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旅游》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森林旅游》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森林旅游》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森林旅游》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森林旅游》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说课内容:

我教学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森林旅游》。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1巩固和运用小数加减法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2通过活动的开展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友好合作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教学重难点:巩固本单元所学知识,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森林旅游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了小数,会比较小数大小会计算会计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课的学习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综合运用本单元所学知识的机会,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学情分析:我校地处市中心,学生大多数来自城市,家庭环境较好,购物的生活经验较多,因此,很适合在本节课里开展由学生扮演顾客和售货员的“购物”游戏活动。

教学流程:

1导入:通过创设淘气笑笑要去旅游的情境导出本节课的课题“森林旅游”

2讲授新知:主要分为旅游前的准备和旅游中食品购物及旅游结

束时购买纪念品三部分。

这三部分的数学我是这样设计的,在旅游准备这一部分内通过创设蓝猫商店这一情境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都想买些什么东西并且计算出价格,充分地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和训练了孩子的发散思维。在森林食品店这一环节内的.模拟情境,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组织学生以同桌为单位进行游戏活动,同桌两人一人扮顾客,承担提出问题的任务:另一人扮售货员承担问题的任务。为了增加游戏的挑战性和游戏性,我还设计了一定的平分规则,在规定时间内积分最高者为“优秀售货员”或“精明顾客”的荣誉称号。当购物地点从森林食品店转到纪念品商店,二人也随着对换角色。这个游戏鼓励学生认真倾听,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善于评价,追求完善,友好合作地学习态度和学习品质。

课外延伸:请同学们收集生活中的小数,并记录下来与同伴说一说,这一环节的设计在于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反思小结:请学生谈收获,意在于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三年级数学轴对称-一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轴对称(一)说课稿 头道河中心小学贡洁冰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轴对称一是北师大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图形的运动的第一课,对称是现实生活中普遍现象,在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了解“对称”对称轴的概念,并初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结合图案的欣赏,培养对图形的知觉能力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会直观判断轴对称图形,能用对折的方法找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三)教具准备 教学准备:课件,各种图形 二、学情分析 学生的年龄小,好动,好奇,思维活跃,感性认识强于理性认识,形象而直观的教学容易被他们接受。对称是一种最基本的图形变换,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必要基础,了解轴对称图形,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此之前学生对空间图形已经初步的了解,再加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这部分内容不算困难。 三、说教法和学法 1、教学轴对称时,教师应准备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和剪纸,让学生结合实物进行观察、分析,找出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点。 2、多组织“折一折”“猜一猜”等活动,以增强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拿出一张彩纸,对折后描出“爱心”图的一半。 谈话:老师把这张彩纸对折一下,沿着这条边剪一个图形,你能猜出老师剪的是什么图形吗?(演示:剪出图形并展开),原来是一个“爱心”图。我希望咱们班的同学们每人都有一颗爱心。(把“爱心”图贴在黑板上)请你们仔细观察一下,这个图形的左右两边是怎样的? 预设:(1)左右两边是一样的;(2)左右两边是对称的…… 小结:像这样的图形,两边是对称的。有趣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像这样的图形。(板书:对称) [设计意图:同学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已经接触到一些对称的物体,对对称现象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在课的开头,用剪纸的形式导入,容易吸引同学的注意,营造愉悦的课堂氛围,为认识轴对称图形的教学作好铺垫。] 二、操作实践,探索新知 1.感知对称。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汇编(全册)

