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系统教程课后答案施伯乐第三版

数据库系统教程课后答案施伯乐第三版
数据库系统教程课后答案施伯乐第三版

第1章数据库概论

1.1 基本内容分析

1.1.1 本章的重要概念

(1)DB、DBMS和DBS的定义

(2)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阶段

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系统阶段和高级数据库技术阶段等各阶段的特点。

(3)数据描述

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各阶段中数据描述的术语,概念设计中实体间二元联系的描述(1:1,1:N,M:N)。

(4)数据模型

数据模型的定义,两类数据模型,逻辑模型的形式定义,ER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的数据结构以及联系的实现方式。

(5)DB的体系结构

三级结构,两级映像,两级数据独立性,体系结构各个层次中记录的联系。

(6)DBMS

DBMS的工作模式、主要功能和模块组成。

(7)DBS

DBS的组成,DBA,DBS的全局结构,DBS结构的分类。

1.1.2本章的重点篇幅

(1)教材P23的图1.24(四种逻辑数据模型的比较)。

(2)教材P25的图1.27(DB的体系结构)。

(3)教材P28的图1.29(DBMS的工作模式)。

(4)教材P33的图1.31(DBS的全局结构)。

1.2 教材中习题1的解答

1.1 名词解释

·逻辑数据:指程序员或用户用以操作的数据形式。

·物理数据:指存储设备上存储的数据。

·联系的元数:与一个联系有关的实体集个数,称为联系的元数。

·1:1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至多和实体集E2中的一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和E2的联系称为“1:1联系”。

·1: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而E2中每个实体至多和E1中一个实体有联系,那么E1和E2的联系是“1:N联系”。

·M:N联系:如果实体集E1中每个实体可以与实体集E2中任意个(零个或多个)实体有联系,反之亦然,那么E1和E2的联系称为“M:N联系”。

·数据模型:能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模型称为“数据模型”。

·概念数据模型:独立于计算机系统、完全不涉及信息在计算机中的表示、反映企业组织所关心的信息结构的数据模型。

·结构数据模型(或逻辑数据模型):与DBMS有关的,直接面向DB的逻辑结构、从计算机观点对数据建模的数据模型。

·层次模型:用树型(层次)结构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称为层次模型。

·网状模型:用有向图结构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称为网状模型。

·关系模型:用二维表格表达实体集的数据模型。

·外模式:是用户用到的那部分数据的描述。

·概念模式:数据库中全部数据的整体逻辑结构的描述。

·内模式:DB在物理存储方面的描述。

·外模式/模式映象:用于定义外模式和概念模式之间数据结构的对应性。

·模式/内模式映象:用于定义概念模式和内模式之间数据结构的对应性。

·数据独立性:应用程序和DB的数据结构之间相互独立,不受影响。

·物理数据独立性:在DB的物理结构改变时,尽量不影响应用程序。

·逻辑数据独立性:在DB的逻辑结构改变时,尽量不影响应用程序。

·主语言:编写应用程序的语言(如C一类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称为主语言。

·DDL:定义DB三级结构的语言,称为DDL。

·DML:对DB进行查询和更新操作的语言,称为DML。

·过程性语言:用户编程时,不仅需要指出“做什么”,还需要指出“怎么做”的语言。

·非过程性语言:用户编程时,只需指出“做什么”,不需要指出“怎么做”的语言。

·DD(数据字典):存放三级结构定义的DB,称为DD。

·DD系统:管理DD的软件系统,称为DD系统。

1.2 试解释DB、DBMS和DBS三个概念。

答:DB是长期存储在计算机内、有组织的、统一管理的相关数据的集合。

DBMS是位于用户与OS之间的一层数据管理软件,它为用户或应用程序提供访问DB的方法。

DBS是实现有组织地、动态地存储大量关联数据、方便多用户访问的计算机硬件、软件和数据资源组成的系统,即采用数据库技术的计算机系统。

1.3 人工管理阶段和文件系统阶段的数据管理各有哪些特点?

答:人工管理阶段主要有四个特点:数据不保存在计算机内;没有专用的软件对数据进行管理;只有程序的概念,没有文件的概念;数据面向程序。

文件系统阶段主要有五个特点:数据以“文件”形式长期保存;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有了区别;文件组织已多样化;数据面向应用;对数据的操作以记录为单位。

1.4 文件系统阶段的数据管理有些什么缺陷?试举例说明。

答:主要有三个缺陷: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性;数据联系弱。

例如学校里教务处、财务处、保健处建立的文件中都有学生详细资料,譬如联系电话,家庭住址等。这就是“数据”冗余;如果某个学生搬家,就要修改三个部门文件中的数据,否则会引起同一数据在三个部门中不一致;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这三个部门的文件中数据没有联系。

1.5 数据管理的数据库阶段产生的标志是哪三件事情?

答:进入数据库阶段的标志是20世纪60年代末发生的三件事件:

·1968年IBM公司研制的IMS系统是一个典型的层次DBS;

·1969年美国CODASYL组织DBTG报告,提出网状DBS的概念;

·1970年美国IBM公司的E.F.Codd发表论文,提出关系模型的思想。

1.6 数据库阶段的数据管理有哪些特点?

答:主要有五个特点:

采用数据模型表示复杂的数据结构;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为用户提供了方便的用户接口;提供了四个方面的数据控制功能;对数据的操作以数据项为单位,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1.7 与“文件”结构相比,“数据库”结构有些什么不同?

答:与文件结构相比,数据库结构主要有下面三点不同:

·数据的结构化。文件由记录组成,但各文件之间缺乏联系。数据库中数据在磁盘中仍以文件形式组织,但这些文件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数据库的逻辑结构用数据模型来描述,整体结构化。数据模型不仅描述数据本身的特点,还要描述数据之间的联系。

·数据独立性。文件只有设备独立性,而数据库还具有逻辑独立性和物理独立性。

·访问数据的单位。访问文件中的数据,以记录为单位。访问数据库中的数据,以数据项(字段)为单位,增加了系统的灵活性。

1.8 什么是数据独立性?在数据库中有哪两级独立性?

答: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与DB的数据结构之间相互独立。在物理结构改变时,尽量不影响应用程序,称为物理数据独立性;在逻辑结构改变时,尽量不影响应用程序,称为逻辑数据独立性。

1.9 分布式数据库系统和面向对象数据库系统各有哪些特点?

答:DDBS主要有三个特点:

·数据物理上分布在各地,但逻辑上是一个整体;

·每个场地既可以执行局部应用,也可以执行全局应用;

·各地的计算机由数据通信网络相连接。

面向对象数据系统主要有两个特点:

·面向对象数据模型能完整地描述现实世界的数据结构,能表达数据间嵌套、递归的联系。

·具有面向对象技术的封装性和继承性的特点,提高了软件的可重用性。

1.10 逻辑记录与物理记录,逻辑文件与物理文件有些什么联系和区别?

答:逻辑数据是用户用以操作的数据形式,是抽象的概念化数据。物理数据是实际存放在存储设备上的数据。

逻辑数据与物理数据在结构上可以差别很大,需通过两级映象来进行数据传输和格式转换。

从以上的解释可以看出,逻辑记录和逻辑文件是用户在程序中使用的记录和文件,而物理记录和物理文件是指磁盘上的记录和文件。逻辑记录、文件与物理记录、文件在结构、组成上有很大的差异,而数据管理软件就是通过三级结构两级映象来实现逻辑数据与物理数据之间的转换。

1.11 试述ER模型、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和面向对象模型的主要特点。

答:ER模型直接表示实体类型及实体间联系,与计算机系统无关,充分反映用户的需求,用户容易理解。

层次模型的数据结构为树结构,记录之间联系通过指针实现,查询较快,但DML属于过程化的,操作复杂。

网状模型的数据结构为有向图,记录之间联系通过指针实现,查询较快,并且容易实现M:N联系,但DML属于过程化的语言,编程较复杂。

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为二维表格,容易为初学者理解。记录之间联系通过关键码实现。DML属于非过程化语言,编程较简单。

面向对象模型能完整描述现实世界的数据结构,具有丰富的表达能力,能表达嵌套、递归的数据结构。但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用户较难理解,这种模型尚未普及。

1.12 数据之间联系在各种结构数据模型中是怎么实现的?

答:在层次、网状模型中,数据之间的联系通过指针实现的;

在关系模型中,数据之间联系通过外键和主键间联系实现的;

在面向对象模型中,数据之间嵌套、递归联系通过对象标识符(OID)实现的(见第8章)。

1.13 DB的三级模式结构描述了什么问题?试详细解释。

答:DB的三级模式结构是对数据的三个抽象级别,分别从外部(用户)级、概念级和内部级去观察数据库。

外部级是用户使用的局部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其描述称为外模式。

概念级是DB的整体逻辑结构,其描述称为概念模式。

内部级是DB的物理结构,其描述称为内模式。

1.14 试述概念模式在数据库结构中的重要地位。

答:数据按外模式的描述提供给用户,按内模式的描述存储在磁盘中,而概念模式提供了连接这两级的相对稳定的中间观点,并使得两级的任何一级的改变都不受另一级的牵制。

1.15 试叙述用户、DB的三级模式结构、磁盘上的物理文件之间有些什么联系和不同?

