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测试题(附解析)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测试题(附解析)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测试题(附解析)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测试题(附解析)

一、选择题

1.下列关于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酶具有催化作用并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

B.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有关

C.酶适宜在最适温度及最适pH条件下长期保存

D.各种酶的最适条件都相同,其催化效率受温度和pH的影响

解析:选B 酶绝大多数是蛋白质,少数是RNA,RNA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酶具有专一性,即每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者一类化学反应,细胞代谢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与酶的专一性有关;在最适温度和pH条件下,酶的活性最高,不适合酶的长期保存;不同种酶的最适条件不一定相同,如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1.5,唾液淀粉酶的最适pH是7,胰蛋白酶的最适pH是8.6。

2.(2019·长沙模拟)适当提高温度、加FeCl3和过氧化氢酶都可以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下列各项分组中,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所遵循的原理相同的是( ) A.提高温度、加FeCl3

B.提高温度、加过氧化氢酶

C.加FeCl3和过氧化氢酶

D.提高温度、加FeCl3和过氧化氢酶

解析:选C 升高温度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的原理是给反应物提供能量;加FeCl3和过氧化氢酶加快过氧化氢的分解的原理是降低反应的活化能。

3.如图表示某反应进行时,有酶参与和无酶参与的能量变化,

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此反应为放能反应

B.曲线Ⅰ表示有酶参与

C.E2为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

D.酶参与反应时,所降低的活化能为E4

解析:选D 曲线Ⅱ是有酶催化条件下的能量变化,其降低的活化能为E4,反应前后能量的变化应为E3,反应产物乙物质的能量值比反应物甲物质的高,则该反应为吸能反应。

4.下图是酶催化特性的“酶-底物复合反应”模型,图中数字表示反应过程,字母表示相关物质。则下列各选项对此图意的解释正确的是( )

A.X是酶,过程①表示缩合反应

B.Y可表示酶,过程②体现酶的多样性

C.复合物Z是酶发挥高效性的关键

D.①、②可以表示葡萄糖水解过程

解析:选C 据图分析,X在化学反应前后不变,说明X是酶;Y在酶的作用下生成F 和G,说明该反应是分解反应。根据以上分析可知,Y不是酶,过程②体现了酶具有催化作用。图中的复合物Z是酶与反应物的结合体,是酶发挥高效性的关键。葡萄糖是单糖,是不能水解的糖。

5.(2018·黄冈高三五月冲刺)某同学进行了下列有关酶的实验:

甲组:淀粉溶液+新鲜唾液→加入斐林试剂→出现砖红色沉淀

乙组:蔗糖溶液+新鲜唾液→加入斐林试剂→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丙组:蔗糖溶液+蔗糖酶溶液→加入斐林试剂→?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丙组的实验结果是“不出现砖红色沉淀”

B.三组实验都应该在37 ℃条件下进行

C.该同学的实验目的是验证酶的专一性

D.可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进行检测

解析:选C 因为蔗糖被蔗糖酶催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有还原性,加入斐林试剂出现砖红色沉淀;加入斐林试剂必须水浴加热至50~65 ℃;唾液淀粉酶只能水解淀粉,不能水解蔗糖,蔗糖酶才能水解蔗糖,故该实验能验证酶的专一性;如用碘液代替斐林试剂,则三个组都不会出现蓝色,无法检测。

6.某实验室研制出一种X酶,为测出X酶的最适温度,有人设置了a、25 ℃、b(已知:a低于25 ℃和b,b高于25 ℃)三种温度进行实验,结果发现,此三种温度下的X酶活性无显著差异。据此可推测X酶的最适温度( )

A.一定在25 ℃左右

B.一定在a~25 ℃之间

C.一定在25 ℃~b之间

D.低于a或高于b或在a~b之间都有可能

解析:选D 由于只设置了3组温度对照,温度梯度过大或过小都会导致三种温度下

X酶的活性无显著差异,因此不能确定具体的最适温度。

7.(2018·临川二模)如图表示不同pH对某种酶活性的影响。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据图分析,储存该酶的最适pH为4

B.据图分析,t时刻各组酶促反应速率达到最大值

C.a条件下,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但酶活性不变

D.b条件下,提高反应体系温度,反应速率增大

解析:选C 据图分析,pH为4条件下,酶活性最低,因此储存该酶的最适pH不为4,应该为该酶的最适pH;据图分析,t时刻,各组产物浓度均达到最大,此时底物已经被消耗完,反应速率为0;a条件下,限制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可能有底物浓度、酶浓度、温度、pH等,此时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增大;b条件下,底物已经被分解完,此时提高反应体系温度,反应速率依旧为0。

8.(2019·梅州模拟)如图表示酶X的活性与温度的关系示意图,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在实际生产中,酶X制剂几乎在所有的季节都能使用

B.测定酶X的活性时,实验对pH、底物量和酶量没有要求

C.酶X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

D.在20~40 ℃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可进一步探究酶X的最适温度

解析:选B 分析题图,酶X适用的温度范围较大,在实际生产中,酶X制剂几乎在所有的季节都能使用;测定酶X的活性时,实验对pH、底物量和酶量有要求,无关变量要严格保持一致且适宜;酶X的化学本质是有机物(蛋白质或RNA),具有高效性和专一性;在20~40 ℃范围内设置更小的温度梯度,可进一步探究酶X的最适温度。

9.研究发现:酸可以催化蛋白质、脂肪以及淀粉的水解。研究人员以蛋清为实验材料进行了如下实验:

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①②③过程中,蛋白质的空间结构不变

B.蛋清中的蛋白质分子比蛋白块a中的蛋白质分子更容易被蛋白酶水解

C.处理相同时间,蛋白块b明显小于蛋白块c,可证明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

D.将盐酸与蛋白酶、蛋白块混合,可直接测定蛋白酶在此pH下的催化效果

解析:选C 加热和加酸均会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加热使蛋白质分子的空间结构变得伸展、松散,更容易被蛋白酶水解;处理相同时间,蛋白块b明显小于蛋白块c,可证明与无机催化剂相比,酶具有高效性;盐酸会催化蛋白酶和蛋白块的水解,盐酸还会影

响酶活性,从而影响实验效果,故不能直接测定蛋白酶在此pH下的催化效果。

v max时

10.如图为酶促反应相关曲线图,K

的底物浓度。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结构相似,可与底物竞争性结合酶的

活性部位;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与酶的非活性部位发生不可逆性结合,从

而使酶的活性部位功能丧失。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K m越大,酶与底物亲和力越高

