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列传》学案及答案

高二语文学案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 座号:排号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

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课前预习案】

一、导入

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回长安后任郎中。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课内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正音正字。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标记疑惑之处,初知文意。

3.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

2、研读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

的?

3、本文的题目是《屈原列传》,为什么这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楚国的政治而不写屈原?

4、阅读第九自然段,概括该段内容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并指出每一个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最后分析该段表达了屈原和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5、怎样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6、找出本课中的成语典故

【课后拓展案】

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2.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弹冠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3.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5.后人曾评议司马迁作“屈”传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请问,他们的心最“同”在哪一点上?()

A.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B. 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6.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③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我的收获】

得分:_________

批改日期:_________

高二语文学案答案版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 座号:排号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

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介绍司马迁。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回长安后任郎中。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课内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正音正字。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标记疑惑之处,初知文意。

3.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明确:本文通过记述屈原的生平事迹,表现了屈原对楚国兴衰存亡所起的重大作用,赞颂了他的爱国精神和正直的品德,同时也处处流露出作者的不平之气和叹惋之情。

第一部分(1~3自然段)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二部分(4~10自然段)屈原被罢黜到被放逐的历程;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屈原投江自尽;

第四部分(第12自然段)屈原死后影响。

二、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

答:主要介绍了屈原的文化素养、政治才干、外交能力三个方面的才能。作者之所以写的简约,是

因为作者为屈原写传的重点是表现其失意后的忠君爱国和发愤著书的情况。

2、研读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的?

答:(1)原因: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忧愁的具体内容是“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2)以下几个方面:

解题:离骚者,犹离忧也。

成因: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内容: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风格:其文约,其词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

3、本文的题目是《屈原列传》,为什么这里用大量的篇幅来写楚国的政治而不写屈原?

答:说明屈原的去留关系着楚国的命运。实写楚国的命运,其实是写屈原对楚国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也意在揭示楚王父子都昏庸腐朽,当朝重臣多贪婪鄙陋,像屈原这样端方正直的人,必然不见容于朝廷,所以最后终于自沉汨罗江。

4、阅读第八、九自然段,概括该两段内容是从哪两个角度来写的,并指出每一个角度运用的表达方式。最后分析该段表达了屈原和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答:(1)它是从两个角度来写的。先从为臣(屈原)的角度写,方法是寓议于叙,突出屈原的“忠”与“贤”,阐明他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后从为君(怀王)的角度写,方法是纯用议论,突出其结果是“兵挫地削,身客死于秦”,阐明人君“不知人之祸”。

B.既强调屈原的忠贞不渝和九死未悔,也鲜明的表达了作者对屈原遭遇的愤愤不平和深切同情。

5、怎样理解屈原与渔父的对话?

答:渔父和屈原的对话,代表两种不同的人生哲学、两种不同的品格操守、两种不同的政治取向,渔父认为对人生、对世事都不要太认真、太执著,最好是得过且过、随遇而安,即篇中所谓的随流扬波、与世推移,至于举世浑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则是大可不必的。屈原反对这种人生哲学,认为绝对不能随波逐流,绝对不能同流合污,宁可葬身鱼腹也要保持自己志洁行廉的人格。司马迁把渔父和屈原的观点两相比照,是对屈原人格的赞扬和景仰,其中也表露出对黑暗势力的强烈愤慨和对屈原同情惋惜之情。

6、找出本课中的成语典故

答:(1)怀瑾握瑜语出《楚辞·九音·怀沙》:“怀瑾握瑜兮,穷不知所示。”王逸注:“在衣为怀,在乎为握;瑾、瑜,美玉也。”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2)博闻强志语出本文。见识广博,记忆力强。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礼记·典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

(3)随波逐流语出本文。比喻无原则、无立场地与世相沉浮。

(4)弹冠振衣语出本文。整洁衣冠。后多以此比喻将欲出仕。

(5)与世推移语出《楚辞·渔父》。随着世道的变化而变化以合时宜。

【课后拓展案】

1.下列加黑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C )

A.短于顷襄王短:揭露短处

B.顷襄王怒而迁之迁:调动官职

C.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列:班列

D.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称为鼻祖

2.选出对加黑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 A )

A.颜色憔悴,形容枯稿形容:形体和容貌

B.新沐者必弹冠新沐:刚洗完澡

C.而能与世推移推移:推进移动

D.宁赴常流而葬科江鱼腹中耳常流:经常流动

3.下列句子按句式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 )

①父母者,人之本也②秦,虎狼之国,不可信③信而见疑,忠而被谤④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⑤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⑥此不知人之祸也⑦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⑧离骚者,犹离忧也

