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关系

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关系
长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关系

学生动手探究面积与周长的关系

教学目标:

1、在自主探究活动中,发现“当长方形的周长一定时,长和宽越接近面积就越大,正方形的面积最大”的规律。

2、在主动探索、交流的过程中,尝试用枚举法、列表等方法探究规律,体会有序思考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3、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更加喜欢探索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过程,发现长方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会有序全面的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师:这里有两根铁丝,一根长20厘米,一根长24厘米,用这两根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猜一猜,哪根铁丝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生1:用24厘米围出的长方形面积大。(其他同学都表示同意)师:为什么?

生:因为24厘米比20厘米长。

师:你们的意思是周长长的面积就大?

生:是的。

师:真的是这样吗?

生1:不一定。(更多的孩子陷入了沉思)

师:看看,有不同的声音出现了吧?有什么办法能验证这个想法是不是正确呢?数学上经常用的方法是找“反例”,也就是只要能找到一个周长短但面积反而大的例子就能证明刚才的说法是错误的。试一试,你能找到反例吗?

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后,全班交流:

生1: 4cm 图一

6cm

1cm

11cm 图二

图一的周长是(4+6)×2=20(cm),面积是4×6=24(cm2)

图二的周长是(1+11)×2=22(cm),面积是1×11=11(cm2)

周长是20的长方形面积是24,比周长是22的面积11大多了。

师:你是怎么想到长方形的长与宽是4和6的?

生1:(长+宽)×2=周长,所以“周长÷2=长+宽”,长+宽=10,我就想到长是6cm,宽是4cm。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根据长方形的周长先求出长加宽的和是几,再举例子验证,是个好方法!经过验证,我们发现,周长长的长方形面积真的不一定大。

师:如果我们用两根24厘米长的铁丝分别围出一个长方形和正方形,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分别是多少?

生:周长都是24厘米。

师:它们的周长相等,那么你来猜一猜它们谁的面积大?

学生的想法不一。

师:在周长一定的情况下,你们有了这样的猜想:长方形的面积大;正方形的面积大;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一样大(板书)怎么验证哪个猜想正确呢?

生:可以举例子,列出长方形的长和宽及正方形的边长,求出面积来验证。

生:还可以画出长方形和正方形,算出它们的面积来验证。师:围出的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多少呢?面积是多少呢?还有没有其它不同的长方形呢?你能不能把它们一一列举出来。

【意图:上课伊始,通过拿两根长度不同的铁丝围成长方形让学生比较面积大小,引起思考,引发猜想,激发学习欲望,既复习了“长方形的周长与长加宽的关系”这一旧知,同时也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一定要经过验证”、“可以采用找反例的方法来验证结论是否正确”。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进行第二次猜想,顺势引出新课的学习。】

二、展开。

1、学生独立思考,填写练习纸上的如下表格。

用24cm长的铁丝围一个长方形或正方形,它的面积可能是多少?

序号周长(cm)长(cm)宽(cm)面积(cm2)

① 24 11 1 11

② 24 10 2 20

③ 24 9 3 27

④ 24 8 4 32

⑤ 24 7 5 35

⑥ 24 6 6 36

师:仔细观察,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先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生1:我发现从上往下看,长越来越小了。

生2:从上往下砍,宽越来越大了。

师:长越来越大,宽越来越小,说明长与宽相差得越来越——

生:小。

师:长与宽相差得越来越小,我们就说长与宽越来越接近。还有什么发现?

生3:从上往下看,面积越来越大。

生4:我发现,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师:面积的大小变化与长和宽的大小变化有联系吗?有什么联系呢?再仔细看看,好好想一想?

生5:我长与宽越接近,长方形的面积越大。当长与宽相等的时候,面积是最大的。

师:同学们真了不起!发现了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当周长一定时,长和宽相差越小,围成的面积越大。正方形的面积比长方形的大。可是,你们想一想,为什么当周长一定时,长与宽越接近,它的面积就越大呢?下面,那我们来看一看课件演示来解答这个秘密。

课件动态演示:

师:当长减少1厘米时,面积就相当于减少了1平方厘米,我们来看看,减少的是哪部分。(课件闪动)当宽增加1厘米时,面积就相当于增加了10平方厘米,我们再来看看,增加的是哪部分,实际上面积就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9)

师:再认真观察,当长又减少1厘米时,面积就相当于减少了2平方厘米,我们来看看,减少的是哪部分,(课件闪动)当宽增加1厘米时,面积就相当于增加了9平方厘米,我们再来看看,增加的是哪部分,实际上面积就增加了多少平方厘米?(7)

师:我们接着往下看看,看看减少的是哪部分的面积,增加的是哪部分的面积?

生:我明白了,减少的和增加的数量不一样,长与宽越接近,实际增加的越多,面积就越大。

师:同学们,当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的时候,不光要知道这个结论是什么,还要深入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

【意图:让学生在刚刚验证猜想后通过动态直观图的展示,让学生对待数学知识“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另外,结合图形让学生理解,促使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相结合,最终把复杂问题变得简单,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验证的结论。】

三、应用。

1、判断并说明理由。

(1)正方形的面积比方形面积大。()

(2)周长相等的长方形,面积也相等。()

【意图: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只有在周长一定的时候,才可以去比较长正方形的面积,再次体会当周长一定的时候,面积是会发生改变的。】

2、介绍“大数学家欧拉的故事”:

欧拉是著名的数学家,他小时候,要帮助爸爸放羊。爸爸决定建造一个新的羊圈。他用尺量出了一块长方形的土地,长40米,宽15米,面积正好是600平方米,爸爸算了算,围这样一个羊圈,需要用110米长的篱笆,可他发现他的材料只够围100米的篱笆,不够用。正当父亲感到为难的时候,小欧拉却向父亲说:“我能用100米长的篱笆,围成一个比这个羊圈面积还大的羊圈。”

你知道欧拉是怎样解决爸爸的这个难题的?