B.加入竞争性抑制剂,K m增大

C.加入非竞争性抑制剂,v max降低

D.非竞争性抑制剂破坏酶的空间结构

解析:选A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K m越大,代表酶促反应速率达到1/2v max时所需要的底物浓度越大,即酶促反应需要高浓度的底物才能正常进行,从而说明底物与酶的亲和力越低;当反应环境中存在竞争性抑制剂时,需要增加底物的浓度才能保证反应的正常进行,即K m 会增大;由“非竞争性抑制剂可与酶的非活性部位发生不可逆性结合,从而使酶的活性部位功能丧失”可知,若反应环境中增加了非竞争性抑制剂,则会导致部分酶的活性部位空间结构改变、功能丧失,进而导致v max降低。

二、非选择题

11.研究者用磷酸化酶(混合酶,可将淀粉水解成单糖)、单糖、淀粉和不同pH缓冲液组成不同反应体系,并测定了各反应体系中淀粉含量的变化(实验中pH对淀粉含量没有直接影响),结果见下表。随后,研究者测定了水稻开花后至籽粒成熟期间,水稻籽粒中淀粉含量和磷酸化酶相对活性的变化,结果如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不同反应体系中淀粉含量的变化

(1)分析表格中淀粉含量的变化情况,推测磷酸化酶的具体功能包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图、表分析,开花后10~20天内,水稻籽粒细胞中pH可能在________(填“5.7”“6.0”或“6.6”)附近,此时间段内,水稻籽粒中磷酸化酶相对活性与淀粉含量变化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要检测实验中酶促反应速率,可通过检测底物的消耗速率或产物的生成速率来判定,从操作简便的角度分析,最好选择__________(试剂)检测;题中的淀粉属于________(填“底物”“产物”或“底物和产物”);若反应在适宜的温度、pH等条件下进行,则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至少写出2点)。

解析:(1)题中表格呈现了实验结果,从表中数据比较分析可知,本实验的自变量是pH,因变量是淀粉含量的变化,当pH为5.7和6.0时,反应体系中淀粉的含量减少,说明反应体系中部分淀粉在磷酸化酶作用下分解了;当pH为6.6、6.9和7.4时,反应体系中淀粉的含量增加,说明反应体系中在磷酸化酶作用下有淀粉合成。由此可推测磷酸化酶(混合酶)在这个反应体系中在不同pH条件下,既可以催化淀粉分解,也可以催化单糖合成淀粉。(2)结合图表分析,开花后10~20天内磷酸化酶的活性高,淀粉积累的速度最快,所以水稻籽粒细胞中pH可能在6.6;从图中曲线分析,可知前段磷酸化酶相对活性增高,淀粉含量积累加快,后段磷酸化酶相对活性下降,淀粉含量积累减缓。(3)题中涉及的酶促反应为淀粉水解和合成,淀粉水解形成的单糖是葡萄糖(还原糖),可选择碘液或斐林试剂来检测,但斐林试剂使用中需进行水浴加热,故碘液是最佳选择;由第(1)小题分析可知,淀粉既属于底物,又属于产物;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有酶的活性、底物浓度、酶的浓度等。

答案:(1)催化淀粉的分解与合成(2)6.6 前段磷酸化酶相对活性增高,淀粉含量积累加快,后段磷酸化酶相对活性下降,淀粉含量积累减缓(可合并回答) (3)碘液底物和产物底物浓度、酶的浓度、酶的活性等(答出2点即可)

12.(2019·齐齐哈尔三模)如图是某种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反

应速率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b、c两点中通过改变温度条件可明显提高反应速率的是

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同学为验证温度对该酶活性的影响,设计了如下实验:

________。操作步骤4______(填“可以”或“不可以”)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能不能利用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来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原因?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需判断某生物大分子物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相同酶催化是否水解,从实验的科学角度分析,最好检测:________。

解析:(1)分析曲线,c点属于低温,b点是高温,所以通过改变温度条件可明显提高反应速率的为c点,原因是低温虽然抑制酶活性,但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可逆的,而高温使酶失活,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不可逆的。(2)①分析表格可看出,温度是自变量,变色情况是因变量;X是37 ℃时的变色情况,在此温度淀粉酶活性强,将淀粉水解,加碘液不变蓝;不能用斐林试剂代替碘液,因为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时,需水浴加热到50~65 ℃,对实验有影响。②也不能用过氧化氢酶催化H2O2分解来验证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原因是温度对H2O2分解的速度有影响,同样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③判断某生物大分子物质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相同酶催化是否水解,最好检测生成物情况,若检验反应物有可能反应物在较长时间都存在,不易判断。

答案:(1)c 低温抑制酶活性,低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可逆的,而高温使酶失活,高温对酶活性的影响是不可逆的

(2)①温度不变蓝不可以用斐林试剂检测生成物时,需水浴加热到50~65 ℃,改变了实验的自变量,对实验结果有干扰②不能温度对H2O2分解的速度有影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干扰③生成物

13.丝状温度敏感蛋白(FtsZ)是细菌中一种含量丰富且结构稳定的蛋白质,几乎存在于包括结核杆菌的所有病原细菌中。FtsZ也是一种GTP酶,有一个GTP(三磷酸鸟苷)的结合位点,在GTP存在的条件下,可以在分裂细菌中间部位聚集成Z环,Z环不断收缩,引导细菌的细胞分裂。寻找靶向FtsZ的抑制剂,可有效抑制细菌的细胞分裂。为建立靶向FtsZ的新型抗菌药筛选模型,科研人员对大肠杆菌表达的FtsZ蛋白进行了相关研究。

(1)人类病原微生物耐药性的提高,严重影响传染性疾病治疗的成功几率。FtsZ抑制剂与以往的抗菌药相比不易形成耐药性,原因是FtsZ蛋白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1表示利用荧光散射法测定FtsZ蛋白在体外的聚集程度。当加入________时,FtsZ蛋白迅速聚集,由此可见,FtsZ在体外依然具备________功能。实验选取BSA作为对照,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两组实验研究温度对FtsZ酶活性的影响。

实验一:将FtsZ蛋白分别置于25 ℃、30 ℃、37 ℃、45 ℃、50 ℃、55 ℃条件下,同时加入等量GTP混匀反应30 min,测定酶的活性,结果见图2。

实验二:将FtsZ蛋白分别置于25 ℃、30 ℃、37 ℃、45 ℃、50 ℃、55 ℃条件下保温2 h,然后加入等量GTP混匀,置于37 ℃反应30 min,测定酶的活性,结果见图3。

