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1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1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1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

必修一 《烛之武退师》《荆轲刺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师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伯说 “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以为东道主... 古义: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一词多义

1.说?????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②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③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种文体)④鲰生说.

我曰 (游说,劝说)

2.辞????

?

①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②停数日,辞.

去 (告别)③不辞.

劳苦 (推托)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借口,托词)⑤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审讯)

3.鄙????

?

①越国以鄙.远 (边邑,把……当作 边邑)

②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境)④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如果没有)②微.

行入古寺 (帝王或高官便服 私访)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隐隐约约地)④烟涛微.

茫信难求 (迷漫而模糊)⑤微.风鼓浪 (轻微)⑥但微.颔之 (稍微)⑦周室卑微.

,诸侯相兼 (地位低)

5.若?????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连词,如果)②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 (好像)③余悲之,且曰:“若.

毒之乎?” (代词,你)④曾不若.

孀妻弱子 (及,赶得上)

6.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②敢以.

烦执事 (介词,拿,用)③越国以.

鄙远 (连词,表顺承)④焉用亡郑以.

陪邻 (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⑥阙秦以.利晋 (连词,表目的)⑦以.

乱易整,不武 (介词,用)

7.之?????

①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结构助词,的)③夫晋,何厌之.

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

④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⑤辍耕之.

垄上 (动词,到,往)

8.其?????

①君知其.难也 (代词,那)②吾其.

还也 (语气副词,表商量 或希望语气,还是)③必先苦其.

心志 (代词,他的)④其.

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语气词,表反诘语气, 难道)

四、重要实词

1.且贰.于楚也 从属二主 2.朝济.而夕设版焉 渡河 3.何厌.之有 满足 4.唯君图.之 仔细考虑 5.因人之力而敝.之 损害 6.若舍.以为东道主 舍弃 7.又欲肆其西封. 疆界 8.焉用亡以陪.邻 增加 五、词类活用

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并翻译。 1.晋军.函陵 名词作动词,驻军 2.与人盟. 名词作动词,订立盟约 3.夜.

缒而出 名词作状语,在夜晚 4.朝.济而夕.设版焉 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 5.既东.

封 名词作状语,在东面 6.越国以鄙.远 名词的意动用法,把……当做边邑 7.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动词作名词,恩惠 8.烛之武退.

师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兵

9.若亡.而有益于君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10.若不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减损

11.共其乏困

..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东西

12.越国以鄙远.形容词作名词,边远的地方

13.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薄弱

14.阙以利.晋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利

六、文言句式

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

译文:现在情况危急了才求您,这是我的过错。

2.若亡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省略句)

译文:如果灭掉国对您有好处,(我们)怎敢拿(这件事)麻烦您。

3.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

译文:晋国,哪里有满足的时候呢?

4.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状语后置句)

译文:因为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

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

七、名句填空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八、课文化常识

1.《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为后世叙事散文树立了典。“传”意为注释,《左传》即是给儒家经典《春秋》所作的注释。

“春秋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2.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3.寡人:诸侯谦称,寡德之人。

4.执事:文中是对办事的官吏的敬称。

荆轲刺王

一、通假字

1.往而不反者“反”通“返”,返回

2.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振”通“震”,惧怕

3.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4.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5.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出现6.日以尽矣“以”通“已”,已经7.王还柱而走“还”通“环”,围绕二、古今异义

1.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走投无路,陷入困境。

今义:生活贫穷,经济困难。

2.而伤长者

..之意

古义:品德高尚的人。

今义:年长之人。

3.将军岂有意

..乎

古义:有心意,同意。

今义:故意。

4.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

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5.终已不顾

..

古义:不回头。

今义:不照顾;不考虑,不顾忌。

6.愿大王少假借

..之

古义:宽容、原谅。

今义: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7.诸郎中

..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

今义:称中医医生。

三、一词多义

1.穷??????? ①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走投无路)②图穷.

而匕首见 (极,尽)③复前行,欲穷.

其林 (穷尽,走到尽头)

④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

乏者得我与 (贫穷)

⑤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

(尽,尽头)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不得志)⑦穷.

兵黩武 (用尽)

2.引???????

①秦王惊,自引.而起 (身子向上起)②乃引.

其匕首提秦王 (举起)③左右或欲引.

相如去 (牵、拉)④乃设九宾礼于廷,引.

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⑤相如引.

车避匿 (调转)⑥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带领)⑦恭疏短引

(序)⑧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称引)⑨引.

而不发 (拉开弓)

3.见???????

①图穷而匕首见. (露出,出现)②而燕国见.

陵之耻除矣 (被)③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 (拜见,会见)

④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召见,接见)⑤慈父见.

背 (用在动词前,表示 对自己怎么样)

⑥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 愈奇 (看见的东西)

4.兵????

?

①秦兵.旦暮渡易水 (军队)②不得持尺兵.

(兵器)③不及召下兵.

(侍卫)

5.发????

?

①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出发)②轲既取图奉之,发.

图 (打开)③见其发.

矢十中八九 (发射)

6.诚?????

①诚.能得樊将军首 (副词,果真)②燕王诚.

振怖大王之威 (副词,实在)

7.顾????

?

①顾.

计不知所出耳 (连词,表轻微转折, 不过,只是)

②顾.

笑武阳 (回头看)③将军宜枉驾顾.之 (拜访)④人之立志,顾.

不如蜀鄙之僧哉 (难道)

8.乃?????

①乃.今得闻教 (副词,才)②太子丹恐惧,乃.

请荆卿曰 (连词,于是)③家祭无忘告乃.

翁 (代词,你的,你们的)④若事之不济,此乃.

天也 (副词,就是)

9.以????

?

①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连词,表目的,来)②以.

试人,血濡缕 (介词,用)③秦武阳奉地图匣,以.

次进 (介词,按照)④以.故荆轲逐秦王 (连词,因为)⑤樊将军以.

穷困来归丹 (介词,表原因,因为)

四、重要实词

1.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对待 2.厚遗.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赠送 3.愿举国为臣,比.诸侯之列 并列 4.唯.