3 / 138

答:用户、外模式、概念模式、内模式和物理文件中的记录分别称为用户记录、外部记录、概念记录、内部记录和物理记录。

用户记录与外部记录的结构是一致的,它们之间只是数据传输问题。

而外部记录、概念记录和内部记录之间的结构可能是不一致的,除了数据传输问题,还有格式转换问题。

内部记录与物理记录的结构是一致的,它们之间只是数据传输问题。

1.16 数据独立性与数据联系这两个概念有什么区别?

答:数据独立性是指应用程序和DB的数据之间相互独立,不受影响,对系统的要求是“数据独立性要高”,而数据联系是指记录之间的联系,对系统的要求是“数据联系密切”。

1.17 试述DBMS的工作模式和主要功能。

答:DBMS的工作模式有六点:

·接受应用程序的数据请求和处理请求;

·将用户的数据请求转换成低层指令;

·实现对DB的操作;

·从对DB的操作中接受查询结果;

·对查询结构进行处理;

·将处理结果返回给用户。

DBMS的主要功能有DB的定义、操纵、保护、维护和数据字典等五个功能。

1.18 试叙述DBMS对数据库的维护功能。

答:包括DB的数据载入、转换、转储、DB的改组以及性能监控等功能。这些功能分别由各个实用程序完成。

1.19 从模块结构观察,DBMS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DBMS由两大部分组成:查询处理器和存储管理器。(解释略)

1.20 DBS有哪几部分组成?其中DD有什么作用?

答:DBS由DB、硬件、软件和DBA等四个部分组成。(解释略)

在DBS中,DD是存储三级结构描述(即元数据)的DB。DBMS的所有工作都要以DD 中的元数据为依据,也就是所有工作都要通过DD访问DB。

1.21“元数据”与“数据”之间有些什么联系与区别?

答:元数据(metadata)是指“数据的数据”,即数据的描述。DB中的元数据是指三级模式结构的详细描述。

数据(data),一般是指用户使用的具体值。

1.22 什么是DBA?DBA应具有什么素质?DBA的职责是什么?

答:DBA是控制数据整体结构的一组人员,负责DBS的正常运行,承担创建、监控和维护DB结构的责任。

DBA必须具备下列4条素质:熟悉企业全部数据的性质和用途;对所有用户的需求有充分的了解;对系统的性能非常熟悉;兼有系统分析员和运筹学专家的品质和知识。

DBA的主要职责有6点:定义模式;定义内模式;与用户的联络;定义安全性规则;定义完整性规则;DB的转储与恢复。

1.23 试对DBS的全局结构作详细解释。

答:从四个方面解释:

·数据库用户有四类:DBA,专业用户,应用程序员,终端用户。

·DBMS的查询处理器有四个模块:DML编译器,嵌入型DML预编译器,DDL编译器,查询运行核心程序。

·DBMS的存储管理器有四个模块:授权和完整性管理器,事务管理器,文件管理器,缓冲区管理器。

·磁盘存储器中有五种数据结构:数据文件,数据字典,索引文件,统计数据组织和日

志。

1.24 使用DBS的用户有哪几类?

答:(略,见习题1.23)

1.25 DBMS的查询处理器和存储管理器各有哪些功能?

答:(略,见习题1.23)

1.26 磁盘存储器中有哪五类主要的数据结构?

答:(略,见习题1.23)

1.27 根据计算机的系统结构,DBS可分成哪四种?各有什么特点?

答:根据计算机的系统结构,DBS可分成集中式、C/S式、并行式和分布式等四种

集中式DBS的特点是单点数据(DB集中在一个场地)单地处理(单个CPU)。

C/S式DBS的特点是计算机的功能分放在客户机和服务器上(即功能的分布)。客户机上专门实现前端处理和用户界面。服务器上完成事务处理和数据访问控制。

并行式DBS的特点是使用多个CPU和多个磁盘进行并行操作。

分布式DBS的特点是多点数据(DB分布在多个场地)多点处理(多个CPU)。数据具有物理分布性和逻辑整体性特点。系统中事务有本地事务(访问本地DB)和全局事务(访问至少两个场地的DB)之分。

1.28 DBS能产生哪些效益?

答:DBS的应用,使计算机应用深入到社会的每个角落。其效益有以下7个方面:灵活性,简易性,面向用户,有效的数据控制,加快应用开发速度,维护方便,标准化。

1.3 自测题

1.3.1 填空题

1.数据管理技术的发展,与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有密切的联系。

2.文件系统中的数据独立性是指__________独立性。

3.文件系统的缺陷是: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4.就信息处理的方式而言,在文件系统阶段,__________处于主导地位,_________只起着服从程序设计需要的作用;而在数据库方式下,_________占据了中心位置。

5.对现实世界进行第一层抽象的模型,称为__________模型;对现实世界进行第二层抽象的模型,称为__________模型。

6.层次模型的数据结构是__________结构;网状模型的数据结构是__________结构;关系模型的数据结构是__________结构;面向对象模型的数据结构之间可以__________。7.在层次、网状模型中,用__________导航数据;而在关系模型中,用__________导航数据。8.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是对__________的三个抽象级别。

9.DBMS为应用程序运行时开辟的DB系统缓冲区,主要用于__________和__________。10.在数据库技术中,编写应用程序的语言仍然是C一类高级语言,这些语言被称为__________语言。

11.在DB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数据按__________的描述提供给用户,按__________的描述存储在磁盘中,而__________提供了连接这两级的相对稳定的中间观点,并使得两级中的任何一级的改变都不受另一级的牵制。

12.层次、网状的DML属于________语言,而关系型DML属于_________语言。13.DBS中存放三级结构定义的DB称为__________。

14.从模块结构考察,DBMS由两大部分组成: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5.DBA有两个很重要的工具:__________和__________。

16.DBS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的集合体。

17.DBS的全局结构体现了其__________结构。

18.在DBS中,DB在磁盘上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_____,这样可以充分利用OS _________的功能。

5 / 138

19.根据计算机的系统结构,DBS可分成四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20.数据独立性使得修改DB结构时尽量不影响已有的__________。

1.3.2 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1.在DBS中,DBMS和OS之间关系是[ ] A.并发运行B.相互调用

C.OS调用DBMS D.DBMS调用OS

2.在数据库方式下,信息处理中占据中心位置的是[ ] A.磁盘 B.程序 C.数据 D.内存

3.DB的三级体系结构是对_________抽象的三个级别。[ ]

A.存储器

B.数据

C.程序

D. 外存

4.DB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最接近外部存储器的是[ ]

A.子模式

B.外模式

C.概念模式

D.内模式

5.DBS具有“数据独立性”特点的原因是因为在DBS中[ ]

A.采用磁盘作为外存

B.采用三级模式结构

C.使用OS来访问数据

D.用宿主语言编写应用程序

6.在DBS中,“数据独立性”和“数据联系”这两个概念之间联系是[ ] A.没有必然的联系B.同时成立或不成立

C.前者蕴涵后者D.后者蕴涵前者

7.数据独立性是指[ ] A.数据之间相互独立B.应用程序与DB的结构之间相互独立

C.数据的逻辑结构与物理结构相互独立D.数据与磁盘之间相互独立

8.DB中数据导航是指[ ] A.数据之间联系B.数据之间指针联系

C.从已知数据找未知数据的过程D.数据的组合方式

9.用户使用DML语句对数据进行操作,实际上操作的是[ ] A.数据库的记录B.内模式的内部记录

C.外模式的外部记录D.数据库的内部记录值

10.对DB中数据的操作分成两大类:[ ] A.查询和更新B.检索和修改

C.查询和修改D.插入和修改

1.3.3 问答题

1.试对数据管理技术三个发展阶段作一详细的比较。

2.在用户访问数据库中数据的过程中,DBMS起着什么作用?

3.什么是“DB的系统缓冲区”?

4.DBS中有哪些系统软件?

1.4 自测题答案

1.4.1 填空题答案

1.硬件软件计算机应用2.设备

3.数据冗余数据不一致数据联系弱4.程序设计数据数据

5.概念结构(或逻辑)6.树有向图二维表嵌套和递归

7.指针关键码(或外键与主键)8.数据

9.数据的传输格式的转换10.宿主语言(或主语言,host language)

11.外模式内模式概念模式12.过程性非过程性

13.数据字典(DD)14.查询处理器存储管理器

15.一系列实用程序DD系统16.数据库硬件软件DBA

17.模块功能18. 文件管理外存(或文件系统)

19.集中式 C/S式并行式分布式20.应用程序

1.4.2 单项选择题答案

1.D 2.C 3.B 4.D 5.B

6.A 7.B 8.C 9.C 10. A

1.4.3 问答题答案

1.答:数据管理技术三个发展阶段的详细比较见图1.1。

人工管理阶段文件系统阶段数据库阶段时间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环外存纸带、卡片、磁带磁盘大容量磁盘

