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偶极矩的测定

分子偶极矩的测定
分子偶极矩的测定

分子偶极矩的测定

周韬

摘要:本实验通过测定物质的密度、折光率和介电常数,根据理论推导的公式,计算出了乙酸乙酯的分子偶极矩。

关键词:密度,折光率,介电常数,分子偶极矩。

引言

王成瑞在“溶液中测定分子偶极矩的几种计算方程[1]”中对分子偶极矩实验数据处理用到的方程进行了一遍推导,并用Hedestrand法和Halverstadt-Kumler 法两种方法对进行了求解。

但是,无论是上述文献的计算方法,还是很多其他文献上相同方法以及直接用德拜公式讲解原理时都将分子偶极矩中一项省略,致使很多实验者在数据处理时出现难以理解的地方,甚至是计算结果与文献值存在几个数量级上的差距。本文主要在原理上进行了补充,并以实验数据和文献值的比较证明了原理的正确性。

张见周在“偶极矩的测定及其应用[2]”中对折射法测定偶极矩的原理进行了解释,并简单介绍了分子偶极矩用于判断化学键的极性等方面的应用。

考虑到折射法对样品的消耗较多,而电桥法需要的样品则相对要少很多,并且实验得到的结果依然较为准确,所以,本次实验使用电桥法测定介电常数。

1实验部分

原理

偶极矩和极化度

分子的表象为电中性,但是由于空间构型的不同,分子的正负中心有可能不重合,于是表现出极性来,极性的大小用偶极矩来衡量

式中为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为正、负电荷间的距离。偶极矩的方向规定从正指向负。

极性分子拥有偶极矩,在没有外电场的作用下时,由于分子热运动,偶极矩

指向各方向的机会均等,所以统计偶极矩等于0。将分子置于外电场中时,分子会沿外电场方向做定向的转动,同时,分子中的电子云相对分子骨架发生位移,分子骨架本身也发生一定的变形,成为分子极化,可用摩尔极化度来衡量分子极化程度。因转向而极化成为摩尔转向极化度,由变形所致的为摩尔变形极化度,包括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即

已知与永久偶极矩的平方成正比,与热力学温度成反比,即

式中为玻尔兹曼常数,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对于非极性分子,,即,所以。

对于极性分子,分子的极化程度与外电场的频率有关。在低频电场(ν﹤1010s-1)下,摩尔极化度等于摩尔转向极化度与摩尔变形极化度之和;在中频电场(ν=1012~1014s-1)下,电场交变周期小于偶极矩的松弛时间,分子转向运动跟不上电场变化,,于是;在高频电场(ν﹥1015s-1)下,分子骨架变形运动也跟不上电场变化,所以。所以,如果分别在低频和中频电场下测定分子的摩尔极化度,两者相减即可得到分子的摩尔转向极化度,进一步可以求得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矩。

在实验中,一般不使用中频电场,所以用高频电场代替中频电场。因为,分子骨架变形引起的变形极化度只占变形极化度的10%~15%,所以,实验中,一般将其忽略。在计算过程中,可以将其考虑进去。

极化度和偶极矩的测定

对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很小(可以忽略)的系统,摩尔极化度和介电常数ε的关系为

式中为相对分子质量,为密度。

由于条件的限制,上式只适用于温度不太低的气相系统。然而,测定气态介

电常数和密度在实验上很难做到。于是,提出一种溶液法,将待测分子溶于非极性分子溶剂中,测定不同浓度的溶液溶质的摩尔极化度进行外推至无限稀释,即可认为此时没有溶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

海德斯特兰利用稀溶液的近似公式

式中、分别为溶液的介电常数和密度;、分别代表溶剂的介电常数和密度;。为溶质所占摩尔分数。、为常数。再加上溶液的加和性,推导出无限稀释时溶质的摩尔极化度

式中:、、分别代表溶剂的介电常数、密度和相对分子质量;则代表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因此,只要测定出纯溶剂以及不同浓度的溶液的介电常数和密度,就可以计算得到溶质分子的摩尔极化度。

根据光的电磁理论,在同一高频率电场下,图名物质的介电常数和折射率之间的关系为

在高频电场下,用摩尔折射度来表示极化度,即

测定不同浓度溶液的摩尔折射度R,外推值无限稀释得到溶质的摩尔折射度公式

式中为溶剂的摩尔折射率;为常数,可以由下式求出

式中为溶液的摩尔折射率。

综上

密度的测定

密度用密度瓶法进行测定。即,分别准确测定密度瓶装满溶液后的质量,密度瓶的体积由已知密度的水进行标定。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几种物质用一个密度瓶,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先进性易挥发的溶液质量测定,最后进行水的测定。介电常数的测定

介电常数是通过测定电容进而计算得到。按定义

式中为电容器两极板间处于真空的电容量;为充以电介质时的电热容量。

在测定小电容时,整个测试系统还有分布电容的存在。所以物质的实测电容为物质真实电容与分布电容之和,即

在实验中,由于条件的限制,用电介质为空气时的真实电容代替。即

根据上式,用已知介电常数的标准物质来标定,即

根据①、②两式,可以利用实验数据计算得到待测物质的介电常数。实验中用到的标准物质为环己烷,其介电常数与摄氏温度的关系为

实验方法

主要仪器及药品

仪器:THX-05低温恒温循环器1套,PCM-1A型介电常数测量仪1台,WAY-2S 数字阿贝折射仪1台,密度瓶1只,50mL容量瓶5只,5mL刻度移液管1支,滴管若干。

试剂:环己烷(AR),乙酸乙酯(AR),去离子水。

实验方法

①配制不同浓度溶液。称量法配制摩尔分数为、、、、的溶液各50mL。在配制过程中,根据其体积所占的摩尔分数进行量取,并对质量进行准确称量(差值法,称取空瓶、装乙酸乙酯以及总溶液的质量)。体积量取公式为

式中,、分别为溶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密度,、分别为溶液的相对分子质量和密度。