师:请你先在纸上算一算,然后和同伴交流你的意见。

师:我们来看看欧拉是不是像你们这样解决的。欧拉的确把原来计划中的羊圈变成了一个边长为25米的正方形。他用仅有的100米的材料,不仅解决了这个问题,而且还使羊圈的面积变大了。你们看,这就是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学习数学可以使我们越变越聪明。

【意图:选用数学家小时候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获得更多成功的喜悦,更能体会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可以使我们变得越来越聪明。】

四、回顾与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体会?

学生动手探究面积与周长的关系

朱桥小学张伟华

小学三年级面积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并会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基础上进行的。小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空间形式认识发展上的一次飞跃。学习面积时我有意将周长内容渗透,以我多年数学教学经验来看,学生经常会将周长与面积混淆,面积内容的学习,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为以后学习其他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打下基础。我在教学时要求每个学生先动手自主探究画出图形的周长与面积,感知面积与周长的关系。下面我谈谈我在教学本单元中是如何利用学生动手探究来学习面积,以及区分面积与周长。

学好本单元,利用学生已经认识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等图形的特点,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通过观察、测量、估算、概括、推理等技能来学习本单元的知识,收集、分析、处理学生在生活中会遇到一些与面积单位有关的常识,如:我家是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每平方米的房价是3500元求出我家的周长和总房价等,但学生头脑中并没有形成面积单位的概念,在学生看来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更抽象、更不易理解、更容易混淆。因此,在认识面积单位时要我让学生在教室地上利用米尺先画出边长是1米的正方形,再用红色和黄

色标出面积和周长,感觉面积(1平方米)和周长(4米)的大小和长短,这样联系生活实际来理解和记忆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会让学生较快地在头脑中建立面积单位和长度单位的表象。学生建立两者表象后,再让学生运用所学的面积单位估计生活中物体表面的大小,在应用的过程中使学生对面积单位和周长单位的认识更加深刻。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使学生认识面积与周长的含义,能用自选单位估计和测量图形的面积和周长;体会引进统一的面积单位的必要性,认识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平方千米和公顷,通过学生动手剪、动手画建立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1米、1分米、1厘米的的表象;熟悉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同时更好的理解面积单位与周长单位。

2.小学三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案例:使学生动手探究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公式和周长公式,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会应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能估计给定的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重点

1.使学生理解面积的意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交流发现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计算方法,掌握面积和周长的计算公式。

3. 理解面积的意义,认识面积单位及掌握相邻面积间的进率是100。复习周长的意义认识周长单位及掌握相邻长度间的进率是10。

教学难点

1.使学生建立面积的概念,建立面积单位的表象。

2.在动手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3.加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公式的推导。

4.面积概念及常用的面积单位形成的过程。

本单元的概念较多,也较重要。为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较充分地展现了概念的形成过程。如,面积概念,是本单元的一个重要起始概念,教材从比较封面的大小和比较平面封闭图形的大小入手,由学生直接比较到间接比较,以利于学生通过多种动手实践比较活动,在获得多种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抽象出面积的概念。重视常用面积单

位表象的形成。形成常用面积单位的表象,也就是形成常用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观念。这对学生巩固面积的概念,学会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的面积单位,以及进一步形成关于面积的估测能力,都有重要意义。教材除了介绍每个面积单位时,说明它的含义之外,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用手比划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的实际大小,初步形成面积单位实际大小的表象。进一步,再让学生经历各种估计面积的实践活动,来巩固表象。强化概念的比较辨析。这是防止概念混淆,促成概念精确分化,加强记忆的有效措施。以面积单位为例,教材所采取的措施,一是加强不同大小面积单位之间的比较,二是加强面积单位与相应的长度单位之间的辨析。这些措施,都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面积单位概念。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教材在讨论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时,注意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任务驱动下,亲身经历比较完整的探究过程。此外,在讨论常用面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时,以及在部分习题中,都注意给学生留下适当的探究空间,使他们能在完成练习的同时,获得探究的体验。

教学建议

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变概念的机械学习为有意义学习。

在数学概念学习中,机械学习是指学生仅能记住数学概念的描述、符号,却不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更不理解与有关概念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是指学生不仅能记住所学概念的描述或符号,而且理解它们的内在涵义,了解与相关数学概念的实质性联系。通俗地说,也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概念。仍就面积单位的学习来说,可以从三方面促进学生理解概念。一是初步动手感知为什么选用正方形作为面积单位的形状;二是知道亲身体验每个面积单位是怎样规定的;三是通过动手比较了解面积单位与相应长度单位的内在联系。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提供直观往往是认识的起点,学习的开端。用好直观手段,加强直观教学,对于掌握空间与图形的知识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加强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通过手、口、眼、耳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特别是通过动手实验,在做中学,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有效地提高知识摄取的效果。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还要注意发挥各种直观手段的优势,扬长避短。有些内容,如有条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当然好。但也有些内容,如认识面积单位,与其使用多媒体,不如使用常规教具和学具,让学生真实感受面积单位的实际大小,获得实实在在的直接经验,更有利于表象的形成。

3.让学生探究,主动获取结论。

为了改变以往教学中,过于强调单纯的接受学习,而且是以被动接受为主的倾向,有必要选择适当的内容,提供一定的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

在本单元中,周长与面积的计算等内容探究的难度不大,结论比较容易发现,而且便于展开直观的操作实验,因此是小学数学中比较适宜让学生探究的课题,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教学内容的这些特点,组织学生开展动手自主探究学习。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重难点练习题