境软件汇编语言3GL、OS DBMS

计算机应用科学计算进入企业管理企业管理

数据的管理者用户(程序员)文件系统DBS

数据的针对者面向某一应用程序面向某一应用面向现实世界

数据的共享程度无共享共享性差、冗余度大共享性高、冗余度小数据独立性无独立性,独立性差,有高度的物理独立性,

数据完全依赖于程序有设备独立性一定的逻辑独立性数据的结构化无结构记录内有结构,整体结构化,

整体结构性差用数据模型描述

图1.1

2.答:在用户访问数据的过程中,DBMS起着核心的作用,实现“数据三级结构转换”的工作。

3.答:在应用程序运行时,DBMS在内存为其开辟一个程序工作区,称为“DB的系统缓冲区”。这个工作区主要用于“数据的传输和格式的转换”。

4.答:DBS应包括DBMS、OS、宿主语言和应用开发支撑软件等四部分系统软件。

DBMS是管理DB的软件系统,但对硬盘的管理是由OS实现的,因此DBS中应包括DBMS 和OS这两个主要的系统软件。

编写应用程序仍然是用C一类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这些语言在DBS中称为宿主语言。

为提高应用程序开发效率,需要像Dephi、PowerBuilder一类软件开发工具(即应用开发支撑软件)开发应用程序。这些软件属于4GL范畴,可使应用系统开发生产率提高20~100倍。

7 / 138

第2章关系模型和关系运算理论

2.1 基本内容分析

2.1.1 本章重要概念

(1)基本概念

关系模型,关键码(主键和外键),关系的定义和性质,三类完整性规则,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规则,过程性语言与非过程性语言。

(2)关系代数

五个基本操作,四个组合操作,七个扩充操作。

(3)关系演算

元组关系演算和域关系演算的原子公式、公式的定义。关系演算的安全性和等价性。

(4)关系代数表达式的优化

关系代数表达式的等价及等价转换规则,启化式优化算法。

(5)关系逻辑

谓词、原子、规则和查询,规则的安全性,用规则模拟关系代数表达式。

2.1.2 本章的重点篇幅

(1)教材中P56的例2.7(关系代数表达式的应用实例)。

(2)教材中P63的例2.19(元组表达式的应用实例)。

(3)教材中P81的例2.36(关系逻辑的规则表示)。

2.1.3 重要内容分析

1.关系代数表达式的运用技巧

(1)一般规则

·对于只涉及到选择、投影、联接的查询可用下列表达式表示:

π…(σ…(R×S))或者π…(σ…(R?S))

·对于否定的操作,一般要用差操作表示,例如“检索不学C2课的学生姓名”。

·对于检索具有“全部”特征的操作,一般要用除法操作表示,例如“检索学习全部课程的学生姓名”。

(2)“检索不学C2课的学生姓名”,决不能用下式表示:

πSNAME,AGE(σC#≠'C2'(S?SC))

一定要用“差”的形式:

πSNAME,AGE(S)-πSNAME,AGE(σC#='C2'(S?SC))

(SC)÷πC#(C)表示,(3)“检索学习全部课程的学生学号”,要用πS#

,C#

而不能写成πS# (SC÷πC#(C))形式。这是因为一个学生学的课程的成绩可能是不一样的。

(4)对于教材P56的例2.7的8个查询语句的关系代数表达式,考生一定要掌握,这是基础。

2.非过程性语言与过程性语言的区别

编程时必须指出“干什么”及“怎么干”的语言,称为过程性语言;编程时只须指出“干什么”,不必指出“怎么干”的语言,称为非过程性语言。

两种语言的主要区别见图2.1。

2.2 教材中习题2的解答

2.1名词解释

·关系模型:用二维表格表示实体集,外键和主键表示实体间联系的数据模型,称为关系模型。

·关系模式:是对关系的描述,包括模式名、诸属性名、值域名和模式的主键。

·关系实例:关系模式具体的值,称为关系实例。

·属性:即字段或数据项,与二维表中的列对应。属性个数,称为元数(arity)。

·域:属性的取值范围,称为域。

·元组:即记录,与二维表中的行对应。元组个数,称为基数(cardinality)。

·超键:能惟一标识元组的属性或属性集,称为关系的超键。

·候选键:不含有多余属性的超键,称为候选键。

·主键:正在使用的、用于标识元组的候选键,称为主键。

·外键:属性集F是模式S的主键,在模式R中也出现,那么称F是模式R的外键。

·实体完整性规则:实体的主键值不允许是空值。

·参照完整性规则:依赖关系中的外键值或者为空值,或者是相应参照关系中某个主键码。

·过程性语言:编程时必须给出获得结果的操作步骤,即指出“干什么”及“怎么干”的语言。

·非过程性语言:编程时,只需指出需要什么信息,不必给出具体的操作步骤,即只要指出“干什么”,不必指出“怎么干”的语言。

·无限关系:指元组个数为无穷多个的关系。

·无穷验证:验证公式真假时需要进行无限次验证。

● 2.2 在关系模型中,对关系作了哪些规范性限制?

答:对关系作了一下四个限制:

属性值不可分解;没有重复元组;没有行序;使用时有列序。

2.3 为什么关系中的元组没有先后顺序,且不允许有重复元组?

答:由于关系定义为元组的集合,而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因此关系中的元组也就没有先后的顺序(对用户而言)。这样既能减少逻辑排序,又便于在关系数据库中引进集合论的理论。

每个关系模式都有一个主键,在关系中主键值是不允许重复的。如果关系中有重复元组,那么其主键值肯定相等,起不了惟一标识作用,因此关系中不允许有重复元组。

● 2.4 外键值何时允许空?何时不允许空?

答:在依赖表中,当外键是主键的组成部分时,外键值不允许空;否则外键值允许空。

2.5 笛卡儿积、等值联接、自然联接三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答:笛卡尔积是一个基本操作,而等值联接和自然联接是组合操作。

设关系R的元数为r,元组个数为m;关系S的元数为s,元组个数为n。

那么,R×S的元数为r+s,元组个数为m×n;

R?S的元数也是r+s,但元组个数小于等于m×n;

iθj

9 / 138

R ?S 的元数小于等于r+s ,元组个数也小于等于m ×n ;

计算R ∪S ,R-S ,R ∩S ,R ×S ,π3,2(S ),σB<’5 S, R S 。

解: R ∪S A B C R -S A B C

R ∩S A B C 3 6 7 3 6 7

7 2 3 2 5 7 2 5 7

7 2 3 4 4 3

4 4 3

3 4 5

R ×S R.A R.B R.C S.A S.B S.C

π3,2(S ) C B 3 6 7 3 4 5

5 4 3

6

7 7 2 3

3 2 2 5 7 3

4 5

2 5 7 7 2 3

7 2 3 3 4 5

7 2 3 7 2 3

4 4 3 3 4 5

4 4 3 7 2 3

σB<’5’(R )

A B C R ?S R.A R.B R.C S.A S.B S.C

7 2 3 7

2 3 3 4 5 4 4 3 R ?S

A B C

7 2 3

2.7 设有关系R 和S : ●

R A B S B C ●

a b b c ●

c b e a ●

d e

b d ● 计算R ? S ,R ? S ,σA=C (R ×S),S ? R 。 ● 2.8 假设关系U 和V 分别有m 个元组和n 个元组,给出下列表达式中可能的最小和最大的元组数量:

● ⑴ U ∩V ⑵ U ∪V

● ⑶ U ?V ⑷ σF (U)×V (F 为某个条件)

● ⑸ πL (U)-V (其中L 为某属性集)

2<2 B

●解:

●操作●最小元组数●最大元组数

●⑴ U∩V ●0 ●min(m,n)

●⑵ U∪V ●max(m,n) ●m+n

●⑶ U?V ●0 ●m×n

●⑷σF(U)×

●0 ●m×n

V

●⑸πL(U)-

●0 ●m

V

2.9 如果R是二元关系,那么下列元组表达式的结果是什么?

{t|( ?u)(R(t) ∧R(u) ∧(t[1] ≠u[1]∨t[2] ≠u[2]))}

答:当R的元组数≥2时,R中每个元组都存在与之不相同的元组,因此表达式的结果为

关系R;

当R的元组数为0或1时,表达式的结果为空关系。

2.10 假设R和S分别是三元和二元关系,试把表达式π1,5(σ2=4∨3=4(R×S))转换成

等价的:①汉语查询句子;②元组表达式;③域表达式。

解:⑴在关系R和S的笛卡尔积中,选取第2个属性值与第4个属性值相等,或者第3

个属性值与第4个属性值相等的那些元组,再取第1列和第5列组成新的关系。

⑵与(R×S)等价的元组表达式是:

{ t | (?u) (?v) (R(u) ∧S(v) ∧t[1]=u[1] ∧t[2]=u[2] ∧t[3]=u[3] ∧t[4]=v[1]∧t[5]=v[2] )}

与σ2=4

(R×S)等价的元组表达式是:

∨3=4

{ t | (?u) (?v) (R(u) ∧S(v) ∧t[1]=u[1] ∧t[2]=u[2] ∧t[3]=u[3] ∧t[4]=v[1]∧t[5]=v[2] ∧(t[2]=t[4] ∨t[3]=t[4]))}

(σ2=4 ∨3=4(R×S))等价的元组表达式是:

与π1

,5

{ w | (?t) (?u) (?v) (R(u) ∧S(v) ∧t[1]=u[1] ∧t[2]=u[2] ∧t[3]=u[3] ∧t[4]=v[1] ∧t[5]=v[2] ∧(t[2]=t[4] ∨t[3]=t[4]) ∧w[1]=t[1] ∧w[2]=t[5])} 再对上述元组表达式化简(消去t)可得:

{ w | (?u) (?v) (R(u) ∧S(v) ∧(u[2]=v[1] ∨u[3]=v[1]) ∧w[1]=u[1] ∧w[2]=v[2])}

在熟练后,可以直接写出上式。

⑶再转换成域表达式:

{ w1w2| (?u1) (?u2) (?u3) (?v1) (?v2) (R(u1u2u3) ∧S(v1v2) ∧(u2=v1∨u3=v1) ∧w1=u1∧w2=v2)}

再化简(消去u1,v2)可得:

{ w1 w2 | (?u2) (?u3) (?v1) (R(w1u2u3) ∧S(v1w2) ∧(u2=v1∨u3=v1))}

2.11 假设R和S都是二元关系,试把元组表达式{t|R(t) ∧(?u)(S(u) ∧u[1] ≠t[2])}转换成等价的:

①汉语查询句子; ②域表达式; ③关系代数表达式。

11 / 138

答:①在关系R中选取第2列的值与关系S中某个元组的第1列值不相等的那些元组,组成新的关系。

②域表达式为:

{ t1t2 | R(t1t2)∧(?u1) (?u2) ( S(u1u2) ∧u1≠t2)}

③关系代数表达式为:

π1

,2

(σ2≠3(R×S))或π1,2(R?S)

2.12 试把域表达式{ ab | R(ab) ∧R(ba)}转换成等价的:⑴汉语查询句子;⑵关系代数表达式;⑶元组表达式。

解:⑴在关系R中选取属性值交换后仍是R中元组的那些元组,组成新的关系。

⑵关系代数表达式为:π1

,2

(σ1=4 ∧2=3(R×R))

也可写成:R∩π2

,1

(R)

⑶元组表达式为:{ t | (?u) (?v) (R(u) ∧R(v) ∧u[1]=v[2] ∧u[2]=v[1] ∧t[1]=u[1]

∧t[2]=u[2])}

或:{ t | (?v) (R(t) ∧R(v) ∧t[1]=v[2] ∧t[2]=v[1])}

2.13 有两个关系R (A, B, C)和是S(D, E, F),试把下列关系代数表达式转换成等价的元组表达式:

①πA(R);②σB=’17’(R);

③R×S;④πA,F(σC=D(R×S)

解:①πA(R):{ t | (?u) ( R(u) ∧t[1]=u[1])}

②σB='17'(R):{ t | R(t) ∧t[2]='17'}

③R×S:{ t | (?u) (?v) ( R(u) ∧S(v) ∧t[1]=u[1] ∧t[2]=u[2] ∧t[3]=u[3]

∧t[4]=v[1] ∧t[5]=v[2] ∧t[6]=v[3])}

④πA

,F

(σC=D(R×S)):{ t | (?u) (?v) ( R(u) ∧S(v) ∧u[3]=v[1] ∧t[1]=u[1] ∧t[2]=v[3])}

● 2.14 设有关系R(A,B,C)和S(A,B,C),试把下列关系代数表达式转换成等价的域表达式:

①πA(R) ②σ2=′17′(R)

③R∪S ④R∩S

⑤R-S ⑥π

π2,3(S)

解:①πA(R): { t1 | (?u2) (?u3) ( R(t1u2u3))}

②σ2=′17′(R): { t1t2t3 | R(t1t2t3) ∧t2='17'}

③R∪S:{ t1t2t3 | R(t1t2t3) ∨S(t1t2t3)}

④R∩S:{ t1t2t3 | R(t1t2t3) ∧S(t1t2t3)}

⑤R-S:{ t1t2t3 | R(t1t2t3) ∧┓S(t1t2t3)}

⑥π1,2(Rπ2,3(S):{ t1t2t3 | (?u3) (?v1) | R(t1t2u3) ∧S(v1t2t3)}

● 2.15 设有关系R(A,B)和S(A,C),试把下列域表达式转换成等价的关系代数表达式:

●① {a |(?b)(R(ab)∧ b=17)}

●② {abc |(R(ab)∧ S(ac))}

●③ {a |(?b)(R(ab))∨(?c)((?d)(S(dc))?S(ac))}

●④ {a |(?c)(S(ac)∧(?b1)(?b2)(R(ab1)∧R(cb2)∧b1>b2))}

2≠1

数据库系统概论(王珊第五版)数据库实验1

实验1 SQL SERVER 2008环境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服务管理器的启动和停止方法; 2.掌握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对象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 3.掌握注册服务器的步骤。 4.掌握E-R图在计算机中的画法。 二、实验学时 2学时 三、实验要求 1.了解SQL Server 2008的安装过程。 2.熟练掌握SQL Server2008数据库服务器的启动方法。 3.熟练掌握SQL Server2008数据库服务器的登录方法和注册方法。 4.掌握E-R图的画法,学会使用Visio画出标准的E-R图。 5.独立完成实验内容,并提交书面实验报告。 四、实验内容 1.了解并熟悉SQL Server 2008的安装方法。 2.登录SQL Server 2008服务器,主要包括启动、暂停、停止和重新启动服务器,登录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等操作; 3. 掌握SQL Server Management Studio对象资源管理器的使用方法; 4.注册SQL Server 2008服务器。 5. 有一个图书管理系统需要构建E-R图,要求如下: (1)可随时查询书库中现有书籍的品种、数量与存放位置。所有各类书籍均可由书号唯一标识。 (2)可随时查询书籍借还情况,包括借书人单位、姓名、借书证号、借书日期和还书日期。约定:任何人可借多种书,任何一种书可为多个人所借,借书证号具有唯一性。 (3)当需要时,可通过数据库中保存的出版社的电报编号、电话、邮编及地址等信息向相应出版社增购有关书籍。约定,一个出版社可出版多种书籍,同一本书仅为一个出版社出版,出版社名具有唯一性。 将有关实体型及其联系画出E-R模型图画在实验报告册中。

操作系统课后答案

第一章操作系统引论 思考与练习题 1.什么是操作系统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2.什么是多道程序设计技术多道程序设计技术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3.批处理系统是怎样的一种操作系统它的特点是什么 4.什么是分时系统什么是实时系统试从交互性,及时性,独立性,多路性,可靠性等几个 方面比较分时系统和实施系统。 5.实时系统分为哪俩种类型 6.操作系统主要特征是什么 7.操作系统也用户的接口有几种它们各自用在什么场合 8.“操作系统是控制硬件的软件”这一说法确切吗为什么 9.设内存中有三道程序,A,B,C,它们按A~B~C的先后顺序执行,它们进行“计算”和“I/o 操作”的时间如表1-2所示,假设三道程序使用相同的I/O设备。 (1)试画出单道运行时三道程序的时间关系图,并计算完成三道程序要花多少时间。 (2)试画出多道运行时三道程序的时间关系图,并计算完成三道程序要花多少时间。10.将下列左右两列词连接起来形成意义最恰当的5对。 DOS 网络操作系统 OS/2 自由软件

UNIX 多任务 Linux 单任务 Windows NT 为开发操作系统而设计 C语言 11.选择一个现代操作系统,查找和阅读相关的技术资料,写一篇关于操作系统如何进行内存管理、存储管理、设备管理和文件管理的文章。 答案 1.答: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合理地组织计算机的工作流程,以方便用户使用的程序集合。 2.答:把多个独立的程序同时放入内存,使她们共享系统中的资源。 1)多道,即计算机内存中同时放多道相互独立的程序。 2)宏观上并行,是指共识进入系统的多道程序都处于运行过程。 3)微观上串行,是指在单道处理机环境下,内存中的多道程序轮流地占有CPU,交替执行。 3.答:批处理操作系统是一种基本的操作系统类型。在该系统中用户的作业被成批地输入到计算机中,然后在操作系统的控制下,用户的作业自动的执行。 特点是:资源利用率高。系统吞吐量大。平均周转时间长。无交互能力。 4.答:分时系统:允许多个终端用户同时使用计算机,在这样的系统中,用户感觉不到其他用户的存在,好像独占计算机一样。实时系统:对外输入出信息,实时系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处理完毕并作出反应。 1)多路性:分时系统是为多个终端用户提供服务,实时系统的多路性主要表现在经常对多路的现场信息进行采集以及多多个对象或多个执行机构进行控制。 2)独立性:每个终端向实时系统提出服务请求时,是彼此独立的工作、互不干扰。

操作系统 习题答案(中文版)