②测折射率。在将阿贝折光仪的温度稳定在25±℃时,测定纯环己烷和不同浓度溶液的折射率,每组平行测定三次。

③测密度。用密度瓶法测定水、环己烷和五个溶液的密度。每次称量之后,将密度瓶吹干,通过称量空瓶质量的方法鉴定是否吹干。

④测定介电常数。连接电容池和电容测定仪,开启电源,预热10min。测定空气的电容,在测定标准物环己烷的电容。将样品池吹干后,再次测定空气的电容以检查是否将环己烷吹干以及判定仪器的稳定性。

⑤按照步骤④,测定五个不同浓度溶液的电容。为了检查是否将前一种物质吹干,每次都要对空气的电容进行测定。每组平行测定三次。

2实验结果和分析

表格 1 进行校正之后物质各参数准确值

室温:25℃压力:10388 kpa 空气介电常数:

物质(乙酸乙酯摩尔分数)

密度

介电常数折光率

环己烷(0)

图 1 图

图 3 折光率图

根据前文所述,图的斜率为,计算出的值为;图的斜率为,计算出的值为;图的斜率为,计算出的值为。于是有

考虑到在实验中,我们采用了高频代替中频的方法,而实际上,占

图2 密度图

的5%-15%,将这部分影响考虑进去,那么的取值应该是在[之间。从CRC上查得乙酸乙酯在25℃时的分子偶极矩等于,所以,实验值与文献值的相对误差为%%。因为实验值密度的测定等方面会引起误差,所以,此实验值可以说较为准确。

另外,一项中,由于两个式子的后半部分基本相同,所以对数据重新进行了一遍计算,用以考察该部分是否可以在计算中进行忽略。在忽略该部分之后(同时忽略的影响),得到,与不忽略时的结果在有效数字之内是一致的,说明,在计算中,该部分确实可以进行忽略计算。

3结论

溶液配制中的问题

本次试验中,在进行称量法配制一定摩尔分数的乙酸乙酯溶液时,采用的是量取定量体积,然后进行准确称量的方法。这种方法相对于直接称取质量的多进行了体积的量取步骤。但是,由于实验所使用的试剂(乙酸乙酯和环己烷)都具有较大的挥发性,由于质量要在一定范围,在直接进行称量配置时后面都需要缓慢滴加,容易导致质量称取不准确。相反,提及量取的方法,尽管步骤繁琐,但是由于体积量取后直接移入容量瓶立即进行称量,试剂挥发量相对来说比较少,所以质量称取更加精准。

密度测定的误差

实验采用密度瓶法进行密度测定,密度瓶的体积用水进行精准的标定。但是,由于实验试剂的挥发性远大于水的挥发性,密度瓶上方为毛细管口,在样品移入之后很快挥发,导致质量的波动比较大,较难准确称量。实验中采用的方法是,在移入试剂之后,立即用手(戴橡胶手套)封住管口,将溢出的液体擦干,放入电子电平,手放开之后,迅速进行质量的读取。

其它误差

其他步骤在仪器稳定的条件下,进行平行测定实验的重现性都比较好,这些的误差主要是仪器引起的系统误差。

参考文献

[1] 王成瑞, 溶液中测定分子偶极矩的几种计算方程.化学通报.1981年

[2] 张见周.偶极矩的测定及其应用.自然科学报.

3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实验3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1 目的要求 (1) 用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 (2) 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3) 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主要实验技术。 2 基本原理 (1) 偶极矩与极化度:分子结构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由于其空间构型的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以是重合的,也可以不 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 图18-1电偶极矩示意图 图18-2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 1912年德拜提出“偶极矩” μ 的概念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如图18-1所示, 其定义是 d q ?=μ (1-1) 式中,q 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量; d 为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μ 是一个 向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因分子中原子间的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m ,电荷的数量级为10-20C ,所以偶极矩的数量级是10-30C ·m 。 通过偶极矩的测定,可以了解分子结构中有关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的对称性,可以用来鉴别几何异构体和分子的立体结构等。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偶极矩指向某个方向的机会均等。所以偶极矩的统计值等于零。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电场E 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如图Ⅱ-29-2所示趋向电场方向排列。这时我们称这些分子被极化了。极化的程度可用摩尔转向极化度P 转向来衡量。 转向 P 与永久偶极矩2μ的值成正比,与绝对温度T 成反比。 kT N P 3432μπ ?=转向 kT N μ π ?=9 4 (1-2) 式中:k 为玻兹曼常数,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论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分子骨架也会发生形变。这称为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用摩尔诱导极化度P 诱 导 来衡量。显然P 诱导可分为二项,即电子极化度P 电子和原子极化度P 原子,因此P 诱导=P 电子 +P 原子。P 诱导与外电场强度成正比,与温度无关。 如果外电场是交变场,极性分子的极化情况则与交变场的频率有关。当处于频率 小于1010s -1的低频电场或静电场中,极性分子所产生的摩尔极化度P 是转向极化、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的总和。 原子电子转向P P P P ++= (1-3) 当频率增加到1012~1014的中频(红外频率)时,电子的交变周期小于分子偶极矩的松弛时间,极性分子的转向运动跟不上电场的变化,即极性分子来不及沿电场方向定向,故转向P =0,此时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等于摩尔诱导极化度诱导P 。当交变电场的频率进一步增加到>1015秒-1的高频(可见光和紫外频率)时,极向分子的转向运动和分子骨架变形都跟不上电场的变化。此时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等于电子极化度电子 P 。 因此,原则上只要在低频电场下测得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P ,在红外频率下测得极性分子的摩尔诱导极化度诱导P ,两者相减得到极性分子摩尔转向极化度转向P ,然后代入(18-2)式就可算出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矩μ来。 (2) 极化度的测定:克劳修斯、莫索和德拜从电磁场理论得到了摩尔极化度P 与介电常数ε之间的关系式: ρ εεM P ?+-= 21 (1-4) 式中,M 为被测物质的分子量;ρ为该物质在TK 下的密度;ε可以通过实验测定。 但(1-4)式是假定分子与分子间无相互作用而推导得到的。所以它只适用于温度不太低的气相体系,对某些物质甚至根本无法获得气相状态。因此后来提出了用一种溶液来解决这一困难。溶液法的基本想法是,在无限稀释的非极性溶剂的溶液中,溶质分子所处的状态和气相时相近,于是无限稀释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极化度∞2P ,就可以看作为(1-4)式中的P 。 海台斯纳特首先利用稀释溶液的近似公式。

