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型育人模式 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

构建新型育人模式 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
构建新型育人模式 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

构建新型育人模式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

展的教育

北京十一学校成立于1952年,是一所公办完全中学。2010年被批准为北京市综合改革实验学校,2011年获批国家级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深化基础教育学校办学体制改革试验项目学校”,2012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2007年以来,学校以培养志远意诚、思方行圆的社会栋梁和民族脊梁为目标,大力推进学校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学校管理制度变革,构建了一种新型的育人模式,初步形成了有利于每一位学生个性成长的学校生态。

一.改革的背景和意义

21世纪,我国进入激烈的社会转型期。一方面,经济快速发展,社会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人们的行为方式、价值体系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另一方面,个性发展的诉求日益彰显,更加凸显个人在学习中的价值取向和主动性之重要。人们更加关注个人幸福感和生命价值。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为个别教育的实现提供了可能。

2004年,我国实施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千校一面”的状况逐渐得到不同程度

的改观,但改革仍然是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框架内的修修补补,并没有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育途径等方面取得内源性、结构性、系统性的突破与进展。学校转型任务紧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为学校转型变革搭建了宽阔的政策平台,也对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背景下,2009年我们开始了学校转型性变革的实践。变革以提供选择性的课程为起点,以制度变革为保障,最终实现从价值选择到教学组织形式,从课程结构到管理制度,从教学方式方法到学校组织文化等全方位的转变。

二.改革的过程

1.第一阶段(2007.5-2009.8)

通过全校师生参与,确立共同的价值观,为改革奠定思想基础;通过建设学科教室、数字化校园,为改革提供资源准备和技术平台支持。通过国际比较和实践调研,形成学校课程改革方案,完成顶层设计,构建分层、分类、综合、特需课程体系。

2.第二阶段(2009.9-2010.8)

实施选课走班,变革教学组织形式。行政班和班主任的管理模式被打破,学校各项管理制度面临着重建。随着课程的实施与推进,初步构建起形成各学科的课程资源体系。

3.第三阶段(2010.9-2012.7)

改革深入到各项管理制度层面,各项制度初步形成,确保学生选择权的落实。通过标准化,对各项制度进行梳理和固化。通过小班化和个别化教学策略的分享,使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深入推进到课堂的围观层面。学校课程方案在变革中不断完善。

4.第四阶段(2012.8至今)

改革深入到教师行为和学校组织文化层面,初步形成全员育人、关注个体的新型的育人模式。初步呈现出群体的多样性与个体的独特性并存,各种影响力量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校园生态。

三.改革的做法

通过四年的改革实践,我们不仅呈现了一个崭新的现实的学校形态,更重要的是,基于中国国情,面对共同的问题和困惑,我们摸索出了一条解决问题的改革之路,积累了一

套具有操作性、普适性的路径和策略,为其它更多的学校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确立共同的教育价值观

改革是一种实践行为,但要有共同的价值观为思想基础。在确立共同的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对学校教育的价值和学校培养目标有一个符合时代变化和发展的重新定位。立足“每一个”个体的自主成长,提出创造适合每一位学生发展的教育,以让每一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为价值选择,把立德树人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强调教育是发现和唤醒,发现每位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唤醒他沉睡的潜能。搭建各种平台,利用各种刺激,去发现和唤醒他们的潜质,帮他们找到自我,认识自我,让学生在人生方向的引导下发展。

这里,要让这样的观念成为全体成员行动的指导思想,大家共同认同是极为重要的。共同的价值观一旦形成,学校的一切实践行动就有了文化元素和文化基础。为此,我们发动全校师生参与讨论,通过各种方式,让这个价值观在学校每个成员的内心扎根。并先后通过“育人目标确立年”、“课堂成长年”、“课程成长年”、“制度重建年”、“教学落实年”、“反思年”等系列的年会主题活动,把这些价值观具体化,以更加清晰、可操作性的语言表现出来,通过相关

主题活动进行深化;更重要的是,通过课程变革,让价值观与具体的教育教学行为联系起来,在每一个课堂和每一位教师的教育行为中落地。

(二)构建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可选择的课程体系

课程是学校育人目标、办学理念的载体。学校顶层设计的思想都必须通过课程才能与教师和学生发生关联。只有通过课程才能形成包括目标、内容、实施方式、评价等在内的教育链条,也才能整合学校所有的教育资源,为学生服务。所以,课程变革是学校转型的基础,只有改变课程,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校。针对教育当前存在的问题,课程变革的诉求主要在于,增加多样性和选择性。为此,我们首先通过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校本化,构建了一套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的课程体系(见下表)。以265门学科课程、30门综合实践课程、75个职业考察课程、272个社团、60个学生管理岗位,提供给学生选择。

表1 分层分类综合特需课程设臵

这套由分层与分类、专项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突出以学生个体为单位的选择性,除了少数的必修课程外,其它大部分都是选修课程,所有的课程排入每周35课时的正式课表。学生不仅选课程,还可以选择学习时段,最大程度地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实现了一位学生一张课表。通过选课,课程与每一位学生联系起来,构建起每一位学生自己的学习系统。随着走班上课,这些课程得以落实在每一间教室、每一节课堂里,带动教与学方式的变革。随着配套的资源系统,评价与诊断系统的跟进,以及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的重建,确保课程链条上各个环节形成一个相互支撑的有机系统,学生的选择权由可能变成为现实。

(三)实施大小学段

为了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的空间,我们实施了“大小学段制”。每个学期分两个大学段和一个小学段,大学段主要进行统一课程的集中学习,两个大学段之间的小学段,为期2周,学生仍然到校学习,但不安排统一的学习内容,每位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制定出符合自己的自主学习规划,进行自主学习;也有很多同学利用这段时间,走出学校,

到社会和实验基地进行实地体验学习等等。小学段给了每一位学生进行校外社会体验和个性化学习的机会,也使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表2 高中大小学段安排一览表

(四)全面实施选课走班

学生的课程选择权需要通过一定的教学组织形式来实

现和保证。选课包括两层含义:一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模块;二是,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时段。通过选课,每位学生形成了自己的课表,到不同的学科教室上课,在不同的教学班之间流动,而老师们,则在各自固定的教室里等待学生上课。通过走班上课,有选择的课程体系落实到每一节课上,落实到每一个学习过程和每一个时间点上,这时,学生的课程选择权才真正由可能变为现实。正是这种教学组织形式的

推进,使学校转型从课程变革深入到管理制度,这才有了管理制度的重建等一系列其它方面的转型。

在教学组织的变革中,学科教室的建设和准备是重要的一环。教师要把传统的行政班转变为教学班,教室必须改变,承载更多的教育功能。一方面,要从一种功能转变为上课、读书、实验、讨论、教研等多种功能;另一方面,要从一样的教室转变为各具有学科特点的学科教室。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各种学习资源进入教室,走进学生的身边,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便利。同时,学习资源的进入,带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带动课堂教与学方式的变革,将变革向更深处推进。

(五)建立服务于师生的评价与诊断体系

多样化的可选择的课程实施,必然需要评价体系的变革,从管理工具和手段,转变为引导学生的发展,为教与学提供服务。立足多元性、层次性、易操作、抓关键的原则,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随时随地的记录和反馈,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学习状态,成为学生学习动力的推动器,也引导学生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过程性评价体系的建设和实践中,有两个环节非常重要,其一是研发适合于本学科、不同的课程内容,甚至是