大王命之 希望 5.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 宽容、原谅 6.未至身,王惊,自引.而起 身子向上起 7.王复击轲,被.八创 遭受 8.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眼泪 9.持千金之资币.物 礼物 10.乃引其匕首提.王 掷击 五、词类活用

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并翻译。

1.进兵北.略地名词作状语,向北

2.兵旦暮

..渡易水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在晚上

3.函.封之名词作状语,用匣子

4.发尽上.指冠名词作状语,向上

5.箕.踞以骂曰名词作状语,像簸箕一样

6.皆白衣冠

...以送之名词作动词,穿着白衣服、戴着白帽子

7.士皆垂泪涕.泣名词作动词,流泪

8.又前.而为歌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9.樊於期乃前.曰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10.使使以闻.大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听到

11.其人居远.未来形容词作名词,远方

12.群臣怪.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怪

13.太子迟.之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迟

六、文言句式

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被动句)

译文:父母和同族的人都被杀害或被收为奴婢。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被动句)

译文:这样,那么将军的仇就报了,而且燕国被欺侮的耻辱也除掉了。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定语后置句)

译文:太子和知道这件事的宾客。

4.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定语后置句)

译文:侍立在殿上的群臣,不能持有一点儿兵器。

5.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宾语前置句)

译文:又报将军的血海深仇,怎么样?

6.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省略句、定语

后置句)

译文:王(用)一千斤金和一万户人口的封地做赏赐,悬赏他的头。7.燕王拜送于庭。(状语后置句)

译文:燕王亲自在朝堂上行跪拜大礼送出来。

8.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我日日夜夜为之咬牙切齿、捶胸痛恨的事。

9.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判断句)

译文:今日去了而不能好好回来复命的,那是没用的人!

10.仆所以留者,待吾客与俱。(判断句、省略句)

译文:我之所以停留,是因为等待我一个朋友同(他)一起去。

11.荆轲有所待,欲与俱。(省略句)

译文:荆轲等待另一个人,想同(他)一起(去)。

12.见燕使者官。(省略句)

译文:(在)宫接见燕国的使者。

七、名句填空

1.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2.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3.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八、课文化常识

1.《战国策》:是我国古代一部国别体史书。由西汉向整理编辑,共33篇。主要记载战国时期各国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

2.既祖:祖,临行祭路神,引申为饯行和送别。

3.变徵、羽:古代音乐七音中的两种声调。古时音乐分宫、商、角、徵、羽、变宫、变徵七音,“变徵”是徵音的变调,声调悲凉。

4.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敬称。

5.九宾:九宾之礼,是我国古代外交上最为隆重的礼节,有九个迎宾赞礼的官员司仪施礼,并延引上殿。

6.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开,形状似箕。这是一种轻慢傲视对方的姿态。

7.郎中:宫廷的侍卫。

8.易水:河流名,在现在省西部,发源于易县,在定兴县汇入南拒马河。因荆轲刺王前与太子丹于易水送别而闻名。

鸿门宴

一、通假字

1.距关,毋诸侯“距”通“拒”,把守“”通“纳”,接纳

2.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背叛

4.旦日不可不蚤自来项王“蚤”通“早”,早些

5.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隔阂,嫌怨

6.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否则

7.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二、古今异义

1.沛公居时

古义: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的地方。 今义:省。 2.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

今义:结婚的事,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3.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 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 4.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的变故。

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5.将军战,臣战

古义:黄河以北;黄河以南。 今义:省;省。 6.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 今义:详细说来。 三、一词多义

1.????

?

①哙拜谢.

,起,立而饮之 (感谢)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

项王 (道歉)③乃令张良留谢.

(辞谢)④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 (辞别)⑤多谢.

后世人,戒之慎勿忘 (告诉)

2.举?????

①举.

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举起)②今亡亦死,举.

大计亦死 (发动)③孙叔敖举

于海 (推举)④南取汉中,西举.

巴蜀 (攻下,占领)⑤杀人如不能举.

(全,尽)⑥举.

以予人,如弃草芥 (拿)

3.胜???????

①沛公不胜.杯杓 (禁得住)②刑人如恐不胜.

(尽)③予观夫巴陵胜.

状,在洞庭一湖 (优美的)④此时无声胜.

有声 (胜过,超过)⑤十旬休假,胜.

友如云 (有才智的,高明的)⑥旧时栏楯,亦遂增胜. (美景)⑦童子何知,躬逢胜

饯 (盛大的)⑧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 而胜.

之之势 (战胜,取胜)

4.间????

?

①间.

至军中 (抄小路)②奉命于危难之间.

(期间)③肉食者谋之,又何间.

焉 (参与)④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间或,偶然)⑤中间.

力拉崩倒之声 (夹杂) 5.之????? ①珍宝尽有之. (不译)②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 (到)③为之.

奈何 (指这件事)④吾得兄事之.

(指他)⑤与之.同命 (指沛公)⑥沛公之.

参乘樊哙者也 (结构助词,的)⑦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指关中)

6.为?????

①为.击破沛公军 (替)②客何为.

者 (做,干)③窃为.

大王不取也 (认为)④我为.鱼肉 (是)⑤何辞为. (表反问,可译为“呢”)⑥吾属今为.之虏矣 (被)⑦约为.

婚姻 (成为)

7.因????

?

①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于是,就)②因.

击沛公于坐 (趁机)③因.

人之力而敝之 (凭借)④蒙故业,因.遗策 (沿袭)⑤因.

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经由,通过)

四、重要实词

1.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责备 2.卮酒安足辞.

推辞 3.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估计、揣测 4.旦日飨.士卒 用酒肉招待宾客 5.不如因善遇.之 招待 6.时与臣游.

交往 7.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对等;比得上 8.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 料想 9.故.遣将守关者 特意 10.相去.四十里 距离 11.素.善留侯良 向来,一向 12.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 逃跑 13.若属..皆且为所虏 你们 14.卫士仆.地 跌倒 15.沛公起如.厕 去,往 16.大王来何操.