偶极矩,介电常数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一、实验目的 了解电介质极化与分子极化的概念,以及偶极矩与分子极化性质的关系。掌握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永久偶极矩的理论模型和实验技术,用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 二、实验原理 德拜(Peter Joseph William Debye )指出,所谓极性物质的分子尽管是电中性的,但仍然拥有未曾消失的电偶极矩,即使在没有外加电磁场时也是如此。分子偶极矩的大小可以从介电常数的数据中获得,而对分子偶极矩的测量和研究一直是表征分子特性重要步骤。 1、偶极矩、极化强度、电极化率和相对电容率(相对介电常数) 首先定义一个电介质的偶极矩(dipole moment )。考虑一簇聚集在一起的电荷,总的净电荷为零,这样一堆电荷的偶极矩p 是一个矢量,其各个分量可以定义为 i i i z i i i y i i i x z q p y q p x q p 式中电荷i q 的坐标为),,(i i i z y x 。偶极矩的SI 制单位是:m C 。 将物质置于电场之中通常会产生两种效应:导电和极化。导电是在一个相对较长的(与分子尺度相比)距离上输运带电粒子。极化是指在一个相对较短的(小于等于分子直径)距离上使电荷发生相对位移,这些电荷被束缚在一个基本稳定的、非刚性的带电粒子集合体中(比如一个中性的分子)。 一个物质的极化状态可以用矢量P 表示,称为极化强度(polarization )。矢量P 的大小 定义为电介质内的电偶极矩密度,也就是单位体积的平均电偶极矩,又称为电极化密度,或电极化矢量。这定义所指的电偶极矩包括永久电偶极矩和感应电偶极矩。P 的国际单位制度量单位是2 m C 。为P 取平均的单位体积当然很小,但一定包含有足够多的分子。在一个微小的区域内,P 的值依赖于该区域内的电场强度E 。 在这里,有必要澄清一下物质内部的电场强度的概念。在真空中任意一点的电场强度E 的定义为:在该点放置一个电荷为dq 的无限微小的“试验电荷”,则该“试验电荷”所受

分子偶极矩的测定

分子偶极矩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电桥法测定极性物质在非极性溶剂中的介电常数和分子偶极矩。 2、了解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原理、方法和计算,并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 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1)偶极矩和极化度 分子的表象为电中性,但是由于空间构型的不同,分子的正负中心有可能不重合,于是表现出极性来,极性的大小用偶极矩μ来衡量 μ=qd 式中q为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d为正、负电荷间的距离。偶极矩的方向规定从正指向负。 极性分子拥有偶极矩,在没有外电场的作用下时,由于分子热运动,偶极矩指向各方向的机会均等,所以统计偶极矩等于0。将分子置于外电场中时,分子会沿外电场方向做定向的转动,同时,分子中的电子云相对分子骨架发生位移,分子骨架本身也发生一定的变形,成为分子极化,可用摩尔极化度来衡量分子极化程度。因转向而极化成为摩尔转向极化度,由变形所致的为摩尔变形极化度,包括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即 P=P 转向+P 变形 =P 转向 +(P 电子 +P 原子 ) 已知P 转向 与永久偶极矩μ的平方成正比,与热力学温度成反比,即 P 转向= 1 4 πN A μ2 b = N Aμ2 0b 式中k b为玻尔兹曼常数,N A为阿伏伽德罗常数。 对于非极性分子,μ=0,即P 转向=0,所以P=P 电子 +P 原子 。 对于极性分子,分子的极化程度与外电场的频率有关。在低频电场(ν﹤1010s-1)下,摩尔极化度等于摩尔转向极化度与摩尔变形极化度之和;在中频电场(ν=1012~1014s-1)下,电场交变周期小于偶极矩的松弛时间,分子转向运动跟 不上电场变化,P 转向=0,于是P=P 电子 +P 原子 ;在高频电场(ν﹥1015s-1)下,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 1 目的要求 (1) 用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 (2) 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3) 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主要实验技术。 2 基本原理 (1) 偶极矩与极化度:分子结构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由于其空间构型的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以是重合的,也可以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 图18-1电偶极矩示意图 图18-2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 1912年德拜提出“偶极矩” μ的概念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如图 18-1所示,其定义是 (18-1) 式中,q 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量; d 为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μ? 是一个向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因分子中原子间的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m ,电荷的数量级为10-20C ,所以偶极矩的数量级是10-30C ·m 。 通过偶极矩的测定,可以了解分子结构中有关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的对称性,可以用来鉴别几何异构体和分子的立体结构等。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偶极矩指向某个方向的机会均等。所以偶极矩的统计值等于零。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电 d q ?=μ?p + b