每一位学生的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其二是有多功能的网络技术平台的支撑,方便教师和学生随时登录、记录与查阅。

评价体系变革中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学业诊断体系的

建设。我们把考试转变为诊断,发挥考试的诊断功能,通过诊断分析,帮助教师和学生查找问题,为改进教与学提供服务。诊断的改进从研究命题开始,我们成立了命题专家团队,对每一份诊断试卷精心设计,对试卷数据进行系统、科学地分析,帮助教师与学生发现问题和漏洞;同时,个性化的学生学业诊断与考试评价分析系统,借助网络平台和数据分析工具,也提供每一位学生不同角度的学业发展信息,为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规划提供服务。

(六)从管理走向领导

学生的独立人格、独立思想和自主发展的动力在课程的选择中被激发出来,要求学校能够包容个性不同的成员,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人的潜能,给每一位师生自由的空间,激发每一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为有选择性课程的实施提供保障。这种情况下,以注重效率,“成就事”为价值取向的管理,暴露出明显的不适合,学校要从“成就事”转向“成就人”,实现从管理向领导的转型。

领导学校,首先要带领全校教职员工,描绘出学校未来发展的愿景,确立共同的价值观和奋斗目标,实现价值领导。调整组织结构是学校转型的杠杆,课程及其实施过程的变革,凸显学校教与学的需求,迫使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形成服务第一、师生导向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校长与师生直接对接,教学一线的需求能够得到快速相应。

领导更关注领导权力的下放与分享,淡化行政管理,注重团队领导,通过让更多的优秀教师参与学校管理,让每一位教师成为学科教室的建设者和领导者等方式,搭设各种平台,扩大教师的影响力。还注重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可选择的专业成长课程,建立各种激励机制,激发每一个成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力。教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领导更注重搭建各种沟通的平台,建立沟通、对话、协商的机制,通过与组织成员建立关系,运用感情的力量去达成目标。

(七)构建全员育人、自主管理的教育网络

随着选课走班的实施,原来的班主任管理模式被打破,面对处于流动中的学生,管理的工作量陡然上升,需要建立与之配套的管理机制。拥有了自主选择权的学生,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日渐凸显,需要更多的自主空间,但又要保持良好的教学秩序。经过摸索,我们逐渐建立起全员育人、自主管理的教育网络。从年级层面,我们实施了“分布式领导”

模式,把年级层面上的教育教学管理事务分解为导师、咨询师、学科教研组长、小学段与研究性学习主管、过程性评价主管、终结评价与诊断主管、选课与排课主管、教育顾问(特殊行为问题)、自主研修主管、考勤主管、大型活动主管等多个岗位。由任课教师根据自己的专长,主动承担,既确保了年级工作和教育教学管理的高效、有序,又给每一位教师搭建了施展个人才华的平台。更为重要的是,随着行政班和班主任的消失,任课教师的教育和管理的责任大大增加。每一位教师从学科教学走向了学科教育,他们不仅要负责学科的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情绪和人际交往;不仅要教会学生,更要教学生会学,要管理和领导学生的学习。当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者,学校就实现了全员育人。

全员育人还要与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结合起来,才能构成一张和谐的网络。选择权激发了学生自主发展的愿望,但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学会自我管理。按照“评优体系引导+基本行为规范为底线”的思路,我们改革了评优体系,让具有不同潜质和能力、特长的学生展露出来,发挥优秀学生正能量的引领作用。而在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选择权和自主发展权利同时,更强调学生要懂得尊重规则,行为规范。为此,我们从学生成长的角度,出台了“学生在校基本行为规范”,每一位学生都必须学习并认真遵守。

(八)推动每一位教师转型

改革不仅是教育实践的变化、培养目标的重新构建和实现,而且是教育者自身的发展变化过程。没有一线教育实践教师自身的变化,要实现改革是不可能的。因为只有教师改变了,学校改革才能深入到每一个课堂中,每一间教室,每一个教育过程的变化,学校才能呈现出适合每一位学生成长的生态。教师转型最根本的是观念的转变,当教育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他自己的时候,教师的职责需要从单纯的传递知识的授业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管理者,通过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发现和唤醒学生的内动力,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咨询师,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变革更多的是对惯性的思维习惯的挑战,学校转型中面对的很多问题都无法用传统的思维模式解决,只有转变思维方式,换一种思路,才能找到合适的办法。面对全员育人的要求,教师还需要重新思考自己的专业素养结构。学校转型把传统教育加在学生身上虚假的力量剥去,在一所充满学生选择权和决定权的学校,在一个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师更需要从传统的职业尊严中走出来,寻找新的威信。

每一位教师从观念的转变,策略的运用,方法的创新、借鉴都必须经历别人无法代替的过程,而由于个体的差异,

这种经历的快慢、缓急每个人是不一样的。因此,教师转型更需要策略和方法。让一些学科或一些老师率先尝试,通过各种分享机制,让率先获得的经验得到最大程度的分享,让后来者在先行者的经验中起步。还要允许落后,给没有赶上的教师一个思考、彷徨、旁观的过程。

四.改革的效果

经过四年的实践探索,学生状态、教师情态和学校形态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9年和2013年,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专业人员先后组织了两次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学校转型变革的实践效果。

1.课程的适切度有了明显提高。2013年6月的调查显示,93.2%的同学认为目前学习的课程适合自己。

2.学生的自我负责的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主发展的愿望和能力日渐增强。90.3%的学生认为“学校所学的课程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94.8%的同学认为“我能够根据学习目标安排自己的学习”。开放性和动态性营造了每个成员积极参与、共同负责的新型群体关系,学生对他人、集体、社会负责的意识和能力提升,2012年两会期间,学校“人大代表助理团”的同学在平时搜集舆情民意和调研的基

础上形成了8份提案,通过全国人大代表宋鱼水提交到了两会。

3.学校整体质量呈上升趋势。2009年,在学校课程改革进行的初期,调查结果显示:该年度调查中在同伴关系、师生关系、课程与教学、资源与支持、组织与领导和文化认同这六个方面的综合指数均处于C级水平。2013年,学校课程改革进入第四年,诊断结果表明,全面推行课程改革后学校在整体质量上呈现出上升趋势。在2013年6月进行测查时,在师生关系、课程与教学、资源与支持、文化认同维度均由C级进步为B级,组织与领导保持在B级水平并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综合指数值(82.18%)也上升到B级水平。

4.同伴关系、师生关系更加和谐。2013年的调查显示,89.2%的同学表示“我对自己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很满意”,9

5.8%的同学表示“我很喜欢我的同学们”。对和谐关系的体验,也在师生关系的调查中得到了验证。

5.资源服务于学生,得到学生的认可。2013年,对资源丰富性、开放性、安全性及使用性等方面的调查显示,学生对这几项重要学校资源的平均认可度达到92.7%。学校的管理服务现状以及管理空间的调查,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学校的环境氛围情况。对以校长为代表的管理者的满意度调查,得到超过90%的全体学生的认可,其中,同意“学校管

理者愿意听我/同学们的想法”的学生比例由2009年的79.2%在2013年增加到91.8%。

6.学校整体状况得到绝大部分学生的高度认可。2013年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的课程、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资源和设施、组织与管理状况、学校秩序与安全等整体氛围的综合满意度达到95%,对学校的培养目标、教育理念、学校氛围、社会声望、学校的特色优势等方面,学生的平均认可度高达9

