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钟声千年的文化

千年的钟声千年的文化
千年的钟声千年的文化

千年的钟声千年的文化

——《枫桥夜泊》教学实录

王崧舟

《小学语文教师》09.01

启:枫桥钟声越千年

师:当代诗人陈小奇写过一首歌,歌名叫《涛声依旧》,大家听过吗? (生答“听过”)

师:好听吗? (生答“好听”)

师:看来,这首在上个世纪末非常流行的歌曲,至今还受到大家的欢迎。它不但曲子好听,歌词也写得相当出色。大家看,这是其中的两句。(大屏幕出示陈小奇《涛声依旧》歌词)

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尘封的日子/始终不会是一片云烟

师:谁来读一读? (生读歌词)

师:好听!不但声音好听,读得更是好听!大家注意看,歌词中有一个词叫“无眠”,谁知道“无眠”的意思?

生:睡不着,失眠。

师:说得好! “睡不着”是大白话,“失眠”呢,是近义词。一俗一雅,意思就说得明明白白了。其实,“无眠”还可以找出很多近义词来,比如,不能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不眠。

师:难以人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难眠。

师:未曾入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未眠。

师:因为发愁而无法人眠,合成一个词就是——

生:愁眠。

师:一口气,找到了五个近义词。无眠,就是“失眠”,就是“不眠”,就是“难眠”,就是“未眠”,就是“愁眠”。一句话,就是睡不着觉啊!好的,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句歌词,感受“无眠”的滋味儿。(生齐读歌词)

师:那么,是谁在敲打着我的无眠呢?

生1:钟声。

生2:钟声。

生3:钟声。

师: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那么,这是从哪里传来的钟声呢?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其实,早在两百多年前,清朝诗人王士祯就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读? (生读)

师:注意,这是古诗。读的时候要读出古诗特有的节奏和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有了古诗的节奏和味道。)

师:读得好!那么,从诗中看,这是哪里的钟声呢?

生:寒山寺的。

师:没错,这是寒山寺的钟声。为了独听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诗人盼啊望啊、梦啊想啊,一等就是多少年? (生答“十年”)

师:十年,整整十年,可见这钟声的魅力!那么,这钟声为什么会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明】高启《泊枫桥》)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其实,早在五百多年前,明朝诗人高启就在一首诗中写过这样的钟声,谁来读一读? (生朗读诗句)

师:高启所写的钟声,也是寒山寺的钟声。让人奇怪的是,每次经过枫桥,每次听到寒山寺的钟声,高启总会想起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张继?张继何许人也?为什么几度经过都要忆张继呢?大家看——(大屏幕出示【宋】陆游《宿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早在八百多年前,宋朝诗人陆游就写过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来,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从诗中看,七年前陆游曾经到过哪儿?

生:枫桥寺。

师:没错,寒山寺又名枫桥寺,因为它就在枫桥边上。他到过寒山寺,听到过什么呢?

生:钟声。

师:七年之后,诗人陆游又到了哪儿?

生:又到了寒山寺。

师:又听到了什么? (生答“钟声”)

师:七年不变是钟声啊!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陆游的这番感慨。(生齐读诗句)

师:大家看,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变的是南来北往的客人,不变的却是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所以,如果不是“七年”,而是“十年”,十年不到枫桥寺,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十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十年”,而是“百年”,诗人还会怎样写呢?

生:百年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如果不是“百年”,而是“千年”呢?

生: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十年不变是钟声,百年不变是钟声,千年不变的还是钟声。

师:听!陈小奇的笔下有钟声,我们一起读——(生齐读陈小奇的歌词)

师:听!王士祯的笔下有钟声——(生齐读王士祯的诗句)

师:听!高启的笔—下也有钟声——(生齐读高启的诗句)

师:再听!陆游的笔下还有钟声——(生齐读陆游的诗句)

师:问题来了!问题来了!你的问题是什么?

生: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写钟声?

生:钟声的魅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呢?

生:张继是谁?

生:钟声为什么能够留传这么长的时间?

承:张继独听寒山钟

师:问得好!其实,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

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大屏幕出示【唐】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请大家打开课文,读一读这首诗,自由读,反复读,一直读到清爽了、顺口了为止。(生自由反复朗读诗歌)

师:读得很专心、很投入,很好!读书要的就是这种状态!谁来读一读这首诗?清清爽爽地读。(生朗读全诗)

师:读得不错!比如,“愁眠”的“愁”是翘舌的,“寒山寺”的“寺”是平舌的,真是读得一丝不苟!谁再来读一读,不但清清爽爽地读,而且有板有眼地读。(生读)

师:有味道!不用我说,大家一定听出了这首诗的节奏和韵律。来!我们一起读!怎么读呢?每句诗的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我来读。(师生合作朗读完全诗,全场掌声。)

师:好!味道出来了。我们再读一次,现在,前后顺序调换一下,我读前四字,你们读后三字。(师生再次合作朗读全诗)

师:味道更浓了!我们连起来读,我渎题目和作者,你们读诗歌,注意那个节奏,那个味道。(生齐读诗歌)

师:读诗,不仅要读出节奏、读出味道来,更要读出感觉、读出情绪来。如果请你用一个词来表达你读完这首涛的感觉,你想到的是哪个词语?

生:愁绪满怀。

师:好!这是你的感觉,你可以把这个词写在课文边上。

生:孤独。

师:孤独,写下来。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生:静。

师:静?与众不同。什么“静”?

生:安静。

师:比安静更准确的一种“静”?

生:宁静。

师:我建议用“寂静”,寂寞的“寂”。行吗?好的,我们继续用词语捕捉自己的感觉。

生:凄凉。

师:肚里没点东西的同学,是找不出“凄凉”这个词语的。好了,孩子们,读《枫桥夜泊》,有人读出的是忧愁,有人读出的是寂寞,有人读出的是凄凉,也有人读出的是寂静。大家不妨对比着想一想,读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日还”,你会有忧愁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肯定不会!读杜甫的“两个黄鹂呜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会有寂寞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读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你会有寂静的感觉吗?