场E 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如图Ⅱ-29-2所示趋向电场方向排列。这时我们称这些分子被极化了。极化的程度可用摩尔转向极化度P 转向来衡量。 与永久偶极矩 的值成正比,与绝对温度T 成反比。 KT N P 3432μπ? ?=转向 KT N μπ? ?=94 (18-2) 式中:K 为玻兹曼常数,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论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分子骨架也会发生形变。这称为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用摩尔诱导极化度P 诱导来衡量。显然P 诱导可分为二项,即电子极化度P 电子和原子极化度P 原子,因此P 诱导=P 电子+P 原子。P 诱导与外电场强度成正比,与温度无关。 如果外电场是交变场,极性分子的极化情况则与交变场的频率有关。当处于频率小于1010s -1的低频电场或静电场中,极性分子所产生的摩尔极化度P 是转向极化、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的总和。 原子电子转向P P P P ++= (18-3) 当频率增加到1012~1014的中频(红外频率)时,电子的交变周期小于分子偶极矩的松弛时间,极性分子的转向运动跟不上电场的变化,即极性分子来不及沿电场方向定向,故 =0,此时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等于摩尔诱导极化度 。当交变电场的频率进一步增加到>1015秒-1的高频(可见光和紫外频率)时,极向分子的转向运动和分子骨架变形都跟不上电 转向P 2 μ转向P 诱导P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 XXX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合肥 联系人Email :XXX 摘要:本实验通过溶液法测定正丁醇偶极矩。通过测定不同浓度正丁醇的环己烷稀溶液的折射率、密度、介电常数,利用外推法得到一系列数据,从而计算得到正丁醇分子的偶极矩。 关键词: 偶极矩溶液法外推法正丁醇极性分子 ABSTRACT:In this experiment,we determined the dipole moment of Butanol by usingsolution method.Wemeasuredthe density, dielectric constantand refractive index of Butanol cyclohexane solution. Then we used extrapolation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value which help calculate the dipole moment of Butanol. Key word: Dipole momentButanol Solution method extrapolation Polar molecule 前言 偶极矩是分子结构的重要参数, 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中都有涉及。它对判断分子的空间结构, 了解分子中的电荷分布、极性、对称性有重要作用。 分子结构可以被看成是由电子和分子骨架所构成。由于其空间构型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以重合,也可以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分子的极性可用偶极矩μ=q?r 来表示。式中r是两个电荷中心间距矢量,方向是从正电荷指向负电荷。q为电荷量,一个电子的电荷为4.8×10-10CGSE,而分子中原子核间距为1? = 10-8cm的量级,所以偶极矩的量级为:μ = 4.8×10-10×10-8 = 4.8×10-18 CGSE×cm = 4.8 Debye,即1 Debye = 10-18 CGSE×cm。电介质分子处于电场中,电场会使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发生相对位移而变得不重合,电场也会使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间距增大这样会使分子产生附加的偶极矩(诱导偶极矩)。这种现象称为分子的变形极化。 如将电介质置于交变电场中,则其极化和电场变化的频率有关。交变电场的频率小于1010秒-1时,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P中包含了电子原子和取向的贡献。当频率增加到1012-1014秒-1时,电场的交变周期小于分子偶极矩的松弛时间,极性分子的取向运动跟不上电场的变 化,这时极性分子来不及沿电场取向,故P O = 0。当交变电场的频率进一步增加到大于1015 秒-1高频场时,分子的取向和分子骨架的变形都跟不上电场的变化,这时的摩尔极化度称为摩尔折射度R。 这样我们用交变频率为1000HZ的交流电桥测出电容池中各浓度下溶液的电容,用此电容除以真空下电容池的电容即得介电常数。用阿贝折射仪测出可见光下各溶液的折射率,再用分析天平测出各溶液的密度,可定出α、β、γ,而后算出P∞和R∞,进而算出分子的永久偶 极矩μ。 1实验部分 (i)试剂. 正丁醇(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环已烷(分析纯,国药集团化学试剂有限公司) (ii)仪器. 2W AJ型阿贝折射仪(上海申光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PCM-1A型精密电容测量仪(南京南大万和科技有限公司)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上课用)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I. 目的与要求 一、 用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 二、 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三、 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实验技术 I I. 基本原理 一、偶极矩与极化度 分子结构可以近似地被石成是由电子。和对于骨架(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的。由于分子空间构型的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能是重合的,也可能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 图1 电偶极矩示意图 1912年,德拜(Debye )提出―偶极矩‖μ的概念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如图1所示,其定义是 d q ?=μ (1) 式中 q 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d 为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μ是一个向量,其方向规定从正到负。因分子中原子间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 -m ,电荷的数量级为2010-C ,所以偶极矩的数量级是3010-C·m 。 通过偶极矩的测定可以了解分子结构中有关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的对称性等情况,还可以用来判别几何异构体和分子的立体结构等。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偶极矩指向各个方向的机会相同,所以偶极矩的统计值等于零。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电场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会趋向电场方向排列。这时我们称这些分子被极化了,极化的程度可用摩尔转向极化度转向P 来衡量。 转向P 与永久偶极矩平方成正比,与热力学温度T 成反比

kT L kT L P 2294334μπμπ=?=转向 (2) 式中k 为玻耳兹曼常数,L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论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分子骨架也会发生变形,这种现象称为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用摩尔诱导极化度诱导P 来衡量。显然,诱导P 可分为二项,即电子极化度电子P ,和原子极化度原子P ,因此诱导P = 电子P + 原子P 。诱导P 与外电场强度成正比,与温度无关。 如果外电场是交变电场,极性分子的极化情况则与交变电场的频率有关。当处于频率小于1010-s -1的低频电场或静电场中,极性分子所产生的摩尔极化度P 是转向极化、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的总和 P = 转向P + 电子P + 原子P (3) 当频率增加到1210-~1410-s -1的中频(红外频率)时,电场的交变周期小于分子偶极矩的弛豫时间,极性分子的转向运动跟不上电场的变化,即极性分子来不及沿电场定向,故转向P = 0。此时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等于摩尔诱导极化度诱导P 。当交变电场的频率进一步增加到大于1510-s -1的高频(可见光和紫外频率)时,极性分子的转向运动和分子骨架变形都跟不上电场的变化,此时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等于电子极化度电子P 。 因此,原则上只要在低频电场下测得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P ,在红外频率下测得极性分子的摩尔诱导极化度诱导P ,两者相减得到极性分子的摩尔转向极化度转向P ,然后代人(2)式就可算出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矩μ来。 二、极化度的测定 克劳修斯、莫索蒂和德拜(Clausius -Mosotti -Debye )从电磁理论得到了摩尔极化度P 与介电常数ε之间的关系式 ρ εεM P ?+-=21 (4) 式中,M 为被测物质的摩尔质量,ρ是该物质的密度,ε可以通过实验测定。 但(4)式是假定分子与分子间无相互作用而推导得到的,所以它只适用于温度不太低的气相体系。然而测定气相的介电常数和密度,在实验上困难较大,某些物质甚至根本无法使其处于稳定的气相状态。因此后来提出了一种溶液法来解决这一困难。溶液法的基本想法是,在无限稀释的非极性溶剂的溶液中,溶质分子所处的状态和气相时相近,于是无限稀释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极化度∞ 2P 就可以看作为(4)式中的P 。 海德斯特兰(Hedestran )首先利用稀溶液的近似公式 ()211x αεε+=溶 (5) ()211x βρρ+=溶 (6) 再根据溶液的加和性,推导出无限稀释时溶质摩尔极化度的公式