A.①②⑥⑧/③④⑤⑦

B.①⑥⑦⑧/②③④⑤

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

D.①②③④/⑤⑥⑦

4.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屈原爱国忠君的一组是( C )

①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②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③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④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⑤虽流放,眷顾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⑥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5.后人曾评议司马迁作“屈”传说:“史公与屈子实有同心。”请问,他们的心最“同”在哪一点上?( D )

A. 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B. 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C.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D.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6.翻译下列文句

①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

他阐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治乱的规律,无不透彻明白。

②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用一个张仪抵汉中地方,请您让我到楚国去。

③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进入武关,秦国埋伏军队断了他的后路,于是扣留怀王强求楚国割让土地。

鲁人版必修第三册《屈原列传》学案含答案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3、掌握本文的重点文言知识及翻译。 【重难点】 1.重要的文言知识点 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自学自测】 1.知人论世:阅读《非常学案》“识作者”“知常识”部分,识记相关文学常识。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出情感,并结合课下注释翻译全文。 3完成《非常学案》“知识梳理”部分。 【自研自悟】 1.关于《屈原列传》,古人有这样的评论:“通体以叙事夹议论,一唱三叹出之”。请找出文中记叙性质的语段,认真阅读这些语段,概括屈原一生的遭遇。并谈谈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屈原。 2、作者运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楚国的命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自练自提】 整理重点文言词,落实记叙语段的翻译

第二课时 【自学自测】 批注并背诵《屈原列传》中的抒情议论文段 【自研自悟】 1、阅读第三段,谈谈屈原创作《离骚》的原因是什么?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 的。 2、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有什么作用? 【自练自提】 1、你如何看待屈原的生死抉择? 第三课时 【自学自测】

落实全文翻译以及第3、11段的背诵 【自研自悟】 翻译重点句子: 1、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3、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4、其存君兴国而欲反覆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5、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6、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7、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8、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秀。 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的创作背景除了楚怀王听信谗言、不能明辨是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6、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的《离骚》对于道德的广大崇高,国家安定与动乱的前因后果,没有不作充分反映的的句子是:, 【自练自提】 1、完成“训练——落实提升”和“课时作业五” 2、美文阅读 读懂屈原 南宋有文天祥,七国有你。

《屈原列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第三单元 9 屈原列传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史记》和相关知识,把握史传类文学作品的基本特点。 2、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3、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4、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并运用“传”“评”结合的方式凸显人物品格和精神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把握课文将屈原的遭遇与国家生死存亡相联系,表现其人格风采的独特方法。 难点: 正确评价屈原的人生选择,学习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学习过程 一、预习新课 查阅资料,了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通过知人论世,理解本篇文章。 二、导学基础知识 (一)历史背景: 本文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第一篇为屈原立传的史传名篇。屈原、贾谊都怀才不遇,而且贾谊又写过《吊屈原赋》,所以司马迁将二人合起来立传。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司马迁同屈原一样,品格高洁,才华横溢,竟因李陵一案被汉武帝处以腐刑。千古忠贤,途竟一辙,所以作者在《屈原列传》中着重指明“屈

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以自况《史记》之成,是基于垢辱。 (二)作者简介: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被誉为“中华诗祖”、“辞赋之祖”。屈原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集体歌唱到个人独创的新时代。他被后人称为“诗魂”。 屈原也楚国重要的政治家,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三闾大夫,兼管内政外交大事。 吴起之后,在楚国另一个主张变法的就是屈原。他提倡“美政”,主张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因遭贵族排挤毁谤,被先后流放至汉北和沅湘流域。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都郢(今湖北江陵),屈原悲愤交加,怀石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 1953年是屈原逝世2230周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屈原的诗作打破了以《诗经》为代表的四言诗的格调,吸收民间形式,创造了一种句法参差多变的新诗体“楚辞”,它继承和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创作道路。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等。后代有成就的文学家,都从屈原和他的作品中吸取了营养。 屈原的诗作,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写照。他同腐朽没落的贵族政治集团作斗争的顽强精神,他坚持自己的理想而宁死不屈的坚定意志,他眷恋祖国,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的爱国主义思想,形成了他的诗作的基调。这便是屈原的作品传颂千古的原因之一。 三、总体感知 全文可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1):简介屈原的姓名、家世、所任官职、为政才能,以及楚王对