操作系统概第七版中文版习题答案(全) 1.1在多道程序和分时环境中,多个用户同时共享一个系统,这种情况导致多种安全问题。a. 列出此类的问题 b.在一个分时机器中,能否确保像在专用机器上一样的安全度?并解释之。 答:a.窃取或者复制某用户的程序或数据;没有合理的预算来使用资源(CPU,内存,磁盘空间,外围设备)b.应该不行,因为人类设计的任何保护机制都会不可避免的被另外的人所破译,而且很自信的认为程序本身的实现是正确的是一件困难的事。 1.2资源的利用问题在各种各样的操作系统中出现。试例举在下列的环境中哪种资源必须被严格的管理。(a)大型电脑或迷你电脑系统(b)与服务器相联的工作站(c)手持电脑 答:(a)大型电脑或迷你电脑系统:内存和CPU资源,外存,网络带宽(b)与服务器相联的工作站:内存和CPU资源(c)手持电脑:功率消耗,内存资源 1.3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用户使用一个分时系统比使用一台个人计算机或单用户工作站更好? 答:当另外使用分时系统的用户较少时,任务十分巨大,硬件速度很快,分时系统有意义。充分利用该系统可以对用户的问题产生影响。比起个人电脑,问题可以被更快的解决。还有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在同一时间有许多另外的用户在同一时间使用资源。当作业足够小,且能在个人计算机上合理的运行时,以及当个人计算机的性能能够充分的运行程序来达到用户的满意时,个人计算机是最好的,。 1.4在下面举出的三个功能中,哪个功能在下列两种环境下,(a)手持装置(b)实时系统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a)批处理程序(b)虚拟存储器(c)分时 答:对于实时系统来说,操作系统需要以一种公平的方式支持虚拟存储器和分时系统。对于手持系统,操作系统需要提供虚拟存储器,但是不需要提供分时系统。批处理程序在两种环境中都是非必需的。 1.5描述对称多处理(SMP)和非对称多处理之间的区别。多处理系统的三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答:SMP意味着所以处理器都对等,而且I/O可以在任何处理器上运行。非对称多处理有一个主处理器控制系统,与剩下的处理器是随从关系。主处理器为从处理器安排工作,而且I/O也只在主处理器上运行。多处理器系统能比单处理器系统节省资金,这是因为他们能共享外设,大容量存储和电源供给。它们可以更快速的运行程序和增加可靠性。多处理器系统能比单处理器系统在软、硬件上也更复杂(增加计算量、规模经济、增加可靠性) 1.6集群系统与多道程序系统的区别是什么?两台机器属于一个集群来协作提供一个高可靠性的服务器的要求是什么? 答:集群系统是由多个计算机耦合成单一系统并分布于整个集群来完成计算任务。另一方面,多道程序系统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有多个CPU组成的单一的物理实体。集群系统的耦合度比多道程序系统的要低。集群系统通过消息进行通信,而多道程序系统是通过共享的存储空间。为了两台处理器提供较高的可靠性服务,两台机器上的状态必须被复制,并且要持续的更新。当一台处理器出现故障时,另一台处理器能够接管故障处理的功能。 1.7试区分分布式系统(distribute system)的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型与对等系统(peer-to-peer)模型 答:客户机-服务器(client-server)模型可以由客户机和服务器的角色被区分。在这种模型下,客户机向服务器发出请求,然后服务器满足这种请求。对等系统(peer-to-peer)模

操作系统习题答案

内存1通常情况下,在下列存储管理方式中,()支持多道程序设计、管理最简单,但存储碎片多;()使内存碎片尽可能少,而且使内存利用率最高。 Ⅰ.段式;Ⅱ.页式;Ⅲ.段页式;Ⅳ.固定分区;Ⅴ.可变分区 正确答案:Ⅳ;Ⅰ 2为使虚存系统有效地发挥其预期的作用,所运行的程序应具有的特性是()。正确答案:该程序应具有较好的局部性(Locality) 3提高内存利用率主要是通过内存分配功能实现的,内存分配的基本任务是为每道程序()。使每道程序能在不受干扰的环境下运行,主要是通过()功能实现的。Ⅰ.分配内存;Ⅱ.内存保护;Ⅲ.地址映射;Ⅳ.对换;Ⅴ.内存扩充;Ⅵ.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变换;Ⅶ.内存到外存间交换;Ⅷ.允许用户程序的地址空间大于内存空间。 正确答案:Ⅰ;Ⅱ 4适合多道程序运行的存储管理中,存储保护是 正确答案:为了防止各道作业相互干扰 5下面哪种内存管理方法有利于程序的动态链接()? 正确答案:分段存储管理 6在请求分页系统的页表增加了若干项,其中状态位供()参考。 正确答案:程序访问 7从下面关于请求分段存储管理的叙述中,选出一条正确的叙述()。 正确答案:分段的尺寸受内存空间的限制,但作业总的尺寸不受内存空间的限制

8虚拟存储器的特征是基于()。 正确答案:局部性原理 9实现虚拟存储器最关键的技术是()。 正确答案:请求调页(段) 10“抖动”现象的发生是由()引起的。 正确答案:置换算法选择不当 11 在请求分页系统的页表增加了若干项,其中修改位供()参考。 正确答案:换出页面 12 虚拟存储器是正确答案:程序访问比内存更大的地址空间 13测得某个请求调页的计算机系统部分状态数据为:CPU利用率20%,用于对换空间的硬盘的利用率97.7%,其他设备的利用率5%。由此断定系统出现异常。此种情况下()能提高CPU的利用率。 正确答案:减少运行的进程数 14在请求调页系统中,若逻辑地址中的页号超过页表控制寄存器中的页表长度,则会引起()。 正确答案:越界中断 15 测得某个请求调页的计算机系统部分状态数据为:CPU利用率20%,用于对换空间的硬盘的利用率97.7%,其他设备的利用率5%。由此断定系统出现异常。此种情况下()能提高CPU的利用率。 正确答案:加内存条,增加物理空间容量 16 对外存对换区的管理应以()为主要目标,对外存文件区的管理应以()

数据库系统概论复习题及答案

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试卷和答案 试卷代码:03115 授课课时:96 课程名称:数据库系统原理A 适用对象:本科选课班 一、选择题(从下列各题四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分,共10分) 1、在数据库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是__A___阶段。 A、数据库系统 B、文件系统 C、人工管理 D、数据项管理 2、在SQL的SELECT语句中,与选择运算对应的命令动词是__C___。 A、SELECT B、FROM C、WHERE D、ORDER BY 3、在数据库中,下列说法_A__是不正确的 A、数据库避免了一切数据的重复 B、若系统是完全可以控制的,则系统可确保更新是的一致性 C、数据可以共享 D、数据库减少了冗余 4、在数据库系统中,模式/外模式映像用于解决数据的_C__ A、结构独立性 B、物理独立性 C、逻辑独立性 D、分布独立性 5、关系代数的5种基本运算是__D_。 A、并、差、选择、投影、自然连接 B、并、差、交、选择、投影 C、并、差、交、选择、笛卡尔积 D、并、差、选择、投影、笛卡尔积 6、在SQL语句中,谓词“EXISTS”的含义是_B___。 A、全称量词 B、存在量词 C、自然连接--在连接条件中使用等于(=)运算符比较被连接列的列值,但它使用选择列表指出查询结果集合中所包括的列,并删除连接表中的重复列 D、等值连接--在连接条件中使用等于号(=)运算符比较被连接列的列值,其查询结果中列出被连接表中的所有列,包括其中的重复列 7、规范化过程主要为克服数据库逻辑结构中的插入异常、删除异常、更新异常以及_C__的缺陷 A、数据不一致性 B、结构不合理 C、冗余度大 D、数据丢失 8、数据库数据的正确性和相容性是数据库的__B____。 A、安全性 B、可维护性 C、完整性 D、并发控制 9、数据库三级模式体系结构主要的目标是确保数据库的_B__。 A、数据安全性 B、数据独立性

操作系统课后题答案 (1)

课本课后题部分答案 第一章 1.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1)有效性(2)方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 2.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 (2)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3)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13.OS有哪几大特征?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答: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和异步性四个基本特征;最基本的特征是并发性。14.处理机管理有哪些主要功能?它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处理机管理的主要功能是:进程管理、进程同步、进程通信和处理机调度; 进程管理:为作业创建进程,撤销已结束进程,控制进程在运行过程中的状态转换。进程同步:为多个进程(含线程)的运行______________进行协调。 通信:用来实现在相互合作的进程之间的信息交换。 处理机调度: (1)作业调度。从后备队里按照一定的算法,选出若干个作业,为他们分配运行所需的资源(首选是分配内存)。 (2)进程调度:从进程的就绪队列中,按照一定算法选出一个进程,把处理机分配给它,并设置运行现场,使进程投入执行。 15.内存管理有哪些主要功能?他们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北京石油化工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系3/48 《计算机操作系统》习题参考答案余有明与计07和计G09的同学们编著 3/48 答:内存管理的主要功能有:内存分配、内存保护、地址映射和内存扩充。 内存分配:为每道程序分配内存。 内存保护:确保每道用户程序都只在自己的内存空间运行,彼此互不干扰。 地址映射:将地址空间的逻辑地址转换为内存空间与对应的物理地址。 内存扩充:用于实现请求调用功能,置换功能等。 16.设备管理有哪些主要功能?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主要功能有: 缓冲管理、设备分配和设备处理以及虚拟设备等。 主要任务: 完成用户提出的I/O 请求,为用户分配I/O 设备;提高CPU 和I/O 设 备的利用率;提高I/O速度;以及方便用户使用I/O设备. 17.文件管理有哪些主要功能?其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文件管理主要功能: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目录管理、文件的读/写管理和保护。文件管理的主要任务:管理用户文件和系统文件,方便用户使用,保证文件安全性。 第二章 1. 什么是前趋图?为什么要引入前趋图? 答:前趋图(Precedence Graph)是一个有向无循环图,记为DAG(Directed Acyclic Graph),用于描述进程之间执行的前后关系。

