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1《记念刘和珍君》学案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

一、知识储备

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1936年10月19),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1918年5月)始以“鲁迅”为笔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现代文学的旗帜,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是世界十大文豪之一。毛泽东评价他是中华文化革命的主将。“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

二、自学必会:预习课文

(一)基础知识积累

1、字音识记徘徊

..()呻吟

..()菲薄

..()

踌躇

..()桀骜

..()黯.然()噩.耗()肆.无忌惮.()喋.血()攒.射()屠戮.()浸渍.()绯.红()和蔼.(殒.身不恤.(洗涤.()赁.屋()尸骸.()

陶潜.()寥.落()

2、字形辨认

cǎn()淡阴谋mì()计

chà()异和ǎi()

凶cán()绝mì()文件

叱zhà()风云暮ǎi()

编jí()通dié()通jī()dié()血开门yī()盗间dié()

dié()片

(3)重要词语解释

寥落:

浸渍:

深味:

菲薄:

喋血:

惩创:

长歌当哭:

广有羽翼:

惊心动魄:

殒身不恤:

桀骜不驯:

三、课堂探究

1.作者无话可说的原因是什么?

2.文中“中国人”“庸人”“苟活着”“无恶意的闲人”“有恶意的闲人”各指什么人?

3、为什么详写府门喋血?

4.刘和珍是怎样的一位青年?

5、本文题为《记念刘和珍君》,难道文章只是为了纪念她而写的吗?还有其他目的吗?

四、拓展延伸

1、思考: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里对鲁迅作了最全面而最恰当的评价,他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读了《记念刘和珍君》,你是否深深地感受到鲁迅的这三个“伟大”?请结合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2、阅读:

我心中的鲁迅

一个世纪的时间有多长?巴金老人用温暖的目光娓娓道来。一个世纪的跌宕就如同一本历史书。这本史书厚重而无悔。激流中总有像鲁迅那般执拗逆流的勇夫站出来,他们把链子从身上拽下来,用一生的气力砸进那条融浸着血泪的河流,有的激起回声,更多的则是无声无息。

一个世纪以前是一个黑暗遍地的时代,这一点是谁都承认的。生活在那个世界里的人是和我们从一个模子里铸出来的人民,从秦王朝惨绝人寰的活坑尸冢里爬出来的人民,是从清政府九族不赦的文字狱里解放出来的人民,从甲午冲天蔽日地炮火中挣扎出来的人民。上帝轮转出一个不是人间的人间。而自由和反抗在历史中是一个从来不会过时的话题。

于是,就像宿命一样,鲁迅放下了自己的解剖刀。是不是他明白了这终究不是属于自己的东西,而过于沉重呢?或者是,命运赐予使命的时候,也往往谦恭地暗示。

在跋涉的路上,他是孤单的;阴险的对手躲在黑暗里妄想把他和他的执着片甲不留地打回去。被时间磨光心志的人们带着索然的笑容翻开汗青上的这一页的时候,已经被神化的他没有办法找出枯索无味的证据去缄封驳斥者的嘴。先生在我眼里,已经如同茫茫海上的灯塔,出世而独立,却最终逃不掉寂寞的命运。

古来圣贤皆寂寞。

狂人是寂寞的,周遭满是要暗害他的凶手,自己却无助。世人皆醉他独醒,他注定超凡而活在时代的逆流里。清醒是一种难能可贵,也是一种罪,一种没人理解的痛苦。

同时,阿Q也是寂寞的,除了世人对他的蔑笑,只有他是他自己的精神领袖;孔乙己是寂寞的,所面对的只有一片片的奚落,却

没有哪怕一个人愿意站着看他写出茴字的四种写法。先生像是故意用残忍的笔锋写下这样无知的寂寞,是自己站在镜子前羞愧的折射,还是领悟,故作糊涂。

历史是一面抽象的镜子,当我们用带有时代偏见的狡黠去回望那些悠长模糊的过往,也许谁都有权对它们提出种种尖刻犀利的怀疑,或者是大胆的假设。只是,我们有多少把握自己真正地了解了他。即使是在一个世纪的光阴飞逝之后,他还是那么形单影只。

只是鲁迅先生在为人民写作的时候,一定没有设想将来的人们会怎样铺天盖地的评价他。他不知道,也不关心。

鲁迅先生同时也是不孤单的。无论是在历史长河中的哪一个分支,都不会缺少“离经叛道”的人。因为尽管是一张张不同的面孔,但下面都掩藏着其实掩藏不住的喧嚣的人的本性。即使人性的领域已经被史前的荒芜一吞而就,也始终会有几个不安份的灵魂在角落蔓延,在废墟上嘶嘶生长。他的背后,有已经略略模糊的范爱农,刘和珍。面容在时空的延转里慢慢褪色,轻若浮沙的名字却怎么也吹不散。

还有那些他仇过的猫爱过的隐鼠,看过的社戏和伙伴。它们的职责是完整地把一个我们不曾懂得的先生还原到了我们面前。他只是一个普通人。他有着人间的那种血肉情怀,浓烈。

总会有人记住他,记得一个不太像的小白象的可爱模样,记忆从他的身上剥离,却没有变软失色。总会有人一直记得那些曾经与我们血肉相连的,属于我们一部分的真实沉重的画面。他有自己的赞同者,追随者和驳斥者。不管声音是如何地不同,是泡沫还是沉甸甸的冥想。