高二语文苏教版选修《史记选读》学案第11课 屈原列传 Word版含答案

第11课屈原列传 本文记述的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它的最大特色是司马迁将自己介入历史人物和事件之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表明自己的见解,是《史记》中少有的人物评传,也可看做是司马迁的另一篇自传。学习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关键词“任—疏—绌—迁—沉”,把握其命运沉浮及其原因,认识屈原的崇高人格和悲剧性。 2.抓住议论性文字,尤其是第三段文字,体会司马迁对屈原的推崇,进而了解司马迁既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又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的笔法。 3.抓住文中“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继续积累文言基础知识。 一、人物名片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战国时楚国人。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著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 二、背景资料 屈原,正好生活于七雄并峙、社会亟趋统一的战国时代。当时的七国中,秦、楚、齐三国力量最强,形成三足鼎立,其中秦、楚尤为强盛,合纵、连横的斗争十分激烈。苏秦说:“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战国策·楚策》)屈原鉴于在秦国威胁下楚国面临的危机,对内主张改革内政;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由于怀王、顷襄王宠幸奸佞之臣(如令尹子兰、南后郑袖等人),对秦执行投降政策。屈原受到排斥打击,两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屈原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的局面,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极度悲愤绝望,就在这一年5月5日,自沉于湘水附近的汨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三、文化常识 《楚辞》 在战国后期,中国南方的楚国,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那就是以屈原的《离骚》等为代表的著名的诗歌篇章,这类诗歌被后人称为“楚辞”。“楚辞”的出现,标志着继《诗经》以后,中国古典诗歌又跨进了一个新的阶段。它和《诗经》共同构成了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楚辞”有三种含义:①指公元前四世纪,产生在我国南方楚国的一种新的诗体,又称

《屈原列传》学案及答案

高二语文学案 班级:_____ 姓名:_________ 座号:排号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司马迁及《史记》相关常识; 2.掌握课文中出现的文言知识; 3.学习本文记叙、议论、抒情密切结合的写法; 4.体会屈原的高尚品质、爱国精神,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 【课前预习案】 一、导入 由下列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句子导入课文。 (盖西伯(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二、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90),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字子长,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父司马谈,学问广博。汉武帝即位,谈为太史命,临终时嘱咐司马迁继写史书。父卒三年后,司马迁继父任太史命,开始在“金匾石室”(国家藏书处)阅读,整理历史资料。二十岁时,游历长江中下游和山东、河南等地,并到庐山和会稽考察传说中的“禹疏九河”等遗迹,经院水和湘水流域,凭吊屈原沉水的汨罗江,在曲阜,参观了孔子的“庙堂车服礼器”。回长安后任郎中。三十五岁时二次出游,广泛地接近下层人民。武帝天汉三年(前98),李陵孤军人匈奴,败降,而司马迁极言李陵降敌出于无奈,意在待机答汉,因此触怒武帝,致罪下狱,受官刑。司马迁为完成《史记》,隐忍苟活。出狱后任中书分,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我国最早的一部通史《史记》,人称《太史公书》。 2.介绍《史记》。 《史记》是中国西汉时期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史学名著,列“二十四史”之首,《史记》是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作者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使《史记》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课内探究案】 一、整体感知 1.播放课文朗读,学生正音正字。 2.学生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标记疑惑之处,初知文意。 3.教师点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二、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段重点介绍了屈原哪几个方面的才能?并联系全文分析作者为什么把屈原得志时的情况写的如此简约? 2、研读第三自然段,指出屈原作《离骚》的原因,并分析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离骚》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附参考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附参考答案)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书体例 ①通史:不间断地记叙自古及今的历史事件,如《史记》。 ②编年体:以年代为线索编排的有关历史事件,如《左传》。 ③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的历史,如《战国策》。 ④断代史: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 ⑤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于南宋的袁枢,如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 ⑥纪传体:通过记叙人物活动反映历史事件,如《史记》。 左徒:战国时楚国特有的官名,中原诸侯国无。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史记载春申君与屈原曾任左徒 二、官职变动 1、表授予官职的词语。 征、召:由皇帝聘请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拜: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选、简:通过推荐或选拔任以官职。 除:任命,授职。授:授给、给予官职。 封、赏、赐: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起:重新任以官职。复:恢复原职。 仕、仕宦、仕进:做官,任官职 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 罢:免去,解除官职。绌、黜:废除官职。免:罢免官职。夺:削除官职。 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擢:在原官上提拔。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陟:晋升,进用。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超擢、超迁:破格或越级提拔。 4、表降低官职的词语。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贬:①降职。②降职并外放。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窜:放逐,贬官。左迁、左除、左降、左转:降职。出、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5、表调动官职的词语。 转、调、徙:调动官职。 迁:调动官职。一般“转迁” 迁调表示调职; 右迁、迁除表示升职; 左迁、迁谪表示降职。 补:补任空缺官职。 改:改任官职。 累迁:多次调职或升职。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任官职。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及答案