①37 ℃不一定是FtsZ酶的最适温度,请你设计实验确定其最适温度,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实验一、实验二处理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实验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④当温度高于45 ℃时,酶的活性迅速丧失,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据题意“丝状温度敏感蛋白(FtsZ)是细菌中一种含量丰富且结构稳定的蛋白质”可知,FtsZ结构稳定,因此FtsZ抑制剂与以往的抗菌药相比不易形成耐药性。(2)据图可知,在4 min后加入了GTP,FtsZ蛋白迅速聚集,说明FtsZ在体外依然具备催化功能。据图可知,加入GTP后,BSA聚集程度与加入前相比,都是50左右,说明BSA不会在GTP 的诱导下发生聚合反应,因此选取BSA作为对照。(3)①据图2可知,37 ℃时FtsZ酶活性最高,但此温度不一定是FtsZ酶的最适温度,其最适温度在37 ℃左右,因此设计FtsZ酶的最适温度的实验思路是在30~45 ℃温度范围内设置较小的温度梯度,重复实验一,酶活性最高时对应的温度是最适温度。②据实验一及实验二的内容可知,实验一、实验二处理的区别是实验一先混匀再在不同温度下反应;实验二先保温再加GTP。③实验二的目的是测定酶具有催化活性的温度范围。④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高温会破坏酶的空间结构导致酶失去活性,因此当温度高于45 ℃时,酶的活性迅速丧失。

答案:(1)结构稳定(2)GTP 催化BAS不会在GTP的诱导下发生聚合反应(3)在30~45 ℃温度范围内设置较小的温度梯度,重复实验一,酶活性最高时对应的温度是最适温度实验一是先混匀再在不同温度下反应;实验二是先保温再加GTP 测定酶具有催化活性的温度范围温度过高使蛋白质的空间结构遭到破坏,导致酶失活

化学反应原理期末试题含答案

化学反应原理期末试题含答案 1.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CaCO3(s)=CaO(s)+CO2(g)室温下不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ΔH<0 B.NH3(g)+HCl(g))=NH4Cl(s)室温下能自发进行,说明该反应的ΔH<0 C.N2(g)+3H2(g) 3(g)ΔH<0,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反应速率v(H2)和氢气的平衡转化率均增大 D.水的离子积常数K w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说明水的电离是放热反应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将纯水加热至较高温度,K w变大、pH变小、呈酸性 B.常温下,将pH=4的醋酸溶液稀释后,溶液中所有离子的浓度均降低 C.向0.1 mol〃L-1醋酸溶液中加入少量冰醋酸,溶液的pH减小,醋酸电离程度变大 D.等体积、pH都为3的酸HA和HB分别与足量的Zn反应,HA放出的H2多, 说明HA的酸性小于HB 3. 分析下列硫燃烧时的能量变化图,判断有关热 化学方程式和说法正确的是( ) A.S(s,单斜)+O2(g)===SO2(g) ΔH=+297.16 kJ〃mol-1 B.S(s,正交)===S(s,单斜) ΔH=-0.33 kJ〃mol-1 C.S(s,正交)+O2(g)===SO2(g) ΔH=-296.83 kJ〃mol-1 D.单斜硫的稳定性大于正交硫的稳定性 4. 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CH4(g)+H2CO(g)+3H2(g) ΔH>0,测得c(CH4)随 反应时间(t)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中正确的是( ) A.10 min时,改变的外界条件可能是减小压强 B.0~5 min内,v(H2)=0.1 mol〃(L〃min)-1 C.恒温下,缩小容器体积,平衡后c(H2)减小 D.12 min时,反应达平衡时,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不 再变化 5. CH4-CO2催化重整反应为: CH4(g)+ CO2(g) = 2CO(g) + 2H2(g) 。 已知:①C(s)+2H2(g)=CH4(g) ΔH=-75 kJ〃mol?1 ②C(s)+O2(g)=CO2(g) ΔH=-394 kJ〃mol?1 ③C(s)+ 1/2O2(g)=CO(g) ΔH=-111 kJ〃mol?1 则该催化重整反应的ΔH等于 A.-580 kJ〃mol?1 B.247 kJ〃mol?1 C.208 kJ〃mol?1 D.-430kJ〃mol?1 6. 向某密闭容器中加入0.3 mol A、0.1 mol C 和一定量的B 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 发生如下反应:3A(g) +2C(g),各物 质的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t0~t1阶段的 c(B)变化未画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若t1=15s, A 的浓度变化表示t0~t1阶段的 平均反应速率为0.09 mol〃L-1〃s-1 B.t0~t1阶段,此过程中容器放出a kJ热量,该 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3A(g) +2C(g) ΔH=-50a kJ〃mol-1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案(1)

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说出细胞代谢的概念。 (2)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索,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2)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有关的实验和探索使学生体验实验成功的喜悦,并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学生领悟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合作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酶的作用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2、教学难点 (1)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原理 (2)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 学习细胞器时,我们了解到在很多细胞器上都发生着化学反应。细胞产生能量、合成养料以及进行自我更新等等生理活动,都完全依赖细胞内发生的生物化学反应。细胞内全部的化学反应的总称就是细胞代谢。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如何能够高效地进行呢?那是因为有催化剂的存在。但是很多化学反应往往需要高温高压的条件,但生物体内是一个常温常压的状态,如何解决这个矛盾呢?就需要一种特殊的催化剂。酶就是生物体内的催化剂。 让我们结合资料看看科学家是如何发现酶的存在的。介绍教材P78斯帕兰扎尼的实验:177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帕兰扎尼将肉块放入小巧的金属笼内,然后让鹰把小笼子吞下。过一段时间后,把小笼子取出,发现肉快消失了。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如下问题:(请学生讨论并展示,教师予以解释和评价) 1.为何要将肉块放在笼子中?(排除了胃对肉块的物理性消化。) 2.对肉起消化作用的是什么物质?(一定是某种物质进入到笼子中,使肉分解。) 3.在实验室中能否也让肉分解?能的话需要怎样的条件?(能。需要高温、高压、强酸或强碱等剧烈条件。) 当时斯帕兰扎尼做过这个实验后他并不清楚起消化作用的物质是什么,但他的研究却为人们研究提供了方法和思路。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出了消化蛋白质的物质,解开胃的消化之谜。这种物质就是酶。本节课我们先来学习酶的作用与本质,请大家注意思考本节聚焦的重点问题。 2、展示 分小组展示学案中[阅读要求及检测]部分,检验学生阅读课本及预习的效果,教师给予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导学案

