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五形拳之龙形和虎形

少林五形拳之龙形和虎形

一、龙之象形取意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传说中,龙有遨游太空、喷云吐雨之能,是神物。少林五形拳中的龙拳,取其神妙莫测、变幻无端之身姿。故龙拳强调的是开功中的身法、步法训练,要将身法、步法练到神龙游空、

夭矫不测的境界,方为有成。

龙拳另一个取意,是取龙游太空的神意。神意功夫的修习相对于身姿步法的修习来讲要艰难的多,但

这确是龙拳练习中的重点之处。

二、活法龙拳

龙拳以身姿步法的灵活多变、变幻莫测著称。其拳法之活,不同于蛇拳的外形灵活。而是以神意之活带动遍体活泼。因此在练习龙拳时,要神意活而百骸活,进而引动龙形之身法、步法。

三、龙拳练神

龙拳在少林五形拳中属于练神的功夫。龙拳修习的内在的神意功夫要点是:周身无须用力,暗听气,

气注于丹田,五心相印,神意活跃,遍体活泼。

四、少林五形拳之龙拳练法

1.昂头独立势:右腿屈膝抬起,体重移于左腿,左腿独立,成独立势,同时双掌位于腰间,两掌心

向上,昂首挺胸,目视前方

2.龙形手:右脚向前方落下,身体左转90度,下盘成马步,同时两手十指用力成龙形手,由两腰际向上打出,停于额前交叉,右手在外,左手在里,两手心皆向前方(图2)。

3.下盘保持马步姿势不变,两掌同时下落于两肩外侧,而后抖肩发力,向两侧立掌推出,高与肩平,

目视右方(图3)。

4.下盘保持马步姿势不变,两掌变虎爪,以柔劲慢收于胸前两侧,高与肩平,掌心向前,目视前方(图

4)。

5.运气柔手势:下盘保持马步姿势不变,两手运力于十指尖,向两肩外侧上方运动,双手高与眉齐,

掌心仍向前方(图5)。

6.下盘保持马步姿势不变,两手以柔劲慢力收于两肩处,十指之力与肩井穴相对应,掌心向前,双

手高与肩齐(图6)。

7.下盘保持马步姿势不变,两手手心向上,由两肩处以柔劲慢力向左右两侧屈肘撑开,双手高与肩齐。注意,撑出之手臂不要伸直,要保持一定的弯度(图7)。

8.下盘保持马步姿势不变,两手以柔劲慢力收于两肩处,十指之力与肩井穴相对应,掌心向前,双

手高与肩齐,目视正前方(图8)。

9.下盘保持马步姿势不变,两手变掌,掌心向上,由两肩处以柔劲慢力向左右两侧直臂插出,高与肩平,目视右方(图9)。接着重复第八动、第九动共6次。

10.身体重量移于左腿,两腿同时发蹬劲,左腿屈膝半蹲,右腿伸直成横裆步。上身略右转,同时双

肩发力,屈双肘,双手回收于双肩外侧(图10)。

11.身体右转90度,下盘成右弓步,同时双手突然发力向左右两侧推出,高与肩平,身体前倾,头向前

领(图11 ) 。

12.飞龙回头势:身体左转90度,下盘成高马步,两手由两侧向下、向内回收于左胸侧,掌心向右,

目视右方(图12)。

13.龙气横江手:身体右转90度,下盘成右弓步,同时右掌心向上,左掌向右上方穿出;左掌心向

下,右掌向左下方穿出,目视前方(图13)。

14.盘龙手:下盘保持右弓步姿势不变,左手向上、向内再向下划弧收于腰间,右手翻腕,屈右肘收回,经左手上方发寸劲向前打出,掌心向前,目视前方(图14)。

