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药毒代动力学_TK_的研究概况与不足_袁守军

当前新药毒代动力学_TK_的研究概况与不足_袁守军
当前新药毒代动力学_TK_的研究概况与不足_袁守军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指导原则

附件6 药物毒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毒代动力学研究目的是获知受试物在毒性试验中不同剂量水平下的全身暴露程度和持续时间,预测受试物在人体暴露时的潜在风险(注释1)。毒代动力学是非临床毒性试验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其研究重点是解释毒性试验结果和预测人体安全性,而不是简单描述受试物的基本动力学参数特征。 毒代动力学研究在安全性评价中的主要价值体现在: (一)阐述毒性试验中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及其与毒性反应的剂量和时间关系;评价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在不同动物种属、性别、年龄、机体状态(如妊娠状态)的毒性反应;评价非临床毒性研究的动物种属选择和用药方案的合理性。 (二)提高动物毒性试验结果对临床安全性评价的预测价值。依据暴露量来评价受试物蓄积引起的靶部位毒性(如肝脏或肾脏毒性),有助于为后续安全性评价提供量化的安全性信息。 (三)综合药效及其暴露量和毒性及其暴露信息来指导人体试验设计,如起始剂量、安全范围评价等,并根据暴露程度来指导临床安全监测。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生物制品的毒代动力学研究可参考本指导原则(注释2)。

二、基本原则 毒代动力学研究需执行《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注释3)。 毒代动力学试验通常伴随毒性试验进行,常被称为伴随毒代动力学试验。开展研究时可在所有动物或有代表性的亚组或卫星组动物中进行,以获得相应的毒代动力学数据(注释4)。 三、基本内容 (一)暴露量评估 毒代动力学试验的基本目的是评估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的全身暴露量,常通过适当数量的动物和剂量组来开展研究。伴随毒代动力学研究所用动物数量应保证能获得足够的毒代动力学数据。由于毒性试验中通常采用两种性别动物,暴露测定也应包括两种性别的动物。选择单性别动物时应说明理由(注释5)。 暴露评估应考虑以下因素(注释6):血浆蛋白质结合、组织摄取、受体性质和代谢特征的种属差异、代谢物的药理活性、免疫原性和毒理学作用。在血浆药物浓度相对较低时,特殊的组织或器官也可能会有较高水平的受试物和/或其代谢物。对于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化合物,用游离(未结合)浓度来表示暴露更为合适。 暴露评估中需关注血浆或体液中代谢物浓度的情况有:1)受试物为“前体化合物”且其转化生成的代谢物为主要活性成分;2)受试物可被代谢为一种或多种具有药理或毒理活性代谢物,且代谢物可导致明显的组

药代动力学(王广基)word

前言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生物体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随着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在药物体代谢物及代谢机理研究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过药物在体代谢产物和代谢机理研究,可以发现生物活性更高、更安全的新药。近年来,国外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在评价新药中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药物进入体后,经过吸收入血液,并随血流透过生物膜进入靶组织与受体结合,从而产生药理作用,作用结束后,还须从体消除。通过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数学模型,求算相应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后,对可以药物在体过程进行预测。因此新药和新制剂均需要进行动物和人体试验,了解其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药物代谢动力学已成为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心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药物代谢动力学》课程教学已有二十多年历史,本书是在原《药物动力学教学讲义》基础,经多年修正、拓展而成的。全书十三章,三十余万字,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 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容。 本书编著者均是长期在药物代谢动力学教学和研究第一线的教师。因此,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的参考书。编者 药物代谢动力学 主编:王广基 副主编:晓东,柳晓泉 编者(姓氏笔画为序) 王广基、晓东、西敬、劲、柳晓泉