偶极矩的测定

物理化学实验 偶极矩的测定 一. 目的要求 1. 理解折射法测定偶极矩的原理 2. 掌握折射法测定偶极矩的主要实验技术 3. 用折射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 二. 基本原理 1. 偶极矩和极化率 分子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正负电荷的重心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表征分子电荷分布的两个最重要的物理量是偶极矩和磁化率。 1912德拜(Debye )提出用偶极矩μ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两个带电荷为+q 和-q 的质点,相距d 远时,体系偶极矩的大小为 d q ?=μ (1) 偶极矩是一个矢量,在化学中,它的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偶极矩的SI 制单位是库伦·米 (C·m ),因为分子中原子间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 m ,电荷的数量级为10-20 C ,所以μ的数量级为10-30C·m ,习惯上还用“德拜”作单位,记做 D 。两者关系是1D =3.33563×10-30 C·m 。 分子在电场影响下极化,极化有转向极化和诱导极化两类,极性分子在不加电场时,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偶极矩指向各方面的概率相同,故大量分子的总的平均偶极矩等于零,在加电场时,极性分子与电场的相互作用能 θμcos F E =? (2) 式中F 是分子所在位置的有效电场强度,θ是μ和F 间夹角,为使体系能量最低,分子尽可 能定向,使θ在180。 左右,而热运动会破坏分子定向,使θ取任意角度,由转向而产生的平均偶极矩r μ,与F 、μ和T 的关系如下: F kT r 32 μμ= 式中,k 为玻耳兹曼(1.3806×10 -23 J·K -1 )常数;T 为热力学温度。令kT 32 μαμ= ,故F r μαμ=, μα称为转向极化率,SI 制单位为C ·m 2∕V 。 非极性分子没有永久偶极矩μ,故在电场中没有转向极化,无论是极性分子还是非极性分子在电场中都有变形变化。由正负电荷重心的移动而产生的诱导偶极矩与分子所处的有效电场强度成正比。 2μ=αd F αd 称为分子的变形极化率 e a d ααα+= αa 表征分子骨架(即分子中各原子核和内层电子)的变形,称为原子极化率 αe 表征价电子云相对于分子骨架的移动,称为电子极化率。 总之平均偶极矩2r μμμ=+r 2μμμ=+ 极化率2 d a e 3kT μμααααα=+= ++ 对非极性分子2 μμ=,a e ααα=+ (3) 2. 极化率和介电常数的关系 已经证明在忽略分子间作用力的情况下 αππερεεA N P M 3 4 41210?==?+- (4) 这一关系式称为克劳修斯-莫索第一德拜(Clausius-Mosotti-Debye )方程式,式中ε为介电

偶极矩的测定

偶极矩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用溶液法测定CHCl 3的偶极矩 2.了解介电常数法测定偶极矩的原理 3.掌握测定液体介电常数的实验技术 二、基本原理: 1. 偶极矩与极化度 分子结构可近似地被看成是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的,分子本身呈电中性,但由于空间构型的不同,正、负电荷中心可重合也可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分子极性大小常用偶极矩来度量,其定义为: qd =μ (1) 其中q 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d 为正、负电荷中心间距离,μ 为向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因分子中原子间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m ,电荷数量级为10-20C ,所以偶极矩的数量级为10-30C ·m 。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外电场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会趋向电场方向排列。这时我们称这些分子被极化了。极化的程度可用摩尔定向极化度P u 来衡量。P u 与永久偶极矩平方成正比,与热力学温度T 成反比 kT N kT L P A 2 294334μπμπμ==(A N kTP πμμ49=) (2) 式中k 为玻尔兹曼常数,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论是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分子骨架也会发生变形,这种现象称为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用摩尔诱导极化度P 诱导来衡量。显然,P 诱导可分为两项,为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之和,分别记为P e 和P a ,则摩尔极化度为: P m = Pe + Pa + P μ (3) 对于非极性分子,因μ=0,所以P= Pe + Pa 外电场若是交变电场,则极性分子的极化与交变电场的频率有关。当电场的频率小于1010s -1 的低频电场或静电场下,极性分子产生的摩尔极化度P m 是定向极化、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的总和,即P m = Pe + Pa + P μ。而在电场频率为1012s -1~1014 s -1的中频电场下(红外光区),因为电场的交变周期小,使得极性分子的定向运动跟不上电场变化,即极性分子无法沿电场方向定向,则P μ= 0。此时分子的摩尔极化度P m = P e + P a 。当交变电场的频率大于1015s -1(即可见光和紫外光区),极性分子的定向运动和分子骨架变形都跟不上电场的变化,此时Pm = Pe 。 因此,原则上只要在低频电场下测得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P m ,在红外频率下测得极性分子的摩尔诱导极化度P 诱导,两者相减得到极性分子的摩尔定向极化度P u ,带入(2)式,即可算出其永久偶极矩μ。 因为Pa 只占P 诱导中5%~15%,而实验时由于条件的限制,一般总是用高频电场来代替中频电场。所以通常近似的把高频电场下测得的摩尔极化度当作摩尔诱导偶极矩。 2.极化度和偶极矩的测定 对于分子间相互作用很小的体系,Clausius-Mosotti-Debye 从电磁理论推得摩尔极化度P 于介电常数ε之间的关系为 d M P ?+-= 21εε (4) 式中:M 为摩尔质量,d 为密度。 上式是假定分子间无相互作用而推导出的,只适用于温度不太低的气相体系。但测定气相介电常数和密度在实验上困难较大,所以提出溶液法来解决这一问题。溶液法的基本思想是:在无限稀释的非极性溶剂的溶液中,溶质分子所处的状态和气相时相近,于是无限稀释溶液中溶质的摩尔极化度∞ P 就可看作为上式中的P ,即:

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实验报告(华南师范大学物化实验)