《屈原列传》复习学案 一、解释一词多义(实词) 1. 属 (1)屈平属草稿未定 (2)骑能属者百余人 (3)乃以秦王属吏(《高祖本纪》) (4)徒属皆曰:“敬受命”。(《陈涉世家》)(5)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琵琶行》) (6)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 2. 与 (1)屈平不与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淮阴侯列传》 (4)坚营勿与战(《淮阴侯列传》)3. 伐 (1)平伐其功 (2)自矜功伐《项羽本纪》/此五霸之伐也(《魏公子列传》)(4)其后秦欲伐齐(5)口诛笔伐 4. 疾 (1)臣少多疾病(《陈情表》)(2)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屈原列传》)(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劝学》) (4)其疾病而死(《五人墓碑记》) 7. 、间 (1)遂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屈原列传》)(3)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4)间至赵矣(《廉蔺列传》) 8. 见 (1)私见张良,具告以事(《鸿门宴》)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表被动(《屈原列传》)9. 绝 (1)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 (2)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3)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4)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屈原列传》) 10类 (1)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项脊轩志》)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11. 迁 (1)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列传》) (2)时北兵以追修门外,战、守、迁皆不及迁(《指南录后序》)(3)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4)余左迁江州郡司马(《琵琶行》) 12. 劝 (1)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逍遥游》) (2)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屈原列传》)

屈原列传学案及答案 (1)

《屈原列传》学案 班级姓名制定人:审核人:主任签字: 一、解释下列加点实词 1.博闻强志.,明.于治乱 ..。 ..,娴.于辞令 2.争宠而心害.其能 3.怀王使屈原造为 ..宪令 4.屈平属.草稿未定 5.因谗.之曰 6.平伐.其功 7.王怒而疏.屈平 8.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9.谗谄 ..也 ..之蔽明 10.邪曲 ..之害.公也 11.方正 ..之不容也 12.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13.“离骚 ..”者,犹离忧 ..也 14.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15.疾痛惨怛 ..,未尝不呼父母也 16.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17.明.道德之广崇 ..,治乱之条贯 ..,靡.不毕见. 18.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19.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 ..而见义远 20.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 ..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 21.令张仪佯.去秦 22.厚币委质 ...事楚 23.楚诚.能绝齐 24.使使如 ..秦受地 25.张仪诈.之曰 26.明年 ..,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27.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28.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 .. 29.怀王卒.行 30.亡走.赵,赵不内.。 31.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32.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 33.屈平既嫉.之

34.眷顾.楚国 35.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 36.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37.卒.以此见怀王之终不悟也。 38.然亡国破家相随属 .. 39.颜色憔悴,形容 ..枯槁。 40.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41.其后楚日以 ..削,数十年竟为 ..秦所灭 二、写出下列加点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1.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2.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3.屈平不与. 4.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5.父母者,人之.本也 6.人穷则.反本 7.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8.举类迩而.见义远 9.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10.屈原既.绌。 11.乃.令张仪佯去秦 12.楚怀王贪而.信张仪 13.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 王之宠姬郑袖。(看ppt) 14.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15.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 16.其.所谓忠者不忠,而.所谓贤者不贤也 17.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 18.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19.顷襄王怒而.迁之。 20.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21.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22.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23.新沐者.必弹冠 24.受物之.汶汶者.乎 2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 三、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第11课《屈原列传》学案(含答案)

第11课《屈原列传》学案(含答案) 第11课屈原列传至死不渝的爱国诗人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掌握文中涉及的重点文言知识,重点是“伐”“见”等实词和被动句。 2.思维理解屈原的伟大人格和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 3.审美赏析本文夹叙夹议的写法。学法点拨本文记述的是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事迹。它的最大特色是司马迁将自己介入历史人物和事件之中,采用夹叙夹议的方法来表明自己的见解,是史记中少有的人物评传,也可看做是司马迁的另一篇自传。学习本文,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屈原一生遭遇的五个【关键词】 “任疏绌迁沉”,把握其命运浮沉及其原因,认识屈原的崇高人格和悲剧性。 2.抓住议论性文字,尤其是第3段,体会司马迁对屈原的推崇,进而了解司马迁既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又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的笔法。诗美晨读小重山端午元舒碧艾香蒲处处忙。谁家儿共女,庆端阳细缠五色臂丝长。空惆怅,谁复吊沅湘往事莫论量。千年忠义气,日星光。离骚读罢总堪伤。无人解,树转午阴凉。赏析此词以端午节为载体,从眼前所见的荆楚端午风俗写起,描绘出一幅热闹繁忙的景象。全词运用对比手法上阕把众人的繁忙喜庆和作者的独自惆怅形成对比,下阕把世俗对屈原的不

