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教案-苗族银饰

绘画教案-苗族银饰
绘画教案-苗族银饰

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编辑本段]苗族银饰特征

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艺术特征是不言而喻的,苗族大银角几乎为佩戴者身高的一半便是令人信服的例证。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用美学的观点来看是很有道理的。

以重为美

再看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妇女自幼穿耳后,即用渐次加粗的圆棍扩大穿孔,以确保能戴上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利用耳环的重量拉长耳垂。有些妇女因耳环过重,耳垂被拉豁。当地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上呈现出的"多"的艺术特征,也是十分惊人的。很多苗族地区佩戴银饰讲究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这种炫耀意识的物化在其他民族也不难见到。傣族男子的纹身习俗讲究纹身部位愈宽、图案愈复杂愈美;求偶期的哈尼族少女浑身上下戴着密密的珠饰、贝饰;青海牧区藏族妇女的“加龙”背饰充分体现了追求大和多的审美原则;德昂族的腰箍多达三四十圈,可谓追求饰品数量的典型。足见追求繁缚的以多为美,不止苗族一家。

苗族银饰文化的介绍

摘要: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而苗族的银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在其上千年的传承和发展过程中,不断融合其他民族的服饰文化,并逐渐形成了一个独有化、多元化的美学形式和艺术体系。本文将从苗族的历史渊源、服饰总况、银饰加工等方面介绍苗族的银饰文化。 一、历史渊源 苗族是我国一个非常古老的民族,具有独特的民族文化。苗族银饰按照装饰部位的不同,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在苗族传统文化中,银饰不仅是美好的和财富的象征,更是避邪的神物,可以带来吉祥和幸福。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二、银饰特征 苗族银饰素以用料讲究、构图精巧、造型典雅、色彩艳丽、纯朴自然、技艺精湛而著称,具有大、重、多等典型的民族服饰文化特点。 1.1 以大为美 苗族银饰以大为美,讲究堆大为山,呈现出巍峨之美;水大为海,呈现出浩渺之美。苗族银饰以大为美的独特见识,在美学上有一定的道理,同时也是穿戴者的财富象征。 1.2 以重为美 苗族银饰以重为美,贵州施洞苗族当地流行的圆轮形耳环单只最重达200克,而黎平苗族妇女的篓花银排圈讲究愈重愈好,重者逾八斤,令人叹为观止。 1.3 以多为美 苗族银饰以多为美,耳环挂三四只,叠至垂肩;项圈戴三四件,没颈掩额;腑饰、腰饰倾其所有,悉数佩戴。特别是清水江流域的银衣,组合部件即有数百之多,重叠繁复,呈现出一种繁缚之美。 1.4 不变中求变 苗族银饰讲究变化,这一点也是在追求大、重、多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在多种求变,衍生出更多的外形美。 三、加工工艺 苗族银饰的加工基本以家庭作坊为单位进行手工操作。苗族银匠将熔炼过的白银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加工流程非常复杂,往往一件银饰多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在银饰的外在形式上,苗族银匠会更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和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进行继承和创新,在工艺上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 四、银饰类别 苗族女性所佩带的银饰丰富多彩,从头到脚,处处银饰.按装饰的位置分,主要包括了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脚饰等。 4.1 银头饰 苗族头饰在所有服饰中占有重要地位,往往通过头饰可判断出服饰主人的各种情况。苗家女子的头饰种类有包括银角银帽、银围帕、银发簪、银耳环等。 银帽最为复杂和耀眼。湘西地区的银帽无顶,为环形花冠,帽冠上加工有凸纹动物及花卉形象,以银丝焊连,突出平面装饰,层次感极强。冠在头上,脚下走动,颤枝银花一片银光闪烁,显得花姿绰约。 银角分别有西江、施洞、排调三种类型。施洞型银角又称银扇,因其在分叉的两角间均匀分布四根银片颇类扇骨而得名。排调型银角似角似羽,两角一分为二,远看似角,近看如羽。而最有特色的是西江型,银角两角分叉,主纹通常为二龙戏珠形象,姑娘们佩戴时还要

苗族银饰的分类之胸颈饰

苗族银饰的分类之胸颈饰 欢迎进入凤凰银饰传习所官网了解更多的苗族银饰和凤凰古城旅游资讯,打造精美苗族手工艺银饰品,传承千年苗族银饰文化。 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自己的职责,从未停止对苗族传统文化、工艺的挖掘、保护和技术改造。目前已挖掘、复原、整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有:溶化、锻造、浮雕、透雕、圆雕、冷拉丝、搓丝、多层掐花、编丝、吹焊、镶嵌等,并已用于产品制作。 苗族银饰的胸颈饰包括:银项圈、银压领、银胸牌、银胸吊饰等。 1?银项圈 苗族很重视对胸颈部位的装饰,由此银项圈成为银饰中制作考究的一支。其可分为链型和圈型两种。链型以链环相连,可活动变化;圈型则用银片或银条制成圈形,定型后不可活动。少数亦有链圈合一的。此外,在贵州都柳江流域还流行一种银排圈,即套圈,每套少则几个,多则十儿个,由内及外,圈径递次增大。属于链型的有8字环形项链、金瓜项链、串珠型项链、四方形项链、响铃项链等。属于圈型的有扭索项圈、绞丝项圈、串戒指项圈、百叶项圈、篓花项圈、藤形项圈、银龙项圈、方柱扭索项圈。链圈合一的有百家保锁带链项圈。串戒指项圈很奇特,是以篓花银片为内圈,用十四枚戒指串成的。为避免戒指重叠,以银丝将戒指等距固定,戒面以蝶及瓜米为垂穗。绞丝项圈呈绞花状,系用两根银条互相穿合,连续编圈制成,两端用细银丝扭索缠成圆柱形。其造型华丽。银龙项圈为双层,以银片拼合,里层扁平,表层呈半圆弧状。其上为凸纹二龙戏珠图,项圈下缘垂十一串银吊,吊分四级,为蝶、莲台菩萨、银铃、叶片等形象。其造型芋满,工艺复杂,是