7.5%。

7. 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断被激发出来,他们逐渐具有了独立人格和独立思想。

五.改革解决的主要问题

1.通过可选择的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创新育人模式体系,解决育人模式单一,无法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求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学校基本上采用统一的育人模式,这种育人模式下的教育的“标准件生产”特征越来越显示出与教育的宗旨、与人的成长规律南辕北辙。

2.通过发现和唤醒,让每一位学生成为他自己,解决学生厌学情绪严重,自主发展的动力不足的问题。正是由于培养模式单一,课程缺乏选择性,学生所学的东西不适合自己,

所以,对学习不感兴趣,厌学情绪严重,自主发展的动力不足。

3.通过构建服务于师生的评价体系,解决评价标准单一,评价技术落后,学生综合素养发展不足的问题。当前我国普通高中“考什么、教什么、学什么”现象仍然十分普遍。一方面,评价标准单一。考试的成绩仍然被普遍用来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对分数片面、盲目的追求,严重制约了学生全面、均衡发展。另一方面,评价技术落后,评价信息无法为教与学的改进提供有效的帮助和参考。

小学生教育自主管理系统实施方案设计

小学生自主管理实施方案 学生自主管理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励、指导及帮助下,自己处理日常生活、活动与学习方面事物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体现出了一种新型的学生观:把学生放在学校教育的主体位置,以学生为中心,能力为本位,通过尊重、信任、引导和激励等影响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热情,为每个学生都提供表现自己个性和才能的机会与环境,促进学生主动修身、主动修心、主动求知、主动劳动、主动协作、主动交流、主动参与,最后达到主动发展的目的。 一、指导思想 在班集体建设中,学生是主体,而且应当承担起主要角色。为进一步提高我校学生自我管理水平,培养学生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切实提升班级管理的效率与质量,确保学生们能拥有文明卫生、安静有序、安全和谐的生活环境,帮助同学生实现自主管理、自我服务、自身完善,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学习和生活习惯,积极创建和谐班集体。为使我们班级自主化管理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我校特制定本方案。 二、培养目标

1、突破传统教育中“保姆式”、“警察式”管理的局限,实现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相结合的管理理念,探索出适合我们新九小学学生自主管理班集体、学校事务的途径、方法,有效转变教师教育管理理念,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2、培养学生: (1)主人意识。使学生清楚自己是班级的主人,学校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成长的主人。 (2)民主意识。使学生明白自己对班级和学校事物的话语权,监督权,决定权,管理权。 (3)责任意识。使学生懂得自己的行为要对自己负责,对小组负责,对班级负责,对学校负责。进而达到对社会负责。 (4)荣誉意识。使学生愿意为小组添荣誉,为班级争光彩,为学校树形象。 3、提高学生 (1)自控能力。通过变他控为自控,变他律为我自律,从而提高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处事能力。通过管理过程的磨炼,提高交往能力,沟通能力,协调能力,合作能力。 (3)学习能力。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和互相帮助,提高学习能力。 (4)组织能力。通过对管理事务管理的思考、策划、协调、实施,提高组织能力。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基于学情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数学新课堂 摘要: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指向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师要基于学情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数学教育,尊重学生的独特性。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只管学,教学就是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而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教师教学要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数学新课堂。下面我将结合我个人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应如何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数学教育: 一、让绘本融入数学新课堂 在小学数学课上,不少学生在学习中感受不到数学的兴趣,他们都是只从课本上、测验卷上来认识数学,在他们的心中数学就是公式、练习和考试。但在国际数学教育领域中,数学教育的发展已不再只重视数、量、形等内容和目标,而更重视沟通、推理、联结、解题等过程目标。数学绘本的情境提供了儿童贴近生活经验的场景,儿童会体会到生活中有很多有用和有趣的数学,这样数学就不会遥远、生硬。通过数学绘本阅读与小学数学课教学相结合,提供儿童倾听、讨论、写作数学概念的机会,培养儿童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同时扩大儿童掌握数学的意义与认知。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我通过绘本《鸟儿鸟儿飞进来》给二年级孩子上认识乘法的教学片段,通过故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乘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片段一: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喜欢)那今天薛老师就给大家讲讲这些鸟 儿的故事。 师讲故事:在树林里有一群可爱美丽的鸟儿,一个阳光明媚的早上,木匠老爷爷在树 林里走着,鸟儿们感觉有人过来了,呼啦啦的飞上了天,然后轻轻的落在树枝上,老爷爷 认真的听着鸟叫。第二天早上,他就开始干活了,把木材锯成合适的大小,对准以后,钻 出小孔,把它磨得很光滑,倾注了他非常非常多的心血。 让生猜:老爷爷在做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木匠老爷爷做出了两个漂亮的鸟窝,小心翼翼的把鸟窝挂在了树上,然后等了很久很久。终于有一天,一对四十鸟唱着歌飞进了鸟窝,一对白头翁也飞进了鸟窝。(让生计算:一共有几只鸟?)木匠爷爷非常开心,又做了3个不同样式的鸟窝,一对乌鸦吹着口哨飞了进来,一对可爱的小麻雀也飞了进来,还有一对哒哒哒的啄木鸟也飞了进来。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读了此书,感触最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实践家冯恩洪在教育改革道路上的经历冯恩洪——一个不仅具有远见卓识,还是“艺高人胆大”的教育实践家,1985年提出了德育改革的新思维新思考。1987年提出了合格加特长的目标模型,提出卓越不止一种表现形式,卓越也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某个统一认定的所谓的优秀标准。1990年提出了用规范保证合格,用选择支持特长,校园里不能只有就范而没有选择。1993年提出了优秀教育资源最大化,使之进入寻常百姓家。2000年提出了教育的真谛在于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有思想的老师。二、冯恩洪教授的每天自学一小时的学习习惯冯恩洪教授在书中谈到他从1980年7月1号开始,给自己定了一个规矩,每天自学一小时,先读书,后休息。一次他和同事在学校讨论教育问题,回到家已经是凌晨四点十分了,他洗完了澡以后,想到今天的自学一小时没有完成,于是他深深呼吸了三口气,提起精神,强迫自己坐到书桌旁。自学一小时后,他再拉开窗帘,太阳已经升起。他的这种读书习惯从198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现在,他说读书给他带来了成功和乐趣,当读书使他对教育的认识由简单走向庞杂,再从庞杂回归到简单,这时他发现他把握了教育的真谛。这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是一个善于获得知识增量的老师,是善于学习的老师。三、冯恩洪校长追求有生命力的教育的执着从20世纪80年代起,他就在苦苦地追求着有生命力的教育的两个支点,即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生发展的需要。这要求教育的思想者能够在今天的现实中敏锐地洞悉并遇见和把握两者的发展趋势;要求教育的实践者在今天的体制下实施明天的理想。沉浸在这样的追求中,就必须时刻挑战现实,从而超越现实。冯恩洪对此体会至深:“仅仅思考从今天走向明天未免有功利主义色彩;不仅思考从今天走向明天,而且着眼于明天的环境,思考如何从明天走向后天才称得上战略眼光。教育是百年树人的伟业,需要他的参与者走一步想两步。辉南县朝鲜族学校金雪梅20XX年4月2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心得体会在这个假期里我认真阅读了冯恩洪教授所著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冯恩洪教授结合自己的教育工作实践,对中国教育的现状进行了理性思考,同时对中国教育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书中冯老师围绕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从各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引入了很多实例,使我感受颇深,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的关键是要研究学生,使我们的老师由心中有书走进胸中有书、目中有人的境界。书中说“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的功能是把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我们现在的教育,是挑选适合