生:不会。

师:都不会!那么,为什么读《枫桥夜泊》,你感到的却是忧愁、孤独、寂静、

凄凉呢? (多数沉默,个别学生举手。)

师:把手放下,请大家静静地默读《枫桥夜泊》,看看注释,看看插图,联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一想,诗的哪些地方向你传递着这样的感觉和情绪。(默读,圈点批注。)

师:(在巡视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动笔画了,这说明他的感觉已经找到了落脚点。

师:9继续插话)有的同学开始在诗的旁边写批注了,很好,这说明他的思考正在被记录。(生在教师插话的引导下,纷纷开始写批注。)

师:好!我看大家都有了自己的读诗心得。那么这样,我提一个问题考考大家,好吗?我们知道,枫桥夜泊的时候,应该是张继休息的时候,对吧? (生答“对”)

师:但是,这个晚上,张继睡着了吗?

生:没有。

师:没有?你怎么知道的?诗中的哪个词语直截了当地告诉你,张继没睡,根本就睡不着?哪个词?

生l:愁眠。

生2:愁眠。

师:都是愁眠。是吗?来,把“愁眠”这个词语圈出来。(板书“愁眠”)师:“愁眠”是什么意思?

生:“愁眠”就是因为忧愁而睡不着觉。

师:给“愁眠”找个近义间,比如——

生1:无眠。

生2:失眠。

师:来,我们一起读“愁眠”这个问语。

生:(齐读)愁眠。

师:把声音压低了,再读。(生再读)

师: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这个晚上:张继看到了什么?咱们一样一样地说,读读第一句诗,看到了什么?

生:月落。

师:(板书:月落)因为“愁眠”,张继看着月亮渐渐地升起,又看着月亮渐渐地落下,当月亮完全落下的时候,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中,诗人在江边看到了什么?

生:枫树。

师:(板书:江枫)想像一下,那是怎样的江枫?

生:红红的。

师:那是被霜打过的缘故。秋风吹过,你看那江边的枫树——

生:在瑟瑟摇动,还有落叶飘了下来。

师:落叫飘零,江枫瑟瑟。多么凄清,多么孤寂的画面啊!那么,诗人在江中又看到了什么呢?

生:渔火。

师:(板书:渔火)找一个同来形容形容你想像中看见的渔火。

生:忽明忽暗的。

生:一点一点的。

师:改成“星星点点的”也许会更好,这些是张继因为愁眠而看到的。愁眠

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又听到了什么?

生:乌啼。

师:(板书:乌啼)几声凄厉的乌啼,打破了夜的沉寂。但是,当乌啼声飘过,茫茫秋夜反而变得更加沉寂。还听到了什么?

生:钟声。

师:是的,姑苏城外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板书: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请把“钟声”圈出来。(生圈出“钟声”)

师:看到了,听到了,愁眠啊愁眠,因为愁眠,张继还感到了什么?

生:霜满天。

师:(板书:霜满天)大家知道,霜是覆盖在地上的,所以,李白才写过这样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生接答“疑是地上霜”)

师:对呀!霜怎么可能满天呢?难道是张继的感觉出了问题?

生:因为张继愁眠,所以感觉霜满天。

师:肯定跟张继的心情有关系,是吗?想一想,夜泊枫桥的这个晚上,张继冷不冷?

生:冷。

师:肯定冷!秋霜那么重,穿得又那么单薄,还是在江上、在船上,能不冷吗?其实,身体的冷还在其次,更要紧的是张继的心,他的心也是——生:冷。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很孤独、

生:因为他考试落榜了。

师:看来你查过资料了。这只是一种可能,还可能因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思念他的亲人了。

生:因为他觉得自己很无助。

师:身体感觉到的是一个“冷”字,心灵感觉到的更是一个“冷”字,于是,在诗人的感觉中,“霜满地”成了——

生:(接答)霜满天。

师:哪里是霜满天啊?分明是“冷满天”啊!(最后形成如下板书)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指着板书)大家看,月落是景,乌啼是景;江枫是景,渔火是景;霜天是景,钟声是景。这景那景,都围绕着——

生:(齐读)愁眠。

师:都伴随着——

生:(齐读)愁眠。

师:都一层又一层地笼罩着——

生:(齐读)愁眠。

师:用诗人自己的话来说,江枫渔火——

生:(齐读)对愁眠。

师:(板书:对)孩子们,你们注意过这个看起来很普通、很不起眼的“对”字吗?什么是“对”?为什么要用这个“对”?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①对待;对付。如:对事不对人。②面向;朝着。如:对着高山。③对面的;敌对的。如:对手。④使两个东西配合或接触。如:对对联。) 师:这是我从《现代汉语小词典》中摘录的义项。想一想,你选第几个? (生思考)

师:有选第一个的吗? (无人举手)

师:没有。有选第二个的吗?(部分举手)

师:好,有十多个。你们为什么选第二个?

生:张继因为睡不着觉,所以能看到这些景色,他是面向着这些景色的。

师:有道理。那么,第三个有人选吗? (无人举手)也没有。第四个呢? (部分举手)

师:哦,为什么选第四个呢?

生:我觉得这些景色是配合愁眠的。

师:也就是说,在诗人的眼中,仿佛乌鸦也跟着他一起——

生:忧愁。

师:仿佛江枫也跟着他一起——

生:无眠。

师:仿佛渔火也跟着他一起——

生:孤独。

师:说得好!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啊!月落是愁,乌啼是愁,江枫是愁,渔火是愁。一个看起来极其普通、极其简单的“对”字,“对出”的是诗人心中的无限——

生:寂寞。

生:孤独。

生:忧愁。

生:凄凉。

师:于是,情动于中而辞发于外,《枫桥夜泊》就这样诞生了! (音乐响起,教师范读全诗。生随着音乐,齐读全诗。掌声热烈。)

师:(随着音乐)月亮西沉,乌啼声声,霜气布满了整个天地;江枫凋零,渔火点点,钟声划破了凄清的夜空。在这个孤独而寂寞的晚上,涛人辗转反侧、无法入眠,他在心里轻轻地念道——(随着音乐,学生再次齐读全诗。) 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随着音乐低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夜半钟声到客船。)

师:(音乐消失轻声朗诵)姑苏城外寒山寺——(生接:夜半钟声到客船。)

升:夜半钟声化愁眠。

师:月亮已经落下去了,诗人还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了。

师:(擦去“月落”)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乌鸦凄厉的叫声也已经消失了。(擦去“乌啼”)那满天的霜气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擦去“霜满天”)在一片幽暗和朦胧之中,那瑟瑟的江枫看得清吗?