苗族银项圈中的精品。藤形项圈制作工艺较简单,但古枝扎藤的造型却令人感受到山野清新的气息。 2?银压领 银压领是流行于湘西和贵州清水江流域苗族地区的压饰,因佩戴后可平贴衣襟而得名。银压领系从长命锁演变而来。长命锁的前身为"长命搂",始于汉代,是人们为避不祥,端午节时悬挂于门帽的五色丝线。至明代,演变成儿童专用颈饰,后逐渐发展成长命锁。长命锁在黔中和清水江流域的部分苗族地区,还保持原始的长方形,锁上篓有"长命富贵"等宇样,往往同项圈连体或配套使用。银压领脱离原型较远,为半圆形或腰子形,体积增大数倍,纹样芋富,制作工艺复杂。湘西苗族的银压领为腰子形,表面镂空二龙戏珠的纹样,并垂十只蝴蝶,每蝶垂三根银链叶片吊。长16厘米的银吊如瀑布倾泻,掩及肚腹。雷公山脚的银压领更是兼用圆雕、浮雕及透雕技术,造型繁缚,工艺精美。压领主纹为两只圆雕银腆磷,可活动的镂空银球居中,其上银龙腾跃,其下银花簇簇。 3?银胸牌 银胸牌系部分苗族地区流行的胸饰,通常为单层长方形或半圆形篓花银片制成,形状规整,佩戴位置较银压领、银锁靠上。同银压领一样,银胸牌也是由长命锁演变而来,因此,这三种银饰在同一苗族分支内一般只使用其中一种,而不会两种以上并存。有的银胸牌为单片,体形小。也有的银胸牌较大,且两三片拼连,几乎遮住佩戴者的整个胸腹,装饰效果十分夸张。 4?银胸吊饰 常见的银胸吊饰有蝶形吊、鸟形吊、鱼形吊、钱纹吊、骑马人物吊等等,通常由银链、吊牌、坠饰组成,多级,一级一形,递次而下,多者可达四至五级。流行于都柳江流域的蝶形吊体形最大,分五级,总长在85厘米以上。该地的鸟形吊造

苗族银饰图案题材研究

苗族银饰图案,从其题材内容和形式来看是呈现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图像文献,是艺术家通过对湘西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宗教活动、生活方式、生存环境等方面的挖掘与表现,再现和创造出的直观现象。通过对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域湘西少数民族图形题材的考察发现,这些图形图像具有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内涵,反映了在历史进程中的民族发展与变迁。它不仅在传承和弘扬湘西少数民族文化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也使得对这些少数民族的认识与研究有了新的立足点。图形所具有的视觉直观性及历史性特点为深入研究湘西少数民族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苗族服饰以刺绣精美、银饰华丽而名扬中外,享誉古今。然而,就苗族的银饰而言,种类繁多,特点鲜明,在我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银饰图形与纹饰承载着苗族人民情感的印记,记载着其族群经过漫长的迁徙和征战的历程。它们在已经定居多年的苗族生活中依然刻下不可磨灭的烙印,铭记着祖先迁徙和征战的千难万险,回忆着迁徙途中的事与物,颂扬了祖先的勇敢与顽强。 在苗族族群中,有很多是关于银饰的传说。其中之一是从物质层面上解释银饰的来源之一。苗族上古传唱下来的著名叙事长诗《娘阿莎》中的“水龙王”有这样的唱词:“还你六张巾,退你银项圈。”古歌表达出金银的物质与精神、功利与审美。苗族的《换嫁歌》唱出了在母系社会男子出嫁时的情景:“头插锦鸡毛,衣裙身上套。一只银项圈,胸前(九)闪耀。”时距今日约有2000年。 然而,苗族银饰之所以产生,更重要的是它有着深层的精神动因,即以巫术为核心的原始宗教信仰得到相应的发展。苗族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被浓重的巫文化的氛围所笼罩。苗族的银饰从它诞生之初,就具有巫术的信仰与功能。 归纳而言,苗族题材银饰图案大致可分巫文化—宗教信仰题材、民间传说题材、自然崇尚题材三类。 一、宗教信仰题材 巫文化是苗族银饰图形和纹饰的主要题材来源。在各种银饰图案中,蕴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形与纹饰占据装饰物的主要内容。银器就功能而言,苗族先民相信,一切锋利之物皆能驱邪,而银器就是驱邪之极品,还可以消灾祛病。这种功能体现得极为现实—如他们行路途中在山泉里饮水时,要先用银器浸入山泉消灾后饮用。再如丹寨的苗族妇 女的银围腰链也是驱邪的器物,此器物必须是舅舅 亲自请人打制,戴上后终身相随。台江苗族曾经有 这样的习俗:族人去世,要在墓穴中撒一点银屑, 银子可伴随着他们的灵魂,使其不遭遇恶魔鬼怪。 苗族的宗教信仰还体现在自然崇拜、图腾崇 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方面,苗族族群的传 统社会体系迷信鬼神、盛行巫术。因此,图腾崇拜 是苗族银饰图形与纹饰的重要造型内容。比如,丹 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 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蕴浓 重,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因此,每一件银 衣均有这种“宗庙”图样,其图纹形式基本稳定, 不得随意创造和改变。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 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传统的童帽饰造型 多见狮、鱼、蝶等形象,还有受汉族文化影响的“福 禄寿喜”、“长命富贵”等字样,构思巧妙,造型别 致。贵州施洞有一种专为婴儿特制的银菩萨帽饰, 一套九枚,件小,片薄,分量轻,适于不堪重负的 婴幼儿佩戴。 苗族图腾即是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 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贵州的西江、 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以 “牛”造型显示“组灵意象”、“生殖意象”和以富为 美的观念,同时它还表示威武和抵御强敌,向爱人 显示魅力,向精灵显示魔力。苗族认为,枫树是祖 先之祖,传说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蝴蝶妈妈生下 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 二个兄弟。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 它也作为连接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当中 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 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被砍伐的古 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 的。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 型,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 银雀,中间的一只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 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 略。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 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 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 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 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 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上述几种图 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而其他的 各种动物、花草图案造型则可以灵活搭配。丰富的 宗教信仰题材给予了银匠广阔的想象和创造源泉。 二、民间传说题材 每一个苗族民间传说故事,都是对苗族族群美 好愿望的传颂。迁徙使人们居无定所,同时也使得 这种口口相传的文学以传唱的方式担当起了民族文 化的传承、授艺和教育功能。在苗族银饰图形与纹 饰中,有大量以苗族族群故事为题材的图形和纹饰 创作。例如,造型精美的银花冠,花冠前半部分插 有6根参差不齐的银翘翅,上面嵌制有二龙戏珠、蝴 蝶探花、丹凤朝阳、百鸟朝凤、游鱼戏水等各式各 样图形组合搭配而成的银饰纹样。然而,民间传说 在苗家银饰图形和纹饰中有着各种不同的象征意义 和心理诉求,如“八仙过海”、“双凤朝阳”、“龙凤 呈祥”、“双龙夺宝”等纹样,按传统民俗的习惯分 别表达神通广大、祥瑞喜庆、男女恩爱、发家致富 的含义。苗族银饰中有一种银牌,其形状有大小不 等类型,银牌均浮刻着各种花纹图案,图案中兼刻 有“长命百岁”、“长生保命”等字样,这反映了制 作银牌的主要目的就是祈求神灵保佑,“锁”住佩 戴者以防被魔鬼抓走,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因此, 民间传说题材便成为苗族银匠手中取之不尽、用之 不竭的创作题材。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龙却是蚩 尤的对手。所以,相传古歌《十二个蛋》当中,“水 龙”只是其中的一个蛋,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然而,苗族的历史文化中,有的地区有招龙、接龙 的习俗,把龙视为至尊,有些地区则有特殊的龙崇 拜。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在苗族银饰图形与纹饰 中,“龙”的纹样随处可见。只是纹样形态有善有 恶,或是善恶互换,有些“龙”图纹甚至是可以与 各种动物“嫁接”的一个符号。由于受到汉文化的 影响,苗族银饰中龙的图样有了新的意蕴—神圣 而尊贵,于是龙的纹样多见于头饰。特别是女性戴 的银角,大多为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样。然而,在项 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组构多与植物纹样或动物 纹样搭配,形成新的、别致的纹样,图案样式特别 丰富。从纹样中可以看出,龙没有了神秘的面纱, 与其他动物一样,只是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它可 以和各种动植物平等共处于一个项圈或手镯之上。 如贵州黄平、凯里一带盛行的“龙凤抢宝单层响铃 银项圈”,纹样形式为单面浮雕双龙、双凤抢宝,项 圈中间部位是浮雕的龙纹圆盒,圈沿下部坠了猫、 鹿、鱼和龙纹响铃吊饰。又如贵州施秉一带流行的 一种响铃银项链,它的链身吊坠凤凰、蝙蝠、老虎、 蟾蜍、鸡、马、鱼、人及一串响铃。项链正中坠一 美术大观ˉ艺术理论 ˉ

