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大健康发展规划

昆明市大健康发展规划(2016—2025年)

简本

昆明市人民政府

二○一六年十二月

目录

序言 (1)

第一章步入新时代:大健康是昆明转型发展的战略抉择 (2)

一、风起云涌的大健康时代来临 (2)

二、昆明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 (2)

三、大健康成为昆明的战略抉择 (3)

第二章激活新潜力:昆明具有发展大健康的基础和优势 (4)

一、现实发展基础 (4)

二、现存主要问题 (4)

三、独特发展条件 (4)

第三章高举新旗帜:昆明大健康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愿景 (6)

一、战略定位 (6)

二、指导思想 (6)

三、基本原则 (7)

四、发展目标 (7)

第四章培育新动能:昆明大健康生态圈构建和发展重点 (9)

一、提升核心能力 (9)

二、推动产业延伸 (10)

三、促进业态融合 (11)

四、打造特色产业链 (13)

第五章重塑新空间:昆明大健康一核两极三网五廊布局.14

一、聚焦打造一个中国健康城市核 (14)

二、重点建设两大大健康增长极 (14)

三、加密织牢三大大健康保障网 (14)

四、打造五条大健康协同发展走廊 (15)

第六章实施新行动:昆明大健康发展主要任务和工程 (17)

一、筑品牌,加快树立健康城市形象 (17)

二、强基础,夯实健康设施支撑体系 (17)

三、促改革,加强医疗卫生制度建设 (17)

四、引龙头,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 (18)

五、抓示范,加速突破发展核心瓶颈 (18)

六、促开放,融合全球资源精准发力 (19)

七、搭平台,凝聚创新力量培育载体 (19)

八、造氛围,积极打造特色健康文化 (20)

第七章加强新保障:昆明大健康发展的保障措施 (21)

一、加强统一组织领导 (21)

二、拓宽投融资平台 (21)

三、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21)

四、倡导健康生活方式 (22)

五、抓好重大项目落地 (22)

六、加强规划落实监督 (22)

序言

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也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树立“大健康”观念,把“以治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关注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

昆明是享誉全球的“春城”,是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门户,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突出,具备发展大健康的独特条件。为加快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率先在全国高举大健康旗帜,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大健康高地,打响“中国健康之城”新名片,重塑昆明竞争新优势,特编制本规划。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大健康”观念的阐述,本规划所述的大健康,是覆盖人的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与人的健康紧密相关的全部产品和服务,涵盖医疗卫生、生物医药、养生养老、健康食品、健康旅游、健康文化、健康金融等领域的健康产业和健康事业。规划期限为2016-2025年。本规划是科学指导全市大健康发展的行动纲领,是编制相关专项规划的重要依据。规划编制的主要依据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国共产党昆明市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昆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

第一章步入新时代:大健康是昆明转型发展的战略抉择

一、风起云涌的大健康时代来临

当前,伴随着人类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对健康的关注不断加强,对健康的内涵不断拓展,人们对健康的需求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大健康时代已经来临。而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生态环境及生活方式变化等,我国面临的健康问题也日趋严峻。党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全国各级党委和政府把健康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牢固树立“大健康”观念,加快发展健康产业,推动健康领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加快实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

二、昆明处于转型发展关键时期

昆明作为云南省唯一特大城市和龙头城市,当前发展面临传统产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发展缓慢,转方式任重道远;主导产业增长乏力,缺乏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换动能极为迫切;扶贫攻坚任务艰巨,缩差距十分紧迫;开放发展程度较低,对外开放的规模、层次、广度和深度不够等重点问题,已经到了谋转型、找出路的关键时期。

三、大健康成为昆明的战略抉择

发展大健康,有利于昆明将自身优势与“健康中国”战略精准结合,在落实国家战略中探索昆明发展新模式;有利于满足广大民众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健康消费需求,将健康福祉惠及全民;有利于树立龙头产业,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有利于提高基层,特别是农村和贫困地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助力扶贫攻坚建设;有利于搭建平台,整合全球健康资源,服务全球健康需求,支撑打造区域性辐射中心。