《亿以内数的认识》说课稿 说教材 一、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课课题是《亿以内数的认识》,是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本单元是在第一学段学生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亿以内的数并了解其在实际生活中的意义,掌握大数读写的方法,认识近似数及其作用,所以本课作为第一单元的第一课具有重要地位。 二、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掌握数位顺序,知道数位、数级,会读亿以内的数。 2、在认数过程中,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3、使学生认识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计数单位。难点是明确各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 四、教学准备:课前准备的多媒体课件和学生自带的计数器。 说教法 一、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 二、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三、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说学法 一、分层次安排数数活动,增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把数直观的小方块与在计数器上拨数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抽象和概括出更大的数。指导学生学会在动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小数的性质》说课稿 一、说教学内容 课标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的例1、例2、例3及“做一做”和练习十第1至3题。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小数的性质”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八册第四单元第2小节“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的内容。本课为这一小节第1课时,教学P58-59页例1-例3,完成“做一做”及练习十的第1-3题。 小数的性质是一节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小数的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学习小数有关知识的开始。掌握小数的性质,不但可以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而且它是小数四则运算的基础。小数的性质实质上是研究在什么情况下两个小数相等的,它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相通的,但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分数的基本性质,所以教材通过直观和学生所熟悉的十进复名数来进行教学。这部分内容安排了3个例题。例1教学小数的性质,例2、例3教学小数性质的应用。例2是根据小数的性质可以把末尾有零的小数化简,例3是不改变小数的大小,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教学目标 (1)借助实物和直观图,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会应用小数的性质把一个小数化简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位数的小数。 (2)通过小数性质的概括,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应用小数性质,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通过理解小数的性质,渗透“变”与“不变”的辩证思想。 3、教学重点 小数性质的推导和理解,真正掌握并正确运用这一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4、教学难点 掌握在小数部分什么位置添“0”去“0”,小数大小不变。 5、教具准备:教学课件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在导入新课时,采用创设故事法导入,在抽象、概括小数的性质(即教学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直观教学法,运用多媒体出示实物图和直观图,让学生充分感知,联系旧知,经过比较、归纳,最后概括出小数的性质,从而使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在应用小数的性质(即教学例2、例3)的教学中,主要采用了讲练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生学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发言,敢于质疑,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学会借助直观图理解、掌握新知的方法,学会有顺序地观察问题,对比分析问题,概括知识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1、情景导入,激趣揭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讲一个《西游记》唐僧师徒一起去西天取经的故事。有一天,他们口渴了,唐僧要把三根甘蔗分给三个徒弟吃,事

最新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着重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与数学学习中有着十分广泛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意识,发展学生的估算能力,让学生拥有良好的数感,具有重要的价值”。 乘法估算不是单一的估计得数大约是多少,而是不仅要求学生学会估计得数大约在什么左右,还要求学生学会估计得数的范围,也就是估计得数比什么大,比什么小。乘法估算是个难点,教材的安排是:例题通过创设学生喜爱的牧场的情境列出算式,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中的“大约”,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然后通过思考、交流、引导、小结,用语言表述出来,指出2种不同的估计方法,即估计得数的范围,以及得数大约在什么左右。并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来巩固该学习内容。2、教学目标 应用新课标理念,依据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我制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①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方法的过程,能估算一些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积比什么大,比什么小,在什么左右。 ②在具体情境中合理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进一

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方法。 4、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数字卡片 二、说教法、学法 1、在教学环境中,创设适当的、有利于学生主动求知的教学情境,应用不同的形式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悟知识,为学生对信息的处理和应用提供条件。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提高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2、在学法指导上,我重视观察法、发现法和讨论法等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觉器官,通过多媒体教学帮助学生积极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善于思考,并相信自己有能力找到获取新知的能力。 3、教学中,严格遵守学生的认知规律,合理组织教学,配合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吸引和带领学生在数学空间尽情漫游。 三、说教学过程 恰当的目标,科学的方法,是教学取得成功的前提,但要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关键还在于教学过程。本课我设计了这样几个环节: 一、情境导入 出示例题,教师解说,明明邀请我们去他家美丽的牧场参观,谁来替他介绍一下?其他小朋友认真听,看你能了解牧场的哪些情况? 要求学生列出算式: 29×42=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2 公顷和平方千米 说课稿