1第一章_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答案

第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填空题 1.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遗传素质和环境与教育个人内在动力。 2. 先天遗传因素为心理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发展的可能性、个体差异的最初基础,环境使个体心理发展的可能性转变现实性,教育在个体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快速性性协调性开放性可塑性。 4.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过渡性动荡性社会性隐蔽性。 5. 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 二、单选题 1.下列体现心理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观点有(A) A.心理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B.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关键期 C.心理发展是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D.心理发展各方面会因人而异。 2.下列体现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性的观点有( B ) A.心理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B.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关键期 C.心理发展是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D.心理发展各方面会因人而异。 3.下列体现心理发展的差异性的观点有(D ) A.心理发展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B.心理发展是不平衡的,有关键期 C.心理发展是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D.心理发展各方面会因人而异。 4.智力发展的最好时机(B ) A. 学前期 B. 小学C初中 D.高中 5.表情变化如同“晴雨表”的时期是。(B ) A. 学前期 B. 小学C初中 D.高中 6.形成良好的品德时期是(C ) A. 学前期 B. 小学 C 初中 D.高中 8.在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理论中,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冲突的时期是( C ) A.儿童早期 B.学前期 C.青春期 D.成年期 9.“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创始人是。( D ) A.弗洛伊德 B.华生 C.冯特 D.维果斯基 10.最近发展区是指(D ) A.心理发展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最小可能水平 B.近期个体心理发展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C.个体不依赖外界帮助,独立解决问题的水平

初中学生自主教育初探(贺德利)

初中学生自主教育探究 夹河镇初级中学贺德利 在当今学校的教育管理中,学校领导、班主任、任课教师等管理者为学生制定了一系列既严密而又严格的规章制度及日常行为规范等。可是往往事与愿违,既辛苦又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配合,学生制造的违规、违纪、犯法事件屡有发生。传统的学生教育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强制教育,是管束、管制,扼杀了孩子们的天性。初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萌芽阶段,渴望表现自我价值,但自我控制力较差,对外界的约束有逆反心理。如果我们能够抓住这一契机,培养学生自主教育能力,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自主教育是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 自主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达到个人全面素质的构建,而并非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 1、开展自主教育是中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要求。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有各种需要,即生理、安全、归属关系与爱、自尊、自我实现等需要,我们的学生也有同样需要。当学生步入初中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渴望自己解决问题。据我校调查统计,学生对遇到困难,“自己想尽一切办法解决”的占40%,“与朋友、家长、老师共同解决”的占45%,两项总和85%。可见,中学生从主观意识上希望自己被别人关注、被人尊重,渴望民主、平等、自由。如果我们采取一味的说教教育,使他们被动接受,势必造成他们有逆反心理,而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就会产生不良后果。 2、开展自主教育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也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我深信只有能够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是教育追求的最高目标,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追求的最高境界:“教是为了不教”。开展自主教育就是使学生养成自我教育习惯,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让学生个性心理、人格正常健康地发展。智慧潜能和才干才会在有计划有步骤地挖掘下得以发挥,各个方面的素质才能得到逐步提高。这样扩大了教育的时间、空间范围,使学生走出校园、踏入社会后都能感受到教育的深远影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财富,实现了人的可持续发展。 3、开展自主教育是符合“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新一轮课程改革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其实在对学生教育中就是“以学生为本”。开展自主教育就是在尊重、理解、宽容、相信学生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积极主动接受教育,实现自我,彰显人生的光辉,获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真正实现教育是为了发展人的终极目标。 二、自主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转变学生观念,培养学生自主教育能力。 初中学生处于自主意识萌芽阶段,自控能力较差,参与欲望不高。这就要求教师要采取措施对学生加以引导:(1)要让学生知道自主教育的含义,合理引导学生的自主意识,使他们主动参与自主教育。(2)让学生感悟到自主教育能充分展现自我价值,人格、尊严

如何提供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如何提供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摘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钢琴已开始步入寻常百姓家,由此 也引发了少儿艺术培训中的“钢琴热”。少儿钢琴教学工作更是近几年来倍受社会 关注的热点。本文以明确少儿钢琴教学工作的意义为切入点,结合工作实际,总 结归纳了几年来在少儿钢琴教学中先后尝试的几种方法,在提高少儿钢琴教学实 效方面起到了一定的助推作用。 关键词:少儿钢琴教学意义教学方法 一、“钢琴热”背景下少儿钢琴教学的意义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钢琴已开始步入寻常百姓家,由此也引发了少儿艺 术培训中的“钢琴热”。面对日渐增长的少儿钢琴学习培训的市场需求,我认为可以概括为以 下两个方面: 1.培养少儿艺术修养的需要。在儿童成长中,美育作为少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重要组 成部分,越来越被全社会重视。被誉为“乐器之王”的钢琴,更是被家长作为孩子乐器学习的 首选。从儿童时代开始接触大量的优秀钢琴作品,在长期训练和作品熏陶下,可以从中丰富 情感、提高音乐素养、艺术修养和对音乐的鉴赏能力。 2.培养少儿意志品质的需要。学习钢琴不是一件易事,非得下功夫勤学苦练不可。尤其 是低龄学童,通过钢琴学习可以培养做事专注的良好习惯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可以培养勤奋踏实的学习态度和自觉刻苦的学习能力。 综上所述,少儿阶段是学习钢琴的黄金时期,大力推进我国的钢琴艺术教育事业的发展 应从少儿抓起。同时,更应从我们专业教师本身重视少儿钢琴教学工作做起。 二、少儿钢琴教学的方法 少儿钢琴教学应以“快乐学习”为核心理念,充分营造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的轻松氛围。如 何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普及与提高的关系,我尝试了如下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1.寓教于乐法,力求教学模式趣味化。 (1)首先向学生展示钢琴魅力,让他们聆听和感受钢琴演奏的乐曲,并跟着琴声摇动 自己的身体,跟着琴声唱自己熟悉的歌曲,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与钢琴拉近距离,亲近起来,爱上钢琴,成为朋友。 (2)给学生编写练琴儿歌,在讲解坐姿手型的教学中,我把具体要求缩编成朗朗上口 的儿歌:“坐位对准琴中间,小臂键盘一条线。上身端正微前倾,双脚置于踏板前。膝盖弯曲呈直角,肩背放松座靠前。”这样一来,化繁为简,又易记易行。 (3)为学生搭建表演平台,平时我捕捉各种时机,充分利用各种节日、学期汇报等机会,组织学生展演,这一方法有助于学生树立自信心,满足成就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热情,深受孩子们的喜爱并得到家长们的认可。 2.深入浅出法,力求教学语言形象化。钢琴的入门,需要掌握较多的理论知识。对于零 基础初级班学生来讲,学习把握这些乐理知识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我在授课时,从少儿的 心理特征和认知能力的实际出发,运用形象的语言为孩子们比喻各个知识点,避免教学中的 生涩和枯燥。