容提要: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定量研究药物在机体吸收、分布、排泄和代谢规律的一门学科。在创新研制过程中,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药效学、毒理学研究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已成为药物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重要组成部分。本书重点阐述围绕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在新药研究中的作用,与其它教材相比,创新之处在于重点阐述现代药物代谢动力学理论及其经典药物代谢动力学在新药及其新制剂研究中的应用以及目前迅速发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体外研究模型等新容。共十三章,分别为概述、药物体转运、药物代谢、经典的房室模型理论、非线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统计矩理论及其应用、生物利用度及其生物等效性评价、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结合模型、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及其应用实践、手性药物代谢动力学、新药临床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和计算机在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应用。本书的实践性与理论性较强,可作为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教材使用,也可作为从事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及相关科研人员 的参考书. 1 目录 第一章药物代谢动力学概述 一、什么是药物代谢和动力学 二、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与医学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药物体转运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药物跨膜转运及其影响因素 一、生物膜 二、药物的跨膜转运方式 第三节药物的吸收 一、药物在胃肠道中吸收 二、药物在其它部位吸收 第四节药物的分布 一、药物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二、血浆蛋白结合率及常用的测定方法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进展 摘要:近年来,为了全面阐述中药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的体内过程,推动中药现代化,研究者们在生物效应法和药物浓度法等经典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新方法、新思路,大大推进了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发展。在查阅通过近年来中药药代动力学相关研究的文献,并对其中新方法新思路进行总结,综述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近年来的研究现况和前沿进展。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药代标记物,指征药代动力学,方法学 前言:药代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处理方法,定量地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 (如静脉注射液、静脉滴注、口服给药等)进入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的“量时”变化或“血药浓度经时”变化动态规律的一门科学,已经在生物药剂学、临床药剂学、药物治疗学、分析化学、药理学等学科领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在中药学研究中,药代动力学被广泛的应用于揭示中药作用机制及设计优化的研究,并衍生出了中药药代动力学这门新兴学科。中药药代动力学基于动力学原理研究中草药活性成分、组分、中药单方和复方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DME)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体内时量-时效关系,并用数学函数对其加以定量描述。 1.中药药代动力学研究方法 1.1生物效应法 药效的变化取决于体内药量的变化,可以通过测定药效的经时过程来反映体内药量动态变化。生物效应法从整体观点出发研究中药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更符合中医药理论。该法包括药理效应法、药物累计法,微生物指标法。 1.1.1药理效应法 药理效应法是一种以药理效应为指标研究药代动力学的方法。该法己越来越广泛地用于中药及其复方,特别是有效成分不明的中草药及其复方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肇丽梅[1]采用小鼠热板致痛模型,以镇痛效应为指标,测定黄芩苷及清热合剂的药物动力学参数,结果黄芩苷及清热合剂口服给药后体存药量的表观动力学过程符合一室开放模型,中药复方清热合剂的达峰时间明显慢于单方黄芩苷。李成洪[2]等以血清一氧化氮变化为药理效应指标,研究了中药复方制剂禽病康在免疫抑制雏鸡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以时间标本存量进行数学模型拟合,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禽病康药代动力学结果表明其口服后吸收较快,分布也快,而消除较慢,体内存留时间长,药效维持时间长。宋丽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H】G C L 1-2 指导原则编号: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二○○五年三月

目 录 一、概述 (1) 二、药代动力学研究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建立和确证 (2) (一)常用分析方法 (2) (二)方法学确证 (2) 1、特异性 (3) 2、标准曲线和定量范围 (3) 3、定量下限 (4) 4、精密度与准确度 (4) 5、样品稳定性 (5) 6、提取回收率 (5) 7、微生物学和免疫学分析 (5) 8、方法学质控 (6) (三)分析数据的记录与保存 (6) 1、方法建立与确认的数据 (7) 2、样品分析的数据 (7) 3、其他相关信息 (7) 三、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具体内容 (7) (一)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8) 1、单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8) 2、多次给药药代动力学研究 (11) 3、进食对口服药物制剂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13) 4、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4) 5、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14) (二)目标适应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5)

(三)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15) 1、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5) 2、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6) 3、老年人药代动力学研究 (17) 4、儿科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17) 四、结语 (18) 五、参考文献 (19) 六、著者 (20)

化学药物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旨在阐明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动态变化规律。对药物上述处置过程的研究,是全面认识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临床制定合理用药方案的依据。 在药物临床试验阶段,新药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主要涉及如下内容: 1、健康志愿者药代动力学研究 包括单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多次给药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进食对口服药物药代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药物代谢产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以及药物-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研究。 2、目标适应症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3、特殊人群药代动力学研究 包括肝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肾功能损害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老年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和儿童患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上述研究内容反映了新药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要求。在新药研发实践中,可结合新药临床试验分期分阶段逐步实施,以期阐明临床实践所关注的该药药代动力学的基本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奠定基础。 鉴于不同类型药物的临床药代动力学特征各不相同,故应根据所研究品种的实际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确定不同阶段所拟研究的具体内容,合理设计试验方案,采用科学可行的试验技术,实施相关研究,并作出综合性

新药毒理学研究现状和展望——毒理学论文

新药毒理学研究现状和展望 吴远洪 随着医药科技的不断进步发展,人类开发药物的技术越来越成熟,研发新型药物的周期也越来越短,特别是加上巨大的医药市场利润的诱惑,让众多药物研发企业都在日夜不停地开发新药物。虽然研发一种新型药物仍然具有较高的门槛,但是每年上市的新药也并不少,而且很多都是针对现在重大疾病的药物(见表一),然而,“是药三分毒”,药物的上市虽然解决了很多人类疾病,但也同样带来了一系列的不安全因素,近年来,由药物导致事故的报道已是屡见不鲜,每年因为出现重大不良反应或者毒副作用而撤出市面的药物也不在少数,从80年代起,撤药事件就有17起(见表二),因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企业经济和社会经济基本上都是天文数字,更重要的是其直接造成的生命和健康的代价更是无可估量。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是指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出现的用药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6]。毒理学是研究毒物与机体交互作用的一门学科,已经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以剂量-效应关系为中心的数据资料,为化学物毒性评价和人类危险度量化评估提供了基本数据[7]。所以,毒理学是一种预测临床药物毒性,药物安全性评价的重要手段,为药物上市前做好良好的铺垫,也为以后避免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浪费提供一个决策点。因此,建立准确性高、可靠的药物毒性研究机制是新药研发过程中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为毒理学在新药研发的应用做出以下综述。 表一、2008-2009年中国上市新药分类统计