公顷和平方千米 一、教材分析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面积》(教材84页)中的教学内容。公顷和平方千米是两个较大的面积单位,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它是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等面积单位,这些单位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如果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则很不方便,因此需要公顷和平方千米。 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1公顷、1平方千米的观念,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应用平方米与公顷、平方千米与公顷间的进率,感受用公顷和平方千米能方便地表达土地的大小,从而体会土地的面积;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组织新的认知结构,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二、学情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共有两个班,共63人,其中大部分学上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上课专心听讲,下课积极主动的完成老师的任务,遇到不懂的问题能主动的问老师还有同学,只有个别的同学思想不够积极,大多数学生掌握基础只是比较牢固,回答问题比较准确,对新知识掌握较快。学生上课时回答问题比较积极,但语言的组织能力还不够强,有待加强。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通过计算、观察、推理、想象等方式让学生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知道1公顷=10000平方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教学重点: 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平方公里)。感受1公顷和1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教学难点: 帮助学生建立1公顷有多大的实际认识,以及掌握土地面积单位的进率和简单换算。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说课稿

(4)想一想:离起点东偏北30°的方向上有山、建筑物等,怎样才能精确的找到1号点位置呢?学生各抒己见,发现要知道距离。课件配合演示起点到1号点是1千米。最后学生说出1号点的确切位置。 通过以上步骤,学生归纳出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方法。教师板书(方向距离)。 (三)实践运用,巩固拓展 活动一:知识城堡 首先完成教科书第18页做一做。学生先观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经过交流,重点分析给定的400米线段的意义,得出每个小段表示的距离,知道其他建筑物到小明家的距离。接着学生独立完成书中练习,同组学生互相检查。教师对完成好的学生提出表扬。 活动二:生活乐园 课件呈现小动物家的分布图,练习时,引导学生感受到位置就在身边,所有的物体都有位置。 活动三:“海上空间” 课件显示海上雷达站情景。教师发放练习图表,学生根据相关的描述,将驱逐舰、护卫舰等实物图形摆在相对应的位置。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建立空间观念。 雷达站发现了护卫舰、驱逐舰、巡洋舰、潜水艇。你能帮着在图中找到这些舰艇的位置吗?请你动手摆一摆。 1、护卫舰在雷达站北偏东600的方向上,距离是6千米。 2、驱逐舰在雷达站北偏西200的方向上,距离是5千米。 3、巡洋舰在雷达站南偏西450的方向上,距离是4千米。 4、潜水艇在雷达站东偏南300的方向上,距离是6千米 活动四:体验天地 5人1组开展站位置的活动。1人在中间站立,其余4人的位置根据课件上的提示或自定。学生通过游戏切身感知位置,体验数学应用的乐趣,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4号大约在我的东偏南450的方向距离2米的位置上。 5号大约在我的北偏西300的方向上。 3号大约在我的西偏南600的方向距离1米的位置上。 (四)、课堂总结,课外延伸。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说课稿集