四年级美术下册第十五课《课银饰之美》教学设计

第十五课课银饰之美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对于金银材质的认识。 方法与过程目标:学习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设计能力,掌握银饰品基本款式的表现技能,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构想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情感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了解苗族文化和饰品,增强各民族之间的了解,养成勤于动脑动手的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构想思维的能力;教学过程以银饰品造型训练为核心展开教学。 难点:在提高学生的银饰品造型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创造性的观察与分析方法,并提高与之相应的艺术表现技能。

三、教学课时:2课时 三、教学方法:对比,临摹 四、教学准备:锡纸等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兴趣导入 欣赏饰品,说一说其特点? 二、认识发簪,明确构成 在制作之前我们先来明确一下发簪的构成:它由簪身、簪花和吊穗组成。 三、选择材料,熟悉特性

1.老师今天就戴一支发簪,我要告诉你们一个小秘密,其实老师的这支银发簪既不是银做的,也不是金做的。你们猜猜它会是用什么做的呢?你是怎么猜出来的呢? 同学们真是见多识广!老师的秘密都被你们给拆穿啦。对,这就是锡箔纸,我们今天就是用这种带有银光泽的锡箔纸制作仿银发簪。补充题目) 2.这种纸张,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出示图片) 3.这么银光闪闪的纸,想不想玩一玩呀?那我们就来玩个锡纸大变身小游戏吧! 每人自选一张纸或者一个纸条。 游戏方法是:出示游戏方法,限时2分钟,开始。发现锡纸可以卷起来的方法。 4.锡纸还能怎样利用呢?学生自主探究分钟方法。 有没有没用力捏的呀?哦,我看看,还可以轻松散开呢。哇你们看这像什么呀(宝石)要是用它来做簪花一定很漂亮。

小学美术银饰之美教案汇编

小学美术银饰之美教案 银饰有着独特的艺术之美,你有了解过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学美术银饰之美教案,欢迎阅读。 小学美术银饰之美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对于金银材质的认识。 2.学习任务是培养学生创造性设计能力,掌握银饰品基本款式的表现技能,使学生获取一定的构想思维能力,为进一步学习专业课奠定基础。 二、重点: 1、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构想思维的能力; 2、教学过程以银饰品造型训练为核心展开教学; 3、在提高学生的银饰品造型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创造性的观察与分析方法,并提高与之相应的艺术表现技能; 三、教学过程: 1、使学生对本课程有初步的认识,明白本课程学习意图。 通过对金属材料、各类宝石的了解,使学生能够用肉眼区别其类别,能够更好的掌握与银搭配的能力。 2.老师简单地导入后,同学们分成了4组,带着湖南省博物馆教育中心精心制作的学生工作纸,到展厅去思考完成题目。当孩子们找到了工作纸上的重点文物时,兴奋地招呼着其他同学:“快来,快来,我找到了。”看着他们趴着在桌上填写文物资料

