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统计学科目大纲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目大纲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目大纲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目大纲

一、考试性质

《国民经济统计学》,又称《国民经济核算》,是统计学专业学术型研究生入学复试的考试科目之一。《国民经济统计学》考试要力求反映统计学专业的特点,科学、公平、准确、规范地测评考生的专业基础素质和综合能力,以利于选拔具有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入学,为国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和国际视野、具有较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统计专业人才。

二、考试要求

测试考生对于《国民经济统计学》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综合运用国民经济统计知识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考试方式与分值

本科目满分100分,由我校自行命题、组织考试。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考试时间180分钟。

四、考试内容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国民经济循环及其分析框架

第二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内容体系

第三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国民经济的分类与核算方法

第一节国民经济分类的基本方法

第二节产业部门分类与机构部门分类

第三节经济流量分类与资产负债分类

第四节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

第三章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

第一节国内总产出核算

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与生产净值核算

第三节国民收入与可支配收入核算第四章投入产出核算

第一节产业关联与投入产出表

第二节技术经济系数和投入产出模型

第三节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和修订方法第五章资金流量核算

第一节资金流量核算的概念和范围

第二节非金融交易的资金流量核算

第三节金融交易核算和资金流量表

第六章资产负债核算

第一节资产负债核算的有关概念

第二节资产负债存量核算

第三节资产负债变动核算

第七章国际收支及国际投资头寸核算

第一节对外经济核算及其相关领域

第二节对外经济交易与国际收支核算

第三节对外资产负债与国际头寸核算第八章国民经济帐户体系

第一节国民账户的特点和种类

第二节国民经济账户的编制原理

第三节国民账户体系的其他表述形式第九章统计指数与国民经济对比分析

第一节国民核算的计价和对比问题

第二节统计指数的编制原理

第三节总产出和GDP指数的编制原理

国民经济统计学一到三章习题

+ 国民经济核算复习题(第一章到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 1、反映国民经济生产最终成果的统计指标是()。 A、国内生产总值 B、社会总产值 C、国民生产总值 D、社会最终产品 2、国民经济核算的理论基础是()。 A、会计学 B、统计学 C、经济学 D、哲学 3、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的基本依据是()。 A 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 B 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 C 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 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4、一个国家的经济领土,()在国外的领土飞地。 A、包括 B、不包括 C、可以包括也可以不包括 D、以上都对 5、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从事经济活动和与其它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称为()。 A、常住单位 B、非常住单位 C、基层单位 D、机构单位 6、常住单位是指()。 A、在一个国家地理领土内的经济单位 B、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内的经济单位 C、在一国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D、在一国地理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经济单位 7、机构单位可以分为两类()。 A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B住户和法人单位C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8、常住单位定义中的经济领土不包括()。 A.领土、领海、领空 B.具有海底开采管辖权的大陆架 C.驻外使馆和领馆用地 D.国外驻该国的使馆和领馆用地 9、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属于()。 A.第一产业B.第二产业C.第三产业D.前者属于第二产业,后者属于第三产业 10、在国民经济核算中,划分国内经济活动和国外经济活动核算的基本依据是()。 A.住户和法人单位B.营利性机构单位和非营利性机构单位 C.常住机构单位和非常住机构单位D.基层单位和产业部门 11、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A.机构部门 B.产业部门 C.行业部门 D.综合部门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国民经侨核算的收人分配阶段,反映国民经济收入初次分配总量特征的指标是( ) A、国内生产总值 B、国民原始收人 C、国民可支配收人 D、社会总产出 2、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 A、机构部门 B、产业部门 C、行业部门 D、综合部门 3、国民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 ) A、基层单位 B、产业部门 C、常住单位 D、非常住单位 4、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及大修理属于( ) A、固定资产折旧 B、固定资产损耗 C、中间消耗 D、固定资产投资 5、直接消耗系数就是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 )的数量。 A、最初投人 B、中间投人 C、最终产品 D、总产品 6、不能为资产所有者带来财产收人的是( ) A、金融资产 B、地下资产 C、版权I D、机器设备的租借 7、收人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流量属于( ) A、经常性收人 B、转移性收人 C、生产性收人_ D、分配性收人 8、按照非金融资产产生的情况,可将其归纳为( ) A、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B、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C、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D、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 9、下列各项中属于资本转移的是( ) A、某企业购人机器设备 B、某企业向灾区捐款 C、某企业向政府交纳所得税 D、某企业接受国外捐赠款项用于厂房的修建 10、资产负债流量核算反映的是( ) A、期初资产存量 B、期末资产存量 C、两个时点间资产负债变动 D、一定时期的资产负债总量 11、国民资产负债分类是根据( )划分的。 A、资产负债流动性 B、企业的经营过程 C、资产性质 D、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12、一国国民经济是由该国( )上的常住单位组成的。 A、地理领土 B、经济领土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章节练习题.doc

第一章总论 1 .如何正确理解统计的三种涵义? 答:统计是指对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核算和分析的活动,使人们对现象的数 量表现、数量关系和数量变化进行描述、分析和推断 的一种计量活动。〃统计〃一词具有三个方面的涵义:即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 计科学。 ⑴.统计活动:即统计工作,是指从事统计业务活动的单位,对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数字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的活动。 (2).统计资料:即统计所提供的数字和分析资料,是指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数字资料。 ⑶.统计科学:即统计学,是指搜集、整理和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科学,其目的 是探索统计数据的内在数量规律性,以达到对客观事物 的科学认识。 统计活动、统计资料和统计科学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统计活动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艮"统计活动是取得统计资料的工作过程,而统计资料则是统计活动的成果。 统计活动与统计科学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即:统计活动是形成统计科学的实践 过程,统计科学是人们长期统计实践工作的经验总结 和理论概括。 2.为什么要了解统计学的发展过程?