拿 17.沛公则置.车骑 放弃,丢下 五、词类活用

指出下列加点字词的活用类型并翻译。 1.于是项伯复夜.去 名词作状语,连夜 2.吾得兄.事之 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兄长那样 3.日夜..望将军至 名词作状语,每日每夜 4.常以身翼.蔽沛公 名词作状语,像翅膀那样 5.头发上.指 名词作状语,向上 6.间.至军中 名词作状语,从小路 7.沛公欲王.关中 名词作动词,称王 8.籍.吏民 名词作动词,造户籍册或登记 9.增数目.

项王 名词作动词,使眼色

10.刑.人如恐不胜名词作动词,用刑罚处罚人11.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12.先破入者王.之名词的使动用法,使……为王13.项伯杀人,臣活.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活14.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跟从

15.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止;使……进入

16.拔剑撞而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碎17.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

18.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19.素善.留侯良形容词作动词,交好

六、文言句式

判断下列句子的句式类型并翻译。

1.此天子气也。(判断句)

译文:这是天子的气象啊。

2.楚左项伯者,项羽季父也。(判断句)

译文:楚国的左项伯,是项羽的叔父。

3.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判断句)

译文:(将来)夺取项王天下的人必定是沛公。

4.若属皆且为所虏!(被动句)

译文:你们这些人都将要被他俘虏!

5.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

译文:我们这些人将要被他俘虏!

6.不然,籍何以至此?(宾语前置句)

译文:如果不是这样,我怎么会这样呢?

7.客何为者?(宾语前置句)

译文:来人是干什么的?

8.大王来何操?(宾语前置句)

译文:大王来时带了什么东西?

9.将军战,臣战。(省略句)

译文: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10.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

译文: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事。

11.具告以事。(状语后置句)

译文:把事情全告诉了(他)。

12.孰与君少长?(固定句式)

译文:项伯跟你相比,年龄谁大谁小?

13.军中无以为乐。(固定句式)

译文: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

14.何辞为?(固定句式)

译文:为什么要告辞呢?

七、名句填空

1.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2.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3.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4.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5.夫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

八、课文化常识

1.司马迁与《史记》

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史学家、文学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 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班固)《后汉书》(晔)《三国志》(寿)合称“前四史”。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130篇。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关中:函谷关(在今灵宝东北)以西,今一带。

3.左司马:官名,将军下面的属官,掌管军事。

4.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5.东向:古时官场座次尊卑有别,十分严格。官高为尊居上位,官低为卑处下位。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室东西长而南北窄,因此室最尊的座次是坐西面东,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文中项王座次最尊,良座次最卑。

6.跽:古人席地而坐,两膝着地,要起身先得挺直上身。

7.参乘:亦作“骖乘”,古时乘车,站在车右担任警卫的人。乘,四匹马拉的车。

8.季父:叔父。古代兄弟姊妹间排行习惯以伯仲叔季排序。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叔是老三,季是最小。

9.:指崤山以东,也就是函谷关以东地区。

10.、:黄河以北,黄河以南。河,在古代专指黄河。

语文中古诗词知识归纳

语文中古诗词知识归纳 赤壁 1、此诗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写出与这次战役相关的任意两个历史人物。此诗主要使用什么艺术手法?赤壁之战;周瑜、曹操;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2、赏析最后两句。 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暗示赤壁之战如果不刮东风,周瑜就不能纵火,就有可能战败。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暗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3、最后两句议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曲折的表达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情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暗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5、你认为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一件古物,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6、你认为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诗人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能施展,暗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7、本诗用“折戟”“二乔”这样的“小物”“小事”,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请赏析。 本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赤壁之战,联想到赤壁 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 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对国家兴 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具体可感,富于形象性、艺术性。 8、最后两句议论,一反传统看法,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可能就是曹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见解?表达了作者怎 样的感情? 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或者不以成败论英雄)。曲折的表达 了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情怀,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暗含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9、你认为诗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作者借一件古物,含蓄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10、你认为诗的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曲折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诗人认为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能施展,暗含着只要有 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 11、本诗用“折戟”“二乔”这样的“小物”“小事”,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请赏析。 本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赤壁之战,联想到赤壁 之战中的英雄人物。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 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对国家兴 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 这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具体可感,富于形象性、艺术性。

人教版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无能为也已:同无能为也已:,“矣”已,了。 共其乏困:共其乏困:共,通“供”,供给。供给。 何厌之有:厌,通“餍”,满足。满足。 秦伯说:说,通“悦”,高兴。高兴。 失其所与,不知: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明智实词活用: 二、实词活用: 1、名词活用: 名词活用作状语: 夜缒而出:夜,在夜里。 既东封郑:东,在东边。 名词活用作动词: 晋军函陵:军,驻扎。 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 夜缒而出:夜缒而出:缒,用绳子栓着往下送。 与郑人盟:订立盟约。与郑人盟:盟,订立盟约。 2、形容词活用: 形容词活用作名词: 越国以鄙远:远,远地。 共其乏困:乏困,共其乏困:乏困,缺少的东西。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 肆其西封:肆,扩张。 3、使动用法: 烛之武退秦师:退,动词使动用法,使……撤退。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亡,动词使动用法,使…灭亡。 阙秦以利晋:阙,动词使动用法,使…减少。削减。 4 名词使动用法, 利,名词使动用法,得到好处。使…得到好处。 因人之力而敝之:敝,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破损。损害。 4、意动用法: 越国以鄙远: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 既东封郑:封,名词意动用法,以…作为边境,把…当作边境。一、古今异义: 今:现在。 以为:以(之)为,把……当作。 行李:出使的人。 夫人:那人。 去:离开,距离。 二、固定句式: 言于……曰:对……说。所字结构”所+动词= 名词性短语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省略句: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氾南 (烛之武)辞曰 敢以(之)烦执事 3、变式句(倒装句): 状语后置: 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 且贰于楚也:且于楚贰也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于君有益 宾语前置: 何厌之有:何有厌? 六、重点虚词: 之 1、代词。 2、助词:(1)“的”。 (2)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 (3)提前宾语 (4)补足音节无实义。 3、动词,到,去,往。 以 1、介词,凭借,用。 2、连词,因为。 3、相当于“而”: (1)表并列 (2)表转折(3) 表递进(4)表承接(5)表修饰4、表目的,来。 为 wéi 动词,做。 wèi 介词,替,给。 夫 fū名词,男子;老师;丈夫。 fú句首发语词,无实义。代词,那。句尾语气助词,表感叹。 《荆轲刺秦王》文言知识点梳理表一、通假字: 秦王必说见臣:说通“悦”,高兴。 今日往而不反者:反,通“返”,回来。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振,通“震”,震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稍微。少,通“稍”,稍微。 图穷而匕首见:见通“现”,显露。 秦王还柱而走:还通“环”,绕。 卒起不意:卒,通“猝”,突然。