的那股认真劲,你能感受到这群孩子对于苗族文化以及银饰艺术的浓厚兴趣。 3.同学们回到了活动区,老师和大家一起核对答案,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作答,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了解了苗族银饰的特点和苗族人为什么喜欢佩戴银饰之后,同学们分成4组开始自己动手做“银饰”,有的组制作发簪,有的组制作颈圈、胸吊牌,还有的组则负责银衣片、手镯、耳环、戒指等配饰的制作。大家认真地剪、贴、画,并热闹地讨论着、商量着,共同完成了“银饰”的制作。最后同学们推选了一位女生来扮演“苗族阿妹”,把制作好的“银饰”统统戴到了她身上,此次活动在欢乐的气氛中圆满落幕。 小学美术银饰之美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金银器的工艺、造型、纹样的特点,掌握传统金银器的欣赏方法。 2、从工艺、造型、纹样、功能等方面欣赏传统金银器,用简短的语言进行描述和评价。 3、感受传统金银器的没干,培养热爱祖国传统艺术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欣赏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种类的金银器,以及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及造型、纹饰特征。 难点:用简短的语言描述各朝代金银器的制作工艺及造型、

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现代表述_以黔东南苗族银饰锻制手工艺为例

一 传统的手工艺是人类利用自己的双手来改造自然界物质资源的一种技术性劳作。从人类学的文化整体性观点来看,任何劳作及其技术,都与人类文明的进程有着历史性的互动互构的关系。[1]概而论之,手工艺作为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其文化内涵表现于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身心灵之间的诸多关系之中。 与“手工艺”有直接关联的物质形态,包括了手工艺的“手”,以及与“手”亲密接触的自然资源,也是早期人类用自己的双手制作的器物以满足自身的需求。[2]人类对器物的创造过程,也是人类自我发现的过程。换言之,手工艺劳作的开始,既是人类对自然界物质和物性的发掘,又是对自身身体的发现。首先,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的第一步是解放双手;手的劳作改变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手成为人类通过劳动从自然界获取物质的工具,并制造出其他工具作为身体的延伸。其次,对自然物质属性的合理认识和利用,是手工艺形成的另一必要条件。 与机器工业、信息工业的劳作相比,手工艺在取材上独具特色:首先,材质可见可感可触摸。手工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现代表述 ———以黔东南苗族银饰锻制手工艺为例 闫 玉彭兆荣(厦门大学 人类学系,福建·厦门361005)摘要:在人类学视野下,手工艺的文化范畴表现于物质文明、社会关系、精神世界等三个层面;在这三个层面里,传统手工艺的个性化、人性化创造与现代技术、信息社会的兼容,富于民族特征的文化展演对大众旅游的需求,以及作为符合遗产保护和传承需要的社会化再生产等,使传统的手工艺文化具有许多现代特征。 关键词:手工艺;旅游展演;文化遗产 中图分类号:J526.1.73.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11)03-0072-06 Modern Represent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 Culture-With Forging Silver Craft of Minority Miao in Qiandongnan as an Example YAN Yu PANG Zhao-rong (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Xiamen University ,Xiamen ,Fujiang 361005,China ) Abstract :With a view of anthropology ,the craft culture is manifested in three layers :material civilization ,social relations ,and spiritual world.In these three layers ,what endow the traditional craft culture of minorities with a lot of modern features are the compatibility of individualized and humanized creation of traditional craft to modern technology and information society ,the demand of minority-rooted cultural exhibition on mass tourism ,and the social reproduction for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Key words :craft culture ,exhibition of tourism ,cultural heritage 收稿日期:2011-04-14 [作者]闫玉(1977-),女(彝族),厦门大学博士生,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与文化遗产研究;彭兆荣(1956-)男,夏门大学人类学与民族学系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旅游人类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 (第32卷总第139期)Guizhou Ethnic Studies (Vol.32.General.No.139) 2011年第3期 贵州民族研究No.3,2011

苗族银饰的艺术特色

绪论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据说已有400多年历史。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 本文通过对苗族银饰的特征和文化方面的介绍,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传统的银饰文化,为以后的首饰设计如何更多的融入自己的民族文化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一、苗族银饰的特征 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云南、湖北、海南、广西、等省(区)。苗族的历史悠久,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记载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战争和朝廷的追杀与民族文化迁徙秘密等暴露予敌人,不得不将文字焚烧,抹去,当仅有的那些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去世后,文字也随之丢失,留下的只有现在那写在衣服上的文字。 后20世纪50年代后期苗族又开始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节日有过“花山节”、“四月八”、“龙舟节”等。 苗族人酷爱银饰,不管在哪里生息繁衍,服饰特别是银饰都成为当地的亮点和人文景观。苗家人一生中用银处极多,尤其女性更胜,主要有三项:一是青年男女定情,男方要送女方银镯、耳环等作信物,而在正式出嫁时如男方送不足一定银两则不能成婚。二是苗家孩童是父母希望所在,其银饰的头帽、手镯、脚钏、银铃响物、罗汉菩萨等,全是新买银子做成。为求“长命富贵,驱鬼避邪”,苗人从少年乃至中年,在手、脚、耳等处均系上适量的祀保银钏。日常家珍饰银、存银又是苗家富有的象征。日常生活中,用银子来进行馈赠也是常事。三是给老年人祝寿或送葬都离不开银子或银饰物。 (一)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在各种银饰图案中,寓含着巫术、信仰的图像占据装饰物的主要位置。比如丹江苗族背部银衣有一个“宗庙”的图像造型,这是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核心图样,其巫术的意义厚重,它具有统管全身银衣片的地位。所以,每一件银衣都少不了这个“宗庙”图样,且大体稳定,不能随意创造、变形。还有银花头围上的骑马武士和小孩银帽上的神像,也都如此。 苗族的图腾崇拜,是银饰的重要造型。苗族图腾即与苗族有血缘关系的几种图像。在苗族古歌中,传唱是枫木生出了蝴蝶妈妈(即妹榜妹略),蝴蝶妈妈生下了十二个蛋,由鹊宇鸟孵化出苗族的祖先姜央和十二兄弟。这样,与苗族始祖有关的有四种图腾。水牛是苗族始祖姜央的兄弟。西江、施洞、排吊等地苗族的银角是牛角的图样造型。水牛是稻作农耕的主力,水牯牛又是祭祀祖先的牺牲。传说苗族的先祖蚩尤就是头有角的。苗族认为,水牛是具有神性的动物。雷山苗族常常会把牛称为“牛妈牛爹”,逢年过节也不会忘了款待牛,要给牛吃酒肉和糯米饭。苗族认为,除天地外,枫树是祖先之祖。枫树也当然地在银饰上有所表现。银饰上的吊花,多为三角形的枫叶纹,它也作为连结其他图样的中介造型。苗族古歌当中提到了十余种鸟类,而帮助蝴蝶妈妈孵化十二个蛋的鹊宇鸟,有说是燕子的一种。它是由被砍伐的古枫树梢变来的,所以也是被苗族作为图腾来崇拜的。因而,银燕雀是苗族银饰中一种极为重要的图样造型。雷山丹江的主体由银雀组成的银簪中,有四只银雀,中间的一只被做得很逼真,神态活灵活现,连一片一片的羽毛纹理也清晰可见,小雀则抽象简略。都匀王司的银雀发簪主体就是一只神态逼真的写实的鸟,它展翅欲飞,身上的羽毛也一片片地微张,嘴里还衔着一个银笼。蝴蝶的纹样造型在银围帕、发簪、银梳、耳环、衣帽饰、项圈、压领、银衣片、背带、腰链、吊饰、手镯、—戒指、烟盒、围腰银牌等几乎所有的银饰上都能看到,因为蝴蝶妈妈是传说中苗族的母亲。上述几种图腾的纹样造型都是苗族银饰不可或缺的。而