理解和作者读离骚的深切感伤形成对比,同时上阕的“处处忙”与下阕的“无人解”又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慨叹世人忙于节日的喜庆,而淡忘了端午节浓厚的历史内涵,表达了作者对爱国诗人屈原的深切怀念,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不为世俗所理解的孤寂落寞之情。 语言感知与梳理 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1离骚者,犹离忧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2然泥而不滓者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3屈平既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4自疏濯淖污泥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5厚币委质事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6被发行吟泽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答案1同“罹”,遭遇2同“涅”,染黑3同“黜”,罢免官职4同“浊”,污浊5同“贽”,见面礼6同“披”,披散

《屈原列传》导学案(含答案)

屈原列传 一、情景默写 1.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为了论证“父母,是人类的根本”这一观点,举了“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这一例子进行了论证。 2.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分析了屈原《离骚》用来列举事实讽刺当世政治的包括“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这三方面。 3.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其文约,其辞微。 二、学习目标 1.掌握相关的文化常识。 2.积累文中重点实词以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并能灵活运用。 3.突破重难点,链接高考,学以致用。 4.背诵第三段。 课前案 自主练习 请解释加点的字,注意活用和句式。然后结合教材的注释和课堂笔记,用红笔进行订正,不懂之处作出标志。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担任)楚怀王左徒。博闻(学识)强志(记),明(明白,通晓)于治乱,娴(熟悉)于辞令。入(对内)则与王图议(谋划计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对外)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信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朝列),争宠而心害(嫉妒)其能。怀王使屈

原造为宪令,屈平属(撰写)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强取为己有)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自夸)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疏远)屈平。 屈平疾(痛心)王听之不聪(明察)也,谗谄之蔽明(说人坏话、奉承献媚的小人混淆黑白,蒙蔽怀王)也,邪曲(奸邪之人)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端方正直的人不为昏君馋臣所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通“罹”,遭受)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人困窘没有出路,就会追念根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忧伤,悲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被)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大概)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过度,无节制。),《小雅》怨诽(指责)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阐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条理),靡(没有)不毕见(通“现”表现)。其文约(简约),其辞微(含蓄),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通“旨”,旨趣)极大,举类(事物)迩(近)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所以至死不容于世)。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污浊环境),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被辱)世之滋垢,皭(清白、洁净)然泥(同“涅”,染黑)而不滓(污染)者也。推(推赞,推许)此志也,虽(即使)与日月争光可也。

《屈原列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复习学案(共 41分) 【导】(2分钟) 何其芳:《诗经》中也有许多优秀动人的作品,然而,像屈原这样用他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里打上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的,却还没有。 【学:12分钟】诵读全文及课下注释。 【检:16分钟】 一、基础知识 1.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博闻强志.(记) B. 娴.于辞令(熟练、熟悉) C. 屈平属.草稿未定(撰写) D.平伐.其功(功劳) 2.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人穷.则反本(贫穷) B.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 (学习 ) C.举类迩.而见义远(近) D. 靡.不毕见(全) 3.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3分) A.厚币委质.事楚(人质) B.“离骚”者,犹离.忧也 (遭受) C.乃令张仪详.去秦 (假装) D.齐与楚从.亲(合纵,联合抗秦) 4.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及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①故内惑于.郑袖②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B.①信而见.疑②是以见.放 C.①数十年竟为.秦所灭②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 D.①忠而被.谤②被.发行吟泽畔 5.下列文化常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是周人的正声雅乐;《雅》是周代各地的歌谣,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 B.帝喾:帝喾是五帝之一。“五帝”通常指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唐尧、虞舜。 C.太史公是司马迁的自称,“太史公曰”一段是司马迁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评论、总结。 D.怀瑾握瑜,瑾、瑜都是美玉,比喻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 二、一词多义:(8分) 之:1.代词: 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 ②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 2.助词: 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②此不知人之祸也。() ③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 ④句读之不知() ⑤顷之,持一象笏至() 3. 动词: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三、情境式默写:(10分) 1.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诗经》里的《国风》和《小雅》进行了评价的句子是“,”。 2.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到的两句是“,”。 3.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认为屈原《离骚》文章的内容虽然细小但含义却极弘大,所举的事例虽然浅近但意义却很深远的两句是“,”。 4.我们读屈原的《离骚》,发现屈原在文章中经常用香花芳草作比喻,关于这一点,司马迁在《屈原列传(节选)》中作出了自己的解释“,”。 5.在《屈原列传(节选)》中,司马迁对屈原的为人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其中认为他志向远大,即使与日月对照,光辉也毫不逊色的句子是“,”。 四、翻译句子:(12分) 1.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其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一篇之中三致志焉。 2.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令尹子兰。 3.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五、屈原的伟大精神千百年来感召和哺育着中华儿女,如今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有什么现实意义?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屈原列传》导学案(含答案)