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主要实验技术 (2)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3)测定正丁醇的偶极矩 二、实验原理 2.1偶极矩与极化度 分子结构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由于空间构型的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 1912年,德拜提出“偶极矩”的概念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其定义是 qd → μ (1) 式中,q 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量;d 为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 μ是一个矢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的数量级是10-30C ·m 。 通过偶极矩的测定,可以了解分子结构中有关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的对称性,可以用来鉴别几何异构体和分子的立体结构等。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偶极矩指向某个方向的机会均等。所以偶极矩的统计值等于零。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电场E 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趋向电场方向排列。这时称这些分子被极化了。极化的程度可以用摩尔转向极化度P μ来衡量。P μ与永久偶极矩μ的平方成正比,与绝对温度T 成反比。

kT 9μ πN 4P A μ= (2) 式中,k 为波兹曼常数;NA 为阿弗加德罗常数;T 为热力学温度;μ为分子的永久偶极矩。 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论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分子骨架也会发生形变。这称为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用摩尔诱导极化度P 诱导来衡量。显然,P 诱导可分为两项,即电子极化度P e 和原子极化度P a ,因此 P 诱导 = P e + P a (3) 如果外电场是交变场,极性分子的极化情况则与交变场的频率有关。当处于频率小于1010H Z 的低频电场或静电场中,极性分子所产生的摩尔极化度P 是转向极化、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的总和。 P = P μ+ P e +P a (4) 介电常数实际上是在107H Z 一下的频率测定的,测得的极化度为 P μ+ P e +P a 。若把频率提高到红外范围,分子已经来不及转向,此时测得的极化度只有P e 和P a 的贡献了。所以从按介电常数计算的P 中减去红外线频率范围测得的极化,就等于P μ,在实验上,若把频率提高到可见光范围,则原子极化也可以忽略,则在可见光范围: P μ =P -( P e +P a ) ≈ P - P e (5) 2.2 摩尔极化度的计算 摩尔极化度P 与介电常数 ε 之间的关系式。 ρM × +2ε-1ε= P (6)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_偶极矩

华南师范大学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结构实验 实验项目: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实验类型:□验证□设计□综合 实验时间:2009年11月20日 一、实验名称: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二、实验目的 (1) 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主要实验技术。 (2) 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3) 用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 三、实验原理 (1) 偶极矩与极化度:分子结构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由于其空间构型的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以是重合的,也可以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 图1电偶极矩示意图 图2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 1912年德拜提出“偶极矩” μ 的概念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如图1所示,其定义是 (1) 式中,q 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量; d 为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μ 是一个向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因分子中原子间的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m ,电荷的数量级为10-20C ,所以偶极矩的数量级是10-30C ·m 。 通过偶极矩的测定,可以了解分子结构中有关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的对称性,可以用来鉴别几何异构体和分子的立体结构等。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偶极矩指向某个方向的机会均等。所以偶极矩的统计值等于零。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电场E 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如图2所示趋向电场方向排列。这时我们称这些分子被极化了。极化的程度可用摩尔转向极化度P 转向来衡量。 与永久偶极矩 的值成正比,与绝对温度T 成反比。 KT N P 3432μπ ?=转向 d q ?=μ 转向P 2μ

物理化学-实验三十八: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实验三十八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一、实验目的 1.测定氯仿在环已烷中的偶极矩,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的关系。 2.了解Clansius-Mosotti-Debye 方程的意义及公式的使用范围。 3.掌握密度管的使用与电容的测定。 二、实验原理 分子可近似看成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包括原子核和内层电子)组成。非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重合的,而极性分子的正、负电荷中心是分离的,其分离程度的大小与分子极性大小有关,可用“偶极矩”这一物理量来描述。以q 代表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d 代表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则分子的偶极矩 μ=q ·d (1) μ为矢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电荷中心到负电荷中心。 极性分子具有的偶极矩又称永久偶极矩,在没有外电场时,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偶极矩指向各个方向的机会相同,故偶极矩的统计值为零。但当有外电场存在时,偶极矩会在外电场的作用下沿电场方向定向排列,此时我们称分子被极化了,极化的程度可用分子的摩尔取向极化度取向P 来衡量。 除摩尔取向极化度取向P 外,在外电场作用下,极性分子和非极性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和分子骨架的变形,这种现象称为变形极化,可用摩尔变形极化度 变形P 来衡量。显然,变形P 由电子极化度电子P 和原子极化度原子P 组成。所以,对极性分子而 言,分子的摩尔极化度P 由三部分组成,即 P =取向P +电子P +原子P (2) 当处在交变电场中,根据交变电场的频率不同,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P 可有以下三种不同情况: (1)低频下(<1010秒― 1)或静电场中,P =取向P +电子P +原子P ; (2)中频下(1012秒 ―1~ 1014秒― 1)(即红外频率下),由于极性分子来不及沿电场取向,故 取向P =0,此时P =变形P =电子P +原子P ; (3)高频下(>1015秒― 1)(即紫外频率和可见光频率下),极性分子的取向运动和分子骨架 变形都跟不上电场的变化,此时取向P =0,原子P =0,P =电子P 。 因此,只要在低频电场下测得P ,在红外频率下测得变形P ,二者相减即可得到取向P 。理论上有

偶极矩的测定--用小电容测量仪测偶极矩(带思考题答案)

用小电容测量仪测偶极矩 【实验目的】 1. 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原理、方法和计算。 2. 熟悉小电容仪、折射仪的使用。 3. 用溶液法测定正丁醇的偶极矩,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实验原理】 1.偶极矩与极化度 分子呈电中性,但因空间构型的不同,正负电荷中心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前者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分子极性大小用偶极矩μ来度量,其定义为 μ=gd(1) 式中,g为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d是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偶极矩的SI单位是库米(C·m)。而过去习惯使用的单位是德拜(D),1D=×10-30C·m。 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外电场中,分子将沿电场方向转动,同时还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和分子骨架的变形,称为极化。极化的程度用摩尔极化度P来度量。P是转向极化度(P转向)、电子极化度(P电子)和原子极化度(P原子)之和, P =P转向+ P电子+ P原子(2) 其 中, (3) 式中,N A为阿佛加德罗(Avogadro)常数;K为玻耳兹曼(Boltzmann)常数;T为热力学温度。 由于P原子在P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在不很精确的测量中可以忽略P原子,(2)式可写成 P = P转向 + P电子 (4) 只要在低频电场(ν<1010s-1)或静电场中测得P;在ν≈1015s-1的高频电场(紫外可见光)中,由于极性分子的转向和分子骨架变形跟不上电场的变化,故P转向=0,P原子=0,所以测得的是P电子。这样由(4)式可求得P转向,再由(3)式计算μ。 通过测定偶极矩,可以了解分子中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对称性,判断几何异构体和分子的立体结构。 2.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所谓溶液法就是将极性待测物溶于非极性溶剂中进行测定,然后外推到无限稀释。因为在无限稀的溶液中,极性溶质分子所处的状态与它在气相时十分相近,此时分子的偶极矩可按下式计算: (5) 式中,P∞2和R∞2分别表示无限稀时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和摩尔折射度(习惯上用摩尔折射度表示折射法测定的P电子);T是热力学温度。 本实验是将正丁醇溶于非极性的环己烷中形成稀溶液,然后在低频电场中测量溶液的介电常数和溶液的密度求得P∞2;在可见光下测定溶液的R∞2,然后由(5)式计算正丁醇的偶极矩。 (1)极化度的测定 无限稀时,溶质的摩尔极化度P∞2的公式为