教育案例 我与学生共成长

教育案例 ------我和学生共成长 在一次例行的班会课上,我询问学生对各科的学习有什么感受,哪一门课学起来比较愉快。学生们纷纷表示喜欢学数学,身为班主任兼数学老师的我也喜欢这种“糖衣炮弹”,笑嘻嘻地逗学生:“是不是因为喜欢我,才喜欢学数学呢“,学生都佯装不屑,班里嘘声一片。有一个调皮的男孩站起来,直言不讳地批评我:“其实吧,老师,你也有需要改正的地方,就是老是知错不改”,我们已经忍受很久了“我心里一惊:难道我还有让学生不能忍受的缺点。忙问:”是什么呢”,几个孩子齐声说“拖堂!”听到这个结果,我不由得脸红起来。这时班里那些心眼多的孩子并没与跟着起哄,而是悄悄观察我,看我怎么对待这些提意见的“冒失鬼”。我很诚恳地走到这位提意见的男生面前,真诚地鞠了一躬,说:“谢谢你指出我的毛病,不然我还很难发现呢。“又转身看向其他的学生:”你们愿意帮助我改正么?”学生们纷纷点头,并共同约定,如果再出现这种情况,老师也要学生一样接受处罚-------为班级义务服务一天。 有了这个约定后,每次上课我都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安排好教学环节,还多次计算所需时间。即使课堂偶尔有意外情况,而绝不耽误下课。每次我压着下课的铃声说“下课“和学生再见时,纪律委员那个帅气的男孩儿会冲我笑一

下,竖一下大拇指。我也不经意发现,班里的纪律越来越好,竟然连续五周获得了校”流动红旗“。 尊重学生,把自己置于和他们平等的地位,有时还需要 俯下身子去注视他们那一双双清澈、宽容而又明亮的眼睛。只有体会过被人尊重的感觉,才会知道怎样去尊重别人。 而作为老师往往一味地要求学生,而很少审视自己。学生 们用多么宽大的胸怀包容其实并不完美、并不可爱的我们,每思及此,作为老师,怎么能不觉得惶恐不安呢。在班级 教育教学中,我们要真诚地和学生“共同成长“。 济南市义和小学谷士峰 2013年12月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假期读了冯恩洪先生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书,感悟很深,对我触动很大。其中印象最深刻就是其中关于教师自我提高,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部分。我们不但要珍惜讲台,热爱讲台,享受讲台,而且要挑战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同时也只有做最好的自己,才能享受讲台。要发展自己只有两条路,第一条是知识的补充,主要的补充方式就是读书,读书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商和情商,在各个方面最大程度上帮助学生;同时读书使自己累计更多的经验,用最好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知识的补充需要读书学习,经验积累需要反思和总结。在此基础上学会合作双赢,做复合型的教师,就会成功。一个优秀的教师和一个普通的教师的区别在于,一个一般的教师总是沾沾自喜自己曾经上过的那节课有多么成功,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永远认为教学是一个可以改进可以更好的事情。一个会读书、会反思的老师,才是一个能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老师,才是一个好老师。 对照冯先生的告诫,反思自己在这两方面的作为,感觉到距最好的自己有很大的差距。首先在读书学习方面,感觉自己做的很不够。在读书方面来说,自己读教育教学方面的书较少,很多不同学生的最好处理方法,很多课堂有效教育方法在前人的书中都有一定的提及,并找到了一些不错的解

决方法,而我却有很多还没有学到。现在读了冯校长的书后,觉得从现在开始应该严格地要求自己,过去教师们常讲:要给人家一碗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现在的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如果不努力跟上,就会落后,就会被淘汰。只有改变观念,终身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才能更好地、更长时间地照亮别人,发展自己。 冯先生还告诉我们要积累经验,学会反思。要提高自己就要学会反思并经常性去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从中找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更好的处理方式方法,教师要有反思的意识、习惯和技能。勤反思,勤总结,总结成功的部分,反思失败的教训,使自己成为一个有较高素质的教师,更好的为学生、学校服务。 对于做教育,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教好书,育好人。孔夫子教育学生成效卓著,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他对颜回、子路、曾参等学生的性格特长、思想状况了如指掌,在知人的基础上因材施教、因势利导。意同自己作心与心的交流,是否自己真成了良师益友。 除了读书和反思,提高自身的能力,还需要我们学会合作。这里说的合作除了教师间的合作还包括师生合作。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关键在于教师要研究学生。我已经打好了十足的精神来迎接一切挑战,一定要做一位有知识,有能力,带给学生温暖的老师!

中小学生的发展与教育

中小学生的发展和教育 第三章第二节 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初中生的身心发展 三、高中生的身心发展 四、学生的教育 一、小学生的身心发展 小学生的年龄是6、7岁至11、12岁阶段。他们从一种以游戏为主的生活转向以学习为主的生活。 (一)小学生的生理发展 (1)身高、体重进入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2)骨骼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重要阶段 (3)肌肉发育 (4)心血管发育 (5)脑及神经系统方面 父母和学校教师要注意: (1)注意儿童的坐、立、行、走及姿势 (2)组织他们参与多样化的活动 (3)不宜组织儿童参加过分紧张、激励的活动。 (4)注意发现儿童的智力潜能,重视儿童的智力开发。 (二)小学生的心理发展 (1)注意 一是从不随意注意占优势地位发展到随意注意占优势地位。 二是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只能坚持15分钟。 (2)感知觉 一是逐渐从幼稚期的凭兴趣和不随意性向随意选择性发展;从短暂不稳定性向较持久和稳定发展;从被动性向主动性发展。 二是童年期儿童知觉过程中的分析和综合统一的水平还很低。(3)记忆 从机械识记占优势地位向意义识记占优势地位发展。 (4)思维

一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 二是小学生思维被动性多,而主动性、独立性少。 (5)情感: 一是感情易露,不会隐蔽; 二是情感不稳定,变化较快,道德感、理智感、美感都有所发展。(6)意志: 意志力比较薄弱,不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行动目的性差,好模仿,易受暗示。 二、初中生的身心发展 (一)初中生的生理发展 (1)身体迅速生长 (2)性开始成熟 (3)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巨大变化 (二)初中生的心理发展 1.认知发展的特点 (1)注意 (2)感知觉 (3)记忆 (4)想象 (5)思维 2.情感和意志发展的特点 (1)情感 (2)意志 3.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三、高中生的身心发展 (一)高中生的生理发展 (1)身体发育已经基本成熟,发展速度进入相对平缓阶段 (2)性机能的发育基本成熟,各方面已接近成人标准 (3)神经系统已发育完善 (二)高中生的心理发展 (1)认知能力有了深入的发展 (2)情绪、情感不仅丰富而且复杂,意志日趋成熟