《屈原列传》学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 司马迁 一、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学会在具体语境中分辨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领略屈原风采,把握将屈原生平事迹放在楚国日趋衰亡的大背景下展现的写作手法,体会在叙事中融入抒情、议论的特点。 3.理解司马迁寄寓在其中的思想感情。 二、知识拓展 1.作者 司马迁(前145或前135—?),字子长,生于龙门(西汉夏阳、即今陕西省韩城市,另说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史”之首,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创作背景 本文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屈原、贾谊两个人的传记,他们虽然不是同时代人,但是二人的遭遇有不少共同之处。他们都才高气盛,又都因忠被贬,在政治上都不得志,在文学上又都成就卓著。

所以,司马迁才把他们同列于一篇。 3.文化常识 (1)成语典故 【怀瑾握瑜】怀,怀藏;握,手握;瑾、瑜,美玉,比喻美德。成语比喻人具有纯洁高尚的品德。 【博闻强志】知识广博,长于记忆。又作“博闻强记”“博闻强识”。【随波逐流】比喻自己没有立场和主见,只是随着潮流走。含贬义。【弹冠振衣】意思是整洁衣冠,后多以比喻将欲出仕。 (2)常识 【《史记》】二十四史之一,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史记》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史记》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端午节】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亦称“端阳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有划龙舟及食粽等节日活动。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屈原列传相关习题及答案

屈原列传相关习题及答案 屈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歌作品《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他的一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悲剧,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将围绕着屈原列传展开一些相关的习题及答案,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位伟大的文化人物。 一、屈原的生平 1. 屈原是哪个时期的人物? 屈原是中国战国时期的人物,生活在公元前340年至前278年间。 2. 屈原的家庭背景如何? 屈原出生在楚国贵族家庭,他的祖父曾担任楚国的重要官职。 3. 屈原为什么被流放? 屈原曾担任楚国宰相,但由于与其他官员产生了矛盾,被诬陷谋反,最终被楚怀王流放。 4. 屈原的流放生活是怎样的? 在流放期间,屈原在江南一带流浪,他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政治现实的不满。 5. 屈原的死因是什么? 据传说,屈原因对楚国的政治腐败感到绝望,最终投江自尽。 二、《离骚》的创作与意义 1. 《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它有什么特点? 《离骚》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屈原对流亡生活和政治现实的痛苦思考。

2. 《离骚》的主题是什么? 《离骚》的主题是对流亡生活和政治现实的反思,以及对理想国家的向往。 3. 《离骚》的艺术价值在哪里? 《离骚》以其独特的诗意表达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示了屈原卓越的艺术才华 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4. 《离骚》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有哪些? 《离骚》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后来的文人学者都受到了它的启发,它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源头之一。 三、屈原与中国文化 1. 屈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吗? 是的,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文化产 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2. 屈原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何贡献? 屈原的思想强调了个人的责任和行动力,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政治 理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 屈原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有何象征意义? 屈原的形象被赋予了忠诚、坚韧和不屈不挠的品质,成为了中国文化中的英雄 形象,代表了中国人民的精神追求。 通过以上习题及答案,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屈原这位伟大的文化人物。他的一 生经历了许多曲折和悲剧,但他的作品和思想却在中国古代文学和文化中留下 了深远的影响。屈原的故事和《离骚》的艺术价值都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欣赏,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语文学案(新高考人教版):《屈原列传》《苏武传》

学案32《屈原列传》《苏武传》 一、基础梳理 1.通假字 答案①同“罹”,遭受②同“返”,返回③同“现”,显现,显示④同“旨”,意图、宗旨⑤同“黜”,指被罢免官职⑥同“纵”,合纵,联合抗秦⑦同“佯”,假装⑧同“贽”,见面礼⑨同“纳”,接纳⑩同“披”,披散⑪同“搯”,叩击,拍打⑫同“叛”,背叛⑬同“毡”,毛织的毡毯⑭同“弆”,收藏⑮同“无”,没有⑯同“襟”,衣襟 ⑰同“诀”,辞别、告别⑱同“已”,已经 2.古今异义词