15.下盘保持右弓步姿势不变,同时两手向前抓握,右手屈肘在前,高与口齐,掌心向前;左手置于

腹前,手腕翻转,手心向上(图15)。

16.下盘保持右弓步姿势不变,同时左掌变拳向左胸处挑击,右臂屈肘后沉,以柔劲慢力回收,右拳

收于右腰间,两拳心向上,目视前方(图16)。

17.双龙通天炮:下盘保持右弓步姿势不变,同时两拳向前上方屈肘冲出,拳心相对,略高于头部(图

17)。

18.下盘保持右弓步姿势不变,沉气,双脚十趾抓地,扎稳下盘,同时双拳变虎爪形,由上向下坠落

于两腰间(图18)。

19.左脚收于右脚处,两脚并拢成立正姿势,上盘姿势不变,昂首目视前方(图19)。

虎形取意

取虎之气势威猛:虎为百兽之王,故虎拳须练就一股君临天下的者风范,拳法姿态讲的是威仪,动作要威猛雄浑,有种猛虎下山的气势。

取虎之力实沉着:“虎背熊腰”用来形容一个人有力气。虎拳是以力量的厚实雄浑为本,拳法招招势势有沉着之力,所以该拳对于爆发力的要求较高。

取虎之虎爪手形:虎爪的手形虽在武术中运用广泛,而初时实为虎拳的独特手形。这种手形的运用,要使力贯十指指尖,劳宫穴内含蓄劲。

内壮虎拳

虎拳属于五形拳中的内壮功夫,注重集内力于指端,发声以壮威势。其法外刚而内柔,刚柔并修。武术中又称其为虎法蛇音,其击敌则吐气,避之则吞气,此为其内壮之道。

在五形拳中,虎拳属于练人体骨骼的拳法,常练之能使人体骨骼坚实,气力悠长。所以平日练习虎拳时,要注意鼓动全身之气,使臂坚腰实,膂力充沛,起落有势,努目强项,一气相贯,始终不懈,这样才能练就虎拳拳法。

虎攀练法

1.抱拳势:两脚并立,右手为拳,左手为掌。左掌心贴于右拳面,手指向斜上方,两手心皆向前,两手合抱成抱拳式抱于胸前(图1)。

2.身体右转90度,两脚并立,双手变拳收于腰间,拳心向下(图2)。

3.三步升堂:屈膝弯腰,抬头挺胸,腰背收紧,两手位于腰间,保持此姿势不变。下盘行虎步,即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右脚跨过左脚向前边出一步,左脚再跨过右脚向前迈出一步,如此向前行三步(图3)。此招在太祖拳法中,又名为“三步挖金砖”,要求挺胸撅臀。

4.昂头独立:右脚向左脚并拢,同时两拳变掌向前合掌,经胸前向上穿插,屈肘置于

头部上方,手指向上(图4)。

5.两掌变拳收于脚间,拳心向内,同时上盘呈三步升堂之姿势,先左脚后右脚再左脚,

向后迈步撤退,共退三步(图5)。

6.右脚向左脚并拢,退回起始的站立之处。两拳变为虎爪形(五指分开,弯屈成爪,掌心内含,成虎爪形),爪心向下,位于腰间(图6)。

以上6个动作为少林五形拳之起势。

7.落地生根:左脚向左后方跨出一步,身体左转90度,下盘成骑马蹲裆势。两虎爪顺势下落,使虎口向后,爪心向下,按于两大腿上;气沉丹田,目视前方(图7)。

8.下盘保持骑马蹲裆势不变,两虎爪变掌,由两大腿处向胸部上提,再由胸部向左右两侧平分,两爪高与肩齐,掌心向前;两胸张开,气达掌心(图8)。

9.五形八卦手:下盘姿势不变,双掌变成虎爪回收于胸前,右虎爪在上,掌心向左;