答:统计学产生于17世纪中叶,其发展过程是沿着两条主线展开的:一条是以 政治算术学派为开端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社会经济问 题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社会经济统计;一条是以概率论的研究为开端并以概率论为 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以方法和应用研究为主的数理统 计。同顾、了解统计科学的渊源及其发展过程,对于我们了解统计学与社会经济 统计学的关系,学习统计学的理论和方法,提高我们的统 计实践和理论水平都是十分必要的。 3.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统计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与哲学的关系、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和与数学、数理统计的关系上。 ⑴.与哲学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它所阐述的关于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关于实践是人类 认识的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矛盾的对立统一观点、质和量的辩证 关系、事物普遍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观点等,对统计发挥认 识工具的作用,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2).与经济学等实质性科学的关系:实质性科学的内容和任务在于揭示客观事物 发展变化的规律,以指导人们按照客观规律的要求去改 造世界,而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形成和运用不能脱离实质性科学的理论指导。这是因为:其一,这类科学对社会经济现象发展规律的论述和 剖析,为统计核算和分析如何入手,如何抓住主要方面描述其数量特征,如何就事物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国民经济统计学National Accounts Statistics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0/3 四、先修课程:经济学原理、统计学原理 五、课程教学目标 1、国民经济统计学是统计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课程是对国民经济数量现象方面进行方法论研究的一门课程。 2、通过该课程的学习,旨在引导统计学和宏观经济方向专业的学生加深经济统计专业知识的掌握。该门课程以宏观经济理论为基础,主要内容包容:存量统计、经济总量统计、经济过程统计、经济动态统计、经济结构统计、经济预测与预警系统、国民经济核算。 3、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为统计学专业及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六、适用学科专业:统计学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Ch1 总论(4) §1.1 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1.2 国民经济统计学科性质和地位 §1.3 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 §1.4 国民经济活动分类 §1.5 统计平衡表方法 Ch2 国民经济资源统计(4) §2.1人力资源统计 §2.2自然资源 §2.3资产负债核算 Ch3 国民经济总量统计(6) §3.1国民经济统计的一般问题 §3.2国内生产总值统计理论 §3.3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统计

§3.4其他国民经济总量指标 §3.5国内生产总值的扩展 Ch4 国民经济过程统计(6) §4.1财政与税收统计 §4.2金融与货币统计 §4.3价格统计 §4.4通货膨胀统计 §4.5资金流量分析 Ch5 国民经济动态统计(6) §5.1经济增长统计 §5.2经济周期统计 §5.3经济动向预测方法 Ch6 国民经济结构统计(6) §6.1产业结构统计 §6.2市场结构统计 §6.3区域结构统计 §6.4投入产出分析 Ch7国民经济关系统计(6) §7.1国际贸易统计 §7.2国际投资统计 §7.3外债统计和汇率统计 §7.4国际收支统计 §7.5国际经济比较统计 §7.6国力比较统计 Ch8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6) §8.1国经经济核算体系的基本点§8.2国民经济核算史 §8.3国民经济账户 §8.4国民经济矩阵 §8.5社会核算矩阵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题解答解析

2012年《国民经济核算》复习题 陈正伟 2012-5-20 一、名词解释 第一章 国民经济 国民经济核算 p3 经济领土 p13 常住单位 p13 机构单位 p15 基层单位 p17 经济流量 p20 经济存量 p20 第二章 国内生产总值 p44 综合生产观 p35 中间产品 p42 最终产品 p42 生产者价格 p45 购买者价格 p45 基本价格 45 增加值 p54 工厂法 p49 产品法p50 第四章 资金流量 p135 非金融投资 p138/157/158 国民总收入 p149 国民可支配收入 p153 经常转移 p151 资本转移 p151 实物社会转移 p154 储蓄 pp156 第五章 金融交易 p179 金融资产 p175 货币黄金p176 通货 p176 净金融投资 p179 第六章 经济资产p198 积累核算 p218 永续盘存法 p208 重估价核算 p221 名义持有损益 p224 中性持有损益 p224