答案①第二年②脸色,面容③外貌,模样④委婉得体⑤相抵⑥财物⑦诚心⑧栽培,提拔⑨亲近之臣⑩对长辈的尊称⑪确实存在 3.多义实词

答案(1)①困窘,处境困难②陷入困境③用尽(2)①离间②不多时间③中间④空隙⑤秘密地⑥参与⑦偶尔,断断续续地⑧夹杂(3)①暗地里②山的北面,水的南面③昏暗④阴冷(4)①互相②表示动作偏指一方,可根据情况译为“你”“我”“他”③丞相④古代主持礼仪的官⑤相貌⑥观察,察看⑦辅佐,帮助(5)①平素,一向②白色的绢 4.词类活用

答案①动词作名词,听觉②形容词作动词,阐明③形容词作名词,邪曲,品行不正的小人;方正,端方正直的人④名词作动词,效法、继承⑤形容词作动词,诋毁⑥名词作状语,蝉,像蝉那样;形容词作名词,浊秽,污秽的境地⑦形容词作名词,忠臣⑧名词作动词,雨,下;乳,生子;杖,执、拄;网,结网;檠,用檠矫正(弓弩);祠,祭祀;舆,用车载送;膏,滋润⑨名词作状语,夜,在夜里;剑,用剑⑩使动用法,归,使……回归;降,使……投降;斗,使……相斗⑪意动用法,认为……豪壮 5.特殊句式

答案①被动句,标志词:见、被②被动句,标志词:为③被动句,无标志词,“容”译为“为……所容”④被动句,标志词:于⑤宾语前置句,“自”分别是“为”和“佐”的宾语⑥省略句,“泽畔”前省略了介词“于”;状语后置句,“(于)泽畔”为后置状语⑦定语后置句,标志词:之⑧被动句,标志词:见⑨被动句,标志词:为……所⑩宾语前置句,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汝”是动词“见”的宾语⑪宾语前置句,介词“为”的宾语前置⑫定语后置句,标志词:者 6.文化常识 (1)左徒:战国时__________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2)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__________大权的长官,相当于宰相。 (3)三闾大夫:战国时楚国特设的官职,是主持______________,兼管贵族屈、景、昭三大氏子弟教育的闲差事。 (4)上称帝喾 ..①,下道齐桓 ..②,中述汤.③、武.④ ①帝喾:号高辛氏,相传为古代炎黄部落联盟首领,商族、周族都是他的后裔,“五帝”之一。 ②齐桓:齐桓公,春秋前期__________国君。姜姓,名小白。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发展经济,又在“尊王攘夷”的名义下“九合诸侯”,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个霸主。 ③汤:商朝的建立者。 ④武:周武王,__________王朝的建立者。 (5)丈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子路从而后,遇丈人”(《论语》)。唐朝以后,丈、丈人专指妻父,又称泰山,妻母称丈母或泰水。 (6)单于:__________人对他们部落联盟首领的专称。意为广大之貌。此称号始创于匈奴著名的冒顿单于之父头曼单于,之后该称号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7)阏氏(yān zh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称号,类似汉朝中的皇后。 (8)匈奴:古代蒙古大漠和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最近的后裔是蒙古族,诗文中也有称其为“________”。 答案(1)楚(2)军政(3)宗庙祭祀(4)②齐国④西周(5)对长辈的尊称(6)匈奴(7)匈奴单于正妻(8)胡 二、重点巩固 (一)名句默写 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列传》中,司马迁认为屈原创作《离骚》的一个原因可能是“怨生”,而导致屈原有怨气的直接原因是屈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对屈原的《离骚》评价极高,其中认为其文字简练、用辞精当的

人教版部编(2019)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屈原列传》(第二课时)名师课堂教案

屈原列传 【学习目标】 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2.理解司马迁在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生平放在楚国日趋衰亡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 3.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进而了解司马迁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和进步观点。 4.能联系已学知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 5.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理想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不懈追求的精神。 【重点难点】 1.理清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理解司马迁在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的用意,鉴赏作者将屈原生平放在楚国日趋衰亡大背景下来展现的叙事艺术。 2.体会司马迁寄托在屈原身上的情感,进而了解司马迁表现出来的抗争精神和进步观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前文:上节课中,我们一起了解了屈原悲惨的一生,从司马迁的评述中感受到了他的高洁品行、坚贞人格,作者对他的赞美和悲叹充溢在字里行间。我们先来对上节课的作业进行一下反馈。 二、学习任务分析 (一)知识要点 1.关于史传“变体”: 这篇史传的显著特点,就“以议论行叙事”(明茅坤语),所以前人说它是“太史公变调”,即史传中偶然出现的一种“变体”。作者为什么要采用这种写法?历来一般认为,是司马迁为了便于寄寓自己个人的“政治幽愤”。这从这篇传记所写屈原的事迹,不过片鳞断爪,仅够勾画他一生大体轮廓就可看出来。