《毫米、分米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有了一定的用尺度量能力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对于新的计量单位毫米,学生通过使用直尺,已经有了一些感性认识,计量单位分米虽然不常用,但它对学生理解长度单位间的十进关系是很有必要的。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和教材的特点,并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为: 1、在测量活动中,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和1分米的长度表象。 2、在观察、猜想、验证等实践活动中掌握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1厘米=10毫米的进率。 3、逐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成功的乐趣。 3. 重难点:本节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存联系,理解长度单位剪的十进关系并进行简单的换算。 三、说教学和学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情感态度、培养能力的关系。在《分米和毫米的认识》教学中,为了不让学生一味的接受和积存知识,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心理特征,我们注重借助直观教具和多媒体,运用多种方式,以学生为学习主体,让学生分小组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他们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轻松的氛围中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一系列活动,互相合作,集体探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接下来我来具体谈谈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整个教学流程设计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实践操作,以旧引新。这里我安排两个环节:1、复习长度单位米和厘米。2、请学生用这1米长的绳子测量铅笔的长度,觉得怎样?因为旧知是新知的基础,新知是旧知的延伸与发展。这样设计,旧知为新知的学习创造了条件,从而引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的强烈愿望。 再说第二层次,自主探索,学习新知。先安排让学生简单的认识一下刻度尺,找到0刻度,为接下来学习厘米等单位做好准备。然后就是厘米的认识。我打算先让学生着重建立1厘米的具体观念,再认识几厘米,在认识厘米的基础上,学习简单的测量。具体我是这样做的:1、认识厘米。先让学生知道1厘米,再找一找直尺上的1厘米,接着通过闭眼想1厘米,找自己身上的1厘米等手段建立并强化1厘米的具体观念。我想与生活紧密相连的例子,一定会让学生印象深刻。 2、认识几厘米。充分发挥学生手中尺子的作用,让学生数从哪里到哪里是2厘米、4厘米,数数尺上共有几厘米。着重认识几厘米,可以为下面学习分米打下基础。(从认识1厘米,到认识几厘米,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3、学习用厘米测量。这一环节的设计,我将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先让学生量纸条的长度,然后交流,说说到底是怎样进行操作的,让学生各抒己见后再归纳测量的方法。(对于用直尺测量的方法,在传统教学上, 是一定要让学生测量物体对准0刻度后进行操作,而现实会出现另外一种情况,因此,对从任意刻度开始的测量方法绝对不能加以否定。测量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怎样量,而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学生间的不同差异,先让学生尝试,再反馈,通过学生间的相互交流来掌握测量的方法。) 探索新知的第三方面我将一改以往先教分米的做法。在学生学会量之后再去测量,往往兴趣很高,但在量的过程中发现所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难以准确表达,出现了新的认知冲突,以此为突破口激起学生学习新的长度单位“毫米”的兴趣。 先数直尺上的小格,引出1毫米,1厘米=10毫米,然后问周围有哪些事物的长度是1毫米,用剪刀剪下1毫米,用1分硬币比划一下1毫米,说说量哪些东西的长度和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等等。(这里我将课前准备的大量的感性材料提供给学生,因为“毫米”这个概念对于低段学生来说比“厘米”更难以建立,教学中通过比划、找实物和观察老师提供的1分硬币的厚度来突破这一教学难点。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一定会学得很愉快。) 接下去请学生用1米、1厘米、1毫米的绳子去测量一下课桌边的长度,试一试有没有困难,引出分米的教学。教学时直接让学生能够剪出10厘米长的绳子,直观的感受1分米的具体观念,在尺子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用手比划1分米的实际长度,找1分米的实物。虽然在整节课中这是一个弱化的环节,但因为学生已掌握了厘米和毫米的学习方法,分米的教学会来得轻松些。 最后,用1米、1分米、1厘米的绳子去比一比、量一量,也可以同桌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得出三者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动手做数学,比空洞的说教与死记硬背更好。 (整个探索新知的过程,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不断的实践操作中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通过学具,给学生提供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源泉,通过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再发现”。)说说第三层次,总结全课,回顾整理。问问学生有什么收获?简简单单的一个问题,能对全课的知识进行一次梳理。 最后说说第四层次,综合运用,深化巩固。这里安排了三个综合练习。1、手指游戏:老师说长度,学生用手来比划。2、帮小红填上合适的单位。3、小明的日记。(改错题)特别是后两个练习,我一改以往枯燥的样式,把填单位和改错题放到具体的故事情境中,即生活中,因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很多,将所获得的知识马上进行检验并用于解决问题,这也是我们学习知识的最为根本的用意,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最后安排了一个课外练习,和爸爸妈妈合作,制作一份调查表,身边的常识量一量我知道。将课内的知识进行了延伸与应用,又增进了与爸爸妈妈的感情。四、教学效果预测与反思 五、板书设计 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通过板书突出教学的难、重点,为学生掌握知识和记忆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在设计板书时注意突出重点.与课堂教学的小结相呼应 总之,整节课的教学我关注学生如何掌握和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培养他们爱数学、用数学的热情,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努力体现学生是学习的真正的主人! 