实际持有损益p225 第七章 对外经济核算 p237 国际收支核算表 p241 经常帐户 p243 离岸价格 p246 到岸价格 p246 二、思考题 第一章 1.什么是国民经济核算?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有哪些?p3 2.SNA-1993显示出什么样的特点和作用?p9 3.何谓常住单位和非常住单位?区分它们的原则是什么?p13-14 4.举例说明什么是机构单位?什么是基层单位?并比较机构部门分类和产业部门分类在国民经济核算中的作用。P15-17 5.中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是由哪几部分构成的?对其构成部分进行简要说明。P29 6.简述三次产业划分的原则。见笔记 7.简述国民经济核算的整体性原则。见笔记 8.简述我国三次产业划分。 第二章 1.在核算中间投入时,应注意哪些要点?p52 2.为什么总增加值比净增加值在实践中应用得更加广泛?p80 3.国内生产总值与国内总收入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p80 4.比较国内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的定义及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p80 5.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计算方法,各有什么特点?p57-64 第四章 1、资金流量核算的范围如何确定?它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有何联系?p135 2、说明资金流量核算中实物交易和金融交易的内容和特点。P135 3、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人均国民总收入有何区别和联系?p150 4、结合资金流量表实物交易部分,说明其包含的基本平衡关系。P165 5、如何通过资金流量核算度量一个机构单位或部门在非金融投资环节的资金余缺状况?结合具体机构部门,分析其资金余缺呈现何种格局?p160 第五章 1、理解金融交易和非金融交易的关系,其意义何在?p180 2、为什么说金融交易的净金融投资不是金融交易的平衡项,而是金融交易核算的起点?p181 3、试述资金流量表(金融交易)上的基本平衡关系。P190 第六章 1、简述资产负债存量核算的基本思路。P208 2、什么是国民财富?在资产负债表中,如何度量国民财富?p213-214 3、根据国民资产负债表,说明国民资产负债核算的主要平衡关系是什么?p215 4、什么是资产物量的其它变化?具体包括哪几种类型?p219 5、从国民经济核算来看,正确理解持有损益概念应注意哪些要点?p222 第七章 1、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如何识别不同机构单位的常住性?p235-236

国民经济统计学

一国民经济分类体系 1 两大核算体系的区别:分为国民经济账户体系为SNA与物质生产平衡表体系MPS。MPS只承认物质生产,只对五大物质生产部门计算产值,对其他非物质生产部门的手指统统作再分配处理。而西方体系SNA既承认物质生产,也承认非物质生产,二者只是生产成果表现形式的不同而已。 2我国新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结构包含三部分:(1)社会再生产基本核算表;(2)附属表;(3)国民经济账户 二国民经济分类的一般问题 3常住单位:指在一个国家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单位 4我国将基本单位按性质分为具有法人资格的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5我国常用的国民经济分类和主要标志有:(1)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为分类标志,划分国民经济的经济类型,分为9种【国有,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外商,港,其他】;(2)以社会经济活动的性质分,为国民经济的两大领域【物质生产领域和非物质生产领域】和各行业;(3)以产业发展的时序,为国民经济的三次产业【一以农业为主的农、林、牧、渔、猎;二以制造业为主的采矿、建筑;三以服务业为主的商业、交通运输、教育、卫生、政府】;(4)以产品的经济用途,为国民经济的两大部分【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5)从掌握和分析资金流量及存量的角度,为国民经济的机构部门【分为四类:部门、大类、中类、小类。标准分类为20个部门】 6我国的机构部门分为以下一些部门:(1)非金融企业部门:(2)金融机构部门;(3)政府部门;(4)住户部门;(5)国外部门 三劳动力资源 7劳动力:指具有劳动能力的人,这种能力蕴存于人们体内,并在劳动过程中所能运用,是体力和脑力的总和 8劳动力资源: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点上所拥有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总数 9人口资源:指我国在特定时点具有生命的常住"自然人”(长期居住有我国国籍)的人口数量 10就业人口:指经济活动人口中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员 11经济活动人口:指在16岁以上有劳动能力参加或要求参加社会经济活动人口,包括就业人口和失业人口 四自然资源 12自然资源:指我国境内所以自然形成的,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开发利用以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和生存能力,同时具有某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

1 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将个体户归为: A、非金融部门 B、金融机构部门 C、政府部门 D、住户部门 ()2、商业、饮食业属于第三产业的: A、第一层次 B、第二层次 C、第三层次 D、第四层次 ()3、第一产业包括: A、工业 B、农业 C、建筑业 D、流通和服务部门 ()4、国民经济核算的核心部分是: A、国内生产总值及其使用核算 B、投入产出核算 C、资金流量核算 D、资产负债核算 ()5、国民经济的“基本生产”和“基础结构”的划分是以什么为标志划分的? A、活动成果的属性 B、产品部门 C、机构部门 D、各种国民经济活动的基本功能()6、在机构部门分类中,所有非常住部门放在一起,组成一个: A、非金融企业部门 B、政府部门 C、为住户服务的非营利机构 D、国外部门 ()7、收付式平衡表是用来反映什么研究对象的收付平衡关系? A、两个 B、一个 C、两个以上 D、多个 ()8、国民经济核算计价原则是: A、出厂价格 B、生产者价格 C、含税价格 D、市场价格 ()9、在国民经济统计工作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是: A、对比分析法 B、因素分析法 C、平衡法 D、试验法 ()10、由于经济的繁荣与萧条的周期循环产生的失业是: A、结构性失业 B、季节性失业 C、周期性失业 D、摩擦性失业 ()11、反映一个部门(或单位)的收支平衡关系的平衡表属: A、收付式平衡表 B、并列式平衡表 C、账户式平衡表 D、矩阵式平衡表()12、下列应计入劳动力资源增加数中的是: A、离退休人员 B、复员专业军人 C、迁出境外人员 D、劳改人员 ()13、资产负负债核算是以什么为基础的,它在核算机构部门资产负债基础上综合编制整个地区或国家的资产负债表。 A、产业单位 B、生产单位 C、机构单位 D、基层单位 ()14、我国资产负债表中,主要项目共分成多少大类? A、四 B、五 C、六 D、七 ()15、劳动力资源可能利用率等于: A、 劳动力资源总数就业人数 B、劳动力资源总数 失业人数 就业人数 C、劳动资源总数就业率 D、劳动资源总数失业率 ()16、就业成本的支出是以什么作为计算基础的?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资料全