生:看不清。

师:(擦去“江枫”)点点渔火忽明忽暗,若有若无。(擦去“渔火”)还有那姑苏城外的寒山寺,看得见吗?

生:看不见。

师:(擦去“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到客船”)天地之间,一片幽暗,一片朦胧,似乎已经没有什么景物可以相对了。(擦去“对”,形成如下板书)

愁眠

钟声

师:突然,听——(钟声和音乐缓缓响起)

师:一声!一声!又是一声! (在“钟声”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声声敲打着愁眠,声声陪伴着愁眠,声声抚慰着愁眠。(在“愁眠”下面画上三条波浪线) 师:这钟声,仿佛在说,张继啊张继……孩子们,展开你想象的翅膀,接着“张继啊张继”,写一写钟声的诉说。(生想象写话)

师:好!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像张继那样,用心去感受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悠悠传来的钟声,好像在对孤独的张继这样说——生:(读)张继啊张继,如果你无法入睡,如果你很孤单,就让我来陪伴你吧。(掌声)

师:好一个知冷知热的钟声! (笑声)

生:(读)张继啊张继,人的一生有悲欢离合,不可能事事如意的,当你烦恼忧愁的时候,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呀。(掌声)

师:知足常乐,心平气和。多么善解人意的钟声啊!

生:(读)张继啊张继,你的亲人在等着你回家,赶紧回去吧,赶紧回去吧! (笑声)

师:家是你永远的港湾,家是你永远的温暖!这钟声有抚慰,这钟声有劝解。当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款款消失的时候,张继的愁眠之情也渐渐化去了。(擦去“钟声”和“愁眠”)

转:月落时分听钟声

师:孩子们,其实“愁眠”是人人会有的一种心情。这种心情,会伴随人的一生,也伴随着人类的全部历史;所以,古今中外,写愁眠的诗歌成千上万、数不胜数。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写愁眠,尤其是写思乡的愁眠,更是比比皆是。大家看——(大屏幕出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宋】王安石们白船瓜洲》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李白曾经这样写道——(生齐读李白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大诗人杜甫曾经这样写道——(生齐读杜甫的诗句)

师:因为愁眠,诗人张九龄曾经这样写道——(生齐读张九龄的诗句)

师:也是因为愁眠,王安石曾经这样写道——(生齐读工安石的诗句)

师:还是因为愁眠,苏轼苏东坡曾经这样写道——(生齐读苏轼的诗句)

师:大家一定已经发现,所有的愁眠都跟一种景物连在了一起,这个景物就是——

生1:明月。

生2:明月。

师:正所谓,明月千里照愁眠,愁眠一夜望明月。于是,诗人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那一轮皎皎的明月上。那么,在没有明月的夜晚,在月亮落下去的夜晚,诗人张继又把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愁、怀人之情寄托给了谁呢?(大屏幕出示《枫桥夜泊》)

师: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张继的《枫桥夜泊》。(生齐读)

师:劝解张继这份愁眠的是——

生齐答:钟声。

师:抚慰张继这份心情的是——

生齐答:钟声。

师:温暖张继这颗心灵的,还是——

生齐答:钟声。

师:孩子们,在张继之前,没有人这样写过钟声;在张继之后,尽管有很多人写过钟声,但没有一个人写得像张继这样扣人心弦,感人肺腑。这,正是《枫桥夜泊》能够流传千古的秘密所在。让我们再次满怀深情地走进这首千古绝唱,《枫桥夜泊》——(生齐读)

合:钟声悠悠情满天

师:于是,从张继之后,从《枫桥夜泊》之后,除了“明月千里寄相思”,在中国诗人的心中,又多了一种寄托愁绪的美好景物,那就是——钟声!这钟声穿越时空、穿越历史,在一代又一代的诗人笔下悠悠回荡。

(大屏幕出示【宋】陆游《宿枫桥》)

七年不到枫桥寺,客枕依然半夜钟。

师:听,四百多年过去了,这夜半钟声在陆游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

(大屏幕出示【明】高启《泊枫桥》)

几度经过忆张继,月落乌啼又钟声。

师:听,八百多年过去了,这钟声在高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 (大屏幕出示【清】王士祯《夜雨题寒山寺》)

十年旧约江南梦,独听寒山半夜钟。

师:听,一千多年过去了,这空灵的钟声在王士祯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

(大屏幕出示陈小奇《涛声依旧》)

师:听,一千两百多年过去了,这温暖的钟声在陈小奇的笔下悠悠回荡——(生齐读诗句)孩子们,这就是经典! (板书:经典)这就是文化! (板书:文化)今天,你读了《枫桥夜泊》,你的心里有了一种感触、一种感动。所以,我想,假如你以后有机会去苏州,你一定会去看一座桥,哪座桥?

生:枫桥。

师:来到枫桥,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谁?

生:张继。

师:想到张继,你一定会情不自禁、充满深情地背诵一首诗,那就是——生齐答:《枫桥夜泊》!

师:来,我们一起边走边吟:(生背诵)

师:从此,你对张继不再陌生,尽管你和张继相隔千年;从此,你对枫桥夜

泊、你对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再陌生,尽管你和枫桥相隔百里、千里、甚至万里。孩子们,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整理:江苏省江阴市山观小学刘敏威)

