊猫出版社,1994 冯季昌:东北历史地理研究,香港同泽出版社,1996 鲁人勇、吴忠礼、徐庄:宁夏历史地理考,宁夏人民出版社,1993 陈守忠:河陇史地考述,兰州大学出版社,1993 李并成:河西走廊历史地理,甘肃人民出版社,1995 王北辰:王北辰西北历史地理论文集 司徒尚纪:岭南史地论集,广东省地图出版社,1994 石泉:古代荆楚地理新探,武汉大学出版社,1988 张伟然: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 张伟然:湖北历史文化地理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方国瑜:中国西南历史地理考释,中华书局,1987 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人民出版社,1987年 李晓杰:东汉政区地理,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 葛剑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 徐少华:周代南土历史地理与文化,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陈伟:楚“东国”地理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葛剑雄、曹树基、吴松弟:中国移民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 【书刊】: 《历史地理》1—16,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年刊,上海人民出版社《中国历史地理论丛》(季刊),陕西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主编 《九州》1-2,商务出版社 《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北京古籍出版社 【工具书】: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卷本,中国地图学社。 《中国史稿地图集》上下卷,中国地图出版社。 侯仁之主编:《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99年 王灿炽主编:《北京史地风物书录》,北京出版社,1982年 王成祖:《中国地理学史》商务印书馆,1982. 赵荣、杨正泰:《中国地理学史》(清代),商务印书馆,1998年 谭其骧:《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1-3,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 侯仁之:《中国古代地理学简史》,科学出版社,1962年 黄韦:《中国地方志词典》,黄山书社,1986年 李孝聪:《欧洲收藏部分中文古地图叙录》,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 朱玲玲、杜瑜:《中国历史地理学论著索引》,书目文献出版社,1987 《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地理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八卷本,台湾中研院史语所专刊,台北,198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