一、 毒理学在药物研发的必要性 众所周知,新药研发是一个长周期、高风险、高投入和高产出的工作和过程。其中在整个药物研发过程,临床前毒理学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决策价值,其必要性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效价上,也体现在社会价值上。 1.1 毒理学的经济效价 通常情况下,新药从发现到正式上市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2010年一种新药从研发到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所需的费用增加到19亿[1]。所以研发一种药物是建立在庞大的资金链和漫长的研发周期基础上的,其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更是乃以计数,然而就算有多艰难研究出来的药物,因为一个不良反应也照样可以彻底毁掉这个药物,甚至是整个企业。往往一个药物的不良反应不仅仅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强烈的冲击,就连企业本身也难脱劫难,就算是基础坚固的百年商业帝国也一样被摧毁殆尽,这在医药历史上已不是鲜为人知的事。因此,如果因为药物不良反应而撤出市场的话,其浪费的资源和付出的代价是相当惊人的。 新药研发经济学研究表明,新药临床试验成功率从20%提高到33%, 可节表二、历史上FDA 的撤药事件

药理毒代动力学及其研究方法

全国药物安全性评价专题负责人第二期高级培训班
中国毒理学会药物毒理与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药物安全性评价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理学会药物毒理专业委员会
毒代动力学及 其研究方法
李川
(021-********;chli@https://www.360docs.net/doc/9514387011.html,)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上海药物代谢研究中心
2009年11月·成都
演讲内容
一 新药安评与体内药物暴露 二 影响体内药物暴露的因素 三 毒代动力学的概念 四 毒代动力学的研究方法与实施 五 小结
一 新药安评与体内药物暴露
过去20多年在新药研发领域发生的变化
45% 30%
ADME/PK
15%
0%
Financial
CaImndpirdoavteed
Formulation
Commercial Human AEs
ToAxnicimityal
EfCficliancicyal
Other
Br. J. Clin. Pharmacol. 25: 387 (1988)
Nature Rev./Drug discovery 3: 711 (2004)
化合物资源
新药上市前必须对其 安全性进行仔细评估
药物发现
1 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发现 2 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结构优化
药药物物候候选选化化合合物物
非临床安评研究
由于开展临床试验的伦理限制,必须先在
新药开发
1 临床前研究 2 临床试验
动物上进行全面的新药安评,以揭示新药 对动物器官组织的毒副作用,研究其剂量
药药安


依赖性、体内暴露相关性和可恢复性等, 帮助确定临床试验的初始安全剂量和应观
效代评


察的潜在毒副作用。
临床试验中的新药安全性考察
新药安全有效评价体系
安全性始终是临床试验关注的重点,影响临床试
验的推进。先从低剂量、小范围人群开展临床试
验,在安全性得以保证后,再增加给药剂量、扩
大人群已验证药物的有效性。
为什么在药物安评中要考虑体内药物暴露?
(确定药物的两个要素:功能和物质)
剂量-暴露
体内药物暴露
(化学形式/浓度)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
反映药物“物质” 的一种形式 相对准确
浓度-效应
给药剂量
反映药物“物质” 的一种形式
好用,但不准确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
毒副作用
1