发展大健康,是昆明抢抓大健康时代机遇,贯彻落实“健康中国”战略和转型发展的要求,结合自身优势而做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第二章激活新潜力:昆明具有发展大健康的基础和优势

一、现实发展基础

经过多年的发展,昆明在大健康领域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拥有亚洲最大的鲜切花产销中心,灯盏花系列、血塞通系列等优势产品驰名全国;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不断完善,人均预期寿命为77.92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医疗资源量位居西南地区前列;一批重大健康项目持续推进,3D生物打印创新工程中心、舜喜再生医学研究等项目已涉足国际前沿;开放发展态势初步确立,泛亚国际农博会、全国药品交易会等相继在昆明举行,为昆明发展大健康奠定了较好基础。

二、现存主要问题

在大健康发展方面,昆明仍然存在发展观念相对滞后,发展能级相对偏低,农村医疗与健康服务能力薄弱,发展要素支撑缺乏等问题。

三、独特发展条件

昆明是云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是全省发展的火车头和辐射中心。昆明发展大健康,必须跳出昆明谋昆明。

气候和生态环境良好。昆明风光旖旎、四季如春,具有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和高原湖滨生态优势,是世界知名的“春城”、“花都”,更是休闲、旅游、度假、居住的理想之地。

图2-1昆明的气候与生态特征

生物多样性资源丰富。云南有“动物王国”、“植物王国”美誉,天然药物资源品种量全国第一,中药资源、药用植物、天然香料等占全国半数以上,形成了云药、云茶等“云”系列产品。

民族多样性誉满全球。云南全省有26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5个特有民族,孕育了丰富的民族医药、民族文化、民族节庆,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少数民族基因库。

开放门户的地位凸显。昆明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圈“三圈”交汇点,是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前沿和重要门户。

随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这些独特的发展条件日益凸显,尤其是“健康中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密集

叠加云南,为昆明发展大健康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

第三章高举新旗帜:昆明大健康的战略定位和发展愿景

一、战略定位

突出昆明“春城”特色,全力打造“六个中心”,将健康政策融入全局、健康服务贯穿全程、健康福祉惠及全民,弥补事业短板,发展优势产业,营造健康氛围,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个性化的健康需求,把昆明打造成为健康产业发达、健康文化鲜明、健康服务完善、健康春城品牌靓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健康之城。

图3-1昆明——健康春城“六中心”定位示意图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健康中国2030”

战略,高举大健康旗帜,以基层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把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全方位、全周期维护和保障人民健康;坚持以龙头企业引进和重大项目建设为关键突破口,依托大生态,融合大旅游、大文化、大数据,发展健康产业,构建大健康生态圈,引领带动昆明转型发展,打造中国健康之城,为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提供支撑。

三、基本原则

紧紧围绕以人为本,改善民生;政府引导,市场驱动;改革创新,双向突破;突出特色,融合发展;开放合作,集聚资源五个基本原则。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结构合理的大健康体系,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制度,健康服务体系完善高效,“健康春城”品牌深入人心,总体发展水平进入全国先进行列。

到2025年,促进全民健康的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健康服务质量和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产业实现繁荣发展,“健康春城”品牌国际知名,全市形成以大健康为引领的创新发展新格局。

表3-1昆明大健康发展主要指标

领域指标2015年2020年2025年

健康水平人均预期寿命(岁)77.927980婴儿死亡率(‰) 5.9553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7.6353孕产妇死亡率(/10万)21.059.87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30

健康产业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13.61620健康产业增加值(亿元)54010002000培育百亿级企业数(家)-5-810-15市级以上各类创新中心(家)-80150

基本医疗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人) 3.61 3.84每千常住人口注册护士数(人) 4.21 4.55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元)406080每千名户籍老年人养老机构床位数(张)30.23540