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

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 摘要:苗族的银饰的独特魅力使其在中国的民间艺术中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作为一个民间特有的艺术的产生所要经历的一个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才成为一个民族的生活信仰.本文主要探讨苗族银饰所表现的主要题材内容,苗族银饰的图案纹样,这些图案纹样的形成所反映的的苗族人民的风俗民情,生活信仰,以及这些图案纹样所表达出来的苗族人对于宗教`图腾的崇拜。如果苗族没有文字的话,那摸,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就是苗族的文字,记载了苗族人的生活的百态,是一本记载苗族风俗民情的百科全书。 关键词:苗族;银饰;图案;纹样;生活;宗教;图腾 苗族银饰在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地域,它的图案和纹样的特点均不相同,所反映的题材也不一样,综观苗族银饰中的图案和纹样,其造型的主题多样化,并且主题大都含混冲突,追究其中的原因,是因为造型者的宗教观念和生活观念的不同,多元化的神灵崇拜和宗教信仰。 银饰图案的题材多以苗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花鸟鱼虫、飞禽走兽为制作内容,也有少量传统民俗戏文、传说人物、场景、山雀、蝴蝶、蜈蚣,田里的鱼虾、田螺,树上的桃子、石榴,门前房后的莲花、菊花、水仙、牡丹,畜圈里的牛、马、鸡、兔,甚至箱子里的古钱、元宝,男人们把玩的唢呐、刀剑等,但凡眼下所见,都成为银匠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题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极具审美和欣赏的苗族文化。其中蝴蝶、锦鸡、龙、凤纹样与苗族神话传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而“八仙过海”、“双凤朝阳”、“龙凤呈祥”、“双狮夺宝”等纹样,是按传统民俗的习惯分别表达神通广大、祥瑞喜庆、男女恩爱、发家致富的吉祥涵义。 苗族银饰的图案和纹样整体上看有三大类,第一类是主要以花鸟鱼虫的生活中的自然纹样为主。第二类是以龙和凤的纹样为主。第三类是以受巫术影响严重的稀奇古怪造型的纹样为主。 第一类以花鸟鱼虫为表现题材的图案和纹样在苗族银饰中是最常见的。在大部分的苗族的银饰的图案中均会看到这样的题材。尤其在银帽的装饰中层层叠叠各种造型的鸟蝶鱼虫等动物和银键银铃,给人满头珠翠,雍容华贵的感觉。 苗族银饰的图案中最常见的是花。在苗族银饰的图案中就光是花的造型就有成百上千个,花的图案几乎装饰在苗族银饰的每一件器物上。从头到脚几乎到处都有装饰的银花。这充分的表现出了苗族人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蝴蝶在苗族银饰的图案中也是大量的出现,究其原因,据说是由于苗族人的祖先崇拜,神灵崇拜。蝴蝶据说是苗族关于人类创生传说中的主角之一。传说在远古时期,蝴蝶在枫树心里

苗族银饰欣赏

苗族银饰欣赏 NAME 是名 ——怀着一颗真禅爱之心以感恩生命去体验感悟生活——综观全国苗装,银饰的数量最多的是黔东南地区,其次是湘西地区,西部的川、黔、滇苗族银饰较为稀少。在黔东南地区,又以革一式、施洞式、黄平式、西江式、大塘式服饰的银饰的银饰配件最多。这里的苗族妇女普遍喜欢佩戴银饰,而且以多为美,以重为贵。有的盛装银饰多达二三十斤之重,装扮起来全身银光闪闪、熠熠生辉。她们之所以如此偏爱银饰,是因为她们认为银是财富的标志,银饰美观、耐用,又易于制作。而且银象征着光明,象征着正气,佩戴上银饰,可以驱邪镇鬼、消灾祈福。由于苗人对银饰的大量需求,苗族银匠业极为兴旺发达。仅黔东南境内,以家庭为作坊的银匠户便成百上干,从事过银饰加工的人更是多达数干。家庭作坊多数为师徒传袭的父子组合,也有夫唱妇随的夫妻组合。这些作坊常是农忙封炉,农闲操锤,皆不脱离农事活动。黔东南境内的苗族银匠可分为定点型和游走型两类。多数为定点型,他们在家承接加工银饰,服务于相对封闭而形成区域格局的一寨或数寨,客户毫无例外来自本系,所以,也可称之为支系内部的银匠。定点型银匠的分布和数量,依据区域环境及市场需求自然调节,以施洞、排羊、西江、湾水、王家牌等地较为典型。游走型银匠同样以家庭为作坊,农闲季节则挑担外出,招揽生意。通常每人郡有自己的专门路线。他们并不局限只为本系或本民族加工,