《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全册说课稿Microsoft Word 文档 四数学上册《数一数》说课稿 亿以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发展学生的数感。大数对于学生读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应充分利用好教材文本,创设具体教学情境,让学生对大数获得丰富感受,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理解大数的读法后,通过独立练习,小组合作交流训练,达到熟练程度。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给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关系等知识,应该让学生牢固掌握,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去发现,去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密切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大数的习惯和能力,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教学理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和谐发展打基础。遵循儿童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必须获得有价值的数学,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教师精心组织下充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亿以内数的规律,关注学生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成功的体验。 教学内容: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二页到第五页的例1例5,练习一的1-5题。 教学目标:1. 使学生认识计数单位“万”“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是个大数,知道亿以内各计数单位的名称和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 掌握数位顺序,能够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出亿以内数。 3. 通过情境创设,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成功体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教学重点:亿以内数的认识,读法。 教学难点:每级中间或末尾有0的读法。 教具学具:教师准备CAI课件,多媒体实物投影仪,数位表。师生都备计数器。 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CAI课件出示我国行政区划图,用点按热健的方法突出演示六省市、自治区的地理、文化图片,同时伴音介绍我国的人口普查数,让学生认真观察,提问:你收到了那些数学信息?(六个省市自治区的1 人口数)你发现什么?(数很大,很大。)由此这节课你想探讨什么问题?(这些大数怎样读?他们的计数单位是什么?这些大数的计数单位是什么?怎么样认识大数?等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亿以 1. 以北京市人口13819000人为例试读。 2. 认识万以上的计数单位,十万、一百万、一千万、一亿,问题:观察计数器你发现什么?老师拨珠,拨上一千,然后一千一千地数,一直数到九千,再拨一千,问:九千再加上一千是多少?千位满“十”怎么办?(千位满十向万位进一),也就是“十个一千是一万”板书“万”。 3. 让学生拿出计数器,边拨边数边想,一万一万地数,一直数到九万,再加上一万是多少?认识10个一万是“十万”,同样的方法,同学们自己同位交流说说,认识10个十万是一百万。(板书) 10个一百万是一千万。(板书)10个一千万是一亿。(板书)(给足时间拨、想、说,然后全班交流)提问:同学们想一想,以往我们学习了那些计数单位?万以上的计数单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三角形的特征和三角形的分类 张爱花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80--81页,三角形的特征,练习十四的第1--3题。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三角形的认识,能够在物体的面中找出三角形,学习了角的知识,认识了常见的角,初步认识了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为学生研究三角形的特征,从角的不同去把三角形进行分类做好了有力的知识支撑。三角形是最简单,也是最基本的多边形,一切多边形都可以分割成若干个三角形,学好这部分内容,为学习其他多边形积累了知识经验,为进一步学习三角形的有关知识打下了基础。教材从学生说出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引出学习三角形的概念和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通过实验发现三角形的稳定性。说说三角形的稳定性在生活中的运用,再从三角形的角去对三角形进行分类。结合教材,根据学生的知识现状和年龄特点,我试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三角形的概念,知道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能够运用特征辨别三角形,了解三角形的特性,在生活中运用。2、结合三角形特征的研究,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抽象能力,在三角形的分类研究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比较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索能力。3、结合知识的运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本课的重点是运用知识,通过观察讨论发现从三角形的角的不同对认识三角形的高。三角形的特征,并能运用特征辨别三角形。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主要设计以下几个活动: 1、找三角形:教师给学生一个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四边形、五角星、六边形的信封,让学生在信封中找出三角形。通过这一找三角形,让学生在脑中再现三角形的表象。学生不能找出三角形,教师请学生折出一个三角形,再想一想,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面是三角形的,交流说说。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借助多媒体课件,在三角形实物中突出三角形。为三角形特征的探索作好思想准备。初步感知三角形与其他多边形的联系。 2、观察、讨论学习三角形的特征。让学生观察媒体出示的三角形,想一想什么是三角形?独立思考后和小组内讨论说说,教师结合学生的口答,板书画<图形>,不成功的图形、三角形。让学生逐步归纳出三角形的概念。然后让学生在纸上画一个三角形,学习三角形各部分的名称。教师出示一组图形,让学生判断哪个图形是三角形。再用三根小棒围一个三角形。通过这一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与验证中形成三角形的概念,并能根据三角形的特征画、围出三角