(完整word版)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古代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 考纲要求: 1、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情感的体察。 2、古典诗歌语言、表达技巧和意境的鉴赏。 一、鉴赏诗歌的形象 复习要点 1.了解古典诗歌中的形象的类型; 2.掌握鉴赏古典诗歌中形象的方法。 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 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 (一)人物形象。诗中的诗人形象“我”,一般指的就是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 或者是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 1.主人公形象 即诗歌中描写的人物形象。 《静女》:刻画了一对青年恋人的形象,男青年热烈痴情、淳朴憨厚,女青年 漂亮活泼、伶俐俏皮; 柳永的《雨霖铃》: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 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氓》刻画了勤劳善良而又清醒刚烈的女主人 公形象; 《孔雀东南飞》:刻画的同封建家长制作斗争的刘兰芝、焦仲卿等。 王昌龄的《出塞》塑造了戍边战士忠心报国,献身边塞的形象。 2.诗人形象 诗人“我”的形象也就是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实际上是“诗化了的作者”,是作 者在诗中的“代言人”。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有下面几种形象类型。 (1)傲视权贵、傲岸不羁的形象。 如《梦游天姥吟留别》:“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 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 象。 (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 如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 形象 人(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 物(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 景(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

教材古诗文的知识梳理必修5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 必修五《归去来兮辞》《滕王阁序》《逍遥游》 《陈情表》 归去来兮辞 一、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横”,横木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二、古今异义 百里 1.彭泽去家 .. 古义:距离家乡。 今义:到家里去。 2.尝从人事 .. 古义:做官。 今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事理人情。 未静 3.于时风波 .. 古义: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4.于是怅然慷慨 .. 古义:感慨。 今义:不吝惜。 于西畴 5.将有事 .. 古义:农事。 今义:指有事情。 以寻壑 6.既窈窕 .. 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

今义:指女子文静而美好。 7.幼稚..盈室 古义:小孩。 今义: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 三、一词多义 1.将???? ? ①田园将. 芜胡不归 将要 ②出郭相扶将. 扶持 ③将. 子无怒 请④彼所将 .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 率领 ⑤军中诸将. ,各有彼此 将领 2.行??????? ①感吾生之行. 休 将要 ②三人行. ,则必有我师 行走 ③余嘉其能行 .古道 遵行,实行④为君翻作《琵琶行. 》 古诗的一种体裁⑤汉天子,我丈人行 .也 行辈⑥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运行⑦则知明而行. 无过矣 行为

3.策????? ①策. 扶老以流憩 拄 ②策.之不以其道 鞭打③策. 勋十二转 登记,记录④执策. 而临之 马鞭 4.质?????? ? ①质. 性自然 本性 ②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刑具,杀人时作 垫用的砧板 ③非天质. 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资质,禀性④黑质 .而白章 质地,底子⑤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理,俯身倾 耳以请 询问 5.非????? ①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不对,不正确②登高而招,臂非. 加长也 没有③人非. 生而知之者 副词,不是④举世非. 之而不加沮 责备,批评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知识梳理

第七单元考点梳理 考点一:文学常识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大约编成于春秋时期,分为“风”“雅”“颂”三大类。诗篇形式以四言为主,运用赋、比、兴的手法。 2.王维,唐代诗人。字摩诘。原籍祁(今属山西),其父迁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济),遂为河东人。开元(唐玄宗年号,713—741年)进士。累官至给事中。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诗与孟浩然齐名,并称“王孟”。 3.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4.韩愈,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 5.范仲淹,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6.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7.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南宋诗人,著有《四朝闻见录》,诗集有《靖逸小稿》《靖逸小稿补遗》。 8.王观(公元1035年—1100年),字通叟,宋代词人,如皋(今江苏如皋)人,一说高邮人。相传曾奉诏作《清平乐》一首,描写宫廷生活。王观代表作有《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临江仙-离杯》《高阳台》等,其中《卜算子》一词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堪称杰作。

9.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10.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黄庭坚书法独树一帜,与苏轼、米芾和蔡襄合称“宋四家”。 考点二:古诗词理解 1.《采薇(节选)》是一首写被遣戍边的兵士从出征到回家的诗歌,抒写当年出征和此日生还这两种特定时刻的景物和情怀,言浅意深,情景交融。 2.《送元二使安西》又名《渭城曲》,是唐代诗人王维创作的一首诗。此诗前两句写渭城驿馆风景,交待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后二句转入伤别,却不着伤字,只用举杯劝酒来表达内心强烈深沉的惜别之情。全诗以洗尽雕饰、明朗自然语言抒发别情,写得情景交融,韵味深永,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落成之后便被人披以管弦,殷勤传唱,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曲。 3.《春夜喜雨》全诗没有一个“喜”字,但句句洋溢着喜悦之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对春雨的特点和品性的描写生动、细腻。 4.《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一诗前两句细致描写了初春的小雨和草色的朦胧美,后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这一优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5.《江上渔者》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泊船瓜洲》借景抒情,借身边的“山水、春风、明月”来表达对家乡的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通“”,释义: 1.已,同“矣”,了。 2.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通“”,释义: 2.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通“”,释义: 3.厌,通“餍”,知足,满足。 4.秦伯说,与郑人盟通“”,释义: 4.说,通“悦”,高兴。 5.失其所与,不知通“”,释义: 5.知,通“智”,明智。