文化的瑰宝与传承

文化的瑰宝与传承 ——游湖南省博物馆有感 C 1705陈佩玲 初遇博物馆,仙逆鲜花娇嫩欲滴那瓜宏伟鲜花娇艳欲滴,内观宏伟壮观,每个人的脸上都充满着好奇和严肃。 它是文名的书写地,灿烂文明绚烂绽放,是仁爱的苍生地,是砥砺前行地,从精细化管理到自觉,从一夷平地到省馆,以文化自觉为先。 湖南省博物馆位于长沙市开福区与烈士公园毗邻,是湖南省最大的历史博物馆,也是国家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重点博物馆。馆内藏品达18万余件,以马王堆汉墓文物、商周青铜器等最具特色。我们可以深刻了解到湖南的人文、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习惯等。这里摆放着各种历史文物,不计其数。有的五彩斑斓,古色古香;有的金光闪闪,价值连城。看得我眼花缭乱,这让身为长沙人的我倍感荣幸。 看过的藏品不计其数,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著名的镇馆之宝–"T型帛画"。画很明显的分为了三个部分:天上、人间和地下。最上面是天界,右上方是一轮红日,里面有一只黑色的神鸟,称作"太阳黑子"是一种奇特的天文现象。日下的扶桑树间,还有八个太阳。左上角一弯新月,月上有蟾蜍和玉兔月下有奔月的嫦娥。日月之间,端坐着一个人首蛇身披发的天帝。天界天门有守卫的门吏,和异兽相衬,显得天界的威严和神圣。人间是对墓主人辛追夫人的祭祀,辛追夫人拄着杖,面朝西方,前有神使迎接,后有侍从护送,很有气魄。地下有一巨人赤身裸体,可能是管理地狱的使者,他双手举起一白色平台,象征着大地,平台之下,就是古人通称的"黄泉",巨人脚踏鲸鲵,胯下有蛇,使人感到阴沉昏暗,表达了古人对天国的想象和对永生的追求。 这真是举世惊奇又不可思议的绝美创作啊!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无论是马王堆汉墓的文物,还是商周的青铜器,都给我们以巨大的视觉盛宴。即使是在器物那么缺乏的古代,人们都想去追求更好的生活,去努力创造美好生活的条件,那么现在的我们,拥有那么优越的物质条件,又怎能不去追求明天,创造更好的未来呢?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许金榜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 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 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 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 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 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 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 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 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摹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 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 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 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 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 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 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 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 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 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 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 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强调神似、强调写意 ②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 ③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技艺性。 2.简析“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一句中 “一般”一词的表达作用。 “一般”限制范围,说明在通常情况下,中国戏剧

《小石潭记》《小石城山记》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 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 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 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 恕己,曰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 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 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是二

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 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lì):屋的正梁。 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 竹子。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 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 楚国的南部。 67.下列断句正确的是()。 A.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B.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C.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D.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68.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是()。 A.岸势犬牙 ..差互(狗牙) B.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凄清) C.益.奇而坚(增加) D.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羞辱) 6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投以.小石以.其境过清 B.是固劳而.无用潭西南而.望 C.为睥睨梁之.形能以径寸之.木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余秋雨《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是一本著名的文学作品,相信我们很多人都阅读过,那当你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会怎么写读书笔记呢?给大家整理了《文化苦旅》读书笔记,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 刚开始翻开目录看到都是讲的国内或者国外的景点。自己也是爱旅游的人,所以抱着好奇的态度看完了整本书。 读完整本书回想起来,发现自己印象最深的只有两个地方。其一是刚开始的寺庙,“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蒂指教,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一首《送别》勾起了多少青春回忆,每每听到这首歌,总是有种莫名的心酸,好像就应该落泪才能对得起这首歌的意境。也是在此,我才知道这首诗是李叔同写的,人称弘一法师。 其二是在写苏东坡文字狱的时候,也就是乌台诗案。看完整个案件的过程,对苏东坡莫名的感到心疼。或许我们现在的人只记得苏东坡的诗,记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记得“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从早前意气风发的诗词风格到晚年诗词的粗犷,心酸,无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一场莫须有的案件,削平了一个人多少的棱角。在那大漠孤烟直的地方,还会有人记得这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吗?这个故事也让我看到人性的邪恶,也是整个社会甚至是当代

社会都存在的弊端。社会上总有些人嫉妒那些才华比自己好,成就比自己高的人,总会想方设法捏造些罪名强加于他人身上。大部分分不清是非黑白的人,总喜欢跟风,认为反正不危及到我自身的利益,那么跟随大流踩一踩也是可以的。舆论的压力,社会的压力迫使当权者不得不流放自己看重的人,可想而知这个社会风气该是如何的令人悲伤。慎思,慎行,慎言,六个大字,应该学会如何做人。 整本书都在讲景点,也在讲文化,文化附着在这些建筑,这些风景里。文化的成败对于一个国家的兴亡真的很重要。文化的形成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淀,但是毁灭往往在一瞬。 孤独不是一种脾性,而是一种无奈。 再小的个子,也能给沙漠留下长长的身影;再小的人物,也能让历史吐出重重的叹息。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 向往巅峰,向往高度,结果巅峰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 堂皇转眼凋零,喧腾是短命的别名。在流光溢彩的日子里,生命被铸上妖冶的印记。 友情的败坏是从利用开始。 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惧孤步,何惧毁谤。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2 文化,是什么?我不能够解释清楚,也不能真正理解。正因为这样,“文化”一词在我的脑海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这反而勾起了我强烈的求知欲,使我迫切地想去一探

小石城山记学案上课讲义

《小石城山记》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品味作家笔下的山水之美,理解作者被贬后游历山水触景生情的感慨。 学习过程: 一、自学 (一)基础积累 1、柳宗元(773--819),唐文学家、哲学家。字,河东人,世称。与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任柳州刺史,故也称为。文学上与韩愈一起提倡古文运动,并称“”。散文成就高,为“”之一。作品风格清峻自然。山水游记代表作是。 本篇通过小石城山的石块、山形和如同这一特点的描写,引出关于的议论。在为小石城山怀伎不售而大发不平之鸣的同时,含蓄地抒发了之情。 2、给划线词语注音: 逾垠睥睨堡坞.疏数偃仰夷狄更傥 3、解释下列加点词。 (1)其一少.北而东()(2)有积是石横当其垠.()(3)环.之可上()(4)其疏数偃.仰() (5)自西山道口径北.()(6)其一西.出() (7)其响.之激越()(8)良久乃已.() (9)类.智者所施设也()(10)愈以为诚.有() 4、选出以下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当中一州) B.而列是夷狄 ..(荒凉僻远处) C.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之有无久矣(天帝) ..(美竹) D.吾疑造物者 5、翻译。 (1)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 (2)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