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标、说教材

三年级数学下册说课标、说教材 我与大家交流的是新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书内容。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方面说起。 一、说课标 九年义务教育数学学科被划分为了三个学段,三年级属于第一学段。基于对第一学段目标的分解,我认为本学段的课程目标应达到以下几点: 知识与技能: ●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内的数、小数、简单给分数和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包括估算》技能。 ●经历直观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能初步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识图、作图等技能。 ●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数学思考: ●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信息作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 ●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运动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在教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与类比。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解决问题: ●能在教师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有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体验。 ●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情感与态度: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某些事物有好奇心,能够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 ●在他人的鼓励与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说课稿

最新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说课稿 《条形统计图》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与统计有关的《条形统计图》. 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来进行说课:一、说教材: 1、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条形统计图的第一课时.下面我针对这一课时内容在教材中的位置做一下简单的分析. 2、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共有九个单元.第七单元统计的主要内容是条形统计图,它是将以前的单式条形统计图的内容重新梳理,整合为一个单元进行教学的.教材安排了三个例题,例1是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而例2和例3分别学习1个格表示多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本节课教学是从条形统计图的意义和特点入手,使学生认识条形统计图,并在统计图与统计表的对比中体验条形表示数量时更直观,便于比较的优势,它为第2、3个例题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下面我将前一学段,学生对统计知识的已有经验作一分析. 3、学情分析: 在前几册的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用简单的方式(图画、文字、表格等)来描述数据了,并能根据统计表提出简单的问题加以解决.本单元就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较为系统的认识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

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1个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基础是象形统计图,它所表示的数据与学生的直观认识相一致,容易理解. 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的认知能力,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1)、经历用数字、图形和条形来表示数量的不同方式的对比过程,体验条形表示数量多少时更直观,便于比较. (2)、通过读图、画图活动,认识1格表示1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结构特征和表示数量的方法,能对数据作简单的分析,能根据需要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3)、体会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良好学习品质. 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并能根据数据的大小准确地画出长短合适的条形.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思维发散能力. 为了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运用以下的教学方法来进行教学. 三、说教法学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教法: 1、情景教学法:借助多媒体结合日常生活中天气现象设置情境引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优秀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数学 四年级下册 全册优秀说课稿 1 四则运算 《四则运算》第一课时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内容是:小学数学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所学内容为第4、5页的例1、例2及相应的练习。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

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计算试题,并能够进行同一类型题简单口算,本节课把理解同级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解决问题有效的结合在一起进行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掌握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真正含义。同时体会到同级四则运算规定的必要性、合理性,在感悟、理解的基础上概括总结出同级四则运算方法并进行应用。让学生学到系统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计算的能力,也为往后进一步学习复杂的四则运算建立一个良好的基础。根据以上分析及课标要求,我拟订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没有括号的加、减混合或乘、除混合运算题含有同一级运算的运算顺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建立学习数学的信心。 三、说重、难点分析: 1、重点:理解掌握四则运算的方法并能够进行应用。 2、难点:归纳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 通过多媒体资源的展示,能很好的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内在关系,实现了数到量之间的过渡,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四、说教法、学法: 本节课以创设情境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冰雪天地”主题图让学生发现有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位置与方向》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位置与方向》 一、说教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2—4页。学习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本课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学习辨认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在给定的条件下确定平面图上的方向;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2)通过现实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辨认方向的意识,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活动体验,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和小组合作的精神,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具体情境,认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能用这些方位词描述物体所在的方向。 教学难点:学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四、说教学策略