二、一词多义 1、贰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②不迁怒,不贰.过 1、贰:①从属二主;②再,重复。 2、鄙 ①蜀之鄙.有二僧 ②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④我皆有礼,夫犹鄙.我 2、鄙:①边邑,边远的地方;②把……作为边邑;③庸俗,鄙陋;④轻视,看不起。 3、许 ①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②杂然相许. ③潭中鱼可百许.头

④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3、许:①答应,听从;②赞同;③约数; ④表处所,地方。 4、微 ①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②参如微.时,与萧何善 ③微.言大义 ④见微.知著 ⑤国势衰微. 4、微:①假如没有;②卑贱;③幽微,精妙;④隐蔽,不显露;⑤衰败。 5、敝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 ②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③使史更敝.衣草 5、敝:①损害,衰败;②敝:疲惫;③屦

坏,破旧。 6、焉 ①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③子亦有不利焉. ④朝济而夕设版焉. 6、焉:①何,为什么;②哪里;③语气助词,如“啊”;④兼词,“于之”,在那里。 7、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②敢以.烦执事③越国以.鄙远④焉用亡郑以.陪邻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⑥以.乱易整⑦阙秦以.利晋 7、以:①连词,因为;②介词,拿,来; ③连词,表顺承;④连词,表顺承;⑤介词,把;⑥介词,用;⑦连词,用来。 8、而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解题技巧知识清单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解题技巧知识清单 学案博苑 2011-11-03 1606 5d56b7b40102dsob 高考古典诗词鉴赏解题技巧知识清单 一、考点解析 根据《考试大纲》要求,高考古诗鉴赏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鉴赏,二是评价。鉴赏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鉴赏其形象; 2.鉴赏其语言; 3.鉴赏其表达技巧。 评价就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内容。无论是鉴赏还是评价,实质上都是考查考生对于诗歌的想象能力。考生从哪些方面去想象,怎样去想象,如何结合诗歌本身、命题者所问、自己所想,不枝不蔓,按要求写出来,这是答题的关键。 二、古诗鉴赏的答题格式例析 1、形象身份+性格 例1.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点绛唇李清照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客如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词人在词中刻画了怎样的艺术形象? 〔简析〕上片写身份,写人物神态,也烘托了人物娇美的风貌。下片写性格,把一个少女惊诧、惶遽、含羞、好奇以及爱恋的心理活动,栩栩如生地刻画出

来。在我们心中立起了一个天真纯洁、感情丰富却又带着几分矜持的少女形象。 2、诗歌意象含义表层含义+深层含义(即解释诗句) 例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瀑布李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 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 简要分析诗中塑造的“瀑布”这一意象。 〔简析〕涓涓细流不辞辛苦,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表层含义)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标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深层含义) 3、所抒感情通过什么内容+抒发(寄寓/揭露/表达)什么感情 例3.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从诗中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简析〕通过“林中鸟”与“笼中鸟”不同境遇的对比,表达了对自由的热情赞美,对束缚个性、禁锢思想、窒息性灵的憎恶和否定。 4、体会意境客观形象+主观感受+交融了什么意境 例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复习 古典诗词鉴赏知识复习教案

2019-2020学年高三语文复习古典诗词鉴赏知识复习教案 教学目标: 1. 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2.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教学重点:鉴赏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教学难点: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 疑难预设:掌握鉴赏方法。 模式与方法:理解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流程: 复习“古诗词鉴赏”中的常用名词术语 学生总结,教师归纳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提倡客观地观察生活,按照生活的本来样式精确细腻地描写现实,真实地表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如《诗经》中的“国风”,杜甫、白居易的诗等。浪漫主义善于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神奇的想象和夸张手法来塑造形象,如屈原、李白的诗歌,就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色。 复习诗歌的风格和流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 教师口头提问,明确答案,并板书。 风格:由于诗人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就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不同的风格。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则沉郁顿挫。 流派:指思想观点、艺术见解和艺术风格相同或相近的诗人所形成的自觉或不自觉的结合体。诗歌的流派在盛唐最为典型:以王维和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田园诗人,以高适、王昌龄、岑参为代表的边塞诗人。词的流派在宋代最为成熟:以柳永、李清照、姜夔为代表的婉约派,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派。同一流派诗人的作品有大致相同的风格,他们在题材的选择、形象的塑造、语言的运用以及创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方面,都有许多共同点。例如婉约派词写得比较婉曲、含蓄,多以艳情为题材,严格遵守音律;豪放派词,则反映比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思想内容则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不严格遵守音律。但同一流派的诗人不只有一种风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4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 必修四《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 一、通假字 1.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二、古今异义 1.相如奉璧奏.秦王 古义:呈献,进献。 今义:演奏或取得功效。 2.传以示美人 ..及左右 古义:指妃嫔。 今义:美貌的女子。 3.请指示 ..王 古义:指给……看。 今义: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说明处理某个问题的原则和方法。 4.指从此以往 ..十五都予赵 古义:到那里。 今义:以前。 5.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 ..者也 古义:遵守约定。 今义: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6.左右 ..或欲引相如去 古义:指侍从。 今义:①方位词,指左和右两方面;②表示概数。 7.明年 ..复攻赵 古义:指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8.不如因而 ..厚遇之 古义:介词,趁此来……。 今义:连词,表结果。

9.于是相如前进..缶 古义:指上前进献。 今义:向前行动或发展。 10.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 古义:扬言。 今义:(国家、政党或团体)对重大问题公开表示意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11.臣所以去亲戚.. 而事君者 古义:包括父母兄弟在内的内外亲属。 今义: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员。 12.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古义:见识短浅而又地位低微。 今义:鄙视、轻视。 三、一词多义 1.负???? ? ①秦贪,负. 其强 ?凭借,倚仗?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 赵 ?辜负,对不起?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 约不偿城 ?违背?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使……承担?⑤廉颇闻之,肉袒负. 荆 ?背着? 2.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 ?派?②有智谋,宜可使. ?出使?③乃使. 其从者衣褐 ?让?④大王遣一介之使. 至赵 ?使臣? 3.引????? ①引. 赵使者蔺相如 ?延请?②左右或欲引. 相如去 ?牵、拉?③相如引 . 车避匿 ?掉转?④君子引. 而不发,跃如也 ?拉弓?⑤引. 佩刀自刺 ?拔出?⑥虞常果引. 张胜 ?招供? 4.因???? ?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于是?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经由,通过?③不如因. 而厚遇之 ?趁机?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整理