左虎爪在下,掌心向右,头转向右方(图9)。

10.五形八卦手:下盘姿势不变,双掌位置交替,使左虎爪在上,掌心向右;右虎爪

在下,掌心向左,头转向左方(图10)。

11.下盘姿势不变,两虎爪上提至两肩左右两侧,接着竖肘上推,两手高于头部,两

爪心向前上方,头略右转(图11)。

12.下盘姿势不变,两虎爪变拳,屈肘,双拳用腕力向下收于两乳下方,两拳心向上,

目视前方(图12)。

13.下盘姿势不变,两拳心向内,竖肘上冲,高与两耳齐,气贯丹田(图13)。

14.黑虎落地生根法:下盘姿势不变,两拳变掌,由上向下坠于两大腿处,掌心向下

按于两大腿上,两虎口向后(图14)。

15.两腿并拢,身体右转90度站位,两掌变拳,拳心向下,收于两腰间(图15)。

16.昂头独立势:左腿独立,右腿屈膝抬起。两拳位于两腰间,拳心向下,目视前方(图

16)。

17.黑虎试爪:右脚向前落下,身体左转90度,成马步。左拳变掌,身体稍右转,顺转体之势,左掌向右前方推出,手指向上,高与胸齐;右拳位于右腰间不变(图17)。

18.下盘姿势不变,左掌以柔劲慢慢回收于腰间,拳心向下;右拳屈肘向右上方冲出,

高与额平,拳面向上,目视右方(图18)。

19.下盘姿势不变,右拳变虎爪,右肘以肘尖为力点向下坠击,使右虎爪护于右肩处。

左拳变虎爪,向右推出,爪心向右,止于右胸处(图19)。

20.撕折手:下盘姿势不变,屈右肘,右虎爪前推,高与耳齐;左虎爪变拳抓握收回

于腰间(图20)。

21.下盘姿势不变,两拳心向内,以握千斤之力,慢慢收于腰间(图21)。

22.下盘姿势不变,两拳变虎爪,在身体前方,由下向上击出,高与眉齐(图22)。

23.下盘姿势不变,两虎爪向上略举,而后由上向下坠落,如千斤之物下落之势,按压于两大腿处,两虎口向后(图23)。完成此势后,左脚向右脚并拢。

24.麒麟步:左腿屈膝抬起,右腿独立,同时两手握拳收于腰间,两拳心向内,抬头

前视(图24)。

25.左脚向右前方落下,左脚趾着地,脚后跟上提;两拳仍位于腰间,拳心向下(图

25)。

26.麒麟独立势:左脚跟着地,右腿屈膝抬起,左腿独立;两拳仍位于两腰间,双肩

外展(图26)。

27.右脚向前落下成右弓步,两拳仍位于两腰间,拳心向下(图27)。

28.下盘成骑马蹲裆势,身体左转180度;两拳心向内,位于两腰间,目视左方(图28)