一花一叶 霍山文峰学校“213教学模式”预习与探究学案 年级:高一学科:生物编写者:彭凤审核者: 课题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本课题总课时数 2 第1 课时学习内容酶的作用课型新授课 上课时间:年月日星期午别 一、学习目标 1.说明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本质,并初步了解酶的特性。 2.进行有关的实验和探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 二、学法指导 结合学案中的问题,阅读课本P78-82有关内容,自主学习完成“课前自主学习”部分,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完成学案“课堂学习交流”部分。分析探究实验“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初步学会设计实验,控制实验中对照组、实验组、自变量、因变量的设置。(重、难点) 三、学习过程 ***课前自主学习*** 1.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统称为细胞代谢。 2.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以过氧化氢酶为例来进行研究) ⑴实验过程中可以变化的因素称为。其中人为改变的变量称为, 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称做,除自变量外,实验过程中可能还会存在一些可变因素,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这些变量称为。除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保持不变的实验叫做,它一般设置组和组。 3.分子从常态转变为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称为活化能。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因而更高,这样细胞代谢就能在条件下快速进行。 ***课堂学习交流*** 探究活动: 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实验报告单 实验题目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 实验原理: 2. 实验目的:通过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分解的快慢,了解过氧化氢酶的作用和意义 3. 实验材料和用具:新鲜的质量分数为20%的肝脏研磨液,新配制的体积分数为3%的 溶液,质量分数为3.5%的FeCl3溶液。 量筒,试管,滴管,试管架,卫生香,火柴,酒精灯,试管夹,大烧杯,三脚架,石棉网,温度计。 4. 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步骤具体操作 1 试管编号 1 2 3 4 2 加入 H2O2 溶液 体积分数 剂量 3 设置不同反应条件常温90℃水浴2滴FeCl3溶液2滴肝脏研磨液 4 观察的气泡 产生速率 5 带火星的卫 生香检验 注意事项:1、所用试管必须清洁,过氧化氢有一定的腐蚀性,请尽量避免接触皮肤 2、所用肝脏必须新鲜且须研磨 3、滴加不同溶液时不能用同一滴管 4 、卫生香不能插入气泡或碰到试管壁,使用完要立即熄灭 5. 结果与讨论 ①与1号试管相比,2号试管出现了什么不同的现象?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其原因又是什 么? ②在细胞内,能通过加热来提高反应速率吗? ③3号与4号试管未经加热,也有大量气泡产生,这说明什么?其原因和加热一样吗? ④3号与4号比较,哪支试管中反应速率快?这说明什么?这对细胞内化学反应的进行有何意 义? ⑤请根据以上分析,总结酶在细胞代谢中的作用是 进一步探究:控制变量 1、我们已知在常温下过氧化氢分解十分缓慢,现象不明显,那还有设置1号试管的必要吗? 2、每个实验组中的哪个因素是与对照组不同的? 四、练习与提高 1、某同学探究酶的高效性的实验设计如下:取一支试管,加入2ml H2O2,再加2滴新鲜土豆研磨液,观察到产生大量气泡时,用带火星的卫生香检测,卫生香猛烈燃烧,说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该同学设计的最大不足之处是() A.应选用新鲜肝脏研磨液,因为新鲜土豆研磨液并不含有过氧化氢酶 B.应再取一支试管,滴加2滴FeCl3溶液,其余条件都相同,以作对照 C.应选用2ml淀粉糊加1ml唾液,37℃保温,以淀粉的分解证明酶的高效性 D.应将所产生的气体收集后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检测所产生的气体 2.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实验中,滴入过氧化氢酶的试管内:()

化学反应热效应练习题精选

化学反应热效应练习题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可分为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 B.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键的断裂与新键的生成 C.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都是以热能的形式表现出来 D.放热反应发生时不需加热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的变化 B.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时发生吸热反应 C.Ba(OH)2·8H2O与NH4Cl 的反应是放热反应 D.木炭在氧气中的燃烧是吸热反应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若氢气和氧气化合是放热反应,则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是吸热反应 B.需要加热才能进行的反应是吸热反应 C.反应放出热量的多少与反应物的质量和状态无关 D.对放热反应A+B→C+D ,A、B的能量总和大于C、D的能量总和 4.下列反应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氢气还原氧化铜 B.NH4Cl晶体和Ba(OH)2 ·8H2O混合搅拌 C.氢氧化钾和硫酸中和 D.碳酸钙高温分解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5.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B.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决定于反应物的总能量与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C.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通常主要表现为热量的变化------放热或者吸热 D.凡经加热而发生的化学反应都是吸热反应 6.下列变化属于吸热反应的是: ①液态水汽化②将胆矾加热变为白色粉末③浓硫酸稀释④氯酸钾分解制氧气⑤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熟石灰 A.①④ B.②③ C.①④⑤ D.②④ 7.下列反应过程一定吸收能量的是 A.化合反应 B.加成反应 C.分子解离为原子 D.原子组成分子 8.下列过程需要吸热的是 A.O2→O+O B.H+Cl→HCl C.CaO+H2O=Ca(OH)2 D.浓硫酸稀释 9.下列关于能量转换的认识中不正确的是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时,电能转变成化学能 B.白炽灯工作时电能全部转化成光能 C.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过程中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 D. 煤燃烧时化学能主要转变成热能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人教版选修四《化学反应原理》期末试卷及答案分析

