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评价现状分析的研究报告

教师教学评价现状分析的研究报告
教师教学评价现状分析的研究报告

教师教学评价现状分析的研究报告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飞速发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教育评价对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意义。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评价是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有关教学的信息,对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作出价值上的判断,并为被评价者的自我完善和有关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的过程。教学评价的这一特性决定了它是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而教师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必须以促进教学活动增值,促进被评价者自我完善,最大限度地调动被评价者的积极性,发挥其潜在才能为宗旨。教师评价必须服务于教学,促进教学,使每个教师各尽其才,发挥出最大的潜能,从而迅速有效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下面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教师评价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

㈠教师评价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首要保证

教师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执行者,是学校教育教学思想的体现者,是各类科学知识的传递者,是学校各项教学活动的落实者,他们的工作态度、教学思想、教学水平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以致直接体现教学效果。教师评价则是对教师各类教学活动进行检测、评议并对评议结果进行信息反馈,为学校领导作出决策提供依据,那么,教师评价的标准是否客观、准确、科学将

直接影响到学校领导的决策,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教师个人潜能

的发挥,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㈡教师评价是推动教学活动不断增值的重要手段

通过教师评价,学校领导和教师可以获取反馈信息,教师能

了解自己工作上的缺陷,从而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有效的调节;

领导能及时了解每个教师乃至全校的教学情况,既可以减少决策

的失误,又能及时米取措施调整教学安排,不断优化教学管理,

这在客观上起到了督促、领导、激励教师的作用。这样的评价活

动,促进了学校的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的协调发展,从而大大地

推动了教学活动的不断增值。

㈢教师评价是促进教师自身不断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任何一

个教师都有自己的知识缺陷、能力缺陷、人格缺陷等等,而这些

往往是教师本人很难发现或不愿自觉地去深刻检查的,通过教师

评价,教师可以多渠道、多角度地发现自己的种种不足,并促使

教师勇敢地去面对,更能激发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的信念。不断

检查自己、改造自己、充实自己,从而不断地完善自我。教师丰

富的知识,全面的能力,健全的人格能赢得学生的尊重。而好学

的精神本身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终身。

㈣教师评价是促使同行在竞争中不断提高,促使学校教学活动生机蓬勃的隐性措施

知识分子多的地方,也是不平静的地方,中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人相轻”之顽习,教师之间“谁也不服谁”。但若

通过教师评价,将教师之间的差别明朗化,竞争公开化,则能大大地刺激教师的自尊心,激发教师的创造欲、成功感和自豪感,最大限度地激活了教师懒散的细胞,使教师的个人能力在竞争中自觉或不自觉地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学校的教学工作就会呈现出一种你追我赶、你赶我超的可喜局面,真正使学校做到“不治而治”,焕发无限生机。

㈤教师评价是促进学校管理科学化的有效方法

教师评价直接为学校决策提供依据的同时,也对学校领导的工作在原则上、方法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学校领导科学地管理、公正地待人、公平地处事,工作态度、工作方法必须有利于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二、我国目前教师评价的现状

㈠评价观念的滞后

尽管倡导素质教育多年,教育界仁人志士一再呼吁改变教育观念,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但受教育能力的差异,我国目前大多数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仍没有改变以前的评价观念,仍然以升学率、分数来衡量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以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衡量一个教师的全部教学水平,只注重结果评价,忽视教学过程的评价。笔者所在的地区,甚至是几所颇有名气的中学,通常以考取一个所谓的“状元”抑或几个高分为荣耀,并以此来衡量一所学校、一个班级、一个教师,而不管有多少学生成为中考高考的牺牲品。这种只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形成性评价的做法,给

教育教学的双主体――学生和教师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在此种评价导向下,许多学生从进中学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被歧视、被淘汰,最终成为学校的问题学生,社会的问题群体。有些学校还错误地将终结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混为一体,以学生考试成绩

好坏来决定带快慢班的人选,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差异和教师的努力程度,也剥夺了许多教师再次努力的机会,造成了许多教师心理的不平衡,挫伤了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㈡评价方法的欠科学