29.身体左转90度,下盘成左弓步,两拳心向内,位于两腰间(图29)。

30.猛虎翻身:身体右转180度,身体下沉,下盘成骑马蹲裆势;两拳拳心向内,位

于腰间(图30)。

31.身体右转90度,下盘成右弓步。两拳心向下,位于两腰间(图31)。

32.下盘不变,上体略右转;两肘顺势以臂膀之劲向右击出,右肘击于右后方,左肘

击于右前方,目视右肘(图32)。

33.黑虎膀:身体左转180度,下盘成左弓步,同时两肘向腰间紧靠,两拳下落,拳

心向下,位于两腰侧(图33)。

34.下盘姿势不变,右掌向右扫带,收于右腰处;左肘向右盘击,使左拳略向右冲,

止于腹前。两拳心皆向内(图34)。

35.正子午黑膀:下盘姿势不变,上身左转45度,同时借左转之机,两肩发力,以两肘尖为力点,左肘向左后方(即身体后方)击出,右肘则顺势向右前方(即身体正前方)击出

(图35)。

36.黑虎膀:身体右转180度,下盘成右弓步,同时两肩发力,以肘尖为力点,右肘向右后方摆击,左肘向左前方摆击。两手位于胸前(图36)。

37.下盘姿势不变,上体左转45度,同时两肩发力,以肘尖为力点,右肘向前顶击,

右肘向身后顶击,两拳位于两腹侧(图37)。

38.黑虎转身法:身体左转45度,下盘成马步势。左掌变虎爪,在体左侧向上推出,掌心向上,高于头部;右拳变虎爪向右胸推,头向右转,身体左倾(图38)。

39.黑虎献爪:身体右转,下盘成右弓步,左虎爪由上向前、向下按于左胯处,爪心向外;右虎爪以腕劲由下向前、向上屈肘推出,爪心向前,高与额齐,目视前方(图39)。

本招为攻势。

40.猛虎跃涧:身体左转90度,身体向左后方下沉,下盘成右仆步,同时右虎爪由前上方向下、向内收于左胸处,爪心向左;左掌向外向上推出,掌心向上,高与头齐,头

略右转,目视右前方(图40)。本招为守势。

41.黑虎献爪:身体右转,下盘成右弓步,左爪由上向前、向下按于左胯处,爪心向外;右爪以腕劲由下向前、向上屈肘推出,爪心向前,高与额齐,目视前方(图41)。

42.身体左转90度,下盘成马步,然后身体再略左转,右掌由上向身体左侧推出,右臂伸直,掌心向前,高与胸齐;左掌收于左腰间(图42)。

43.天踏手:下盘姿势不变,上身略右转,右掌顺右转之势向前下方按,掌心向下;

左掌仍置于身体左侧,目视前方(图43)。

44.下盘不变,右掌由下向身体右侧、向上横砍,高架肩平,掌心向右;左掌仍位于

左腰处,目视右方(图44)。

45.猛虎离山:体重向左移,下盘成右仆步,同时右掌收于小腹处,掌心向下;左掌由下向外、向上架出,掌心向上,高与头齐,目视右方(图45)。

46.黑虎献爪:体重右移,下盘成右弓步,左爪由上向前、向下按于左胯处,爪心向外;右爪以腕劲由下向前,向上屈肘推出,爪心向前,高与额齐,目视前方(图46)。

47.下盘姿势不变,左手还原,收于腰间;右手向前折握成拳,翻腕左旋,置于额前,

拳心向后(图47)。

48.下盘姿势不变,上身略右转,左拳屈肘上抬,收于肋部;身体略左转,右拳略向下沉,抖腕向上击出,高与额齐,拳心向左(图48)。

少林五形拳之鹤形

鹤之形态鹤拳是五形拳中惟一以飞禽为模仿素材的拳法,所以鹤拳相较其它拳法而言,表现为拳意轻灵,动作舒展,动静相间,刚柔相济,

鹤拳之精“鹤之精在足”讲的是鹤拳刘于足功的要求。鹤拳之枯始于足下,故练鹤拳寸,须在单腿独立的足功仁多下功夫。

鹤拳之神“鹤之神在静”讲的是鹤拳对于神意的要求。其拳法神意要独立静止,以得其神:动中求静,静山水动,动变静,静变动,对动静呼吸一气问的体

悟是该拳神意练习的重点。

刚柔鹤拳

鹤拳拳法以动静相问为旨,以刚柔相济为功,以急缓适中为度、就其主体而言,是要练就拳沾的刚柔劲力及对于动静呼吸的体会。所以练习鹤拳时,要急缓适中,急如飞鹤凌空,飘荡而迅捷;缓如仙鹤立水,神意气劲自然而然,挥洒自

如。

鹤拳练精

鹤拳在少林五形拳中属于练精的功夫。传统武术对于功夫的评价标准是:手眼身法步、精神气力功。精是气的源泉,神的根本。少林五形拳中的鹤拳止是通过其“鹤之精在足,鹤之神在静”,通过刚柔相济的动作,动静相间的体悟,舒臂

少林五形拳之豹形

少林五形拳之豹拳练法

1.承蛇拳最后一动,右腿向前踏出一步,两腿并立,同时双手用柔劲慢慢收至两腰侧,使左右两拳拳心向下。而后抬起右腿,左腿独立,头略右转,目视前

方(图1)。

2.金豹形:右脚向正前方落下,成右弓步,上盘姿势不变(图2)。

3.身体左转90度,双腿屈膝下蹲,下盘成马步;同时双拳变爪,左爪从腰间向左、向小腹处推出,右爪由腰间向胸前横击,形成右上左下之八卦手(图3)。

4.身体右转90度,下盘成右弓步;同时双爪变拳,左拳收于腰间,拳心向

内;右拳发力向前上方快速击出,拳心向左(图4)。此右拳称为豹拳。

5.下盘保持右弓步不变,腰略右转,上身前倾,同时右拳向下收于腰间,拳

心向内;左拳发力向前上方快速击出,高与头齐,拳心向右(图5)。

6.下盘保持右弓步不变,腰身略左转,同时左拳向下收于腰间,拳心向内;