1、学情分析 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说课稿位置与方向: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东、南、西、北等方向的知识已经积累了一些感性的经验,并通过第一学年的学习,已经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对本课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 2、设计理念: (1)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教师进行数学教学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能死抠教科书,应避免让学生死记枯燥的概念。这节课从学生的兴趣引入,选择了学生乐于接受,有价值的教学内容为题材在教学过程中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的学习。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小数乘法意义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说课稿小数乘法意义 一、说教材 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出版的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三单元第38-39页的“文具店”―――小数乘法意义。该内容的呈现与过去的教材呈现有区别,没有细分为“小数乘以整数,小数乘以小数”两个部分,而是删繁就简,重点体会“小数乘整数”的意义。这是在学生已经学习过“元、角、分与小数”、“小数的意义”、“小数的加减法”和掌握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在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扩展。纵观学生的知识基础及对教材的剖析,我确立了该课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 2、技能目标:通过具体情况和实践操作,使学生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能从多角度想出简单小数乘法的结果,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渗透类推、迁移、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三、说教学重点、难点 新大纲倡导对概念性的内容不下准确的定义,而是通过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感知、理解其内涵所在,能用自己的话表述即可。因此,让学生感知、理解小数乘法的意义和利用已学的知识基础计算其结果就成为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如何突破重难点,完成上述三维目标呢?根据教材的特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以讨论交流、合作探究为主要方式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创设情境,为学生提供较丰富、直观的观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在复习整数乘法意义的基础上,自主研究发现小数乘法意义,用已有知识来求解简单小数乘整数的结果,并应用解决实际问题。整个教学按以下四个环节组织进行:①创设情境,激趣导入,②合作探究,明理获知,③深化运用,巩固新知,④回顾小结,质疑问难。 五、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在这个环节中,我分两步组织教学。一是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具体情境,拉近数学知识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最新范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三篇-最新范文 【导语】说课稿是为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它不同于教案,教案只说“怎样教”,说课稿则重点说清“为什么要这样教”.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借助生活情境与有关旧知识解释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会正确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2、过程与方法:具体情境中,应用有关运算解决实际问题,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在探索算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算理,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理解用一个数的十位上的数去乘,积的末位与十位对齐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出示:在“献爱心”捐款活动中,全校师生一共捐款1806元.三(3)班同学表现尤为突出,共捐人民币156元.老师为你们感到自豪,我们大部分同学捐的都是自己的零用钱. 学校打算用这笔爱心基金给贫困同学买一些文具用品.出示:一套文具28元 问题(1)买2套文具要多少元? 指名回答:28×2=56. 师:这道乘法学过吗?生:两位数乘一位数. (2)师:如果买10套这样的文具,要多少元呢? 生:28×10=280. 师:这道乘法学过吗?生:两位数乘整十数. (3)师:如果买12套这样的文具,要多少元呢? 列式:28×12 师:这道乘法学过吗?跟两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乘整十数相比,这是一道什么算式? 生齐:两位数乘两位数. 师:这是一个新问题.板书课题.你想怎样解决?(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二、探索算法 1、28×12,估计一下,大约是多少? 生1:比280多.28×10=280.所以28×12肯定比280多(大) 生2:300左右.28接近30,12接近10.30×10所以是300. 2、28×12到底是多少呢?你会算吗?自己在草稿本上试试看,师巡视指导. 3、交流.师:谁是用以前的方法解决的? 预设生1:12分成10和2,28×10=280, 28×2=56, 280+56=336 师板书:(28×2=56(元))这是几套文具的钱?(2) (28×10=280(元))这是几套文具的钱?(10) (280+56=336(元)) 师:还可以用什么方法? 预设(2)生2:12拆成2×6,28×2×6=336.或28×3×4=336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

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商的变化规律》说课稿 麻李小学郭晖 一、教材分析 “商的变化规律”在小学数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的变化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观察、比较、探讨发现商的变化规律。 三、教法学法 本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特点和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用眼观察,比较相关算式的内在联系;动脑去想,抽象出“变与不变”的规律;动口去说,概括出商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协同活

动中主动获取知识。 而学生也在创设的情境中,围绕中心问题通过观察比较,探究规律,发现规律,表述规律,应用规律,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发现、抽象概括、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创新精神。 四、教学设计 一开始我选择这一个内容,还以为只学习“商不变的性质”这一条规律,可是经过仔细阅读教材之后,才发现这节课要解决的是商的三条规律,这样一来,这节课的内容就很多,从量上来讲就很足,一堂课要完成这么多的内容,这给我上好这堂课出了一个大难题。于是,思考过后,要同时完成这些内容,那么这节课就只能定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探索,使学生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 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且能应用这些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材编排的时候,把被除数不变时,商随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放在最前面,接着是除数不变时,商随着被除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最后是商不变的性质。因为我们知道被除数不变时,商和除数是成反比例的,这对学生来讲可能较难理解,于是,我把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放在第一个,这样在正比例的基础上,再来学习反比例,学生想度来说较容易理解。 在整堂课中,始终围绕着观察算式、得出规律、表述规律和应用规律来进行教学。当然学生在学习这三条规律时,也是一条比一条轻松。第一条规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顺利的得出,第二条第三条规律就放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优秀说课稿-四年级数学优秀说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 四年级下册 全册优秀说课稿 一、小数的认识和加减法 小数的意义说课稿 四年组 一、说教材 小数的意义是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它是建立在分数的意义的基础之上,认识小学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拓展,对学生来说,小数所表示的意义与他们的生活