分子毒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述评#分子毒理学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庄志雄 近20年来,细胞与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飞速发展赋予毒理学工作者新的启迪和工具,从而改变了传统毒理学研究的基本格局,真正实现了从整体和器官水平向细胞和分子水平的飞跃,在阐明毒物对机体损伤作用和致癌过程的分子机制方面取得了重要的突破,形成了一些新的研究热点,建立了许多新的分子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成为沟通毒理学实验研究与人群流行病学调查的/共同语言0,使宏观与微观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了化学物质危险度评价的模式,大大促进了环境医学和其他生物科学的发展。 一、分子毒理学研究的几个热点 1.机体对环境应激的反应和应激蛋白的形成:生物体无论是处于高温或非高温应激条件下(如缺血、缺氧、氧化应激、感染及接触某些化学物和药物等)都会产生一系列普遍而保守的应答,诱导细胞中基因表达谱的改变,合成一组保守的热休克(应激)蛋白(heat shoc k/stress proteins,HSPs),其他参与细胞正常功能的基因表达则暂时受到抑制。HSPs具有重要的生物学作用,如:保护细胞或生物渡过暂时的危险状态;再次面对应激时,其耐受性增高;在机体生长、发育、分化等生理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作为/分子伴侣0,参与蛋白质折叠、装配、降解、转移和修复;与一些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如某些激素、干扰素、白细胞介素、癌基因等有密切联系,与肿瘤的发生有关。因此,HSPs 基因表达及其调控机制日益为人们关注,成为当今国际研究的热点。另一类重要的应激蛋白是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ein,MT))))一种低分子量、富含半胱氨酸、具有热稳定性的金属结合蛋白,可被有毒金属如镉、汞、砷等所诱导。近年来发现,接触其他的化学物(如CCl4、甲萘酚)和某些人体必需的元素如铜、锌及氧化应激等,也能诱导组织产生MT。MT除结合重金属外,本身也有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最近,国外用转基因技术研制出MT高表达和删除MT的转基因动物,用于研究MT的功能(如抗氧化应激、对肝和肾毒性的拮抗作用等)。我国已有许多单位对MT 的诱导、生物学特性、分离鉴定及其与靶器官(肝、肾等)毒性的关系开展了广泛的研究。 作者单位:518020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深圳研究中心 2.毒物对细胞周期监控关卡机制的影响:细胞增殖是生命过程的基本特征,与机体的生长发育、创伤的愈合、组织器官分化、细胞程序性死亡都有密切联系。但是,细胞的异常增殖在肿瘤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年来对于细胞增殖与致癌的关系已逐渐深入到化学致癌物如何影响细胞周期的调控方面。细胞周期是一个程序性的、周而复始的级联过程,有赖于一种称之为细胞周期关卡(checkpoints)的监视控制机制来完成。这种关卡在接触毒物后维持细胞周期中DNA的稳定性方面起重要作用,能暂时中止或推迟细胞周期的进程,提供给细胞足够的时间在下一个周期到来之前修复DNA损害。现已明确,这个体系是由真核细胞中专门控制细胞周期的一系列基因的表达产物组成,其中,以周期素(cyclin)和周期素依赖性蛋白激酶(cyclin-dependent kina se,Cdk,又称Cdc)最为重要。当细胞接触遗传毒物时,引发出各种细胞反应来诱导Cdk的抑制蛋白,在细胞周期的不同控制点(如G1和G2期)与Cdk结合或与cyclin/Cdk复合物结合,形成不同的屏障,从而抑制cyclin/Cdk活性,发挥关卡作用。例如,P53是一种生长性抑制蛋白,当DNA受损时,刺激P53蛋白短暂地蓄积,细胞周期停止在G1期中,DNA合成复制,使之有足够时间修复损害的DNA,保证细胞基因组的稳定。目前已知的抑制蛋白质还有P15、P16、P18、P21和P27等。 3.环境毒物对细胞信息传递过程的影响:细胞信息传递是80年代以来生物学研究领域中最活跃的部分之一。细胞内信息传递系统的基本结构主要由特异性的膜受体、G蛋白、一系列第二信使[如:cAMP、cGMP、二酰基甘油(DAG)、IP3、Ca2+]及蛋白激酶、靶向功能蛋白和多种控制蛋白组成。近年来,两种气态第二信使)))NO和CO的传递系统也基本明了。此外,某些细胞外信息(如甾体激素类)可直接进入细胞内而与细胞内受体结合,然后进入细胞核,改变基因的表达。各种毒物可在细胞信息传递途径的各个环节起作用。例如,一种非常重要的环境污染物)))二口恶口英(TCDD)可结合到Ah受体使其活化,与转录因子(Ah受体转运蛋白)形成异二聚体,这种三元复合物结合到DNA的调控序列上,使某些蛋白(如:

药代动力学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复习2011/11/24 第二章 1、P12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体循环的过程。 2、P14被动转运是指存在于膜两侧的药物顺浓度梯度,即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扩散的过程,分为单纯扩散和膜孔转运两种形式。 3、P15被动转运的特点:①药物从高浓度侧向低浓度侧的顺浓度梯度; ②不需要载体,膜对药物无特殊的选择性;③不消耗能量,扩散过程与细胞代谢无关,不受细胞代谢抑制剂的影响;④不存在转运饱和想想和同类物竞争抑制现象。 4、P16主动转运的特点:①逆浓度梯度转运;②需要消耗机体能量,能量来源主要由细胞代谢产生的ATP提供;③需要载体参与,载体物质通常对药物有高度选择性;④主动转运的速率及转运量与载体的量及其活性有关;⑤结构类似物能产生竞争性抑制作用,相似物竞争载体结合位点,影响药物的转运和吸收;⑥受代谢抑制剂影响。⑦有结构特异性和部位特异性。 5、P27 PH分配假说: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在胃肠道中的解离状态和油水分配系数的学说。 6、P29 评价药物脂溶性大小的参数是油水分配系数(Ko/w)。越大说明药物脂溶性越好,吸收率也大。 7、P41 口服剂型生物利用度的高低顺序为:溶液剂>混悬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包衣片。 8、P49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的依据:根据药物的渗透性和溶解度分类。分为Ⅰ类(溶解度高、渗透性高);Ⅱ类(溶解度低、渗透性高);Ⅲ类(溶解度高、渗透性低);Ⅳ类(溶解度低、渗透性低)。 9、P55促进药物吸收的方法:㈠提高药物的溶出速度,①增加药物的溶解度(a、制成盐类;b、制成无定型药物;c、加入表面活性剂;d、用亲水性包合材料制成包合物);②增加药物的表面积。㈡加入口服吸收促进剂。 第三章 1、P77药物经皮渗透的主要屏障来自角质层。药物可经两种途径扩散通过角质层:①通过细胞间隙扩散;②通过细胞膜扩散。 2、P87影响肺部药物吸收的因素:㈠药物粒子在气道中的沉积(机理: ①惯性碰撞;②沉降;③扩散);㈡生理因素;㈢药物的理化性质;㈣制剂因素。 3、P90直肠部位血药循环药物经直肠吸收主要有两个途径通过直肠:一条是通过直肠上静脉,经门静脉而进入肝脏,在肝脏代谢后再转运至全身;另一条是通过直肠中、下静脉和肛管静脉进入下腔静脉绕过肝脏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指导原则编号: 【H】G P T 5-1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 技术指导原则 二○○五年三月