我能想象,当一阵充满呐喊的罡风鞭过他的面庞,他的身边不会是孤单的;当他凝视自己充满墨和泪的文稿,也一定希望它们能留下来让我们看到。在那样一种时代氛围下,鲁迅的所失,所望,所求,所怨,成就了属于那个时代的青春性格。坦坦荡荡。他用自

己的方式面对,寂寞也好,不孤单,也罢。

多少个轮回,多少次风烟,操的已不是当时的口音,见的已不是当时的所见。“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确,一个失去了鲁迅的民族不能忘记深切的悲哀,和当时的记忆;而一个曾经拥有鲁迅的民族,永远不会,也不能,失落梦想与执着。

《记念刘和珍君》导学案答案

1、悲痛――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周围

痛恨、悲哀――所谓文人的阴险论调

愤怒――所住非人间

2、“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这里的“中国人”是泛指所有的中国人,而不是特指“反动派”。“庸人”即平庸之人,平平常常无所作为的人。“苟活者”是指有一定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而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无恶意的闲人”指一般庸俗的市民。“有恶意的闲人”指蓄意制造流言的反动当局的走狗文人。

“庸人”对反动派的暴行有所不满,对烈士的死难有所哀痛;但是,他们不敢“直面惨淡的人生”,不敢“正视淋漓的鲜血”,他们特别容易“忘却”历史的教训。他们的苟且偷生,在客观上起着维持这“似人非人的世界”的作用。

“苟活者”是指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有走向斗争的可能的人。“苟活者”中包括“苟活到现在”的“我”,是作者的谦词,意在反衬刘和珍“为中国而死”的光荣。

“无恶意的闲人”这种人尽管在政治上同反动派及其走狗文人(“有恶意的闲人”)有着根本的区别,但是他们对世界的态度极端的冷漠,冷眼旁观,甚至把烈士的鲜血当作他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对这种人,作者几乎不寄希望。

3、①喋血过程:请愿――中弹――未死-→头胸

被猛击两棍――死掉

②一是揭露了敌人的凶残,证明那简直就是虐杀,

二是赞扬了三个女子临难从容、互相救助的精神。

4、点拨文章没有详细介绍刘和珍的事迹,只是记叙了几次印象。我们可以从这些具体的事件中分析刘和珍的形象。

①“然而在这样……就有她”。“然而”强调了她与众不同,“生活艰难”说明她“预定全年”需要很大的决心。“毅然”则进一步强调她的勇气。生活虽艰,预定《莽原》——向往革命,渴求真理。②“能够不为……反抗……”。不屈于势力,反抗校长——富有斗争精神。③女师大复校,她“虑及……”。虑及前途,黯然泪下——有思想,有远见,富有责任感。④始终微笑,态度温和——和蔼善良。⑤欣然请愿——敢于斗争,是一位爱国的热血青年。

5、不是,有。本文针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情感。

一、怒斥国民政府的残暴

?遇害过程的详细描述及与屠戮妇婴等的比较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两次“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的反复申告

?二、讥讽恶意文人的阴毒

?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

?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

?三、警醒冷漠无知的庸人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

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

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

?四、激励猛士继续奋然前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6、第一类是爱国青年,作者对这类人表达的感情是:沉痛地悼念,奉献尊敬、颂扬她们的勇毅,告诫她们要注意斗争的方式,激励她们“更奋然而前行”。第二类是反动势力,对于他们,作者控诉其暴行,痛斥其无耻行径。第三类是那些“庸人”和“无恶意的闲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的痛心,渴望并呼唤他们“爆发”。

7、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嬉笑怒骂皆成文章。通过课文的语言赏析,我们已能理解他雷霆万钧、所向披靡的笔力。

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鲁迅先生深情地记叙了刘和珍的英勇事迹,讴歌了“猛士”精神,抒发了他对烈士的无限钦敬,表示了自己“苟活到现在”的内疚,为我们塑造了一座年轻的丰碑。但是,我们透过本文同时又深深地感受到了鲁迅先生这座世纪丰碑的伟大和崇高。反复诵读课文,我们感到自己的心随着一颗伟大的心在跳动,我们的血随着伟人的血在沸腾,心灵在净化,情操得到升华。

鲁迅更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入木三分。鲁迅分析说,我们民族所以近乎衰亡而默无声息,就是反动派既用枪杆子进行血腥的武装镇压,又用笔杆子进行文化和精神的愚弄。这便昭示我们,为着推翻“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必须同时进行文武两条战线的斗争,而他自己就高举起了文化革命的大旗向着敌人冲锋陷阵。鲁迅还深刻地指出,中国庸人太多,正是他们“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因此,唤醒庸人,疗救麻木,就是先进的中国人的首要职责,鲁迅把“疗救麻木”当作了自己毕生的使命,他在《记念刘和珍君》一文中就大声地呼喊他们“在沉默中爆发”。鲁迅对历史事件的剖析鞭辟入里。“三·一八”惨案发生后,他哀痛但不悲观,他透过现象看到了“中国女子的勇毅”,女子尚能如此,须眉不待多说,中国有了“微茫的希望”。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三·一八”血案中总结出深刻的历史教训,他告诫革命志士,在武装到牙齿的、嗜杀成性的、没有丝毫民主和自由可言的反动政府面前,中国是不能进行西方式民主的合法的请愿斗争的,革命不能有无谓的牺牲,中国的革命必须寻求另外的斗争形式。所有这些,对于当时正在浴血奋战的革命志士,是多么及时而振聋发聩的启示啊!鲁迅无愧于是革命者的良师和益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