国民经济统计学复习资料 1. 概念题 常住经济单位 完全消耗系数 经济资产 完全需求系数 2. 简答题 什么是经济存量和经济流量?简述两者之间的关系。 怎么理解国内生产总值与国民总收入之间的关系? 什么是经常转移和资本转移?如何区别? 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试写出从生产、分配和使用角度计算国内生产总值的公式。 机构部门分类为何要以机构型单位作为分类标志?机构型单位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第三章P90 3-20.已知有关报告年国民经济资料如下:国内生产总值940亿元,固定资本消耗58亿元,来自国外要素收入净额1.2亿元,来自国外经常转移净额0.5亿元。试计算报告年的以下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 (2)国民总收入; (3)国民净收入; (4)国民可支配总收入; (5)国民可支配净收入; 解:(1)NDP=GDP-固定资本消耗=940-58=882亿元 (2)GNI=GDP+国外净要素收入=940+1.2=941.2亿元 (3)NNI=GNI-固定资本消耗=941.2-58=883.2亿元

(4)GNDI=GNI+得自国外经常转移净额=941.2+0.5=941.7亿元 (5)NNDI=GNDI-固定资本消耗=941.7-58=883.7亿元 3-21.已知某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增加值总计980亿元,支付劳动者报酬417亿元,上缴生产税102亿元,从政府获得生产补贴3.5亿元,支付银行利息等财产收入63亿元,获得国债利息、红利等财产收入28亿元,用于职工生活困难补助支出6亿元,支援灾区捐款4亿元,上缴所得税65.8亿元。试计算该地区非金融企业部门的总营业盈余、原始总收入(余额)和可支配总收入。 解:总营业盈余=增加值-固定资产折旧-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 =980-0-417-(102-3.5)=464.5(亿元) 原始总收入=增加值+该地区初次分配净收入之和 =980+(28+3.5)-(63+417+102)=429.5(亿元)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该地区再次分配净收入之和 =429.5+(-65.8-6-4)=353.7(亿元) 第四章P128 4-15.假设国民经济分为(农业)、轻(轻工业)、重(重工业)、其他4个部门,通过调查取得一下资料(单位:亿元): (1)农业总产出1200,轻工业总产出1560,重工业总产出2040,其他总产出1200;

国民经济统计学自测题

综合自测题二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旗在题干后的括号内。每小题五分,共15分) 1.以下经济分类中,属于经济特征分类的是() A.物质生产与非物质生产的划分 B.三次产业分类 C.机构部门分类 D.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分类 2.以下项目中,属于中间消耗的是() A.工业生产中对原材料的消耗 B.工业生产中对固定资产的消耗 C.工业生产中对劳动的消耗 D.工业生产中支付的工资 3.社会产品生产成本在价值构成上由下述两部分组成() A. C+V B. V+m C. C+m D. C+V+m

4.下列单位中不属于本国常住单位的是(〕 A.本国国有企业 B.本国在外国开办的企业 C.本国的外资企业 D.本国企业在国外的流动生产如远洋货轮 5.以下总产值计算中,正确的是() A.以工业产品销售收人做工业总产值 B.以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做建筑业总产值 C,以货运收入做货物运输业总产值 D.以商品销售额做商业总产值 6.投入产出表中,反映最终产品状况的是() A.第I象限B.第11象限 C.第皿象限D.第IV象限 7.生产厂家直接向用户出售其产品,按商品流通分类应属于() A.最初商品流通B.中间商品流通 C.最终商品流通D.A和C都对 8.零售市场商品供需差率指标的正确计算公式是()

A.商品供应量一商品购买力/商品购买力 B.商品供应量一商品购买力/商品供应量 C.商品供应量一商品购买力/商品库存量 D.A和B皆可 9.以下收支中不属于收入再分配的是() A.国家财政缴拨B.财产收支 C.转移收支D.劳动报酬 10.最终消费支出应包括的部分是() A居民消费支出与服务消费支出 B.居民消费支出与集体消费支出 C.居民消费支出与社会集体消费支出 D.集体消费支出与社会消费支出 11.已知有下述情况:1出口价格上涨幅度大于进口价格上涨幅度,2出口价格上涨幅度小于进口价格上涨幅度,3出口价格下降幅度大于进口价格下降幅度,4出口价格下降幅度小于进口价格下降幅度,问表示一国对外贸易条件有所改善的是() A.1和3 B.1和4 C.2和3 D. 2和4