1、长方形的面积=【】,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周长=【】 正方形的边长=【】长方形长=【】 长方形的宽= 【】 2、【】或【】的大小就是他们的面积。 3、常用的面积单位有【】【】【】,测量土地面积用【】【】 4、用一根铁丝或绳子做成长方形或者正方形【】相同,【】不同,【】的面积大。 5、一根40厘米的铁丝做成正方形,面积是【】 6、周长16米的正方形,面积是【】 7、长方形里做最大的正方形,【】是正方形的边长 8、长15米,宽8米的长方形做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剩下的面积是【】,剩下图形的周长【】 9、用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形状,【】一样,【】不一样 10、用11个边长1分米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形状,面积都是【】。 11、两个长方形的周长相等,面积【】 12、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周长【】 13、两个正方形的面积相等,周长【】 14、两个正方形的周长相等,面积【】 15、至少【】个小正方形能拼成一个大正方形。 16、边长【】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 17、边长【】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 18、边长5米的正方形,边长增加2米,面积增加【】平方米 19、周长一样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大 20、一辆清洁车平均每分钟行驶100米,扫过的路面的宽是3米,清洁车行驶8分钟,扫过的面积是【】 21、长方形的保护区长400米,宽250米,面积【】公顷 22、一面镜子长3米,宽2米,这块镜子有多大?如果给镜子镶上边框,边框的长是多少? 23一块菜地,长15米,宽4米,要给菜地围篱笆,需要多长?如果每平方米种5棵花,这块地能种多少棵花? 24、长方形果园长20米,宽3米,如果每5平方米种一棵树,一共种多少棵树?25、边长4米的正方形,周长和面积一样大【判断对错原因】 边长6米的正方形,面积是36米【判断对错原因】 边长10分米的正方形,周长4米【判断对错原因】 正方形边长减少1厘米,面积就减少1平方厘米【判断对错举例】26、边长【】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厘米 边长【】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分米 边长【】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米 27、纽扣的面积是2【】,成人一个手掌的面积1【】 一张餐桌的面积是1【】,教师的地面面积是48【】 天安门广场面积是44【】,故宫面积72【】 中国国土面积960万【】,学校占地2【】 足球场占地9000【】,课桌面积40【】 教师门高2【】,铅笔长2【】 百元钞票的面积120【】一张报纸的面积【】 小明家的新房130【】一块麦田的面积2【】 大楼高30【】小红的身高140【】 轮船每小时行30【】 28、12〖16个、18个〗个小正方体能摆成【】个不同的长方体, 方法是【】 29、长50米宽30米的长方形菜地中有一个边长8米的正方形,菜地 的面积是【】 30、足球场长95米,宽60米,小明跑了两圈能跑多少米? 31、一块苗圃长25米,宽2米,每5平方米载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 少棵树? 32、菊花园长24米,宽20米,每平方米种8棵菊花,一共可以种多 少课菊花?如果每5平方米施肥一千克,一共要多少千克肥料?33、一块面积4公顷的土地上,每2平方米种一棵树,一共能种多少 棵树? 34、一块正方形的菜园,有一面靠墙,用24米的篱笆围起来,这块菜 地的边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 35、 30公顷=【】平方米 300公顷=【】平方千米 500平方千米=【】公顷 500000平方米=【】公顷

2021年周长与面积的比较

周长与面积的比较 欧阳光明(2021.03.07) 教学目标: 通过周长与面积的比较,学生能正确区分、理解、掌握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意义,并能灵活的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周长与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两张题单、彩笔 教学过程: 我会比 引入课题 课前:板书课题:周长与面积的比较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周长,前面我们又学习了面积,那么周长与面积相同吗?(不同) 师:有哪些不同呢? 生1:周长与面积的含义不同。

生2: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不同。 生3:周长与面积的单位不同。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你们都清楚周长与面积有哪些不同了,这节课就不用黄老师讲了。可是只能说,还不算真的懂,我将考考你们! 2、出示问题 (1)(PPT出示题目和第一个问题) 一个大商场快开业了,为了隆重的推出该商场,广告商制作了一块长20米,宽5米的广告牌,并请两名工人来装饰这块广告牌。 1)第一名工人给这块广告牌刷油漆,他每分钟能刷2平方米,10分钟后,工人能刷多大一块?(请写出算式、用彩笔在图1中画出工人已经刷好的部分并标上数据) 20米 5米 齐读题目(师读大题目,生读问题一) 理解题意 师:工人刷了多大一块呢?我们可以采用列算式、画图、标数据等方式来表达。 师:明白题目要求了吗? 生:明白了 师:同样是这块广告牌,第二名工人又是怎样装饰它的呢?请齐读第二个问题。 (2)出示第二个问题

2)第二名工人沿着广告牌的边线镶上铝合金边框,每分钟能镶4米,10分钟后,他能镶完吗?(请写出算式、用彩笔在图1中画出已经镶好的部分并标上数据) 20米 5米 师:根据上一题的理解和要求,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1:若没有,生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④师巡视:收集典型错例 第一个问题: 面积与周长概念混淆(如:在边线上画一条线段表示刷好的面积)B.在图形中画一条线段表示刷好的面积 20米 5米 或者 20米 5米 (两种情况中选择一种) C.标出数据但没有准确表示刷好的面积 20米 20平方米1米 5米 和 20米 5米 4米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直通课堂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有的同学在刚刚学习面积知识时,常常把求面积变成求周长,把求周长变成求面积,甚至写错单位名称。其实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我们可以从下几个方面来比较。 (1)意义不同。周长是指围成一个图形的所有边长的总和,我们已学的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就是它们四条边长度的总和。而面积是指物体表面或平面图形的大小,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就是它们所占平面的大小。 (2)计算方法不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要先量出长和宽,再用“(长+宽)×2”求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则用“边长×4”来计算。而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用“长×宽”来求。正方形的面积则用“边长×边长”来计算。 (3)使用的单位名称不同。计算周长用的是长度单位,常用的有米、分米、厘米。计算面积用的面积单位,常用的有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 周长和面积之间不存在必然的联系。在不同的正方形中,周长比较长的正方形面积也比较大。但在不同的长方形中,周长比较长的长方形面积并不一定大。 海门市货隆中心小学钱华

直通课堂 正确区别周长和面积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指它的四条边长度的总和,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平面大小。也就是说,周长是指图形外框“线”的长短,面积是指图形内部“面”的大小。 我们都知道,用一根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那么原来铁丝的长度就是围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如果再在这个长方形上糊一张白纸,白纸的大小(不包括粘贴处的重叠部分)就是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再举个例子,有一块正方形的菜地,沿这块地的四周围上篱笆。这四周篱笆的总长度就是正方形菜地的周长,中间菜地的大小就是菜地的面积。 计算周长,要用长度单位。计算面积,要用面积单位。例如用8个边长1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拼成图(1)、图(2)、图(3)。 图1 图2 图3 数一数,这三个图形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厘米?图(1)的周长是多少厘米?图(2)和图(3)的周长呢? 通过上面的“数一数”,我们更清楚地看出,周长和面积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由于它们的意义不同,所以它们的计算方法也不同,使用的单位名称也不同。 海门市货隆中心小学钱华