目 录 一、概述 (1) 二、基本原则 (2) 三、试验设计 (2) (一)总体要求 (2) (二)生物样本的药物测定方法 (3) (三)研究项目 (4) 四、数据处理与分析 (9) 五、结果与评价 (9) 六、常见问题与处理思路 (10) 七、参考文献 (13) 八、附录(生物样品的分析方法) (15) 九、著者 (21)

化学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动物体内、外和人体外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和特点。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物或活性代谢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临床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研究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药物研究开发机构进行化学药品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而不是新药申报的条框要求。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药物分析方法、研究项目(血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及处理思路进行了分析。

(完整版)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附件5 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技术指导原则 一、概述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是通过体外和动物体内的研究方法,揭示药物在体内的动态变化规律,获得药物的基本药代动力学参数,阐明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Absorption, Distribution, Metabolism, Excretion, 简称ADME)的过程和特征。 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在新药研究开发的评价过程中起着重要 作用。在药物制剂学研究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是评价药物制剂特性和质量的重要依据。在药效学和毒理学评价中,药代动力学特征可进一步深入阐明药物作用机制,同时也是药效和毒理研究动物选择的依据之一;药物或活性代谢产物浓度数据及其相关药代动力学参数是产生、决定或阐明药效或毒性大小的基础,可提供药物对靶器官效应(药效或毒性)的依据。在临床试验中,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结果能为设计和优化临床试验给药方案提供有关参考信息。 本指导原则是供中药、天然药物和化学药物新药的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参考。研究者可根据不同药物的特点,参考本指导原则,科学合理地进行试验设计,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 本指导原则的主要内容包括进行药物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的 基本原则、试验设计的总体要求、生物样品的测定方法、研究项目(血

药浓度-时间曲线、吸收、分布、排泄、血浆蛋白结合、生物转化、对药物代谢酶活性及转运体的影响)、数据处理与分析、结果与评价等,并对研究中其他一些需要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附录中描述了生物样品分析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的相关方法和要求,供研究者参考。 二、基本原则 进行非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要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试验目的明确; (二)试验设计合理; (三)分析方法可靠; (四)所得参数全面,满足评价要求; (五)对试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与评价; (六)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试验设计 (一)总体要求 1. 受试物 中药、天然药物:受试物应采用能充分代表临床试验拟用样品和/或上市样品质量和安全性的样品。应采用工艺路线及关键工艺参数确定后的工艺制备,一般应为中试或中试以上规模的样品,否则应有充分的理由。应注明受试物的名称、来源、批号、含量(或规格)、保存条件、有效期及配制方法等,并提供质量检验报告。由于中药的特殊性,建议现用现配,否则应提供数据支持配制后受试物的质量稳定性及均匀性。当给药时间较

(完整版)眼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眼部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研究 摘要:药代动力学研究在药品研发及评价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对眼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的进行了探讨。本文介绍了眼的药物代谢途径及其特点,眼部药代动力学样本采集以及常见的分析方法。通过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可以了解药物在体内的代谢特征,指导临床用药的给药剂量、间隔、途径等,保证药物疗效,减少毒副作用。 关键词:眼;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 对药品研发人员、技术审评人员以及临床医师来说, 人体药代动力学研究所提供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 有时甚至是其他研究所无法替代的。通过眼部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学者们可以获得药物在眼部代谢的浓度一时间曲线,了解药物在眼内的代谢特征,对于药物剂型设计、给药方案、治疗监测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眼具有特殊屏障作用, 眼用制剂的药代动力学过程不同于系统给药的过程, 那么其药代动力学的特点及一般过程如何? 其意义何在? 常用的分析方法用哪些?另外,现有眼科局部给药的突破点在于,如何通过改进药物剂型和给药方式保证病人良好的依从性和药物应用的便捷性, 安全性。因此,对眼局部的药物代谢动力学加以了解和考察,能够更好的针对不同的疾病选择不同的给药方式和药物剂型, 对于临床诊治及用药安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眼部给药系统研究的兴起也要求有方便、准确、安全、有效的检测方法来进行说明和验证。 1 眼的药物代谢途径及其特点 1.1 药物在眼球表面的流失 在眼局部应用滴眼剂时, 由于泪液在眼表的涂布,流动和循环使药物在接触眼表时即发生了流失。泪液在眼表的更新速度仅为1μl/min,相对多量的滴眼剂可在数分钟之内随着泪液的循环快速流入鼻泪管发生排泄[1]。由此可见,滴眼剂药物的全身吸收不仅在结膜囊的局部毛细血管中进行,同时也存在于滴眼剂流入鼻腔从而进入全身的情况。因此, 大多数以局部滴眼剂方式给药的小分子量药物在数分钟内即会进入全身循环,从而导致其在眼表的生物利用度仅在5%甚至更少。全身循环中的吸收降低了药物在眼表的有效浓集, 因此,通过应用固体药物