自主教育心得体会

自主教育心得体会 篇一:自主学习心得体会 自主学习心得体会 人的价值高于一切。学校的意义、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关心人、培育人,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有效研修坚持以教师为本,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教师发展是目标,学校和学生的发展是教师发展的结果 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研修活动的重要目标,需要研修活动组织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始终把教师专业发展放在学校工作的重要位置,不断激发教师专业发展满足的内在动机,满足教师自我实现的愿望。 为了加强自己的业务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从各个方面不断提高完善自己在学习中我有以下心得体会:1要树立优良学风,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教学新规律。钻研教材,写好每一个教案,上好每一堂课,多听同组同事的课,多学习别人的优点和长处。 2在课改的课堂教学中,不断探索适合学生愉悦学习的好的教学模式,向同组的老师学习她们的先进教学方法。尤其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提高阅读能力。 3培养学生课堂上会静下心来思考的能力 4、善于总结自己在教育教学中的点点滴滴,严以律己,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育方式。 5积极参加各项教育教学学习活动,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6多和同组的老师一起备课,一起商量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尤其在阅读教学中,多向有经验的老师请教,在课堂中怎样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怎样培养学生探究性的阅读能力,最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7勤于动笔,勤反思,积累经验,对于不好的做法及时改正。以此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教师引导的方法的好坏对学生的成长,甚至于对其以后的各个方面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因而我们要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1)我们在教育教学中起的是引导作用,而不是填鸭式灌输。教师应该的重视学生存在,以情感去开启学生的心智。 (2)我们应以身作则,潜移默化地把中国传统美德传授给学生。 (3)在教学过程中,多鼓励、赞美学生,培养学生积极性的同时,培养他们对挫折的容忍能力。了解学生的感受,观察学生的反应,聆听学生的心得。 (4)利用各种机会和家长取得联系,适时的提供教育子女的咨询与方法,共同为学生的未来而努力。 (5)用“爱”来感化学生。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鲁迅先生谈及教育时曾这样说:“未来之教育,适如其分发展各自的个性。”教育的本真是“适合”。为每一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教育的根本之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关心每个学生,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教学方针,为教师的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方法。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大自然是神奇的,自然规律让我们得知,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中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种事物。人类世界也是一样。教育更是如此。在教学中,学生们千差万别,他们的成长环境、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等都各不相同,这就要求我们要致力于提供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实践和一直以来教育理念的熏陶,我深深地体会到,“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是对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尊重。作为刚刚入职的小学教师,从踏上讲台的第一节课开始,我就认识到了,虽然孩子们同在一个教室中,同上一堂课,但每一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如果每名学生都用千篇一律地教学方法去要求,那可能得到的只是一个个一模一样的“模型”,而不是有血有肉的“人”。 根据生理学和心理学我们可以得知,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比如有的人逻辑思维较强,而有的人则形象思维比较好,有的人感性,有的人较为理性。这种差异性放到教学上也非常普遍,有的学生擅长语文,有的学生擅长数学,还有的学生在体育和艺术类方面比较有天赋。这种时候如果我们只用一种固定的标准和模式去要求学生,会很难得到满意的结果。 我所在的班级共有41名同学,第一次走进教室时,看着一张张天真的脸庞,我还完全没有意识到应该怎么去担起班主任这个角色。只是简单粗暴地用我曾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主题3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主题3 冯恩洪 主题3 育人的第三课堂 —建设积极的教育环境 积极的教育环境是使人赏心悦目的,它是使人诱发积极情感的,使人进入期间,置身期间得到暗示,得到启迪的。 我们的老师可能会提出一个问题,既然有第三课堂,那么育人还有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吗?我们说有的,使用国家教材,体现国家意志的是育人的第一课堂,是给学生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课堂;允许学生选择,释放学生潜能的是学校育人的第二课堂。教育工作者不仅仅有有形的,教育还有无形的;教育不仅仅有显性的,教育还包括隐性的;教育不仅仅有有意识的,教育肯定还存在无意识的,因此我们把不是给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对学生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的课程称为第三课堂。很明显,育人的第三课堂指的是学校教育环境,育人的第三课堂告诉我们环境也能起到育人的作用。 一、建设隐性的第三课堂 在前面我说了课堂,有显性的也有隐性的,因此第三课堂不是对人的传授知识的课堂,而是对人的行为、情感施加影响的课堂,施加积极的终身的影响的课堂。我记得30年前中国刚迈出改革开放的第一步的时候,有一次我到广州去,广州市市长在接见我们的时候很热情,说了一句话,不到白天鹅宾馆等于没到广州。他建议我完成了任务一定要到白天鹅大酒店去一下。白天鹅是当时广州建设的第一座五星级的涉外宾馆。当我们到白天鹅酒店门口下车的时候,门口没有人管理,但是有一块牌子用中文、日文、英文三种文字表述同一个内容,它的意思是:赤膊者,穿汗背心拖鞋者谢绝入内!因为我的车先到,我在等后续的车,我的同事们,他们下车后会下意识的,穿西装的会把自己的领带扶扶正,把裤腿卷到膝盖上面的也会停下脚步把裤腿从膝盖上面退下来,检查了自己的服装以后,然后才抬头挺胸地走进白天鹅宾馆。没有人通知他这样做,为什么白天鹅宾馆是每一个初来乍到的中国朋友会下意识当中审视自己的行为呢?很明显,这个五星级酒店豪华的气派,这样富丽的陈设把每一个初来乍到的中国人下意识当中镇住了,这是下意识当中产生的效果。这就是教育的无形的力量,这就是环境教育的力量。我们能不能因此这样讲,环境应该是安全的,安全是政府行为。我们当届中国政府在本届政府任期内推行校安工程,解决学校的安全问题。学校应该是积极的,积极的教育环境是校长行为,是学校行为。 我们对积极的教育环境的界定是:它是使人赏心悦目的,它是使人诱发积极情感的,使人进入期间,置身其间得到暗示,得到启迪的。因此要建设积极的教育环境,在这个环境说话,那么这个积极的环境有哪些标准呢? (一)让每一面墙都说话