操作系统概念第七版习题答案(中文版)完整版

1.1 在多道程序和分时环境中,多个用户同时共享一个系统,这种情况导致多种安全问题。a. 列出此类的问题b.在一个分时机器中,能否确保像在专用机器上一样的安全度?并解释之。 Answer:a.窃取或者复制某用户的程序或数据;没有合理的预算来使用资源(CPU,内存,磁盘空间,外围设备)b.应该不行,因为人类设计的任何保护机制都会不可避免的被另外的人所破译,而且很自信的认为程序本身的实现是正确的是一件困难的事。 1.2 资源的利用问题在各种各样的操作系统中出现。试例举在下列的环境中哪种资源必须被严格的管理。(a)大型电脑或迷你电脑系统(b)与服务器相联的工作站(c)手持电脑 Answer: (a)大型电脑或迷你电脑系统:内存和CPU 资源,外存,网络带宽(b)与服务器相联的工作站:内存和CPU 资源(c)手持电脑:功率消耗,内存资源 1.3 在什么情况下一个用户使用一个分时系统比使用一台个人计算机或单用户工作站更好? Answer:当另外使用分时系统的用户较少时,任务十分巨大,硬件速度很快,分时系统有意义。充分利用该系统可以对用户的问题产生影响。比起个人电脑,问题可以被更快的解决。还有一种可能发生的情况是在同一时间有许多另外的用户在同一时间使用资源。当作业足够小,且能在个人计算机上合理的运行时,以及当个人计算机的性能能够充分的运行程序来达到用户的满意时,个人计算机是最好的,。 1.4 在下面举出的三个功能中,哪个功能在下列两种环境下,(a)手持装置(b)实时系统需要操作系统的支持?(a)批处理程序(b)虚拟存储器(c)分时 Answer:对于实时系统来说,操作系统需要以一种公平的方式支持虚拟存储器和分时系统。对于手持系统,操作系统需要提供虚拟存储器,但是不需要提供分时系统。批处理程序在两种环境中都是非必需的。 1.5 描述对称多处理(SMP)和非对称多处理之间的区别。多处理系统的三个优点和一个缺点? Answer:SMP意味着所以处理器都对等,而且I/O 可以在任何处理器上运行。非对称多处理有一个主处理器控制系统,与剩下的处理器是随从关系。主处理器为从处理器安排工作,而且I/O 也只在主处理器上运行。多处理器系统能比单处理器系统节省资金,这是因为他们能共享外设,大容量存储和电源供给。它们可以更快速的运行程序和增加可靠性。多处理器系统能比单处理器系统在软、硬件上也更复杂(增加计算量、规模经济、增加可靠性) 1.6 集群系统与多道程序系统的区别是什么?两台机器属于一个集群来协作提供一个高可靠性的服务器的要求是什么? Answer:集群系统是由多个计算机耦合成单一系统并分布于整个集群来完成计算任务。另一方面,多道程序系统可以被看做是一个有多个CPU 组成的单一的物理实体。集群系统的耦合度比多道程序系统的要低。集群系统通过消息进行通信,而多道程序系统是通过共享的存储空间。为了两台处理器提供较高的可靠性服务,两台机器上的状态必须被复制,并且要持续的更新。当一台处理器出现故障时,另一台处理器能够接管故障处理的功能。

操作系统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操作系统第四版-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 1、有一台计算机,具有IMB 内存,操作系统占用200KB ,每个用户进程各占200KB 。如果用户进程等待I/O 的时间为80 % ,若增加1MB 内存,则CPU 的利用率提高多少? 答:设每个进程等待I/O 的百分比为P ,则n 个进程同时等待刀O 的概率是Pn ,当n 个进程同时等待I/O 期间CPU 是空闲的,故CPU 的利用率为1-Pn。由题意可知,除去操作系统,内存还能容纳4 个用户进程,由于每个用户进程等待I/O的时间为80 % , 故: CPU利用率=l-(80%)4 = 0.59 若再增加1MB 内存,系统中可同时运行9 个用户进程,此时:cPu 利用率=l-(1-80%)9 = 0.87 故增加IMB 内存使CPU 的利用率提高了47 % : 87 %/59 %=147 % 147 %-100 % = 47 % 2 一个计算机系统,有一台输入机和一台打印机,现有两道程序投入运行,且程序A 先开始做,程序B 后开始运行。程序A 的运行轨迹为:计算50ms 、打印100ms 、再计算50ms 、打印100ms ,结束。程序B 的运行轨迹为:计算50ms 、输入80ms 、再计算100ms ,结束。试说明(1 )两道程序运行时,CPU有无空闲等待?若有,在哪段时间内等待?为什么会等待?( 2 )程序A 、B 有无等待CPU 的情况?若有,指出发生等待的时刻。 答:画出两道程序并发执行图如下: (1)两道程序运行期间,CPU存在空闲等待,时间为100 至150ms 之间(见图中有色部分) (2)程序A 无等待现象,但程序B 有等待。程序B 有等待时间段为180rns 至200ms 间(见图中有色部分) 3 设有三道程序,按A 、B 、C优先次序运行,其内部计算和UO操作时间由图给出。

2014浙大远程数据库系统概论在线作业

窗体顶端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100分单选题 1.根据SQL标准,要查询表student中所有年龄age小于所有学生的平均年龄的记录,下面哪条语句适用? A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age < avg(age) B select * from student having age < avg(age) C select * from student a where a.age < (select avg(b.age) from student b) D select * from student a where (select avg(b.age) from student b ) >= a.age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描述数据库用户能够看到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描述的是指()。 A 模式 B 内模式 C 外模式 D 逻辑模式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3.下列数据模型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是()。 A 网状数据模型 B 关系数据模型 C 层次数据模型 D 非关系模型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4.SQL中,下列涉及空值的操作,不正确的是()。 A AGE IS NULL B AGE IS NOT NULL C AGE = NULL

D NOT (AG E IS NULL)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5.DBMS中实现事务隔离性的子系统是()。 A 安全性管理子系统 B 完整性管理子系统 C 并发控制子系统 D 恢复管理子系统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6.如果一个关系中的属性或属性组并非该关系的码,但它是另外一个关系的主码,则称其为该关系的()。 A 码 B 外码 C 元组 D 主键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7.如果事务T1封锁了数据R1,T2封锁了数据R2,然后T1又请求封锁R2。接着T2又申请封锁R1。这样就出现了T1在等待T2,而T2又在等待T1的局面,T1和T2两个事务永远不能结束,形成()。 A 活锁 B 死锁 C 乐观锁 D 悲观锁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8.公司中有多个部门和多名职员,每个职员只能属于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可以有多名职员,从职员到部门的联系类型是()。 A 多对多

(完整版)操作系统课后题答案

2 . 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0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2)0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3)0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5 .何谓脱机I/O 和联机I/O ? 答:脱机I/O 是指事先将装有用户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卡片机,在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纸带或卡片上的数据或程序输入到磁带上。该方式下的输入输出由外围 机控制完成,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而联机I/O方式是指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输出 都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 11 . OS有哪几大特征?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答: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和异步性四个基本特征;最基本的特征是并发性。 20 .试描述什么是微内核OS。 答:(1)足够小的内核;(2)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3)应用机制与策略分离原理;(4)采用面向对象技术。 25 ?何谓微内核技术?在微内核中通常提供了哪些功能? 答:把操作系统中更多的成分和功能放到更高的层次(即用户模式)中去运行,而留下一个尽 量小的内核,用它来完成操作系统最基本的核心功能,称这种技术为微内核技术。在微内核 中通常提供了进程(线程)管理、低级存储器管理、中断和陷入处理等功能。 第二章进程管理 2.画出下面四条语句的前趋图: S仁a : =x+y; S2=b : =z+1; S3=c : =a - b ; S4=w : =c+1; 7 ?试说明PCB的作用,为什么说PCB是进程存在的惟一标志? 答:PCB是进程实体的一部分,是操作系统中最重要的记录型数据结构。作用是使一个在 多道程序环境下不能独立运行的程序,成为一个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成为能与其它进程 并发执行的进程。OS是根据PCB对并发执行的进程进行控制和管理的。 11 .试说明进程在三个基本状态之间转换的典型原因。 答:(1)就绪状态T执行状态:进程分配到CPU资源;(2)执行状态T就绪状态:时间片用 完;(3)执行状态T阻塞状态:I/O请求;(4)阻塞状态T就绪状态:I/O完成. 19 ?为什么要在OS中引入线程? 答:在操作系统中引入线程,则是为了减少程序在并发执行时所付出的时空开销,使OS具

(完整版)操作系统课后题答案

2.OS的作用可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OS作为用户与计算机硬件系统之间的接口;(2)OS作为计算机系统资源的管理者; (3)OS实现了对计算机资源的抽象。 5.何谓脱机I/O和联机I/O? 答:脱机I/O 是指事先将装有用户程序和数据的纸带或卡片装入纸带输入机或卡片机,在外围机的控制下,把纸带或卡片上的数据或程序输入到磁带上。该方式下的输入输出由外围机控制完成,是在脱离主机的情况下进行的。而联机I/O方式是指程序和数据的输入输出都是在主机的直接控制下进行的。 11.OS有哪几大特征?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答: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和异步性四个基本特征;最基本的特征是并发性。 20.试描述什么是微内核OS。 答:(1)足够小的内核;(2)基于客户/服务器模式;(3)应用机制与策略分离原理;(4)采用面向对象技术。 25.何谓微内核技术?在微内核中通常提供了哪些功能? 答:把操作系统中更多的成分和功能放到更高的层次(即用户模式)中去运行,而留下一个尽量小的内核,用它来完成操作系统最基本的核心功能,称这种技术为微内核技术。在微内核中通常提供了进程(线程)管理、低级存储器管理、中断和陷入处理等功能。 第二章进程管理 2. 画出下面四条语句的前趋图: S1=a:=x+y; S2=b:=z+1; S3=c:=a – b;S4=w:=c+1; 答:其前趋图为: 7.试说明PCB 的作用,为什么说PCB 是进程存在的惟一标志? 答:PCB 是进程实体的一部分,是操作系统中最重要的记录型数据结构。作用是使一个在多道程序环境下不能独立运行的程序,成为一个能独立运行的基本单位,成为能与其它进程并发执行的进程。OS是根据PCB对并发执行的进程进行控制和管理的。 11.试说明进程在三个基本状态之间转换的典型原因。 答:(1)就绪状态→执行状态:进程分配到CPU资源;(2)执行状态→就绪状态:时间片用完;(3)执行状态→阻塞状态:I/O请求;(4)阻塞状态→就绪状态:I/O完成. 19.为什么要在OS 中引入线程?