古代诗文教材梳理 必修一《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基础梳理 一、通假字(找出下列句中通假字并解释) 1.夫晋,何厌之有____通____,____ 2.失其所与,不知____通____,____ 3.日以尽矣____通____,____ 4.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____通____,____ 5.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____通____,____ 6.荆轲奉樊於期头函____通____,____ 7.卒起不意____通____,____ 8.秦王还柱而走____通____,____ 9.要项伯____通____,____ 10.不敢倍德____通____,____ 11.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____通____,____ 12.令将军与臣有郤____通____,____ 二、文言实词 1.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敢以烦执事 .. 古义:________________今义:掌管某项事情(工作)的人,可作动词或名词 (2)若舍郑以为 ...② ..①东道主 ①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认为 ②古义:______________ 今义:请客的主人 (3)行李 ..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4)樊将军以穷困 ..来归丹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物质上不富有 (5)可以 ..解燕国之患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可能,能够 (6)樊於期偏袒 ..扼腕而进曰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袒护 (7)终已不顾 ..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不考虑,不照顾 (8)诸郎中 ..执兵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中医医生 (9)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 ..也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副词,很 (10)将军战河北 ..② ..①,臣战河南 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北省 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河南省 (11)所以 ..遣将守关者 古义:________________ 今义: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古代诗歌常识学习知识

古代诗歌常识知识清单 一、常见古代诗歌的10种类型 1、送别赠别诗 这是古诗词中的一个大类。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一般按时间、地点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从而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叙写别后的思念,或表达对朋友的祝愿与祝福。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雨霖铃》(柳永)。 2、咏史怀古诗 其主题不外乎两大类。①通过昔盛今衰,古今变化,来借古讽今。如李清照的《夏日绝句》、刘禹锡的《石头城》。②通过赞扬古人的英雄事迹,表达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的心情(怀古伤今)。如杜甫的《蜀相》、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③通过昔盛今衰的变化,表现时事变迁,物是人非的感伤。如刘禹锡的《乌衣巷》。 3、边塞征战诗 大都是以描写战争为主题,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①或者表现战士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或者表达一种建功立业的理想。如杨炯的《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做一书生。”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②或者揭露战争的残酷性、非正义性,表达对和平的向往。如王翰的《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③往往和战争或贬谪联系在一起,反映征人厌倦战争,渴望与妻儿团聚,渴望过安宁生活等内容;抒发对家乡的思念,对亲人的牵挂之情。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4、羁旅行役诗 又称记游诗、行旅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

文言文知识整理

【定义】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言文是相对白话文而来的。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用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 【翻译手段】 录: 凡是人名、地名、朝代、年号、官名、书名、物名、度量衡单位、器具、数量词、庙号、谥号、特殊称谓、专门术语等专有名词,都可照原文抄录。此外,古今词义一致,如“山”、“火”、“车”、“问”、“逃”等,也无需翻译。 添: 在原文有省略的地方,增添必要的内容,使译文通顺、明确。如“忽然抚尺一下,群响毕绝”(《口技》),其中“抚尺”和“一下”之间缺一个动词“响”,翻译应加上。又如“尝贻余核舟一,……”(《核舟记》),译文时,句前应加主语“王叔远”,“一”字之后应加量词“枚”。 释: 这是用得最多的一种手段;运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词语来解释古文中的单音节词语。对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用法多样的一些虚词等要特别注意,一定要联系上下文,选准它的确切解释。 理: 调整、理顺译文的词序。大多数文言词句的词语排列次序和现代汉语是一致,但也有一些文言句式,如“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捕蛇者说》),原次序译作“苛酷的统治凶狠比老虎”,这不符合现代语习惯,应把“比老虎”调整到“凶狠”之前。 删: 有些词语仅有语法作用而无法译出的,可删去不译。如“夫大国,难测也”(《曹刿论战》)中的“夫”,“何陋之有”(《陋室铭》)中的“之”,“学而时习之”(《论语》)中的“而”都属于这一类。

缩: 文言文有些句子,为了增强气势,故意用了繁笔,翻译时可将其意思凝缩。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现代汉语中很难找到四种不同说法来译“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三个短句,在翻译时可凝缩为“秦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分类】 实词 如果掌握了文言文的常用实词,就可以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文言文。在文言文中,文言实词是主要的语言材料,也是我们阅读时遇到的较大障碍,而学习实词的难度比起学习虚词来又小得多。所以,有目的、有重点、有系统地积累一些常用文言实词对学习文言文时很有帮助的。 那么,如何积累和掌握文言文中的常用实词呢基本步骤应该是:逐步积累,反复巩固,扩展延伸。同一个常用实词,在这篇课文复习到时,可以想一想其它课文中是否见过,如果其它课文中见过,再想一想,这篇课文和其它课文中出现的这同一个词用法是否相同。若用法相同,则巩固旧知识;若用法不同,看一看不同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可循。用这种方法,既省时间,又见效果。 虚词 所谓虚词,就是指那些不能够单独成句,词汇意义又比较抽象,但能通过它把实词组织在一起,完成句子结构的词类。在文言文中,虚词的使用频率很高,用法灵活,因此要想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就要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2020年高一上册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范文

【一】 (一)师 1、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从师求学) 3、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4、吾师道也。(学习) (二)传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传授)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流传) 3、六艺经传皆通习之。(解释*的著作) (三)穷 1、穷回溪。(走到尽头) 2、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3、而不知其所穷。(尽头) (四)绝 1、而绝江河。(横渡) 2、不绝如缕。(断) (五)梦 1、卧而梦。(做梦) 2、梦亦同趣。(名词) (六)始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曾经) 2、始指异之。(才) 3、游于是乎始。(开始) (七)则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却) 2、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 3、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那么) (八)惑 1、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疑惑) 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糊涂) (九)行 1、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走路) 2、余嘉其能行古道。(履行) (十)复 1、师道之不复可知矣!(恢复) 2、虽有槁暴,不复挺者。(再)