对沿途数百里其他分支或民族的银饰款式都了然在腑,加工起来亦轻车熟路,得心应手,所以也可称之为地域性银匠。黔东南银匠游走足迹遍历全省,并延及广西北部及湖南西部。黔东南境内苗族银匠多,出现了以霄山大沟乡的控拜、麻料、马高为代表的银匠村。银匠村中数百户人家,80% 以上以银饰加工为副业。游走型银匠皆出于银匠村,密集的加工力量迫使银匠村的一部分人选择外出经营的方式。银匠村是黔东南境内的一个奇特现象,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比起苗族银饰的历史,苗族银匠的历史要短得多。据对施洞、控拜、壬家牌等地银匠的调查显示,苗族银匠大约出现于清末,至今才有近百年历史。最初的苗族银匠大多挟铁匠之技艺改行拜师,向汉族工匠学习打制银饰。苗族银匠一般都是子承父业,世代相袭,手艺极少外传。苗族银饰的加工,全是以家庭作坊内的手工操作完成。根据需要,银匠先把熔炼过的白银制成薄片、银条或银丝,利用压、寥、刻、搂等工艺,制出精美纹样,然后再焊接或编织成型。苗族银饰工艺流程很复杂,一件银饰多的要经过一二十道工序才能完成。而且,银饰造型本身对银匠的手工技术要求极严,非个中高手很难完成。除了在锤砧劳作上是行家里手,在造型设计上苗 族银匠也堪称高手。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苗族银匠善于从妇 女的刺绣及蜡染纹样中汲取创作灵感。另一方面,作为支系成员,也为了在同行中获得竞争优势,苗族银匠根据本系的传统习惯、审美情趣,对细节或局部的刻画注重推陈出新。工艺上的精益求精,使苗族银饰日臻完美。苗族银饰在造型上有其稳定性,一经祖先确定形制,

浅谈苗族银饰文化

浅谈苗族银饰文化 摘要 银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历史上曾被许多民族青睐,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之一。在这一载体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苗族银饰可分头饰、颈饰、胸饰、手饰、盛装饰和童帽饰等,都是由苗族男性银铁匠精心做成。苗族银饰以其多样的品种、奇美的造型和精巧的工艺,不仅向人们呈现了一个瑰丽多彩的艺术世界,而且也展示出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精神世界。 关键字:苗族;银饰;分类;工艺 首饰是服饰的一个组成部分。服是服装;饰是服装的附加物或替代品。首饰,在古代通指男女头上的饰品。然而,现在专指女人饰物,例如:手镯,戒指等。现在首饰为人们佩戴的饰物的总称。也具有表现社会地位、显示财富等意义。苗族银饰的种类较多,从头到脚,无处不饰。除头饰、胸颈饰、手饰、衣饰、背饰、腰坠饰外,个别地方还有脚饰。本文通过对苗族银饰的特征和文化方面的介绍,有助于我们认识自身的传统的银饰文化。 一、苗族银饰特点简介 1.苗族银饰介绍 苗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中,又以银饰最富盛名。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对黔东和黔中苗族曾这样记载:“以银环,银圈饰耳”。至清代,使用银饰盛极苗乡,不仅佩戴普遍,而且数量之多为其他民族所罕见。黔东和湘西苗族男女均戴银饰,以妇女最为隆重,头戴银冠、项饰、银圈,身着银衣,手配银镯,脚套银链,以多为美,以重为富。2006年5月湖南省把湘西州苗族服饰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苗族银饰是整个苗族服饰中最精美的华章! 2.苗族银饰的特征 (1)巫文化主宰了苗族银饰的精神内涵 (2)苗族银饰中的龙的形状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 (3)苗族银饰中独特的迁徙文化 (4)苗族银饰中可以透视出苗族的平等观念 (5)苗族银饰具有一种展示性

苗族银饰的图案解说

苗族银饰的图案解说 在文师傅做的银饰中,大量出现龙、凤、麒麟、蝙蝠、鱼等图片。这些图案都象征着吉祥。龙、麒麟、凤是神兽瑞鸟,蝙蝠象征着“福”,鱼是年年有余。 不同年龄段的人对于银饰的图案有不同的要求。“比如老人家戴凤凰,少女戴鲜艳的花朵、小草小鸟,少妇戴一些牡丹花。”文师傅说,“如果是求小孩子平安,那就在孩子上戴观音菩萨,或者戴麒麟啊、龙啊。” 这种种寓意在汉地也是极为常见的,这说明受文化的交融影响,湘西苗族人也和汉族人大量地共享一些文化形象。“苗族比较崇拜龙这种吉祥物,龙是上天的儿子,他是民间的传说,其实龙和凤谁也没见过,但他是神兽。比如你结婚以后你梦到龙,那就是你要得贵子啊。” 但另一方面,对这些图案,苗族人也有自己的独特阐释。文师傅举例说,“鱼”不仅仅是对“年年有余”的期盼,还因为鱼在过去苗家人生活中也是珍贵之物,而是以酸鱼等形式进行储藏,在客人来时方才端出飨客。所以鱼在苗家人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银饰图案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的记载。文师傅指着一个银片上的说,“年轻人在那谈恋爱,开始害羞啊,背靠背着坐,但头还是忍不住的回过头去。”过了一会儿,他又指向另一个银片,“这不是一对夫妻嘛,生了小孩回娘家嘛,她背上背了个小孩,他丈夫挑起猪肉和酒——这是猪肉嘛,前面是酒嘛。” “我们苗族人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就通过这些图案表达出来,很多方面描述了少数民族生活习俗,通过图案来表达。”文师傅说,“每幅画都是一个故事,他反映了我们苗家人的生活。就是用这样的方式传承下去。” 直到今天,银这种金属,对于苗族人依然有着图腾一般的意义。经过祖辈的积攒和传递,多数苗族女孩于是都有了可观的银饰。她们在节日时候的盛装,如果缺少了银,那将是极大的不完整。头饰上的蜻蜓、蝴蝶那些薄如蝉翼的银片颤动而发出的窸窣声,胸前的项圈垂挂的银铃儿的叮当撞击的,是所有节庆必不可少的音乐。 一般女孩子每人都有完整的一套银饰,多为祖传下来的,如果要做中等规模的,也要8万至10万元。“富裕的家里,她配的银饰多一点。”尽量完整齐全的一套银饰服装重达30斤。但拥有如此财力的家庭毕竟是少数。杨洪江说,“现在一般在八斤到十斤,有的到十二三斤,但很少,一般人也戴不动,太重了。”男的主要戴银手镯、腰带等,腰带上会有银视,雕以龙之类的造型,“差不多6两”。 除了节庆之外,在喜事之日,姑娘们也需以盛装打扮。“家里有喜事,表姐表妹表哥结婚,自己都要穿(银饰),现在还有这种要求。”而丧事期间,一般不穿戴银饰。 苗族人对银如此重视,不仅因为其装饰功能,还因为银的驱邪、保值等功能。苗族人相信,带上银饰能够驱邪消灾获得健康平安。而银子作为天然货币,本身具有流通的价值。有观点认为,苗寨的吊脚楼容易在火灾中化为灰烬,但银却能在火中留下,因此苗族人把投资银作为一种保全财产的办法。