《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与周长的比较》教学设计

《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教学设计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城关街道小学王洪霞 教材与学情分析: 《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是学生在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之后的内容,青岛版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信息窗,只以练习题的形式出现,属递进教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计算方法、所用计量单位等的不同,但有部分学生学得不扎实,是是而非;这节课是将以上内容进行归纳与总结,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系列,同时提高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学生已经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学生完全有可能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计算,老师课上需要做的只是引导学生回忆、帮助学生区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是求周长还是求面积、把认识加以提升。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教学目标:

1.学生经历周长与面积的比较,进一步理解周长、面积的含义。 2.学生能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3.学生经历用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体验猜想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计算的关联。初步感受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 教学重点: 1、面积与周长的区别; 2、面积与周长的求法; 3、正确判断一道实际问题是求图形的面积还是求图形的周长。 教学难点: 灵活解答生活中有关面积和周长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谈话中导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和周长有哪些不同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多媒体课件直观演示:什么是周长,什么是面积? 小组讨论:找出周长和面积的不同点https://www.360docs.net/doc/947302714.html,/view/e99ae10590c69ec3d5bb7522.html 二、多层深究,活动展开。创设问题情境(投影课本的情境图) 观察情景图,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https://www.360docs.net/doc/947302714.html,/view/9060ef94dd88d0d233d46a8e.html 1.房间需要多少木地板?

小学数学 三年级数学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 教案

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 教学目标: 1、能正确使用公式求出长方形、正方形面积。 2、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进一步明确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和周长计算的区别。 3、培养解决问题的灵活性。激发学习兴趣。1.通过练习让学生对面积和周长有更深刻的认识,能选择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不同的问题。 教学重点:正确运用公式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教学难点:通过对比,使学生进一步明确面积和周长的概念,从而选择正确的方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红色涂下面图形的面积,用蓝色涂出周长。 2、长方形周长= 正方形周长= 长方形面积= 正方形面积= 3、给第1题的长方形、正方形各边标出长度,让学生计算面积和周长。 小结,揭示课题: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对比练习 二、新课 1、出示例3:一张长方形的餐桌,桌面长14分米、宽9分米。要配上同样大小的玻璃,这

块玻璃的面积应该是多少平方分米? (1)学生尝试完成。 (2)交流方法 你从题里发现那些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2、练习 (1)摸摸数学课本的面积,请你估计一下它的面积是多少?(2)摸摸数学课本的周长,请你估计一下它的周长是多少?(3)请测量并计算它的面积和周长。 3、讨论交流 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 (1)意义不同 (2)计量单位不同 (3)计算方法不同 揭示课题:长方形与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的比较 三、运用、解决问题 同学们已经区分了周长和面积,你们现在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1、练习十九第5题: 先独立进行估计,再进行测量并计算。展示校对。 2、练习十九第6题: 一个长方形花坛,长50米、宽25米。 (1)求这个花坛的占地面积。

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教学设计

《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教学设计 崂山区林蔚小学张燕燕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青岛版)六年制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信息窗3。 【教材简析】 本部分内容安排在学生推导并初步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公式之后。通过在解决问题中,深入的探究和对比,进一步区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使学生形成明确的概念。本信息窗只提供了两组数学信息,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在交流中探索,在互动中巩固知识。 【教学目标】 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周长和面积的意义,进一步学会区分、比较周长和面积。 2.经历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能运用所学的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3.培养学生积极动脑、善于思考的品质。在运用所学的周长与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4.根据这部分内容计算繁杂、容易出错的特点,组织学生进行审题、计算、验算、错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做事严谨、条理有序、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学会区分、比较周长和面积,运用所学周长和面积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具准备】 学习探究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经过两个月的忙碌,小明家的房子终于装修好了, 让我们一起去参观一下吧?(出示情境图) 谈话:你瞧!这是小明的房间,装修的可真漂亮。从小明和父母 的谈话中,你都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可能的回答: 房间长5米,宽4米 石膏线每米12元,木板线每平方米85元 追问:石膏线在哪儿? 追问:根据找到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预设1:买石膏线需要多少钱? 预设2:买木地板需要多少钱? 根据学生的回答,选择有价值的问题板贴(买石膏线需要多少钱?买木地板需要多少钱?) 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来解答这两个问题,试着在学习单上列出算式。 【设计意图】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在导入新课时,用学生熟悉的装修房子的情境入手,使学生感到有趣,提高学习的求知欲望。 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教师巡视,适时点拨(主要观察学生怎样列算式?)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在小组内交流算法,说一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班级交流。 第一个红点问题: 预设:求买石膏线需要多少钱,要先求石膏线的长度(也就是它的周长) (5+4)×2=18(米) 再求一共需要多少钱?教师板书 18×12=216(元) 追问:谁有不同的方法? 预设:求买石膏线需要多少钱,要先求石膏线的周长 5×2+4×2=18(米) 再求一共需要多少钱?(评价:思路真清楚) 18×12=216(元) 追问:为什么先求石膏线的周长? 预设:要求买石膏线多少钱,要知道石膏线有多长。 谈话:我们还知道了哪个信息? 预设:每米12元 谈话:求买石膏线需要多少钱就要用? 预设:每米12元乘一共多长

周长和面积关系(教案)

一、教学内容:长、正方形面积复习 二、教材及学生现状分析: 本课是学生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这个单元之后的一节总复习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正方形的周长及面积意义、面积单位、面积计算方法等知识,并能够解答比较简单的相关习题。但是学生对于长、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之间的关系、利用所学知识合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等方面还有所欠缺。而复习课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回顾、梳理基础内容的前提下,通过观察、比较、计算等方法使学生的图形概念、实际解题的能力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 三、教学目标: 1、巩固对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2、探索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关系。 3、联系生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培养应用数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 能很好地区别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良好、灵活的解题策略、进一步构建知识系统。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写有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的纸片 学具准备: 每人一张练习纸;第1、3、5组的同学每人两张画有图形的小纸片 引入: 演示一个长方形 师:什么叫周长? 生: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叫做周长。 师:什么叫面积? 生: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就是它们的面积。