经验还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在把小数的意义和分数的意义联系起来理解有一定的困难。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新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重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结合教材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心理特点、认知规律。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读写小数,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2、能较正确的进行十进分数和小数之间的互化; 3、掌握含有小数部分数位的数位顺序表及小数部分各数位对应的计数单位,培养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4、通过探索小数的意义,让学生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2)、过程与方法: 利用小数和十进分数的联系,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并充分利用直观图形将抽象的意义和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象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小数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是: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 三、说教法学法 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数学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突出重点,我准备采取以下教学法: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创设情境

法和练习法。通过创设情境、独立思考、组织交流、点拨释疑、巩固运用等程序展开教学,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根据本课的要求,我准备了课件。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的教学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2、探索新知;3、巩固运用;4、课堂小结。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此环节通过让学生做以下习题,复习分数的意义及整数的数位的相关知识。相机教师导入新课:我们已经认识了整数和分数,今天我们来认识数的大家庭中的又一名新成员——小数。(板书课题)这样设计为学生接下来学习小数的意义,小数部分数位和计数单位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又可分为五步:第一步:通过让学生说出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小数?你知道这些小数表示什么意思?从而让学生认识到小数和分数有密切的联系,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对新知识的陌生感。 第二步:出示1.52、0.25、0.365、121.32这些小数让学生读同时教师板书:1.52读作一点五二 0.25读作零点二五 0.365读作零点三六五 121.32读作一百二十一点三二 这时教师指出:小数中间的点叫做小数点,(板书)以小数点为界,小数点前面的部分叫做整数部分,后面的部分叫做小数部分。此时,让学生讨论:小数读法和整数的读法有什么不同点和不同点?全班交流后,使学生明确:小数的整数部分就按整数的读法来读,小数部分依次读出各个数字即可。

三年级数学下册数学广角说课稿

数学广角(有序排列)说课稿 徐燕 一、说教材 数学广角(有序排列)是人教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113页例2。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经接触了一点排列的知识,学生通过观察,猜测以及实验的方法可以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如:用两个数字卡片组成两位数的排列数。《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重要的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宜逐步深入。”本课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事物的排列数。教材重在向学生渗透这些数学思想,并初步培养学生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这也是《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二、说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活动,找出简单事物的排列数。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3、引导学生使用数学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有序排列的方法,并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怎样排列可以不重复,不遗漏。 三、说教学方法:

采用以教师引导,以学生为主体,把自主权让给学生,让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猜测,动手操作以及已有的生活经验等不同的角度,自由地寻求答案,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空间,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使学生感受着学习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巨大价值,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动力,产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四、说教学过程 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这节课的教学内容特点,我预设以下四个教学环节:第一、设疑激趣;第二、探究新知;第三、练习巩固;第四、课堂总结。(具体教学过程见教案) 五、说“在教材取舍与整合”方面的做法 第一环节的“设疑激趣”。猜老师的年龄就是把二年级所学的“两位数的排列”以及三年级第八单元所学的“可能性”的知识进行了有机的整合,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合理的猜测。 第二环节的“探究新知”。我没有采用教材中给出的例题的直接问法:用7,3,9可以摆出多少个不同的三位数?而是通过猜:老师去敦煌旅游可能花费了多少钱?这个生活情境并给学生提供了范围,它是由7,3,9组成的三位数来引出例题,让学生感到数学是可亲可敬的,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排列的欲望。通过提问学生:最少几次可能猜对,最多几次一定能猜出来?可能花费了多少钱?进一步和“可能性”的知识进行了整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