《化学反应原理》期末试卷 第I卷(选择题共41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以油类为溶剂的防锈漆称为油基防锈漆,由于环保方面的原因,目前要推广使用水基防锈漆,但水基漆较易溶解O2,在干燥之前易导致金属表面产生锈斑,为此要在水基漆中加入缓蚀剂,以下可作为缓蚀剂添加的是() A.KMnO4 B.NaNO2 C.FeCl3 D.HNO3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饱和石灰水中加入一定量生石灰,温度明显升高,所得溶液的 pH 会增大 B.在测定BaSO4沉淀的量前,先洗涤BaSO4沉淀,洗涤剂选择水或稀硫酸时的效果相同C.AgCl 悬浊液中加入 KI 溶液,白色沉淀变成黄色,证明此条件下 K sp(AgCl) > K sp(AgI) D.加水稀释酸溶液时,所有离子的浓度都降低 3.广义的水解观认为:无论是盐的水解还是非盐的水解,其最终结果是反应中各物质和水分别解离成两部分,然后两两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根据上述信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CaO2的水解产物是Ca(OH)2和H2O2 B.PCl3的水解产物是HClO和PH3 C.NaClO的水解产物之一是HClO D.Mg3N2的水解产物是两种碱性物质 4.t 0 C时,水的离子积为K w,该温度下混合可溶性一元酸HA与一元碱BOH溶液。 下列有关混合液的关系式中,可确认溶液一定呈中性的是() A.pH = 7 B.c(A-) > c(B+) C.c (OH-) = D.c(H+)-c(OH-) = c(A-)-c(B+) 5.有关下列装置图中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这是电解NaOH溶液的装置 B.这是一个原电池装置,利用该装置可长时间的观察到Fe(OH)2沉淀的颜色 C.Pt为正极,其电极反应为:O2+2H2O +4e-=4OH- D.这是一个原电池装置,Pt为负极,Fe为正极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酶的作用 一、版本: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 二、设计容:第5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 三、设计理念 在实施新课程中,需要构建与新课程理念相适应的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理念,高中生物重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等生物科学素养。使学生由以前的“学会”到“想学”再到“会学”,“引导──探究”发现式教学法就是在这种理念下应运而生的,该教学法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以“引导──探究”科学发现的过程来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为设计理念。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合作学习、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该理念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科学素养、协作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它不仅重视知识的获取,而且更加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及方法,更加突出地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问题的推动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得主动,学得积极,真正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思想。 四、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酶的作用,主要探讨酶在细胞代中的作用。该容以第4章第3节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中的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以及初中生物学“消化”为基础。学习本节利于“细胞代的学习”,利于选修模块中有关酶的应用、微生物发酵、蛋白质提取和分离等知识的学习。 2.教学目标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答案和提示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答案和提示 第一小节练习 基础题 1.巴斯德:发酵与活细胞有关,发酵是整个细胞而不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在起作用。 李比希:引起发酵的是细胞中的某些物质,但是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毕希纳: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能够在酵母细胞破碎后继续起催化作用,就像在活酵母细胞中一样。 萨姆纳:酶是蛋白质。 2.提示:(1)细胞内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着成千上万种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需要高效率地进行,酶的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得多。 (2)细胞内的化学反应需要在常温、常压、酸碱度适中等温和条件下进行,无机催化剂常常需要辅助以高温、高压、强酸、强碱等剧烈条件才能有较高的催化效率。 3.D。 拓展题 1.提示:可用第2章中学过的鉴定蛋白质的方法。在萨姆纳之前,之所以很难鉴定酶的本质,主要是因为细胞中酶的提取和纯化非常困难。 2.提示:(1)如四膜虫的rRNA前体具有催化活性。(2)目前已有发现具催化活性的DNA 的报道。 第二小节练习 基础题 1.B。 2.B。 3.提示:这个模型中A代表某类酶,B代表反应底物,C和D代表反应产物。这个模型的含义是:酶A与底物B专一性结合,催化反应的发生,产生了产物C和D。这个模型揭示了酶的专一性。 拓展题 1.(1)A点:随着反应底物浓度的增加,反应速率加快。B点:反应速率在此时达到最高。C点:反应速率不再随反应底物浓度的 增加而升高,维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 (2)如果A点时温度升高10 ℃,曲 线上升的幅度变小。因为图中原曲线表 示在最适温度下催化速率随底物浓度 的变化。温度高于或低于最适温度,反 应速率都会变慢。 (3)该曲线表明,B点的反应底物的 浓度足够大,是酶的数量限制了反应速 率的提高,这时加入少量的酶,会使反 应速率加快(图略)。 ATP答案和提示 基础题 1.B。 2.提示:吸能反应:如葡萄糖和果糖合成蔗糖的反应,需要消耗能量,是吸能反应。这一反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测试题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 对下列化学反应热现象,不正确的说法是() A .放热的反应,不必加热就能发生反应 B .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 .化学反应中,吸热反应不一定需要加热也能发生 D .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热效应数值与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的多少有关 2. 已知反应X+Y==M+N 为放热反应, 对该反应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A. X 的能量一定高于M B. Y 的能量一定高于N C. X 和Y 的总能量一定高于M 和N 的总能量 D. 因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故不必加热就可发生 3. 热化学方程式表示 A .碳和水反应吸收131.3kJ 能量 B .1mol 碳和1mol 水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并吸收131.3kJ 热量 C .1mol 固态碳和1mol 水蒸气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气体和氢气,并吸热131.3kJ D .1 个固态碳原子和1 分子水蒸气反应吸热131.1k 4. 已知热化学方程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5. 下列热化学方程式中的△H能表示物质燃烧热的是() 6. 已知298K 时,2SO 2(g)+O 2(g)=2SO 3(g) D H =-197kJ/mol ,在相同温度下,向密闭容器中通入2molSO 2和1molO 2, 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Q 1;向另一体积相同的密闭容器中通入1molSO 2和1molO 2,达到平衡时放出的热量Q 2;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7. 在一定条件下,CO 和CH 4的燃烧热分别是283 kJ/mol 和890 kJ/mol 。现有1 mol 由CO 与CH 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上述条件下完全燃烧,生成CO 2气体和液态水,释放出738.25 kJ 的热量,则混合气体中CO 和CH 4的体积比为() A .1 ∶3 B .3 ∶1 C .1 ∶2 D .2 ∶1 8. 依据事实,写出下列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1) 在25 ℃、101kPa 下,1g 甲醇燃烧生成CO 2和液态水时放热 22.68kJ 。则表示甲醇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若适量的N 2 和O 2完全反应,每生成23 克NO 2需要吸收16.95kJ 热量。表示它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3 )用N A 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在C 2H 2(气态)完全燃烧生成CO 2和液态水的反应中,每有5N A 个电子转移时,放出650kJ 的热量,表示它燃烧热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 ( 4 )已知拆开1molH -H 键,1molN -H 键,1molN ≡N 键分别需要的能量是436kJ 、391kJ 、946kJ ,则N 2与H 2反应生成NH 3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