演示课件 长度单位和面积单位: 1、师:刚才同学们总是提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你能说说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吗?面积单位呢?(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把纸条贴在黑板上,追问进率并板书: 师:总结:周长是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面积是物体的表面或封闭图形的大小。 课件演示一个长方形 师:今天围绕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进行复习,看看两个有什么关系? 那你们求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3厘米 9厘米 (1)先学生自己计算周长和面积 (2)师:你能在周长不变的前提下,把它变成面积更大一些的长方形(或正方形) 师:你有什么发现? 生:学生讨论? 小结:长方形的周长不变,实际上就是指什么不变?(一组长加宽的和不变)在周长不变的情况下,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

长方形正方形周长与面积应用题

1、同学们出的墙报,长18分米、宽12分米。墙报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分米?在墙报四周贴一条花边,花边的总长是多少分米? 2、教室地面长是8米,宽是5米,如果用边长2分米的方砖铺地,需要方砖多少块?如果每块砖6元钱,需要多少元? 3、 一个用铅丝折成的六边形,它的每条边都是12厘米,要是把它改折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4、篱笆的长是多少米?这块菜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5个) 5、一个长方形花圃长20米,宽8米,这个花圃的占地面积是 多少平方米?周长是多少米? 6、一间长方形会议室长12米,宽6米。这个会议室地板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合多少平方分米?如果一块地砖的面积是9平方分米,铺完这间会议室地板至少要用多少块这样的地砖? 7、一个零件形状如图,计算它的周长和面积。(单位:厘米) 8、王大妈利用一面墙围了一个长10米,宽6米的养鸡场,这个养鸡场占地多少平方米?如果用竹篱笆围,至少要竹篱笆多少 菜地的长是20 米,宽比长少5 米。 6 14 6

米? 9、一个苹果园长24米,宽18米,如果每棵苹果树占地3平方米,这个苹果园一共有多少棵苹果树? 10、有一块菜地,长12米,宽8米.如果每平方米收菜45千克,这块地可以收菜多少千克? 11、一个长方形的土地,长是45米,宽是30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3平方米中一棵树一共可以种多少棵树? 12、周长是1200米的正方形果园一共收苹果18吨,问平均每公顷收苹果多少吨? 13、一个长方形操场,长45米,宽35米,小丽沿操场边跑了5圈,一共跑了多少米?这个操场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14、一辆洒水车,每分钟前进220米,洒水的宽度是6米。洒水车行驶5分钟,能给多大的地面洒水?

长方形周长和面积

长方形周长和面积 1,把16个边长为3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 2,把6个边长为4厘米的小正方形如下图拼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周长为多少厘米? 3,把6个长为3厘米、宽为2厘米的小长方形如下图拼成一个大长方形,这个大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4.将一张边长为12厘米的正方形纸,剪成4个完全一样的小正方形,那么这4个小正方形周长之和比原来的大正方形的周长增加了多少厘米? 5.把一个边长为20厘米的正方形,如下图剪成6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这6个小长方形周长的和与原来的正方形相比,增加了多少厘米?

6.将一个长为8分米,宽为6分米的长方形如下图剪成6个完全一样的小长方形,这6个小长方形周长之和比原来的正方形周长增加了多少分米? 面积计算 1,把一张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纸剪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这张正方形纸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2,把一块长2米、宽6分米的长方形铁板切割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铁板的面积是多少? 3,将一张长10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纸片剪成一个面积最大的正方形,那么剪下的另一个小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为36厘米,那么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 5,运动场有一个正方形的游泳池,在游泳池四周粘上瓷砖,瓷砖总长400米,求游泳池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6,在公园里有两个花圃,它们的周长相等。其中长方形花圃长40米,宽20米,求另一个正方形花圃的面积。 7. 求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8.计算下面图形的面积。(单位:厘米) 1 3 24 (1) 15 20 3040

典型案例周长与面积和比较

贵州省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应用典型案例 铜仁 市(州)玉屏县(区)印山民族小学学校(公章)年月日

方案和教学过程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2.严格按表格内要求填写,本表可自行加页。3.应提供相应的文字材料、图片视频等相关实证材料。 《周长和面积的比较》教学案例 贵州省玉屏县印山民族小学饶丽娜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六册第五单元相关内容。 教学背景: 周长和面积虽然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但对于三年级学生而言仍是比较难以区分的知识点。即使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但仍有不少学生错漏百出。有的是机械式的套用公式,甚至把公式张冠李戴,有的连单位都分不清。根本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理解这两个概念。 教材分析: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的知识是学习其它平面图形面积的基础。在新编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材中没有将《周长与面积的比较》单独作为一个教学例题。但从教材练习上有关题型相当多而且应用比较广,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很有必要将周长和面积进行深层次的比较。为此我设计了这一课,在希望用不同的活动与练习来进行对比式教学,培养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概括的能力。通过自主探索、合作学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周长与面积,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区别。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正处在学习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他们具体形象思维也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根据平时生活经验的积累,对“面积的大小”的内容有一定认知基础,但毕竟面积第一次接触,相对比较抽象,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无法正确区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哪些与周长有关,哪些与面积相联系。 教学目标: 1.在不同形式的对比教学和练习中,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比较、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能正确、熟练地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 4.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爱好。 教学重点: 运用对比方法,分清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和区别。 教学难点: 合理利用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对比教学。 教学过程 一、活动引入: 1.请一名同学上台围着讲台走一圈,再请一名同学把讲台擦干净。 师:看了刚刚第一位同学的行为你想到我们学的什么知识?第二位同学的行为你又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学过的周长和面积。 2.请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下列图形的周长和面积。 3.师提问:那还记得什么叫周长?什么叫面积吗?