2017数据库系统概论作业-在线作业

您的本次作业分数为:98分 1.【第01章】公司中有多个部门和多名职员,每个职员只能属于一个部门,一个部门可以有多名职员,从职员到部门的联系类型是()。 A 多对多 B 一对一 C 多对一 D 一对多 正确答案:C 2.【第01章】在数据库的三级模式结构中,描述数据库用户能够看到和使用的局部数据的逻辑结构和特征描述的是指()。 A 模式 B 内模式 C 外模式 D 逻辑模式 正确答案:C 3.【第01章】下列四项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数据库减少了数据冗余 B 数据库中的数据可以共享 C 数据库避免了一切数据的重复 D 数据库具有较高的数据独立性 正确答案:C 4.【第01章】数据库三级模式体系结构的划分,有利于保持数据库的()。 A 数据库独立性

B 数据库安全性 C 结构规范化 D 操作可行性 正确答案:A 5.【第01章】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 DBS包括DB和DBMS B DBMS包括DB和DBS C DB包括DBS和DBMS D 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正确答案:A 6.【第01章】下列数据模型中,数据独立性最高的是()。 A 网状数据模型 B 关系数据模型 C 层次数据模型 D 非关系模型 正确答案:B 7.【第01章】常用的数据模型有()。 A 层次模型 B 网状模型 C 关系模型 D 面向对象模型 E 对象关系模型

正确答案:ABCDE 8.【第01章】E-R图用来描述现实世界的概念模型,基本要素包括()。 A 实体型 B 属性 C 联系 D 元组 E 主码 F 记录 正确答案:ABC 9.【第01章】数据模型的组成要素包括()。 A 数据结构 B 数据操作 C 实体 D 完整性约束 E 关系 正确答案:ABD 10.【第01章】与人工管理和文件系统相比,数据库系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些方面? A 数据结构化 B 数据的共享性高,冗余度低,易扩充 C 数据独立性高 D 数据由DBMS统一管理和控制 正确答案:ABCD

操作系统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设计现代OS的主要目标是什么? 答:(1)有效性(2)方便性(3)可扩充性(4)开放性 4.试说明推劢多道批处理系统形成和収展的主要劢力是什么? 答:主要动力来源于四个方面的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 (1)不断提高计算机资源的利用率; (2)方便用户; (3)器件的不断更新换代; (4)计算机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12.试从交互性、及时性以及可靠性方面,将分时系统不实时系统迚行比较。答:(1)及时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与分时系统类似,都是以人所能接受的等待时间来确定;而实时控制系统的及时性,是以控制对象所要求的开始截止时间或完成截止时间来确定的,一般为秒级到毫秒级,甚至有的要低于100微妙。 (2)交互性:实时信息处理系统具有交互性,但人与系统的交互仅限于访问系统中某些特定的专用服务程序。不像分时系统那样能向终端用户提供数据和资源共享等服务。 (3)可靠性:分时系统也要求系统可靠,但相比之下,实时系统则要求系统具有高度的可靠性。因为任何差错都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是灾难性后果,所以在实时系统中,往往都采取了多级容错措施保障系统的安全性及数据的安全性。 13.OS有哪几大特征?其最基本的特征是什么? 答:并发性、共享性、虚拟性和异步性四个基本特征;最基本的特征是并发性。 第二章 2. 画出下面四条诧句的前趋图: S1=a:=x+y; S2=b:=z+1; S3=c:=a –b;S4=w:=c+1; 8.试说明迚程在三个基本状态之间转换的典型原因。 答:(1)就绪状态→执行状态:进程分配到CPU资源 (2)执行状态→就绪状态:时间片用完 (3)执行状态→阻塞状态:I/O请求 (4)阻塞状态→就绪状态:I/O完成

2015年浙江大学远程-数据库系统概论在线作业

1.若事务T对数据对象 A 进行读取和修改操作,且其它任何事务都不能访问 A, 此时事务 T需对数据对象A加上()。 ? A 读锁 ? B 死锁 ? C 写锁 ? D 活锁 正确答案:C ? 单选题 2.在SQL语言中授权的操作是通过()语句实现的。 ? A CREATE ? B REVOKE ? C GRANT ? D INSERT 正确答案:C ? 单选题 3.如果事务T获得了数据项Q上的排它锁,则T对Q()。 ? A 只能读不能写 ? B 只能写不能读 ? C 既可读又可写

? D 不能读不能写 正确答案:C ? 单选题 4.根据SQL标准,创建一个视图abc,通过该视图只能对表student中系dept 为‘IS’的记录进行更新操作。下面哪条语句适用? ? A create view abc as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dept=’IS’ ? B create view abc as select * from student where dept=’IS’ with check option ? C create view abc as student where dept=’IS’ ? D create view abc as select dept=’IS’ from student 正确答案:B ? 单选题 5.根据SQL标准,删除表student中对字段sno的唯一性约束,应该使用下面 哪条语句? ? A drop sno from table student ? B alter table student drop sno ? C alter table student drop unique(sno) ? D alter table student drop sno unique 正确答案:C

2015数据库系统概论在线作业

单选题 1.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关系的码为()。 A 某个实体的码 B 各实体码的组合 C n端实体的码 D 任意一个实体的码 单选题 2.3NF()规范为4NF。 A 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函数依赖 B 消除非主属性对码的传递函数依赖 C 消除主属性对码的部分和传递函数依赖 D 消除非平凡且非函数依赖的多值依赖 单选题 3.概念结构设计阶段得到的结果是()。 A 数据字典描述的数据需求 B E-R图表示的概念模型 C 某个DBMS所支持的数据模型 D 包括存储结构和存取方法的物理结构 单选题 4.根据SQL标准,要修改表student中所有学生的年龄age,使之在原值基础上减一,下面哪个语句适用? A update student set age = 1 B update student set age = age - 1 C update age = age -1 from student D update from student where age = age -1 单选题 5.根据SQL标准,删除表student中对字段sno的唯一性约束,应该使用下面哪条语句? A drop sno from table student

B alter table student drop sno C alter table student drop unique(sno) D alter table student drop sno unique 单选题 6.根据SQL标准,增加一个新的字段sdate到表student中,该字段为可容纳7个字符的定长字符串,下面哪条语句可以正确表述? A insert into student sdate char(7) B add sdate char(7) to student C append sdate varchar(7) to table student D alter table student add sdate varchar(7) E alter table student add sdate char(7) F alter table student modify sdate char(7) 单选题 7.数据库(DB)、数据库系统(DBS)和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三者之间的关系是()。 A DBS包括DB和DBMS B DBMS包括DB和DBS C DB包括DBS和DBMS D DBS就是DB,也就是DBMS 单选题 8.属于BCNF的关系模式的是()。 A 已消除了插入、删除异常 B 已消除了插入、删除异常、数据冗余 C 仍然存在插入、删除异常 D 在函数依赖范畴内,已消除了插入和删除的异常 单选题 9.在SQL语言中授权的操作是通过()语句实现的。 A CREATE

操作系统课后习题答案

1.什么是操作系统?其主要功能是什么? 操作系统是控制和管理计算机系统内各种硬件和软件资源,有效组织多道程序运行的系统软件(或程序集合),是用户和计算机直接的程序接口. 2.在某个计算机系统中,有一台输入机和一台打印机,现有两道程序投入运行,程序A、B 同时运行,A略早于B。A的运行轨迹为:计算50ms、打印100ms、再计算50ms、打印100ms,结束。B的运行轨迹为:计算50ms、输入80ms、再计算100ms,结束。试说明:(1)两道程序运行时,CPU是否空闲等待?若是,在那段时间段等待? (2)程序A、B是否有等待CPU的情况?若有,指出发生等待的时刻。 0 50 100 150 200 250 300 50 100 50 100 50 100 20 100 (1) cpu有空闲等待,在100ms~150ms的时候. (2) 程序A没有等待cpu,程序B发生等待的时间是180ms~200ms. 1.设公共汽车上,司机和售票员的活动如下: 司机的活动:启动车辆;正常行车;到站停车。 售票员的活动:关车门;售票;开车门。 在汽车不断的到站、停车、行驶过程中,用信号量和P、V操作实现这两个活动的同步关系。 semaphore s1,s2; s1=0;s2=0; cobegin 司机();售票员(); coend process 司机() { while(true) { P(s1) ; 启动车辆; 正常行车; 到站停车; V(s2); } } process 售票员() { while(true) { 关车门; V(s1);