发展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97.819898

地表水质量达到或好于Ⅲ类水体比例(%)60.5>70持续改善主要食品品种信息追溯覆盖率(%)->95100

森林覆盖率(%)505254

第四章培育新动能:昆明大健康生态圈构建和发展重点

立足昆明独特优势,把握大健康发展趋势,坚持以“医、药、养”为核心,以“健、食、农、管”为延伸,融合旅游、文化、大数据、金融、房地产,打造六条特色产业链,构建“3456”大健康生态圈,将大健康培育成为昆明的新动能。

图4-1昆明市大健康生态圈示意图

一、提升核心能力

1.医疗卫生

完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提升基层尤其是农村的医疗服务水平,加强重大疾病防治能力建设,健全特殊人群的健康服务体系。整合优质资源发展高端医疗服务,建设立足云南,面向南亚东南亚的国际医疗、技术、人才交流服务中心。推广民族医疗特色专科服务,加强技术规范,推动保护与传承。

2.生物医药

发展以天然植物药、疫苗等为代表的医药产品。发展以家用监测和康复设备、中医特色医疗器械以及高性能医疗器械为主的医疗器械。鼓励提供以医药研发外包和合同加工外包服务为代表的医药服务业。发展以现代化的中药材交易服务平台、网上药店等新模式为主的医药流通。推动以再生医学、细胞治疗、基因芯片等为代表的生命科学新技术研发应用等。

3.养生养老

推进国家医养结合试点工作,构建养老照料、康复护理、疾病救治、临终关怀等相互衔接、功能互补的多元化健康养老服务网络,做好老年慢性病防治和康复护理等相关工作。积极发展集健康监测、咨询评估、养生调理、跟踪管理于一体的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开发中医养生器具。发展特色候鸟式养生养老,推行居家养老,加强社区服务,推进智慧养老模式。

二、推动产业延伸

1.健身体育

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活动,全面调动全民参与健身的积极性。重点发展健身器材制造、健身培训教育、健身管理等相关产业,加强基础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适度高原体育健身,做强特色赛事,挖掘民族特色健身活动,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高原健体胜地。

2.健康食品

重点开发优势特色农产品,打造“云茶”、“云果”、“云花”、

“云菌”等一批知名绿色农产品品牌,建立可监测、可追溯的健康食品质量管理体系。重点发展三七、灯盏花等药材精深加工,开发具有抗氧化、抗疲劳等功效的保健品以及天然日化用品。

3.健康农业

提升灯盏花、重楼等道地药材的现代培育技术,建设中药材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基地;发展鲜切花产业,打造国际知名的鲜切花品牌;利用昆明近郊区的自然风光、民族风情,大力发展观光采摘、休闲养生、健康餐饮、农耕体验等多功能休闲农业。

4.健康管理

发展医疗检测设备和健康管理APP,鼓励建设健康管理机构,发展健康体检与咨询;支持发展专业化、规范化心理健康服务,加强生活方式干预;鼓励建设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务平台,推进信息整合,提供个性化健康服务。

三、促进业态融合

1.健康旅游

依托温泉、湿地等生态资源,结合特色文化资源,开发一批具有昆明特色的生态休闲度假基地。重点推进旅游与民间特色养生保健资源的融合,开发健康养生旅游服务,建设特色养生旅游城镇、度假区等。推动医疗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培育具有适度高原特色的康复旅游产业。

2.健康文化

围绕卫生与健康主题,发展影视、图书等健康文化产品与服务,开发创意健康工艺品,设计和推出话剧、民族歌舞等特色表演节目。建设一批博物馆、展览馆等传承和保护中医文化;沿袭传统特色健康饮食文化,营造健康生活环境。开发健康养生旅游路线,打造一批健康旅游节、养生文化节等节日品牌,积极承接和举办具有影响力的健康会展与论坛。