1.综合评价过于绝对化

我国目前的教师评价大多采用综合的定性评价,即领导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与同行评价在一起进行)、学生评价。每项评价分为四个等级:优秀、合格、基本合格、不合格。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劳动过程,它是教师的学识、能力、意志、情感、道德、修养、人格情操等各个方面的集中体现,一个教师有可能其中某一个方面优秀,而其中两个方面不合格,那么,以上四个等级不可能全面地评价一个教师。况且,由于教师的工作相对独立性较强,领导与教师、同行与同行之间存在着互不了解的情况,彼此之间很难准确地评价对方。

2.夸大了人际关系在评价中的作用

教师定性评价的四项中,除自我评价外,其他三项都与人际关系有直接的关系,能处理好与领导、与同事、与学生之间的

关系,意味着能得到较高的评价。将人际关系凌驾于个人努力、个人能力之上,那么,学术研究、教法探讨、教改教研之风难以形成,而拉帮结派、吹牛拍马、讨好奉承之风就会盛行。

3.重结果评价而轻过程评价的导向性错误

教学是一项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学效果、学生的学习成绩并不完全取决于教师的个人努力与个人能力,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身的素质和努力,况且学生的学业成绩并不等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发展潜能。目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评价方法,是直接阻碍素质教育进程的绊脚石,导致前几年的素质教育热降温,甚至有倒退的趋势。许多学校将结果评价(学生成绩)直接与教师的评优、晋级、奖金挂钩,完全忽视教师努力程度、工作态度、能力水平。只要有一个学生能考高分,那么所有的荣誉接踵而来,“名师出高徒”变为“高徒出名师”、“名师爱高徒”。而且,有些学校将这种不客观的结果评价作为学校下一年度人事安排的首要依据,时间久了,领导和教师形成了一种潜意识,学生考咼分,就是教育质量咼,意味着教师水平咼,意味着下一届带快班;学生成绩差,意味着自己运气不佳。结果是教师不是寄希望于自己的努力而是自己的运气;不是把目光投向每一个学生而是聚焦于少数优生;不是着眼于学生的终生发展而是盯牢眼前的分数;不是把精力放在教改教研上而是把精力放在学生的分数排名上。这

种评价的导向性,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欲望,更扼杀了学生的创造细胞,使原本有个性、有灵气的学生成了由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模型。

4.注重短暂性评价而缺乏持续性评价

对一个教师的评价应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经验的增多而不断变化。目前很多学校对教师的评价特别注重第一印象,特别是对年轻教师,认为不“虚心求教”,不按步就班地搞教学(实则是富有创造性教学)就不是一个好教师,学校领导和老教师对这样的年轻教师教学“不放心”,看着“不称心”,想着就“烦心”。这种静止落后的评价观,使许多优秀的有创造性的人才外流,也挫伤了安心教育事业的一大批教师的积极性。学校是一个不断发掘教师潜能的舞台,年轻教师是可塑性最强最有创造性的群体,他们完全可以不断发展自己,不断完善自我。

㈢量化指标体系的局限性

1.缺乏系统性和对应性

教学活动是教师作用于学生的活动,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最有说服力,但这种评价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因为学生主要是从个人的学习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学,他们缺乏对教学目标或意图、内容和方法上的总体了解,他们的学习方法、学习成绩甚至师生关系都可能使他们在评价教师中有失客观。

领导评价更是难以客观准确。学校领导对教师的教学情况的了解只能借助一些零碎的信息,比如:一堂课,部分学生座谈会等,对教师长期的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能力、人格力量等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而且将教师按四项指标进行评价,实际上只评出了两类教师,一类“优秀”(有指标限制),一类“合格”,其他两类形同虚设。“基本合格” 与“合格”的区别是什么,“合格”的人中有无区别,没有领导去探究,而“不合格”的几乎没有。

教师的工作相对独立性强,同行之间对对方的教学情况也不一定十分了解,特别是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不同学科之间,同行在一起工作的时间有限,不可能对对方作出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在填写评价表格时只能靠印象,抑或靠人际关系。这种评价方式容易导致越是不干实事,越是缺乏开拓精神的人越能获得较高评价。

因此,领导评价、同行评价与学生评价之间经常产生极大的差异,三者之间缺乏一个系统的全面的相对应的指标体系。

2.重客观评价而忽视主观评价

毫无疑问,客观的定量分析法能起到较科学、准确地反映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情况。但用纯客观法往往导致将复杂现象作简单化的处理,往往导致评价者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一些目前情况下较难定量的和缺乏客观资料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对教育活动来说有极为重要的影响,离开了这些因素的评价,教学评价是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