售票; P(s2); 开车门; 上下乘客; } } 2.设有三个进程P、Q、R共享一个缓冲区,该缓冲区一次只能存放一个数据,P进程负责循环地从磁带机读入数据并放入缓冲区,Q进程负责循环地从缓冲区取出P进程放入的数据进行加工处理,并把结果放入缓冲区,R进程负责循环地从缓冲区读出Q进程放入的数据并在打印机上打印。请用信号量和P、V操作,写出能够正确执行的程序。 semaphore sp,sq,sr; int buf;sp=1;sq=0;sr=0; cobegin process P() { while(true) { 从磁带读入数据; P(sp); Buf=data; V(sq); } } process Q() { while(true) { P(sq); data=buf; 加工data; buf=data; V(sr); } } process R() { while(true) { P(sr); data=buf; V(sp); 打印数据; } }

(完整word版)操作系统习题及参考答案.docx

CH4 应用题参考答案 1在一个请求分页虚拟存储管理系统中,一个程序运行的页面走向是: 1、2 、3 、4 、2 、1 、5 、6 、2 、1 、2 、3 、7 、 6 、3 、2 、1 、2 、 3、6 。 分别用 FIFO 、OPT 和 LRU 算法,对分配给程序 3 个页框、 4 个页框、 5 个页框和 6 个页框的情况下,分别求出缺页中断次数和缺页中断率。 答: 页框数FIFO LRU OPT 3161511 414108 51287 6977 只要把表中缺页中断次数除以20,便得到缺页中断率。 2 在一个请求分页虚拟存储管理系统中,一个作业共有 5 页,执行时其访问页面次序 为: ( 1 ) 1、4、3、1、2、5、1、4、2、1、4、5 ( 2 ) 3、2、1、4、4、5、5、3、4、3、2、1、5 若分配给该作业三个页框,分别采用 FIFO和 LRU 面替换算法,求出各自的缺页 中断次数和缺页中断率。 答:( 1 )采用 FIFO 为 9 次,9 / 12 = 75 %。采用 LRU 为 8 次,8 / 12 = 67 %。( 2)采用FIFO和LRU均为9次,9 / 13 = 69%。 3一个页式存储管理系统使用 FIFO 、OPT 和 LRU 页面替换算法,如果一个作业的页面走向为: ( l ) 2、3、2、l、5、2、4、5、3、2、5、2。 ( 2 ) 4、3、2、l、4、3、5、4、3、2、l、5。 ( 3 ) 1、2、3、4、1、2、5、l、2、3、4、5。

当分配给该作业的物理块数分别为 3 和 4 时,试计算访问过程中发生的缺页中断 次数和缺页中断率。 答: ( l )作业的物理块数为3块,使用 FIFO 为 9次, 9 / 12 = 75%。使用 LRU 为 7次, 7 / 12 = 58%。使用 OPT 为 6 次, 6 / 12 = = 50%。 作业的物理块数为4块,使用 FIFO 为 6次, 6 / 12 = 50%。使用 LRU 为 6次, 6 / 12 = 50%。使用 OPT 为 5 次, 5 /12 = 42 %。 ( 2 )作业的物理块数为3块,使用 FIFO 为 9次, 9 / 12 = 75%。使用 LRU 为 10 次, 10 / 12 = 83%。使用 OPT 为 7次, 7/12 = 58%。 作业的物理块数为 4块,使用 FIFO 为 10次, 10 / 12 = 83 %。使用LRU 为 8 次, 8/12 =66%。使用 OPT为 6 次, 6/12 =50%. 其中,出现了 Belady 现象,增加分给作业的内存块数,反使缺页中断率上升。 4、在可变分区存储管理下,按地址排列的内存空闲区为: 10K 、4K 、20K 、18K 、7K 、 9K 、12K 和 15K 。对于下列的连续存储区的请求: ( l ) 12K 、10K 、 9K , ( 2 ) 12K 、10K 、15K 、18K 试问:使用首次适应算法、最佳适应算法、最差适应算法和下次适应算法,哪个空闲区被使用? 答: ( 1)空闲分区如图所示。 答 分区号分区长 110K 24K 320K 418K 57K 69K 712K 815K 1)首次适应算法 12KB 选中分区 3 ,这时分区 3 还剩 8KB 。10KB 选中分区 1 ,恰好分配故应删去分区 1 。9KB 选中分区 4 ,这时分区 4 还剩 9KB 。

操作系统课后题答案

2.1 一类操作系统服务提供对用户很有用的函数,主要包括用户界面、程序执行、I/O操作、文件系统操作、通信、错误检测等。 另一类操作系统函数不是帮助用户而是确保系统本身高效运行,包括资源分配、统计、保护和安全等。 这两类服务的区别在于服务的对象不同,一类是针对用户,另一类是针对系统本身。 2.6 优点:采用同样的系统调用界面,可以使用户的程序代码用相同的方式被写入设备和文件,利于用户程序的开发。还利于设备驱动程序代码,可以支持规范定义的API。 缺点:系统调用为所需要的服务提供最小的系统接口来实现所需要的功能,由于设备和文件读写速度不同,若是同一接口的话可能会处理不过来。 2.9 策略决定做什么,机制决定如何做。他们两个的区分对于灵活性来说很重要。策略可能会随时间或位置而有所改变。在最坏的情况下,每次策略改变都可能需要底层机制的改变。系统更需要通用机制,这样策略的改变只需要重定义一些系统参数,而不需要改变机制,提高了系统灵活性。 3.1、短期调度:从准备执行的进程中选择进程,并为之分配CPU; 中期调度:在分时系统中使用,进程能从内存中移出,之后,进程能被重新调入内存,并从中断处继续执行,采用了交换的方案。 长期调度:从缓冲池中选择进程,并装入内存以准备执行。 它们的主要区别是它们执行的频率。短期调度必须频繁地为CPU选择新进程,而长期调度程序执行地并不频繁,只有当进程离开系统后,才可能需要调度长期调度程序。 3.4、当控制返回到父进程时,value值不变,A行将输出:PARENT:value=5。 4.1、对于顺序结构的程序来说,单线程要比多线程的功能好,比如(1)输入三角形的三边长,求三角形面积;(2)从键盘输入一个大写字母,将它改为小写字母输出。

操作系统课后习题答案

3.1论述长期、中期、短期调度之间的区别。 答:短期调度:在内存作业中选择准备执行的作业,并未他们分配CPU。 中期调度:被用于分时系统,一个交换方案的实施,将部分运行程序移出内存,之后,从中断处继续执行。 长期调度:确定哪些作业调入内存以执行。 区别:它们区别在于执行频率。短期调度必须经常调用一个新进程,由于在系统中,长期调度处理移动的作业时,并不频繁被调用,可能在进程离开系统时才被唤起。 3.2描述内核在两个进程间进行上下文切换的过程。 答:进程关联是由进程的PCB来表示的,它包括CPU寄存器的值和内存管理信息等。当发生上下文切换时,内核会将旧进程的关联状态保存在其PCB中,然后装入经调度要执行的新进程的已保存的关联状态。上下文切换还必须执行一些确切体系结构的操作,包括刷新数据和指令缓存。 3.4使用图3.24所示的程序,说明LINE A可能输出什么。 答:输出:PARENT:value=5; 父进程中value初始值为5,,value+=15发生在子进程,输出发生在父进程中,故输出value 的值为5。 3.5下面设计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系统层次和用户层次都要考虑。 a.同步和异步通信 b.自动和显式缓冲 c.复制传送和引用传送 d.固定大小和可变大小信息 答:a.同步和异步通信:同步通信的影响是它允许发送者和接收者之间有一个集合点。缺点是阻塞发送时,不需要集合点,而消息不能异步传递。因此,消息传递系统,往往提供两种形式的同步。 b.自动和显式缓冲:自动缓冲提供了一个无限长度的队列,从而保证了发送者在复制消息时不会遇到阻塞,如何提供自动缓存的规范,一个方案也许能保存足够大的内存,但许多内存被浪费缓存明确指定缓冲区的大小。在这种状况下,发送者不能在等待可用空间队列中被阻塞。然而,缓冲明确的内存不太可能被浪费。 c.复制发送和引用发送:复制发送不允许接收者改变参数的状态,引用发送是允许的。引用发送允许的优点之一是它允许程序员写一个分布式版本的一个集中的应用程序。 d.固定大小和可变大小信息:一个拥有具体规模的缓冲可容纳及已知数量的信息缓冲能容纳的可变信息数量是未知的。信息从发送者的地址空间被复制至接受进程的地址空间。更大的信息可使用共享内存传递信息。 4.1举两个多线程程序设计的例子,其中多线程的性能比单线程的性能差。 答:a.任何形式的顺序程序对线程来说都不是一个好的形式。例如一个计算个人报酬的程序。 b.一个“空壳”程序,如C-shell和korn shell。这种程序必须密切检测其本身的工作空间。如打开的文件、环境变量和当前工作目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