世界合成新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世界合成新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2006-9-7 9:40:32 当我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之一后,知识产权保护的压力剧增,世界技术保护和技术创新的竞争日趋激烈,国外专利保护期内的药品不能再随意仿制。这给我国合成新药的研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面对药品专利保护的压力,国内一些人士认为中国新药创新的出路在于挖掘中药潜力,发展中药现代化技术。似乎合成新药已不再符合中国国情了。诚然,现代生物技术、基因工程技术和中药现代化技术的迅速发展必定会为新药的发现打开一片新天地。但目前仍然作为临床应用的主体药物--化学合成药物的新药研究开发也不容忽视。 在我国的药物创新历史上,我国独创的化学合成新药品种基本为零。我国合成创新药物的现状极为严峻,难怪众多学者已对我国化学合成创新药物的研究前景持消积态度。 1 我国化学药物生产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工业发展速度加快,以每年约20%的发展速度递增,医药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64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2 330 亿元。我国大中小规模的化学制药厂4 000余家,可以生产24大类原料药1 400余种,制剂4 000余种。我国的化学药物品种比较齐全,可满足临床需要,原料药出口在国际市场也占到了相当的比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总产值还相当低,亟待发展。 2 化学合成药物研究的现状 2.1 科研经费严重不足医药工业规模太小,中小企业居多,大多企业无优势品种,生产利润低微,一般挣扎在盈亏平衡线上。因此根本无力创建自己的研发体系。大多数企业由于资金不足,连基本科研仪器也很难配齐,仪器落后,技术落后,根本不具备仿制国外专利药品的能力。 2.2 科研人才水平低,创新人才匮乏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一些较大的医药企业尽管有自己的研发体系,也致力于合成新药的研究。但在化学合成药物的研究上,几乎全部走仿制国外专利药品(到期和未到期的)之路。笔者作为陕西省新药审评委员也曾审评国内一些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研究所申报的新药,他们采用的合成路线和制备工艺几乎是100%地照抄国外专利说明书中的内容,无一丝一毫的创新研究可言。而且连最起码的外文文献资料检索也是贫乏得可怜,大多药理、毒理、临床研究资料唯一来源也是国外的产品说明书。 2.3 合成药物研究选题立项水平差,重复审报频率高大多医药研究单位选题能力差,只要有某一研究单位在国内首家申报合成药物新品种,只要临床前的研究资料一上报,则有数家单位蜂拥而上,争先恐后申报,导致即使是仿制新药也是一上市就陷于残酷的竞争之中。 2.4 制剂研制水平低剂型单一,技术落后,辅料品种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落后于国外先进企业,竞争力差,难以进入国际市场。而先进国家的医药总产值则主要来源其制剂产品的全球销售。

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概论

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概论 老年人药物代谢动力学特点概论 随着科学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卫生保健事业的不断完善,我国人均寿命明显延长,老年人所占人口比例不断增加。人口结构老龄化已成为当备受关注的世界性问题。我国现在有1亿多的人年龄超过60岁,在2000年已占到全国人口的10.81%,老年人不仅患病率高,而且往往同时患有多疾病,治疗时应用药物的品种也较多,约有25%的老年患者可能同时使用4~6种药物。因此,老年人的医疗健康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在老年人群中进行药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药物与年龄相关的差异可由药代动力学差异和药效学差异引起。已知,多数老年人和年轻人之间重要的差异来自于药代动力学差异。因此,进行详细的试验评价老年人药代动力学改变对药物作用的影响,将为药物研发和评价提供重要信息,并为指导基层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1 吸收 同青年人相比,老年人的胃肠道血流量和许多转运系统的作用都比较低。但是研究证明不是所有口服药都随年龄增长而吸收下降,而是随着运转方式不同而有差别。以主动转运方式吸收的药物如铁、糖、钙和维生素B1的吸收减少,是吸收载体减少之故。而以简单扩散(被动)方式吸收的药物如阿司匹林、磺胺类等药物的吸收则无影响。 老年人胃肠蠕动减弱,胃排空速度减慢;胃肠道血流量减少等,易致便秘,常服油性润便药或口服液体石蜡,可使脂溶性维生素溶于其中而排出。再加上乳化脂肪的胆汁分泌减少,造成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缺乏。VitA的缺乏易致夜盲证,VitD的缺乏能引起骨质疏松,VitE的缺乏易出现老年斑,VitK的缺乏则可引起凝血障碍。 2 分布与蛋白结合 老年人血浆中白蛋白的浓度,随年龄增而减低,因为老年人肝脏合成白蛋白的量要比青年人少18%~20%,70岁以上的老年人血浆的浓度约为 3.5g/100ml,而年青人则为4~4.5g/100ml之间。许多药物进入机体后,都与血浆白蛋白结合成为无活性的贮存型,仅小部分游离而具有药物作用。游离药物被机体消除后,再由贮存型药物游离而加以补充,这是一种动态平衡。由于老年人血浆白蛋白的数量下降,很多药物贮存型减少,游离型增多,药物就会增加,如度冷丁、保泰松、苯妥英钠等都有这种情况。如给一个年轻人和一个老年人分别按每公斤体重1.5mg的用量肌注度冷丁,则老年人的药效明显升高,呼吸抑制的可能性也增大,苯妥英钠的游离型增加则疗效增加,毒性也增加,清除加快,维持时间变短。除上述药物外,老年人使用D860、心得安、洋地黄毒苷、地高辛、安定等,由于它们分布减少,代谢减慢,所以要注意减量或延长间隔给药。 3 药物的肝代谢 肝脏是药物代谢的主要器官。随年龄增长,肝脏重量减轻、功能性肝细胞数量减少、肝微粒体酶活性下降等因素使某些药物代谢和清除减慢,半衰期延长、药物作用和不良反应增加。即是肝脏正常的老年人,某些能损害肝脏的药物,如呋喃妥因、四环素、红霉素、异烟肼、利福平、氯丙嗪等,也都会很容易引起胆汁郁积和肝细胞损害。 除肝脏酶系统的变化外,肝的血流量对药物的代谢和消除也有重要意义。据研究表明,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增加1岁,则其肝脏血流量减少至25岁时的40%~50%。因此,老年人在使用首过效应比较明显的药物时,半衰期明显延长,作用和毒性大大加剧。如阿司匹林、心得安、度冷丁、苯巴比妥等,这就说明了肝脏对药物转化能力可随年龄增长而下降的概念。老年人在药物代谢方面变异性较大,且存在低治疗指数,即治疗量与中毒量之间存在较小差异。如心得安,肝脏功能低下的老年人,分解心得安的能力下降,血浆蛋白减少与心 1/ 2