右拳发力向前上方快速击出,高与头齐,拳心向左(图6)。

7.下盘保持右弓步不变,腰身略右转,上身前倾,同时右拳向下收于腰间,拳心向内;左拳发力向前上方快速击出,高与头齐,拳心向右(图7)。此为左豹拳。如此左右连环快速出击的动作,叫作连环通天炮。

8.下盘保持右弓步不变,腰略左转,同时左拳向下收于腰间,拳心向内;右

拳发柔劲向前上方击出,高与头齐,拳心向左(图8)。

9.卧豹离山:身体左转,左腿屈膝下蹲,右腿伸直成右仆步,同时双拳变爪,右爪由上向左、向下按压于胸前,爪心向左;左爪由下向上、向左上架于头部上

方,爪心向上,屈左臂(图9)。

10.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同时左爪收于小腹前。右爪变拳以柔劲向前上方击

出,止于额前,高与头平,拳心向左(图10)。

11.金豹直拳:保持右弓步不变,左爪变拳向右、向上挑打于右肩前,同时右拳收于左拳内,再由左拳下向前贴身打出,拳心向左,右拳之力急如炮火(图

11)。

12.保持右弓步不变,右臂屈肘抽回于胸前,右拳心向内;左拳收于腰间,

拳心向内(图12)。

13.子午生根:保持右弓步不变,右肘后摆,右拳下落,同时双拳变掌,掌

心向外,置于腰间(图13)。

14.保持右弓步不变,同时两掌变拳,以顶千斤之力举双拳过顶,两拳心向

相传,少林拳是以禅宗初租菩提达摩所创的罗汉十八手为初始。后经白玉蜂、觉远上入、李叟等人整理,将罗汉十八手发展为七十二手。以后又增至一百七十三手,成为少林拳中的重要拳术。这一百七十三手的少林拳,亦即本文所遭的少

林五形拳。

少林五形拳,亦名少林五拳。少林五拳的五形分别是指龙形、虎形、豹形、蛇形、鹤形。这五形据说是脱胎于华佗五禽戏中五禽(虎、鹿、熊、猿、鸟)之意。所以少林五形拳是集导引之法及技击之术于一体的武功。这就决定了少林五形拳不仅是强身健体的优良功法,而且是实战技击的绝学。

从少林五形拳的招法形式上看,少林五形拳当属我国南派武功。南派武功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其桩步稳固“和手法密集。而少林五拳恰恰具备这一点。从武功的角度来看;桩步是武功的根基,而手法则是武功的运用。所以该拳是集功夫与技击手法于一体的拳术。少林五拳的理论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据《少林拳术秘

诀》中载:“少林技击;以五拳为上乘,至精至神之术,非于此道有所领之意,所谓百练钢,成绕指柔者,即为此写照也。

鹤拳练精:此拳以缓急适中为得宜,盖取象于鹤之精足神静,故练习时须凝精铸神,舒臂运气,所谓神气自若,心手相应,独立华表,高悬千仞,瞑心孤往,久练精熟,自能于言外得之,非仓卒所能领悟也。

五形拳学之能精,则身坚气壮,手灵足稳,眼锐胆壮,倘与人搏,出一指半足之功,便可压倒庸流,是在学者苦心孤诣,求之不已。

少林五形拳用力暗诀(觉远上人传用力暗诀)

力以能柔而刚,气以善运而充。力从气出,气隐显力,无气则力何自而生乎?外家之力,其来也猛,猛则多浮而鲜沉;内家之力,其来也若在有意无意之间,必抵隙沾实,而后全力一吐,沉重如山,可以气透肤里。此其故,盖由外家之力刚,内家之力柔,刚则虚浮,柔则沉实。习之既久,自能觉悟,盖一掌一拳之打出,手一着力,则气有三停,一停于肩穴,二停于拐肘,三停于掌根,如是而后能贯透指颠或掌心也。至于柔运(即纯粹之气功)之力,则与此不同,一举手则全身奔赴于气之所运使,所谓意到气随,捷于声响,精粗之别,学者于此可悟矣。