国民经济统计学概论-自考复习真题荟萃冲刺预测卷

国民经济统计概论复习题库 一、单项选择题 1.为了调查各品牌电视机的质量和市场占有份额,下列标志中属于定量变量的是()。 A.经营方式 B. 销售价格 C. 使用用途 D.销售量方式 2.要反映我国工业企业的整体业绩水平,总体单位是() A. 我国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 B. 我国所有工业企业 C.我国工业企业总数 D.我国每一家工业企业 3.“成绩”60分、75分、92分、93分() A.这是4个变量值 B.这是4个指标 C.这是4个变量 D.这是4个指标值 4.我国2008年末总人口为13280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08万人。这两个指标是()A.时点指标 B. 前者是时期指标,后者是时点指标 C. 时期指标 D. 前者是时点指标,后者是时期指标 5.某企业计划本月产品单位成本比上月降低5%,实际降低了2%,则单位产品成本计划完成程度为() A.97.14% B. 40% C. 103.16% D. 96.94% 6.甲、乙两车间工人的劳动生产率分别为18件和15件。若两个车间工人的劳动生产率不变,但甲车间工人数占两车间工人数的比重下降,则两个车间工人劳动生产率()A.上升 B. 下降 C. 不变 D. 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 7.8名研究生的年龄分别为24,21,22,28,26,24,22,20岁,年龄中位数为()A.24 B. 23 C. 22 D . 21 8.某地区某年末城市和农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是16和27平方米,标准差分别为4和8平方米,则居住面积的差异程度() A.城市大 B. 农村大 C. 城市和农村一样 D.二者不能比较 9.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使置信区间的宽度缩小一半,样本量应增加() A一半 B一倍 C 三倍 D四倍 10.下列不属于相关关系的是()。 A.居民收入和商品销售量 B.居民收入和银行储蓄额 C.个人受教育程度与收入 D.物体下落速度与下落时间 11.已知x与y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指出下列哪一个回归方程肯定是错误的()。

国民经济统计学习题 (1)

《国民经济统计学》思考练习题 第一章总论 1.国民经济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其研究对象的范围如何界定? 2.国民经济统计学与各学科的关系如何?其自身学科性质如何? 3.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4.统计分类的经济理论有哪些?代表人物是谁? 5.SNA与MPS的有何区别? 6.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其优点是什么? 7.我国国民经济的机构部门分类、三次产业分类情况如何。 8.熟悉以下概念:常住单位、经济流量、存量、市场价格。 第二章生产核算 1.什么是生产?国民经济统计的生产范围是如何确定的? 2.我国的生产概念与SNA中的有何区别? 3.什么是货物、服务?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4.我国国民经济生产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哪些? 5.什么是总产出?其作用如何? 6.工业、农业、建筑业等部门总产出的具体核算方法和内容分别是什么? 7.什么是中间消耗?计算中间消耗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8.什么是国内生产总值?其作用如何?掌握其三种计算方法。 9.国内生产总值(GDP)与国民生产总值(GNP,现称GNI)之间有哪些区别和联系? 10.试比较国内总产出、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的定义及所反映的经济内容,三者之间存在什么样的联系? 11.如果一个农场和一个工厂都增加了自用原材料的生产,根据中国目前通用的计算方法,对工业和农业总产值会产生何种影响? 12.如何通过国内生产总值体现总供应和总需求的对应关系? 练习题 2.1某年某地区已知总产出与中间投入资料如下: 部门产出(亿元)中间消耗率(%) 农业2400 50 工业8750 72 建筑业1020 70 金融业 480 35 其他服务业3200 64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答案 杨灿 第二版

3-16 (1)NDP=GDP-固定资本消耗=940-58=882(亿元) (2)GNI=G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940+1.2=941.2(亿元) (3)NNI=GNI-固定资本消耗=941.2-58=883.2(亿元) 或=N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882+1.2=883.2(亿元) (4)GNDI=G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得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940+1.2+0.5=941.7(亿元)或=GNI+得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941.2+0.5=941.7(亿元) (5)NNDI=NDP+得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得自国外的净经常转移=882+1.2+0.5=883.7(亿元)或=GNDI-固定资本消耗=941.7-58=883.7(亿元) 3-17 总营业盈余=增加值-雇员报酬-生产税净额=980-417-102+3.5=464.5 原始总收入余额=增加值+初次分配收入-初次分配支出=980+28-417-(102-3.5)-63=429.5 或=总营业盈余+财产收入净额=464.5+(28-63)=429.5 可支配总收入=原始总收入余额+再分配收入-再分配支出=429.5-6-4-65.8=353.7 4-15 投入部门 最终产品总产出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其他小计 产出部门 农业70.2 174.4 149.3 132.4 526.3 673.7 1200 轻工业 2 451 26.3 92.5 571.8 988.2 1560 重工业31.3 217.8 876.2 237.4 1362.7 677.3 2040 其他31.3 251.2 270.7 184.7 737.9 462.1 1200 小计134.8 1094.4 1322.5 647 3198.7 2801.3 6000 增加值1065.2 465.6 717.5 553 2801.3 总投入1200 1560 2040 1200 6000 A= 0.06 0.11 0.07 0.11 0.00 0.29 0.01 0.08 0.03 0.14 0.43 0.20 0.03 0.16 0.13 0.15 4-16 投入部门 最终产品总产出 1 2 3 4 产出部门1 60 120 10 15 395 600 2 78 360 70 45 647 1200 3 18 12 6 15 149 200 4 30 60 16 30 164 300 增加值414 648 98 195 总投入600 1200 200 300

