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A测量系统分析报告五性

MSA测量系统分析报告五性
MSA测量系统分析报告五性

XXXXXX公司

(MSA)测量系统分析

(重复性和再现性)

作业指导书

受控状态:分 发 号:SL/IM-16-0

批 准:

审 核:

编 制:品技部/2013-10-20

2013年10月20日发布2013年11月1日实施

1 目的

为了配备并使用与要求的测量能力相一致的测量仪器,通过适当的统计技术,对测量系统的五个特性进行分析,使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已知,为准确评定产品提高质量保证。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使用的所有测量仪器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测量分析。

3 职责

3.1 品质科负责确定过程所需要的测量仪器,并定期校准和检定,对使用的测量系统分

析,对存在的异常情况及时采取纠正预防措施。

3.2 管理科负责根据需要组织和安排测量系统技术应用的培训。

3.3 生产科配合对测量仪器进行测量系统分析。

4 术语

4.1 偏倚

偏倚是测量结果的观测平均值与基准值(标准值)的差值。

4.2稳定性(飘移)

稳定性是测量系统在某持续时间内测量同一基准或零件的单一特性时获得的测量值总变差。

4.3 线性

线性是在量具预期的工作量程内,偏倚值的变差。

4.4 重复性

重复性是由一个评价人,采用一种测量仪器,多次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获得的测量值的变差。

4.5 再现性

再现性是由不同的评价人,采用相同的测量仪器,测量同一零件的同一特性的测量平均值的变差。

5 测量系统分析作业准备

5.1 确定测量过程需要使用的测量仪器以及测量系统分析的范围。

5.1.1 控制计划有要求的工序所使用的测量仪器;

5.1.2 有SPC控制要求的过程,特别是有关键/特殊特性的产品及过程;

5.1.3 新产品、新过程;

5.1.4 新增的测量仪器;

5.1.5 已经作过测量系统分析,重新修理后。

5.2 公司按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GB/T 10012- 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

量设备的要求建立公司计量管理体系,确保建立的测量系统的可靠性。

5.3 品质科对测量仪器按规定的权限进行校准和调整,除使测量仪器的偏倚、稳定性、线

性等符合规定要求之外,还应确认以下条件:

5.3.1 确定量具检验的零件质量特性为计数型数据还是计量性数据。针对批量生产(一

般≥300件)的零件,其统计特性为计量型数据的采用R&R分析,针对计数型数据采用小样法分析。

5.3.2 确定测量系统中的变差只是由变差的普通原因引起的,而不是特殊原因引起的

(可采取SPC技术)。

5.4 操作步骤和方法

5.4.1 确定产品的特殊特性和关键特性的质量特性值和对应的测量仪器。

5.4.2 确定2到3位评价人,评价人的应从日常操作该测量仪器的人中挑选。

5.4.3 样品必须从过程中选取并代表整个工作范围,分析的中的零件必须代表生产过

程中产品变差的全部范围。

5.4.4 对零件进行编号,由于每一个零件将被测量若干次,必须对每一个零件进行编

号,以便于识别。

5.4.5 确定测量仪器的分辨力,应允许至少直接读数的特性的预期过程变差的十分之

一。例如,如果特性的变差为0.01,仪器应能读取0.001的变化。

5.4.6 测量应按随机顺序,以确保整个研究过程中产生的的任何漂移或变化将随机分

布。

5.4.7 评价人不应知道正在检查的哪一个零件的编号,以避免可能的偏倚。但正在研

究的人员应知道正在检查哪一个零件,并记下相应的数据。例如,即评价人A,零件1,第一次试验;评价人B,零件2,第二次试验等。

5.4.8 在仪器读数中,读数应估计到可得到的最接近的数字,如果可能,读数应取至

最小刻度的一半。例如,如果最小刻度为0.001,则每个读数的估计应圆整为0.0005。

5.4.9 评价人应采用相同的方法,包括步骤,来获取读数。

6 测量系统分析

6.1 测量系统的重复性及再现性(R&R)分析方法:

6.2 数据收集(数值法)

6.2.1 数据表格设计成容纳10个零件。(为了获得最低限度的置信度水准, 样本数量

越多,将会呈现小的抽样变差,产生的风险也越小)。

6.2.2 给评价人编号为A、B、C等,并将零件从1到10进行编号,但零件的编号不要让

评价人看到。

6.2.3 让评价人A以随机顺序测量10个零件,并将结果记录在第一行。

6.2.4 让评价人B和C依次测量这些一样的10个零件,并将结果记录在第6行和第11行。

6.2.5 用不同的随机测量顺序重复以上循环,并将数据记录在第2、7和第12行;注意

将数据记录在适当的栏位中,例如:如果首先被测量的是零件7,然后将数据记录在表由零件7的栏位中。如果需要进行三次测量,则重复以上循环,并将数据记录在3、8和13行中。

6.2.6 当测量大型零件或不可能同时获得数个零件时,第3步到第5步将变更成以下顺

序:

a)让评价人A随机测量这10个零件并将读值记录在评价人A栏第1行。

b)让评价人B和C依次测量这些一样的10个零件,并将结果记录在相应评价人的第1

行。

6.2.7 如果评价人处于不同的班次,可以使用一个替代的方法。让评价人A测量所有10

个零件,并将数值记录第1行;然后让评价人A按照不同的顺序重新测量,并将读值记录在第2行和第3行。评价人B和评价人C,也同样做。

6.3 数值计算(数值法)

6.3.1 量具的重复性和再现性的计算如《测量分析报告》,包括数据收集和报告表格

6.3.2 在收集数据之后,参照《测量分析报告》进行以下计算程序:

a 每个评价人1、2、3行中的最大值减去最小值,把结果记入“极差”行。

b 将每个评价人的每个零件的极差数据相加,然后除以零件抽样数量,即得到了相

应评价人测量的极差平均值。

c 将评价人的极差平均值之和除以评价人数,得到所有极差的平均值。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