浅谈学生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

浅谈学生人格发展与学校教育 学生的人格发展问题是当今教育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学生如果出现人格障碍,小而言之,对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不利;大而言之,会引发诸多的社会问题,甚至造成社会悲剧。 对学生的教育,不外乎两个方面:做人和学习。而做人应该是第一位的,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以德为先,德实际上就是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如果没有其良好的品德,高智商和强健的体魄往往会成为犯罪的帮凶,对社会造成的危害远远高于一般的犯罪。例如,近几年来的以网络犯罪为代表的高智商犯罪案件对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其犯罪人员大多具有大学以上学历。所以说,人格教育对学生来说其意义是何等的重要,我曾听到有几位老人在闲谈时,谈到教育子女时说:“我们对子女要求并不高,不求对社会有多大贡献,只要不危害社会就行。”其实,这就是对人格重要性最简单、最朴实的看法。 人格教育实际上就是对人的心灵改造和品格塑造的教育,对学生的人格教育首先就是促进其人格系统健康发展的教育,重视对学生人格健康的教育是现代社会的一项特殊而急迫的任务。现代社会是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而国际间的竞争主要突出在国民素质的竞争,其本质上是要求学校的教育,培养现代的人才,不仅仅局限于知识能力还具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要具有更高的人格素养,即“授业的本质是通过其学历的形成过程去积极谋求人格的形成”。只有具有高素质的人格的人才,在未来社会发展和竞争中才会有稳固的基础,才会立于不败之地。2008年的“5?12”大地震震垮了房屋,震碎了人们的心灵,但在电视画面上有一显著的镜头,有一学校的校训:“人情、人性、人格、人才”始终屹立着。这充分地说明必须先塑造人格,在人格塑造的基础上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从当今社会发生的诸多学生问题中我发现,学生人格障碍的形成有多方面深层次的原因: 1.家庭教育不当,对学生人格的养成有一定影响。当今社会,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使得一部分家长认为只要让子女吃好、穿好就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我曾遇到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位学生王某上课经常迟到、不爱学习、说话也比较粗鲁,老师所布置的作业也经常不完成。有次我问他:“你为什么不喜欢学习呢?”他说:“学习有什么用呢?我的父母说,你们当老师的一个月工资才一千多块钱,他挖煤炭一个月的工资都有四五千!”我当时听到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心想:有父母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的吗?答案是肯定的。父母的一句话也许会改变孩子的一生。我想在这样的父母的教育下,其孩子怎么可能有一个健康完整的人格啊!其实,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2.社会环境中的不利因素对学生人格障碍的形成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的了惊人的成就,物质文明丰富了,但精神文明的建设却并不尽如人意。各种思潮相互激荡,原有的价值观人生观逐渐丢失,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颓废思潮开始在家长、老师、学生之中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一些学生接触新事物但并不知道如何去甄别,如在网上接触的并不是知识而是一些低俗的东西,颓废的文化、黄色的网站迷住了缺乏甄别能力的学生,网络游戏让不谙世事的孩子沉迷于其中而无法自拔……毕竟他们只是孩子不可能“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他们往往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看到这种现象,不禁感叹:校园多年的教育抵不上社会这个“大染缸”几天的“染色”。 3.学校教育片面地追求升学率,重智能,轻人格的培养也是一个误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统领着学校,升学率和高分数成了各学校的追求目标也成了考核老师的尺度。学校和老师追逐眼前的利益,忽视了对学生的人格培养。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德育及音体美等对学生人格塑造的课程却成了课程表上的装饰之物,大都被所谓的主课挤占殆尽。许多学生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无法形成,在分数的重压之下学生的心理疾病愈发严重,考试失利者为逃避现实离家出走、甚至自杀等事件屡有发生。不良的教育方法成了学生人格健全的绊脚石。 学生人格障碍的形成有诸多因素。而学生人格发展教育则贯穿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要以做人的教育为突破口,引导学生与社会生活不断调适,实现个人从“有机体生物人”即自

自主教育理念、方案范文

实施“双自主发展”教育造就自主发展的人教师的自主发展服务于学生的自主发展。 1、学生的自主发展学生自主发展的价值取向是:适应社会需要,养成自主养德、自主学习、自主健体、自主管理的意识,并逐渐提高相应的能力。 学生自主发展的外显特征: 第一是自主意识,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主动进取精神,并为实现目标积极拼搏的能力; 第二是自立行为,具有生活上的自立、自理,学习上的自觉、自主,行为上的自由、自律能力; 第三是自主学习,具有合理地安排学习活动并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能力; 第四是自我调控,具有较强的自审意识、自省能力和独立判断事物的能力。 2、教师的自主发展教师自主发展的价值取向: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养成在职业道德上自省和专业发展上走研究之路的意识和习惯。 教师自主发展的外显特征: 第一,有追求教育职业生涯成功的强烈愿望和工作热情; 第二,有不断自塑师德形象,形成优良人格修养的职业精神; 第三,有不断再学习接受新知的进取精神; 第四,有不断研究探索、反思实践,不断获得专业成长的敬业精神。 3、“双自主发展”中学生和教师的关系

“双自主发展”确定为是一种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特色,而非办学目标、育人目标。我们只是在理念、模式、特色的环境中强调师生“双自主发展” 的平行关系。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是高位的,是相对刚性的。而对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特色的认识和实践可以是多元的、灵活的、创造性的,能够体现学校特点的。在“双自主发展”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的认知和实践环境中,学生和教师都被确定为学校的主体,两者都需要获得健康发展,学校办学必须为学生和教师的“双自主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双自主发展”中学生和教师关系的基本论述: 一是学生的自主发展,对教师的自主发展提出了要求,教师只有在不断自觉接受新知识、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的前提下才能有效指导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是学生的自主发展,为教师的自主发展提供了舞台,教师的自主发展是基于教师职业前提的专业化发展,教师自主发展的成果必须通过学生的自主发展得以体现; 三是教师的自主发展为学生的发展服务,使学生的发展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也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榜样。 二、学校发展定位: 我校的发展定位是:实施“双自主发展”教育,创办德育特色学校。 (一)总目标:未来五年,四十二中践行“双自主发展”教育的理念,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全力创建学生自主管理的德育特色学校。学校发展目标: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 人大附中 人大附中在九十年代初期,就开始了课程改革的尝试,经过了十几年的探索,课程改革已初见成效。学校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积极推进地方课程,努力开发校本课程;加强初中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年来,人大附中一直在不懈地追求一条理想的办学之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让每一名员工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平台。充分实现了人大附中的办学理念——“尊重个性,挖掘潜力,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祖国的腾飞,一切为了人类的进步”。目前,学习、研究和创新已经成为人大附中的一种文化。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核心。人大附中课程改革的目标,是要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为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九十年代初期,人大附中就开始了课程改革的尝试,十几年的时间,经历了一个由朦胧到清晰,从自然到必然,从实践到理论的发展过程。特别是2002年9月我校实施义务教育新课程改革之后,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学生的持续、全面发展,最终的落脚点是以人为本,尤其是以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为根本。一切改革的具体措施,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变、课程结构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改革、课程管理体制的转变以及考试评价制度的改革,无一不是围绕着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的。基于以上的认识,人大附中在贯彻实施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始终不渝地突出以人为本的主线,一切为了师生的发展已经形成为人大附中固有的文化。紧紧围绕以人为本的核心精神,牢牢把握课程设置改革的鲜明特征,严格执行国家指令,开拓创新,突出特色,正是近几年来人大附中积极落实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改革的行动宗旨。 现将我校初中课程改革情况汇报如下: 一、严格执行《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方案》,开齐、开足、开好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积极推进地方课程,努力开发校本课程 学校建立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多元化课程体系,在开齐开足国家课程的同时,开好海淀区和北京市的地方课程,在以往开设校本课程的基础上,不断删减、增加校本课程、选修课程,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符合社会的需要。 1.整体优化我校初中课程结构 人大附中义务教育阶段课程设置 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 国家课程语文、数学、英语、历史、 体育、音乐、美术、思想 品德、地理、生物、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 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 德、地理、生物、物理 语文、数学、英语、历史、 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 德、物理、化学 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 海淀区:信息技术 北京市:劳技 综合实践活动 海淀区:信息技术 北京市:劳技、环境与可持 续教育、预防艾滋病 综合实践活动 海淀区:信息技术 北京市:劳技、毒品预防 校本课程现代少年、心理、形体、 外教口语 心理、外教口语外教高级阅读与写作 我校上述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体现了课程设置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具体地说:

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

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 任何儿童,无论是残疾儿童还是正常儿童,他们都有权利在自己社区内的普通学校接受教育。为所有在学校读书的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是所有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全纳教育是特殊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让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一 起在同一个环境中学习、接受教育已成为国际社会的主流趋势。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积极倡导残疾儿童与正常儿童的融合,指出融合是残疾儿童的一种权利,而不是对他们施予的特殊待遇。早期的全纳教育主要是关注残疾儿童或有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质量问题,因此全纳教育是相对于特殊学校这种隔离安置的环境而言的,是指让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依靠普通设施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普通学校根据残疾儿童的特别需要提供适宜的、高质量的教育。其核心理念是教育是所有人的基本人权,是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也是维系社会公平的基础。然而随着全纳教育的发展,国际社会越来越担心如将全纳教育的政策设计和发展仅针对残疾人群体,就可能会忽视或遗忘其中另一部分群体如流浪儿童、边远地区的游牧民族儿童、少数民族儿童等来自其他弱势群体或者社会边缘群体的儿童,因此将全纳教育的对象逐渐界定为所有易于被边缘化和被忽视的群体。但不可否认,残疾儿童或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教育仍然是全纳