国民经济统计学(自考)试卷A卷试题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5 BBAAA 6-10 CCDCB 11-15 ACBBD 16-20 DACAB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ABCE 2、BCE 3、AD 4、ABCDE 5、ABCD 6、ABC 7、BCD 8、CE 9、AE 10、ADE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0分) 1、全距:总体各单位标志值中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 2、正相关: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方向一致,即自变量X 增加,因变量Y 也增加,或自变量 X 减少,因变量Y 也减少。 四、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1)时期长短或时点间隔应相等。 (2)总体范围应一致。 (3)指标的内容应相同。 (4)指标的计算方法和计量单位应一致。 2、(1)可以将零星分散的统计资料系统化,有助于发现其特点与规律。 (2)可以将复杂的现象划分为性质不同的类型。 (3)可以分析总体的构成情况 (4)可以提示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 五、计算题(第1、2题各5分,第3、4题各10分,共30分) 1、(1) 该企业2000-2004年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完成情况相对指标为: (480+508+600+612+120+180+250+150)÷2500=116% (2)该企业提前6个月(60个月-54个月)完成了五年计划规定的指标。 2、∑∑=f af a =(320×5+250×12+370×8+290×5)÷30=300.3 3、(1)7月份平均每人日产量∑∑=f xf X =13320÷360=37(件) 8月份平均每人日产量∑∑=f xf X =15840÷360=44(件) (2)8月份平均每人日产量较7月份多7件,原因是不同日产量水平的工人所占比重发生变 化所致。7月日产量在40件以上的工人占全部的40%,而8月这一比重为66.67%。 4、(1)∑∑001 1p q p q =∑∑0001p q p q ×∑∑0111p q p q 95.58%=88.67%×107.79% 14720-15400=(14720-16600)+(16600-15400)

统计学期末复习题全教案

统计学题目分析 第一章:总论 1.统计学的分类: A:理论统计学:描述统计学、推断统计学 (研究的内容是统计的一般理论和方法) B:应用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人口统计学 (研究的内容是运用于某一特定领域的统计问题) 2.统计学的发展史: A:国势学派(记述学派):德国康令和阿亨瓦尔。以文字技术和比较为主,反映各国的国情国力。(偏重事物性质的解释、不注重数量分析) B:政治算术学派:英国威廉·配第和格朗特。代表著作是《政治算术》:利用数字、重量、尺度的方法,并配以朴素的图表 C:数理统计学派:比利时凯特勒。将大数法则和概率论引入统计学,最小平方法、误差理论、正态分布理论等成为统计学的主要内容。D:社会统计学派:德国克尼斯。统计学是社会科学,强调对总体进行大量观察,通过研究其内在联系来揭示社会现象的规律。 3.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和特点 统计学就其研究对象而言,具有数量性、总体性和差异性特点 数量性:统计研究对象是客观事物的数量方面。 总体性:社会经济统计认识社会经济现象时,主要是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规律,即通过大量的观察,获得足够多的统计 资料,说明、认知总体现象的变化情况及规律。 差异性:就是要从所研究现象总体的各个个体之间的差异中概括出共同普遍的特征,并对差异情况作出必要的反映。 4.统计总体和总体单位的特征、判定及其联系。 判定: 总体:统计研究的客观对象的全体,是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事物所

组成的集合体(也称为母体) 个体:构成统计总体的个别事物称为个体(也称总体单位) 特征: 总体具有:具有大量性、同质性、差异性等特征 联系: 总体由总体单位构成,要认识总体必须从总体单位开始,总体是统计认识的对象。 A.总体容量随着个体数的增减可变大变小。 B.随着研究目的的不同,总体中个体可发生变化。 C.随着研究范围的变化,总体与个体的角色可以变化。 5.统计标志与统计指标的概念、分类与区别。 概念:统计标志:用以描述个体所具有的特征的名称。标志在每个个 体上的具体表现结果称为标志表现。 统计指标:反映社会经济现象总体数量特征的概念及其具体数 值 分类:统计标志:A.按表示方式不同,可以分为品质标志和数量标志 B.按在每个个体上的表现结果是否相同可以分为 不变标志和可变标志 统计指标:A::按计算范围分类:总体指标、样本指标 B:按表现形式分类: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 指标 C:按内容特征分类:数量指标、质量指标 D:按反映现象的时间分类:静态指标、动态指标 E:按功能分类:描述指标、预警指标、评价指标区别:A.指标和标志说明的对象不同 B.指标和标志的表现形式不同 第2章:统计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显示 1.统计调查方案的有关内容。 统计数据收集:确定数据收集目的、设计数据收集方案、 开展数据收集活动、评估数据收集质量、