药代动力学离线作业

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 《药代动力学》课程作业(必做) 姓名:学号: 年级:学习中心:————————————————————————————— 第一章生物药剂学概述 一、名词解释 1.生物药剂学;2.剂型因素;3.生物因素;4.药物及剂型的体内过程 二、问答题 1.生物药剂学的研究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2.简述生物药剂学研究对于新药开发的作用。 第二章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名词解释 1.细胞通道转运;2.被动转运;3.溶出速率;4.载体媒介转运; 5.促进扩散;6.ATP驱动泵;7.多药耐药;8.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 9.药物外排转运器;10.多晶型 二、问答题 1.简述促进扩散的特点,并与被动转运比较两者的异同。 2.简述主动转运的分类及特点。 3.简述生物药剂学中讨论的生理因素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4.已知某药物普通口服固体剂型生物利用度只有5%,与食物同服生物利用度可 提高近一倍。试分析影响该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因素可能有哪些,拟采用哪些方法 改善之。 5.药物的溶出速率对吸收有何意义?影响其溶出速率的因素有哪些? 6.影响Ⅱ型药物口服吸收的理化因素有哪些?如何改善该类药物的口服生物利 用度? 第三章非口服药物的吸收 一、填空题 1.药物经肌内注射有吸收过程,一般____药物通过毛细血管壁直接扩散,水溶 性药物中分子量______的可以穿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膜上的孔隙快速扩散进入毛细血管,分子量____的药物主要通过淋巴系统吸收。 2.体外评价药物经皮吸收速率可采用______或______扩散池。 3.为达到理想的肺部沉积效率,应控制药物粒子的大小,其空气动力学粒径范围一 般为______.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生物样品分析

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中的生物样品分析 王宁生 主题词:@生物样品/分析;@生物样品分析/药代动力学 分类号:R912.1;R927.2 文献标识码:A 无论在临床药理、药物作用机理研究或新药开发研究,药物代谢动力学越来越显示出其重要性和必要性。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获得的资料最终能否用于临床实践或药物研究结果的说明和解释,取决于研究方案和生物样品分析方法的设计和实施。 应用于化学药品及天然药物有效成分(包括中药和中药复方)分离、检测的方法和技术已有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报导,尤其是一些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使分析和检测手段越来越快捷、准确。然而应用于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的生物样品分析方法,除正确设计和精心实施外,尚应包括了解该方法的特性及其限制因素。方法的特性包括被测物在体液中的稳定性,分析测试方法的灵敏度,选择性,萃取过程的回收率,定量计算的线性关系,工作曲线,以及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1 方法学验证 1.1 稳定性 从生物样品(体液)的收集到样品的分析完成,样品中的待测药物(有效成分)必须是稳定的。否则将导致易变的回收率并降低测定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在分析方法建立的过程中,应了解待测成分(药物)在不同的pH、光照等情况下的稳定性,同时也应了解、考察生物样品及分析操作过程中待测成分的稳定性。这一点对中药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来说应特别注意,因为除待测的有效活性成分外,中药中尚有许多未知成分,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这些成分与待测成分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待测成分“量”和/或“质”的改变。 体液中药物稳定性的考察应包括在室温和储藏温度(-20℃或-80℃)两种情况的研究。如发现有明显的降解,则应采取特殊措施来防止。(如尿液中加甲苯以抑制细菌生长,含三硝基甘油血清中添加少量硝酸银抑制三硝基甘油的降低等)。如要了解较长时间的储藏对药物稳定性的影响,一般是制备与分析样品含有相同药物(成分)和代谢物的对照样品,两者作平行处理,从对照样品的分析结果可判断药物稳定性的情况。 1.2 灵敏度 分析方法灵敏度的要求取决于药代动力学研究时所用药物的剂量,给药次数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消除等特征。临床前或临床(药理)资料有助于分析方法的选择和确定。一般来说,分析方法应有一定的浓度范围。但在药代动力学研究中,药物或代谢物的浓度不是一成不变的,此时可采用一些简便的方法(如样品的稀释),使样品中待测成分的浓度落在测定的浓度范围内。虽然在同一研究中可用不同的分析方法,但应尽量避免,以利于研究结