3.健康数据

加快建设互联互通的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支持建设国家级少数民族基因库,鼓励建设动植物基因数据库。加快推进就医“一卡通”,实现信息共享。开展遗传多样性、民族源流和遗传病基因研究。发展远程医疗,提供在线健康咨询、预约诊疗、诊疗报告查询等便捷服务。

4.健康金融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提供多样化、规模化的产品和服务,探索城镇职工使用医疗保险个人账户结余购买商业健康保险。引进种子基金、天使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引导基金,支持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医疗服务基金等基金。建立健康基金产业园,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健康企业上市。

5.健康社区

发展养老地产、度假养生地产、康复护理地产、绿色地产等健康地产,引入养生以及医疗等健康服务。促进互联网+房地产+健康服务,在社区内实现慢病管理、疾病初诊等线下线上的健康

服务。推进智慧社区、适老社区等建设,完善提供康复服务、老年活动等的配套设施。

四、打造特色产业链

1.药用植物产业链

打造从药用植物种植、特色功能开发到保健品、天然药物、天然化妆品等终端产品的药用植物产业链。

2.疫苗产业链

打造从技术研发和关键支撑体系、疫苗生产到预防接种的疫苗产业链。

3.精准医疗产业链

打造从检测技术及产品、疾病诊断筛查服务到个性化治疗的精准医疗产业链。

4.再生医学产业链

打造从干细胞、生物材料等研究开发,再生医学产品到临床应用的再生医学产业链。

5.候鸟式养生产业链

打造从养生养老地产、养生产品及设施到养生服务体系的候鸟式养生产业链。

6.适度高原康体产业链

打造从适度高原康体产品及服务、康体设施到康体赛事的适度高原康体产业链。

第五章重塑新空间:昆明大健康一核两极三网五廊布局

一、聚焦打造一个中国健康城市核

以主城区及呈贡新区为载体,发挥其医疗资源丰富、基础设施完备等优势,强化提高疾病诊疗水平,完善健康护理、养生养老、康体健身、文化休闲、生态旅游等城市健康服务功能,加快形成各类高端健康资源要素聚集辐射中心,打造中国健康城市核。

二、重点建设两大大健康增长极

大健康产业创新增长极:以昆明高新区为载体,强化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核心引领地位。以生物医药为核心,发展天然药物、民族药、新型疫苗、医疗器械等产业。推动生物谷药业、昆药生物医药科技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实施,打造昆明高新区大健康产业创新增长极。

大健康融合业态增长极:依托国家级滇中新区,构建滇中新区大健康生态系统。以空港经济区为载体,积极发展生物制药、医疗器械、化学制药等健康产业;以嵩明等区域为载体,积极发展生物医药、健康食品与健康文化产业;充分发挥中信嘉丽泽、温泉旅游休闲基地等健康资源,加快发展康体养生、医疗养生等产业。

三、加密织牢三大大健康保障网

全民基本医疗卫生网:以实现人人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医疗卫

生服务为目标,统筹医疗资源配置,加快基本医疗卫生资源按常住人口和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实现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逐步缩小城乡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差距。

全民康体运动健身网:统筹体育运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着力打造全民覆盖、城乡均衡的康体运动健身网络。在主城区建成设施便捷、功能完善、服务优质的城市社区“主城分钟体育健身圈”。完善农村公共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县县有场馆,村村有设施”。

全民健康素养文化网:强化健康文化网络载体建设,统筹整合市县两级财政资金,加快推进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站、文化室、农家书屋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从现有15个市县支中心拓展至“县县有中心,村村有站点”,形成全市分层级、全覆盖的健康素养文化网络。

四、打造五条大健康协同发展走廊

发挥昆明市对全省大健康资源整合能力,沿铁路、高速公路等主要交通线路,串联沿线高原特色农业资源、旅游资源、医药资源与医疗服务等大健康要素,打造五条大健康协同发展走廊(图5-1),通过“引进来、走出去”为昆明大健康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发挥昆明大健康虹吸效应,形成以昆明市为核心,连接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大健康发展格局。

图5-1昆明大健康空间布局示意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