少林五形拳之蛇拳要点

1.象形取意。模拟蛇对敌时的两舌。技击时,以双指并劲,属点穴之法。臂活腰灵,缠绕不止。蛇有缠绕之功,技击时,属擒拿之法。身形游荡曲折,有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之意,这属于武功中身法的练习及练气凝神之法。

2.蛇拳练柔。蛇拳以柔为功,以灵活为姿。所以练习蛇拳时,动作要松柔,要缓慢,要灵活。这三点是蛇拳的外形要旨。

3.蛇拳练气。蛇拳在少林五形拳中属于练气的功夫。蛇拳外在柔功的要点:松柔、缓慢、灵活,这些要点恰恰是为蛇拳练气这种内在功夫提供必要的前提。蛇拳练气之法,要平心静气,沉静柔实,使气节节贯通,力未发而气已至。形成未发之前蓄而不发,一但击出着物,则凝气收敛。

少林五形拳之蛇拳练法(右手蛇形)

1.昂头独立势:由自然站立开始,右腿屈膝抬起,重心移于左腿,左腿独立,成独立势。同时,双掌位于腰间,两掌心向上。昂首挺胸,目视前方(图1)。

2.右脚向前落下,身体左转90度,下盘成马步(图2)。

3.身体右转90度,下盘成右弓步(图3)。

4.身体左转90度,重心下沉,下盘成马步。同时右掌向左下下压至小腹处,掌心向下,左掌变拳上抬至胸前。目视左侧(图4)。

5.独蛇归林势:身体右转,下盘成右弓步,右手变拳向前打出,高与胸平,拳心向下。左拳下拨于小腹左侧,拳心向外(图5)。

6.下盘保持右弓步不变,左拳向前打出,拳心向前,右拳外拨回收于腰间,

拳心向外(图6)。

7.下盘保持右弓步不变,左拳向右、向下划弧收于腰间,拳心向下,同时

右拳向前打出,高与胸平(图7)。

8.下盘保持右弓步不变,右拳向左、向下划弧收于腰间,拳心向下,同时

左拳向前打出,高与胸平(图8)。

9.猛蛇出穴手:身体左转90度,身体左倾,下盘成马步。右掌由腰间向左胸处反掌推出,掌心向右,左掌收于左腹处,目视右方(图9)。

10.下盘保持不变,右掌变剑指向右前方插出,高与膝平,左掌上推至胸

前。目视右下方(图10)。

11.身体左转,身体向右倾,下盘仍保持马步不变。左掌变剑指向左前方

插出,高与膝平,右掌上推至胸前,目视左下方(图11)。

12.身体右转,身体向左倾,下盘仍保持马步不变。同时全身发劲,右掌变剑指向右前方插出,高与膝平,左掌上推至胸前,目视左下方(图12)。

13.毒蛇横路手:下盘保持马步姿势不变,右掌由右前方向左胸处横拦,左掌由右掌上方穿出位于左肩处,右掌护于左小臂处,目视右方(图13)。

14.两蛇分路法:身体右转成右弓步,同时左掌向右、向下再向左、向后划弧外拨,右掌变剑指向右前方插出,高与喉齐(图14)。

15.下盘保持右弓步不变,左掌掌心向前收于腰处,同时右臂略屈肘回收,右剑指变掌,而后向右前方打出,右掌,心向前,掌缘向上(图15)。

16.下盘保持右弓步不变,左掌向右横拦护于右肋处,同时右掌变拳收回经左臂上方向右前方发寸劲打出,右拳高与喉齐(图16)。

17.下盘保持右弓步不变,右拳用柔劲屈肘收回,位于右肩前,拳心向内。

左拳收于腰间。目视前下方(图17)。

18.下盘保持右弓步不变,右拳用柔劲收于腰间(图18)。

19.蛇形:下盘保持右弓步不变,两拳收于腰间后略停,而后两臂同时屈肘使两拳由腰间向前、向上打出,两拳心相对,两拳高于头部,目视前方(图19)。

20.下盘保持右弓步不变,两拳同时下落收于两腰侧,两拳心向外。目视

前方(图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