人教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期末测试题

化学反应原理期末测试题 测试时间:12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1.废弃的电子产品称为电子垃圾,其中含铅、汞等有害物质、危害严重。下列对电子垃圾处理应予提倡的是() ①将电子垃圾掩埋地下②改进生产工艺,减少有害物质使用③依法要求制造商回收废旧电子产品④将电子垃圾焚烧处理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下列实验指定使用的仪器必须预先干燥的是() ①中和热测定中所用的小烧杯②中和滴定中所用的滴定管③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中所用的容量瓶④喷泉实验中用于收集氨气的烧瓶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3.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2A (g)+B (g) C (g)+D (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 A.C的生成速率和B的消耗速率相等 B.v正(A)=2v正(B) C.2v正(A)=v逆(B) D.反应混合物中A、B、C、D的浓度不再发生变化 4.某混合溶液中所含离子的浓度如下表,则M离可能为() 所含离子NO3-SO42-H+M 浓度/(mol·L-1) 2 1 2 1 A.Cl-B.Ba2+C.F-D.Mg2+ 5.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应的热效应为:H+(aq)+OH-(aq)==H2O ( l ) ΔH=-57.3 kJ / mol,分别向1 L 0.5 mol / L的NaOH溶液中加入:①稀醋酸;②浓硫酸;③稀硝酸,恰好完全反应时热效应分别为ΔH1、ΔH2、ΔH3,它们的关系正确的是() A.ΔH1>ΔH2>ΔH3B.ΔH1>H3>ΔH2 C.ΔH1=ΔH2=ΔH2D.ΔH1<ΔH3<ΔH2 6.下列事实中,不能用勒夏特列原理解释的是() A.对熟石灰的悬浊液加热,悬浊液中固体质量增加 B.实验室中常用排饱和食盐水的方式收集氯气 C.打开汽水瓶,有气泡从溶液中冒出 D.向稀盐酸中加入少量蒸馏水,盐酸中氢离子浓度降低 7.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锌跟稀硫酸反应制取氢气,加入少量CuSO4溶液能提高反应速率②镀层破损后,白铁(镀锌的铁)比马口铁(铁锡的铁)更易腐蚀③电镀时应把镀件置于电解槽的阴极④冶炼铝时,把氧化铝加热成为熔融体后电解⑤钢铁表面常易腐蚀生成Fe2O3·n H2O A.①②③④⑤B.①③④⑤C.①③⑤D.②④ 8.2006年,科学家们发明了一种能够给电子设备提供动力的生物电池。该电池包括两个涂覆着酶的电极,它们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教学设计 (精选范文)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1课时)教学设计 杨杰重庆市巴南区重庆三十四中学 400054 一、设计思路: 1、指导思想 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落实以生为本、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以学评教,落实“三讲三不讲”,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逐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要求课堂上能做好“三讲三不讲”,即讲重点、讲难点、讲易错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通过自己学习能够学会的不讲,讲了也不会的不讲。改变学生传统的接受式学习方式,积极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制,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成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 2、设计特色 我校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中积极探索,建立了“34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确立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实施四个教学环节:自主学习→展示、点评→合作探究(包括教师精讲点拨与引导学生总结反思)→检测与评价;为了一个教学理念: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本节课在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有关的实验和合作探究,增强参与性,培养合作精神,并学会控制自变量,观察和检测因变量的变化,以及设置对照组和重复实验;让学生在相关的问题讨论中,展示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通过图表、动画、游戏等形式,充分理解酶作用的机理,突破难点,突出重点,并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和分享的喜悦。 二、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是在学习了有关细胞学知识的基础上来

反应热练习题及答案

化学反应与热效应练习题 一、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 1、今有如下三个热化学方程式:() H2(g)+1/2O2(g)=H2O(g);△H=a kJ/mol H2(g)+1/2O2(g)=H2O(l);△H=b kJ/mol 2H2(g)+O2(g)=2H2O(l);△H=c kJ/mol 关于它们的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它们都是吸热反应 B. a、b和c均为正值 C. 反应热的关系:a=b D. 反应热的关系:2b=c 2、已知:H2(g)+F2(g)2HF(g)+270kJ,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2L氟化氢气体分解成1L的氢气和1L的氟气吸收270kJ热量 B.1mol氢气与1mol氟气反应生成2mol液态氟化氢放出的热量小于270kJ C.在相同条件下,1mol氢气与1mol氟气的能量总和大于2mol氟化氢气体的能量 D.1个氢气分子与1个氟气分子反应生成2个氟化氢分子放出270kJ 3、白磷与氧可发生如下反应:P4+5O2=P4O10。已知断裂下列化学键需要吸收的 能量分别为:P—P akJ·mol—1、P—O bkJ·mol—1、P=O ckJ·mol—1、O=O dkJ·mol—1。 根据图示的分子结构和有关数据估算该反应的△H,其中正确的是()A.(6a+5d-4c-12b)kJ·mol—1B(4c+12b-6a-5d)kJ·mol—1 C.(4c+12b-4a-5d)kJ·mol—1 D.(4a+5d-4c-12b)kJ·mol—1 4、已知H2(g)、C2H4(g)和C2H5OH(1)的燃烧热分别是-285.8kJ·mol-1、 -1411.0kJ·mol-1和-1366.8kJ·mol-1,则由C2H4(g)和H2O(l)反应生成C2H5OH(l)的△H为( ) A.-44.2kJ·mol-1B.+44.2kJ·mlo-1 C.-330kJ·mol-1D.+330kJ·mlo-1 5、化学反应N2+3H2=2NH3的能量变化如题13图所示,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 是( ) A.N2(g)+3H2(g)=2NH3(1); △H=2(a-b-c)kJ·mol-1 B.N2(g)+3H2(g)=2NH3(g); △H=2(b-a)kJ·mol-1 C.1 2 N2(g)+ 3 2 H2(g)=NH3(1); △H=(b+c-a)kJ·mol-1 D.1 2 N2(g)+ 3 2 H2(g)=NH3(g); △H=(a+b)kJ·mol-1 6、下列关于热化学反应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化学反应原理期末考试试题

试卷类型:A 化学反应原理期末试题 2014.1 考生注意: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用2B铅笔涂写在答题卡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考试结束,监考人员将答题卡收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 23 Fe:56 Cu:64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每小题2分,共1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选修模块从不同的视角对化学反应进行了探究、分析。以下观点中正确的是( ) A.放热反应在常温下均能自发进行 B.电解过程中,化学能转化为电能而“储存”起来 C.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有关 D.强电解质溶液的导电能力一定强于弱电解质溶液 2.250℃和101 kPa时,反应2N2O5(g)= 4NO2(g)+ O2(g) ΔH = +56.76 kJ·mol-1,能自发进行的原因是( ) A.是吸热反应B.是放热反应 C.是熵减少的反应D.是熵增加的反应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腐蚀的实质是金属被氧化 B.原电池反应是导致金属腐蚀的主要原因,故不能用来减缓金属的腐蚀 C.为保护地下铁管不受腐蚀,将其与直流电源正极相连 D.钢铁因含杂质而容易发生电化学腐蚀,所以合金都不耐腐蚀 4.用惰性电极电解饱和 ..Na2SO4溶液,若保持温度不变,则一段时间后( ) A.溶液pH变大