苗族银饰中的图案代表龙

苗族银饰中的图案代表龙 欢迎进入凤凰银饰传习所官网了解更多的苗族银饰和凤凰古城旅游资讯,打造精美苗族手工艺银饰品,传承千年苗族银饰文化。 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自己的职责,从未停止对苗族传统文化、工艺的挖掘、保护和技术改造。目前已挖掘、复原、整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有:溶化、锻造、浮雕、透雕、圆雕、冷拉丝、搓丝、多层掐花、编丝、吹焊、镶嵌等,并已用于产品制作。 苗族银饰中的龙不同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龙。 在《山海经-大荒北经》中这样写道:“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相传蚩尤是苗族的祖先,而龙却是蚩尤的对手。所以,苗族在古歌《十二个蛋》当中,“水龙”只是其中的一个蛋,并没有至高无上的地位。苗族的历史文化中,有的地区有招龙、接龙的习俗,把龙视为至尊。但也有好些地区并没有特殊的龙崇拜。 施洞龙船节的传说很能代表苗族与龙的关系:很久很久以前,小河口住着一位老人,名叫保公。一天,他带着孙子九保下河打鱼,老人先上岸。老人离开了一会儿之后,突然乌云翻卷,不见了孙子。这时,老人不顾风狂浪急,潜下水去找孙子。老人在水下见到一个老洞,他悄悄进去一看,龙正枕着孙子的尸体在睡觉。老人愤怒至极,但他没有惊动龙,而是游回岸上,用火镰、火草扎猪尿泡里,又潜回龙洞,放火把龙洞烧了。但是烧龙洞的烟雾却弥漫着整个清水江的上空。一连七天七夜不见阳光,四下里漆黑一片。鸟不出窝,鸡不打鸣,牛不犁田,人也没法做活路。小孩位只有在屋檐的水口下用棒槌、包谷杆划着玩。嘴里无意中喊道:“咚咚多!咚咚多!”如打鼓声。这时,天竟然慢慢发亮,大家都兴奋极了。不久,江面上飘起了一条四丈长、水桶一般粗、花花绿绿的龙尸。在施秉县的胜秉寨,龙尸被捞了起来。各地的寨老被招呼去吃龙肉,后来各寨子的人都去抢着吃龙肉。不多久,就把整条龙都抢完了。胜秉寨分得龙头,平寨分得龙颈,塘龙寨分得龙身,榕山寨分得龙腰,施洞的人去得晚了点,分得龙尾,杨家寨去得最晚,只分了点龙肠子。当人们把龙肉分走后,夜里,龙的魂灵便给大家托梦说:“我害了老人的孙子,自己也赔了命,你们如果用杉树做成我的身子模样,在清水江里划上几天,让我又活起来,我就会保佑你们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于是,施洞一带便兴起了划龙船的习俗。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在施洞等地苗族服饰刺绣中,龙就是随处可见的、有善有恶的、善恶互换的、可以与各种动物“嫁接”的一个符号。但银饰比刺绣更多地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苗族银饰中龙的图样,最多地是见于头饰。特别是女性戴的银角,大多为双龙戏珠等吉祥图样。项圈上,龙纹图案比较普遍,而且与别的花样、动物搭配特别丰富,在这里,龙只是动物大家庭中的普通一员,它可以和各种动植物平等共处于一个项圈之上。如贵州黄平、凯里一带流行的:“龙凤抢宝单层响铃银项圈”,它单面浮雕双龙、双凤抢宝纹饰,中间是浮雕的龙纹圆盒,下部圈沿坠了猫、鹿、鱼和龙纹响铃吊饰。又如贵州施秉一带流行的一种响铃银项链,它的链身吊坠凤凰、蝙蝠、老虎、蟾蜍、鸡、马、鱼、人及一串响铃,项链正中坠一个圆盒,一面饰浮雕牛头纹,一面饰葵花纹,盒下坠刀、剑、挖耳勺等吊饰,就是在实用的短剑上,也錾有很简单的龙纹。这龙纹,是在最下层最不起眼的地方。它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龙在苗族心目中的寻常地位。苗族的龙有各种各样的,诸如牛龙、蛇龙、鱼龙、鸟龙、猪龙、羊龙、马龙、蚕龙、蜈蚣龙、蚯蚓龙、螺蛳龙、虾身龙、鸡头龙、双头龙、饕餮龙、狃龙、麒麟龙、穿山甲龙等等。不过,施洞地区龙的这种“寻常性”也是有条件的,比如小孩佩戴的银帽饰,就有菩萨、仙童以及狮、虎、麒麟珍稀猛兽,没有龙的图样,这似乎又体现了龙的不寻常性。因为孩子年幼,还承受不起这尊贵的龙。