29 偶极矩的测定

实验二十九 偶极矩的测定 1 目的要求 (1) 用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 (2) 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3) 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主要实验技术。 2 基本原理 (1) 偶极矩与极化度:分子结构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由于其空间构型的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以是重合的,也可以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 图18-1电偶极矩示意图 图18-2极性分子在电场作用下的定向 1912年德拜提出“偶极矩” μ的概念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如图18-1所示,其 定义是 (18-1) 式中,q 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量; 为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μ? 是一个向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因分子中原子间的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m ,电荷的数量级为10-20C ,所以偶极矩的数量级是10-30C ·m 。 通过偶极矩的测定,可以了解分子结构中有关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的对称性,可以用来鉴别几何异构体和分子的立体结构等。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偶极矩指向某个方向的机会均等。所以偶极矩的统计值等于零。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电场E 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如图Ⅱ-29-2所示趋向电场方向排列。这时我们称这些分子被极化了。极化的程度可用摩尔转向极化度P 转向来衡量。 与永久偶极矩 的值成正比,与绝对温度T 成反比。 KT N P 3432 μπ??=转向 KT N μ π? ? =94 (18-2) 式中:K 为玻兹曼常数,N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 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论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分子骨架也会发生形变。这称为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用摩尔诱导极化度P 诱导来衡量。显然P 诱导可分为二项,即电子极化度P 电子和原子极化度P 原子,因此P 诱导=P 电子+P 原子。P 诱导与外电场强度成正比,与温度无关。 如果外电场是交变场,极性分子的极化情况则与交变场的频率有关。当处于频率小于1010s -1的低频电场或静电场中,极性分子所产生的摩尔极化度P 是转向极化、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的总和。 d q ?=μ? d 转向P 2μp

偶极矩概念

偶极矩 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r和电荷中心所带电量q的乘积,叫做偶极矩μ=r×q。它是一个矢量,方向规定为从正电中心指向负电中心。偶极矩的单位是D(德拜)。根据讨论的对象不同,偶极矩可以指键偶极矩,也可以是分子偶极矩。分子偶极矩可由键偶极矩经矢量加法后得到。实验测得的偶极矩可以用来判断分子的空间构型。 基本介绍 同属于AB2型分子,CO2的μ=0,可以判断它是直线型的;H2S的μ≠0,可判断它是折线型的。可以用偶极矩表示极性大小。键偶极矩越大,表示键的极性越大;分子的偶极矩越大,表示分子的极性越大。 2分析说明 两个电荷中,一个电荷的电量与这两个电荷间的距离的乘积。可用以表示一个分子中极性的大小。如果一个分子中的正电荷与负电荷排列不对称,就会引起电性不对称,因而分子的一部分有较显著的阳性,另一部分有较显著的阴性。这些分子能互相吸引而成较大的分子。例如缔合分子的形成,大部分是由于氢键,小部分就是由于偶极矩。偶极矩用μ表示:μ=q*d。单位为D(Debye.德拜) 3偶极矩测定 偶极矩与极化度 分子呈电中性,但因空间构型的不同,正负电荷中心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分子极性大小用偶极矩μ来度量,偶极矩定义为:μ=q·d .......① 式中,q为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d是正、负电荷中心间的距离。偶极矩的SI单位是库(仑)米(C·m)。 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外电场中,分子将沿电场方向转动,同时还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和分子骨架的变形,称为极化。极化的程度用摩尔极化度P来度量。P 是转向极化度(P转向);电子极化度(P电子)和原子极化度(P原子)之和:P= P转向+ P电子+ P原子 .....② 由于P原子在P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在不很精确的测量中可以忽略P原子,则②式可写成:P= P转向+ P电子 .只要在低频电场(ν)或静电场中测得P;在ν的高频电场(紫外可见光)中,由于极性分子的转向和分子骨架变形跟不上电场的变化,故P转向=0。 P原子=0,所以测得的是P电子。这样可求得P转向,再计算μ。

大学物理化学实验报告-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距

物理化学实验报告 院系化学化工学院 班级化学061 学号13 姓名沈建明

实验名称 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距 日期 2009.3.26 同组者姓名 史黄亮 室温 17.86℃ 气压 101.21kPa 成绩 一、目的和要求 1、了解偶极距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2、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距的试验技术; 3、用溶液法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距。 二、基本原理 1. 偶极矩和极化度 分子的极性可以用“偶极矩”来度量。其定义为 (1) q 为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电荷量,d 为正、负电荷中心距离。 是向量, 其方向规定从正到负。 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电场E 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趋向电场方 向排列,分子被极化,极化的程度可用摩尔转向极化度P 转向来衡量: (2) 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论永久偶极为零或不为零的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 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分子骨架也辉因电场分布不均衡发生变形。用摩尔变形极化度P 变形来衡量: P 变形 = P 电子 + P 原子 (3) 分子的摩尔极化度: P = P 转向 +P 变形 = P 转向 +P 电子 +P 原子 (4) d q μ?=2 4μP =πL 9kT 转向 μ