人教版必修一《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第2课时)word教案

第二课时酶的本质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酶研究的资料,比如酶工程、酶的分类等。学生整理酶本质探索的基本过程,了解这些科学家所作的重要贡献和基本观点。 [情境创设] 现在已经知道细胞内的生理活动之所以如此有序地快速进行,酶的作用无可替代,但是19世纪以前,人们对这些所知甚少,人们对酶的认识是科学家不懈努力的结果。 [师生互动] 巴斯德和李比希观点的比较 巴斯德李比希1822~1895(法国)1803~1873(德国) 微生物学家、通过显微镜观察化学家,通过对化学变化的研究发现发酵的过程中有酵母菌存在认为糖类变成酒精就是一个化学反应 结论:没有活细胞结论:在这个变化过程中,只有细胞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死亡之后放出了某些物质起了作用问:从巴斯德研究的领域来看,他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巴斯德是微生物学家,他主要强调生物体或细胞的整体作用。 问:从李比希研究的领域来看,它得出结论的出发点主要是什么? 答:李比希是化学家,倾向于从化学的角度考虑问题。 问:他们的争论被哪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平息了? 答:毕希纳。 请分析毕希纳研究的过程(学生活动)。 实验:酵母细胞研磨加水搅拌加压过滤含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加入葡萄糖。 现象:冒出气泡。 结论: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问:你认为毕希纳只凭上面的实验能不能说明酵母细胞的提取液和活酵母细胞的作用一样? 答:不能。 问:那还应做怎样的实验? 答:对照实验。将酵母菌分成两等份,一半直接加入葡萄糖,另一半通过研磨、过滤等过程来进行,观察结果是否一样 问:有人说毕希那的研究成果与前人无关,你同意这样的观点吗? 答:不同意。正是由于巴斯德、李比希的研究确定了争论的焦点,使得毕希纳的研究更加具有针对性。 虽然已经确定了酶在物质变化中的作用,但酶到底是什么物质仍然是困扰大家的问题。要研究酶是什么物质,首先要得到纯度较高的酶,然后才能作出鉴定。美国科学家萨姆纳在研究酶究竟是什么过程中作出了杰出贡献。 萨姆纳的研究过程 问:萨姆纳研究哪种酶?是如何确定的?

1.3化学反应热的计算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1-3《化学反应热的计算》课时练 双基练习 1.在一定温度下,CO 和CH 4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2CO(g)+O 2(g)===2CO 2(g) ΔH =-566 kJ/mol 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 kJ/mol 1 molCO 和3 mol CH 4组成的混合气体,在相同条件下完全燃烧时,释放的热量为( ) A .2 912 kJ B .2 953 kJ C .3 236 kJ D .3 867 kJ 解析:由热化学方程式可知,2 molCO 燃烧可放出566 kJ 热量,则1 mol CO 完全燃烧释放283 kJ 热量,同理3 mol CH 4释放3×890 kJ =2 670 kJ 热量,所以1 mol CO 和3 mol CH 4完全燃烧共释放热量为2 953 kJ 。 答案:B 2.已知A(g)+B(g)===C(g) ΔH 1,D(g)+B(g)===E(g) ΔH 2,且ΔH 1<ΔH 2,若A 和D 的混合气体1 mol 完全与B 反应,反应热为ΔH 3,则A 和D 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ΔH 3-ΔH 2ΔH 3-ΔH 1 B.ΔH 2-ΔH 3ΔH 3-ΔH 1 C.ΔH 2-ΔH 3ΔH 1-ΔH 3 D.ΔH 3-ΔH 1ΔH 2-ΔH 3 解析:设1 mol 混合气体中含A x mol ,D y mol ,

则有??? x +y =1ΔH 1x +ΔH 2y =ΔH 3,解得????? x =ΔH 2-ΔH 3ΔH 2-ΔH 1y =ΔH 3 -ΔH 1ΔH 2-ΔH 1 故x y =ΔH 2-ΔH 3ΔH 3-ΔH 1 。B 选项正确。 答案:B 3.已知25℃、101 kPa 条件下: (1)4Al(s)+3O 2(g)===2Al 2O 3(s) ΔH =-2 834.9 kJ/mol (2)4Al(s)+2O 3(g)===2Al 2O 3(s) ΔH =-3 119.1 kJ/mol 由此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 .等质量的O 2比O 3能量低,由O 2变O 3为吸热反应 B .等质量的O 2比O 3能量低,由O 2变O 3为放热反应 C .O 3比O 2稳定,由O 2变O 3为吸热反应 D .O 2比O 3稳定,由O 2变O 3为放热反应 解析:(2)-(1)得:2O 3(g)===3O 2(g) ΔH =-284.2 kJ/mol ,可知等质量的O 2能量低。 答案:A 4.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H 2、CO 和少量的甲烷。相应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2H 2(g)+O 2(g)===2H 2O(l) ΔH =-571.6 kJ/mol 2CO(g)+O 2(g)===2CO 2(g) ΔH =-566 kJ/mol CH 4(g)+2O 2(g)===CO 2(g)+2H 2O(l) ΔH =-890.3 kJ/mol 当使用管道煤气的用户改用天然气后,在相同条件下燃烧等体积

化学反应原理综合测试题(供参考)

2017--2018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化学试题 说明: 1.本试卷分第I卷(1—4页)和第II卷(5—8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S 32 Cl 35.5 Fe 56 Cu 64 第I卷(选择题共48分) 单项选择题:包括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 ....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下,H2(g)+Cl2(g)=2HCl(g)在光照和点燃条件下的△H相同 B.等质量的硫蒸气和硫固体分别完全燃烧,后者放出的能量多 C.在加热条件下发生的反应均为吸热反应 D.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不一定都伴随着能量变化 2.关于中和热的测定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了使反应充分,可以向酸(碱)中分次加入碱(酸) B.为了使反应进行的更完全,可以使酸或碱适当过量 C.中和热为一定值,实验结果与所用酸(碱)的用量和种类均无关 D.用铜丝代替玻璃棒搅拌,会使中和热测定值偏大 3.稀氨水中存在着下列平衡:NH 3? H2O NH4++OH- ,若要使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同时使c(OH-)增大,应加入适量的物质是(忽略溶解热) ①NH4C1 固体②硫酸③NaOH 固体④水⑤加热 A.仅①②③⑤ B. 仅③⑤ C. 仅③ D. 仅①③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一种装置 ②原电池的正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发生还原反应 ③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通过原电池的装置均可实现 ④碳棒不能用来作原电池的正极 ⑤反应Cu+2Ag+=2Ag+Cu2+,能以原电池的形式来实现 A.①⑤B.①④⑤C.②③④D.②⑤ 5.下列化学方程式中,不正确的是 A.甲烷的燃烧热△H =-890.3 kJ·mol-1,则甲烷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化学反应热效应热化学高考试题集