国民经济统计学课后习题答案

1-6 何谓“经济存量”和“经济流量”?两者有何区别与联系? 经济存量是在一定的时点,国民经济循环中具备的资源,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资源。经济流量是一定时期内的生产、收入、消费、投资和金融等流量。人们运用既有的存量资源进行经济活动就形成各种各样的经济流量;而流量运动的结果又会使原有的资源存量发生变化。没有存量,流量就成了无源之水;而没有流量,存量也就成了无用之物。因此,国民经济循环在数量上表现为存量与流量的统一,两者相辅相成,必须联系起来加以研究。 1-7 何谓“国民经济五大核算“?它们之间有何分工与联系? 国民经济五大核算: 1.国内生产与国民收入核算(GDP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关键总量及其内在联系; 2.投入产出核算——从技术经济角度考察国民经济的内在结构和部门间的关联; 3.资金流量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分配、消费、投资和金融等过程中的资金运动情况; 4.资产负债核算——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的资产负债规模、结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情况,同时反 映国民财富的规模、结构和变动情况; 5.国际收支核算——是对前述各种核算中有关对外经济往来和关系的内容进行的系统归纳的结果, 具体分为国际收支和国际头寸的核算。 五大核算既互有分工,又紧密联系,他们彼此间形成了有关“总量与结构”、“流量与存量”、“国内与对外”的三重互补关系,因此形成一个相对完备的核算和分析体系。 1-14 何谓“常住经济单位”?在常住单位的定义中,“经济领土”及“经济利益中心”的基本规定是什么?有何作用? “常住经济单位”是指在本国的经济领土上具有经济利益中心的机构单位,简称常住单位。其中明确了两个基本规定: 1.“经济领土”是在通常的地离疆土或政治领域的基础上,加上一些本国在国外的“领土飞地”,同事又要减去国外在本国的类似的领土飞地。 2. 必须在该经济领土上具有某种“经济利益中心”,即拥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并在当地长期从事某种经济活动。 一个机构单位的“常住属性”具体取决于“空间”和“时间”两方面的界定。只有将空间属性(经济领土)与时间属性(经济利益中心)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适当地确定一个机构单位是否为本国的常住经济单位。 2-2 基层单位和机构单位的区别是什么? 机构单位——能以自己的权利拥有资产,承担负债,从事均将活动并能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可以编制出一整套包括资产负债表在内的会计账户(住户除外)的一些经济实体。 基层单位——位于一个地点,仅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虽然从事几种活动但其主要活动的增加值占绝大部分比重的单位。 区别:机构单位强调经济单位在法律和财务上的独立性与决策权,并以能否编制一整套完整的会计账户作为基本判据;而基层单位只是关注经济单位的生产经营上的相对独立和决策权,以及能否提供基本的生产活动数据。 2-8 什么是非金融资产?简述非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 非金融资产——除金融资产以外,其他实物或者非实物的形态存在的各种资产。主要有如下几类:(1)生产资产与非生产资产;P53 (产生或形成) (2)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存在形态) (3)固定资产与非固定资产。(价值周转特性) 2-10 什么是金融资产?简述金融资产的分类标准。 融资产——以货币信用的形式产生和存在的各种资产。SNA按金融工具(手段)将其细分为七种要金融工具:(1)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2)通货和存款、(3)股票以外的证券、(4)贷款、(5)股票和其他产权、(6)保险专门准备金、(7)其他应收或应付款项。 3-1国民经济的循环流程包括哪些基本环节? 生产(含流通)、分配、使用三个基本环节。

邱东版《国民经济统计学》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国民经济统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一、研究范围 以国民经济为研究范围 国民经济运行:生产、分配、流通和使用 物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 二、研究对象 1.与国民经济工作的对象不同。“方法论”,不仅是“统计规律” 2.不同于统计学原理的研究方法 3.宏观经济统计方法论,非微观 三、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和哲学 第二节国民经济统计学科性质和地位 一、独立的社会科学 二、与其他各统计学科的关系 学科设置问题:1992、11月统计学(一级)—经济统计学(=)—国民经济统计学 1.与统原的关系 统原:什么是相对数 经统:出口换汇成本是什么怎么计算、怎么用 2.与其他部门统计关系 企业统计、农业、金融统计 3.与综合平衡统计的关系 4.与国民经济核算 框架指导方法分析 三、本书的结构安排

第三节国民经济统计指标及指标体系 一、指标 用来反映社会现象在一定时间、地点的条件下的规模、水平、程度、结构、速度等的数值的概念 二、指标体系:相互独立有相互联系统计指标群 1.国民经济是多层次多系统现象组成的总体 分三个层次明细(1)反映国民经济总体状况数量方面 (2)每一种社会再生产系统活动状况 (3)反映各统计内部活动状况的指标 如预警人口人口出生率 2.原则 (1)马列、邓小平指导 (2)体现全面性、系统性(联系和协调)和层次性(宏观) (3)可操作性和动态性 第四节国民经济活动分类 一、国民经济分类的意义和原则 (一)意义 统计分组在国民经济统计中的应用 (二)原则 马克思理论、从实际出发、系统性(标志选择)、国际对比原则、动态化原则(如IT) (三)不同目的的分类标志: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基本生产和基本结构的划分、 三次产业的划分、 机构部门的划分、 重要经济类型的划分 二、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一)分类标志和原则

国民经济统计学考试大纲

湖南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自命题考试大纲考试科目代码:考试科目名称:国民经济统计学 一、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试卷成绩及考试时间 本试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80分钟。 (2)答题方式 答题方式为闭卷、笔试。 (3)试卷内容结构 各部分内容所占分值为: 国民经济五大核算表约60分 国民经济账户体系约15分 国民经济动态及国际比较约25分 (4)题型结构 名词解释题:约20分 简答题:约30分 分析计算题:约50分 二、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 考试目标: 1、系统掌握国民经济统计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2、能够初步根据具体任务和条件从事社会经济问题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专业,在定性分析基础上做好定量分析,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各类问题的实证研究、科学决策和经济管理的需要。 3、能应用统计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宏观经济问题的实际能力。