(二)合作探究 1、“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一句,其气之灵表现何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2、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即“物我相融”的具体表现)。 ①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 ②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 3、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4、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世之慨”? 二、课堂展示学习成果 三、拓展训练 (一)阅读《始得西山宴游记》一文语段,完成后面问题。(15分)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和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和善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周正刚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和善文化是其基本内核和精神瑰宝。 和善文化源于上古文化和诸子百家,其丰富思想蕴藏和贯通于儒佛道显学,在中华大地传承数千年,历经沧桑,弥久弥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要思想基石和瑰宝。从根本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和谐、和善、和平型文化,和善文化的丰富内涵突出地表现在如下方面: 其一,在思想观念上,推崇和彰显和善理念,以和善作为其思想与学说的出发点或哲学根基。儒家学说认为,“人之初,性本善”,其核心理念是“仁爱”,仁者爱人。佛家的核心思想是“慈悲”,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道家强调“清静无为”,提倡循道以行,率理而动,一切顺其自然。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要求兼爱互利,兴利除弊。这些无不体现着和善的理念和思想,表明和善是传统文化的内核和要义。 其二,在理想信念方面,崇尚和谐、和善,以和善为基本信念和道德追求。中国古代早就有“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追求。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圣人”,“君子”是迈向“圣人”的起点,强调“君子喻于义”,要求人们都自觉当“君子”,积德行善,养天地浩然正气。道家的最高典范是“真人”,追求的理想人格是清静、无为、不争,是只为社会、大众谋利益而不追求个人名利的人。“协和万邦”、“政通人和”、“家和万事兴”,历来是中华民族对国家、对社会、对家庭的理想目标的追求和期盼。 其三,在价值取向上,中国传统文化以善为本,以和为贵,追求和善的目标和价值取向。儒佛道三家都强调“天人合一”,主张“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知足常乐”、“自治其心”。在价值取舍上,孔子把“民信”看得比“足兵”、“足食”更重要、更不能舍弃,强调“民无信不立”。佛家信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约束人们弃恶从善。道家要求返朴归真,其旨意无不体现着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身心和谐的基本取向。从古至今,和善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信奉的普适价值,其核心思想不因时空和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改变。 其四,在思维方式上,以和善为致思的方向和路径,强调知行合一,在思维中展示和善的精神和人文关怀。儒佛道三家都强调“中庸”、“中和”、“中道”、“圆融”,反对二元对立思维。儒家推崇“中庸之道”,强调“礼之用,和为贵”,不走极端,适中和善地看待和处理问题。道家坚持相对思维,强调祸福相倚、苦乐共生、盛极而衰,要求人们中庸、平和、淡定地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禅宗要求“禅修入心”,讲究“顿悟”,“心中有佛即佛”,强调通过直觉思维平衡慰藉心理。 其五,在行为规范上,主张“和为贵”、“与人为善”、“从善如流”,以和善为根本准则来规范人们的行为。孔子主张“欲而不贪”,力推“三戒”,即戒色、戒气、戒得;要求“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做到“温、良、恭、俭、让”,“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佛家教义的主要思想就是鼓励人们行善,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小石城山记》

2020年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小石城山记》【甲】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乙】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①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

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②。其上,为睥睨梁之形③;其旁,出堡坞④,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⑤,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于中州⑥,而列是夷狄⑦,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⑧,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⑨。”是二者,余未信之。 【注释】①黄茅岭:在湖南零陵县城西面。②垠:边界,尽头。 ③睥睨(pìnì):即“埤堄”,城上有孔的矮墙。梁(lì):屋的正梁。④堡坞(bǎowù):村落外边,土筑的小城堡,用以守卫。⑤箭:小竹子。 ⑥中州:中原,指现在的黄河中下游一带。⑦夷狄:古代汉族统治阶级对中原以外少数民族的侮辱性称呼,这里指偏远地区。⑧伎:同“技”,即技巧,指小石城山的奇景。⑨楚之南:湖南一带是古代楚国的南部。 11.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2分) 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

品读文化苦旅-读书交流会活动策划书

品读文化苦旅-读书交流会活动策划书 活动主题: 重历文化苦旅,感悟秋雨散文 文化苦旅行百里,山居笔记从头忆。 霜冷长河扬国学,千年一叹余秋雨。 漫漫苦旅,他踽踽独行;渺渺无疆,他独自探索。 让我们走进余秋雨,体味历史之厚重,散文之优美; 让我们解读余秋雨,领悟文化之内涵,责任之承担。 我们诚挚期待志同道合的朋友加入! 活动形式:读书交流会 策划主办单位:大学生读者协会 活动推荐书目:《文化苦旅》、《山居笔记》、《千年一叹》、《行者无疆》、《霜冷长河》 (仅作参考,大家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目或者文章来进行阅读,阅读一本或多本都行,当然多多益善喽) 活动流程: 一、talk show——每位书友分别介绍自己所读余秋雨的书籍内容以及自己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不一样的观点和情结。其中可详谈一本,并结合亲身经历谈谈收获,向大家展示文化散文在你眼中的别样风采。 时间:一个半小时左右。

二、自由交流——书友之间进行相互提问、交流,讨论,加深对余秋雨文化散文的理解。 时间:一个小时左右。 三、主持人概括整场活动的观点意见并进行总结。 活动时间:暂定于xx年3月17日星期六下午2点半,活动预计时间2~3小时(给大家充足的阅读和思考时间,书友会活动时间原则上不与学生会和社团活动时间发生冲突) 活动地点:12号楼,具体教室待定,详见海报通知。 亲爱的童鞋们: 昔日顽石逗秋雨,今朝后学慕前贤。读书感悟互分享,绝胜寒窗十数年。 如果你了解并且欣赏余秋雨,那么,欢迎到这里来交流你的看法; 如果你对余秋雨有不一样的见解,那么,欢迎到这里来分享你的观点情结; 如果你只看过他的一两本作品,那么,欢迎到这里来扩大你的知识储备。 我们需要丰富的知识,但我们更需要的是心灵的充实和自由独立的思考精神。 还在等什么呢,来加入我们吧,获得更多的知识,认识更多的朋友,丰富你的大学生活! 我们真心欢迎和期待您的加入!感谢大家的支持!!!o(∩_∩)o~