该式适用于完全无序和稀释体系(互相排斥的距离远大于分子本身大小的 体系),即温度不太低的气相体系或极性液体在非极性溶剂中的稀溶液。 在中频场中转向P = 0。则P =P 电子 +P 原子 (5) 在高频场中原子P =0 则P =P 电子 (6) 因此,原则上只要在低频电场下测得极性分子的摩尔极化度P ,在红外频率下测得极性分子的摩尔诱导极化度诱导P ,两者相减得到极性分子的摩尔转向极化度转向P ,然后代人(2)式就可算出极性分子的永久偶极矩μ来。 2、极化度的测定 首先利用稀溶液的近似公式 ()211x αεε+=溶 (7) ()211x βρρ+=溶 (8) 再根据溶液的加和性,推导出无限稀释时溶质摩尔极化度的公式 ()1 1 2111 1 211 20 22123lim 2ρβεερεαεM M M P P P x -? +-+ ? += ==→∞ (9) 根据光的电磁理论,在同一频率的高频电场作用下,透明物质的介电常数 ε与折光率n 的关系为 2n =ε 因为此时转向P = 0,原子P =0,则 R 2 =电子P = ρ M n n ?+-2122 (10) 在稀溶液情况下也存在近似公式 ()211x n n γ+=溶 (11) 同样,从(9)式可以推导得无限稀释时溶质的摩尔折射度的公式 电子 P () 1 2211211122121202 2621lim 2ργ ρβ++-?+-===→∞ n M n M M n n R R x (12) 从(2)、(4)、(9)和(12)式可得

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实验报告

结构化学实验报告 题目: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报告作者: 学号: 班级: 指导老师: 实验时间:2016年11月21日

稀溶液法测定偶极矩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主要实验技术 2. 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3. 测定乙酸乙酯的偶极矩 二、【实验原理】 1.偶极矩与极化度 分子结构可以近似地看成是由电子云和分子骨架(原子核及内层电子)所构成。由于空间构型的不同,其正负电荷中心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前者称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 1912年德拜提出“偶极矩”的概念来度量分子极性的大小,其定义式为 qd =→ μ ① 式中,q 是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量;d 为正负电荷中心之间的距离;→ μ是一个矢量,其方向规定为从正到负。因分子中原子间的距离的数量级为10-10m ,电荷的数量级为10-20C ,所以偶极矩的数量级是10-30C ·m 。 通过偶极矩的测定,可以了解分子结构中有关电子云的分布和分子的对称性,可以用来鉴别几何异构体和分子的立体结构等。 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偶极矩指向某个方向的机会均等。所以偶极矩的统计值等于零。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电场E 中,则偶极矩在电场的作用下,趋向电场方向排列。这时称这些分子被极化了。极化的程度可以用摩尔转向极化度P μ来衡量。P μ与永久偶极矩μ的平方成正比,与绝对温度T 成反比。 kT 9μ πN 4P A μ= ② 式中,k 为波兹曼常数;NA 为阿弗加德罗常数;T 为热力学温度;μ为分子的永久偶极矩。 在外电场作用下,不论极性分子或非极性分子,都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分子骨架也会发生形变。这称为诱导极化或变形极化。用摩尔诱导极化度P 诱导来衡量。显然,P 诱导可分为两项,即电子极化度P e 和原子极化度P a ,因此 P 诱导 = P e + P a ③ 如果外电场是交变场,极性分子的极化情况则与交变场的频率有关。当处于频率小于1010H Z 的低频电场或静电场中,极性分子所产生的摩尔极化度P 是转向极化、电子极化和原子极化的总和。 P = P μ+ P e +P a ④ 如何从测得的摩尔极化度P 中分别出P μ的贡献呢?介电常数实际上是在107H Z 一下的频率测定的,测得的极化度为 P μ+ P e +P a 。若把频率提高到红外范围,分子已经来不及转向,此时测得的极化度只有P e 和P a 的贡献了。所以从按介电常数计算的P 中减去红外线频率范围测得的极化,就等于P μ,在实验上,若把频率提高到可见光范围,则原子极化也可以忽略,则在可见光范围:

稀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0109(精)

稀溶液法测定极性分子的偶极矩 一、实验目的 1. 掌握溶液法测定偶极矩的原理、方法和计算。 2. 熟悉小电容仪、折射仪和比重瓶的使用。 3. 测定正丁醇的偶极矩,了解偶极矩与分子电性质的关系。 二、实验原理 1. 分子的极性 分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带负电荷的电子组成的。分子呈电中性,但因空间构型的不同,正负电荷中心可能重合,也可能不重合,前者为非极性分子,后者称为极性分子,分子极性大小用偶极矩μ来度量,其定义为 μ=qd (1) 式中:q 为正、负电荷中心所带的电荷量,单位是C ;d 是正、负电荷中心的距离,单位是m 。μ是偶极矩,单位是(SI 制)库[仑]米(C·m)。而过去习惯使用的单位是德拜(D): 1D =1×10-18静电单位·厘米=3.338×10-30C·m 在不存在外电场时,非极性分子虽因振动,正负电荷中心可能发生相对位移而产生瞬时偶极矩,但宏观统计平均的结果,实验测得的偶极矩为零。极性分子具有永久偶极矩,由于分子热的运动,偶极矩在空间各个方向的取向几率均等,统计值等于零。若将极性分子置于均匀的外电场中,分子将沿电场方向转动,同时还会发生电子云对分子骨架的相对移动和分子骨架的变形,称为极化。极化的程度用摩尔极化度P 来度量。分子因转向而极化的程度用摩尔转向极化度P 转向 来表示,因变 形而极化的程度用摩尔变形极化度P 变形来表示。而P 变形又由P 电子 (电子极化度)和P 原子 (原子极化度)两部分组成,于是有 P =P 转向+P 变形=P 转向+(P 电子+P 原子) (2) P 转向 与永久偶极矩的平方μ2的值成正比,与热力学温度T 成反比: kT N p A 33441 2 0μππε???=转向 (3) 式中:N A 为阿佛加德罗(Avogadro)常数;k 为玻耳兹曼(Boltzmann)常数。 由于P 原子在P 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所以在不很精确的测量中可以忽略P 原子,(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