(十一)如 1、纵一苇之所如。(往) 2、如怨如慕,如泣如诉。(像) (十二)东 1、东望武昌。(向东) 2、顺流而东也。(东下,东进) (十三)然 1、凌万顷之茫然。(……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 (十四)所以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用来……的) 2、圣人之所以为圣。(……的原因) (十五)异 1、始指异之。(以……为异) 2、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独特) (十六)特 1、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特别) 2、然后知是山之特立(超出一般) (十七)为 1、余自为僇人。(成为) 2、故为之文以志。(介词,表目的) 3、輮以为轮。(做) (十八)夫 1、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句首语气助词) 2、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那) (十九)道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理) 2、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风尚,传统) 【二】 (一)而 1、连词,表转折。 ⑴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⑵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⑶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⑷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⑸惑而不从师。 ⑹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⑻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⑼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⑽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

古典诗词常识

(一)古典诗词概述 中国古典文学源远流长,其内容博大精深,相关书卷浩如烟海;我才疏学浅,术业不精,斗胆发表拙作,权为引玉之砖;不当之处,还望各位文友雅正。 1.什么叫古典诗词 古典诗词就是旧体诗词(相对新诗而言)。诗词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两种体裁,也就是两种分类。由于词是从诗中派生出来的文学体裁,也有将诗词归为一类的。 2.古典诗词的发展简况 为了便于大家了解诗词的艺术特点极其体裁的分类,首先介绍一下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 在中国文学史上,我们能看到的最早的诗是距今三千年左右的《诗经》,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三百零五篇,古称《诗》或《诗三百篇》。其内容有“风,雅,颂”三个部分,这是从音乐角度上分的。在表现手法上有“赋,比,兴”三种。因此前人把“风,雅,颂”和“赋,比,兴”称作《诗》的六义。在语言的句法上,基本上是四个字一句。 继《诗经》之后,公元前四世纪,在楚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诗体,叫“楚辞”,它的创始人是屈原。后来,汉朝人把屈原,宋玉等人写的作品编成一书,叫《楚辞》。《楚辞》突破了《诗经》的四字句,发展为五言句,七言句,即把偶字句(四个字一句)变为奇字句(五个字以及七个字一句),不但能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而且韵律和节奏也更富于音乐性。 到了汉代,出现了为配合音乐而歌唱的诗即“乐府诗”。在语言上有四言,五言,杂言,但多数是五言的。这以后曹操父子以及陶渊明为首的文人们发展了五言诗。同时,七言诗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魏晋南北朝以前,诗的格律和声韵还没有形成大家共同遵守的规律,只是由作者按照个人的内容需要和声韵感觉来进行写作。到了魏晋,由于受到了印度(古称天竺)的梵音学的影响,我国的声韵学得到了发展。齐梁的周喁和沈约总结了汉字的发音规律,提出了“四声”“八病”之说,使诗歌创作由自然的声律发展到讲究追求声律,出现了作诗要注意平仄和韵律的性质,形成了格律诗的主要内容。 唐代,是我国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是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在继承前代诗歌的基础上,唐代的诗歌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形成了固定的分类。其分类有两种,一是古体诗,也叫古风;所谓古体诗,是指模仿唐代以前的传统诗体,没有一定格律,篇幅可长可短,用韵平仄都比较自由,句子的字数有整齐的,也有不整齐的;其中主要分五言古体和七言古体两种。二是近体诗,也叫今体诗(这个“今”指的是唐朝),就是我们所说的格律诗;近体诗不象古体诗那样自由,在篇幅,用韵,平仄,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它基本上可分为两种:律诗和绝句。律诗和绝句都分五言和七言,超过八句的律诗称作排律。 【 在唐代中期,由诗派生出新的体裁,这种体裁到了宋代最为发达,这就是词。由于词是由诗派生出来的,所以词又被称为“诗余”;另外,由于词的句子字数长短不一,古人也称为“长短句”。 到了元明两代,又出现了一种新的体裁,叫曲,也称散曲。曲可以说是词的另一体。那么它跟词有什么不同呢除了咏唱时的伴奏乐器不同以外,在语言上更加接近口语。最突出的特点是可以加衬字。如张养浩的《闲居三首之一》“昨朝杨柳依依,今朝雨雪霏霏,社燕秋鸿(忒)疾苦。(不是)浊醪有味,(怎)消磨(这)日月东西。”其中括号内的字就叫衬字。 上面简略地介绍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发展历史。如果文友想深入研究的话,可以参考阅读范文澜先生的《中国文学通史》。 综上所述,诗和词按照格律和声韵,可以作如下分类: 古典诗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高中语文1—6册)】