所幸的是屈原的作品却流传下来了,可以充分运用它来写出屈原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这篇文章的基本写作特点,是以粗笔写“形”,以工笔写“心”,研读时一定要把握住这一特点。 (二)承担的单元任务 作为《史记》当中一篇较独特的纪传体散文,本文有着独特的叙事艺术。仔细品读,感受作者于叙事中融入大量议论,叙评结合,论中有情的叙事艺术,理解作者寄托在屈原这一形象上的情感,培养我们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第二课时 三、学习活动 (一)作业反馈 1.司马迁为屈原所作的这篇传记,别具一格,字里行间洋溢着浓厚的赞颂、同情、悲叹之情。请大家仔细体味,各举一例,并具体分析说明抒发了什么感情。答案: (1)赞美:“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赞美屈原杰出的才能; (2)悲叹:“屈原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冀幸君之一悟,俗之一改也。然终无可奈何,故不可以反”——国家危难之际,屈原依然眷顾楚国,心系怀王,不忘欲反,存君兴国,却最终也没能被召回。字里行间,能读出司马迁对屈原不幸遭遇深深的悲叹和同情。 2.请从课文中提取有效信息,也可结合课外资料,为屈原整理一份简略的人物年表。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屈原列传阅读试题及答案

高中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屈原列传阅读试题及答案 总分:110分时间:90分钟得分: 教学目标: 1、积累“夺、伐、疾、间”等实词,“与、而”等虚词 2、熟读全文,背诵重点段落,准确翻译全文。 教学流程: 一、解释加点的词语(12分) 1、博文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记忆)(熟悉) 2、争宠而心害其能(妒忌) 3、屈平属草稿未定(写作) 4、“离骚”者,犹离忧也(通“罹”,遭遇) 5、王怒而疏屈平(疏远) 6、可谓穷矣(处境困难) 7、其文约其辞微(简约)(含蓄) 8、惠王患之(担忧) 9、大兴师伐秦(发动)(军队) 10、臣请往如楚(到,往) 11、奈何绝秦欢(断绝) 12、屈平既嫉之(恨) 13、人君无愚、智(无论) 14、顷襄王怒而迁之(放逐,流放) 15、楚有宋玉、景差之徒,皆祖屈原之沉着辞令(类)(效仿)(说话得体,善于应酬) 16、然亡国破家相随属(接连) 17、短屈原于顷襄王(诋毁) 18、怀瑾握瑜(保持) 19、竟死于秦而归葬(终于) 20、被发行吟泽畔(通“披” ) 二、一词多义(43分)

夺 1、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抢夺) 2、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失,耽误) 、行年四岁,舅夺母志(强行改变)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改变) 伐 1、每一令出,平伐其功(夸耀) 2、近者奉辞伐罪(讨伐) 3、其后秦欲伐齐(攻打) 4、此五霸之伐也(功绩) 疾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恨,痛心) 2、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痛苦) 3、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迅猛) 4、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锐利) 5、老臣病足,不能疾走(快) 6、君有疾在腠理(病) 间 1、谗人间之,可谓穷矣(离间) 2、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从小路) 3、侯生乃屏人间语曰(秘密地、悄悄地) 4、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参与) 5、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表时间有时、偶然) 6、间关莺语花底滑(间关: 形容鸟声宛转) 7、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顷刻) 8、安得广厦千万间(指房屋的间数) 9、间不容发(空隙) 信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诚信) 2、疏屈平而信上官大夫(相信)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言语真实) 4、言必信,行必果(守信用)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含答案)

《屈原列传》同步练习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屈原者,名平。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怀王欲行,屈平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奈何绝秦欢?”怀王卒行。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怀王怒,不听。亡走赵,赵不内。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不反也。屈平既嫉之,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不忘欲反。其存君兴国,一篇之中三致志焉。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铺其糟而啜其醨?”屈原曰:“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

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B.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C.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D.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屈平属草稿未定”的“属”指编写,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的“属”相同。 B.“平伐其功”的“伐”指“炫耀”,与《燕歌行并序》中“摐金伐鼓下榆关”的“伐”不同。 C.迁,有移动、转变之意,在古代可指官职调动、升职或贬职,在文中意指贬谪,降职。 D.渔父,在古诗文中既指捕鱼的老人,有时也借指隐士,本文渔父两意兼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富有才学,曾受到楚怀王赏识。在担任左徒时,辅助怀王商议国家大事,制定国家的法令,并且擅长外交辞令,参与外交事务。B.屈原洞察势态,料事深远。怀王欲到秦与昭王会面,子兰也劝怀王前往,屈原认为去秦危险,与子兰争辩,结果怀王没听从他而遇险。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