小学四年级数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四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 2.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 学习 习惯. 教学重点 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师:我们已 学习 过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的计算,下面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 1.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正方形的周长=边长×4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正方形的面积=边长×边长 那么,周长和面积有什么不同吗?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板书课题: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二、 学习 新课. 出示图形,这是一个长方形,长4厘米,宽3厘米.请同学提出问题,可以求什么?(周长、面积各是多少?) 师:请同学在自己作业本上,分别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订正时,老师板书) 通过计算你能发现周长与面积有什么不同吗?请根据下面几个问题进行思考. 投影出示思考题: 1.周长和面积各指的是什么? 2.周长和面积的计算方法各是什么?

3.周长和面积各用什么计量单位? 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 集体讨论归纳: 1.长方形周长是指长方形四条边的长度和,而它的面积是指四条边围成的面的大小. 2.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3.求周长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长度单位,求面积计算出的结果要用面积单位.师:同学们讲得很好,那么我们能不能简单地概括出面积和周长究竟有哪几点不同呢? (在老师的引导下,共同归纳、概括)板书: 面积和周长的区别: 1.概念不同; 2.计算方法不同; 3.计量单位不同.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要向同学们请教,愿意帮忙吗? 如果计算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是不是也存在这3点不同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也具备这3点不同) 师:老师还有一个问题,假如一个正方形它的边长是4,会求它的周长和面积吗?

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课题:《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科目:北师大版数学 班级:三年级 授课教师:钟晓军

《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教学设计 双围墙小学钟晓军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让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 2、提高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区别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计量单位和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地进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和面积的计算。 教学方法:合作法、探究法、比较法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12根一样长的小棒、12个边长1分米的小正方形(卡纸)。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摸一摸,感受周长与面积。 摸一摸课本封面的长和宽、周长、面积。 2、填一填,计算周长与面积,体会单位的不同。 填课本封面的长、宽的单位。 计算课本封面的周长与面积

二、活动一:帮兔子兄弟用栅栏建设家园 1、情境导入:兔子七兄弟收集到了12个1米长的栅栏,他们想围一个长方形的家。 2、出示活动任务与要求。 3、小组活动 4人小组活动,学困生先摆,其他学生补充、帮助,填表时要说清长是多少,宽是多少,周长是多少,面积是多少,并说对单位,摆小棒者与组长一问一答,其他人可以补充、讨论、纠正。 4、全班交流 大屏幕出示学生可能摆出的三种长方形,并与学生们再次重温表格中的数字与单位,强调他们是怎么看出来或算出来的。 5、思考:根据你的实验报告单,你发现了什么?你想对小兔子们说什么呢? 学生们发现多少,说多少,重点引导他们说出周长与面积的不同。 引导学生们发现:周长相等时,长宽差别小的长方形,面积最大。 三、活动二:帮兔子兄弟用大花箱摆花坛。 1、情境导入:小仙女为兔子兄弟带来了12个边长1米的大花箱,想让他俩来摆一个长方形的花坛,以供小兔子们

周长和面积比较

周长和面积比较 樱桃园镇中心小学刘传新教学内容:青岛版六年制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50--51页信息窗3 教学目标: 1.通过比较,学生正确理解面积和周长的意义,能运用概念正确地计算面积和周长,加深对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 2.通过学生的合作、交流、倾听及相互评价等完善对周长和面积相关知识的掌握。 3.进一步正确、熟练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 4.运用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很好地区别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并能灵活运用周长和面积的相关知识解决问题。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灵活的解题策略、进一步发展整理、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情境创设: 师:小明家正在装修房子,打算在他的卧室铺地板,房顶上压石膏线。工人师傅遇到了个大麻烦,他预算了石膏线的长度,和地板砖的数量,结果石膏线的长度不够了,地板砖反而用不了,大家猜问题出在哪? (学生可能会猜测施工中出现了浪费;测量数据不准导致预算结果不准确;在计算时周长和面积混淆了方法,计算结果出现了错误等。)师:究竟问题出在哪呢?今天我们就来重新帮他解决装修中的问题。(课件出示房间示意图) 师:认真搜集图中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样的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发现以下问题,教师有目的完成下面板书: (1)我房间的周长是多少?(或我的房间需要多少木地板?) (2)我房间的面积是多少?(或我的房间需要多少石膏线?) (3)石膏线需要多少钱? (4)木地板需要多少钱?(教师板书关键字。) 2.师总结:看来在装修房间时还会遇到不少关于周长和面积的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一一解答这些问题,看看大家又会有什么新收获,好吗?师板书:周长与面积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计算周长、面积 师:先来解决前两个问题,同学们能算出房间的周长和面积各是多少吗?学生板演,计算后集体订正。 周长:(5+3)×2 面积: 5×3=15(平方米) 2.比较概念(1)周长概念 师:既然大家都能准确计算出周长和面积,老师想请一位同学来指出小明房间平面图的周长在哪? 学生在屏幕上指出房间的周长,注意纠正指周长的动作。师:谁还记得什么叫周长?学生说一说周长的意义。 (2)面积概念 师:谁来指出小明房间平面图的面积呢?学生指出平面的面积。 师:究竟什么叫面积呢?学生说一说面积的意义。 (3)规范周长和面积的认识 师:你们也想指一指周长,摸一摸面积吗?这时学生有很强的的表现欲望。 请你们指出数学课本的周长并摸一摸它的面积。 师:我们看看电脑博士怎样显示刚才我们指周长和摸面积的过程。 播放课件周长和面积的演示 3.讨论周长、面积的不同 师:通过刚才的指一指,大家发现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所表示的意义截然不同,两者还有其它不同吗?补充板书题:周长与面积的比较 师:下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研究,并把你们的发现一一记录下来。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掌握学生的交流情况。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教学指导研究报告