高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知识梳理第一册文言文知识梳理 《烛之武退秦师》 通假字 1.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语气词,了。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夫晋,何厌之有 厌,通“餍”,满足。 4.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通“缺”,侵损,削减。 5.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高兴。 6.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古今异义 1.贰于楚也 古:从属二主,动词; 今:“二”的大写,数词。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使者,出使的人; 今: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那个人; 今: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勾践灭吴》 7.南至于句无句,通“勾”。 8.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帅,通“率”,率领。 9.令壮者无取老妇取,通“娶”,娶妻。 10.将免者以告免,通“娩”,分娩。 11.三年释其政政,通“征”,征税。 12.而摩厉之于义摩厉,通“磨砺”,切磋。 13.无不铺也铺,通“哺”,给人食物吃。 14.无不歇也欼,通“啜”,给人水喝。 15.衣水犀之甲者亿有三千 有,通“又”,用于整数与零数之间。 5.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古:像爪和牙一样,指帮助者或得力助手;今:比喻坏人的党羽。 6.将不可改于是矣古:对这种局面;今:连词,表示后一事紧 接着前一事。 7.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古:原野;今: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8.丈夫二十不取古:男子;今:男女两人结婚后,男子是女子 的丈夫。 《邹忌讽齐王纳谏》 16.徐公来,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9,今齐地方千里古:土地方圆;今:指某一区域。 《触龙说赵太后》 17.少益耆食耆,通“嗜”,喜爱。 18.必勿使反反,通“返”,返回。 《季氏将伐颛臾》 19.无乃尔是过与与,通“欤”,句末语气词。 《寡人之子国也》 20.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2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通“斑”,花白。22.涂有饿莩 而不知发涂,通“途”,道路。 《劝学》 23.虽有槁暴有,通“又”,又,再。 暴,通“曝”,晒。 24.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通“智”,才智。 25.君子生非异也生,通“性”,资质,禀赋。 《秋水》 26。泾流之大泾,通“径”,直。 27.不辩牛马辩,通“辨”,分辨。 《过秦论》 28.合从缔交 从,通“纵”。合从,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 29.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困顿,失败。 30.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呵问。 31.始皇既没没,通“殁”,死。 32.而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兴起。 33.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 《鸿门宴》 34.距关距,通“拒”,把守。 35.毋内诸侯内,通“纳”,接纳,使进来。 36.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邀请。 37.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违背,背叛。 38.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39.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嫌怨,隔阂。 40.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座位。 4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通“否”,如果不这样。 《兰亭集序》 42.虽趣舍万殊趣,通“趋”,往,取。 43.亦由今之视昔由,通“犹”,犹如,如同。 《归去来兮辞》 44.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45.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为什么。 古今异义 《烛之武退秦师》 《勾践灭吴》 《邹忌讽齐王纳谏》 《触龙说赵太后》 10.太后明谓左右 古:近臣、属下、侍奉在身边的人员等;今:左和右两方 面,或用在数目字后面表示概数。 11.年几何矣 古:多少;今:指数学的一门学科。 12,至于赵之为赵 古:是动词“至”与介词“于”的连用,译为“到,上推到”; 今: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外提起一事。 《季氏将伐颛臾》 1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古:把……当做,让……做;今:认为。 14.是社稷之臣也 古:此,这,代词;今 15.丘也闻有国有家者古:诸侯的封地称今:“国” 指国家, 《寡人之于国也》 16.河内凶古:谷物收成不好, 17.弃甲曳兵而走 古:跑,逃跑;今:行 18.是使民养生丧死无,古:供养活着的人; 《劝学》 19.金就砺则利 古:指金属制的刀剑 20.君子博学而日参省古:验, 检查;今:探; 21.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古:安置,安身;今:某人 某事物上。 《过秦论》 2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古:崤山以东,即东: 《鸿门宴》 23.约为婚姻古:结成亲家;今:指 24.所以遣将守关者古……的原因;今: 25.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古:意外的变故;今: 26.将军战河北古:黄河以北;今:河北省 27.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南;今:河南省 28.如今人方为刀俎,我古:鱼和肉,指被欺凌 29.再拜献大王足下古:两次;今:又一次 《兰亭集序》 30.列坐其次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必修

教材古诗文知识梳理部分 必修一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 烛之武退秦师 一、通假字 1.无能为也已 “已”通“矣”,句末语气词 2.共其乏困 “共”通“供”,供给 3.秦伯说 “说”通“悦”,高兴 4.失其所与,不知 “知”通“智”,明智 二、古今异义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2.行李..之往来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物品。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三、一词多义 1.说????? ①秦伯说.,与郑人盟 通“悦”,高兴②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陈述③故为之说.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一种文体④鲰生说. 我曰 游说,劝说 2.辞???? ? ①辞. 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推辞 ②停数日,辞. 去 告别③不辞. 劳苦 推托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借口,托词 ⑤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 审讯

3.鄙???? ? ①越国以鄙.远 边邑,把……当作 边邑 ②肉食者鄙. 目光短浅③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边境④孔子鄙其小器 轻视 4. 错误! 5.若?????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连词,如果②山有小口,仿佛若. 有光 好像③余悲之,且曰:“若. 毒之乎” 代词,你④曾不若. 孀妻弱子 及,赶得上 6.以????? ①以.其无礼于晋 连词,因为 ②敢以. 烦执事 介词,拿,用③越国以. 鄙远 连词,表顺承④焉用亡郑以. 陪邻 连词,表目的,来⑤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介词,把⑥阙秦以.利晋 连词,表目的⑦以. 乱易整,不武 介词,用 7.之????? ①臣之. 壮也,犹不如人 助词,用在主谓之间,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②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 过也 结构助词,的③夫晋,何厌之. 有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 志 ④子犯请击之. 代词,指秦军⑤辍耕之. 垄上 动词,到,往

粤教版必修一文言文知识归纳

必修1文言知识 《诗经》两首 一、作者简介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诗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现实主义的诗歌总集,它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即公元前1100-前600年左右的诗歌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与风、雅、颂合称“六义”。 二、背景回放 被抛弃的爱情 《诗经》产生的年代是奴隶社会中后期,这时候封建的道德礼教尚未成形,地方文化自由发展,因而这一时期的爱情诗更多地体现出一种自由浪漫的风格,表现男女爱情的诗篇大都写得十分淳朴而热烈、率真而健康。例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关雎》,这首古老的爱情诗反映了当时青年男女对美好婚姻的追求,再如《静女》写青年男女的约会,表现了大胆而炽烈的情爱。 随着私有制和父系社会的确立,男女地位的不平等就逐渐显现出来,妇女在社会和家庭中的地位就非常低下了,许多女子都遭受了被丈夫抛弃的悲惨命运。《氓》就是一首比较著名的弃妇诗。诗中女主人公的悲剧在两千多年前的旧社会具有普遍意义。 三、相关知识 (一)《诗经》的内容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1.赋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结合,相得益彰。 2.比 比就是比方,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比喻。一般说,用来作比的喻体事物总比被作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 3.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 一、通假字 (1)爱.而不见.通“薆”,译为“隐藏,遮掩” 通“现”,译为“出现” (2)说.怿女.美通“悦”,译为“喜爱” 通“汝”,译为“你”。这里代指“彤管” (3)自牧归.荑通“馈”,译为“赠送” (4)氓之蚩蚩 ..通“媸媸”,译为“笑嘻嘻的样子” (5)抚子无.怨通“毋”,译为“不要” (6)于.嗟鸠兮通“吁”,译为“叹息声” (7)犹可说.也通“脱”,译为“解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