7.热化学 (2015·北京)9、最新报道:科学家首次用X射线激光技术观察到CO与O在催化剂表面形成化学键的过程。反应过程的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CO和O生成CO2是吸热反应 B、在该过程中,CO断键形成C和O C、CO和O生成了具有极性共价键的CO2 D、状态Ⅰ→状态Ⅲ表示CO与O2反应的过程 (2015·重庆)6.黑火药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其爆炸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S(s)+2KNO3(s)+3C(s)==K2S(s)+N2(g)+3CO2(g) ΔH= x kJ·mol-1 已知硫的燃烧热ΔH1= a kJ·mol-1 S(s)+2K(s)==K2S(s) ΔH2= b kJ·mol-1 2K(s)+N2(g)+3O2(g)==2KNO3(s) ΔH3= c kJ·mol-1 则x为 A.3a+b-c B.c +3a-b C.a+b-c D.c+a-b (2015·上海)8.已知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分解速率加快,其能量随反应进程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入催化剂,减小了反应的热效应 B.加入催化剂,可提高H2O2的平衡转化率 C.H2O2分解的热化学方程式:H2O2 → H2O + O2 + Q D.反应物的总能量高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2015·江苏)15. 在体积均为1.0L的量恒容密闭容器中加入足量的相同的碳粉,再分别加入0.1molCO2和0.2molCO2,在不同温度下反应CO2(g)+c(s)2CO(g)达到平衡,平衡时CO2的物质的量浓度c(CO2)随温度的变化如图所示(图中Ⅰ、Ⅱ、Ⅲ点均处于曲线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化学反应原理》测试题(含答案)

高二化学总复习 《化学反应原理》检测题 (总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1 C 12 O 16 Na 23 第I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2分,共50分 1.下列物质属于强电解质的是() A.氯化钠B.乙醇C.醋酸D.铜2.下列反应中,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A.CaCO,受热分解B.盐酸和NaOH溶液反应 C.C与CO2反应D.Ba(OH)2·8H2O与NH4C1反应3.下列物质的水溶液显碱性的是() A.HClO B.NaCl C.FeCl3D.CH3 COONa 4.下列溶液一定显酸性的是() A.含H+的溶液B.c(OH一)

7.用石墨作电极,电解1 mol/L下列物质的溶液,pH保持不变的是() A.HCl B.NaOH C.Na2SO4D.NaCl 8.下列各组离子在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的是() A.H+、NH4+、CO32-B.Fe3+、Cl-、NO3- C.Na+、OH-、HCO3-D.Al3+、OH-、NO3- 9.下列关于铜电极的叙述,正确的是() A.铜锌原电池中,铜是正极B.用电解法精炼粗铜时,粗铜作阴极 C.在镀件上电镀铜时,可用金属铜作阴极 D.电解稀硫酸制H2、O2时,铜作阳极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电解池是将电能转化成化学能的装置 B.化学键断裂时吸收能量,形成时放出能量 C.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增加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从而使反应速率增大 D.含0.1mol H2SO4的浓硫酸与含0.2 mol NaOH的溶液混合;放出的热量即为中和热 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天然物质都比人造物质好B.通过化学变化一定能改变物质的性质 C.氧化还原反应中不一定有电子转移D.所有化学反应进行得越快、越彻底越好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知识点整理

第1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定义们 1、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进行着许多的的统称。 2、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称为。 3、催化的本质: 4、酶与普通催化剂的不同: 5、大多数酶都是,少数也具催化功能。 6、酶的特性:; 7、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统称为: 8、酶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的条件下进行的。 9、酶制剂适于在(条件下)保存 10、酶的失活:(1)过酸、过碱、温度过高,会使酶。(空间结构被破坏) (2)0度:不会使破坏,只是降低活性。 11、不同酶的最适PH值: 口腔:唾液淀粉酶, pH:6.8 胃: 胃蛋白酶, pH:1.5—2.2小肠:小肠液中的肠肽酶和胰液中的各种酶, pH:8—9 二、实验 1、比较过氧化氢在不同条件下的分解 (1)材料:新鲜的;体积分数为3%的过氧化氢溶液;质量分数为 3.5%的FeCl3溶液. (2)步骤:1 2 3 4 (3 1、自变量 2、因变量 3、无关变量 4、对照试验:除一个因素以外,其余因素都的实验。 2、影响酶活性的条件 (1)材料:淀粉酶溶液;淀粉溶液;碘液;斐林试剂 (2)步骤:1 2 3 4 (3)结论: 三、图像 (1)酶活性受温度影响图像(2)酶活性受PH影响图像

(3)反应速率随酶的浓度的变化(4)反应速率随底物的浓度的变化 第2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 TP 一、定义们 1、直接给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的是:。主要能源:。最终能 源: 2、ATP是的缩写。ATP分子的结构简式。其中A表 示,T表示其数量为个,P表示。~代表,~断裂时,会。 3、A TP的水解方程式:。 ATP的合成方程式:。 ATP分解与合成是否可逆? 5、应用:;;; 。

化学反应原理期末测试卷

秘密★启用前 2012年重庆一中高2013级高二下期半期考试 化学试题卷2012.4 化学试题共6页。满分100 分。时间10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Cl-35.5 Br-80 第I卷(48分) 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3分,共48分) 1.有机化学发展初期,在有机物组成元素定量分析方面作出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是A.李比希B.凯库勒 C.侯德榜D.范霍夫 2.下列有机物中,属于同系物的是 A.CH2=CH2与 B.与 C.CH2=CH—CHO与CH2=CH—CH2—CHO D.CH3CH2—NO2与HOOC—CH2—NH2 3.下列试剂,不能用于鉴别某溶液中是否含有Fe3+的是 A.溴水B.KSCN溶液 C.NaOH溶液D.苯酚溶液 4.现有四支盛有不同溶液的试管,分别进行如下操作后,体系颜色不会发生突变的是 A.将乙醛滴入KMnO4(H+)溶液 B.将苯滴入Br2(CCl4)溶液 C.将乙醇滴入K2Cr2O7(H+)溶液 D.将醋酸滴入溶液 5.下列处置方法妥当的是 A.将做过银镜反应实验的试管丢弃到垃圾桶中 B.若苯酚溶液沾在皮肤上,立即用NaOH溶液清洗 C.将实验剩余的K2Cr2O7(H+)溶液倒入水槽后,用大量的水冲洗 D.乙醚易燃、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在制取它时,远离明火,并保持通风6.下列性质比较结果错误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