最新整理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资料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关于生物药剂学的描述,正确的是 A.剂型因素是指片剂、胶囊剂、丸剂和溶液剂等药物的不同剂型 B.药物产品所产生的疗效主要与药物本身的化学结构有关 C.药物效应包括药物的疗效、副作用和毒性 D.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溶出速率主要是药剂学的研究内容 2. K+、单糖、氨基酸等生命必需物质通过生物膜的转运方式是A.被动扩散B.膜孔转运 C.主动转运 D.促进扩散 E.膜动转运 3. 以下哪条不是主动转运的特点 A.逆浓度梯度转运B.无结构特异性和部住特异性 C.消耗能量 D.需要载体参与 E.饱和现象 4. 胞饮作用的特点是 A.有部位特异性B.需要载体 C.不需要消耗机体能量 D.逆浓度梯度转运 E.以上都是 5. 药物的主要吸收部位是 A.胃 B.小肠C.大肠 D.直肠E.均是 6. 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是指 A.人体总体积 B.人体的体液总体积C.游离药物量与血药浓度之比 D.体内药量与血药浓度之比E.体内药物分布的实际容积 7. 当药物与蛋白结合率较大时,则 A.血浆中游离药物浓度也高 B.药物难以透过血管壁向组织分布 C.可以通过肾小球滤过 D.可以经肝脏代谢 E.药物跨血脑屏障分布较多 8. 药物在体内以原形不可逆消失的过程,该过程是 A.吸收B.分布C.代谢 D.排泄E.转运 9. 药物除了肾排泄以外的最主要排泄途径是 A.胆汁B.汗腺 C.唾液腺 D.泪腺E。呼吸系统 10. 可以用来测定肾小球滤过率的药物是 A.青霉素B.链霉素 C.菊粉 D.葡萄糖E.乙醇 11. 肠肝循环发生在哪一排泄中 A.肾排泄 B.胆汁排泄 C.乳汁排泄 D.肺部排泄E.汗腺排泄

药代动力学研究综述

药代动力学与新药的研究综述 2017年5月15日 摘要本文综述了药代动力学研究的内容 药代动力学研究与新药的研究之间关系以及其重要性。 关键词药代动力学 新药应用 药物代谢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及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该学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并在新药研究和临床用药个体化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随着分析测试技术的快速发展,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在该学科的应用,药代学理论和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分析方面 LC-MS LC-TOF-MS GC-MS LC-NMR串联技术在微量药物浓度分析和代谢物鉴定中展现出了巨大的优势 EC技术在药物和代谢物分离,微透析技术在体内药物分布实验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药代动力学研究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正文 1.分析测试技术在药物吸收中的应用 随着分析化学领域不断出现的尖端的分析仪器和分析手段 LC-MS LC-TOF-MS GC-MS LC NMR EC MC技术被逐步推广使用。这些技术的是用大大提高了分析方法的灵敏度和专属性 在微量药物浓度测定,药物代谢途径和多组分生物样品分析等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同时也由于样品前处理过程得到 简单化。单个样品分析时间缩短,所需样品量减少和自动化程度逐步提高等优势使样品测试的周期得到缩短使高通量的药物筛选成为可能[1],[2][3]。 2.药物的吸收与新药研究 1.1Caco-2细胞模型的主要应用 利用人小肠上皮Caco-2单层细胞来进行药物小肠吸收的细胞水平实验,现在已经成为一种预测药物在人小肠的吸收及研究药物转运机制的标准筛选工具。可的松,苯妥英等一系列难溶性药物磷酸酯前药与其母药的吸收度采用Caco-2细胞模型来评价,结果发现,苯妥英等药物磷脂化后吸收大为增加,而可的松磷脂化后吸收程度有显著改变 这些结果在其它模型上也类似。在研究药物赋形剂对药物吸收的影响时,同时使用了Caco-2细胞模型和大鼠离体肠道进行评价,两模型的结果一致[4]. Caco-2细胞除了再吸收评价方面的大量应用外 也比较适合用于吸收机制的研究。昂丹司琼是一种口服吸收完全的药物 该药物的绝对生物利用度为70% 另一种口服吸收中等的药物雷尼替丁的生物利用度为50%。昂丹司琼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