《小石潭记》练习及答案

八年级《小石潭记》练习及答案 《小石潭记》学习指南 班级:姓名:学号:等第: 【学习目标】 一、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及虚词。 二、理解本文抓住特点描写景物,借景写情的特点。 【知识链接】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解人,世称柳河东,唐朝著名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因参加王叔文的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他的主要作品基本上都是在被贬后,特别是在永州时期产生的。 “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它们都是山水散文中的珍品,这些作品,画廊式地展现了湘桂之交一幅幅山水胜景,继承了郦道元《水经注》的传统而有所发展。 【课前预习】 1、请为下列加粗字注音: 如鸣佩()环()佁()然不动俶()尔远逝 参()差()披拂往来翕()忽斗()折蛇行 悄()怆()幽邃犬牙差()互寂寥()无人 2、试着口译全文。 (1)写出你认为是重点的文言现象。 (2)写出你的疑惑(翻译、内容等方面) 3、读准课文,试着背诵。 【课堂探究】 4、《小石潭记》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景物的?写出各段的大意。 5、第2段写出了“水” “鱼”的什么特点?在描写上有什么特色? 6、本文抒发了作者什么感情?如何理解文中两次提到的“乐”? 【课堂反馈】 7、结合语境,解释词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心乐之 皆若空游无所依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凄神寒骨 8、一词多义

A、⑴……下见小潭,水尤清冽。(清:_______________) ⑵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清:_______________) B、⑴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乐:_______________) ⑵……似与游者相乐。(乐:_______________) C、⑴潭中鱼可百许头……(可:_______________) ⑵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可:_______________) D、⑴……皆若空游无所依。(游:_______________) ⑵同游者:吴武陵……(游:_______________) 9、翻译下列句子。 日光下彻,影布石上,怡然不动 淑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点击中考】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坏,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①、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②、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③城下者,皆浣花溪委④也。然必至草堂,而后浣花有专名,则以少陵浣花居在焉耳。 行三、四里为青羊宫,溪时远时近,竹柏苍然,隔岸阴森,尽溪,平望如荠⑤。水木清华,神肤洞达.自宫以西,流汇而桥者三,相距各不半里。舁夫⑥云通灌县,或所云“江从灌口来”是也。(选自《浣花溪记》) [注]①玦(jué):环形有缺口的佩玉。②琅玕(láng gān ):像珠子的美石。③潆回:水流回旋。④委:聚集。⑤荠(jì):荠菜。⑥舁(yú)夫:轿夫。 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点词语。(4分) (1)水尤清冽冽: (2)佁然不动佁: (3)西折纤秀长曲西: (4)尽溪,平坦如荠尽: 2.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文化苦旅读书报告

10110013229 王运(10计本) 喜欢看小说,喜欢旅行,所以很小的时候,一个人总是对着地图发呆,幻想着自己可以 到这里,可以到哪里,脑海中总是浮现出很多不同地方的样子,内心也充满了期盼,希望自 己快快长大,可以去看外面的风景。 后来渐渐的长大,读了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对自然之物就更加的热爱,希望一次潭中 鱼可百许头的偶遇,盼望着自己可以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走遍中国。 到了温州大学,在摆满书籍的图书馆,无意中的寻找,邂逅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从 开始时翻动的喜欢,到最后的热爱,我发现我真的喜欢这本书,在《文化苦旅》的带领下, 我脑海去去了那么多地方,《道士塔》《莫高窟》《阳关雪》《沙原隐泉》《柳侯祠》《白莲洞》 《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庐山》《贵池傩》《青云谱随想》《白发苏州》《江南小镇》《寂 寞天柱山》《风雨天一阁》《西湖梦》《狼山脚下》《上海人》《五城记》《牌坊》《庙宇》《夜航 船》《吴江船》《信客》《酒公墓》《老屋窗口》《废墟》《夜雨诗意》《笔墨祭》《藏书忧》《腊梅》 《家住龙华》《三十年的重量》《漂泊者们》《华语情结》《这里真安静》。旅者语言独到,循序 善进,加上文化知识的补充,一次精神盛宴带给了我。让我也按下决心一定要进行一次旅行, 来完成我走遍中国这个从小到大的心愿。 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为了奠定艺术真实的基础,从多个层面截取了历史的真实和 生活的真实,不论是风土人情、历史人文、万里河川,无一不可入题。在《阳关雪》、《道士 塔》中,描写了漠漠黄沙弥漫下,黄河文明的兴衰,从寂寥旷远中,将积淀千年的历史进行 了真实的还原;《白发苏州》和《江南小镇》等,展示了江南水乡小桥流水人家的那种典雅柔 媚的文化底蕴,淋漓尽致的展现了江南文化的那种婉约和清新,同时将世态人情演绎的形神 兼具。有对西湖、阳关、柳侯祠、莫高窟的生动描述,有对王安石、李白、苏东坡、柳宗元 等书卷气息浓郁的文人骚客的敬仰;甚或还有江南名妓苏小小、“亦仙亦妖”的白娘子、遁入 空门的李叔同等等,纵观《文化苦旅》,尽管纷纭丛生,但余秋雨却能出神入化,将万千物象 信手拈来,栩栩如生的付诸于笔端,展现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于余秋雨而我也只能羡慕,不能复制,不过在以后的日子里,我用我的方式进行我的 文化苦旅。 在温州大学的第一年,爬了大罗山,对自己山水的一次考验,并写下《爬山小记》作为 纪念: 十月二日,余结伴同学八九,老乡七八与校友二三爬东南之大罗山。大罗山去温大五六 里,虽无奇水异石,景色到也青碧。及至山脚下,登山之路似山之一痕,时断时续实也有趣! 不禁想到张岱《湖心亭赏雪》中语句:“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今者虽未有湖心亭之雪,然天色稍阴,与山一青一绿交映,山路一痕,游者一从也不乏雅趣。 山路自小镇始,摄级而上,身边欢笑声不绝,心情自是怡然。徐徐而上,路之两旁,草 木从生,我自北来自是不知其名称,说来遗憾。爬至山之半腰,山势转陡,路之两侧,皆生 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有茂密处,横柯上蔽,在昼犹昏。呜乎,我也累乏不能动也。 路边有泉,冰凉清澈,泉底细石直视无碍。掬一把泉水敷于脸上,顿觉清凉。余是想濯足其 中的,然担心浊了这好水,也就止住。 登山之言不再赘述,及至山顶,虽无斧凿之胜景,人工之古迹,举目眺去,高山之景亦 足以畅叙幽情。山侧有小湖一湾,我本喜之,然湖水污而浊,喜色随之减半。湖畔早有人尔, 吾等也坐于其中,歇脚唱谈不失为美事。及至回来,有幽趣女生谈笑诗词、电影更是乐不禁 然。 古人常说:山水之美,古来共谈。今天不才,妄动笔墨谈山水之乐,实不是佳作。然山 水之乐让我不自禁也,不写难表吾心。是故嘱文以记之。-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 许金榜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模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打渔杀家》中萧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 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有改动) 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析“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一句中“一般”一词的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句中,“这些”一词指代怎样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介绍的是中国戏曲,文章在第②段中还介绍了西方戏曲的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强调神似;(2)强调写意是一种具有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3)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技艺性 2.中国戏曲舞台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确定,自由变化的,但也不排除偶尔使用布景,使用。 3.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民族艺术和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 《文化苦旅》读后感1 书中作者所有的情感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但在所有情感中,我感受到了寂寞。文章本身是不会骗人的。《莫高窟》里,莫高窟从繁盛又渐渐被人遗忘。“整个画面出现了扬眉吐气般的快乐,只能是唐朝。”到“明清时期的莫高窟,已经没有太多东西可以记住。”是文化的辉煌与寂寞。那些不懂得珍惜文化的人终究会遭人唾弃和遗忘,但文化却在寂寞中消失,只剩残骸,没人听到作者对文化的叹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名句也不再出现,阳关的诗人们是寂寞的,当年文化的巅峰变成了眼前的荒凉。西出阳关的诗人越来越少,而阳关终成废墟。作者这样不忍心地让阳关继续寂寞下去。《杭州宣言》,白居易和苏轼被贬,人们毫不知晓大诗人的存在,在寂寞里,他们筑成了今日依旧繁华的苏堤与白堤。 《黄州突围》,名人惨遭的待遇。苏东坡的优异让人妒忌而疏远,不说舒亶,李定,王珪,李宜之这样心胸狭隘的人,竟让昔日挚友沈括离他而去。苏东坡曾经的半生为朋友而活,而朋友在他最失意的时候,离开了他不能不说,东坡后来的辉煌成就始于黄州,诞生于寂寞。 跳出文章本身来说,在历史中许多人在他成就辉煌的时刻,也无法逃离寂寞。一个人如果要得到什么,那么他必定要付出些什么。我在《文化苦旅》里,体会到了一丝无奈,寂寞的旅途而让余秋雨尝到