教育对象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让所有的人都能够平等地接受适合其独特需要的高质量的教育是国际社会的理想,也是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美国积极倡导残疾儿童与普通儿童的融合教育,是实施普通教育改革、推进全纳教育发展比较早的国家,有许多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美国全纳教育的起源。 美国对待残疾人的历史经历了曲折的过程。20世纪中叶之前, 通常残疾儿童家长试图将残疾儿童尽可能地隐藏起来,避免被别人看到,或把患有较严重残疾的儿童送入专门的养护机构。那个年代,把残疾儿童从阁楼和密室中解放出来,使他们能够在公开场合出现便成了社会上有识之士努力的目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提高,那些被鉴定为不同类型的残疾儿童通常被安置到专门的特殊学校或养护机构接受特殊教育或照顾,这些特殊学校设施相对比较齐全,教师是接受过专门教育训练的专业教师,基本是将同一类别的残疾学生安置在一起,残疾学生大多住校。这些特殊机构使残疾儿童与外界几乎完全隔离,与家庭、社会接触较少,普通学校和班级拒绝接纳被鉴定为残疾的学生入学。地方学校对于是否给予残疾儿童與非残疾儿童享有相同的教育权利这一点不负有法律上的责任。甚至有一个州的法律规定,普通学校可以拒绝接收那些“身体或精神状况表现难以接受” 的儿童入学。 随着平等、自由、公平观念的推广,残疾儿童和他们的家庭从被排斥和孤立的状态下走向了融入和参与。社会不再认为残疾儿童是地 方公立学校责任以外的事,不再希望存在差异的儿童由于有人认为他们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新)

《教育心理学》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一、不定项选择题 1.()阶段是青少年儿童开始发展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A.小学B.初高中C.大学D.成年 2.去过几次小朋友的家,就能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认知发展到()阶段的儿童能做到这种程度。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3.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A.自主性B.主动性C.勤奋感D.自我同一性 4.根据Piaget的观点,儿童能发现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与物体排开的水量有关,而与物体的质地无关,说明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已处在()。 A.感知运动阶段B.前运算阶段C.具体运算阶段D.形式运算阶段 5.下列情形中没有使用支架的是()。 A.教师给学生做示范B.优秀生给差生讲解应用题 C.教师告诉学生,物理很难学D.计算机提示学生如何解题 6.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是指()。 A.最新获得的能力B.超出目前水平的能力 C.正处于掌握边缘的能力D.需要在下一发展阶段掌握的能力 7.Piaget提出的四个阶段由低向高的发展顺序是()。 A.不可改变的B.可以跳跃的C.因人而异的D.可人为改变的 8.有些中学生在学习抽象概念和规则时,仍需具体经验支持,从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来看这是因为()。A.他们尚未达到形式运算阶段B.这些概念、规则太复杂 C.具体经验可以帮助他们加深印象D.有利于他们进行发现式学习 9.Vygotsky提出“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的含义是()。 A.提前讲授下一阶段才能掌握的内容B.教学可以不考虑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 C.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创造最近发展区D.根据学生现有的水平进行教学 10.运用准备性原则进行教学意味着()。 A.了解学生的知识准备B.了解学习的认知发展准备 C.根据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学D.以上都对 11.个体认为别人总是无理由的取笑自己是()阶段危机没有解决的表现。 A.信任对怀疑B.自主对羞愧C.主动对内疚D.勤奋对自卑 12.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Vygotsky B.布鲁纳C.加涅D.桑代克 13.个体倾向于利用自己身体或内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学习风格属于()。 A.场依存型B.场独立型C.冲动型D.深思型 14.场依存性者喜欢的学习方式是()。 A.自主学习B.合作学习C.探究学习D.有意义学习 15.场独立且沉思型的学生适合选修的学科是()。 A.数学B.历史学C.教育学D.心理学

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呢

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一、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 我们知道,教育的功能是把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对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变化,全世界都认为教育是最后的手段。所以教育就要研究自然人,教育就要研究尊重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自然人的不同要求。 那么自然人有哪些特点呢?自然人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差异性。我么知道,遗传决定了人的差异,这个点我们都能理解。但实际上,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的不但仅是由遗传决定的,还是由后天成长的环境决定的。每一个学生来到人世间时,上苍给他配备四种资源,第一种资源是政治资源,第二种资源是社会资源,第三种资源是文化资源,第四种资源是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的核心我们指的是权利,社会资源的核心我们指的是人际关系,问话资源指的是他的直系亲属的受教育水准,经济资源是指这个生命来到人世间的时候,他的家庭拥有的动产和不动产。 那么学生是有差异的,我们对有差异的学生是提供标准的教育好呢,还是提供合适的教育好呢?人的差异不但仅表现在外形上,有高有矮,有胖有瘦,这是看得见的差异。人的差异因为资源配置的不同,他的情商他的智商也决定了他是有差异的,这是我们肉眼观察不到的差异。一个老师选择三尺讲台的时候恐怕要做好一个心理准备:我们将终身面对差异。面对差异不应该埋怨,埋怨会让学生变得灰头土脸,埋怨会让教师产生职业的倦怠。这就告诉我们的教育在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的同时,要注重学生的差异,与其埋怨差异,不如研究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样我们的学生在课堂里能够听得懂,他就告别忍受,走出接受,走进享受了。 要使自然人实现社会化,我们的学生就要具备多方面的水平,而这些水平的培养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那么我们要发展学生的哪些水平呢? (一)发展学习水平 走进21世纪,我们的学生走上社会应该有很强的学习水平,这个学习水平决定着他对社会的贡献,这个学习水平也左右着他自身的人生幸福。 (二)培养适合水平 没有学习水平不行,但是光有学习水平也不行。这就是走进21世纪我们的学生跟我们当年成长的环境不一样。我们当年是在现实社会中成长的,而我们的学生现在是既在现实社会中成长同时又在虚拟世界中成长。他面对虚拟世界,面对着信息量的暴涨,他有对信息的处理水平吗?所以我们的学生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获得社会职业,并且取得职业成就。我们的少于要获得社会职业,取得职业成就,没有学习水平不行,光有学习水平不够,我们还要发展学生的适合水平。所以它为幸福人生奠基的教育需要让我们的学生能够适合社会环境。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他们有很强的学习水平,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在培养学习水平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适合水平,要锻炼学生的实践水平,要提升学生的交际水平,这样我们才能实现教育的本质的回归。 二、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教育的真谛在于实现人的社会化和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而学生是有差异的,教师应该注重差异。学生是有情感的,我们的教育更应该尊重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情感,关键要落实在课堂上。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学生坐在教室里是如临春风呢还是如坐针毡呢?当然如临春风的课堂是尊重情感的课堂,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人上的这堂课。这就是一种和谐的师生情感。怎么样才能实现和谐呢? (一)倾听才能和谐 在我们的学校里,我们的教育对象有成长的困惑,青春的烦恼。他们成长的困惑,青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