(一)总论 考试内容: 国民经济核算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国民经济核算的对象国民经济核算的方法及其内容资产 考试要求: 1、掌握国民经济核算的功能 2、了解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发展演变历程; 3、掌握国民经济范围的定义、机构部门与产业部门分类的基本原理; 4、掌握经济交易的定义及其对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性; 5、了解国民经济核算的基本方法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内容组成。 (二)国内生产总值核算 考试内容: 国民经济总值核算的基本问题增加值核算(生产法和收入法GDP)最终产品使用核算(支出法GDP)GDP总体核算及其扩展 考试要求: 1、掌握国民经济生产的概念和核算范围 2、掌握经济产出的不同类别:货物与服务;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 3、掌握国内生产总值的不同核算方法及其偏平衡关系 4、掌握增加值概念及其核算方法 5、掌握运用国内生产总值核算数据进行经济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三)投入产出核算 考试内容: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与内涵投入产出表的数据口径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调查方法与非调查方法投入产出表的应用 考试要求: 1、掌握投入产出表的基本思想及表中元素的实际意义 2、掌握投入产出核算与国内生产总值核算的关系 3、了解编制投入产出表的调查方法 4、掌握运用投入产出表进行经济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四)资金流量核算——实物交易 考试内容: 资金流量核算的基本问题收入分配与使用核算非金融投资核算资金流量表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和答案

国民经济统计学试题一、单项选择题(从下列每小题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2分,共30分) 1、在国民经侨核算的收人分配阶段,反映国民经济收入初次分配总量特征的指标是() 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原始收人 C国民可支配收人D社会总产出 2、国民经济基层单位根据生产产品或服务的同质性分类形成() A机构部门B、产业部门 C 行业部门D、综合部门 3、国民经济活动的微观主体是() A基层单位B、产业部门 C 常住单位D、非常住单位 4、固定资产的更新、改造及大修理属于() A固定资产折旧B、固定资产损耗 C 中间消耗D、固定资产投资 5、直接消耗系数就是某部门为生产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各种()的数量。 A最初投人B、中间投人 C最终产品D、总产品 6、不能为资产所有者带来财产收人的是() A金融资产B、地下资产 C 版权ID、机器设备的租借 7、收人初次分配所形成的流量属于() A、经常性收人 B、转移性收人 C 生产性收人_ D、分配性收人 8按照非金融资产产生的情况,可将其归纳为() A、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 B 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C 固定资产和流动资产 D 固定资产、存货和贵重物品 9、下列各项中属于资本转移的是() A、某企业购人机器设备 B 某企业向灾区捐款 C 某企业向政府交纳所得税 D 某企业接受国外捐赠款项用于厂房的修建 10、资产负债流量核算反映的是() A期初资产存量B期末资产存量 C 两个时点间资产负债变动D—定时期的资产负债总量 11、国民资产负债分类是根据()划分的。

A、资产负债流动性 B、企业的经营过程 C 资产性质D综合考虑以上因素 12、一国国民经济是由该国()上的常住单位组成的。A、地理领土B、经济领土 C 政治领土、D全部领土 13、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常用的差额指标是() A、进出口差额 B、国外净要素收支 C国际收支基本差额国际收支总差额 14、国民经济总量帐户体系中的收人再分配帐户的主要目的是() A、反映实物量特征和供给与需求状况 B反映一定时期生产成果和价值形成 C反映一定时期国民所分配收人 D 核算国民可支配收人 15、国际规定的劳动适龄人口的标准是() A 16岁以上全部人口 B 16岁至60岁的全部人口 C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的全部人口 D男16-60周岁、女16-55周岁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 二、多项选择题(在下列每小题的五个选项中,有二个或二个以上是正确的,请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内,每小题3分,共15分) 1、国民经济核算中反映国民经济收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结果总量特征的指标有()A国内生产总值B、国民原始收人 C 国民可支配收人D最终消费支出 E、总储蓄额 2、我国国民经济机构部门包括() A非金融企业部门B、金融机构部门 C 政府部门D、住户部门 E、国外部门 3、个人消费支出包括下述内容() A、缴纳个人所得税 B、非耐用消费品支出 C 耐用消费品支出D文化服务费用支出 E、购置房产 4、某企业为本单位职工交纳退休保险金50万元,这属于() A、居民部门转移性收人 B、居民部门转移性支出 C 政府部门人转移性收人D政府部门人转移性支出 E、资本转移 5、库存是指生产单位所持有的各种存货,具体包括() A材料和供应品库存B、在制品库存 C制成品库存D转卖货物库存 E、小型的、简单的或价值较低的耐用品 三、判断题(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5分,共25分) ()1 、国民经济中的基层单位根据其主要经济职能、行为和目的的基本特征分类形成 国民经 济机构部门。 ()2 、国民经济核算的生产范围只包括货物的生产。 ()3 、投人产出表的核心部分是第I象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