了真正的文化,真正的“苦”。不知作者是否怀揣着这样的心情去创作这篇文章,但我的内心接收到了这份寂寞。 也许下一次读《文化苦旅》会收到不一样的心情,会产生不一样的观点。但这就是在书中探寻的过程。 《文化苦旅》读后感2 拜“伟大”的阅读课所赐,终于读完了《文化苦旅》。初读时,总觉得,纵然余秋雨先生认为写书“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然而作为一名读者,细品他笔下那字词句段,心间却升腾起轻松潇洒之感,并无所谓“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沉浸江南小镇“大隐隐于市”的淡泊安定与自然;流连令一众大诗人大文豪心心念念的隐居圣地天柱山;享受那柔雅的中国文化宁谧的后院苏州。只看那温文尔雅的景,却也仅此而已。 然而当从近乎机械的学习中解放出来时,却神使鬼差地跑了趟书店,捧回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苦旅》。 再捧起它,认认真真逐字逐句地品阅那些原本感觉轻松无比、让人卸下一身铅华的文章时,却不由得陷入了那些略显沉重的历史与无尽的思考中去。 走过敦煌,进了莫高窟。“看莫高窟,不是看一个死了多年的标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多年的生命。”在这里,完全被“历史的洪流消融”。在这朝圣者众多的圣地,却偏偏出了个王道士。从此,它蒙了辱,中华民族蒙了辱,但却正是王道士才使莫高窟文化大放异彩。中国文化何其多,却偏偏忽视了这座文化宝库,何其悲哀!