苗族银饰文化浅谈

苗族银饰文化浅谈 摘要:民俗学研究的对象有口头民俗学,风俗民俗学,宗教民俗学,物质民俗学。其中物质民俗学包括民间美术,民间服饰,民间饮食等。而不同的民族服饰反映了不同的 民族文化。苗族是我国多民族大家庭中具有特别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苗族居住分 布范围广阔、文化丰富、服饰独特,其中以丰富优美的银饰最为有名。苗族服饰中 的银饰种类繁多、历史悠久、制作精美、工艺一流,其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的智慧 和文化,它是苗族灿烂文化中最为闪亮的明珠,也是现代人类了解和探寻古代先民 生产、生活情况的宝贵文化资料。 关键词:苗族;银饰;文化;艺术价值 一、苗族历史及服饰特点简介 1.1苗族历史 苗族是中国最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其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商周时期,苗族先民便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国”,从事农业稻作。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 1.2苗族服饰总介 苗族人民居住范围广阔,南及海南岛,西北及宁夏、新疆,无不有苗族居住。目前主要集中于贵州、湖南两省。由于分布很广、人口众多、支系繁杂,构成千姿百态、丰富多彩的苗族服饰。其中黔东南苗族服饰不下200种,是我国和世界上苗族服饰种类最多、保存最好的区域,被称为“苗族服饰博物馆”。苗族服饰保持着中国民间的织、绣、挑、染的传统工艺技法,往往在运用一种主要的工艺手法的同时,穿插使用其他的工艺手法,或者挑中带绣,或者染中带绣,或者织绣结合,从而使这些服饰图案花团锦簇,溢彩流光,显示出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从内容上看,服饰图案大多取材于日常生活中各种活生生的物象,有表意和识别族类、支系及语言的重要作用,这些形象记录被专家学者称为“穿在身上的史诗”。从造型上看,采用中国传统的线描式或近乎线描式的、以单线为纹样轮廓的造型手法。从制作技艺看,服饰发展史上的五种形制,即编制型、织制型、缝制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东南苗族服饰中均有范例,历史层级关系清晰,堪称服饰制作史陈列馆。 苗族丰富多彩的服饰文化中,又以银饰最富盛名。明代郭子章在《黔记》中对黔东和黔中苗族曾这样记载:“以银环,银圈饰耳”。至清代,使用银饰盛极苗乡,不仅佩戴普遍,而且数量之多为其他民族所罕见。黔东和湘西苗族男女均戴银饰,以妇女最为隆重,头戴银

魅力湘西之苗族银饰

魅力湘西之苗族银饰 欢迎进入凤凰银饰传习所官网了解更多的苗族银饰和凤凰古城旅游资讯,打造精美苗族手工艺银饰品,传承千年苗族银饰文化。 凤凰县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传习所将保护和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作为自己的职责,从未停止对苗族传统文化、工艺的挖掘、保护和技术改造。目前已挖掘、复原、整理苗族银饰锻制技艺的工艺有:溶化、锻造、浮雕、透雕、圆雕、冷拉丝、搓丝、多层掐花、编丝、吹焊、镶嵌等,并已用于产品制作。 苗族银饰在各族民族的首饰中首屈一指,苗族银饰以其种类繁多、造型精美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极具审美的“银文化”。 苗族银饰种类繁多,但从佩戴部位上划分,大体可分为头饰、胸饰、背饰三大类。头饰有银帽、银盆、凤冠、苏山、髻簪、耳环、项圈等;胸饰有胸链、针筒、围腰,外加手圏、戒指等及披肩、腰带等。苗族银饰大多保留着原始的韵味,许多造型反映了苗族人民曾经的信仰追求和生活习俗。湘西苗族妇女特别喜爱银首饰,因为它是吉祥、光明、美丽,富有的象征。每当节庆之时,有的苗族妇女从头到脚全身缀满了银饰品,琳琅满目,熠熠生辉。湘西苗族银饰,以凤凰三江区、腊尔山区,花垣雅酉地区最具特色。现作如下介绍: 1、银帽,又名接龙帽,俗称“雀儿窠”,苗语叫“纠”。雪银1500克左右,工10多个,非富有人家不能制。一寨,几寨才能一顶,需用时,可借用。湘西州博物馆有藏银花大平帽; 2、银花大平帽,民国是期打制,呈圆形,直径60厘米,重470克。此帽为苗族姑娘春夏秋季未包头帕时戴于头上的装饰品。一般是集会喜庆之时使用。戴时短须在前,长须在后。其构造由三大件组成:前后为两块半圆形银皮合成圆形,中空用细丝螺旋构成圆顶形。三大部件可以拆开。帽顶焊有花、鸟、鱼、虾、龙、凤、蝴蝶等图样,并饰有湖绿和桃红丝线花束,如繁花绿叶铺满其冠,与银色辉映相衬,显得既美观又富有诗情画意; 3、插头银花 插头银花,苗语称为“疏山”,J凤凰山江、腊尔山地区苗族妇女最喜爱的头饰之一。婚嫁、节庆、过年时才插戴。一般重40克。造形有关公大刀、菊花、梅花、桃子、棋盘花、蝴蝶、寿字等,上吊有湖绿桃红丝线花束。 4、插头银椿花, 插头银椿花,苗语称“木比咬”,是苗族妇女插在首帕上的银饰,凤凰县山江、腊尔山、花垣县雅酉等地苗族妇女喜插戴,相邻的贵州松桃苗区也盛行。椿花下端为插杆,中间为蝴蝶、白鹤、虾子、梅花、螃蟹等物样,缀有绿丝线花束。逢年过节赶集做客,则将椿花插在头巾上。 5、银凤冠 银凤冠,是湘西17以下未出嫁苗族姑娘戴在前额的装饰品。一般重180余克,长37厘米。凤冠戴在疛上呈半弧形。构造为银皮一块宽约4厘米,长约37厘米。上缕空有多枝方孔古钱,莲花纹,梅花点,梅花朵及阴刻五个“”字。两头为对称的蝴蝶和一半圆圈。银皮上悬有造形栩栩如生的二龙抢宝、双凤戏菊和各种花草。银皮下端有九只展翅欲飞的凤,每只凤嘴含吊一根银细链,三条须,长5厘米。 6、儿童帽饰 湘西苗族儿童银饰主要是帽饰、手镯和胸饰,而帽饰最为丰富多彩,工艺精湛,造形逼真。如一件银饰狮子造形,重135克,银饰下为花瓣组成的八角圆形,瓣上钻星点和梅花,上有鲜活如此的蝴蝶、虾、螃蟹、鱼、花、草等银制作。花草虫鱼上缀有红绿丝线花束。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