第23卷第3期 数 学 教 育 学 报 Vol.23, No.3 2014年6月 JOURNAL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Jun., 2014 收稿日期:2014–01–08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教学指导研究报告 俞宏毓 (绍兴文理学院 数理信息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摘要:2012年下半年,为研究教师发展指导者的工作和解决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顾泠沅教授以“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为教学主题,组织一支研究团队,采用行动教育模式,在青浦实验小学进行了教学指导研究实验.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及知识的逻辑顺序,顾泠沅教授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和删减.执教教师是一名年轻教师和一名经验教师.改进前后,新教师的3次执教差异显著,验证了实验构想的正确性.而经验教师拘泥于教材、囿于原有经验,3次课改进效果不明显. 关键词:面积与周长;认知规律;数形结合;类比迁移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894(2014)03–0071–05 小学数学中,“面积与周长问题”是受中西方数学教育界普遍关注的教学主题之一.2012年下半年,为研究教师发展指导者的工作、解决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顾泠沅教授的主持下,青浦教师进修学院的科研员和教研员、华东师范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俞宏毓、青浦实验小学的数学教师梅丽娜等人以“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与周长”为教学主题,采用行动教育模式,进行了教学指导研究活动,并获得了一些有效的结论[1~2].这里介绍此次研究活动的设计思路、研究概况,并对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阐述有关 结论. 1 研究思路 青浦实验小学用的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教材.“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安排在三年级上册的第四章“几何小实践”的第三节,基础是“面积”(是通过数格子比较各种图形大小得出面积概念).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的第五章“几何小实践”的第二节,基础是“周长的认识”.此次实验的出发点是“为学生的理解而教”,根据儿童认知从简单到复杂、从一维到二维的逻辑顺序,先教“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在这个基础上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由认识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规则到不规则的原理,此次研究对周长和面积的教学都是从最简单的图形长方形和正方形开始的,组合图形作为在这个基础上的延伸.另外根据顾泠沅教授强调的抓教学主干和增加教学效率的思想,在学情分析的基础上,去掉了“周长的认识”的教学,直接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教学;淡化了“通过数格子比较图形大小”,将面积的概念放在“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一节课中教学. 周长和面积的教学各有3个要素:概念、法则与单位.根据知识和方法的类比迁移原理,此次实验试图通过周长概念、运算法则及单位的教学迁移到面积概念、运算法则及单位的教学.实验的效果主要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教学来验证.此次实验采用的是顾泠沅教授的“三个关注,两次反思”的行动教育模式. 2 研究概况 2.1 研究对象 此次活动的执教教师有两位,一位是有17年教龄的经验教师C 老师,一位是只有两年教龄的新教师L 老师.参与指导活动的3位教师发展指导者中有两位是上海青浦教师进修学院的教研员,一位是校级专家教师.青浦教师进修学院的科研员和俞宏毓等人以研究者身份参与了此次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是青浦实验小学三年级6个平行班的学生,基础相当. 2.2 研究过程 2012年10月15日,在青浦教师进修学院召开了研究准备会.教师发展指导者、执教教师和研究人员都参与了会议.会上顾泠沅教授向全体成员介绍了研究的主体思路.11月9日,在进行“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执教前,梅丽娜、俞宏毓等人对6个执教班级做了前测,前测数据提供给执教教师和教师发展指导者,作为教学和指导教学的依据之一.按照行动教育模式,11月16日、11月23日和12月3日,两位教师分别上了3次课,课后及时进行后测和学生访谈,每次课后开展研讨会议.所有的课堂录像和研讨会议都拍摄了全程录像,访谈全部做了记录并录音. 2.3 分析方法 运用录像带分析法,将课堂教学和研讨会议录像全部转录为文字,并结合录像进行分析.3次执教的前后测试卷,首先做了量的统计,然后进行质的分析.对学生和教师的访谈做了质的分析.数据统计工具使用的是Excel2007. 3 结果与分析 这次教学研究活动的成效主要从“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的课堂教学及其效果来反映,因此分析的主要是两位教师关于该主题的课堂教学及效果. 根据行动教育模式,此次活动的第一次课是不受任何指导和干预的原生态课,两位教师按照教材和教参自主备课.根据本实验的要求,虽然都在执教“面积”之前,先执

【数学】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教案

范文最新推荐 小学三年级数学面积和周长的比较教案 教学目的: 1.通过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周长、面积概念的理解。 2.使学生进一步正确、熟练地计算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周长和面 积。 3.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比较的方法,培养学生分析、概括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情景中引出比较 出示复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地图(轮廓),提问: 这是一幅哪个国家的地图?谁愿意到前面来,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这个图形的周长 1 / 7

和面积?教师指出:我国实际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周长约4万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 揭示课题:周长和面积是不同的,有些什么不同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讨的内容。 板书: 面积和周长的比较 [ 说明: 用不同颜色表示地图的周长和面积,对比鲜明,表象丰富,揭开比较的序幕,启动了学生的思维,并渗透了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自豪感。课题的引入,具体生动,可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 二、实例中系统比较 1.教学例题。 出示例3: 算出下面长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各是多少?学生试做指名板演。评析板演情况。 2.比较整理 范文最新推荐

(1)提问: 观察例题的解答过程,想一想,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对周长和面积进行比较呢?学生回答后板书: 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 (2)分组讨论: 周长和面积在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上有些什么不同?并完成了表: 投影展示各组填写的表格,并指名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 长、面积有哪些不同。 (3)学生看表回答: ①为什么计算长方形的周长用(长+宽)×2 ,计算长方形面积用长× 宽? ②正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分别与长方形的周长、面积计算方法有什么关系? [说明: 在例题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从意义、计算方法、计量单位等方面分组讨论比较,整理成表,可以使学生有例可看,有据可想,有话可写,不仅加深了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从点 3 / 7

面积与周长的关系

面积与周长的关系 全南县第二小学执教人:李学珍 教学内容:人教版的面积与周长的关系,第81页的第10题,以及相应的补充练习。 教学目标:通过练习活动,引导学生感知长方形形状的变化引起的变化,并初步认识其变化规律。 教学重点:理解面积相等与周长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一位新朋友,今天我们的新朋友家来了一位老朋友,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学生回答)想知道它去他家干什么吗?请跟老师一起去看看吧!瞧到了,等等一下老师问你们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才可以进去,好吗?就是我们怎么去跟它们交流打招呼呢?也就是(长、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各怎样计算呢)?谁来回答?那么它们又各用什么单位呢?同学们回答的非常棒,那我们还等什么就进去吧! 二:讲解练习。 嗯!怎么回事?噢面积兄弟说要我们做完这几道数学题呢才可以进去。 1、(谁来口答下面的面积和周长) (1)、长方形的长是8米,宽3米。(面积:24平方米、24平方米、24平方米)(2)、长方形的长是12米,宽2米(周长:22米、28米、20米) (3)、长方形的长是6米,宽4米 说一说,这3小题大结果有什么特征。 学生:(从口算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三个长方形,他们的面积相等,都是24平方米,而周长不一样。) 2、算一算。(算出面积和周长) (1)、长方形的长是12米,宽8米(面积:12×8=96 16×4=64、10×10=100)(2)、长方形的长是16米,宽4米(周长:(12+8)×2=40 (16+4)×2=40 (3 )、长方形的长是10米,宽10米. (10+10)×2=40 ) 学生:(从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这三个长方形,他们的周长相等,都是40米,而面积不一样。) 教师小结;两个长方形,周长相等,面积不一定相等;面积相当,周长也不一定相等。