探寻中华文化的瑰宝_小学作文

探寻中华文化的瑰宝 本文是关于小学作文的探寻中华文化的瑰宝,感谢您的阅读! 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诞生过许许多多令人啧啧称奇的智慧结晶,有通俗易懂的歇后语,还有举世无双的汉文字,更有博大精深的诗歌……在我看来,能称之为中华文化瑰宝的并不是奇妙多端的汉字,而是令人如醉如痴的诗歌。 我喜欢诗歌,我们六(5)班的同学们都喜欢诗歌。诗歌令我们陶醉:它的朗朗上口令我们陶醉;它的字字珠玑也令我们陶醉;它的高深莫测更令我们陶醉。但是,正因为它的含义深远,大多数人就只能迈进它的门槛,领略一下它的韵味,就无法再继续前行了。今天,天赐良机,杨老师要给我们上一堂关于古诗的教研课。同学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上课铃一响,就迅速找好了自己的位置,端端正正地坐好啦! 杨老师一开始就给了我们一个大大的惊喜:她将本次的教研课设计出了重重关卡,令同学们眼前一亮,真是有点“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味道啊!大家精神立刻振奋了起来,都想像开班会那样直接“KO”杨老师提出的每一道难题,成为传说中的“独孤求败”。 杨老师首先给我们上了一道“开胃菜”—清炒组名。每个组都以最洪亮的声音,无比自豪的将自己那充满激情的组名和口号报了出来。它们那诗情画意般的称号,个个都蕴含着同学们智慧的结晶,也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 然后,我们的古诗“三剑客”闪亮登场了,他们就是同学们公认的古诗小能手:聂臻、龚洲、冯心竹。他们带来了许多名扬中外的古诗赏析,令所有同学都迅速记住了它们。《将进酒》中那“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的豪迈气概,让同学们记住了它;《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中的忧国情怀让同学们记住了它;《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勃勃雄心,让同学们记住了它……他们的赏析都十分到位,表演得非常成功。在最后的评比中,龚洲的《龟虽寿》惊险地获得第一名,其他俩位虽然有点心不甘、情不愿,也只好退居二线。 当答题环节开始的时候,浓浓的火药味更是迅速地蔓延起来,每个人都是分秒必争、争先恐后地举手发言。假如答题机会被对手抢走了,同学们立刻锤胸顿足、唉声叹气起来;当好不容易抢到答题机会之后,心急火燎的我们更是高兴得手舞足蹈,用最大的嗓门,不,几乎是咆哮着回答完问题。那一双双小手都像闪电般快速举起,说话时也快得像机关枪扫射一样。教室里几乎是“硝烟弥漫”,同学们那熊熊燃起的热情之火把整个课堂都烧了个“热火朝天”。 最后,伴随着龚洲所在一组激情澎湃的朗读声中,我们结束了今天诗歌的旅行。在这次充满激情的诗歌赏析旅途中,我们不仅丰富了自己的知识,还拿到了打开诗歌大门的钥匙。有了它的帮助,我们相信今后一定能更好地在诗海中遨游,去探寻中华文化的这个瑰宝。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柳宗元《小石城山记》原文及参考翻译 2008-09-25 19:56 小石城山记 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封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参考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①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题记: “永州八记”已成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这些优美的山水游记,生动表达了人对自然美的感受,丰富了古典散文反映生活的新领域,从而确立了山水记作为独立的文学体裁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因其艺术上的成就,被人们千古传诵、推崇备至。这些作品,既有借美好景物寄寓自己的遭遇和怨愤;也有作者幽静心境的描写,表现在极度苦闷中转而追求精神的寄托。至于直接刻画山水景色,则或峭拔峻洁,或清邃奇丽,以精巧的语言再现自然美。本文即为《永州八记》之一。作者先详细描绘了小石城山的形状、布局,突出其酷似石城。赞叹山石树木的疏密仰伏,好像高明者有意设计、布置的,然后自然转入关于“造物主之有无”这一重大哲学命题的议论。作者用欲擒先纵的笔法,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天命论,发泄了自己屈遭贬谪,横受压抑的不平。这段议论捭阖起伏,情理毕现。 柳宗元生平: 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人,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城长安,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客死于柳州。一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享年不到50岁。因为他是河东人,终于柳州刺史任上,所以号柳河东或柳柳州。 柳家与薛、裴两家被并称为“河东三著姓”。柳宗元的八世祖到六世祖,皆为朝廷大吏,五世祖曾任四州刺史。入唐后,柳家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柳家同时居官尚书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 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阅读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 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 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 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 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 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 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 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 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摹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 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 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 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 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戏曲中有许多虚拟的动作。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 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 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 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 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 个有机的整体。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 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 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 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有改动) 问题设计: 1、阅读全文,说说中国戏曲“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 ②; ③。 2、简析“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一句中

小石城山记课文解释及练习

小石城山记(教师版) 一、词类活用 活用类型课文例句解释 名作状其一西.出向西。 名作动其一少北.而东.向北走 / 向东走,折向东。 二、通假字 课文例句通假字及解释 其一少.北而东通“稍”,稍微,稍稍。 其上为睥睨 ..通“埤睨”,城墙上的矮墙。 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通“技”,技艺,此指美景。 神者傥.不宜如是通“倘”,或许,或者。 三、古今异义 课文例句古义及今义的解释 不过..四十丈古义:不超过。 / 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表示转折,对上半句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副词,指明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仅仅。 四、一词多义 多义字例句解释 寻寻.之无所得寻找,动词 寻.蒙国恩,除臣洗马不久,副词 千寻.铁锁沉江底(刘禹锡《西塞山怀古》)古代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而逾黄茅岭而.下 / 其一少北而.东 /土断而.川分表示承接关系的连词,无义益奇而.坚 /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表示并列关系的连词,译为 “和” 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而.列是夷狄 / 是固劳而.无用 / 以慰夫贤而.辱 于此者 / 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 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译为 “却”、“可是” 之寻之.无所得 /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 / 是二者, 余未信之. 代词:指风景 / 指美丽的山石 / 指上文所说的两种说法 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 性,无义,助词 其气之.灵定语后置的标志词,助词,无义 数其疏数.偃仰读音为cù,密,与疏相对范增数.目项王 / 数.见不鲜读音为shuò,屡次,多次 乃良久乃.已才,副词 圣主乃.吾辈所共事之主就是,是,表判断的语气(副 词) 家祭无忘告乃.翁你的,代词 乃.令骑皆下马步行于是,就,副词 然洞然.有水声 / 有穴窈然.……的样子,形容词词尾,助词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然而,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 以投以.小石用、拿,介词

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

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戏剧 303班裴若涵 中华传统文化有很多,如皮影,对联,剪纸,瓷器等。我现在要向大家介绍“戏剧”。 中国的戏剧有很大的民族特色,它历史悠久。妈妈说中国的戏曲种类很多,有京剧,昆曲,越剧等等,都各有特色。戏曲特别是奶奶的最爱。奶奶最喜欢唱黄梅戏了,每次都会经常听到奶奶在家里哼几句。 我最喜欢的戏剧是京剧,至今已有将近200年的历史,京剧更是我们中国的“国粹”。 京剧的角色可分为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唱、念、做、打是京剧表演的四种表演手段,也是京剧表演的四项基本功。京剧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恶之分,各个形象鲜明,栩栩如生。京剧的故事主要以历史政治和军事斗争为主,大多取自小说、传说。京戏脸谱则在京戏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脸谱是戏曲演员脸上的绘画,用于舞台演出时的化妆艺术。全国各地有不少戏迷,他们都沉迷于那一个个喜闻乐见、动人心弦的故事。 我原来并不知道京剧是怎么回事,但现在我已经是京剧班的一员了,与京剧结下了不解之缘。这还得从以前的一节音乐课说起,那次音乐课上老师说要选几个人星期二去开会,我和彭欣怡等人被选上,可这一去,我就走上了练京剧的道路。 开始的时候,每次练完京剧后,都累得腰酸背痛。而且在我练京剧的时候,别的同学在班上写作业,等练完了京剧,他们早都放学了。经常我作业来不及抄就要回家了,那时我觉得上了一条“贼船”!可妈妈说:“既然你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我只好继续练下去。 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我渐渐喜欢上京剧了。它使我动作协调,还有机会穿上戏参加演出呢!教京剧的姜老师说,我们要演《花木兰》、《对花》、《智取威虎山》等等,看来我们的“业务”还不少呢。 我知道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外国人也很喜欢,希望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能让更多的外国朋友接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