周长与面积的比较

周长与面积的比较 教学目标: 通过周长与面积的比较,学生能正确区分、理解、掌握周长和面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意义,并能灵活的运用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进一步区分周长与面积的意义。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周长与面积的意义和计算方法,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两张题单、彩笔 教学过程: 我会比 引入课题 课前:板书课题:周长与面积的比较 师:上学期我们学习了周长,前面我们又学习了面积,那么周长与面积相同吗?(不同) 师:有哪些不同呢? 生1:周长与面积的含义不同。 生2:周长与面积的计算方法不同。

生3:周长与面积的单位不同。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师:你们都清楚周长与面积有哪些不同了,这节课就不用黄老师讲了。可是只能说,还不算真的懂,我将考考你们! 2、出示问题 (1)(PPT出示题目和第一个问题) 一个大商场快开业了,为了隆重的推出该商场,广告商制作了一块长20米,宽5米的广告牌,并请两名工人来装饰这块广告牌。 1)第一名工人给这块广告牌刷油漆,他每分钟能刷2平方米,10分钟后,工人能刷多大一块?(请写出算式、用彩笔在图1中画出工人已经刷好的部分并标上数据) 20米 5米 ①齐读题目(师读大题目,生读问题一) ②理解题意 师:工人刷了多大一块呢?我们可以采用列算式、画图、标数据等方式来表达。 师:明白题目要求了吗? 生:明白了 师:同样是这块广告牌,第二名工人又是怎样装饰它的呢?请齐读第

二个问题。 (2)出示第二个问题 2)第二名工人沿着广告牌的边线镶上铝合金边框,每分钟能镶4米,10分钟后,他能镶完吗?(请写出算式、用彩笔在图1中画出已经镶好的部分并标上数据) 20米 5米 师:根据上一题的理解和要求,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1:若没有,生独立完成。 独立完成 ④师巡视:收集典型错例 第一个问题: 面积与周长概念混淆(如:在边线上画一条线段表示刷好的面积)B.在图形中画一条线段表示刷好的面积 20米 5米 或者20米 5米

探索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探索长方形的周长与面积的关系》 教学容:京版教材p55探索规律 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探索规律是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是数学的一个基本主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直都有所体现。《课标》在教学目标中,将探索规律单列为独立的部分,并给予数的认识和数的运算同等重要的地位。再有,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更加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探索规律正是满足了儿童精神世界的这一需要,让学生享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背景分析 教材分析: 1、《课标》把“探索规律”作为容结构的一部分,它蕴藏着重要的教育涵和价值,被新课程单列为一个独立部分,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探索规律”的教育地位和意义。 2、为了更好的了解探索规律在整个小学阶段的整体安排,我进行了教材梳理,容如下: 第一学段:学生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初步培养学生灵活有序地观察探索、概括推理、归纳整理的能力。 发现给定数列中给定的简单规律。 数与代数领域: 算式中的在联系。 探究借助余数确定周期性规律性问题的策略 商不变的规律 空间与图形领域: 找图形旋转后的排列规律。 归纳数角、线段及三角形的方法。 观察分析当周长一定时,围成的正方形面积比长方形大。 发现给定图形中给定的简单规律。 第二学段:探求给定事物中隐含的规律或变化趋势,使学生通过经历各种探索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升思维水平,渗透数学思想及方法,激发学生探索欲,体验探究与创新。 数与代数领域: 回文数 鸡兔同笼问题 回文式 归纳判断能否化成有限小数的方法 灵活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方法 探究完全平方的计算方法 探究特殊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空间与图形领域: 探究直棱柱体积的计算方法 探究梯形面积=中位线×高 探究长方体涂色问题 进一步理解对称和对称轴的概念 3、本课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在三年级下册,这一课是一个知识的拓展延伸部分,它是在学生已经充分掌握了长度、长度单位、面积、面积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面积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成“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但是学生常常会在学习过程中分不清长度和面积,所以通过本课的探究学习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周长与面积之间的某些联系是非常有必要的。本节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归纳,逐步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为今后更好的学习几何打下基础。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独立探究规律的能力有待增强。前面已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面积计算的知识基础,但知识运用不够灵活。 教学目标: 1、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当周长一定时,长方形的长和宽越接近面积越大,正方形的面积最大。 2、在主动探索、交流、合作中,学生尝试枚举法、列表的方法,渗透有序思考及数形结合的思想。 3、引导学生善于观察思考,从数学现象中发现数学规律,能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更加的喜欢探索数学知识。 教学重点:经历探究过程,发现长方形周长和面积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生学会有序全面的思考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激趣,引发猜想 1、猜想周长不相等的长方形,面积的大小关系: 师:老师这有两根铁丝,一根长20厘米,一根长24厘米,用这两根铁丝分别围成一个长方形,哪根铁丝围成的长方形面积大? 预设:用24厘米围出的长方形面积大。 不一定谁围出的大。师:说说你的想法。 追问:你们都同意吗?为什么? 预设: 都同意:你们的意思是周长长的,面积就大。既然是这样,我们怎么能知道这个结论是对的呢?【启发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探究】对,不好验证,必须在所有情况下都成立才是对的,如果不对,那就好验证了,只要一种情况不成立,那这个结论就不成立了。 引导:如果用20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6厘米,宽4厘米的长方形,面积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